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系統需求范文

時間:2023-09-21 16:57:3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管理系統需求,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管理系統需求

篇1

當前許多承擔基礎設施建設等大型項目的投融資平臺由于業務性質特殊,缺少通用軟件支持,長時間處于手工填寫報表的工作狀態,本文針對投融資平臺公司的建設投資業務,進行了計算機信息化管理系統的需求分析,為后續的設計開發奠定基礎。

【關鍵詞】

投融資平臺;投資管理系統;需求分析

1前言

浦發集團是一家國有獨資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上海浦東新區城市基礎設施項目的投融資建設等業務。其本身并不參與具體的工程建設業務,通過為項目提供資金支持來跟蹤,管理大量建設項目的運行。本文在用戶調研的基礎上,遵循需求分析的流程[1],通過應用結構化和快速原型等分析方法[2],得到《浦發集團基礎設施項目投資管理系統》的需求文檔。

2功能需求

浦發集團的基礎項目投資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BT模式,也就是建成后移交模式。一種是BOT模式,也就是建設,運營一段時間后再移交的模式。項目主要是政府部門提出的公共建設項目,如軌道交通,道路,公交,公共綠地等。政府職能部門,如建交委,環保局等是項目的最終接收方,但他們本身并不參與項目建設,而是委托給浦發集團這樣的投融資平臺公司進行操作。而浦發集團本身也不進行實際項目的建設,他們通過招標將實際的建設工作交給專業的代建公司來完成,本身只完成對項目資金流的管控工作。所以業務涉及跨企業合作,一個是具體建設的代建公司,他們主要根據項目的建設進展情況提出資金使用需求。一個是浦發集團公司,他們主要負責項目資金的募集,審核,撥付。系統以立項的建設項目為核心,由代建公司根據項目進展提出資金申請,集團公司多個部門進行審核,通過后付款給代建公司。系統有兩類用戶,代建公司和集團公司,有三大主要功能,建設項目管理,資金管理以及回購管理。其中,建設項目管理主要是把各種項目信息管理起來,使得業務中各相關方都能方便地檢索到需要的項目信息,從而為處理申請和審核業務提供依據。項目信息包括三大類,項目基本信息,相關合同信息以及與該項目有關的合同外費用支出信息,也就是項目相關的非合同信息。項目信息的創建者是代建公司的工作人員,該信息將由集團公司市政部的相關工作人員來做復核,復核通過后即可作為后續資金申請的依據。這里的項目信息除了項目名稱,關聯公司等最簡單的基本信息外,就是與項目相關的費用預算,支付條件等和資金相關的信息,體現了本系統的圍繞著資金流進行項目管控的特色。而資金管理資金管理是核心業務,主要包括資金計劃,資金申請和審核,以及審核通過后的資金撥付三方面功能。資金計劃是代建公司根據正在進行中的項目情況,制定出各個項目的月度及年度資金使用計劃。資金計劃的目的是預估未來的資金需求量,集團公司的投資金融部會匯總各個代建公司的資金計劃,以此為依據,開展融資活動,以確保項目資金及時到位,保證項目的正常開展。集團公司會定期召開資金計劃會議,審議各個代建公司提交上來的資金計劃,生成匯總的審核通過后的集團公司資金計劃。代建公司根據項目需要向集團公司提交用款申請,集團市政部先審核用款申請是否合乎標準,通過后,轉交給投金部和計財部,這些部門通過后,再由市政部復審,確保無誤后,提交給集團領導最終審批。資金申請的依據是項目的合同或非合同信息,受合同支付條件約束,同時也不能超出已經確定的資金計劃。資金申請獲批后,代建公司就可以提起付款申請了。相關的資金就會按照合同支付條款分期分批的打入代建公司的銀行賬戶。最后,回購是指政府職能部門在項目完成后將建成的基礎設施整體購買的行為。回購需要集團公司和政府簽訂回購合同,一般情況下,政府并不是一次性付清款項,而是在一個回購合同中協商好的回購期內,分期分批的付款。由于不是一次性付款,就會產生資金成本,集團公司會在回購合同中約定相應的利息。系統需要根據回購合同生成申請信息,供回購款申請時使用。回購管理主要就是管理回購項目的回購合同信息以及回購申請的審批。

3非功能需求

考慮到業務本身的特點,在非功能需求方面將安全性和穩定性作為首要目標。要求系統具有硬件和軟件兩方面的容錯功能。另外,考慮到使用該系統的人員分散在不同的多家公司,所以要求系統易于部署,兼容性好,支持多種操作系統,并且具備一致的用戶界面。同時要求系統易于維護,可以方便地配置不同用戶的相應權限。

4結論

遵循著軟件工程思想,對浦發集團的投資管理業務進行了需求分析,闡述了業務范圍及內容,明確了不同的用戶角色和業務流程。

作者:彭小勇 單位:上海大學計算機工程與科學學院

參考文獻:

篇2

1引言…………………………………………………….1

2系統建設背景………………………………………….1

3設備管理系統的需求分析…………………………….2

3.1信息流程……………………………………………..2

3.2功能分析……………………………………………..4

3.3數據分析……………………………………………..4

3.4系統設計原則………………………………………..4

3.5系統平臺的選擇……………………………………..5

3.6工作站功能分析……………………………………..6

4數據庫詳細設計……………………………………….7

4.1應用數據庫系統概述………………………………..7

4.2應用數據庫系統設計任務…………………………..7

4.3數據庫設計原則……………………………………..7

4.4數據庫結構設計……………………………………..8

5應用系統初步設計……………………………………12

6應用系統詳細設計……………………………………14

6.1用戶管理…………………………………………….14

6.2設備檔案管理……………………………………….18

6.3設備故障管理……………………………………….23

6.4備件管理…………………………………………….24

6.5檢修管理…………………………………………….26

7結論……………………………………………………27

1引言

隨著計算機在企業中應用的普及和深入,企業信息處理系統已從單一應用發展到綜合應用,從簡單處理深入到復雜處理,從企業內部發展到企業外部;企業信息處理所包含的內容從文字處理、統計報表到數據分析和預測;從主要業務流程的管理和控制到企業內部及外部的信息交流和訪問;從事務處理系統、管理信息系統到輔助決策系統,企業信息處理的模式已由集中式、分散式發展到分布式處理模式。企業中關鍵性的應用任務正從大型主機或中型系統轉移到支持客戶服務器處理模式的分布式網絡系統上。從競爭和發展的角度看,信息已成為企業的一項主要資產,甚至可以說是企業發展的生命線。對信息的有效管理和應用,會促進企業內部運作的效率,降低運作的成本,提高企業對市場需求的競爭力,使企業不斷發展壯大,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為企業信息處理和交流提高了有利保證。

:8400多字

有流程圖、源程序及參考文獻

300元

備注:此文版權歸本站所有;。

轉貼于

篇3

【關鍵詞】房地產檔案 管理 歸檔

一、目的

隨著社會的進步,信息技術已經越來越深入的滲透到人們工作、生活的各個方面,并使之產生了深刻的變革。目前,加快信息化建設已經成為企業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工作環境的最強有力的手段之一。檔案計算機管理是現代化檔案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鑒于房地產企業管理文檔、項目合同、照片、聲像、實物等各類不同形式的文件、載體,繁多復雜,故需建立完善的檔案管理系統用于檔案的管理,實現檔案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

