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學決策的重要性范文

時間:2023-09-27 16:48: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管理學決策的重要性,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管理學決策的重要性

篇1

下文主要講述了我國建設管理學科的意義和重要性;我國建設管理學科的特點與性質;我國建設管理學科的內容;我國建設管理學科能夠推動市場運營機制的建立和完善;建設市場監督管理機制的對策分析。

1 我國建設管理學科的意義和重要性

(1)將建設管理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進行教育是非常必要的,社會經濟不斷發展和完善,給教育造成的影響很大,學科教育的特點一般都是比較泛泛的,沒有針對性,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競爭意識的不斷強化,使得學校也已經開始重視學科教育對于市場機制產生的影響,已經市場經濟的發展將會給學科帶來哪些方面的影響。

(2)建設管理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有很強的實用性、有效性和科學性,對市場的模式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建設管理學科是為了市場經濟能夠較快、較穩定的發展,能夠促進社會的和諧與可持續發展。

(3)建設管理在目前很不完善,也沒有統一的制度和體系來維持,就像一盤散沙一樣,建設管理有很大的市場價值和社會價值,對社會的發展和企業的發展都有很重要的影響,而且還能夠增強社會的經濟效益水平和管理水平,建設管理能夠使我國的產業管理更加完善和完整,能夠使管理手段、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更加新穎和有效。

(4)建設學科與正在進行中的其他的管理學科是一樣的,都是一種業務,而且都表述的是一個過程,是社會和工作的一種職能,還是一種行為,管理的目的都是為了決策能夠做到真實、有效和有說服力,建設是一種無形的資產,是一種社會的自然形態,建設管理能夠使建設單位的一切事物都變得井井有條,都能夠有秩序,建筑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科學、有效地管理對于國家經濟的增長和長存發展也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2 我國建設管理學科特點與性質

(1)我國建設管理學科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它是決策者和領導者的專利,建設管理的學科學習的重點就是將建設單位的管理做好,怎樣將建設單位管理地井井有條。

(2)建設管理雖然也是一種產業的管理,但是卻與其他的產業管理的性質上有很大的區別,建設的產品量比較大,而且周期比較長,有很強的原則性和危險性,而且建設產品的耗資比較巨大,涉及到的方面比較多,而且建設管理一般是先進行交易之后再進行全方位的管理,其他的產品量則有很強的穩定性,而且危險系數不高,容易管理,但是建設管理卻很難做到科學、有效、全方位地管理。

(3)建設管理需要將建設單位的所有經濟活動都要進行了解,買方和賣方的關系比較復雜,建設單位在管理中出現問題時,結構的調整上有一定的限制,不會馬上就能夠做出相應的補救措施,因為涉及到的關系鏈比較長,要考慮方方面面的因素,要對各種利害關系進行分析和比對之后才能進行處理,建設管理方案和計劃要經過許多人的商討之后才能做出決定,因為決策實施有一定的難度。

(4)建設管理和別的管理學科有很相同的一個方面就是都要做到:精和細,管理是一門很高深的學科,有很強的指導意義,管理有主導的特性,管理既是一門學科其實也同樣是一門技術或者是一門藝術,管理就像是給病人看病的醫生一樣,有了病癥之后要對癥下藥,才能夠藥到病除。

3 我國建設管理學科內容

我國建設管理的學科內容很多:比如說建設管理氛圍產業管理、工程管理和企業管理,而產業管理、工程管理和企業管理又會分成幾個比較重要的管理項目,產業管理中可以分為行業管理、市場管理和涉外管理以及其他方面的管理;工程管理中可以分為策劃管理、施工管理、開工準備前的管理、融資管理、設計管理、竣工后的驗收管理程序、物業管理以及其他方面的管理;企業管理有能夠分為組織人事管理、技術管理;質量安全的管理;文化的管理、構架和體制管理、計劃管理、財務的管理、戰略決策的管理以及其他方面的管理等等。

4 我國建設管理學科能夠推動市場運營機制的建立和完善

(1)建設管理的學科包括很多方面的內容,而這些內容有一個共通點就是都是在市場經濟中體現的運營機制,因此我國建設管理學科要推動市場運營機制的建立和完善,建設管理的責任方面一定要先進行明確,市場才能夠做到井然有序地進行,市場責任機制一定要進行改革和創新,才能夠在不斷發展中得到改善和完善,建設管理有很強的市場價值和社會價值,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市場競爭力有很強的推動作用。

(2)社會經濟市場中之所以會以如此快的速度在更新和完善,原因就是因為市場競爭意識的作用,建設管理同樣有很強的市場競爭力,建設管理對建設單位的整體市場運營有很大的影響,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的原因也是精細化的管理,精細化管理能夠保證建設管理的效率和質量,能夠保障建設單位能夠在市場競爭中長存、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3)建設管理是在市場有需要的情況下產生的一門學科,市場上有供就有求,而且市場中必然會出現資金、物力和財力等方面的沖突和矛盾,管理就是為了避免這些關系鏈發生沖突或者是解決這些關系鏈的沖突而出現的,建設管理的學科建立和完善能夠用推動市場運營機制的發展和完善,還能夠對市場經濟做有效地調節和控制,能夠保障建設市場的完整性、統一性和有序性。

5 建設市場監督管理機制的對策分析

(1)建設市場監督管理機制也是建設管理學科的一種,監督的手段和模式都是政府提供的,是政府為了建設單位的合法經營,財務的管理制度和手段,是為了保障建設市場中各方面的合法權益出臺的政策。

(2)監督管理能夠有效增強市場的秩序能夠平穩的運行,要加大監督管理的力度,要增強法制觀念,管理要考慮合法性,要定期對建設市場做抽查和調查,要保障建設市場都是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行駛的管理權限,保障建設市場的秩序。

5 結語

篇2

關鍵詞 管理學 案例教學法 教學方法 啟發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0 前言

管理學作為管理類學科的基礎課程,是高職高專經貿類專業學生大一的必修課之一,對奠定學生管理知識基礎,培養學生職業素質有著重要的意義。如何使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掌握學習方法,啟發思維,學會理論聯系實際,是管理學課堂的重點,也是難點。案例教學法的應用可以幫助教師攻克這一難點。通過案例教學法的使用,可以使學生更直觀、生動地了解管理學,學習管理學,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培養學生對管理學的學習興趣,同時鍛煉學生的思辯能力與實踐能力,提高教學效果。

1 案例教學法內涵及作用

20世紀初,哈佛大學法學院創造了案例教學法。它通過對一個具體情景的描述,提出問題,引導啟發學生應用所學的管理學知識對這些問題進行討論與分析,提出自己的見解與看法。在對類似真實情況的案例討論中,學生可以加深對理論知識的認識,培養處理實際問題的技能,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從而使管理學教學更具科學性、實踐性。具體來講,案例教學法在管理學的教學中起到了以下幾方面的作用:

(1)理論聯系實際,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很多學生在剛剛接觸管理學時,不能適應其與通識課的區別,無法樹立清晰的學習目標,也找不到合適的學習方法。并且管理學理論性強,存在較多的原理和方法論,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和學習關聯不強,學生難以準確認識到學習管理學的作用和重要性。采用案例教學法,向學生講述真實的管理故事,使學生認識到科學管理的重要性,激發學生學習管理學的動機。例如:在學習管理學中的計劃職能時,選取潘石屹抽身海南房地產轉戰北京的案例,使學生體會到準確的預測對計劃的重要性,同時也使他們認識到科學管理可以幫助管理者制定正確的決策,取得事業的成功,從而更加有興趣學習管理學。

(2)增加課堂互動,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在案例教學法中,教師不再是傳統課堂上的主要講授者,而是要成為引導者、啟發者,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主動參與到課堂中。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針對案例對學生進行提問,引導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同時,鼓勵學生將自己的想法大膽地講出來,增加教學互動,提問—回答—點評三者相結合,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通過案例教學法,學生的能動性得到最大的發揮,還可以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3)增強學習趣味性,吸引學生注意力。管理學是一門理論性強、知識體系龐大的課程。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的長篇大論往往會導致課堂教學枯燥,學生注意力無法集中。合理運用案例教學法,可以幫助教師使課堂生動活潑,寓教于樂。例如:通過模擬案例組織學生分組進行管理游戲,使每個學生都參加到團隊建設管理中,并與其他團隊競爭,在大大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的同時,還可以幫助學生在游戲中領會團隊精神,學習團隊合作與團隊管理,為其將來從事管理工作打下基礎。

2 提高案例教學法教學效果的途徑

2.1 拓展案例來源渠道,優化案例結構

在選擇案例時,教師要能做到“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從各種渠道收集案例,除了傳統的書本,互聯網、(下轉第35頁)(上接第21頁)電視、報紙等,都可以作為案例渠道的來源。從書本上來的案例,往往較為陳舊,與現實脫節,而互聯網等新興渠道雖然更新速度快,但需要教師能夠仔細辨別,去偽存真。案例渠道的拓展可以幫助教師選擇更貼切、更吸引學生的案例,也更符合管理實踐。

