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新閱讀范文
時間:2023-08-29 17:16:2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新課標新閱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長期以來,語文教學忽視閱讀教學,存在“閱讀只是手段,寫作才是目的”的誤區,導致相當一部分教師將閱讀課上成寫作輔導課。但閱讀教學有著相對的獨立性,為使閱讀教學更科學高效,我們必須讓閱讀教學獨立起來。那么,在新課標的指導下,我們如何把握閱讀教學呢?
一、走進個性化閱讀新天地
閱讀是復雜的心智活動,包括多種心理活動過程,如感知、記憶、興趣、情感、意志等,學生主體通過這些心智活動,可以與高尚的心靈對話,汲取人類精神文明的營養。由于學生的個人經歷、認知水平、心理素質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學生閱讀同一文本的感受也會出現差異,這就是閱讀的個性化。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要針對學生的這種差異性區別對待,個別處理。
在實踐中,我們應努力讓不同水平、不同愛好的學生都發揮特長,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而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即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閱讀的過程和感受亦可以有棱有角。教師應破除框框,讓學生以自由的心境中感悟語文的美,張揚人性的善,探求人格的真,讓他們各自獨特的個性與閱讀文本得到融合。
二、感受生活閱讀新滋味
在閱讀教學中,很多的閱讀文本都富有濃厚的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以及作者對所處時代的獨特感受,如《紫藤蘿瀑布》、《偉大的悲劇》、《雨說》等,這些作品所反映的時代與學生相距較遠。因此,學生對文本的閱讀體驗就會停留于表面,甚至發生偏差。于是,在閱讀教學中就應注意拓展,讓學生了解對當代青年的影響,舊社會里廣大人民的貧困生活,時的艱苦奮斗。學生只有了解了生活,才會理解文本,因為所有的文本都源自生活。
又如《春》這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文字精美,有聲有畫,有深邃的意境,但概念比較抽象,更何況由于地域氣候的差異,學生親身感受的“春”不一定和朱先生筆下的《春》吻合。為此,我們可以讓學生把自己經歷的春天回憶出來,用文字或畫面表現,再與文本比較,把自己對春的感受與《春》的文字內容融合,從體會到那種屬于《春》的獨特的美。只有把自身的生活體驗與閱讀文本結合,才能真正讀懂文本所反映的深層內涵。
生活體驗與閱讀體驗是相輔相成的,要把自身經歷與文本結合,體驗文本學習的現實意義,最終走向生活的閱讀。
三、品味情感閱讀新思路
“詩言志,詞傳情”。學生要品味多姿多彩的藝術形象和凝練生動的文學語言,就必須注重情感因素的激發。閱讀教學應以情感激發學生的情感。“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如學習《背影》,讓學生舉出身邊的真實事例:失去工作的父親依然在親人面前露出笑容;母親拖著疲憊的身子回來,還要做飯等,都能讓學生在情感上產生對父母之愛的真切體驗,并“同化”感受那個肥胖的、邁著蹣跚步子的父親的背影,并為一片父愛真情所感動。此外,朗讀也是激感的重要途徑,如分角色讀、集體讀、自由讀、范讀、熏陶朗讀、體驗朗讀等,讓學生感受聲律,體味詞句,領會情感,增強語感,從而激發內心的情感,進而更好地步入作者的內心世界。
四、彰顯略讀、精讀新魅力
夏尊認為語文閱讀可分為“略讀”和“精讀”。新課標對學生的閱讀量作了較大的調整,要求7― 9年級的學生“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要完成課內、課外的大量閱讀,略讀可以說是最佳選擇。略讀的目的在于理解其內容,通讀全文,了解作者的思維軌跡,弄清閱讀文本的主要內容,把握文本的觀點、態度和感情,既達到理解文本的目的,又增大閱讀量。“精讀的目的在于揣摩和鑒賞”。在閱讀教學中,它可分為三種基本功夫:理解、鑒賞、觸發。理解有兩方面:一個是關于詞句的,一個是關于全文的。在理解基礎上的就是鑒賞,即揣摩文中語句在特定語境中的深層意義,要求學生把我放入作品中,兩相比較,并能冷靜地思考。“詩要反復地吟,詞要低徊地誦,文要周回地默讀,小說要耐心地看。”教師引導學生注意用自己的體驗去欣賞作品。閱讀教學的最高層次就是觸發,由作品感悟到其他的內容,讓學生從作品出發,又從作品跳出來,有屬于自己的心得體會。由此可見,在閱讀中,理解是基礎,鑒賞是提高,觸發則是升華。理解的深度,鑒賞的水平,觸發的豐富程度,應作為新課標下檢驗學生閱讀能力強弱的具體標準。
五、再看質疑閱讀新貢獻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在閱讀教學中,學生的質疑是一種有意識的、發問探究的心理狀態,它在閱讀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應該努力把學生從瑣碎的、不切合實際的習題中解放出來,使學生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主動發現,主動探求。只有把質疑的權力還給學生,才能真正使學生成為知識、情感的主體。把鼓勵學生提問放在第一位,對學生的發問及時點撥。學生的發問可能是幼稚的或是鉆牛角尖的,甚至是錯誤的。但教師一定要認真傾聽,找出其實質性的內容,讓學生的質疑積極性得到不斷的提升。并且可以為學生創設一個質疑的情境。比如可以開展小組質疑活動,個人針對文本的質疑競賽,比比質疑的廣度、深度,這無疑能提升閱讀教學的層次。
篇2
關鍵詞:新課程 初中語文 閱讀課程 合作探究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8.114
閱讀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基本環節,也是占著重要地位的。傳統的閱讀課程教學模式就是學生一定要按照教師所提的要求一步一步去完成,沒有一點自主性,因而很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無法讓學生能主動的進行合作探究。新課標下對閱讀課程教學提倡自主和合作探究的模式,就是通過學生自主學習的同時,以小組進行合作研究探討和交流,從而進行學習上的創新,主要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達到提高學生鑒賞力的目的。那么,在新課程標準理念下如何在閱讀課程中進行合作探究呢?本文筆者根據多年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實踐,從以下幾方面來進行討論。
