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開發范文
時間:2023-09-22 17:59: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旅游文化開發,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________苗族旅游文化產業的發展,一方面給當地帶來了經濟發展,也引發了社會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關注和保護;另一方面,由于基礎設施不完善,急功近利,管理缺位和保護不力等原因,也帶來了環境被破壞,文化被誤解、歪曲等負面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凸顯了________苗族傳統文化在立法方面的缺失和執法方面存在的不足。因此,加快____苗族文化旅游的立法步伐,尤顯迫切。本文就此方面進行一些有益的探討,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____苗族傳統文化資源的獨特性,差異性和不可再生性。____旅游文化資源普遍存在苗族文化與自然環境的獨特性、差異性與不可再生性。整個____區以峽谷、奇山、奇瀑等自然景觀為基礎,“靜、野、奇、特”的峽谷風光與苗族特色濃郁的民族文化相得益彰。夯沙鄉集鎮體驗以苗族鼓舞為代表的民族演藝文化,夯吉村攝苗寨美景,學苗家武術,踏“彈琴場”聽天籟之音,大豐沖 “太陽鼓”觀奇瀑,唱《呂洞神活》,呂洞村感悟以圣山祭祀為依托的苗族祭祀文化,矮坡村品黃金茶,排拔摘瓜果蔬菜,吃農家飯回歸山野,新田老寨古櫸木樹下聽____愛情故事,置云海天堂看滄桑圣山。由此可見,____苗族文化與旅游資源呈現出與其他苗族地區,其他少數民族文化不一樣的天賦。
(二)____苗族旅游文化產業起步遲、規模小與多樣性。____苗族旅游文化產業于21世紀因____州“百千萬工程”逐漸興起,開始有了一定的規模,逐漸形成六種產業類型。一是小橋流水型。主要以梯子村和夯沙村為代表,依托夯沙河純凈的山體資源和恬靜優美的自然田園風光,充分挖掘當地特有的“桃花蟲”和苗育飲食文化,以赤腳抓螃蟹,捉挑花蟲為主要娛樂方式,以桃花蟲和長桌宴為主要特色飲食及小橋上柳蔭下欣賞田園美景。二是地方特色餐飲型。主要以呂洞村苗家酸魚、苗家酸肉等地方特色餐館為代表的特色飲食文化,以“吃”為主要旅游內容,并輔以一定的休閑活動項目。三是少數民族風情型。主要以夯吉村為代表,依托當地苗族長期存在的獨特的民俗文化,如村寨風水及建筑構造、生產方式、苗族織錦、民族服飾、節慶(武術表演),、稀缺的“彈琴場”等資源進行開發,以體驗苗族風情為主。四是農作物采摘型。以矮坡村、呂洞村為代表的萬畝生態茶文化旅游區,依托當地特有的黃金茶、獼猴桃、桃子、李子、梨子等經濟作物,以游客采摘為主要體驗,輔之以一定餐飲和休閑娛樂活動。五是農家庭院型。以排拔、蜂塘的部分農家樂接結點為代表,依托周圍的自然環境,當地原生態的農事生態活動,并輔以一這的娛樂活動。六是科技農業型。主要以梯子村、夯沙村為代表的高科技農業種植基地為代表,依托種植景觀,以觀光為主,并輔以一定的購物活動。
旅游開發對____苗族傳統文化旅游資源來說是一把雙刃劍,既有積極影響,也有消極影響。開發過程其實就是保護過程,要在發掘、整理和提煉____苗族、風俗習慣、歷史掌故、神話傳說,民間藝術,舞蹈戲曲,音樂美術,民間技藝,服飾飲食,接待禮儀等苗族傳統文化旅游資源的同時,注重保護。當前,____旅游文化資源開發與保護過程面臨突出的法制問題。一是商業化趨重,苗族文化“失真”問題;二是文化同化使其原生態環境開始面臨的破壞。
篇2
關鍵詞:永州市 旅游文化 開發
一、永州市旅游資源狀況
(一)旅游文化資源豐富
(1)歷史悠久,人文景觀眾多。永州歷史名人眾多,如舜帝、柳宗元、懷素、周敦頤、黃庭堅等;地方文化豐富,如舜文化、柳文化、碑文化、女書文化、草書文化等。此外,永州有歷代形成的古陵、廟、塔、閣、橋兩千多處,已被國家、省縣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238處。(2)風景優美,自然景觀獨特。永州是以山多水秀聞名的。瀟水南北縱切,湘江西東縱橫;九嶷山、陽明山、舜皇山、金洞林場4大國家森林公園分布境內,全境屬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水相間,風景獨特。(3)少數民族眾多,民俗風情古樸。永州境內居民共有29個民族成分,以漢族、瑤族、壯族為主,這使得永州民俗文化源遠流長,地方氣息濃郁,對外具有較強的吸引力。
(二)旅游基礎設施和旅游服務設施日趨完善
1.旅游基礎設施逐步改善。(1)永州市道路系統日趨完善,交通條件得到改善。境內有洛湛鐵路、衡棗高速、永連公路三大交通動脈,區位優勢逐步顯現。(2)相關配套設施明顯改善。永州市供水、電、氣系統完備,環境衛生良好,為永州市旅游活動的開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2.旅游服務設施發展很快。全市現有各類旅行社19家,其中國際旅行社2家;擁有星級飯店20家,其中四星級1家,三星級3家;省旅游餐飲示范點1處。
(三)初步形成較為完善的旅游經營管理網絡
永州已經初步形成了芝山柳文化、九疑山舜文化、陽明山佛教文化、浯溪古書法碑林、江華江永瑤文化、道州濂溪故里、中心城區百里平湖和舜皇山生態旅游區等九大風景名勝旅游區,基本上形成了較完善的旅游經營管理網絡。
二、永州市旅游文化開發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文化主題的物化
文化主題的物化,即將旅游文化的內涵用具體的、形象的、生動的載體體現出來。旅游者外出旅游,其目的是觀光、游覽、娛樂、休閑,獲得一種經歷,而絕不是研究某一種文化。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只有通過一系列的物化過程,以一種獨特的、直觀的、可感的形式表現出來,才能為旅游者所接受。因此,開發旅游文化,首先要注意的就是文化主題的物化。永州市要開發旅游文化資源,就必須注意文化主題的物化。但是,永州旅游文化的物化問題不容樂觀,以柳文化和舜文化為例:關于柳文化的唯一的景點就是柳子廟,而聞名天下的“永州八景”現在大都難覓蹤跡;舜帝是道德文化的鼻祖,舜文化具有豐富的內涵,但是,目前只有舜帝陵與舜文化有關。
(二)文化內涵的拓展和延伸
旅游者的需求千變萬化,若旅游文化僅僅固守其原本的文化基礎,最終只會被旅游者所遺棄。作為具有重要吸引功能的旅游文化,應隨著時代的變化,不斷的汲取新的營養,拓展其內涵,延伸其外延。永州市在文化內涵的拓展和延伸方面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柳文化在旅游者的印象中,基本上還停留在柳宗元時代;舜文化的開發,其目標顧客主要是拜祖、尋根的旅游者;女書文化正在進一步被遺忘……這種局面之所以產生,一方面是由于旅游文化的物化問題;另一方面,是由于永州市的旅游文化基本上還保持在固有的模式上,其內涵沒有得到進一步的拓展和延伸,使得旅游者和旅游文化之間缺乏一座溝通的橋梁,使得旅游者對其敬而遠之。
(三)旅游文化資源的保護
旅游文化資源的開發和保護是一個永恒的話題,但是二者并不矛盾,關鍵在于能否在二者之間找到一個均衡點。目前,關于旅游資源的開發性破壞,在我國時有發生:建設性破壞,景區超載開發、錯位開發、索道建設等,屢見不鮮;保護性破壞,以保護為名,卻使得景區失去原真性、整體性;管理性破壞,由于旅游區管理不善,使得環境受到污染……目前,雖然永州市還沒有發生嚴重的開發性破壞,但由于開發不當,導致旅游事故的事情也有發生。因此,永州市在開發旅游文化時,應該以此為鑒,在保護與開發之間找到一個契合點,在保護的基礎上開發,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三、永州市旅游文化開發的對策
(一)突出地域文化,打造歷史文化名城
首先,突出“舜文化”特色,兼顧“柳文化”。開發舜文化,應注重“德”、“教化”,將與舜文化相關的載體聯合起來,即以“舜文化”為主題,將舜文化、碑文化、舜帝陵結合起來,以九嶷山風景區為基地,根據游客的需求,有特色、有重點的整體開發,形成立體開發網絡。開發柳文化,可重修永州八景,恢復當年風貌,既要突出柳宗元縱情山水的欣喜,也要流露出“獨釣寒江雪”的孤獨,并將柳子廟作為憑吊柳宗元的場所,將柳宗元當年的游覽線路貫穿起來,形成一條獨特的旅游線路。其次,縱向開發,打造歷史文化名城。開發永州市旅游文化資源,可縱向開發,將永州的古老文化以時間為紐帶,一一展現出來,突出其歷史的厚重性,把永州優美的自然風光和古老的歷史文明結合起來,打造歷史文化名城。
(二)科學開發,深入挖掘文化內涵
永州市開發旅游文化,必須深入挖掘,將其內涵和游客的思想感情結合起來,如瑤文化,可突出少數民族的生活情趣,開發一系列的節慶活動,如“盤王節”、“耍春牛”、“敬鳥節”、“坐歌堂與送親”等,讓游客和瑤族人有一個親密的接觸機會。此外,可通過題材和立意(突出其風土人情和歷史文化)、形態設計(張揚其個性特征,設計不同人物形象)、材質(通過木、竹、金屬等不同的材質,開發獨特的旅游工藝品)等,從不同的方面展現瑤族人民的風貌。
(三)增強旅游產品的參與性
永州市開發旅游文化資源,在不破壞原生文化內涵和歷史遺跡的基礎上,應增強旅游產品的參與性:首先,可以利用聲、光、電等先進技術,以時光倒流的方式讓游客欣賞永州的歷史文化;其次,與特色文化相結合,以生動有趣的形式讓游客接受古老文化的熏陶,如體驗舜帝的耕作方式、學習懷素芭蕉練字、模仿柳宗元“獨釣寒江雪”、參加瑤族的節慶活動、認識女書等等,通過種種途徑,讓游客以一種獨特的方式了解永州市的旅游文化,將游、娛、樂和旅游文化融于一體,從而達到吸引游客、發展旅游業的目的。
篇3
對于旅游者來說旅游就是尋找文化差異,體驗異地文化。不同的地域文化帶來的旅游文化激發旅游者的興趣,推動著旅游業。旅游實質就是文化消費、文化購物、文化享受和文化交流。[1]針對旅游行為的地域性,不同的地域文化對旅游文化資源的開發影響頗異。隨著國內旅游市場的日益成熟,只有廣泛開發旅游文化資源才能提高競爭力和吸引力。
1地域文化和旅游文化資源的內涵
在基于地域文化對旅游文化資源開發進行研究,前提是要深刻理解地域文化和旅游文化資源的內涵。地域文化是綜合自然地理概略、社會經濟結構和文化歷史發展等因素在一定地理區域上各類文化事項的總和。地域文化是以地理區域為界將文化劃分,所以地域文化屬于特定的地域環境但同時又屬于特定的時代。旅游文化資源是客觀存在于一定的地域空間,具有旅游吸引力,體現人類文化內涵,并能夠產生一定經濟和文化效益。有些學者將旅游文化資源分成如下四類[2]:一是自然景觀類,如森林、湖泊等綜合類自然資源,戈壁、沙漠等地質地貌等。二是文史傳說類,如歷史文獻、民間傳說、民謠故事等。三是建筑器物類,如綜合人文旅游地、景觀建筑、歷史文物、民族服飾等。四是非物質類,如民間工藝、習俗、禮儀、信仰等。不同的學者分類和觀點不盡相同,但基本上可認為旅游文化資源是由旅游物質文化資源、旅游精神文化資源和旅游制度文化資源組成。
