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供氣一體化范文
時間:2023-09-27 18:18: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城鄉供氣一體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13. 114
[中圖分類號] F301.2;P2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6)13- 0202- 03
我國的地籍管理規劃中明確指出:土地調查的任務就是促進土地統一分類、統一調查、統一登記和統一統計,基本實現城鎮土地和農村土地的統一管理,從而使土地管理現代化水平顯著提高。在土地調查中反復提到的就是“統一體系”。然而,由于歷史、經濟和社會等多個方面的原因,在當前的土地管理和土地調查中,城鎮土地和農村土地一直處于分開工作的狀態。不同的工作人員從事不同區域的土地調查與管理,造成了接邊圖形和統計面積的困難,部分偏遠地區甚至出現了由于土地調查數據不清造成的權屬混亂并產生糾紛的現象。因此,在今后的土地調查和土地管理中,迫切需要實施城鄉一體化的土地調查,并在調查的過程中制定和應用全國統一標準和精度,逐步建立起城鄉一體化土地調查數據系統。實施“在內業上以圖管地,在外業上以證管地”的“高科技的地籍”管理方式,就必須走一條管理規范、科學、嚴謹、適用的城鄉一體化的土地調查之路。
1 統一城鄉一體化土地調查工作的重要意義
1.1 有利于促進土地管理部門的統一和整合
最近幾年來,由于經濟和社會等多方面的制約和限制,以及城鄉土地資源存在的明顯差異,使得我國的土地調查工作被人為地劃分為農村土地調查系統工程和城鎮土地調查系統工程兩項,并且從事調查的機構和從事管理的部門各不相同,這就使得調查出現了數據重疊和圖形接邊上的矛盾,同時還加大了管理的工作量。統一城鄉一體化的土地調查工作,就是要對土地管理部門進行統一和融合,對土地調查工作進行統一規劃與分配,避免人員的重疊與交錯,從而進一步提高土地調查人員的管理水平,為實現城鄉一體化土地調查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
1.2 有利于促進戶籍制度和土地整理工作有效進行
現在全國各個地區的經濟快速發展,經濟水平持續上升,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等政策逐步建立,特別是城鎮化的進程在逐步加快,城鄉差異在逐漸減小。土地利用狀況和土地權屬狀況的變化每天都有,國有土地和集體土地也是大量交錯和結合,城鄉區域的概念也在逐漸模糊。同時,近幾年由于農村人口逐漸向城鎮人口轉移,很多農村人口逐漸定居在城鎮,這就無形地加快了農村土地和城鎮土地之間的相互流動速度。再者,土地整理工作的不斷實施,就使得廢棄的獨立工礦用地有變成良田的趨勢、所屬的建設用地有變為村莊的趨勢。因此,統一城鄉一體化土地調查工作,加快建立一套科學合理、規范系統、行之有效的工作程序和方法,對提高土地管理工作的正規化水平,促進戶籍制度和土地整理工作的有效進行具有重要意義。
1.3 有利于促進土地調查工作的綜合性管理
在現有的土地調查管理模式下,農村土地和城鎮土地調查的側重點不同。城鎮土地側重點是宗地,而農村土地側重點是地類。實施統一的城鄉一體化的土地調查就可以使農村土地在原來以土地利用現狀調查為主的基礎上加強對土地權屬的管理,使城鎮土地在原來以土地權屬為主的基礎上加強對土地類型的調查。同時,在此基礎上,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一個可以應用于實際工作的,信息資源較為完整、準確度較為合理、現實性較為良好的土地調查信息庫,實現數據、信息資源共享,可進一步促進城鄉一體化土地調查工作的綜合性管理質量和水平。
2 統一城鄉一體化土地調查的優勢分析
2.1 一次調查,兩套成果
在一套技術方案的指導下,通過數字化的新型測量技術,使用同一工作底圖,就可以得到關于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土地權屬調查和土地條件調查的數據,這些數據可以組成城鎮土地調查和農村土地調查兩套成果,這兩套成果就可以極大地提高土地調查工作的效率,從而達到節約土地調查成果經濟成本的目的。
2.2 避免干擾,實現對接
地類圖版與宗地的統一是城鄉土地調查一體化的基礎,它為同步進行地類管理與地籍管理提供了基礎,同時避免了對宗地和地類利用電腦進行自動分析時出現的沖突、交錯和縫隙等。從而使得大數據在管理中實現無人工干預的自動驗算以及純自動化的功能。
2.3 數據位置,保證一致
統一的城鄉土地一體化土地調查的實施,能夠真正保證城鎮土地調查與農村土地調查數據匯總在空間位置定位上與統計數據結果上的一致。
2.4 數據對應,全面應用
建立城鄉土地調查一體化數據系統,實現城鄉土地調查一體化的管理模式,就是全國的土地統計數據都建立在每一個圖版的準確的面積上。并且通過城鄉土地一體化調查可以逐步實現調查和數據的對應化,數據可以直接應用于地籍管理、耕地的保護、土地利用規劃的編制、不動產登記等各個方面。
3 統一城鄉一體化土地調查工作面臨的主要問題
3.1 缺乏具有利用價值的數據,調查成果銜接性不暢
我國正在進行的土地調查主要包括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土地權屬調查和土地條件調查,現有的三種土地調查在標準、方法、技術和制度等多方面都難以滿足土地調查日趨變化的需求。在以往的這三種土地調查中統計出的數據甚至還經常會出現在范圍劃分、土地分類、調查精度等方面與現實的土地需求相矛盾的地方,因而對土地調查數據利用價值有較大影響?,F在,二元體系的城鄉土地調查要逐步轉變為一元體系的城鄉土地調查,從數據上實現全面銜接,這樣才會有利于對城鄉土地調查數據進行綜合應用和全面統計。
3.2 缺乏統一的數據坐標系統,調查成果共享度不夠
為了使全國范圍內的土地調查可以更為有效地進行,我國曾經出臺了《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技術規程》,這個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建立,就為城鎮土地調查和農村土地調查劃分統一了分類體系和數據標準體系,同時也為建立城鄉一體化的土地利用數據系統提供了方便。但是在實際的工作中,城鎮土地數據系統和農村土地數據系統在數學基礎、調查方式及精度、地類分類編碼、比例尺、覆蓋區域等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區別,見表1,影響了不同地區以及城鄉之間調查成果的共享利用,不利于城鄉一體化土地調查目標的實現。
3.3 缺乏統一的數據精度,調查成果應用值不高
通過調查分析,由于調查方式的不同,加上城鄉土地一體化調查精度的分區不夠準確,導致農村土地調查的比例尺是1∶2 000,而城鎮土地調查的比例尺為1∶500。在現有的數據資料中,農村土地調查的精度會更為粗略,而且不同精度間數據缺少相互換算,很多因為精度不夠而缺乏應用價值。
4 統一城鄉一體化土地調查的方法和途徑
4.1 建立統一的城鄉一體化土地調查方法
城鄉一體化土地調查工作應統一調查程序和方法,嚴格按照“三個步驟、五個階段”進行,即按照先準備、再外業、后內業的步驟,落實好準備階段、權屬調查階段、地類調查階段、地籍測繪階段和內業階段的具體工作內容和標準要求,做到調查工作科學化、規范化。
(1)準備階段:準備階段主要包括人員準備、資料準備、技術準備、組織準備。這是進行土地調查的基礎,在這個階段應該對城鄉土地一體化調查的精度和儀器精度有提前的運籌。
(2)權屬調查階段:權屬調查階段主要包括界址調查、地籍區、地籍子區劃分、宗地草圖繪制、宗地權屬狀況調查、填寫土地權屬調查表等。
(3)地類調查階段:地類調查階段主要包括圖斑調查、線狀地物調查、零星地類調查和填寫土地調查記錄手簿等。
(4)地籍測繪階段:地籍測繪階段針對調查精度不同,測繪內容也會有所不同。
(5)內業階段:內業階段主要包括對外業資料進行整理和對土地調查數據系統進行建設等。
4.2 建立城鄉一體化統一數據庫系統
基于目前國家對縣級土地調查的數據管理和應用有著如此迫切需求,應用國土資源日常管理中的土地調查成果數據,并保證數據的權威性和真實性,就必須要求土地調查工作在數據統計方面建立并應用一體化的土地調查數據庫系統。建設要以縣級土地調查數據系統為主,同時還必須規范并整合市(地)、省、國家級土地調查數據,從而建立城鄉一體化的土地調查數據系統。城鄉土地一體化數據的建設主要可以分成四個階段。第1階段為建庫準備,第2階段為數據采集與處理,第3階段為數據入庫,第4階段為成果歸檔,具體過程如圖1所示。
4.3 建立城鄉一體化統一數據精度和標準
在城鄉一體化的土地調查中,最為棘手的問題是標準體系的建立,一旦有了標準體系,一切問題都將迎刃而解。由于城鎮和農村的土地調查數據,在數據組成、數學基礎、尺度等方面存在差異,城鄉土地一體化調查要對土地調查數據重新整合,從而實現城鄉土地調查數據在空間尺度、時間尺度和屬性內容等多方面的統一和銜接。城鄉一體化的土地調查必須符合已經頒布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部門標準。同時,標準體系的建設過程別需要考慮實際工作的需要,結合實際問題的需求,對原有數據進行一定修改和補充,從而制定一套具有適用性、層次性、系統性的數據標準規范。針對不同地區范圍的土地調查工作對數據的統一要求,制定出能夠滿足實際工作需要并對實際工作具有指導意義的數據標準,實現城鄉土地調查數據資源共享的目的。
主要參考文獻
[1]黃亮,姜棟.城鄉一體化土地調查理論與方法初探[J].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09,26(6):79-83.
