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學專題總結范文

時間:2023-08-09 17:40:4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小學語文教學專題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小學語文教學專題總結

篇1

自XX區《教育系統突出問題專項整治工作方案》下發后,我校召開了專門會議,認真對****專項斗爭中發現的涉及教育系統有關問題開展認真梳理、摸排問題線索,確保校園周邊環境和治安狀況根本改善,保證師生安全感、滿意度明顯提升。

1、學校成立教育系統突出問題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由校長XXX同志任組長,由學校XXX、XXX同志任副組長,其余行政為成員。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XXX同志兼辦公室主任,負責專項整治工作的協調和資料收集整理。

2、對照整治內容的五個方面逐條認真深入排查問題線索。并設立24小時公開舉報電話和舉報信箱,接受社會、家長和師生的監督,同時公布區教委公開舉報電話。

二、加強宣傳發動,認真開展第一階段的整治活動

為提高工作效率,使全校平安校園水平明顯提高,師生安全感不斷增強,消除學校周邊安全隱患,杜絕校外社會人員擾亂正常教育教學秩序、侵害師生生命財產安全。首先我們于2020年10月13日中午召開了教育系統突出問題專項整治工作會議,與會人員95人,實到90人,會上XXX同志闡述了開展這次教育系統突出問題專項整治工作的重要意義。會議要求每位教職工做好本職工作遵紀守法同時舉報涉及學校的涉X涉X線索。其次是要求各位班主任按照要求認真布置到各班自查自糾,并校園內外進行地毯式的摸排線索。發現線索立即上報學校專項整治工作小組。

三、明確職責,聯合督查,認真開展第二階段的集中整治行動。

10月16日至10月29日,按區教委專項整治方案的安排,由學校組織對校園周邊進行了地毯式的督查,督查制度、責任制的落實和宣傳教育等情況,健全完善防范XX勢力侵害校園工作機制,切實發揮學校各部門職能作用,充分發揮全體師生的積極性,及時總結經驗,鞏固****斗爭和整治成效。通過摸排全校沒有收到XX線索。

1、好的方面

(1)制度健全,學校基本都建立了校長負責制,管理人員安全責任制,發現線索報告制度和應急處理制度。

(2)通過校園突出問題專項整治行動,提高了全體師生法制意識,學會了保護師生自身的合法權益,還校園一片凈土。

(3)震懾了不法分子,起到了普法宣傳作用。

四、下步工作

1、繼續做好宣傳舉報工作,收集線索,做到整治工作常態化。并鞏固好校園周邊環境和治安狀況,發現問題線索,立即上報打擊。

2、提高師生發現校園周邊涉X涉X線索的能力,提高師生法制意識,在舉報涉X涉X線索同時做好自我保護,學校也要做好自我保護方面的培訓。

總之,校園涉X涉X整治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面廣,工作難度大,我們一定齊心協力,由幾個部門形成合力,嚴厲打擊侵入學校擾亂教育教學秩序、侵害師生生命財產安全的違法行為,狠抓源頭治理,加強學校全體師生的普法宣傳,提高他們的素質,加強自身保護意識,確保學校師生安全,確保學校和諧平安。

篇2

關鍵詞:小學語文;專題教學;促進作用;實踐與探討

教育心理學研究和實驗表明,兒童學齡正處于活潑、好動、善思和情緒易感染的發展階段,也是善于教化和易于塑造的黃金時期。因此,在小學教育中,要立足于促進小學生全面發展、終身發展的戰略規劃和長遠目標,充分利用他們樂學善思、潛力萌發的特點,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進行激發學趣、培養能力和發展素養的教化引導,尤其在“促學、培能、導行”的同時,努力激發他們的主體意識和作用,為推動學生的自我發展源源不斷地提供動力支撐。本文就如何有效發揮專題實踐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促進作用,試簡要闡述之。

一、開展專題資料搜集活動,有效增進教學內容感知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許多教師習慣于課前充分準備背景資料,以便屆時信手拿來補充介紹,從而增加教學內容的豐富性和生動性。筆者非但不以為然,反而注重指導學生圍繞某一主題去完成學習材料的搜集、總結、梳理和提煉環節。這樣,既能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學習意識,又有助于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如,在教學《夢圓飛天》之前,筆者要求學生從三個方面搜集教學背景資料,即世界航天事業的發展史、航天飛機的基本資料以及我國載人航天事業的偉大成就。小學生對此表現出強烈的興趣,他們在家長的熱情幫助下,通過查閱書籍資料、計算機網絡搜尋等手段,從中尋找到許多與人類航天事業的相關資料,其中有些內容甚至是聞所未聞的!筆者引導學生對所搜集的資料進行梳理、分類、歸檔和摘錄等。經過幾次同樣的實踐,筆者深有體會,讓小學生積極參與學習資料的搜集和處理活動,不僅能有效培養他們的學習情趣與能力,還能收獲教學相長的雙贏效果。

二、開展專題內容辯論活動,有效深化對文章主題的理解

在日常教學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小學生雖然學識比較貧乏,但思維相當活躍,探究欲望也比較強烈,他們一旦遇到自己喜歡的問題,總是會多問一些“為什么”。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對于一些學生理解歧義或“一題多解”的內容,執教者無需立即給出答案或是直接評判,而是把之交給學生展開熱烈辯論。通過熱議,讓小學生在思維的相互碰撞之中深刻體會、明辨事理,從而加強思想觀念和思維認識的統一。如,在教學《神奇的克隆》一課時,為引導小學生對于克隆技術產生莫大興趣,因此,筆者以“我眼中的克隆”為主題,組織和引導小學生進行正反雙方的現場辯論活動。筆者援引歷史事例,以“科學技術具有雙刃劍特點,關鍵在于科學控制和正確引導”進行了合理解釋,正反雙方最終都能欣然接受。

三、開展讀寫專題指導活動,有效提升語文能力素養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閱讀與習作既是能力素養的綜合體現,兩者之間又是互為因果關系。然而,由于小學生深受興趣能力和學識層面的影響,他們往往對閱讀與寫作“既怕又恨”。究其根本原因,一個較為明顯的缺陷就是他們的閱讀量嚴重不足,難以形成與之相應的文化底蘊。針對這樣的狀況,小學語文教師要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堅持興趣學習為抓手,善于引導學生進行閱讀習作活動。

在課內閱讀教學中,可以采取“延伸教學、補充閱讀”的形式。如,在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教學之前,可以鼓動學生在課外閱讀中注重搜集古今中外歷史上與海倫·凱勒、阿炳等同樣“身殘志堅、不屈不撓”的名人事跡,讓學生在搜集信息中增強對人物故事形象性與生動性的感悟,從中獲得深刻的教益與熏陶。

在課外閱讀中,可以就校園“圖書角”、閱覽室以及訂閱的書刊報,引導學生在資源共享上分組閱讀交流,并分配其一定的閱讀任務,促使他們“閱讀有物、閱讀有量”。

四、開展以賽激趣促學活動,有效放大語文教學效應

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所以,對于“興趣遠遠大于責任意識”的小學生來說,以賽激趣促學是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最常用、最見效的激勵手段。

在小學語文日常教學過程中,為了激發小學生的學習動力,筆者著重開展兩大方面的專題比賽活動:

其一是結合教學時序,定期組織如生字詞默寫、課文語段背誦等基礎知識競賽,采取競賽模式把復習內容轉換為教學方式,能夠吸引小學生樂于參加競賽性活動,從而營造熱烈歡暢的學習氛圍,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篇3

