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途徑范文
時間:2023-08-03 17:30:5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途徑,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小學數學;素質教育;方法;質量觀
要深化素質教育,就要從小學基礎抓起,小學基礎教育的各門學科,都應當以素質教育為目標對學生加以培養,以適應中國未來發展的之需要。作為小學最主要基礎課之一的小學數學更是重中之重,小學數學教學的基本要求是:根據數學學科的特點,對學生進行學用的教育,愛祖國、愛社會主義、愛科學的教育,以及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獨立思考、克服困難的精神。這充分體現了教育性質,體現了素質教育的目的。因此,小學數學教學是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
一、轉變教育思想,堅持教書育人
通過數學的實際應用,進行學習目的教育。教學中讓學生認識所學知識的實際應用價值,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一步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通過數學教學的嚴格訓練,進行學習素質教育。在數學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書寫規范整潔、嚴格認真細致,自覺檢驗修正的良好學習習慣和勤于思考、不怕困難、敢于競爭的精神。還可以通過數學的一些數據、材料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通過數學教師的為人師表,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從而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思想素質。
二、教會學生的學習方法
進行素質教育,讓學生在數學知識形成過程中掌握其規律、方法,逐步培養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融匯貫通的能力,引導學生由“學會”向“會學”發展是課堂教學的主要目標。實現這樣的目標,教師必須結合數學教學引導學生逐步理解和掌握獲取數學知識的方法。如閱讀學習的方法、操作學習的方法、遷移類推的學習方法、發現學習的方法、嘗試學習的方法。還要讓學生學會分析、綜合、對應、轉化、假設、比較、還原、逆向等解題時的方法。例如在學習圓的面積公式時,讓學生用切割拼湊的方法推導出圓面積公式,在教學探求圓柱體積公式時,可這樣啟發學生:我們用什么方法,怎樣推導圓面積公式?能用這種方法把圓柱體變成學過的幾何體嗎?可能變成什么幾何體?怎樣來推導圓柱的體積公式?從而促進學生已有知識的正遷移,在遷移中推導出圓柱的體積公式。通過這此教學讓學生掌握方法,學生借助這些方法更好地消化、吸收、應用數學知識,從而能達到發展、提高素質的目的。
三、堅持因材施教,實行分類指導
由于人的遺傳因素、生理條件以及環境、教育等影響,學生的生理、心理結構、接受能力和發展狀況有所差別,再加之社會對各方面的人才要求也不盡相同。因此,實施小學數學素質教育要考慮到學生的個別差異,因人而異。在教學中,應根據各個學生的實際情況,按不同的層次進行指導,讓絕大多數學生經過努力都能達到教學大綱所規定的素質要求,同時抓好“兩頭”,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分析產生困難的原因,有針對性地補差,在教學中做到提問側重中下生,板演突出中下生,行間巡視留心中下生,課內輔導優先中下生。對學有余力的學生,要積極為他們創造良好條件,讓他們脫穎而出,在學習內容上,可適當補充一些內容,擴大知識面;在練習上,可增加一些難度較高、綜合性較強的題目,加強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和發散性訓練;在形式上,可組織他們參加數學課外活動和數學競賽,讓他們的聰明才智得到發揮。這樣讓每一個學生的數學素質都得到全面、和諧、充分的發揮。
四、改進教學評價,樹立全面質量觀
篇2
[關鍵詞]語文課堂教學 素質教育 學生
實施素質教育是迎接21世紀挑戰,提高國民素質,培養跨世紀人才的戰略舉措。素質教育是為實現教育方針規定的目標,著眼于受教育者及社會長遠發展的要求,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宗旨,促進受教育者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為基本特征的教育。當前實施素質教育已成為中小學教育教學改革的主旋律,而語文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基礎學科,語文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素質教育要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勞動,學會生活,學會審美,所以搞好語文課堂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那么如何才能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呢?我個人認為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
素質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都能學有所得、學有所成,都能獲得事業上的成功,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因此,實施素質教育就必須做到面向全體學生,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作為語文教師,在授課時應面對全體學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調動他們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應試教育只是面對少數學生,是一種扭曲的教育,施教者缺乏“全體”意識,只是圍繞尖子生施教,針對好學生發問,冷落了其他學生,大大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從而使他們失去了學習的興趣。語文課堂教學要實施素質教育,就要一改應試教育的弊端,在課堂上盡可能創設和諧的氛圍,利用靈活多變的形式,使學生在愉悅中完成知識的學習。
二、明確教學任務,樹立語文教學的素質觀
當前中學語文教學的根本目標與任務是:全面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與語文能力。語文是人們進行交際和思維的最重要的工具,又是民族化的載體和組成部分,它凝聚著民族的思想感情和人文價值。因此,為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中學語文教學在傳授語文知識的基礎上,必須注重學生的智力開發和創造能力的培養;注重培養和發揮學生的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現代社會的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呈現多層次、多類型的趨勢,語文教學可利用自身的特點和優勢,創設一定的時間和空間條件,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外活動,幫助學生挖掘潛力,提高其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使其通過學習、活動和交流,促進個性語言品質和個性思維品質的養成,達到“全面發展有特長,知能并舉有個性”的目標。