在選擇案例時還應注意案例結構的優化,包括國外案例與本地案例的結構、專業案例與一般案例的結構等。本地的、專業的案例往往更能吸引學生注意力,但不分地域的、一般的案例更能體現管理學中的普遍原理,因此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把握好不同種類案例的結構。

2.2 注重案例的趣味性、時效性

案例的趣味性、時效性體現了案例的質量,高質量的案例更能幫助教師達到教學目標。有趣的、與實際聯系更緊密的案例能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課堂更加生動。管理學游戲、企業家案例等,都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案例類型,可以適當增加其在教學中的比例。同時,教師要時時更新自己的案例庫,與時俱進,加入熱點、時事案例,保證案例的時效性。

2.3 將案例內化,深入理解案例

教師必須真正理解案例,透徹分析案例,才能使學生切實體會到案例內涵。如果教師沒有將案例內化,只是照本宣科的話,案例教學法就沒有意義了。因此,教師在進行案例教學法前,一定要反復研究案例,閱讀拓展資料,做到對案例的真正理解、透徹分析,然后再應用到課堂中。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高校教師長期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往往理論多、實踐少,自身實踐能力較弱,不利于對案例進行切實、準確的理解,在教學過程中就會力不從心。因此,各高校應組織教師在假期期間深入企業管理一線,實地考察,進行業務培訓,提升教師的實踐能力,從而能在案例教學法中更有效地指導學生。

2.4 根據學生特點應用案例教學法

不同特點的學生,對案例的理解能力是有差別的,因此在案例教學時一定要考慮學生特點,選擇適當的案例。比如高職院校的大一學生,往往學習能力、理解能力要弱于本科院校學生,因此在選擇案例時,要選擇較為淺顯的、與現實應用聯系更緊密的案例。同時,進行案例分析時,教師應當深入淺出,循序漸進地引導,使學生真正理解案例。另外,在不同的教學階段,案例教學方法也不相同。教學前期,學生剛剛接觸到管理學,案例應當盡量簡單,教師講解要盡量詳盡。而教學的中后期,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管理學知識,案例深度要適當增加,教師的角色也應從講解者向引導者轉變,啟發學生自主學習。

篇3

毋庸置疑,行政管理學概念之間是存在著一定的邏輯關系的,但這些概念之間究竟存在一種什么樣的邏輯關系并沒有引起學界太多的關注與思考。一個表面現象就是:當前的行政管理學領域的研究范式不夠規范,沒有嚴格地按照這些概念本來的邏輯關系標準進行研究,使得概念所包含的內容相互交叉,給人一種雜亂的感覺,因而人為地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因此,行政管理學概念之間的邏輯關系已經成為行政管理學研究領域值得探索的一個新問題。本文試圖通過對若干經典行政管理學概念的邏輯分析,厘清其內涵、外延,明確這些概念之間的邏輯關系,為更好地研究行政管理學夯實基礎。

一、何謂經典行政管理學

在古代漢語中,“經典”的涵義主要有兩個。一指經書。如《后漢書.孫寶傳》中有“周公大圣,召公大賢,尚猶有不相說,著于經典,兩不相損”。《后漢書.朱佑傳》中“又奏宜令三公并去大名,以法經典。”《三國志.魏志.高貴鄉公傳》中“自今以后,群臣皆當玩習古義,修明經典。”二指宗教典籍。如在《無量壽經.上》中的“菩薩經典,究暢要妙”。《法華經.序品》中的“圣主師子,演說經典,微妙第一”。唐朝白居易《蘇州重玄寺法華院石壁經碑文》中的“佛涅槃后,世界空虛,惟是經典,與眾生俱”。在現代漢語中,其涵義已經不再僅僅局限于經書和宗教典籍這兩種了,它的含義被進一步拓展,其包容面也越來越大,本文中的經典一詞特指權威的、發展比較完整的、業已成型的意思。

眾所周知,任何一個學科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都會產生一些被人們尊稱為“經典”的著作和“經典”的概念,行政管理學也不例外。自從1887年美國學者伍德羅.威爾遜發表標志著行政管理學誕生的《行政學之研究》以來,到今天為止,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發展,行政管理學的研究范圍被后來的研究者不斷拓寬,其主題也不斷豐富,研究方法也逐步趨于完善,因此,學科理論正逐步走向成熟。在它百余年的發展演變歷程中,行政管理學產生了大量的概念,其中不乏對該學科的形成和發展起重要作用或具有持久影響力的概念,它們為行政管理學的發展指明了前進的方向,為社會的進步提供了巨大的前進動力。北大學者張國慶認為,行政管理學“從世界范圍內學科研究的主體特征上初步分析,20世紀80—90年代以來的發展,或許可以成為重建或革新行政研究時期。其具體的理論內容,則還需要進一步的觀察和總結。”以張國慶的論述為依據,我們把經典行政管理學概念界定為從1887年到20世紀90年代產生的,對行政管理學的形成和發展起重要作用或具有持久影響力的基本概念,這些比較完整的、有代表性、有影響力并且業已成型的概念便是行政管理學的“經典”概念。具體是指:行政管理、公共行政、行政、行政環境、行政職能、行政權力、行政組織、人事行政、行政領導、行政立法、行政文化、行政決策、行政實施、行政方法、行政效率、機關管理、行政行為、行政責任等概念。

二、經典行政管理學概念之間的邏輯關系

客觀事物之間有著一種最普遍的聯系,即同異關系,這種關系反映在人們的思維中就形成了概念之間在外延方面的關系。概念的外延是反映一個類,根據外延有無重合之處,概念間的關系可分為相容關系與不相容關系。這種事物的固有的內在屬性對行政管理學概念也不例外。

1.概念間的相容關系。在邏輯學中,概念間的相容關系是指兩個以上至少有一部分外延重合的概念之間的關系。其重合可分為完全重合與部分重合,因此,概念的相容關系又可進一步細分為全同關系、屬種關系、交叉關系。

(1)全同關系。所謂全同關系也叫同一關系,就是兩個以上概念的外延完全重合。在行政管理學中,我們常說的公共行政、行政管理、行政這三個概念之間的邏輯關系就是全同關系。從行政管理學的發展歷史可以清楚的看到,行政其實是一個外來詞,和它相對應的英語是“Administration”,我們通常把這個詞譯成“行政”或“公共行政”。而行政管理一詞是上個世紀80年代初,當時管理學在我國剛剛興起,人們通常把政府行政機關的管理活動寬泛地稱為行政管理,這種提法實際上是一個時代的產物。當前,隨著行政管理學在我國的進一步發展,我國公共行政學術界與國外有關學術界的接觸也日趨增加,很多學者就把行政管理學改作公共行政,以還原這個概念的本來面目。但是,不管稱為公共行政還是稱為行政管理,它都表示“國家行政機關依法管理社會公共事物的活動”的涵義。因此,非常明顯,這三個概念的邏輯關系是同一關系。

(2)屬種關系。所謂概念間的屬種關系,就是一個概念的外延完全包含在另一個概念的外延之中,并且僅僅為另一個概念外延的一部分。外延大的叫屬概念,或稱上位概念,外延小的叫種概念,或稱下位概念。屬種關系又可分為真包含關系和真包含于關系。屬概念包含種概念,稱為真包含關系;種概念被屬概念所包含,稱為真包含于關系。在行政管理學的概念中,有很多概念之間的邏輯關系是屬種關系。

一方面,行政環境真包含行政文化。關于行政環境和行政文化的界定,盡管國內學術界對此有不同的解釋,但是基本上是大同小異。所謂行政環境一般是指“直接或間接作用或影響行政管理主體及其活動過程、活動方式的外部要素的總和。”行政文化一般是指“行政體系中的成員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下所形成的對行政活動的態度、情感、價值觀和信仰。”也就是說,行政環境是直接或間接作用或影響行政主體的外部要素的總和,而行政文化是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下形成的一些信仰,它對行政管理的主體產生間接或直接的影響。因此,從以上概念不難看出,行政文化是行政環境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們之間的邏輯關系是真包含關系。

另一方面,行政行為真包含行政立法、行政決策、行政實施、機關管理、行政領導、人事行政。從邏輯學上看,行政行為真包含行政立法。一般認為行政立法是指“行政機關依法在職權范圍內制定、修改、廢止有關國家行政管理的法律規范文件的行為。”[4]行政決策是指“在兩種或兩種以上可能采取的行動或不行動的方案中做出的行為。”在邏輯中,這是一種典型的“屬加種差”的下定義的方法。從以上定義中不難發現,它們鄰近的屬概念就是行政行為。

行政行為真包含行政實施,因為行政實施一般是指“從行政決策一經形成或最后批準起,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貫徹決策,實現決策的全部活動或整個過程。”這個概念是描述性概念,從概念中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行政實施就是行政行為的一種,它們之間具有真包含關系是勿庸置疑的。

