人際交往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7 06:31:3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人際交往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為了讓學生體驗人與人交往的相互性,可以安排“支撐”活動:讓學生坐在椅子上圍成一個圓,前面的同學倒在后面同學的腿上,以此類推,然后撤掉所有人的椅子,讓大家靠著彼此的力量相互支撐。多數學生在第一次做這個活動時都會感到很神奇,當成功完成活動時,學生都能夠強烈地體驗到自己沒有倒下是因為有別人在支撐,同時自己也在支撐著別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是相互支撐的關系。為了讓學生了解人際吸引的因素和人際交往中的心理現象,可以安排“朋友樹”活動:讓學生畫一棵樹,再畫上果實,有幾個要好的朋友就畫幾個果實,并在果實上寫上好朋友的名字,然后思考與好朋友最初是怎樣成為朋友的,友誼持久的原因是什么,思考后小組分享,最后進行歸納總結,達成課程目標。為了幫助學生學習感恩的態度,可以安排“互助之旅”活動:一部分學生用眼罩蒙上眼睛,然后讓其他學生引領著通過一系列障礙,蒙上眼罩的同學首先感到行走于障礙中的無助,再感受被人引領通過障礙的溫暖,從而產生對引領的同學的感恩之心。活動后學生分享感受,并由此引發對更多人的感恩之心。為了引導學生積極解決生活中人際交往的困惑和問題,可以設計生活場景,讓學生來表演,將經過小組討論的解決辦法表演出來。這樣,對表演的同學來說強化了解決問題的辦法,對其他看表演的同學來說,也是一個很好的學習過程。
二、積極調動學生自身的資源,不斷提高學生人際交往能力
教師要積極調動學生自身的資源,使學生在充分參與教學的過程中,不斷提高人際交往能力。人際交往問題是學生日常生活中出現最多的問題,也是心理健康課學習過程中學生最感興趣的問題。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可以針對學生的實際,借助學生自身的資源,為學生的心理成長服務。比如,在培養愛的能力的教學中,可以先讓學生思考自己的戀人標準,并進行分享,從學生的分享中可以發現學生不同的戀愛觀,并可由此總結什么是愛情,學習戀愛三因素論,使學生對愛情有進一步的理解。在探討愛的能力的內涵時,可以先讓學生討論幾個與戀愛相關的問題,如被一個異性喜歡怎么辦,學生在討論過程中自然會列舉出不同的情況。被異性喜歡時可能自己也喜歡對方,也可能自己并不喜歡對方,對前者如何接受,對后者如何拒絕,學生自己的經驗中有好的或不好的應對方式,教師引導學生學習愛的能力包括接受愛的能力和拒絕愛的能力。
三、結語
篇2
課程開發是一個過程,也是確定課程的過程。職業導向的成人教育培訓課程開發是以一定的教育理論和課程思想為指導,瞄準成人學習者所從事的職業,通過系統地采集和分析信息,對成人學習者預期培訓需要的程度做出判斷,在此基礎上生成課程目標,形成具體的課程方案,并付諸實施、評價與改進,以期達到成人教育培訓機構管理者、培訓教師、成人學習者共同發展的過程。
2職業導向的成人教育培訓課程開發模型與結構
用系統的方法來思考成人教育課程開發的過程,可以把成人教育課程開發過程視為反饋控制閉環系統。根據職業導向的成人教育培訓課程開發系統模型。
3職業導向的成人教育培訓課程開發實踐
《計算機網絡技術與應用》是我院開設的面向企事業單位信息化工作人員的成人教育培訓課程,目前已有近400名學員接受了本課程的培訓。本文以該課程為例,介紹職業導向的成人教育培訓課程的開發過程。
3.1確認職業需求。
《計算機網絡技術與應用》課程是學習計算機信息管理、計算機應用技術等專業的專業入門課程,是企事業單位信息化工作人員的崗位基本技能課程,是學習其他計算機網絡類課程的基礎和關鍵。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員掌握計算機網絡的基本知識和網絡應用的基本技能,為后續課程的學習及從事計算機信息管理等職業崗位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礎。
3.2制訂課程方案。
該課程建設針對成人教育的特點,對課程教學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和學習成績評定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改革。運用先進的網絡技術,實現遠程教學;精心制作大量的視頻資料和課程網站,使得學員可以利用工作之外的閑余時間學習課程;利用網絡論壇等方式對學員學習進行指導;利用在線考試系統實現遠程作業提交和考試,從而構筑了集面授、網絡教學、自學等方式于一體的“立體化”教學模式。
3.2.1課程目標。
該課程以計算機信息管理崗位應具備的計算機網絡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操作技能為目標,按照成人教育教學規律設計教學過程,用計算機網絡的最新技術更新教學內容,構建基于工作任務的模塊化課程體系,采取“任務驅動”組織教學,將相關知識點融入到實操項目中,在做中學,同時提高學生的理論水平和操作技能,符合成人的學習規律。
3.2.2課程大綱。
課程教學內容包括了計算機信息管理員崗位所應具備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參照《計算機信息管理員職業資格證考試大綱》。
3.2.3課程考核。
課程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終結性考核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評價,包括:面授成績、自學作業成績、實驗成績、終結性考試成績4部分組成,這樣的評價方式強調了對學員學習過程的考察以及對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重視。
3.3實施培訓課程。
本課程搭建起網上教學平臺,采取教師教授、學員自學、在線交互等的學習活動組織形式。充分利用網絡,滿足任意學習者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意章節進行學習。為達到學習目的,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對學員的學習活動采取了一系列計劃、檢查、評價、反饋、控制和調節措施。
3.3.1環節控制。
在環節控制方面,《計算機網絡技術與應用》課程針對成人教育與遠程教育的特點,對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進行了精心的設計和控制。①面授環節的控制。制定嚴格的面授考核制度,要求學員參加定期和不定期的面授。②自學環節的控制。教學中教師不僅給學員講述課程的要求、特點,還要給學員講授學習方法和學習技巧。通過網絡資源學習,確保每個學員都能熟練尋找自己需要的學習資源,掌握學習方法,熟悉課程管理。③教學過程環節控制。每個知識點后,提供了涵蓋知識點全部內容的在線測試題:包括選擇題、判斷題等;還提供了模擬實驗,學習過程自動記錄。學習活動和作業是教學過程控制的主要環節。④課程結束考試環節的控制。本課程主要采取終結性評價的方式,學員集中參加考試。嚴格的考試環節的控制,保證考試成績的真實性,是促進學習質量提高的有效措施。
3.3.2作業管理。
在線測試模塊,《計算機網絡技術與應用》課程根據教學目標編制作業題,網上提交、批改,并規范作業管理,嚴格實施有關作業管理規定。
3.3.3促學措施。
采用“導學+助學+督學”三學相結合的促學措施。①導學。對學員自學課程給予具體的指導。本課程的導學部分為遠程學習導學、課程內容導學和平臺活動導學三個方面。②助學。為學員自學過程中提供的幫助。課程“在線答疑”欄目中提供了常見問題答疑等,這些內容照顧到了學員的整體水平。而教學平臺上的個別輔導則滿足了不同層次學員的不同學習要求,主要是由教師通過論壇、E-mail、電話等手段及時回復學員提出的各種問題。③督學。對學員自學過程的監控和評價。課程中提供了在線測試題,學員可以進行實時練習,及時檢驗學習效果,反思存在的不足。教學平臺上有教師不間斷地與學員交流,激勵著學員學習。各項教學活動作為考核的一部分,也起到了促進學員學習的重要作用。
3.4評價培訓課程。
《計算機網絡技術與應用》課程經多年教學改革與建設已經組建起一支教學能力強、結構合理、具有豐富的成人教育教學經驗的師資隊伍,該課程教學內容體現了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相結合的成人教育教學理念,并有適合成人業余學習的紙質教材和自學輔導教材。該課程合理運用了現代信息技術制作教學課件,網絡教學資源豐富、特色鮮明,并結合成人教育教學特點,積極進行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考試方法的改革,教學效果較好。同時,該課程注重在教師的導學下,較好地滿足了學生自主學習的需要。由于課程構建了較為完善的教學支持服務體系,有效地為學生提供信息資源、導學助學、教學引領等方面的支持服務,較為及時地解決學生學習過程中碰到的各類問題,較好地滿足學生自主學習的需要。學生學習興趣高漲,課程論壇的帖子總數多,學生發帖踴躍,參與積極。
4結語
篇3
戴爾1卡耐基說過:“一個人事業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是由于他的專業技術,另外百分之八十五要靠人際關系和處世的技巧”。可見,人際關系的好壞是一個人社會適應能力的綜合體現。對于大學生來說,培養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是大學生活的需要,更是大學生走向社會的需要。人際交往是每個大學生不可缺少的“必修課”,大本論文由整理提供學生通過交往、溝通、交流感情,建立友誼,切磋學問,探討人生。大學生的交往效果直接影響著他們的學習生活、心理健康和成長發展,也影響著高校教育目標的實現。因此,培養大學生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
一大學生人際關系的類型和特點
