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資源管理學范文
時間:2023-09-07 17:59: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土地資源管理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土地資源中存在的隱患
(一)工業、城市,耕地三者之間問題重重。工業化污染土地資源,城市化破壞土地資源,耕地保護問題更是眼下土地資源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當今世界工業發展如火如荼,固有的城鎮產業結構需要做出相應調整。因此,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腳步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兩大局勢[1]。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勢必要占用一部分的土地資源。那么,如何制止和預防土地濫用、樹立保護耕地資源的強烈意識迫在眉睫。
(二)土地利用陰霾不斷。隨著世界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壯大,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土地集約利用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城市中的產業分布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城市土地集約利用困難重重,同時農村生產經營方式粗放、農村宅基地大量空置等問題的出現也再次為土地資源管理工作蒙上陰影。
(三)農民權益急如星火。在城市項目發展的過程中,為了達成國家和企業對公共利益的需求,導致出現了現行征地制度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之間的矛盾和摩擦。在這樣的外部環境刺激下,很容易出現大量耕地被占用以及農民失去大量土地等問題。農民一旦失去土地,其權益就會受到嚴重的損害,最終為社會的穩定和和諧埋下隱患。
(四)糧食安全刻不容緩。近幾年來,我國國內糧食產量已經出現了大幅度減弱的趨勢,但是依然沒有撼動我國糧食供給大于需求的局面,盡管越來越多的人們注意到了糧食安全中所存在的各種問題。但是,國家糧食局的相關人員提出,近幾年糧食持續減產,國家儲備起來的糧食以及農民手中的糧食都不多,糧食結構已經出現了短暫性的缺乏局面。
(五)城鄉發展水遠山長。土地是我國廣大農民群眾的根本保障,在現有的制度體制發展下,這部分資源一直處于休眠狀態。然而,隨著城市化的不斷發展,城鄉之間的差距愈演愈烈。當下,統籌城鄉發展改革仍處于嘗試階段,城市與農村的發展走向仍舊充滿迷茫與未知。
(六)違規隱患深埋隱憂。世界糧農組織曾經做出過精準的測算,如果按百分之九十五的糧食自給作為一個基本目標,那么我們國家就需要十八億畝的耕地作為紅線。然而,關于這個目標該如何實現的問題,不斷受到重重阻礙,其中也包括個別地方政府辦的阻礙。由此可見,土地資源管理工作任重道遠。
二、運用管理學原理提出具體解決辦法
(一)管理系統理論。管理系統理論是在美籍生物學家創立的普遍系統論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形成的。主要內容為,“管理應該從組織整體的系統方面出發,按照系統特征的相關要求,從整理的角度來把握系統中存在的各種規定,對管理方面的有關問題提前最初分析應對,實現系統化,并且根據組織活動和社會環境轉變,及時對組織系統的運行做出調整和控制,最終達到自身的組織目標?!毕到y管理的主要觀點有:綜合性的觀點,開放性的觀點,以及整體性的觀點等等。這些觀點對掌握和利用管理系統原理方面,非常具有代表性[2]。
土地管理工作是一項比較系統的工程。然而,在促進城市化發展方面,還需要有效調節規劃用地和科學用地這二者之間存在的關系。一定要考慮到目前經濟建設方面的有關要求,做好保護耕地方面的有關工作,不能為了發展城市化而忽視耕地保護問題,一定要做到保護耕地和城市化建設并肩而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當代管理的系統理念。
(二)實現整分合理化。對于整分合理這一理念,從原則上就是實現整體規劃的明確分工,并在分工的過程中實現有效地綜合,這需要對整體做出詳盡的了解,探究其中的現狀和規律等等。除此之外,還需要做到的是科學分析,也就是理論上所提及到的分工明確。最后就是協調組織和綜合之間的管理,使各個方面的環節都能得到平衡發展。
根據城市的自身規模和所屬性質,多方面結合在用地方面的具體條件,像是歷史文化背景或者是自然地理條件等方面,從而進一步確定城市的整體容量。改用空間垂直利用替換之前的空間平面利用,提高土地在空間上的利用價值,保障城市可持續發展道路順利平穩運行。
(三)動力原理。管理動力原理需要管理時自身具有強大的動力。當然,要正確的利用這種動力,才可以保證在管理的過程中有效運行,物質動力和信息動力是當今管理中最為普遍的動力模式。
(四)彈性管理。所謂的彈性管理,就是要求保持管理原理的可伸縮和可調節,靈活適應管理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并且進行動態管理。管理學在大多時候具有不確定性,如果在這一過程中無法保證確定性,管理就無法達到預期中出現的期望值。由此可見,彈性管理在管理學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是十分重要的。想要做到耕地保護,就要農民和城市問題調節好,在保證農民能夠獲得最大程度上的收益的同時,解決城市建設用地緊缺問題。這一過程中還存在著很多不確定性[3]。
總結:任何一條管理原理都不是單獨存在的,各個管理原理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從而在運行的過程中達到相互制約的作用。單個原理若想得到有效的發揮,需要在互相的配合與牽制下,才能激發其本身的最大作用。在土地資源管理的過程中,只有做到各種有效原理相結合,才能發揮土地資源管理的最大效能。
參考文獻
[1]牛牧. 淺談管理學原理在土地資源管理中的應用[J]. 經營管理者,2011,03:164.
篇2
關鍵詞:土壤環境學;土地資源管理;教學內容改革
作者簡介:趙中秋(1975-),女,河南周口人,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土地科學技術學院,副教授;曹銀貴(1982-),男,湖南常德人,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土地科學技術學院,講師。(北京 100083)
基金項目:本文系教育部高等學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項目(項目編號:TS11214)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26-0079-03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經過多年的摸索和改革創新,培養目標定位為以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與管理為目標,以“3S”技術與工程技術為手段,以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整理復墾、保護管理為研究核心,理論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培養具備管理學、經濟學及資源學的基本理論,掌握土地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識,具有計算機、測繪等基本技能,能在國土、城建、房地產以及相關領域從事土地管理、土地估價、土地規劃、房地產經營開發等工作的中高級專門人才。[1]該專業分別于2008 年、2009年被評為北京市和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專業依托學校地學、工程技術和信息技術的學科優勢,強化了具有明顯工程特色的“土地整理復墾與生態修復”、“土地資源評價與利用規劃”、“土地集約利用技術與工程”的學生能力的培養。[2] 2009 年,學校為落實《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和《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文件精神,啟動新一輪本科培養方案的修訂工作。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以此為契機,從優化課程設置、加強教材建設、突出實踐教學等方面進一步完善課程體系,建立了“通識基礎課 + 學科基礎課 + 專業基礎課 + 專業主干課 + 實踐必修課 +公共選修課”循序漸進式課程和實踐教學體系。專業基礎課增加了土壤環境學、土地生態學、土壤地理學等環境科學、生態學背景的課程。
土壤環境學是一門環境科學與土壤科學之間的邊緣交叉學科,是在20世紀60年代隨著環境科學的興起逐漸發展起來的,著重于研究土壤污染的發生與防治,包括污染物的形成、遷移轉化規律、污染治理和土壤修復方法等等,以及土壤環境質量現狀評價等方面,是環境科學和環境工程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3,4]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以下簡稱“我校”)開設該課程的授課對象是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大學二年級學生,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現有的土壤環境學教材知識結構對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并不太適用,為使“土壤環境學”符合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需要,更好地滿足土地資源管理人才培養的知識結構需求,必須對現有“土壤環境學”課程教學內容體系進行調整和優化。
一、“土壤環境學”教學特點
1.內容多
現有“土壤環境學”內容體系主要由三大部分組成:土壤基礎知識、土壤污染、土壤污染防治與修復。第一部分包括土壤的形成、組成、結構、性質(物理、化學性質),是學習后面內容的理論基礎知識,對沒有土壤學背景的學生來說,這部分課時量需要較大;第二部分土壤污染包括土壤環境背景值、土壤環境容量、土壤污染的主要污染來源與分類、特點、土壤污染動力學過程(遷移轉化規律)、土壤污染監測與評價等內容;第三部分土壤污染的防治與修復包括土壤污染修復概述、土壤重金屬污染修復技術、有機污染修復技術、放射性污染修復技術及其案例分析等內容。從以上內容可以看出,教學內容非常多,而該課程安排學時量為32學時。
2.知識面窄
從上一節“土壤環境學”主要教學內容可以看出,整個內容體系除了前面的基礎理論知識部分外,其他內容主要涉及土壤污染的發生、遷移轉化、防治與修復等,也就是說土壤污染與修復是該課程的主題內容。從土壤環境學的環境科學發展背景來看這一知識結構體系是不難理解的,土壤環境學是隨著環境科學興起而發展起來的,并作為環境科學的一門分支學科,成為環境科學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3,4]因此,目前大多數的土壤環境學教材主要是面向環境科學專業并以上述內容為主體知識結構。除了土壤學基礎理論知識外,教學更側重于講授土壤污染的發生和防治,包括污染物的形成、遷移轉化規律、污染治理和土壤修復方法等。[4]
從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角度來看,當前的“土壤環境學”教學內容顯然知識面太窄。此外,隨著環境科學向著重視生態環境研究方向發展的趨勢,土壤環境學研究的內容也在不斷豐富與擴展,土壤生態環境與生態保護研究也同樣受到重視,并獲得重要進展,例如土壤環境退化研究,包括土壤沙化、水土流失、鹽漬化、酸化以及土地的非農業侵占等。土壤環境學應成為融合土壤環境學基礎理論,土壤污染與防治,土壤生態環境保護,環境質量評價、規劃和管理為一體的較為完善的學科體系。[5]曲向榮[5]對土壤環境學內容體系試圖做了些調整嘗試,將土壤污染與修復的內容進行了適當壓縮,增加了一章關于土壤生態保護與土壤退化防治(包括沙化、水土流失、鹽漬化、酸化等)的內容。