篇2
論文關鍵詞:工學結合,體育模塊,高職院校,體育教學,課程改革
“工學結合”是現代職業教育的一項重大變革,是一種人才培養模式,高等職業院校“要積極推行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模式,把工學結合作為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帶動專業調整與建設,引導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地處江南水鄉的湖州職業技術學院的體育課程教學改革面臨著“多雨天氣”,“工學交替”等新問題,如何在“工學結合”背景下構建體育模塊化課程體系,正成為高職院校體育教育的全新課題,值得我們研究。
1.湖州地區氣候特點及影響因素
1.1湖州地區氣候特點的分析
湖州市地處太湖南岸,是典型的江南水鄉體育論文,一年四季分明且雨水不斷,空氣濕潤,雨
熱同季,降水充沛;屬東亞季風氣候帶,夏半年盛行東南風,氣候濕熱,冬半年盛行西北風,氣候干冷。十一月下旬于次年三月中、下旬平均氣溫低于10℃,五月下旬于九月中、下旬平均氣溫低高于22℃論文提綱格式。初春三月仍受強冷空氣影響,四月到五月中旬,雨水明顯增多,常有陰雨天氣,持久低溫陰雨;五月下旬到六月上旬降水較少,天氣相對晴好;九月是初秋多雨期,降水量多,降水強度大,以臺風暴雨降水為主;十月由于北方冷空氣勢力增強,活動頻繁,氣溫下降,降水顯著減少,多晴朗天氣,白天溫度高;冷得早的年份體育論文,十月下旬至十一月初最低氣溫可降到4℃以下;12月初冬天氣干冷,雨雪較少;整個冬季天氣寒冷干燥,是一年中氣溫最低,降水量最少的季節,在強冷空氣影響下最低氣溫可降到零下5-6℃。
1.2氣候對體育教學的影響
影響體育教學正常開展的氣候因素有氣溫、陰雨、臺風、日照等多種,其中氣溫和雨天是最主要的因素。
湖州地區常年雨天統計圖
從上圖中可以看出,全年雨天最少的月份在11、12月份,而次年3、4月份2個月的雨天相對較多基本達到50%的比例,9月新生入學學期雨天要明顯少于次年第二學期。以一個自然學年(兩個學期)9個月的教學周期計算:平均雨天累計達108天,占到總上課總數270天的40 %。開展室外體育教學的天數僅僅只有162天,而雨天安排在室內開展體育教學的天數為108天,這就嚴重影響到了以室外實踐技能教學為主的體育教育的正常開展,對我院開展體育模塊化課程體系構建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2.湖州職業技術學院“工學結合”課程設計特點及影響因素
2.1湖州職業技術學院“工學結合”課程設計特點
湖州職業技術學院秉承“崇德尚能”的校訓,以就業為導向,以培養職業能力為核心作為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準繩,充分體現湖州職業技術學院“文厚、技湛、商慧”育人理念和培養目標,全面實施“工學結合,校企合作”培養模式進一步深化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改革,構建“產學合作”、“三層對接”、“工學交替”實踐教學體系。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是以實踐和理論相結合,能力培養和知識傳授相結合職業綜合能力貫穿教學全過程,教學以“應用”為導向,強化與實踐教學的整合體育論文,以職業崗位和專業方向范圍設置靈活多樣的崗位課程。
2.2停課實踐對體育教學的影響
湖州職業技術學院職業崗位群人才培養方案中公共體育課開設情況:前三學期為必修課(含分班選項教學),第四學期為公選課。這樣因新生入學以停課軍訓為主的國防教育和以停課進企業實施“工學交替”對體育教學的正常開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論文提綱格式。
湖州職業技術學院職業崗位群停課實踐概況
專業名稱 第一學期 第二學期 第三學期 第四學期
(含軍訓2周)
文管類 3 1 2 6
土建類 3 2 3 3
經濟類 2 2 2 2
設計類 3 3 3 3
工管類 6 2 2 5
篇3
關鍵詞:“三化”互動,城鄉一體化
2003年以來,如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沿江開發為突破口,以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三化”互動并進為抓手,大力推進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初步建立起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有效機制,并由經濟薄弱、農村落后的“蘇中的蘇北”全面躍居南通前列,部分指標躋身全省“第一方陣”。,城鄉一體化。2009年,全市GDP達356億元,增長21.4%;財政總收入和一般預算收入分別達到51.8億元、21.7億元,均增長30%以上。,城鄉一體化。今年上半年一般預算收入達15.43億元,增長53.7%,增幅持續保持蘇中、蘇南第一,總量、稅收和稅收占比分居全省第10、第8和第4位。
一、以工業化為“三化”互動并進的“火車頭”,帶動城鄉一體化。堅持走“以工哺農、以城帶鄉”之路,快速做大做強工業經濟,工業應稅銷售、工業增值稅由南通末位躍居第一。加快主導產業高端化。大力推動船舶制造及配套、石化及精細化工、汽車及零部件等主導產業從生產制造環節向研發設計、銷售等“微笑曲線”兩端攀升,致力打造一批規模主導產業集群。熔盛重工被國家發改委批準為國家級造船基地,2009年成為南通首家銷售超百億企業,目前手持造船定單居全國第一、全球第五。加快傳統產業品牌化。引導企業運用先進技術和信息化改造提升鋼鐵、機械、食品、紡織服裝等傳統產業,支持企業大力實施品牌化戰略,我市成為享譽全國的“液壓機之鄉”、“腸衣之鄉”。加快新興產業規?;嵤┬屡d產業“年倍增計劃”,大力引進和發展新能源、新材料、軟件和服務外包、新傳感網等新興產業,加快培育壯大以九鼎風電為龍頭的200億風電板塊,以神馬為龍頭的500億新材料板塊,以省級軟件園為主體的軟件和服務外包產業板塊。
二、以城鎮化為“三化”互動并進的“發動機”,推動城鄉一體化。,城鄉一體化。堅持以產業、人口、居住“三集中”為主抓手,不斷加快農民集聚化步伐,將城鎮打造成“三化”互動發展的資源集聚平臺。大力推進城鄉規劃全覆蓋。按照區域性現代化中等城市的定位,構建了梯度分明、發展有序、布局合理的四級城鄉結構體系。2005年率先編制了農村新型社區規劃,將全市332個村(社區)規劃為453個新型農民社區。大力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建設。七年來城鎮建設投入156億元,建成日處理1500噸的垃圾焚燒發電、日產60萬噸的引江供水、2億立方的天然氣供氣以及總處理能力15萬噸的城鎮污水處理等項目,實現污水處理、供氣供熱和垃圾處理全覆蓋。交通建設投入50多億元,每平方公里公路密度達到2.3公里,位居全省前列。大力推進農民進城進鎮居住。積極探索“城鎮住房換宅基地、城鎮社保換承包地”的新路徑,加快鎮區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鼓勵新建多層、高層農民集居房,不斷完善集鎮“八個一”功能配套,引導農民進城進鎮居住。2005年以來,以合格小區、示范小區、樣板小區創建為抓手,全市農民集中居住區建成6.21萬戶、入住5.4萬戶,其中多層400多萬平米、百戶以上社區130多個、500戶以上小區近50個,極大地改善了農村居住環境,提升了農民生活質量,城鎮化率由2005年的36%提升到2009年的近50%。
三、以農業現代化為“三化”互動并進的“助推器”,助推城鄉一體化。,城鄉一體化。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為“三化”互動并進夯實基礎。“三大合作”推動農業高效化。積極探索農村合作經營新模式,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和社區股份合作社總量列南通第一、全省前茅。推動主導產業規模擴張,建成花木、湖桑、優質稻米和畜禽四大“十億產業”板塊,在全省領先。大力實施“高效農業倍增計劃”,計劃通過三年時間,實現我市土地產業水平在現有基礎上翻番。土地流轉推動農業規?;?。全面建立鎮土地流轉中心和村土地流轉服務站,加快農村土地經營權向優質農業項目、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村能人集中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全市現代高效農業規模化占比達60%。品牌建設推動農業商品化。,城鄉一體化。積極放大“蘇·皋長壽”品牌效應,培育一批產業化龍頭企業,農產品創匯居江蘇縣(市)第一,農產品商標“如皋牌”火腿等10個產品獲國家農業品牌產品稱號。,城鄉一體化。如皋黃雞標準化示范區被列為省級示范區,并被確定為國家遺傳資源。
篇4
今年是“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實施省委區域發展戰略和市委“重創雙遼”戰略及雙遼市經濟開發區增容擴區的重要一年,更是我市城鄉建設事業推進的關鍵一年。城鄉規劃建設與管理工作必須按照“中心拓展,兩區并進,拉開框架,基礎先行,園區共建,整體推進”的城鎮發展思路,著力塑造城鎮特色,完善城鎮功能,強化城鎮管理,實現鄉村城鎮化、城市現代化、城鄉一體化的建設目標,促進全縣城鄉建設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推進城鄉一體化,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破解“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是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重大舉措。雙遼作為全省城鄉一體化試點市,必須先行先試,主動探索,統籌抓好城鄉規劃布局、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力爭率先在全省實現城鄉一體化,率先實現全面小康目標。
一、 統籌城鄉建設,推進基礎設施一體化
加快建設城鄉一體的交通網。加快推進雙遼市境內高速、城市道路、鐵路客貨運站等重大交通基礎項目的前期準備和建設工作。加強303國道、大廣高速、市內公路改造升級和市內干線公路、通村公路建設,消除“斷頭路”,建成“達標路”,形成暢通便捷的城鄉交通網。
加快建設城鄉一體的供水網。以城區主管網延伸和建設中心水廠為主要模式,建設城鄉對接的供水管網,力爭3年內全面完成農村安全飲水工程。加快建設城鄉一體的供氣網。加快遼南街工商村天然氣工程、液化氣站建設,積極推進城市天然氣向周邊鎮和村莊延伸,大力發展戶用沼氣和集中供沼氣。加快建設城鄉一體的供電網。積極爭取啟動熱電聯產項目建設,加快改造升級一批鄉鎮輸變電工程,加快推進農村產業基地電網工程和農村公共照明工程建設,實現城鄉供電同網同價同保障。加快建設城鄉一體的生態網。完成城區污水處理二期工程,加快推進鄉鎮污水處理試點工程,加強重點水污染流域綜合整治,深入開展農村“垃圾集中處理、墓園集中管理”,著力改善城鄉環境,打造生態雙遼。加快建設城鄉一體的信息網。加快推進電話、電視、寬帶網三網向農村延伸,加快城鄉數字電視一體化建設,以城鄉信息化帶動城鄉一體化。
二、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優化資源配置,切實改善人居環境
在2012年實施“方便農民五件實事”工程的基礎上,今年全面鋪開剩余17個村莊的實施工作。全力推進農村環境衛生美化工程。5月份,我市投資100余萬元實施鎮容鎮貌美化工程,在303、304國道沿線對行道樹進行了補植補栽,對村內殘垣斷壁進行了修葺粉刷,對街巷垃圾進行了集中清運。6月份,隨著農村環境衛生清潔工程的實施,組建了信義鎮環衛處,招聘管理人員3名,同時,劃定了清掃區域,啟動了環衛工人招聘工作,為創建省級衛生鄉鎮提供了財力保障。三是積極實施住房條件改善工程。為改善農民居住條件,爭取危房改造資金200余萬元,在雙山、東明兩個行政村實施整村改造任務,目前已完成工程總量的75%;在躍進村為貧困戶新建住房45處,并爭取殘聯資金41.5萬元,改善殘疾人居住條件18處。
創新投融資機制,破解“錢從哪里來”的難題。建立穩定增長的財政支農投入機制,確保農業基建投資保持在較高水平。建立項目整合投入機制,對涉農項目資金統一規劃,整體配套,集中使用,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建立市場融資機制,對城鄉一體化建設中可開發經營的土地、資產、資源,采取市場的辦法引進工商資本投入。建立村級穩定的可持續投入機制,堅持走以地生財、盤活資產、服務創收的路子,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建立農民自主投入機制,通過產業增收、示范引導、項目帶動和政策激勵,引導農民投資投勞,共建家園。
三、抓管理,在理順體制機制上求突破
