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計和課程設計的區別范文

時間:2023-09-27 16:47: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教學設計和課程設計的區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教學設計和課程設計的區別

篇1

[關鍵詞]MOOC;教學設計;模式

目前傳統的教學模式存在著教學時空單一、講授過程不可重復、教學呈現形式局限等問題,同時目前的學生熟悉網絡,學習與生活都習慣通過網絡進行,喜歡網絡帶來的各種便利,也更樂于接受各種電子化的信息模式,加之部分學生具有學習基礎薄弱、接受知識速度慢、學習專注時間不長的特點,傳統的課程教學模式和手段已經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學生難以通過傳統課程拓展專業視野,無法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MOOC(慕課)應運而生。傳統的課堂學習受限于時間和空間,但是MOOC則不必考慮這些,因其工具資源多元化、參與具有自主性、能反復學習、實時評價等特點,可以有效打破教學時空限制,擴大學習的范圍,能夠讓學生獲得更多的新知,作為課程新類型正在走入高校,融入學習者的生活中。現階段,很多的教育工作者并沒有充分地認識到MOOC課程模式存在的優勢。所以,高校應該充分利用MOOC課程模式的優勢來進行相關課程的設計,這樣就能增加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主性和靈活性,進而從根本上提高高職教育院校的教育水平,讓廣大的學生受益。

一、研究現狀

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網絡上的開放課程的數量和種類越來越多,這也為MOOC課程模式的出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目前,MOOC課程模式被廣泛地應用到了很多的教育領域和行業,國內的一流大學目前已陸續加入MOOC陣營,并面向全球提供在線課程。同時MOOC課程模式也有效彌補了傳統遠程教育以及開放教育的不足,傳統遠程教育以及開放教育以教師的授課視頻為主要教學模式,整個教學過程為單向模式,無法實現教與學的互動,目前的MOOC平臺,個人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來選擇自己喜歡的課程,同時教師與學生之間可以實現雙向的互動。鑒于MOOC的優勢,現階段很多的高校都開始建設自己的MOOC課程,這其中除了需要解決網絡平臺等關鍵技術障礙,更重要的是對MOOC課程教學模式進行設計與研究。

二、基于MOOC背景的課程設計原則

通過對不同類型的MOOC平臺上的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案例分析與研究,筆者在此基礎上總結了其課程設計原則。

(一)適度分解原則

MOOC環境中的課程視頻通常以知識點為單位來控制視頻時長,一般在十五分鐘之內,一個視頻講解一個知識點或一個問題。如果知識點屬于復合知識點,一個課程視頻不足以將問題講清楚,可以對知識點進行適度的分解,但是在課程設計的過程中不能一味地追求短小而將課程隨意劃分,這樣課程的完整性和連續性將受到影響不便于學習者的學習。因此,課程設計者在設計課程的時候要根據課程性質的特點、課程內容的特點、學習者的特點等方面來適度分解和組織課程。

(二)可交互性原則

學習者在網絡環境中學習網絡課程時若沒有交互性,就是學習資源的堆砌,得不到學習者的即時反饋以及激發學習者的學習的動力。在線課程設計的交互性主要表現在學習者在學習課程內容時與課程平臺、學習者之間的交流以及授課教師與學習者之間的交流與溝通,這也是MOOC與傳統網絡課程的區別

(三)以學習者為中心原則

MOOC課程平臺最大的優勢就在于可以讓用戶根據自己的實際狀況來自行決定學習的課程和進程,這樣就能最大程度的增強學生的自主性和靈活性。需要特別指出的是,MOOC課程平臺設計者應該在設計過程中確保大部分的瀏覽器和終端都能使用。用戶在使用MOOC課程平臺聽課的過程中還可以參加一些學習活動,增強學習的趣味性。同時,用戶還可以對自己所選擇的課程進行評價和打分。

(四)多樣化原則

MOOC環境下的在線課程的課程設計多樣化原則包括版本多樣化和內容多樣化兩個方面。版本多樣化是指設計者要考慮在PC端、移動端以及在不同瀏覽器中的呈現形式;內容的多樣化是指通過對課程視頻、教學活動、學習評價得百分進行學習資源的設計,讓課程資源的多元化,并且滿足學習者依據自己的學習需求自由選擇。

(五)社會性建構原則

在MOOC環境下,所有的網絡課程都是面向所有的用戶。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從這些眾多的課程中來選擇課程。學習者除了通過視頻進行課程學習,還需要通過提問、交流、討論、解答等學習方式進行學習,因此,在MOOC環境下的在線課程設計時需要考慮學習者之間以及學習者與教師之間的交流與解答疑惑,同時提供各類型的社交工具讓學習者之間進行問題的交流和知識的共享,多樣的互動交流活動可以讓學習者接觸到各類知識層面的學習成員,提升學習者的發展空間。

三、基于MOOC背景的課程教學設計模式分析

教學設計模式是一套完整的課程開發與設計流程,設計者通過這套模式,可以快速開發課程內容。本文通過對傳統網絡教育和遠程教育的分析,提出了一種全新的課程教學設計模式。在該課程教學設計模式中,包含很多的內容和環節。首先,要對用戶自身的情況進行分析,確定教學目標,明確學習內容。其次,還要根據學習資源來設計出相關的教學活動。最后,還要對教學活動進行評價。通過對教學設計模式的各個階段分析可以為MOOC課程設計與開發做準備。

(一)學習者分析

用戶注冊和使用MOOC平臺的過程中十分簡單。所以,從整體上看,MOOC平臺是面向所有的網絡用戶,沒有嚴格的進入條件的限制。據統計,目前Udacity的注冊學習者覆蓋了兩百多個國家。MOOC平臺的開放性,讓學習者不論什么樣的年齡、國籍、學習動機、職業背景的人均能暢通無阻的利用MOOC平臺來選擇自己喜歡的網絡課程。用戶可以任意的瀏覽相關的課程,發現有自己喜歡的課程選擇進入聽講即可。所以,用戶在課程的選擇上是不會受到嚴格的限制。這種課程設計模式充分考慮了學習者的類型、學習者的需求和學習者的環境。由于課程用戶的知識水平以及受教育的程度不同,所以課程設計者應該充分地考慮到用戶知識水平的差異。同時,課程設計者應該在課程設計之前對潛在的目標用戶進行需求分析,了解他們的真實的課程需求狀況,這樣就能確保課程設計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同時,課程設計者還應該根據不同用戶所處的學習環境來進行課程設計。

(二)教學目標分析

課程設計者在設計課程之前應該明確教學目標,這樣才能確保課程設計達到用戶的滿意。此外,課程設計者在制定教學目標的過程中不僅要從整體上考慮平臺的教學效果,同時還要充分考慮和尊重不同用戶的需求差異。課程設計者在制定教學目標的過程中要緊緊圍繞著用戶的需求來開展,這樣制定的教學目標才有實用性和針對性。由于MOOC平臺十分的開放和自由,不同的用戶可以在不同的環境下學習和聽講。所以,課程設計者應該充分考慮到用戶的差異性,為不同的用戶提供不同的MOOC環境。只有提供了有針對性的環境,才能確保學習者可以認真的聽講,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進而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同時,隨著課程講解的深入推進,課程設計者應該根據用戶的反應來對課程進行調整,但是課程設計者應清楚地告訴學習者學習完本門課程,所能獲得的知識和技能。

(三)學習內容分析

學習內容是用戶最關心的內容,對于學習者來說至關重要。所以,MOOC平臺應該根據學習者的需求來向他們提供不同的學習內容,讓更多的學習者在聽完課程以后,可以獲得不同的技能,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都能得到進一步的提高。課程設計者在進行學習內容的編排上應該更加注重課程的實用性,在課程設計的過程中要把所要講授的內容進行分層次講解,這樣就能提高學習者學習的針對性和有效性。MOOC平臺課程內容設計,一般要先明確學習主題,然后分單元進行知識點的講解,知識點是線上課程學習領域中相對獨立完整的知識單元,如某一概念、具體事實等稱為知識點,知識點是課程目標下“最小”知識單元。