1 合作閱讀模式的內涵
合作閱讀模式是以學生為中心的讀書研討小組,它真正代表的是讀者在反饋過程中,合作性學習與獨立閱讀的相互融合。充分給學生提供了個性化閱讀的平臺,在很大程度上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見解是十分重視的。
2 合作閱讀所具有的特性
合作閱讀也有它獨特的表現性,具體說來,一般具有以下幾個特性。
2.1 自主性特性
自主性就是注重學生主體的作用,讓學生的全部心智和情感意向活動都能通過自主閱讀活動得到感知和理解,從而達到自我閱讀的目的。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盡可能給學生營造一個空間,讓學生自己去發展,給學生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學會自己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給學生一個沖突,讓他們自己去參與討論,最后進行創造性探究,打破傳統的消極被接受的閱讀模式,讓學生真正成為閱讀的主人,在閱讀中起主導作用,更能讓學生直接面對閱讀文本,能積極主動去讀,用心去讀,這樣既可以鍛煉學生直覺思維能力和創造思維能力,還能樹立學生的自信和尊嚴。在閱讀中學生的自主性越強,積極性越高,其所獲就越多。
2.2 情境化特性
合作閱讀可以通過不同的教學手段,去營造一定的教學環境,從而更能接近學生現實生活和閱讀文本的距離,更能讓學生自主去進行閱讀。在具體的閱讀課程中教師可以利用目前最受歡迎的多媒體影像、或者圖片、電影和電視,還有網絡等來給學生創設一定的閱讀情境,激發起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愉快的接受知識的洗禮,從而激發起學生的創造思維,更具有創造性地去解讀文本的內涵。
2.3 發展性特性
合作閱讀與傳統閱讀又一區別特性在于,具有發展性特點,它不僅吸收了拓展閱讀與探究性閱讀的有效方法,同時還非常注重閱讀的過程。在操作過程中,教師要從現實問題設立情境來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通過合作交流的閱讀模式來解決疑難問題。這樣,在不斷的閱讀學習中就能發展成為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2.4 對話性特性
合作閱讀在提高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基礎上,教師還可以組織多種形式開展合作交流和討論。具有很強的對話性,組織同桌互幫式,或四人一小組進行分析和討論,還可以進行多人一小組的合作實踐,讓學生在共同研討的過程中,充分的進行自我表現和共同合作,讓學生在共同討論下找回自我,并能融洽師生和生生之間的關系。在閱讀課程中,教師要善于采用誘導的語言,逐步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探究,從而激發起學生的創造思維。同時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幫助學生提高及時處理問題的能力。
3 合作閱讀在初中語文閱讀課程上的具體操作
3.1 通過精心設計新課導入語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在進行閱讀課程教學時,精心設計別具藝術魅力的新課導入語,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給學生帶來新奇感和親切感之外,還可以激發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從而對合作閱讀產生很濃厚的興趣。使學生認為學習是一種即輕松又好玩的事情,把學習變成一種需要,并能全身心地融入到新的學習情境中去。因此,好的有效的課堂導入語的設計,也是成功課堂教學的開始。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一切情感和態度也會在合作閱讀學習時得到感染和熏陶,從而更加認真地去面對文本,去對文本內容進行深入地探討和探究,充分地使學生的思維得到培養,從而對閱讀學習產生興趣。
3.2 講究問題的提出方式和難易程度來激發學生探究愿望
在語文閱讀課程教學中,教師總是會向學生提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看誰在最短的時間里對文章的內容記憶得最好,并能準確地把閱讀文本的內容復述出來等等。但是,教師要讓每一位學生感受到成功,在提出問題時,就要講究問題提出的方式和難易程度,充分的激發起學生對問題的興趣和進一步探究的愿望。對于不同的學生在問題設計上就要采用不同的方式,難度也要因人而異,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引下順利進行下一步的分析和討論,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同時也讓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也逐步開發起來。
3.3 及時對學生進行合理評價提高學生的成就感
學生對知識進行學習后,教師想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同時,學生也很想得到教師的評判。因此,在閱讀課程完成后,及時對學生進行合理評價是十分必要的,就像是雪中送炭。當學生在完成了相應的閱讀任務,那怕在原有基礎上只有一點點進步,教師都要給予肯定和表揚,可以設立參與獎、應用獎、善思獎、協作獎等,當學生在那方面有了一定的成績和進步就給學生發什么樣的獎,這樣可以讓每位學生獲獎,并能從中體驗到成功的,從而提高學生自身對閱讀學習的成就感。
總之,在初中語言閱讀課程教學中采用合作閱讀教學模式,不僅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獨立性,還能激發學生沉睡的創造性思維,放飛學生塵封已久的情懷,使學生的創造力和實踐能力都得以提升,為學生今后的語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坦.論合作學習的基本理念[Z].