2西安地區的旅游文化資源開發研究
2.1西安地區旅游業概述
西安是世界級的歷史文化古都,首批中國優秀旅游城市。西安的文化遺存具有資源密度大、保存好、級別高的特點。西安自然生態優美。例如,秦嶺被譽為中國的“中央公園”,是中國地理和氣候的南北分水嶺;秦始皇陵兵馬俑、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和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等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素有“天然歷史博物館”之稱,蘊藏著豐富的歷史文物,遺有高壟斷性的文物資源、古城遺址、寺院、廟宇、陵墓等。
2.2西安地區旅游文化資源評價
西安地區旅游文化資源質量高,占旅游資源的比重大;不同地域的旅游文化資源凝聚并承載著這個地區特有的歷史文化和民族地域文化內涵,同時展示該地域的文化水準、思維方式和審美情趣等。[3]不但滿足了旅游者追求異地文化差異的滿足感,而且成為旅游的優勢資源。雖然西安地區的旅游文化資源十分豐富,數量巨大,但是很多旅游文化資源同性質強。因此,需要不斷挖掘西安地區旅游文化資源潛力,改善和保護旅游環境,提升旅游文化品位,在保持歷史特色的條件下塑造新的旅游形象才能吸引源源不斷的游客。
3基于地域文化對旅游文化資源開發的策略
3.1對旅游文化資源的地域類型準確定位
旅游文化資源的開發研究離不開地域文化,地域文化使旅游行為變得更有特色,更具魅力,反過來旅游行為承載并傳播了地域文化。旅游業的發展要因地制宜,不同的地域對應不同的旅游文化資源,只有基于地域文化的旅游文化資源開發才能使得旅游業繁榮發展。[4]所以從地域文化角度對旅游文化資源開發研究至關重要,這也是我們的研究重點。只有首先對旅游文化的地域類型進行準確的定位,然后才可以依據當地的地域文化特點制定旅游文化資源開發方案。不同的地理環境形成不同的自然資源景觀,也造成不同的民族文化。例如,高原、荒漠等造成不同的文化差異。對旅游文化資源地域類型初步定位后還要進一步研究,才能具體確定該區域的地理和旅游資源結構、旅游業綜合水平以及社會經濟發展水平。
3.2依據地域文化特點合理開發旅游文化資源
旅游文化地域類型可基本分為傳統人文景觀型、現代人文景觀型、自然景觀型、自然人文和諧景觀型和特殊環境型。對于自然景觀型的地域文化,由于該地域自然景觀占主導地位,所以要合理利用其生態旅游;對于現代人文景觀型的地域文化,由于該旅游地域大都分布在沿海等重要交通地理位置上,經濟比較發達,人文景觀也非常豐富。所以要充分利用該地域豐富的人文景觀資源和發達的經濟水平;對于特殊環境型的地域文化,像新疆、青藏高原等特殊的地理環境,交通、物資、經濟都比較落后,但是它的旅游文化資源有著巨大的開發潛力。因此,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也應該注意保持和保護觀光旅游景點的人文內涵,避免這些旅游文化資源景觀被過度商業化。提高旅游服務質量和旅游項目科技含量,開發全方位的旅游文化資源。
3.3對旅游文化資源綜合評價并進行多元化開發
對旅游文化資源的開發不僅要把握其旅游要素,還要對旅游文化資源進行綜合評價分析,以實現區域旅游資源的整體功能,提高旅游產業的綜合效益。例如,結合西安地區的旅游資源評價對其進行綜合開發。西安的旅游資源總量豐富,類型多樣,級別高,可以利用其獨特的地域文化,絕無僅有的類型吸引眾多游客;西安的人文旅游資源占絕對優勢,開發利用潛力大,蘊藏著深厚的歷史文化信息,具有一定修養的人才容易體會到其中的價值和魅力所在,可以深入挖掘這類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吸引有文化素養的旅游者。西安是具有悠久的人類發展歷史的地域,人文旅游資源與歷史文化具有密切的關聯,歷史文化類人文旅游資源突出,應該充分利用中國社會歷史發展中強盛王朝在西安所創造的輝煌文化開發旅游資源,而其他地方難以與其項背。
4結語
篇4
在旅游開發活動中,我們可將旅游目的地視為一件商品,而這件商品的消費者――旅游者的購買意圖與消費需求則應是我們關注的重點。
旅游者在挑選旅游目的地,進行旅游決策時,心中對旅游地具有某種自覺不自覺的審美傾向性,即“期待視野”,期待視野是否開闊、明確、可塑、彈性,是區分游客是否成熟的標志。旅游者由于有以往的旅游經驗,或親朋好友的推薦介紹,或宣傳資料的閱讀,往往會對旅游目的地有自己的理解和期望,在旅游過程中,目的地的場景會喚醒旅游者以往旅游經驗的記憶,將旅游者帶人特定的情感中去,從而對旅游目的地感到滿足、超越、失望或反駁。
期待視野與實地旅游體驗的關系分為三種。一是完全符合,即實地旅游體驗與旅游者的期待完全重合,由于沒有任何的新奇感,難以提起旅游者的游覽興趣,說明旅游產品無創意。二是完全不符合,旅游產品創意遠遠超前于游客實際水平,旅游產品留有太多空白,游客難以領會旅游產品,難以對其產生興趣。三是兩者有符合之處又不完全符合,這種情況最能調動游客的游覽積極性,引起游客的探知求新欲。
在旅游文化開發時,我們要預先將旅游者的期待視野考慮進去,使旅游地對旅游者更具吸引力。比如進行純娛樂型景點的旅游開發,人們去這些地方,是想放松身心,不需思考,在游玩過程中萬慮皆忘。而對于自然風景名勝、古跡的開發,則需要盡量拉開旅游者的期待視野與旅游實際的距離,使其不完全重合。因為這類景點有著不證自明的美麗形式,如同經典作品一樣有著“永恒意義”,如果旅游經驗與期待視野完全重合,讓旅游者沒有一個思考和理解的過程,就會削弱旅游中的愉快體驗,難以讓人感到審美滿足。就像俗語常說的“看景不如聽景”,旅游者會對景點感到失望。因而開發時要大力開發此類景點的文化內涵,加強它們的藝術特性,對旅游者的審美經驗也形成一種提升。景點的藝術品位的提高也有助于引導旅游者的審美趣味,景點與旅游者之間形成一種互動關系,使旅游者更為成熟。
按照旅游資源的類型,可將其劃分為自然景觀類型、人文景觀類型、情感資源類型,這三類旅游資源各有其獨特的開發策略。本文主要講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
我國自古就用“山水”作為自然風景的代名詞,所謂“佳山水”,是指能使人們產生美感的自然環境或物象的地域組合,往往是大自然中最具美學特征的地段或地域,是具有旅游優勢的天然景觀,具有很高的游覽觀光價值。
這類旅游資源,有其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它們的自然風貌是吸引游人的最重要因素,使游客暢游天地寄情山水時,陶冶性情,感受到造化的靈秀。
以自然風貌取勝的“佳山水”,它們的動人景致是大自然的恩賜,它們都是一定自然地理條件下形成的,各自的特征都是絕無僅有、不可移置的。正是由于這種不可移置性,在這類旅游景點的開發中,應盡量保持它的天然風貌,避免過度的開發,即使有人造景觀,也是在有強化旅游地的獨特自然風貌的必要時,為了彰顯景色的天然風貌,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盡可能少地在其間點綴人造景觀?!凹焉剿钡奈幕_發原則應是以保護為主,適度、合理的開發,保持其獨特的天然特色。
旅游文化中旅游景觀依,附名人而成為名勝的更是司空見慣。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一經名人的行跡點染,許多樣貌平凡的自然風景便觸處生新,增添了強烈的吸引力。
在這類普通自然景觀的文化開發中,要避免文化開發的過量化、庸俗化,魯迅先生當年深惡痛絕并撰文嘲諷所謂“十景病”或“八景病”,曾指出,“凡看一部縣志,這一縣往往有十景或八景,如‘遠村明月’、‘蕭寺清鐘’、‘古池好水’之類”。這是旅游文化開發時要注意避免的,不能為了大量開發景點而將景物進行惡俗的牽強附會。在利用名人傳說進行“攀龍附鳳”時,同時要注意附會內容應具有符合一定的審美理想的合理性,應符合傳統的審美習慣與審美趣味,表達出人民大眾的某種理想寄托,使人們的理想可以藉山水而永久留芳。
有的普通的自然景觀可根據自身的地理優勢發展具有娛樂性或科學性的旅游活動,前者如攀巖、潛水、漂流等,后者像森林探險、野外探險等?,F代人厭倦了都市生活的喧囂、繁忙、枯燥、毫無新意,向往自然的清靜、開闊,希望有機會到大自然中舒展身心,放飛心情。或為了磨練意志,鍛煉體能,到未經文明踐踏過的地方去尋找“野趣”,回歸自然。
這類景點的旅游開發并不需要太多的文化內涵,應盡量保持自然的原生態,為旅游者提供必要的工具與安全保障即可,這類旅游的樂趣就在于重新發現自然,以及在征服困難中體會到的。
歷史古跡是經一代人或多代人的公認,并經過保護、修繕或重建而保留下來的歷史遺跡,具有一定的文化、藝術和觀賞價值,能滿足旅游者探古求知的需求。
我國歷史悠久,古跡眾多,具開發價值的歷史古跡繁多。并且歷史古跡往往都經過多年的歷史積淀,它們的文化開發一般來講都比較成熟,對歷史古跡旅游景點的文化開發,應在保護的基礎上,保持并突出它的歷史文化內涵,人造景物的風格應與當地的歷史風貌和諧一致,盡量避免過于現代的景物的點綴,在改造時也盡量保持景點的歷史原貌。
在景點開發時如何對歷史古跡進行保護是旅游文化開發中的當務之急。不謹慎、太迅速和過度的商業化的發展會完全地破壞文化景點。許多歷史文化景點,其吸引力在于文化,游客希望一睹古代文明,更有興趣看到當地如何整合現代的發展需要和古文化的保存于一體,如果一切變成博物館式或動物園般來經營,就失去了它的價值和意義。
同時,歷史古跡景點的文化開發應重視文化氛圍的創造,好的氛圍有助于人們進入歷史的場景;旅游開發者也應參與培養游客,在操作中也要使古跡靠近現代人的興趣,營造文化氛圍,造成現代人在歷史和現實中穿梭的情調,才能牢牢抓住旅游者。
我們在進行景點的旅游開發時,要充分借重這些為文學藝術浸已久的文化內涵,因為這些與文學藝術有關的景點,本身就有其他自然風光不能比擬的優勢。從旅游者來講,他們希望能到自己耳熟能詳、聞名已久的地方作一次親身體驗,這些景點本身就具有一種“名牌效應”,它們的歷史積淀、文化內涵便是最好的廣告宣傳。而且,針對這些景點進行開發時,我們不必費心地再為其進行主題設定或形象包裝,因為它本身已具備了明確的歷史文化導向,我們只須把握住它的文化脈絡,景點的開發只需圍繞著它本身的文化特征加以保護、襯托、強化即可。
這種將旅游和文化的結合,借助文學藝術的想象去增加游興,增厚情感內涵,是一種成功的美學策略。游客除了觀山望水,還可駐足與“歷史對話”,既可滿足感官的體驗需求,也可獲得精神和心理的愉悅滿足感。
作為旅游文化資源的民俗風情具有原生性、豐富性、群體性等特征,充滿鮮活的質感和強烈的動感,是一種融歷史風格與現實生活為一體,充滿彈性張力的旅游資源。它既具時代性,又兼備歷史’性,它的風情濃郁的地方戲曲、民間歌舞、民族服飾、特色飲食以及風俗習尚都對旅游者構成恒久的強烈吸引力。
