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范文

時間:2023-09-20 17:54:1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篇1

關鍵詞:高職職教育;區域經濟;良性互動機制;

自1985年建校以來,武漢商業服務學院始終圍繞服務業開展專業建設,服務面向明確,辦學目標定位是立足湖北及武漢,面向現代服務業,以管理學為主體,突出服務業管理特色,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具有獨特的優勢,該校學科專業建設優勢明顯,旅游與酒店管理專業已經成為行業的知名品牌,同時,順應現代服務業的發展要求,對接湖北及武漢的優勢、支柱、新興產業,該校及時設置了一批符合社會需求的新專業,該校已經具有了較強的辦學實力,在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武漢商業服務學院學院在區域高等教育結構布局中起到重要的補充和完善作用。筆者以武漢商業服務學院酒店管理專業建設為例,就高職教育與區域旅游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機制問題談點淺見。

一、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市場的走向

    (一)酒店業發展現狀與趨勢

從全國范圍來看,截至2010年,我國星級旅游飯店共14639家,其中包括:五星級酒店535家、四星級酒店2057家、三星級酒店6215家。我國現有星級酒店14639家,比1999年的3856家激增280%,近11年來年均增幅25%,可謂增長速度迅猛,由于飯店總量的增大,近些年的增長速度有所放緩,維持在10%以上,但是每年新開酒店的數量不斷增加。其中尤以高檔豪華飯店的投資升溫為明顯,如五星級酒店從1989年的3家、1999年的77家,再到如今的535家,預計2015年我國的五星級酒店將達到或超過1000家。從2000年到2011年,國內僅五星級酒店的投資額就增長了361%,四星級飯店投資額增長312%。

總體來說,全國酒店行業發展呈現以下趨勢:高星級酒店發展迅速;酒店集團化進程加快和規模不斷擴大。世界上排名前十位的國際酒店管理公司已經進入我國市場,40多家集團的70多個品牌進入中國,共管理近千家飯店。2010年中國國內飯店管理公司(集團)規模均實現了增長。其中,錦江國際、山東藍海的增長率分別達到了194.5%、178.0%。錦江國際、港中旅維景、首旅建國客房數量均超過2萬間,南京金陵客房數量也已逼近2萬間,這4個集團共擁有客房151169間,占全國29家飯店集團客房總量的42.5%,在規模上較其他集團有一定優勢,形成了我國本土飯店集團的第一陣營,規模向國際水平進一步靠近。

從湖北地域酒店行業來說,2009年全省星級飯店602家,其中包括:五星級飯店11家、四星級60家、三星級226家、總客房52586間,總床位96476張。由于全省旅游經濟的快速發展,我省酒店行業呈現穩步發展的態勢,旅游酒店總量持續增長,高星級酒店繼續增加。2011年全省星級酒店700多家,其中五星級酒店16家,四星級80多家。我校所處的武漢市截止到2011年,現有酒店企業500多家,掛牌五星級酒店有12家;四星級酒店有26家,另有三星級酒店50家。高星級酒店中,香格里拉、華美達光谷、新世界、馬哥孛羅、明珠豪生等5家年收入破億元。

     (二)酒店管理專業人才現狀分析

從對武漢市酒店行業的調查來看,年齡結構上,21-30歲這一年齡段的員工最多,占36%;31-40歲的占25%;20歲以下的占17%,41-50歲占12%,50歲以上的最少只占6%,從業人員以青年為主,從性別結構上分析,女性占59%,男性占41%,整個中高級管理層以男性高學歷者居多;從人員層次上來看,整體員工隊伍中,高中或中專學歷所占比例最高為28%,其次是大專占11%,初中居于第三占18%,本科占9%,其中50%以上著名本土酒店總經理、總監級管理人員和部門經理級管理人員中本科及以上學歷者達到了50%以上;從人才類別上看,酒店行業需要經營部門的服務與管理人才、職能管理(如人力資源管理、行政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如廚師、財務人員)、營銷策劃人才、綜合性營運管理人才(如酒店籌備、設計規劃),其中職能管理人才(如人力資源管理、行政管理)、專業技術人才(如廚師、財務人員)、營銷策劃人才中80%是非酒店管理專業出身,目前高職院校酒店管理專業培養的人才為酒店服務與基層管理人才,而綜合性營運管理人才(如酒店籌備、設計規劃)是十分匱乏。

    (三)市場需求情況

從人才類型上看,高技能酒店專業人才是當今酒店業人才需求的主要部分,湖北省現有酒店管理專業設置的高職院校有34所,在校學生人數11250人,畢業生13730人,根據酒店管理專業人士預測估計人才缺口至少10萬,供給遠遠不能滿足需求。尤其國際酒店集團和本土酒店集團,對于主管、部門經理以上的中高層管理人才缺口十分大,以及具有營銷、信息技術、語言溝通等綜合能力的復合型酒店技術人才嚴重不足。例如,當今中國60%的酒店不知道如何制定酒店總體營銷戰略,55%的酒店不懂營銷管理,35%的酒店對定位模糊,40%的酒店對價格難以管理與控制,40%的酒店在整合應用廣告、公關、促銷策略上有困難。

飯店行業跨越式發展的同時,巨大的人才缺口問題令業界頭疼不已。各大酒店集團都加緊了對中國市場的擴張,但不少酒店卻因為人才缺乏而遲遲無法開業,錯過了占領市場的好時機。按需求緊急程度依次是酒店籌備及規劃設計人才,中高級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營銷人才等。其中尤其是酒店籌備及規劃設計人才及其匱乏,以湖北省為例,每年新增60—100家星級飯店,每家酒店前期籌備管理人才需要10人以上,此類人才需要每年至少為600—1000人,另外全省每年新開業數百家經濟型飯店和餐飲企業,每家店也需要酒店籌備管理人才5人以上,每家酒店企業的籌備期多在6個月以上,人才需求保守估計也在3000人以上。目前湖北省34所高職院校培養的人才一方面不能滿足服務與基層管理人才需求的缺口,另一方面培養的人才也勝任不了酒店籌備管理人才的要求。目前全省只有兩所高校開辦本科層次酒店管理專業,其中一所2011年招生,另一所2012年招生,招生人數只有幾十人,遠不能滿足酒店企業對此類人才的需求。

另外國際酒店集團經理及總監級別人才,副總經理和總經理職務主要由港澳臺人員和外國經理人擔任,50%的國內本土酒店集團的總經理、總監級管理人員 和部門經理級管理人員中本科及以上學歷者達到了50%以上。可以預言,本科酒店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前景廣闊,而且工作崗位集中在高星級酒店。

當前,湖北省“兩圈一帶”(武漢城市圈和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長江經濟帶)戰略的實施,又對旅游業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截至2011年,全省年接待海內外旅游者3.5億人次以上,實現旅游總收入3000億元以上,相當于全省同期GDP的12%以上;提供直接就業100萬人,帶動城鄉間接就業600萬人;培育四星級以上飯店達到150家,其中五星級飯店30家以上。《武漢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要將武漢打造成國際國內旅游重要目的地和集散地,以武漢進入高鐵時代為契機,推進交通、住宿、餐飲等旅游相關配套建設。

二.武漢商業服務學院酒店管理專業的建設思路

 “十二五”期間,國家已將旅游業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新的國民經濟增長點,我國酒店業將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同時武漢商業服務學院酒店管理專業辦學有著近30年的高等教育辦學歷史,升辦酒店管理本科專業具有專業、課程、師資,以及職業教育優勢,可找準專業定位方向,謀求差異化發展,提升辦學層次,積極申辦應用型酒店管理專業本科教育。

(一)專業定位為主要面向酒店籌建管理崗位,并輻射酒店營運管理崗位,培養應用型的酒店高級專門人才

我院酒店管理專業(本科)定位要與武漢市“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這一重要戰略決策相契合,彰顯特色,緊扣“應用性”, 既區別于現有研究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的傾向,也區別于湖北省應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定位。比如,華僑大學等研究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本科的人才定位為:培養適應國內、海外、港澳臺地區酒店業發展需要,適應現代旅游業和服務業發展需求,具有國際視野觀、并可從事涉外、涉僑工作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專門管理人才。可見綜合性大學對酒店管理專業(本科)人才的定位比較寬泛,到底是哪類管理人才并沒有界定。

湖北省應用型本科院校湖北經濟學院的酒店管理(本科)的人才定位為: 本專業培養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符合學生個人健康成長要求,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基礎扎實,知識面寬,人文素質良好,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能從事現代酒店經營與管理工作的高級應用型人才。

而目前全國以及湖北省酒店數量快速增長,連續多年增長高于10%,不僅服務人員缺口大,管理人員十分欠缺,湖北本地的眾多高星級管理人才都是海歸人才或是從沿海城市引進,最急需的是酒店前期籌建規劃及后期營運管理人才(前面已對人才需求做了相關分析)。所以本專業具體定位為面向國內外星級酒店,具有良好綜合素質和職業發展潛力,具有國際視野、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主要從事酒店前期籌建管理工作,并能勝任酒店營運管理工作的高級應用型人才。