[2]宋志慧.合作學習在語文教學中的實施策略[Z].
篇3
關鍵詞:新課標;初中語文;閱讀
一、在課堂教學中注重閱讀教學情境創設
傳統的語文教學由于只是一味地重視基礎教育而忽略了對文學鑒賞的深入研究,再加上教師在進行文本鉆研的時候為了將文章的內容透徹地傳授給學生而過于側重對文本的分析。在課堂教學中由于實踐有限,并且學生的課程繁多,若要促進課堂教學效率提高,教師就需要創設一系列教學情境,主要從討論、朗讀或反思等方面切入。
1.討論:以魯迅先生的《故鄉》為例,在進行討論的情境創設的時候讓學生討論:文章中寫閏土著重用的是前后對照的方法,作品從哪些方面進行了對照?通過對照突出了什么?從而引導學生進一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2.朗讀:引導學生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進入到豐富多彩的語言世界,從而促使學生從中體驗到語言的美。例如,在學習《皇帝的新裝》之時,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分別朗讀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臺詞。
3.反思:反思是以討論為基礎而展開的,以此來檢驗學生的課堂收獲,若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問題也便于教師予以及時糾正。這樣一來,既有利于學生的學習與進步,又有利于教師的教學改進。
二、引導學生明確學習動機以激發閱讀興趣
學習的動機有以下兩個基本成分:學習期待與學習需求,在二者互動的情況下而形成一定的學習動機系統。形成學習的需要有以下兩種途徑:
第一,直接發生方式。此種方式主要是幫助學生滿足其學習需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但要耐心回答學生所提出的各個問題,并且還要精心組織教學,從而營造出和諧、生動、有趣的課堂氛圍。
第二,間接轉化方式。此種方式主要是通過各種活動來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展示機會,從而促使學生的需求與愛好得到滿足。有些學生可能本身對所學課程沒有興趣,但是若將活動融入教學中來,符合了學生愛玩的天性,這樣一來便可以使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到交流的快樂。
總之,在初中語文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積極采用合適有效的教學方法來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創設閱讀教學情境,明確學習目標,能使學生將學習的過程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并在閱讀過程中弘揚自我個性。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新課標;中學語文;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3)09-0088-01
"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而閱讀教學可以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全方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80%的教學時間都被用于了讀文的教學。目前受詬病最多的也是閱讀教學,閱讀教學中,許多教師往往是根據教學參考資料,然后向學生進行知識灌輸,以為這是權威的解讀,也是幫助學生理解文本的捷徑。其實,這樣的閱讀教學模式,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接受的是教師對文本的解讀,這只能是教師的閱讀,而不是學生的閱讀。如何在閱讀教學中落實新課標理念,轉變教學思路呢?
1.更新閱讀教學觀念
傳統語文教學觀把傳授學科知識作為語文教學最根本的目標,學生所習慣的學習過程便是由教材、教師把別人"已知"、"已會"、"已有"的東西傳授給自己,跟著老師按設定的模式反復操練,逐步掌握有別人設計好的技能和方法。新課程標準對閱讀有這樣的闡述:"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這就要求閱讀教學要改變原有的被動接受式的學習方式,以及"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閱讀教學,建立起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作為教師首先要轉變自身觀念,樹立全新的語文閱讀教學理念,探索符合初中生年齡特點的教學方法和策略。教師與學生之間是平等的對話關系,教師應成為學生閱讀的導師,而不是居高臨下的控制信息的專制的權威。教師應該積極營造親密和諧的氣氛,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引導他們掌握閱讀的方法,成為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也是閱讀中的對話者之一。傳統教學中的那種"被動性"、"強制性"、"簡單重復性"等不利因素,在閱讀教學中是需要加以改變的。
2.激發學生的主動性
宋代朱熹指出:"為學之道,莫先于窮理,窮理之要,必在于讀書,讀書之法,莫忠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則在于居敬而持志。"閱讀訓練的對象是學生,只有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才能收到實效。如何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呢?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首先明確思想,使學生從思想上認識到閱讀的重要性,從而重視閱讀。閱讀興趣很大程度上來說可以在語文實踐中培養,這就要求我們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教材的實際,想出更多的新點子,運用更多的課堂教學手段,并盡可能運用多種教育技術手段,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給學生創設一種趣味橫生的教學情境,使之進入一種"樂讀愛讀"的境地,自覺地投入到閱讀中去,讓學生真正把學習語文當作一種快樂的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的主體地位,要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和有獨創性的理解,鼓勵學生對閱讀內容做出有個性的反應,讓學生在閱讀中享受探究和創造的樂趣,培養其發現問題、 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結合學生實際,制定讀書計劃,開展第二課堂