3.實踐性強
“試驗實踐”是“土壤環境學”的重要教學目標之一,學生在掌握土壤環境學基礎理論的同時,還必須動手進行實驗操作,如土壤及其植物樣品的野外采集及制樣,土壤理化性質室內分析試驗,土壤中常見污染物的調查、分析及污染評價,土壤修復技術操作觀摩等。其教學不能僅僅是傳授基礎土壤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利用土壤環境學知識與方法來發現和解決治理土壤環境問題。因此,土壤環境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
二、“土壤環境學”教學內容體系重構
“土壤環境學”是針對環境科學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目前主要的教材有陳懷滿主編的《環境土壤學》,王紅旗主編的《土壤環境學》(研究生用),張輝主編的《土壤環境學》,曲向榮主編的《土壤環境學》。這些教材均是針對環境科學專業而編寫的本科或研究生使用教材,多是以土壤污染與防治為主題內容。雖然曲向榮主編的《土壤環境學》對教材內容體系試圖做了些調整嘗試,將土壤污染與修復的內容進行了適當壓縮,增加了一章關于土壤生態保護與土壤退化防治(包括沙化、水土流失、鹽漬化、酸化等)內容,土壤沙化、水土流失、鹽漬化、酸化等諸多土壤環境問題僅僅是點到即止,篇幅較少。而在土地資源管理專業體系中土壤環境學的主要教學任務是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各種土壤環境問題的形成原因或退化機理及其調控與治理方法。為了使其能夠更好地滿足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需求,本文在土壤環境學教學實踐的基礎上,根據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知識結構需求以及該課程與其他課程之間的內容聯系,對其內容體系進行了重新組織與優化。主要內容由土壤學基礎理論知識、土壤環境退化與防治、土壤環境評價與管理三大部分組成,具體見圖1。
1.土壤學基礎理論知識
本部分包括土壤的形成與發育、土壤的組成、性質,是學習后面章節的基礎和前提。按照“系統結構組成決定系統性質,系統性質決定其功能發揮”的邏輯思路,該部分內容對于學生學習和掌握后面章節的內容至關重要。而本專業學生先修課程里有關土壤學基礎知識方面的課程很少,因此,在32個總學時中,分配1/4左右的學時數講授該部分。其中“土壤的形成與發育”部分在土壤地理學中有詳細介紹,為避免知識重復并節約課時將本部分內容刪掉。土壤組成包括土壤礦物質、土壤有機質、土壤生物、土壤水、熱、空氣,其中土壤礦物質、有機質與土壤性質及后面要講的土壤退化過程有著緊密的聯系,需作為重點來講;土壤生物部分壓縮,主要講授與土壤性質關系密切的土壤微生物部分,并與土壤有機質合并為一章;土壤水、熱、空氣一章內容進行壓縮和簡化,保留與土壤退化過程關系較緊密的主要內容。土壤的物理化學性質(物理性質:容重、孔隙度、質地等;化學性質:酸堿性質、膠體化學性質、氧化還原性質等)都與土壤退化過程有著密切的聯系,需詳細介紹。經過如此調整,可以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各種土壤環境問題的形成過程或退化原理及治理措施。
2.土壤環境退化與防治
這部分內容將重點擴充。主要講授目前存在的主要土壤環境問題的形成原因或機理及其治理方法。包括土壤污染與修復、土壤沙化與治理、水土流失與治理、土壤鹽漬化與治理、土壤酸化與治理,每部分設置一個案例。該部分打破了傳統的土壤環境學只介紹“土壤污染”這一種土壤退化形式及其治理方法,把土壤污染內容壓縮,補充了其他幾種土壤退化形式,大大拓寬了知識面,更有利于土地綜合整治對學生專業基礎知識結構的需求。該部分是該課程主體教學內容,安排總學時的1/2左右進行講授。
3.土壤環境評價與管理
本部分包括土壤環境現狀調查、土壤環境質量現狀評價、土壤環境質量預測、土壤環境影響評價、土壤環境生態風險評價以及土壤環境管理。土壤環境現狀與預測評價依據評價側重點的不同,可分為側重土壤環境污染的土壤污染評價和側重于土壤生態變化的土壤生態評價以及對土壤環境特性和外部條件、土壤污染和生態在內的系統全面的綜合評價。[5]通過該部分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土壤環境評價的內容與方法,了解和掌握土壤環境管理的主要手段與措施。
三、實踐教學設計
土壤環境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實踐教學是土壤環境學授課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加強土壤環境學實踐教學環節,在總學時只有32個學時的情況下,本課程教學大綱設置了8個學時的實踐教學學時。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實踐學時,本文對實踐教學部分進行了重新設計。土壤樣品的野外采集與保存是大多數“土壤環境學”實踐的必有環節,由于本課程授課對象學習的“土壤地理學”中安排了土樣采集這一環節,本課程的實踐教學部分直接去掉了這一環節。在這有限的8個學時內,對土壤環境學的核心實踐內容進行實習教學,土壤污染的調查、評價及修復,即讓學生利用課堂所學理論知識對土壤中常見污染物進行調查、污染評價并根據具體情況提出合適的修復或治理對策,由學生自由選題,自行設計方案,進行綜合性和探究性試驗,通過試驗掌握土壤中常見污染物的調查、評價方法,了解土壤污染物存在形態及其影響因素,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土壤污染修復技術及其原理,實現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提高學生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小結
當前土地退化問題日益嚴重,生態功能減弱或喪失,加強土地綜合整治研究工作是解決土地退化問題,恢復土地各種生態功能的重要手段。土壤退化是土地退化中最重要、最基礎、具有生態連鎖效應的退化現象,因此,土壤環境的治理與修復是土地整治的關鍵與前提。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加強土壤環境退化過程或機理及其防治的專業理論及實踐教育具有重要意義。土壤環境學是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土地資源管理專業針對本科二年級學生而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其教學任務是通過土壤學基礎知識以及土壤環境問題的形成及防治理論知識的傳授,培養學生利用這些理論知識與方法來發現和解決土壤環境問題,為土地綜合整治與管理奠定專業技能基礎,從而全面提高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與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付梅臣,袁春,周偉,等.我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本科教育的現狀與教育創新研究[J].中國地質教育,2005,(2):26-29.
[2]周偉,袁春,付梅臣,等.土地資源管理特色專業建設的實踐[J].中國地質教育,2012,(2):38-43.
[3]胡學玉.環境工程專業“環境土壤學”課程教學實踐[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5):182-183.
篇3
關鍵詞:土地資源;土地資源管理;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632153
引言
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的重要戰略思想,其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和理基礎。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要求堅持環境和經濟和諧發展。但是就目前我國土地資源管理的現狀來看,我國在土地資源管理中還存在較多的不足,導致土地資源和人口發展的矛盾沖突越來越明顯,社會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發展的和諧也受到一定的沖擊。這就要求我國在進行土地資源管理過程中能夠堅持從科學發展觀出發,開辟新的發展道路。
1 當前我國土地資源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就目前我國土地資源管理的實際情況來看,其中還存在不少問題:預見性有待提高。要保證土地資源管理的效率和質量,必須要求管理人員在進行管理時能夠具有較強的預見性,以便能夠實現土地資源的均衡分配和靈活分配;實用性有待提高。土地資源管理的目的是能夠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保證土地資源的完整性。要加強對管理人員理念上和管理上的引導,實現土地資源管理的靈活性,加強實用性;管理措施的落實。要保證土地資源管理的效率和質量,不僅要求政府能夠制定完善的管理規章制度和策略,還要求部門人員能夠將這些管理措施落實到位,充分發揮土地資源管理的作用。
2 科學發展觀視野下土地資源管理策略探討
2.1 創新土地資源管理觀念
新時期要加強對土地資源管理的重視、提高土地資源管理效率和質量必須要求創新觀念理念,轉變過去的管理思想。科學發展觀視野下要加強土地資源管理,要求各管理人員及部門領導能夠樹立科學發展觀理念,堅持以人為本,以發展為第一要義進行土地資源管理,對土地資源進行合理和科學的配合和管理。就實際情況來看,我國不少地區在土地資源管理方面還存在不少問題,如科學性和嚴謹性嚴重不足,管理者的眼光不夠長遠,只看重眼前利益,沒有從長期效益進行考慮和分析,導致土地資源管理觀念較為落后,影響土地資源管理的效率以及當地經濟、環境的長遠發展。對于這些觀念,土地資源部門人員必須要堅決摒棄,要充分認識到土地資源是人類生存的根本,是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要資源,要做好土地資源管理工作必須要求能夠采用科學的發展觀念,要統籌好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再綜合考慮對生態環境保護、土地資源利用效率、人口增長速度以及社會經濟發展等多方面進行考慮,統籌兼顧,重視生態平衡和社會經濟的和諧發展。
2.2 實現統籌發展
具體來說,科學發展觀視野下要加強土地資源管理要求能夠實現統籌發展就要做到:統籌城鄉發展。城市和鄉村的土地資源利用效率并不均衡,城市的土地征用率較高,社會經濟發展快速,農村的土地資源較為豐富,但是社會經濟發展較為緩慢。如何統籌城鄉發展,創新管理理念,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改革是當前土地資源管理中的關鍵;統籌完善土地市場管理制度。制定完善的土地市場管理制度,以宏觀調控的手段推動土地資源管理的更好發展,是我國有關部門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統籌人和土地的協調發展。即在進行土地資源管理過程中既要保證經濟的發展,又要能夠加強對土地資源的重視,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率,保證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3 結語
科學發展觀強調堅持以人為本進行統籌兼顧、實現經濟和環境的協和發展。目前我國土地資源管理中出現了不少的問題,要求有關部門和領導能夠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轉變管理思想,創新管理模式,統籌城鄉發展、人與土地的發展,并完善土地市場管理制度,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
參考文獻
[1]何澤瑞.創新土地資源管理機制的思考[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5(9):126-128.
[2]李剛.創新國土資源管理 促進發展方式轉變[J].環境與科學,2015(11):68-70.