二、功能性需求

(一)系統管理

該模塊主要實現對公司組織結構、檔案管理系統用戶、用戶權限的管理。

(二)管理檔案

GL:管理類檔案。2005:年度;根據文件形成的年度,全部用阿拉伯數字書寫方式。JB:機構(部門)類別:總經理辦公室的歸檔材料。PF:批復文件。四級及以下的檔案類別,立檔機構可根據文件標題或內容自行確定漢語拼音縮寫,但一般不超過2個字母。001:檔(件)號,即卷內順序號(下同)。

(三)項目建設檔案

項目建設完成后,以最終確定的項目名稱最具名稱代表性的兩個字的漢語拼音縮寫為該項目歸檔材料的一級類目。

XM:項目檔案。JL:項目類別:金嶺世紀花苑。2005:年度,歸檔材料形成的年度。GC:屬類,機構類別:工程部。JS:小類,內容類別:結算材料。

(四)照片檔案

ZP:照片檔案。2010:年度。001:檔(件)號。

(五)聲像檔案

SX:聲像檔案。1:載體代號:錄像;錄音。2009:年度。001:檔(件)號。

(六)實物檔案

SW:實物檔案。種類:證書;獎狀;錦旗;獎杯;獎牌;廢止的各種印章;其它。2011:年度。001:檔(件)號。

(七)系統管理

組織機構:按照現有公司組織機構設置;用戶管理:包括用戶登錄名、密碼、職位、聯系方式等;用戶權限:根據登錄用戶名及所屬部門嚴格劃分系統模塊權限。

三、產品的非功能性需求

(一)用戶界面需求

(二)軟硬件環境需求

(三)產品質量需求

篇4

關鍵詞:古籍修復;隱性知識管理;需求分析;檔案管理系統

中圖分類號:TP311.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599 (2012) 20-0000-02

1 建立古籍修復檔案管理系統的必要性分析

古籍是不可再生的重要文化資源,而這些資源若不加緊修復是我們民族的重大損失。據粗略統計的數據,目前全國公共圖書館藏有各類古籍2717.5萬冊件,其中珍稀善本古籍229.5萬冊件。《中國古籍善本書目》收錄的古籍善本有5.75萬種。即將編纂完成的《中國古籍總目》僅在11家大型圖書館館藏基礎上統計,也已達18萬種古籍。[1] 流散于民間的古籍亦有相當的數量。這些現存古籍有很大部分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損狀況。據筆者調研,遼寧省大連圖書館25萬冊古籍中,4500余種善本及其珍貴檔案破損率達到38%,一般估計的破損率也達到16%;遼寧省圖書館所藏35萬冊普通古籍中,也有近40%遭到不同程度損壞。復旦大學特藏部吳格先生調查統計中,全國47所公共、高校圖書館所藏古籍有10%到70%程度不等的破損現象[2]。這樣的損失是驚人的,也是讓人極為痛心的。這些數字能夠非常直觀的顯示出古籍修復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傳統古籍修復工作有的沒有檔案記載,丟失了很多珍貴的歷史修復信息,給世人留下遺憾。有的記錄傳統古籍修復檔案主要采用手工記錄的方式,這樣的方式不僅工作量極大,同時在安全性、即時性、共享性、速度上都無法與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檔案管理系統相比。利用計算機技術對古籍修復工作進行管理、促進古籍修復工作管理的科學化自動化,將成為古籍修復行業發展的趨勢之一。[3] 古籍修復管理系統的高度信息化,使得古籍修復信息和知識的保存和傳播更為高效。古籍修復管理系統的科學分工使得原本的工作流程分工更細、更為科學。這將對古籍修復事業的發展產生非常積極的影響。古籍修復檔案管理系統之意義也正在于此。

古籍修復工作的特殊性決定了其操作過程的手工參與度極高。修復各個過程的操作要求豐富的經驗,很高的準確度,對流程的高度熟悉。現代科技的應用幾乎暫時無法替代手工操作的準確性、靈活性和適應性。長期以來古籍修復工作多采用師徒方式傳承,修復經驗不外傳,不太重視修復經驗、技巧與技能的總結與提升,與其他學科的交叉研究和對外國理論的借鑒也顯不足。雖然近兩年我國開展了多期古籍修復教學班,但是古籍修復人才依然極度匱乏。如何能更有效率的管理古籍修復工作流程,如何能有效傳承一代代古籍修復大家們的智慧成果,能將現在從事古籍修復工作的人們的知識經驗有效的保存、傳播、增值是我們面臨的重大課題。現代信息技術和知識管理理論的發展給了我們很好的契機。我們有效結合信息技術和知識管理理論建立古籍修復檔案管理系統,將古籍修復工作的流程管理和古籍修復的知識管理結合起來,使得古籍修復工作能夠更有效率的開展,使得古籍修復的知識能更好的積累、傳播、增值。

下文依次分析古籍修復工作的工作流程和古籍修復過程中包含的隱性知識,依此設計古籍修復檔案管理系統應有的功能模塊。這些設計的功能模塊在今后實現過程中起到指導作用,且動態修改直到符合修復單位或古籍修復專家要求為止。

2 古籍修復的典型工作流程分析:

修復團隊接到古籍修復任務,或者有新進庫的古籍需要修復。整個修復流程由此開始。

2.1 待修復古籍的出庫記錄

古籍一般都是極為珍貴的文物,所以古籍出庫的登記是個非常重要的工作。出庫需要記錄提取古籍的人員姓名、日期、擬修復完畢歸庫時間等出庫信息單。

2.2 修復方案擬定與審核

根據破損、材質及修復標準的不同制定不同的修復方案,小組或者專家組討論制定合理修復方案。由修復人員執行修復操作。

2.3 執行修復方案,專業人員開展修復工作

修復過程是師徒制傳授技能的最重要過程,此過程可能借助一定的數據挖掘手段,將修復過程記錄下來以備將來回顧或作為教學視頻。

2.4 修復成果審核

若是通過審核則直接歸庫,若沒有通過審核,重新開始第2、3步。此過程根據國家既定標準審核是否修復達標。文化部頒布的《古籍修復技術規范與質量要求》(WH/T 23-2006)[4]是重要的參考標準。

2.5 歸庫

此步驟需要填寫詳細的歸庫單、歸庫日期、修復人員姓名、修復成果甚至可以包括一些心得體會等。此步驟可以讓今后修復人員能對以往已修復的古籍狀況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從中學習以往的修復經驗,便于開展二次修復等。

3 古籍修復工藝流中的知識挖掘與管理

3.1 修復方案的制定

此步驟含有大量的顯性知識,有已經成型的成熟方案供修復者選擇。同時,如破損情況比較特殊,則需要結合多種修復方案形成新的修復方案。如果形成的新方案相對典型則考慮將此方案歸納總結以便今后更有效的應用。

3.2 修復方案的審核

此步驟需要依據破損狀況給予適當評級,可參考的標準包括《古籍特藏破損頂級標準》[5](WH/T22-2006)。依據評級和具體破損狀況審核修復方案。這一步驟包含大量的隱性知識。有經驗的修復專家能夠迅速的判斷出修復方案在將來修復過程中會遇到的困難,專家會根據具體情形預判方案的可行性,這些經驗是非常典型的隱性知識。這些隱性知識的顯性化和有效傳播是我們面臨的巨大挑戰。面對這些挑戰我們嘗試使用知識挖掘技術實現對隱性知識的再次辨識創新。知識挖掘(Knowledge Mining, KM)技術和數據挖掘(Data Mining, DM)技術是知識發現(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base, KDD)的核心技術,人們通過數據挖掘和知識挖掘,充分提高數據、信息和知識的有效性及利用價值,預測未來趨勢及行為以求做出前瞻的、基于知識的決策[6]。

