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職業教育的了解范文
時間:2023-09-22 17:59: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對職業教育的了解,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云南農業大學職業與繼續教育學院,云南昆明650201)
摘要:農村職業教育在當前農村改革發展中,特別是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應用問卷和訪談相結合的研究方式,在了解、分析云南農村職業教育現狀和存在問題的基礎上,針對調查結果與分析,從加大農村職業教育宣傳力度,提高農民接受農村職業教育積極性;改進農村職業教育內容和形式,提高農村職業教育教學質量;增加農村職業教育資金投入;完善農村職業教育體系等方面,提出了加快云南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的建議。
關鍵詞 :農村職業教育;問題調查;建議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4-390X (2015)04-0054-04
在新形勢下,農村職業教育備受關注。2014年6月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主席就加快職業教育發展作了重要講話,并指出要加大對農村地區職業教育支持力度[1]。農村職業教育是直接面向農村勞動力、貼近三農的教育,是提升農村勞動力素質的有效途徑。2013年云南省總人口為4686?6萬人,鄉村人口為3705萬人,其中鄉村從業人員2181萬人, 占鄉村人口的58?87%[2]。鄉村從業人員呈逐年下降趨勢,農業人口不斷向非農轉移[3]。當前,云南正處于城鎮化加速、農業現代化加快的發展時期,農村勞動力資源數量減少、質量亟待提升,農村職業教育發展滯后與經濟社會發展不相適應。弄清農村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加快改革發展步伐是當前的一個重要問題[4]。鑒于此,采用問卷調查和訪談等方式,對云南農村職業教育進行調究,以提出加快云南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的建議。
一、研究方法
在文獻研究的基礎上,采用問卷和訪談調查的方式,建立云南農村職業教育情況樣本,深入了解和分析其現狀和問題,探索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的有效途徑和模式。
(一)被試
1?云南農村職業教育調查問卷被試
農村職業學校校長是基層職業教育的直接管理者和執行者,為深入了解云南省農村職業教育的現狀及存在問題,2013年對云南省15個州(市)66個縣(區) 的78所農村職業學校校長進行了問卷調查,問卷發放情況見表1。
2?農村職業教育訪談被試
為了全面深入了解云南農村職業教育的現狀和存在問題,針對問卷調查中反映出的突出問題和難于量化的定性問題,設計制作訪談提綱,對云南省昆明、文山、楚雄、大理等四個州(市)的23名農村職業教育管理人員進行了訪談調查。(二)研究工具和數據處理
1?調查問卷
針對云南農村職業教育發展情況,設計自編問卷,包含封閉式和開放式兩類問題,并經專家修訂完成調查問卷的編制。
2?訪談提綱
設計訪談提綱,結合個別訪談和小組討論形式,對農民、農村干部、農村職業教育工作者分別進行調查。
3?數據收集與處理
研究采用SPSS數據統計軟件對封閉式問卷數據進行錄入和分析,開放式問卷及訪談內容采用文本辦公軟件進行整理分析。
二、結果與分析
通過問卷和訪談調查,發現目前云南農村職業教育存在以下問題。
(一)農民接受和參與職業教育的意識不強、積極性不高
云南大多數地區的農民并不愿意送子女到農村職業學校學習,即使到農村職業學校學習,往往也選擇非農專業,畢業后選擇留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比例很低。問卷調查顯示,農村生源的平均比例為88?1%,但是畢業生務農的比例僅為9?4%。由于受學生就業傾向的影響,云南農村職業學校所開設的涉農專業比例較低,僅為23?6%。與此同時,訪談了解到,由于當地農民文化素質不高,往往認為種地不需要什么技術,因此,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的積極性不高。調查還反映,許多農村地區組織農民參加農技培訓不僅需要大力宣傳,還需要給農民發放誤工費,方能組織農民前來參加。可見,云南大多數農村地區農民接受和參與職業教育的意識不強、積極性不高。
(二)農村職業教育的內容和形式有待改進
調查發現,云南全省為農民提供職業教育的內容、形式較為單一,針對性不強。云南除了農村職業學校為農民和農村學生提供農業技能培訓和職業教育外,還有各級政府部門和企業為農民提供著一定的職業技能培訓。但是教育培訓的內容和形式均較為單一,內容主要是傳授農業生產技術為主,較少涉及農業和農村發展的相關知識,如市場營銷、經營管理和計算機應用等方面的知識。與此同時,也很少涉及農民生活方面的所需知識,如醫療保健、烹飪等。然而,調查中卻發現,有很多農民有學習這些知識的意愿和需求。云南農村職業教育在形式上仍以傳統的室內聽課為主,輔以少量的現場實踐。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參加過培訓的農民認為,室內知識傳授往往理論性較強,難以理解,實用性不足,對他們的生產生活幫助不大。他們更喜歡實用性較強的現場實踐培訓,尤其是一對一的在生產實踐現場中的輔導,這樣可真正學到實用的知識和技術。
然而,這樣的職業教育形式不僅需要資金支持,同時需要更多的各個專業領域的專家。如在昆明市某縣的訪談調查中發現,相關部門由于缺乏某些領域的專家,無法為當地農民提供相應的專業培訓,而僅能提供培訓的內容和領域又不是當地農民迫切需要的。這足以說明云南農村職業教育的內容和形式亟待改進。
(三)農村職業教育質量亟需提高
目前云南農村職業教育亟需各個領域的專業人才,提高專業教師的素質,改進教育培訓內容和方法[5],提高農村職業教育的質量和效果。根據云南78所農村職業學校調查發現,大多數農村職業學校缺乏雙師型、專家型教師,而且學校教師年齡偏大,平均年齡為48歲,對年輕教師需求量較大。由于缺乏優質的教師資源,致使農村職業學校教學質量得不到保障。與此同時,各級政府和教育培訓機構,由于缺乏各個領域的專家,所提供的培訓往往不能滿足農民的需要,影響著培訓的質量和效果。這是云南農村職業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
(四)農村職業教育培訓經費不足
云南農村職業教育普遍存在經費不足的問題。78所學校的調查中,絕大多數學都存在著辦學經費不足的問題。由于資金投入不足,造成基礎建設薄弱,實訓設備不足等問題。訪談還反映,各級政府部門由于培訓經費問題,一般把培訓地點安排在縣城,即使少量安排到鄉村,培訓也因經費限制普遍質量不高。
(五)農村職業教育體系尚待完善
云南農村職業教育涉及高校、科研和農技推廣等多個部門,包含研發、培訓、推廣等多個環節,雖然初步形成了自上而下的農村職業教育培訓體系,但調查發現,涉及的單位部門雖多但相互配合較少。目前國家重視農村職業教育,各級政府和單位都在積極開展農村職業教育,農村職業學校、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農業局、畜牧局、林業局、蠶桑局、婦聯和煙草公司等都為農民提供著各種形式的職業培訓,但是這些部門、單位、企業和學校均按照各自的計劃來安排培訓,往往“單打獨斗”,互相配合較少[6]。可見,目前云南農村職業教育體系尚待完善。
三、加快云南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的建議
(一)加大云南農村職業教育宣傳力度
當前迫切需要加強農村職業教育的宣傳力度,建立多種獲取農村職業教育信息的渠道。通過多種方式讓農民了解農村職業教育的真正作用,以及給他們生產和生活帶來的幫助。在提高農民接受農村職業教育積極性的同時,使他們能根據自身需求獲取相關的信息,并獲得教育的機會,提高他們的選擇度和自主性。這有益于提高農民的整體文化水平,從而更好地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發展現代農業服務。
(二)改進云南農村職業教育的內容和形式深入了解目前農村地區廣大農民的需求,及時調整農村職業學校的專業設置,更新農村職業教育的內容。與此同時,農村職業教育的形式也應進行調整,適當增加現場實踐、一對一輔導的比例,采取農民更能接受的教育形式,讓他們能通過接受職業教育真正獲得有利于生活和生產的知識和技能。只有這樣農村職業教育才能滿足廣大農民的需要,才能適應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
(三)提高云南農村職業教育的質量
首先需要加強農村職業教育的教師隊伍建設。
通過給予相應的政策傾斜,聘請雙師型、專家型的教師,或與企業、科研機構、高校合作,聘請各個領域的專家參與農村職業教育,為農村職業教育提供師資保障。其次,應根據實際情況改進和采用適合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通過提高教學質量,使農民更好地獲得為農業生產服務的新知識和新技能,提高他們接受農村職業教育的積極性。
(四)增加云南農村職業教育的資金投入
首先,應切實落實《職業教育法》和《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等法規和政策。盡快落實城市教育費附加不低于30%用于職業教育,落實中等職業學校生均標準經費,建立地方職業教育專項經費等。第二,應保障農村職業教育經費需求。進一步加大政府對農村職業教育的投入,確保職業教育能深入到農村基層地區,為更廣大的農民提供切實的職業教育和培訓[7]。第三,鼓勵相關企業積極參與農村職業教育。企業應在資金、實訓平臺上提供更多便利和支持,教育培訓活動應為企業的現代農業生產提供更多人力資源。第四,應在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設備及開展相應的職業培訓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加強產業發展的引導。
(五)完善云南農村職業教育體系
加強各級政府、部門、學校和企業的相互配合,設立相應的機構,統籌規劃和管理云南農村職業教育,并按照全省規劃統籌發展云南的農村職業教育,將多個部門、單位、企業和學校聯合起來,發揮各自優勢,開展系統性的農村職業教育,使初等、中等、高等職業教育有效銜接,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相互溝通[8],逐步完善農村職業教育體系,提高云南農村職業教育的辦學效率。
[
參考文獻]
[1].加快發展職業教育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機會[EB/OL].[2014-06-23] http: //www.centv?cn/my/folder3995/folder4001/2014/06/2014-06-2381678html.