(二)人才培養實施以能力為導向,注重應用性

酒店管理是一個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的專業,原有專科形成了“循崗導教”人才培養模式,即在辦學上對接行業人才需求,按照崗位要求設計教學,包括課程設置、第二課堂活動等,在培養應用型酒店人才積累了豐富經驗;形成了有良好的雙師型師資隊伍;在校內實訓實驗、校企合作方面,我們有國家級(酒店)實訓中心,有穩定的校外深度合作企業,奠定了良好的辦學條件。應用型本科更應注重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所以我們要把這些好的經驗,做法借鑒到本科的教學中。具體而言,有這么幾點:(1)以素質為基礎,搞好外語、信息技術等素質教育,夯實學生職業發展潛力,(2)以能力為本位,強調專業教學的實踐,注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3)加強校企合作,開放辦學。因此,酒店管理專業(本科)人才培養要以素質為基礎,以能力為本位,突出職業性,注重應用型,而不是偏重理論和學科研究。

(三)提升專業辦學條件:保障人才培養實施

提升辦學條件,一要引進高端人才,不單要引進高職稱高學歷人才,更要從行業企業引進經驗豐富的高級應用型人才,形成一批在行業內有影響的知名教授,不斷加強與社會的聯系;二要加大教學設施投入,為開展應用型教學提供實驗實訓的設施保障;三是要深化校企合作培養人才。

參考文獻

[1].樊秀娣;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基本建設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2].王前新;高等職業技術院校發展戰略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3]..祝士明;高職教育專業質量保障體系的研究[D];天津大學;2010年

[4].王守法;高等教育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研究[D];湖南大學;2010年

[5].楊金土;《走出中國自己的高職教育之路》[J];職業技術教育;2010年03期

基金項目:本文為湖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1年研究項目(2011A053)和2011年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2011B733號)課題的階段性成果。

篇2

關鍵詞:公路建設;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規劃;經濟建設

中圖分類號:F540.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5)08-0087-01

實現區域經濟的一體化發展是我國經濟建設的重要發展項目,能夠有效改善我國收入差距過大的問題。在影響區域經濟建設的眾多因素中,交通建設是其中的重要方面。公路主要是實現人流、物流等所必須具備的一種基礎性的設施之一。在構建適合海外投資環境以及進行資源開發等諸多的必要性條件之中,公路作為重要的交通項目,是必不可少的基礎設施之一。以下是筆者針對公路建設和區域經濟發展一體化規劃的決策討論。

一、高速公路建設與區域經濟發展

高速公路建設以及相關的系統方面的發展和科學技術有著密切的聯系。目前,很多智能化的高速公路已經不斷成為了一些發達國家的新研究的課題,很多發達國家都投入了大量的資金進行專項的研究,主要原因也在于高速公路的智能化建設很可能成為未來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部分。高速公路是促進區域經濟增長的新的增長點。目前,我國大陸已經有高速公路建設成功的案例,這也從實際上說明了高速公路對于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有重大的推動作用。

(一)高速公路支持信息產業的發展

信息產業屬于現今公認的新興產業,能夠有效活躍我國的市場經濟。高速公路以及現代化的管理系統包含有通信系統以及監控系統等相關的內容,電子信息技術已經促進了高速公路管理信息化的發展。在一定范圍內實現交通控制等的智能化運輸系統屬于一種跨世紀的發展目標,但是其技術基礎已經較為成熟,目前第一代的智能運輸系統已經逐漸投入市場的運作中,在我國的建設高速公路以及高等級的相關公路網中可能形成一定的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社會資本。例如,目前已經建立在現代高新技術電子信息技術基礎之上的物流系統,能夠逐漸作為西部的現代工業生產的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的技術方面的支持,還能夠進而提供更好地服務項目支持,為信息產業的發展提供更多地相關市場機會。

(二)公路建設促進區域經濟圈形成

首先,國內很多工業方面在選址和物流等方面都依托于路網。工業選址主要需要考慮的因素在于構成物流系統的主要因素,方便快捷是工業發展的先決條件,同時在實現運輸快速的同時可實現原料的價格以及勞動力成本的降低。這些包含的相關因素已經是企業利潤變量的一些自變量,一些同樣成品的價格也會因為消費地的一些運費變化而發生一系列的變化。當代物流產業的相關科學技術的發展需要保持準時性和速達性等,這些成為了物流系統發展和壯大的基本要求,并成為了衡量物流系統是否能夠為制造業提供各種服務的基本標準。

二、公路建設與區域經濟發展一體化的決策和思路

由于公路建設和區域經濟發展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因此,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要綜合考量交通發展的狀況,同樣,在發展交通的時候也要從本地實際出發,系統分析當地經濟發展條件,實現二者協調發展。

(一)一體化規劃的決策

公路建設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資源,因為我國東部和西部的相關耕地質量相差極大。東部主要減少的是一些優質的耕地,但是西部很多區域減少的卻是一些貧瘠的土地,甚至于是一些沙漠土地。因此,公路的建設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規劃決策思路從本質上說屬于大系統的一種戰略決策思想。如果把公路建設和國土的利用效率等基本的因素加入到經濟的決策過程之中,那么以公路的建設尤其是高等級的公路的建設的方法,來不斷推動西部區域的經濟發展是改變西部經濟發展狀況、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思路。

(二)公路建設規劃方案

1.我國的公路建設主要以地方性為主而國家性為輔,地方的公路建設與區域經濟的發展具有一致性。因此,我國的公路建設主要是抓好國道主干線的建設,并且帶動區域的整個公路網的相關配套建設。公路建設需要和相關的物流系統以及人們的生活等密切相關,因而需要作為一個系統的方案進行研究和規劃。有關方面需要構建高效的物流系統。在構建高效的物流系統中,要想能夠有效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需要提高物流的效率,進而需要提升公路以及物流設施的相關質量建設。因此,需要不斷發展區域范圍之內的電子信息技術,提升物流企業的相關計算機利用率,這是使得物流企業以及貨主之間成功進行電子數據交換的重要方式以及提升公路的相關利用效率的主要方面。區域性的物流系統使用電子信息技術來作為代表的、高新技術所支持的相關區域之間的相互交流和合作,是形成新的交流圈的重要方式,也能夠為工業的選址創造一些新的條件。除此之外,這種高效物流系統的形成過程還能夠為地方經濟的發展創造出新的發展機會。

2.對于公路建設規劃方案的系統性建設還需要構建較高質量的生活標準。高質量的生活標準主要是指和人們出行密切相關的一些生活質量水準,一些城市化的人口現象也是經濟發展的主要標志。根據我國的國土面積和構成情況,公路網絡的建設能夠促進衛星城市的形成,其能夠形成的前提是需要形成一定范圍之內的交流圈,為城市化的發展創造相關的條件,進而幫助地區實現引進海外資金來建造公路基礎設施條件建設的重要條件。最后,在進行公路建設的過程中,需要建造高級的公路網絡。在一些特殊地區,公路的建設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主要為:區域之間和都市經濟和合作通道的建立、區域公路的客貨運輸的相關特性和距離以及公路貨物運輸和鐵路運輸、海上運輸的聯系加強。具有高質量的公路網建設還能夠創造出新的區域經濟發展的相關機遇,逐漸強化國土干線軸中多余的相關結構,并且能夠提高抗擊旱災的相關能力。另外,高質量的公路網還能夠對于改善大都市圈或者是一些區域之間的過度性依賴,有利于逐步促進區域衛星城市不斷形成。

(三)公路網密度問題

我國很多相關方面的專家在對于公路網的合理密度等問題上加大了研究力度,其主要的目標是集中于建設資金方面以及交通需求和服務水平的問題等。中國的經濟發展呈現著梯度的相關特征,這表明了全國性的經濟發展呈現著不平衡的發展狀態。另外,我國在中西部經濟發展的相關方針的指引之下,經濟的發展重點已經逐漸向西部轉移,然而中西部經濟的發展仍然處于不平衡的發展狀態之下。根據相關的研究發現,我國一些地區可能具備一些跳躍式的發展戰略條件。因此,為了避免投資的過程中過于分散并且促進一些區域的優先發展,需要為某些區域引入海外資本,并且進行工業的選址以及區域之間實現合作的目標,為促進區域的經濟一體化發展提供主要的基礎作用。因此,在區域的經濟發展過程中,需要將一些相鄰的區域來作為實現共同合作目標的重要發展區域,實現區域資源共享以及基礎設施的共用等。

總之,交通設施和條件的發展是國家經濟發展和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因素,對于我國實現可持續的發展戰略有著極重要的影響。我國的公路建設主要涉及到區域經濟發展一體化的問題,對于我國經濟發展都有著重大的建設意義。筆者在本文中主要討論了公路建設和區域經濟發展一體化的決策思路等問題,希望能夠為有效促進我國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提供建議。

參考文獻:

[1] 楊 苗.高速公路建設與區域經濟發展耦合協調度評價分析[J].東方企業文化,2014(21).

[2] 程 進,於忠祥.安徽省高速公路建設與區域經濟發展耦合協調度評價[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014(2).