我們利用知識挖掘對于隱性知識的關注,將古籍修復過程中的隱性知識作為挖掘的對象。以達成Usama M.Fayyyad在公認比較中肯的知識挖掘的定義中提到:從數據集中識別出有效的、新穎的、潛在有用的,以及最終可理解的模式的非平凡過程[6]。具體來說,即通過知識挖掘技術,挖掘存在于古籍修復過程中的隱性知識,使其變為可操作的、便于理解的知識和規律。

3.3 修復過程中的隱性知識挖掘

此過程的操作往往需要長時間的練習才能做好,此過程中的一些經驗竅門是我們的修復工作人員長期總結和實踐得出的,非常珍貴。同時,難點是他們非常難以敘述清除,非常難以顯性化,所以此過程采用數碼拍照的方式,將修復過程整理成文字記錄的方式,專家間討論,形成文字材料的方式等以供后來者觀摩學習。

3.4 修復成果的審核

審核標準可根據文化部頒布的《古籍修復技術規范與質量要求》(WH/T 23-2006)。這些質量要求及其標準是每一個古籍修復從業者需要熟悉的重要文件。但是,審核是一項非常嚴謹而技術含量很高的工作。審核工作通常由修復專家完成,這些專家有非常豐富的經驗和足夠多的知識儲備。所以審核這一過程包含很多的顯性和隱性知識。我們通過知識挖掘等技術盡可能的從這些專家的審核過程中挖掘出更多的知識、規律。并嘗試將其轉化到信息管理系統開發之中。

4 古籍修復檔案管理系統功能模塊構想

由以上兩部分我們可以構想我們的古籍修復檔案管理系統應該擁有的功能模塊。

4.1 古籍信息功能模塊

此功能模塊不僅要求能夠查到相應古籍的信息,同時應有出庫單信息的填寫,歸庫單信息的填寫等功能。系統的核心功能是對古籍修復檔案的管理,所以古籍信息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我們這里構想的古籍信息是廣義的古籍信息,我們期待在系統中搜索某一古籍,那么此古籍的基本信息、破損信息、修復信息、修復歷史等能夠非常有條理的呈現。具體講它應包括:古籍的制版方式(影印古籍、仿古籍)、裝幀形式(卷軸裝、梵夾裝、經折裝、蝴蝶裝、背包裝、線裝、毛裝)、修復原則(搶救為主,修復為輔、整舊如舊、整舊如新、)、修復方案、破損狀況評級、具體破損部位(字跡、天頭、地腳、封面、護葉、書芯、書衣、)、具體破損形式等[1]。擬定此模塊的控制權限應該由系統管理員擁有,其他修復人員等無權限操作古籍信息。此模塊方便將古籍的信息通過數字化的方式儲存起來,代替人工的查閱的傳統方式,提高查閱、管理效率。有助于修復人員了解古籍的修復歷史和修復價值。這些古籍的基本信息也是非常有價值的學問,將其分類存儲起來,方便學者的調查研究,將知識有機的管理起來。

4.2 古籍修復方案功能模塊

修復方案是修復過程中的指導和總體規劃。它是古籍修復檔案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可以說是最為重要的部分。此模塊應具有以下功能:完備的方案庫,方案推薦,方案審核,新方案提交,新方案審核,新方案入庫。對于比較典型的古籍修復可嘗試使用推薦方案,對于不成熟方案可以申請專家審核,對于新開發出來的方案,可以提交給專家審核,之后納入已成熟方案以方便推薦給其他修復人員。修復人員有權限提交新增的修復方案,而專家有審核新增的修復方案的權限。

4.3 修復成果審核模塊

此模塊的權限將分配給修復專家,他們根據自己的經驗以及具體的國家標準審核已修復的古籍。達標的直接歸庫建檔,不達標的給出參考意見,由修復人員返工。由于古籍修復質量鑒定通常需要專家的直接觀察,所以此模塊的另一重要功能是給專家分配審核任務,專家領受任務后,自行提取修復完的古籍進行鑒定,之后將鑒定結果反映到系統中。用這種方式反饋給修復者,這樣的分工提高了修復者和專家的工作效率,讓他們能各司其職,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4.4 已修復成果檔案歸檔模塊

國內已有很多學者悉心探討過古籍修復檔案的重要性和內容設置問題。王阿陶等人認為,古籍修復檔案應包含以下內容設置:(1)古籍的基本情況;(2)修復方案;(3)修復經過;(4)修復前后圖片和資料;(5)修復質量鑒定;(6)修復經驗[7]。筆者認為,上述6項確實使得檔案的信息十分完備,但是它也使得檔案顯得過于臃腫。我們將檔案歸檔模塊作為第一個模塊的補充,使其和檔案信息即獨立又相聯系,這樣系統負荷小,同時填寫檔案的人員工作量也相應減少,有利于提高系統的運行效率。因此筆者認為應包含以下功能:體現國家古籍修復檔案標準的檔案模板,按照此模板將每次的修復過程、遇到的問題、總結的經驗友好的呈現出來。同時應具備基本的增改查功能,以方便今后查閱。擬定此部分操作由古籍修復人員自行完成。

4.5 按照古籍信息分類的視頻、圖像、文字資料模塊

此模塊將收錄以往修復成功案例的修復過程中記錄的圖片、視頻等,同時輔以文字信息將此模塊的學習功能最大化。同時擁有檢索功能,修復學員可以按照關鍵字檢索的方式從這里得到豐富的學習資料。擬計劃根據古籍的基本信息分類以便于學員查找相應資料。

4.6 知識共享及常見問題模塊

此模塊應包含以下功能:普通修復人員擁有提問、回答、溝通交流的權限。修復專家在這里可以開辟特定的問題回答版塊,方便新手及時向專家請教。擬以論壇形式呈現,擁有專家提問區、常見問題解決辦法、心得討論區等。修復人員通過在此版塊的交流學習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考慮到其他國家圖書館和其他的古籍修復專業網站的可參考價值,本模塊擬給出其他有價值信息的鏈接地址。修復人員有任何在本系統內無法解決的問題,可以通過以上鏈接同其他專業機構聯合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案。

以上分析可以很直觀的由以下邏輯框圖展示:

5 小結

本文通過對古籍修復流程的分析,對流程過程中產生知識的管理,推想出以上六個檔案管理系統的功能模塊。雖然還不成熟,但是同樣期望能對今后古籍管理系統的實現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在今后古籍修復檔案管理系統的設計實現過程中,以上六塊還是要通過不斷的分析總結迭代出更為合理更為高效的功能模塊。在信息化系統化的趨勢下,結合知識管理理論開發出更為理想的古籍檔案管理系統。

參考文獻:

[1]中國國家古籍保護中心[M]。《古籍普查培訓講義》(試用稿),2008,4,P2.

[2]吳格.近年來中國圖書館古籍修復工作的調查與回顧[J],圖書館學刊,2002,(1):30-39.

[3]許衛紅.古籍修復管理系統設計構想[J].圖書館建設,2010,(12):104-107.

[4] WH/T23-2006.古籍修復技術規范與質量要求[S].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2006.

[5]WH/T22-2006.古籍特藏破損頂級標準[S].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2006.

[6]邱均平,周倩雯.數據挖掘與知識挖掘的比較研究[J].情報科學,2010,28(12):1862-1865.