三、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大力推進教學方法改革
優化教學方法是推進中學語文素質教育的必要手段,也是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思維品質的重要途徑。未來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不僅強調寫作能力,更注重聽、說、讀的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重視培養和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語文綜合素質和能力,加強閱讀教學,使學生通過閱讀積累知識,發展思維能力。
篇3
進一步深化勞動技術教育的實踐研究,建立科學的課程標準和實施方略,總結和探索實施勞動技術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徑,發揮其實施素質教育主體實踐基地的作用,促進勞動技術教育的健康、穩定和創新發展,充分發揮勞技課的作用,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打好基礎。此同時不斷提高學校勞動技術的整體辦學水平和辦學特色。
二、工作目標:
(一)教師方面
通過本課題研究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不斷深化對勞動技術教育的認識,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二)學生方面
1、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形成熱愛勞動、熱愛人民、熱愛生活和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養成勤儉節約、認真負責、遵守紀律、團結合作、愛護公物、珍惜勞動成果的品質以及良好的勞動習慣。
2、初步掌握現代生活和現代生產所必備的技術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生活自理能力和一定的技術認識、技術思維、技術實踐和技術創新能力。
3、初步具有與技術相聯系的經濟意識、質量意識、審美意識、倫理意識、效益意識、環保意識,以及關心當地經濟建設的意識。勞動技術教學計劃三、具體措施:
(一)理論學習,樹立素質教育的基本觀念
樹立素質教育觀念,是搞好勞動技術學科建設,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前提。勞動技術學科教師要明確: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思想政治教育為靈魂,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學校教育不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視德育,還要加強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和社會實踐,使各方面教育相互滲透、協調發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勞動技術課教師必須確立面向全體學生和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學習有關的理論,注意培養學生個性特長,促使每一個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發展。
(二)大力優化教學過程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因此,精心設計好勞動技術學科的課堂教學,優化勞動技術課的教學過程就成為提高勞動技術課的教學質量,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
篇4
關鍵詞:新課改 素質教育
實施素質教育是當前教育改革和發展中的一個首要問題,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由應試教育走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一項偉大的工程。學校是每個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初步形成的重要時期。因此,搞好素質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那么,如何新課改下如何對初中生實施素質教育呢?筆者對此淺談如下幾點:
一、加強對素質教育的認識
1、什么是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據《教育法》規定的國家教育方針,著眼于受教育者及社會長遠發展的要求,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養受教育者的態度、能力、促進他們在德智體等方面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為基本特征的教育。”
素質教育的基本內涵可用兩個字來概括:一是“全”,即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提高國民素質。“全面性”是素質教育一個最為顯著的特征,“為了一切學生,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這是對素質教育“全面性”的表達。基礎教育首先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為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服務,使全體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全面發展和提高,這也是對素質教育“全面性”的闡述。二是“新”,即在新時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新要求。
2、素質教育的特征
素質教育具有鮮明的特征,一是具有時代性。素質教育要緊緊圍繞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興國戰略,緊緊跟上數控技術發展的最新時代,為適應數控的發展而開展素質教育。二是具有全體性。素質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強調要為全體學生開展教育。三是具有綜合性。素質教育的目標是要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四是具有主體性。關注素質教育強調要充分發揮教師和學生的主體性,個性和創造力發展開展教育。五是具有長效性。素質教育強調要培養學生的基本素質和終身學習能力。促進和支持學生可持續發展開展教育。
二、新課改下初中生素質教育的策略
1、更新觀念,為實施素質教育提供良好氛圍。