(一)取得的成績

小學語文教學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取得了不少的成績,主要表現在兩大方面: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首先,教師的教學。在教育不斷面向現代化、面向現實的情況下,新課改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教師們對自身的認識也越發清晰,不斷根據現實需要通過自主學習、參加培訓、進入高校深造等多種方式進行彌補,包括知識儲備、教學方法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其次,學生的學習。傳統的教學中,學生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受體,新課改背景下,教師通過主動學習,彌補自身的不足,積極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的實踐中來,逐漸改變這種狀況,相比之下,學生的學習興趣日益高漲,學習成績提高效果明顯。

(二)存在的問題

首先,教學內容與生活聯系不緊密。語文學科的主要目的是教會學生識字、讀文、表達,因而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較廣泛。而小學階段的學生生活經歷極其有限,處在對社會、事物認知的初級階段,這個階段學生的成長需要通過生活引導學習,將學習與生活有機聯系起來,才能有效促進學習。而小學語文教學的內容中,很多內容與小學生的生活并不相關,對他們的成長來說,益處不大,并且以他們的經歷很難體會出其中的真實感情。其次,教學組織的形式化傾向嚴重。新課改要求教學中學生的主動參與,因而很多教師根據要求,在教學模式、教學方式、教學組織形式上進行了諸多努力,逐漸改善了傳統的單一主體的教學模式,但是這些教學模式形式化傾向較嚴重,并未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學生主體地位。最后,教學評價體系落后。新課改的深化,教師們針對教學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評價標準仍未得到改變,成績仍然是評價學生學習、教師教學成效的唯一目標。這種教學使得教師、學生、家長追求的目標明晰,但并未對學生的長遠發展作出考慮。如語文考試中主要考察的是學生漢字拼寫、造句、閱讀、寫作上的能力,而且各個部分的分值并不相同,教師、學生很可能對某些分值不太高的部分如寫作缺乏足夠的重視,長而久之,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便未得到足夠的發展。這種單一的評價模式對學生的長遠發展極其不利。

二、現階段語文教學的改革方向

(一)選擇合適素材,教學回歸現實。

小學語文教學應當貼近生活,在實際教學中,選擇的教材中難免會出現與學生現實生活不相干的內容,作為教師,我們應當大膽地對教學內容進行篩選,選取貼近學生生活、積極向上的內容進行教學,而避開那些陳舊、沉重的教學素材,利用身邊的素材、網絡資源等有效挑選有益于學生身心健康、貼近學生生活、便于學生理解的素材進行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效。

(二)提高教師素養,切實落實學生教學主體地位。

學生的主體地位未得到完全的實現,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師在改善教學方法時尚未領會教學方法的真諦,因而要切實提高教師的素養,切實落實學生的教學主題地位。首先,要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牢固樹立雙主體的教學理念,做好思想上的準備工作。其次,要切實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技能,如進行教學專業培訓、請相關專家進行專題講座等方式,提高教師的教學技能和水平,增強教學方法的運用能力。

(三)多樣化評價方式,全面提高學生能力。

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有效的表達能力,包括書面表達和口頭表達,因而,語文教學的評價目標不能僅限于考試的分數上。分數作為教學評價的指標之一固然具有其現實意義,但語文學科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學科,因而也要適當采取應用型地評價形式,如舉行辯論賽、作文比賽等方式,多樣化評價,加強對學生多方面能力的培養和訓練。

三、總結

篇4

初次相遇是2001年秋季,正值太倉市全面推進新課程改革之際,當我偶然看到《小學語文研究》這本雜志時,立刻被其全新的理念、樸實的文字、深厚的底蘊吸引住了。雜志以“為課改實驗服務,為廣大小學語文教師服務”的宗旨,為一線教師學習新“課標”,研究新教材,提升課堂教學效率,開展教研活動,搭建了很好的平臺。不知不覺中我愛上了這本雜志。在與《小學語文研究》相伴的日子里,我如饑似渴地學習著,并與自己的課堂教學相結合,不斷實踐著,以課堂案例、隨筆等形式記錄著自己的教學生涯。

一次,我在《小學語文研究》雜志上,讀到張慶老師撰寫的《強化自我體驗,促進學生發展》一文,張老師結合李平老師《三袋麥子》的教學,對課堂中落實新課改理念的做法進行深入剖析,對新“課標”中“體驗”一詞做了形象化的解讀。讀著文章,我不由想到,什么是“體驗性學習”?小學語文教學中該如何推進“體驗性學習”?我找來多期《小學語文研究》雜志,對“標準專欄”中的文章細細品讀,認真思考,發現了其中巨大的研究價值。2003年暑假,我把思考寫成了“體驗性學習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踐研究”課題方案,成功地被南京鳳凰母語教育科學研究所立項。可以說,是《小學語文研究》雜志,把我引入了科研的天地。

為了將課題研究做深,我帶領著朱棣文小學課題組二十多位教師投入到再學習之中。《小學語文研究》更是我們精讀的刊物,給了我們很多啟示,讓我們萌發了從識字寫字、閱讀、綜合性學習和寫作四大板塊來做“大體驗”課題的想法。在三年多的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們得到了蘇教版小學語文教科書編委會、《小學語文研究》編輯部很多專家的支持和指導。課題組先后在《小學語文研究》雜志上發表了《加強角色體驗,促進讀書感悟》《知情并重,以情促知的嘗試——體驗教學》《體驗中感悟,感悟中創造》等十多篇科研論文和教學案例。2007年1月,《小學語文研究》雜志還開辟專欄介紹了我們的課題成果,促進了體驗教學成果在更大區域推廣。

2008年初,體驗教學課題進入總結提升階段,我想把多年來研究成果進行整理結集,以專著形式出版。這個想法得到了《小學語文研究》雜志副主編錢錫銘先生的支持。他細致閱讀了我們所有的成果材料,對專著的整體思路進行了耐心的指導,提了許多建設性意見,還一章章地幫助審核。4月份,《體驗教學實踐研究》正式出版了,得到了許多贊譽。更令人驚喜的是,這項研究成果還獲得江蘇省首屆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我想,這與多年來《小學語文研究》雜志的支持和引領是分不開的。

2009年元月,《小學語文研究》雜志擴版更名為《七彩語文·教師論壇》。為了幫助更多的教師盡快進入科研天地,雜志的“課題研究”欄目專門組織了一次“關于課題實驗的培訓”系列活動,特意約請我撰寫一期培訓文章——《課題研究,為教師成長注入“生命活水”》。我以前幾年撰寫的研究報告《課題研究,伴我走過一路陽光》為基礎,結合自己多年來的切身體會,具體談了如何引領教師走進課題研究的園地,如何讓課題研究成為教師工作的常態,成為教師專業成長的“生命活水”。我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老師們,只要熱愛教育、投身科研,與《七彩語文·教師論壇》為伴,就一定會有良好的成果。

去年8月,我調入太倉市明德小學工作。當我為如何發揮校內骨干教師優勢,引領這所全市“航母”學校的諸多教師走上良好的專業發展之路而發愁時,我又讀到了雜志的專訪《名師工作室——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深受啟發。我想:我們學校數十位語文教師,一定能夠在規范、科學、有效推進課題研究過程中,習得方法和理念,提升教師和學生整體水平和素養。說干就干,“語文體驗教學研究工作室”成立了!我作為導師,和二十多位學員一起開始了新一輪的體驗教學研究,在忙碌而充實的日子里,我們享受著語文教學濃濃的快樂和幸福!雜志的一個專訪,給了我靈感,在我面前呈現出一個全新的視野、全新的工作方式,我真的感謝她!

