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產兒護理指導范文

時間:2023-09-22 17:59:1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早產兒護理指導,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早產兒護理指導

篇1

【摘要】家庭護理,對保證早產兒健康成長有著決定性的作用。本文目的在于探討合理與準確的指導在這個過程中所起到的影響。文中列舉出部分統計數據,得到的結論是,正確的指導將能降低早產兒的患病率。

【關鍵詞】早產兒;家庭護理;疾控;指導

【中圖分類號】R473.7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7484(2012)-05-0972-011.早產兒的特征

早產兒,是指不足月而出生的嬰兒,其胎齡在37周以下。一般而言,早產兒的體重和頭圍較之足月嬰兒都要小,器官功能尚未完善,適應能力也更差,因此需要特殊護理。

1.1外表:由于過早出生,早產兒的頭部發育更不完善,耳部軟骨組織缺乏,囟門寬大,顱縫甚至可分開,皮膚薄而且嫩,水腫發亮,胎毛多。

1.2體溫:體溫調節系統不成熟,穩定性差;同時體表面積相對較大,皮下脂肪不足。當過冷情況下,肌肉顫動少,不能有效減少熱量擴散。因此,早產兒容易著涼。同時,由于早產兒汗腺功能存在不足,在過熱的時候也難以自主降溫,需要更穩定的溫度。

1.3呼吸和循環:呼吸系統發育不全,嘔吐和咳嗽反射微弱,容易患吸入性肺炎;由于肺泡發育不全,容易塌陷引起疾病。

循環系統發面,肺部小動脈發育不全,可能有開放性動脈導管。凝血酶原和維生素C不足,血管容易破裂且不易愈合,更容易發生內出血。造血功能不足,且白細胞功能偏弱,因此容易感染疾病。

1.4消化和排泄:吞咽功能不足,胃容量小,需要少量多次喂食;肝功能差,消化酶欠缺,對脂肪的消化能力很弱,相對的,對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較好。

腎小球濾過率低,容易少尿或者無尿;在排出多余液體方面能力有限,會有水中毒或者脫水的危險。2.家庭護理

在出生時,早產兒應注意保暖,任何的處理動作都要輕巧迅捷。產房溫度須在25℃左右,受涼常常會導致嚴重的并發癥。為了避免早產兒窒息,如果需要,也只能選用對胎兒呼吸中樞沒有影響的藥物。應當及時將嬰兒鼻腔和口腔中的粘液擠出,或用消毒吸管吸出。

在離開醫院后,家庭護理中也應遵循這樣原則,并根據早產兒的特點進行小心的看護。

2.1避免感染。由于早產兒本身免疫力低下,因此除了專門看護孩子的人外,最好避免其他人進入早產兒的房間。專門的看護人也需要注意自身清潔,避免產生交叉感染。在早產兒的房間中,應當存在空調或者其它的調節設備。

2.2保暖。新生兒房間的溫度應在24-28℃,相對濕度在55-65%。嬰兒自身的體溫應維持在36-37℃并盡量保持穩定,每天上、下午都需要測量一次體溫。在寒冷季節,尤其要注意室溫和洗澡時的水溫。如果出生太早,需要放入育嬰室進行看護。我們為邊疆少數民族及高寒地區,由于條件的限制,在家庭護理中只能運用最原始的辦法,乳母及家庭成員在保證自己衛生的情況下,將早產兒穿上紙尿褲然后貼身放入母親及家人懷中,這樣的方法即經濟又方便,溫度又好掌握。

2.3喂養。原則上,應盡量采用母乳喂養。一方面,早產兒母乳中含有的營養物質和氨基酸更加豐富,有利于嬰兒的消化吸收;另一方面,早產兒免疫力缺乏,而母乳具備提升免疫力的作用。在早產兒的養護中,與母親的接觸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早產兒胃容量小,因此喂養中需要少量多次,方能滿足早產兒對營養的需求;另外,由于早產兒的吞咽功能不完善,可能在喂養中發生吐奶或者嗆奶情況,在喂養過程中需要耐心,不能急躁。

在喂奶的間隔時間方面,應當根據嬰兒的體重適當安排,夜間這個時間可以適當延長。對于體重過低,吞咽能力不全的早產兒,可以選用胃管方式進行喂養。當采用這種方式時,一般不適合家庭環境。

2.4特殊狀況。早產兒由于自身發育的欠缺,更容易產生吐奶、抽搐的情況,也更容易感染疾病。對于這種情況,早產兒父母應當掌握一些幼兒急救術,以備不時之需;同時,早產兒的父母應當保持與醫護人員的密切聯系,以便能夠得到及時和準確的信息。3.家庭護理的指導

對于已經達到出院標準的早產兒(一般情況良好,體重達到2300g,無疾病,無營養缺乏癥狀,吞咽和吮吸能力好),在出院前,產婦可以得到一本宣傳冊,涉及家庭護理中保暖、喂養、預防感染等的知識。對異常情況和重點事項也會當面交代。此外,還有其它的一些指導方法。

3.1口頭指導。通常情況下,口頭宣教是最常用和最主要的指導方式,此方法適應性好,并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進行一對一的指導。這種方法適合已經掌握一定護理技巧的早產兒父母。借助這種方法,醫護人員可以對父母進行評估,了解他們對早產兒護理知識的掌握情況,并據此進行因人而異的指導方式。

3.2示范。由于日常護理中一些基本的操作常常涉及到與嬰兒的接觸,比如喂養、清潔、沐浴等等。這種方法通過醫護人員的親身示范,將正確的護理方法教給早產兒的父母,是一種見效快而且直觀的方法。可以通過課堂的形式進行,但需要保證每位成員都能親自體驗。

3.3書面指導。這種方式主要針對基礎較好的父母。相關調研表明,半數以上的父母希望得到書面形式的建議。這種方法可以將一些已有的、通用的經驗和知識迅速普及,且在以后需要的時候可以反復查看。此方法簡便易行,有效降低醫護人員的工作量,并提升了滿意度。

3.4電話指導。通過電話回訪,可以有針對性地糾正不當的護理行為。

在家庭護理過程中會遇到一些突發狀況,這時候可以通過電話得到及時和權威的解決辦法。這是口頭指導的延伸,需要根據家庭中護理人員的情況進行對應的指導。對于緊急和突發事件,電話指導可以在第一時間作出及時的預處理。4.結語

綜上所述,家庭護理中采取多種手段可以有效保證早產兒的健康,減少患病率。通過對早產兒的父母進行指導,傳授相關的知識與技能,可以有效預防在出院后,因護理工作不當而引發疾病,降低了患病率。家庭護理指導,提高了父母在早產兒護理方面的水平,能夠及時發現異常并及時進行處置和就診。有相關數據表明,實施護理指導后,早產兒的患病率從57.6%降低到20.3%,效果相當明顯。參考文獻

[1]金漢珍,黃德珉,官希吉.實用新生兒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92-193.

篇2

【關鍵詞】大別山地區;早產兒;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R473.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1-0186-02

早產兒又稱未成熟兒,是指胎齡不足37周體重低于2500g身長不足47cm的活產嬰兒。隨著圍產醫學的迅速發展,近年來早產兒的存活率不斷提高。但由于早產兒各系統發育不成熟、免疫功能不完善,易發生各種疾病,特別是超低出生體重兒,在出院3年內持續生病和再住院的危險性增加。對于初為父母的家長來說,對早產兒的護理知識缺乏,培訓和教育家長如何護理出院早產兒,是提高早產兒生存生活質量的保障。出院時正確的健康教育指導直接影響到早產兒的健康。為了提高早產兒的健康水平,我們對出院的早產兒進行健康教育指導,效果較好。介紹如下:

1 實施對象

大別山地區,在兒科住院規則治療,達到出院標準的早產兒家長

2 健康教育的內容和方法

2.1 糾正新生兒護理的不良習俗:大別山地區交通不便,經濟落后,存在著一些不良習俗,如小兒出生后要喂黃連水,寓意日子先苦后甜,殊不知早產兒情況不同,吞咽反射不協調容易引起吸入;還有刮馬牙,認為馬牙是病理性;不分新生兒黃疸是生理性還是病理性,均認為是胎黃,是正常的,不予治療;還有認為佝僂病導致孩子的X型腿或O型腿是小時候沒有捆綁所致,所以孩子從出生后就用布把孩子的下身捆成“蠟燭包”,這樣大小便不能及時清理,導致皮膚受損,致感染。還有認為坐月子是不能見風和光的,所以房間不通風,光線弱,易引起呼吸道疾病,且孩子有什么情況不容易及時發現。山區冬季氣溫低,家家都燒碳火取暖,所產生的氣體對人呼吸道黏膜傷害最大,導致小兒患支氣管炎或肺炎概率增高。另外還有“洗九朝”,親朋好友都要看小孩等等習俗。

2.2 健康教育內容:早產兒的特點,生活環境的管理,早產兒穿著、喂養,早產兒沐浴及常見疾病的預防措施。示范指導保暖,鼓勵母乳喂養,加強消毒隔離指導,加強皮膚護理等。