1大學生人際關系的類型教師與學生,是大學校園里的兩大基本群體。師生關系,同學關系是和大學生聯系最緊密的。教師是學生人際交往的重要對象,師生關系是學生人際關系的重要內容。師生關系直接影響學生在學校的健康的學習成長。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是大學生人格模仿的對象。與教師交往也是大學生知識需求的一個重要途徑,教師與學生的平等交往是師生共同成長的前提;同時師生關系也是一種業緣關系,師生之間心理距離小,心理相容度高,教師對學生充滿愛護與關愛,學生對老師充滿尊敬與敬仰,師生關系是一種純潔而無私本論文由整理提供的人際關系。同學是大學生交往的基本關系,也是大學生人際交往的主要對象。大學校園里的同學關系總的說是和諧、友好的。大學生之間的交往是最普遍,也是最微妙和復雜的。一方面,大學生年齡相仿經歷相同,興趣愛好相近,共同生活在一個集體,學習相同的專業,溝通與交往容易;另一方面,大學生來自不同的地域、不同家庭背景、生活習慣個性氣質差異,再加上大學生空間距離小,交往密度高而且自我空間狹小,而對人際交往的期望較高,一旦得不到滿足,容易采取消極退避的態度。同學之間、師生之間、老鄉之間、室友之間、個人與班級以及和學校之間等錯綜復雜的社會交往,構成了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網絡系統。大學生處于一種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發展時期,良好的人際關系,是他們心理正常發展、個性保持健康和具有安全感、歸屬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1]。
2大學生人際關系的特點大學生交往呈多元與開放交往。大學生渴望友誼,渴望結交更多的朋友,交流更多的信息,接受更多本論文由整理提供的新思想。大學生人際交往呈現出前所未有的開放式交往趨勢,表現出以下特點:(1)交往范圍擴大。交往對象由以前的親緣、朋友交往轉向更廣泛的社會交往群體。同學交往不局限于同班同學,而逐漸發展到同級、同院系甚至是同校的可認識的同學;不僅包括同往,異往也是交往的重要方式。(2)交往頻率提高和交往手段多元化。大學生交往由偶爾的相聚發展到經常的聊天、社團活動、體育活動、娛樂以及其他一些集體活動。網絡和電子產品的發展為大學生的交往提供了更加廣闊的交往空間,交往手段的發展使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變得更方便、更快捷。(3)從交往方式看,以寢室為中心,社會工作和網絡社交占主導。大學生由于時間、精力、生活環境、經濟條件等方面的限制,交往的主要場所在校園,中心是學生的寢室和教室,新型的社交方式BBS和QQ等發揮著重要作用。(4)交往目的的多樣性。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大學生在選擇什么樣的人交朋友,并不純粹是由于情感和志同道合,交往動機變得很復雜,越來越注重與自身社會利益相關的務實性,呈現出情感型交往與功利型交往并重的趨勢[2]。
二大學生常見的人際交往障礙
1猜疑心理,缺少知心朋友猜疑心是在交往中由主觀推測而產生的對他人不信任的復雜情感體驗。這類大學生對別人總是持不信任本論文由整理提供的態度,不肯講真話,戴著假面具與人交往。一些人由懷疑他人到懷疑自己,失去信心,變得自卑、怯懦、消極和被動,人際交往陷入困境。因為找不到交心的知己,所以,他們不免感到孤獨和無奈。
2自我中心,不能深入溝通這類大學生雖然能與其他人交往,但是關系非常一般,溝通質量不高,與多數人的關系僅是“點頭之交”,沒有知心朋友,既沒有人值得他牽掛也沒有人會想念他,他們希望周圍的人以他為中心,服從于他。這種人強烈希望別人尊重他,卻不懂得尊重別人。只從自己的經驗角度去認識人和事,而不能意識到別人對同一事物的看法和觀點,對人和事的看法帶有強烈的主觀性。
3自卑心理,交往困難自卑是一種過低的自我評價,認為自己在某個方面或幾個方面不如他人的情感體驗。有自卑心理的大學生大多較為敏感,缺乏自信,他們處事過分謹慎,為減少挫折,盡力避開人群,因而喪失許多發展機會。還有一部分有自卑心理的大學生表現為凡事對自己要求很高,在交往中總是力求完美,以免于遭到他人的恥笑常以一種盛氣凌人的架勢來掩飾自己自卑而脆弱的心理,這使他們將自己的社交圈子限制得非常狹小。
4恐懼心理,社交恐懼癥有些大學生與人交往時,會不由自主地感到緊張、害怕,以至于手足無措,語無倫次,嚴重的甚至害怕見人,導致社交恐懼癥。當代大學生面臨的學業壓力和就業壓力日益增大,尤其是網絡時代的來臨,使得大學生容易沉溺于網絡上虛擬的社交活動以對抗日益增大的精神緊張情緒,而忽略了真實的人際社會中人與人的直接交流的社會技巧。
5孤僻心理,不想交往孤僻心理的大學生總是不愿和他人交談,不愿參加集體活動,時間長了以后,他們就會出現寡言少語、感情冷淡、不善交際等表現。他們認為人際關系不重要,甚至瞧不起所有的人,自我封閉、孤芳自賞,性情內向,少言寡語,有些人可能還存在某些怪癖[3]。
三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因素
1認知因素對自己、他人和人際交往過程本身的認知偏差,是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造成交往障礙的關鍵原因。比如:過高評價自己會引起自負,導致交往中的盛氣凌人并不屑交往;而過低評價自己會引起自卑,羞于與他人平等交往,導致交本論文由整理提供往中的恐懼感。大學生由于社會閱歷有限,心理上也不成熟,人際交往中常常帶有理想的模型,然后據此在現實生活中尋找知己,一旦理想與現實不符就會產生交往障礙[4]。
2個性因素個性因素是影響大學生能否成功地進行交往的重要因素。有些大學生的人際交往障礙來源于其不良的個性品質,如不尊重人、缺乏責任感、情緒無常、放縱自己、過分苛求他人、行為怪異、虛偽、冷淡、自私等。部分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語言表達欠妥當,有的人說話夾槍帶棒,或出語尖酸刻薄、言外有意等,常會引起人們的反感,影響人際交往的效果。
3交往能力和技巧不足有些大學生不能與人成功交往,往往與其交往能力不足有很大關系。這些同學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所謂的“讀死書,死讀書”的人,他們一貫作風是只顧埋頭讀書,很少注意與他人溝通和交往。但是大學生活的多樣化又迫使他們不得不和他人交往,他們也意識到了加強人際交往的重要性,其內心渴望交往,但又因為以前沒有類似的經歷不知從何做起,缺乏正確的交往技能導致他們在交往中屢次碰壁。
4社會環境的影響價值多元化對正在形成自己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大學生帶來了巨大沖擊,許多大學生在交往中帶有很強的功利性。其中,拜金主義和價值主義讓大學生之間的交往不再單純,不少大學生為了當選班干部而請客吃飯等;游戲主義讓一本論文由整理提供些大學生追求過程,不在乎結果,這在異往中尤為突出;互聯網的普及讓一些大學生沉迷于網絡,并在網絡上尋找人際安慰,完全忽略了或者不重視現實環境中的人際交往。社會上的這些負面因素正在侵蝕著大學生的正常交往。
5家庭環境的影響家庭經濟狀況的好壞也是影響當代大學生人際交往的一個重要因素。有些經濟狀況好的大學生不太愿意和經濟狀況差的學生交往。經濟狀況差一些的大學生對于生活和前途關注較多而對人際關系關注不多。特別對于一些貧困大學生而言,他們認為自己的條件不如別人,從而很容易帶著自卑的情緒與人交往,這些學生在人際交往中也比較敏感[5]。
四大學生人際交往遵循的原則
1平等與尊重的原則平等和尊重是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基本前提和條件。大學生人際交往過程中,無論你的學業成績多好,相貌多英俊,父母的地位多高,家庭多富有,只有與他人平等相處,尊重對方,才能與別人進行正常的來往,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如果自以為在某些方面有優勢,就居高臨下,看不起別人,就很容易引起別人的反感,遭到大家的反對而被孤立。
2真誠原則真誠待人是人際交往中最有價值、最重要的原則。以誠相待是人際交往得以延續和深化的保證。在人際關系交往中,只有抱著真誠的動機和態度,雙方才能互相理解、接納和信任,思想和感情上才能產生共鳴,交往關系才能得到發展和深化。如果一方虛情假意,言行不一,甚至欺騙對方,就不可能得到對方的信任,交往也就無法順利進行。
3理解原則互相理解是人際溝通本論文由整理提供、促進交往的條件。理解不等于知道和了解。就大學生人際交往而言,大學生不僅要細心了解他人的處境、心情、特性、需求,還要根據彼此的情況,主動調整或約束自己的行為,盡量給他人以關心、幫助和方便,多為他人著想。在交往中,善解人意,處處理解和關心他人[6]。4寬容與謙遜的原則社會是多元的,每個人由于出身、經歷、文化、觀念、習慣和性格的不同,會有很大的個性差異。差異的存在容易造成人際交往中的誤解和矛盾,影響人際關系的順利發展。大學生在交往中應遵循寬容和謙遜的原則,正確理解人與人之間的差異,能夠設身處地,換位思考,,寬容待人,以博大的胸懷去感化對方,從而消除矛盾和誤會。同時,大學生應虛懷若谷,謙遜謹慎,戒驕戒躁,虛心向別人學習,謙虛待人,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7]。超級秘書網
六解決大學生人際交往問題的對策
1正確的看待自己正確的看待自己,就是要客觀地認識自己,有積極健康的自我體驗,悅納自己。具體來說就是要客觀地認識自己,評價自己,同時要接受自己,喜歡自己,滿意自己,有自豪感、成功感、順心感和愉;能確定適度的奮斗目標,有積極的自我體驗,開朗、樂觀,對生活充滿憧憬;能夠冷靜地、積極地對待自己的得與失,充滿信心地認定自己的長處與短處,既不“夜郎自大”,也不盲目自卑,在人際交往中,確定自己的角色,擺正自己的位置。
2發展為動力,不斷加強大學生自身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大學生希望自己生活在良好的人際關系氛圍中。如何搞好人際關系,如何加強人際交往,是每一位大學生迫切希望解決的問題。人際交往也是一種復雜的社會互動,有著獨特的交往原則和技能技巧。只要有可能,就要努力提高自己,改進自己。每個人身上都有很多值得學習的東西,大學生要注意學習別人的優點,在與其他同學的交往中,不論是水平比自己高的,還是水平比自己低的,我們都能夠從他們身上吸取一些有益的東西。通過不斷地學習,提高自身的品質[8]。