篇4
由于政策法規設計的缺陷,導致征地后直接對被征地農民的生產、生活產生沖擊或影響,進而引發一系列的社會穩定問題,已構成我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建設和諧社會的障礙。被征地農民問題引起了中央和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國家和地方有關部門都對被征地農民問題開展了一系列專題調研,學術界對相關體制和機制調整也提出了較多建議意見,但因為涉及較大的利益調整和制度創新,總體上還處于理論探討的層面,實踐探索有待進一步深化。
當前正在進行的“三區一城”建設,必將加速我區現代化進程,因此既是戰略機遇期,也是矛盾凸顯期。經濟建設和城鎮化的持續推進,必然帶來用地需求的高漲。因此,研究被征地農民問題,既是解決現實矛盾的需要,也是經濟社會長遠健康發展的要求。在對我區征地農民生活和居住現狀進行調查分析和研究的基礎上,我們提出了解決被征地農民有關問題的對策建議,形成以下調研報告。
一、我區被征地農民的現狀
(一)我區被征地農民的現狀特點
1.數量呈加速增長的趨勢
根據我區歷年來的征地統計,自建區以來,截止20__年底,全區被征用土地而“農轉非”的人口達到9818人。由于建區以來的前十幾年,我區社會經濟發展的重點主要放在重汽集團的配套服務上,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城鎮化步伐和工礦企業拓展不快,相應征用農民土地總量有限,被征地農民涉及的面亦較小,補償和安置工作相對容易。1975-1997年底,累計征地590.4畝,涉及被征地農民560人。按此測算,建區以來到直轄前的22年間,__區年均征轉農用地26.8畝,每年涉及農民不過25人,因征地而產生的社會矛盾并不十分突出。
直轄以后,__區迎來了新的歷史發展機遇,建設步伐明顯加快。隨著城鎮化提速,城鎮新區加快拓展,工業園區、景區開發態勢蓬勃,加上西部大開發所帶來的交通、能源、市政等大量基礎設施建設的展開,征用土地的面積激增,被征地農民和農轉非人員數量也直線上升。1998—20__年3月,由于各種建設需要,全區共征用土地9377.9畝,涉及征地農轉非9258人。按此測算,近十年年均征地和被征地農民數量分別是1975年建區以來至直轄前年均數的32倍和34倍。特別是20__年以來,隨著以“四方井片區”為代表的城市建設、工業園區、景區的開發加快,土地征用步伐更快,涉及的人員更是成倍增長,矛盾也比以往任何一個時期都更為尖銳。尤為突出的是20__年以來,被征地農民的數量都遠遠超過建區以來前28年的總和。
隨著我區“三區建設”的步伐加快,以及城鎮化和各類基礎設施、工業園區、中小企業園區、景區建設力度加大,將有更多的土地被征用,更多的農民將失去土地,被征地農民群體呈擴大之勢。
2.征地區域、時間以及農民年齡結構相對集中,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被征地農民以城鎮周邊為中心,逐步向邊遠地區推進。從被征地區域看,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區、工業園區和景區,20__—20__年期間,這三個區域的被征地農民數量占全區農轉非總數的95%以上。
從被征地時間看,主要集中在20__―20__年。這六年的征地農轉非人員為7501人,占了建區以來總數的76.4%,其中僅今年輪胎廠一個項目農轉非人數就已達到1282人,相當于建區以來總數的13.1%。
從被征地農民年齡結構看,以青壯年和老化勞動力人員為主,大部分是有勞動能力的人口。
從被征地農民文化結構看,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絕大部分無專業技能特長。
3.被征地農民就業不充分
從1994年12月起,無論采用什么方式處理安置費、補償費,所有被征地人員,包括農轉非人員,一概不管就業,都只是自找職業、自謀生計。據初步了解,無工作主要集中在男性45歲,女性35歲以上的農轉非人員。從就業方式上看,絕大多數人員是在本區從事服務業(餐欽和建筑裝修)或外出打工,以及少數個體工商戶。
4.征地對農民生活影響較大
被征地農民絕大多數處于城郊結合部、景區或礦區附近(主要是新民、白鶴)。征地前,主要經營收入是蔬菜或打零工,景區或礦區附近主要是撐船或挖煤等,有的還有房屋可出租,收入渠道穩定,再加上各項日常開銷相對較低,生活相對穩定。土地被征用后,其主要生產資料失去了,就失去了穩定的收入渠道和基本的保障條件,除一次性發放的安置補償費外,幾乎沒有其他穩定的收入來源,如不能及時轉崗就業,加上城鎮生活日常開銷相對較大,生活水平就可能逐年下降。因此,被征地農民普遍感到生活壓力大,后顧之憂嚴重,對今后生活如何辦,覺得十分茫然。盡管市政府在20__年出臺了26號文,將被征地農民納入社會保障系統,確保了被征地農民今后的生存問題,但這并不能解決除老年化被征地農民當前的實際生活問題,被征地農民的就業問題仍是一個相當突出的問題。
據調查,我區20__年1月以前的征地拆遷戶已基本安置完畢。自1999年至今共涉及拆遷戶2377戶7433人。其中貨幣安置戶1276戶,自建房安置戶156戶,統建房安置戶945戶。前兩年,鑒于商品房價格的飛速上漲,致使眾多拆遷戶在選擇住房安置方式往往選擇統建房安置方式,而我區目前的統建房建設相對滯后,從而導致過渡房房源十分緊張,再加上拆遷戶往往從節約或生活便利的觀點出發,在過渡房的選擇上要么是租金較高的房屋,要么是條件比較差的房屋,因此居住條件不是很樂觀。近兩年,隨著大幅度提高貨幣安置金額,98%以上拆遷戶都選擇貨幣安置方式,這些拆遷戶目前居住條件比較好。
(二)建區以來不同時期__區所實行的征地拆遷政策
對被征地農民的安置補償,不同時期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方法。從1982-20__年(82年以前是征收),分六個階段,實行了六種安置補償政策。
第一階段:1982―1992年,執行重府發[1982]122號文件,將被征地后轉非農民劃為勞動力對象、老病孤殘人員和撫幼人員三大類進行安置。勞動力的 安置標準為每人8000元,付給安置單位用于發展生產,不發給個人。個別自謀職業者一次性付給5000元。對老病孤殘人員按月發給生活費,也可一次性發給5000元包干使用。對未滿16周歲或已滿16周歲的在校兒童(家庭無就業者)每月每人發給25-30元生活費。按當時的物價水平和居民平均生活水平,被安置人員基本滿意。隨著物價上漲,1988年將每月的生活補助費調高到42元-50元。
第二階段:1992-1994年,執行重慶市政府第31號令,采用“人地比”方式控制農轉非人數,征地后村人均土地在0.5畝以下的被征地農民才能轉為非農業人口。將安置費按年齡段分別提高1500元-20__元。對符合孤老病殘和撫幼對象的兒童,采取四種方式安置:一是由征用地單位負責,二是交民政部門管理,三是交商業保險公司進入養老保險,四是自力更生。同時將生活費提高到每月64元,生活補助費提高到每月54元-56元,按18年計算一次性付給。
第三階段:1994年12月-1998年底,執行重慶市政府第64號令。由于當時國家實行宏觀調控,壓縮基本建設,企業經營不景氣,破產增多,以前由集體安置到鄉鎮企業的農轉非人員紛紛下崗,領取生活費的人員陷入生活困境,部分地區開始出現上訪事件。根據被征地人員的合理要求,市政府對31號令進行了調整,形成了64號令:一是提高“農轉非”人員耕地補償計算標準;二是將土地補償費與安置費合并計算;三是重新制定了安置補償標準;四是對房屋的拆遷和安置兩項費用分別計算,實行“分別計算,按實補差”的原則優惠購房;五是對被征地農轉非人員中的“40、50”人員推行商業儲蓄式養老保險。利率定為10%,除銀行利率外其余利差全部由財政部門補貼(按現行利率,銀行1.98%,財政補貼8.02%),并由保險公司按月發放生活補助費。參保的人員,每月領取生活補助108元。
第四階段:1999-20__年,執行重慶市政府第55號令,我區對應的配套文件是雙府發﹝20__﹞26號文。實行貨幣安置,“拿錢走人”。對被征地農轉非人員中的孤兒、孤寡(男年滿60周歲、女年滿50周歲)、殘疾人員從1982年的每月25-30元生活補助費,調整為由民政部門負責發放每月130元的孤寡人員生活費或每月122元的殘疾人員補助費。
第五階段:20__年1月1日起至20__年1月1日,執行渝府發[20__]67號文件,我區對應的配套文件是雙府發﹝20__﹞12號文。為了解決部分被征地農民“種田無地、就業無崗、社保無份”的“三無”狀況,重慶市政府根據中央的宏觀調控政策,嚴把土地征用關,并于20__年7月了《調整征地補償安置標準,做好征地補償安置工作的通知》(渝府發[20__]67號文)。一是決定從20__年1月1日起,我區被征地農民的土地和安置補償費從16500元提高5100元,使平均補償達到21600元左右,對房屋補償上漲20%,對青苗和附著物上漲10%。二是各區縣在征地成本中按每畝1萬元的標準,建立財政專戶統一管理的征地農轉非人員養老保險統籌費。三是規定被征地人員再就業,享受城鎮下崗失業人員工再就業政策。
第六階段:20__年1月1日起至今,執行渝府發[20__]45號及渝府發[20__]26號文件,我區對應的配套文件是雙府發﹝20__﹞28號文。為了解決以往征地中存在的問題。一是調整征地補償安置方式和標準,土地補償費和人員費分別計算,土地補償費為15000元/畝,其中80%用于統籌被征地農民參加養老保險;安置補償費從21600元提到25000元,安置補助費在扣除個人應繳納保險費后支付給個人。二是住房安置面積增加5個平方,同時對房屋補償上漲25%,對青苗和附著物實行綜合定額補償,每畝3500元。
不同時期的政策反映了不同經濟發展階段的基本水平和宏觀政策取向,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總的趨勢是越來越關注“三農”,越來越重視農民權益的維護。因此,我們預期,征地政策將越來越嚴格,征地成本也會越來越高。
二、被征地農民就業和生活困難的主要原因
被征地農民出現就業和生活上的階段性困難,既有政策不合理和制度設計缺陷的原因,也與農民文化素質偏低以至在非農產業中就業能力低的因素有關。
(一)被征地農民補償安置費用偏低
我們應從農民對土地的依附性來客觀看待被征地農民的安置費問題。對土地的依附性較弱或完全擺脫土地依附的農民而言,卻是一筆額外的資產;對土地依附性較強的農民而言,土地是其賴以生存的全部生產資料,土地征用后失去了賴以生存的收入來源,扣除個人繳納的養老保險費后,當前的費用就顯得偏低。一般而言,補償安置費是一定就多年不變,其調標速度與經濟發展、物價上升速度不同步,從而變相的使被征地農民的土地收益權受到侵害。但如果頻繁調整,又勢必影響土地征用工作難度。因此盡管近幾年市政府也在不斷提高安置補償費,但是如果不從解決被征地農民的收入來源著手,仍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被征地農民的問題。
(二)陳舊的補償方式推動了超前消費和一次性消費
1994年以前,被征地農民的安置費基本上是補給集體單位,由鄉鎮企業安排就業。隨著經濟市場化和就業社會化程度的不斷提高,1995年以后以貨幣補償到人頭的安置方式逐漸代替了集體就業安置的方式。到1999年以后,基本上采取貨幣到人的方式進行補償安置,通過銀行或者村社組織一次性直接付款到農戶。從表面上看,這種方式簡單、公平,但也暗存著不少隱患。被征地農民猛然擁有了一大筆資金,卻并未考慮今年長遠的生計來源,便盲目地加快了消費步伐。據重慶市有關部門進行的調查,有70—80%的農戶進行了家庭裝飾,60—70%的農戶新購置了家用電器等家庭日用品,用這僅有的一次性補償費用超前消費。也有部分農戶將余下資金存到銀行,但增值效果不佳。在新的收入來源不明確的背景下,農民匆匆與城鎮居民生活水準“接軌”,日常生活消費開支激增,致使補償費捉襟見肘。還有少數農民參與賭博或大吃大喝,在短時間內就將一家人送進了貧困的行列。從前一段時間對20__年以前的被征地農民申請養老保險反映的情況來看,還有很大一部分并未在及時申請,這當中有被征地農民的意識未跟上的原因,但我們也不能排除原先的各項安置費用已被用得差不得多了,致使無錢繳納個人應繳的那一部分,導致政府的這項惠民舉措不能發揮最大的效用。
(三)缺乏被征地農民服務主體,就業扶助不到位
用貨幣安置被征地農民后,政府對被征地農民的轉崗就業采取的扶助措施不夠得力。 一是轉崗培訓工作沒有及時跟上。據了解,當前雖然已明確規定了具體的責任單位,但并沒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機制。二是對農民的自主創業缺乏政策支持。至今都沒有像對待下崗職工再就業那樣,明確幾條硬性的政策規定,下指標,定任務,實實在在地支持被征地農民自主創業。三是對吸納被征地農民就業的企業缺乏適當的政策引導。有時征地以后,企業辦了不少,用工需求也不小,但就近吸納被征地農民的卻很少,這里面固然有農民技能和素質的問題,也有政策引導不到位的因素。四是對被征地農民的服務缺乏具體的服務主體,沒有及時納入就業服務的工作對象和范圍。被征地農民的邊緣化,導致這部分人在政策咨詢、技術指導、就業服務、權益保障等方面缺乏具體的服務主體。
(四)被征地農民難以適應新的就業方式
被征地農民突然從祖祖輩輩都臉朝黃土背朝天的農耕狀態進入非農業狀態,產生了諸多不適應:一是不知所從。面對多樣的城鎮就業,到底干什么?正如《重慶日報》記者調查的那樣,“不種地,就不知道干啥能找錢了”,經商有風險,進工廠沒技術,再加上信息不對稱,干得了的卻找不到。二是有依賴思想。一時不能就業,就閑散在家,聲稱“錢吃光了,找政府(低保),反正社會主義不準餓死人”。三是被征地農民文化素質不高。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多數,無任何專業技能的一般勞動力占多數,據有關部門調查,不少被征地農民除會農活之外,掌握一門其他技術的不到15%,掌握兩門以上其他技術的不到5 %。而企業招工有年齡、文化、技能限制,使年齡偏大、文化素質不高、缺乏一技之長的被征地農民再就業難度相當大。四是企業用工歧視。即使找到工作的被征地農轉非人員,其工作狀態也極不穩定。長期作為臨散工,享受不到勞動法規和有關政策規定的養老保障、醫療保障等權利。