2.3 健康教育方法:早產兒出院前主要由管床醫生和責任護士對家長進行相關知識的講解,針對早產兒所患疾病,采用示范性教育和個別性教育相結合的方式,手把手教會。

2.4 具體操作:示范各種簡單醫療工具的使用,如體溫計、棉簽碘伏、吸鼻器等等,基礎護理知識,并要求家長針對各自的孩子親身體驗,達到正確為止。由于早產兒體溫調節功能差,體溫可隨環境溫度變化而變化,所以要特別注意保暖。最適宜的室溫是24-26度,相對濕度55%―65%。監測體溫的變化,每日測體溫,維持腋下溫度在36-37左右,寒冷季節更換被褥,內衣及尿布時先預暖后再給早產兒使用,接觸早產兒的手必須清潔溫暖。由于早產兒體重輕,部分疫苗尚未及時接種,盡量減少請朋好友進入早產兒房間,更不要帶早產兒探親訪友,以免引起交叉感染。喂奶和換尿片前應該認真洗手;奶瓶和用具使用后都要消毒,床單要保持潔凈,經常清洗;注意臥室通風每天2次,每次半小時,但避免將早產兒放在風口;每天為早產兒洗澡保持皮膚清潔,體重極低的早產兒只能用溫水擦洗皮膚,同時注意臍部的護理。早產兒出院后要定期到醫院復診,醫生 會對早產兒的生長發育做評估,這樣可以早期發現問題早期干預,效果比較好。及時接種疫苗,注意維生素及鈣的補充,預防佝僂病。合理喂養,宣傳母乳喂養的重要性,母乳不足時應給予早產兒配方奶喂養;喂奶時注意防嗆奶等等;指導家長記錄早產兒日記,內容為體溫、奶量、大小便、體重等;設咨詢電話,對家長在撫養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隨時給予免費指導。

3 效果評價

由于早產兒家屬文化素質的不同性,此健康教育方法通俗易懂,容易被家屬在短時間內所接受并收到良好的預期效果。同時也提高了醫務工作者科學熱情樸實的形象,提升了醫院的美譽。

篇3

【關鍵詞】早產兒;母嬰分離產婦;焦慮;護理干預

文章編號:1009-5519(2008)18-2752-01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早產兒是指妊娠滿28~37周,體重低于2 500 g的活產新生兒,中華醫學會兒科分會組調查,早產兒的發生率為7.76%[1]早產兒身體器官發育不成熟,功能不健全,免疫力低下,容易發生各種并發癥,喂養和護理比正常新生兒復雜、細致。因此,早產兒娩出后立即送入新生兒重癥監護室(NICU)或新生兒觀察室接受治療和護理,造成母嬰分離。早產兒產婦一方面產后身體尚未恢復,需要護理,另一方面由于早產兒不在身邊,母親角色缺失而情緒不穩定,又擔心早產兒病情、治療和預后,更加重心理壓力,處于嚴重焦慮狀態。因此,護士應采取心理護理、知識宣教,提供信息等護理干預措施,幫助產婦減輕焦慮。鑒此,對52例早產兒母嬰分離產婦分為兩組進行對照觀察,探討護理干預對早產兒母嬰分離產婦產后焦慮的作用,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選自2005年1月~2007年10月在我院婦產科分娩早產兒合并焦慮的產婦52例(孕滿28~37周,早產兒體重1 000~2 500 g),產婦年齡20歲以上,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無產后合并癥,早產兒送往NICU或新生兒觀察室。

1.2 方法:將分娩早產兒產婦52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干預組,對照組進行常規產后護理,干預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護理干預,觀察期為10天,在產后當日,護理后10天各進行評價一次。采用漢密爾頓(HAMITON)焦慮量表評分,>14分可判斷有焦慮,>21分有明顯焦慮,>29分為嚴重焦慮,并以減分率為效。

2 護理措施

2.1 心理護理:因早產兒轉送NICU治療造成母嬰分離,產婦失去母親角色而處于較高焦慮狀態,對早產兒病情的擔心,孩子不在身邊的失落而使產婦焦躁、哭泣、食欲不振而影響產后身體恢復,護士應主動接近產婦,給予心理疏導和支持,要加倍關愛產婦,用親切的態度,細微的護理幫助產婦消除負性情緒,平安渡過產褥期。

2.2 知識宣教:為早產兒產婦講解早產發生的原因,早產兒常規治療的方法,早產兒在喂養、保暖、護理方面的方法和注意的問題,早產兒的預后,也可用成功病例鼓勵產婦,使其正確的認識和對待,有助于產婦調整心態,減輕焦慮。

2.3 信息支持:每天把早產兒在NICU的情況通報給產婦,并耐心解答產婦提出的問題,同時可以適當安排母親探視早產兒,在本組中,為母親提供早產兒信息支持可以幫助產婦了解早產兒的治療和護理措施,識別自己的焦慮情緒并采取正確的應對措施,明顯降低產婦焦慮水平[2]。

2.4 護理:積極鼓勵和指導產婦進行護理,每天堅持3小時擠奶一次,6小時按摩,保持正常泌乳,將擠出的奶汁交于新生兒觀察室護士喂養早產兒,既有利于增強早產兒免疫力,也可以對產婦起到安慰、激勵作用,使產婦感到與早產兒的情感聯系,持續泌乳也可為早產兒出院后的母乳喂養做好準備。

2.5 生活護理:為產婦提供安靜、單獨的休息空間,避免正常產婦與嬰兒同室造成的刺激。在做好護理同時,可指導產婦進行一定的產后鍛煉,填補空閑時間,促進身體康復。

3 效果評定

在分娩當日兩組焦慮評分無統計學意義,但分娩后10天評分,干預組與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減分率≥50%為顯效,≥ 25%為有效,<25%為無效,見表1。

4 護理體會

焦慮是一種與不明確的危險因素有關的憂慮和不良預感,它使人感到不安與不適[3]。早產兒娩出后由于治療和護理的需要而分離產婦,母嬰分離產婦由于對早產知識缺乏了解,擔心早產兒的病情和預后,加之對嬰兒早產思想和物質上毫無準備或準備不足,產后心理狀態脆弱,處于較高程度的煩躁、焦慮狀態。,護理人員在產后及時給予疏導,解釋,提供心理援助,開展早產和早產兒護理與喂養知識宣教,給予精心細致的生活護理等相關護理干預措施,從實踐結果來看,干預組總有效率96%,可明顯降低母嬰分離產婦焦慮水平。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兒科學會分會新生兒學組.中國城市早產兒流行病學

初步調查報告[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05,7(1):25.

[2] 吳麗萍,何 仲,韓冬初,等.信息支持對減輕母嬰分離早產兒母親

產后焦慮的影響.中華護理雜志,2007,42(4):297.

[3] 鄒 恂.現代護理新概念與相關理論[M].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學醫

篇4

早產兒是指胎齡大于28周而未滿37周的活產新生兒。由于提前出生,過早中斷在母體子宮內的正常發育,各器官系統發育不成熟,早產兒往往容易發生多種合并癥,死亡率較高。因此,認真仔細地進行護理和治療是降低早產兒死亡率、減少并發癥及改善預后的重要方式,更是提高其生存質量的關鍵。現將早產兒護理進展綜述如下。

1 早產兒的基礎護理

對于病情相對穩定的患兒,提倡母嬰同室,在滿足母嬰依戀需要的同時,有利于新生兒神經精神發育及提高母乳喂養率,減少院內交叉感染;此外,可采用袋鼠式護理,允許父母進入NICU短時間護理自己的嬰兒。

2 早產兒的體溫護理

早產兒體溫調節中樞發育不完善,維持體溫恒定的重要性已引起臨床的重視。喬萍等[1]對28例低出生體重兒觀察后認為,對于低體重的患兒應在4h~12h內將其體溫升至正常。室內溫度應保持在24℃~26℃,相對濕度保持在55%~65%。根據早產兒的體重及病情,給予不同的保暖措施。

3 早產兒護理及環境

舒適的能促進早產兒自我安撫和自我行為控制,有利于早產兒神經行為的發育。俯臥位時早產兒的腹部、四肢緊貼床面,四肢呈蛙狀,類似在母親宮內的姿勢,增加了安全感。研究發現,俯臥位不僅可改善早產兒的呼吸功能,減少呼吸暫停的發生,同時可加快胃排空,減少胃食管返流,改善胃腸功能,此外還能促進體重的增長,有利于早產兒的生長發育,降低病死率[2、3]。鳥巢式護理是目前國內外認可的照顧性護理方式,即予患兒側臥位或用疊圓的毛巾環繞患兒,讓其舒適地躺臥,猶如在母親的子宮,安全而舒適,利于早產兒的生長發育,使早產兒體重增加快,體溫波動少,促進胃腸消化,降低膽紅素腦病的發生率[4]。有研究報道,鳥巢式護理患兒在精神狀態、維持正常膚色、經皮血氧飽和度測定等方面明顯好于對照組,并可避免因長時間缺乏支持及身體過度外展導致的并發癥[5]。

一切治療護理盡量集中進行,動作輕柔,把燈光調暗或遮蓋暖箱,減少噪音、光線、疼痛的刺激。近來研究顯示,音樂療法可調節早產兒心率、呼吸、氧飽和度和平均動脈壓,并顯著降低早產兒的哭鬧頻率,縮短哭鬧的持續時間[6]。