民俗風情游是一種參與性很強的旅游活動,旅游者從游覽活動伊始,便可感受到、觸摸到它,而且置身其中,是觸手可及的一種鮮活的動態生活。 ’對民俗風情類景點進行旅游開發,要特別注意保持民俗特色的“原汁原味”,正是它們特有的風情吸引著無數的旅游者,因而,在進行民俗風情類景點文化開發時,應在“特”字上下功夫,因地制宜,利用當地固有資源,以發掘民族的個性文化為目標,為旅游者營造一種異域、異族風情的文化氛圍。
民俗風情景點的另一引人動心的特質是它的“參與性”。旅游者可置身其中,感受異地風情,品味異國情調。在景點的文化開發時,要大力開發那些使游客可以親身一試的民俗節目,親身體驗會讓游客感到激動人心、有趣難忘,從而使景點更具親和力、吸引力。
有一定主題的現代人工建筑類景點,如世界名園薈萃、世界之窗、錦繡中華之類。這類景點,通過概括與提煉,把客觀存在的模山范水移縮到有限的空間范圍內,在景點內塑造出各種理想的意境,既是對其他風景名勝的模仿,更是藝術的再現,營造出一種“人工勝自然”的藝術境界,使人類“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的旅游奇想夢幻成真。
篇5
關鍵詞:文化創意;民族旅游;文化傳承
1 文化創意與民族旅游
Landry認為,創意是一種工具,利用這種工具可以盡可能地挖掘潛力來創造價值(Landry,1994)。文化創意是指元素融合多元文化,利用不同載體而構建的再造與創新的文化現象。文化創意的核心就在于人的創造力以及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創造力。而民族旅游是旅游的重要部分,民族旅游區別于其他地區最重要的標志是其獨特的文化特色,而文化特色則是民族旅游開發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1]
2 民族旅游開發中文化創意的重要作用
2.1 文化創意提高了民族旅游開發的市場競爭力
隨著民族旅游業的興起,很多地區的旅游市場不斷完善,市場競爭愈加激烈。市場是一個優勝劣汰的地方,擁有創意的旅游產品才能在競爭中取得有利地位。[2]文化是旅游發展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一種依托,兩者緊密相連。在旅游業中,文化的差異是最能吸引游客的地方。但是如今文化發展呈現出多樣性,僅靠傳統的文化差異已經很難立足于市場。因此,在當今的民族旅游中應該注重文化創意,只有突出民族旅游中的文化創意,才能打造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
2.2 文化創意體現了文化傳承
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而一些傳統文化正在慢慢消失。要傳承和發揚我們的傳統文化,只有將文化進行合理的創意開發,才能有利于人們識別和認同,使其保持長久的生命力。文化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也不是因為文化向前發展了,文化的真實性就變了,民族旅游文化的真實性不等于文化的原生性。[3]文化具有延續性,而民族旅游就是將文化展現在人們眼前。時代在進步,文化也需要發展,文化創意就是文化發展的方向。在民族旅游的開發中,從古建筑、音樂、舞蹈、傳統文化節日、旅游紀念品等載體進行文化創意設計,讓人們了解更多的文化信息和歷史內涵。在文化創意方面,鳳凰古城就做得很好。它通過挖掘民間文化資源,舉辦中國鳳凰民間文化節,通過文化創意展示鳳凰獨有的茶燈戲、陽戲等民間文化,彰顯了鳳凰獨特的文化內涵,也將這些散落在民間的文化進行整合,體現了民間文化的傳承,又具有市場價值。
3 文化創意在民族旅游中的應用
文化創意在民族旅游中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應用:
3.1 通過政策指導文化創意產業在民族旅游中的發展
用文化創意理念進行民族旅游的開發,需要加大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政策支持力度。[4]政府通過參與和推廣各項民族旅游活動,激發創意的需求。但是政府要明確在文化創意中的角色,不要太過于干涉創意文化的發展。政府在文化創意發展中的作用是全方位的,要在主要的戰略上進行指導;在實施環節,政府的主要作用是創造條件,營造一個良好的、公平的競爭環境。
3.2 通過文化創意進行商業化開發
將文化創意運用于民族旅游的開發是市場的必然結果。旅游行業的競爭越來越激烈,而傳統的民族旅游開始在逐漸走下坡路。市場的認知度和接受度是旅游開發的關鍵。在現今的經濟背景下,旅游行業越來越注重產品的參與性和體驗價值。而傳統的民族旅游已經滿足不了市場的需求,因此需要文化創意來給現今的民族旅游市場帶來生機。但是在進行民族旅游開發的過程中,應該注意不要過于商業化。例如,壯族的“攔路酒”活動,在游客的必經之路擺攔路酒,直接或間接地向游客索要費用,這種過于商業化的行為,體現了文化創意的匱乏,不僅沒有達到文化創意的要求,對于傳統文化更是一種傷害。所以民族旅游開發的文化創意中,要在尊重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進行文化創意開發。
3.3 將文化創意融入民族旅游開發中,必須符合大眾化、普遍化
從國外的很多經驗中可以看出,要想將文化創意做好,必須面向大眾,并且無處不創意。在民族旅游中,文化創意是很關鍵的因素,但是這種創意要面向大眾,讓廣大人民都能參與到民族旅游開發中其,更切實地體會到旅游地的地域特性;而且創意不是單一的,在一個民族活動中,可以有多個創意,一環扣一環,這樣才不會顯得單一。文化創意普遍化有利于民族文化的發展,但是我們應該避免文化創意中的庸俗化和一致化。每個地區應該有每個地區的文化特點,這也正是民族旅游有別于其他地區旅游的一個重要的標志。
4 外國文化創意理念在民族旅游開發中的應用
4.1 英國王室文化創意旅游
英國是國際創意的標桿,而且是文化創意產業的發源地。英國人很注重文化的發展,以本地風情為特色的文化,促進了旅游業的進步。其中王室文化是英國旅游業的一大特點。
去英國旅游,就不得不提到英國的王室文化旅游。到了倫敦,你會發現所有重要的景點,都跟英國王室有關系,都有不同的故事在里面。你可以通過景點介紹、導游講解等了解英國的歷史故事,以及蘊含在其中的文化。英國的王室文化旅游吸引了眾多的游客去游覽,它無疑是成功的。
在文化創意上,英國的角度選得非常好。首先,它抓住了人們對王室文化的好奇心理,吸引游客;再者,它將王室文化普遍化。在英國,隨處可看到英國王室文化的景點,如白金漢宮、倫敦塔、溫莎城堡等。然后,讓游客參與其中,如白金漢宮衛兵換崗儀式,游客可以免費觀看英國皇室衛隊換崗的盛況。
4.2 日本多樣化的文化創意開發
日本是亞洲文化創意最發達的國家。[5]亞洲地區文化總產值一半以上都來自日本,2005年日本的文化總產值大約為13萬億元。
日本有如此大的貢獻,在于它對文化創意的重視。在日本的文化產業中,幾乎無處不創意。在旅游產業中,日本的寺廟文化占了很大一部分。日本保留原來的寺廟文化,比如祈愿。而又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了文化創新。文化總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改變的,寺廟文化也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創新。在祈愿文化中,若是抽到上簽,人們便會高高興興地帶回家,而若是抽到不滿意的,就會將其系到樹上,以求逢兇化吉。這樣的文化創意,滿足了游客抽簽祈愿的心理,又解決了游客抽到不滿意的簽的郁悶心理。
日本政府提出了文化強國的戰略構想,但是從不包辦文化,都是將文化投入市場,讓文化在這種良性競爭中不斷地發展進步。因此,日本的文化產業呈現出一種百花爭鳴的現象。
4.3 極具特色的美國農業文化創意產業開發
美國是目前世界上文化創意產業第一強國,其文化創意產業在國內產業結構中位居第二(首位是軍事工業),在出口方面則是第一大產業,其文化創意產業的經營總額近幾年高達數千億美元。[6]
在旅游業的發展中,美國也運用了文化創意的理念。美國農業的生產方式和生產力水平都位于世界最發達農業之列。然而美國不僅僅發展于此,它將農場文化與旅游文化相結合,形成了獨特的旅游方式――生態農莊旅游。這種方式將美國的農莊文化以旅游的方式展現在游客眼前,讓游客在旅游過程中可以體驗農場的樂趣,參與農場的活動,增強了游客的體驗感。
5 國外文化創意產業案例對中國民族旅游開發的啟示
中國雖然也有農家樂等旅游休閑方式,但是這些往往規模不大,而且游客可以體驗的地方比較少,涉及的文化也比較少。從這些國家我們可以得到很多的啟發,不論是英國的王室旅游、日本的寺廟旅游還是美國的生態旅游,都離不開文化創意。
5.1 充分運用文化的儀式感,提升民族旅游的層次
從英國白金漢宮的文化旅游中,可以給民族旅游開發以啟示,即通過文化自身獨特的儀式,比如王室自身的一套禮儀方式,讓旅游者親子體驗,從而具有了獨特的儀式感,而這種儀式感正式文化獨特的魅力,也增加了旅游的新奇感,同時也提升了旅游的層次。所以在民族旅游過程中,善于運用少數民族文化中獨特的儀式,可以增加用戶的體驗層次,從而提升旅游者的參與性。
5.2 充分挖掘用戶心理,開展具有獨特民族文化的旅游
在民族旅游開發的過程中,一定要充分挖掘用戶心理,比如日本寺廟祈福旅游,就給人以很好的借鑒,通過這樣的方式,滿足了旅游者祈盼好運的心理,將旅游產品本身的差異性就體現了出來。同樣在很多國內的民族旅游中,也可以采用這樣的方式,將民族對美好生活向往,且帶有民族文化符號的活動開發出來,讓游客參與,可以讓用戶具有更好的旅游體驗。
5.3 因地制宜,運用文化創意進行民族旅游開發
借鑒美國農業旅游的開發,可以讓民族旅游有更多的開發途徑,比如三江侗族景區,大部分侗族村寨依山而建,形成了相對封閉的侗族吊腳樓建筑群,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村子具有很好的生態型和環保性,因地制宜地開展很多具有山村特色的文化活動,可以讓旅游顯得真實,讓旅游者有更好的現場感,讓環境的場域價值呈現出來。
6 結語
在旅游業快速發展的今天,國內應該參考國外旅游文化發展的經驗,首先以全新的視角來進行文化創新。美國基于一個新的旅游角度――農業,發展生態農莊的旅游產業鏈,再者發揮擴大本地區的優勢,日本、英國就是善于利用自身的優勢,并將其擴大,所以才會有現今的寺廟旅游和王室旅游。在借鑒國外的文化創意經驗的同時,還要根據我國的國情以及各個地區的具體情況,在文化創意的基礎上進行民族旅游的開發,找出一條適合的創意旅游的道路。
參考文獻:
[1] 丁健,彭華.民族旅游開發的影響因素及開發模式[J]. 中南民族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02):98- 101.