三、對解決__區被征地農民問題的政策建議
發達國家經驗表明,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城鎮化水平越過30%之后,經濟社會發展將進入加速區間,城鎮化也將進一步提速。__區已經進入這一發展階段,適逢我區迎來“三區”建設的良好外部環境,因此也有條件保持持續穩定的發展態勢。我們應緊緊抓住這個難得的戰略機遇期,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工業化,將更多的農民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同時加速區域經濟結構的升級換代,這也才是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的必由之路。但是,在發展過程中也有必要吸收和借鑒發達地區的城鎮化經驗,正確認識和處理征地中可能出現的矛盾和問題,切實依法保護好農民的權益,維護好社會穩定的大局。
(一)高度重視被征地農民的生產、生活問題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城鎮化、工業化的推進,必將產生更多的被征地農民。不管有理還是無理,完全不管法制的擋工現象、群體性時有發生,已影響到我區投資軟環境。如果不下決心解決這一問題,必然影響我區經濟社會的發展。因此,區政府各部門都必須提高認識,高度重視征地農民的生產生活問題。把解決征地農民的問題作為維護社會穩定和構建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工作,從以人為本和堅持科學發展觀的高度,認真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而不能簡單地認為征地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就是國土部門一家之事,全然不知處理好被征地農民的問題是一個系統工程。其他部門一個很小的問題就可能引起被征地農民對政府征地的抵觸,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我找你政府辦事,你就推三倒四的,那今后你找我的時候就等倒起?!彼?,建議各部門都要結合本部門的實際,加強研究制定各項針對被征地農民的惠民政策。
(二)建立健全被征地農民再就業培訓機制
再就業不充分而導致的收入及生活水平下降是被征地農民問題的一大表現,而問題的癥結則在于農村勞動力的非農產業從業能力偏弱,就業素質不高。因此,有必要對被征地農民實行就業扶助,通過培訓增強其就業、創業能力,通過實行優惠政策降低其就業、創業成本。
建立和完善被征地農民的社會就業制度。實行“統籌就業、政策引導、政府促進、市場調節、自主擇業”機制。建立健全完善的勞動就業服務平臺,為被征地勞動力提供技能培訓、就業指導、就業介紹等一系列的服務。并參照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優惠政策,對被征地勞動力中自謀職業、自主創業的給予鼓勵。統籌就業經費可列入財政年度預算,以減輕被征地農民負擔。
千方百計增加就業。一是建議在出讓土地時,本著互惠互利的原則,與征地單位簽訂提供一定數量或一定比例就業崗位的協議,或在同等條件下優先吸納被征地單位的勞動力。二是大力開發社區就業崗位,把解決失地農民再就業問題同加強城市的綠化、環保、衛生、交通、便民服務等事業結合起來,使之形成提供就業崗位與創造本地財富的新循環。三是將失地農民納入小額擔保貸款的政策范圍,提高他們自主創業、自謀職業的積極性和成功率。四是實行公共工程就業計劃,在實施公共基礎設施、道路、綠化、社區建設等工程時,優先安排被征地農民就業,或結合
當前城鄉環境整治等工作,幫助大齡失地農民再就業。五是組織開展勞務輸出。
與農村勞動力轉移相結合,加強被征地農民的就業技能培訓。以市場的需求和農民的需求來決定培訓項目(對被征地農民實行“菜單式”和“訂單式”培訓),以競爭定培訓機構(對就業技能培訓機構實行面向全社會的招標制),以補貼促參與(對參加就業技能培訓的失地農民,政府給予一定的財政支持)。為保證被征地農民有穩定的培訓經費來源,可考慮在財政預算中單列“被征地農民培訓”專項,用此專項經費購買專業培訓機構的培訓服務,讓農民自主選擇適于自己的培訓項目,以保證每一個有勞動能力的被征地農民都能在培訓活動中至少掌握一門非農產業專業勞動技能,從而增強其就業能力。
用經濟手段和優惠政策降低勞動力就業成本。如對招用失地農民的企業,政府給予一定的收費減免、社保補貼、崗位補貼等優惠政策;對自主創業的失地農民,要保障其與下崗失業人員一樣同等享受在就業方面的優惠政策,如免交相關稅費、提供小額擔保貸款等優惠政策。
(三)建立柔性化的突發處理應急機制
要暢通群眾訴求渠道,構建政府與民眾的良性互動機制。土地征用涉及被征地農民的切身利益,他們有這樣那樣的想法和意見是可以理解的。關鍵是暢通群眾訴求渠道,用有效的制度安排來協調和規范被征地農民的利 益表達,堅決打擊動不動就擋工的現象。要建立被征地農民有關問題處理機構,一方面細心聽取被征地農民的要求,對其合理的要求給予認真解決。另一方面對不合理的要求給予耐心細致的解釋,幫助被征地農民理解黨和國家的政策,合理引導群眾需求,防止因被征地農民不了解政策而產生不必要的上訪。
篇5
關鍵詞:土地資源管理;研究生;就業
作者簡介:周偉(1974-),男,甘肅會寧人,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土地科學技術學院,副教授;曹銀貴(1982-),男,湖南津市人,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土地科學技術學院,講師。(北京?100083)
基金項目:本文系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2年研究生教改項目的研究成果。
中國分類號:G64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0079(2012)25-0127-02
土地資源管理是一項涉及管理學、資源環境學、經濟學和工程技術等學科的交叉學科,[1]不僅要求從業人員有豐富的理論基礎,更要有扎實的實踐操作能力。[2]土地資源管理學科的發展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因來自于社會需求,中國人多地少及現階段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特殊國情,決定了社會、政府、專家學者對土地問題表現出較高的關注度,從而呈現出全方位研究土地問題的態勢。土地資源管理學科發展的外因與研究生學科、專業目錄調整不無關系,1998年以來,土地資源管理賦予了更多的公共管理內涵。[3]面對我國人多地少,土地資源短缺的矛盾,如何提高土地管理水平,實現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成為制約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問題,培養高素質的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研究生顯得尤為重要。[4]
目前,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畢業生一直以來都活躍在土地調查、土地規劃、土地整治、房地產開發與管理的第一線。[5]隨著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及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接近尾聲,同時全國大學生就業數量猛增,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畢業生競爭的壓力會越來越大。無論是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本科生還是研究生,同樣面臨著競爭壓力加大的挑戰,相比之下,研究生就業的競爭力在一定程度上要強于本科生,尤其是具有工科背景的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主要是因為在研究生期間參與了科研及生產項目,具有一定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6]
一、研究背景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土地科學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我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從2004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并授管理學碩士學位,2007年該專業的第一屆碩士研究生畢業。隨著土地資源管理學科的不斷完善與發展,逐步形成了六大研究方向:土地產權產籍管理、土地整治與生態恢復、土地資源評價與利用規劃、不動產估價與管理、3S技術及應用和土地制度與政策,并且該專業在2010年獲得了國家級特色專業的建設資格。該專業旨在培養適應國家和地方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研究型、應用型高層次國土資源管理專門人才。
開展此次研究主要是從我校土地資源管理碩士研究生就業的角度出發,分析2007~2011年各屆碩士畢業生的就業情況,檢驗碩士研究生培養與市場人才需求的吻合程度,分析目前培養方案所培養研究生的競爭力。本研究第一有利于土地資源管理學科的發展;第二有利于進一步科學合理地調整招生方案和培養方案;第三有利于指導碩士研究生成功就業。
二、數據來源
本次研究所利用的數據主要來源于我校就業中心的畢業生就業信息數據庫,涵蓋了2007~2011年土地資源管理碩士研究生主要的就業信息,包括姓名、性別、政治面貌、籍貫、工作單位、單位所在地、單位性質等。這些信息有利于全面了解我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就業狀況。
三、就業情況分析
1.畢業生人數
從我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碩士畢業生的規模來看,其數量相對比較穩定,2007~2011年間,基本上保持在20人左右。從圖1中可以看出,2007~2009年間,該專業畢業生的人數是在增加的,隨后又有所減少。2004年地礦院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計劃招生28人,(卞正富,2008)從2007年的就業數據來看,2007年我校該專業碩士畢業生是19人,表明2004年我校該專業招生人數占地礦院校招生的大多數。另外從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碩士畢業生占學院碩士畢業生的比例來看,整體上呈下降的趨勢,從2007年的73.08%降低到2011年的34.62%,一方面是由于該專業招生門檻高,很多考生報考該專業都沒有成功,另一方面是由于這些年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作為優勢專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學院相關特色型專業的發展。
2.就業率情況
就業率是評估高校就業工作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業率分為一次性就業率和傳統就業率。就業率是指某一時點已經落實畢業去向的學生人數與畢業總人數的比。一次性就業率是指廣義的就業率,其中已落實畢業去向主要包括簽訂三方協議和勞動合同、考研錄取、出國申請成功。傳統就業率是指狹義的就業率,其中已落實畢業去向主要包括簽訂三方協議、考研錄取。這樣,一次性就業率就要高于傳統就業率。
就業數據顯示,在2007~2011年間,截至每年的8月31日,土地資源管理碩士畢業生的一次性就業率都是100%,遠遠超過了全國碩士畢業生一次性就業率的平均水平。在研究期內,該專業碩士畢業生傳統就業的人數先增加后減少,如圖2所示。而傳統就業率(截至每年8月31日)逐漸呈現上升的趨勢,并且由2007年的78.95%增加到2011年的88.89%,增加了9.94%,而2009年的傳統就業率略微有點下降,主要是由于當年較多畢業生想留在北京,加之金融危機的影響,很多用人單位縮減了用人指標,并且北京戶口指標也隨之縮減。
篇6
關鍵詞:實驗室;功能最大化;自我管理
中圖分類號 G6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02-136-04
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常態,要求新時期的大學生必須是不斷創新且能推動社會生產力向前發展的當代青年。但是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傳統大學教育在思想上依然囿于書本理論灌輸,并且在實踐中依然是隨身一個多年不變PPT(騙騙他)優盤充斥著現代多功能實驗室,價格不菲的開發軟件被束之高閣直至在更新換代中無人問津而“壽終正寢”,創新模式的實驗實踐教學由此成為一句空話,一個幌子。由此,我們不難發現,當代大學生被窒息在經濟社會新常態的真空中,當代青年的知識創新和實踐創新方面的能力被,這一現狀直接導致學生畢業之后為實現學校社會“軟著陸”需要付出沉重的代價。如何破解這一“瓶頸”,成為當前及今后很長一段時間教育工作者不斷追求探索的現實問題。