篇3

區域經濟已成為影響我國構建和諧社會的障礙,隱藏著社會動蕩的危機,而區域經濟的質量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根本上來說,就是缺乏區域經濟的管理,只有改善區域經濟的質量,研究管理的目標和管理重點,才能使研究進一步實現。區域經濟管理是包括了管理學和經濟學的理論知識與方法的學科,側重在區域經濟的研究,和區域經濟學有著密切的關系。我國進行宏觀經濟研究的專家一般把宏觀的經濟管理與區域的經濟管理歸入國民經濟管理學中。由于缺少理論基礎,對國民經濟供需和穩定發展都缺少必要的解決方法和措施。經過多年的研究,區域經濟的理論已有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和影響,成為各國政府進行區域管理的理論依據。區域經濟管理是進行經濟問題治理的方法,由于我國區域經濟的失衡,周圍環境的惡化和貧富懸殊的加劇、分配的不公等情況越來越嚴重,如何進行治理也成為管理學研究的重點[1]。

二、區域經濟質量與區域經濟管理的概念

在區域經濟管理的角度出發,對區域經濟質量進行改善,就要從區域經濟的質量與區域經濟管理的概念做出科學的界定。

1、區域經濟質量

質量是固有特性可以滿足要求程度,即區域經濟的活動可以使社會與公眾固有特性獲得滿足的程度。區域經濟質量有時還要具有量特性,實現經濟和物質的增長,使居民福祉得到普遍的增加,使區域經濟的子系統可以協調的發展,使區域經濟的財富得到穩定的增長。

2、區域經濟管理

管理是管轄與治理,使組織系統可以正常的發揮出功能,保持組織的運行效率,解決問題,保證組織系統的不偏離目標。管理是優化配置所有要素的重要粘合劑,可以說是現代經濟的重要智力要素。通過區域經濟的經濟實踐,這種理論觀點得到了證實。而區域經濟質量的量,也就是效率也得到了有效的借鑒,而區域經濟質的管理更是區域經濟進行管理的根本。區域經濟管理出發點和結果都是效果,并不是效率,是為了使國民的福祉得到增強與協調[2]。

三、以安徽為例,提出質量評價理論指導下的區域經濟管理措施

1、區域經濟管理發展目標

安徽區域經濟的發展已確定出發展的目標為:以人為本,努力提高省內居民的生活水平,使省內各地區的居民收入和消費水平差距逐步縮小,使區域經濟得到協調的發展。要實現經濟管理發展的目標既要使落后的區域經濟得到快速的增長,經濟總量得到提升,人均收入得到大幅度的提高,還要加強政府宏觀的調控,加強對一些落后區域的重點治理工作,以公共產品公平的提供實現各區域間的平衡發展,使各區域間的人均收入縮小差距[3]。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在發展中,很多公共產品供給需要政府提供均等的發展機會,機會有時就是公平。安徽區域經濟在管理中并沒有使用平均主義的方法,而是加強機會的均等分配,使各區域間的發展起點保持平等。可見,機會均等是區域經濟發展的目標,可以使區域性的貧困與城鄉居民的生活在有基本保障的基礎上,通過政府調控,實現公共產品均等的供給,機會均等的目標前提下,完成區域經濟發展的策略制定,同時,還要考慮到安徽省資源稀缺的現狀與政府調控的手段,結合各區域經濟的差異進行[4]。要妥善處理好區域發展戰略與我國其它區域間發展的關系,把省域的經濟置于國家的經濟協調發展中,跳出自身的范疇。尤其是安徽省處于我國經濟相對落后的省份,一定要積極的爭取國家的支持,還要加強與其它經濟發展區域的交流和學習,借鑒先進的經驗,加速在長三角的融合速度,努力幫助長三角提供起資源的支撐。在省域經濟調控上來看,手段與方式都十分重要,和國家調控也有很大不同,所以,一定要對省域經濟的調控制定好方針和政策。要處理好安徽省內的不同類型經濟區域間關系,提高經濟效益,加強各區域經濟的交往,做好資源的配置,做好區域間的分工,實現區域經濟的專業化,使各區域間的商品需求與發展上開始依賴,最終走向合作。鼓勵與推動安徽省內各區域間進行合作,建立起經濟的聯系,實現共同的發展。例如:對沿江經濟進行合理的分工,實現各區域間核心作用的發揮,通過產業關聯和整體規劃,使汽車、水泥和有色金屬等產業起好帶頭作用,加強農產品和農副食品的加工,開展規模化與產業化的經營。

2、區域經濟管理的發展重點

安徽省區域經濟發展作為系統的工程要實現資本與勞動力的流動,了解人力資本在分布上的差異,對各區域間不同市場化的程度進行分析,對農村工業化程度也要有清醒的認識。而這些都是使區域經濟發展受到影響的重要因素。只有抓住發展的重點,在區域發展實踐中開展兩手抓的方式,使一部分區域發展起來,帶動困難地區發展,根據現有城鎮的格局,通過輻射的作用帶動周邊區域的經濟增長,使區域間差距縮小,而不是犧牲經濟發展快速區域利益,例如:加強對毫州、宿州和阜陽等地區的經濟發展。要進一步優化區域經濟的產業結構,產業結構水平會影響區域經濟的發展,經濟不發達的地區一般都是存在落后產業結構的問題,使生產要素使用效率不能得到有效的應用,使經濟發展受到制約,所以,一定要加快區域間產業結構的升級,這是使經濟效益得到增強的重要環節。例如:合肥市要加強汽車、工程機械和家電等產業結構的調整[5]。

篇4

一、人力資源對區域經濟的巨大貢獻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由一句鏡花水月的空話,短短幾十年間變成了實在的經濟增長秘訣,人力資源的合理應用對我國近年來的經濟高速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各地區改革發展方式,將人力資源作為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環節之后,紛紛嘗到甜頭,開始大規模調整對人才的培養、吸引和利用方式。人力資源對區域經濟的推動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筆者認為這種推動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創新高精尖技術。作為企業運營的秘訣,絕對的掌握高精尖技術,通過技術壟斷實現市場壟斷的方法是經久不衰的。而壟斷技術的前提就是要得到掌握技術的人力資源。因此人力資源對區域經濟發展的貢獻首先體現在對高精尖技術的掌握。通過技術研發推出高科技產品,從而促進經濟發展。

其次是掌握專業技術。據相關數據統計,我國高級技工人才每年短缺達數十萬之重。掌握了高級技工人才就能夠制造出高質量的產品。通過產品質量的對比,在市場競爭中擊敗競爭對手,獲得利潤。這種掌握專業技術的人力資源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推動,早期并不被各地所重視。各地方政府往往以爭奪高精尖技術人才為首要目的。近年來,隨著專業技術人才的逐漸緊缺,地方政府才開始轉變觀念,培養掌握專業技術的人力資源。

第三是對人力資源的培養。教育是培養高質量人力資源最有效的途徑。因此,各地對人力資源的培養從未放松。這種利用本地人力資源“自培養”的方式周期短、資耗低,見效快。所以某種程度上將抓住了教育性人力資源就保證了人力資源的持續性,對人力資源素質的不斷提升和區域經濟的長遠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人力資源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協調性

隨著世界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單一利用資源發展經濟的時代早已一去不復返。僅就我國的現狀來看,人口眾多、資源稀少是我國經濟發展的短板。但如果能夠合理的利用我國的人口優勢,那么人口優勢就會變成人力資源的優勢,進而轉化為經濟發展的動力。在區域經濟發展中,以河南為例,河南地處我國中原地區,省內土地面積16.7萬平方公里,土地資源并不占優勢,但河南卻是中國人口大省,2014全國總人口數量13億6072萬,河南人口數量約一億,世界上沒有幾個大國的人口能與之相比。如何進行長遠規劃,并實現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利用好省內約一億的人口,將人口優勢變為人力資源優勢也就成了非常關鍵的問題。通過對GDP常數,專業技術人員占工作人員的比例做OLS回歸性分析,得出DW值,DW值說明GDP的值與專業技術人員占工作人員的比例有著直接的關系。也就是說,提高專業技術人員在從業人員中的比例對GDP的增加有著直接的關系。可以說要保證區域經濟的增長,就必須要保證專業技術人員的數量。同樣,我們不難得出結論,在經濟出現增長,對人力資源培養的投入增加以后必然會導致高精尖人才和專業技術人員的增加。這反過來又會對區域經濟的發展產生促進作用。由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人力資源與區域經濟的發展有著很強的相互促進作用,可謂存續相依,不可分割。這就是人力資源與區域經濟發展協調性最好的證明。

三、區域經濟發展與人力資源培養的政策建議

針對人力資源與區域經濟發展存在的協調性關系,以區域經濟健康良好發展為基礎,以培養人才促進經濟長效發展為目標,本文對區域經濟與人力資源培養提出以下幾點政策建議:

1、注重本地高校人力資源的培養與利用,提高人力資源數量和質量。以河南省為例,擁有的全國知名大學較少,要大力推進高校發展。這些高校是本區域人力資源培養的重要基地和教育基礎。政府應當完善人才培養機制,均衡人才就業機會,為本區域自培養的人力資源創造合適的就業崗位,減少人力資源流失。高校也應根據區域人力資源需求,合理調整教學內容,使人力資源能夠在本地區的經濟發展中一展所長。

2、加快吸引外來人力資源。人力資源長效戰略的形成,僅靠本地人力資源的培養還遠遠不夠。受區域限制、學科限制、平臺限制等,本地區的人力資源開發不可能滿足區域經濟的發展,因此必須要加強對外來人力資源的吸引,重視高端人才的引進。而加快區域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就業發展平臺是吸引外來人力資源的根本途徑。政府應當大力發展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各項事業,為外來人才提供發揮才能的機會,才能有利于優秀人才的集聚和脫穎而出。同時,還要加強人力資源的管理,深化人事制度的改革。各地區人力資源匯集必然對管理帶來很大的壓力。在學習先進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之外,人力資源管理模式還要與本地區的經濟發展相匹配,才能真正做到人力資源人盡其才。