[2] 馬曉京.民族旅游開發與民族傳統文化保護的再認識[J]. 廣西民族研究,2002(04):77-83.
[3] 陳寬.基于文化創意理念的旅游產品開發研究[J]. 經營管理者,2010(05):56.
[4] 汪曼.英美日三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經驗解讀及啟示[J]. 浙江樹人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05): 32-37.
[5] 任紅偉.韓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經驗與啟示[J]. 廣東經濟,2011(12):14-16.
篇6
關鍵詞:古名人 文化旅游 開發前景 名人效益。
如今經濟日益發展的時代,人們有了越來越多的時間關注文化,用通俗方式傳播傳統文化的電視傳媒百家講壇的節目存在,表明了大眾對于傳統文化本身的興趣。2011年中國文化旅游年,人們在休閑的時候,不僅僅是關注自然景觀,而是越來越多地在意旅游本身的文化內涵。原有的文化旅游資源在如今旅游成為各個省市經濟發展非常重要的經濟來源之一的狀態之下,打造古名人文化效應,進一步提升城市品牌,成為很多城市發展文化旅游的一個重要開發的方面。
在這樣的文化旅游氛圍中,更好地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對于整個省的旅游文化提升有著積極的意義。對于河北省古名人文化資源的梳理,探討、規劃、對于我們進一步開發、提升古名人文化的品質有著積極的意義。
1河北省古名人文化旅游景點概述。
河北省曾經從傳說時期的黃帝時期,經歷了五千年的古代文明。保定、滄州、秦皇島、唐山、承德、張家口、廊坊、滄州、石家莊、衡水、邢臺、邯鄲各個地區都有自己的古代名人資源,可以感覺到在這片土地的每個角落都散落著歷史的記憶,那些歷史人物、故事、傳說沉淀出的是河北省的整個歷史,在美好的風景呈現的時候,仿佛可以感受到歷史的脈搏跳動。河北省的古名人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梳理,而這些古名人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與整個的自然資源也是密切相關的,它不可能脫離整個的旅游狀態,了解各種不同的古名人文化的存在方式,才可能更確切細致地開發和提升古名人文化旅游的內在品質。
第一類關于歷史傳說類的景點:孟姜女廟也稱“貞女祠”。秦皇島因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東巡到此拜海求仙并駐蹕于此而得名,是我國惟一一座以帝王名稱命名的城市。靈山相傳靈山乃女媧娘娘補天煉石處。滄州千童祠記載著秦代方士徐福率童男童女、百工巧匠成功東渡的故事。武靈叢臺,相傳是戰國埋藏趙武靈王(公元前325年至公元前299年在位)所建,距今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京娘湖風景區特別是宋太祖趙匡胤千里送京娘在此地梳妝、搭衣之傳說?;剀囅镂挥诤愂袇^串城街南段,相傳戰國時趙上卿藺相如曾在此處為大將廉頗回車讓路,故名藺相如回車巷。邯鄲黃粱夢呂仙祠是依據唐代沈既濟所著傳奇《枕中記》故事而建的。邯鄲學步橋學步橋原為木質浮橋,明萬歷年間(1617年)改建為石橋,解放后重建,已非過去學步橋之真面目。邯鄲涉縣媧皇宮是我國規模最大、肇建時間最早的奉祀中華始祖女媧的古代建筑群。
第二類關于古名人的故居墓地遺址:正定是三國名將趙子龍的家鄉,也是曹雪芹先祖曹彬的故里。邢臺內邱扁鵲廟風景區據記載始建于漢,是祭祀中醫圣祖扁鵲的重要場所。清東陵位于遵化市境內,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宏大、體系最完整、布局最得體的帝王陵墓建筑群。定州碑林院中高大的封土之下保存著一座完好的東漢墓室,距今已有1700年的歷史。滿城漢墓、清西陵、蘭陵王墓等。
第三類關于名人的歷史事件:避暑山莊是中國現存最大的皇家園林。張家口下花園雞鳴山景區,名山自有眾人攀,北魏文成帝、唐太宗、宋太宗、遼圣宗、遼蕭太后、元順帝、明英宗、清康熙帝等歷代帝王都先后登臨雞鳴山,歷史上曾有秦始皇、曹操、唐太宗等九代帝王登臨的千古神岳碣石山。
在這些已經開發的古名人文化資源中,我們可以感覺到文化歷史的久遠和厚重,但是大部分的已經開發的資源,力度和規模都有所欠缺,而有的開發耗費巨資,卻沒有能真正打造出古名人的文化效應。所以從不同的角度理清出現有的資源和開發狀況,對于我們進一步地提升古名人文化旅游的品質有著重要的意義。
2河北省古名人文化資源開發可借鑒的成功范式。
探尋名人名勝對于旅游者而言,是在旅游放松身心的過程中可以欣賞美麗的山河大川,并同時感受拂面而來的文化氣息,使旅游者徜徉于有著深厚的名人文化內涵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就有必要更好地打造古名人文化旅游的品質。關于名人與旅游的關系,“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句唐詩人劉禹錫的名言已經很清晰地告訴我們,自然景觀的美麗尚需名人效應給以推廣,使更多的人能夠欣賞美麗風景,感受到文化的厚重,潤物細無聲地滲入每個人的心靈深處。從大家對于古名人文化開發的探討中,值得借鑒的成功方式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是尋求因名而貴的物,因名而勝的地方。比如說“江南三大名樓”的岳陽樓、滕王閣、黃鶴樓是因為范仲淹、王勃、崔顥的文句而聞名。
第二是尋求名人文化旅游打造的成功范例。比如四川省綿陽市把“李白”這張牌打得很響,李白文化氛圍很濃,李白文化游很火。綿陽市有青蓮鎮李白故里、市區李白紀念館、太白公園、海燈武館、太白洞等有影響的景區景點。李白故里風景名勝區景點眾多,隴西院、太白祠、太白碑林、李白衣冠墓、磨針溪、洗墨池、粉竹樓等均為省級文物單位。
第三是尋求名人文化旅游打造的積極建議:比如開發建設名人紀念館、博物館;開發建設名人和名人事跡雕塑;開發建設名人陵園;開發建設名人文化廣場;開發研制名人文化旅游商品。隨著現代旅游業的發展,世界各國均將自己的歷史和名人當作高品質的特色旅游商品進行開發。可出版發行名人事跡圖書、音像制品;可設計名人或名人事跡的精美圖案的紀念品、發行紀念幣、紀念章、面塑、泥型、木雕、袖珍式的便于攜帶的名人半身或全身的銅像、名人字畫墨寶。
第四是尋求河北省名人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設想:開發中華“三祖”文化,清帝史跡文化旅游資源開發,邯鄲——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文化資源綜合開發,邯鄲有中國“成語典故之鄉”美譽,將旅游與古今文化密切結合,提升其品質,充實其內涵。
第五是尋求適合推廣名人文化的各種節日活動,以及大型的實景表演,還有現在所新的推廣出來的經典影視劇的拍攝和放映。比如廬山放映《廬山戀》,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戲劇表演等等。
以上的內容只是在中國古代名人文化旅游開發中的一些小的范例,我們可以通過資料的查閱和實地的考察,學習那些旅游發達地區的開發的精髓,規劃河北省古代名人文化開發的前景,并真正地打造屬于河北省獨特的文化旅游品質,創造出真正地品牌,實現名人文化的效應。
3河北省古名人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前景規劃。
在這么多燦若晨星的古名人文化的資源和遺跡中,打造古名人的名牌效應和經典旅游路線才是最重要的,同時我們也需要記住所有的那些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和拋灑熱血的人們,但是不一定全部用物質實體的打造來完成這樣的文化記憶。所以進行整體規劃就是最重要的了,并且要在做規劃的時候,同時要消除惡性競爭,單純為了旅游的經濟效益,不尊重真正的歷史事實。河北省名人類型眾多,在燕趙大地的這些古名人們在中國各個不同領域都取得非凡的成績。在這些古代名人中,他們所表現的業績與這片土地的相關性各不相同,關聯性有多有少,現在以人物為中心,以出生地或者祖籍為宗旨,在原有的已經開發的古名人文化旅游的基礎上,來規劃河北省古名人的文化旅游前景。
第一,開發最有價值的歷史傳說旅游。胡服騎射、奉公守法、藥王摘匾、背水一戰、圍魏救趙、完璧歸趙“、鹿”的傳說、黃梁美夢、猛張飛工筆畫美人,金石為開這些歷史傳說的背后都有著動人的故事,有的還彼此相關,但是對于同一個古名人的歷史傳說最好有一個整體的規劃,避免割裂和重復。
第二,開發帝王類的名人文化旅游。趙武靈王、燕昭王,關于他們的故事有很多,都是對于當時社會發展有著積極意義的。而秦始皇這個人物,他的傳說眾多,并且灑落在各地,比如千童祠,比如求仙入海處,還有他的出生地,死亡地都不在一個地方那么就尋找最可以遺存的遺跡來開發這個古名人文化,真正地達到可以有開發性。
第三,開發文學藝術類的名人文化旅游。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酈道元;北魏散文家楊衒之。北朝魏、齊時無神論者、文學家邢邵;北齊文學史學家魏收。隋代詩人盧思道。唐代詩人崔護、李嶠、盧延讓、盧照鄰、劉長卿;唐代散文家李華。金末文學家、文學批評家王若虛。元代雜劇作家關漢卿,元代戲劇家李好古、尚仲賢。北宋文學家劉筠、柳開。明代文學家馬中錫,明代散曲作家趙南星。清代學者、文學家紀昀。清朝祖籍河北豐潤人文學家曹雪芹。他們給后世留下了很多的典籍,是可以很好開發和充實文化旅游的資源。
第四,開發政治類的名人文化旅游。商末孤竹國叔齊、伯夷。戰國末期燕國高漸離。秦南越國王趙佗。西漢大臣竇嬰。三國時蜀國將領趙云、張飛。唐代政治家魏徵;唐朝名相宋璟。南宋抗元將領張世杰,宋代民族英雄李若水。元代政治家、法學家何榮祖。
第五,開發科學家類的名人文化旅游。春秋戰國名醫扁鵲。東漢名醫邳彤。南朝宋齊間科學家祖沖之,齊梁間數學家祖暅之。隋朝經學家、天文學家劉焯,音韻學家陸法言。唐初史學家李百藥。五代造墨名家李廷。金朝著名醫學家劉完素,金末元初著名醫學家李杲“,金元四大家”之一。中國元代的大天文學家、數學家、水利專家和儀器制造家郭守敬,元代數學家李冶。明末清初歷史學家傅維鱗。
嘉慶至道光年間的名醫王清任。他們在各個領域的前沿貢獻值得后人尊重和學習。
第六,開發藝術家類的名人文化旅游。漢代造詣很高的音樂家李延年。隋代畫家展子虔。五代后唐畫家胡瓖。元代書法家、詩人鮮于樞。唐朝文學家、書法家李陽冰。南宋畫家趙伯駒太祖七世孫,太祖第十一世孫趙孟堅。元代著名畫家劉貫道。北宋皇帝畫家趙佶,河北涿縣人。
在民間傳說和故事中有著與之相關聯的古代名人,雖然有的名人只是在這片土地上是短暫的存在,但是依然帶來了最為奪目的光彩,所以在我們的歷史記憶中應該書寫他們每個人的傳奇,那怕是輕微的,卻也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在這些資源與已經開發的資源之間有著比較大的差距,因此我們有必要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整合,打造全新的古代名人文化的旅游品牌。
注釋。
①李卓文。三峽名人文化與旅游開發[j].三峽大學學報,2003.