教師在推薦課外讀物時,要遵循由淺入深、由單一到復雜、由國內到國際的原則。先推薦一些比較淺易的、趣味性強的一些讀物。如:小布老虎叢書、《西游記》《安徒生童話》、《杜利特航海記》、《昆蟲記》、《愛的教育》,《秘密花園》等,待學生有了一定的閱讀能力,掌握一定的閱讀方法之后,再推薦《繁星·春水》、《駱駝祥子》、《水滸傳》《三國演義》《簡愛》、《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內涵較深的讀物,這樣循序漸進,等到學生對各類童話、寓言、故事、以及詩歌、散文、中外名著、科普科幻讀物和政治、歷史、文化等各類讀物、各種報刊都愿意加以涉獵時,閱讀興趣、閱讀能力就充分培養起來了。
另外,班級內可成立閱讀小組。小組內可以交換書籍,交流閱讀心得。既各自為戰,又相互監督、聯系。教師對學生的管理可逐步由"緊"向"松",待到機制成熟,完全可以交給學生自己管理。在學生剛開始上閱讀課時,教師可提出一些具體的要求:利用工具書解決閱讀中遇到的生字詞;摘抄優美的詞句并能作簡要的品析;寫讀后感,形式不拘一格,可以對哲理性語句的感悟,也可以是優美語句的賞析,亦或是對寫作技巧的評價。待學生有了一定的閱讀基礎之后,教師可逐步放寬要求,讓學生自由去閱讀、去選擇。圈、點、批、注,摘抄、積累無所不可。學生有了一定的摘抄積累之后,可以給出一定的時間溫習回味,消化吸收,讀讀背背,相互傳閱等。提出一天背一首詩的建議,除了《語文課程標準》中推薦的篇目之外,教師還可以推薦優美的唐詩、宋詞、元曲,以及現代的一些優秀詩文。
定期舉辦一定的第二課堂活動:手抄報、成語接龍比賽、詩歌朗誦會、作文競賽、演講比賽等。以此來展示閱讀成效,提高學習興趣,豐富課外生活。
4.培養學生良好的的閱讀習慣
篇5
一、引導學生在情境中體驗
教學中,教師常會設置能喚起學生生活體驗的教學情境或教學活動,用充滿濃烈生活氣息的情境,激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們高揚起探究課文的無窮信心和力量。這種活動可以讓學生融情入書,身歷其境,深入體驗,從而比較容易地理解課文的內涵。
教學中,教師應隨機應變,充分利用隨時出現的一些有利于教學的事件或背景,以調動學生學習新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如學習《賣炭翁》一文時,正值雪后天晴,教師走上講臺開始導入:“同學們,漫天飛舞的大雪斷斷續續地下了幾天,現在已經停止了。今天陽光明媚,是我們盼望多日的好天氣。但是,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中國唐朝,有一個穿著十分單薄的老人卻不喜歡這陽光明媚的好天氣,總是期待朔風凜冽,大雪紛飛。他就是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筆下的‘賣炭翁’。賣炭老人為什么會有這樣反常的心理呢?請大家朗讀課文,用心思考。”這樣,教師巧妙地借景引入課題,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再讓學生閱讀課文,認真思考這個與生活體驗完全相反的問題,就為教師渴望的“學習內容與學生思想感情產生共鳴”作好了鋪墊。
作品中的語言往往包含著豐富的信息——或哲理,或情感,或意境,或韻味,這些都隱含在語言材料中,是一種隱性的潛在的東西。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模仿作品中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揣摩作品中人物的感情進行朗讀,通過朗讀時語氣語調的變化、語音的抑揚頓挫來表現特殊生活場景中人物的內心世界。朗讀可讓學生把文字轉換為對人物情感的體驗和對多元生活的體驗。在這種和作者、作品乃至作品中人物“直接對話”的體驗中,人物形象、作品主題更容易被學生理解。
二、引導學生在故事中體驗
美國教育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 趣。”當學生對某件事產生興趣時,他們就會注意力集中,求知欲旺盛,思維敏捷。選入教材的很多作品故事性強,寓意深刻,教師可以打破常規,以故事的形式引導學生揣摩語言,體會感情,領悟道理,或者讓學生用形象生動的語言,輔以適當的手勢,繪聲繪色地講述故事情節或讀了故事后的獨特體驗。這種富有個性和創見的講述形式,易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
如教學《斑羚飛渡》時,教師配樂朗讀文章,學生一邊聽讀一邊勾畫文中最讓自己感動的句子;學生再講述這個關于一群斑羚的悲壯感人的故事……學生在閱讀與揣摩中不僅感受到了斑羚們行為中體現的崇高的奉獻精神和頑強的生存意識,觸摸到動物人性化的溫情,感受到神奇世界的無窮魅力,同時也深深地感到作為人類的那份不足,那份愧疚,真真切切體會到斑羚的喜怒哀樂和它們的生存情勢,決心要與它們和諧相處,共生共榮。
由此看來,語文能力的獲得必須以自我體驗為基礎,沒有學生的親身參與、感悟、積累和體驗,教師給予的和文本記載的都只能是外在的東西,難以融進學生的靈魂。
三、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體驗
語文學科是以語言的學習與運用為目的的。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不是靠教師精講就能達成的,“實踐中產生的營養對于中學生來說更是重要”。因此,在學習中,教師尤其要注重學生在閱讀實踐中獲得的體驗。當學生對文本提出獨到見解時,教師不能簡單地贊成或否定,可以把它作為生成的一個新問題拋給學生,這樣,其他學生在閱讀實踐中獲得的體驗就成為討論、評價的依據。從情感上來講,學生更容易接受同學的批評,評價者也會在這種評價活動中體驗到閱讀的成功,從而增強閱讀實踐的興趣、信心,為閱讀能力的提升提供可能。
培根的《論美》寫于400多年前的英國,讓學生真正理解其深刻內涵絕非易事。教學時,教師設計了這樣一道閱讀討論題:以一個當代中國青年的眼光來重新審視培根的觀點,你認為它過時了嗎?有的同學認為:
沒有過時,內在美勝于外在美的觀點永遠不會過時。