[2]云南省統計局.云南統計年鑒2014[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4.
[3]云南省統計局.云南統計年鑒2013[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3.
[4]胡曉勤.新時期農村職業教育發展問題研究[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08.
[5]歐穎,楊銳英.新農村建設背景下云南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研究[J].職教通訊,2011(7)67-70.
[6]唐智彬.農村職業教育辦學模式改革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2.
篇2
關鍵詞: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問題;對策
“新生代農民工”大多為獨生子女且沒有務農經歷,不愿干臟活、累活和收入低的活。打工不再只是為賺錢、回家蓋房子、娶媳婦生孩子,而是帶有“闖天下、尋發展”的目的。可是沒有接受過正規職業教育的農民工,又將如何融入到這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生活呢!
一、影響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的問題
新生代農民工到底愿不愿意參加職業教育培訓,我們必須了解和掌握新生代農民工的真實想法,課題組通過問卷調查,總結探討了影響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的問題,具體有:1、政府宣傳不夠、缺乏政策引導通過課題組成員的調研了解,很多新生代農民工沒有接收到職業教育的相關信息,參加的職業教育培訓也比較少,也不了解什么是職業教育。以上問題的產生,原因主要在于政府的宣傳不夠。新生代農民工多數在外打工,經濟基礎較差,很少考慮提升自身技能水平的職業教育,而政府在這方面的政策宣傳的也不到位,政策很難落實到具體的農民工。一些好的政策是需要政府引導和落實的,作為農民工的弱勢群體,必須用好的政策去吸引他們,讓他們看到職業教育對他們未來的收入影響,只有這樣在政府的宣傳下,在政策的激勵下,才能夠有更多的新生代農民工走進職業教育,才能有更多的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到城市。2、職業教育不接地氣,看不到收益很多新生代農民工考慮最多的問題,不是學什么?不是干什么?而是會獲得多少收益,作為職業教育,讓他們體會到了嗎?讓他們感受到了嗎?回答是肯定的,沒有,要不然怎么會有這么多的人沒有接受職業教育呢!職業教育的目的是通過職業教育,讓他們學會掙錢的本領,而進行職業教育,就應該農民工們看到讓門想要的技術,讓他們看到通過職業教育以后的收益有多大,通過這種直觀的說法,只希望讓大家明白,新生代農民工的期待是什么?通過調研我們也了解,很多職業教育不接地氣,既然要服務新生代農民工,那么專業設置就應該符合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需求,職業教育開設航空維修專業,職業教育開設輪船維修專業,職業教育開設空乘專業等,可是多少農民工能用得上。農民工需要的很多職業教育給不了,那么又怎樣讓他們愿意參與職業教育呢!3、職業教育師資隊伍缺乏企業經驗職業教育師資隊伍缺乏現場工作經驗,所以開設的職業教育課程在實際工作中應用有限,這對于新生代農民工來說,沒有吸引性。新生代農民工希望通過職業教育學到具體的應用技能,希望通過職業教育能夠快速提升自身的技能水平,而目前這些華而不實的教育,無法實現新生帶農民工的預期目標,當然也就影響了新生帶農民工參與職業教育的熱情。
二、吸引新生代農民工參與職業教育的具體措施
篇3
論文摘要:快樂是教育的重要特性,是成功實現教育目標的重要條件和精神狀態,職業教育同樣如此。文章提出快樂職教的概念并從主、客體的利益相關角度對職業教育進行了快樂解構,指出快樂職教是構建主體不斷得到滿足并產生價值貢獻,客體享受價值貢獻并持續供給條件的良性循環機制。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實現人生價值,其真正意義在于使人幸福。在追求幸福的教育過程中,快樂是重要的條件和狀態。職業教育是使受教育者獲得某種職業或生產勞動所需要的職業知識、技能和職業道德的教育,同時也是努力使人實現職業幸福和生活幸福的教育。因此,充分認識和科學利用職業教育中的快樂條件,形成職業教育的快樂狀態,對于實現職業教育的幸福目標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快樂職教概念的提出
“快樂教育”是近代西方科學教育思想的倡導者——赫伯特·斯賓塞提出的著名教育理論,這一理論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廣泛認同并產生巨大影響,內涵也隨著時展在不斷豐富。如今快樂教育的主旨是通過教育讓每一個學生追求幸福人生,要求教育不僅關心學生今天的學習,更要關心學生未來的發展;不僅關注校內教育,還要關注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職業教育是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也是在各類型教育中與工作、生活之間位置最突前的教育,更是能夠較快檢驗教育使人達成幸福這一目標效果的教育。因此,快樂是職業教育的應有之意和重要命題。
我國職業教育有了很大的發展,目前中等職業教育規模和普通高中已大體相當,實現了結構調整的戰略意圖,特別是2009年860萬的招生數超過了普通高中的招生規模。一方面這是由于國家高度重視職業教育發展帶來的變化,另一方面人民的教育觀、擇業觀也在發生轉變,同時職業教育為人們帶來的幸福體會和幸福期望在不斷提高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所以,在此背景下提出快樂職教理念并對職業教育進行快樂解構有其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本文將快樂職教的概念界定為:快樂職教的主體是學生和教師,客體是企業、家庭和社會;快樂職教是一個在主體不斷得到滿足并產生價值貢獻,客體享受價值貢獻并持續供給條件的良性循環機制。
二、職業教育的快樂主體與其快樂需求
在我國,教育的主客體之辨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至今一直沒有中斷過,辯論的焦點即是否把教師和學生二者對立起來,從中選擇誰是“主體”,誰是“客體”。在快樂職教的概念范疇里,二者都是快樂的主體,因為快樂是對人的需求滿足。因此,職業教育的快樂主體是學生與教師,同時他們又是職業教育價值的貢獻者。所以要實現職業教育的快樂,首先應了解快樂主體的需求,然后來探究滿足需求的各種途徑和方法。
(一)學生的快樂需求
與其他類型教育的學生相比,職業教育學生的快樂需求既有共性方面又有個性方面,其中在興趣需求、尊重需求、成功需求、目標需求上的個性特點尤為突出,這是職業教育特性與學生特點綜合作用下形成的。
興趣是人門的向導,這一點正如《職業道德與職業指導》所言:“職業興趣是一個人積極探究某種職業或者從事某種職業活動所表現出來的特殊個性傾向,它使人對某種職業給予優先的注意,并具有向往的情感。”因此,職業學校的課程設計、教材選編、教學方法選擇等活動都要圍繞專業興趣培養來開展。學校可通過形式新、效果好、獎勵廣的德育活動、競賽活動、創業活動等,采取廣維度、全過程、多層次的評價方式來滿足學生的尊重需求和成功需求。針對目標需求,可以通過職業生涯設計引導學生樹立階段目標意識,通過終身教育理念灌輸使學生形成強烈的持續發展目標意識。
(二)教師的快樂需求
與普通中小學教師及高校教師相比,職業學校教師中存在較明顯的職業倦怠現象。換句話說,職業學校教師的快樂需求常常得不到滿足,因此幸福指數不高。這其中既有社會教育觀念中職業意識長期淡薄的問題,又有職業教育生存環境、辦學條件、生源素質相對較差的歷史和現實原因。
職業成就感、專業發展、社會地位、工資待遇等是職業學校教師普遍需求但目前獲滿足程度遠遠不夠的主要方面。職業學校通過組織開展多形式、全覆蓋的師、生技能競賽,可以有效激發教師的榮譽感和成就感;通過深化校企合作、完善培訓機制、豐富校本培訓內容、提供深造機會等方式滿足教師專業發展需求。同時,根據職業學校特點,改革、完善教師的評價考核機制和職務、職稱晉升機制,建立、健全激勵機制來提高職業學校教師的社會地位和工資待遇。
三、職業教育的快樂客體與其快樂供給
所謂職業教育的快樂客體,就是享受職業教育的價值貢獻和辦學成果并從中受益,從而與職業教育建立利益關系的組織或群體。職業教育的培養對象是以企業為主要就業面向的學生群體,他們來自千家萬戶。因此,作為企業未來技術人才后備和千萬家庭的成員,學生將企業、家庭與職業教育結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此外,由于職業教育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間存在強烈的相關性,因此社會成為最廣泛意義的職業教育快樂客體。
(一)企業的快樂供給
職業教育以為企業提供大量合格技術人才為主要任務,所以企業是職業教育價值貢獻的直接受益方。學生在學校快樂學習是今后進入企業生產一線快樂工作的重要積累。而快樂工作對企業意味著更高的生產效率,更優質的產品和服務,更多的創意和創造力,更好的業績、更高的利潤。因此,企業要充分認識自身在職業教育中的社會責任,以各種方式提供條件,最大程度地滿足職業教育發展的需求。
企業應主動參與到學生培養的全過程中,為職業學校的專業設置、課程設計、技能訓練、基地建設提供及時、專業的指導。企業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幫助學生培養職業興趣,了解行業發展和崗位能力需求,從而縮短學生從學校到企業生產一線的適應期。企業要為“雙師型”教師培養提供實踐鍛煉的場所,使教師通過參加生產實踐和企業的科研和技術改革,提高實踐能力和技術應用能力,了解所從事專業目前的生產、技術、工藝、設備的現狀和發展趨勢,使教師由單一的教學型轉變為教學、生產實踐、科研型,實現一專多能,從而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二)家庭的快樂供給