3客觀地了解別人大學生在與別人接觸時,對別人的印象不完全是直接獲得的,而往往是間接推斷的結果,間接推斷往往會帶有不少客觀因素,需要我們加以注意。首先要盡量避免人際交往中認識偏差的影響,充分認識它們的規律;其次積極對待他人的情緒,用心去傾聽他人的心聲,感同身受,將心比心;最后要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別人,避免自己對他人產生絕對化要求,不要以自己的意愿為出發點來要求別人。
4積極的自我暗示在交往中,如果發現自己出現不良交往情緒時,可以對自己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比如:我不過是這么多同學當中普普通通的一員,誰也不會對我特別留意;或者告訴自己“天生我才必有用”。用這種自我暗示,不斷提本論文由整理提供醒自己,逐步擺脫過于關注他人評價的思維方式[9]。
5加強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管理工作創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學校要采取多種形式,積極為大學生提供更多、更有益的交往空間。豐富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內容,增加交流機會,擴大交往的范圍,讓學生有廣泛地與人交往的機會,既在交往的實踐中鍛煉自己,又在互相幫助、互相尊重的群體氛圍中協調人際關系。建立和完善心理輔導機構,解決學生遇到的各種心理問題,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校開設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通過教學使學生學會正確認識大學生中常見的心理問題及其表現形式,掌握增進心理健康的方法,提高心理調適能力。同時充分發揮心理咨詢的作用,對有人際交往障礙的學生通過專門的心理輔導或咨詢,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自己,找到問題癥結,增強調適人際關系的能力[10]。
篇4
關鍵詞:手機;大學生;人際交往;影響
(一)研究背景
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手機網絡也日益成為新興的網絡陣地。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表達情感、交流思想的重要渠道。截至2014年6月,我國成為世界上使用互聯網人數最多的國家。其中,我國手機網民規模為5.27億,較2013年底增加約2699萬人,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用戶占比提升83.4%,手機成為我國網民第一大上網終端。報告同時指出,大學生是所有青少年上網人群中使用手機上網比例最高的,約97.4%的大學生都使用手機來上網。以上數據顯示,手機的使用己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學習的一項重要內容,嚴重影響著大學生的日常行為和其個人的發展。
(二)研究意義
1、人際交往對大學生的情感生活的影響
大學生有非常充足的精力和豐富的情感,經過緊張的學習后他們需要為自己減壓,此時人際交往就是最好的方式。經過人際交往活動,大學生可以獲得友情,可以融入集體的生活中,更加關心自己身邊的人,從而也會覺得自己的人生更有價值。因此,擁有良好的人際交往是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
2、人際交往對大學生的個人情緒的影響
年齡在18―24歲左右的大學生正處在生理及心理都漸趨成熟的時期。在這個階段,大學生的發展也容易受消極因素的影響,一些不好的情緒,如憤怒、焦慮、緊張等都會給其成長帶來不良影響。實踐證明,健康積極的人際關系對疏導和調節大學生不良情緒具有重要意義。
3、社會的發展要求大學生要擁有良好的人際交往關系
當代大學生是推動社會發展的主力軍之一,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夠幫助大學生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促進社會和其個人的積極發展。同時,大學生可以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更好的認識自己和了解他人。通過與他人的接觸,大學生可以更好的認識彼此,大家相互幫助,共同進步。
二、手機對大學生人際交往影響的現狀分析
(一)調查問卷設計
1、調查問卷的構成及設計目的
(1)問卷的構成。本次調查問卷在查閱相關資料的基礎上自行編制,在發放、收回的基礎上進行定性和定量的綜合分析。調查對象即本文主體――大學生。本次問卷主要有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本論文主體即在校大學生的基本信息,主要對分析大學生的性別、年級進行分析,了解各個不同年級和男女使用手機的比例和基本信息特征,進而了解整個樣本的特征。第二部分是本次問卷的重點,主要內容是問題的選擇,通過對在校生手機使用過程娛樂、通訊及人際交往行為的使用頻率的調查,分析大學生使用手機媒體進行人際交往的范圍、方式和特征。進而分析手機對大學生人際圈的影響的認識。
(2) 問卷設計的目的。通過對大學生的調查,分析手機對其的影響和大學生對這些影響的認識,在了解大學生人際交往現狀的同時分析手機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現狀的影響及其影響因素,從而對進一步發揮手機在大學生人際交往中的積極影響提出相應的對策。
2、數據收集及樣本特征分析
(1)數據收集 本次問卷主要采取現實隨機發放的途徑,在蘭州財經大學和平校區圖書館進行。共發放160份,回收157份,有效問卷153份。有效回收率達到95.6%,覆蓋大一到大四的在校生。
(2)樣本特征 整理分析樣本后發現,受訪者年級、性別比例分布均勻,具有較強的代表性,有利于對整體在校大學生的研究,樣本特征具體如下圖:
圖1受訪者所在年級
(二)手機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積極影響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手機顯然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人際交往經常使用的幾種重要工具中最為重要的一種。其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積極影響如下:
1、消除了空間的限制,有利于遠距離情感維系
81.1%的在校生認為手機交流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比面對面交流更方便。通過打電話、發短信、社交軟件,能在第一時間與好友分享信息,交流感情。由于經常通過電話、短信聯系,通過社交軟件查看朋友圈等,即使相隔多年沒有碰面的老友也不會感到生疏,仿佛彼此剛剛交流過一樣。
2、利于消除近距離的交往困境
鑒于大學生的特殊年齡階段和心理發育特征,他們對于良好人際交往技巧的了解不夠充分,實踐過程中更是缺乏經驗,因此,不可避免的形成了人際交往的困境。問卷數據顯示,56.2%的大學生使用手機交流是為了避免尷尬。正處于人際交往困境的雙方,對于面對面的直接交往產生排斥時,以手機為媒介的間接交往在此時是化解近距離人際交往困境的最佳選擇。是維護彼此尊嚴,增進彼此了解,解決交往矛盾,促進大學生更深層次交往的一種好方法。
(三) 手機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消極影響
1、出現嚴重的偽親密性、人情淡漠化現象
自從手機介入人際交往之后,交往主體間見面的時間變少了,交心的機會也隨之減少。手機的便捷取代了面對面交談,問候短信代替了真心的祝福,也隔斷了情感的交流。在方便的遠程交流的同時加劇了大學生的交往負擔,使得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人情味銳減。
2、手機依賴成癮,忽視甚至逃避現實中的人際交往
享受到了手機所帶來的便捷后,有的人幾乎一天24小時和手機捆綁在了一起,無論是吃飯,睡覺,還是上廁所,走在路上都有手機相伴,這種現象在大學校園中更是常見。有上述行為的同學被稱為“校園低頭族”。手機作為一種人際交往的工具,確實表現出了巨大的作用。然而,手機同時也集娛樂、游戲等一些附加功能于一身,無形中加重了大學生與手機的粘性。
3、沉迷于虛擬世界,現實人際交往能力減退
當前,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沉溺在手機的便捷與多媒體功能不能自拔。其主動的人際交往減少,甚至逃避現實,出現輕微的“社交恐懼”,缺乏人際交往的熱情,使其人際交往得不到健康發展,甚至影響以后進入社會的人際交往。
(四)培養大學生自身素質,減少手機的使用
大學生對手機的使用頻率相當高,因而減少手機的使用是解決其負面影響的關鍵之一。這就需要大學生提高自身的自控能力,對手機網絡、流量等手機使用內容進行適當的控制,加強自身網絡防范意識,減少不必要的手機使用和避免不必要的麻煩,防止自己整日使用手機,過度依賴手機。不要把時間都用在手機的使用上,應多與他人進行面對面交流溝通,在必需的時候使用手機,使其能夠真正發揮其積極作用,促進大學生群體自身的健康發展,幫助其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
[參考文獻]
[1] 匡文波.手機媒體的傳播學思考[J].北京.國際新聞界.2006.7.
[3] 朱海松.無線營銷-第五媒體的互動適應性[M].廣東:經濟出版社,2006.
[4] 佟西原.手機網絡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 大學,2013.
[5] 李旦.碎片化語境下手機媒體的機遇和隱憂[J].2011.23.
[6] 劉瑜,王歡.手機媒介及時性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效用分析[J].中國集體經濟, 2011, 27.
[7]張巖松.大學生手機媒體素養淺析[J].新聞傳播,2012.04.