②熊春水。打造文化旅游勝地 應打響陶淵明品牌。九龍網,2006.
③許文建。河北省區域文化旅游資源立體開發。ssfcn.com.2007,7.
參考文獻。
[1]龔紹方。旅游規劃與開發[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7,(1)。
[2]李天元。旅游學[m].北京:教育論文" target="_blank">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
[3]吳必虎。區域旅游規劃原理[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1,(5)。
篇7
關鍵詞:贛州;宋文化;旅游開發
旅游是人類的一種經濟文化活動,文化是旅游發展的靈魂與旅游業持續發展的基礎。贛州是一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擁有眾多的宋文化旅游資源,然而贛州當前旅游業的發展中卻忽視了這一點,存在很多問題,因此作者認為有必要進行思考與總結,并提出合理的建設意見。
一、贛州宋文化旅游資源簡述
贛州位于贛江上游,江西南部,具有2200多年的歷史,1994年經國務院批準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贛州宋城文化旅游資源極其豐富,主要由位于贛州市章貢區的宋城和相關建筑景點如郁孤臺、八境臺等,及許多宋代建筑,如宋代古塔、古橋、古廟宇、學宮(書院、試院、儒學)、衙署等構成。
贛州的宋代城墻建筑在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堪稱獨一無二。其宋代城墻,位于贛州市北部章、貢兩江岸邊,全長3664米,寬約5米,平均高7米,是江南保存最長的古城墻,也是我國現存唯一的地面和地下保存完好的宋代城墻,有極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為江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贛州的宋代古浮橋也是重要的宋城文化遺存。位于章水上的西津橋、南河浮橋和位于貢水上的東津橋(即現在的建春門浮橋)三座浮橋,從宋代開始建造,除戰亂時偶有廢止外,一直沿用到現代,對于城鄉之間的交通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目前,仍保存了最長的一座建春門浮橋,該橋全長400米,共用了100只木舟,每3只木舟為一組,整座浮橋分為33節,每天定時開啟,以通行船只。這一古老的交通設施,已在贛州沿用了900多年,構成了贛州特有的人文景觀。
此外,贛州市其它宋城文物也保存較好。不僅城墻、城門、城樓、敵樓、弩臺、大街、小巷、橋梁、地下排水系統、護城河遺址比較完備,而且宋城的江城防洪功能至今仍然有效,是了解我國防洪史的活教材。
二、贛州宋文化旅游開發存在的問題
贛州宋文化旅游資源豐富,品位高,然而由于種種原因,在實際的旅游開發中還存在諸多問題,如旅游文化開發力度不夠,宣傳水平低等。
(一)規劃管理落后
由于國家的相關規章制度不夠明確和不夠規范,贛州對宋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過程中,存在盲目興建現代建筑,布局混亂,破壞原有文化氛圍等現象。由于資金投入不足,一些古建筑、摩崖題刻、石龕造像損害嚴重,大大降低了其觀賞價值。如慈云塔、騎樓等,經過多年的風雨侵蝕,大多已經面目全非。又如古城墻修建各種房地產項目,從視覺上破壞了宋城景觀的整體性和真實性。
(二)文化內涵挖掘不足
贛州是歷史文化名城,宋城文化是其重要內容。贛州與南昌、九江同年建造,有著豐富多彩的宋代文化遺跡。此外,除大量物化的文化之外,還有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如通天巖石窟文化、馬祖禪宗文化、八境文化、古建筑文化、古城墻戰爭文化、古地名文化等。但總體來說,與國內其他具有宋城內容的城市,如杭州、開封相比,贛州的宋城文化呈現一種一般水平的旅游運作模式,沒有進行文化內涵的深度挖掘。
(三)宣傳力度不夠
贛州宋城文化旅游促銷宣傳力度不大,整體品牌形象模糊。首先,宣傳對象沒有細分,還是傳統的“一攬子”宣傳,缺乏必要的針對性,既浪費了錢財又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其次,在宣傳策略上,缺乏靈活多樣,覆蓋面廣,輻射度大和持續時間長的促銷方式。最后,促銷宣傳投入不足。
(四)導游人員素質低
許多導游對贛州的宋文化知識了解很少,未能做好對宋城文化景點的講解工作,旅游者對宋文化捉摸不透,走馬觀花看熱鬧,引不起多大的興趣。導游人員在對自己團隊所要游覽的宋文化旅游資源知之甚少的情況下,多數導游人員都在帶團前一天晚上到網上下載所游地區的相關知識,對宋文化的理解僅僅停留在表面的文字階段。
三、促進贛州宋文化旅游開發的建議
(一)編制規劃,注重資源保護
贛州市旅游管理部門應當把旅游資源、客源市場、旅游服務與旅游設施視為一個有機整體以三者同步規劃為指導思想,對旅游業發展作出戰略構思。例如,在景區規劃上,應以八境臺、郁孤臺、通天巖等宋文化資源為核心,全面整合旅游資源,形成頗具特色的宋文化旅游精品線路。同時加強對宋文化旅游資源中的古建筑、摩崖題刻等的保護,并注意維護景觀的整體性和真實性。
(二)挖掘文化內涵,打造“江南宋城”
首先,通過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舞臺節目、廣場藝術和影視表演豐富景區文化內涵。贛州有著豐富的宋文化旅游資源,但是它們只是文化的物化而不是鮮活的東西,因此我們需要通過更直觀的方式進行表達。例如,可以通過舉辦春秋廟會、民俗文化節、狂歡節、民間雜藝表演大型影視表演以及大型歌舞表演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娛樂性、參與性強的大型節慶活動,讓群眾感受到多姿多彩的宋文化魅力,以吸引游客。其次,結合景區特點,設置各類展覽館、紀念館,使單純的觀光休閑成為寓教于樂的知識性旅游。例如,可以打造宋城贛州歷史名人館,向游客介紹蘇軾、辛棄疾等歷史名人在贛州的歷史故事和傳奇。
(三)加大宣傳力度,提升宋城形象
采取多種形式,通過多種渠道,讓更多的人了解贛州的宋城文化。例如政府與新聞、出版、文化等部門密切協作,利用廣播、電視、國際互聯網、期刊雜志、宣傳畫冊等傳播手段,印發有關體現贛州宋城文化,展現當地自然風光的旅游冊。還可在國內主要城市設立辦事處或代辦點,積極參加國內各種旅游交易會,邀請國內外記者進行考察、拍攝專題片、進行專題報道。
參考文獻:
[1]韓振飛.贛州現存的宋代文史古跡[J].南方文物,2001,(4)
[2]李莉,吳雁彬.潮州陶瓷文化旅游開發探析[J].韓山師范學院學報,2009(4)
篇8
關鍵詞:湖南;歷史文化;旅游資源;開發
湖南省擁有人文景觀優勢,要把旅游業打造成知名成業、高附加值產業需要結合本地的實際,側重于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并加強文化創意產業的引導,針對湖南省不同特色的歷史文化資源,筆者認為可以有不同的開發策略。主要的開發策略有以下幾種。
一、開發文化創意體驗游產品
湖南省境內有較多的歷史文化旅游資源,這些歷史文化旅游資源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僅僅以開發物質產品不能體現這類文化旅游資源的核心魅力。很多人文景觀是歷史上的英雄人物的活動地點或者活動落線,引入文化創意產業的專業運作是一個很好的開發方向。例如其他兄弟省份的類似的資源開發,河南省開封市的清明上河圖景觀,經過文化創意的構思與加工,開發出的清明上河圖一日游產品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因此筆者認為湖南省有關人文景觀也可以走文化創意開發之路,打造一些品牌的體驗游產品。歷史人文體驗產品容易給游客以深層次的旅游體驗,體驗古人或者獨特的歷史事件等較為獨特的心里歷程。這種偏重于精神層次的體驗產品與觀光旅游產品有本質的區別。體驗游產品另一個特點是可以顯著的拉長旅游者在相應的景區或景觀的旅游時間,給進一步的旅游產品開發創造了開發條件。在體驗游產品中可以有足夠的講解時間以及逗留時間,景區可以考慮開發相應的旅游紀念品,這種消費購買過渡自然,游客不會有敵意。消費行為只有在得到足夠的精神震撼之后,心甘情愿的消費才是有效的旅游開發。例如清明上河園的體驗游中,途中開封仿宋朝的錢幣、折扇等等都是明顯的旅游紀念品,但游客感覺十分新鮮,也愿意在體驗游走中購買,順便常常大宋的名吃,都是順其自然的。
湖南境內有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遍布各地,湘西鳳凰古城同樣擁有厚重的歷史文化,結合文化創意景觀的開發是很有前景的。例如開發湘西等地一些特色的民俗體驗游,沈從文的邊城文化體驗游,設計一條沈從文的活動軌跡,結合湘西少數民族古樸獨特的民族風俗進行體驗游產品開發,讓游客既能體驗文學的獨特魅力又能體驗少數民族純真的民族風情,夜晚舉辦篝火晚會,穿少數民族服裝,購買少數民族特有的手工打造銀飾,都是順其自然。湖南境內類似的歷史人文體驗游的景點還有很多可以開發。
二、開發文化實景藝術表演游產品
文化實景藝術表演是近些年文化旅游的新型表現形式。這類旅游產品屬于經濟搭臺,旅游唱戲。這類藝術表演游產品主要有兩種不同的表現形式,一種是小范圍的特色參與性表演旅游產品,賣點是旅游產品的參與性;另一種是基于一定自然風光的大型實景演出。這類節目中有代表性的張藝謀的印象系列產品。
我們以福建的印象大紅袍為例,大紅袍作為武夷山的茶文化乃至福建省和全國的紅茶文化的典型代表。通過對武夷山大紅袍的紅茶起源文化進行深入挖掘,結合武夷山的特色自然風景,選取一個特殊的山水結合的區域,打造一場山水實景演出盛宴,并創造360度旋轉的觀眾席,聘請當地居民參與真實的茶文化表演,形成了動靜結合的山水實景品牌演出。項目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紅茶起源文化成為武夷山乃至福建的一張名片,帶動了當地的紅茶文化發展,把文化景觀落實到可視化的文化演出之上。后期可以再次基礎上開發紅茶文化紀念品,印象大紅袍系列T恤、印象大紅袍品牌紅茶等等。
湖南本地有張家界、鳳凰古城等,有可開發為實景演出或者其他演繹產品的趨勢。目前張家界已經有類似的小型文化旅游產品的出現,但還不具備印象系列這樣的影響力,還需要進一步挖掘相關文化景觀和自然風光的結合點,放大結合點,打造自己獨特的景區文化,把張家界打造成湖南的名片。加之全球熱映的電影《阿凡達》中部分取景地在張家界,張家界景區有著天然的宣傳和影響優勢。電影產業體驗,阿凡達式的體驗旅游都可以成為可挖掘的對象。鳳凰古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可以結合民俗及民歌等音樂元素進行創意開發,再次基礎上進行原生態的演出,不失為一種高效的選擇。
三、開發文化旅游載體具體化產品
湖南厚重的歷史文化在旅游資源開發中,需要結合本地的特色資源,開發能承載文化的具體化旅游產品。筆者以岳麓書院為例,岳麓書院是前年書院,是我國早期的高等學府,代表了最高等級的教育資源。岳麓書院形成的書院文化,在我國文化的歷史上占據了重要的歷史地位。如何把這種有著前年口碑的書院文化開發為具象的旅游資源,是一個難題。筆者認為,這類資源的開發主要從體驗游方向考慮,但必須有實體的資源支撐。例如書院的教育方式、書院環境、書院的歷史都可以進行相應的具象??梢钥紤]開展書院體驗游,以古代書院上課的方式進行復古,讓游客體驗傳統的書院文化和書院學習方式。
四、文化產業與旅游業在營銷環節的聯動發展模式
對于旅游業這種資源低耗型產業而言,營銷成本決定著旅游業盈利的狀態。在旅游產業營銷中,旅游業在營銷環節上謀求與文化產業的聯動幾乎是理所當然的。目前,旅游業與文化產業在營銷環節的聯動發展主要是發展宣傳拓展效應。
(一)旅游目的地的宣傳推介。影視業與旅游的結合模式主要是以影視內容產品為先行,通過影片中所體現出的旅游地的風景、民俗及其他旅游文化元素以藝術的方式進行宣傳推介,從而促使觀眾去消費旅游產品。不管是旅游景區提供拍攝場地,還是以投資贊助的方式將旅游產品植入影視節目中,均能達到宣傳旅游產品的目的。影視業與旅游業的聯動目前被公認為是影視業降低投資風險與旅游業擴大宣傳,提升產品知名度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就湖南省內的案例來看,湘西永順縣王村就是因為被選為影片《芙蓉鎮》的外景地之后才為世人知曉而成為旅游目的地的。據統計,當地的旅游業收入在2001年就達到3300萬元。此外,湖南衛視《爸爸去哪兒》第一季的拍攝地也因節目的播出而為廣大觀眾所知曉,諸如靈水村、沙坡頭、普者黑、岳陽平江等地立刻成為了旅游者熱衷的旅游目的地。正是由于這種強大的宣傳效應,《爸爸去哪兒》第二季拍攝開始之際,節目組即收到了國內外3000多個景區的拍攝邀請。
(二)旅游產品營銷渠道的網絡化。此種模式是利用網絡新技術為旅游營銷提供新的渠道與平臺。攜程旅行網通過網絡數字技術與傳統旅游業的結合,開創了“網絡技術+旅游”的運營模式,成為了盈利規模超前、穩定性最好的互聯網公司。在創立后短短四年時間內便逼近傳統旅行社幾十年的發展規模。湖南省旅游品牌雖具有絕對性優勢,但是同樣也需要攜程這樣良好的營銷平臺與渠道。
參考文獻:
[1] 王淑貞等.大湘西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方式研究[J].懷化學院學報,2014(2):20-23.