(四)學習資源設計

學習資源在網絡課程中獨立于主體教學內容,在MOOC環境的課程的學習資源設計主要指的是課程的教學視頻設計,它處于課程的教學設計的主體地位,傳統網絡課程的教學視頻的特點是時間長、教學形式、教學策略單調,呈現方式單一,而且與傳統課堂教學沒有很大區別,這樣的設計不利于學習者的學習。由于MOOC環境中的學習具有很強的開放性和自主性,所以,這就需要課程設計者充分的調動學習資源,為廣大的學習者提供更多的學習內容,讓他們真正的從MOOC平臺獲得實實在在的知識和技能。課程設計者應通過學習者分析、教學目標分析以及學習內容分析,確定合適的教學視頻制作手段,同時以知識點為單位來進行課程教學視頻內容的設計。目前國外的MOOC平臺上課程視頻制作手段為PPT講義錄屏、電子白板錄像、傳統紙張錄屏類、數字故事類、演講類等,制作工具為電腦、麥克風、攝像頭、電子白板、PowerPoint軟件、錄屏軟件等。設計者可以通過二個步驟來對課程教學視頻進行設計:第一步,根據學習內容來設計教學方案。講解者應該緊緊圍繞著知識點來進行視頻課程的設計,這樣就能明確教學視頻的直線和關鍵的知識點,同時使用合理和適當的教學方法來對學習內容進行講解。第二步,媒體設計,當學習內容和教學方法設計完成后,設計者選擇相應的文本、圖片、音頻、視頻等媒體素材進行呈現。根據相關的科學研究表明,人類大腦的集中度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發生變化。不同時間段的人類大腦的集中程度不一樣。所以,課程設計者在課程安排上應該盡量把重要的知識點放在學習者精力高度集中的時間段來進行詳細的講解。

(五)教學活動設計

MOOC環境下的教學活動分為個體學習活動、人際互動活動、社會化聯通活動三個方面。學習者在MOOC平臺上學習課程具有高度的自主性,為了提高學習者主動性、積極性,課程設計者在視頻課程中應該設置一些學習者可以參與的互動學習的環節,這樣就能讓學習者在學習的過程中還能體驗到樂趣。同時,每當學習完一個知識點的時候,課程設計者可以向學習者提出一個或者多個相關的問題,引導學習者用剛學過的知識點來思考問題。同時設計者應該考慮學生彼此間多線的互動切磋,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例如,課程應該建立自己專屬的課程論壇,學習者可以把自己的學習心得以及學習中遇到的困惑這些很難理解的知識點到論壇當中,這樣就可以讓教師充分的了解到學生真實的學習情況,增強他們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提高學習者的參與感,作為設計者也應該具備答疑與評價的能力。

(六)學習評價設計

課程設計者在課程設計的過程中應該進行科學的評價設計。由于學習者主要是進行自主學習,所以,課程設計者應該在教學視頻中進行一些課堂測試以及布置一些課后作業,并對學習者的完成情況進行評價。課程視頻中可以包含課程測試題,并且能夠在課堂上給予學習者及時的反饋。學習者課后作業可以采用生――生互評機制,到互評截止時間后,教師公布課后作業的答案,并且對其進行討論。

(七)學習支持設計

在MOOC的環境中,為滿足學習者的學習需求,應提供相應內嵌支持,主要面向學習資源、學習活動以及學習評價這三個方面,資源材料要素主要有課程視頻、課件講義、課程輔助資源、案例、課程論壇、課程分享、作品展示、在線課堂練習、在線練習解答、課后習題、課后習題解答等,媒體元素類型可以為視頻、Pelf、文本、網頁、相關程序、網頁等。

篇2

關鍵詞:高中數學教學;結構優化;探討分析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高中數學教學目標由單一的知識講解逐漸向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念的多維轉變。對于課程的評價標準不再局限于嚴謹科學的評價體系,而更加重視課程目標、教學理念與個性化教學的評價標準。但在具體的評價體系中,會出現達到甚至超過評價標準的課程卻難以實現較好的教學效果。這種狀況出現的原因,一方面來自于部分的教學設計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在于教學難度與操作方法的不協調。究其本質,就是教學結構的安排不合理。面對不同的教學挑戰,優化高中數學課程的教學結構顯得尤為必要。

一、數學教學結構的具體含義

數學教學結構主要是指在正確教學理念的指導下,設計出簡化而穩定的教學組合方式以實現教學目標,課程的宏觀規劃包括教學理念、教學課前、課后設計等多個操作環節。

數學教輔資料隨處可見,依據內容選擇合適的教輔資料不再是個問題。面對紛繁復雜的教學資料,如何將這些教學信息有組織、有安排的優化教學結構顯得非常重要。目前,對于優化教學結構有不同的主導觀念,教師需要以學生的認知基礎、學習能力為出發點,有效地結合與安排教材設計,才能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高中數學教學結構優化的具體操作方法

1.預備課程的結構優化

課堂的具體教學效果與教師課前預備工作的準備有著密切關系。在課前預備的過程中,需要把握教學的目標設計、教學材料的設計篩選、教學重點難點、學生自身的知識結構基礎等多個因素。對于課程難易程度的把握,需要重視的是避免教學重點難點的集中講解,學生的理解學習能力難以跟上教師的教學進度,導致學生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其次,主要以學生夠得著的難易程度安排教學內容,過分簡單的課程設計使學生難以集中注意力,在長期學習中養成懶惰的思維習慣。

2.教學方法的結構優化設計

在素質教育的大力推廣下,教師的教學方法主要分為傳統教學方法與新型教學兩種選擇。兩種方法的區別主要在于教學主體的不同,傳統教學方式主要以教師為教學主導,而新式的教學方法提倡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方法的結構優化主要集中于如何調動和結合兩種教學方式的優勢特征。現在普遍存在的思想是傳統教學方法就是簡單的灌輸式教育,而新型教學方式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主體地位。應該區別對待簡單、片面的思想觀念,評價兩種教學方式的優劣應該以教學效果為主要評價標準。在具體的結構安排中,對于較為傳統的教學方式,注重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對于較為新型的教學方式,需要確保有效教學效果的實現。

3.課程設計的結構優化

常規的課程設計環節主要是指知識、例題、小結、作業四個環節構成教學安排。教師在優化課程設計安排時,需要明確每個環節的教學意義,是否能實現預期教學效果,對于每個環節的操作時間的把控,可有可無的環節是否需要刪減等多方面考慮。在具體的實施環節時,教師由于時間、精力或者利益驅動,很少會考慮到以上因素。

三、高中數學結構優化需要注意的問題

高中數學的結構優化需要依據自身的實際情況,不能生搬硬套。部分教師忽略學生、教學特性等因素,直接將教學方式、教學案例套用到自己的教學課程中,這種不考慮教學實際情況的現象很難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所以,在高中數學結構安排中,教師應避免采用生搬硬套的教學方式。

注重對優化結構的檢驗與見證是保障教學結構優化設計的重要環節。目前,專業人士對于素質教育所取得的實際教學效果持質疑態度,基層教學的設計安排流于形式,缺乏實質內涵。而教學改革所獲得不錯的教學效果在于自上而下的教學改革,不適合大力推廣,需要采用反思性教學模式,才能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所以,高中數學的教學結構優化應該堅持正確的教育觀念,避免避實就虛的教學設計,應該夯實基礎,立足于教學的現實情況,從而促進教學結構優化的持續開展。

高中階段是學生獲得教學效果的關鍵時期,而數學科目的設計安排對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推理能力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為了保障高中數學的教學質量,促進教學課程的結構優化設計是必要的教學環節。在具體的教學設計中,教師需要重視從不同層次與維度把控教學結構。總體來說,教師需要對課程的設計安排有宏觀的設想,又需要立足于教學實際情況與學生的認知基礎,從教學的課前預備設計,課堂的交流安排與課后的反饋總結進行持續性關注。在正確的教學理念指導下,貫徹落實優良的教學設計,避免結構設計的優化過程流于形式。

參考文獻:

[1]胡典順.人為什么要學數學――數學意義的哲學思考[J].數學教育學報,2010(4):54-57.

[2]朱占奎,陸賢彬.簡化課堂教學約定數學文化[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11(3):8-13.