4 早產兒的早期喂養

喂養對促進早產兒的發育、增強免疫力、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義。喂乳量應根據消化道的消化及吸收能力而定,胎齡越小,出生體重越低,每次喂乳量越少,喂奶間隔時間越短,并根據喂奶后有無腹脹、嘔吐、胃內殘留及體重增長情況及時調整[7]。首先提倡母乳喂養,奶汁首選母乳,其次是早產兒配方奶,其滲透壓不超過460mOsm/L[8]。吸吮力差的患兒可微量喂養,早期微量喂養有助于促進腸蠕動和膽紅素在糞便中排泄,減少生理性體重下降的機會;對于有一定吸吮力,但又不能滿足營養需要的患兒,可間歇胃管喂養;體重

在患兒尚未耐受經口喂養、實施侵入性操作前或哭吵時,可進行非營養性吸吮。早產兒在鼻胃管喂養期間給予其吸空的橡皮,每日吸吮8次~10次,每次吸吮5min~10min;經口喂養的早產兒在每次喂奶前30min給予非營養性吸吮5min[9]。元冬梅[10]報道采用非營養性吸吮給早產兒造成視覺、感覺的刺激,使迷走神經興奮,刺激胃腸激素的分泌,促進胃腸蠕動,加速胃排空,促進胎糞排泄,減少食管返流等并發癥。

5 早產兒的呼吸護理

早產兒易出現呼吸不規則、呼吸暫停及青紫;同時呼吸中樞發育不完善,呼吸功能不穩定,黏液不易咳出易引起吸入性肺炎或呼吸道梗阻;肺和支氣管發育不全,肺泡表面活性物質缺乏,容易并發肺透明膜病,出現進行性呼吸困難和頻發的呼吸暫停。故應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用1%碳酸氫鈉液洗胃,防止羊水吸入胃內,刺激胃黏膜引起反射性嘔吐造成吸入;經常更換臥位,俯臥位可改善早產兒的肺功能,增加動脈血氧分壓,胃腸功能也隨之改善;每天濕化呼吸道,翻身拍背,使其分泌物稀釋有利于排出。早產兒生后6h內必須嚴密觀察患兒呼吸頻率、節律和深度。如需氧療,應在嚴密血氧飽和度監測下進行,吸氧時間一般不超過3天,臨床資料證實長時間吸入60%的氧可帶來新生兒肺損傷,導致支氣管、肺發育不良、肺水腫及視網膜病變。

6 預防感染

早產兒免疫力低,抵抗力差,易繼發感染,因而對早產兒實行保護性隔離是護理工作的重要環節。做好早產兒室的日常清潔工作,早產兒用品一律消毒和高壓滅菌后使用,工作人員盡量減少侵入性操作,嚴格遵守無菌操作原則。做好皮膚黏膜、眼部、口腔及臍部護理。

7 早產兒的發展性照顧與發育支持

發展性照顧是以病人為中心,在護理中盡可能地排除外界環境中妨礙其生長發育的因素,如溫度、聲、光、等,較常規的護理更人性化和個體化[11]。發展性照顧可使早產兒能夠適應環境的刺激,體重增長明顯、生存能力增強、并發癥減少,提高早產兒的存活質量,縮短住院時間,有利于早產兒的生長發育[12]。

撫觸對早產兒的生長發育有顯著的促進作用。早產兒要在清醒的狀態下進行撫觸,且保證其不疲倦、不饑餓、不煩躁。在兩次喂奶之間、沐浴前后、睡覺之前進行撫觸。新生兒撫觸能使迷走神經興奮性增加,胃泌素和胰島素分泌隨之增加,促進食物的消化吸收,促進胎便的盡早排盡,更利于早產兒吸收更多的營養。近來研究發現,將撫觸及音樂療法結合能使早產兒的體重、吃奶量、睡眠時間增加,住院時間縮短,有利于早產兒的生長發育,進一步提高早產兒的生存質量,并對早產兒日后的生理、心理上的成長有積極影響[13]。

8 促進親子關系的建立

嬰兒在撫育過程中有被觸摸,擁抱及關注的需要,親子之間親密的接觸,尤其是生后數周內親子間互動,對于日后親子關系有深遠的影響。母子間的親密感主要通過親密行為表現出來,包括觸摸、親吻、擁抱和面對面注視。我們鼓勵父母對新生兒采用“袋鼠式喂養”。袋鼠式護理指當患兒達到2000g、生命體征穩定時,將患兒抱出暖箱,父母采取仰臥位或坐位,前胸,患兒趴在其胸腹部進行皮膚接觸。患兒清醒時讓其與父母進行目光交流,每天1次~2次,每次5min~10min。袋鼠式護理提供了親子間皮膚接觸的機會,使早產兒的身高、頭圍較快增長,培養母子感情,對早產兒及產婦均有很大益處[16]。此外,應對產婦和陪護人員宣傳指導喂養知識,強化指導正確的護理方法和一般消毒知識,讓母親參與到早產兒的診治、護理中來,增強其護理嬰兒的信心[17]。

9 做好隨訪,發現問題早期干預

患兒出院后的家庭護理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18]。發放隨訪卡,通過電話進行隨訪,告知家長定期來院檢查小兒的生長發育情況并接受醫護人員的指導。生長發育是連續的過程,應教會家長正確的喂養方法,按時添加輔助食品,指導家長從早產兒出院后1周~2周開始進行視聽、感知、語言等綜合感覺刺激的訓練;患兒體質量達到2500g時,可讓患兒進行新生兒游泳,每日1次~2次,每次5min~10min[19];學會新生兒撫觸,按時進行預防接種,發現問題及時矯治 [20]。

早產兒由于各個系統發育不成熟,其生活質量狀況低下,是一個極其脆弱的群體。降低早產兒死亡率與致殘率,提高生活質量是醫護工作者努力的方向,良好的醫療護理對提高早產兒存活率及日后的生活質量也有著重要意義。醫務人員應嚴密的觀察病情,精心的護理患兒,防止并發癥的發生,使患兒體重穩定增長,盡快出暖箱,減少家屬的經濟負擔,最終改善早產兒預后。

參考文獻

[1] 喬萍,嚴越秀,梁星群.極低出生體重兒28例臨床分析[J].新生兒科雜志,2001,16(6):262-264

[2] 楊春風,闕秋萍.俯臥位在早產兒護理中的作用[J].齊魯護理雜志,2008,14(11):39-40。

[3] 梁麗清,謝映梅.不同在早產兒護理中的效果觀察[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0,31(7):1158。

[4] 張麗新,王愛蘭,李.鳥巢式護理對早產兒黃疸指數影響的觀察[J].臨床護理雜志,2008,29(2):246

[5] 黃鳳莉,李素香,李慶霞.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的護理[J].中國醫藥導報,2008,5(18):141

[6] Keith DR, Russell K, Weaver BS. The effects of music listening on inconsolable crying in premature infants[J]. J Music Ther. 2009;46(3):191-203

[7] 張洪.19例早產兒的護理體會[J].醫藥雜志,2009,30(2):65-66

[8] 黃景蓮.45例早產兒護理體會[J].醫學理論與實踐.2009,22(6):729-730

[9] 余捷文,金偉.發展性照顧理念在NICU早產兒護理中的應用[J].護理學報,2008,15(2):64-65

[10] 元冬梅.早產兒的喂養方法[J].齊魯護理雜志,2008,8(15):50-51

[11] 錢穎波.發展性照顧在早產兒護理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09,7(1C):241

[12] 毛苑蘭.發展性照顧在早產兒護理中的應用[J].現代臨床護理,2010,9(4):26-27

[13] 蘇海瑕,趙嬋.撫觸和音樂療法在早產兒護理中的應用[J].廣西醫學,2010,32(6):742-743

[14] 邵美仙,梁建紅,陳金愛,梁婷.撫觸配合鳥巢改良早產兒護理的效果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0,6(8):19-20

[15] 李晶,李飛.早產低體質量兒的體溫管理進展[J].護理學報,2007,14(6):28-30

[16] Ahn HY, Lee J, Shin HJ. Kangaroo care on premature infant growth and maternal attachment and post-partum depression in South Korea [J]. J Trop Pediatr. 2010; 56(5):342-4

[17] 石安文.33例早產兒護理體會[J].當代醫學,2009,15(21):123-124

[18] Cervasio K. The role of the pediatric home healthcare nurse [J]. Home Healthc Nurse. 2010; 28(7):424-31

篇5

關鍵詞:早產兒;健康教育;生存質量

Abstract: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knowledge of premature infant feeding and nursing care, and to popularize the knowledge of health education in premature infants, and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premature infants' related diseases, and to improve the health level and quality of life. Method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on the health education knowledge of 96 premature infants born in our hospital from 2012 to 2014. Results The majority of parents lack the knowledge of premature infants, resulting in premature infants can not grow normally, and can easily develop infectious diseases, nutritional deficiency diseases, etc.. Conclusion To strengthen the health education of premature infants, and to carry out the education work of the parents of premature infants.