3、加快第二、三產業發展。傳統重工業為主的第一產業主要依靠資本投入作為產能增長和利潤提高的方式。而二、三產業的發展則主要依靠人力資源優勢。而第一產業的高能耗、低輸出、高污染等問題日益凸顯,加大了各地政府縮減第一產業的決心。在我國產業結構轉型的關鍵時期,要把握發展關鍵,加快培養專業技術人才。各地區政府也要加快調整產業結構布局,增加二、三產業比重,為優秀的人力資源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

4、注重人力資源合理分配。人力資源合理分配是關系著區域經濟協調平衡發展的關鍵問題。就我國情況來看,各地區普遍存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環境艱苦,就業崗位少等問題,這些問題極大地制約了區域經濟發展和人力資源的僅僅。近年來隨著城鎮化建設的不斷推進,農村經濟發展出現快速提高,第三產業迅猛發展,對各種專業技術人才需求量很大。政府在政策制定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產業結構布局調整和農村專業技術人才缺口問題。政府應當建立長效機制,對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地區適當幫扶,也可開設相關專技領域的“扶持計劃項目”,制定有利于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人力資源引進的政策機制。

篇5

[關鍵詞] 區域;人才;活躍度;評價;遼寧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19. 027

[中圖分類號] F20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3)19- 0046- 03

0 緒 論

人才在區域經濟發展中起著主導作用,它和區域經濟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缺少人才,區域經濟活動將無從談起,經濟發展無法得到保證。高質量的人才不僅可以替代自然資源,緩解資源短缺,而且能夠深度開發和有效利用自然資源,創造出新的物質資源以彌補原有資源的不足。從區域發展戰略上看,區域人才能形成強大的區域競爭能力,使區域的競爭優勢更持久,對區域經濟的持續發展具有重要價值。

區域人才活躍度是表述一個區域人才動力性的概念,對它進行量化之后能夠衡量一個區域人才的發展現狀以及可持續發展的潛力和后勁。我國各區域的經濟發展很不平衡,除了政策以及地域、氣候因素外,人才及其活躍程度對這種不平衡狀況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本文提出了區域人才活躍度的概念,并通過調查問卷找出影響區域人才活躍度的因素,在此基礎上,建立區域人才活躍度的指標體系,確定區域人才活躍度模型,并利用相關指標進行實證分析。

1 區域人才活躍度(Regional Talent Liveness)

人才是區域在自然資源、環境(自然和社會)條件相對固定的前提下,實現經濟增長的動力和源泉。當一個區域人才表現為人才狀況好,高素質、高技能、高學歷的人才多,人才流動快,人才年輕化程度高、創新能力強的時候,高新技術產業、技術密集型產業就多,當地的經濟實力就強,發展后勁就足,區域經濟活力自然就增強,即區域人才活力促進區域經濟活力。因而,通過非價格競爭,該區域企業可占領更多的市場,同時,高質量的人才投入為產業技術創新提供了可能。一旦技術發明和技術創新得以產業化,形成新產品,該區域產業將可以通過壟斷產品的價格獲得產業革新租金,從而使該區域價值體的構成擴大。

因此,區域人才活躍度取決于該區域人才現在和將來的存量、質量、創新性和流動性,決定區域價值體系的現實變動,影響區域價值體系的未來狀況,因而是該區域競爭潛力的重要構成部分。一個區域的人才活躍度是由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人口結構等多種因素決定的,反映區域人才創新能力、成長能力和競爭能力的外在“活躍”程度狀態的總體表現,是區域人才的生命力,其既決定了區域現實發展的活躍程度,也是與區域的人才可持續發展和區域的可持續發展相聯系的,是在一定區域中,整個區域人才群體的存續、發展以及抓住發展機遇的能力,是提升一個區域整體發展實力包括經濟活力的重要指標。區域人才活躍度既表現了一個區域人才現實的發展態勢,又表現了其未來的發展趨勢;既決定了該區域現實的經濟發展態勢,又決定了其未來經濟發展的趨勢。

2 區域人才活躍度指標體系的構建

區域人才活躍度是評價一個區域人才存續現狀和未來發展活躍程度的指標,確立區域人才活躍度指標體系, 找出區域人才活躍度的影響因素,是綜合評價區域人才活躍度的一個核心環節,通過區域人才活躍度指標體系的確立,最終能夠進行區域人才活躍度的實證分析。

本文通過相關文獻的查閱,向有關專家咨詢并運用頭腦風暴法,在分析區域人才活躍度構成體系的基礎上,按照全面性、系統性、可比性、導向性、可行性、可操作性的指標篩選原則,建立了區域人才活躍度評價體系。

(1)人才環境:即該區域區別于其他區域的有競爭力的硬環境和軟環境。區域的硬環境包括區域基礎設施、區域生活質量;區域軟環境包括區域的人才政策、區域的人才氛圍。區域硬環境選取指標分為兩類。第一類為收入水平指標——平均工資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二類為居住環境指標。主要反映城市居民對住房的負擔能力、對房屋存量的保護能力、居住舒適度等。選取指標為人均公共綠地面積、人均住房面積。第三類為地區發展勢頭。發展勢頭表明該地區目前的經濟發展實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指標是人均GDP增長率。區域軟環境——區域的人才政策、區域的人才氛圍具體體現為政府對教育、科研的財政支持狀況,它們共同決定著區域的人才活躍度。其指標為科研投入占財政支出比例;教育投入占財政支出比例。

(2)人才流動性:當人才流動活躍時,在這個區域尋找高級管理人才和高級技術人才,都會比較容易。這樣的區域才會吸引著名公司、科研機構落戶。人才流動性選取的指標為區域內人才流入流出比。

(3)人才創新性:創新是競爭的保證,是人才活躍度增強的前提。發明專利數量最能夠體現一個區域人才的創新性,而其中關鍵技術比例是重中之重。近年來,我國發明專利中關鍵技術比例逐年提高,而實用新型數量在發明專利數量中逐年遞減,這也能說明我國人才創新性正在不斷提高。所以,人才創新性選取指標為發明專利數量和關鍵技術比例。

(4)人才年齡:一個區域人才年輕化程度(整體年齡高低)是影響區域人才活躍度的一個重要自然因素。區域的年輕人占總人口數量的比例越大,區域的人才活躍度水平就越高。人才年齡能夠體現一個區域人才的成長性。人才年齡這一因素選取指標為35歲以下人才占整體人才比重。

(5)人才質量:區域的人才活躍度體現在區域人口的平均受教育水平上,區域人才質量越高,人才活躍度則越高。由于人才中的中高層次人才相比普通人才有更高的貢獻率,因此,人才質量對區域人才活躍度的貢獻比人才存量要大得多。本文選取的指標分為3個部分。第一部分為中高級專業技術職稱人數所占比例;第二部分為科技人才數量;第三部分為研究生學歷人數所占比例。

(6)人才存量:即在整個區域內就業的、具備一定專業技能、為區域建設做出貢獻的人的總量。人才存量越大,區域人才發展越具備潛力,區域人才活躍度越強。這一因素選取的分指標為區域人才數量。

3 區域人才活躍度模型

3.1 確定區域人才活躍度指標體系各指標權重

本文采用層次分析法,確定區域人才活躍度指標體系各指標權重,如表1所示。

3.2 區域人才活躍度模型的確立

根據區域人才活躍度各項影響因素的線性特性,區域人才活躍度指數值為各項指標增速的期望值。區域人才活躍度模型確立如下:

式中,At為第t年區域人才活躍度指數;αi為區域人才活躍度各分指標權重;cit為第t年區域人才活躍度第i項指標數值。

4 遼寧人才活躍度的實證分析

本文查閱了《中國統計年鑒》、《遼寧統計年鑒》、《中國勞動統計年鑒》和其他一些相關資料,最終得出了2007-2009年遼寧人才活躍度各項指標數值,運用以上數據,可以得出2008年和2009年的遼寧人才活躍度指數:

作為一種線性指數,人才活躍度指數越大,人才活躍度水平越高,從以上計算可以得出,2008年的遼寧人才活躍度指數為0.046 4,2009年則提升為0.093 2,2009年遼寧人才活躍度指數有了大幅度提高,提升幅度為100%。比較2009年和2008年的人才活躍度指數,遼寧人才環境這一指標對于人才活躍度指數的貢獻最大,而對提升幅度貢獻最大的則為人才創新指標,表明與2008年相比,2009年遼寧人才創新精神、創新成果有了很大程度提升。但其中的指標之一——研究生學歷人才比例在2007年為0.30%,2008年為0.23%,2009年為0.23%,未呈上升趨勢;另外一個重要指標——35歲以下人才百分比也呈逐年下降趨勢,分別為25.8%,25.15%,24.78%,需要在這兩個指標方面加以改進。

5 遼寧與廣東人才活躍度比較分析

區域人才活躍度指數的存在意義在于可以進行比較,除了進行縱向的各年度比較,也要進行橫向的各區域比較,只有通過比較才能找到差距。以下是廣東人才活躍度指數的實證分析,旨在通過遼寧與廣東人才活躍度的比較,找出遼寧人才活躍度與廣東的差距。

由以上計算可知,廣東省2009年人才活躍度指數為0.248。與廣東省相比,遼寧省2009年人才活躍度指數僅為0.093 2,相差194%。通過比較各項指標數值,廣東省人才活躍度各項指標在2009年比2008年提高較多,其指標的絕對值都比遼寧各項指標絕對值高,只是區域人才總量2009年相比2008年有所下降。在人才活躍度各項指標中,對人才活躍度指數貢獻最大的指標為人才流入流出比例,這也從一個側面證明有大量人才流入廣東,從而提升了廣東的人才活躍度。

主要參考文獻

[1]熊治泉,陳軍華,谷金陽.人力資源與區域經濟發展關系的研究[J].管理觀察,2009(5).