篇3

關鍵詞:教學設計;模式;共有特征

教學設計模式有效性和易用性之間的矛盾

教學設計模式在實踐應用中存在以下矛盾:一方面,多數教師依靠對教學的樸素理解和認知來設計課程,基本屬于“經驗型”教學設計,甚至相當比例的教師把教學設計等同于“做PPT”;另一方面,教學設計模式被證明是科學有效的方法,能夠提升課程的效率、保證課程的效果、增強學習者的參與。方法的有效性與應用該方法的教師比例之間存在著巨大矛盾,這種矛盾本質上就是教學設計模式的有效性和易用性之間的矛盾,根本原因還在于教學設計模式過于復雜,缺乏易用性和簡便性。

造成上述矛盾的原因有三個:一是教學設計本身是程序性過程,但介紹教學設計就需要把程序性過程轉化為陳述性知識,轉化本身就比較繁雜;二是教學設計模式須是完整閉環,“不得不”列出多個步驟,步驟越多導致易用性越低;三是教學設計是迭代反復的非線性過程,但教學設計模式多呈現固定流程,用固定的流程完成非線性的工作會產生掣肘感。

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為了普及教學設計模式的應用,應當進行去流程化和簡化處理,使其更加聚焦,增強其易用性和簡便性。去流程化就是淡化教學設計的線性特征,而簡化就是略去“基礎的”設計能力,更聚焦于與“經驗型”教學設計的差異能力。具體來說,通過提煉出教學設計模式與“經驗型”設計的核心差異,以此幫助教師快速掌握教學設計模式的“要點”。

在教學設計領域,對理論和模式進行概括簡化以提高易用性早有先例。著名教育家梅瑞爾(Merrill,2002)提出了教學有效性的“五星教學原理”,即聚焦問題原理、激活舊知原理、示證新知原理、應用新知原理以及融會貫通原理。

教學設計的核心特征

通過分析包括“加涅九大教學事件”“迪克-凱瑞模式”“肯普模式”“ASSURE模式”“史密斯-雷根模式”“HPT(績效技術模型)”“重理解的教學設計模式( UbD)”等十多種教學模式,并將其與“經驗型”教學設計比較,教學設計模式的核心特征可提煉為:厘定目標、設定路徑、策略匹配、學生參與和評價修改五項特征。

1.厘定目標特征

厘定目標的特征是指在制訂教學目標時,不會先入為主地“自造”教學目標,而會根據問題、情境和需求確定,要經過仔細推敲乃至使用批判性思維反思的過程。這與“經驗型”教學設計區別甚大,后者更多的是設計者自定目標,即設計者把自認為需要掌握的知識和技能當作目標。在厘定目標的過程中,教學設計模式的以下特征較為突出。

一是診斷需求層面。強調要根據課程總目標、課程的特點、教材以及學生的特點診斷教學需求,確定教學目標。強調當設計者能夠認識到所要解決問題的實質時,才能確定教學是否能夠發揮作用。當設計者能夠認識到教學的范圍和作用大小時,才有利于確定教學需要。當設計者能夠清晰地描述出現狀與教學達成的效果之間的差距時,目標才清晰。

二是闡明目標層面。強調闡明教學目標是為了后續設計的開展,而不僅是為了展現給學習者。教學目標對于設計起到引領作用,即不斷地引領設計者將目標和學習者表現相互印證、逐步完成節刻畫。同時,更強調對知識和技能實際應用環境的評估,強調對行為及行為依托的條件和行為正確程度的考量和設計,而不是孤立地、分割地去闡明教學目標。

三是確定證據層面。強調將教學目標和教學結果首尾相連,確保目標和結果的一致性。強調 “以評促教、以評導設”避免 “跑偏”。從學習者完成教學后所發生的行為變化進行設計,從測試和評量的角度進行設計,強調核對期望行為清單與教學目標匹配性。教學設計模式確定證據的特征作用:一是堅持“信息呈現不等于教學”取向,即教學的成功應當以學的效果進行衡量;二是確定證據和教學評價與修正一脈相承,將教學目標的達成置于可監測、可控制范圍而不是寄托于“期望”不可控的范疇。

2.設定路徑特征

“經驗型”教學設計在確定教學目標之后,往往進行教學內容的搜集和排列。而教學設計模式會進行認知路徑的設計,具體包括:內容分析和認知設計兩個步驟:內容分析是使用工作過程分析、解決問題步驟分析、聚類分析等方法,以確定內容模塊的邏輯結構;認知設計是內容分析基礎上設計認知路徑,即從如何更好地促進學習者進行認知,如何激活學習者心智作為導向進行決策和設計。

一是可行性層面。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很難做到同時兼顧內容、學習者和環境,教學設計模式主張提前了解并以此為基礎進行設計。只有設計者依據學習者和學習環境的特征進行設計,才能避免閉門造車設計不能實現的問題。當設計者將設定的路徑與部分學習者進行提前溝通和交流時,可以修正和完善路徑。當設計者要面對各種不確定的學習情境和學習者時,要設計可變通的方式以增強適應性。

二是結構化層面。強調課程設計的結構按照學習者所更能接受的邏輯呈現時,能夠促進認知。清晰的內容結構、對內容必要的提示和說明、基于與學習者的對話是促進認知的有效手段。結構化層面實際上就是設計邏輯的外顯特征,其背后的原理是教學設計模式為減輕學習者認知負荷,讓學習者的精力更聚焦于對學習目標的認知加工,采用的方法就是強調內容的邏輯結構。

三是內容增刪層面。強調在排定邏輯順序的基礎上,根據學習者的基礎,在每一個邏輯單元都要考量學習者是否已經具備學習該單元的基礎知識和先決技能。如果缺失則需要彌補、激活舊知、再現舊知,需要提供幫助則設計支持和輔助程序;如已經熟練掌握了相關的知識和技能則需要簡略處理。

3.策略適配特征

相對于“經驗型”設計,教學設計模式在教學方法、呈現方式和活動方式等方面提供了更多的可選項,如提供了很多“自助菜單式”的可選方法和工具。同時,教學設計模式也主張要根據教學目標的不同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根據學習類型的不同匹配相應的呈現策略,根據認知的深度選擇合適的教學活動。

一是主體方法選擇層面。教學設計模式認為,不存在最優的教學方法,但確實存在可以增加目標達成可能性的方法。教學設計可采取的方法簡單地分為:告知式和發現式兩種。詳細的分類則包括:講授式、示范式、輔導式、操練式、討論式、合作學習式、游戲式、模擬式、問題解決式等多種方式。不同的方法其組織形式、適合的情境存在著較大的差異。

二是根據學習類型匹配策略層面。不同的學習類型適合的學習策略也不盡相同,事實性知識、概念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問題解決型、動作技能型、情感態度型知識在設計的時候都可以參照一定適配模式。例如:概念類的教學內容使用正反例比較容易能達成教學目標,程序類的教學內容使用結合實例的講解更能達成目標。

三是活動設計層面。相對于“經驗型”設計,教學設計模式包括多樣化的活動方式和模型,滿足知識提取、理解、分析和知識運用等不同認知層面的設計需求。在知識提取層面,可以選擇識別、選擇、辨認、展示、標注、陳述、舉例說明、列舉等不同的活動主題;在理解層面,可以選擇描述關系、釋義、總結、描繪、說明等不同的活動主題;在分析層面,可選擇配對、歸類、分析錯誤、概括、具體說明目標和任務等不同的活動主題;在知識運用層面,則可以選擇決策目標、問題解決、實驗任務、調研等很多不同的方式。

4.學生參與特征

學習者參與特征是指在教學設計的各個環節中,始終將學習者的參與作為一個重要的要求。在教學設計前、中、后都會考慮到學生的參與。在設計前,對學生進行信息的搜集和了解;在設計中,需要對“教”的活動和“學”的活動進行均衡設計;在設計后,需要對學生學習效果設計檢驗和反饋。

一是互動參與層面。教學設計完成的課程一般會有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時間和活動是學習者參與活動,從形式上看,“教”與“學”各占半壁江山。當然,在不同的教學類型和形式中這個比例會有較大的差異,但是總的來說一定有學習者深度參與。

二是學生動機保持層面。在使用教學設計模式進行設計的過程中,需要通盤考慮學生的動機激發和保持。激發和保持動機需要在設計過程中考慮“我的感受如何?我感興趣嗎?這重要嗎?我能做到嗎?”等類似的問題,通過這些問題來保持學生的動機和參與度。

三是清除學習障礙層面。教學設計更強調提前發現學習中可能遇到的障礙和困難,然后預先地將學習者可能存在的障礙和困難納入設計過程中,通過提供輔助程序或支持程序解決。

5.評價修正特征

教學評價是教學設計模式的“必選動作”,是衡量教學材料的“尺子”,是衡量教學效果的“標桿”,是找到修改和完善教學設計中“錯誤靶點”的過程。

一是形式診斷。在教學設計模式中,會對教學材料和內容進行一系列的形式診斷,形式診斷可以起到兩個作用:一方面,保證教學設計各種材料和組件的完整性;另一方面,可以避免一些低級錯誤。

二是有效性診斷。通過設計讓個別學習者或一組學習者嘗試完成教學環節,當然也可以使用尋求其他專家評價的方法,能夠診斷教學設計的可行性、有效性,也能夠幫助設計者發現設計中的盲區。