篇5

關鍵詞:語文;銜接性;大學語文

眾所周知,大學語文、中學語文、小學語文共同構成了祖國母語教育的骨干部分。大、中、小學語文教育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將中學、小學、大學語文三者打通的“大語文”教育思維逐漸為學界所接受,而探討大學語文與中、小學語文教育的關系尚未引起語文界的足夠關注。事實上,從“大語文”教育角度研究大學語文,有利于明晰大學語文在語文教育鏈條中的地位與作用,有利于明晰大學語文教育的自身特點以及學科定位。同時,剖析大學語文與中小學語文在培養學生人文素質方面的不同功用,也可以進一步明確中、小學語文教育的使命,繁榮母語教育研究。

顧名思義,大學語文是中小學語文教育的必然延伸。大學語文教育不能無視大學生在中小學階段所接受的語文教育,它應當與中、小學的語文教育接軌并有所延續。割斷作為基礎教育的中小學語文而進行的單純的大學語文專題研討,必然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在大學語文的基本問題研討方面也難以得出一致結論。

從語文科目的設置來看,大學語文是中小學語文的延續性教育。中小學語文在中學、小學階段所有課程中處于基礎與核心的地位。隨著專業分工的日趨精密,大學語文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雖遠不如中小學語文重要,但大學語文所承擔的母語教育的性質并沒有改變。長期以來,語文界存在一種大學語文是中學語文的“補課”說,以為學生在中學階段的過早分科,使得理工科學生語文薄弱,以為大學語文的目的“在于提高理工科學生語言文字的閱讀、理解、表達能力,為學好專業課服務”;上世紀90時代中期以后,政府強調素質教育,于是大學語文依附于人文素質教育,成為高校人文課程群中的一門,大學語文很大程度上變成了傳承中華人文精神的人文素質課。“補課說”混同了大學語文與中學語文的區別,“人文說”又過分強調了大學語文與中小學的不同。大學語文與中學語文不同如同中學語文與小學語文的不同一樣,不僅教學對象有著不同的接受群體,在教學內容上也必然有所延續與深化。從大學語文科目設置的歷史演變來看,無論是民國時期的“大一國文”還是新時期以后所開設的“大學語文”,都是大學生應該掌握的基礎課程。無論是語文知識、能力抑或是對于人文素質的培養,大學語文都以服務于大學生為宗旨,是中小學語文教育的延伸。

中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也必然促使大學語文思考自身的教改方向。近年來,中小學語文“新課標”的實施引發基礎語文教育的巨大變化。應當看到,在教育部的組織領導和大力推動下,小學、中學階段的語文教改已取得了很多實質性的進展。例如,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學生主體的確認、強調創新、重視培養獨立思考與實踐能力、加強對課外讀物引導、在高中階段開設研究課程等等,各項標準已逐步制訂,并在付諸實施和積累經驗之中。盡管高考應試教育的影響依然存在,但其作用已漸趨下降。有些中學的高中階段已經開設專題研討類課程,“選修課主要體現多樣性和選擇性,為學生發展特長和個性創造學習條件和空間”,這其實與大學語文教學極為類似。“小學階段語文雖然不可能讀大量的文學名著,但很多課文都充滿著文學因素……實施文學教育,就是要培養本民族的優秀人才,這里既要講人的發展,人的完美的共性,也要講人的特殊性,即發展健全個性。”大學語文與小學語文一樣,也擔負著培養大學生健全人格的任務。因此,語文課的“人文性”絕不是大學語文的獨特之處,它是中小學語文的“人文性”在大學階段的延伸。

從中小學語文與大學語文的銜接性教育視角出發,大學語文也具備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特征。工具性強調的是,大學語文必須提高大學生運用漢語言文字的能力,大學語文應進一步提高大學生的漢語聽說讀寫能力。人文性強調的是,大學語文必須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健全學生人格。任何類型的大學語文都應是兩者的有機統一,盡管不同專業的學生對于語文的工具性要求不盡相同。

將大學語文放入與中小學語文銜接性的視野中考察,不僅可以明晰課程性質,而且對于大學語文建設也有諸多啟發。大學語文不是中學語文的簡單重復,而必須是延伸,其工具性與人文性也必須與大學階段相適應。

就人文性而言,大學語文應在中小學語文的基礎作進一步提升。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頒布的《大學語文教學大綱》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設置大學課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人文性與基礎性特點。適應當代人文學科與自然學科日益交叉滲透的發展趨勢,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培養具有全面素質的高質量人才。”人文精神、文化素質、深度廣度,怎樣區分、安排、落實,才能有利于在大中小學三個階段培養有進步理想,有高尚品德、有想象力、有毅力、有審美力的未來國家棟梁?只有從教學目標、教育任務、教學手段、教學對象、教材選段等方面,深入探討大、中、小三個階段語文教育的差異與承接,研究語文教學的工具性、人文性在大、中、小三個時間段此消彼長的演進過程,才能進一步厘清大學、中學、小學語文的自身特點。大學語文對于大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較之中學階段,內容要更加豐富。與中學相比,大學是學生學習和適應社會的重要階段,如果教師單調重復中學的內容,而不能與時俱進,必然引起學生的反感,難以適應時展的需要。人文性在三個階段的不同要求,在語文教學中應該有所體現。

就工具性而言,大學語文必須提升學生運用漢語言文字的能力。作為基礎科目,如果僅僅傳播中華文化與人文精神,學生學習結束后卻不能從語文課中獲取有益知識與能力,大學語文必然為學生所拋棄。有學者說:“中學階段,母語的基本技能訓練已經完成……試圖在大學語文階段在進行普遍的語文技能訓練,顯然是不必要的。”這忽視了語文教學的階段性特點,作為學歷教育的高等院校,必須提升學生的母語水平。筆者以為,大學語文在語言原理與文學鑒賞能力方面應是在中學語文基礎上的普遍提升。事實上,大學語文如果不能有效提高大學生的運用母語的能力,必然使學生產生厭煩情緒,學生誤以為大學語文沒有用。東南大學大學語文由全校必修課演變為選修課,一定程度上就是忽視了大學語文的工具性的結果。對于理工科學生來說,他們需要的是知識與能力的提高。片面強調人文性,學生感受不到自身能力的提升。但不問專業,對于基礎知識與技能的要求是不一樣的。管理專業對于文書格式要求極其嚴格,中醫專業對于文言文要求較高,等等。大學語文不僅要對中學語文作整體的提升,而且針對不同專業,大學語文教學應具備個性特點。針對不同專業的需要,提

升學生的相應技能。“在很多學生眼里,大學語文只是‘高四語文’,看不到實效,自然不想上。”如果停留在中學階段,大學語文的工具性就失去了意義。由于專業要求不一,使得大學語文工具性的“量化”難以統一,但隨著經驗的積累,建立一個與大學英語四、六級要求類似的標準,在大學語文領域是不難的。同樣,大學語文對于學生文學鑒賞能力的提升也是可以在中學階段的基礎上作出的“量化”。

因此,中學階段語文學習的結束并不意味著母語教育的終結。從語言到文學,大學語文的教學大綱必須對學生作出明確的要求,在中學的基礎上做一個合理的提升。將三階段語文教學割裂,難以適應母語教學的需要。只有系統研究大學語文與中小學語文的銜接,包括教材、教學、經典選段、工具性與人文性等,嘗試構建大、中、小語文教育的一條龍教學體系,在此基礎上,提出作為高等教育基礎課程的大學語文研究的對象、學科范圍等,嘗試大學語文作為獨立學科建設方有可能。

總之,由于新課標的實行,中學語文、小學語文也都不約而同地強調“工具性”與“人文性”,語文課不僅僅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等基本功,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也成了一項重要內容。盡管大學階段的語文教育目前難以統一要求,但學界對大學語文的認識已經漸趨明朗,一個適用于大學階段的語文新課標已經呼之欲出。