Key words:Premature infant;Health education; Quality of life

早產兒是指胎齡未滿37w、出生體重不足2500g的嬰兒。由于各器官功能尚未完善,對外界適應能力差,易發生各種并發癥,因此胎齡越小越不容易存活,特別是出生體重在1500g以下者死亡人數占整個新生兒死亡人數的50%以上,占傷兒童的50%,因此預防早產對于降低新生兒死亡率,減少兒童的傷率具有重要意義。伴隨醫學的進步,早產兒的存活率明顯提高,如何提高早產兒的生存質量是我們每一位兒童保健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職責和義務,近年來我院加大健康教育工作力度,在兒童保健特別是新生兒保健領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以2012年~2014年在鐘祥市婦幼保健院住院的早產兒家長為對象進行問卷調查。

1.2方法 對住院的早產兒家長進行問卷調查,內容包括早產兒家長對早產兒養護知識的認知與需求情況,由兒科醫師協助填寫調查表,出院前收回調查表。

2 結果

2.1基本情況 對早產兒母親共發放問卷96份,收回96份,其中20~24歲44人,25~30歲46人,31~35歲5人,35歲以上1人;小學文化2人,中學40人,大專及以上54人。

2.2結論 幾乎所有家長對早產兒育兒知識及早產兒易發疾病了解極少,尤其是文化程度較低的母親,每對父母都認為有必要應全面系統地學習掌握早產兒養護知識和技能。

3 討論

3.1早產兒的保暖 早產兒的體溫調節中樞發育不完善,棕色脂肪少,產熱能力差,寒冷時更易發生低體溫,甚至硬腫癥;體溫調節能力比足月新生兒差,早產兒肌肉活動少、皮下脂肪少、抗寒能力差、容易散熱、體溫偏低,體溫易隨環境溫度變化,所以早產兒要特別注意保暖。早產兒的房間溫度要盡量保持恒定,根據體重不同早產兒室溫應保持在24℃~36℃,空氣要保持新鮮,相對濕度在55%~65%,體溫越低者,周圍環境溫度越應接近早產兒的體溫。早產兒汗腺發育不全,散熱的機能差,在高溫環境中體溫會隨之增高發生高熱,應注意每4~6h在腋下測量體溫,觀察體溫變化,體溫過高或過低,都要采取措施,使他們的體溫恢復正常狀態,維持在36℃~37℃。

3.2早產兒的喂養 早產兒除了消化和吸收能力不如足月兒外,吸吮和吞咽能力也差,常常無力吃奶或不會吃奶。早產兒胃容量極小,易因溢奶嗆入呼吸道引發吸入性肺炎,所以早產兒的精心喂養是十分重要的。早產兒應酌情盡早母乳喂養,與足月人乳相比,早產兒的母乳含有更多的蛋白質、必需脂肪酸、能量、礦物質、微量元素和IgA,可使早產兒在較短期內恢復到出生體重,對于吸吮能力差,吞咽功能不協調的小早產兒,或有病者可由母親擠出乳汁經管飼喂養,哺乳量應因人而異,原則上胎齡越小,出生體重越輕,每次哺乳量越少,喂奶間隔時間也越短,根據喂養后有無腹脹、嘔吐、胃內留及體重增長情況進行調整。早產兒可能開始時會有吸吮困難,早產兒的母親需要幫助他們學會擠奶和用勺子喂奶的技巧,幫助他們母乳喂養。早產兒需定期隨訪,以保證他們獲得所需的足夠的母乳,長期營養攝入低于期望值將導致宮外生長遲緩,營養攝入過量將會導致遠期潛在不利影響,如胰島素抵抗性糖尿病、脂質代謝病及心血管病等。

3.3適量補充維生素和微量元素 早產兒體內儲存的各種維生素和鐵劑較少,在妊娠期就要鼓勵孕婦常規補充維生素D和鐵劑,生后也應給予適量的補充,以免發生營養性缺乏性疾病。

3.4實施健康教育 實施健康教育可以使早產兒的護理喂養干預能夠得到延續。早產兒在出生后一般住進新生兒病房,住院期間由醫護人員照護,家長在早產兒出院前很難了解早產兒護理、喂養知識,給早產兒出院后的護理與喂養帶來一定的困難。在早產兒出院前開始讓家長接觸和了解和掌握早產兒護理喂養知識,實行一對一床邊護理指導,這樣既培養了早產兒和家長之間的感情,增進了和醫護人員間的溝通,又提高了早產兒家庭護理水平,使得早產兒在住院期間的治療和護理能夠在家里得到延續。

參考文獻:

篇6

【摘要】目的 探討早產兒的護理干預措施。方法 選擇本院62例早產兒臨床資料,結合文獻進行回顧性分析,總結護理經驗。結果 通過完善護理觀察,加強預防感染、呼吸道管理等措施,配合母乳喂養以及靜脈營養,早產兒全部健康出院,無并發癥,無營養缺乏性疾病。結論 及時正確的護理方法,可保證早產兒治療,降低死亡率,并為提高其日后生存和成長適應能力打下良好基礎。

【關鍵詞】早產;母嬰觀察;護理;

胎齡28周以上而不足37周的活產嬰兒為早產兒[1],早產兒由于出生體重在2500g以下,全身各個器官都未發育成熟,調節中樞以及呼吸消化功能不穩定,抵抗力低等因素,其存活率和生存質量都較足月兒差,護理難度亦較大,故加強對早產兒的護理支持,至關重要。本文將系統分析早產兒護理工作中不容忽視的問題,旨在為今后提高早產兒護理水平提供依據,現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62例中,男37例,女25例,胎齡在28~36周,體重在1300~2350g,身長47cm以下,臨床表現為吸吮力及適應能力差、自主呼吸困難等,均符合早產兒診斷標準[2]。其中腦損傷29例,窒息伴多器官衰竭10例,吸入性肺炎8例,單純性早產兒15例,排除先天合并癥。住院日最短7d,最長39d,平均19d。

1.2 方法

以上62例早產兒均入早產室(室溫24°C-26°C,相對濕度55-56%)24h全程護理,置入暖箱,暖箱上使用遮光罩,吸氧或CPAP輔助通氣,定時測體溫,根據體溫變化隨時調節箱內溫度,做好清潔、消毒工作,積極預防感染,加強呼吸道管理,鼻飼喂養早產兒配方奶粉,為親子情感建立提供支持。

2 護理干預措施

2.1 營養護理

科學喂養是提高早產兒存活率的關鍵,早產兒由于各種消化酶不足,消化功能較弱,導致營養需求比正常足月產嬰兒更多,所以應合理安排以滿足離開母體后各種營養成分的需求。首先要提倡和鼓勵母乳喂養是早產兒最合理的喂養方法,一般在出生后4h即可喂少量糖水,待乳汁分泌后應及早抱哺母乳,以后應每2h喂乳一次。為及時提供營養支持,對母乳不足者還需要增加一定的熱量、蛋白質、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我院采用特殊加工的人奶(按比例配制的三大營養素)來滿足母乳喂養的不足,應取側臥位,注意奶液溫度及吞咽反應,以防誤入氣管而引起嗆咳甚至窒息,對完全無吞咽能力者以胃管法喂養。對那些體重過輕,體弱的早產兒或無母乳者,采用靜脈補給熱量,水分及其他營養成素,靜脈內營養具有操作簡單、方便、安全的特點[2],可作為一種理想的營養途徑,但應用過程中要嚴格掌握適應證及無菌操作[3],配制營養液應認真查對醫囑和相溶穩定性,按順序混合配置,配制好的營養液應當日24h勻速輸完,絕不可隔日使用。輸注過程中密切加強病情觀察以及內環境的監測。

2.2 呼吸道管理

早產兒由于呼吸中樞及呼吸器官未發育成熟,常會出現原發性呼吸暫停現象。應采取頭偏向一側臥位,肩下放置軟枕以避免頸部彎曲。如果出現呼吸暫停立即給予彈足底、托背處理,或放置水囊床墊,利用水振動減少呼吸暫停發生[4]。對有紫紺和呼吸困難的早產兒應給予導管吸出黏液及羊水或氣管插管、持續正壓通氣,并根據其癥狀采取不同給氧方法。如缺氧不嚴重最好采取間斷給氧,濃度在30-40%,血氧分壓維持在50-80mmHg為宜,如長時間高濃度給氧可造成早產兒視網膜血管收縮及視網膜周圍神經纖維層的內皮細胞繼發增生。

2.3 預防感染

早產兒由于從母體中獲得的免疫球蛋白G較少,免疫系統發育不成熟,比足月兒抗感染力差,應嚴格執行隔離制度及無菌操作,進室護理人員必須是身體健康而無感染者,產婦在每次給新生兒喂乳前須用肥皂及清水清洗雙手并用消毒濕紗布擦拭肉頭,對有產褥感染、皮膚感染、腹瀉、感冒或發熱38°C以上的產婦應禁止其喂乳,認真做好奶瓶及奶嘴的消毒,以防發生交叉感染。在病情許可的情況下應每天至少給患兒沐浴1次[3],嚴格避免大小便等污物引起感染。由于早產兒維生素K依賴因子的合成比足月產兒少,凝血因子量少,微血管脆性增加而易發生胃腸道、肺及顱內出血。在進行護理操作時動作要輕柔以防誤傷局部而引起出血,必要時應在出生后肌注VK3,口服VE和VC。

2.4 情感支持

進行撫觸和語言溝通,有利于早產兒大腦發育,可以增進親子感情,使其獲得愛的傳遞。早產兒待體征平穩后即可開始撫觸療法,以刺激觸覺神經、運動神經等的發育,經過一定時間撫觸按摩,嬰兒的攝入奶量會明顯增加,體質量會明顯增高,適應環境能力增強。

2.5 健康教育

做好相應的心理護理,增加父母對育兒知識的掌握,解除不良因素,要及時護患溝通,增強父母育兒信心,指導母親正確喂哺姿勢和衛生常識,提高母乳喂養成功率。做好出院指導,要求患兒家屬出院后繼續保暖,室內溫度保持在26~28℃,不能過冷或過熱,要經常開窗通風,保持相對濕度在65%~75%,要科學調理按需哺乳,彌補先天不足,防止電解質紊亂,從4個月開始逐漸添加輔食,必要時補鈣、補鋅,多曬太陽。關注早產兒視網膜病變,定期進行各項生長發育指標監測,按時預防接種。

3 結果

本組62例早產兒均健康出院,無死亡病例,平均住院日19d,體重較出生時平均增長45%, 無貧血及其他營養缺乏性疾病。

4 小結

資料顯示:早產兒是新生兒死亡的常見原因,胎齡越小,體重越輕,死亡率越高。早產兒由于體征復雜、病情變化快,為護理行為的實施增加了難度,本組以提高早產兒存活率及生命質量為目標,通過密切臨床觀察,迅速采取治療措施,實施有計劃的整體護理及早期預防并發癥,收到了較為滿意的效果,也進一步提示我們:對早產兒的護理應精心、細致、規范,不僅需要護理人員具備熟練地操作技術和豐富的醫學知識,而且應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和人文情懷[5]。

參考文獻

[1] 宋君如.早產兒護理研究綜述[J].中華護理雜志,2009,l0(44):85~86.