三是提供客觀數據以供修正。如果在教學評價環節中某個知識點學生的得分率很低,那么就需要考慮是題目本身的問題還是教學設計的問題。

探索教學設計模式的共同特征,尤其是其區別于“經驗型”教學設計的差異,有利于掌握教學設計模式的核心本質。對于教師們學習、理解和掌握教學設計模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各種教學設計模式具有厘定目標、路徑決策、策略匹配、學生參與和評價修改五項比較顯著的特征。從內在邏輯上說,五項特征是相互影響的,厘定目標是導航,路徑決策實現步驟,策略匹配是有效呈現,學生參與保證學習效果,評價修改是完善課程設計的內驅力。

本文系北京市哲學社科規劃項目“社會網絡視覺下中P村創新集群發展研究”支持項目(編號:15JGB113)和北京工商大學2016年大學生科學研究與創業行動計劃“應用沙盤模擬培養學生對供給側改革理念的認知”支持項目(編號:SJ201601020)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美]查爾斯?M.賴格盧斯主編.教學設計的理論與模型:教學理論的新范式[M].裴新寧,鄭太年,趙健,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2][美]W?迪克等.系統化教學設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美]布魯斯?喬伊斯.教學模式(第八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4][美]威廉. J.羅斯威爾.掌握教學設計流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5]張祖忻,章偉民,劉美鳳等編著.教學設計―原理與應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6]盛群力,魏戈主編.聚焦五星教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篇4

論文關鍵詞:一節,有關,課程設計

 

《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是一門內容相對簡單,容易自學的基礎應用課程。針對沒有接觸過計算機的非計算機學生,要講好這門課,僅僅把握這門課程的內容還不夠,作為一名老師,還必須具有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和很好的課程教學設計。特別要有能夠進行科學、合理地課堂設計能力,才能夠保證一節課,甚至整個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上的精彩,讓學生學有所得,真正地應用到實際工作中。以下根據授課的幾個環節,針對Powerpoint2003第一節內容進行具體課堂設計。

一、引課方面

引課對于一節課來說至關重要。除了介紹本節課的重點與難點等問題。讓學生做到心中有數,明白這節課要學習什么外,開場白是也設計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這個環節直接影響著學員聽課的集中于否。所以,作為教師應該盡量做到巧妙引題。

進入Powerpoint2003內容之前,首先要對與它并列的已經學習的Excel2003做個簡單的總結,引出的地位和重要性。自然過渡到Powerpoint2003后,指出本節課的重點與難點,讓學生做到心中有數,容易抓住學習的重點。

二、教學活動進行時方面

開始Powerpoint2003內容授課階段,首先要把握重要的一點,那就是與前面學習的Excel2003進行比較學習,這樣不但幫助學生復習已經學過的Excel2003內容,而且這種方法能夠有利于學生抓住新知識的重點。特別是Powerpoint2003的啟動與退出和工作界面都與Excel2003有相似之處,只需要簡單介紹就可以,界面上不同的地方編輯欄和工作表標簽欄重點介紹,這樣初識Powerpoint2003就會顯得簡單而不繁瑣。其次,學好Powerpoint2003內容還要把握一個前提內容,那就是要幫助學生理解掌握制作和演示幻燈片的區別與聯系,在這里,老師一定不能害怕花費時間,因為“磨刀不誤砍柴工”,這是學好Powerpoint2003的重要前提。然后就可以分別對創建和編輯Powerpoint2003一一講解了。每個知識點要強調操作性,有機會讓幾個學生現場操作,這樣有利于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幫助發現問題,也幫助其他同學發現自己操作時有可能出現問題,這樣更能夠增強學習效果。

這個環節是老師講授中心內容時間,信息量比較大,特別是理工科的內容最容易讓學生感到疲倦,注意力不集中。因此這個環節講究老師的教授技能,特別是課堂設計中注意教學互動環節。教學互動是課堂設計的難點,能夠解決好教學互動是評價這節課的關鍵。在Powerpoint2003教學過程中,我會有意在操作演示中出錯,,讓學生找出問題,并不斷引導學生跟著你的思路走,并在途中不斷設置疑問,這樣不僅很好地實現了互動,更主要地教會了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而不僅僅是知識。

三教學結束方面

這是教學的最后一個環節,一般老師都會對所講知識點進行小結,也會注意到本節的重點和難點方面.但是,針對Powerpoint2003教學內容操作性很強的特點,老師應該多放點時間在總結的同時讓學生自己操作演示,同時要注重解決問題思路的總結,而不僅僅是知識點的總結,并給學生留下一定的后續學習內容。

有人把課堂的三個環節形象地比喻為鳳頭、豬肚和豹尾,因此我們必須站在學生的角度注重各個環節的設計。在考慮教學環節如何設計時,老師還應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制訂不同的教學方案、針對具體的課程情況,采用創新的教學方式和在教學中有意識地設計教學互動。除此之外,課堂教學設計還應考慮板書設計及其與幻燈之間的切換問題。因為板書實際上是一個教員教學思想的體現,幻燈是為了提高教學效率而產生的,重在體現教學的直觀性。

作為一名教師,為了能夠駕馭課堂,講好一門課,應該在充分考慮以上課堂設計的各個因素的基礎上設計好教學的每個環節。只有做到這幾個方面,一節課堂設計才是比較完善的,才是科學的。當然,教學設計中還有很多需要設計環節等等。總之,教學設計是一門需要不斷探索、總結的課程,需要老師在以后的教學中不斷總結,形成自己比較合理,科學的設計方案。

參考文獻

1 鄧力為 《大學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中實際應用能力培養的探討。教育信息技術2009

篇5

關鍵詞: 學習理論 網絡課程 內容設計 注意點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Internet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的應用,網絡在教育領域中的應用日益廣泛,各種網絡資源和網絡教學形式紛紛涌現,極大地推動了網絡教學的發展。網絡課程是指通過網絡表現的某門學科的教學內容與實施的教學活動的總和,它包括兩個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學目標、教學策略組織起來的教學內容和網絡教學支撐環境。網絡課程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學資源,是網絡教學順利開展的基本前提和條件。全國因此掀起了網絡課程的建設和實施的熱潮。但是一味地追趕潮流,開發出的網絡課程質量不好,甚至還出現很多問題,如注重形式,忽視內容;課本復制,缺乏新意;機械訓練,枯燥乏味;練而不評,缺乏互動,等等。這樣的課程開發出來沒有實際應用價值,浪費人力和財力。

出現前面的問題,主要是因為網絡課程設計者沒有深刻了解網絡的特點,他們僅僅認為網絡是用來傳播信息的一種通道,網絡教學和傳統教學是沒有什么區別,因此開發的網絡課程純粹是書本的搬家,沒有針對網絡的特殊性來對網絡課程內容進行設計。這樣網絡課程不能充分發揮網絡的優勢,不利于學習者學習網絡課程的內容。所以,對網絡課程內容設計的研究是不可忽視的。

二、網絡課程內容設計

1.學習者特征分析。

在為學習者提供網絡學習環境之前,設計人員需要對學習者進行特征分析,如年齡、學習動機、先前知識與學習方式等。一般來說,不同年齡段的學習者的智力和思維有很大的差距,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將智力與思維發展分為感知運動(0―2歲)、前運算階段(2―7歲)、具體運算階段(7―11歲)、形式運算階段(11―15歲)四個階段,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思維能力也在改變,由具體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系統思維,邏輯推理能力加強,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這就要求課程設計者在設計課程內容時要考慮好內容設計面向學習對象是哪個年齡段的。所謂學習動機,是指推動個體進行學習活動,維持已引起的學習活動,并引導學習行為朝向一定的學習目標的一種內在過程或內部心理狀態。學習動機是引發學習者學習行為的重要力量。學習者的學習動機一旦形成,他就會貫穿某一學習活動的全過程,學習者學習動機強烈的更樂于探究深層次的內容,而學習動機差的可能著眼于最少量的知識。網絡課程設計者在開發課程時,首先要考慮如何激發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喚起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另外學習者是否有先前知識經驗,對他學習網絡課程內容也有很大的影響;具有不同學習方式的學習者也會呈現不同的學習控制方式。因此,只有網絡課程設計者充分了解學習者的學習特征,才能夠更好地設計網絡課程的內容。