筆者通過海南大學實驗室動態中的“破”與“立”的經驗及實驗實踐教學點出:積極拓展新常態下高校實驗室功能最大化是解決上述癥結的途徑所在,海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實驗室就是這方面的一個成功范例。
1 高校實驗室管理現狀與本性回歸
1.1 高校實驗室管理現狀 囿于傳統的教學模式,很多科任教師甚至是學校主管領導在思想意識上,依然把實驗室作為理論課堂的衍生物,把實驗實踐教學作為理論教學的一個可有可無部分。他們在潛意識中認為:壁虎的尾巴斷了可以再長出來,學生在大學校園斷了試驗實踐這條“尾巴”,將來在步入社會中也可以自然而然的長出了。殊不知,也正是由于這種思想認識的存在,使我們當代大學生在步入社會時,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很難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這主要表現在:一方面,實驗室等同于理論教學的教室,使當代大學生失去發展的平臺與場所,抑制了大學生自我探索疑問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對實驗室本質的錯誤解讀。另一方面,也限制了高校實驗室在管理模式多樣化、功能最大化的探究與發展。大學實驗室常常是“鐵將軍”把門,剝奪了當代大學生實驗實踐及解決心中疑問的場所與平臺,而這一境況是高校管理者與教育工作者對實驗室功能的。
1.2 高校實驗室本性回歸 中科院院士馮端教授曾經講過:“實驗室是培養創新人才的搖籃,實現大學的心臟”。由此我們可以肯定地講:高校實驗室是培養當代大學生理論實踐創新能力和綜合運用資源自我超越能力的場所與平臺。當代大學生只有在這一拓展實驗室實驗實踐教學功能最大化現實的平臺上,才能真正實現高校青年從學校到社會的“軟著陸”。海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實驗室各位任課教師及實驗室管理人員正是在不斷探索不斷總結中認清了這一點,即高校實驗室在積極適應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常態實現自我功能最大化的起點和基礎上,使得實驗實踐教學中碩果累累:就業率名列前茅;保研人數每年增加且全部為985高校(2/3者為碩博連讀)。據用人單位及保研學生就讀高校信息反饋:本專業畢業的學生富有創新思維、勤于積累與動手,在自我管理自我提高方面尤為突出。這些成效的取得應該說是與其在大學四年中充分利用專業實驗室,實現實驗室功能最大化分不開的。
2 海南大學土地資源管理實驗室在新常態下的探究與實踐
2.1 實驗室實驗實踐教學是專業教育的一大亮點 海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源于華南熱帶作物學院1993年成立的兩年制土地資源管理專科專業。其經過幾代專業師生的不斷努力,現已成為海南省唯一由國家控制布點的特色專業。2010年,根據學科專業特點和社會市場需求,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細分為3個方向:土地資源管理與規劃方向、房地產經營管理方向和土地信息系統方向。多年來,海南大學土地資源管理系緊扣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內涵與外延這一主干,利用實驗室實驗實踐教學這一平臺,把學生融合在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中,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學生實驗實踐能力已成為海南大學專業課程學習與社會就業需求有力結合的一大特色。從近5a畢業生走向(隨機)調查中發現:海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土地資源管理實驗室已經成為本專業教育的一大亮點(如圖1):
用人單位在海南大學招收專業畢業生人數增加,說明專業教育與社會需求不斷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接軌,海南大學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畢業生在步入社會后能很快找到符合自已專業優勢的職業。同時在工作崗位上顯示出自己踏實肯干與勤奮創新能力,專業畢業生進入用人單位后,統計數據中的90%從初期的文職工作到器材技術操作再到技術專利研發管理職位或從初期的器材技術操作到技術專利研發管理職位。在對此現象進一步地調查和梳理中,我們不難發現,本專業畢業生其自主創新和綜合實踐能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專業實驗室在大學四年內為他們搭建了一個如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的寬廣平臺。
2.2 與實驗室平臺對應的科學合理的設計措施
2.2.1 專業課程教師堅持科學合理地使用實驗室理念 搭建科學合理的實驗室平臺,專業課程教師是關鍵。每個學年,海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及土地資源管理系不僅按照管理對年輕教師進行實驗室綜合利用平臺理論教育與實踐教學評判,更會對專業畢業生工作境況及遇到的現實問題進行剖析,使專業課程教師在思想上和現實的教學中堅決摒棄那種把實驗實踐教學作為理論教學的一個可有可無的錯誤認識和行為。經過近幾年來的不斷努力,專業課程教師已經認識到實驗室實驗實踐教學是理論教學的提升和拓展,是理論教學質量高低的重要評價指標。
2.2.2 實驗室細分實現社會需求和學生興趣傾向二者的統一 海南大學土地資源管理實驗室緊跟時代步伐,積極獲取社會信息,在專業人才培養中,突出海南省特色專業亮點:以課程教學為依托,以社會需求(也包括土地管理領域內的熱點問題)為指向,進行實驗室精準細分為:地理信息系統實驗室、土地利用規劃實驗室和房地產項目營銷與策劃實驗室。以此鼓勵專業教師積極探索課程實驗實踐教學改革;鼓勵專業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創新性實驗實踐,學校提供相關學生創新性學習資金支持。這里尤其要指出的是,為了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興趣,在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內部實行雙向選擇模式:當專業學生進入大二即在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實驗室精準細分為地理信息系統、土地利用規劃和房地產項目營銷與策劃3個方向的基礎上再一次細分,3個方向有專業科任教師負責,特別是對實驗室一些實驗實踐教學操作性強且產品更新換代快的儀器或軟件,如RTK、全站儀等,院校會和相關公司(絕大多數建有專業實驗實踐校外實踐基地)結對,讓學生在實驗室中就可以提前接觸社會經濟發展中最前沿的技術。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興趣主要通過下表進行精準細化細分:
模塊式課程細分教學是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內部實行雙向選擇模式的前提和基礎,通過大一大二學年的學習,學生在對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公共基礎模塊、信息技術模塊、土地管理模塊及資源經濟模塊的學習與掌握,特別是在專業科任教師指導引領下,學生在結合自己及社會實際情況,開始在專業內部進行興趣傾向分流,由此也就引出實驗室學生自主管理創新模式。
2.3 積極開創實驗室大學生自主管理的管理創新模式 海南大學土地資源管理實驗室實行實驗室主任+實驗室教輔人員+學生助理的日常管理模式。為了給專業學生學習探索的空間和時間,能真正實現學生自我實驗實踐的獨立性,實驗室在開放時間上實行定時、預約及無限時3種開放形式。定時就是以每個學期專業課程教師所授課程實驗課時為依托,專業課程師生必須在有限的課時內完成相應的課程工作量,以此提高實驗室實驗實踐教學時效性。預約模式就是要求向土地資源管理實驗室辦公室提前提出實驗室使用申請,經實驗室管理人員協調并通知實驗室學生助理備案后,預約學生在學生助理的配合下進入實驗室,此實驗室預約模式可以分層拓展大學生學習過程中疑問探索推進和自主實驗實踐能力的提高。無限時實驗室管理模式是本專業學生對所學已學等相關內容進行課前預習、課后練習,特別是專業器材,如全仗義、RTC等測量器材的練習等,學生可以在提前預約的基礎上,經學生助理記錄備案后無限時的進入實驗室進行儀器操作和相關實驗,如節假日等,學生可以全天候的呆在實驗室,進行有針對性的實驗實踐。
2.3.1 以“2+1”帶動模式來培養學生自主管理的理念操守 模式一:專業課程教師(包括教師科研項目引領)與學生科研助理的勤工+培養訓練模式,這里尤其要講的就是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實行的雙向促進(促進教師申報科研和促進學生加入教師科研團隊),通過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實驗室這個現實平臺,增進師生之間的進一步了解和團隊內部默契的團結協作感情,以此真正實現教學相長(見圖2)。
模式二:興趣小組(高年級帶動低年級),配以土地資源管理學生聯合會+專業性強的比賽項目模式,專業實驗室這個平臺搭建后需要具體的內容來豐滿,除了教師科研外,專業性強的校內外比賽賽事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沖擊點,在這個過程中能讓在校學生看到自己、看清自己,并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真正有反思,有奮起(見圖3)。
2.3.2 多方位規章守則下學生自主管理的行為控制 海南大學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實驗室采用過程量化與結果質化相結合的指標模式。每個學期開始,院校教務部門就會對各個專業實驗室進行量化式的常規檢查考核。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實驗室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精準細化考核方式,由學院主管實驗室副院長、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系主任、實驗室負責教師及高年級專業學生組成自查小組,制定可細節量化規章守則125條,專人檢查、專人登記、專人反饋,以此確保學生自主管理規范性、安全性、科學性、高效性。
2.3.3 分層循環互動模式提高學生自主管理實驗室效率和利用效率 學生自主管理實驗室管理創模式是雙向選擇模式的前提和基礎,更是檢驗雙向選擇模式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也可總結為:分層循環互動模式就是大學生自主管理實驗室管理創新模式的動力源,這個分層包括2個層次:層次一就是大二大三學年為一個自主學習自主管理實驗室層次,上述已有論述;這里主要論述的是層次二,即在大四學年(主要是下學期)學生陸陸續續實習返校后,針對他們對實習過程中自己知識技能方面的欠缺,進行再一次(校內最后一次,也是效果最好的一次)實驗室實驗實踐教學培訓。即將畢業的大四學生通過再一次的實驗實踐教學學習,進一步縮短自己技能和社會需求的差距。與此同時,專業科任教師可以通過實驗室實驗實踐教學這一平臺實現上述2個層次的有效溝通。
3 前進中的海南大學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實驗室
3.1 在積極應對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中推進實驗室循環效率 海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實驗室在合理利用學校實驗室專項基金的同時,積極多方位的開拓校友優勢,獲得多項已畢業且在社會上做出成績的校友人力物力財力的贊助,并聘請其作為校外指導教師,積極利用實驗室這個實驗實踐教學平臺,指導在校生成長,校友的經歷是在校學弟學妹憧憬社會的“回音壁”。這就在很大程度上使在校專業學生呆在實驗室,靜得下心、刻苦地學,進一步提高實驗室循環使用效率。
3.2 科學理性得面對實驗室實驗實踐教學推進過程 好鋼要用到刀刃上。土管人特別是專業教師和實驗室管理人員,在當前國家加大對中西部高校(海南省也屬于中西部地區)實驗室資助力度中,改變過去那種眉毛胡子一把抓、重購置輕利用效率的做法,突出專業特色,對專業學生進行系統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提煉和提高。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積極呼吁大學生自主管理的實驗室管理創新模式,這種模式是積極應對實驗室器材時間折舊,提高使用率及使用價值的有效手段,只有這樣才能在實驗實驗教學中實現實驗室功能最大化,才能在實驗室實驗實踐教學中真正實現教育育人目的。
參考文獻
[1]李英俊,孫淑琴,于世鈞,等.多種模式開放實驗室,培養創新人才的探索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7(3):121-124.