而機關管理是指“機關本身,即辦公地點的管理,這包括合理地安排機關的辦公處所,配置合適的設備,保持優美的工作環境以及系統地處理公文和案卷。”定義中明確指出機關管理就是機關本身也就是辦公地點的管理,機關本身屬于行政機構,非常明顯,機關管理是行政行為的一種。同理,行政領導一般是指“領導者在特定的結構中依靠其綜合影響力的運用和擴展,通過示范、說明、命令等途徑,動員下屬實現群體目標的過程。”人事行政一般是指“領導者在特定的人事部門通過一系列的法規、制度和措施對政府公務員所實施的管理活動,它包括對公務員的錄用、考核、培訓、交流、回避、工資、福利、保險等進行處理。”在邏輯中,這些定義都是語詞定義方法,確切地講就是說明的語詞定義。所謂說明的語詞定義,就是解釋、說明語詞已確定的意義。從這些定義所描述的內容來看,這些定義所描述的就是一種行政行為。所以,筆者認為,從邏輯上講,以上所分析的概念與行政行為之間的邏輯關系是真包含的關系。

2.概念間的不相容關系。概念間的不相容關系,就是概念與概念之間在外延上沒有任何重合的部分。例如,“歷史學家”與“非歷史學家長篇小說”與“短篇小說”。這種不相容關系,也叫全異關系。全異關系又可分為矛盾關系和反對關系。

(1)矛盾關系。矛盾關系是指如果兩個概念的外延完全不同,其外延之和等于其屬概念的外延,并且其中一個概念的內涵是以否定另一個概念的內涵所構成,那么,這種概念間的關系就叫做矛盾關系。行政環境與行政管理之間的關系就是矛盾關系。行政環境是直接或間接作用或影響行政管理主體及其活動過程、活動方式的外部要素的總和。行政管理是國家行政機關依法管理社會公共事物的活動。它們一個是外部的關系總和,一個是內部的關系總和,中間既沒有交叉,又不是屬種關系,它們是一種典型的全異關系。

(2)反對關系。反對關系就是如果兩個概念之間外延完全不同,而且內涵方面各有不同的肯定,那么它們之間為反對關系。一般說來,具有反對關系的種概念,外延之和小于屬概念的外延。

行政決策與行政實施之間是反對關系。如上所述,行政決策是指在兩種或兩種以上可能采取的行動或不行動的方案中做出的行為;行政實施是指從行政決策一經形成或最后批準起,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貫徹決策,實現決策的全部活動或整個過程。行政決策是行政實施的前提。它們都屬于行政行為,但是在內涵方面卻有著確定的不同的肯定,因此,它們之間的邏輯關系是明顯的反對關系。同樣的道理,我們可以得出行政行為、行政組織、行政權力、行政方法、行政效率這幾個概念兩兩之間是反對關系,行政實施、行政決策、行政責任幾個概念兩兩之間是反對關系,行政立法、行政改革、人事行政和機關管理幾個概念兩兩之間也是反對關系。

三、經典行政管理學概念的邏輯分析的應用

通過上面的分析,筆者認為,在行政管理學研究范式的建立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公共行政、行政管理和行政盡管其外延不同,但是它們的內涵卻是一致的。因此,為了使行政管理學的研究更加規范,筆者建議,最好去掉其他的稱呼,只保留一個,以避免造成無謂的混亂。

其次,公共行政和行政環境是矛盾關系。在建立公共行政學研究范式的時候,筆者建議,應該首先將其分為公共行政和行政環境兩部分,然后把所有的其他的概念歸入這兩類中,然后在這兩部分中分別論述各自包含的內容。

第三,行政文化真包含于行政環境。在一些關于公共行政的著作中,往往把行政文化和行政環境作為不同的兩部分分開論述,這在邏輯上不盡合理,建議把它們放在同一部分中論述,以便使它們的邏輯關系更加清晰。

第四,在行政管理中可以發現,行政行為、行政組織、行政權力、行政方法和行政效率是反對關系,建議把行政管理的論述分為五部分。

第五,行政行為包含行政決策、行政實施和行政責任三部分。其中,行政實施又包含行政立法(;關于行政立法這個范疇,在傳統行政國家,它是與行政管理和行政環境并列的,這也反應了當時的社會實際情況,即行政立法的不完善和行政立法對于當時社會的重要性。在現代行政國家,行政立法已經歸屬于行政管理中的行政行為范疇,在本文中,我們把它歸于行政行為的范疇)、機關管理、行政改革和人事行政四個方面。其中人事行政還包含行政領導。

篇4

論文摘要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各類組織對管理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且要求從業人員具有較高的素質和綜合職業能力。傳統教學方法已不能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和企業的要求。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培養適應社會需要,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是高職院校課程改革的當務之急。

高等職業教育的辦學方針是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積極為現代化建設培養和造就高技能應用型人才。落實這一方針,一個極其重要的工作就是要使學生能實現就業,適應工作崗位和社會發展的要求。通過實踐教學環節的設計并在實施過程中給予科學、合理的指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是高職院校教學模式改革的必然方向。本文對于高職管理學基礎課程的實訓教學進行了探討研究。

1 基層管理崗位對高職學生能力的需求情況

高職經營管理類專業主要是培養生產、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高職學生基本的專業技能是他們在人才市場上獲取工作崗位的基本生存能力。為了解用人單位的人才需求觀念、對高職院校畢業生在工作中的表現滿意度、對基礎管理能力的評價和要求,對高職畢業生在工作崗位中的能力表現及基礎管理能力向用人單位進行調查。從調查結果看,高職院校經營管理類專業畢業生大多從事基層管理工作,屬于基層管理者,也是第一線的管理人員,是一線從業人員與中高層管理人員之間的橋梁和紐帶,崗位職責要求其一般應具備如下能力:正確理解上級指令,分解工作任務的能力;指導他人活動的能力;靈活地解決問題的能力;專業的技術能力;良好的溝通和協調能力;激勵員工的能力。

管理學基礎是高職經營管理類專業的基礎課程之一,該課程知識的掌握程度直接影響其他專業課程的學習效果。嚴格遵循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基本規律,以真實工作任務及其工作過程為依據,注重學生適應現代企業工作崗位的相關能力及綜合素質是管理學基礎課程實訓教學的基本任務。針對調查中反映出來的情況,結合山東理工職業學院及其他高職院校的教學情況,筆者認為,改進管理學基礎課程的教學應著重培養學生的如下能力:理解并描述相關管理概念的能力、管理信息收集及分析處理能力、計劃和決策能力、組織創新能力、協調溝通能力、領導及指揮能力。圍繞這些能力的培養,確定教學目標,構建教學體系,選擇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真正實現教育教學為社會實踐服務,是每個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重大課題。

2 管理學基礎課程實訓教學在學生職業能力培養過程中的作用

管理學基礎課程作為高職院校經濟管理類專業開設的專業基礎課程,主要是為培養學生的管理能力而開設的,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和職業綜合素質的養成起主要支撐作用,尤其對營銷類職業崗位綜合能力的培養與提升至關重要。實踐性教學有其獨特的功能與價值,它是高職學生對所學課程建立感性認識、鞏固所學理論知識、培養專業技能和實際工作能力的重要環節,更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通過對經營管理類各專業基層管理工作崗位的分析,可以肯定管理學基礎課程對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及職業能力形成、發揮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為各專業后續課程的順利實施提供了保證和促進作用。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各類組織對基層管理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以崗位需求為導向,以學生順利就業為目標,加強實訓教學是社會發展、教學理念進步的一種表現,也是高職教育對管理學基礎課程教學的一般要求。高職教育是一種融知識、技能與綜合素質為一體的職業教育,它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和純粹的技能型職業教育,其教學目的是使學生系統地掌握管理學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學會運用所學知識開展日常管理活動,培養學生識別、分析和解決管理問題的能力。而高職學生有著強烈的求知欲,不滿足被動地接受,愿意并能主動地探求相關的知識。理論學習是大部分高職學生學習的弱項,如果按精英教育的方法,則理論講授過多,他們是很難接受的,這就要求在教學中以培養生產技術的管理者、技術標準的執行者、創新力的思維者、凝聚力的實施者等應用型人才為目標。根據專業基層管理崗位職業能力培養目標,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從典型工作任務出發,分析出勝任崗位的基本職業能力,并找到基本職業能力與管理學基礎課程基礎知識的結合點,設計出學生職業能力培養過程中具有訓練和指導意義的實訓教學體系,使學生在實訓中學習理論,在實踐中掌握理論,從而提升整合其職業素質。