銜接性視野下的大學語文研討強調的是“大語文思維”。一方面,從大、中、小學語文教學鏈條中尋求大學語文的學科定位,尋求大學語文教育的自身特點:另一方面,在與人文素質課程的比較中,探索大學語文的自身特點。在此基礎上,嘗試建設大學語文獨特的學科范圍與研究對象。“大語文思維”打破了大學與中學、小學語文教學的隔絕狀態,在全面推進語文教育改革的同時,通過多學科的通力合作,以大學語文課程建設為中心,探討大學語文的學科建設成為可能。從方法論上意義上,“大語文思維”的銜接性研究至少包括以下內容:

首先,明確語文教育與大中小三階段的任務與使命。在探討語文課程在傳承民族文化的作用的基礎上,分階段地研究小學語文、中學語文、大學語文在培養學生人文精神方面的不同作用,以及語文基礎性技能由低漸高的具體要求,明確大、中、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的各自特點與教學目標。在此基礎上,研討大學語文與其他大學人文選修課的差異,大學語文與大一國文、大學文學等課程的關系,嘗試對大學語文進行學科定位。

其次,從教學任務、教學手段、教學對象、教材內容等方面深入探討大、中、小三個階段語文教育的差異與承接。由大量的大、中、小學語文教育銜接的個案研究,尋覓出大、中、小學語文教育的各自規律,明確大、中、小語文教育的不同任務與使命。葉圣陶先生說過:“當時想法,口頭為語,筆下為文,合成一詞,就稱‘語文’。自此推想,似以語言文章為較切……文謂文學,又不能包括文學之外之文章。”語文教育不外乎語言與文學兩個方面,但是,學生在大、中、小三個階段對于語言文學基本原理的接受是有區別的,小、中、大三個階段呈現出漸進性趨勢。教學手段也必須適應三個階段的年齡特征。教材選段不能單調重復,而應由淺入深。對于難以體現延續性的選段,則應完全避免重復,如中學語文出現了《寶玉挨打》,大學語文的講授既然難以跳出中學的框架,則大學語文教材不應再選《寶玉挨打》。雷同的選文使得大學語文模糊了知識的層遞性與銜接性,如果教師講解水平有限,則難以有效提升學生的文學鑒賞與運用母語的能力。這樣的授課也極容易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

篇6

關鍵詞: 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課堂觀察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技能、教學水平及教學經驗多來自課堂對學生的觀察,并且進行反思和實踐。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進行課堂觀察的方面包羅萬象,本文主要提出以下幾點。

1.合理設置閱讀教學目標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重觀察師生交流的過程,更要注意教學活動中教學目標的設置,其不僅包含整節課的教學目標,還包括語言訓練和重點詞句的訓練目標。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接受能力及年齡特征,結合語文教材的實際內容,設計有教學價值的教學專題,圍繞教學專題設計教學目標,并且通過學生之間的合作及師生之間的交流開展教學活動。合理的教學目標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技能和理解能力,讓學生對語文學習充滿動力和熱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

例如在教學《哥倫布豎立雞蛋》這篇文章的時候,教師在講解貴族挑釁哥倫布的這一情景時,要引導學生是因為哥倫布發現新大陸而嫉妒他,從而對哥倫布進行語言的攻擊,在閱讀過程中一定要體驗當時的情景,把握貴族的心理。

人文性與工具性有效結合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特點,因此在閱讀教學中,合理的設置教學目標可以凸顯語文教學的人文性及工具性,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及情感態度。通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在閱讀中學生的感情體驗與教學目標有很多關聯,學生首先要充分理解這段話,然后體驗當時的情景,用貴族那種帶著挑釁的口吻,讀出這段話,體驗貴族無理的挑釁。因為在閱讀教學中學生注入了情感,并且在探究文章過程中感受到了貴族屋里的挑釁及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壯舉。

教師在設置教學目標的時候,一定要以學生的需求為基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及學習信心,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促使學生去表達、去體驗、

2.開展有效的語言閱讀訓練

閱讀從本質上來說,是學生親自體驗和感受語言魅力的過程,是主動探索文章內涵的過程,同時也是掌握運用語言技能的過程。對小學生開展閱讀教學并不要求學生對語言進行深度研究,而是要學生掌握語言運用的基礎方式,從而提高語言運用能力。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語言素養,更好地滋養學生,強化學生的語言能力,使語言積累轉化為語言實踐和運用的能力,已經成為當前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問題。教師在課堂觀察中一定要注重閱讀教學中的語言訓練是否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實踐及運用能力。

例如在教學《哥倫布豎立雞蛋》這篇文章的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自主閱讀,充分理解文章中出現的創舉和壯舉,從文章的語言運用中體會到發現新大陸這件事的不平常,重點研究貴族的話,并且從貴族對哥倫布的挑釁中再次領悟這件事的不平常。通過重點句的朗讀及重點詞的理解,學生可以體會到當時的情景及文章所表達的內涵,并且為哥倫布進行辯護,層層深入、環環相扣的語言閱讀訓練,體現教學的完整性。

學生通過閱讀優化了自身的語言,培養了良好的語言素質,逐漸將語言積累轉化為了語言實踐和運用的能力,提高了處理信息及獲取信息的能力。在上述例子中,教師給學生補充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資料,讓學生運用相關資料為哥倫布進行辯護,不僅使學生更直觀地體會到哥倫布的偉大,而且運用精練的語言提煉出辯護的證據和觀點,不僅培養學生語言轉換的能力,而且提高處理語言及獲取信息的能力,促進聽、說、讀、寫四項能力的整體提高。

3.進行良好的師生交流和溝通

新時期下,課堂交流是語文教學的一種重要形式,教師在進行課堂觀察時要注重同學生的交流和溝通,觀察學生是否充分理解教材內容,教師的視界、作者的視界及學生的視界是否產生碰撞,學生有沒有產生較獨特的感受和體驗。課堂交流是師生之間平等的對話,是激活學生思維的對話,是富有小學生年齡特征的對話,教師可以通過自己的觀察發現,雖然學生說的話不同,但基本都立足教材,都是在對教材有一定的理解后進行充分的思考、激活思維,并且運用反問、比較等方法說出切身感受。學生仿佛真的看到文章中的場景,和主人公共命運、同呼吸,這時候的情感體驗是動容的、真實的及飽滿的。

教師不能表現出居高臨下的態度,放下教師的身份,與學生進行平等交流,在互動過程中引導學生明真理、說真話。通過課堂觀察還可以發現,在教學互動中,教師的適當介入和總結,既來源于學生又高于學生,不僅指向教材的本質,當學生不能充分理解文章的時候,教師還可以利用自身的學識闡述文章見解,例如用精練的語言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等,這會使學生留下深刻的影響。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課堂觀察了解學生的個性及需求,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閱讀能力及思維活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小學語文課堂充滿活力,使學生體會到語文學科的魅力。

參考文獻:

[1]張筱琳.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課堂觀察例談[J].上海教育科研,2009,23(7):79-80.