即使在開放的美國,克林頓當總統時因緋聞還差點下臺。有的同學認為:外在美與內在美可并重,因為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可以講究打扮,更何況現代科技手段為人的外在美創造了種種可能。這時,教師沒有立即下結論,而是讓不同意見的學生組成小組進行辯論。學生自由閱讀,從教材中尋找根據,在揣摩中尋找答案,從而促進了學生閱讀主體的積極參與,對“結果”的期待激發了其強烈的探求欲望。
實踐表明,在實踐中讓學生體驗知識和能力形成的過程,在實踐中檢驗學習能力與學習的狀況,是新課程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引導學生學習語文,不能局限于對作品本身的體驗,課文畢竟只是范例,學生通過對課文的解讀,應該達到對自然、社會乃至人生的感悟,這樣才能較好地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其創造性思維能力。
四、引導學生在聯想中體驗
閱讀文學作品,不同的閱讀對象會有不同的閱讀體驗。讓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斷地體驗感悟,進而與作者產生心靈的共鳴,這種閱讀體驗會讓他們領悟到更有價值更為本質的東西。這一悟得與獲得不知道要比教師的直白告知珍貴多少倍,正如葉圣陶所言,“讓學生自求得之”。
篇6
關鍵詞:寫作教學現狀;以讀促寫;反思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27-0234-02
隨著課改的深入,高中英語教師對學生“書面表達能力”――語言教學的兩大目標之一的重視程度提高,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教材容量大、閱讀篇幅長、學科課時少等原因,很多教師弱化了寫作教學,從而陷入了思想上重視,行動上輕視的困難。
一、英語寫作教學現狀
1.缺乏科學、系統的理論指導。目前,有關英語寫作方面的教材大多面向高等英語教育,中學英語教師手中缺乏針對中學英語寫作特點的理論研究資料和教材。即使有一些面對學生的教輔資料也存在寫作形式單一、話題陳舊、難易程度把握不當等問題。
2.寫作教學的課時分配不當。很多教師在實際教學實踐中,把主要精力投入在了閱讀教學的課型上,寫作教學被獨立于課堂教學之外,書面寫作也常被作為課外作業布置下去,久而久之形成了“老師布置題目―學生課后完成作業―老師課后批閱―老師上課點評―學生背誦范文”的一成不變的模式。整個過程隨意性強,學生沒有得到寫作技能的指導,也沒有寫作熱情,甚至對教師的批閱也置若罔聞,只關心分數,不在乎寫作的目標達成,其結果就是事倍功半。
3.學生寫作時語言匱乏。由于學生平時的閱讀內容大多來自教材,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疏于語言材料的積累;同時英語長期以來被作為一門工具性學科進行教學,其語言的人文性未得以充分體現,因此學生的寫作缺乏真情實感,達不到交流思想的目的。
基于目前寫作教學存在的問題,筆者在英語寫作教學中,嘗試了“讀寫結合,以讀促寫”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
二、“以讀促寫”提高英語寫作能力
1.課前準備階段。“Carnival”這一模塊的話題是狂歡節的起源、慶祝及其意義。通過閱讀文本教材“The Magic of the Mask”,學生要學會節日慶祝用語,復習被動語態用法,并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向來訪的外國游客介紹中國的一個節日,從而形成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在課前準備階段,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意識。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別收集東西方主要節日的相關信息,不僅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也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為讀后的寫作做好了必要的信息輸入準備。
2.課堂教學階段。課堂是學生主體性得以充分展現的舞臺。本著“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教學活動是師生間的雙邊活動”的原則,筆者采用了話題引入―詞匯輸入―篇章閱讀―寫作輸出及互評的教學模式,以讀促寫,幫助學生理清寫作信息和寫作思路,達到輸出帶動輸入,讀為寫服務的效果。在話題引入和詞匯輸入階段,利用幻燈片展示中國的幾個重要傳統節日,讓學生踴躍用英語回答節日名稱。筆者引導學生鞏固并學習了與節日有關的新舊詞匯及表達方法。如:family gathering,costume,it’s celebrated in memory of…,the festival is best known for…降低了閱讀時快速提取信息的難度。詞匯輸入后,筆者以問題“Have you ever dressed up in special costumes for the festivals?”激起學生興趣,從而進入閱讀部分“The Magic of the Mask”。筆者根據這篇文章的結構把對這篇文章的處理重點放在了“時間、地點、活動、意義”四個方面,學生在梳理這四方面信息的同時,也獲得了緊接著的寫作訓練中所涉及話題以及語言知識上的輸入。閱讀課文后,筆者讓學生模仿閱讀文本的篇章結構,并結合相關參考詞匯對最為熟悉的中國傳統節日――春節,進行“時間、地點、活動和意義”的描述。在寫作輸出階段,筆者通過引導,給出關鍵詞,如:“pay a new-year visit拜年”,“lucky money壓歲錢”等為學生搭建了較為充分的支架,指導學生構建自己的知識網絡,完成了有效的學習過程。寫作輸出完成后,學生進行互評,通過這種方式,學生有了相互學習、相互鼓勵幫助的機會,從而增加了寫作自信,促進了學生認知、情感、態度等方面的發展。
3.課后合作階段。以課后小組合作的形式,整合有效信息再次潤色、補充,同時配以與春節相關的圖片或介紹,出一期英語簡報,向來訪的外國游客介紹這一中國傳統節日。既增強了學生語言輸出能力,又充分調動了學生寫作的積極性,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概括歸納能力和創造力。
三、英語寫作教學中“以讀促寫”的反思
1.寫作過程中的合作學習。英語寫作是一種認知活動,需要學生參與整個“從寫前活動到寫后展示”的整個寫作過程。讓學生以合作的方式進行寫前材料收集,寫中展開問答和探究,寫后自評互評,就能讓每個小組成員得到能力鍛煉和提升的機會。