[2]陸曉麗,郭萬山.城市經濟活力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J].統計與決策,2007(6).

[3]朱鈺,劉潤芳,王佐仁.關于地區經濟發展潛力指標體系的思考[J]. 統計與信息論壇,2007(5).

篇6

關鍵詞:品牌;區域經濟;增長機制。

觀察世界和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可以看出,區域品牌與區域經濟發展存在著一種正向關系,這種正向關系表現在:區域品牌較好的地區其區域經濟發展的也較好,反之,地區的經濟發展也往往落后。一個國家或地區擁有的強勢品牌越多,市場競爭力就越強,則所創造的國民財富就越多,區域經濟發展與區域品牌塑造是密切相關的[1]。

一、文獻綜述。

波特(1998)認為,區域品牌是區域經濟發展的產物,產業群是區域經濟的一個顯著特征。產業集群可以提高企業的生產率,獲得交易成本、外部經濟和創新等方面的競爭力。因此,區域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隨著區域經濟效益的提高,區域品牌效應凸現,提升區域品牌就勢在必行了。波特(2002)又進一步指出一個國家的成功并非來自某一項產業的成功,而是源于國家內部眾多的產業簇群,區域品牌可以帶動一個產業簇群,帶動區域周邊地區的發展。

關于區域經濟發展和品牌之間的關系,這方面國內已有許多研究。孫宏杰(2002)認為,區域品牌包含的兩個要素中的第二個要素品牌效應,往往代表著一個地方產業產品的主體和形象,對本地區的經濟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夏曾玉(2003,2004)通過對“溫州現象”的考察,分析了建設區域品牌的好處以及溫州建設區域品牌的經驗。陳方方(2005)強調,地域品牌有識別、搭載、聚集、刺激的經濟效應。何鐵(2005)指出,品牌是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趨勢,是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手段,是支撐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吳程或(2005)認為,區域品牌可以增強區域的核心競爭能力,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有效途徑,能夠形成地域分工與產業分工的有效結合,是農村城市化和城市形成的重要推動力量。武躍麗(2005)認為,區域品牌比單個企業品牌具有更持續的品牌效應,更強大的吸引力,在對外宣傳和區域經濟發展中能發揮更積極的作用,可以促進區域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肖志明(2009)從品牌帶動來研究區域經濟增長問題,通過晉江品牌帶動經濟增長模式,找到品牌帶動對區域經濟增長的作用關系,為其他區域通過品牌帶動區域經濟增長提供一些有益的啟示,以促進地區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可見,國內外學者對區域品牌和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進行了大量研究,區域品牌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內在聯系以及區域品牌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機制研究至今還沒有系統化,尤其是如何更好地發揮品牌帶動機制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問題更應展開清晰、徹底的研究。所以實施品牌戰略,推動經濟發展已成為時展和經濟轉型的緊迫要求,構建品牌帶動區域經濟增長機制是提高國際競爭力,振興民族經濟的必由之路。

二、品牌帶動區域經濟增長的作用機制。

“機制”一詞的含義為[2]:事物在內因與外力共同作用下發生變化的原理及其表現形態。區域品牌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帶動機制是區域品牌形成過程中和形成后產生的一些變化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內在原因和外在因素共同起作用,以使區域經濟得到發展。同時,區域經濟發展又反過來影響區域品牌,使區域經濟和區域品牌共同持續發展。

1.區域品牌的內在帶動機制。

(1)外部規模帶動機制。

外部規模經濟理論首先由著名的經濟學家馬歇爾在1890年提出,后經克魯格曼等學者的完善而得到發展。外部規模經濟理論認為[3],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行業規模較大的地區比行業規模較小的地區生產更有效率,行業規模的擴大可以引起該地區廠商的規模收益遞增,這會導致某種行業及其輔助部門在同一或幾個地點大規模高度集中,形成外部規模經濟。通常由產業集群形成的區域品牌企業中,多數的企業規模比較小,內部規模經濟難以觀察,然而,由于分工的不斷外部化和專業化生產的深入,各個企業的生產都集中于某個特定的產品和特定的經濟環節,產品和服務可以同時滿足其他廠商的需求,區域品牌的外部規模經濟也就顯現出來。相對于內部規模經濟,外部規模經濟對于產業集群區域品牌具有非常特殊的重要作用。

(2)空間集聚帶動機制。

大量中小企業在大城市的近郊區或中小城市(鎮)集聚成群,空間上的接近使經濟活動高度密集。從硅谷到中關村,從底特律汽車工業的集中到深圳加工制造業的發展,從娛樂業、金融業、釀酒業、冶煉業到高科技產業的集聚,都是因為有某種或某些優勢資源的存在,這

轉貼于 些優勢資源包括自然資源(如農產品、礦產資源、水陸交通的便利)、人文資源和社會資源,人力資源和政治資源等,這些資源是企業集群在某地誕生的個性化條件。另外,空間集聚不僅帶來生產上的外部經濟性,而且還產生智力與管理外溢。例如:對于集聚的企業,即使自己不進行科研開發,也可以因久居此地而享受智力包括隱性知識外溢帶來的好處,如:由于大學或科研機構的集聚使當地企業技術進步比其他地區的企業更快,從而獲得競爭優勢,使區域品牌企業獲取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好處。

(3)整體優化帶動機制。

整體優化效應是指群體內各組織由于增長上的協調而產生的收益。區域品牌的特性表明,集群區域品牌是一個天然的區域創新系統,在某一區域的機構集中能夠形成一個共享的文化與學習區域,產生一個學習與知識傳播的網絡,積淀豐富的社會資本,從而促進區域系統的創新能力提升和技術進步。如作為高技術集群區域品牌的典范,硅谷因其知識密集、流動的高質量勞動力、鼓勵冒險并容忍失敗的氛圍、開放的商業環境、產學研的互動、政企與非贏利機構的合作、專業化的商業服務機構、高質量的生活等特點而被譽為“技術進步的源泉”。

2.區域品牌的外在帶動機制。

(1)關聯帶動機制。

區域品牌形成的基礎是產業集群,產業集群一般都有一個主導核心企業,通過該主導核心企業的衍生、裂變、創新與被模仿而逐步形成產業集群區域品牌。一個區域有某個領域的產業或企業出現,隨即與之相互關聯、相互競爭的原材料、零配件供應、產品制作、銷售渠道甚至最終用戶就會在空間分布上不斷地趨向集中,匯集于區域的各企業,通過合作與交流,尋求規模經濟,尋求互動式學習和創新,尋求在產業價值鏈上新的機會和更有影響力的競爭位置。

(2)擴散帶動機制。

區域是一個復雜的開放系統,它與區域外圍之間通過雙向聯系來獲取自身發展不可缺少的原料、燃料、勞動力和技術,同時也為其他區域提品和服務。區域品牌的建立和發展,同樣會形成對原材料、零部件及輔助產品等的較高需求,從而刺激相關部門的建立及生產規模的擴大,促進本地區經濟的增長[4]。

3.不同類型區域品牌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帶動機制。

(1)由特色資源、技術工藝形成的區域品牌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帶動。

地理氣候、地貌條件和文化特質、傳統工藝是很難移植和模仿的,有些區域品牌的形成在于其獨特的地理、氣候優勢,或是因為悠久歷史的特色技術工藝,如新疆哈密瓜、杭州龍井茶、景德鎮陶瓷、蘇州刺繡等。在特定區域內,基于當地獨特優越的自然條件和悠久的人文環境或特色技術工藝,圍繞某一主導產品或產業的生產活動為基礎,經過長時間的發展,逐步樹立起來能代表本地區特色的品牌。這種具有特色競爭優勢企業空間聚集形成本地化的產業氛圍和產業綜合競爭力,它們是地區經濟持續增長的源泉[5]。比如河南信陽毛尖、福建安溪“烏龍茶”和“鐵觀音”系列、浙江安吉白茶等。這些地方借助當地優越的自然條件和悠久的茶文化促進茶產業發展,并通過區域品牌效應在市場上實現品牌對產品的增值作用。

(2)由產業集群形成的區域品牌的帶動機制基于產業集群的區域品牌自身的一些特征(如區位特征、資源共享特征),使區域內企業獲得市場優勢、創新優勢,形成區域品牌的特色和競爭優勢。這種具有特色和競爭優勢的品牌企業空間聚集形成本地化的產業氛圍、產業品牌和產業綜合競爭力,這是其他區域很難模仿的。這些具有特色的產業對區域經濟的貢獻往往具有乘數效應,他們是地區經濟持續增長的動力。