篇7

一、課題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古典詩詞

古典詩詞,是指漢語言所獨有的一種有韻的最為含蓄凝練地表達思想感情的文體之一,是相對于新詩而言的。詩和詞是我國文學作品中的兩種體裁,也就是兩種類型。由于詞是從詩中派生出來的文學體裁,也有將詩詞歸為一類的。第一,它是一種表達思想感情的文體。第二,它是有韻的文體。第三,它是最含蓄凝練的。

2.整合

整合,就是對資源的獲取、組合和利用。所謂整合就是指一個系統內各要素相互滲透,協調一致,構成一個整體的活動或過程,從而使系統各要素發揮最大效益,達到1+1>2的效果。

“古典詩詞閱讀與小學語文教學的整合研究”主要是利用小學語文教學,最大限度地發揮古典詩詞的魅力、作用,將資源優勢互相滲透、融合,協調一致,促進小學生語文素養人文涵養提高的實踐和理論研究。

二、課題簡介

1.課題研究的內容

(1)學習借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和經驗,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形成系列化的方案。

(2)分別設置實驗班與對照班。具體研究:① 古典詩詞閱讀與小學語文教學整合的實施途徑。 ② 古典詩詞閱讀與小學語文教學整合的一般模式(課程結構)。③ 古典詩詞閱讀與小學語文教學整合的活動開展與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

2.課題研究的目標

(1)探索古典詩詞閱讀與小學語文教學整合的途徑和方法。探索出適合實際情況的一些新思路,便于大面積推廣,為古典詩詞閱讀教學的開展和發展提供理論指導,提供示范。

(2)提高小學語文詩詞學習活動的質量,讓學生在廣闊的空間里學語文、用語文,以增強語文學習的興趣,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3)提高小學語文教師素質,使教師的理論水平、業務能力、職業技能都能上一個新的臺階。

三、課題研究的過程

1.課題研究準備階段

(1)做好前期調查。在實施課題之前,課題組教師對學校全體學生古詩誦讀基礎進行了調查,發現學生對古詩及相關知識知之甚少,低年級學生限于背誦類似于《 鵝 》《 靜夜思 》這樣傳誦極廣的詩篇;高年級學生最多能背誦十來首,但對詩題、作者、所在朝代的認識就沒有那么清晰與準確;大多數學生對詩題記憶模糊,對于詩人及所處朝代的認識一片空白。

(2)召開實驗班級家長會,營造研究氛圍。課題組教師在取得學生家長的支持后,又召開各實驗班級學生動員會,精心準備一些資料供學生閱讀和觀看,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3)認真草擬本課題的研究設計報告,組織課題組成員反復研討定稿,為本課題的研究工作的順利開展做好充分的準備。同時,在調查學情的基礎上,組織課題組成員進行綜合、分析、整理,并有針對性地制定了各小組的研究方案。方案確定后,制訂課題計劃,課題研究全面啟動。

2.課題實施階段

第一階段:普遍層面上橫向展開。

(1)把握古詩詞誦讀的活動開展。① 區別對待,分層次要求。首先,我們對《 語文課程標準 》規定的80篇詩目分年級要求,努力形成“人人誦讀、遍地詩聲”的良好風氣。其次,本著“自愿參與”的原則,針對“學有余力”的學生,開展“每日一詩”活動,采取學生自學為主、教師輔導為輔的學習形式,力爭把活動開展得既轟轟烈烈又扎扎實實。② 創設氛圍。各班都要開設自己的“古詩文誦讀”專欄,每周抄上一首新的詩詞,讓學生讀、悟、吟、背;充分利用每天早讀時間和中午預備鈴前5分鐘,開展集體誦讀活動,鞏固誦讀成果;板報、櫥窗經常刊登古詩詞;“紅領巾廣播”開辟詩詞欣賞欄目,廣播播放詩詞曲賦或詩詞音樂,使學生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學校每學期還開設“古詩詞誦讀日”,在這一天對各班級的詩詞誦讀活動進行總結表彰,激勵先進。

(2)開展形式豐富、生動活潑的誦讀活動。為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教師在誦讀形式、方法、技巧、激勵手段等方面勤于探索、大膽創新、勇于實踐,并經常開展經驗交流活動,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另外,學校和一些班級也采用奪紅旗、爭紅花、獎貼紙、評明星、光榮榜等多種方法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走近古代詩詞文化。我們從以下三個方面對學生加以引導:一是講述古代詩人的趣聞逸事,這些故事往往融文化性和趣味性為一體,為學生所喜聞樂見,學生易于從故事本身領略古代文人的精神風貌,靠直覺捕捉古代文化氣息。二是擷取古詩中的名言名句,如“待到重陽日,還來就”“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等讓學生了解古代的風俗。三是從詩詞本身出發,使學生逐步感悟到古詩有詠物、抒情、吊古、傷懷等思想內容,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孔子曾說:“不學詩,無以言。”讓學生知道,古詩詞是我們生活的另一面鏡子。

第二階段:縱向深化,開展專題研究。

為了把研究細化和深入,研究的后半段,我們把課題定位為一項具體的研究,一個具體的課程,最后選定為“農歷詩詞課程”。

(1)為什么一定要選和農歷有關的詩詞?我們生活在空間與時間之中,但很少有人對空間與時間進行反省。從存在主義意義上講,人是被拋入這個世界(空間)中的,生命是一個偶然,每個人本質上都是無家可歸的,因為一切所謂的家園都是不穩定的。但是,人類必須努力地為自己尋找家園。我們的民族文化與歷史,就是我們最后的家園,是誰也掠奪不走的。關鍵是我們怎么守住我們最后的家園。

首先我們追問自己:作為民族文化和歷史的一部分,古典詩詞與我們的生命有關嗎?古典詩詞能喚醒我們的靈魂嗎?有人說過,我們的先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敏銳地感受著物候的變化。在春花、夏雨、秋風、冬雪中,先人們和大自然對話,為我們留下了一首首偉大的詩歌。中華民族何以偉大?我們應該用什么樣的方式來學習,才能和千年前的詩人們一同呼吸?才能擁有一種古典的生活方式?

后來我們決定帶著學生以農歷時間為線索,從秋分開始,跨越四季春夏秋冬,直到下一個秋分結束。在這段旅程中,以二十四節氣為線索,根據四季變化學習詩歌,同時結合國畫、民間故事、漢字、書法、考古、對聯、民俗感受著詩詞的溫暖和氣息,觸摸著詩詞背后一顆顆偉大的靈魂。

(2)課程內容及操作。這一課程是一年漫長的穿越,在這一年中,我們將帶著學生穿越二十四個節氣,穿越四季。學習內容歸納起來,主要包括以下五類。

① 節氣詩系列。在農歷二十四節氣當天,以節氣特征為主題,帶領學生了解節氣,走進詩歌。

② 農歷節日詩系列。春節、元宵、三月三、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臘八、除夕等是我國傳統的農歷節日,各地都有濃郁的地方風俗來慶祝節日,都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傳承的優秀文化。這些節日誦詩也是農歷課程的一個重要內容。

③ 季節組詩系列。每一個季節都有許多詩人的詠物之作,每一個節氣都有每一個節氣典型的物候,為每一個季節安排一個季節詩之旅,為每一個節氣選擇其中一種花來進行吟誦。

④ 走進名人系列。詩歌總是與詩人緊密關聯的,在一首首經典的詩詞背后,究竟站著一位位怎樣的詩人?而這些詩人的性格也如同四季一樣各不相同。因此,在每個季節中,選擇一位與之氣質相同的詩人,走進他的詩詞,走進他的靈魂。比如春天——走近陶淵明,“但使愿無違”;夏天——走近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秋天——走近杜甫,“竹石如山不敢安”;冬天——走近蘇軾,“一蓑煙雨任平生”。

⑤ 實踐活動系列。農歷節氣中有很多傳統習俗,讓學生跟隨節日誦詩,進行一些實踐活動,在親身體會中感受與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豐富農歷課程,如春風豎蛋,清明踏青,端午包粽子,中秋賞月,重陽賞菊。