[2] 張群英,張紅霞.危重新生兒周圍靜脈全胃腸外營養的護理[J].南方護理學報,2009,10(6):32-33.

[3] 張春梅,吳育萍,郭建青.兒科病房護理糾紛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護理研究,2006,20(10B):263.

篇7

【摘要】:目的:分析在早產兒護理中發展性照顧的應用效果。方法:將2011年4月至2012年4月我院小兒科收治的80例早產兒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分別給予常規傳統護理與發展性照顧護理,同時分析兩種護理方法的效果。結果:出生后第7天,觀察組早產兒的體質量和攝奶量均高于對照組早產兒,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關鍵詞】:早產兒;護理;發展性照顧

發展性照顧是指把每個嬰兒作為一個生命個體,在護理過程中充分考慮需要的差異性,注重嬰兒行為上的呼喚和周圍環境對他們生長發育的影響,在護理工作中除了傳統的治療護理外,還應根據每個早產兒的個人情況進行個體化護理,最大程度地提高早產兒的存活質量。2011年4月起,我科對80例早產兒進行了發展性照顧護理,效果明顯,現介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2011年4月至2012年4月,我科收治的早產兒80例,其中女42例, 男38例,胎齡為33~34周45例,30~32周20例,34~36周15例,平均胎齡為(33.8士1.17)周,體質量為l 380~2 500 g,入院日齡為分娩后的10 min~1 h,Apgar評分為1 min 5~10分,5 min 6~10分,將此80例早產兒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分別給予常規傳統護理和發展性照顧護理。

1.2 方法

對于對照組使用傳統的護理方法,對于觀察組使用發展性照顧護理方法,具體為:

1.2.1 減少噪聲對早產兒的影響

調低醫院各種儀器的報警音量,對于各種報警,醫護人員應快速反應并及時關閉,還應控制說話的音量,關門、開門以及開關暖箱門時動作應輕柔,禁止在暖箱上放置儀器,目的是減少儀器振動對早產兒的影響,另外對于查房和各種護理操作也應動作輕柔,聲音要低。

1.2.2 減少光線對早產兒的影響

調節病房的室內燈光,避免照明光線直接照射患兒眼睛,在保暖箱外應加蓋深顏色厚布,為他們營造暗室環境,以避免他們受到不必要的光線刺激。

1.2.3 模擬子宮環境

根據早產兒的日齡和體質量,暖箱保持相對無菌狀態,適當調整暖箱內濕度和溫度,使早產兒的體溫維持為中性溫度,每天用滅菌用水擦拭暖箱,每周更換暖箱一次。把早產兒置于暖箱內,暖箱內的環境特制成鳥巢狀,以柔軟的絨布圈圍成類似于子宮形狀的橢圓形“鳥巢”,可以讓早產兒像在子宮中一樣有一種依靠感,有利于患兒提高自我調節能力,維持屈曲的姿勢。

1.2.4 撫觸

在早產兒安靜、清醒、不疲倦、不饑餓的狀態下可進行輕微撫觸其背部、頭部、胸腹部的皮膚,同時也可以進行輕柔的語言交流。

1.2.5 喂養

在早產兒有吸吮動作時,就可以進行早期的微量喂養護理,并在進行喂食前或喂食后進行非營養性吸吮,喂養護理必須在早產兒狀態清醒的條件下進行,尤其是避免在其睡眠狀態下進行喚醒喂養。

1.3 護理評價指標

觀察和記錄兩組早產兒的每日攝奶量、體質量增長情況以及住院時間等變量。

2 結果

對兩組早產兒入院時的攝奶量以及體質量進行比較,兩組早產兒的攝奶量和體質量差異都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然后在出生后的第7天進行檢查,可以看出觀察組早產兒的攝奶量以及體質量都要優于對照組早產兒,其差異都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隨著我國醫療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早產兒的存活率也得到顯著得提高,早產兒的生活質量也就成為了當前醫學研究的熱門課題,由于早產使胎兒提早出生而處于和子宮完全不同的環境中,早產兒會接受各種治療刺激和其他來自環境的刺激,這些刺激可能會會導致早產兒出現睡眠不佳,周圍血管收縮,心率增快,生長激素水平下降等現象。

另外,由于早產兒的胃腸道功能尚未發育成熟,胃腸喂養不耐受,尤其是吸吮吞咽功能差,從而不能使自己得到充分的體質量增長,因此在護理中需要建立早期微量喂養和非營養性吸吮,也就是在早產兒出生后24 h內建立母乳胃腸內營養,就是利用它的生物學作用的信息,對胃腸道產生一種刺激,能夠刺激胃腸激素的釋放,反射性地引起副交感神經興奮,能促進消化功能早期建立以及促使其進一步發育成熟,這對于促進早產兒的胃腸道蠕動功能夜是一種正向作用。

本研究對觀察組早產兒使用發展性照顧護理的模式,也就是以早產兒為中心,模擬子宮內的暗環境,暖箱內的環境特置成鳥巢狀,減少光線的刺激,減少各種噪聲,集中操作,相對減少了刺激,增加了安全感,避免了過度刺激,也可以保證了早產兒能有充足的睡眠時間,從而促進早產兒體質量的增長,促進早產兒的生長發育。

最后,早產兒的生長發育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在早產兒出院前,護理人員應指導家長出院后盡早開始視、嗅、聽、觸知覺以及語言功能等的早期教育,向家長講解發展性照顧護理的重要性,做被動操,從而使早產兒在各方面得到合理的訓練,應告知家長應在出生后第4~6周或者糾正胎齡的第32~34周進行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的檢查,減少各種原因導致的早產兒發育障礙,提高早產兒各方面的身體素質。

參考文獻

[1] 周傳鸞.實施發展性照顧對早產兒體質量的影響[J].中國婦幼保健,2005

[2] 肖梅.早產兒消化系統的特點及喂養[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0

[3] 翠霞,岳曉紅,薛辛東.非營養性吸吮對早產兒血胃泌索與胃動素及胃排空的影響[J]中國新生兒科雜志,2007

篇8

【關鍵詞】 發育支持護理;早產患兒;新生兒重癥監護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433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9-5143-02

發育支持護理(developmentally supportive care,DSC)是一種改變新生兒重癥監護室(NICU)環境和照顧方式,從而預先保障早產兒及其家人的身心健康的護理方法。[1]要求醫護人員能預先估計可抑制嬰兒生長的應激壓力,并給予支持措施緩解壓力,促進早產兒發育。近年的研究結果顯示發育支持護理可改善極低出生體重兒的愈后。新生兒醫學的進步極大降低了早產兒和高危新生兒的死亡率,專業的繼康照護者面臨的挑戰是從保證嬰兒的存活發展,以使他們的發育過程和愈后最優化。因此發育支持護理在國外廣泛應用于對早產兒特別是極低出生體重兒的照顧。我院對早產患兒的護理得到了很好的效果,現在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我院22例早產患兒隨機分為觀察組(發育支持性護理)男6例,女5例;胎齡30-35周,平均胎齡33.8周,出生體重1030-1475g,平均1204g。對照組(系統性護理)男5例,女6例;胎齡30-35周,平均胎齡33.8周,出生體重1035-1482g,平均1216g。兩組早產患兒在男女比例,出生胎齡,出生體重經統計學檢驗,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減少光線對早產兒的影響 人為調節室內燈光亮度建立24h晝夜循環;根據美國兒科學會的建議調整,NICU光線明亮度,暖箱內為25ftc(foot candles),室內為60ftc,特殊治療時可調整為100ftc在患兒的床旁使用適宜的燈光,亮度適合觀察評估即可;在需要的時候開燈,避免燈光對其眼睛的直射,必要時遮蓋其眼睛;在室內需要強光時用毯子遮蓋暖箱,避免早產兒不必要的光線暴露。[2]