篇5
[論文摘要]大學生踏入大學校園后面臨著新的環境,同時也面臨著新的挑戰。遠離父母,在學校里學習生活,在這種環境下,良好的人際關系就顯得尤為重要,這不僅是大學生正常學習、生活的保障,更是大學生自我發展的深層需要。
處于青年期的當代大學生,其特點是:思想活躍,精力充沛,興趣廣泛,人際交往的需要極為強烈。他們力圖通過人際交往去認識世界,獲得友誼,以滿足自己物質和精神上的各種需要。但在交往過程中就會出現兩種情況:交往順利或不順利,如果交往順利,會心情舒暢、身心健康;如果交往受挫,便會使得心情郁悶,身心受損,導致各種不良后果,這些在大學生的生活中是極為常見的。大學生在各種心理障礙中,人際交往障礙表現最為常見,直接影響他們正常的學習和生活。
1大學生交往障礙的特點
1.1認知障礙認知障礙在大學生的人際交往中表現得尤為突出,隨著大學生的自我意識逐漸增強,開始了主動交往,但由于社會閱歷有限、客觀環境的限制等原因使其不能夠全面接觸社會,同時心理上也不成熟,在人際交往中往往帶有理想化的模型,然后據此在現實生活中尋找知己,一旦理想與現實不符,則產生交往障礙,心理出現創傷。另一個是以自我為中心,人際交往的目的在于滿往雙方的需要,是在互相尊重、互諒互讓,以誠相見的基礎上得以實現的,而有的大學生卻常常忽視平等、互助這樣的基本交往原則,自我為中心,從不考慮對方的需要,這樣的交往必定以失敗而告終。
1.2情感障礙情感成分是人際交往中最為重要特征。情感的好壞決定著交往者今后彼此間的行為,交往中感彩濃重是大學生人際交往的一大特點。情感障礙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2.1嫉妒與自卑嫉妒是一種消極的心理品質,表現為對他人的長處、成績心懷不滿,報以嫉恨,乃至行為上冷嘲熱諷,甚至采取不道德行為。嫉妒容易使人產生痛苦、憂傷、攻擊性言論和行為,導致人際沖突和交往障礙。自卑是則一種過低的自我評價,自卑的淺層感受是別人看不起自己,而深層的體驗是自己看不起自己。自卑對一個人性格的培養極具腐蝕作用,會打擊他的自信心,扼殺他的獨立精神,使其找不到生活的精神支柱。有自卑心理的大學生在交往中常常表現出缺乏自信,畏首畏尾,遇到一點挫折,便怨天尤^。實際上,自卑并不一定是能力低下,主要是不了解自己,沒有發現自己的閃光點或者總拿自己的短處和別人的長處相比,而導致自卑;有時是凡事期望值過高,不切實際,在交往中總想把自己的形象理想化。懼怕丟丑、受挫或遭到他人的拒絕與恥笑。因此這種心境使自卑者在交往中常感到不安,因而常將社交圈子限制在狹小的范圍內,導致人際交往障礙。
1.2.2自負、害羞自負在人際交往中表現出傲氣輕狂、居高臨下、自夸自大,過于相信自己而不相信他人,只關心個人的需要,強調自己的感受而忽視他人。特別是當代大學生,獨生子女比較多,父母對其嬌生慣養,養成任性和自我為中心的特點。與同學相處,高興時海闊天空、眉飛色舞;不高興時就大發脾氣、不顧他人的感受,最終導致人際交往障礙。無論是自卑還是自負,都是導致交往障礙的兩個極端。害羞在大學生人際交往中常常表現出靦腆,動作忸怩、不自然、臉色緋紅等,說話音量低而小,嚴重者怯于交往。對交往采取回避的態度,導致過多約束自己的言行,無法充分表達自己的愿望和情感,也無法與他人產生良好的溝通,造成交往雙方的誤解,妨礙了良好人際關系的形成。
1.2.3人格障礙人格障礙是另一種常見的人際交往障礙。所謂人格,是指一個人的思想意識和個性特征、心胸情懷和道德操守。是個體在成人化和社會化的過程中所形成的比較穩定的心理和行為范式。人格的差異會帶來交往中的誤解、矛盾與沖突,人格不健全可直接造成人際沖突。
2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原則
大學生在交往中都或多或少地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改善人際關系,加強人際交往,對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和心理健康都有重大意義。邁進大學校園,因剛從緊張、繁重的高中學習生活中走出來,沒有時間和機會深入社會,對于人際關系,大腦中幾乎是一片空白。而大學生活,又恰恰需要交往,需要溝通。那么如何打開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局面?使其在人際交往中不四處碰壁,應該掌握以下原則:
2.1平等交往平等主要指交往雙方態度上的平等,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立的人格、做人的尊嚴和法律上的權利與義務,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關系。在交往過程中,如果一方居高臨下、盛氣凌人、發號施令、頤指氣使,那么他很快便會遭到孤立。大學生往往個性很強,互不服輸,這種精神是值得提倡的,但絕不能高人一頭,更不能因同學的出身、家庭、經歷、長相等方面的客觀差異而對人“另眼相看。”
堅持平等的交往原則,就要正確估價自己,不要光看自己的優點而盛氣凌人,也不要只見自身弱點而盲目自卑,要尊重他人的自尊心和感情,這是人際交往的基礎。
2.2尊重他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格尊嚴。并期望在各種場合中得到尊重。尊重能夠引發人的信任、坦誠等情感,縮短交往的心理距離。一般來說,大學生的自尊心都較強,因此,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尤其要注意尊重的原則,不要損傷他人的名譽和人格,承認或肯定他人的能力與成績。否則,容易導致人際關系的緊張和沖突。
堅持尊重的原則,必須注意在態度上和人格上尊重同學。平等待人,講究語言文明、禮貌待人,不開惡作劇式的玩笑,不亂給同學取綽號,尊重同學的生活習慣。
2.3真誠待人真誠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梁,只有以誠相待,才能使交往雙方建立信任感,并結成深厚的友誼。誠實又是成功交往的基礎,知心朋友和牢固的友誼是通過真誠相處才獲得的。那么。怎樣做到誠實呢?簡單的說就是一要正直無私;二要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三要表里如一。言行一致。
堅持真誠的原則,必須做到熱情關心、真心幫助他人而不求回報,對朋友的不足和缺陷能誠懇批評。對人、對事實事求是,對不同的觀點能直陳己見而不是口是心非,既不當面奉承人,也不在背后誹謗人,做到肝膽相照、赤誠待人、胸懷坦白。
2.4互助互利人際關系以能否滿往雙方的需要為基礎。如果交往雙方的心理需要都能獲得滿足,其關系才會繼續發展。因此,交往雙方要本著互助互利原則。互助,就是當一方需要幫助時,另一方要力所能及地給對方提供幫助。這種幫助可以是物質方面的,也可以是精神方面的:可以是腦力的。也可以是體力的。一個人如果只想得到別人幫助,而不去幫助別人,關心別人,是處理不好人際關系的。
堅持互助互利原則。就要破除極端個人主義,與人為善,樂于幫助別人。同時,又要善于求助別人。別人幫助休克服了困難,他也會感到愉快,這也可以進一步溝通雙方的情感交流。
2.5講究信用誠信是一個人內在氣質的反映,是衡量一個人綜合素質的重要指標,是成功的伙伴,是無形的資本,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信用原則要求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要說真話,言必行,行必果。答應做到的事情不管有多難,也要千方百計、不遺余力地辦到。如果經再三努力而沒有實現。則應誠懇說明原因,不能有“湊合”、“對付”的思想。_守信用者能交真朋友、好朋友:不守信用者只能交一時的朋友或終將被拋棄。
堅持信用原則,要做到有約按時到,借物按時還,不亂猜疑,不輕易許諾、信口開河,讓人家空歡喜。
2.6寬容大度人際交往中產生誤解和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大學生個性較強,接觸密切。不可避免地會產生矛盾。這就要求大學生在交往中不要斤斤計較,而要謙讓大度、克制忍讓,不計較對方的態度,不計較對方的言辭。并勇于承擔自己的行為責任,做到“宰相肚里能撐船”。寬容克制并不是軟弱、怯懦,相反,它是有度量的表現,是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劑,能“化干戈為玉帛”,贏得更多的朋友。在寬容別人身上的缺點時,應該看到別人身上的優點,這樣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和信任,同時,也要清楚的認識到自己身上的缺點和不足。古人說得好,水至請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明白了這些道理,就會多一些寬容,多一些真誠。從而獲得多一些友誼。
篇6
聾生人際交往因素對策
【中圖分類號】G44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3-8005(2013)02-0163-02
1問題的提出
交往,指人們運用語言或非語言符號交換意見,傳達思想,表達感情和需要等的交流過程,它是人類特有的社會現象,對社會的發展和個性的成長有重要作用。
大量的調查證明,學生們只有在良好的人際交往情況下,他們才會對自己的生活感到滿意,而相反那些人際交往關系差,沒有固定好朋友,沒有適當人際交往的同學,都會表現出孤獨、抑郁、自我防衛強、不敢與他人交往,不會與他人合作特點。他們常常會感到情緒低落,對生活沒有太大的熱情,反之那些有許多朋友,有良好交友圈的同學,則表現出樂觀向上、心情愉快、性格開朗。由此可見,一個人只有在和諧的人際交往關系中,才能更好的發揮自己的價值,保持身心健康狀態。
聾生不善于與人交往,主要表現有:不能正確對待師長的正確意見,不能與同學友好相處,待人處事態度冷淡、毫無熱情,等等。造成聾生人際交往欠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歸納出以下幾點。
2 影響聾生人際交往的因素
2.1語言的障礙
由于聽力損傷這個生理缺陷,聾生失去了與人交往合作中最重要的物質條件--語言,從而形成了最大的交往障礙。這就嚴重阻礙了他們與周圍人群正常交往與合作。
2.2思維的障礙
由于聽力語言的障礙,又使聾生產生了思維能力上的障礙。他們的思維方式較為簡單,具有表象性。對于周圍發生的事,不能通過多種感官認識,只能通過雙眼去觀察,然后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去想象、去處理,以至于導致他們的行為得不到健全人的理解,很難與健全人溝通、合作。
2.3心理的障礙
因為聽力語言的障礙,又導致聾生心理上的障礙。有的聾生性格怪癖、喜歡孤獨、比較倔強、固執己見、我行我素,不能正確對待不同的意見等,這都是心理障礙造成的。
2.4家長與孩子溝通困難
由于聽力語言障礙,家長與孩子之間僅靠幾個簡單的手勢進行溝通,是很難進入孩子的心靈的。他們只能給孩子吃穿,供他上學,別的事就不管了,家里發生了事,家庭成員間產生矛盾也不讓聾生參與。由于語言不通,聾生也很難參與其中發表自己的見解,處理矛盾。
2.5學校管理方面的半封閉化形成人際交往的障礙
由于聾生是弱勢群體,又由于社會不法分子的不斷干擾,使聾人犯罪率不斷遞增,年齡越來越小,也包括不少在校學生。因此學校對學生不得不采取半封閉化管理,這從另一個角度看,影響了聾生的人際交往能力的形成。
2.6教師的權威性和影響力對學生起制約作用
聾生在家聽父母的,在學校聽老師的,一切聽從老師的安排,按老師的要求做。教師的權威性和影響力直接限制了學生的交流。
3培養聾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對策