2.寫作任務的真實化。很多情況下,英語寫作只是作為一種練習,為寫而寫,不能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如果能讓學生置身于一個真實的情境鏈,為真正的讀者而寫,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也能為學生的閱讀和寫作練習增加輸入信息,從而大大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養成英語思維和表達的習慣。
3.閱讀材料的適用性。閱讀材料的話題要力求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符合他們的認知水平,是他們想知道,也是想表達的信息,這樣學生才易于動筆,樂于表達,也才能說出真情實感。
篇7
關鍵詞:小學;語文;拓展閱讀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4)16-0121-01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向我們提出了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同時建議語文教學"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化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新課標的這一全新理念,告訴我們語文學習內容再也不能僅僅局限于語文教材了,語文學習再也不能僅僅等同于語文學科學習了。
作為語文學習的重要環節閱讀理解。其實就是一個信息加工的過程,就是一個信息的收集、解釋、整理、歸類、運用的過程。培養學生的信息搜集、分析能力,其實就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基于以上的認識,在教學中嘗試著圍繞教材內容進行拓展訓練,能收到非常好的教學效果。
1.課前搜集信息,了解感知課文
語文是一門充滿思想、充滿人文精神、充滿智慧的學科。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中,學生的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已成為教師關注的熱點,討論、交流、探究等學習方式已成為課堂的主流。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力求做到讓學生變得鮮活,讓學生學得興致盎然,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享受學習的樂趣,從而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感知是認識的第一步,豐富的感性認識是深化我們對客觀事物理性認識的基礎之一。對同一主題領域素材寬泛的閱讀,有助于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有助于他們"建構屬于自己的意義理解"。《一夜的工作》一文,為了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人們對的愛戴,更好地體會生活儉樸、工作勞苦的偉大品格,就有必要讓學生更貼近人物,對人物的生平有一定的認識。因此在教學這一課前,布置學生搜集有關總理的資料(圖片、故事、生平、名言等)。當這些資料匯集到一處時,這些多個角度的不同信息,讓學生更完整地認識了一個有血有肉的偉大人物的形象。在這些豐富的感性認識之后,在學生心理留下的是對人物充滿個性化的理解,留下的是更想走進人物的興趣沖動。
2.課中整合信息,深入理解課文
在語文教學中,閱讀者對語言意義、語言情感、語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與學生的生活經歷、知識積累、認識能力、理解水平有關。為此,在語文教學中,構建語義的理解、體會,要引導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膽,各抒己見。在思考辯論中,教師穿針引線,巧妙點撥,以促進學生在激烈的爭辯中,在思維的碰撞中,得到語言的升華和靈性的開發。教師應因勢利導,讓學生對問題充分思考后,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知識的積累等發表不同的見解,對有分歧的問題進行辯論。通過辯論,讓學生進一步認識了自然,懂得了知識無窮的,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體會學習是無止境的道理。這樣的課,課堂氣氛很活躍,其間,開放的課堂教學給了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教師也毫不吝惜地讓學生去思考,爭辯,真正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了自我價值。這一環節的設計理解和表達,輸入和輸出相輔相成,真正為學習提供廣闊的舞臺。閱讀的目的在于獲得意義的建構,而意義的獲得有賴于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將某一閱讀對象還原到當時具體的自然或社會情景中,有助于學生較為深入而準確地理解閱讀對象。《草船借箭》一課,為了讓學生了解周瑜、諸葛亮這兩個人物多方面的性格特點,在原有課文提供的信息基礎上,呈現了另一個信息。為學生準備《三國演義》中孔明借東風的課外閱讀材料。學生在閱讀兩篇同一個主題的材料時,就自覺地進行對比、整合,信息之間互相滲透、互相補充。自然地總結出了周瑜、諸葛亮等人物豐滿的性格特點。
3.課后推薦信息,拓展延伸課文
美國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課堂的外延與課外的外延相等。以課堂學習為核心,能動地向學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等各個生活領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課堂訓練與課外行為訓練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結合,取得語文教學的整體效益。"在課程改革實踐中,我們已把語文教學的觸角伸向了廣闊的天地。讓學生閱讀《水滸傳》等課外書;通過這些收集與閱讀,為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奠定了基礎。 "大語文"理念下的課堂教學不是一個圓形的完整結構,學完了課文并不意味著知識學習的結束,而應該是學生學習新知識的又一個開端。教《草船借箭》,便把學生帶向三國;教《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便把學生帶向《西游記》。教《春》時,帶學生走進著名作家朱自清;教《貓》時,帶學生走向老舍。語文閱讀教學就應該這樣把學生帶向古代文化,帶向現代文化,帶向中華文化,帶向世界文化。 拓展閱讀的實踐,就是一種"大閱讀"觀的實踐。它能使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灌輸的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和知識意義建構的主動者。 參考文獻:
[1]劉慶明;小學語文理念與創新[M].中國教育學刊,2002年第12期;
[2]周海燕;試論小學語文教學的探究學習[J].課程教材教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期;
[3]楊春釗;小學語文研究性學習初探[J].中國教育學刊,2001年第1期;
篇8
其實語文是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合稱,是聽說讀寫的工具,以語言文字為表現形式的課文是現實生活的反映。因此,語文知識和語文技能與人們交際的需要密切相聯。所以,閱讀教學的根本目的和出發點應是不斷激發學生學習的需要,使其產生學習語文的內在動力。
那么在新課標中該怎樣進行閱讀教學呢?在實踐中,我總結了以下幾種方法:
一、提供背景信息
作品與社會現實緊密相連,要求我們在閱讀教學時,必須對作品反映的社會生活有所認識,對作品涵蓋的時代背景有所了解。如果對一部作品所反映的社會生活以及它的時代背景缺乏了解和認知,那么對作品的深層含義就難以確定。讀者有了相應的背景信息,令人難以理解的種種主題和意象,也就迎刃而解了。我們在學習新編教材初中第五冊《范進中舉》一文時,如果我們不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就不可能走進作品的深層世界,不可能感受到范進中舉會歡喜得瘋了的深層原因,也不能正確把握造成范進悲劇的根源。不了解科舉制度毒害了人們的心靈,就不能深入文章深層產生靈魂的碰撞。
作品還與作家相聯系,要求我們在閱讀教學中,對作家的創作個性,創作傾向,創作風格以及情感面貌等,應該有所了解,在西文通常稱讀某人書為讀某人。比如讀“莎士比亞”、讀“巴爾扎克”等,這就是“知人論事”,熟悉了作者的情況,我們就能更快捷地把握作品,走進作者的心靈世界,比如我們在學白的《行路難》和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雖然他們是同時代的人,但給人感覺迥然不同,一個是“雄奇壯麗”、“豪放飄逸”的創作風格,一個是“渾涵汪茫”、“沉著深厚”的創作風格,如果學生不了解他們各自的創作風格及藝術手法,就很難理解作者寫作的意境。
二、教學語言要有示范性
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同樣的教學方法,因為語言不同,就可能相差十二倍”。由此可見,教學語言在較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語文教學永遠都是語言運用的藝術,教師的教學語言或善于條分縷析,準確嚴密地闡明事理;或善于形象生動、繪聲繪色地描述事物;或善于簡明扼要、冷靜客觀地敘述;或詼諧幽默、富有情趣;善于誘發學生的濃厚興趣等等。教師不論是講解還是描述,還是復述,其語言都應當活潑新穎,富有情感和魅力。都應當對學生是一種新異的刺激,易于引起學生的注意,并能給學生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引起學生的模仿和學習。
無數事實證明,一個語言表達頗富特色的語文教師,對學生在語言修養方面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所以教師應該著意學習和訓練教學語言,使自己的語言準確、鮮明、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成為學生學習的典范。
三、巧用網絡資源
教師恰當地開發網絡資源能使教學內容變得更加寬泛、開放,學生借助互聯網搜集到的與課文內容有關的材料,學得輕松、自主。如上《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時,由于受空間位置的限制,學生對海底的珊瑚、海參、大龍蝦、彩魚、海龜缺少一定的感性認識。為了讓學生入情入境地去學課文,我在網上收集到歌頌西沙的歌,西沙群島的錄像,適時播放,西沙群島色彩斑斕的海水、海底豐富的物產、海灘上美麗的貝殼和可愛的海龜、海島上數以萬計的海鳥,一一映入學生的眼簾,學生們邊欣賞邊品味,課文中的好詞佳句自然也就理解并熟記心中了。
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有些課文學生理解時需要借助一些與課文相關的時代背景、作者生平、相關評論、科學知識等內容。互聯網由于信息流量大,簡便快捷,交流性強,能為語文教學提供異常豐富的資源,為師生獲取相關信息提供不竭的源泉,為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提供有力的保證。同學們把自己查找到的資料輸入到計算機里,通過網絡互相傳閱,豐富了學習內容。增加了閱讀量,提高了搜集、處理和運用信息的能力。
四、聯系生活實際
閱讀教學不能為教課文而教課文,為教知識而教知識,必須緊密聯系
篇9
通過觀察發現,近年來中考命題進一步以語篇為重點,且閱讀文章的篇幅長、題材廣、難度大。這些特點表現在閱讀量明顯增加,提高了閱讀速度;選材多樣化,更具有時代感;強化深層理解,大部分問題都需要整體閱讀和分析才能正確判斷。所以,我們一定要增加學生的閱讀時,提高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那么,為了提高學生閱讀那解的能力,我們應該怎樣指導學生進行閱讀呢?下而是我的一些體驗,僅供大家參考:
一、培養讀書的興趣
為了讓學生喜歡讀書,我經常給他們講一些愛讀書的名人的例子,進行榜樣教學。為了讓他們真正喜歡讀書,我就給他們介紹一些他們感興趣的書籍和名著等。八年級的學生英語詞匯量還很少,讓他們讀太難得會打消他們的積極性,所以我讓他們先讀一些簡本的外國名著,并帶有漢語翻譯的,然后在慢慢讀一些全英的故事小說等。
二、培養學生怎樣讀書
英語課本內的閱讀材料是很有限的,為了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擴大他們的視野,必須加大他們的課外閱讀量。但是課外閱讀書籍的利,類不同,文章的內容也深淺不一,學生的理解能力也有高低的區別,所以,教師一定要指導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書籍,并且要根據不同的書籍選擇不同的閱讀方法。有些故事型文章篇幅比較長,旨在了解大概意思,這樣的適合快讀,也叫瀏覽(look through)。有些優美的文章,我們要細讀,精讀,掌握它的寫作風格,可以一句一句地去讀,遇到不懂得地方可以停下來做上記號。一邊查閱工具書或者是向老師請教。在學生進行大量的閱讀時,應該指導學生怎樣選書,怎樣積累詞匯。讓每個學生準備一個詞匯積累本,讓學生記下自己在閱讀過程中遇到的生詞,然后查閱字典,記住詞義,這樣久而久之,學生的詞匯量就會大大增加,為以后的閱讀減少生詞的障礙。