1.2.2 減少噪聲對早產兒的影響 控制室內聲音

1.2.3 減少操作的侵襲性 把各種不必要的操作檢查接觸減少到最小;減少患兒轉床的次數;集中操作,避免長時間的打擾;操作時動作輕柔緩慢平滑,并觀察患兒有無不適征象;在治療前輕柔喚醒或觸摸患兒,使其有準備;審慎分析每項干預對患兒的風險和益處;協調好實驗室檢查和輔助檢查等各專業小組的活動,避免對嬰兒過度刺激;評估操作患兒引起的疼痛,并對其進行控制。

1.2.4 建立24h的護理計劃 根據嬰兒的活動規律、睡眠周期、醫療需要和喂養需要制訂1d的護理計劃;進行有時間規律的護理,盡量提供完整的睡眠時間,避免突然驚醒早產兒。

1.2.5 合理擺放早產兒的 早產兒合理的可促進身體的伸展和屈曲的平衡,一般擺放的原則是四肢中線屈曲位,發展手-嘴綜合能力(把手放在口邊),使其易自我安慰,并促進身體的對稱性,預防不正確的姿勢及變形。擺放要使其肢體活動有界限,可使用護墊繃帶等長布條來控制早產兒的。[3]

1.2.6 早產兒撫觸 孕周

1.2.7 鼓勵早產兒父母參與護理 父母接觸患兒可消除NICU的環境給父母帶來的神秘感。提供相關信息,讓他們參與決定,比如在制訂計劃和喂養時間時應考慮到患兒的家庭需要,提供他們與患兒皮膚接觸的機會,特別是指導他們進行袋鼠式護理(kangaroo care),即將包好尿布的嬰兒放在父母的胸前,讓嬰兒聽到父母的心跳,給嬰兒與父母皮膚接觸的機會,使父母陪伴和撫慰嬰兒,學會照顧嬰兒,增加其信心。[4]

1.2.8 其他 提供非營養性吸吮,在病房內播放輕柔的音樂;在病情穩定、無感染的情況下,可行雙子同床。通過雙子的相互觸摸、肢體纏繞相互撫慰,促進其生長發育。

2 結果

兩組護理比較:觀察組(發育支持護理)早產兒體重增加178±40,分別是1235±110,1395±130,1650g;對照組(系統護理)體重增加157±40,分別是1215±103,1280±121,1490g;發育支持護理縮短早產兒對機械通氣的依賴性,正壓通氣日數觀察組為平均38d,對照組平均60d;發育支持護理使住院日減少,觀察組平均住院日為92d,對照組為115d;發育支持護理減少住院費用,觀察組的住院費用平均每人24300元,比對照組的平均每人46800元。

3 討論

早產兒指胎齡不足37周的活產新生兒,大多體重不足2500g,身長46cm以下,新生兒監護室內的早產患兒死亡率較高。提高早產患兒的護理質量,是降低其死亡率的關鍵。如果早產患兒在其出生時得不到高質量的護理,會致使患兒發生多種因素的疾病,甚至死亡。發育支持性護理方法是一種有別于以前的常規護理方法使早產兒有安全感,改善睡眠狀態,提高早產兒喂養耐受性,增進營養,加快體重增長,促進疾病恢復,對早產兒生長發育具有促進作用。發育支持性護理是一種針對早產兒所采取的新型的護理措施,其護理原則是減少不良的環境刺激,根據早產兒個體的具體情況,給予能促進早產兒自身發展的良好支持。發育支持性護理在國外被廣泛應用于早產兒,促進其疾病康復、生長發育,有助于親子關系的建立。[5]對于現代醫療科學來說,提高生命保障,減少疾病痛苦,促使病患盡早恢復是第一的關鍵,對早產患兒來說,是一個比較特別的病患,因其剛出生還不能表達自己,甚至連有和疾病都不能描述,是一種比叫棘手的問題,然而提高對早產患兒的護理是一個重要而有關鍵的問題這對能不能使一個新的生命在以后的成長中得到良好的體制和成長是一個關鍵。而發育支持性護理方法是一種新而又有效的護理方法(具有效數據統計結果),這對患兒的健康成長有很大的重要作用。所以發育支持性護理方法值得現醫療科學單位推廣使用。這對人的生命和醫療的一個重大的進步,具有很大的影響,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

綜上所述,發育支持性護理能使早產兒有安全感,改善睡眠狀態,提高早產兒喂養耐受性,增進營養,加快體重增長,促進疾病恢復,對早產兒生長發育具有促進作用,對現代醫療護理具有很大的醫療科學意義。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王蘇平,王春桃.發育支持性護理在極低出生體重兒的應用效果研究[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0,10(21).

[2] 朱清碧,龔陽紅.極低出生體重兒的護理支持及臨床干預[J].護士進修雜志,2010,9(20):21-22.

篇9

1早產兒特點

1.1外表早產兒體重大多在2.5kg以下,身長不到47cm,頭圍在33cm以下,哭聲輕,頸肌軟弱,四肢肌張力低下,皮膚紅嫩,胎毛多,耳殼軟,乳暈不清,足底紋少,男嬰未降或未全降,女嬰大不能蓋住小。1.2呼吸早產兒呼吸中樞相對更不成熟,呼吸不規則,常發生呼吸暫停。早產兒的肺發育不成熟,表面活性物質少,易發生肺透明膜病。有宮內窘迫史的早產兒,易發生吸入性肺炎。1.3消化早產兒吞咽反射弱,容易嗆乳而發生乳汁吸入。胃賁門括約肌松弛、容量小,易溢乳。早產兒以母乳喂養為宜,但需及時增加蛋白質。1.4神經神經系統的功能和胎齡有密切關系,胎齡越小,反射越差。早產兒易發生缺氧,導致缺氧缺血性腦病。此外,由于早產兒腦室管膜下存在發達的胚胎生發層組織,因而易導致顱內出血。1.5體溫體溫調節功能更差,棕色脂肪少,基礎代謝低,產熱少,而體表面積相對大,皮下脂肪少,易散熱,汗腺發育不成熟和出現寒冷發抖反應。體溫調節困難且不穩定,因此,早產兒的體溫易隨環境溫度變化而變化。

2常見護理診斷

體溫過低與體溫調節功能差,與產熱貯備力不足有關。營養失調,低于機體需要量,與攝入不足及消化吸收功能差有關。有感染危險,與免疫功能不足有關。不能維持自主呼吸,與呼吸器官發育不成熟有關。

3護理

3.1早產兒室配備與足月兒分開,除滿足足月兒室條件外,還應配備嬰兒培養箱、遠紅外保暖床、微量輸液泵、吸引器和復蘇囊等設備。工作人員相對固定,為加強早產兒的護理管理,最好開展系統化整體護理。3.2維持體溫穩定早產兒體溫中樞發育不完善,體溫升降不定,多為體溫低下,因此早產兒室的溫度應保持在24℃~26℃,晨間護理時提高到27℃~28℃,相對濕度55%~65%。應根據早產兒的體重、成熟度及病情,給予不同的保暖措施,加強體溫監測,每日2次~4次。一般體重小于2.0kg者,應盡早置嬰兒培養箱保暖。體重大于2.0kg在箱外保暖者,還應戴絨面帽,以降低耗氧量和散熱量;必要的操作如腹股溝采血等須解包時,應在遠紅外輻射床保暖下進行,沒有條件者,則因地制宜,采取簡易保暖方法,并盡量縮短操作時間。3.3合理喂養按照早產兒的體重、月齡,參考其活動、哭鬧、大小便及有無病,給予5%糖水或奶喂養。奶喂養以母乳喂養為主,牛奶喂養時,牛奶與水按1∶1或2∶1的比例稀釋,奶量計算方法較多,臨床常以熱量需要計算。喂養方法可視早產兒病情而定,生活能力即吸吮能力較強者可直接哺喂或奶瓶喂養;能力弱者予滴管喂養。早產兒易缺乏維生素K依賴凝血因子,出生后應補充維生素K,預防出血癥。3.4預防感染早產兒抵抗力比足月兒更低,消毒隔離要求更高。更應加強口腔、皮膚及臍部的護理,發現微小病灶都應及時處理。經常更換以防發生肺炎。制定嚴密的消毒隔離制度,嚴禁非專室人員入內,嚴格控制參留學觀和示教人數,超常人流量后應及時進行空氣及有關用品消毒,確保空氣及儀器物品潔凈,防止交叉感染。3.5維持有效呼吸早產兒易發生缺氧和呼吸暫停。有缺氧癥狀者給予氧氣吸入,吸入氧濃度及時間根據缺氧程度及用氧方法而定,若持續吸氧最好不超過3d,或在血氣監測下指導用氧,預防氧療并發癥。呼吸暫停者給予彈足底、托背、吸氧處理,條件允許放置水囊床墊,利用水振動減少呼吸暫停發生。3.6密切觀察病情由于早產兒各系統器官發育不成熟,其功能不完善,護理人員應具備高度的責任感與嫻熟的業務技能,加強巡視,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如發生以下情況,應及時報告醫生,并協助查找原因,迅速處理:①體溫不正常;②呼吸不規則或;③面部或全身青紫(或蒼白);④煩躁不安或反應低下;⑤驚厥:早期或重度黃疸;食欲差、嘔吐、腹瀉、腹脹、出生3d后仍有黑便;硬腫癥;出血癥狀;24h仍無大小便。3.7復查時間及指證早產兒一般情況好、吸乳好,體重已達到2.0kg以上,可給予出院,出院后一般不需回院復查,如出現發熱、拒奶、體重下降應送往醫院就診。