2.學習情境設計。

在網絡課程內容設計中為了促進學習者自適應學習,學習情境設計要求設計者充分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為學習者提供與課程相關的情境,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同時,設計者在設計內容時要選擇一些有價值的問題,并把需要解決的問題答案貫穿在學習者所要學習知識中,在學習者心理上造成一種懸念,引導他們不斷進行思考,以問題為導向,不僅要給學習者設置問題,而且要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者自己提出問題,然后通過獨立探索或組織有效的表達和交流活動來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習者的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三、網絡課程內容設計的注意點

1.界面設計。

網絡課程界面設計要求必須風格多樣化,盡量符合不同學習者的視覺要求,盡可能設計出不同的界面,讓學習者通過導航按鈕選擇適合自己的操作界面,因為單調的界面可能會導致學習者學習熱情降低。而傳統的網絡課程設計是非常要求注重界面統一的,自適應學習的網絡課程要求各個界面易于使用和操作,具有完備的功能,能夠滿足學習者的需要,傳統的網絡課程對界面色彩要求較苛刻,他們認為畫面的“花哨”容易使學生分散注意力,不利于學習者的學習,自適應學習的網絡課程對界面的色彩并不要求太多,它注重從心理上加強刺激學習者的感知,促進學習者對問題去探究,根據不同探究問題,設計界面的色彩搭配,從而使學習者達到應有的學習效果。當然,自適應學習的網絡課程界面內容設計也得注意以下一些問題。

(1)同一頁面上的字體種類盡量要少,建議最多三四種,因為文字的顯示是需要學習者所使用的電腦的硬盤字體文件來支持的,如果你在界面上使用某種字體,為了襯托文字的美觀,而學習者電腦里沒有支持的這種字體,不但不能顯示字體效果,說不定還會影響學習者內容的學習,因此在同一頁面上使用過多的字體沒有太大的實際意義。

(2)圖形圖像在網絡課程中占有重要的組成部分,沒有圖形圖像的網絡課程就和傳統課程沒有什么區別,就失去了網絡課程本該有的特色。課程設計者要充分發揮圖形圖像視覺刺激功能,因為它能夠幫助學習者更好地對所學習知識的掌握。

2.音頻、視頻等流媒體技術的運用。

流媒體技術在自適應學習的網絡課程設計中得到了很好的運用,流媒體技術實際上就是邊下載邊播放的流式傳輸方式。流媒體文件播放速度快,占用內存小,在網絡中運用廣泛,在網絡課程開發中添加視頻文件或音頻文件能夠使學習者取得很好的學習效果。因為視頻可以表現某種運動如模擬原子核分裂、火山爆發等,使抽象概念、原理、過程變得很具體化,容易讓學習者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音頻文件可以模擬出各種聲響,同時優美的音樂也可以使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不覺得疲勞。

3.交互情境的設計。

自適應學習的網絡課程也很重視交互情境的設計,通常以建立電子郵件、網絡論壇、視頻會議等網絡交流形式。通過一對多、多對多的信息交流,實現網絡教學信息的雙向交互,身處各地的學習者可以在網絡環境中互相學習、互相幫助,開闊思想和共同提高,學習者之間可進行問題的探討與協商,課程設計者也可以將網絡作為與學習者對話,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網絡課程強調的是交互,有了網絡交流工具就可以方便課程設計者和學習者、學習者和學習者之間的交流討論。

四、結語

本文探討的是學習理論為指導的網絡課程內容設計,其充分體現了學習者在網絡課程的學習活動中根本性、自主性、決定性地位,在此理論指導的基礎上,將會在提高網絡課程設計的質量和學習者學習的效果上起到促進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烏美娜.教學設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王麗娟等編著.教學設計.海口:南海出版社,2003.9.

[3]黃浦全,王本陸主編.現代教學論學程(修訂版).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9.

[4]金娣,王剛編著.教育評價與測量.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12.

篇6

關鍵詞:高職教育;課程標準;工程制圖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2)-06-0130-01

本文根據傳統課程大綱與新課程標準制定的思路及內容區別等方面以“建筑工程制圖”課程為例,探討高職課程標準制訂的思路和內容。

一、傳統課程大綱

無論普通高等教育或高職教育,其傳統的課程教學模式主要以復習、引入、講解、提問、布置作業等的形式進行課程設計。這種方式均以專業理論知識為導向,且以知識為中心,教師為主學生為輔,這種模式以學生知識目標為中心,缺乏能力目標,更無社會目標等方面,這種實行灌輸式的講授方法,學生沒有興趣、沒有參與性、效果不佳,與高職原本應具備的培養目標大相徑庭。

總的來說,傳統的教學大綱注重的內容主要在于人才包括教學目的、教學任務、教學要求、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內容、授課進度和實習、實驗、作業的時數分配以及教學評價等方面。有的教學大綱還包括參考書目、教學儀器、直觀教具等方面的提示。教學大綱是編寫教科書和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依據,也是檢查和評定學生學業成績和衡量教師教學質量的重要標準。課程教學內容主要是偏重文化技術和理論知識,偏重理論的原理,關于教學評價主要是以期末考試作為教學成果反映的唯一方式。

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傳統的課程大綱體系,已經不適應當今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的需要,不能適應企業行業的需要,也越來越偏離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方向。所以必須對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對現行課程進行改革,構建新的課程體系。

二、新高職課程標準

高職院校辦學的模式主要在于入口是學生,出口主要還是學生,因此高職院校的辦學成果主要反映在對于學生的教學質量上的反映。高職教育的目標是培養掌握一定理論知識,具有某一專門技能,能從事某一種職業或某一類工作的技能人才,其理論知識層面講求是以“能用為度”、“實用為本”。更強調崗位業務知識和實踐操作技能。比較側重“WHAT TO DO”和“HOW TO DO”,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問題。

因此,高職教育新課程標準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除了必要的知識目標以外更要能力目標設計;其次針對教學對象的特點以及制定的目標制定相應的教學設計,其中需要明確課程的項目、任務、課題、習題,精心設計實訓任務;第三,尤其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可通過加強課程當中的時間環節,先做后學,以訓練為主,采用任務驅動法運用各種方式鼓勵學生參與,提高學生的感受能力和操作能力并且在理論知識向實踐環節過度的過程中可采用為不同的學習對象準備不同的課題、臺階、進度,并用同一模式進行反復訓練等方法,以適應不同程度的學生學習需求。并注重知識一體化,實踐、知識和訓練有機結合,最后達到有效的教學效果;最后,新標準的評價標準不能單一的以期末考試為唯一標準,而是要結合實踐環節共同評價,做到以教學效果為核心的評價方法。

三、建筑工程制圖課程新標準的制定思路

根據以上所述,新課程標準的制定相對于傳統課程大綱有較大突破,對于“建筑工程制圖”這一門課程,其是建筑工程專業的重要專業基礎課,是后續多門專業課的奠基石,因此,該門課程教學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生后續的學習。因此,本門課程新課程標準的制定應著重考慮以下方面內容:

第一,明確課程定位。即需要明確課程性質、課程在人才培養中的地位以及明確教學對象的情況。

第二,明確課程的目標。其目標不僅在于傳統教育的知識目標,需要更注重能力目標以及一定程度的社會目標。

第三,符合培養目標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手段及課程設計。針對高職的教學對象特點、根據本門課程的特點以及課程的培養目標,制定相應的課程教學內容及教學設計,在此過程中必須注重實踐環節的加強,并且需要注重講授理論內容與實踐環節的銜接。此部分是新課程標準的重要內容。

第四,設計新的考核方案及評價標準。針對新的課程教學設計,采用“教學做”一體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真正具備制圖、識圖能力,可采用項目教學或案例教學等多種方式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中,在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的同時也可作為考核的方式。

第五,其他方面。包括教學團隊建設、教材的分析以及教學資源的豐富等方面。新的課程標準要求教師需要具有相當的實際操作能力,即多需求雙師型教師隊伍,是高職院校教師隊伍發展的核心導向;另外可根據地域及專業特點對所選教材進行選擇,并可自行編制教材;最后需要豐富教學資源,即教學過程中不能局限于所選教材,另需要廣泛采用大量的參考資料及網絡教育資源。

總之,新的高職教育要以就業為導向,需要通過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來實現。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標準制定的重點在于對于課程的設計,其重點不是力求把知識表達得一清二楚,而應注重訓練和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通過組織實訓,使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緊密結合。

參考文獻

[1]陳倩媚.高職教育課程標準下課程設計改革探討與實踐[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1(7)