由以上可見,影響聾生人際交往的因素不是單一的,而是多方面的。針對這些原因,家庭、學校和社會都應該采取一定的措施,來培養和幫助聾生形成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使他們更好的適應社會。
3.1家庭方面
3.1.1家長應端正對待聾生的態度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啟蒙老師。孩子一出生就開始模仿和學習父母。父母是第一個走進他們心靈的人,父母的行為舉止、文化程度、教育方法態度、家庭成員的關系等都對聾生今后的人際交往有很大的關系。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長應樹立聾生殘而不廢的觀念,并注意糾正自己的不良品行,多與孩子交流,多關心他們,隨時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發現他們成長中的一些不良行為習慣和個性缺陷,及時給予糾正。通過正確的教育方法,通過營造和諧、上進、積極的家庭氛圍,努力與孩子溝通,把孩子培養成勤勞、勇敢、積極進取、有理想、有愛心的人。
3.1.2積極為聾生提供社會交往的機會
家長要多關心聾生,父母應加強與聾生的交流,多找機會讓聾生與正常人的孩子交流,家長可以幫助聾生建立友好的人際交往關系,家長也可以多帶聾生去親友家串門,多鼓勵他們與正常孩子玩耍。還可以帶他們去一些開放性的場合,讓聾生適應社會,加強與周圍人的溝通與交往。
3.2學校方面
3.2.1要教會聾生克服不良心理,增強人際交往的自信心和勇氣
比如,有些聾生在家里表現較隨和,與外人面前就較為緊張,因此,教師要依靠大家給聾生建立一個較好的人際交往情景,以幫助聾生重樹信息,找回勇氣。例如,聾人學校學生周某,他代表學校參加市、省的殘疾人運動會,獲得了多項金牌。據他的老師說,他剛入校的時候,因聽力、智力雙重殘疾,再加上入學年齡偏大,所以性格孤僻、不愿與人交流,入校后通過近三年的教育,同時老師結合他體育成績較好的特點,對其進行鼓勵和訓練,他憑著自己的努力取得了多項金牌。這一次次進步,使他增強了信心和生活的樂趣,從那以后,學校的很多活動他都積極參加,盡力表現,平時也愿意與同學交往,性格也開朗了許多。
3.2.2聾校應重視語言教學,幫助聾生掌握人際交往的工具
在聾校,聾生與老師、同學之間的交往主要是依靠手語,可是當他們走向社會時,會發現大多數健聽人不會打手語,也看不懂手語,再加上沒有相應的助殘設施和手段,他們與健聽人的交流,只能采取通過書面語進行交流的方式。于是很多老師給學生準備了一個大筆記本,在平時交流時鼓勵聾生采用書面語交談。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聾生的書面語言能力有了很大的進步。但由于受聾人手語的影響,他們在詞句的表達方面,語法規則方面都與漢語書面語言有一定的差異,如聾生常常會將語序倒裝使用:"我家回。"(我回家。)"藥買不要。"(我不需要買藥。)這樣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強調聾生使用文法手語,將漢語表達與手語結合起來,幫助聾生學習漢語的語序,掌握漢語的語法規則和語言習慣。聾生學習語言是一個持之以恒、循序漸進的過程,除了利用手課堂教學的時間規范和發展學生的語言,還要調動聾生課外閱讀的積極性,通過大量的閱讀培養學生的語感,同時,通過多種形式和手段,幫助聾生創造運用語言的機會,如,多與他們筆談,給他們創造多寫、多練,不斷積累詞匯、語句的機會,還可以教會聾生用手機發短信,讓他們用手機與家人、與朋友進行溝通和交流,提高筆談能力的同時,為他們將來參與社會交往奠定堅實的語言基礎。
3.2.3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幫助聾生提高人際交往能力
培養聾生的人際交往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見成效的工作。要培養聾生人際交往能力,須要加強他們與周圍人的交流交往水平,開展較大范圍的人際交往工作,以更好的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以及人際交往能力。學校可以組織聾生參加各種文體活動、參加各種競賽,也可以組織聾生和普通學生一起去春游,通過活動幫助聾生提供更多的與聾生、與普通學生交流的機會,使他們能夠在活動中體會合作的樂趣、成功的喜悅,感受健聽人給予他們的關愛。還可以組織聾生到超市,與營業員通過筆談的形式進行交流,從而幫助聾生學習如何與陌生人交流、詢問,鍛煉他們的能力和膽量;組織聾生到市場,與小商販討價還價,鍛煉他們生成能力的同時,增強他們人際交往的勇氣和信心。
適當增加聾生與普通孩子的交流交往,通過使他們共同相互談話交流,從而擴大聾生的交流范圍,和交往層面,學校利用課余時間,讓他們感到健康給予他們的關心和愛護。
他們不僅學會了如何與人更好的交流,也學會了關心他人,樹立正確人生觀,提高交往能力,如何正常與人交流等,基本交往常識。
3.2.4加強與家長聯系,舉辦家長學校
每一個聾生走進特殊教育學校的大門,家長就成為該校的"家長學校"的一名"學生"。學校在家長中間搞調查問卷,搞家訪,建立通訊錄,電話聯系等,經常互通信息,共商培養方法。通過家長學校,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家長教育,增加家長與聾生的交流,進一步提高聾生人際交往的能力。據統計,有相當多的聾生家長不能很好地同自己的孩子交流。為此,家長學校有針對性的開設了《聾人心理特點及教育》、《聽力學常識》、《中國手語》等專題講座。請一些聾生家長介紹自己與孩子的溝通經驗,鼓勵聾生家長積極主動地同孩子交流。
參考文獻
[1] 張寧生 聽覺障礙兒童的心理與教育 北京:華夏出版社 1995.1
[2]劉俊卿 盲聾啞學生社會能力研究 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5年11月
[3]劉俊卿,鄒積會,趙哲 盲聾啞學生社會能力培養的實驗研究 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 2006
[4]李強 聽障大學生人際關系調查及分析 中國特殊教育 2004年第10期
[5]劉揚 1~6年級聾生與普通學生學校社會行為的比較研究 中國特殊教育 2004年第11期
[6]高升,李明 聾生交往能力的現狀分析 特殊教育 2003.3
篇7
關鍵詞 人際交往 網絡環境 青少年社會化
On the Impact of Virtual Community Contact on
Young People Socialization
ZHU Jiaying
(Jiaxing Construction Industry School, Jiaxing, Zhejiang 314051)
Abstract The popularity of the Internet has long been in the cities, the mobile Internet also develops rapidly, based on virtual community networks working with the reality of interpersonal together, become the two main ways of youth exchanges. Through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virtual communities and real interpersonal, describes the impact of virtual communities on the prevalence of interpersonal socialization of young people.
Key words interpersonal; network environment; young people socialization
互聯網早已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而隨著QQ、人人網、微博、微信等的出現,互聯網依靠手機等終端設備更深入地滲透在了我們的生活中。《第3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14年1月)顯示,我國有網民6.18億,其中手機網民5億,網民中10至19歲的青少年數量繼續增長,僅次于20至29歲年齡段人數,說明網民結構的低齡化早已出現;在互聯網應用情況上,即時通信的應用率最高(為86.2%),用戶規模排名前十位的還包括博客/個人空間、微博、社交網站等,這些交往類型業務的應用率均在45%以上。可推測,青少年的網絡活動很大一部分是進行人際互動。這種正在校園中日益流行的與其他社會成員的互動方式對青少年社會化有何影響?本文嘗試在比較分析虛擬與現實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做出回答。
1 虛擬社區概述
虛擬社區是相對于傳統現實社區而言的,它是以互聯網為基礎,由網民使用特殊的中介,跨越時空限制,通過網絡空間相互聯系、交往的電子社區。但它也具有現實社區的要素:如匯聚了一定數量的群體(網民),有相應的活動范圍(貼吧、社交網站、朋友圈等),成員之間進行頻繁的交流(如聊天、發帖)。
因此,虛擬社區具有虛擬的真實、開放性、匿名/化名性(可用符號代替真實身份)、去中心化(交往中自我中心特征不明顯)、去抑制性(客觀制約減少)、不確定性等特點,它使得網絡交往可以隱去性別、身份、種族等諸多現實差別,獲得相對比較平等自由的空間。網絡所營造的環境是虛擬的,但身處虛擬社區的個體又能真實地獲得體驗。
2 虛擬社區交往活動的特點
2.1 形式多元
虛擬社區的人際交往有多樣性的特征,如微博、BBS、QQ群、微信、社交網站等等。而現實中的人際交往形式則要單一一些,多局限于聚會等面對面的形式。
2.2 身體不在場
現實交往大多數建立在面對面的互動形式上,交往的雙方必須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才能保證交往的順利進行,即身體在場。而虛擬社區中的人際交往不要求身體在場,它是通過網絡與其他成員建立聯系,所有空間的傳統隱喻(上下、遠近等)在虛擬社區中被重構,親身參與的非面對面的交流成為主導。
2.3 交往中介的特殊性
現實交往中,我們可借助語言、動作等傳達信息;而虛擬交往是以符號為中介的間接交往,其中介最初是文本,后來隨著聊天工具的發展,開始出現用符號來表示人的情緒情感。但即使如此,文本和符號所表現出來的意義遠不及現實交往中豐富的面部表情、肢體語言以及語音語調的變化所能表達的內容。現實社區中身體在場的多感官互動被縮略成為純字符的交流。
3 虛擬―現實人際交往的聯系
虛擬社區交往活動的特點體現了虛擬―現實人際交往的明顯差異,但它們之間同樣存在著聯系。
(1)在差異中,兩者存在互補。從產生上看,虛擬社區的人際交往是為了更好地滿足人們的交往需要而產生的,交往的主要內容也包括信息溝通、情感滿足等。當個體在現實交往中受挫,不能很好的滿足個體的安全、歸屬和愛、尊重、自我實現等需要時,個體可以通過匿名上網聊天滿足安全的需要,參與虛擬社區的活動來滿足歸屬和愛的需要,通過自由參與、發表觀點和評論決策彌補現實中不被接納的失落,以滿足尊重的需要,通過盡心盡力的管理板塊實現自我實現的需要等等。類似情境中的虛擬交往克服了現實人際交往中的限制,能解除現實壓抑感。
(2)只要條件允許,虛擬社區人際交往可以走向現實。如新興的微信作為基于社會化關系網絡的社交應用,不僅能通過“搖一搖”、“附近的人”、“漂流瓶”等功能促進陌生人間的社交,其朋友圈也能用于現實人際關系的強化,成為現實社區的反映和延伸;新浪微博、豆瓣、天涯論壇上的網友經常借網絡平臺組織各類講座、座談或者外出游玩,網絡成為招募同城活動伙伴的新陣地。