4急救護理

早產兒由于各系統器官發育不成熟,免疫功能低下,極易出現肺透明膜病、呼吸暫停、窒息及感染等。我科2007年1月—2007年8月收治早產兒合并肺透明膜病共5例,接受呼吸機輔助換氣治療的患兒有2例,經搶救及護理痊愈出院,護理體會如下。4.1呼吸道管理當早產兒接受呼吸機輔助換氣治療時,正確的翻身、叩背、吸痰方法是維持有效機械呼吸的關鍵。在病情危重期,各種管道、監護儀較多,翻身時動作要輕柔,細心觀察各種管道的位置放置是否合適,勿出現折疊、管道脫開等情況。30min~60min翻身1次,方法是一手扶患兒側臥,另一手示指、中指緊挾拍背器,有節奏地輕拍背部。拍背后,將吸痰管輕輕插入氣管導管內,一邊捻轉吸痰管,一邊退出,將痰液吸出,必要時重復吸痰。但2次吸痰間應給氧,以緩解發紺。痰液黏稠時,吸痰前予氣管導管內注入生理鹽水0.3mL~0.6mL。注意清潔患兒的口鼻部位,確保氣道通暢。經常檢查氣管導管的位置,以防脫管。4.2靜脈通道護理選擇、保護并且有計劃地使用每條靜脈極為重要。我們根據用藥選擇穿刺血管,根據情況選用靜脈套管針或頭皮針,保證一次穿刺成功。密切觀察穿刺部位,發現問題及時處理,保證患兒的各項治療。定時用肝素鹽水沖管,或使用注射器輸液泵小流量持續泵入肝素鹽水,防止血管堵塞,保證各管道通暢。4.3嚴密觀察生命體征變化患兒病情危重,且變化快,隨時都有生命危險。我們應安排責任心強的護士三班特護,密切觀察生命體征、呼吸機各項指標及機器運轉情況及病情變化,及時準確地為治療提供可靠的資料。4.4喂養護理患兒吸吮、吞咽功能較差,入院后禁食1d~2d,病情平穩后開始鼻飼喂奶,每次2mL~3mL,每3h喂1次。每次喂奶前用5mL注射器接胃管回抽,觀察胃內有無殘余奶,以了解胃腸消化功能。隨著體重的增長每隔2d~3d增加奶量2mL~3mL,喂奶次數減少。4.5預防交叉感染患兒免疫功能低下,極易發生交叉感染。患有皮膚感染及呼吸道感染的人員,應盡量避免與早產兒接觸,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嚴格探視管理,加強基礎護理,尤其是皮膚及口腔護理,注意病床單位清潔及所用物品、儀器的清潔與消毒。超級秘書網

5小結

由于早產兒各器官發育不成熟,功能低下,易并發各種疾病,故對早產兒護理非常重要,早產兒室實行24h專人護理,并利用各種儀器監護,及時了解病情變化,及時評估病情,并制定和實施各種護理計劃、護理措施終止病情進一步發展,減輕機體的損害程度,保證高水平的護理質量。根據早產兒的特點,通過一系列的護理措施以及先進儀器設備和精湛的技術,提高了早產兒的存活率。

參考文獻:

篇10

早產兒又稱為未成熟兒,指胎齡在37足周以前出生的活產嬰兒兒,其出生體重大部分在2,500g以下,頭圍在33cm一下。近年來隨著圍產醫學技術的迅速發展,早產兒存活率逐漸提高,其中喂養問題已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重要問題之一,早產兒喂養質量是早產兒存活和影響其生長發育的關鍵[1]。早產兒有著特殊的解剖、生理特點,胃腸道功能弱尤其胃腸動力差,易出現喂養不耐受。腸道喂養后,經常出現腹脹、嘔吐、胃潴留等問題,限制其成活率的提高[2]。如何使早產兒胃腸功能不斷成熟和完善,不出現喂養不耐受,滿足他們在營養方面的特殊要求,減少并發癥,促進生長發育的智力發育。早產兒的成活率、治愈率成為備受關注的重點課題之一。為了完善人性化服務理念,使早產兒能夠得到更加科學合理的喂養,促進胃腸功能成熟,減少胃腸功能紊亂的發生,最終解決早產兒喂養不耐受問題。現就早產兒喂養不耐受的相關因素分析與護理進展綜述如下。

1 判斷早產兒喂養不耐受的標準

目前學術界對早產兒喂養是否耐受的診斷有所差異。若出現下列情況之一,可考慮喂養不耐受:(1)觀察胃殘余量:胃殘余超過上次喂養量的1/3或24小時胃殘余量超過喂養總量的1/4或持續喂養時超過1小時的量;(2)觀察腹脹:判斷腹脹,可以用測量腹圍的方法,固定測量部位和時間,24小時腹圍增加﹥1.5cm,腸鳴音減弱或消失;(3)頻繁嘔吐(每天大于3次);(4)胃殘余含有未消化的奶塊,色黃膽汁樣或咖啡樣;(5)血便或大便潛血;(6)大便性狀及量:黃色稀便或軟便、大便次數增加,呈蛋花樣、稀水樣或未消化的奶塊;(7)尿量 少于每日每千克體重30毫升,比重比正常尿比重增加;(8)呼吸每分鐘大于60次,有時暫停,心動過緩,皮膚花斑現象;(9)奶量不增或減少,體重不增。

2 影響早產兒喂養不耐受相關因素

2.1 內部因素(胎齡小、體重輕、胃腸功能不成熟)

出生前,胎兒營養素的來源完全依賴母體輸送;出生后則必須通過自己的胃腸道攝取食物中營養,但早產兒的胃腸動力與與胃腸消化吸收功能的發育成熟程度可能還暫時不能適應這一轉變。妊娠25-30周的早產兒腸蠕動的幅度較低,無規則節律;妊娠35周 會形成能推進食物的復合波群,并且這種波群是隨胎齡的增加而增加的[3]。早產極低出生體重兒由于胃腸功能不完善,胃腸功能低下,食道括約肌發育不全,腸蠕動緩慢且容易出現腹脹、胃潴留等胃腸道不耐受表現。資料顯示,胎齡﹤34周的早產兒喂養不耐受的幾率是34.8%,胎齡﹥34周的早產兒喂養不耐受的幾率是13.5%;而體重≤1500g者喂養不耐受幾率為11.73%。說明胎齡越小,出生體重越低,胃腸功能成熟程度愈低,喂養不耐受幾率越高[4]。

2.2 外部因素

2.2.1 圍生期 圍生期對于胎兒是最危險的時期,尤其對早產兒的影響更為明顯。圍生期發生的胎兒宮內窘迫,產時缺氧、高熱、體溫等情況,可造成早產兒消化系統缺氧、代謝紊亂和腸蠕動改變。黃酈等[5]通過多年的研究發現,65.2%的早產兒喂養不耐受病例發生在出生2周內,與圍產期因素有著密切聯系。

2.2.2 喂養時間 早產兒由于消化系統功能不成熟,胃腸動力差,胃腸激素水平低。過早腸內營養往往易發生壞死性小腸結腸炎、胃食道返流、吸入性肺炎、嘔吐、腹脹,喂養不當造成呼吸暫停等情況,導致人們恐懼過早喂養[6],但早期經口喂養可促進胃腸機能的啟動、激素的形成、消化酶的分泌。過晚喂養不利于胃腸功能的成熟,不耐受的危險性越大。臨床實踐證明,腸蠕動開始和胎糞排出是開始喂養的指征[7]。

2.2.3 喂養方式 早產兒常因吸吮和吞咽不協調不能經口喂養,而管飼無論患兒是否有吸吮都有奶汁流入,剝奪了早產兒的味覺和知覺,降低了吸吮、吞咽和呼吸協調發育的可能性[8],也可造成喂養不耐受,過幽門喂養(經鼻十二指腸或經鼻空腸)是早產兒不經過胃的腸道喂養方式,解決了早產兒胃排空差、返流、誤吸等問題[9]。但是McGuire等[10]報道,過幽門喂養可引起十二指腸穿孔或狹窄、腹瀉、營養素吸收障礙等。對于腸道喂養有困難的早產兒通常采用靜脈輸液的方式補充營養,有報道[11],出生6d僅接受靜脈輸液的高危早產兒,由于腸道內缺乏營養物質的刺激,失去經胃腸道喂養的機會,其血中胃泌素(GAS)和胃動素(MOT)水平明顯低下,易發生胃腸黏膜的萎縮和胃腸功能紊亂。

2.2.4 疾病與治療的因素 早產兒離開母體后環境突然發生變化,容易發生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系統的感染性疾病,且感染性疾病的發病率與胎齡、體重相關。胎齡小、體重低,感染性疾病的發病率高。劉芳報道[4],感染也會引起早產兒喂養不耐受;而在醫源性因素中,氣管插管、留置胃管、使用激素均導致早產兒感染性疾病發生率增高[12]。

2.2.5 窒息缺氧 窒息缺氧的早產兒喂養不耐受得幾率高達35.37%,這與窒息造成腸黏膜缺血缺氧,甚至腦組織缺血缺氧損失有關[4]。楊勇等[13]對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HIE)患兒胃電活動的監測后,結合臨床上常見的中、重度HIE新生兒易出現腹脹、嘔吐、拒乳、胃潴留等癥狀,提示中、重度HIE后,由于胃電節律紊亂造成新生兒胃動力下降,容易發生對喂養不耐受。