篇5

關鍵詞:管理系統;工作量;提高;功能模

系統需求分析

1系統邊界

采購管理系統是根據廠家對采購信息的管理需要來設計開發的,目標是提高廠家管理采購信息的工作效率,為廠家提供強大的管理支持和查詢服務。因為不同廠家對采購信息的要求未必相同,所以系統重點不僅是要具體顯示采購的哪些確定信息,而且要增加相應的功能模塊,使用戶更加方便,快捷,安全的使用本系統。系統主要包括廠家對功能的需求。

(1)采購計劃管理

根據生產計劃、庫存情況及采購規則形成采購計劃。

(2)采購過程管理

根據采購計劃、供應商選擇規則形成采購訂單并執行訂單。

(3)供應商管理

完成供應商的增、刪、改、查等基本功能。

(4)生成報表

根據上述需求可以將采購管理系統劃分為以下幾個模塊,劃分結果如下。

1)采購計劃管理模塊:從生產部門拿來生產情況表單,根據倉庫部門庫存情況表,經計算自動生成采購計劃。

2)訂單管理模塊:采購計劃經過審核生成訂單后可以對其進行查詢、若原料還需采購可以繼續審核后生成訂單,若訂單生成以后不合理則采購主管可以對其修改或者刪除訂單信息。

3)采購合同管理模塊:合同的增刪改查及其狀態,從而體現采購流程。

4)供應商管理模塊:當收到采購單以后,需確定能夠滿足此需求的供應商。在這個模塊里,先查詢數據庫中相關供應商,如果數據庫中沒有合意的供應商,則根據現實信息添加供應商信息,若供應商的某些信息有改動還需對其進行修改,某供應商無法提供合格原料時刪除該供應商。

5)入庫驗收模塊:當供應商收到訂單并發貨時,就進行入庫作業。向系統中輸入采購后的原料信息生成入庫單給倉庫部門。

6)生成報表模塊:生成訂單表,入庫表給財務部和倉庫部門。

采購管理系統的工作重心:根據生產部門和倉庫部門提供的信息和供應商及時聯系,適時通知供應商供貨,使庫房貨源充足。

2.系統執行者和用例

采購管理系統只負責供應商管理,訂單管理,原料采購等一系列功能,對于企業商品的生產和原料的庫存以及使用功能不包括在內。

經上述系統需求可知,采購管理系統有3個執行者,即計劃人員,采購人員,供應商客戶,采購主管。

1)計劃人員:制定采購計劃。

2)采購人員:與客戶簽訂采購合同負責監督合同的正常執行,合同執行完畢,設置履約標志。

3)供應商客戶:與采購人員簽訂采購合同,并發送原料。

4)采購主管:參與制定采購計劃,審核采購訂單。

根據需求分析中客戶對系統功能提出的要求,可以找出系統用例。采購是企業主要業務活動之一。為了保證企業采購到合適原料,必須認識了解采購過程,做好采購業務決策,加強對采購過程的監督,確保采購工作的圓滿完成。

3.系統開發的必要性

隨著企業的擴大,供應商的增加,傳統的手工記錄或者已有的舊系統已不能滿足企業日常需求,而計算機技術的日趨成熟也為開發新系統提供支持,競爭對手給的壓力,供應商的需求也會迫使企業進行系統更新,所以系統的開發相互的更替是無法避免也是必需要進行的。

4.管理可行性

采購管理是企業為了達成生產或者銷售計劃,從適當的供應商,在確保適當品質下于適當的時期,以適當的價格,購入必須數量的物品或者勞務所采取的一切管理活動。采購管理信息系統在取得物品與勞務的過程中統籌兼顧事前的規劃,事中的執行以及事后的控制,以達到維持正常的產銷活動,降低產銷成本的目的。

5.經濟可行性

采購系統帶來的經濟效益是明顯的,其最主要的表現就是減少了企業管理費用和人力開支,不僅節省了大量的時間,還為企業的采購決策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同時可以提高企業的采購效率,從良莠不齊的供應商中挑選出性價比最高的,降低成本并且提高原材料質量,即提高了企業的經濟效益。所以說在經濟方面,采購系統是完全可行的。

6.技術可行性

該采購系統擁有有好的人機互操作界面,操作人員只需要進行少量的培訓,采購系統的功能基本上就能順利實現。所以在技術上采購系統也是可行的。

7.系統分析

7.1系統層次結構圖

8.性能需求分析

根據用戶對本系統的要求,確定系統在響應時間、可靠性、安全性等方面的性能要求。

8.1界面需求

1)頁面內容:主題突出,站點定義、術語和行文格式統一、規范、明確,欄目、菜單設置和布局合理,傳遞信息準確、及時。

2)導航結構:頁面具有明確的導航指示,且便于理解,方便用戶使用。

8.2響應時間需求

無論是客戶端還是管理端,當用戶登錄進行任何操作時,系統應該及時地進行反應,反應的時間在5秒內。

8.3可靠性需求

系統保證在多人同時使用時不死機,用戶能正常使用

8.4開放性需求

系統應具有靈活性

篇6

關鍵詞:B/S模式;高校倉庫管理系統;需求分析

倉庫管理作為高校日常管理的重要環節之一,然而,不少高校后勤倉庫管理沒有引入信息化手段,仍然采用人工方式進行表格填寫和物品統計,造成管理效率低下。為了使高校倉庫管理更加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開發信息管理系統對后勤倉庫的日常管理已經成為當務之急。

系統需求分析是軟件工程中的一個關鍵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系統分析員和軟件工程師確定顧客的需要。本系統主要使用面向對象的分析方法,采用Microsoft Office Visio建模工具、UML建模語言來詳盡地描述中山職業技術學院倉庫管理系統的基本業務流程和本系統相關業務邏輯模型,主要內容包括:業務需求分析、功能需求分析、數據需求分析、非功能需求分析。

1 業務需求分析

經過詳細調研,倉庫管理系統主要分為3個用戶角色,即:超級管理員、倉庫管理員、一般用戶。其中超級管理員擁有最高權限,可操作系統的所有功能模塊。倉庫管理員負責入庫登記、領用登記、借出歸還登記、相關報表制作等日常業務。一般用戶的主要功能包括:查詢物品的庫存情況。本系統業務需求分析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物品入庫管理、物品領用管理、借出歸還管理。

2 功能需求分析

系統開發的總體任務是實現各種信息的系統化、規范化和自動化,系統功能分析是在確定系統開發總體任務的基礎上完成的。中山職業技術學院倉庫管理系統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業務:物品入庫管理、領用管理、借出歸還管理、庫存管理、報表統計、系統管理。功能需求分析的頂層用例圖如圖1所示。

3 數據需求分析

用戶的需求具體體現在各種信息的提供、保存、更新和查詢上,這就要求數據庫結構能充分滿足各種信息的輸出和輸入。通過對高校后勤倉庫管理的內容和數據流程進行分析,設計了如下幾方面的數據項和數據結構:物品入庫管理、部門領用管理、借出歸還管理、庫存管理、報表統計和系統設置。其中物品入庫管理類圖如圖2所示。

4 非功能需求分析

非功能需求包括產品必須遵從的標準、規范和合約;外部界面的具體細節和性能要求;設計或實現的約束條件及質量屬性。根據用戶對本系統的要求,確定系統在響應時間、可靠性、安全等方面有較高的性能要求。本系統從環境需求、性能需求、安全需求三個方面入手進行系統的非功能需求分析。

5 總結

本系統立足于中山職業技術學院的倉庫管理工作狀況,并對倉庫管理進行研究分析,而設計出物品入庫管理,物品領用管理,借出歸還管理,庫存管理,報表統計,系統管理等多個功能。通過本文的研究,為系統的開發和研究工作打下基礎,將有效提高本校的倉庫管理水平,使倉庫管理工作走上一個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劉思亮.淺談高校倉庫現代管理模式的構建[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1,30(8):411-413.