[2] 王玉玲.基于旅游偏好分析的影視旅游產品開發[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7.
[3] 譚錦屏.湖南望城擬投125億建中國首個4D影城[N].文匯報,2013-05-23(B07).
[4] 尹媛媛.湘西題材影視劇與湘西旅游業發展相關性研究[D].吉首:吉首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6.
篇9
關鍵詞:長白山;全域旅游;地學原理;科普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13-0219-05
1 旅游業發展的新理念
2013年,厲新建教授在其《全域旅游:建設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的理念創新―以北京為例》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全域旅游”的概念。針對旅游業提出了全新資源觀、全新產品觀、全新產業觀和全新市場觀的“四新理念”。2014年,奇創旅游規劃咨詢機構,發表了《“全域旅游”驅動要素與發展模式》,提出全域旅游的全景、全時、全業、全民的“四全模式”。2016年1月19日,國家旅游局李金早局長在全國旅游工作會議上提出:中國旅游要從“景點旅游”向“全域旅游”轉變[1]。這是一個對我國旅游業具有深遠意義的新理念,是引領“十三五”乃至更長時間我國旅游發展的總體戰略。2016年2月5日,家旅游局公布首批262家“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名單,長白山是國家首批創建的全域旅游示范區之一。2016年6月26日,吉林省旅游局在長白山舉行 《長白山全域旅游高峰論壇》,探討吉林省由“景區旅游”向“全域旅游”發展模式轉變,構建新型旅游發展格局。2016年12月18日,由吉林省教育廳主辦,長春大學旅游學院、東北亞休閑經濟研究中心承辦的主題為“吉林省全域旅游發展戰略與人才支撐”的《長白山學術論壇》在長春舉行。2017年2月,長白山管理委員會組織召開長白山重大項目(招商引資)會,面向全球總投資800億元的招商項目,涉及旅游、文化、生態、健康、交通五大類31項業態豐富、發展強勁的項目。由此可見全域旅游在全國、在吉林省旅游業轉型發展中的戰略地位。
當前關于全域旅游的概念與內涵,眾多學者從理論高度、現實需求等不同領域做出了宏觀的和微觀的論述。有認識上的一致性,也有理解上的差異性。但總體上可認為全域旅游是旅游業發展的新業態、新模式,涉及面廣,關聯性大。與傳統旅游相比,全域旅游既可使旅游空間布局趨于完善,也能促進產業間融合度的提升,是對“景點旅游”一花獨放旅游模式的變革。
旅游行為產生的客觀因素是自然地理環境與人文資源環境的區域差異;旅游行為產生的主觀因素是人類對不同文化體驗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旅游業的產生在于旅游行為對旅游地及旅游途中的一切服務需求,直接、間接地涉及各層級的產業供給;全域旅游則體現了旅游供給側的寬泛性和旅游體驗側的多元性。
從旅游供給側上看,全域旅游涉及旅游空間上的廣泛性與差異性;涉及旅游時間上的季節性與連續性;涉及旅游資源的全面性與特色性;涉及相關產業間的關聯性與支撐性;涉及就業上的大眾性與選擇性;涉及導游產品的開發性與層次性;涉及政府協調的宏觀性與綜合性等。
從旅游需求側上看,全域旅游適應旅游體驗需求的多元性;適應旅游文化需求的層次性;適應旅游群體的多樣性;適應旅游方式的靈活性等。
毋庸置疑,全域旅游首先是旅游地域空間概念擴大化。但地理環境區域差異的尺度性,決定了全域旅游并非區域全覆蓋,也不是簡單無序的景區全覆蓋。全域旅游是通過對區域內各種旅游資源進行優化提升,實現一定空間上旅游資源的有機整合。其中旅游文化資源是旅游資源全方位開發的核心,而科學文化資源的開發,是滿足旅游需求,促進科普旅游發展的基礎。
依據旅游需求從自然科學角度研究長白山區域地學形成原理,旨在提升長白山全域旅游的科學文化內涵和為科普導游服務。筆者盡量回避較多的學術概念,并選擇幾處展示地學知識的景點做為輔助。
2 長白山全域旅游開發的地學體驗文化
文化資源是旅游的核心資源,旅游的潛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文化的魅力和吸引力;文化需求是旅游的根本動因,旅游過程實際上是文化的體驗和享受[2]。
科學是文化的一個內在組成部分;科學的獨特性在于系統地理解事物,并且對自身創造的成果保持持續的批判態度??茖W地通過這種方式在人類文化中發揮多種多樣的作用,它對人類文化做出的貢獻值得人們對之進行特別研究[3]。 旅游需求中的科學探討,是人類系統體驗和理解事物的通常表現。
長白山屬于“自然保護區”、“地質公園”、“旅游景區”的統一體。在長白山的全域旅游開發中其地文科學的文化內涵是體現區域旅游形象的核心旅游資源。旅游者在旅游區的重要體驗需求之一,是直觀地體驗長白山旅游區內涵的科學知識,包括長白山地學形成原理、生態學原理等等。
2.1 長白山地學原理的旅游文化意義
廣義的長白山泛指長白山脈,是中國東北地區東部山地的總稱。介于北緯 38°46′~47°30′,東經121°08′~134°。北起完達山脈北麓,南至千山山脈老鐵山,長約1300余km,東西寬約400 km,總面積約28萬km2。
狹義的長白山專指長白山火山,位于吉林省安圖縣和白山市境內,是中朝兩國的界山。長白山火山原始自然,景色壯美、神奇秀麗,充滿科學的奧秘和藝術靈感,是世人矚目的神奇之地,是中華十大名山之一,是吉林省重要的旅游勝地。在此主要研討長白山火山地區全域旅游的科學文化開發與體驗問題。
長白山旅游區在地質學、地理學、生物學、景觀學、生態學等領域具有豐富的科學文化內涵。長白山旅游資源深層次的科學知識開發,可以滿足人們探索大自然奧秘的欲望,普及自然科學知識、生態旅游知識,獲得求本探源、體會人地關系、享受自然情懷、感知天人和諧的生態體驗,享受科學文化的激情。所以發掘自然旅游資源的科學文化內涵是展示長白山旅游形象的科學本源,是滿足游客探求知識欲望的重要途徑,是廣泛吸引中外游客的關鍵所在,也是研究長白山休閑旅游文化開發與休閑經濟發展關系的需要[4]。
在長白山全域旅游開發中,其獨具的地文科學文化內涵是核心旅游資源,是吸引游客的主要方面。它神奇的火山地貌;它神秘的地質科學原理;它復雜多樣的地理學過程;它壯美的森林生態系統;如幻多變的水文景^,顯示它具有豐富的自然科學內涵。因此,長白山的火山地質、構造地貌、水文奇觀、森林生態成為長白山旅游形象定位的主導因素,是旅游需求的核心內容。在長白山廣闊的區域內均有科學觀察的景點,吸引著眾多科學愛好者,是開展全域旅游科普體驗的最佳區域。
休閑旅游者最大的需求是在放松身心的基礎上,獲得審美的情趣、文化的感染和科學知識的補充。旅游資源多種多樣,但決定其品質的是科學文化。有了科學文化的內涵和底蘊,旅游地就會憑添無限魅力。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文化素質的提高,休閑旅游的普遍化,旅游專業化服務的科學文化品位越來越受到旅游者的重視[5]。
休閑旅游過程融合科學文化知識,必須具備充滿科學文化內涵的導游產品,其中導游服務的科學文化內涵是旅游整體服務層次的主要標志。導游與導游服務的科學含量和水平,關乎長白山旅游的科學品位和服務水準。了解長白山形成的地學原理是開展長白山科普旅游所必須,是提升長白山全域旅游科學品位的基礎。
2.2 長白山形成的地質背景
長白山火山地處東亞大陸邊緣,位于西太平洋板塊俯沖帶的前緣,瀕臨太平洋的強烈褶皺帶,是一座復合式盾狀的休眠火山,具典型的火山地貌。山體自下而上主要由玄武巖臺地、玄武巖高原和火山錐體三大部分構成,相對高差近2000 m。巨大的火山錐體頂部形成火口湖――天池,圍繞天池是16個海拔2500 m以上的奇峰,陡峭險峻,雄姿各異。
長白山的形成經歷了極為復雜的地質發展史,歷經滄桑,詳述不盡。大約在6億年以前,地質學上稱為元古代的地質時期,這里是一片。距今5.7億年前的元古代末期到距今6500萬年前中生代的5億年間,地球經歷了一系列的構造運動,影響著該區的地殼變遷:早古生代(距今5.7~4.09億年前)地球經歷了地質學上稱為加里東期構造運動;晚古生代(距今4.1~2.45億年前)經歷了海西期構造運動,期間海水逐漸從這片幾經滄桑的古陸上退出,經過頻繁的地殼變遷所形成的古老巖層逐漸褶皺隆起成為山地。到了中生代(距今約2.5億年~6500萬年前),地球又經歷了印支運動、燕山運動。在此基礎上,該區同時經歷上億年的風雨侵蝕,隆起的山地被剝蝕切割,形成了山谷相間、盆地發育的復雜山地形態。進入新生代(始于距今6500萬年前),發生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巖漿活動頻繁;大約在距今500萬年前的第三紀末期,經過千百萬年的外力侵蝕,該區已經成為波狀起伏、山丘散布的準平原了。
2.3 長白山崛起過程的旅游科考
第三紀末本區形成的準平原地表形態,遭受了一系列構造斷裂的影響,地下深處的巖漿大量噴出地表,開始了長白山火山的崛起過程,大致分為以下階段:
2.3.1 長白山火山造盾階段
距今500~200萬年前(地質學的第三紀末至第四紀初期),在長白山地區發生過多次裂隙式的玄武巖巖漿噴發。由于本期玄武巖漿粘度較小,在地表的流動性較強,流淌的距離較遠,覆蓋了本區第三紀末形成的準平原低洼地面,建造了廣闊的跨越中朝兩國面積達15000 km2的玄武巖熔巖臺地,號稱“蓋馬高原”。這個臺地高原形成的過程稱之為長白火山的玄武巖造盾過程,通常稱之為“火山盾”,它奠定了長白山火山形態的基礎。