(3)兩者互相依存,越來越不可分離。虛擬社區的人際交往不能脫離現實社會交往而存在,虛擬社區中的主體必然也是現實社區中的主體;另一方面,現實人際交往也正越來越依賴于虛擬社會,甚至達到離開虛擬社會,人們就感到交往一下子受到了極大的限制,無法滿足自己的交往需要。
4 虛擬社區交往對青少年社會化的影響
社會化貫穿人生始終,青少年時期的社會化,是指青少年群體在特定的社會與文化環境中,形成適應于該社會與文化的人格,掌握該社會所公認的行為方式的過程。隨著青少年上網人數的不斷增多與上網時間的不斷延長,虛擬社區的人際交往成為他們進行社會化的又一條途徑,對青少年社會化帶來獨特影響。
4.1 消極影響
4.1.1 容易導致青少年產生信任泛化或信任缺失的現象
在虛擬社區中,平等是其成員角色關系的主要特征,成員之間的信任與否既沒有權力或權威來維持,也沒有客觀有效的標準來進行參照和比較,而主要是靠成員自身來判斷。因此青少年在虛擬社區中處理自身與其他人的角色關系時可能出現兩種比較極端的情況:一種是在他對部分社區成員判斷準確、正確賦予信任的同時,因情感因素的影響,盲目的給予同一社區中的所有成員以信任關系,稱之為信任泛化;另一種是在他對部分社區成員判斷不準確,使其信任關系遭受失敗和挫折的情況下,進而對同一社區中的所有成員都予以不信任關系,稱之為信任缺失。
《第19次互聯網發展報告》顯示,18歲以下網民對互聯網的信任程度高于其他年齡段。同時,年齡較小的一部分青少年普遍比較信任網絡,但他們的現實社會經驗又較少,導致容易產生信任泛化,造成網絡受騙;年齡較大的一部分青少年則處于從高信任到低信任的過程,容易把握不好度而產生信任缺失,認為網絡中的一切都是騙人的,做什么都無所謂,影響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形成。
4.1.2 容易導致青少年非理增多
網絡非理,是指在網絡平臺上發生的,違反有關管理規定和道德規范的行為。青少年網絡非理的具體表現有:(1)依賴網絡,行為偏常。如手機上網不離身,網絡言行放縱,流行網絡語言、非主流裝扮;(2)價值迷茫,道德弱化。網絡交往導致主流價值取向的混亂和迷茫,在虛擬社區實行與現實社區不同的道德標準,存在雙重人格的傾向,不利于健康的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虛擬社區中的匿名性也對青少年的社會責任感提出挑戰;(3)法律失范,網絡犯罪。如成為黑客,非法入侵計算機系統,造成他人損失;制造和傳播病毒等。
青少年的道德認知還在形成中,其非理性的意識易受到外來不良因素的影響,引發主體非理性的行為。在現實關系中,主要借助社會輿論法律制約這種轉化,而這種制約在虛擬社區中失去作用,因此非理性意識比較容易外化為行動。
4.1.3 對現實人際交往造成沖擊
網絡交往過多代替現實交往,則可能會導致低質量的社交關系,降低青少年的交往能力,缺乏面對面的人際交往(僅有網絡交流的經驗)和缺乏統一性的構成(網絡匿名性)是阻礙青少年社會化的兩大主要問題。如青少年在虛擬交往中逃避和宣泄現實交往帶來的壓力,但這種宣泄并不能真正幫助青少年解決造成壓力的問題,反而降低了他們處理交往問題的能力;Kraut等通過追蹤研究發現,在使用網絡的一兩年內,過多進行網絡交往會導致現實社交卷入的下降,同時孤獨感和抑郁感增強。過于依賴網絡,現實接觸減少,現實交往能力下降,于是更加回避現實,從虛擬社區中尋求交往需要的滿足。如此惡性循環,現實人際交往的規模不斷減小,導致許多現實交往特有的積極意義得不到發揮。
4.2 積極影響
不容忽視的是,合理利用網絡,虛擬社區的人際交往也能對社會化產生積極影響。
4.2.1 是降低面對發展性任務應激水平的一種途徑
形成自我同一性及建立親密關系是青少年面對的主要的應激和發展性任務,網絡交往是他們適應和應對所面臨的巨大的發展性應激的方法。虛擬社區創造了匿名交往的可能,讓青少年能夠經營自己的形象,規避面對面交往易產生的焦慮。他們可以扮演想成為的角色,回避自己的容貌或其他缺點,避免種族和性別歧視,促進更快更多的自我表達,從而獲得網絡友誼。這種情況下,交往基本上不受社會性特征以及與之相伴隨的社會規則和角色期待的限制,青少年可以只憑表現出的“內涵”去產生人際吸引。因此虛擬社區正成為青少年認識新朋友的一種非常流行的方式。
4.2.2 有助于探索人格中的未知部分
角色扮演在虛擬社區中很常見,青少年可以在虛擬環境里“揭示”并交付出自己,隱匿部分或全部真實世界的身份,利用ID在網絡上創建、塑造多個自我,并在其中轉換、摸索、嘗試。讓青少年在不同的世界中馳騁,滿足其多樣化的需求,使得每個ID漸漸有了自己的身份認同與人格特質。某種程度上說,虛擬社區中的那個自我也是真實自我的一部分,這種角色扮演可以表達自我人格中未被探索的部分,對促進青少年對自我的完整客觀的評價具有一定的意義。
4.2.3 拓展了青少年的社交空間
虛擬社區借助網絡平臺,具備了現實社區無法比擬的多形式、多資源、跨時空的社交優勢,可以成為滿足青少年交往需要的另一片天地。比如,虛擬社區信息量大、交流速度快,青少年在其中能開闊眼界,鍛煉思維,發展自我認同和自我概念;虛擬社區以大量貼吧、論壇等形式為青少年提供了更多的溝通方式和表達渠道,豐富了他們人際交往的手段;青少年也可以突破地域等限制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廣泛交流,促進自身發展。
5 總結
青少年正處在心理逐漸成熟的階段,處在對虛擬社區認識和參與的起步階段,其虛擬交往中的主體性容易被網絡中各種現象和各種關系所操縱、同化,從而導致青少年在虛擬人際交往中喪失主體性。所以,在網絡交往流行的今天,應重視對青少年虛擬社區人際交往的引導,使他們能夠更理性地對待虛擬―現實人際交往的關系,積極開展現實人際交往,使社會化得到健康發展;同時以虛擬社區的交往作為補充,以擴大交際的范圍;正確區分、處理在虛擬和現實人際交往過程中遇到的人和事,特別要認識到虛擬社區交往的虛擬性,不能產生過度的情感依賴,做到趨其利避其害;應該由現實社會行為決定網絡交往行為,而讓網絡交往行為為現實社會行為服務。
參考文獻
[1] 高培文.虛擬社區青少年的實在行為分析――以四川青少年為例.廣西社會科學,2004(5).
[2] 李元來.試析虛擬社區中的人際互動. 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5(3).
[3] 劉華芹.天涯虛擬社區――互聯網上基于文本的社會互動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4] 黃少華,陳文江主編.重塑自我的游戲――網絡空間的人際交往.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2.
[5] 尹渭莉.互聯網對青少年社會化的負面影響及對策.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1.27(11).
[6] 李丹丹.青少年網絡道德失范現象及對策.遼寧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7] 崔麗娟,王小曄.互聯網對青少年心理發展影響研究綜述.心理科學,2003.26(3).
篇8
>> 新媒體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及對策研究 新媒體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探析 高校新媒體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 民族院校大學生人際信任圈研究 當代大學生人際信任狀況研究 大學生人際信任研究綜述 新媒體視域下大學生人際交往狀況的文獻研究 民族高校大學生人際沖突的影響因素研究 改善大學生人際信任的模式探析 新媒介對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影響及對策研究 新媒體時代下大學生人際交往現狀分析 大學生人際信任變遷的橫斷歷史研究 大學生人際信任與內隱外顯自尊的相關研究 不同民族、性別、專業、年級高職大學生人際信任度的研究 大學生人際信任與自我和諧的相關研究 大學生人際信任與孤獨感的相關研究 大學生人際信任和社會支持的相關研究綜述 大學生人際信任與主觀幸福感的相關研究概述 大學生人際信任與主觀幸福感關系的研究 大學生人際信任與孤獨感的關系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9]魯興虎.網絡信任――虛擬與現實之間的挑戰[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3.
[0]Putnam R D.Bowling Alone:Americas Declining Social Capital[J].Journal of Democracy,2015,6(1):65-78.
]Dalmas ATaylor.Some aspec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social penetration processes[J].1965,(1):79-90.
[2]謝英香.“90后”大學生網絡信任建構過程研究[J].當代青年研究,2014,(6):58-64.
[3]鄭信軍.青少年學生人際信任問題調查[J].溫州師范學院學報,1997,(4):63-66.
[4]董淑超.大學生網絡人際信任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4.
[5]林濱.從道德危機到存在危機――重建社會信任的思考[J].道德與文明,2011,(5):37-43.
[6]胡泳.2008年中國互聯網的三大變化[N].南方都市報,2009-01-23.
華萊士.互聯網心理學[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1.
(上接第7頁)
]朱相麗,譚宗穎.專利組合分析在評價企業技術競爭力中的應用:以儲氫技術為例[J].情報雜志,2013,32(4):28-33.
[2]李姝影,方曙.公司層面的專利組合分析方法研究及實證分析[J].情報雜志,2014,33(3):27,39-43.
[3]WANG M Y,CHIU T F,Chen W Y.Exploring potential R&D collaborators based on patent portfolio analysis:the case of biosensors[C].PICMET 2009 Proceeding,Portland,Oregon USA,2009:332-330.
[4]鐘祥喜,肖美華,劉金香.東、中西部物聯網企業技術競爭力比較分析――基于推拉模型及人類技術共生模型[J].科學管理研究,2013,31(4):80-84.
[5]謝言,高山行.基于自主創新的企業技術競爭力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3,34(1):85-96.
[6]曾繁華,龍苗.企業技術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研究:構建、測評與結論[J].統計與信息論壇,2008,23(8):9-14.
蔣海龍.基于專利與論文計量指標的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D].蚌埠:安徽財經大學,2013.
[8]原長弘,章芬,姚建軍,等.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與企業競爭力提升[J].科研管理,2015,36(12):1-8.