3 管理學基礎課程傳統教學方法存在的問題

管理學基礎作為經營管理類專業的基礎課程,長期以來,受教學資源和教學條件的限制,一直采取比較單一的“傳授——接受——再傳授——再接受”的課堂教學方式。大部分教師在教學中首先確定書本上本節課程的知識點,然后確定重點、難點,按照先后順序將概念、理論講解清楚,再配合一些習題或案例,最后布置作業。這種常規課堂單元教學設計,使學生覺得學習管理學基礎就是要進行專業理論研究,從而使教學內容忽視職業崗位的現實需求,不能突出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同時,現有教材內容嚴密而系統,條理而規范,使教師沒有施展才華的余地,學生無法在體驗中生成新的知識和技能。這些都導致教學過程仍然以教師為中心,學生缺乏參與的機會,缺乏系統的實訓內容,沒有形成完整的實訓教學目標體系,只有導向性而可操作性不夠。這就造成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違背認知與能力形成的內在規律,結果是教師墨守成規,教學能力止步不前,學生沒有真正獲得學習的主動權。這樣的教學過程在一定程度上已不能適應時代要求,教師和學生的創新潛力得不到充分發揮。因此,根據管理學課程的實踐性和高職教育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必須改進傳統的教學方法,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培養符合高職教育目標的畢業生。

4 基于崗位要求的管理學基礎課程實訓教學的設計

實訓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能力,從對人的全面發展的認識出發,針對基層管理崗位對畢業生的能力需求狀況分析,就各種能力的培養制定相應的實訓方案。

4.1 理解并描述相關管理概念的能力

理解并描述相關管理概念是基層管理者從事專業崗位工作所需要的基本素質和能力,是對基層管理者最基本的能力要求,這種能力的培養可以貫穿在每一章節的課堂教學中。針對這一能力,筆者設計課堂討論、調查與訪問、課堂辯論、多媒體教學、專題研究等5個實訓項目。首先通過課堂討論,認識什么是管理,在現實生活中知道哪些管理實踐活動,認為哪些管理實踐是成功的,哪些是失敗的,等等,讓學生明確管理無處不在,管理既是理論又是實踐,既是科學又是藝術。在課堂討論對管理理論有所認識的基礎上,組織學生到企業進行調查與訪談,了解管理者、管理職務、管理層次及不同層次管理者應具備的基本素質。然后組織學生就管理思想、管理理論與管理實踐的關系進行辯論,使學生明白管理思想源于管理實踐、管理理論產生于管理思想,而管理實踐又需要管理理論的指導。同時通過多媒體教學,組織學生觀看反映管理理論發展不同階段的紀錄片,讓學生了解到管理理論發展的不同階段對現實生活的影響。最后通過專題研究,探討中、日、美三國企業文化的不同,使學生認識不同的歷史環境、不同的文化背景,管理方法是各不同的。

4.2 信息收集及管理環境分析能力

這一技能的訓練主要通過企業調研及小組討論來實現。首先是劃分小組,并且以小組為單位分析調查內容,設計調研方案;其次是進行市場調研,收集影響某一特定企業的內外部環境因素并分別進行記錄;每個小組運用五力分析法對企業的外部環境因素進行分析討論,形成企業外部環境分析方案;最后運用SWOT分析法對企業內部環境因素進行分析,形成企業內部管理環境的分析報告;實訓結束后各小組上交一份管理環境分析報告。

4.3 計劃及決策能力

這項技能可以通過3個實訓項目實現。首先通過測試評估每個形勢的計劃能力,使學生明白計劃在現實生活中的意義和作用;其次通過為班級編寫計劃書的形式,訓練學生計劃書的撰寫能力,為他們畢業后撰寫各類計劃書打下良好的基礎;最后通過管理游戲衡量個人決策、集體決策與專家決策的異同,使學生基本掌握個人決策與集體決策的優缺點,掌握在合適的時間選擇合適的決策方式,提高決策能力。也可以結合管理環境分析能力訓練的內容進行,讓學生在五力分析法分析的基礎上模擬寫出一份創業計劃書。

4.4 組織及創新能力

采用分組調查、討論和模擬招聘的形式進行組織及創新能力的訓練。首先按照自愿的原則組成5~7人的學習小組,各小組討論產生調查問卷和訪談提綱。然后可以自由選擇比較熟悉的企業或到學校建立的校外實習基地進行調查訪談,了解該單位的職能部門設置情況,掌握該單位的部門設置、各部門的職責和部門之間的工作關系。結合教材學習內容提出改革部門設置和部門工作的創新意見,寫成調查報告,并畫出該單位的組織機構圖。在這一項目的實施中,教師要對如何進行調查采訪和撰寫調查報告給予輔導,預先檢查各組的調查提綱,并配合做好各單位的聯絡工作。

4.5 領導意識及指揮能力

通過案例分析了解不同管理者的領導藝術,引導學生分析不同領導者的領導風格;通過角色扮演,讓學生了解領導的實質及領導者與管理者的聯系和區別,理解和把握領導者擁有權力的過程,培養學生處理管理沖突、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通過現場模擬指揮,訓練學生有效指揮的能力;最后通過領導方式傾向測試,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4.6 溝通協調能力

溝通協調能力是學生未來進入社會所需要的人際關系的能力,包括正確認識、對待、處理個人與社會、個人與他人關系的能力。它既是一種生存能力,也是一種發展能力。通過管理游戲的方式,增加學生的溝通體驗,加深對雙向溝通重要性的認識;引導學生在實踐中能重視雙向溝通,提高個體的溝通能力;通過案例分析、討論,引導學生思考溝通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5 管理學基礎課程實訓教學方式

5.1 通過參與式、互動式教學,構筑課堂內實訓教學體系

在本門課程中,至少拿出1/3的課堂時間進行各種形式的參與式、交互式教學,這是管理學課程實訓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參與式、互動式課堂教學是指結合課堂上教師講授的理論知識,發動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學中,教師不再以講解為主,而是充分運用預習和復習環節使學生充分理解書本理論知識,指出本章節的學習目標和應該掌握的知識點,對重點、難點知識作扼要的說明,大部分時間則用于收集各種實際管理問題,采用學生分小組討論、上臺發言、管理游戲、自我評估、學生模擬等形式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討論。講解時采用多媒體課件顯示,引發學生的思考與討論,避免單純的課堂講授,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使學生認真閱讀教材,課外收集資料,提高自我學習能力和思辨能力。更主要的是讓學生充分體會到:管理不僅是一種知識,更是一種實踐;不僅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管理工作就像其他各種技能一樣,都要利用經過整理的基本知識,并根據實際情況創造性地、靈活地運用。

5.2 校內模擬實踐活動

管理學基礎作為一門經營管理類學科,要在企業進行大規模較長時間的實訓確實很困難,因而在校內進行模擬實訓必然成為專業實訓的主要途徑。在各種理論知識及單項技能訓練結束后,利用學期末一周的時間,組織學生結合本課程的教學內容,通過一系列的實訓活動,系統模擬一家公司從組建到營運的全過程,以創建公司為主線,讓學生小組設計創建屬于自己的公司,通過介紹公司主要業務和目標顧客定位、總經理就職演講、公司發展戰略規劃、組織機構設計、招聘模擬、領導風格優缺點分析,激勵、溝通等實訓項目,再現實際管理中涉及的各個環節,提高學生管理素質,增強學生管理技能。

5.3 深入企業的管理調研與崗位見習

為了營造一個良好的職業氛圍,要能夠根據教學需要,有意識、有針對性地邀請相關行業專家、崗位能手、職業專家來校示范性教學,以烘托整個職教氛圍。同時,組織學生到有先進管理理念、績效顯著的知名企業進行參觀訪問,聘請企業的管理者為本門課程的客座教師,為學生做專題演講,帶領學生到校外實訓基地進行崗位見習等。

管理學基礎課程實訓教學模式的探討和研究只是對傳統教學方式進行改革的方法初探,高職院校管理學基礎課程的教學要在“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原則的基礎上,緊緊圍繞其人才培養定位,理論聯系實際,注重提高學生的理論應用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注重學生職業素質的提高和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促進高職高專管理學教學盡可能向應用型和技能型方向轉化。

參考文獻

[1]安萬明.《管理學》實訓方法初探[J].康定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17(3):83-85

篇5

關鍵詞 體育管理學 研究 分析

中圖分類號:G812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2)05-000-01

體育管理學的研究在我國尚處于起步階段,但其對我國體育事業發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學習與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先進理論與管理經驗的同時,應立足于我國現狀進行研究。

一、體育管理學的概念

(一)管理的定義

管理,既管理活動,從字面上看管理有“管轄”、“治理”、“控制”三層含義。管轄,主要指管理者具有的權限;治理,指在規定的權限內行駛職權;控制,指如何使管理客體的活動符合指定的要求。簡言之,管理就是管理者對管理客體通過實施計劃、組織、控制、協調等職能實現預定目標的活動過程①。