[2]欒喬林,谷秀蘭.土地資源管理特色專業建設與實踐---以海南大學為例[J]安徽農學通報,2014(23):150-154.
[3]王興邦.實驗室開放的內涵與機制研究[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5):11-13.
[4]左鐵鏞.高校實驗室的地位是無法替代的[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8(27):1-3.
[5].實驗改革和實施開放實驗模式的創新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6,23(1):17-19.
[6]楊鳳珍,謝蓉,高欣,等.開放式研究型專業實驗教學模式的探討[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28(8):23-25.
[7]李鳴華,李欣.高校實驗教學的現狀與改進策略研究[J]實驗室科學,2008(3):8-10.
[8]李艷華.新時期如何加強高校實驗室建設和管理[J]高校實驗室工作研究,2008(3):94-96.
[9]徐輝,魏瑩,侯海鴿,等.高校實驗室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研究[J].實驗室科學,2011,14(2):148-151.
[10]初漢芳,李鋒.高校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管理模式與運行機制的研究與實踐[J].實驗室科學,2010,13(6):139-141.
[11]張彩紅,虞春生,吳曉晨,等.創新是高校實驗室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出路[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30(3):334-337.
[12]劉冬英.實驗室工作之我見[J].高校實驗室工作研究,2008,4:122-123.
篇7
關鍵詞:公共管理類;師資;優化整合
隨著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觀念由于服務型政府的推進而逐步深入,高校應用類專業服務社會需求的職能加強,X校為滿足社會對管理類人才的需求,先后開設或增設了若干公共管理類專業,目前在X校這些公共管理類專業分布在幾個不同的學院,各學院均配備了相應的專業師資人員。因此出現了在同一所學校,專業重復疊加設置,因此造成了師資浪費和低效情況,以及由此產生的一系列不利于學科建設及發展的問題。本人經過調研,擬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公共管理類專業師資分布的狀況進行信息統計歸納,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對如何整合公共管理類師資進而提高師資利用率提出淺陋的意見。
一、X校公共管理類專業分布現狀
X?,F屬于公共管理學一級學科下轄的專業共有公共管理類本科三個專業和公共管理學二級學科碩士點兩個、公共管理專業碩士學位點一個。即本科專業包括公共事業管理、行政管理、土地資源管理三個專業;碩士點包括土地資源管理、教育經濟與管理二級學科,還有一個按一級學科建設的公共管理專業碩士學位點。其具體分布見表1:從學院分布看,X校現有的公共管理類專業主要分屬于四個學院,其中公共管理學院開設公共事業管理和行政管理兩個專業;法政學院開設行政管理專業;教育科學學院開設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地理科學學院開設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土地資源管理碩士點隸屬于地理科學學院,教育經濟與管理碩士點隸屬于教育科學學院,公共管理專業碩士學位點隸屬于公共管理學院。從專業隸屬看,公共管理學院和法政學院均設有行政管理專業,而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在公共管理學院和教育科學學院中都同時存在。而且這些分屬于兩個學院的同一專業同時招生授課,分別招聘、培訓、使用師資,畢業生實習、就業也分別管理。
二、X校公共管理類專業師資現狀
X校公共管理類專業師資分布遵循人崗合一的原則,即專業教師隨同專業設置崗位招聘、培訓、管理、使用。由于X校公共管理類專業分屬于不同的四個學院,因此其師資也隨之分布于以上四個學院。
(一)X校公共管理類專業師資總量分布
X校公共管理類專業教師共有37人。(參見表2)就專業擁有師資量而言,公共事業管理專業19人,行政管理專業8人,土地資源管理專業10人,分別占總人數的比例依次為:51.35%、21.62%、27.03%。就職稱結構而言,副高級以上職稱14人,占總人數的37.83%;中級16人,占總人數43.24%;中級以下7人,占總數的18.91%。就學歷結構而言博士6人,占總人數的16.21%;碩士26人,占總數的70.27%。就專業師資配置而言,高級職稱主要分布在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副高級公共事業管理專業配置較高,其他兩個專業配置相同。就學歷層次分布而言,專業教師主要是碩士學歷居多,占總人數的70.27%。博士擁有量各專業差距不大。
(二)X校公共管理類專業師資隸屬分布
X校所設置的三個公共管理類專業共擁有的專業師資37人,其中公共管理學院、法政學院、地理科學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分別擁有9人、6人、10人和12人。公共管理學院所擁有的人數占總數的24.32%,其余三個學院分別是法政學院16.22%、地理科學學院27.03%、教育科學學院32.43%。職稱結構而言,副高級及以上職稱人數占總人數比例分別是公共管理學院5.41%,法政學院5.41%、地理科學學院和教育科學學院均為13.51%。配置結構而言,相對較平均。學歷結構而言,博士學歷四個學院配置比較均勻,碩士學歷師資是公共管理學院較多,占總數的21.62%。(具體參見表3)
三、X校公共管理類專業師資配置存在的問題
(一)師資總量不足
專職專業教師數量不足,甚至嚴重短缺,導致以下兩種情況:一是大量聘用外聘教師,二是本專業教師承擔更多的課程門類。第一種情況導致的后果是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以及指導時間和情感上相比弱于本專業師生關系,影響教學效果。后一種情況則會導致少數的教師走馬燈似的反復多次出現在同一個班級,對學生造成視覺疲勞,同時不能使學生獲得更多不同的知識信息,嚴重影響教學效果。
(二)結構不合理
從統計數據來看,公共管理類各個專業均存在專業教師職稱、學歷結構不均衡,沒有形成良好的梯隊結構。雖然個別專業情況略好(教育科學學院所屬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和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但總體上仍然呈現高級職稱(包括正高、副高)和高學歷(獲得博士學位)教師數量偏低,中低職稱和中低學歷教師偏多的狀況。職稱和學歷結構不均衡,沒有形成合理的教學科研梯隊結構,對進一步提升教學科研水平和能力都形成了制約,不利于教師能力的提升及學科專業的發展。
(三)分布不均勻
各學院配備不相同,分布不均衡。特別是行政管理專業,包括法政學院和公共管理學院均呈現嚴重不均狀況。
(四)師資資源不足與浪費并存
1.學院分別招聘、使用師資帶來的問題。由于專業教師分屬于不同的學院,為了滿足教學需求,各個學院均需配備相應的專業教師,由于同屬公共管理類一級學科下,很多專業課設置相同或相似,但由于教師分屬于不同的學院,每門課均需配備專業教師,導致講授相同課程的教師重復配備,造成教師資源的浪費。2.專業重復設置帶來的問題。由于課程設置、安排均以學院為單位進行,專業教師隨同專業分布于各個學院。隨著進一步推行實施新的教學方案,以及日授課時間的壓縮,除了公共必修課(公共外語和計算機課)因學校統一開設、跨學院之間合班授課而占用了一部分時間,各學院專業課授課時間區段基本一致,由此導致專業教師首先要保證完成自己學院專業的課程,不便實現專業教師的校內跨學院師資資源共享。3.教師資源不足,教學任務過重,不利于教師培訓提升。從目前的統計數據情況可以看出,分布于四個學院的公共管理類各個專業教師數量明顯不足,特別是行政管理專業呈嚴重短缺狀態,如此導致教師授課門類多,授課時間長,工作負擔重,致使備課以及科研時間嚴重不足,無法進行定期進修學習培訓,不利于教師的知識更新以及科研水平和能力的提升。歸納起來,公共管理類師資現狀基本可以概括為,專業教師數量總數不足甚至個別專業呈現嚴重短缺之狀況,個別專業教師不足,授課任務過重,沒有時間和機會進修培訓提升個人能力和水平;由于教師數量不足,導致公共管理類專業師生比過高,對提高教學質量形成制約;由于專業教師隨專業分散在幾個不同的學院,導致教師資源分散,不利于形成優勢資源集中的態勢,對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學科專業發展形成了制約;從學校的角度來看,師資分散,不利于教師間資源共享,不能形成有效的教學科研梯隊建設,對整體公共管理類專業發展不利。
四、X校公共管理類師資整合建議
基于本人從事公共管理類專業教學的切實體會,針對上述師資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建議進行公共管理類專業校內跨院整合,以提高師資水平,優化師資結構,提高師資利用率,優化師生比例,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公共管理類專業更好地發展。1.進行專業整合,促進學科發展。根據上述存在的問題,建議進行公共管理類專業整合,將重復設置的專業歸類,將分散于各個學院的專業進行合并,這樣可以避免專業重復設置現象,將分散于各個不同學院的相關專業整合于一體,可以大大提高公共管理類一級學科的凝聚力,從而促進公共管理類專業學科發展。不僅可以有效地利用現有師資資源,還可以緩解師資不足的狀況,極大的利于公共管理類專業創品牌、提高專業知名度和影響力,提高本專業學生的水平和能力,進而有效地服務社會。2.進行專業整合,實現資源共享,提高師資利用率。進行專業整合,從而將分散的教師資源整合到一體,有助于在一個統一的學科體系內實現教師資源共享,可以緩解教師不足的現狀;可以將分散的教師資源集中起來,統籌安排,從而大大提高師資利用率。3.進行專業整合,有利于提升教師能力和水平。進行專業整合,將分散在各個學院的公共管理類專業教師整合在一起,可以改善相同或相近門類的課程重復配備專業教師的情況,大大降低教師的授課任務,可以使年輕教師有時間和精力去培訓、進修、充電,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從而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形成有效地晉升機制。4.進行專業整合,有利于師資結構均衡發展。進行專業整合,可以優化師資結構,促進師資結構均衡發展。目前各個專業均呈現專業教師職稱和學歷結構不均衡,普遍存在高學歷(博士)、高職稱(教授、副教授)偏低,中低職稱(講師、助教)和學歷(碩士及其他)偏高的狀況。進行專業整合,可以有效地平衡公共管理類專業職稱和學歷結構,形成科學合理的梯隊結構,也便于整體梯隊建設,促進師資優化。5.進行專業整合,降低師生比,提高教學效果。進行專業整合,降低師生比,形成科學合理的師生比,對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會有很大的幫助。目前,除了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其他各專業師生比普遍偏高,均高于教育部的要求標準。公共管理類專業整合,可以降低師生比,對提高教學質量大有裨益。