篇7

關鍵詞:高職院校;微課教學;教學措施

微課最初源自20世紀90年代末期出現的微講座,主要是1分鐘的演講和60秒的課程。1分鐘演講是美國一名大學教授提出的,最初是為了訓練學生表達能力而開展的教學活動。學生在課堂進行1分鐘演講,既能促進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學習,也能讓學生掌握教學內容的核心。60秒課程的目的是利用碎片時間,為普通的民眾普及一些化學知識。

在我國,微課教學依據新課標以及課堂教學的實際情r,主要載體是教學視頻,記錄教師在課堂中對于某一個教學環節或知識點而展開的精彩教學活動。隨著我國教育工作者的不斷深入研究,微課的內容不斷得到豐富和補充,微課的應用形式也得到不斷地改進和完善。

一、微課主要特點

微課在對教學進程中的內容進行選取時,要求達到相對完整、目標明確以及主題突出等程度,教學主線是視頻,并以此貫徹在教學的始終,旨在構成一個課程結構緊湊、學生學習靈活、課程類型多樣、授課目標明確和主題鮮明的微課堂。

1.容量小,使用更靈活

資料的容量小,就容量的大小上來說,微課視頻的容量最多不會超過一百兆,視頻的格式也是網絡支持的主流媒體格式。

2.內容精煉,主題更突出

微課教學內容緊湊,主題比較突出,多是教師對某一個知識點重點展開的講解,其目的是為學生提供加深知識記憶的方法。

3.時間短,注意力更集中

微課的教學時間較短,最長一般不會超過15分鐘。在這個時間范圍內學生的注意力是高度集中的,學習效果好。

二、加強微課的實施措施

1.微課的開發

微課可以就教學中的一個專題知識進行開發,將一個大的知識模塊分解成多個知識點,每一個知識點就是一節微課,這些微課組成一個專題系列。對于專題微課來說,應該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設計,并創建相應的微課應用平臺。將系列微課融合,讓學生能根據自身的特點進行學習,創建個性化教學模式。專題微課的開發使知識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服務于教師的教學以及學生的學習生活。

2.課程設計優化

高職高專院校主要的教學目標是為社會培養一線的應用型的技術人才,微課設計時應該充分考慮這一目標。高職高專院校微課的課程設計一般包含兩個方面。

(1)教學設計。微課的教學設計是對傳統課程的改革以及補充,針對傳統教學中必要的環節進行重點講解,重視課程活動、學習情境的設計。微課設計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引入學生最感興趣或是最熟悉的話題,把知識點轉換成問題。

(2)選題合理。對于高職高專院校來說,微課選題必須要圍繞學校人才培養的目標,以課程標準為基礎。課程選題的范圍相對較廣,可以是實用性比較強的案例,也可以是課程教學中比較復雜的模塊,只要是對學生的學習有一定幫助的內容都可以引入到微課的教學中。但是要注意,選題要明確、簡潔。

3.教師培訓

就目前微課的發展來說,它對于教師提出的要求也愈來愈高。微課作用的發揮,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對微課的理解和認知,以及教師對于微課的應用和制作水平。教師應該了解教育的發展趨勢,將實際案例融入微課的制備,進而提升微課的教學效果。此外,高職高專院校加強教師微課的培訓工作也迫在眉睫。

4.正視微課

微課是新時代的產物,正逐步成為當代教育發展的新趨勢。對于微課這種教學方式,教師各持己見,或褒揚,或貶低,都有自己的道理。一部分教師認為微課非常實用,能鞏固學生在課堂中學習到的知識,同時加深學生的記憶,是一項值得推廣的課堂授課模式。也有一部分教師認為微課的實用性小,但由于體裁新穎可以選擇利用。還有少部分的教師認為,微課只是互聯網參與教學改革的炒作,沒有實際功效。

筆者認為,就目前來說,廣大教師應該正視微課帶來的教學收益。微課引入到高職高專院校教學中,能加深學生對于知識點的印象,利大于弊。

參考文獻:

篇8

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要整體上把握實驗教科書,弄清其編寫意圖、體系特點,弄清教科書與《課程標準》、教科書各教程之間的內在聯系,以在備課和教學活動中準確設定教學的重點,找準達到《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目標的落腳點,有效地實施語文教學。

一、重視教學設計,幫助學生學會學習

在教學設計上,必須以皮亞杰認知發展的觀點,配合學習者的特性,規劃學習的環境、方式、內容和進程。

1.關注思維過程,提供學習機會

教師除了檢查學生的學習結果之外,更應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教師只有了解了學生個體不同的學習方法,設計適宜的學習活動,才能幫助他們不斷改進和完善自己的學習方法,幫助他們學會學習。

2.倡導自主學習,提供學習活動

“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在實踐中學習和運用語文”是九年一貫制語文課程總體目標之一。而皮亞杰理論也不主張課堂教學中給學生提供現成的知識,而是鼓勵學生通過自發地與環境進行相互作用,自主地發現知識。因此,教師不應進行說教式的教學而應提供大量的、各種各樣的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與現實世界直接互動,從而獲得知識和學會運用知識。

3.關注個體差異,精心安排活動

課程目標九年一貫整體設計在“總目標”之下,按1~2年級、3~4年級、5~6年級、7~9年級四個學段,分別提出“學段目標與內容”,體現語文課程的整體性和階段性。各個學段相互聯系,螺旋上升,最終全面達成總目標。皮亞杰理論認為所有兒童按照相同的發展順序經過各個階段,但發展速度不同。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根據每個學生和各個小組的特點安排教學活動。在學習評價中,教師也應關注學生的個別差異,考慮每個學生的發展狀況,作出科學的衡量。

二、熟悉中小學教材,弄懂其知識體系的聯系和區別,循序漸進

任何學科都有嚴密的邏輯系統性,其知識結構有著必然的內在聯系,是有序可循的。學生的認知能力總是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地向前發展,同樣有序可循。現行中小學教材的編排注意到了這一規律。各種知識的出現,難度的加深,都是螺旋上升式的。因此小學教師,特別是五、六年級的教師,不能僅僅滿足于對小學教材知識體系的熟悉和把握,也要看看中學教材,了解其知識結構和訓練角度、方式的發展走向,教學中注意為中學學習做一些必要的知識鋪墊。作為中學教師,同樣要看小學教材,注意新舊知識間的銜接、發展。運用知識遷移來幫助學生學習,使當前學習的知識既是舊有知識的發展,又是進一步學習新知識的基礎。

三、揭示學習規律,教給學習方法,發展智力

任何事物都有著它自身的規律,語文學習也不例外。因此,面對七年級的學生,教師應首先向他們系統地介紹初中語文知識的方方面面,讓學生“先見森林,后見樹木”,知曉哪些知識是在原小學知識基礎上的拓展,哪些是新增加的知識,各類知識的聯系和區別。這樣就能使學生對初中要學哪些知識有了總體印象,學習時就不會雜亂無章,無從下手。其次是要進行一定的學法指導。比如,學習說明文能按照說明對象,抓住事物特征,理清說明順序,找出說明方法的環節去學習。學習散文要懂得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把握住貫穿全文的敘事線索或感情線索去理清文章層次結構,掌握中心。在具體的教學中還要注意有意識地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教會學生意義識記的方法,要讓學生懂得,必須把理解記憶和機械記憶結合起來,既要理解學習的材料,又要進行必要的熟記和背誦。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篇9

關鍵詞:機械原理;課件;課程設計;教學方式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4)23-0058-02

“機械原理”課程是高等學校工科機械工程類高年級本科生的一門必修課,也是主干技術基礎課程之一,主要培養學生的機械設計綜合能力。其研究對象是機械,研究內容是有關機械的基本理論問題,主要包括:[1]機構的結構分析、運動分析和力分析、機械的效率、自鎖、平衡和速度波動的調節、平面連桿機構、凸輪機構、齒輪機構的基本知識和設計方法、其他常用機構的基本知識、機械系統的方案設計。本課程的主要任務是使學生掌握各種基本機構及由它們組成的機械系統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分析和設計方法,并具備進行簡單機械系統運動方案設計的初步能力,它在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以及機械工程實踐能力訓練等方面均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2]

可見,該課程的理論性、實踐性都很強。由于教材中使用了大量的公式論述和圖片展示,使得傳統教學中的教師雖然工作非常辛苦,但依然很難把課程講得生動形象。本文就如何提高“機械原理”課堂的教學有效性進行了一些探索和實踐。