學生肩負著家庭對其未來的美好期望。一個品德高尚、文化過關、理論夠用、技能過硬的職教學生,會給其家庭生活帶來快樂乃至逐漸改變整個家庭的命運,尤其對于貧困家庭。快樂學習是實現快樂生活的重要階段,而快樂生活對家庭意味著更多的動力和優勢、更和諧的人脈關系、更多的創造力、更好的健康狀況、更少的壓力、更多的成功等。所以,家庭也應在快樂職教機制中發揮重要作用。
職業興趣影響學生的職業定向和選擇,促進智力開發和潛能挖掘,是在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共同影響下形成的。家庭的配合在其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能夠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學校可利用網絡、手機等通訊手段,建立家校通訊網絡。在校園網建立班級信箱,讓家長通過網絡、電話及時了解學校發展動態和孩子在校的學習生活情況,并提出疑問、發表見解,一同探討、完善教育方案。還可定期邀請家長到學校、企業參觀,參加學生技能展示和競賽活動,使家長切實感受到孩子的進步并及時予以鼓勵,滿足學生的尊重、成功需求并促使其以更大的熱情快樂學習,不斷進步。
(三)社會的快樂供給
職業教育在我國教育體系組成部分中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聯系最直接、最緊密,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發展職業教育,將人口資源優勢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能夠為和諧社會建設提供優質的人力資源保證;發展職業教育,能夠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的有序轉移,營造和諧的社會氛圍;發展職業教育,能夠促進社會公平、維護社會穩定與和諧發展。
社會應努力營造重視職業教育的政策環境和輿論氛圍,使國家政策、教育觀念、市場需求、擇業行為間信息對稱,緊密銜接。前述學生職業興趣的培養、教師專業發展的提高等方面不能僅靠學生、教師自身或者單一部門的努力,社會應建立職業教育快樂需求的支持系統。首先,要形成良好的公共信任氛圍,提高人們對職業教育重要性的廣泛認同。其次,要提高職業學校教師的社會地位和工資待遇,從政策、管理等方面盡可能為教師創造寬松、愉快的輿論氛圍。最后,要引導社會輿論,調動社會力量關注和投入職業教育發展。
四、快樂應成為檢驗職業教育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
職業教育解決的根本問題是就業問題,所以學生就業率成為衡量職業教育成功與否的直接標準。職業教育為社會帶來的不僅是成功就業的快樂體驗,還有終身學習、持續發展的快樂需求,價值貢獻與需求滿織影響著職業教育的快樂。在追求幸福的教育過程中,快樂是重要的條件,更是積極的狀態。因此,快樂應成為檢驗職業教育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超級秘書網
篇4
1 基礎教育中的職業教育
1.1職業教育的概念和特點
“職業教育是什么?”這不僅是職業教育理論上、實踐上一個最普通、最基本的問題也是必須回答的問題。“職業教育”是職業教育學科體系中的中心概念。它作為一類教育現象的存在,已有300余年的歷史。現在,絕大多數國家都存在這一類型教育。由于學制是教育的基本制度,故從學制角度考察職業教育形態。美國職業教育分高、中等兩個層次,中等職業教育在公立的綜合中學實施,完全的或具有職業教育性質的職業中學相對較少,主要培養熟練工人和初級從業人員。實施高等職業教育的為兩年制社區學院及非大學性的中學后私立教育機構,主要培養技術員類人才。職業教育作為人類社會活動的一種存在,具有以下特點:時代性、國度性、相對性和模糊性。
1.2職業教育的意義
職業教育是從人的全面發展的角度人手,培養學生勞動觀、職業觀的教育。具體地說,是指將傳授知識與學生將來的工作和生存方式相結合,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認識職業發展與需求,使學生具有勞動觀、職業觀及相應的職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培養學生了解自己、積極主動地選擇人生道路的能力和態度。基礎教育階段,學生處于心理逐漸成熟的時期,對未來生活充滿幻想,對未來職業生活已有向往。因此,在這個時期,依據學生心理發展特征實施職業生涯教育,能夠使學生形成對職業的理解,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科學合理地進行人生規劃,為學生未來職業的健康發展指明方向。如果缺少必要的職業教育,學生在就業或深造時,由于缺乏對職業的基本認識,為將來的發展埋下隱患。因此,教師必須對在基礎教育階段開展職業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有充分的認識,為學生進一步接受高等教育以及面對社會就業打下良好的基礎。
2 教材中與生物學相關的職業
2.1職業列表
今日世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在當代科學技術領域中,生物科學和技術的發展尤為迅速,成果顯著,影響廣泛而深遠。同時,生物技術的廣泛應用推動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增強自身改造自然的能力,戰勝疾病,解決人類的生存問題,如糧食問題等,與生物相關的產業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這樣在生物領域許多就業機會就涌現了,便有更多的人直接或間接地從事與生物學相關的工作。美國高中生物教材中與生物學相關的職業見表1。
2.2對職業教育融入學科教學的分析
從表1中,可以看出在這些職業中,一部分是普通的、平凡的、貼近日常生活的,如自然保護宣傳員、農場主、伐木工人、護綠員等,他們只需學習該行業的相關知識并取得執照或是學士學位就可以了,甚至有的可以是完成中學課程后就可以從事的工作;還有一部分就是需要基本的專業技能或通過國家上崗資格考試的,如科學通訊員、動物飼養員、野外動物攝影師、馴獸師、生物教師、除草(蟲)技師、藥劑師、注冊護士和助產士;再有一小部分就是要求專業知識背景更扎實,具有較高層次科研能力的專業人員,如生化學家、遺傳咨詢師、法醫鑒定師、海洋生物學家、顯微外科醫生等。
2.3職業教育融入學科教學的作用
2.3.1以學生為主體,促進學科教學發展
以上這些職業充分體現了該套教材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呈現多層次、多樣化的職業類型,這樣就可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興趣和需求,同時也可以讓學生更進一步去了解社會,促使職業教育融進學科知識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將職業教育融入學科教學內容不僅開拓了學生的視野,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對未來的憧憬,也可以促進學科教學的健康發展,有利于學生廣泛接觸社會信息,參與社會生活,養成關注科學和社會的學習習慣,產生對自然與社會的責任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遷移,在學習生物知識的同時,學習過程與方法,以便于在以后的職業中應用。
2.3.2以網絡為載體,豐富了課程資源
職業教育的融入極大程度地豐富了生物課程資源。在“與生物學相關的職業”欄目當中,它主要以職業技能為切入口,著重講了這些職業所要求的學歷和從事該職業主要的職責是什么,還涉及到生物知識、生產生活經驗、社會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的需求等各個方面,也為生物教師拓寬了課程空間和教學視野,為生物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開辟了新的領域,使生物課程內容更為豐富。同時還提供了各類相關網絡資源,可以讓那些感興趣的學生獲取更多有效、重要的職業信息。
3 結語
篇5
關鍵詞:大職教觀;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構建策略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15-0215-02
現如今,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已經出現了很大的不同。素質教育要求我國教育體系不僅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文化知識水平,也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個人修養以及文化素養,打造全方面、綜合性的人才。職業教育體系是我國現代化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培養新時代所需要的人才,職業教育體系一定要走出傳統教育理念的瓶頸,從大職教觀的視野角度出發,深入了解新時期我國進行職業人才培養的主要目的,找到當前我國職業教育體系中存在的缺點和不足,并針對這些問題作出改良和改革,找到我國構建新時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有效途徑,為我國的社會發展與建設提供更多優秀的高素質人才。
一、大職教觀的基本教育理念