[9]劉瑤.企業技術整合及其戰略意義研究[J].企業技術開發,2005,24(10):36-37,75.
[20]IANSITI M.Real-world R&D:Jumping the product generation gap[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3,71(3):138-147.
[21]鄭艷紅,吳新年.基于專利的企業技術競爭力評價研究進展[J].圖書與情報,2014,(4):86-91.
[22]ERNST H.Patent information for strategic technology management[J].World Patent Information,2003,(25):233-242.
馬廷燦,李桂菊,姜山,等.專利質量評價指標及其在專利計量中的應用[J].圖書情報工作,2012,56(24):59,89-95.
[24]萬小麗.專利質量指標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9.
[25]曹明,陳榮,孫濟慶,等.基于專利分析的技術競爭力比較研究[J].科學學研究,2016,34(3):380-385,470.
[26]王學昭,趙亞娟,張靜.專利法律狀態信息組合分析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3,(57):81-84,135.
[27]LERNER J.The importance of patent scope:An empirical analysis[J].Th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1994,25(2):319-333.
[28]蔡神喜.我國專利集中度測度指標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1.
[29]SCHMOCH U.Evaluation of technology strategies of companies by means of MDS map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1995,10(4-5):426-440.
[30]唐衛東,陳海龍.位勢差異與競爭優勢[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6,(5):105-108.
篇9
關鍵詞:醫學生 人際溝通
The medicin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strengthen the medico to communicate ability interpersonally the raise
Yang Yuqin Zhao Zongyi
Abstract:The medico communicates ability to have certain problem interpersonally,needs to strengthen them to communicate ability interpersonally the raise.May use humanities medicine curricula and so on increas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Selects many kinds of methods to train the medico to communicate ability interpersonally;Takes to train the student to pay attention to medical trouble in communication methods and so on emotion sex act.
Keywords:Medico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中圖分類號】G4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646(2009)09-0064-02
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福岡宣言》指出,所有醫者必須學會交流和處理人際關系的技能,缺少同情應看作與技術不相稱,是醫者無能的一種表現。“溝通技能”是全球醫學教育最基本要求(GMER)7大領域之一。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CMB)指出的國際醫學教育七項基本要求中就有一項是“交流技能”。隨著醫學模式由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理―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醫患關系中的醫患溝通越來越受人們的關注,而作為將來的醫務工作者的醫學生的人際溝通能力也越來越受到重視。
1.目前醫學生人際溝通現狀
據報道,71.3%的大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承受著很大或較大的心理壓力[1],其中人際關系不良、社會障礙等方面的問題在大學生日常心理咨詢中占近50%的比例[2],已和學習問題、戀愛問題共同構成影響大學生心理行為健康發展的3大問題。人際關系困擾是造成大學生留級、休學、退學的主要原因之一[3]。國外研究亦表明,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利于身心健康,能促進學業的進步;不良的人際關系常引起心理失衡,導致心理問題的出現,如焦慮、空虛、心情壓抑、抑郁,嚴重者甚至出現自殺傾向。醫學生是大學生中的一個特殊群體,其心理障礙的發生率要比一般綜合院校的大學生高,人際關系也較一般大學生敏感。71.1%的醫學生認為自己在日常學習生活中亦存在有人際關系困擾和溝通障礙,導致他們不能真正實現良好的溝通。[4]
陳軍[5]對20所醫院1000名實習生人際交往能力的調查發現,對自己的語言溝通能力感到非常滿意的人數9.7%;認為自己溝通能力一般47.3%;認為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差,在與患者和他人溝通時感到困難的24.4%;74.8%被調查者對禮儀的概念模糊,不知道禮儀包含哪些內容。
尼春萍[6]對醫學生《人際關系與溝通技能》選修課開設的必要性及其教學方法對202名學生進行團體問卷調查。71.1%的醫學生認為自己在日常學習生活中亦存在有人際關系困擾和溝通障礙,導致他們不能真正實現良好的溝通。90%以上的學生認為開設該課程很有必要,選修的目的是為了提高人際交往的能力;92.9%的學生建議授課突出實踐,93.9%的學生希望采用情境模擬或結合自身實際撰寫論文考核;97.9%的學生感到學習有收獲。
馬偉光[7]發現,83.3%的護士對與病人交流溝通方式基本不了解,30%的護士不知道或不完全知道如何根據病人的不同情緒采用不同的交流技巧。
2.醫學生人際溝通不良的原因
根據調查,全部接受過心理學、醫學倫理學、社會學、美學等人文學科教育的醫務人員只有 15.4%,70.8%的醫務人員部分接受過人文學科的理論教育,13.9%沒有接受過[8]。目前,我國重視醫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而忽視了對人文素質和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無論在本科教育和畢業后的醫學繼續教育,醫學生和醫生們幾乎沒有系統地接受過醫學倫理學、人類學、心理學、社會學、美學等方面人文知識的教育及實踐(這些學科都涉及醫患溝通問題),一旦進入工作崗位,便不同程度并以不同方式顯示出來。這樣的教育方式使得大部分醫學生畢業走上工作崗位后,對病人沒有愛護觀念,態度冷漠,而且缺乏溝通技巧,不能和患者進行有效的溝通。
3.改善醫學生人際溝通的建議
3.1 增加人際溝通等人文醫學課程。
美國、德國人文醫學課程占總學時的比重多達20%~25%,英國、日本約為10%-15%,而我國一般為10%或者更低。醫學院校有必要借鑒美國的醫學院校普遍開設的《與病人溝通》、《病人》、《醫患溝通的藝術》以及英國醫學院校開設的《醫患溝通》、《醫生與病人相處的能力》及《如何告訴病人壞消息》、《情商教育》等課程。開設醫患互動和人際交流的專門課程,讓醫學生了解他們在人際交往上有什么特點,他們有什么需要,并根據他們的需要對他們進行教育,以期讓他們通過親身體驗、經驗分享進一步探究人際關系與溝通的相關內容。反思自己人際交往的缺點和障礙,通過自我反省和分享他人經驗來改變自己的觀念與行為,達到不斷提高自己人際關系與溝通技能的目的。使他們逐漸掌握人際溝通技能,提高自己人際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這對于他們個人的心理健康有積極意義。同時把人際關系發展策略以及溝通技巧的培養納入職業教育中來,提高醫學生人際交往的能力、改善醫患關系均具有重要的現實和長遠意義。
3.2 采用多種方式培養醫學生人際溝通能力。
可以借鑒國外一些醫學院的經驗,如對學生開設共情課程,系統地訓練醫學生如何觀察病人的表情和身體語言,如何從語調中理解病人的感受,與病人進行有效交流,如何更好地感知病人的痛苦和需要。二是掌握患者的心理需要和心理特點。葛煥琦[9]等在醫學生培養的早期階段接近臨床實習之前,利用標準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SP) 利用SP對學生進行培訓,同時對醫學生在溝通方面的表現做出評價,如是否有耐心,反應是否敏捷,言語和肢體語言是否得體,態度是否坦誠和氣等,以培養學生的醫患溝通能力。SP又稱模擬病人或病人指導者,是從事非醫療工作的健康人,經專職培訓后,能發揮扮演病人、充當教學評估者和教學指導者三種功能。在美國和加拿大,70%的醫學院校都不同程度地使用了SP參與教學,甚至還用于住院醫生的畢業后教育。
我國一些學者如張澤洪[10]對醫護人員進行敏感訓練。敏感訓練是利蘭•布雷德福(LelandBradford)和他的同事在進行無領導者團體的研究時,無意之中發現的一種進行人際關系訓練的技術。”就醫務人員而言,敏感訓練的目的就是要通過小組交流討論的形式,使受訓的醫務人員能:“設身處地為病人著想,對他們提出的要求,合理且能辦到的,要盡職盡責地給予滿足;合理但客觀上辦不到的,要耐心解釋;不合理的要求,要講明道理,以求得病人諒解,使病人對醫院有一種信任感、安全感。”
3.3 重視培養學生關注醫患溝通中的情感。
李娟[11]用SEGUE量表對醫學生醫患溝通技能評價研究,發現醫學生在溝通內容上“只重視疾病”。醫學生與病人溝通內容上沒有完成從“只重視疾病”向“重視病人”方向的轉變。在信息收集上。多數學生對影響疾病的社會、情感心理因素問的不多或不全,問及疾病對生活影響的更少。有研究表明在言語溝通方面,89.9%的醫務人員認識到和患者溝通時語言最重要的是通俗易懂,但在日常工作中,使用醫學專業術語進行溝通的比例高達 94.4%[8]。醫護人員和患者的溝通此時是一種任務的工具,從解決問題出發,以技術性為基礎的技巧,所需要的是專業知識,醫護人員使用的是工具性言語。過多的使用專業術語進行醫患溝通,達不到溝通的基本要求和效果,患者很可能感到他們的病情和感受等沒有被醫護人員理解和認識,患者對溝通信息的一知半解,不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復,有時還會造成誤解,引發糾紛。