一是理順管理體制。針對管理工作中多頭執法的問題,科學調整和劃分城市管理部門職責范圍,建立城鄉一體、上下垂直的管理網絡。同時,認真落實區域管理、“門前三包”、定點巡查和部門協作制度,整合執法、綜治和環衛等城市管護人員,以小組為單位對縣城主要街道和路段實行包干管理責任制,做到全天候、精細化管理。二是加大違法建設查處力度。實行違法建設的動態化管理和“零報告”制度,發現問題,及時報告,依法處理,有效遏制違法建設的蔓延勢頭。三是建成“數字城管”信息平臺,加強對公共設施、市容環境、交通安全和社會治安的科學監管,實現全時段、全方位覆蓋的城市化管理。四是實施“四化”工程。擴大城市綠化面積,實施城市景觀亮化工程,抓好主要街區、馬路市場及城郊結合部環境衛生整治,同時,挖掘榆中文化底蘊,建造一批富有深厚文化內涵、獨具魅力的城市地標性建筑和公園、廣場。
四、統籌城鄉管理,推進公共服務一體化
以公共財政為牽引,推進城鄉社會事業均衡發展。逐步提高公共財政對社會事業和“三農”發展投入的總量和比例,保障和推動城鄉社會事業發展。大力實施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建設工程,全面推進“學區制、一校制、聯校制”改革,促進教師在城鄉、強弱學校之間有序流動,推動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深入推進基本藥物供應保障制度改革,加快重大公共衛生項目建設,加快甲等鎮衛生院和甲級村衛生室建設步伐,不斷完善城鄉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加快推進城鄉文化惠民工程建設、體育健身工程,增強先進文化體育向農村的輻射力。
篇5
“十二五”期間,____縣縣城建設工作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建城區面積達到了15平方公里,城區人口10.5萬人,城鎮化率達到了41.06%,初步形成了綠地布局合理、功能設施齊全、風格特色鮮明的城市生態景觀,水環城繞、綠隨路移的和諧統一格局初步形成。2011年城市建設被副省長宋恩華稱作“小縣大變樣”,2014年9月成功舉辦了“全省縣城建設現場觀摩會”活動,較好地完成了“十二五”期間的各項工作目標任務??h城建設相繼榮獲省生態文明衛生城、省人居環境范例獎、省級園林縣城等殊榮。
(一)認真開展黨的____教育實踐活動
全縣黨的____教育實踐活動動員會后,縣住建局立即行動,成立了以局長為組長,副局長為副組長,各科室負責人為成員的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印發了《____縣住建局黨的____教育實踐活動實施方案》等活動文件,制定了教育實踐活動“十條禁令”和“三桿標尺”,為開展好活動奠定了堅實基礎,明確了方向。在活動中,該局組織全體黨員干部集中學習15次,邀請紀委同志授課2次,學習焦裕祿、孔繁森先進事跡,觀看《之害》專題片,開展以“我眼中的群眾觀”為題的黨員群眾座談會。組織全體黨員到呂玉蘭故鄉臨西縣東留善固村呂玉蘭紀念館參觀,學習玉蘭同志“愛國為民、艱苦創業、求真務實、無私奉獻”的精神。先后開展了集中學習、查擺問題、整改落實、建章立制等階段,深入開展自查自糾、邊學邊改活動,邀請縣督導組長、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牛蘭學同志到局檢查指導工作,通過領導指導、自查自糾,進一步提高了學習成效。
(二)房屋征收工作快速完成
根據相關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和縣委、縣政府的工作安排,2014年實施了劉路疃村莊國有土地上的房屋征收工作,利用10天時間完成了劉路疃村房屋征收工作,得到了省、市、縣各級領導的充分肯定。房屋征收后,為確保后續工作的順利開展,多次召開會議研究確定投資商,高標準規劃設計,優先建設回遷安置房。經過比選投資人,確定出讓條件等工作,過細研究,逐項分析,在反復比較篩選的基礎上,確定邯鄲拓鑫房地產開發公司為劉路疃區片的投資人。該公司具有房地產開發豐富經驗和較好的施工管理經驗,群眾口碑良好。經反復計算,確定128畝土地按每畝127萬元掛牌出讓。目前,規劃設計已與設計院溝通,正在進行基礎施工。
(三)城市基礎設施項目有序推進
五年來實施了管網建設、道路建設、設施建設工程,城市道路、市容市貌煥然一新,停車場、公廁、廣場、公園、路燈等城市公共服務功能日益完善。全縣的小集鎮建設不斷完善,輻射功能不斷增強,形成了以縣城為中心,____鎮、____鎮為次中心,其他鄉鎮為三級中心的小城鎮結構體系。城市規模增長迅速,發展空間不斷拓展。幾年來先后建成了億豐廣場、超遠小區、芙蓉小區、天竺御景園、金鑫家園、金菊園、祥和一期、溫泉二期、金鳳物流園、鏡明商城、超遠二期、金陶酈都、龍門美居、同樂二期等15個高檔小區。先后對金鳳大道、新華路、平安路、永濟路、東龍街、陶山街等道路進行了升級改造;新建了新能街、文華街、創業路、興業路等道路;對文衛街、魏征路進行了翻修道路總長度達101公里,排水管網長度達149公里。
(四)規范建筑市場發展認真履行職責
一是狠抓建設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整治。針對建設領域存在的未批先建、批多建少、違規開工、非法預售、物業不到位等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該局積極發揮部門職能作用,抽調精
干力量,制定詳細整治方案,分區域、分階段、分類別,對所有建筑工程進行拉網式排查、梳理、分類,逐一下發整改通知書,限期整改。經過我們長期不懈的努力,目前建設領域存在的問題已初步得到解決。二是狠抓建筑工程質量監管。五年來共有80余個在建工程接受監督,監督面積達90萬平方米。工作中,該局將監管范圍擴大延伸至北科園區、化工園區和全縣9個鄉鎮(街道),尤其對保障性住房質量安全監管、建筑原材料質量管理、工程實體質量管理、商品混凝土使用及質量的監管。該局堅持城區日巡查、鄉鎮周巡查工作制,對發現的問題,下發停工整頓限期整改通知書,對檢查不通過的不得開工建設。(五)真抓實干關注民生
一是集中供熱。集中供熱項目一期計劃用地40畝。該項目由河北藍保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施工建設。目前該項目鳥瞰圖已立好,施工板房搭設完成。新華路、筑先路、英才路等街道供熱主管網前期勘察測量已完成、路由已確定,土地等相關手續已向省相關部門提出申報。供熱項目ppp實施方案已完成。縣政府已與河北藍寶集團簽定合作協議,對我縣分散的燃煤鍋爐房分期、分批進行取締或改造,實施聯片集中供熱。利用地源熱泵(土壤源)為熱源為主,燃氣(燃氣鍋爐、燃氣壁掛爐)供熱為輔,其他方式(空調)彌補的原則對全縣實行集中供熱。二是集中供氣。為實現“氣化邯鄲、縣縣通氣”的目標,引進西氣東輸管道天然氣,改善我縣能源供給結構,加快城區供氣實行統一規劃和管理。全面發展集中供氣,有助于我縣使用環保、清潔的高效能源,減少大氣污染。目前,化工園區天然氣門站主體工程已竣工,主管道已鋪設到各企業門口,趙都化工和圣成隆兩個企業已開始供氣。北科園區新能街、興業路、309國道燃氣主管道鋪設已鋪設完畢。三是保障性住房。五年來,共新增發放租賃住房補貼65戶,開工建設廉租住房100套,開工建設限價商品住房329套,竣工保障性住房1093套。新開工公共租賃住房102套,超額完成了省市下達的工作任務。共分配入住保障性住房769套,開工改造城市棚戶區住房66套。四是農村危房改造。五年來共完成農村危房改造1399戶,為確保此項工作落到實處,縣住建局積極行動,及早安排,加大宣傳,多次召集鄉鎮(街道)召開專門會議,分解任務,出臺改造方案,加強質量管理,加大檢查力度,使改造任務全部竣工完成。同時,按時完成了全縣所有農村人居環境調查,成功舉辦了村鎮規劃建設管理員培訓班,為各鄉鎮配備了村鎮規劃建設管理員。五是排水管網淤泥沉淀排查及清淤。五年來共對規劃區內的20余條道路排水管網淤泥沉淀情況進行了排查。根據排查情況對平安路、魏征路、新華路、政府街、文衛街、建設街、衛西干渠路疃橋北側倒虹吸等道路,在主汛期到來之前進行了清淤。六是市政設施維護。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搞好市政設施維護是關鍵,幾年來共對金鳳街、濱河路、文衛街、英才路、筑先路、新華路、政府街、創業路等街道巡查維護,更換檢查井蓋、井圈1000余套,收水口及蓋板2000余個,疏通管道15000余米,更換、修補路緣石12000余米,維修便道磚約34000余平方米,校正樹坑石3000余個,確保行人及車輛的出行安全。七是污水處理廠運營。加強爭跑力度,積極向省市爭跑資金,對污水處理廠進行了改建。對暴氣池、污泥濃縮池、處理工藝、管道等進行了升級改造,目前已投入運營。同時,投資65萬元,在東龍街與衛西干渠交叉口新建一處提升泵站,目前已投入使用。八是物業管理服務。不斷加強物業管理,縣住建局在2013年成立了物業科專業對縣城物業管理工作進行監督指導,引領物業服務向正規渠道運行。目前,全縣25個住宅小區,其中有物業公司監管的有17個,物業覆蓋率達到了80%。
(一)指導思想
樹立抓城市建設就是抓經濟建設、抓城市建設就是抓優化環境,抓城市建設就是抓發展機遇的理念,率先突破基礎設施,提升載體功能,著力改善城鄉形象。以開展城鄉一體化為目標,加快縣城和重點城鎮建設,加快小城鎮改革步伐,形成結構合理、配套完善、功能明確、發展協調的縣域城鎮新格局。加快城鎮化發展,促進人口、資金、資源的聚集,在城鄉規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生態保護等方面推進一體化,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以規劃為龍頭,以改革為動力,以政策為導向,以工業化推進現代化,以城市化合理組織城鎮體系規劃結構,把縣域建設成為城鎮布局合理,職能分工明確,基礎設施配套齊全,生態環境優美的現代化城鎮地區。
(二)發展目標
根據縣城總體規劃,到 2020 年,我縣城市人口規模將達到16萬人,居住、公共設施、對外交通道路、廣場、市政公用設施、給排水、綠地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全滿足縣城增加人口的需求,城鎮化水平達 45%。縣城的建設模式在用地評價的基礎上結合城市產業、交通和環境特點,形成老城看繁榮,新城看發展的城市布局結構。
1.開展城鄉發展一體化試點工作
2015年____縣被省政府命名為河北省城鄉發展一體化試點縣,試點時間為2015年7月至2017年底結束,總體目標是逐步實現“五化”,即城鄉居民基本權益平等化、城鄉化公共服務均等化、城鄉居民收入均衡化、城鄉要素配置合理化、城鄉產業發展融合化。到2017年,將____縣建設成為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產業和文化深度融合、城鄉環境優美、居民
生活更加殷實的宜居宜業宜游的生態強縣。2.建設“智慧____”
按照省市提出的建設“智慧城市”要求,縣政府與杭洲銀江集團簽定了戰略框架合作協議,2015年完成“智慧____”調研規劃,開展智慧教育工作,2016年完成智慧衛生、智慧農業、智慧交通工作,2017年完成智慧城管、智慧公安工作。
3.加強城市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
2016年完成筑先路北延、英才路北延建設,2017年完成筑先路南延建設、新北環建設。對基礎設施加強維修維護的同時對道路排水、路燈、路沿石、附道鋪設等工程一并進行,確保建成一條完善一條。
4.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2016年將對新華街北延工程和新能街東延工程以符合海綿城市標準進行施工建設。今后對新建及升級改造道路逐步實行符合海綿城市的建設標準進行建設。
5.實施民生工程建設
集中供氣管網鋪設到位,新、老城區全部通上天然氣;集中供熱工程完成集中供熱站建設,使新老小區實現集中供熱;農村危房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設,按照市下達的工作任務,按時完成建設任務。
6.加強物業管理
推動房地產健康發展。積極配合小區社區化管理,引導各小區成立業主委員會,依法開展自治管理。積極推進物業管理項目招投標,由業主委員會負責監督物業管理企業,為業主提供優質的物業服務。進一步完善住宅維修資金和物業保證金的收繳工作,加強房地產開發監管力度,主要抓好開發經營許可、銷售環節和上房入住環節的監管工作,推動房地產健康發展。
(三)保障措施
為使縣城建設工作順利實施,促進我縣社會經濟的發展,特制定以下保障措施:
1.輿論宣傳保證措施
在全縣范圍內開展城市建設的輿論宣傳工作,宣傳城市建設的重要意義和作用,做到家喻戶曉,達到“人民城市人 民建,建好城市為人民”的良好社會氛圍,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取得全縣各族人民的共同支持。
2.規劃指導保證措施
嚴格按縣城總體規劃及控制性詳細規劃執行,發揮規劃在市政建設中的龍頭作用。
3.走經營城市之路
走一條以城建城、以城興城的城建市場化之路,以經營的方式來推動城市的發展。尋找新的城市資源,盤活城市閑置資產,使得城市閑置資產收益最大化。
篇6