三、發揮品牌效應,推動經濟發展的對策建議。

1.樹立用品牌引領經濟發展的理念。

現代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品牌主導。我們對于世界經濟強國的了解和認識大都是從品牌開始的。

通過波音、通用、微軟、可口可樂、沃爾瑪,我們進一步認識了強大的美國;通過奔馳、西門子,我們認識了德國;通過三星、現代,LG、了解了韓國。同樣,這些國家對世界經濟和市場的滲透、占有和壟斷,也是通過這些品牌實現的。正是因為認識到了品牌的好處,他們高度重視品牌戰略,許多國家把品牌戰略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始終把打造品牌作為謀求長遠發展的企業戰略,堅持不懈地圍繞自己的品牌來提升產品質量,培育企業文化,提供優質服務,推進自主創新,最后形成今天的世界性影響力,這一切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因此通過實施品牌戰略、推動產業升級,逐步形成產業龍頭、產業鏈條、產業集群,樹立用品牌引領區域經濟發展的理念是十分必要的。

2.搭建用品牌整合資源的平臺。

品牌的基礎是企業和產品,引導企業進一步增強創新意識,重視品牌的培育和研發,加大品牌創新推廣的投入,不斷開發出掌握核心技術并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

權、適應市場需要的品牌產品;對于企業現有的品牌應該進一步鞏固提高,使其在市場競爭中保持優勢。同時鼓勵名牌產品和馳名商標的生產企業通過收購、兼并、控股、聯合等多種途徑進行品牌重組,加快生產要素向名牌企業聚集,著力打造區域經濟的旗幟品牌。

以知名品牌企業為龍頭,以標準化生產為重點,進一步提升品牌規模效益,把現有品牌進一步做大、做優、做強,鼓勵和支持更多的品牌走出省門,爭創中國名牌和世界名牌,充分利用企業現有品牌的價值和影響力,通過授權生產、授權經營、連鎖經營等方式,實現快速的品牌擴張、規模擴張、市場擴張。如吉林化纖“白山”牌商標被認定馳名商標后,大力推進商標許可使用,帶動了相關企業的發展。因此,廣泛深入地開展品牌建設研究和交流工作,搭建品牌建設的公共平臺,為充分發揮優勢品牌對產業發展的帶動作用奠定基礎,繼而推動區域經濟的發展。

3.整體優化區域資源,奠定區域經濟持續發展基礎。

區域品牌存在的價值在于它在市場上的定位和不可替代性,定位的實質就是將區域品牌放在目標顧客心目中給它一個獨特的位置,由此而形成區域鮮明的品牌個性。[6]由于空間差異的客觀存在,每個區域的稟賦是不同的,每個區域的優勢也各有千秋,因此區域要根據自身的優勢準確定位。區域定位的基礎是區域最具優勢的資源,優勢資源是區域品牌的成因之一。由于區域品牌的培育過程是一個長期的、持續性的過程,因此只有那些具有規模性、低消耗、可持續性的特有資源才是優勢資源。在培育區域品牌選擇重點產業時,我們一定要選擇那些建立在可持續性的優勢資源之上且具有發展潛力、競爭優勢明顯、產業關聯度高的產業重點扶持。

4.發揮品牌效應,推動企業迅速發展壯大。

品牌之所以對任何企業都具有吸引力,是因為它的品牌效應。產品品牌的聲譽一旦樹立起來,就會通過消費和流通領域的傳播,迅速擴大產品的影響力,贏得越來越多的消費者的青睞。只要產品質量信譽不受損害,它的影響力及其經濟效果就會長期持續下去,以至延續幾代人的時間,并且品牌的信譽可以由一種產品放大到一組產品,產品的卓越形象可以放大為企業甚至地區的形象,由此帶來的經濟效果也起到了乘數作用。由于品牌產生的擴散、持續和放大效應機制,刺激市場需求,能給企業帶來一連串的利益。市場營銷學認為,當品牌被公眾認可后,就成了一種載體,在此基礎上,利用其品牌效應,將其做強做大,形成品牌企業和集群品牌,就形成了品牌經濟。

總之,只有通過積極培育區域品牌、全國品牌乃至國際品牌,才能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產品占據國內外高端市場才成為可能,由此可見,發揮品牌市場帶動作用是振興經濟,提高國力的必經之路[7]。

參考文獻

[1]馬志強。區域形象—現代區域發展的品牌和魅力[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25.

[2]孫日瑤。品牌經濟學[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7∶48.

[3]劉陽。中國品牌[M]。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06∶156.

[4]熊愛華。區域品牌與產業集群互動關系中的磁場效應分析?[J]。管理世界,2008,(8)∶176.

[5]王秀海,區域品牌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機制研究[D]。碩士論文,2007∶5.

篇7

關鍵詞:農村區域;經濟發展;應對策略

我國幅員遼闊,地區之間由于地理位置,特色產業,地方政策等不盡相同,也導致了各個區域之間經濟發展的不均衡。我國東中西部地區農村經濟與東部沿海地區的農村經濟相比還有巨大的差距。當前我國中西部農村還是比較貧困的,同時貧困人口的數量也比較多。不均衡的農村區域經濟對于長遠的發展是不利的。

1、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現狀

目前我國農村的經濟產業結構依然以第一產業為主,且規模相對城市較小,從中看出我國農村的產業結構相對滯后。另外,農村區域的第二第三產業不發達也拖了農村經濟的后腿。同時,無論是經濟發達的農村地區還是經濟不發達的農村地區均存在內部發展不協調的情況。即在同一鄉鎮,幾個自然村之間,因為過多原因有著顯著的經濟差距,且產業特征也極不協調。

2、農村區域經濟發展遭遇的問題及困難

隨著我國經濟深化改革,農村區域也面臨著經濟轉型,產業結構調整,建設可持續型經濟等眾多挑戰。

2.1農村區域經濟整體落后,產業結構調整困難。我國目前農業經濟總量相對比較低,而在這些農業經濟當中,有比較大的一部分并不是來自于農村,而是來自于一些涉及農業的第二產業。農村的經濟發展水平直接決定著農村人口的收入高低,并切實影響著農村人口的物質生活。目前我國東部沿海地區雖然有部分經濟較為發達的農村區域,但是絕大多數的貧困人口依然分布在農村區域[1]。農村人口的收入低也是直接導致農村區域經濟較為落后的主要原因。當前,我國農村區域的農業產業有著生產規模小,生產效率低,同時缺少專業化管理及標準化運營等特點。同時和第二,第三產業的連接不夠密切,產業鏈不夠完善,直接導致了生產,供應,銷售,服務等環節相互脫節。另外,在農村因為受到生產力,成本等條件的限制農業經濟比例依然偏低,對于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依然困難。

2.2資金支持有限,人才資源不足。資金是帶動農村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但我國大多數農村地區金融產業水平依然相當落后,無法滿足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所以農村區域產業發展需求大量資金遠遠得不到滿足。我國大多數的金融機構都在城市中,農村的金融機構少之又少,所以農村人口和農業生產企業獲得的金融服務相當有限,根本無法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的需求。經濟發展與金融支持息息相關,沒有相對應的金融服務支持,必然會影響農村經濟的發展腳步。比如,一個農民想要承包水塘,擴大生產經營,但無法貸到足夠的錢款,就不能夠購買擴大生產所需的材料,設備等。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想要發展科技就需要各種人才。人才是帶動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農村人才資源稀少,人才質量不高等因素嚴重影響了農村經濟的增長。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面臨著教育資源少,質量差,特別是高等教育資源更是極為缺乏,這極大限制了農村獲得高質量人才的途徑。同時農村因條件限制對人才的吸引力不足,且農村自身還面臨著人才向外流失的不利情形,這使得農村地區人才需求愈加捉襟見肘,給農村經濟的進步帶來了極為不利的影響。比如,一些需要專業人才的高新產業因為人才資源的匱乏根本難以在農村發展。

2.3城鎮化緩慢,基礎設施落后。在城鎮化進程中投入的資金不夠,直接影響了農村城鎮化的速度,也導致了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相對較為落后。“想要富,先修路”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交通對于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性。農村基礎建設及道路設施的落后嚴重影響著物資的運輸與流通,同時對于該地區的招商引資更是有著諸多不利,基礎建設及道路交通對于投資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先決條件。比如某農村基礎設施落后交通不便,農產品無法便捷的運往各地,這會極大地影響產品銷售。

3、應對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現狀的對策

3.1城鄉統籌一體化,制定科學發展計劃。選取部分城中村或城鄉結合部作為試點,嘗試以城帶動村,以點帶動面,加速農村產業升級,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步伐。另外要加速農村土地轉化,加速農村城鎮化進程。政府部門應該根據當地的特點,制定科學有效的發展計劃。另外,政府還要加大對本地農業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同時鼓勵有資金的農民創辦企業并予以相應的幫助,從而解決農村區域大量過剩勞動力就業問題,幫助農民增加收入。

3.2加大金融支持,開發人才資源。金融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針對農村區域金融產業較為落后的情況,相關部門應當積極建設能夠滿足農村經濟快速發展,且與農村特點相融合的金融體系。國內金融產業應當相應的向農村傾斜;國家應推出對應的金融扶持政策,從而吸引各種金融機構在農村建設服務網點,為農村區域經濟快速發展帶來足夠的資金支持。農村地區還需增大人才資源的開發力度。政府應當加大對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質量,并著重發展職業教育,培養與經濟發展相對應的專業人才。同時要通過給人才建立優秀的工作平臺及發展空間,增強農村本身對人才的吸引力。