篇7

【關鍵詞】 負控系統 電力需求側 精細化管理 電量控制

當前是一個科學技術時代,電力行業的發展要與時俱進,跟上時代前進的進步。為了不斷加強企業的用電管理工作水平,滿足社會用電管理的需求,電力公司應該積極引導企業在負控系統下實現電力需求側的精細化管理,促使企業節省更多的社會電力資源,從而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以及社會效益,促進電力行業穩定安全的持續發展。

一、負控系統應用目的

1.1向用電企業提供通用系統

為了不斷減少社會電量的浪費現象,提高企業用電管理的質量和效率,電力公司通過向所有安裝了負控終端的企業提供需求側管理系統,它能有效加強企業日常的用電管理,保證各項生產設備安全穩定的持續運行,為企業創造更多經濟效益。企業在需求側管理系統支持下,只需要準備一根串口線以及一臺電腦就能實現對企業日常用電狀況的實時監控[1]。通用系統由于它的實用性高,投入成本低,得到了眾多行業企業積極的應用。

1.2給電力用戶提供能量管理平臺

企業在通用系統幫助下利用負荷管理終端有效實現了各項數據的科學管理,企業的各項用電數據都能得到及時的保存管理,比如企業的用電量、負荷數據等等[2],同時還能對這些數據進行合理的分析,充分掌握了解自身的用電情況,從而能將用電高峰的電量轉移到低谷時段,為企業節省更多的用電量成本,創造更多經濟效益。

1.3對企業需量進行監督管理

企業的需量申請一直是一個讓它們困擾的問題,多了會造成浪費的現象,少了又會受到一定的懲罰。而通過在負控系統下的需求側管理過程,企業能有效加強對電量使用的管理,對企業需量展開實時的監督管理,用戶能夠自行合理設置需量的報警值,當需量一旦超過時就會發出報警聲,用戶就能采取有效措施,從而防止了需量的超限使用。

1.4幫助用戶開展無功管理

需求測量管理系統能有效實現用戶無功管理,通過在電力系統中保證無功的平衡,做好無功補償,就能減少線路的損耗,提高電網的傳輸質量和效率。負控系統通過對企業功率因數進行實時的監控管理,從而在功率因數快要達到限額時,就會自動發出光警報,用戶就能在聽到警報聲后采取有效措施去做好無功補償措施,成功防止功率因數超標現象的發生[3]。

1.5降低限電對企業生產的影響

通常情況下,負控終端都是安裝在企業的配電間中,由于在配電間中沒有調配工作人員長期守著,導致一旦負控終端發出限電警報聲時,用電管理人員會聽不到警報聲。因此,可以通過將需求側管理系統設置在企業的工作區域內,保證用電管理人員可以在第一時間了解終端的狀態,當需量超過限值發出聲光報警時,就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將負荷控制在穩定值,使企業各項生產設備運行得到安全的保障。

二、負控系統的原理與功能

1、負控系統的原理。電力負控系統終端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部分,它們分別是主控單元、調制解調單元、顯示單元、輸入輸出單元以及電源開關[4]。負控系統的主要工作原理為當負控終端系統連接上電源后,就會展開系統的初始化工作,開始各種系統程序的運行,同時將一系列的運行數據及時的傳輸給負控系統終端,緊接著系統的各種程序就會嚴格按照參數數據進行有條不紊的作業。

負控系統終端根據中心站提供的各種參數數據,通過應用脈沖表傳輸過來的脈沖數,正確的計算出企業用電系統的有功電量、無功電量、有功功率、無功功率以及需量[5]。與此同時,系統再通過電壓以及電流變送器傳輸過來的模擬量去正確計算出電壓和電流,根據開關信號去有效檢測開關閉合或者斷開的狀態。

2、負控系統的功能。負控系統終端的功能主要包括了“三遙”功能,它們分別是遙控、遙信以及遙測功能。負控系統能夠遙測出企業電表、母線以及終端的各種電氣參數,有效保證企業終端抄表、交流采樣、主站通信以及負荷控制工作的展開[6]。除了上述的功能作用外,負控系統還能夠實時的對企業的電表以及計量柜設備的用電情況進行監控,保證一旦用電設備出現故障狀況就能發出聲光報警。‘負控系統終端通過后臺主站的幫助下,能完成各項數據的及時主動上傳,實現用戶人工的召測以及定時召測,同時還能有效適應多種控制方式,例如根據功率的自動控制、電信號控制等等。

三、電力需求側的精細化管理實現

1、需求量預警。負控終端系統雖然無法直接為企業提供需量,但是企業可以通過去分析了解需量的定義,從而根據需量20分鐘的平均功率去實時收集到系統的各項數據功率,在第一時間精確計算出企業的電力需量。企業能在負控系統下實現需量的實時監控管理,到需求量達到一定值時就會發出聲光報警,用戶就能及時采用有效的限電措施就控制好需量的超限。

2、功率因數控制。通常情況下,電力公司在進行對用戶的功率因素進行考核時,并不是以用戶用電的最高值或瞬時值作為重要參考依據的,而是將用戶整月的無功電量以及有功電量作為主要依據。電力公司要想準確計算出用戶當月的功率因數,就要實時記錄好用戶月初的無功電量以及有功電量數據,再到月末去認真讀取出系統終端顯示的數據抄見數,然后兩者相減得到本月的電量數據,從而就能獲得正確的功率因數。一旦用戶的功率因數小于之前設置的限值時,終端系統就會發出警報聲,用戶就能在第一時間進行無功補償,使當月的功率因數不會小于限額。

3、參考氣候情況。企業用電情況往往會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導致用電過程中出現很多意外狀況。比如最常見的天氣因素會嚴重影響到企業的用電狀態,用電管理人員通過去充分掌握了解當天的天氣情況,勢必能提高他們對當日用電負荷曲線的分析能力,從而在日后再次遇到同類天氣情況時就能做好充足的準備,有效降低各種天氣因素對企業用電情況的影響。

4、經濟性評價。在負控系統下,用戶能實現電力需求側的精細化管理,能在系統提供的用電經濟性評價功能下,清楚知道自己使用電量的各種明細費用。用戶通過在系統中輸入正確的使用電量以及調整信息就能獲得用電增加或者減少費用。負控系統能有效根據電力公司制定的相關收費依據去正確計算出用戶電量使用費用,從而日后能科學合理制定出用電計劃,創造出更多經濟效益。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負控系統下實現企業用電需求側的精細化管理,能有效提高社會企業的用電管理水平,用最少的資金成本去做好企業的日常用電管理工作,在負控系統的幫助下進行對用電情況的監控,從而不斷提高企業用電管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參 考 文 獻

[1]沈貴蓉,倪佳燕.企業客戶側管理系統的優化[J].電力需求側管理,2008,10(4):63-65.

[2]倪云芳.簡述電力系統需求側管理[J].科技信息,2010,27(33):77-78.

[3]楊林.電力需求側管理綜述[J].中國電力教育,2008,3(04):177-178.

[4]譚親躍,王少榮,程時杰.電力需求側管理(PDSM)綜述[J].繼電器,2008,33(17):79-84.