加快城鎮化進程,是國家、省市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戰略部署,是推進經濟大發展、城鄉大變樣、文明大提升的戰略舉措,對于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帶動農業農村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如何加快推進城市化進程,促進城鄉統籌發展,已成為我去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課題。
一、我區城鎮化發展的概況
近年來,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小,在上級部門的指導關心下,我區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按照統籌城鄉、合理布局、節約土地、完善功能、以大帶小的發展原則,抓建管提品味,抓經營報投入,抓產業強后勁,城鎮建設取得了喜人的成績,呈現出速度快、特色顯、后勁足的良好態勢。
二、我區城鎮化發展的現狀
1、城鎮缺乏集聚力。城鎮基礎設施建設配套差,綠化覆蓋率較低;斷頭路較多、環衛及消防設施不足,城鎮污水處理和垃圾處理設施滯后,公共服務設施不能滿足城市的需求。產業基礎總體薄弱。城鎮文化氣息不濃,大多特色不明顯,城鎮應有的凝聚力、感染力和輻射力沒有充分發揮出來。
2、產業缺乏拉動力。近年來,在全區上下共同努力下,我區形成了出具規模的產業支柱,但受科技創新能力低、產業鏈條短、品牌影響力不強等因素影響,發展空間受到制約,無法形成真正特色的主導產業。
3、規劃缺乏制約力。在建設規劃上投入較少,資金短缺,規劃內容深度不夠,科學性不強,沒有把城鎮規劃、區域規劃、產業規劃及經濟發展規劃有機的結合起來。規劃建設只是對自發無序建設的改進,缺乏統一協調的區域性規劃指導和調控機制。
4、政策缺乏推動力。一些制約城鎮化發展的政策措施沒有及時加以調整,與發展要求不相適應的政策規定沒能適時完善,制約了城鎮化的發展。
三、加快城鎮化建設的對策建議
通過調研分析,我區城鎮化應遵循的總思路是:發揮中心城區的帶動左右,按照“中心隆起、沿線組團、錯位發展”的原則,通過中心到周邊的聚集效應逐級傳導,遞次推進,最終形成中心牽動、軸線輻射、城鄉一體的城鎮群、產業帶、經濟圈。具體應做到以下幾方面:
1、堅持規劃先行,把城鎮起點做“高”
一要大氣做總歸。高起點是財富,低水平是包袱。要按照生態環境優、山水特色明、文化品位高、現代氣息濃、帶動能力強的要求,堅持規劃先行,謀定而動,深化規劃的統籌性,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趨勢,編制出功能明確、錯位發展的總體規劃,合理布局基礎設施和鞏固公共設施,統籌解決好資源重復和分散配置的問題。同時要擴大群眾參與范圍,接受群眾監督,提高公眾的參與意識。
二要精細編詳規。抓緊制定產業布局、交通路網、修編土地總體利用和基本農田保護等各項專項規劃,并搞好各規劃之間的銜接。進一步完善總體規劃的基礎上,抓緊做好建設用地控制性詳規,著重總加強對城鎮新區、重要地段、重點組團的詳細規劃和設計工作。
三要嚴格抓落實。要充分發揮規劃對城鎮發展的引領和調控作用,強化規劃的剛性制約,堅決克服規劃建設兩張皮的現象出現。
2、堅持突出重點,把城鎮規模做大
一要鋪好路網拉框架。路網是城鎮的骨架和血脈,影響城鎮發展的速度和規模,引領折城鎮發展的方向和框架。首先,要強攻主動脈。重點建好骨干道路,暢通老城區資源流通。其次要打通斷頭路。結合組團開發與老城改造,打通斷頭路、完善城區路網。
二要統籌建設強承載。加快推進老城改造,已有現有的建設格局,著重改燒交通現狀,擴大綠地面積,改善人居環境,走內涵發展的道路。統籌城鄉資源,盤活存量資產,推動城城鎮發展。完善城鄉基礎設施,統籌城鎮供水、供電、供氣、污水管網等公共設施對接,加強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廠、殯儀館等公共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城鄉交通一體化發展。
3、堅持產業支撐,把城鎮實力做強
一要搞好產業布局。根據區域經濟特色,土儲城鎮產業功能,編制主體功能區規劃,推進產業體系建設。啟動全球產業一體化編制工作,統籌制定中長期產業發展規劃,劃分個子重點發展產業,明確產業定位分工,實現優勢互補,盡量避免產業發展重復投資的現象。
二是培育優勢產業。按照產業集群的發展模式,堅持招商引資與發揮能人優勢相結合、與做大做強傳統產業相結合、與培植新興產業相結合、與推進農業產業化相結合、與推進總打基礎設施相集合,著力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新產業集聚發展,中小企業做大做強。
4、堅持改革創新,把城市機制做活
一要加快投融資機制改革。新型城鎮化的建設單純依靠財政投入遠遠不夠,必須拓寬融資渠道,加大融資力度。首先,實施多元化多渠道的戰略,用好、用戶、用足“四塊錢”:即招商引資、引進外面前,爭取國債和省市項目資金、爭來上面千,盤活資產、激活閑置錢,啟動民資、聚集零散錢。其次,按照土地支撐融資、融資支撐建設、建設支撐發展原則,善于經營土地,建立有形市場,真正形成一個渠道進水、一個池子蓄水、一個龍頭防水。第三,按照適度舉債,加快建設原則,進一步整合資源,打捆包裝新項目,繼續爭爭取金融機構的貸款支持。同時按照市場化原則,積極創造條件,盡快將供水、供氣、公交、污水處理等公共項目建設推向市場,積極鼓勵社會資金、民間資金及外資參與建設經營,形成多元化主體結構,加快城市建設步伐。
篇7
各縣、區政府,開發區,市政府各部門:
改革開放以來,我市城市有了很大發展,但仍然存在城鎮化水平偏低、城市規模偏小、城鎮化滯后于工業化的問題。為了進一步加快城鎮化進程,充分發揮中心城市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輻射帶動作用,促進我市經濟社會和環境協調發展,實現人口和產業集聚的目標,按照省政府“關于加快壯大中心城市促進城市群快速發展的意見”要求,結合我市實際,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全面提升城市綜合功能和競爭力為核心,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牢牢把握中央加快城鄉統籌發展的機遇,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充分發揮規劃的引領作用,緊緊圍繞加快壯大中心城市這一主線,加強規劃編制和規劃實施管理,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整合資源,加大投入,統籌城鄉和區域協調發展。積極發展中心鎮和其他小城鎮,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體系,切實提高城鎮化水平和質量,努力把××*建設成為輻射帶動能力較強、富庶文明和諧、宜居宜業宜游的濱海休閑圣地。
二、基本原則
——堅持規劃引領原則。堅持規劃優先、規劃先行,加快構建新型城市體系,推進城鄉區域規劃一體化,深化各項專項規劃,加強各類規劃銜接,優化區域人居、產業、生態、基礎設施等布局,創新區域規劃編制管理體制,提高規劃設計管理水平,確保規劃的超前性、科學性、綜合性、權威性。
——堅持統籌協調原則。處理好推進城鎮化與建設新農村的關系,認真貫徹城市支持農村、工業反哺農業的方針,把推進城鎮化與優化城鄉經濟布局、調整城鄉利益關系有機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加快城鄉互動,促進城鄉經濟社會相互融合、協調發展。處理好開發建設與生態保護的關系,堅持保護優先,開發服從保護,把生態保護放在首位,合理利用資源,促進人口、資源和環境協調發展。
——堅持以人為本原則。始終把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加快城鎮化進程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高起點、高標準規劃建設管理城市,通過完善基礎設施,強化公共服務,維護社會穩定,提高人民生活質量。
——堅持改革創新原則。按照“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的思路,推進城市建設與管理體制改革,深化新區、產業聚集區等重點區域和重點領域體制機制創新,聯動推進土地、戶籍、就業和社會保障等綜合配套改革。
——堅持突出特色原則。因地制宜,發揮優勢,科學確定城市性質,建設特色城區,發展特色產業。堅持繼承與發展相結合,注重歷史文物古跡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自然景觀的保護和利用,創建既有地方特色又有時代氣息的現代化城市。
——堅持主城區與小城鎮建設兼顧原則。處理好擴大主城區與加快小城鎮建設的關系,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科學規劃,適度擴張主城區,同時按照城鄉統籌發展的要求建設小城鎮,通過小城鎮建設把城鄉緊密結合起來,把小城鎮建設成為連接城鄉的橋梁和紐帶。
三、主要目標
——經濟發展能力不斷增強。全面擴大經濟總量,提高發展質量,培育港口經濟等新的增長點,壯大優勢產業和支柱產業,構建城市擴張與經濟發展相互促進的良性機制,確保2013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50億元、財政收入150億元、城鄉居民收入年均提高8%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等目標,并力爭有較大的突破。
——中心城區建設步伐明顯加快。進一步增強中心城市功能,拓展城市空間,到2013年實現城市區控制面積達3351平方公里(包括三區、兩縣)、戶籍人口達198萬人、城鎮化率達50%以上。完善城市規劃,加強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品質,初步形成富庶文明和諧、宜居宜業宜游的城市特色。
——小城鎮建設水平逐步提高。逐步完善小城鎮基礎設施,發展壯大城鎮經濟,走集約化、生態型發展的路子,建設一批重點鎮和中心鎮,到2013年初步形成功能較完善、布局合理、結構協調、規模適度的城鎮體系。
四、工作重點
(一)構建中心城市發展格局
1.搞好城鎮空間發展戰略規劃工作。著眼于環渤海地區、京津冀城鎮群區域發展,本著區域和城鄉統籌、以人為本以及生態優先的原則,啟動編制××*市域城鎮空間發展戰略規劃,科學合理確定市域城鎮空間布局體系,同時對中心城市空間及產業發展進行專題研究。實施中心城區“西移北進”兩大主體戰略,向西部濱海地區和內陸縱深地帶擴展,4+2”大都市區,拉大中心城市發展框架,完善城區功能,提高中心城市的綜合承載力和生產要素聚集能力。
2.積極推進行政區劃調整。按照“4+2”組團發展需要,適時調整行政區劃。
3.加快新區建設進程。按照城市總體規劃確定的城市功能定位和用地布局結構,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多方位籌措資金,啟動市政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加快北戴河新區的建設進程,使之成為繼曹妃甸、滄州渤海新區之外的河北省第三戰略增長極。
4.加大縣城規劃建設力度,提升縣城建設發展質量。按照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的要求,高水平編制縣城規劃,合理安排空間布局,突出地方特色 。合理布局產業園區,實現園區建設與縣城發展相互本文來源:文秘站 協調。要立足濱海地區的協調發展,以建設衛星城區和未來中心城區重要組成部分為目標,強化與其他四組團的交通聯系和產業分工,壯大經濟實力,擴大城區用地規模,提升縣城品質。盧龍縣城和青龍縣城,要以龍城工業園和縣城工業園為依托,盡快形成產業與人口的集聚效應,加大舊城改造和新區建設力度,加強與濱海地區的交通聯系,力爭早日建成××*市域中、北部具有一定輻射帶動能力的中心城鎮。
(二)推進產業聚集
5.按照“發揮優勢、合理布局、分類指導、適度超前”的原則,充分依托中心城區輻射帶動作用,突出重點,優先發展具備一定條件的產業聚集區,積極謀劃一批較大的產業聚集區,有序推進產業聚集區建設。在支持產業基礎好、具有知名品牌并形成較大產業規模的鄉鎮設立產業聚集區。凡新建或搬遷企業原則上全部進區。
6.突出重點,梯次推進。圍繞壯大中心城區,發展中小城鎮。到2013年,全市產業聚集區主營業務收入1600億元以上。加速推進產業聚集區建設。重點培育12個產業聚集區,其中,年主營業務收入500億元以上2個,即××*經濟技術開發區、××*臨港產業聚集區;100億元以上4個,
7.著力建設“五個一批”。 按照 “一個中心、三個基地”的產業定位,圍繞打造以旅游業為統攬的現代產業體系,進一步做大做強休閑旅游、裝備制造、現代物流、電子信息等優勢產業。建設一批以重型裝備、汽車零部件、船舶修造、高速鐵路設備、冶金專用設備等為主的先進制造業聚集區;建設一批以觀光旅游為基礎,以休閑度假旅游為重點的現代旅游業聚集區;建設一批以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與環保等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聚集區;建設一批以第三方物流企業為主體、現代信息技術為平臺、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為目的的現代物流產業聚集區;提升一批以玻璃、糧油食品加工等為主的傳統產業聚集區。