火山盾以今天的天池火山為中心向四周緩慢降低,構成了長白山火山周圍海拔約600~1100 m之間的高原與臺地,展布面積達7200 km2。在中國境內玄武巖熔巖臺地主要分布于吉林省的和龍、延吉、安圖、長白等地,沿圖們江及鴨綠江流域展布。
這一階段的玄武巖漿噴發,雖形成了廣闊而平緩的玄武巖臺地,但火山活動噴發的巖漿僅覆蓋了當時的山間盆谷地等較低地面,并未將原始地面全部覆蓋,因此,在今天的玄武巖臺地上,星羅著規模不等的中低山和丘陵,這些山體均為長白山玄武巖造盾前的古老山體在玄武巖臺地上的殘余部分,組成山體的巖石主要為花崗巖、片麻巖及其它變質巖,也有老第三紀的玄武巖[6]。
因此在旅游開發中,廣闊的玄武巖臺地景觀以及玄武巖的露頭成為科普旅游的重要觀看考查景點。在圖們江上游崇善一帶、鴨綠江河谷、松江盆地、二道白河、望天鵝(十五道溝)等地均可體驗玄武巖的形態特征和壯觀的柱狀節理特征。柱狀節理是玄武巖中的一種原生構造,其中望天鵝風景區的石柱崖是玄武巖柱狀節理的典型地貌景觀。石柱崖橫跨距離60 m,高28 m,下部以挺立的石柱為基,上部以橫臥的石條為頂,該形態對研究熔巖流的方向有重要的科考意義。
在長白山火山周邊的中、低山則是在玄武巖臺地上殘余的更古老巖層構成的山體,如二道白河鎮附近的山就是古生代的白云質大理巖和老第三系玄武巖的殘丘出露在玄武巖臺地上。
2.3.2 長白山火山造錐階段
長白山火山錐體的形成大致始于65萬年前(地質學稱第四紀的中更新世),長白山火山由原來裂隙式噴發轉為中心式噴發,噴出的熔巖和各種碎屑物堆積在火山口四周的玄武巖高原和臺地上,筑起了一座雄壯的火山堆體?;鹕藉F體的主體構成均為粗面巖,粗面巖錐體造錐過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65~50萬年前,在造盾玄武巖之上中心式噴發粗面巖漿,這期巖漿流動性差,主要覆蓋在噴發中心附近,建造的粗面巖錐體很陡峭。熔巖流厚度常常大于50 m。在長白瀑布下方陡崖的粗面巖層即該期形成。在人們登山到海拔2100m左右,經過“黑風口”附近時,也可觀察到的粗面巖的特征。
第二階段,50~25萬年前,噴發粗面巖漿與粗面質火山碎屑,總體上構成火山錐體頂部相對較平緩的丘陵狀地貌部分,地表坡度相對較緩。
第三階段,25~10萬年前,形成火山邊緣近頂部及錐體外坡上巨厚的粗面質熔巖流和火山碎屑巖。在每兩個造錐階段之間,都有碎屑物堆積,顯示了層狀火山的特征。
在造錐過程中,也伴生玄武巖噴發,如晚更新世(距今9~13萬年)的廣坪期玄武巖,主要分布在朝鮮一側。
每一次噴出的火山物質都使火山增高約200 m以上。同時,在主火山口周圍,還形成了一些小的寄生火山口。
在距今11000~15000年前(第四紀全新世期間),火山再次復活,噴出了大量的灰白-淡黃色浮巖,局部厚度達60 m。這次猛烈的爆炸式火山爆發,使火山錐頂部崩破塌陷,形成了漏斗狀火山口。隨著噴發強度及熔巖溫度逐漸降低,熔漿在火山通道內逐漸冷凝并堵塞巖漿通道。
火山作用停止后,火山口內接受大氣降水和地下水的不斷補給,逐漸蓄水成湖,形成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火口湖,湖面海拔2194 m,水面積9.82 km2,最大水深373m,平均水深204 m,這就是聞名遐邇的長白山天池。
如果從長白山北坡登頂,不僅要體驗天池美景,辨別欣賞圍繞天池的16座奇峰,更要仔細觀察身邊的淡黃色浮石構成的天文峰,它就是爆炸式噴發產生的浮巖及巖石碎屑堆e而成。
2.3.3 長白山的近代火山塑造
長白山近代火山活動主要指近5000年以來的火山噴發活動。5000年前長白山火山噴發,出現傘狀火山噴發云,形成空降火山碎屑堆積,表現為黃色火山碎屑堆積層次;距今約4000年前發生過中小規模的噴發,噴發物分布于天池氣象站及其北部山脊上,形成火山碎屑巖[7]。
長白山近代規模最大的火山噴發發生在公元1200年前后,是世界上罕見的火山大噴發,噴發的物質主要是浮巖、火山灰以及爆炸產生的巖石碎屑。噴發的火山灰向東一直飄落到日本。巖石碎屑混雜火山灰堆積在火山椎體周圍與臺地交界的廣大地區和山體的溝谷低洼之處,形成凝灰角礫巖,大約從海拔1100~2000 m均可觀察到。導游和游客在小天池湖畔觀察腳下的巖石以及岳樺林中從峭壁滾落下的巨大巖塊,均為凝灰角礫巖,應仔細觀察其形態特征??逃小笆铺祗@”字樣其裂縫中有岳樺生長的大塊巖石也是凝灰角礫巖。
如果到長白山西坡游覽,可以考查體驗長白山大峽谷的壯觀。這條峽谷是是錦江的上源,故也稱錦江大峽谷,長約有60 km,寬度從幾米到300 m不等,垂直深度約有150 m左右。大峽谷沿著地質斷裂發育,在流水強烈侵蝕下形成,陡峭的谷壁和形態奇異的殘留巖柱,展示出火山凝灰巖的特征。
公元1200年的火山噴發,還使火山周圍超過2000 km2的原始森林被火山碎屑流和火山泥流摧毀和掩埋。
長白山火山碎屑、火山灰與大氣降水、長白山融雪水結合, 形成火山泥流,以異常強的活動性自山體向下涌入二道白河河谷,長途傾瀉直至松花江谷地的中、上游。火山灰泥流,改造地貌形態。在二道白河兩岸沉積的火山渣、火山灰構成了今天二道白河鎮的基礎地面。在火山渣構成的平坦地面上生長著樹干橙黃挺拔、枝杈舒展婀娜的長白松(俗稱美人松),成為二道白河鎮一帶的獨特風景。
自公元1597年以來,史料記載長白山火山曾有過三次小規模的間歇式噴發:第一次噴發是在1597年8月26日(明萬歷二十五年),目擊者記載,有“放炮之聲,仰見則煙氣張天,大如數摟之石,隨煙折出,飛過大山后不知去處”。第二次噴發是1668年(清康熙七年),長白山區下了一場“雨灰”(即火山灰)。第三次噴發是在1702年4月14日(清康熙十一年),“午時,天地忽然晦螟,時或赤黃,有同煙焰,腥臭滿室,若在烘爐中,人不堪重熱。四更后消止,而至朝視之,則遍野雨灰,恰似焚蛤殼者”。劉建封(清)亦在《長白山江岡志略》記載,長白山附近有“炭崖”,“崖底出木炭甚多,…燃之以烤鹿脯,與尋常木炭無異?!?/p>
經地質工作者考證,這些木炭即炭化木,是由于火山噴發時高溫的熔巖烘烤、燃燒和熾熱火山灰掩埋炭化的結果。目前發現長白山炭化木距今約1000余年,長白山南坡長白縣境內海拔1400 m處遺存較多,在北坡和平林場的火山灰中也有出露。
應該說,現實的長白山錐體,是65萬年前更新世造錐過程與近代火山活動產生的火山噴發碎屑堆積物疊加的結果。長白山火山造錐過程使海拔提高,在平緩玄武巖臺地上突兀海拔2000 m的錐體,地表坡度陡緩錯落。長白山火山造錐過程使山體獲得了足夠的高度,引起了生物氣候的垂直分化。
2.4 長白山自然景觀垂直帶譜的形成與科學觀覽
長白山地史上的火山活動,不僅顯著地改變區域地貌形態和地表物質組成,而且引起區域氣候的響應,改變水系格局。特別是火山的造錐活動,形成了高聳的山體,山地每升高100 m,氣溫會下降0.6 ℃,足夠的海拔引起了生物氣候及自然景觀的垂直分化。
海拔600~800 m左右的熔巖臺地是長白山火山景觀垂直變化的基帶,顯示了溫帶濕潤的季風氣候特征,發育著原始茂密的的紅松闊葉混交林。
在紅松闊葉混交林中,導游和游客應注意觀賞高聳的珍貴樹種紅松,以及珍貴的木材和人們喜食的松籽;注意發現紫椴、遍?、脮衽枋n⑸窖?、黄檗、赡鹃实葍灹紭浞N;山葡萄、軟棗子等藤本植物;紅松闊葉混交林下乃是東北野山參的生長環境,但目前只在人跡罕至的山林中才可能發現。
海拔800~1100 m,過渡到山地垂直帶最下部,是玄武巖高原向粗面巖、凝灰角礫巖火山椎體的過渡帶。氣溫降低,濕度增大。氣候特點是冬季漫長寒冷,夏季溫暖短暫。植被仍為原始的針闊混交林,但林中落葉松增加,闊葉樹減少。
海拔1100~1800 m,山體陡然,氣候陰濕冷涼,年降水量為800~1000 mm。植被演變為落葉松、云杉、冷杉為主的針葉林;隨海拔升高到1600 m以上則演化為具有塔形樹冠的云杉、冷杉林,也稱暗針葉林,林下陰濕,苔蘚成褥。
海拔1800~2100 m,進入了亞高山岳樺林帶。氣候表現為冷季長暖季短,寒冷風大的特點。植物由岳樺形成純林,樹干矮小扭曲,林型奇特誘人,尤其在迎風處,由于風吹雪壓,枝干傾斜,或呈旗形,或匍匐在地,因此從外貌得名為“岳樺矮曲林”。林下有牛皮杜鵑等匍匐的灌木植物;在地形陡峭的混有赤楊的林下,往往會發現草叢蓉(不老草)等長白山名貴植物。
海拔2100~2500 m,到達火山錐體上部。具有高寒的冰緣環境,盛夏之時仍可見越年雪斑,顯示了極地才可能出現的自然地理現象。形成高山苔原植被,以小灌木、苔蘚、地衣為主。如牛皮杜鵑、篤斯、越橘、高山罌粟,寬葉仙女木等,其中高山罌粟,仙女木是典型的極地植物。近地表有較厚的苔蘚層,如同鋪在地面上的一層地毯,夏季百花競開,展現奇異的高山花園景觀。
海拔2500 m以上,是長白山垂直帶中最寒冷的地段。這里基巖,浮石遍地,越年雪斑點綴其上,僅巖石裂隙處可見矮小稀疏的高山植物,偶見高山罌粟一花爭艷,苔蘚、地衣零散分布。
可見,長白山火山造錐過程使它的頂部獲得了高寒的冰緣環境,使它成為一座名副其實的高山。在高山冰緣環境的控制下,出現了高緯度地區才可能出現的自然地理現象,使長白山火山成為中緯度地區具有最完整自然垂直帶譜的高山。導游和游客在長白山的游覽中應體會到這座火山給自然景觀帶來的地學影響,親自體驗景觀垂直分化現象,并了解其地學原理。
3 結語
長白山全域旅游開發的地文科學內涵是體現區域旅游形象的核心;發掘長白山全域旅游的科學文化資源是奠定長白山旅游形象的基礎;長白山導游服務的科學品位,是長白山全域旅游整體服務層次的主要標志。
參考文獻:
[1]李金早.從景點旅游走向全域旅游――努力開拓我國“十三五”旅游發展新局面[R].??冢?016年全國旅游工作會議,2016.