(二)體育管理的定義

體育管理是體育組織中的管理者,對體育管理客體通過實施計劃、組織、協調、控制等職能,協調他人的活動,發揮各種資源的作用,實現預定目標的活動過程②。

二、體育管理學的分類研究

(一)競技體育管理的研究

競技體育是反映一個國家體育發展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在我國目前經濟實力有限的情況下,如何使用有限的資源發揮出最大的效益,這是競技體育管理研究的重點。競技體育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即運動訓練管理與運動競賽管理。運動訓練管理主要包括:運動項目的管理;運動訓練過程的管理;運動員、教練員的管理;人才的合理流動、配置,體育場館、設施的管理;運動員的生活、學習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等。運動競賽管理的研究主要涉及:運動競賽體制;運動競賽的組織;賽前、賽中、賽后管理;運動競賽的效益評估等內容。對競技體育管理的研究是當前我國體育管理學的一個研究重點,尤其是有關競技體育的宏觀管理方面,以及體制和機制的研究是體育管理學的研究難點。

(二)學校體育管理的研究

學校體育管理的研究分為兩個層次,即宏觀層次與微觀層次。從宏觀層次看主要是針對學校體育的管理體制、學校體育法規制度、學校體育的評價體系等方面的研究;從微觀層次看,學校體育管理的研究主要是針對某一具體學校內部的體育管理而言,即在資源既定的條件下,研究如何提高人、財、物、時間信息等資源的使用效率。如學校體育的教師管理、教學過程的管理、學校場地器材的管理、課余訓練與競賽的組織管理、體育科研與信息的管理等。由于學校體育管理涉及面廣,影響因素多,對其管理效果的評價判斷帶有一定的模糊性、不確定性;因此,學校體育管理的研究也是當今體育管理學研究的一個難點。

(三)社會體育管理的研究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人們參與體育意識的普遍增強,加之全民健身計劃的推行,社會體育管理也就成為體育管理的研究熱點。對社會體育管理的研究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①一般理論的研究:如社會體育的宏觀管理、社會體育的投資決策、社會體育的政策性法規等。②社會體育管理的特點、原則和方法的研究:有的學者提出社會體育管理的特點應以指導性計劃為主、宣傳教育為主、分散靈活管理為主和協調引導為主;社會體育管理原則有社會化原則、激發性原則、可行性原則和多樣性原則;社會體育管理的方法主要有宣傳鼓勵法、社會調查法、典型引導法和評比競賽法等。③社會體育的分類研究:如社區體育管理、職工體育管理、農村體育管理、民族體育管理、軍隊體育管理等方面的研究。④有關社會體育的改革與發展的研究:如群眾性體育俱樂部的組織與管理、體育協會的組建與管理等。由于社會體育管理的不確定性較大,管理研究的難度也較大,尤其是現階段我國處在經濟轉軌時期,社會體育管理體制也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因此,有關建立社會體育指導員制度,完善社會體育法規方面的研究還跟不上發展的要求,這也是當前體育管理學研究中的一個弱點。我國的體育如何走向市場,如何適應市場發展的需求,可以說是任重道遠。

(四)體育產業的管理

體育產業管理的研究,目前主要著重于理論的研究,如體育產業的分類、體育產業的法規體系、體育產業的組織與管理等,這方面的研究可操作性較差;而微觀的可操作性研究則顯得不夠,如體育競賽市場的開發研究,體育名人效應的研究,體育廣告、體育彩票管理的研究,體育商品的設計、包裝、促銷等。從目前這方面研究來看,理論滯后于實踐,理論研究缺乏超前性、預見性。有關體育產業的管理理論還存在一定爭議,沒有形成一定體系。從今后我國體育經濟發展趨勢來看,它將是體育管理學的一個研究重點和熱點。

三、結論

(一)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體制下,體育與國際的交往日益頻繁,體育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程度不斷提高,這必然也給體育管理學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當前迫切需要加強對有關體育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研究,以提高我國體育管理者的整體水平,建立健全體育管理的宏觀調控機制,建立健全有關監督、反饋機制。

(二)近年來,我國體育管理專業在各高校紛紛組建,已逐步走向成熟,還有不斷發展的趨勢。隨著市場經濟的完善和體育事業的發展,對體育管理人才將有一個大的需求。

(三)當前,我國體育管理學學科建設,應以加強隊伍建設為重點,穩定師資隊伍,采取多種形式提高師資隊伍和理論研究者的層次結構。同時,還應加強教師和體育管理者自身的理論素質,尤其是體育經營管理方面的知識;其次,應加強國際、國內交流與合作,發揮整體優勢,對國際、國內的一些重大課題進行聯合攻關,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體育管理學科健康有序的發展。

注釋:

①孫漢超.體育管理學[M].人民體育出版社.2007:1-2.

②孫漢超.體育管理學[M].人民體育出版社.2007:5.

參考文獻:

[l] 張瑞林.論體育管理學的學科體系[J].體育學刊.2003(l).

篇6

[關鍵詞]高職 管理學 教學 思考

高職教育就是為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要求理論上 “必需、夠用”,注重技能培養。對于高職的工科類專業和課程而言,這一點相對容易做到,也利于操作;對于就業面廣,技能寬泛籠統的經管類專業及其課程而言就相對困難。管理學作為經管類專業的基礎課程,在教學當中如何體現高職特色值得探討。

一、《管理學》這門課的特點

1.一般性特點。管理學是從一般原理、一般情況的角度對管理活動和管理規律進行研究,不涉及管理分支學科的業務與方法的研究;管理學是研究所有管理活動中的共性原理的基礎理論科學,管理學是各種應用型管理課程的基礎。

2.綜合性特點。從管理內容上看,管理學涉及的領域十分廣闊,它需要從不同類型的管理實踐中抽象概括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管理思想、管理原理和管理方法;從影響管理活動的各種因素上看,除了生產力、生產關系、上層建筑這些基本因素外,還有自然因素、社會因素等;從管理學科與其他學科的相關性上看,它與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數學、計算機科學等都有密切關系,是一門非常綜合的學科。

3.實踐性特點。基礎應用性這是本課程遵循的首要原則。管理大師德魯克說:學習管理學最好的辦法就是在管理中學習管理。管理學所提供的理論與方法都是實踐經驗的總結與提煉,同時管理的理論與方法又必須為實踐服務,才能顯示出管理理論與方法的強大生命力。

二、《管理學》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缺乏合適的高職教材。管理學教材很多但適合高職教育“必需、夠用”的教材就非常有限。存在問題主要有兩點:一是許多教材在內容取舍上不適合高職教育。許多教材雖然在難度和篇幅上都進行了較大調整,但整體上還沒有擺脫傳統的模式,追求內容的系統性而缺乏針對性。比如,有的教材把屬于領導職能范疇內容之一的人力資源管理方面的知識就篇幅過大;在講述計劃、決策、控制等職能的方法時,許多教材選用的內容過于“專業化”,既難以理解學習,又不實用。二是案例選取不當較為突出。這方面主要的問題是案例選用生產企業的偏多或枯燥乏味,學生對案例里涉及的行業和企業生產方面的知識不太懂,對案例既不感興趣也很難準確進行分析或對別人的分析也難以判斷。這樣就失去了案例教學的目的。

2.實踐性教學的難點。各高職院校及其教師們關于如何進行實踐性教學做了許多有益的理論探索和教學實踐,可是許多實踐環節往往難以落實。在中國這個人情味很濃的文化環境當中,影響管理者決策和管理效果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人際關系。管理學中強調:管理者必須擁有三種基本技能,其中兩種技能是隨管理者層次高低不同而不同,只有一種技能是永遠不變的,那就是人際技能。不把學生直接放入實際復雜的具體環境當中體會管理,而空談管理的設想是否正確是沒有意義的,更難理解管理學理論的重要價值。

3.參與式教學的困難與尷尬。首先,上好一堂好的參與式教學課,就需要老師在課前做非常充分的準備,但是在工作量普遍較大的情況下,一般老師是很難有精力備好這樣的課;其次,班級太大不便于開展參與式教學。參與式教學一般20-30為宜,但我們現在的班普遍過大,學生不能有效參與教學,影響參與的積極性;再次,學生長期缺乏參與的習慣使參與式教學有些尷尬。在長期應試教育體制和傳統灌輸式教學方法下,學生整體參與的主動性很差,只是面狹窄,缺乏獨立思考。不是幾個學生壟斷發言,就是全部成為點名式發言,發言的形式沉悶。這都使參與式教學走了樣,反而引起學生的負面情緒。

三、《管理學》教學中的幾點啟示

1.明確和強化管理學課程的技能。高職強調“以就業為導向” 但不是每門課都直接和具體崗位掛鉤,把管理學和企業管理、生產管理三門課的任務混為一談是管理學教材和教學經常犯的錯誤。忽視了管理學的特點和任務。管理學就是通過學習管理學的基本知識,培養學生基本的管理素質,提高學生對管理重要性的意識,為學生后續專項管理課程的學習和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打下堅實的基礎。它不是告訴學生具體能管理什么事情。