一、提高“機械原理”課堂教學質量的一些探索和實踐

1.改進課件

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除了依靠語言講授讓學生聽之外,還要通過上課用的課件讓學生看。課件是教師和學生之間溝通并進行知識傳遞的一個很重要的橋梁。制作“機械原理”課件時,要選擇不同的多媒體手段來展示不同的知識點和教學內容。采用信息量大、節奏較快的視頻,來展示課程開篇、部分章節的技術應用實例和展望等相關內容,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大學生的視野。根據學生的興趣和專業特點有所區分地收集展示信息、選擇應用實例。除通用的實例外,物流機械設備專業學生可優先選擇如分揀機、包裝機等方面的實際案例。由于含有大量公式和理論性較強的教學內容,所以不太適合使用視頻。因此使用幻燈片來展示“機械原理”課程理論部分。在原理分析、理論推導、例題講解時,采用節奏較慢、可以逐頁顯示的PPT方式(Powerpoint演示),模仿板書教學的情景,把推理的每一步逐行顯示出來,[3]公式每一步用不同的顏色予以區別。為使得學生在課堂上能清楚聽到教師講課的聲音,也為了讓學生能安靜思考,盡量不要用太多的背景音樂和動畫效果。

課堂演示中,還可用三維繪圖軟件把教材中提到的某些重要機構的三維模型顯示出來,并自由地將其旋轉、縮放、拆分,讓學生從多個角度觀察。對各種機構進行運動仿真演示,并可以自由控制仿真的速度、顯示的比例和視圖的方向。用鎖定命令,分別把鉸鏈四桿機構中不同位置的連桿固定進行仿真,即可清楚地展示曲柄搖桿機構、雙曲柄機構、雙搖桿機構間的轉化,說明倒置機構的概念。通過軟件的后處理,精確繪制搖桿的位移、速度、加速度曲線,可更為有效地講述曲柄搖桿機構的急回特性。

當然,課堂的主題依然是教師講授及師生互動,課件只是多媒體教學的一種載體和輔助工具。對于課件的使用方法、播放速度,教師應根據課堂的實際進展情況尤其是學生的反應進行把握。對課件的改進示例如圖1所示。

2.改革教學方式

在教學過程中,筆者認為“機械原理”課程有六個核心知識點:機構自由度計算、機構運動分析計算、機構力分析計算、連桿機構、齒輪機構、凸輪機構,即簡稱為三大計算和三大機構。對“機械原理”課程的基本知識如六個知識點,宜采用系統講授法,在一個相對較短的時間,大容量、高效率地傳遞豐富的知識;對重要章節如機構設計等,可設置習題課,使得學生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并系統掌握;對某些知識點如適用于產品設計的,要求學生分析產品特征和運動特征并練習設計產品,實現課程知識點的融會貫通,以便學生進一步消化吸收所學知識。

課堂上要多采用討論法教學,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生每四名組成一個小組并自愿選擇章節內容,到圖書館或上網搜集相應的信息和材料,然后組織和整理,形成課前五分鐘內容介紹的PPT文件。學生演示后,教師再詳細講解相關知識。這樣可以使學生更深刻、更準確地掌握知識。一些重要的理論采用實驗教學與課堂教學相結合的方式,通過實驗和現場教學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聘請專家講授一些相關的前沿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責任感。充分利用網絡媒體和多媒體課件的優點進行輔助教學,[4]活躍課堂氣氛,增加教學信息量,開闊學生的視野,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課程的重點、難點,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

3.改革課程設計

傳統的“機械原理”課程設計題目主要局限于牛頭刨床機構、蜂窩煤沖壓成型機及自動打印機等。[5]為了兼顧課程教學要求又體現專業特色,有必要對課程設計題目進行改革,對于具有物流特色的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主要采用起重機、分揀機、自動升降臺等能體現物流特色的典型機構和設備進行課程設計。在四年內每年課程設計的題目不重復,每位學生的設計參數規定完全不同,盡量避免學生相互抄襲。

在課程設計之前要求學生必須參加一些實驗課,如“機械創新實踐教學”。實驗課上利用學校提供的“慧魚”模型,要求學生把各種組件適當的組裝起來,從而得到不同的機構。比如組裝成將曲柄的勻速轉動轉化成搖桿的變速擺動的曲柄搖桿機構、組裝成將曲柄的勻速轉動轉化成滑塊的直線移動的曲柄滑塊機構,以及組裝成運動形式更加多樣和復雜的五桿機構、六桿機構等。通過這些鍛煉,明顯增加了學生動手實踐的機會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而課程設計效果也明顯增強。[5]

4.作業的設計

培養創新能力要循序漸進,需要平時的勤學苦練以獲得堅實的基本功,這不是短期內就能達到的。對于六大知識點的習題,尤其如圖解法和解析法等,需要學生多加練習。比如“機構的運動分析”章節的內容,學生學習起來往往感到有些困難。教師就可采用課前安排復習理論力學相關內容,課堂講授運動分析的解題步驟和方法,課后習題練習和輔導的方式教學。對于解析法可安排一些編程訓練,逐步熟悉相關設計。以上方式,有效鍛煉了學生的綜合能力。除了教材上的作業外,還應適當布置來源于實際生活的大作業題,這相當于小型的課程設計。這種大作業題目要因人而異,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進行設計并有所收獲。[6]

5.課堂教學中的問題設計

讓學生提出問題可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問題可激發靈感。在課堂教學中,引進基于問題驅動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學以致用的能力得到鍛煉。教師往往給定問題,也可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理解所講述的知識要點。

(1)解釋性問題。[7]例如在講解“連桿機構”之前,先告訴學生公交車的車門就是一個連桿機構,然后提出問題:“這個開關門機構是如何由連桿組成的?為什么采用這種機構?能采用別的連桿機構嗎?”然后帶著問題進行授課。在學習相關內容之前給學生拋出有實際應用的問題,能激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興趣;在授課完成之后,再讓學生回答前面提出的問題,這樣學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吸收并消化相應知識。

(2)啟發性問題。采用啟發式提問教學,學生先思考,再請教師更正、補充,啟發學生思維,循序漸進,最后教師小結,對各個回答進行比較,這樣可以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互動教學中,不斷思考和探索新知識,從而加強創新思維訓練。例如在講解機構的動力學分析時,給出一道帶有機構的運動簡圖的題目,要求學生用剛學過的相關知識把該機構的各個加速度求出來。

二、結論

對提高“機械原理”課堂的教學有效性和教學質量的問題進行了探索,包括對課件的改進、教學方式改革、課程設計改革、作業的設計、基于問題的教學設計等。理論和實踐均證明:這些措施可明顯促進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擴大學生視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加強創新思維訓練,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學以致用的能力,從而有效提高“機械原理”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孫桓,陳作模,葛文杰.機械原理[M].第七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教育部高等學校機械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分委員會機械原理課題組.關于深化“機械原理”課程實踐教學改革的建議[EB/OL].[2010-03-07].http:///wyta_9650/20100307/t20100307_454601.shtml.

[3]李紹青,魏常武.利用多媒體技術提高《機械原理》教學質量[J].裝備制造技術,2009,(10):175-176.

[4]王衛民.《機械原理》課程改革探索及實踐[J].科技創新導報,2011,(6):177.

[5]管鋒,周傳喜.《機械原理》課程實踐性環節的教學改革與實踐[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4(4):121-122.

篇10

(新疆輕工職業技術學院紡織技術分院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摘要:為適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新疆輕工職業技術學院開設了基于項目化教學的“紡織材料與檢測”課程。本文介紹了高職“紡織材料與檢測”課程近年的教學實施與改革歷程,探討了高職院校專業課程的教學實施方法,指出教學實施中出現的問題并提出了解決對策。

關鍵詞 :項目化教學;紡織材料與檢測;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4)12-0086-03

“紡織材料與檢測”課程是紡織類專業一門重要的核心專業課程,其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認識紡織原料和產品的品種,正確處理紡織原料結構與產品性能的關系,具備正確操作紡織檢測設備并進行數據處理等相關職業能力。

該課程依托項目化教學和新疆輕工職業技術學院自治區棉紡織公共實訓基地進行改革。項目化教學是通過師生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工作而進行的教學活動,它是“行為導向”教學法的一種,它強調職業工作的整體性和工作過程的完整性,并將方法能力、社會能力的培養與專業能力的培養融為一體。

基于項目化教學的課程體系開發

基于項目化的課程體系開發首先要確定課程設計理念與思路,然后進行教學設計,最后進行教學實施。“紡織材料與檢測”課程遵循校企共建課程體系的課程設計理念與思路。課程設置依據新疆紡織行業發展與職業崗位要求,結合企業需求,共同確定課程典型工作任務,以纖維、紗線、織物常規性能檢測等技能為核心,將素質教育和職業能力培養融于教學內容。在課程設計開發過程中,將工作過程中的任務轉化為學習領域的課程,其課程開發步驟見圖1。