大職教觀是一種更加廣泛的職業教育理念,它將職業教育體系的構建立足于國際職業教育的發展。在透徹分析當前國際職業教育體系的發展形勢后,結合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趨勢和走向,判斷當前社會中所需要的職業人才類型,以此確定我國新時期內職業教育培養的核心理念和方法。總的來說,大職教觀非常注重職業教育體系中的課程構建和人才培養模式與社會發展的經濟、文化、政治等外部條件的適應性。因此,大職業觀最突出的特點表現為它的適應性,它可以確保學生所學的內容與社會的需求相一致,為學生的就業和將來的發展提供保障。可以說,大職業觀所涵蓋的范圍十分廣泛,它可以同時滿足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社會群體以及職業個體這三個層面的需求,因此大職業觀視角下現代化職業教育體系可以培養出技術能力高、工作能力強的高素質人才。
二、大職教觀視野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構建的策略
(一)對現有的職業教育課程體系進行全年的改良
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構建需要與當前我國的經濟發展形式相互適應,實現職業教育與社會產業之間的良性互動與合作。現階段想要滿足經濟發展的形勢需求,確保我國能夠在更短的時間內完成經濟轉型,就必須要充分地明確當前我國社會與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向,透徹分析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需要的人才類型,并在此基礎上對當前高職院校進行人才培養課程體系進行調節。現如今,我國社會已經全面進入信息化階段,企業所需要的人才一定要掌握比較熟練的計算機操作技術,從簡單的辦公自動化操作,到復雜計算機工程的處理。可見,當前在我國各項產業不斷優化升級的大背景下,職業教育體系中一定要注重培養學生的信息化技術和高端科學技術,在課程結構中適當地增加理論知識的教學,實現學生理論能力與實踐能力的共同進步,有效緩解當前我國存在高尖專項人才不足的問題。同時,隨著第三產業的不斷發展,文化產業以及服務類產業必定成為將來我國民眾消費的主流,而該領域內的專項從業人員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稀缺。為此,現代化職業教育應該逐漸放開傳統學歷教育的局限,滿足廣泛群眾的需求,進一步擴充教育的內涵,實現學歷教育和非學歷培訓的相互協調。
(二)注重強化職業教育體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在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更多便利的同時,也給學生造成了更加巨大的心理壓力。以高職院校的學生為例,經過專業職業教育之后,雖然學生們掌握了較高水平的職業技能,但是在就業的過程中,由于理論知識掌握不扎實、專業與就業目標不相符等問題,高職院校學生的就業之路并不平坦,因此學生們往往承受著較大的心理壓力,久而久之就會形成心理健康層面的問題。為了有效解決這種問題,大職教觀視野下的職業教育體系,一定要注重強化對學生心理問題的引導,積極開展與學生的實際狀況相符合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為學生提供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引導。此外,為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使學生在更短的時間內適應社會生活的節奏,現代化職業教育體系要求學校將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進行合理地協調和融合,開展適當的職業啟蒙教育。并且職業人對職業的感情、認識和態度等基本素質的培養不僅要在啟蒙教育階段進行,還要在其他層次的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之中進行融合和訓育。職業啟蒙教育是指學生在接受普通教育的過程中,融合職業教育課程以及勞動實踐課程的相關內容,幫助學生在入職工作之前提前明確工作的主要意義和目的,及時地發現學生在職業生涯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并及時加以引導,從而幫助學生培養其正確的職業感情、認知、態度。
(三)構建完成的職業教育體系
第一階段是要進行職業準備教育,也就是為學生提供直接面向就業的教育和培訓,使學生能夠滿足社會的需求,學有所長,并保持這種長處的優勢,增加就業的籌碼。為此,我國要建立與初中以上普通教育相對應的職業準備教育。將職業準備教育劃分為:初等、中等、高等、應用本科、專業學位研究生職業教育這幾個等級。從目前的發展情況來看,我國區域間經濟發展不平衡,因此我國偏遠地區的職業教育大部分為初等職業教育,中、高等職業教育處在職業教育體系的核心位置,應用本科職業教育具有一定的發展空間,而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職業教育正處在起步階段,需要更進一步的探索與發展。
第二階段是要進行職業繼續教育,它是指在學生就業之后進行的職業培訓、就業培訓等非學歷職業培訓內容,對就業人員而言這屬于再教育。現代社會發展快速,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節奏,職業人員需要不斷地提升自己的技能,加強對新知識、新技能的學習;此外,轉崗和失業人員更加需要對新崗位技術有所掌握。職業教育需要對自身進行突破,改變原有的教育方針和教育措施,將準備教育與繼續教育進行有機結合,進而為職業人提供專業的短期培訓。根據不同的培訓水平,職業繼續教育可以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培訓,但是在職業繼續教育之中所包含的問題不止這些。比如,各個階段的繼續教育與準備教育溝通不暢、職業培訓層級銜接不暢等。為此,需要更進一步地發展職業教育,充分發揮職業院校的資源優勢,將職業院校作為參與主體,使其與社會上的培訓機構進行有機融合,使兩者之間更進一步地銜接和互助,進而使職業繼續教育能夠滿足更多人的多元化需求。
(四)注重強化職業教育的理論培訓
首先,職業教育依稀需要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學科知識,讓學生了解學習技術的目的和意義,并了解技術的應用理念,增強知識應用的有效性,實現職業啟蒙教育與普通基礎教育的相互結合。一方面,新型職業教育體系要求學生在啟蒙階段對職業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以此培養學生對知識技術學習的興趣和熱情,使學生正視所學習的技能。另一方面需要學生掌握扎實的文化基礎,以保證使用技能的準確性,因此職業啟蒙教育與普通教育之間的融合是必不可少的。在進行普通教育的過程中,不同的學科應該承擔相應的職業啟蒙教育內容,根據不同的側重點來培養學生的職業理想、意識和價值觀。
其次,現代化職業教育體系需要以高等預科教育為基礎,并全面融合中高等普、職教育的教學理念和內容。目前我國的傳統教育體系并沒有實現高等教育的全面普及,因此中等教育結束之后,學生或是展開職業生涯,或是選擇高等教育,這極容易導致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出現斷層,為此我國需要為學生提供相應的高等預科教育,將其面向具有敘述深造需求的中職畢業生,使其在進入普通高校前得以過渡,進而更好地適應高校教育。同時,大職教觀視角下現代化職業教育體習的構建,需要以院校聯合為基礎,實現高等普、職教育的相互聯合。這種途徑有利于職業教育與企業進行集團化合作,進而獲取更多的教育資源,更好地開展職業教育。現階段,我國職業院校人才培養體系中忽略了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而實行院校聯合則是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職業院校和普通院校要發揮各自的資源優勢,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實踐經驗,從而更為有效地培養出新一代滿足社會需求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三、結語
總而言之,大職教觀視野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構建將全面提高職業人才的適應能力和個人素質,將我國的職業教育帶入到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為社會培養出更多基礎知識扎實、實踐能力強、創新能力高的復合型人才。文中以大職教觀角度出發,提出了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相關策略,希望與相關工作人員共勉。
參考文獻:
[1]楊慧,吳國偉.基于職教集團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構建[J].交通職業教育,2013,(04).
[2]孔源.山東省職業教育體系構建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3.
[3]陸俊杰.職教教師標準中的技術取向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4.
[4]閆智勇.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目標研究[D].天津大學,2013.
[5]孫翠香.博士層次“雙師型”職教師資培養: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構建的焦點――兼論博士層次“雙師型”教師培養的目標定位與課程體系構建[J].職教論壇,2014,(32)
[6]楊鴻飛.江蘇省中等、高等職業教育銜接的制度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5.