2.2.6 環境及其他因素 早產兒離開母體后,外部環境與母體宮腔內差異明顯,外部環境(包括溫度、濕度、聲音、光線等)的刺激,均可能導致喂養不耐受的發生。如光線的刺激,早產兒處于強光刺激下,造成其生理和行為的改變,如心率加快、血壓升高、呼吸改變、耗氧量增加、哭鬧、躁動等,此時交感神經興奮,不利于胃腸道的消化與吸收,易出現喂養不耐受。

3 早產兒喂養不耐受的護理

3.1 選擇合適的乳類 早產母乳中的成份與足月母乳不同,其營養價值的生物學功能更適合早產兒的需求,利于消化和加速胃排空[14-15],選用對應 母乳可以減輕早產兒的喂養不耐受;其次是早產兒配方奶;如果喂牛奶或奶粉則需要從稀到稠,早期喂養早產兒,可采用2:1或3:1的奶喂養,隨著出生的日齡增加,早產兒胃腸道適應后再改為全奶。

3.2 合理的開奶時間 由于早產兒特殊的生理、解剖特點,消化系統功能不成熟,其喂養方法應視早產兒的情況而定。體重低于1500g、吸吮力差、吞咽反射弱并時有青紫者,可適當延遲喂養時間[16],對一般情況好,無并發癥的極低體重兒最好生后4小時開奶,低出生體重兒開奶時間根據個體情況盡早開奶,有宮內窘迫,窒息的早產兒禁食1-3d后開奶,禁食的早產兒生后24h可靜脈補充愛米特,72h補充脂肪乳,以保證熱卡的提供。開奶的奶液為母乳或早產兒配方奶,開奶量為2-3ml/次,每2h 1次。發生喂養不耐受立即停胃[17]。

3.3 早期微量喂養和非營養性吸吮(NNS) 早期微量喂養指在早產兒生后24小時內給予較少量的奶水喂養,奶量從0.1-24ml/(kg.d)開始。Terrin等[18]對喂養時胃殘余量﹥40%的早產兒分別采用禁食和微量喂養6-12ml/(kg.d),發現微量喂養恢復出生體重的時間、住院時間、靜脈營養時間均較禁食患兒明顯縮短,認為早期微量喂養適宜在早產兒中使用。王金秀等[11]通過對早期微量喂養對早產兒胃腸發育相關消化道激素的影響研究,也證明了早產兒早期微量喂養能促進胃腸功能成熟。早產兒不能經口喂養時,讓其吸吮未開孔的橡膠稱為非營養性吸吮(NNS),對早產兒的胃腸道分泌有一定促進作用。林名勤等[19]研究表明,胃管分次喂養的同時給予NNS,能促進早產兒胰島素的胃泌素的分泌,促進胃腸道的生長、發育和功能成熟,提高胃腸道營養耐受性,在不增加能量攝取的情況下,促進吸收的營養調節物質的貯存,并有助于從胃管喂養過度到完全經口喂養,增強其生存能力。

3.4 刺激排便 早產兒喂養不耐受常伴隨排便不暢,排便不暢也是喂養不耐受的表現之一,刺激排便能激發排便反射、促進結腸動力成熟及胃排空、暢通排泄途徑。早期溫鹽水灌腸可促進排便、刺激胃腸迷走神經、刺激胃腸道的G細胞釋放GAS。GAS能刺激胃酸、胃蛋白酶的分泌,增加早產兒對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和利用。總之,刺激排便結合NNS能盡快的誘導胃腸功能成熟,明顯縮短胃腸營養的時間,較單純使用NNS療效顯著,是治療早產兒喂養不耐受的有效措施[20]。

3.5 加強環境管理

3.5.1 保持適宜的環境溫度 早產兒容易出現低體溫,體溫易隨環境溫度變化而變化,早產兒室的溫度一般應保持在24~27℃,相對溫度在55%~65%。并根據早產兒的體重、成熟度及病情給予保暖措施,使其體溫維持在36℃-37℃。

3.5.2 減少噪音的刺激 噪音對早產兒正在發育中的大腦有很多副作用,可引起呼吸暫停、心動過緩、心率、呼吸、血壓、血壓飽和度的急劇波動。導致早產兒交感神經受影響,不利于胃腸道的消化與吸收。因此,護理人員應盡力營造一個安靜的環境,盡量減少走動時碰觸物品時的噪聲,科室里的儀器設備也應調小音量等。

3.5.3 減少關線的刺激 光線對早產兒發育有很大影響,持續性照明能致早產兒生物鐘節律變化和睡眠剝奪。黑暗環境使早產兒副交感神經處于優勢地位,一些胃腸激素如促胃動素、胃泌素分泌增加,這些激素具有促進胃酸、胃蛋白酶分泌,促進腸胃活動和胃腸黏膜生長等作用[21],有助于早產兒消化吸收,從而進奶量增加,嘔吐、腹脹、胃潴留等喂養不耐受情況減少[14]。臨床上正大力推廣使用暖箱遮光罩和配戴眼罩,減少光線對早產兒的刺激。

3.6 預防感染、防治并發癥 早產兒免疫功能差,抵抗力低,容易合并各種感染,所以在護理過程中要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若發現可疑傳染病患者,應及早隔離,嚴防交叉感染。對于有合并癥的早產兒,如窒息、硬腫癥、心肺疾病、使用過呼吸機,更容易出現喂養不耐受。

4 喂養指導

指導患兒母親在給早產兒喂奶時密切觀察有無不耐受喂養情況,早發現早處理,不僅可以防止早產兒營養缺乏癥,還可以防止胃腸道的嚴重并發癥,如壞死性小腸炎的發生。囑母親喂奶時使早產兒右側臥喂,頭肩部抬高30°,喂養時間≤15~20min,以防止過于疲勞。每次喂食后15~20min輕拍背部,排出胃內空氣,也利于胃內奶汁的排空,減少誤吸的危險。

喂養不耐受是早產兒普遍的喂養問題,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臨床早期發現可能導致喂養不耐受的因素,及時采取干預措施,誘導胃腸功能成熟,加快早產兒對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和利用;不斷提高護理質量,嚴格按照護理操作規程,積極處理喂養不耐受問題,使早產兒能盡早地恢復到正常的喂養狀態,健康的成長[22]。

參 考 文 獻

[1] 鄧靖怡,周志玉.早產兒腸道喂養不耐受的護理干預及效果評價[M].現代臨床護理,2004,3(5).

[2] 何桐愛.早期干預對早產兒喂養不耐受的觀察[J].實用醫技雜志,2008,15(9):41.

[3] 瑪莎.為什么早產兒會喂養不耐受[J/OL,].puhuachina.com/daifumd/bbs/thread 55241.0.html,2007-02-25.

[4] 劉芳.早產兒喂養不耐受56例臨床分析[J].醫學理論與實踐,2004,17(7):765-766.

[5] 黃鸝,李昭娣,路中江.早產兒喂養不耐受原因探討[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1998,19(2):23.

[6] 高妹花,馬改翠,劉翠霞,等.早產極低出生體重兒早期微量滴服喂養[J].河北醫學,2008,36(5):59.

[7] 李杏桃,俞義平.早產低體重兒喂養的研究進展[J].國外醫學婦幼保健分冊,1994,5(4):145.

[8] 王鑒,陳曉霞,金皎,等.非營養性吸吮對早產兒發育的影響[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7,22(9):680.

[9] 余章斌,韓樹萍,郭錫熔,等.早產兒營養支持的研究進展[J].國際兒科學雜志,2007,34(4):255.

[10] McGuireW,McEwam P. Systematic review of transpyloric versus gastrictube feeding for preterm infants[J].Arch Dis Child Fetal Neonatal Ed,2004,89(3):245-248.

[11] 王金秀,蔣曙紅,周紅,等.早期微量喂養對早產兒胃腸發育相關消化道激素的影響[J].上海醫學,2006,29(12):882.

[12] 李秀云,石玉梅,王迪杉.早產兒感染性疾病相關因素及臨床特點分析[J].中國基層醫藥,2006,7(13):2291.

[13] 楊勇,陳寶芳,姜冬升,等.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胃電活動的監測[J].臨床護理雜志,2004,22(1):54-55.

[14] Cloherty JP,Eichenwald EC,Stark AR.Manual of neonatal care[M].Sth ed.Philadephia:Lippincott Williams Wilkins Co,2004:115-137.

[15] Lau C.Oral feeding in the preterm infant [J].Neore-views,2006,7(1):19-27.

[16] 楊萍,孫亞梅,陳娟.早產兒的臨床觀察與護理[J/DL],2008-04-09.

[17] 吳育萍,蘇紹玉.84例 的監護與護理[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7,28(22):1532.

[18] Terrin G,Passariello A,De Santo G,et al.Benefical effects of minimal enteral nutrition on feeding intolerant very low brith weight infants[J].J Pediatr Gastroenterol Nutr,2005,40(5):660-661.

[19] 林名勤,江少虎,鄧見玲,等.菲營養性吸吮對早產兒血清胰島素和胃泌素的影響[J].中國新生兒科雜志,2006,21(2):88.

[20] 廉偉林.刺激排便與非營養性吸吮治療早產兒喂養不耐受[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6,21(9):544-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