四、課題實施效果

通過一個實驗周期的課題研究,我們取得了較為顯著的實驗效果。

1.學生層面

(1)培養了學生對古典詩詞的濃厚興趣。在第一階段的“調查、整理、分析”階段,我們從調查問卷中了解到:① 學生對詩歌的興趣,遠遠超出了我們的預想。98%的學生不但喜歡讀詩,而且經常摘抄并能記住一些精美的詩句;80%的學生都曾萌發過寫作的欲望,并確實有過嘗試的經歷。② 95%的學生對詩詞雖有興趣,但認識膚淺,興趣基本由沖動的情緒支配。學習中帶有極大的盲目性、隨意性。但隨著課題研究的逐步深入,學生對古典詩詞的興趣越發濃厚。尤其在第二階段的“激趣、閱讀、賞析”的過程中,學生在大量的活動引導下,學習到了“欲罷不能”的境地,人文素養得以提升。

(2)增強了學生的文學底蘊和閱讀、鑒賞能力。在大規模的“閱讀、賞析”過程中,我們組織學生對大量的優秀詩作進行解剖、賞析。通過賞析、品悟,指導學生認識和了解詩歌的特點(音韻的和諧、節奏的鮮明、飽含豐富的想象和熱烈的情感等),并通過對詩歌和小說、童話、故事等的比較,對詩歌進行了全方位的評析、感悟與學習。同時,我們還把研究與課堂教學接軌,并利用綜合活動時間,大量閱讀、品悟、積累詩歌語言。從而大大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面,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閱讀和鑒賞能力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3)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審美情趣等協調發展。我們發現,學生能用發展、變化的眼光看問題,能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審美情趣等都得到了協調發展。其間,我們通過多種渠道引領學生親近自然、回歸生活、感受真情,學生在真實的實踐活動中,心智得以開啟,心靈得以陶冶。

2.教師層面

(1)科研能力得到提高。課題研究是提升教師素質的重要載體。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們始終把教師的理論學習和業務培訓擺在重要位置,幫助實驗教師加深了對新一輪課程改革的認識,幫助教師樹立“大語文教學”觀念。令人驚喜的是,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不但得到更新,而且逐漸將新理念內化為個人自覺的教學行為。先進的教育理念能真正被教師內化并轉化為教師的教育行為,必須在教育教學的實踐中才能得以實現,因為先進的教育理念根植于教育教學實踐。通過課題研究的探索,我們得出結論:以課題研究為載體,是教師培訓和引領教師專業成長的高效模式。在這個模式中,首先,最為關鍵的一點是有教師的參與過程,有教師教學行為的跟進,能有效彌補目前大規模教師培訓中的種種不足。其次,教師在“研究”中學會了“研究”,掌握了課題研究的基本理論與基本方法,教研意識和科研能力都有明顯提升。

(2)教師的校本教研意識顯著增強。教育是集體智慧的勞動。課題組要求實驗教師擰成一股繩,充分發揮同年級教師團隊精神,集思廣益,共同在研究中成長。實踐—反思—總結—實踐,這是教師成長的階梯。課題組努力營造好研究氛圍,充分發揮教師的科研主體性,對課題研究中遇到的問題集體研究解決。同時,在討論會上引導教師積極反思。教師對研究中的問題、難題的思考,是教師成長的重要過程。

3.教學層面

(1)課題活動開展模式的構建。通過研究活動的開展,我們逐步摸索出了一條適合小學古典詩詞閱讀學習的課題活動開展模式。

(2)探索了不同形式的活動專題,主要構建了“農歷詩詞”課程。

五、課題的思考

通過課題的研究,我們認為古典詩詞資源豐富,每所學校、每位教師都可以立足校本進行有效的教學,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通過課題的研究,總結了專題活動形式,為小學階段的古典詩詞閱讀提供可供借鑒的實踐經驗,具有一定的適應性和可行性。下一步的研究,我們要思考如何構建評價機制,以保證目標的“達成”,真正落實活動的有效性。

篇8

筆者就蘇教版語文第七冊第四單元的神話主題單元為例,對“E”環境下提高小學語文拓展多元閱讀的有效性談談自己的拙見。

一、依托教材掌握閱讀方法

蘇教版語文第七冊第四單元中,《開天辟地》為中國創世神話,《普羅米修斯盜火》為古希臘神話,《一路花香》為印度禪理改編。這三篇課文讓學生走進神話寓言的寶庫,基于本單元的文本特點,專題性較強,因此對本單元的課文進行了整體教學。

通過第一課時的單元導讀,學生在整體檢測預習情況、整體感知單元課文的基礎上,感受三篇故事的異同。此單元導學的作用為:一知學什么;二知怎么學;三即喜歡學;四即拓展學。第二課時進行單元首推教學,以《開天辟地》為例,抓住結構,了解神話故事想象力豐富的特點,感受盤古的偉大獻身精神,并為下一課學習《普羅米修斯》作好語言文字以及文本內涵奠定基礎。第三課時進行單元次推教學,嘗試運用,鞏固方法,學會復述。

二、依托網絡開展主題泛讀

整體教學之后,我們鼓勵學生進行中國古代神話的廣泛閱讀,指導學生在課外閱讀中對神話的閱讀素材進行簡單的梳理。

首先指導學生進行神話板塊的構建,分為《中國古代神話》以及《古希臘神話》兩個板塊。并對學生閱讀儲備進行了調查,了解學生讀了什么,愛讀什么,想讀的又是什么。然后,通過篩選,整合,根據學生的需求以及四年級學生的年段閱讀水平,從眾多的版本中選擇適合四年級學生閱讀的十則中國古代神話,推送到學校“E學習”項目平臺的“課堂導學”模塊中。中午的閱讀時間,回家后的休閑時間,學生都可以登錄平臺進行閱讀。這樣,既保證了學生泛閱讀的寬度,又能避免網絡資源的紛雜給學生的閱讀帶來的盲目性。

三、立體交互分享品質閱讀

在泛讀的基礎上,怎樣才能提高閱讀的“質”,領略中國古代神話的魅力,筆者進行了課外閱讀的課內指導。

1.摘錄、批注式筆記

運用平臺“課堂導學”中的筆記功能,指導學生做好閱讀筆記。由于學生的平板操作水平有限,因此,指導學生采用進行摘錄和關鍵詞批注這兩種方式進行閱讀筆記。這樣,學生就可以方便快捷地多時間段閱讀,隨時摘錄,隨時批注,隨時表達自己的情感。

2.測試反饋分享認知

學校“E學習”項目平臺上有學生作業以及在線測試的功能。在充分感知神話內容的基礎上,運用平臺的學生作業板塊,針對中國古代神話的基本特點,進行在線測試,再通過反饋測試結果的統計,學生交流三組題目給予的啟示這幾個環節,學生對中國古代神話的基本特點,即“多為單神”“讀題能知內容”“結局多為圓滿”,能再一次得到認知鞏固。

3.散點聚焦掌握方法

學生邊讀邊做了一定量的筆記,對各則神話或人物,或情節,或語言文字,都有一定的感悟,但,這些筆記是散點的,是個體的。因此,在課內指導的核心推進過程中,我用導學單的方式:讀一讀:課堂導學中自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專業寫作畢業論文和教育教育職稱論文,歡迎光臨DYlw.neT]己最感興趣的那則神話。寫一寫:將人物關鍵詞寫在組長平板的Supernote軟件中。理一理:自己課前圍繞著神話故事所做的筆記。聊一聊:組內成員交流這則神話“神奇”在哪里?指導孩子對自己的筆記進行一定的回顧,整理。并在交流中,把類似的筆記進行聚焦,從而總結出神話的基本閱讀方法。即:一看奇特的人物形象,二讀神奇夸張的故事情節,三悟獨特的人物品質。

四、多元延伸形成主動閱讀

掌握了一定的閱讀方法之后,引導學生把目光由中國古代神話轉向古希臘神話以及印度禪理。而這一板塊的課外閱讀,學生的自主性更強,閱讀方式將更加豐富。班級交流互動平臺,QQ空間,群共享,校園網絡平臺,都可成為學生泛閱讀的支撐。而從《走進中國古代神話》中所收獲的閱讀方法,也能指導孩子們更為有效地領略異國神話或禪理。