篇6
關鍵詞:失地農民 職業教育培訓 長效機制
一般意義上的農民失地是指農村居民喪失依據《土地承包法》所取得的家庭土地經營承包權。失地農民是指農民失去土地的使用權,同時土地的所有權由集體所有變遷為國家所有。據估計,我國現有失地農民4000多萬人,單廣東就有280萬人,并以每年約10萬人遞增,而廣州在其中占有一個較大的比重。廣州每年征用土地的數量非常大,失地農民的數量相當多,解決失地農民就業、培訓發展問題不僅是地方政府急待解決的重要工作,而且成為關系到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相協調的重要因素。
在廣州城市化、工業化的進程中,失地農民失去他們賴以生存的土地和生產方式,引發了一系列影響當前廣州社會穩定和發展的問題。如何建立起失地農民的職業教育培訓發展的長效機制,是解決廣州失地農民就業問題的關鍵。
職業教育是一種直接面向就業的教育,它是培養和造就大批高素質勞動者和新型農民、開發勞動力資源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通過職業教育培訓使失地農民掌握一定的勞動技能,在勞動力市場上謀得適合自身發展的職業崗位,實現順利就業。
一、廣州失地農民職業教育培訓存在的問題
(一)職業教育宣傳工作不到位
筆者以廣州市失地農民為調查對象,共發放調查問卷401份,以“您對職業培訓了解嗎?”為問題進行調查,其中了解較多的僅占3.74%,有些了解的占25.19%,聽說過占27.18%,完全不了解有近43.89%。由此可見,對于什么是職業教育,失地農民對其相關的信息缺乏了解。連了解都談不上,又何來能夠有效利用職業教育帶來的信息優化自身素質呢,更談不上利于職業教育學到技術促進就業。這說明政府和村委的宣傳、組織工作還不到位,有的村組織過培訓但失地農民知道的不多。在調查中還發現,在幫助失地農民解決就業問題中,基層組織起到了一定作用,如街(鎮)勞動保障部門和村委會組織技術培訓比較多,職業院校和社會培訓機構、政府還沒有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參與到這一工作中來。
(二)職業教育失地農民參與積極性不高
以“您曾參加過職業培訓嗎?”為問題的調查顯示。有19.50%參加過培訓,80.50%的人沒有參加過培訓。在培訓參與度方面,參與度較低。農民不熱衷于職業培訓也是其在就業技能提升方面存在的主要障礙。影響失地農民參加職業培訓積極性除去與政府相關的例如缺乏對失地農民培訓的配套政策,政府、企業對失地農民培訓的經費投入不足等之外,農民自身的就業觀念也嚴重影響了參與的積極性。
(三)失地農民自身就業觀念保守是阻礙職業教育培訓的重要障礙
1.消極被動的就業觀念。大多數農民據守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形成了自身獨有的思想特點,那就是保守、自由、閑散。如今失去了土地,被迫置身于一個激烈競爭的陌生環境中,必然會感到手足無措,從而形成依賴、消極和被動的就業觀念。
2.不能科學合理利用土地補償金,缺乏開拓性、長遠性,同時缺乏自身再就業發展中的投入意識,不能夠合理、科學使用土地補償金,往往在短期內把有限的安置費消費完,從而出現“坐吃山空”的現象。
3.對自身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方面的投入意識,缺乏長遠的打算,對培訓內容的選擇由于認知有限缺乏選擇性;對培訓的成本和收益也缺乏必要的選擇。同時在調查中以“如果有職業技能培訓,您愿意花多少時間參加?”為題,發現45.09%的人希望只參加半個月的培訓,32.75%的人愿意參加一個月的培訓,愿意參加1~6個月的僅占32.16%,可以看出短期職業培訓是比較受失地農民歡迎的方式,并且參加培訓的人都希望能在家附近參加培訓。
(四)缺乏符合性教材和分類培訓課程設置
課程設置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但是對農民來說,他們之前的職業是農民,從事著知識和技術含量不高的種養業和簡單手工勞動,在失地以后,政府、企業積極組織,但是由于缺乏對市場的分析、對農民自身知識的分析導致在課程安排上不能適應市場,也不符合農民心理需求,導致不能適應企業和社會的發展要求。
二、廣州失地農民職業教育培訓長效機制研究探析
以廣州市為例,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采取措施,建立失地農民職業教育培訓長效機制,促進失地農民培訓工作健康、協調發展。
(一)媒體參與,加大職業教育培訓宣傳
要重視新聞媒體在失地農民宣傳中的作用。利用媒體宣傳失地農民培訓的政策、信息、策略,努力爭取農民和社會各界對失地農民培訓的參與和支持。職業教育培訓不僅僅包括職業技術培訓,還應包括就業觀念的疏導以及政府相關政策的宣傳。作為培訓參與主體的農民,其態度對培訓工作的成效起到至關重要。培訓難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農民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認識不到提高職業技能提升對于找工作、提高收入的重要性。因此要通過宣傳,調動農民接受培訓的積極性,要積極引導農民認識到正確權衡取舍長遠利益與短期利益。還要通過宣傳職業教育對提高失地農民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的重要性,使其明白,要適應城市化、工業化中的競爭機制必須改變、創新。新的就業崗位需要失地農民走出原來較為封閉的空間,進入一個全新的工作環境,媒體需要宣傳,才能使弱勢農民明白: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不斷提升自己的就業層次,才能在激烈競爭中處于上風,在不斷的嘗試、摸索、感染中完成市民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內化為自身的行為模式的轉變。如果能夠有典型的失地農民成功化身的事例,需要樹立榜樣和楷模加以獎勵和宣傳。
(二)政府主導,建立長效培訓機制
政府發揮主導作用。首先,要“出力、出人、出才”,成立專門機構做好失地農民技能素質摸底調查與調研,再此基礎上對農村勞動力資源情況進行登記、造冊,實施統計調查和監測。其次,應定期調查勞動力市場的供需情況,做好培訓服務和就業指導,使農民盡快在第二、三產業中實現就業或創業。建立健全以職業技術教育為主的、多層面的市、區、鎮三級農民職業教育培訓網絡體系。每個層面要擔負起不同責任,在職業教育引導中起到“牽頭、組織、實施”三大責任。在各級財政應撥出專款,建立農民職業技術培訓專項資金,與培訓機構及學校共同以政治任務和目標構建職業教育培訓建立培訓基地,充分利用公共財政資源,開展免費培訓,同時將失地農民的培訓工作納入城鎮下崗人員再就業培訓體系。
(三)培訓把關,設置合理培訓內容
在培訓內容的選擇上,培訓主辦方和承辦方必須要了解失地農民的思想狀況,了解市場的需求,一方面引導失地農民在眾多行業及專業中有前瞻性的選擇,另一方面要依據調查報告,制定適合農民層次和水平的教材及課程。此外,在培訓師資的選擇中要有針對性,因才配置各種教學資源。在培訓內容在選擇和考核培訓機構時,要突出把培訓教材的開發和修訂、培訓師資、培訓學員、提供后續扶持、培訓質量的監控和評估等作為重點內容,對認證合格的培訓機構實施激勵政策,對不符合要求、弄虛作假的培訓機構取消其培訓資格。此外在培訓層次上,建議開展多層次的培訓。對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年青人要重點開展技術含量高的專業技能、技術工種的培訓,并鼓勵其考取職業資格證書;對文化水平低、年齡偏大的失地農民,然后重點開展以社區服務業、家庭手工業、種植業、養殖業為主的實用技能培訓;對年齡偏大的女性可多開展家政服務業培訓。
(四)職業院校參與,共享教育資源
職業教育和培訓效果不佳,除農民參與的積極性不高,職業教育和培訓本身注重實踐和操作,無法提供實踐和操作的環境也是導致滿意度不高的另一個重要原因。職業院校不僅有較高的思想文化專業素質、教育教學理論水平,較強的實踐能力的“雙師型”教師隊伍,而且具備一定的教學環境和實踐教學資源,將職業院校擁有的教學資源運用到失地農民的職業教育培訓中來是解決培訓師資及培訓機構費用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另外,很多職業院校都設有相應工種的職業技能鑒定站,讓參加培訓的失地農民可直接考取相應工種的職業資格證書,持證上崗。職業院校有完善的就業指導機構,就業渠道廣,信息多,與企業、行業、協會聯系緊密,具備實施訂單式培養的條件。因此可配合企業和政府實施失地農民“訂單培養計劃”,充分利用現有的教育資源。
(五)多重模式并存,競爭帶動發展
各方都在為失地農民培訓做著各種努力同時也為失地農民培訓項目在運行模式上提供創新空間。廣州失地農民培訓運行應允許多種模式并存,鼓勵各種創新。在模式上可采用由培訓機構和用人單位簽訂用工協議的“訂單式”培訓;根據不同對象提供不同采單的“超市化”培訓;依托社區教育的“學校+社區”聯合培訓;采用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長期培訓和短期培訓、就業培訓和創業培訓等方式,創建靈活高效的適應市場需求的職業教育培訓模式。
充分調動政府、培訓機構、企業等各方的積極和創新性,將生產功能從政府職能中分離出來,改變目前僅有的政府一方努力的局面,在廣州失地農民培訓中引入競爭機制,是發展失地農民培訓的方向。將生產者由政府部門的單位擴展到其他各類組織,構建一定的公共培訓市場的規則,形成一定的機制,開展公共培訓生產者之間的公平競爭,是失地農民培訓能否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競爭中,政府要加強監督考核,跟蹤各種培訓模式和培訓機構的培訓服務及培訓效果,依據就業狀況對各培訓企業的進行考核與評定。
總之,在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大力開展失地農民的職業教育培訓,是提高失地農民素質、解決就業問題的重要手段。同時失地農民的職業培訓教育業面臨這常態化、常規化、科學化、長效性的發展問題,需要社會各級積極探索,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努力探索。
參考文獻:
[1]胡偉等.失地農民再就業培訓調查研究――以廣州市番禺區為個案[J].職業培訓,2008.
[2]董倩倩等.職業教育與失地農民市民化[J].河北農業科學,2012,(14).