(三)合理調整土地用途
8.調整基本農田布局,增加城市建設用地指標。按照“4+2”都市區的布局構想,結合××*土地利用規劃修編,將基本農田從未來發展的中心城市建設用地中調出。同時,按照中心城區(4+2組團)的發展規模,重新核定建設用地指標。
(四)強化基礎設施建設
9.完善配套支撐條件。加快中心城市通信、水、電、路、氣、污水及垃圾處理等設施建設,切實保障城市發展的需要。努力實現城鎮基礎設施建設與壯大中心城市建設相協調,城鎮服務體系建設與中心城市發展相配套,不斷增強中心城市的吸引力和承載力。
五、政策措施
(一)理順行政管理體制
10. 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強公共服務型政府建設。加快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完善網上審批、并聯審批和投資項目審批代辦制,提升鎮街辦事服務中心和招投標中心建設水平,建立健全政府投資項目管理體制和有效的監管調控機制。完善企業服務長效機制,梳理整合創新經濟扶持政策,創新建立綜合考評制度。盡快理順北戴河新區管理體制,研究探索在北戴河新區設立國土、環保、規劃分局,/,!/按照中心城區的管理辦法,實行對整個城市規劃區土地使用和各項規劃建設的統一管理,統一配置城市資源和基礎設施,實現整個中心城區的統籌協調發展。
(二)改革戶籍管理制度
11.加大戶籍管理制度改革力度。適時調整戶籍政策,打破城鄉二元結構,逐步實行按居住地登記戶口,促進人口的集聚和合理、有序流動,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城鄉統一的戶籍管理制度。凡已在城市市區范圍內具有合法固定住所和穩定生活來源的人員及與其共同生活的配偶、父母、子女,自愿在城區落戶的,均準予落戶。政策扶持的重點是引進人才和投資者,以此推動產業集聚,帶動人口集聚,鼓勵智力移民、投資移民,對外來投資者及機關、企事業單位引進的人才,允許其本人、配偶、父母、子女隨調、隨遷。設立“人才集體戶”,凡愿意到城市市區工作或創業的大中專畢業生和各類專業技術人才,允許先落戶后就業,其戶口可直接落在公安機關設立的“人才集體戶”,到各縣(市)工作或創業的,其人事關系及檔案可以由市人才交流中心。
12.鼓勵和引導農村居民向城區集聚。鼓勵農村居民到城區購房并落戶。凡在市區城市總體規劃用地范圍內,人均耕地少于0.2畝(含“城中村”),或累計被征用土地已達到實際面積的60%以上,或2013年前計劃征用土地達到前述比例的行政村,依法撤銷村建制,并按有關規定建立社區居委會。撤村后,5年內可繼續享受適用于農村居民的計劃生育政策。在就業、社會保障、就醫、入學等方面享受與市區居民同等待遇,并承擔相應義務。
(三)實現社會保障一體化管理
1 3.提升社會保障水平。進一步擴大農村居民養老保險覆蓋面,切實加快社會保障水平“同城同待遇、城鄉均等化”的進程,力爭到2013年企業職工基本養老、醫療、工傷、失業和生育五大社會保險基本實現全覆蓋。完善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建立健全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聯動機制,提高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鞏固和提高城鎮“三無”人員的集中供養水平,積極發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加強困難救助和就業幫扶,發展慈善事業。加快實施保障性住房建設和分配,加大普通商品房、安置房、經濟適用房和廉租住房開發建設力度。
(四)加大投融資力度
14.積極吸引社會資金參與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運營和管理。加大城市基礎設施的市場融資力度,通過服務承包、管理合同、租賃、bot(建設—運營—轉讓或移交)、bt(建設—轉讓或移交)、特許經營、boo(建設—擁有—運營)、股份剝離(民營化、股份化)等各種方式,吸引包括民營企業和個人資金在內的一切社會資金以及外資,用于城市供水、排水及污水處理、垃圾處理、道路、集中供熱、供氣、公共交通等的建設、運營和管理。城市各項基礎設施的經營權和所有權可以通過拍賣或協商的方式出讓給具有資格的私營企業或外資企業。打破地方、行業、部門和國有企業壟斷,全面放開城市基礎設施的規劃、設計、施工、監理、經營和管理市場,促進競爭,提高建設和經營管理水平。
(五)加快體制機制創新步伐
15.創新行政執法體制。在現有城市管理體制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從體制上、源頭上改革和創新行政執法體制,推動城市管理體制改革,著重解決行政執法中存在的多層執法、多頭執法、執法擾民等問題,逐步建立起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相適應的統一、規范、高效的行政執法體制。
16. 全面實施綜合行政執法。加大在市區推進綜合行政執法力度,要以市區城市管理為突破口,將與城市管理有關的行政執法職能進行調整綜合,按照政策制定職能與監督處罰職能相對分開原則,通過撤并執法機構、調整職能等方法,將有關部門的全部或部分行政處罰職能相對集中,由市綜合行政執法機構統一行使。對尚未納入綜合行政執法管理的部門的執法職能和由事業單位承擔的行政執法職能,結合新一輪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機構改革以及事業單位改革,按照“先易后難、分步實施”的工作方針,進一步整合歸并執法機構和行政執法職能,成熟一塊,納入一塊,逐步將現有的市場管理以及其它適合綜合行政執法的領域的行政執法職能納入綜合行政執法機構行使,全面實施綜合行政執法。
17.大力推進中心城區有機更新。堅持以整治帶開發、帶建設、帶改造、帶保護、帶管理,不斷創新城市發展理念,全面推進中心城區城市形態、街道建筑、自然人文景觀、城市道路、城市河道、城市產業和城市管理的有機更新。加快實施“三年大變樣”工程,加大城市綠化建設力度,到2013年中心城區綠化覆蓋率有較大提高。科學實施城市亮化美化工程,推進“城區立面”更新美化,整治和規范市場秩序、交通秩序,著力解決“臟、亂、差”等問題,進一步改善城市街容市貌。
(六)加快城中村改造,積極推進農民市民化
18.加快“城中村”、“城郊村”改造。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要高度重視因城市規模擴張而帶來的“城中村”、“城郊村”改造問題。改造的核心是推進城鄉一體化,要通過農民市民化、就業多元化、保障社會化、管理社區化,推進農村村委會向社區居委會轉變,農村居民向城市居民轉變,農村經濟組織向城市經濟組織轉變,農村村落向城市社區轉變。按照“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因地制宜、有序推進,綜合開發、配套建設”的方針和“改造、整治、控制”的思路,編制城中村改造整體推進方案,有組織、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城中村改造,把城中村區域改造成為經濟繁榮、生活富裕、環境優美、城鄉協調、社會文明、管理科學的現代化新型城市社區。
19.妥善安置農村被拆遷人員。對農村被拆遷人員,鼓勵其采取貨幣化安置或公寓式安置的形式。實行公寓式安置的,在城市總體規劃用地范圍內進行統一規劃選址、統一設計、統一建設、統一配套,并實行社會化的社區管理。其建設用地按成本價出讓。安置面積應區別不同情況分類分檔處理,農戶可自主選擇等面積安置方式或按人均面積標準安置方式。選擇等面積安置的,等面積部分按成本價優惠出售,超出部分按市場價出售;選擇按人均面積標準安置的,人均面積標準以內的部分按成本價優惠出售,超出部分按市場價出售;單人戶未達到安置房最小戶型的,按最小戶型提供住房,現住房面積或人均面積標準以內的部分按成本價優惠出售,超出部分按略高于成本價的價格出售。
(七)著力推進城鄉區域一體化
20. 完善城鄉規劃編制體系,抓緊編制全市小城鎮規劃。推進鎮村規劃編制,完成重點鎮及規劃中心鎮控規,實施集中遷并村規劃,完善新民居示范村規劃,探索城鄉建設用地統籌途徑,建立城鄉一體化規劃實施機制。20__年確定重點發展的小城鎮體系,20__年基本完成重點鎮的總體規劃和城鎮建設規劃,統籌小城鎮建設規劃、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既要體現特色,又要服務區域產業發展需要,突出提高城鎮居民收入和改善生活條件這個主題。2013年基本建成基礎設施完善、服務功能完備、集聚帶動能力強的重點鎮,鎮區人口規模達到2-3萬人。逐步把重點鎮建成對農村起輻射帶動作用的中心鎮,全市初步形成主城區—中心鎮—農村的梯次結構。加快組建鎮級規劃建設管理機構,明確職責,改變小城鎮規劃建設無機構、無人員、無經費的現狀。
21.統籌建設城鄉基礎設施。制定和實施小城鎮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標準,明確市、區、鎮三級政府權利和責任,規范建設項目提出、建設和管理流程。加大對小城鎮基礎設施投入,著重支持道路、供水、供氣、園林綠化、垃圾處理、抗災防災等基礎設施和科教文衛設施建設,促進供水、供熱、供氣等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暢通城鄉人流、物流,推進城鄉公交一體化,優化線網布局,改善行政村“村村通班車”狀況,提高城鄉客運班車通達深度和服務水平,實現城鄉公交快速直通。探索市場化運作方式,采取將相連的幾個鎮捆綁,向社會發包,委托專業管養單位管理的辦法,加強小城鎮市政基礎設施的管養。實施擴權強鎮、新民居建設、生態文明村建設等工程,積極開展新民居試點,年均提升城鎮化率1-1.5%。
22.統籌城鄉公共服務,全面提高財政保障農村公共事業水平,促進城鄉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社會保障均衡發展。落實和完善就業政策,統籌城鄉勞動就業,加快建立城 鄉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建立健全覆蓋城鄉的就業服務網絡。進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試點。加強農民工權益保護,逐步實現農民工在勞動報酬、子女就學、公共衛生、住房租購等方面與城鎮居民享有同等待遇。改善農民工勞動條件,擴大農民工工傷、醫療、養老保險覆蓋范圍。
六、組織領導
(一)充分認識加快壯大中心城市發展的重要性。加快壯大中心城市發展,是實施城鎮化戰略的關鍵和突破口,是探索我市科學發展的一項綜合改革和實驗。各級各部門領導干部要進一步統一思想認識,耐心細致地做好各項工作,精心規劃,分步實施,抓出成效,確保各項改革政策的落實。
(二)建立協調機制。市政府建立由有關部門參加的加快主城區建設的協調機制,進行組織協調和督促檢查,根據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和本實施方案要求,制定具體實施細則,確保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市城鄉建設局作為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日常協調工作。各區縣也應建立相應的組織協調機制,實行統一領導,專人負責。
(三)建立民主科學的決策機制。充分發揮城市規劃委員會的作用,保證城鎮化發展的科學性和可行性。建立城鎮化發展的激勵機制和競爭機制,建立科學的城鎮化評價體系。
全市上下要形成合力,加快城鎮化發展。各級各部門要密切配合,服從大局。市直各有關部門、各縣(區)要結合實際,制定相應的實施意見,確保城鎮化發展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篇8
關鍵詞:城市化;郊區;農村建設
建設社會主義城市郊區新農村不是要把農村變為城市,實現農村的城市化,而是要立足郊區農村,通過城鄉互動,實現城鄉一體化。同樣,城鄉一體化也不是要實現城鄉一樣化、統一化、同質化,而是要通過統一城鄉規劃,打破城鄉分割的體制和政策,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的特征,促進城鄉間的生產要素流動,縮小城鄉差別,使城市更像城市,農村更像農村,實現城鄉經濟、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要真正找到“破題”的切入點和解題的方法,即要用抓城市建設的思路來抓農村建設,走出一條真正能“加快農村建設步伐,推進城鄉一體化”的具有內在動力的良性發展之路。筆者通過研究形成了關于城市郊區新農村建設的幾點初步判斷和認識。
一、弄清城鄉之間的關系