2.案例教學要貼近生活。管理學的一般性決定了管理理論適用于所有組織,不應太多的選擇學生很陌生的企業案例,而應選擇大家比較熟悉的班級、學校、家庭、社會等方面的案例。管理本身的實踐性決定了管理學這門課的學習更需要直接參與實踐。選擇恰當的案例非常關鍵,案例的有趣性、可讀性,這就要求教師在案例選擇上應貼近身邊,貼近生活。才能有效調動學生的興趣,體現管理的實踐性,加深對管理的理解,真正達到實踐教學的目的。比如在學習組織職能時,就可以用本班班委的職位設置、職位責權、任職條件等方面作為案例。

3.教學要貼近專業。不同的專業對管理學知識的要求側重會有所不同,管理學教學內容也要相應進行調整。比如,對工商企業管理專業應側重領導職能及其有關的激勵、決策、溝通等方面的內容;對市場營銷專業應側重計劃和溝通方面的內容;對人力資源管理專業人力資源管理方面的內容應該少講,甚至不講,因為該專業開設了人力資源管理這門課程。不同的專業對學生綜合素質要求也不一樣,在管理學教學當中應注重綜合素質培養上的不同。比如,對市場營銷專業要注重學生表達能力、溝通能力和誠信意識的培養;對工商企業管理專業應注重對領導能力培養。

4.在教學過程要體現管理的實踐。管理學綜合性的特點決定了管理學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教師在課堂控制、課堂管理和教學的各個環節中處處運用管理理論,體現優秀管理的魅力,進而增強對管理價值的認識。

(1)讓學生走上講臺,參與課堂考勤。要求考勤的學生必須站在講臺上目的是讓每個學生習慣于在公眾矚目下的“動口”能力;輪流考勤目的在于讓學生的名字相互被叫過和聽過,以在細微中強化學生之間的情感;要求考勤時必須看著對方的眼睛以體現尊重,理解管理中的非語言溝通,同時也可發揮管理的控制職能,防止“替答到”的出現。

(2)讓學生參與提供案例或宣讀小案例,培養了他們查找、篩選資料和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也為他們提供表達的鍛煉機會;讓學生針對現有案例發言,鍛煉了他們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平時成績的評價中體現管理。對于學生干部缺課要比普通學生缺課扣分要重;對于公假前后學生的缺課要比平時缺課扣分要大;對于學生課堂積極發言要加分。根據對于不同班級的,不同專業的特點要在平時成績分值分配上要有所不同,鼓勵積極的方面,限制消極的行為。

參考文獻:

[1] 楊守康 《淺議高職經濟管理類專業實踐教學的“三大件”》,科學咨詢,2009年,第28期。

篇7

摘要:長期以來,企業數量與規模一直是產業經濟學與管理學的研究內容。筆者利用中國31個省級區域工業企業的面板數據,探討了企業數量、規模與區域經濟增長的關系,發現企業數量的增長對區域產出有較大的推動作用,而且呈現時序遞增趨勢。研究還發現,不同經濟發展水平區域企業數量對經濟的影響存在差異,越是發達地區,企業數量對產出的彈性越強,即越是經濟發達地區,越應當重視企業與產業的培育,而不是片面強調“做大做強”。本研究還為理解地方政府與國家產業主管部門在產業結構調整政策上的沖突提供了區域經濟增長角度的解釋。

關鍵詞:工業企業;數量;規模;區域經濟

一、引言

從亞當?斯密開始,分工、規模經濟、范圍經濟就是經濟學與管理學重要的研究內容。勞動力、資本是最重要的投入,通常情況下,經濟總量和增長速度與勞動力、資本的投入量和增長速度正相關,而且根據新增長理論與新貿易理論,存在投入的規模報酬遞增效應(Fujita,Krugman and Venables,1999)。企業是經濟活動的主體,較大的企業數量常伴隨著較大的經濟總量。但企業數量的增長同時也意味著平均意義下企業規模的下降,導致規模經濟的損失。通常管理學研究企業規模的目的在于探討不同生命周期(發展階段)企業規模對其市場競爭力與經營績效的影響。經濟學中對企業規模與數量的研究主要歸屬于產業經濟學。與管理學主要從企業角度進行研究不同,產業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產業整體,關注產業結構、產業競爭力、產業經營績效與發展階段(錢德勒,1999)。管理學與產業經濟學的研究結論在企業經營決策與產業政策的制定與實施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區域層面的研究對象主要集中于企業數量,最早可以追溯到馬歇爾對企業空間集聚效應的研究。以后產業集聚的研究得到較多的關注,成為區域經濟學中一個重要的研究內容。但區域經濟學很少關注企業規模對區域經濟的影響,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從企業與產業層面研究得出的結論是否同樣適用于區域層面?舉例說,是將有限的資源投入現有企業“做大做強”更重要呢,還是推動企業數量的增長對區域經濟更重要?根據管理學的研究,企業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數量與規模的重要性是不同的。投入期與成長期的企業需要重視量的擴張;對進入成熟期與衰退期的企業,深入挖掘其規模經濟效應可以有效提升企業的競爭力與盈利水平(黃修權、顧銀寬,2004)。那么,對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區域,企業數量與企業規模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是否存在差異?如果差異確實存在,是否有規律、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是否有相關性、又是通過什么機制影響區域經濟的?以上就是本文的研究目的。文章結構如下:在提出問題后,第二部分介紹了研究模型與研究方法;第三部分是數據的來源與處理;第四部分將全國作為一個區域,分析企業數量、規模對經濟的影響;第五部分對全國31個省級單位企業數量、規模對區域經濟的影響進行了研究。之所以分省進行研究,主要出于兩個考慮:一是匯總數據可能會損失個體信息;二是中國幅員遼闊,各地經濟發展水平差別較大,面板數據的分析可能揭示出企業數量、規模對區域經濟的影響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關系。最后一部分是本文的研究結論。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

篇8

[關鍵詞] 運籌學 管理科學 商學院 分級教學

本文得到上海市教委2009年《運籌學》重點課程建設項目資助。

引 言

在商學院多年從事運籌學教學的基礎上,筆者比較并深刻體驗了使用中文教材和英文原版教材兩種語境下的各種不同。使用中文教材時,課程與教材同名都叫“運籌學”。而使用英文教材,則是因了聯合國國際貿易中心(ITC)的推薦,課程和教材統統改為“管理科學”(Management Science)。兩種語境,教學側重點的差異十分明顯,教學心得和學生反饋亦迥異。本文比較它們的異同及該課程在我校的定位和教學實踐的變遷并提出個人思考。

商學院運籌學課程的定位

“運籌學”在我國高校早已普遍開設。雖然何謂運籌學,至今尚無統一且確切的定義,但與英文“管理科學”類似,包含規劃論、排隊論、決策論、對策論、圖與網絡分析、存儲論等內容基本是固定的,只是因專業或課時不同各有取舍而已。雖然近年亦常見名為“管理運籌學”、“物流運籌學”等明顯偏重應用的教材,但與英文教材不同的是,中文同類教材直接用“管理科學”稱呼的幾乎沒有。既然“運籌學”與“管理科學”內容基本一致,為什么中文課程名稱多舍后者而就前者?筆者認為,差異較多地來自對運籌學與管理學關系的理解不同,課程體系的偏重不同,表現為稱呼不同。

中文語境下“運籌學”明顯地偏重定量方法自身,數學色彩濃厚,數學化處理方式明顯:概念、定理、算法和推導構成課堂的主旋律。

英文語境下的管理科學則有狹義和廣義之別。狹義上,管理學界存在所謂管理科學學派(亦稱計量管理學派)。該學派認為管理科學與運籌學是同一語:為解決復雜系統的管理決策問題,可以借助各類模型和計算機作為工具,尋求最佳的計劃或方案,以達到企業優化目標。Stafford的解釋更干脆:所謂管理科學就是運籌學在商業方面的應用。

再看廣義。首先,管理理論是指管理學學者經過反復驗證修訂后,用以解釋管理現象的理論。管理學界公認的分支就有:企業管理(含生產、營銷、財務、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等)、管理工程(含質量控制與可靠性管理、物流管理、戰略管理、決策分析、管理信息系統等)、工商管理、管理心理學、管理思想史、計量管理學等。廣義管理科學已經滲透到管理的各個領域,形成了內容廣泛、門類齊全的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并列的第三類科學。其中許多分支僅將運籌學作為最重要定量分析工具之一,如物流系統工程。其次,運籌學模型難以量化在管理實踐中最復雜也是最重要的人的因素,僅僅利用俠義的管理科學定量方法解決復雜經營環境下的組織問題必然會面臨諸多實際困難。英國蘭卡斯特大學管理學院對此的最新解釋是:管理科學專注于建立和應用已經被證明確實能幫助說明管理問題的模型和概念,并解決實際管理問題。

在美國歷史上曾出現過兩個與運籌學有關的專業團體:美國運籌學協會(ORSA)和管理科學學會(TIMS)。前者專注于建立數學模型和模型的優化算法、模擬及隨機過程分析方法。后者考慮的問題則要寬泛許多,強調對更一般性問題科學方法的應用并研究管理問題本身,涉及運籌學、統計學、會計學、金融學、信息系統和組織心理學等。只是到了1995年才在爭議中合并為運籌學和管理科學學會(IFORMS)。