[2]劉云山.文化是旅游的靈魂 旅游是文化的載體[N].光明日報,2010-03-24.
[3]阿伽西.科學與文化[M].鄔曉燕,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4]許林書,王兆明.科學介入長白山休閑旅游淺論[J].綠色科技,2014(6).
[5]許林書,王兆明.長白山旅游形象價值及旅游傳播作用[J].綠色科技,2014(11).
篇10
關鍵詞:花兒;文化旅游;非物質文化遺產
位于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康樂縣西南部的蓮花山,是道教五大洞天之一的西崆峒。發源于這一帶的河州花兒是廣泛分布在康樂、臨潭、卓尼、臨洮、渭源、岷縣、廣河等縣并在當地漢族、回族、藏族、裕固族、土族、保安族、撒拉族和東鄉等民族中間廣泛流傳和傳唱的一類民族特色和鄉土氣息都十分濃厚的山歌藝術形式。這一帶花兒唱腔優美動聽,婉轉流暢,遣詞造句格律工整,內容豐富多彩,形式生動活潑。2004年10月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甘肅省康樂縣蓮花山為“中國花兒保護基地”,至2006年文化部又將蓮花山花兒會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盛名之下同時也賦予了蓮花山花兒文化特殊的社會功能和屬性。
1關于蓮花山“花兒”的遺產定位及社會意義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 2003 年 10 月第 32 屆大會上,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以下五個方面:①口頭傳統和表述,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②表演藝術;③社會風俗、禮儀、節慶;④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⑤傳統的手工藝技能。顯然,我們對“花兒”山歌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位是準確的。2006年在《國務院關于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通知》(國發〔2006〕18號)中“花兒”作為民間音樂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申報并取得成功。與松鳴巖花兒會、二郎山花兒會、老爺山花兒會、丹麻土族花兒會、七里寺花兒會、瞿曇寺花兒會、寧夏回族山花兒以及其它地區的花兒會相比,臨夏回族自治州康樂縣蓮花山花兒會首當其沖。這表明作為河州花兒的發祥地,蓮花山花兒會除了在西北地區有特殊的文化地位外,同時也應承載更多的社會功能。根據《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所倡導的遺產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的原則以及相關要求,和有關專家提出的遺產顯形旅游價值利用的有關觀點,作為一項公共的人類文化遺產,蓮花山花兒保護基地和遺產保護工程應當成為整個人類社會科研、教育、游覽和啟智等精神文化的活動場所[1]。
2對“花兒”進行遺產旅游開發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文化與旅游的關系,特別是那些需要進行保護的高級別的文化遺產該不該進行旅游開發,如何進行旅游開發,一直以來都是專家學者爭論的問題,其爭論的焦點主要是旅游對文化遺產所帶來的一系列負面沖擊。而這個問題在我國好象顯得更加突出,那么我們在理論以及現實層面該如何分析這一現象呢?其實我們必須明白,在旅游環境下,文化被商品化本身不存在是對還是錯的問題,因為無論文化還是商品都是中性的。被商品化的文化如果在發展方向上符合這種文化的前進方向和要求,符合這種文化發展的內在規律而不是一味地追逐商業利益,那么對文化進行市場化運做就會為文化發展帶來新的機遇[2]。在這里,筆者想按照這樣的思路對流傳于康樂縣蓮花山地區的山歌――“花兒”進行旅游開發的個性評價分析,依此來論證當前對該處文化遺產進行旅游開發的合理性。
2.1對蓮花山“花兒”進行遺產文化旅游開發的必要性當今“花兒”作為一種需要保護開發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藝術形式,對其在評價和認識過程中不應該僅僅停留在學術科研領域,而應該堅持多元化的文化評價體系。確切地說就是要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 使其在非物質文化保護的基礎上,促進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進程中發揮更深遠的作用 ,充分發揮其民族性、大眾性和時代性的特質 , 使其更加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更好地推動先進文化的前進[3]。按照這個思路,對“花兒”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應當進行必要的開發和利用,而不是一味地進行封閉式的保護。特別是在目前我國社會經濟進入全面現代化的進程中,這種文化遺產所蘊藏的巨大社會價值和商業價值應該得到合理的開發。有人可能會認為把文化遺產作為旅游資源來開發會對文化遺產本身產生破壞,加速其文化特質的消失。其實從現有的實際情況看,對文化遺產進行合理有序的旅游開發不僅能夠進一步宏揚文化,繁榮文化市場,增強文化活力,促進文化交流,提升文化品位和品質,而且由于文化旅游對經濟的發展帶動作用,反過來又會使文化遺產保護得到政府各級部門的重視,從而使文化遺產保護得到政策上的扶持以及資金上的支持。作為地處西北內陸的康樂縣在對“花兒”的傳承和保護過程中,也應該按照《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國發〔2005〕42號)的精神和有關要求,認真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切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把 “花兒”文化遺產旅游開發有機地融入到康樂縣縣域經濟的發展體系之中,從而實現文化興縣,旅游強縣的跨越式旅游業發展格局,促進該地區社會經濟的全面協調發展。
2.2對康樂縣蓮花山“花兒”進行遺產文化旅游開發的可行性對康樂縣蓮花山“花兒”山歌藝術進行旅游開發是基于以下幾個現實基礎上:
2.2.1與當前所有地區的花兒會相比,蓮花山花兒會本身具有得天獨厚的旅游開發優勢:首先,蓮花山花兒會在所有花兒會中規模最大。每年蓮花山花兒會從蓮花山山下開始展轉數地,相繼在蓮花山北麓的足古川、紫松山、王家溝門等地舉行,方圓幾十公里。其次,人數最多。據統計,每逢花兒會,康樂、臨潭、臨洮、卓尼、渭源、岷縣、廣河等縣的漢、回、藏、土族、東鄉等地大約有十幾萬人云集于此。再次,持續時間最長。蓮花山花兒會從每年的農歷六月初一至初六,在所有花兒會中歷時最長。
2.2.2旅游環境優越。蓮花山位于甘肅省臨夏地區康樂縣、定西地區臨洮縣和甘南地區卓尼縣三縣的接壤處,又是臨洮、臨夏通往西蜀、松潘、茂州等地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十分優越。
2.2.3旅游開發基礎較好。近年來,康樂縣委、縣政府按照建設特色文化大縣的指導思想,依托項目建設,加強了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先后投資10萬元對景古綿家樓按原貌進行了重建,投資750萬元建成了蓮花山賓館和投資800萬元建成太子山民族渡假村。目前投資1 168萬元的蓮花山旅游基礎設施正在建設之中。這些文化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為蓮花山地區的旅游業發展提供了必要的發展平臺和契機,從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該地區旅游業的發展環境,提升了該地區旅游業的核心競爭力。
3對康樂縣蓮花山“花兒”進行遺產文化旅游開發的總體思路
3.1全力打造西北地區“花兒”旅游品牌花兒文化旅游開發本質上要求加快該文化市場化、產業化的步伐,而花兒又是蓮花山對外主打的一張旅游王牌。在這種情況下,必須加強花兒文化旅游產品的品牌建設。具體地說,就是要圍繞“花兒”文化藝術開發設計出一系列能夠體現當地花兒文學積淀和歷史積淀的精品旅游產品,同時按照市場化運作的形式進行包裝、宣傳和促銷,從而使蓮花山花兒成為能夠深入人心的明星旅游產品。
3.2進一步審視旅游環境下“花兒”文化的革新在新的時代,蓮花山“花兒”不僅要在文學、音樂、唱法等領域進行革新,而且必須面對旅游開發的客觀環境,科學合理地開發出一些群眾參與性廣泛、喜聞樂見、生動有趣、雅俗共賞同時能夠利用宣傳推介打開旅游市場的花兒旅游產品。例如寧夏連續成功舉辦四屆“西部民歌(花兒)歌手邀請賽”就是很好的一個花兒產品開發思路。
3.3組建“花兒”專業表演隊伍對于“花兒”專業表演隊伍建設我們可以通過合理的培養機制,提高表演隊伍的整體專業技能和素質,例如可在甘肅省省內具備一定基礎的高校以及相關研究機構進行???、本科、碩士、博士的花兒專業學歷層次完善和人才培養。建議由文化部“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和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國家中心”與國家教委及相關部門協調在全國的藝術院校、師范院校和專業院校設立相關專業。同時還需要進行群眾性娛樂表演團體和學院派專業表演團體培養相結合,以及就地挖掘當地花兒“原生態”表演人才和團體的建設形式,使花兒表演隊伍建設更具有專業能力上的層次性和適應性。
4花兒面臨的文化生態保護
蓮花山花兒會的形成時間較早,據丁作樞《蓮花山花兒會初探》一文中考證,蓮花山花兒會大約形成于明朝嘉慶年間(公元1521-1566)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長期以來,蓮花山“花兒”無論從內容、唱法、潤腔技巧還是表現手法都深刻反映了這一地區各族群眾的生產勞動、風俗習慣、民族心理、性格氣質、、語言特征、地理環境、審美意識等。關于花兒的文化生態保護我們特別要注意的問題是:①防止在商業利益的利誘下花兒文化內涵的變質以及社會歷史價值的扭曲和缺失,②避免過度開發造成花兒文化發展過程的脫節。因此在保護過程中要堅持政府主導,專家學者介入,全民參與的方針,力爭在體制上更加科學化和規范化,同時在資金上、制度上、人力上還要給予充分的支持和保證。
參考文獻
[1] 梁學成.對世界遺產的旅游價值分析與開發模式研究[J].旅游學刊,2006,(6):16-17.
[2] 徐贛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式保護框架[J]. 廣西民族研究,2005,(4):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