篇7
關鍵詞:愛彌兒;職業技術教育;啟示
狹義的職業教育思想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受教育者傳授技術知識和技能的活動。主要指職業技術學校教育和各種形式的職業培訓。在《愛彌兒》中,盧梭所指的職業教育主要是指學生通過學習一門技術或手藝,使他們在社會中更好地生存。他主張兒童通過勞動,掌握一門手藝技術,學會生存的本領。《愛彌兒》職業教育思想主要是從職業教育的目的和職業選擇來闡述的。
一、職業教育的目的
盧梭認為,一個人只有與社會的接觸,在社會中才會生存下去。生存是自然的第一個法則,也是盧梭所認為的職業教育的目的。進行職業教育,讓孩子們學習一項技能,能使孩子們更好地適應社會,在社會中更好地生存。盧梭要求人們學習手工業技藝,但是他的目的不是為培養工匠,也不是為了能就業以解決費用。而是把它作為一種能給予人們以正確教育的手段,他認為職業教育是為了人的自然成長。所以,盧梭所認為的職業教育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生存,另一方面是為了學生的自然成長,讓孩子們能夠打破社會對勞動和勞動者鄙視的偏見,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國家的發展進步離不開高素質的勞動者,而提高和保持勞動者的整體素質,教育是根本保證。其中職業教育為大多數群體提供接受教育保障乃至就業保障,為提高國力提供了更多,更豐富的人才,做了應有的貢獻。我國的職業技術教育不僅對不同類型的學生關注,而且還促進人的自我實現,每個學生的個性都受到尊重,任何一個學生都不會因為學習上某一方面的挫折或不具備某一方面的才能而被忽視,以至于其他才能也得不到重視和肯定。進行職業教育激發并張揚了個體的特殊潛能。
我國的職業教育不僅使每個人的潛在的才干和能力得到了充分的發展,使每個人更好地適應社會,更好地生存。而且還為經濟的發展提供動力。職業教育一方面使個人學會一項謀生的本領,在社會中立足。另一方面,豐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實現了人的全面發展。所以,我們應該在發展普通教育的同時,大力發展職業教育,使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相結合,促進我國的教育不斷向前發展。
二、職業的選擇
首先,盧梭認為,喜歡一項工作和適合做那項工作是兩碼事。如果一個孩子所表現出的是他的愿望而不是他的稟賦,為了確定他的才情和真正的愛好,我們就需要細細的觀察,以免我們沒有好好的研究一下他的稟賦,就按他的愿望做出判斷。盧梭所強調的是一個人不能單憑自己的喜好進行職業選擇,要根據自己的稟賦進行判斷。喜歡的工作并不一定適合自己,自己并不一定具備這方面的天賦和才情。只有適合自己的工作,自己才能堅持的做下去。
現在的學生對于職業的選擇,對于將來的就業方向沒有很好地把握,學生們只會按照老師的要求,家長的期望去選擇職業,他們對自己沒有進行很好的定位。家長和老師也沒有盡到應有的責任,沒有對孩子進行細細的觀察,沒有耐心的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和稟賦,只是把自己的思想強加于孩子。孩子們在這種思想的壓制下,只會盲目的進行職業選擇,從事自己所不愿或不適合的工作。此外,社會的壓力讓孩子在進行職業選擇時,往往會考慮這項工作能夠給他帶來多大的財富。建立在金錢基礎上的選擇具有較強的功利性,也不能真正實現個人的價值,讓人的心靈得到滿足。
其次,盧梭認為學一門職業,要學就必須學一門有用的職業。強調實用性原則,認為學生必須學有用的知識和手藝。實用性是進行職業選擇必需考慮的一個條件。有用的知識才會使學生更好地適應這個社會,更好的立足。學習實用性的東西,讓學生即使在很惡劣的社會條件下也能更好地生存下來,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迎接各種類型的挑戰。
最后,盧梭認為所選的職業僅僅有用是不夠的,還必須不能使從事它的人養成一種習惡的暴戾人情的心靈。盧梭重視人的德性,他認為一項職業必須有利于學生品德的發展。任何養成學生不好習慣,不利于學生良好品德形成的職業,都不能從事。一項好的職業必須以提高學生的修養和能力為前提。
盧梭的職業教育思想,尤其是他的職業選擇的思想為我們當今的職業教育提供了啟示。盧梭所提倡的職業選擇,要求教師家長在仔細觀察孩子之后,對孩子的才情、稟賦進行判斷,幫助孩子選擇一項適合他的職業。這項職業必須是有用的,符合實用原則。除此之外,這項職業必須不能使孩子養成一種壞習慣,壞品質。我們現在進行職業選擇的時候往往是盲目的,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家長和教師沒有承擔起他們的責任。家長對孩子缺乏耐心與理解,沒有在充分了解孩子的基礎上,為孩子進行正確合理的職業指導。教師也沒有根據學生的天賦,對家長和學生提出建議。從而導致孩子在進行職業選擇時無所適從。其次,就業壓力的不斷增大對現在的孩子提出了更大的挑戰。孩子們在選擇一項職業時,并不能僅僅考慮自己是否適合或喜歡,更重要的是看它能給自己帶來多大的利益。公務員、事業編這樣比較穩定的工作,是大多數學生所選擇的。為了得到這樣的工作,大多數的學生根本就不考慮自己適不適合,就直接投入到公務員、事業編的奮斗中去了。另外一些學生只考慮自己是否喜歡這項工作,對自己是否適合從未思考過,從而導致他們做出讓自己以后后悔的決定。
為了讓學生進行更準確的職業定位,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潛力,進行職業指導是非常重要的。為了更好地進行職業選擇,提高職業教育水平,教師、家長及學生都應該承擔起自己的責任。首先,教師應該幫助學生進行個性分析,了解自我。學生對自己的了解常常受到個人成熟水平,家庭,社會等多種因素的制約,常因某種因素的干擾而產生曲解。教師應耐心仔細的觀察學生,了解學生的個性,幫助學生正確的認識自己。同時,教師應該為學生提供職業信息,幫助學生熟悉職業。其次,家長應該尊重孩子的選擇,適當的對孩子提出自己的意見。在生活中,多觀察孩子,遵循孩子的自然發展天性,根據孩子的天賦,為孩子進行指導。最后,學生們應該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端正自己的態度,不要帶著功利性的目的進行職業選擇,根據自己的優缺點進行職業選擇。
參考文獻:
篇8
1有利于職業教育的專業建設
高等職業教育的核心是專業建設。高等職業教育承擔著為社會培養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直接向行業企業輸送實用型人才的重任。一方面,根據市場經濟對人才的需求以及地方經濟發展的需要,比較靈活地調整專業結構。另一方面,根據社會結構、經濟結構的變化,及時調整專業設置,使之能夠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和當地產業結構的調整。“雙師型”教師能夠緊跟時代步伐,開展企業和社會需求的調查和研究,及時了解企業對人才的需求變化,有預見性地開設專業,進行課程的優化和教學改革,以滿足學校發展和社會進步的要求。“雙師型”教師能夠堅持教育教學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有效開發實踐課程和活動課程,增強學生科學實驗、生產實習和技能實訓的成效。充分利用社會教育資源,開展各種課外及校外活動,還能夠提高教學的成效性。
2有利于增強社會服務能力,提升科學研究水平
高職教育面向區域經濟發展,以適應社會需要為目的。高等職業教育要樹立主動為社會服務的意識,全方位開展社會服務。高職院校的研究側重于解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技術問題,比如為中小型企業解決技術難題。通過這種方式和企業結合,高等職業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就會有更高的應用水平,更能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雙師型”教師能夠結合企業實際開展實用性技術研究,積極配合企業的工程技術人員開展企業具體技術革新和技術改造,迅速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在技術研究過程中,既加強了與生產科研部門的聯系與合作,也為教師創造了繼續學習提高的機會,幫助他們了解市場最前沿的技術,把行業、職業知識及實踐能力融合于教育教學過程,從而加快教學內容更新和教學改革。
3有利于提升高職院校的辦學特色
企業的參與對于職業教育而言具有重要意義,“雙師型”教師能有效推動校企合作,促進產學合作的良性發展。可以充分調動行業企業參加職業教育的積極性,鼓勵企業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加強就業創業教育和就業指導服務;有利于推進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雙證書”制度,推進職業學校專業課程內容和職業標準相銜接。“雙師型”教師能及時捕捉社會結構調整和行業企業人才需求信息,根據企業發展的要求,優化學科專業、類型、層次結構,促進多學科交叉和融合,優化結構辦出特色,培養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以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4有利于提高職業院校的辦學質量,促進職業院校的可持續發展
“雙師型”教師能有效地創設條件,開展職業教育教學、課程改革、專業建設等研究,努力提升自身素質,促進職業教育健康發展,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以適應國家和社會發展需要。職業教育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以滿足當地經濟社會對人才的需要。不僅能鍛煉教師隊伍,檢驗和提高辦學水平,同時還能擴大職業院校在社會上的影響力。高等職業教育的本質是就業教育,其生存和發展是以經濟、社會發展為根本依據,以市場所需的人才及規格為導向的。“雙師型”教師是溝通職業院校招生與就業的橋梁,職業院校的生源質量和就業率直接與“雙師型”教師的社會影響、水平相關,職業院校競爭力取決于培養人才的教師和培養的學生的質量。“雙師型”教師經常深入社會和生產實踐,了解社會及行業人才狀況和人才需求及生源愿望,反過來社會及行業也通過“雙師型”教師,了解職業院校狀況及專業設置和師資水平等。