農村和城市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和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城市是現代文明的標志和創新的載體,具有集聚、輻射等功能效應;而農村則是一個相對于城市而存在的地域概念,是城市拓展的空間,具有生產、生活以及保障生態和食品安全等功能效應。現代化的農村不可能脫離城市而孤立發展,而城市也不可能脫離農村得以拓展延伸。
在新郊區新農村建設過程中,不能把城市與農村完全混同,這不是城鄉一體化的目的。城鄉一體化真正的內涵和目標,不是讓所有的農村人口都轉移到城市,也不是簡單地把城市的樓房搬到農村,把農村變成城市,而是要立足城鄉整體功能最優化和整體效能最大化,實現城區、郊區和農村的協調發展與良性互動,讓所有人口,無論居住在城市或農村,都能享受現代化的文明富裕生活。因此,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樹立統籌城鄉發展的觀念,建立以工補農、以城帶鄉、以鄉促城、城鄉結合、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新型城鄉關系。
另外,作為城市郊區新農村建設在規劃起點上應更高一點。一是從外部看,必須處理好與周邊特別是城市主城區擴張的關系,在對接、互動、融入中發展,不能對立、偏離或游離于城市化趨向。二是從內部看,必須提高新村規劃的檔次,不能留戀田園風光,應該向城市街區看齊,避免形成新的“城中村”;在道路體系的設計上,不應拘泥于3.5米的村村通標準,應該提高到5米、9米的標準,有的地方甚至可以預留公交線路。
二、合理規劃,加強村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城市郊區新農村建設的一大難題是村莊自然布局的分散性和不合理性,如果這一格局不改變,會使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難以在每個村進行布局,有限的資源得不到優化配置?,F在許多城市郊區農村在村莊規劃編制中,普遍存在著論證不足,流于形式,缺乏科學指導性和可操作性。同時,規劃的強制執行力欠缺,使一些村莊建設隨意性較大,特別是在村莊建設、農民住宅選址、基礎設施布局等方面缺乏統籌安排,如供水、供熱、供氣、排水、垃圾處理、道路硬化、環境綠化等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我們應按照循序漸進、節約土地、集約發展、合理布局的原則,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合理規劃農村建設。
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大,建設周期長、涉及面廣。為此,我們必須對新農村各項基礎設施建設的現有狀況和未來發展項目進行全面的勘查和適度超前的總體規劃,并制定量力而行、重點突出、分步實施的建設方案。另外,有關部門應當將城市和工業基礎設施與郊區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進行統籌規劃,盡可能地擴大城市和工業基礎設施的服務范圍、服務領域和服務對象,讓農村分享城市和工業基礎設施。
由于資金和要素的約束,郊區農村不可能同時發展所有的基礎設施,盡管這些基礎設施都是短缺的,并且短缺程度都比較大,但在具體建設過程中還是應該按照因地制宜、適度超前、一步到位的原則,科學規劃、分步建設、逐步完善。從實際出發,根據各個基礎設施建設對經濟和社會的貢獻因素大小,從群眾要求最迫切的基礎設施入手,突出重點,擇優扶持一批關系群眾生產生活,諸如水、電、教育、文化、衛生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集中力量進行突破,力爭取得新的更大的進展。
三、科學規劃農民住宅
城市郊區的農村的自建住房大多沿襲幾千年來的自拆自建雜亂無章,缺乏規劃設計,占地面積大,造成大量的土地資源浪費。所以,農民自建住宅的科學合理規劃設計,是構建和諧的節約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由之路。科學規劃既能使農民住宅美觀便捷和生活環境美化,又能節約大量的土地資源和減輕農民對附屬設施的投資。我們應當按標準化進行農村住宅規劃設計和整合改造,因地制宜,各具特色。不能脫離實際、追求一蹴而就,防止大拆大建一陣風、不尊重農民意愿、不考慮農民生活習慣、強拆強建、增加農民負擔等問題的出現。 我們可以采用密集型的方法規劃新農村住宅。密集型規劃即統一朝向,統一格式,統一樓層,統一前后村莊平直間距。讓零散農戶向集中靠攏,補充原村莊空缺住宅,讓村莊整齊化,也便于配套設施的整改,減少為零散住戶修路通電等造成的不必要資源浪費。
四、積極培育農村建設施工市場和房地產市場
篇9
關鍵詞:資源型城市 城鄉一體化 現狀分析 主要成就 存在問題 政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4)10-185-03
一、山西省孝義市城鄉一體化發展現狀分析
(一)特色做法
1.瞄準區域中心城市定位,構建“1420”城鄉一體化發展框架。孝義市始終把自身發展置身于全省的大坐標中,圍繞山西“一核一圈三群”的城鎮化布局,確定了“背靠呂梁山,融入太原圈,面向環渤?!钡膽鹇远ㄎ唬鲃訉迎h太原都市圈城際快速交通,著力打造沿孝河、汾河的生態、經濟、旅游走廊,建設具有中國氣魄、蘇州風格、孝義特色的現代化中等城市。他們聘請國內一流規劃設計團隊,在全省率先編制完成了《孝義市市域城鄉一體化規劃》,啟動實施了“1420”特色城鎮化工程。具體來說,是將全市945平方公里作為一個整體區域,按照“中心城區、中心集鎮、中心村”三個層面梯次推進的原則,沿著“以主城區為龍頭、4個特色中心鎮為支點、20個社區化新型農民集中居住區為輻射”的思路,統籌安排城鎮建設、農田保護、產業集聚、村莊分布、生態涵養、文化傳承等空間布局,使260個村、47萬余人通過“1420”工程向城區、中心鎮、中心村聚集,實現城鎮化的跨越式發展。截至2012年底,全市城鎮化率達到60.56%,城鎮人口達到28.72萬人,其中城區人口21.7萬人,初步實現由縣級小城向區域性中心城市框架基本形成的轉變。
2.依托產業園區建設,形成“三個集中”城鄉一體化發展格局。孝義市按照“工業向園區集中、農民向城鎮和中心村集中、土地向適度規模經營集中”的思路,整合資源、集聚要素,加快新型煤化工園區、現代制造業園區、高新科技產業園區、高陽現代農業示范園區、中心城市現代服務業集中示范區“五大園區”建設,促進產業集群的形成,有效地發揮了生產要素聚集、帶動、輻射周邊農村經濟發展的功能。同時,依托千萬噸級新型煤化工園區,規劃啟動總投資35億元的梧桐新區建設,為山區和邊遠村村民下山出溝入鎮進城創造條件,推動農民向城鎮和中心村集中。由此騰出的土地用于規模經營,使全域發展格局由分散布局、松散集聚向基地化、園區化轉型。
3.依托特色基地建設,創建“城鄉等值發展”新模式。孝義市企業家馬力農提出了“整合土地資源,實行移民并村,實施以東盤糧為中心的周邊7個村整體開發建設勝溪新村”構想。這一構想得到孝義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被列為孝義市統籌城鄉發展先行先試工程。新村建設立足于統籌城鄉發展,通過加大對農村的資金投入,開展移民并村、基礎設施建設、產業開發、功能配套等一系列綜合工程,吸引人口集聚,推動供水、供電、交通、通信、有線電視和信息網絡等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的延伸,促進教育、就業等公共服務的均等提供,切實改善廣大農村和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整體面貌,逐步消除城鄉差距。新村建設涉及7個村1.5萬人,區域面積18平方公里。通過資源整合、土地流轉置換、宅基地置換,共節余土地1500余畝,用于機械化耕作和發展特色大棚。目前,投資3000多萬元的“一村一品”蔬菜產業基地已初具規模,投資1500萬元的萬畝現代化農業示范區已通過國家級標準化園區認證,投資9000多萬元的教育園區將投入使用,投資3500萬元的社區化農民新居即將入住。
4.依托城中村改造,打造現代“城市化農民居住”新社區。孝義市積極開展城中村改造行動,由政府主導、村委組織、市場運作,將城中村打造為現代城市化農民居住新社區。全市相繼有18個村啟動改造,建成封家峪、留義、賈家莊等9個城市化農民居住社區。這些新社區的居住形態以多層、高層公寓為主,在景觀上已經與城市融為一體;新社區中的農民所分得的房屋仍是集體產權,而退出來的宅基地和農業用地全部或逐漸地被征用為國有建設用地,并整合到城市地方的統籌規劃建設中去;除集體產權和農民身份外(也可轉為居民),新社區的管理已納入到城市管理體系中,最終完成村民轉為居民,村委會轉為居委會,農村集體經濟轉為股份制經濟,城中村轉為現代文明社區的轉變。
(二)主要成就
1.特色縣域城鄉一體化布局初步形成。孝義市啟動實施了“打造一流主城區、提升4個中心鎮、建設好20個宜居社區中心村”的“1420”工程,加快推進以特色城鎮化為目標的新農村建設。重點打造環城沿線村的城市社區型示范圈,總投資30億元的梧桐新區與城市融為一體,拓展了城市空間。針對農村布局分散、居住條件差、公用事業發展滯后的狀況,孝義市按照“撤小并大、聯村整治、連片建設”的思路,對農村的土地、住宅、基礎設施等資源進行綜合治理,啟動實施了39個村5.7萬人的整體搬遷集聚,建成一批高起點、高標準、人口高度集中的特色城鎮化新區。通過“1420”工程建設,孝義市具有特色的縣域城鄉一體化布局初步形成。
2.農民收入穩定提高。孝義市通過發展高效農業、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拓展農村服務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逐步構建起農民遞進增收機制。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6年的4901元增加到2010年的7686元,年均遞增9.42%。期間,政府部門采取政策引導、強化服務等措施,鼓勵有資金、懂技術、善經營的高收入戶創辦小企業、開發新崗位,帶領低收入戶就業、創業,引導更多的農戶以充分就業促增收,以興辦項目促致富,提高經營性收入在農民收入中的比重。截至2011年底,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9308元,同比增長22.1%,收入水平居全省首位。
3.農村面貌明顯改善,新農村建設碩果累累,農村面貌獲得了極大改善。2011年,“五個全覆蓋”工程進一步深入推進,共有259個村實現街巷硬化,農村文化場所和體育場所實現全覆蓋,新增便民連鎖商店47個、農家書屋109個,27個村1.73萬人的飲水安全得到解決,農村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93.5%。同時,啟動村莊綠化、通道綠化、荒山綠化等十大生態建設工程,開展“花園式村莊”和“環境優美鄉鎮”創建工程,實施“百村百校百企”社會綠化,構建起覆蓋城鄉的綠色生態系統。2011年,全市造林綠化率和森林覆蓋率分別達到38%和30.7%,農村生態環境得到極大優化。
二、山西省孝義市城鄉一體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1.區域發展不平衡。孝義市地貌以山地、丘陵為主,占全市總面積的62.5%,臺塬區占全市總面積的19.3%,平原區所占比重不到20%。不同區域在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均存在較大差異,其中山區鄉鎮的經濟發展水平、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均落后于平原地區,鎮區間的城鄉一體化起點存在明顯差別。東部地區包括城區、梧桐鎮、高陽鎮、大孝堡鄉等,是孝義市人口和產業重點集聚、城鄉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區域,雖然區域內地形平坦,農業生產和非農產業發展條件有利,城鄉建設條件優越,但東部平川區與基本農田重點保護區域重疊,土地資源要素的限制性相對較大。中部資源型地區包括兌鎮鎮、陽泉曲鎮、柱濮鎮、下堡鎮、西辛莊鎮、高陽鎮等,是該市礦產資源集中分布和開發區域。這一區域依托資源優勢形成典型的資源型經濟體系,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高,同時也是人口、產業、城鎮、鄉村居民點相對集中的區域。但是,受到資源衰竭和生態環境脆弱的影響,發展后勁相對不足,社會經濟處于轉型階段。西部丘陵山區,包括南陽鄉、驛馬鄉、下柵鄉等,具有林牧資源優勢,是該市生態建設區和林牧發展區。這一區域由于地形復雜、生態環境脆弱,不適合大規模的人口與產業集聚,農業生產條件不佳,工農業基礎薄弱,經濟和城鄉發展水平落后。