篇8

[關鍵詞]學分銀行;管理系統;結構功能框架;韓國;自學考試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13)03-0071-05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03.014

從歐美日韓等國家和地區的實踐來看,學分銀行制度已經成為終身教育的重要實踐形式。由于學分銀行制度本身具有標準多樣、過程嚴謹、操作復雜等特點,其學習成果認證及學分積累與轉換兩大核心功能的實現需要功能強勁的管理系統提供支持。提取和分析學分銀行的結構與功能,則是學分銀行管理系統建設的基礎。

一.學分銀行子系統結構

根據我國學者楊黎明的點,學分銀行的結構可以分為五個部分:學分標準子系統、學分互認子系統、學分積累子系統、學分兌換子系統和學分誠信子系統,如表1所示。

可以看到,以上劃分方法以學分銀行的功能為主要線索,界定了五個子系統相對獨立的功能,具有簡單、清晰、直等重要特點。但該劃分方法尚未描述各個子系統的組成要素,將組成要素與該劃分方法想結合,即可得到學分銀行子系統與核心要素的對應關系,如表2所示。

由對應關系可以發現三個問題。第一,除課程標準子系統只包括認證標準等各種靜態要素外,其余子系統既包括靜態要素,又包括動態過程(如認證過程等),但靜態要素與動態過程的分析方法不同,對系統設計的影響也不相同。第二,靜態要素中既包括可當做操作客體的操作對象和操作工具,又包括影響操作過程的屬性和特征。前者是認證過程的載體,如認證內容和認證標準;后者是認證過程的影響因素,如認證單位和認證級別,兩者對操作過程的作用和影響不同。第三,該劃分方式關注功能而非要素。以功能為劃分依據,關注各功能的區別與聯系,但對學分銀行管理系統中各要素不同的作用方式,它們之間的共性和區別關注較少。

所以從功能出發的劃分方法不能有效分析學分銀行的要素和結構分析,需要采用一種方法兼顧結構與功能。

二.學分銀行結構功能框架

1.學分銀行分析方法的調整原則

根據系統需求分析“確定和詳細說明客戶需求”的要求,我們提出以下原則調整學分銀行的分析方法。

第一,靜態要素與動態過程相分離。如前所述,學分銀行管理系統的核心功能以動態過程為基礎,操作對象則以靜態要素為基礎,兩者的作用不同,分析方式和對設計的貢獻也有差異,所以在探索學分銀行管理系統的建設需求時,需要將靜態要素與動態過程分開討論。

第二,實體對象與影響因素相分離。因為學分銀行管理系統的影響因素決定了操作過程和操作對象的具體實現方式,故其影響因素在時間上應最先考慮;此外兩種靜態要素的作用方式不同,所以兩者也應該分開討論。

第三,操作主體與客體工具相分離。在學分銀行管理系統中,對操作主體的界定主要集中在主體類別與對應權限,對操作客體工具的界定主要集中在其表征方式、使用方式和使用效果。兩者關注點不同,也應該分開討論。

2.學分銀行結構功能框架

根據以上原則可得學分銀行結構功能框架,如表3。其中,屬性模塊用于記錄學分銀行管理系統靜態要素中的特征與影響因素,是建設學分銀行管理系統最先需要確定的內容,也是學分銀行管理系統的根基。對象模塊用于記錄學分銀行管理系統靜態要素中的操作對象與操作工具,是操作主體的直接作用對象。用戶模塊用于記錄學分銀行管理系統的用戶組織結構關系,定義學分銀行管理系統的操作主體及其權限。流程模塊用于記錄學分銀行管理系統的動態過程要素,是學分銀行管理系統功能的基礎。

學分銀行結構功能框架可以從四個角度細致全面的掌握學分銀行管理系統的需求,且四個模塊對學分銀行管理系統的作用方式不同,模塊內部則基本相似,所以借助學分銀行結構框架可以有效協助系統開發者進行需求分析。

三.韓國學分銀行管理系統的結構功能分析

下面將利用學分銀行結構功能框架分析韓國學分銀行制度的特點及其管理系統的結構功能。

1.建設初衷、制度保障及組織結構

根據1997年頒布的《學分認定法》,韓國政府以增強對非正式、非正規教育形式的認可,促進繼續教育和終身教育發展為目的,于1998年推出學分銀行制度,提供包括機構認證和學習成果認證在內的認證功能、學分積累功能,以及授予學士學位或兩年/三年副學士學位轉換功能,并通過立法和設立專門機構的方式予以保障,如圖1所示。

2.認證標準與認證過程

韓國學分銀行的認證工作包括認證教育/培訓機構和認證學生的學習成果兩部分。其中教育/培訓機構認證的標準包括以專業為單位的標準化課程體系(Standardized Curriculum and Syllabus)和機構認證標準;對學生學習成果的認證則依據六種學習成果類型。

韓國學分銀行系統每年認證教育機構一次,認證流程如圖2所示。

學習者使用學分銀行認證學習成果需要完成注冊和認證兩個步驟。如圖3所示。

3.學分轉換標準與轉換過程

學分達到要求的學習者可得到教育科學技術部授予的學士學位、三年制副學士學位或兩年制副學士學位。申請轉換過程如圖4所示。

4.小結

綜上,韓國學分銀行系統通過立法設立專門機構的方式自上而下管理,因為執行機構較其他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機構更高一級,具有獲得其他機構支持的條件,故使用學分銀行單向認證和累積其他類型教育成果,轉化為國家學位。

從其認證的機構和學習成果可知,其認證級別為高等教育,認證類型包括普通教育、職業教育、繼續教育等正式教育形式,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等非正規教育形式。其各機構自上而下分工明確,權限逐層遞減。

韓國學分銀行系統的結構與功能如表4所示。其中,對象模塊可直接細化為學分銀行管理系統的數據庫設計,用戶結構可細化為數據庫設計和用戶權限設計,流程模塊則可轉化為功能設計。

四.我國自考制度學分銀行管理系統的結構功能分析

1.定位、組織結構與管理方式

自考制度是“對自學者進行以學歷考試為主的高等教育國家考試,是個人自學、社會助學和國家考試相結合的高等教育形式。”因不限制考生條件、采用完全學分制、以國家考試作為認證標準、認可部分非學歷證書,自考制度具有開放性、靈活性、公平性和銜接性等特點。自考制度建設學分銀行力求在原有基礎上擴大認可范圍,拓展與其他各類教育形式的銜接,推動終身教育發展。

在組織結構方面,自考制度學分銀行將沿用自考制度現有的組織結構框架(如圖5)。其中全國和省兩級考委負責制定國家和各省政策,開展理論研究,指導實踐推進;全國和省兩級考辦負責主持自考的日常工作,維持學分銀行管理系統的具體運行;由全國考委設置的專家委員會在原有課程大綱、專業計劃的基礎上負責學分銀行課程、專業、認證、轉換等各種標準的制定;由省級考委指定的主考學校負責考評其主考專業的實踐環節成績,并錄入學分銀行管理系統。

自考制度學分銀行服務于成人繼續教育領域,定位在高等教育層次,以學歷教育和證書教育為主要落腳點,主要認證正式教育中的普通教育、職業教育、職業認證及少量非正規教育形式。因與其他學歷教育形式級別對等,不同于韓國學分銀行由政府設立高于各學位授予單位的專門機構統籌管理,故自考制度學分銀行不具備單向認證其他學歷教育的條件,只有與其他機構合作協調、雙向認證,才能得到其他形式和機構的支持。所以自考制度學分銀行系統內部管理沿用自考制度自上而下的管理體制;而認證方向則采用與其他機構對等的雙向互認。