“E”環境下的小學語文拓展閱讀,能依據兒童認知能力和獲知范圍,將課堂和其生活世界結合起來。而依單元專題采取較為集中的方法途徑,學習收集有助于語文學習的信息資料,讓孩子通過與大量的語文材料直接接觸,開闊視野、積聚知識,逐漸形成整理并運用信息資料于課內外學習活動的能力,必將有利于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逐漸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篇9

【內容提要】在探索中發揮多媒體網絡功效,充分利用多媒體計算機的交互性,發揮學生認識主體的作用;充分利用多媒體計算機及網絡提供的信息,優化學生語文知識的意義構建;充分利用多媒體計算機及網絡一體化,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協作學習能力;充分利用多媒體計算機及網絡一體化,更好的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走出語文教學的一條新路。

【關鍵字】交互性 信息 優化 一體化 協作 創新

今天的語文教學改革,從根本上講,就是為了探索既能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效能,又能適應未來教育發展需要的一條語文教學的新路。改革是過程,創新是目的。小學語文教學要避免盲目,就必須清楚地了解:小學語文教學為什么?小學語文教什么、學什么?小學語文如何教、如何學?

現在和未來對這三個問題的回答必然是不同的,專家學者們做了如下的比較:

階段 目的 內容 策略

現在 強調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和思想道德教育 教材和自學讀本 提倡“雙主體”思想,提倡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

未來 進一步強調培養學生創造性地學習語文的能力和信息能力 教材更具開放性,甚至是網站式的電子教材。 在教師的幫助下,學生運用現代技術自主而且高效有趣地學習語文

顯然,把教科書當作“圣經”一樣來解讀是陳舊的、過時的學習方式。今天的教材已經不僅僅是學生課桌上的書本,而真正發揮多媒體網絡功效,方能走出語文教學的一條新路。

一、充分利用多媒體計算機的交互性,發揮學生認識主體的作用

人機交互的特性是計算機特有的,方式更是豐富多彩。給計算機

下達指令 ,可以說話、按鍵、在手寫板上書寫,還可以利用紅外線遙控。計算機可以根據不同的指令進行不同的工作,可以線性的前進、后退,也可以聯想跳躍。展現的內容圖文并茂,影音同步,多姿多彩。這樣的學習方式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妙趣橫生,學生的自主能動的學習興趣很好地激發出來,進而形成學習動機。另一方面,教師精心編制或采集的課件水平越高,越能充分發揮計算機的交互性,學生在利用這些課件學習的時候,就越能充分發揮認識主體的作用。學生可以根據個人的基礎或經計算機測試后提出的建議,自主的選擇學習的方法。學習的過程變成了一個主動參與的過程,使學生獲得有效的認識。

利用多媒體計算機的交互性,我設計了一堂一年級電腦識字課。如下:電腦室里,一年級的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在各自的電腦上用教師編制的課件檢測前幾天學過的生字。測試的形式有聽音選字、正誤比較、選字比較等,教師在講臺的監控機上瀏覽每一個學生的自測過程,學生可以在自己電腦上看見自己的檢測結果。有的同學得到計算機獎的大紅花并拌有一首優美的音樂。有的同學得到“還不錯,要更加努力”!的評語,計算機還會給一些學得較差的同學提出“前面的內容沒學好,請復習!”的要求。于是,學得較差的學生可以回到課程主界面,從“復習”窗口選擇檢測時出錯、有困難的生字開始自覺地復習,復習好了就可以從“往下學”窗口選擇開始學習新的生字。學習生字是計算機自動提供的,如果你選擇了一個“樹”字,他就會向你推薦“村、林、桃、樹”等字。每個字的學習內容有讀音、部首、筆畫、識字秘訣(兒歌、順口溜)等部分。這樣的電腦識字課不但有益于學生對生字的音、型、義地鞏固而且也能使學生的詞匯量大大增加,以往枯燥乏味的識字課就會變得津津有味,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生字的能力。

二、充分利用多媒體計算機及網絡提供的信息,優化學生語文知識的意義構建

語文學習中學生完成語文知識的意義構建,必須達到四個層次:

1、“表層構建”:理解語義---借助工具書或平時的積累,理解詞、句、段的意思,明白寫的是什么和說的是什么?

2、“深層構建”:領會語意---聯系上下文、背景、說寫人的地位和場合等,領會語言的含義,明白為什么協和為什么說?

3、“語言審美構建”:根據語義和語意,賞析說寫人的語言技巧,體會語言如何表達和運用,明白怎么說和怎么寫。

4、“語言能力構建”:綜合上述三個層次,激發閱讀欲望和表達欲望,形成良好閱讀、表達的感覺和信心,達到能說能寫的境界。

語文知識構建的完成,即依賴于滋生的語文知識的積累,也離不開學習信息的完備。多媒體計算機及網絡能夠把大量的形式各樣的語文資源智能的轉化在一起,對同一個學習目標,可以讓學生即可以讀文章,又可以看圖,還可以看電影,甚至可以聽演唱。利用多媒體計算機及網絡提供的豐富信息,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積極性,促進學生主動地完成學習,最好的優化了學生語文知識的意義構建。

因此,我利用多媒體計算機設計了一堂二年級閱讀課《花園、果園》。如下:

上課了,伴隨著同學們耳機里優美的音樂,電腦顯示器上映出鄉村農民開墾荒地種果樹的情景。從春光明媚的日子,果樹枝頭百花齊放,到秋高氣爽,果樹上結滿了累累碩果,農民們喜笑顏開。讓學生們完全陶醉在美妙的境界之中。屏幕下方滾動顯示課文的內容,耳機里伴隨著悅耳的朗讀。學生操作鼠標學習生字,運用復讀功能反復讀每一句話,教師和學生交換理解意思。最后電腦映出一段祖國城鄉美如畫的影片,教師引導學生極富感情的總結:“我們的祖國像花園,我們就生活在祖國的花園里”。這樣,學生即能學的有興趣,又能理解到位,也能背誦課文,而且可以得到美的熏陶和自然深入的愛國教育。

又如實例,在上作文指導課《在支持北京申奧的日子里》的教學過程中:

前半節課里,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可以流覽計算機中有關的內容,把可以作參考的文章資料保存在自己的文件夾中。后半節課里教師指導學生動筆作文,學生可以邊參考已保存的文章資料,也可以即興發揮。第二節課花半節課的時間寫草稿,然后用半節課的時間譽正后交給教師。這樣一來使學生的作文視野開闊,資料詳實,學生既鍛煉了作文的布局功夫,也鍛煉了學生對豐富素材合理取舍的功夫,并有感而發,有雪有肉。不僅寫了作文,還進行了一次生動愛國主義教育。

三、充分利用多媒體計算機及網絡一體化,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協作學習能力

每一臺計算機都有獨立的操作系統和應用軟件,通過網絡可以把

所有的計算機連接在一起,實現資源共享。這種一體化的特性使語文教學既可以實施個別化的教學也可以實施協作式的教學。協作化的教學要求為每位學生對同一問題用多種不同的觀點比較和分析,在學習過程中可以采用競爭、協同、角色扮演等形式。經過協作學習,最后互相補充、集思廣益,對同一個問題得出較為全面的、科學的認識。這樣的協作式語文教學,是每一個學生都可以積極參與,都有自己的觀點,隨時可以和其他同學進行交流,聽取和吸納他人的意見,對有疑點的地提出自己的看法。這樣不僅可以潛移默化地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而且能使學生學會合作,提高學生協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四、充分利用多媒體計算機及網絡一體化,更好的培養學生的創