2.城鄉經濟產業結構亟需優化。英國經濟學家克拉克、美國經濟學家庫茲涅茨等學者的研究表明,產業結構通常是從“一、二、三”結構向“三、二、一”結構轉化,但孝義市產業結構仍呈現明顯的“二三一”特征,第二產業比重較大,第三產業比重偏小。2006~2010年,孝義市第三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由23.2%提高至36.2%,三產比重雖有提高,但發展速度未見大的突破。同期第二產業比重雖由74.1%下降到60.4%,但在地區生產總值中仍居主導地位。從工業內部結構來看,同時還存在著重工業比重過大、輕工業比重過小的問題。2006年,孝義市輕重工業之比為0.48:99.52,到2010年為1.84:98.16,輕重工業比重嚴重失衡的狀況未見明顯改善。相對于輕工業和第三產業而言,重工業的資本有機構成較高,資本吸納勞動力的能力較弱,如果重工業的比重過大,將會阻礙資源要素的自由流動和勞動力結構由二產向三產的順利轉化,使失業者的再就業相對困難,繼而影響社會穩定和城市發展。
3.城鄉居民收入不平衡。2006年至2010年,孝義市城鎮和農村居民的收入雖然都有提高,但兩者間的差距卻呈現出不斷拉大的趨勢。5年間,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由10132元提高到16642元,年均增速10.43%;農民人均純收入由4901元提高到7686元,年均增速9.42%。由于農民收入增長速度慢于城鎮居民,導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逐漸擴大,由2006年的2.07:1擴大至2010年的2.17:1。不僅如此,在農村居民內部,各鄉鎮間的農民收入差距也比較大。在2010年,中陽樓街道辦事處和東許街道辦事處的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是9259元和5411元,兩者相差3848元。收入之間的差距引發了城鄉居民消費水平和消費能力的差異,進而對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產生影響。
4.城鄉基礎設施差距較大。近些年來,雖然孝義市投向農村和城市基礎設施的資金均有大幅度的增長,但農村地區基礎設施的財政投入增幅遠遠低于城市地區的增幅。農村的生產生活環境尚有很大的改觀空間,尤其是一些大型居住區、新建住宅區以及相當一部分集鎮小交通的配套仍然跟不上。實踐研究表明,區域基礎設施的發展水平總是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或者抑制與城鄉一體化發展程度緊密相關的區域經濟發展、工業發展和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的提高。因此,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落差在城鄉一體化的推進中必須解決。
5.城鄉公共服務存在差距。在就業方面,由于信息的不對稱,農民獲取的用工信息要比城鎮居民少很多,與城市居民相比,農民的就業渠道較為狹窄,通常是從事農業、外出打工、在鄉鎮企業就業、本地經商等,并且,在這有限的就業范圍內,又存在不少限制性因素。比如,目前的農業產業化規模和發展潛力還不足以吸收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容量有限;外出打工及在鄉鎮企業就業需要一定的專業技能,而農民的文化素質較低以及專業技能不足,無法滿足企業的用工要求等等。以上種種原因限制了勞動力的自由流動,阻礙了城鄉一體化的進程。在教育方面,城鄉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的問題仍較突出。由于優質教育資源較多的集中在城市地區,導致城區優質學校大班額的問題難以消除,而與之并存的是農村學校生源不足,規模過小。
三、推進孝義市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政策建議
推進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是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構建和諧社會、保證國民經濟長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戰略,也是“十二五”及今后相當長時期內政府工作的核心內容和主線{1}。
(一)壯大經濟實力,為城鄉一體化提供原動力
經濟發展是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根本條件,是城鄉一體化程度提高的根本動力。要壯大市域經濟實力,把園區建設、項目建設與小城鎮和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發展大產業、大園區、大項目,增強城市發展的功能和動力。支持中心城鎮建立具有產業優勢的園區和基地,逐步形成“一區五園、四帶、多點”的產業空間布局,實現“投產一批大項目,提升一個小城鎮,隆起一條經濟帶”的目標。
1.實施項目帶動戰略。推進市域城鎮化,無論是產業轉型升級,還是社會事業繁榮發展,無論是基礎設施建設與完善,還是生態環境保護與改善,都離不開項目建設。所以必須大力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圍繞新型工業化、特色城鎮化、農業產業化、市域生態化,推進一批產業轉型升級項目、生態環境保護項目和公共服務設施項目。推動10戶以上大型企業集團在“十二五”期間各自實現“雙五十億工程”,即投資50億以上,新增銷售收入50億以上;積極謀劃實施一批投資和銷售收入達10億和1億的“雙十億工程”、“雙億工程”;選擇一批對經濟社會發展影響大,投資拉動效應強的項目作為重點工程,集中力量強力推進。同時,支持中小微型企業實施一批“中項目、小項目”,增強經濟活力,創造需求,吸納就業。
2.發展特色產業集群。要根據資源稟賦和區位特點合理選擇主導產業,開展招商引資,促進上下游產業、關聯產業和配套企業的相對集中,培育具有比較優勢和發展潛力的特色產業集群。要堅持“政府扶持、市場運作、實體經營、上下聯動”的運作機制,按照“工業園區化、園區市場化、產業集群化”的要求,圍繞四大循環產業鏈:煤焦化一體化、煤電鋁一體化、煤鐵鋼一體化、農產品產加銷一體化,使園區成為項目上規模、上檔次,大集聚的載體,成為新技術、新產業的高地,成為產業做大做強和做優的平臺。政府部門應在工商、稅收、金融、服務等方面對縣域特色產業集群予以大力支持,制定土地管理、城鎮規劃、市場開拓、技術創新、融資擔保、人才培養等針對縣域特色產業集群的扶持政策,建立起政府主導的縣域特色產業集群發展推進機制。
3.堅持產業轉型與產業升級。一是開展煤焦產業深加工。以機械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為目標,提高煤炭生產的規?;图s化水平。在煤炭開采的基礎上,延伸產業鏈,優化焦油加工產業鏈,拓展甲醇烯烴化產業鏈,延伸粗苯精制產業鏈,加快化肥產業鏈等煤化工產業鏈;穩步推進煤炭氣化產業鏈;積極籌劃煤炭液化產業鏈。二是發展非煤替代產業。積極開發重大成套裝備和高新技術裝備制造業;重點引進煤炭、冶金、電力、焦化等高耗能行業的節能技術與裝備,推廣節能、低碳技術,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充分發揮資源優勢,積極推進太陽能、生物智能等新能源開發利用;大力推行循環經濟,發展循環型工業、循環型服務業、循環型農業,建設循環經濟園區。三是發展服務業。加快現代物流業、金融服務業、旅游業等第三產業的發展,提高第三產業在地區生產總值中的比重,減少經濟發展對工業增長的過度依賴,從而相對控制對能源消費總量的過度需求。
(二)完善公共服務,關注民生幸福
城鄉一體化的發展目標是改變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城鄉在政策上的平等、國民待遇上的一致,讓農民享受到與城鎮居民同樣的文明和實惠,使整個城鄉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2}。因此,要實現城鄉一體化,就要確保城鄉居民享有公平的機會,讓所有社會成員平等地享有教育、就業等公共服務的權利,共享社會進步的發展成果。
1.統籌配置教育資源,縮小城鄉間教育差距。均衡優質發展九年制義務教育,統籌配置教育資源,合理調整學校布局,縮小城鄉間教育差距。集中力量發展職業教育和多種形式的職業培訓,以呂梁職業技術學校建設項目、孝義市委黨校建設項目、教育培訓中心建設項目等為重點,培養出更多的高技能專業人才和高素質勞動力。
2.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改善城鄉就業狀況。建立城鄉統一的就業登記備案管理制度,將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被征地農民和新成長勞動力就業和城鎮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納入統一的備案管理進行統籌規劃和安排。完善基層勞動就業管理和服務體系,構建市、鎮(街道)、村(社區)就業用工單位三級信息網絡,做到鎮(街道)有窗口,村(社區)有專欄,實現城鄉勞動力資源和用工信息的共享。出臺促進就業的優惠政策,引導和鼓勵用人單位吸納城鄉就業困難人員就業,建立用地企業按比例吸納農村勞動力就業制度,對招用就業困難人員、轉移搬遷的失地農民的企業,給予其稅收優惠等就業扶持政策。引導政府投資工程優先安排本地勞動力就業,協調煤礦企業、駐市大礦優先解決本地勞動用工。根據不同行業的人才需要開展定向培訓,實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建筑農民工”、“服務外包行業”、“家政服務”、“就業轉失業人員”等專項從業培訓計劃,全面提升城鄉勞動者就業技能。
(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保障城鄉要素流動暢通
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是保證城鄉間資源、人口、資金、技術等要素暢通流動的必要前提,是統籌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基礎{3}。為加快城鄉融合,應加強孝義市基礎設施建設,強化城鄉基礎設施銜接,實現城鄉共建、城鄉聯網、城鄉共享。
1.立足擴容提質,增強城市承載功能。加快以擴容提質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優化城市空間布局,提升城市的集聚力、承載力和輻射力。按照“一河兩岸、沿河沿湖”的城市發展思路,做好區域統一規劃。以中心鎮和中心村為載體,構建以主干道路為框架,交通系統、排水系統、供氣系統、供熱系統、供電系統、網絡通訊系統等全面配套的農村基礎設施體系。加快三個安置新區建設,加大市政公用設施建設力度,支持中心鎮和中心村建設,加快城市棚戶區改造、城中村改造、古城保護,啟動城鄉清潔工程、宜居創建工程和數字城管等品質提升工程,打造城市特色,塑造亮點,彰顯城市魅力。
2.以道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強化城鄉銜接?;A設施建設要以道路交通建設為重點,構建“一環四縱三橫”的現代化交通運輸體系,形成對內大循環、對外大開放的現代交通格局。從帶動城鎮化發展角度來看,內部交通建設主要強調加強中心城區與中心鎮以及各城鎮之間的聯系,暢通經濟要素的區域流動,發揮交通對產業發展、土地利用的引導作用;外部交通建設則應注重改善自身的區位條件,促使周邊地區的信息流、資金流等流向孝義市,以及當地煤炭、焦炭、化肥等工業產品流向周邊地區,形成更廣闊的市場環境,實現經濟增長,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城鎮化的快速發展。
3.以中心鎮和社區化中心村為抓手,加大對中心鎮和重點社區化中心村基礎設施投入的力度,特別是增加對農村道路、水利、能源、信息和垃圾處理設施等方面的建設投入,把城市的基礎設施和社會服務設施延伸、配套到農村。完善縣域村莊布局規劃和建設規劃,把村落在城鄉體系中的位置、價值和改造成本等因素納入考慮范圍,因地制宜地開展基礎設施建設。對城中村、園中村和重點工程需要整體搬遷的村,實行“整體拆遷、集中建設、統一安置”,建成一批都市型、城鎮型農村新社區;對規劃的中心村及規模較大、經濟基礎較好的村,實行“撤并自然村,改造舊村落”,建成一批宜居型、和諧型新農村;對交通特別閉塞、條件特別差、改造成本高的村落可以采取整體搬遷和產業吸收等措施,使其向城鎮或者中心村聚集。
注釋:
{1}包宗順.江蘇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政策要點[J].江蘇農村經濟,2011(3)
{2}李文榮,陳建偉.城鄉等值化的理論剖析及實踐啟示[J].城市問題,2012(1)
{3}柳杰,李治國.基礎設施投資與經濟增長關系實證研究[J].商業時代,2007(30):103
參考文獻:
[1] 康永超.城鄉融合視野下的城鄉一體化[J].理論探索,2012(1)
[2] 張金富.我國東部地區城鄉一體化探索與實踐[J].改革論壇,2012(5)
[3] 佟光霽,李存貴.產業合作的機制構建:基于城鄉一體化的視角[J].學習與探索,2012(2)
[4] 趙玲玲,謝舒艷.城鄉一體化進程中的產業轉移研究[J].廣東經濟,2012(1)