可見,“運籌學”與“管理科學”關系緊密但卻有區別。俠義的管理科學既不注重運籌學的數學基礎,也不探究管理學原理,而是側重依據客觀數據、最優化標準和各種數學方法處理管理問題,追求經濟和技術上的合理性,是將科學方法和工具應用于管理過程。而廣義管理科學能為系統地改善組織的決策過程提供更廣泛的工具,運籌學等“硬”決策工具的應用可使之具有更鮮明的科學性,也是現代管理實踐基本功之一。但運籌學遠不能涵蓋廣義管理科學全部內容,特別是其中的“軟”決策方法,作為一門課程也不可能作此要求。

所以,在管理學越來越清晰呈現出定性與定量交叉化趨勢下,商學院完全有必要開設“運籌學”課程。不過,即便從培養目標看,也不宜突出其數學特性,而應將之作為管理問題的數量化工具,凸顯其在優化資源配置方面的作用。也就是說,將“運籌學”定位在狹義管理科學上更合理。絕大多數英文“管理科學”教材在大量刪減運籌學數學理論的同時增添大量實用管理模型和案例就是一種說明:既鮮明突出了運籌學在管理學中的應用價值,又使“管理科學”的稱呼更適合于商學院的氛圍和應用導向,便于學生突破對數學的思考范疇,同時提升對管理學進行科學思考的水平。

商學院運籌學課程的設計

既然商學院運籌學課程應淡化數學色彩,恰當地予以設計十分必要。

1.運籌學的核心是應用

運籌學被公認是一門從起源到發展脈絡都體現出極強實踐性的學科,其精髓在于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庫存、運輸、項目、財務、人力資源管理和生產計劃等領域都是其擅長之處。對商學院而言,學校目標是“培養應用型人才”,其中經管類學生有機會了解廣義管理科學的諸多分支,知識面龐雜,思維活躍,特別歡迎實踐性強的知識但手中較少有效的定量工具。所以,運籌學的教學若能充分體現學以致用的原則,對不同專業學生設計出有針對性的內容模塊,則可體現該課程的定位,亦容易激發學習積極性。

2.運籌學不是數學課

我們在多年教學經歷基礎上探索的結果是:作為管理學科學化標志之一,運籌學打通了管理學與數學的界線,在培養商學院學生習慣于利用定量工具思考管理問題(圖1所示步驟),從而提升作為科學人的素養方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多年的教學互動和來自學生的反饋也提醒我們:運籌學課程最后的著力點應在管理(步驟 I)。

這是因為,首先,運籌學包含的內容十分豐富,而商學院相應學時數一般并不多;其次,經管類各專業學生的經濟、管理類知識比較齊全,對圖1步驟 I 比較容易上手,在對計算機運算結果給予合適經濟和管理含義解釋方面也有一定優勢,但數學基礎普遍不很扎實,要在十分有限的課時內接受并熟悉運籌學復雜的數學推導、精巧的算法思路和計算機編程(圖1步驟 II 和 III)并不容易;第三,不同層次、專業和類型的學生,專業培養目標不盡相同,學生對本課程的認知和訴求也存在明顯差異。例如,理工類專業學生就比較擅長圖1中步驟 II 和 III。所以,若偏重算法和編程卻輕視應用,像數學課那樣羅列一大堆定理和公式,對算法予以嚴格推導,運籌學就會在商學院學生面前失去其多學科橫向交叉聯系、強調解決實際管理問題的特色,出現厭學、為考試而學習、無法實現從理論到應用的過渡等現象也就不足為奇。

3.運籌學離不開計算機

現代企業管理中影響某一事務的因素往往錯綜復雜,即使能建立起定量模型,其后續計算大多極為繁復。若僅僅依靠傳統的算法獲得模型結果往往需要相當長時間,就會使定量模型的意義大大下降。計算機的出現極大提高了模型的求解效率,使運籌學模型在日常管理中的應用成為可能。正因為此,在企業管理實踐中,不再是是否應當使用計算機,而是計算機怎樣才能更好地用于支持決策。所以,在商學院運籌學教學過程中強調并深度融入相應計算機軟件的使用是必要的。

教學探索與實踐

表面上看,同樣一門課,我校經歷了“運籌學”到“管理科學”的名稱變動,但實際上體現了從數學化的運籌學到應用為主管理科學的教學實踐的演變。

1.分級教學

從學生實際出發,因材施教是將幾乎處于同一水平的學生放在一起分別教學的一種教學手段。這種教學體系,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按照不同科目的不同學習能力的高低將學生群體劃分成不同的級別或層次,有針對性地進行分班教學。有效的分級教學,能使教師節約精力、突出重點、積累經驗。能讓學生盡可能地在各自的“最近發展區”得到充分的自由發展,謀求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促進學生的素質得到全面提高。所以說,分級教學是建立在“以學生成才為本”理念基礎上,為實現教學目的的一致性和教學過程的互異性所進行的重要實踐,因材施教是分級教學的核心思想。教育部在最新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也指出,要注重因材施教,關注學生不同特點和個性差異。

針對不同課時數的不同專業,我校將運籌學課程分成了A、B兩級進行分級教學。具體來說,A級教學中數學處理手法較多,兼顧模型的建立和算法的分析。B級則更注重啟發學生在面對管理中存在的大量最優化問題時運用運籌學方法建立模型而非算法分析。例如,其中的一個案例問題是:雖然已經具備現代化定位和通訊設施,若要上海出租車調度系統充分發揮效能,可以利用哪些運籌學模型作為后臺支撐?

實踐中,我們的分級教學使用不同教材,還對內容進行了較大力度的取舍處理。規劃論各專業必修。其他一些分支,則各有增減。如工商管理專業適當增加項目管理內容;物流專業增加存儲論部分內容,介紹延遲策略及其模型;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會增加績效評估內容;信息管理類專業,則增加計算機模擬和信息價值評估方法等內容,受到學生歡迎。

2.厚積薄發,突出運籌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

我們始終把運籌學課程看作是對思維方式的一種培養,是為商學院學生提供“打開一扇窗”的機會:除了要有科學管理意識,更需掌握管理科學的方法。

面對知識面較廣的商學院學生,要想上好運籌學課并凸顯其實用性,教師需具備充分的定量和經濟、管理學知識。例如,庫存模型通常將需求區分為固定和相對復雜的隨機兩類。當學生對需求滿足特定分布的假設產生疑惑時,教師就應當能夠適時介紹需求數據的獲取及利用統計學軟件對其分布加以判斷的方法,這可加深學生對運籌學交叉性的理解。再比如,對偶價格與資源價值、運輸模型算法與經濟學帕累托最優原理、敏感性分析與市場波動、數據與市場調研等相關概念都體現了運籌學與經濟、管理千絲萬縷的聯系和交叉,教師足夠的知識積累才能應對裕如。唯其這樣,不少現代管理方法,如績效評估、MRP、JIT技術、設備管理計劃、ABC分類法等,才能在管理類專業的運籌學課程中得到充分展現。這樣做,除突出了運籌學的實用性,也有利提高學生對該課程及其相關課程的興趣,有益于他們對管理學從理論到實踐的全面了解。

3.讓頭腦思考,讓機器運算

利用計算機軟件輔助教學,體驗運籌學“人―機系統”的特質,在各高校早已不新鮮。我們發現,這一教學模式也可能使商學院學生處于被動地位。主要原因是,這種訓練方式的前提是學生需要對各類算法和程序(圖1步驟II 和 III)十分熟悉,然后才可能或利用EXCEL軟件或自行編程實現算法從而完成模型的求解。這種要求顯然不是我校學生的長處,若刻意要求,只可能傷害學習積極性。

我們在探索后認為:既然商學院運籌學課程的重點在應用,熟練使用專業軟件比了解程序本身更重要。所以,我校堅持采用專用軟件“Management Scientist”。除了該軟件極端易學節省時間外,還有助于突出教學重點(圖1步驟I),使教、學雙方都將有限的課時集中在管理模型的修改、合適性方面。具體的做法是,在課后練習中專門安排部分開放性習題,要求學生對管理問題自行設定不同的優化目標和約束并給出最優的決策方案。這就需要學生在建立不同的運籌學模型后對最優解進行比較。如此一來,一方面由于計算量大,若沒有軟件輔助,幾乎不可能完成上述要求。另一方面,學生也能從中領悟到:通過比較軟件輸出的結果,可以反向思考我們對管理目標和約束條件設定的合理性及可行性,體驗“讓頭腦思考,讓機器運算”的現代管理實踐。

參考文獻:

[1]胡運權.運籌學基礎及應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1.

[2]Stafford Beer. Management Science: The Business Use of Operations Research [M]. Aldus Books. 1967, 87.

[3]賀仲雄,王偉.決策科學[M].重慶:重慶出版社,1988,114-122.