2.認證與轉換標準

自考制度學分銀行以現有專業目錄和課程大綱作為核心認證標準,一方面認證滿足授課資格和教學質量的教育機構,一方面認證學習者在符合條件的授課單位參與學習的成果。經過認證的學習成果將被轉換成學分,與學習者參與的課程一并存入學分銀行管理系統中。專業目錄同時作為學位轉換標準,當學習者達到該水平后,即可申請轉換學位。故自考制度學分銀行管理系統的認證標準主要包括專業目錄和課程大綱,認證內容包括機構和學習成果,以學分和課程信息作為學分積累的單位,以專業目錄作為學位轉換的依據。

3.認證與轉換過程

如上所述自考制度學分銀行管理系統需完成三大過程:機構認證過程、學習成果認證過程和學分轉換過程。其中,機構認證過程分為五步:1)機構提交認證申請;2)省級考辦審核其辦學資格;3)專家委員會認證其辦學質量和辦學條件;4)專家委員會與省級考辦共同提交材料到全國考辦;5)全國考辦根據標準和條件最終審批。學習成果認證過程分包括:1)學習者提交學習成果;2)機構審核學習者的學習成果或批量錄入學習者的學習結果;3)省級考辦審核學習者的學習成果;4)系統將通過審核的學習成果轉換為學分并記錄。學分轉換過程包括:1)學習者申請轉換學位;2)省級考辦初審轉換申請;3)全國考辦終審轉換申請;4)全國考委授予學習者學位。

4.小結

綜上所述,自考制度學分銀行的結構與功能如表5所示。

篇9

[關鍵詞] 高層管理者 信息需求 策略

企業高層管理者的主要工作是對企業進行宏觀的組織、計劃、管理和控制,屬于企業的戰略決策略層面。而高層管理信息系統(EIS:Executive Information System)正是根據組織高層管理者的需求,為其提供及時、高效的組織內外重要信息的計算機系統。由于該系統涉及到高層管理者的工作和整個企業的高層管理,因而如何選擇合適的確定EIS信息需求的策略,從而準確、快速定義高層管理者所需信息,是EIS開發的首要問題。

高層管理信息系統中信息需求策略的確定取決于企業狀況、高層管理者特點、系統應用范圍和系統使用環境等多方面。根據國外一些學者的研究,及我國企業的實際情況分析,可以將確定信息需求的策略歸納為以下幾種。

一、直接獲取法

1.與高層管理者的交流。通過與高層管理者的交流可以了解高層管理者的工作特點、個性,企業戰略等情況,可以較為準確的把握高層管理者對系統的總體看法和需求。但有時在交流中也時常會出現高層管理者所提供的信息與系統開發人員所需信息相差甚遠的情況,究其原因在于人對問題的理解和思維能力往往存在偏好或誤差,而高層管理者又多具有獨特的個性和風格,從而使問題復雜化;同時高層管理者的時間寶貴,要隨時應對各種隨機的、非結構化的涉及范圍廣泛的復雜問題,因而很難靜下心來考慮信息問題,使許多信息都難以準確定位。與高層管理者的交流盡管是最為直接的獲取其所需信息的途徑,但實施中由于受其時間等客觀條件的限制,而無法全面獲取所需信息。

2.與高層管理者秘書的交流。相對于高層管理者而言,其秘書則更容易抽出時間與開發人員交流。秘書服務于高層管理者,因而更清楚高層管理者的信息需求及信息渠道,能夠提供高層管理者的工作習慣、偏好、交往活動等情況。

3.與部門經理的交流。部門經理可以準確的把握高層管理者對其所在部門信息的需求,知道哪些信息對組織決策影響重大。當然部門經理所提供的信息有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往往只強調其部門特性,而忽視了組織全局。

4.出席高層管理者會議。通過參加會議的方式來了解高層管理者在會議期間需要哪些信息、關注哪些信息、使用了哪些信息,以此確定信息需求。

二、關鍵成功因素法

關鍵成功因素是那些在組織結構中數量有限卻作用重大的特殊因素,這些因素將極大地影響著組織整體的競爭行為。而這些關鍵成功因素也正是高層管理者所真正需要把握的,因此可以通過對關鍵成功因素的有效把握來確定EIS的信息需求。關鍵成功因素的確定可以按四個步驟展開。

1.確定并分解組織目標。每個組織都有自己的目標,而不同時期又會有不同的重點。組織目標應該根據組織內外的客觀環境條件來制定,并保證其切實可行。組織目標確定后,再根據需要將其按下屬部門和業務單位分解為若干個合適的下級子目標。

2.識別所有影響目標的因素。根據已確定并適當分解了的組織目標,分析識別出影響這些目標的各種因素和影響這些因素的子因素。

3.確定關鍵成功因素。分析各影響因素與目標間的關系以及各因素地位的主次,作用大小及其相互間的關系,進而決定哪些因素可以合并,哪些可以忽略,在篩選、歸并后,保留那些起關鍵作用的因素。

4.明確各關鍵成功因素的性能指標和評估標準。關鍵性能指標是為關鍵成功因素制定的評價指標,是系統開發人員所要調查并在信息系統中表達的信息,是用于描述和度量關鍵成功因素的,要求它在操作上是可控的。組織和個人的關鍵成功因素是否達到理想,體現在關鍵業務過程中的一些關鍵性能指標完成情況。因此,抓住關鍵業務過程這一動態概念,建立組織業務模型,可獲得對組織更深刻的洞察和對組織高層管理者更準確的需求定位,從而在此基礎上把握關鍵成功因素,準確辨別出高層管理者的信息需求。

三、原型法

這種策略是根據目標系統最主要的要求,先開發一個小而實用的能引起高層管理者興趣的原型投入使用。隨著對系統的使用和理解,信息需求會變得越來越明確,再通過不斷征求意見,不斷提出新的要求,不斷更新、完善和發展以滿足新的需求。通過對原型的多次迭代、反復完善、細化,最終獲得滿足高層管理者需求的完整系統。

四、從現有系統確定EIS的信息需求

這種策略是從組織現有的信息系統或應用程序來獲取信息需求。組織或其職能部門的信息系統能夠為EIS提供部分信息,但對EIS來說實用價值有限。這是因為EIS的目標客戶是組織的高層管理者,是針對高層管理者的工作而設計的系統,該系統往往與現有信息系統差別極大,即使在理想狀態下,現有系統所提供的信息也極其有限。但該策略不失為一種確定EIS系統信息需求的輔助策略。

應當說EIS的開發與實現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涉及到高層管理者的工作和整個企業的高層管理,任何一種因素的考慮不周或者處理不當,都會導致EIS系統開發的失敗。因而,要成功的開發EIS,就需要對其開發過程中所涉及的因素進行系統的分析和研究,選擇適合的確定EIS信息需求的策略,這是成功開發和實現EIS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需求分析 排課問題 排課系統

[中圖分類號] G47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3)09-0104-02

排課是高校教務管理中的核心內容,是維持教學活動有序進行的必要環節。目前,隨著教學信息化以及校園網的普及,大部分高校已采用計算機軟件排課系統替代人工排課,但由于排課問題的復雜性和軟件系統的不完善,在處理具體排課問題時,計算機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仍存在部分情況需要人工手動解決。因此,創建全智能化的排課系統是一項刻不容緩的工程項目。