作者:黃巖 單位:內蒙古師范大學
篇8
據國務院學位辦公室發表的統計數據,我國大學授予的管理學學士占學士總數的15.20%,管理學碩士占碩士總數的12.07%,管理學博士占博士總數的8.32%。另據教育部高校學生司的博士生導師資料統計,在全國大學40110名博士生導師中,有2257名是管理學博導,占博導總數的5.65%。開設管理學專業的大學共675所。
本節內容,我們不僅對開設管理學類的高校進行總體排名,以便考生了解管理學類的總體情況。
榜單解讀
管理學排行榜以綜合實力做考量,反映的是該大學的總體競爭力,而不涉及具體專業門類的學科實力。與此同時,在管理學綜合榜單和分門類排行榜單之外,有一些近年比較受關注、發展前景較好的專業,在此向考生進行重點推薦。
商務策劃管理:商務策劃不僅是一門新學科、新專業,而且更大的意義在于能夠快速提高全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素養,21世紀商務策劃人才緊缺,商務策劃將成為本世紀發展前景最好、收入豐厚、就業最穩定的熱門職業之一。開設院校有西安郵電學院、內蒙古財經學院、廈門理工學院、重慶工商大學、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和廣東商學院華商學院等。
會展經濟與管理:本專業主要學習會展策劃、營銷、管理和服務等全過程實務運作流程,具備會展組織與管理等基本能力,具有較強的外語和計算機運用能力。開設院校有上海對外貿易學院、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重慶文理學院、上海師范大學、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
土地資源管理:土地資源管理是綜合經濟學、法學、管理學、區域學等諸多學科,用來解決土地規劃與利用的一門綜合學科。作為城市功能的一種載體,城市里的土地資源非常有限,如何規劃和利用影響巨大。是大家密切關注的問題。所以,這個專業在各個國家都非常受重視。開設院校有中國勞動關系學院、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農業大學、中國地質大學、中國礦業大學、中央財經大學、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天津城市建設學院、上海財經大學、西南大學等。
榜單解讀
在開設工商管理專業的院校方面,人民大學排名一直靠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工商管理不失物美價廉的選擇:重慶大學偏安西南,但其工商管理專業具有全國性競爭力:吉林大學工商管理專業頗具特色,本科第四年除部分專業課以外,大部分時間在國內或國外進行實踐訓練,學生能借此打下扎實的外語基礎,適應經濟全球一體化的實踐需要。
榜單解讀
中山大學管理學科實力超群,是管理學杰出人才的理想之地。公共管理屬于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她擁有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公共管理研究中心;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歷史悠久,學術積淀深厚。武大的公共管理一級學科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擁有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
榜單解讀
物流離不開交通,西南交通大學“大交通”特色突出,大交通學科排名一直穩居全國第一,其物流管理分為采購與供應管理方向和物流管理方向,下設物流優化與信息、逆向物流、物流技術等研究所、全國物流師與國際注冊采購師認證考試中心,擁有完備的物流實驗中心;東華大學物流管理專業是上海市首批設立的物流本科專業,有國際物流和物流信息化兩個專業方向,東華大學地處上海。分數要求也不太高,成績中上的同學都可以考慮;云南財經大學的物流管理本來屬于商學院,入選國家第二類特色專業,隨著該學科逐漸發展成為學校優勢特色學科。
篇9
1980年代以來,中國出版了一系列資源學、資源科學著作,如《自然資源學概論》[3](1988年)、《資源科學論綱》(1994年)、《資源生態經濟學》[4](1996年)、《資源科學》[5](1998年)、《自然資源學原理》[6](2000年)、《中國資源科學百科全書》(2000年)等。另有翻譯著作阿蘭•蘭德爾的《資源經濟學》[7]等。進入1990年代,有多位學者探討了廣義資源科學的學科體系問題。1994年,封志明、王勤學在《資源科學論綱》一書中提出兩層級結構的資源科學學科體系[8]。資源科學的第一級子學科是綜合(理論)資源學和部門(專門)資源學,兩者在具體時空的結合是區域資源學。綜合資源學包含5個第二級子學科,部門資源學包含8個第二級子學科。2000年,孫鴻烈、石玉林、趙士洞、張巧玲、封志明等在為《中國資源科學百科全書》撰寫的概觀性專文《資源科學》中,提出了一個有所改進的資源科學學科體系[9](P37)。這個學科體系也屬于兩層級結構。第一級子學科除綜合資源學、部門自然資源學、區域資源學之外,增設了社會資源(學)。部門自然資源學增加了一個第二級子學科藥物資源學。社會資源(學)列出人力資源(學)、資本資源(學)、科技資源(學)、教育資源(學)4個第二級子學科。2001年,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沈長江著文對資源科學學科體系做了深入的探討,提出資源科學的三維網絡結構學科體系[10]。第一維縱軸(Y)是資源科學總論,包括資源分類學、資源信息學、資源數學、資源化學、資源生態學、資源地理學、資源經濟學、資源工程學等15個分支學科。第二維橫軸(X)是資源科學各論,包括氣候資源學、水資源學、土地資源學、療養地資源學、勞動力資源學、金融資源學、人文文化資源、網絡資源、科學知識資源等19個分支學科(有些學科名稱不夠規范),分屬自然資源學、社會經濟資源學、知識信息資源學。第三維斜軸(Z)是資源科學區域分論,包括極地資源學、寒帶資源學、熱帶亞熱帶資源學、赤道帶資源學等。區域分論是資源科學中包羅分支學科最多、最為復雜的部分。
一、廣義資源科學的學科結構
借鑒資源科學學科體系的已有研究成果,我們提出廣義資源科學體系結構的嘗試性建構方案(表2)。廣義資源科學的所有分支學科(含邊緣分支學科),按照數學自然科學屬性、哲學社會科學屬性的強弱差異,相對地區分為五個群組。從左至右,即從第Ⅰ群組到第Ⅴ群組,數學自然科學屬性依次減弱,哲學社會科學屬性依次增強。第Ⅰ群組學科的絕大多數是具有鮮明哲學社會科學屬性的邊緣分支學科,如資源數學、資源力學、資源物理學、資源化學、資源地球科學、環境資源學、資源開發工藝學、遙感遙測資源學、仿生資源學、資源勘查學、資源系統論、資源控制論、資源信息論、環境資源學等。它們是資源科學與數學、自然科學(力學、物理學、化學、勘查學、仿生學、工藝學等)、系統科學(一般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等)的主要學科門類或學科相互滲透而形成或正在形成的邊緣學科。資源遙感遙測學,旨在研究自然資源考察中使用的遙感遙測手段。仿生資源學,側重研究通過仿生學途徑獲取資源的機理和方法。環境資源學是介于環境科學與資源科學之間的邊緣學科,其任務是研究自然環境資源的構成、分類、特征、功能、調查、評價、開發、管理等。在交叉科學中,環境科學和資源科學都是擁有眾多分支學科的學科門類,兩者有著特殊的交融關系。1997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頒布的《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學科專業目錄》,在“經濟學”學科門類中設有二級學科“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代碼020106),在“法學”學科門類中設有二級學科“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代碼030108)。由于人才培養方面這種整合式的制度安排,使作為知識體系的環境科學和資源科學在中國有著難分難解的關系。環境資源學[11]與資源科學的許多分支學科相融合,形成環境資源地理學、環境資源評價學、環境資源管理學、環境資源生態學、環境資源工程學、環境水土資源學[12]、環境資源經濟學、環境資源開發史等邊緣分支學科。第Ⅱ群組主要是依據自然資源的類型而劃分出來的一組學科,可統稱為自然資源學,主要有礦產資源學、水資源學(淡水資源學)、土地資源學、濕地資源學、山地資源學、草地資源學、林地資源學、沙漠資源學、生物資源學、氣候資源學、海洋資源學、空間資源學[13]、人工物料資源學、能量資源學以及熱帶資源學、溫帶資源學、寒帶資源學、極地資源學等。濕地資源學、山地資源學、草地資源學、林地資源學等單設學科,原因在于濕地、山地、草地、林地等地段性資源包含多種單項自然資源,可能既包含礦產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又包含氣候資源和植物、動物等生物資源,研究內容具有一定程度的綜合性,是礦產資源學、水資源學、土地資源學所不能完全替代的。熱帶資源學、溫帶資源學、寒帶資源學、極地資源學則是按照地域氣候特征分立出來的幾門學科,分別研究熱帶、溫帶、寒帶和南極、北極的資源特征、分布、開發利用等問題。如果將地球之外的天體也置于研究視野,這一群組還可以包含月球資源學、火星資源學、太陽資源學等學科。第Ⅲ群組由一系列“中性”學科或接近“中性”的學科構成,包括資源計量學、資源評價學、資源管理學、資源規劃學、資源運籌學、資源系統工程學、資源地理學、資源生態學、資源工程學、信息資源學、區域資源學、全球資源學等。普通資源學是資源科學的一門核心基礎學科,其任務是探討有關資源、資源科學的各種一般性、普遍性、共同性問題。普通資源學盡管以普通自然資源學作為基礎和主體,但也包含著普通人文資源學的內容。隨著普通資源學的逐步成熟,將來有可能從中分化出資源科學史、資源科學學等相對獨立的分支學科。資源計量學、資源運籌學、資源系統工程學具有一定的數學自然科學屬性,但弱于第Ⅰ群組,因此暫列入第Ⅲ群組。