(一)學習項目設計

該課程根據生產實際和工作能力重組教學模塊,重構學習情境,改革實訓教學體系。新的“紡織材料與檢測”課程體系打破了傳統的講授理論知識+實驗操作的教學方式,采用項目化的教學模式。每個學習任務都是以典型產品的性能檢測與應用為載體,以職業活動為基礎,以實際工作任務重構課程內容,將知識、技能、素質訓練融合于實際產品的檢測過程中。我們初步確定了五大學習項目,見下頁圖2。

(二)教學流程設計

“紡織材料與檢測”課程的教學流程設計依照項目化教學要求,按教學準備、解釋任務和方法、確定重點與提出問題、確定小組和工作時間、學生加工信息、學生展示工作結果、討論與評價、保證工作結果的正確性八個階段有序進行。

在教學過程中,我院“紡織材料與檢測”教學保持了教學工作過程的完整性,即八個教學階段缺一不可,同時在給學生安排任務時,注意工作的全面性,做到“六明確”:工作任務明確、工作對象明確、工作方法明確、勞動組織明確、工作進度明確、工作成果明確,使教學過程能保質保量完成,防止項目化教學流于形式。

(一)課程項目總體實施

在“紡織材料與檢測”課程的實施過程中,一共設計了五大學習項目,九個單元,每個項目都是相對獨立和完整的學習(工作)單元。課程主要以“纖維、紗線、織物”等三個方面的鑒別、檢測、性能評定以及它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作為項目載體,項目設計的典型性既要有普遍應用的含義,又要有效地促進學生職業能力發展,同時也要兼顧學生獲取相關職業證書的要求,考慮學生畢業后可持續發展的需求,我們構建了由易到難、由基礎到綜合的項目化課程體系,逐步遞進實施教學,課程項目總體實施過程見圖3。

(二)課程具體實施過程(以紡織纖維的鑒別項目為例)

課程實施的準備工作 (1)在上課前教師安排本次課程的主要任務,派發課程的工作頁、任務書,闡述課程的基本要求。(2)向學生提出項目任務。該項目最終要求學生在5分鐘內能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鑒別出10種以上的纖維。(3)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小組成員要強弱搭配,每組4~6人,設組長一名,協調本小組成員的學習和任務的完成,并對組員完成課程任務的情況給予初步的評價。(4)實驗設備及材料的準備:酒精燈、鑷子、小刀片等及10種或10種以上的纖維(包括天然纖維和化學纖維)。

課程實施過程 (1)課程導入:教師首先向學生講清楚工作任務的內容、條件和目標,并通過對工作任務的提示,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要求教師要用貼切而精煉的語言、正確巧妙地導入新課,把學生帶入已設計好的學習情境中,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完成教學任務創造條件。(2)嘗試完成工作任務:教師先給出幾種比較易分辨的纖維,在簡單演示如何鑒別化學纖維和天然纖維后,即讓學生嘗試完成任務,教師適當指導。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就要注意觀察,留心學生的錯誤,在學生判斷完成后再指導學生修正錯誤。如果學生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識準備而難以完成任務,那么就應當盡快轉入第三個階段。(3)提出問題:所提的問題要精心設計,循循善誘,注意啟發性和針對性。例如,教師此刻就可以提出天然纖維和化學纖維的光澤有何區別,二者的手感有何區別等問題。(4)查閱并理解和記住理論知識: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教材或查閱其他資料,或通過教師講解來獲得完成工作任務所需要的專業技能和專業知識,并理解和識記。教師可適時地介紹纖維鑒別常用的方法、注意事項等理論知識。(5)回歸工作任務:讓學生把所獲得的知識與任務聯系起來,在掌握了專業知識后,再對纖維進行鑒別,看學生能否把任務完成得更好。(6)成果展示:該項目的成果就是由每小組派代表,或由教師指定學生在指定的時間內完成任務。教師和其他小組要對其成果進行客觀的評價。(7)檢查評估:先由學生對自己的工作結果進行自我評估,再由教師進行檢查評分。師生共同討論、評判項目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學習行動的特征,最后總結纖維鑒別的步驟。通過對比師生評價結果,找出造成結果差異的原因。(8)評估應用:作為項目化的教學成果,應盡可能具有實際應用價值。因此,應把項目工作的結果歸檔或應用到學習或教學實踐中。例如該項目課程結束后,可由教師提供部分面料,由學生嘗試分析面料的成分,或由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自己經常接觸的紡織日用品成分。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其主要職能必須從“授”轉變成“導”,即引導、指導、輔導,要檢查學生項目的進行情況,要不斷激勵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要對自己的學習負責任。

課程能力的應用

基于項目化的教學著重培養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創新能力、信息檢索能力、人際交往、團隊合作精神,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培養學生的產品質量控制和安全的意識,對此我們進行了以下改革。

(一)注意課程能力的后續課程應用

“紡織材料與檢測”課程作為專業基礎課,后續課程有“現代棉紡技術”、“機織技術和織物組織與分析”等,在課程能力培養過程中,我們對比同種纖維、紗線、織物檢測的連續性,既可得到企業中常規纖維、紗線、織物的檢測報表,也可得到一套完整的檢測樣品檢測數據,這些數據可支持后續課程的實訓。

同時,我們增加了“紡織材料綜合檢測實訓”項目,進行兩周的集中實訓,培養學生將纖維性能的檢測(如細度、長度、馬值等)和紗線性能檢測(如紗線強力、捻度、毛羽、線密度等)能力應用到“現代棉紡技術”課程中;將織物性能檢測(組織分析、經密、緯密等)能力應用于“機織技術和織物組織與分析”的課程中。通過該項目的實施,不僅能加強學生對各種紡織材料的檢測能力,對后期課程的學習也有極大的幫助,尤其是為學生考取“針紡織品纖維檢驗工”職業技能證書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注意課程能力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按照教學計劃,“紡織材料與檢測”課程安排在第一學期,此時,其他相關專業課程還未開設,學生專業理念尚未形成,難以將企業實際生產引入課堂。作為彌補,教師在教授課程的過程中應充分利用紡織材料貼近生活的特點,運用理論知識分析日常生活的例子。例如,為什么潮濕的布條會比干燥的布條難撕破,剛洗完頭發順著摸較光滑,但逆著摸感覺毛躁,北方的窗戶為什么會用雙層玻璃等日常生活問題,引導學生對專業理論的理解,培養學生對日常紡織品應用的觀察能力,同時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教學實施過程中的思考

在整個課程實施過程中,學生通過完成任務實現與實際工作的“零距離”對接,是學習者、工作者、任務完成者;教師則要“扶著學生走”而不是“牽著學生走”,是學習的監督者、指導者、輔助者。

在每項教學活動的開始時要強調對時間的控制,明確整個教學活動的時間表,每個過程、階段臨近結束前要作出提示,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任務,這對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培養學生能力十分重要。

在授課過程中,最好學生人數控制在30人左右。目前,我院紡織專業的學生每班人數在40人左右,人數較多,會出現渾水摸魚的現象,這就要加強組長對組員的管理,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主動性。

為了完成項目,學生要把不同專業領域的知識結合起來,需要在課后查閱很多課外資料,同時我們還要仿照紡織企業檢測實際環境設置課程實訓,使得學生在工作過程中完成學習,教師與學生充分互動,學生通過完成工作任務產生成就感。

結語

“紡織材料與檢測”課程的教學改革實踐說明,“項目化”的教學方法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緊跟最新標準的步伐,主動學好課程并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主動將所學知識應用于日常生活中。

參考文獻:

[1]張倫超.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化課程開發實踐——以《公路施工技術》課程為例[J].滁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12(3):31-33.

[2]潘志娟,李春萍,楊旭紅.紡織材料實驗的教學改革與探索[J].紡織教育,2011,26(2):149-151.

[3]朱進忠,毛賢慧.本科院校紡織材料學實驗教學的改革[J].紡織教育,2010,25(4):56-59.

[4]李岳.高職《紡織材料及試驗室操作》課程改革初探[J].科技創新導報,2010(32):181.

[5]劉梅城,張冶.“紡紗工藝設計與實施”課程的項目化教學設計與實踐[J].紡織服裝教育,2012,27(3):280-282.

[6]宗亞寧,徐淑萍.基于工程能力培養的“紡織材料學”課程教學改革[J].紡織服裝教育,2012,27(4): 348-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