應該重視患者需要的溝通還包括和醫護人員進行社會情緒性的情感性溝通。即需要醫護人員視患者為一個個體,而不是一個個案。情感性的言語包括具有鼓勵性、令人放松、友善地、開放與誠實的、表示關心、給予信息、表示贊同、對病患介紹自己、稱呼患者的名字、與患者聊天等。
參考文獻
[1] 樊富珉、李偉.大學生心理壓力及應對力式―在清華大學的調查,青年研究,2000(6);41}5
[2] 梁執群、盧莉、朱素娟等.醫科大學生人際關系敏感的影響因素研究,中國學校衛生,2004,25(2);211~212
[3] 姚曉燕.當前大學生人際關系障礙問題研究,甘肅高師學報.2003,8(1):110~111
[4] 雪晴.應重視培養大學生良好的人際關系,內蒙占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3,16(6);30~31
[5] 陳軍.醫學實習生對公共關系技能需求的調查與思考,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07年10月第28卷
[6] 尼春萍等.為醫學生開設《人際關系與溝通技能》選修課的調查分析,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08年第14卷第7期
[7] 馬偉光、李繼平.醫院場所暴力原因分析及對策[J].護理管理雜志,2005,5(5):23~25
[8] 馮軍強.某綜合醫院醫患溝通現狀調查分析與對策引導的研究,第三軍醫大2008碩士論文
[9] 葛煥琦.談醫學生的醫患溝通能力培養,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08年12月第29卷
篇10
如今是社交社會,為滿足人們的“社交需要和獵奇心理”,2011年1月21日,騰訊公司推出一個免費應用程序微信,為智能終端提供即時通訊服務,微信通過網絡可以快速的發送語音、視頻、圖片和文字,不受通信運營商、操作系統平臺的限制。同時,微信提供了一系列的服務插件,例如基于位置的社交插件“搖一搖”、“朋友圈”、“公眾平臺”、“漂流瓶”等,還可以使用共享的流媒體內容。微信為用戶提供公眾平臺、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用戶除了可以添加好友和關注公眾平臺,還可以通過微信將內容分享給好友以及將用戶看到的精彩內容即時分享到微信朋友圈①。
2014年8月,騰訊第二季度財報,一同公布的還有微信的月活躍用戶數量,加上WeChat目前已經達到4.38億,比上一季度增長11%,比2013年同期增長57%,直逼目前號稱擁有5億月活躍用戶的WhatsApp。
二、人際交往關系
所謂交往,是指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人為了交流有關認識性與情緒評價性的信息而相互作用的過程②。人們通過人際交往產生人際關系。在社會學中,人際關系被定義為人們在生產或生活活動過程中所建立的一種社會關系;心理學則將人際關系定義為人與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聯系,包括親屬關系、朋友關系、同學關系、師生關系、雇傭關系、戰友關系、同事及領導與被領導關系等③。微信集實用、娛樂功能于一體,滿足當下大學生多元化交流的訴求,讓大學生之間的溝通變得更加方便并且富有趣味,因此,微信能風靡社交網絡,成為智能手機社交網絡APP的領頭者,它所帶來的社交方式的變革正在潛移默化的融入大學生的生活,成為其的一種生活方式。
三、微信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產生了一定的積極影響
如果你在某公共場所休息區看到某學生手拿手機左右搖擺,以為其手機粘水,那你就OUT了;如果在校道上看到某學生對著手機大聲說話,你覺得他打電話怎么開著免提,那你也OUT了,別人這是在玩“微信”。玩微信成為很多年輕人的新風尚。當刷微信、分享朋友圈成為眾多大學生們的習慣動作時,大學生們也不知不覺地被圈進了一個微妙的“圈子”。不少學生利用微信的LBS功能結識朋友,尋找驢友、求購書籍、共享學習資料等。通過修改微信的個性簽名,將個人需求反映到簽名中,利用微信LBS功能讓大家看到自己的需求,尋找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遠在天邊,也可以近在眼前。還可以通過修改微信簽名,向周圍的同學求助。新生小珊就是一位典型的大學生潮人代表。“在圖書館找自習座位找不到,失落ing”,她的簽名剛改了沒有幾分鐘,就被一位熱心的校友看到了,還主動向她提供了圖書館自習座位的“情報”。微信已經融入了當今的校園生活,其搭建起了大學生間信息資源共享的平臺,LBS功能讓互動不受專業、年級、地域限制,微信成為校園互動交流的流行方式,支持語言、圖片、視頻、文字等多種格式的信息發送,讓大學生之間的溝通變得豐富有趣。
月底到了,“微本地生活”給學生小柯生成了一份報告,它告訴小柯本月吃了16次快餐、2次湘菜、4次西餐,他的飲食結構看起來不是那么的健康,平均每餐成本在20元左右,他還理過1次發、打過3次羽毛球、買了2件衣服,他的活動路線主要集中在廣州天河區,本月相比上月,支出增加了12%,在小柯的微信好友當中,他的支出排名第23位,屬于“屌絲中的鐵公雞”,他的幸運商家是星巴克,在9月13日的那次消費時,他中了一次微生活的幸運獎,獲得了9000個積分④。微信的這種商業公眾賬號很明顯符合高校網購文化,適應了各種滿足學生需求方式。不得不說,微信為大學生帶來了新型溝通方式,也為校園生活增添了許多色彩。而大學生們玩轉微信的創意,也將成為這群年輕潮人們爭先體驗的潮流。
四、微信給大學生人際交往帶來安全隱患和消極影響
然而,現代社會所面臨的信任危機與安全隱患并不能保證每一對陌生人見面后都能夠成為“好朋友”。網友這樣調侃,微信微信,只可微微一信,不可全信。如果你全信,微信就會變成“危信”。
和傳統的網絡社交相比,基于LBS的微信在人際交往上雖然能夠隨時隨地借助語音、圖片、視頻等方式模擬現實交往的現場感,“附近的人”能拉近陌生人交往過程中空間和心靈的距離,更加便捷地為虛擬空間建立起來的社交關系向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系轉變,但是,以網絡虛擬平臺為介質進行的人際交往與現實人際關系所依托的面對面人際交往依然有著鮮明的區別。首先,必須認識到一點,能夠使得兩個個體間產生社交吸引的內在因素包括相貌、品行、性格等等⑤。在現實生活中,人們通過對一個人的觀察和日常的接觸,很容易獲知對方的相貌、行為舉止、性格以及其他各方面的信息,由此完成零接觸階段、察覺階段,接著迅速進入表面接觸階段,對雙方能否建立社交關系以及關系的親密程度實現作出較為明確的判斷,并且雙方信息真實度較高,信任度較高。而通過微信的LBS功能所結識的陌生人,彼此之間只能通過各自在微信賬號上展現出來的照片、性別、地址等信息以及在交流中所透露的個人信息來實現社交吸引,初步判斷能否和對方建立起社交關系,缺乏現實依托性,并且信任程度較低。雖然在微信上,人們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來組織傳播信息的內容,能夠更加完美的塑造自我形象,但隨著人與人之間交流的更加深入,個人真實信息暴露程度加深,單靠線上建立起來的泛泛之交能否進一步轉化為中度乃至深度的依賴關系、交友吸引力能否繼續保持,將受到了比現實中建立起來的社交關系更為嚴峻的考驗。
浙江鄞州一個公司的經理,通過微信“查找附近的人”的功能,搭訕女大學生,先后了數名90后女大學生,其中一半以上的女生選擇了不報警,此男在鄞州法院受審⑥。廣州警方最近發現有團伙專門盜用微信,利用微信和留學生的國內親戚朋友聯系,要求匯款到國外。警方全景式地展現了騙子入侵微信,提醒大家對此保持警惕。現在很多大學生聚會吃飯,一上菜,大家都先拍菜,然后不吭聲,低頭都在那玩手機。每一次交友方式的變化,都在不斷拉近兩個陌生人之間的時空距離。從QQ到微信,再到最近流行 的“陌陌”,大都如此。
五、辯證應對微信對大學生人際交往帶來的影響
一部分人認為應該提倡網絡交友。他們認為網絡的虛擬性,使得網絡交友充滿神秘感,充分滿足了人們的獵奇心理。網絡交友為我們的社交生活開辟了新的空間,超越了現實中交友的地域限制。較之其他的網絡媒介,微信在人際傳播中有著更加高效與便捷的特點,是較為先進的網絡人際傳播媒介,微信網絡群體的形成一般有兩種途徑,一是結識新的朋友,二是集聚現實社會相熟的人,這些個體依靠信息的傳播以及互動交流逐步建立起穩定的關系,在這個過程中,網絡群體逐步形成,并隨著時間的增加,對彼此的了解也日益加深,微信的個體會逐步傾向于利用這個交際圈分享和獲取信息。隨著朋友圈群體的形成,使用微信的每一個個體就像現實社會中的真實個體一般,形成社區化的網絡人際傳播,社會個體之間通過信息傳播維護社區人際的共同部分,而之前在微信朋友圈所構建起來的網絡空間,其實就是人際傳播的公共領域的形成。在朋友圈中,成員之間活動在一個緊密相連的圈子當中,成員之間的身份、所共享的信息、觀點都是透明的,相互之間對各自的觀點進行評論和發表見解。重視記錄和分享,并把這個作為首要的用戶體驗,大學生彼此之間的關系從線下發展延伸到線上,豐富了彼此間的交往方式和內容。正是這樣的一種共享性使得朋友圈內形成了一個私密的組織,不被陌生人打擾,使得圈內的感情更加的牢固,相對qq等工具而言,其組織的嚴密性也更高⑦。
微信“附近的人”功能在人們選擇微信交往對象時能夠產生心理上的親近感,并為轉化為現實人際關系提供了便捷條件。但能否轉化為現實關系很大程度上是由彼此間在微信這一虛擬社交平臺上能否建立起穩定的社交關系決定的。所以,雖然人們有通過微信的LBS功能結識陌生人的心理需求,但受諸多心理因素和客觀條件的影響,通過微信認識的陌生人彼此間很難建立起穩定的社交關系,人們很難如愿通過微信LBS功能達到預期的社交心理需求。
微信究竟好還是不好,因人而異,而且,在不同人的手里,微信扮演了不一樣的角色。要正確對待就是我們要具體情[DyLW. NeT專業提供寫作教學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Www. DYlw.NEt]況具體分析,要用一分為二的觀點來看待。微信交友的行為本身沒有錯,網絡在傳播好東西的時候,難免會夾雜壞東西,如果對廣大社會成員特別是青少年缺乏主流文化的價值觀和行為規范的引導,就容易形成錯誤的人生觀、道德觀和理想價值觀而誤入歧途,甚至形成反社會人格。只有合理的利用微信,自覺抵擋其負面影響,才能使它真正成為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幫手。
參考文獻
①微信,http://baike.baidu.com/subview/5117297/15145056.htm
②張俊杰、姚先本,《網絡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J].《高校輔導員學刊》,2009(2)
③岳玲,《基于網絡人際交往的社會學分析》[J].《群文天地》,2009(5)
④虎嗅網,http://huxiu.com/article/7788/1.html
⑤李卓,《微信對青年群體人際關系影響的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4
⑥浙江在線,http://zjnews.zjol.com. cn/05zjnews/system/2012/05/16/0184950 9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