本文以本校的排課問題為例,就學期課程表計算機排課系統的功能需求進行了深入系統的分析。

一、排課系統的綜合需求

(一)排課問題的描述

排課問題是典型的組合優化和不確定性調度問題,它是選擇適當的時間和地點,將聽課對象及授課教師按人才培養方案所規定的學期開課進行人性化的合理編排。[1]20世紀70年代,S. Eveo等曾論證排課問題屬NP完全類問題。[2]進入20世紀90年代,國外對排課問題的研究仍然非常活躍。Aiabinda Tripathy的工作是針對以“人”為單位進行課表編排的,他運用拉格朗日松弛法和分支定界技術求解,這種方法的缺點是為了減少變量的個數,人為造成科目間的沖突。[3]

(二)排課問題的常用解決方法

在排課問題的研究中,圖論是起初被廣泛應用的一個主要方法。曾經有科學家研究出一種啟發式的圖著色方法,但由于圖著色技術本身就是一個NP完全問題,所以對解決該問題幫助不大。后來有科學家為解決排課問題,將其轉化為整數規劃問題來處理,但實際上此方法在處理復雜問題時是不可行的。在各地科學家的努力探索過程中,出現了用啟發式函數來解決排課問題的相關文章,但由于排課問題的復雜性以及出現相關約束條件的多樣性,使得這條途徑變得不可行。[4]

(三)排課目標及約束條件

排課目標:全校周課程表在任意一時間段“教師―班級”、“時間―教室”不沖突。要實現排課目標,排課必須考慮以下三方面的約束條件。

1. 硬約束條件(必須滿足的條件):(1)同一時間,一個教室不能同時上一門以上的課程;(2)同一時間,一個教師不能同時上一門以上的課程;(3)同一班級,不能同時上一門以上的課程;(4) 一個教室上課的人數,不能超過教室的容量;(5) 對于需要實驗設備的課程,教室需要有相應的配套設備。

2.軟約束條件(可滿足也可不完全滿足的條件):(1) 安排教師在其喜歡的特定時間上課;(2)安排教師在其喜歡的特定教室上課;(3)在相應的時間或教室給學生或教師安排特定的課程;(4)盡可能將教師所上的課程安排集中,減少教師到教學場地的次數;(5)某班級一周內的課程分布盡量均勻;(6)盡可能使每門課程的上課時間分布合理化。

3. 其他條件(必須考慮的條件):(1)遵守人才培養方案規定,開齊開足學期課程課時。(2)盡量使學生數與教室座位數相匹配;盡量提高多媒體教室座位的使用率;盡量考慮教師個人的合理要求。(3)課程表編排科學合理。(4)排課過程中,一般一位教師的課不應該安排得太過集中,需留一定時間給教師休息以及學生消化、教師批改作業。特別是年紀較大的教師,最好一天的授課量不要超過四節。(5)對同班有多門課的教師,盡量每天只安排一種教材的課程;對平行班有相同課的教師,盡量照顧相互聽課之便;對在校本部及分校區均有教學任務的教師,上課時間更要盡量錯開。(6)排課結束后要公開征求意見盡量作進一步的完善,以減少課程表最終確定后的人為變動,保證課程表的嚴肅性。

(四)排課系統數據分析

排課是在綜合考慮課程、教室、教師、學生、時間等諸多因素的基礎上,統籌兼顧地解決在排課資源中出現相互沖突的問題,實現多目標最優化。排課算法中包含大量的運行參數、結果,這些數據都需要妥善的存儲在數據庫以及內存中,以利于排課系統的正常運轉。

在排課系統中,對數據的輸入方式要求比較高。課程、教室、教師、學生按照特定的邏輯關系定義輸出。課程、學生、教室、教師的邏輯關系是由課程引發的,由學生和教室、教師三個屬性規定的關系。要設置某系某班的排課結點,然后為每個排課結點尋找課程表中的合適位置,循環執行, 直至所有排課結點都找到合適的位置。在這個關系中,課程居于主要位置,應將課程作為數據庫的關鍵字。[5]

二、排課系統的功能需求

(一)系統的數據流程

以韓山師范學院為例,排課的相關流程為:1.每學期第八周,教務員便開始對本系各年級、各專業做下一學期的開課計劃,在與人才培養方案核對無誤后,報請教學主任審批并于第十周前送教務處復核匯總。2.教務處下達開課計劃。3.各系進一步核實計劃并根據教師的特長及要求落實好開課計劃,完成后由教務處負責初始化系統。4.系統根據各系上報至教務處的開課計劃進行自動排課,這一過程主要完成上課時間、上課地點的安排。5.自動排課結束后,各系需在規定時間內征求意見并根據需要對相關項目進行微調。6.系統自動生成教師及學生課程表,各系核對無誤后,發至教師以及各班,確保新學期的教學秩序正常。

(二)系統的功能與分級管理

1.排課所涉及信息的輸入、輸出。比如教學計劃安排的輸入,教室所能容納的人數、學生、班級、教師課程表的輸出以及一些刪除、查詢功能等。

2.自動排課。當輸入基本相關數據后,系統能自動求出幾套較為合理的課程表并能提供手工補充編排。

3.調、停課功能。比如開學伊始,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或當對某位教師的課程進行了時間調整或地點調整時,系統能夠顯示出來。或者因為一些環境因素導致某一門課程停開,系統也能夠標識出來。

4.排課系統是教務系統里面的子系統。

(三)排課中的其他需求

1.功能需求分析。(1)實現排課問題所涉及的所有基本信息的輸入、輸出,比如能輸出教室所能包含的人數,輸出學生、班級、教師的課表,教學計劃安排的輸入以及一些刪除、查詢功能等。(2)能夠實現自動排課,當輸入基本相關數據后,系統能自動求出幾套較為合理的課程安排表,并且能夠提供手工的補充編排。(3)系統能夠提供調課、停課的功能。比如說,當開學后執行上學期末排好的課表時,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問題,當對某幾位教師的課程進行了時間調整或地點調整時,系統能夠顯示出來。或者因為一些環境因素導致某一門課程停開,系統也能夠標識出來。(4)排課系統作為教務系統里面的子系統,可以實現系統與其他系統間的數據轉換,包括數據的導入、導出功能,各類課表數據的輸出以及相關數據的備份等。

2.易操作需求。(1)可以由多個途徑查詢導入課表。比如:由教師、班級、學院分別進行查詢。(2)多種數據類型可以進行導入、導出操作。(3)當系統進入手工操作排課模式時,兩個課表單元間的信息可以直接相互交換。

3.系統安全性需求。(1)系統的權限管理,只有具備管理員身份且輸入正確的用戶名、密碼才能進入系統,并根據管理員級別的不同限定系統的開放程度。(2)系統里面的數據若有在原始數據上有更改或刪除操作時自動進行備份。(3)系統需具備一定的容錯能力,能夠對一些基本內容進行自動沖突檢測。

三、展望

排課在高校教務管理工作中是一個難點。原因在于排課需考慮課程、學生、教室、教師以及授課時間這五大要素之間的邏輯關系。雖然至今為止,市面上仍然沒有一個能夠完美解決排課問題的系統,但只要限定范圍即針對一個特定的排課環境, 我們還是可以找到一個較為理想的排課方案的。

[ 參 考 文 獻 ]

[1] 孫樂,謝中科.高校教務管理系統的需求分析與設計[J].株洲工學院學報,2006,20(4):120-122.

[2] 王小平,曹立明.遺傳算法――理論、應用與軟件實現[M].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2.

[3] 于海斌,王浩波,徐心和.兩代競爭遺傳算法及其應用研究[J].信息與控制,2000,29(4):309-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