3.3加速城鎮化,加強優化基礎設施。政府要加快農村城鎮化的步伐。加大對農村基礎建設的投入,優化完善農村地區的道路交通,在基礎設施設計規劃方面一定要有長遠的眼光,為農村區域經濟發展制造有利的環境[2]。好的基礎設施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資,帶來更多的資金,為農村區域的經濟發展提供巨大的助力。

4、結束語

農村區域經濟發展是一項持續且艱巨的任務,這需要農村地區能夠正確認知到經濟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及困難,不怕挑戰,抓住機遇。從制定科學的發展計劃,加強對人才資源的開發,完善基礎設施及道路交通建設等等方面入手,排除農村經濟發展道路上的問題和困難,為實現農村區域經濟健康快速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作者:楊國梁 單位:福建農林大學

篇8

【關鍵詞】專業布局,地方經濟

專業是高校培養人才的載體,高等院校專業結構布局與專業建設應該適應區域經濟發展需求。科學合理的專業設置是高等教育優化結構、提高質量、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人的全面發展需要的基本保證。《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適應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建立動態調整機制,不斷優化高等教育結構。襄陽汽車職業技術學院加快專業布局的調整與優化,加強專業內涵建設,建立適應創新性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專業體系和教學體系,培養適應區域經濟發展需求的復合型應用人才,取得了明顯效果。

一、透徹分析地方經濟結構,做到有的放矢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編制的《產業襄陽發展戰略規劃》中提出,未來5-10年,襄陽應把汽車產業特別是新能源汽車確立為工業領域的龍頭產業,把農產品深加工、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醫藥化工6大產業確立為支柱產業。辦學之初,襄陽汽車職業技術學院深入透徹分析襄陽產業結構及未來產業規劃,初步將學院的辦學方向確定為以汽車為核心,以人文經濟為協調的的工科類高職院校。

二、緊貼地方經濟發展需要,加快優化專業結構科學布局

1、目前高職專業設置存在的普遍問題

一是專業設置趨同。大量設置的同類專業又造成師資力量的短缺,導致人才培養質量下降。二是熱門專業布點過多。特別是新辦高職院校,為了獲得更好的發展,一味求大求全,盲目跟風,爭相設置熱門專業,造成了熱門專業人才培養過剩,難以找到合適的工作。

同時企業招收不到合適的人才,造成人才培養的供需脫節。三是專業布局調整應變力差。未能將專業設置與地方產業優勢充分結合起來,專業結構調整缺乏對勞動力市場的分析與預見,上不上專業仍然取決于理論推測,或根據招生狀況、熱門專業來確定,沒有充分分析社會的真正需求。

2、對接地方支柱產業,優化專業結構布局

一是對接地方支柱產業設置專業和建設專業群。支柱產業是地方經濟的領頭羊,人才需求量大,設備先進,管理科學,技術含量高,是高職院校專業賴以存在的基礎。近年來,為實現學校教育與社會用人的良好對接,襄陽汽車職業技術學院在專業設置上始終圍繞地方區域經濟發展趨勢進行,大力發展與地方政府重點規劃的汽車走廊、裝備制造業等產業相關的專業,構建起以汽車專業為核心、以大交通專業為支撐、以工業類專業為輻射面、以人文財經專業為協調的專業發展格局,打造6個專業集群,專業涵蓋了汽車的前市場、后市場,新能源汽車、現代農業、人文財經、旅游服務等。在專業課程設置上瞄準重點行業發展趨勢,以滿足地方經濟結構調整需求,提高了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水平。

二是對接地方新興產業設置專業。新興產業是產業發展的方向和未來經濟的增長點。辦好為地方新興產業提供人才支撐的專業是高職院校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新能源汽車是未來汽車產業發展的方向,正在迎來難得的發展機遇。

我院從辦學的初期,就瞄準這一趨勢,成功申報新能源汽車專業。在后期的辦學過程中,學院深度校企合作,聯合地方企業,共同進行專業建設。學院聘請駱駝蓄電池股份有效公司、東風乘用車股份公司、眾泰汽車股份公司的高級工程師為客座教授,到我院任教,從事新能源汽車專業課成的教學,并結合新能源汽車行業標準,參與新能源汽車校本教材的編寫工作,以至于我院的新能源汽車專業學生,還在培養期間,就被本地及外省的新能源企業預定,既服務了本地經濟,更有效地宣傳了學院。

三是靈活設置專業方向,修訂人才培養方案,以適應產業的結構調整和升級轉型對人才的需要。為了使學校的專業人才培養不斷適應變化的社會需求,我院對襄陽市和湖北省經濟機構及發展趨勢調研,整理出區域產業發展清單及對應專業清單,邀請相關企業高管和政府主管部門,進行校、企、政三方研討,探索專業與產業對接方式,確定在原有專業基礎上靈活設置專業方向,對接區域產業體系。

我院之前開設有機械制造類、汽車產業類、財會類、市場營銷類、旅游類和信息技術類20個專業。為了使專業建設更好地融入到地方經濟建設主戰場,學院把專業建設與地方經濟發展規劃和襄陽市漢江流域經濟帶產業示范區建設的需求緊密聯系起來,對現有專業進行認真分析和梳理,按照工作領域、工作對象和崗位群整合成6個專業群,提出“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漢江流域城市經濟帶示范區建設為導向,重點建設汽車類、機械制造類、現代服務類、電子信息類專業群,著力培養財經管理類、旅游服務管理類、現代弄農機裝備專業群,充分發揮重點專業在建設中的示范和輻射作用,帶動其他專業建設,凸顯專業特色,打造專業品牌”的指導思想。

篇9

關鍵詞:人力資源管理;區域經濟發展;關系

引言: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才的作用越來越顯著,通過人力資源管理,能夠對人才的分布、人才的素質以及人才的儲量等進行協調管理,進而可以充分發揮出人才的作用,促進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力資源管理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措施,同時也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和前提保障。而區域經濟的發展,又可以提升人力資源管理水平和管理效果,二者之間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一、人力資源管理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

(一)人力資源管理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區域經濟是指區域內所有人口通過智慧和勞動所創造出來的綜合經濟。而人力資源管理是指為了提升區域內所有人口所創造的綜合經濟,而合理分配所有人的力量,集中所有人的智慧和勞動,創造更多的綜合經濟。由此可見,人力資源管理與區域經濟之間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只有合理分配所有人口的力量和智慧,才能創造更多的綜合經濟,才能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因此,人力資源管理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有力保障。在人力資源管理過程中,通過提升知識存量,可以推動區域經濟的發展與進步。創新企業的發展,需要注重加強對勞動力與資本的利用。而在綜合實力強的企業中便可以實現人口質量的強化。通常情況下,在人力資本豐富的過程中,所產生的研究結果會存在一定的差異,研究結果會呈多樣化的趨勢,通過人力資本豐富可以使資本投入和勞動力投入遞減效應降低。這會促進區域內的發展效率,提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除此之外,儲存人力智能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知識生產效率,促進發展效益與研究效益的提升。所以,針對產業中的培訓對象,應盡量針對文化程度高的員工進行培訓,以便實現人力資本的儲存,提升知識生產效率。

(二)人力資源結構會影響區域經濟的發展目前,由于我國人口眾多,勞動力資源豐富,因此,我國勞動力資源呈現出了勞動力多的情況。另外,由于我國義務教育開展相對較晚,因此,大部分勞動力的文化水平不高,尤其在農村地區的勞動力資源,普遍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這使得我國勞動力資源也會呈現出質量差的情況。這種質量差主要表現在知識儲備上的不足,同時在科技水平層面上的差距則更加明顯。這種差距的存在,會影響到區域內部人力資源成本的積累量。人力資源差距越大,則區域內部人力資源成本積累量下滑的程度越明顯,如果任由這種趨勢發展下去,會對區域經濟的發展帶來十分不利的影響。這種情況充分證明了提升人力資源勞動力文化水平的重要性。在人力資源管理過程中,應給予提升勞動力文化水平以更多的關注,不斷優化人力資源整體結構,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與幫助。

(三)人力資源管理有助于拉動區域消費的增長拉動內需是促進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方式之一,對于區域經濟的發展而言,拉動區域消費的增長也同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人力資源管理過程中,可以提升人才隊伍的整體水平,創造出更多新的經濟增長點,同時也可以帶動區域的投資需求,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區域經濟的發展,能夠提升人們的生活水平,增加人們的消費能力,拉動區域消費的增長。與此同時,人力資源管理不僅可以提升區域消費水平,而且還能推動區域消費結構的不斷升級,實現投資與消費的共同發展。人口消費能力的提升可以拉動消費增長,促進區域經濟發展,而區域經濟發展,又可以提升區域人口的經濟收入,增加區域人口的消費能力,進而會進一步的拉動消費需求。如此一來,便形成了良性循環,實現了人力資源管理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共同進步。