[4]蘭卡斯特大學網頁. lums.lancs.ac.uk/departments/ManSci/DeptProfile/WhatisManSci/

[5](加拿大)Peter C. Bell. 管理科學(運籌學):戰略角度的審視[M].韓伯棠等.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0, 118.

[6]姚翔飛.工科高等數學分級教學模式的探討[J].高教論壇,2008,(3). 85-87.

[7]李志猛,祝江漢,邱滌珊,徐培德.啟發式教學在運籌學課程中的應用與實踐[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8,(4). 58-59.

篇9

一、校本管理是基礎

美國著名管理學家赫伯特。西蒙指出:“決策是管理的心臟,管理是由一系列決策組成的,管理就是決策”。決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學校管理水平。作為校長,要充分考慮到決策的重要性,以良好的決策推動學校的健康發展。當然,學校管理策略應立足于學校自身情況而謀劃,學校管理必須從其校本特征出發。

以校為本的管理通常按以下程序、方法進行:首先,從學校全局出發,分析現狀,理出學校基本情況和相關信息,確立學校管理的實際內容。其次,師生評估,參與實施,基本形成以校為本管理思路。一所學校要管理的層次很多,要素很多,要發揮出管理的整體效能,必須整合出管理各個層次各要素的基本規律,循著規律來實施校本管理,便形成了一定的管理格局。

二、有效激勵是活力

俗話說的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言一句暑天寒”,這句簡單的俗語從側面反映出了激勵所帶來的促人進步的催化劑作用。為了使得管理模式順應教師成長和學生發展,要充分激勵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和學生學習的熱情,使得學校得到整體發展。在確定激勵措施、完善獎懲制度的同時,要注重細節方面的鼓勵。教師是教學活動的實施者,是與學生接觸最頻繁的角色。作為校長,要盡量給教師提供適宜的福利工資待遇與各種獎勵措施,同時,不可忽視精神激勵,學會增強老師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學校的管理就是要作用于教師的思想和心靈,從思想入手,抓住細節,創設氛圍,打動情感,震撼心靈,讓教師有一種幸福感,讓他發自肺腑地產生“士為知己者死”的工作激情。教師們的理想,是管理的契入點、著力點、生長點。只要激發得好,利用得好,便會形成團隊、構筑愿景。

三、思想引領是橋梁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領導學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領導,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領導。”管理學校首先是思想上的引領,辦學就是辦一種思想。學校管理應有先進的辦學理念來引領,辦學理念對學校發展意義深遠。先進的學校管理理念應建立在三個層面之上:首先,緊扣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時代主題,建立在根據國家教育方針政策制訂的學校發展規劃之上;其次,建立在對學校實際和未來發展進行理性思考而確定的辦學目標上;最后,建立在科學論證、民主決策、創新管理理念之上,確立能夠引領學校發展的核心理念,讓師生信服,激勵主體者參與。

四、“以人為本”是靈魂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學校管理的核心是人,學校一切是圍繞“人”的工作,如:氛圍感染人,人文關懷人,科研引領人,思想道德教育人,各項工作和學習量化考評人等。

學校管理應堅持以人本,在管理教師方面首先要尊師重教,促進教師個人業務發展。教師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因此,教師在學校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教師的發展和提高是實現人本管理的重要保障。學校發展中的人本主義教師管理就是首先確立教師在管理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使學校成員在工作、學習過程中,在進行管理和接受管理的同時,得到素質、身心能力和知識的發展,極大地發揮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其次要運用“情感管理”關心教師。領導要善于利用情感的疊加性,以激勵教師的情感,用語言和非語言的溝通來表達自己的情感,使每一項工作都滲透著健康積極之情,不斷強化干群之間的互促性和凝聚力。再次要為每一個教師搭建展示自己的舞臺,因為學校成員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有不同層次的專業發展需要。

篇10

一個合格的企業最高領導者,必須研究企業如何生存的戰略性大問題,也就是要隨著信息時代的變化和要求來改進企業。要有“改”的精神和很強的進取心,必要時敢于冒險,當然還要加上科學的決策。那些只會按常規辦事的優柔寡斷的領導者,只能是二流企業家。——[美]F·奧斯本

作者:無刊名:種子世界機構:不詳分類:F272.91C93關鍵詞:管理學企業家信息時代領導者精神冒險

工商管理學(二)

要明確企業的任務,首先要了解企業任務應該具備的基本要素。一般說企業任務由五個關鍵性的要素形成。企業的歷史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歷史,它記載著企業的輝煌業績,也反映它的經驗教訓。現實和未來是歷史的續篇,不了解過去,就無法規劃未來。

作者:無刊名:種子世界機構:不詳分類:F275關鍵詞:管理學企業歷史業績

工商管理學(三)

產品別具一格基礎上的價值相等,詳情請點湘愛網使成本領先的企業得以將其優勢直接轉化為高于競爭廠商的利潤;產品別具一格基礎上的價值近似意味著為取得令人滿意的市場占有率所必需的降低幅度還不至于沖銷成本領先企業的成本優勢,因此,成本領先企業能賺取高于平均水平的收益。

作者:無刊名:種子世界機構:不詳分類:F270關鍵詞:管理學成本優勢市場占有率直接轉化企業低幅度價值基礎產品利潤

工商管理學(四)

在1991年初事態有發生了急劇變化,卡斯柯公司外匯交易連續出現虧損,而且虧損額越來越大。1991年4月16日,建行上海市分行致函卡斯柯公司,稱該分行受卡斯柯公司委托代辦的外匯買賣中除已賠進90萬美元存款并發生嚴重透支外,截至同年8月30日,尚共有敞口頭寸3100萬美元。除去卡斯柯公司在該分行的90萬美元存款和卡斯柯公司在其下屬機構上海縣支行的650萬元人民幣存款已全部作為抵押外,要求卡斯柯公司立即解入外匯買賣保證金166萬美元。

作者:無刊名:種子世界機構:不詳分類:F830.9關鍵詞:管理學外匯買賣外匯交易上海市公司美元存款人民幣保證金虧損

工商管理學(五)

1.4.7精干高效無論任何一種組織結構形式,都必須將精干高效原理放在重要地位。精干高效原理可表述為:在服從由組織目標所決定的業務活動需要的前提下,力求減少管理層次,精簡管理機構和人員,充分發揮組織成員的積極性,提高管理效率,更好地實現組織目標。一個組織只有機構精簡,隊伍精干,工作效率才會提高;如果組織層次繁多,機構臃腫,人浮于事,則勢必導致浪費人力,滋長作風,辦事拖拉,效率低下。

作者:無刊名:種子世界機構:不詳分類:F270關鍵詞:管理學組織成員管理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效率機構精簡工作效率組織層次管理層

工商管理學(六)

1.3,3職能職權職能職權是指參謀人員或某部門的管理人員所擁有的原屬直線管理人員的那部分權力。在純粹參謀的情形下,參謀人員所具有的僅僅是輔助眭職權,并無指揮權,但是,隨著管理活動的日益復雜,管理人員不可能是完人,也不可能通曉所有的專業知識,僅僅依靠參謀的建議還很難作出最后的決定,這時,為了改善和提高管理效率,管理人員就可能將職權關系作某些變動,把一部分本屬自己的直線職權授予參謀人員或某個部門的管理人員,這便產生了職能職權。

作者:無刊名:種子世界機構:不詳分類:F203關鍵詞:管理學管理人員專業知識管理效率職權職能直線部門

工商管理學(七)

第三章人力資源開發最成功的企業管理者并不是緊盯著部屬,不斷地下達大大小小指令的人,而是只給部屬概括性的方針,培養部屬的信心,幫助他們圓滿完成工作的領導者。

作者:無刊名:種子世界機構:不詳分類:F272.92關鍵詞:管理學人力資源開發企業管理者概括性領導者方針

工商管理學(八)

采用以上一種或幾種方法收集到有關材料后,管理部門就可著手擬訂職務說明書和職務規范。前者是對任職者需做些什么、怎么做和為什么要做的書面說明,它通常能反映職務的內容、環境和從業條件。職務規范則指明任職者要成功地開展某項工作必須擁有何種最低限度可以接受的資格標準,具體包括知識、技術和能力等方面為有效地承擔職務所必需具備的起碼條件。

作者:無刊名:種子世界機構:不詳分類:F203.9關鍵詞:管理學管理部門說明書職務規范

工商管理學(九)

1企業主管人員的選拔與培養1.1選拔主管人員的系統方法主管人員的質量是企業不斷取得成功的一個重要的決定性因素。因此,主管人員的選拔在整個人本管理中也就必然成為至關重要的步驟之一。沒有人能夠否認廠房、設備、原材料、人員對于一個企業的重要性。但另一個因素也是必不可少的,即優秀的主管人員。

作者:無刊名:種子世界機構:不詳分類:F273.2關鍵詞:管理學系統方法定性因素人本管理主管企業原材料

工商管理學(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