篇9
(一)職業教育的內涵及特點
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標準分類法》定義:“職業教育是為引導受教育人員掌握在某一特定的職業或行業或某類職業中從業所需的實用技能、專門知識和認識而設計的教育。”職業教育主要以提高受教育人員職業技能、明確職業教育意義為基礎,確保受教育人員順利從事職業,完成職業要求。職業教育具有明顯的終身性,該教育主要分為學校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兩方面。職業教育主要包括:職前教育、在崗培訓、轉崗培訓、離崗培訓等。該教育將企業要求和一線需要作為基礎教育目標,從本質上加強受教育人員的技能、知識,確保受教育人員順利就業。
(二)職業教育發展的影響因素
1.政府因素
根據經濟學理論,職業教育主要為一種非壟斷性公共物品,政府是職業教育的基本環境提供者,是職業教育的主導影響因素。政府為我國當前的職業教育行政管理提供了基本的組織保證,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職業教育目標準確性、體系構建完善性、管理制度標準化、辦學規范法制化,有效加強了政府、學校、社會、市場等密切聯系效果。與此同時,政府作為職業教育的基礎資金來源,在職業教育經費投入中占據主導地位。
2.新型工業化因素
新型工業化主要指現代工業社會建設與發展過程,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基礎,主要表現在工業技術發展和技術應用等方面。在新型工業化發展的背景下,各行各業對技術人員的職業需求不斷上升,對職業教育的要求也不斷提高。
3.社會因素
職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受社會因素的影響。社會是職業教育的基本環境,對受教育人員素質提高、順利就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現在社會轉型影響和學習型社會影響。社會轉型影響主要指社會變動造成的影響,指我國職業教育環境由傳統型、整合型向當前的現代化、分化型轉變。這種影響直接導致職業教育意識及價值觀發生嚴重轉變。學習型社會影響主要表現在通過該社會環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加強受教育人員的終身學習意識,確保人員時時學習、處處學習,提高技能知識。
二、職業教育的運行與管理
我國職業教育經歷了產業結構擴張階段(1978-1995年)、產業結構優化階段(1996年-至今)兩階段。在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職業教育環境、技術、體系、知識等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在很大程度上沖擊著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潮流。為提高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效果,加強對職業教育的管理控制,對管理體制、管理路徑的完善在職業教育發展中刻不容緩。
(一)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目標
1.生計目的論
職業教育主要是為了解決人員生計問題,將教育大眾化,實現教育平民化,提高我國普通人員的就業率。職業教育主要通過對個人服務進行全面控制,為國家和社會增進生產力提供堅實基礎和動力。生計目的論對實現職業教育終極目標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實業振興目的論
隨著現代工業的不斷進步和發展,企業對技術要求逐漸上升,對技術重要性有了全新的認識。根據企業要求,實現對工商業的職業教育和培訓,對創造高額利潤和提高競爭力具有非常好的促進效果。因此,在職業教育的過程中,教育將實現振興作為其發展的一項重要目標。
3.全面發展目的論
在進行職業教育的過程中,教育部門明確要求教育人員要對受教育人員進行全面教育,加強受教育人員技能的全面提升,確保人員全面發展。在現代化社會發展中,技術水平不斷提高,機器逐漸代替了傳統技術人員。在該環境下,如何提高基礎人員的職業技能,在提高生產力的同時加強技術人員的技術水平已經成為職業教育關注的核心。因此,在進行職業教育的過程中要將全面發展作為教育的重要目標,從根本上提高職業教育效果。
(二)職業教育管理體制研究
1.職業教育管理體制改革
在進行職業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過程中,各級政府要對職業教育觀念進行全面改革,要保證職業教育忠于教育主體,將教育作為中心,一切圍繞提高受教育人員素質和專業技能展開。要對政府角色進行全方位分析和準確定位,調整當前的政府管理模式和權限,創設有效管理機制,確保職業學校轉變為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辦學主體。要加大對資金投入的力度,鼓勵職業教育,加強宏觀調控力度,實現信息化、智能化管理和引導。職業學校要對發展進行全面控制,明確自身法人地位,確保學校建立在合法、合理的政府關系下。要明確自身產權,有效進行市場化運作。
2.職業教育的管理路徑
我國職業教育管理路徑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1)形成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共識,加強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在職業教育方面的落實。通過加強技能培訓和知識培訓,提高受教育人員的職業素質,保證社會就業率。(2)完善職業教育的法律法規體系,樹立正確的教育指導思想,制定完善的職業教育法律法規,建立合理化、標準化、正規化的管理機制。(3)健全職業教育體系和多元化投入機制,明確國家、地方、企業、個人等職業教育意義和職業教育需求,將法律作為保證職業教育發展的前提,健全職業教育管理,將職業管理落實到教育過程的方方面面。
三、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模式
(一)師徒制模式
1.師徒制模式的定義
師徒制模式主要指徒弟拜師傅,跟隨師傅學習某種基礎知識和操作技能,師徒之間形成親密關系的一種傳統的職業教育方式。
2.師徒制模式的特點
師徒制教育模式主要是由內部父子之間勞動經驗和技術繼承轉變而來的一種職業教育模式,完成根據大量專門職業和細化分工職業進行的專門教育。師徒制模式將普通勞動者作為基礎培養人員,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育質量和教育效果。師徒制模式特點主要包括:(1)將言傳身教作為基礎教育模式,全面培養受教育人員的職業技術;(2)將口心相傳作為主要教育模式,由師傅親自進行技術操作和經驗傳授、指點;(3)將現場教學作為教育環境主體,提高受教育人員在環境中的技術應用能力,加強對職業技術的領悟效果;(4)將親密關系作為師生基礎關聯,培養受教育者尊師重道的職業素質,建立良好職業教育背景,使職業訣竅、絕活得到良好繼承和發揚。
3.師徒制模式的建立方式
在建立師徒制模式的過程中,首先要明確師徒關系。要在老技工人員自愿接受徒弟的意愿的基礎上完成拜師,形成正式師徒關系。其次要明確傳授內容,通過師傅傳授,確保徒弟了解職業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師傅要通過言傳身教、現場指導等確保徒弟對生產技術有全面了解,積累相關生產經驗。最后,要對上述師徒制模式進行嚴格控制和管理。師傅在選徒的過程中對人員進行限制,從內部加強控制效果。我國當前的師徒制模式主要由政府主管部門和企業共同負責,其中以企業為主。
(二)學校教育模式
1.學校教育模式的定義
學校教育模式主要指各級各類職業院校對受教育者所施行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傳授職業知識、培養職業思想和職業道德、發展職業能力的職業教育活動。
2.學校教育模式的職能
學校職業教育職能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第一,實現人人就業。學校職業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確保受教育者通過職業教育實現就業。職業教育將理論教育、實踐教學、實習教學有效結合,增強了受教育人員的就業能力。第二,促進社會發展。職業教育系統將經濟、政治、文化、科技等關系形成一個整體,對社會經濟進行充分分析和研究,將社會經濟發展作為當前教育的終極目標。因此,職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推進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3.學校教育模式的建立方式
教學目標:根據教學活動要求及職業要求,設定教學目標,這是受教育人員進行學習活動的中心,也是教學體系展開的基礎。教學原則:根據教學活動的目的設定基礎教學框架及指導方案。教學內容:指學校有計劃地對受教育人員進行教育的主體內容,主要包括職業技術知識、職業技術素質等。教學主體:受教育人員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教學方法:為了達到教學目標,提高教學質量設計的教學方式,對受教育人員積極性進行充分調動,保證受教育人員主動參與到職業教育過程中。
四、總結
篇10
關鍵詞: 行業參與 中職英語能力標準 中職英語教學理念
2010年11月27日,教育部頒發了《中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行動計劃(2010―2012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其目的在于“……切實增強中等職業教育大規模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能力,大幅度提升其支撐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調整升級、企業生產技術革新、民生改善以及我國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的能力”。