[5] 段祿峰,李永紅.制度創新與城鄉一體化和諧發展問題研究[J].江蘇農業科學,2012(40)
[6] 李文榮,陳建偉.城鄉等值化的理論剖析及實踐啟示[J].城市問題,2012(1)
篇10
關鍵詞小城鎮建設存在的問題思考 科學規劃 建議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 A
小城鎮是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推進的重要節點,是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融合點。為進一步提升全州人居環境,改善鄉鎮發展面貌,為人民群眾營造山清水秀、環境優美、生態宜居、安全舒適、高效便利、特色鮮明的人居環境,加快全州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跨越發展步伐,樹立“生態立州、環境優先”的發展理念,以建設“美麗彝州、宜居城鄉”為主題,以“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城鄉并重、共同進步,突出重點、以點帶面,分類實施、整體提升,明晰責任、統籌推進”為主線,結合楚雄州鄉鎮規劃建設和供水、排污、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情況和存在問題,進行思考并提出建議。
一、楚雄州鄉鎮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鄉鎮規劃編制時間較早,層次不高,缺乏系統性、綜合性、地方民族特色,無相應的專業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和修建性詳細規劃,規劃指導性不強,不適應今后鄉鎮發展的需要。
(二)大部分鄉鎮集鎮供水設施和服務質量不高,水源不足,供水水質標準低,自來水管網嚴重老化,集鎮生產、生活用水困難;鄉鎮無垃圾、污水處理設施,環境衛生差;縣市級財政對鄉鎮的供水、排污、垃圾處理設施建設項目扶持力量有限,項目資金籌措困難。同時,市場化運作的能力不強,鄉鎮供水、污水和垃圾處理項目全靠政府組織建設管理,操作管理經驗和能力有限,運行管理不規范、服務質量差。
(三)鄉鎮市政道路基礎設施差,路燈、綠化、給排水、電力通訊、環衛設施不齊、老化。
(四)土地報批困難,鄉鎮建設用地指標有限,無法滿足鄉鎮建設發展需求。
(五)建設資金來源渠道單一,集鎮開發建設進度緩慢。
二、對下一步鄉鎮規劃建設的建議
鄉鎮是城鎮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統籌城鄉規劃,以規劃為龍頭,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一體化,探索統籌城鄉發展新機制,促進農村人口向中心村、鄉鎮、城市梯度轉移,向非農產業轉移,提高農村人均占有資源,實現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逐步縮小城鄉差距,推動新型城鎮化健康發展。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深化改革、創新機制為動力,發展特色產業、完善功能設施、加強社會治理為重點,通過政府推動、政策扶持、市場運作,增強鄉鎮連接城市、承載人口和輻射帶動能力,構建城鄉一體化發展格局,不斷提升鄉鎮建設和發展水平,使之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新載體,促進城鄉統籌發展的著力點,提高城鎮綜合競爭力,促進縣域經濟協調發展。針對存在的問題,有以下建議:
(一)科學編制規劃。啟動新一輪重點鄉鎮總體規劃修改,以縣域體系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為依據,結合交通區位、自然資源、歷史文化、民族風情等特點,科學定位鄉鎮在縣域體系中的相應職能,合理確定鄉鎮的性質、功能和建設規模,合理布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規劃編制要突出地域特色、文化特色、民俗特色,形成各具特色的鄉鎮建設發展模式。
(二)完善鄉鎮功能。按照城鄉統籌、區域共享、統一規劃、合理布局、適度超前的原則,加強鄉鎮市政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提高鄉鎮綜合承載能力;加大鄉鎮建設投入力度,以路網為引領,加快鄉鎮道路、供排水、供電、供氣、污水垃圾處理、環境綠化、保障性住房等設施建設;加強教育、文化、衛生、廣播電視、科技、體育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促進鄉鎮公共服務一體化;加強農業生產資料經營服務網絡、日用消費品連鎖經營網絡、農副產品市場購銷網絡建設,加快發展農產品批發市場和農貿市場。
(三)發展特色產業。立足資源優勢和條件,根據各自特色確立明晰的產業發展思路,按照相對集中、資源優化配置和保護生態環境的要求,培育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壯大鄉鎮域經濟實力。發展高原特色農業,建立一批特色農業產業基地,積極發展綠色食品加工、生物醫藥等產業,培強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推動現代農業示范項目建設。依托旅游景區、歷史文化名鎮和民族村寨,發展文化旅游業及休閑、娛樂、餐飲、購物等產業。鼓勵、引導民營企業特別是科技型、創新型小微型企業聚集到鄉鎮創業發展。鼓勵農民進鎮務工、經商辦企業,引導農民由一產向二、三產業轉移。培育發展工礦型、商貿服務型、農產品加工型、旅游觀光型等各具特色、各有側重的經濟強鎮。
(四)加強社會建設。堅持以人為本,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提高鄉鎮人口素質和居民生活質量,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創新人口管理,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全面放開建制鎮落戶限制,建設農村新型社區,切實保障進城農民的合法權益,引導農村人口向鄉鎮和中心村梯度轉移。把進城落戶農民完全納入城鎮住房和社會保障體系,在農村參加的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規范接入城鎮社保體系;農民成為城鎮居民后,在就業、醫療、教育、住房、養老等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等方面享受當地居民同等待遇。
(五)提升人居環境。積極開展城鄉人居環境提升行動,加大鄉鎮環境治理力度,探索融資、建設和經營管理新模式,新建和改造提升鄉鎮的供水、污水和生活垃圾處理設施、農村集貿市場,以沿街建筑立面控制、綠化美化、環境衛生等為重點,加大集鎮面貌整治力度,著力打造一批產業發展、環境優美、適宜居住的特色小鎮。統籌協調好住宅小區、商貿街區、產業園區布局,積極推廣節肥節藥節水技術,推廣集約、高效、生態畜禽養殖技術、推廣使用沼氣、燃氣、太陽能等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強化河流、水庫和飲用水源地水資源保護,有效控制工業、農業、生活污染。加強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森林等資源的保護管理,加強對歷史文化名鎮的保護,切實保護好傳統村落、民族建筑、特色民居等文化遺產。
(六)積極探索建設農村綜合體。按照“城鎮化、農業產業化”互動、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戰略要求,圍繞農民安居樂業,依托“美麗鄉村”示范村建設,從城鎮周邊入手,科學規劃,積極探索建設一批農村綜合體,努力建設聚居適度、產業優化、功能完善、城鄉融合、環境優美、管理民主、社會和諧的新型農村社區,積極構建縣城、中心鎮、農村綜合體和美麗鄉村相協調的新型城鄉體系,盡快形成城鄉統籌、產村相融、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雙輪驅動的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積極引導農戶適度集中居住,形成農村綜合體的基礎載體;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強化農村綜合體持續發展支撐;加快建設公共基礎設施,完善公共服務,增強新農村綜合體功能;著力創新農村基層治理機制,促進農村綜合體社區建設;切實做好環境治理和保護,提高農村綜合體發展環境和人居環境質量。
(七)保障鄉鎮建設用地。一是加大土地開發整理力度,確保耕地占補平衡;二是認真清理空心村、工礦、磚瓦窯廢棄地,大力實施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項目,努力實現“城增村減”、集約利用土地,著力解決建設用地指標不足的問題;三是認真做好建設用地報批工作,不斷加大建設用地儲備數量;四是加強拍賣集鎮的國有土地,快速回攏資金建設基礎設施。
(八)鼓勵有條件的農村居民到鄉鎮建房購房。在統一規劃、統一基礎設施配套、統一建筑設計、統一建筑風格的前提下,引導農村有條件的居民到鄉鎮或中心村自建住房。農村居民到小集鎮建購住宅,對自愿退出舊宅基地進行整理復墾的農戶,采取以獎代補的方式進行補償,獎補經費可從使用“城增村減”建設用地周轉指標產生的級差收益中列支;同時可享受政府對農村居民建房的各種補助政策。進鎮經商、創業和投資達到一定比例的農戶,可享受建房住房補貼和貸款貼息的扶持政策。
(九)創新房地產開發機制。積極培育和發展集鎮房地產市場,鼓勵有實力的房地產開發企業,在鄉鎮開展房地產成片綜合開發;支持鄉鎮商品住房消費,促進鄉鎮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對鄉鎮房地產開發建設相關規費,凡符合國家、省、州減免政策規定的給予減免。
(十)搭建融資平臺。一是加快鄉鎮國有土地的開發力度,促使土地資源向土地資本的轉化,將資金用于發展建設,來優化和提升集鎮功能。二是引進民間資金參與建設,大膽吸引社會閑散資金,打破公共設施建設上的各種壟斷,放寬民間資本準入條件和準入領域,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政府無力投資的基礎設施、公用事業,實行有償使用,積極引導農民、企業向集鎮聚集,逐步建立起個人參與集鎮建設的多元投入機制,實現小集鎮自我擴張、自我發展的良性循環。
(十一)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建立透明規范的鄉鎮建設投融資機制,對鄉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進行統一融資、綜合開發、滾動發展。引導政策性和商業性金融機構加大對鄉鎮建設的支持力度。構建和完善農村金融組織服務體系,推動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性擔保機構等新型金融機構的設立和發展,拓展金融服務領域。積極創新消費信貸產品,擴大有效擔保物范圍,將林權、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房產權“三權”作為農村抵押貸款融資抵押物,拓寬農民貸款融資渠道。完善住房按揭和抵押貸款的各項配套政策,開展農民和農民工住房貸款業務,為鄉鎮居民擴大消費提供融資便利。
(十二)創新管理體制。一是在理順職能的基礎上進行配套改革,逐步建立起法治化、社會化和民主化的新型集鎮管理體制,強化服務功能;二是健全鄉鎮規劃建設管理隊伍,督促各縣市鄉鎮人民政府組建機構,落實專職人員,使其保持穩定,有更多的精力投入鄉鎮規劃建設管理工作,實現從隨機管理到規范管理、從突擊治理到長效管理的轉變,努力把鄉鎮建設成為干凈整潔、功能完善、環境優美、生態良好的人居環境和投資環境。
結束語
小城鎮建設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的重要選擇,是城市建設的補充,是地方鄉鎮經濟、政治、文化的中心。新形勢下,小城鎮規劃面臨著許多新的機遇和挑戰,小城鎮建設的內涵更加豐富,任務更加艱巨。因此。在小城鎮規劃建設中,應從本地實際出發,提高對城鎮規劃建設的重要性認識,精心組織、科學規劃及時解決建設中出現的問題,加速小城鎮建設進程,促進小康社會全面建成。
參考文獻:
[1] 王克強、馬祖琦、石憶邵.城市規劃原理[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2011
[2] 張京祥\羅震東.中國當代城鄉規劃思潮 .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3
[3]曹宗敏.新時期小城鎮建設如何發展[J]城市管理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