新能力

互聯網是世界上最大的資源庫,也是一種獲取資源、交流信息的

最好工具。在現代語文教學中指導學生充分利用多媒體計算機及網絡一體化帶來的語文資源,能激發學生創造性地改進自己的學習方法,最好最有效的搜索信息、選擇信息、管理信息、分析加工信息。有了計算機和網絡學生可以在任何范圍內查找自己需要的資料可以在任何范圍內交流自己的學習方法、心得和文章等。這對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發展和提高是不可估量的。例如:讓學生們獨立開辦一期“支持北京申奧”專題的語文小報,讓他們在計算機上制作和采集圖片、數據、文章并配合輸入自己的文章,在計算機上排版并使用一些畫片作為點綴,作出生動電子小報,打印出來展覽,還可以通過互聯網發送給全世界各地的小朋友。

通過上面四個方面的論述,在現代計算機及網絡飛速發展的今天,傳統陳舊的語文教學方式已經不能適應對未來的要求,因此語文教學的改革創新勢在必行。

首先,要認識到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在于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和政治思想教育,還要培養學生適應信息社會、適應知識經濟時代要求的創新能力。小學語文教學的內容不能僅限于書本,要善于在浩如煙海的語文資源中廣采博,收擇優而授。語文教學的方式一定要突破“灌輸式、口耳式”的模式,要重視學生的積極參與和主動學習,教師要編制優秀的、能激發學生興趣的課件給學生提供主動發現、主動探索的環境。

其次,在運用現代語文教學技術,推進語文教學改革的實踐中,要大膽地采用新的語文教學模式,它應該是教師和學生都主動參與其中,將課前、課中、課后三個時間段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這樣才能達到最佳教學效果。如下圖所示:

課前

語文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之一,在語文教育的過程中要淡化死記硬背,減少機械抄寫的訓練,突出中間層和高層次的語文素質的培養。真實應有效地實施素質教育,根據大綱的要求小學生的語文素質應逐步達到三個層次:聽、說、寫的能力;搜索、選擇、管理語文資源并分析加工語文資源的能力;對祖國語言文字由衷熱愛和嫻

篇10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

有效的課堂教學是兼顧知識的傳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養和個性塑造的活動。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質量,同時又避免以往“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全過程,是當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課題。我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談一些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希望對第一線的語文教育工作者有所幫助。

一、何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所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主要是指教師在課堂時間內組織的教學活動,使學生獲得發展與能力提升。從教師的角度來講。教學的有效性依賴于教師有效的“教”,并克服無效的“教”。有效的“教”指的是促進學生“學”的“教”,它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直接的促進,即通過教師的教,學生學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二是間接促進,即通過教師的教,學生學會了學習。掌握了學習方法,提升了學習能力。從學生的角度來講.時間、結果、體驗是考量學生有效學習的三個重要指標。學習時間指學習特定內容所花費的時間,學習特定內容所花費的時間越少,效率就越高。學習結果,指學生經過學習產生的變化、獲得的進步和取得的成績,這是有效性的核心指標。學習體驗指的是學生的學習感受,即伴隨學習活動產生的心理體驗。這是被傳統教學所忽視的考量有效性的一個向度。

二、當前影響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一)、部分教師教學方法落后

許多有成就的教師總結出各種優秀的教學方法。但是想推廣比較難.教學是一門很深奧的藝術,并不是教師聽一兩節好課就可以學會的。雖說教無定法,但大的原則還是有的,好

的課是一定讓學生主動開心地積極參與的,好的課一定是可以讓學生的知識、能力、情感都得到很好培養的,而不少教師遠遠不能做到這些.原因是胸中無教法,或教法簡單、無趣。

(二)、身邊的教學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合理的運用

在不同的地區,教學資源是有很大差異的,無論是教學的硬件,還是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都是有差異的,這些方面通常我們無法改變。重要的是我們要有用好身邊教學資源的意識和用好身邊教學資源的能力,對把身邊的教學資源充分合理運用。而當前部分教師還不能夠充分利用好身邊的教學資源進行教學。

(三)、示范作用的公開課堂教學“作秀”現象嚴重。

新課標帶給教育界的是一股撲面而來的清風,許多教師的教學活動因此充滿了盎然新意與勃勃生機。但在熱熱鬧鬧的課堂背后。在張揚個性自主的同時,作為一線教師的我們不難發現。部分老師對新課程理念理解上出現了偏差,片面地認為合作學習就是體現自主。于是不管教情學情,逢課必有自主學習。有的老師理論與操作出現了嚴重的脫節現象,在課堂上趕時髦、走形式,作秀之風盛行,什么流行就學什么,完全脫離了生本、文本。在課堂上在課堂上不同程度出現了趕時髦、走形式、擺花架子的“課堂作秀”現象。如盲目的情境秀、泛濫的合作秀、低效的媒體秀、膚淺的表演秀、生硬的生成秀、云里霧里的朗讀秀。

三、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幾點策略

(一)、明確學習目標。

在一堂課中,教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必須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因此教學目標的確定就顯得非常重要。它既要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又要考慮到時間的限制。因而,教學目標的制定,必須實際、科學,教學內容量化。只有量化,才能使教學目標明確化,才能使學生圍繞著目標學習,教師圍繞著目標活動、學習,增加有效的教學時間,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抓好課前預習。

課前預習十分重要。預習是學生自主閱讀課文,掌握文中的生字,讀準字音,理解新詞,讀通句子。了解課文內容,提出不懂的問題,查資料收集與課文有關的知識。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學生養成預習的習慣,課堂上就能節省時間,教師組織學生交流,引導學生各抒己見,點撥課文中的難點,設計精簡習題檢測,這樣,學生輕松,課堂效果良好。

(三)、從興趣入手,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對一個人掌握某種知識技能起著重要作用。由于社會的飛速發展,信息手段的豐富,學生對許多教學內容已經知曉,甚至司空見慣,再加上課前的預習,往往使學生在深入學習時,對課文內容失去興趣,影響教學效果。因此,我們要針對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愉快地進入學習。

(四)、指導朗讀,讀中感悟。

閱讀教學的第一步是讀文。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注重閱讀教學中的朗讀指導,是每個語文教師應盡的職責。要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教師的范讀十分重要。當然教師范讀時要讓學生邊聽邊想,邊看邊畫,正確聽出節奏,停頓和速度,輕重緩急,讓學生進入意境。

(五)、營造競爭氛圍,鼓勵展示自我

在課堂教學中,如果抓住時機,適當組織一些小競賽活動,不但能活躍氣氛、增強效果,而且能培養學生積極向上,勇于開拓的優秀品格。比如,認讀生字時,可以組織開火車讀、

搶答等形式的活動;識記生字時,可以組織加一加、減一減、猜字謎等形式的活動。學生的一個心理特征是“好表現自己,展示自己”。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尋找機會,創造“展示”條件,讓學生充分“表現”。可以讓題目有不同見解的同學在課堂上發表自己的看法并予以適當鼓勵和表揚。可以對課文中的個別章節在學生充分預習的情況下,讓學生自己上講臺講課,講給其他同學聽。在他們“表現”自己的同時,檢驗他們的自學效果,鍛煉

他們的表達能力與心理素質。有時。還可以圍繞一個專題,指導學生寫“小習作”,寫出自己在學習時的心得體會。這時促使全體同學認真閱讀課本,查閱資料,從而使整個課堂氣氛熱烈、充實。

結語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們必須以教學理論作指導,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不斷完善和創新,熟練地運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因此.語文活動要立足教材,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組織開展合適的活動。這樣,才能提高小學語文課堂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巢宗祺,雷實,陸志平主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解讀,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