三、搞好讀書活動
在教學過程中,我開展了課前5分鐘的演講活動,每天一個學生。在課前講故事,復述課文,講笑話等等,進一步鞏同他們讀書的興趣。為了讓他們堅持讀書,我們還開展了手抄報活動,人人參加,題目自擬,獨立命題,編輯材料,設計版面,并配以相應的插圖。去年寒假前,我們舉辦了迎奧運的手抄報比賽活動,學生辦出了《One world,onedream》《Welcome to Beijing》等。全體學生并參加了全國七年級手抄報大賽,其中有3人獲一等獎,2人獲二等獎,5人獲得三等獎,這大大提高了學生們讀書的樂趣。為了學生對閱讀不感到枯燥,我們還舉辦了朗讀比賽,讀書知識比賽等,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成功的喜悅和體驗。增強他們讀書的興趣,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
篇10
關鍵詞:農村教育;語文教育;閱讀指導
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是指他們在學習閱讀的過程中對文章的理解程度,也是學習語文中最普遍、最重要的部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具有獨立閱讀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培養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小學六年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45萬字。”在小學教學中,如果只是在語文課堂上,讓學生去閱讀教材,那樣的閱讀量是完全不夠的,而要想改善學生的閱讀能力,就必須增加他們的閱讀量,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也就是說,要把課內、課外、校內和校外全部結合起來,這樣的教學需要老師通過更加耐心、更加細心的教導學生,才能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
一、語文閱讀的重要性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這就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學生所需要的不是一多再多的作業,他們更需要閱讀。同時這也讓我們反思,學生的能力提高慢,是不是因為我們的教學出現了一些問題?是不是我們沒有注意到要重視學生的閱讀能力?在課堂上把老師的思想強加給學生得太多了,沒有注重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當然,在農村由于受到條件的限制,學生的閱讀量可能根本不夠,這些并不是老師的責任。
二、語文閱讀指導中存在的問題
1.學生感覺閱讀無趣
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經常會出現學習煩躁、疲乏的情況,對學習失去耐心,這時候,老師就要培養學生對學習的看法,讓他們換種方法學習,讓他們愛上學習,對學習產生樂趣。在學習中,興趣是很重要的,培養他們的閱讀興趣,把看書當作一種游戲,并愛上看書,提高他們的閱讀積極性,同時也要給他們一個良好的閱讀方法,沒有正確的方法去閱讀,學生從閱讀中所獲得的益處也會大打折扣,這些都是老師所要注意的。
2.課堂教學的乏味
由于受到中國“應試教育”的影響,農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把全部精力都放在課堂和教材上,一遍遍地“咀嚼”。而為了讓學生能在考試中拿到高分,老師在課堂上,辛苦為學生講解教材,恨不得把教材一頁頁地“塞”進學生的腦子里,大量“題海戰術”被教師廣泛應用,學生的作業任務繁重,也讓他們對語文學習失去了興趣。
3.注重結果,輕視過程
現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語文課程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考查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不應過分強調評價的甄別功能和選拔功能。”可在農村,絕大多數的學校還是以學習期末的成績為標準來衡量學生的學習情況,這種現象嚴重地打擊了教師的信心和學生學習和閱讀的積極性。
三、解決對策
1.激發學習閱讀的樂趣
興趣是人們做好一件事重要的組成部分,而要想加大學生的語文閱讀量,就必須讓他們愛上閱讀,自己去閱讀。學生時期的孩子,他們都有很強的求知欲,而他們所接觸的知識層面還很淺顯,有很多東西,他們聽說過,可他們并不夠了解,這時候,老師就可以利用學生的求知欲,告訴他們一些可以為他們解答的書籍名稱,讓他們通過自己閱讀,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量,也讓他們對閱讀產生一種依賴,自己認識到書中的內容有多豐富,從而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
2.適當的指導
閱讀是一種把作者的心境情況通過文字形式反映出來的過程,而學生的知識掌握得還只是很少的一小部分,他們的理解能力或許也不夠,這時候,就要老師去給他們一定的指導、講解,讓他們能更深層次地體會到閱讀所帶來的樂趣。
3.注重積累
學生在讀書中,大多數的人往往只是大致地看一遍,了解一個大概的故事情節,知道書中所講的大致意思,而不能體會到作者寫書時的心情,以及書中所用的寫作手法等,更多需要他們學習的地方。
英國有位詩人說過:“閱讀像挖寶礦的礦工,把礦渣甩在一邊,只揀純凈的寶石。”這也告訴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學會積累一些知識,從書本中我們可以得到很多的我們不了解的、沒有掌握的知識,既然閱讀了這樣的書籍,那我們就必須把這些不了解、沒掌握的,清楚地了解,熟練地掌握。在語文教學中本著“有趣,有益”的思想,再結合農村實際條件,為學生提供一種更好、更高的閱讀教學環境。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新課標下的評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