重慶市目前有中職學校三百多所,中職在校學生三十余萬。中職教師的專業水平和教學水平及職業素養直接關系到對中職學生的培養。建設一支既有扎實的語言基礎,又有透徹的職業知識并且了解行業需求的適合現代職業教育需求的職教教師隊伍是重慶市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的重要環節。2002年3月中澳(重慶)職教項目正式啟動。重慶師范大學職教基地作為項目的師資培訓基地,主要任務是立足重慶、面向西部和全國,依托全校資源開展職業學校師資和管理干部的學歷教育與短期培養培訓,開展職業教育研究。
針對傳統培訓模式存在的職教特點不突出的問題,作為項目的參加人員,我們對中職英語教師的培訓模式進行了探索和改革。創新模式總的指導思想是“以社會、行業、學校的需求作為培訓導向,以培養培訓學員掌握所需技能為本位,教學管理中以學員為中心,課堂內外的講授、活動師生互動,監測評估圍繞培訓目標進行調控,貫穿整個培訓過程到結束后的追蹤調查”(石美珊,2006:24)。新模式要達到的總體效果目標是“讓受訓學員轉變傳統教學觀念,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職業技術教育教學,根據職業教育的特點,改進甚至開發教學方法,在培訓中開闊視野,啟迪自己對職業教育教學管理的新思路……掌握教育教學技能,了解新知識,回到工作崗位可以直接運用和指導他人”(石美珊,2006:24)。
在五年的中澳職教項目實施過程中,我們共舉辦了三十余班次的培訓,參訓的中職英語教師達5000多人次。新模式內容力求充實完整,形式多樣靈活。每一次培訓的具體內容都有所不同,呈現探索和更新的過程,但重點和核心內容是一致的。
一、立足與行業相結合,培養雙師型教師
職教師資培訓模式“符合職教特點”的重點就是將中國行業參與與職教培訓相結合。《行動計劃》分析了目前國內中等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其中有“教師隊伍特別是‘雙師型’教師數量短缺,結構不合理,整體素質亟待提升;教育與產業、學校與企業、專業設置與職業崗位對接不夠緊密,人才培養的市場針對性不強”。中國行業企業是職業教育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行業性的協調與統籌,保障了職業教育的規范、有序和整體辦學實力,以及具有與產業特點相適應的行業性職業教育標準、規范,有利于學校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職業教育“雙師”型隊伍的建設。
目前重慶市職業學校英語教師最主要的問題是缺乏具體的職場知識和職場經歷;此外,大部分職教專業教師缺乏基本的英語語言技能和教學技能。對重慶市幾所中職學校的英語教師培訓前的調查表明,大部分職教英語教師沒有真正接觸過企業,對職業要求知之甚少,教學的主要依據就是教科書。職業教育需要大量既懂理論又有實踐經驗、既會教書又能操作示范的雙師人才。
創新培訓模式的首要任務就是要轉換受訓學員的觀念,使他們充分意識到職業教育與行業相結合才真正具有生命力。在重慶師范大學職教基地的培訓實踐中,我們主要采用以下的方式來將行業參與與職教培訓相結合的內容貫穿到培訓中。
1.舉辦有關行業知識的講座及案例討論。在開學典禮上即對職教教師的素養進行說明,讓學員了解中職英語教學的現狀和國內外行業對中職教師及畢業生的要求,使受訓學員意識到職教英語教材的知識是有限的,中職英語教師除了要有語言的素養,還應當具備一定的行業專業知識和技能。講座主要內容還包括邀請行業代表作“中國行業與職業教育相結合的重要意義與取得的成果(以具體的行業為例)”的報告;“職業教育課程能力與行業聯系”的講座論述了職業教育與行業參與的具體結合和職業英語能力標準的制定;“培育健康安全和包容險性的學習環境”則強調到企業觀摩實習的職場安全問題。
2.邀請行業專家擔任培訓教師。邀請酒店、旅行社、電子產業等行業有扎實英語基礎的專家,針對培訓教材的具體內容,向學生講解行業特點,具體要求,以及社會對行業的需求等內容,并在課堂上對行業的需求和特點通過演示、表演等手段讓學生對行業有較深入的了解;或者讓英語教師和行業專家或職業教師同堂合作講學,當然這樣做必須以周密的課程環節安排為基礎,在幫助學員避免英語語言知識和職業要求脫節的同時,加深學員對語言知識必須與行業知識和要求相結合的意識。
3.讓學員深入企業學習。僅僅在課堂上談行業參與和與行業結合無疑有紙上談兵之嫌。受訓學員要真正到企業去,才能深入了解行業對中職教育的需求及行業規范、操作模式、職業技術等。與傳統的課堂培訓的模式不同,我們鼓勵并為受訓學員走出校園,接觸企業,了解職業專門知識和要求創造條件。在每一次的培訓中,至少應當保證學員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企業或校辦企業觀摩學習。
4.中職學校英語教師和專業教師交叉培訓(ESP)。交叉培訓的目的是尋求職教專業教師和英語教師的合作,打破傳統教學理念,將不同專業教師集中起來交叉培訓,使英語專業的教學方法和職業技能相結合,共同探討職業學校教師跨專業合作發展之路。重慶師大職教基地真正地把所有項目學校和有關職業學校的ESP人員聚集了起來,讓學員了解了重慶市ESP教學的現狀和ESP的概念,增強了進行ESP教學的意識;行業代表積極參與了英語技能在中國職場環境中的應用需求的研討會,并與培訓學員交流如何開發ESP材料,以及英語教師和專業教師如何合作開發特殊用途英語課程。
二、英語課以傳授和探討職教的教學理念和方法為重
在了解行業需求以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中職英語教師的英語知識和中職教學能力的提升也是至關重要的。與單純的傳授英語語言知識不同的是,我們的語言課是與職業要求緊密相連的。在五年的項目實施過程中,參加培訓的教師首先保證有過硬的語言基礎和豐富的教學經驗,在直接參加項目的18名成員中,有教授6人,副教授7人。更重要的是,培訓教師均被派送澳大利亞,學習過職教的先進經驗。從課程安排上來看,以教學理論,職教教學模式的學習和相互探討為主。即強調的是專業英語與職業教育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而不是單純的語言知識。比如針對中職學生的特點,將英語課堂由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激發職教學生英語學習的動機與興趣,充分利用電影教學的直觀性和趣味性,讓學生既學習英語又學習職業知識。同行之間相互交流學習也很重要。到不同職業中學進行觀摩活動就是要讓學員學習借鑒和思考有關職教的理念和教學方法。培訓的最后階段安排講課實踐,讓專門的教師進行指導。
三、建立中國職業教育的職業英語能力標準
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職業技能鑒定中心制定的《中國職業英語等級標準》對職業英語教學起到直接的指導作用。然而,針對不同的行業和職業,職業英語能力的標準應當有所不同,而且應當更具體,才能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培訓模式幫助中職英語教師充分了解建立中國職業教育的職業英語能力標準的迫切需要,并為學員提供機會和創造條件,讓他們到行業進行了解,與行業專家和英語專家及同行、職業教師共同探討,參照中國職業英語等級標準,針對具體的職業英語教材和課程,研究并制定出更為翔實、具體的職業英語能力標準。在學員回到工作崗位后,職業英語教學就可以針對社會經濟和行業發展的需要有明確的目標和準確的定位,使教育出來的學生既有英語語言知識,又具備行業知識。
四、與國際接軌,向職教發達國家學習
本次參加中澳職教項目也體現了重慶市職業教育與國際接軌,向國外先進職教經驗學習。我們在重慶市中職英語教師培訓的實施中,注重與澳方專家的交流,在職業教育目標的確定、內容和形式的涉及等方面受到澳方專家的指導,盡量以國際標準作為參照,注重國際職教的發展趨勢和發達國家的教育歷史、現狀和優勢的研究;充分利用澳大利亞的優質教育資源,派送培訓老師和學院到澳大利亞參加培訓,或聘請澳方專家到重慶擔任培訓工作。
五、取得的效果
1.以需求為導向的觀念逐漸被接受。需求,既有宏觀意義上的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含義,又有微觀意義上的行業、企業的需求,學生就業和進一步發展的需要。重慶師大職教基地的培訓充分調查了重慶市各職業學校英語教學現狀,對各個學校的培訓需求進行了科學的調查分析,對酒店、旅行社等行業的需求作了大量的了解和分析,使得以需求為導向的觀念也貫穿于培訓中,并被學員接受。
2.以能力為本位的意識得到明顯增強。通過培訓,學員和教師都清楚地意識到建立中國職業教育的職業英語能力標準的必要性,以及缺乏能力標準對中國職業教育的阻礙作用。本次培訓結束之后,中澳職教改革項目英語資源小組的成員相繼召開了9次會議,討論建立中國試點行業職業英語能力標準,體現了對能力標準的重視和以能力為本位的意識得到了普遍增強。
3.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得到加強。培訓模式采用了集思廣益、配對、采訪、角色扮演、討論等多種靈活的教學方法,讓學員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學員積極地參與各種方式的討論,不斷地提出建設性的問題,這真正地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特點。通過培訓,學員對中職英語教學的理念和方法有了清楚的認識。
中職英語教師培訓目前存在的最主要問題是培訓時間過短,而培養雙師型的中職教師非一朝一夕之功。大部分中職英語教師一生中只接受過一到兩次培訓。每次的培訓長則數月,短則十天半月。這樣短的時間只能讓受訓者初步了解一些教育的理念,對行業知識的掌握也只能是皮毛。中國行業參與職業教育也并沒有達到預期的力度和效果。學員到企業參觀實習很多時候也只是走走過場,做做樣子。應當說培養“雙師型”的教師是一個目標,其實現還有很艱難的過程,需要政府、中職學校和企業三方為這個目標一起努力。
參考文獻:
[1]教育部.中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行動計劃(2010-2012年).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