資源地理學、資源生態學、資源工程學、信息資源學、區域資源學、全球資源學等列入這一群組,主要是因為它們既涉及自然資源,又涉及人文資源,兩方面難分伯仲,既不宜歸入自然資源學,也不宜歸入人文資源學。例如,資源地理學既包含資源自然地理學,又包含資源人文地理學;信息資源學既研究自然信息,又研究人文信息;全球資源學既涉及自然資源,又涉及人文資源。第Ⅳ群組主要是依據人文資源的類型而劃分出來的一組分支學科,可統稱為人文資源學,包括財力資源學(資本資源學)、人力資源學、智力資源學、社會文化資源學、精神動力資源學、政治資源學、行政資源學、外交資源學、司法資源學、科學技術資源學、教育資源學、藝術資源學、體育資源學、人際關系資源學、旅游資源學、軍事資源學等。前幾門學科分別以各個基本類型的人文資源作為研究對象,而后幾門學科則分別以各個社會活動領域的資源問題作為研究對象。政治資源、科學技術資源、教育資源等活動性或事業性資源,都包含著多種單項人文資源。因此,財力資源學、人力資源學、智力資源學、社會文化資源學等學科的任何一門,都無法取代對政治資源、科學技術資源、教育資源等的專門研究。旅游資源學、軍事資源學等學科,雖然必須廣泛涉及物質資源(建筑物、武器裝備等),但始終保持著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視角,因而將它們歸屬于第Ⅳ群組。旅游資源學是這個群組中發展勢頭較為強勁的一門學科。在中國國家圖書館《聯機公共目錄查詢系統》中,目前可以檢索到1994年以來以“旅游資源學”作為書名主題詞的專著、教材36部[14]。第Ⅴ群組學科,大多屬于資源科學與哲學、社會科學的主要學科門類相互滲透而形成或正在形成的邊緣學科,如資源哲學、資源倫理學、資源政治學、資源法學、資源文化學、資源社會學、資源開發史、資源經濟學、資源投資學、資源市場學等。例如,資源哲學是介于資源科學與哲學之間的邊緣學科,其任務是研究有關資源、資源科學的一系列哲學問題,如資源概念的內涵和本質、資源在社會發展中的歷史地位、資源的無限與有限、資源消耗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資源科學研究的方法論等。資源經濟學是介于資源科學與經濟學之間的邊緣學科,其基本使命是探討資源開發利用中的經濟學問題,如資源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資源開發利用的經濟評價、資源開發利用的優化方案、資源再生增殖能力的保護措施等。在既往的發展歷程中,資源經濟學與歸屬于自然資源學的一些分支學科發生了廣泛的聯系,已經形成或有望形成礦產資源經濟學、水資源經濟學、土地資源經濟學、生物資源經濟學、氣候資源經濟學、海洋資源經濟學等二級分支學科。就體系結構而言,廣義資源科學與狹義資源科學(自然資源科學)的差別,就在于后者不包含第Ⅴ群組,亦即第Ⅰ、Ⅱ、Ⅲ、Ⅳ群組的集合是狹義資源科學,狹義資源科學再添加上第Ⅴ群組,就是廣義資源科學。但兩者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差別,即第Ⅱ、Ⅲ、Ⅳ群組學科在狹義資源科學中以狹義資源(自然資源)作為研究對象,在廣義資源科學中則以廣義資源(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之和)作為研究對象。例如,資源政治學在狹義資源科學中,其任務是研究自然資源與政治活動的關系;在廣義資源科學中,它的任務是研究自然資源、人文資源與政治活動的關系。
二、資源科學的當前發展對策
篇10
[關鍵詞]就業需求 土地資源管理專業 課程體系 模塊設置 改革
[中圖分類號] G64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3)15-0038-03
高校畢業生就業難除了就業人數龐大、就業崗位缺少、就業政策體系不完善以及就業觀念守舊等因素外,學校的課程設置與社會就業脫節也是大學生就業難的一個主要原因。[1][2]為真正培養出適應社會需求,具有更強就業能力的高素質畢業生,天津城市建設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結合畢業生及主要需求單位的反饋意見,進行課程體系改革,將對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納入教學計劃當中,制定出更有效的培養方案。
一、已畢業學生就業方向與專業需求調查
針對已經畢業學生對其就業單位性質,就業部門對土地資源管理專業需求及畢業生對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課程設置的看法,我們面向畢業生設計調查問卷,向近三年畢業的學生發放100份調查表,收回89份,其中有效62份。
(一)已畢業學生主要就業部門調查
從問卷反饋我們可知,近三年畢業的學生主要就業部門為土地及房地產政府部門、房地產開發與經營企業、房地產中介機構、建筑施工單位和其他相關部門(見圖1),這與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培養目標基本吻合。
■
圖1 土地管理專業學生主要就業部門
(二)已畢業學生專業需求調查
不同工作部門畢業生通過自身的工作需求認為,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在原有課程體系的基礎上應該增加一些相關課程(見表1)。其中房地產測繪、公共關系學、房地產市場營銷和人際溝通在不同工作部門均有一定需求,環境經濟學、公共事業管理和人力資源管理除個別部門外也有相應需求。
表1 畢業生認為應增加的課程
■
注:該問題在調查問卷中為多項選擇
根據反饋意見,應考慮增加房地產測繪、房地產市場營銷兩門課程,而其他如公共事業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公共關系學和人際溝通已有相應選修課,在修改課程設置時可以考慮增加課時以滿足學生的更多需求。
二、不同就業部門需求人才與關注知識能力調查
在關注已就業學生之余,我們還對畢業學生的就業單位發放調查問卷,旨在對不同就業部門所需求的人才與更加關注的畢業生的知識與能力進行調查。共發放100份調查表,收回90份,其中有效66份。
(一)不同就業部門需求土地管理人才調查
我們對學生就業較多的部門及單位就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人才需求進行調查。結果顯示,被調查的四個部門均對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人才有相關需求(如圖2所示)。
■
圖2 不同就業單位對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人才需求量
(二)不同就業部門關注畢業生知識與能力的調查
對學生就業較多的部門及單位就公關及溝通、土地經濟與管理、土地法規及政策、3S及土地信息系統、土地調查與地籍管理和公文寫作等知識與能力需求進行調查。結果顯示(見圖3-圖6),公關及溝通是所調查四個部門所共同關注的能力,除此之外土地管理部門對土地調查與地籍管理、土地經濟與管理、土地法規及政策等知識與能力更加關注;房地產開發與經營企業更加關注土地經濟與管理、土地法規及政策等知識與能力;房地產中介更注重土地調查與地籍管理、土地經濟與管理能力;建筑施工單位對土地法規與政策能力要求最高。引起我們注意的是公文寫作雖然不是每個部門最重視的能力但是卻是每個部門都有一定要求的能力,因此,我們應針對這項需求開設相關課程,以提高學生的公文寫作能力。
■
圖3 土地管理部門注重的知識與能力
■
圖4 房地產開發與經營企業注重的知識與能力
■
圖5 房地產中介部門注重的知識與能力
■
圖6 建筑施工單位注重的知識與能力
三、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改革
依據調查結果,針對反饋中對專業素養和畢業生能力的需求,我們在原有課程體系的基礎上增加公共關系學、公文寫作及溝通管理等相關課程。并按照學科對課程體系所起作用的不同,將課程體系進一步劃分為不同的課程模塊。在第二次全國土地資源管理院長(系主任)聯誼會暨本科教育教學改革研討會提出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課程主要包括公共基礎模塊、資源模塊、經濟模塊、管理模塊、技術模塊等的理念指導下,我們按照土地管理、資源經濟、土地測量與3S技術三個研究方向,將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課程模塊劃分為公共基礎模塊、資源模塊、經濟管理模塊、技術模塊共4個模塊(見圖7)。
每一個模塊在設置相應基礎課與專業必修課的基礎上,另外開設選修課,指導學生根據自身興趣愛好和社會需求,選擇土地管理、資源經濟、土地測量與3S技術方向的相關課程,拓寬就業領域和就業渠道。
■
圖 7 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課程模塊設置示意圖
在對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課程模塊化設計時應當注意,一個模塊應當是一組知識、理論與方法高度相關的課程集合。并且模塊間應具有松耦合的特性,模塊化的一個最大的優點是可以實現知識的自由裝配與靈活搭配。只有將模塊之間的關聯度降到最低,模塊化的架構設計才能達到最佳效果。[3]在調整及改進專業課程體系的同時, 還要加強土地資源管理技術及專業技能的培養, 適應高技術水平下的土地資源管理要求。課程體系的設置一方面要體現出土地科學發展的新動向,另一方面還要重視實踐、實習課的教學, 特別是主要課程的課程實習、設計、野外調查和綜合實習。[4][5]
通過對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已畢業學生的實踐需求及就業部門的實際需求調查,我們進一步明確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發展導向,對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課程設置的改革方向提出具體要求,設置不同的課程模塊,適當增開有需求的課程、增加需求量大的課程與實踐的課時量,依據不同研究發展方向及自身興趣愛好,引導學生選擇相應課程,以求提高畢業生的整體素質,培養出真正適應社會需要的畢業生。
[ 參 考 文 獻 ]
[1] 李升興.淺析大學生就業難的成因及對策[J].教育與職業,2009,(9):100-102.
[2] 李保民.高校畢業生就業困境、原因與對策[J].經濟縱橫,2009,(12):39-42
[3] 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Z].教高[2005]1號[Z],2005.
[4] 馬輝,郭漢丁.工程項目管理實踐教學模塊化設計與實踐平臺構建[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5):132-135.
- 上一篇:成本管控解決方案
- 下一篇:合伙企業賬務處理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