二、人力資源開發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人力資源開發意識不強,人力資源開發措施不合理我國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國,勞動力資源十分豐富。在此背景下,一些企業往往會錯誤的認為我國的人力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不注重人力資源的開發,人力資源開發的意識不強,沒有充分的認識到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性。這種錯誤的觀點和想法會嚴重影響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效果,導致企業的人才隊伍素質不高,并且長時間得不到提升,使員工的工作能力無法滿足實際工作的要求,無法高質量的完成崗位工作,這必將會給企業的發展帶來不利影響。除此之外,即使一些企業認識到了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性,并且積極進行人力資源開發,但是所采用的開發措施往往存在很多不合理因素,很多人力資源管理措施得不到有效的落實,難以發揮出人力資源管理的作用,導致人力資源開發效果不理想。

(二)人才結構不合理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人才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以往,我國比較缺乏高素質的人才,因此會給經濟建設帶來十分不利的影響。而隨著我國“科教興國”戰略實施以來,高等教育規模不斷擴大,高等教育水平不斷提升,使得高校每年都能夠為社會輸送大量的高素質人才,這為我國的經濟建設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對于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高校的不斷擴招,使得每年都會產生大量的高校畢業生,再加之市場對人才的需求量不斷降低,導致人才出現了飽和現象。很多高素質人才得不到適合的工作崗位,轉而從事一些要求較低的工作,造成了大量的人力資源浪費。除此之外,我國還面臨著專業性人才不足的問題。很多高校畢業生在校所學的知識與實際的工作崗位需求不符,并且在校期間實踐經驗不足,短時間內難以適合工作崗位的需求,這也會對區域經濟的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三)人才區域需求差異大在我國的東部沿海地區,由于經濟發展速度較快,對人才的需求量較大,再加之該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良好,更能吸引高素質的人才,這使得我國東部沿海地區人才比較密集。而對于經濟發展相對比較緩慢的中西部地區而言,該地區的建設更加需要高素質人才的支持,但是由于受到經濟等方面因素的限制,導致該地區的人才引進機制不完善,使得企業難以吸引和留住高素質的人才,導致高素質人才的流失。高素質人才的流失又會使該區域出現人才短缺問題,進而影響該區域的經濟發展。如此一來,便會形成惡性循環,勢必會給區域經濟的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三、完善人力資源管理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措施

(一)提升人力資源開發意識企業招聘優秀的員工并不等同于人力資源開發,人力資源開發的概念更加廣泛。要想提升人力資源開發的效果,管理人員首先要充分認識到什么是人力資源開發以及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作用。與此同時,管理人員還應結合企業自身的實際情況,綜合分析企業現有的人力資源狀況,挖掘企業現有人力資源的潛力,制定更加科學合理的人力資源開發方案,提升人力資源開發的效果。企業需要在引進高素質人才的同時,加強對內部人員的培訓,幫助員工提升綜合素質,促進企業人才隊伍整體水平的提升。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出企業的人才優勢,使其更好的為企業發展服務,推動企業競爭力的提升,使企業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中立于不敗之地。只有企業得到健康發展,才能為區域經濟的發展奠定基礎。

(二)改善人才結構企業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支持,針對目前我國人才趨于飽和的狀態,企業應積極引進專業性人才,這樣可以為企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尤其要注重對經濟管理人才的培養和引進。針對這種情況,國家應給予更多的教育經費支持,大力培養經濟管理人才,提升經濟管理人才的素質和專業水平,使其能夠更好的為企業的發展服務,推動區域經濟的健康發展。除此之外,國家還應加大對職業院校的支持,加大力氣培養技術型人才。這樣才能使我國的人才結構更加合理,才能提升人才的利用率,做到人盡其才,實現人才結構的優化。

(三)引導人才的合理流動在我國的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因此吸引了大批人才投入到該區域的建設之中。而在我國西部大開發的政策下,中西部地區的建設同樣重要,并且中西部地區的建設同樣需要高素質人才的支持。因此需要引導人才的合理流動,使更多的高素質人才投入到我國中西部地區的建設之中,促進中西部的發展。為此,國家應出臺相應的優惠和鼓勵政策,積極改善中西部地區的就業環境,吸引更多的人才投入到我國中西部地區建設之中,這樣才能充分發揮人才優勢,并提升人才的利用率。

篇10

關鍵詞:進出口物流;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師資隊伍;實訓平臺

一、基于青島港的進出口物流人才培養模式構建背景

(一)與青島藍色經濟關聯度強。物流業是重要的生產業,是制造業、初始供應商與需求者的聯接橋梁,直接影響社會產品的綜合效益。據統計,2013年制造業物流總額占全社會物流總額的88.8%;與第三產業中的其他行業密切相關,它的影響力要超過一般服務型行業。城市現代化離不開現代物流與配送,與機關團體、千家萬戶緊密相關。與發展藍色經濟與港口物流密切相關。從本質上講港口就是一個物流基地、物流樞紐、物流節點,是物流企業的集群。港口物流行業的發展支撐港口產業的發展,同時物流行業也是藍色經濟中各個企業與國內外市場相連的重要載體。

(二)區域經濟對物流專業人才需求量大。僅就目前青島港年吞吐量4億噸,從業人員按24000人估算,董家口達到3億噸的吞吐量時物流從業人員將達到1.8萬人。青島市董家口港臨港產業區規劃85平方公里,需要物流從業人員至少4.5萬人,共需6.3萬人。

(三)對青島區域經濟支撐度高。物流業是公認的第三利潤源,物流業的發展是建設青島現代化港口城市的基礎,是藍色經濟發展的加速器,是衡量青島港口經濟現代化、國際化、高端化的重要標志;對港區一體化建設,發展臨港產業、港政、港航、港陸聯盟有著重大的支撐度。基于進出口的物流學科建設可為青島物流企業培養高素質物流管理人才。 適應青島藍色經濟發展與國際化大都市建設需要,為青島港口經濟發展的信息化、智能化、環保化、企業全球化與國際化、服務優質化、產業協同化提供有力的支撐。為青島產業調整與升級提供基礎保障。

(四)高校培養復合型進出口物流人才能力不足。青島港的發展和壯大帶動了青島高校物流專業的迅猛發展,不少高校也正在或已經加大了物流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的力度,但是高校培養復合型物流人才的能力依然不高,大部分高校的英語專業、國際貿易專業與物流專業自成體系,并沒有從集中整合的角度出發為學生提供培養技能與專業的課程,這些高校畢業的學生都存在外貿技能缺乏、英語基礎差、物流專業技能不足等問題。

二、基于青島港的進出口物流人才培養模式構建策略

(一)構建人才培養模式。構建進出口物流人才培養模式,需要高校打破目前各專業自成體系、分散建設的現狀并對其進行重新整合。以青島黃海學院為例,學院于2014年從青島港及區域經濟特色和企業的崗位需求出發,將國際貿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以及物流服務與管理這三個專業集中整合起來成立進出口物流專業,此外還成立了青島港的實習實訓基地,引進青島港有經驗的骨干人才走進課堂。

(二)建設課程體系。高校培養人才的專業特色是需要以課程作為支撐的,尤其是高校的核心課程,對于培養學生的核心能力起著基礎作用。學校在構建忠于專業目標的課程體系時,一定要對青島港企業調研和本校人才目標等內容加以確定。青島黃海學院的核心課程主要有進出口英語、進出口單證實務、國際貨運、物流技術與實務、外貿函電寫作能力等,學生可以通過課程的學習培養自身核心能力與實踐操作能力。

(三)建設師資隊伍。以復合型為特征的高素質師資隊伍對高校培養進出口物流人才很重要,要求教師不僅具備實際的企業進出口單證操作經驗,還要具備上文反復提到的多項專業技能。例如,我們根據專業課程所需知識和技能的不同類型,有針對性地選擇了來自多個不同的著名物流企業一線的優秀專家,例如青島港許振超經理、金宇物流孫匯豐副總經理等作為我們的兼職教師。由于這些兼職教師所在物流企業及其他許多物流企業分布在學校周邊,距離較近,為課程的工學交替式教學、學生的實習實訓、專兼職教師的相互交流、校內專任教師到企業的實踐進修等提供了地理位置上的方便以及實訓實習條件和環境的保證。

(四)打造實訓平臺。進出口物流人才除了需要具備一定的專業技能之外,還需有完整強大的實踐操作能力與崗位業務能力。基于此,青島黃海學院依托企業構建與物流專業群發展相適應、技術上具有前瞻性與社會共享的校內外實驗實訓基地,為物流人才培養、“雙師型”教師的培養、校企合作項目、課程改革和企業員工培訓創造良好的培訓環境。在現有“物流倉儲實驗室”、“物流軟件實驗室”、“國際物流實驗室”的基礎上,學院將進一步加強與青島港、青島金宇物流、山東郵政速遞物流等公司合作,采用校企合作、互惠互利共建方式,共同建設有港口物流特色、信息化、智能化的集裝箱貨運技術實訓基地、物流信息技術實訓室、物流運輸與配送調度實訓室3個校內實訓室,拓展2個校外實訓基地。這樣的校企合作模式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加積極主動的學習專業知識與參與實踐,也能夠為港口企業提供更多的高質量人才。

三、結束語

本文對進出口物流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背景及策略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探討,最終得出高校一定要通過構建合理的人才培養模式、建設專業的課程體系、建設高質量的師資隊伍、打造校政企合作的實訓平臺這些手段來為進出口物流企業提供更多高質量的復合型人才這一理論,希望能給相關高校提供參考意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