素質教育隊伍的成立,使學生明白實施素質教育,就是讓學生掌握新知識為基礎,以培養學生學習能力,表達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協作能力為重點,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為目標,其中思想道德是根本,文化素質、業務素質是基礎、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為保障,學校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教會他們懂得思考,懂得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主動地、創造性地工作。
2、加強素質教育不能放松基礎知識教育。
學生全面素質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基礎知識的制約,基礎知識扎實程度,是學生全方位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從學生的長遠發展考慮,也必須把基礎知識學扎實,否則學生的人生發展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3、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和多媒體手段,加強素質教育。
校園網上要開設素質教育的專門欄目,組織一些素質教育的典型教案;開設網上學生心理測試和咨詢服務;開設網上電子精品書庫;虛擬網絡校園文化氛圍;充分利用社會上豐富而鮮活的各種多媒體素質教育資源;編制、開發系統的素質教育軟件等來開展素質教育。
4、要在教育教學方面進行改革
要真正做到不僅注重教學的效果,也注重教學的過程;不僅重視智力因素的培養,也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不僅重視單科的教學目標,也注重跨學科的目標;不僅重視統一要求,也重視因材施教;不僅重視學生的行為訓練,也重視學生心理素質的發展以及身心發展的統一;不僅重視知識、能力的培養,也重視品德的陶冶;等等。
課程結構必須科學化。要建立必修課與選修課、統編教材與本土教材、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課堂教育與課外活動、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理論教育與社會實踐密切結合的新課程體系。要探索啟發式、科學化的教學方法。以往的教育過于保守,采用的教育方法多數是適應性的,學生在現行環境下運用已有的知識、技能、經驗去解決新問題時往往缺乏創新精神。素質教育是一種創新性的教育,因此,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以培養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創新意識,鼓勵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各種方法和途徑。
5、實施校本評價,構建學校內部形成性評價機制
篇5
素質教育是人類以其自身身心素質為對象的再生和創造,是一種著眼于發展,著力于基礎的教育,在素質教育的思想下,數學教學也不例外,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已成為教育教學的主要任務。《九年制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大綱》明確指出:中學數學教育必須使學生具有一定的數學素質。這就要求我們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打破以往以應試教育為主的片面的教育規律,把素質教育納入正常的數學教學軌道是擺在我們數學教師面前的重要課題。下面結合我多年的教學實踐,談談在數學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幾點做法。
一、實施數學素質教育,就要在數學教學中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加大基本技能的培養,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傳授基礎知識,培養基本技能是數學教學的核心任務,也是現代生活和生產的需要。長期以來,數學教學中只重理論知識,忽略實踐知識,課本知識與實際脫離,嚴重影響數學教學效果。要改變這一狀況,就要把重點放在培養學生運用基礎知識,基本技能來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聯系實際生活,開拓學生視野,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健康的心理素質,也是數學教學的基本要求。因此,經常指導學生閱讀科技書刊,帶領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是數學教學實施素質教育不可缺少的環節。
二、根據素質教育目標來看,數學教學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重視開發潛力
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更新傳統教學觀念,樹立現代教學觀,要始終貫徹啟發性原則,變被動地接受知識為主動地獲取知識,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同時,注意基本技能的訓練和能力的培養也是教學過程中極為重要的素質教育,要把數學教學看成是思維活動的教學,注意調動學生的思維活動,教師在教學時,充分重視數學概念、公式、定理、法則的提出過程,讓學生自己主動去發現、理解、歸納,把教師所要灌輸的東西變為學生自己獲取的知識,提高能力的途徑。
三、適度有層次的作業是實施課堂素質的基礎要求
篇6
【關鍵詞】素質教育體育教育心理素質
素質教育是以人的身心發展和個人的素質提高為目的的教育。而人的素質一般是指思想素質、文化素質、身體素質、審美素質和生活技能素質。《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要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生動活潑的發展”。可見,促進學生身體、心理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的身體心理素質,乃是學校體育的體質功能和首要目的。學校體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和手段,對學生身體素質和及其它素質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同志在《體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體育是載知識之車寓道德之舍,不僅可以強筋骨,而且還有增知識、調感情、強意志之效。”現代體育科研證明,學校體育不僅可以增進學生健康,增強學生體質,而且可以向學生進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開發學生的智力,提高學生心理素質,陶冶學生的情操,發展學生的個性,促進學生的社會化。
一、早操場、課間操與素質教育
早操、課間操都是學校體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通過認真做早操,不僅能驅除學生大腦皮質睡眠而且形成的抑制使其精神為之振奮,從而輕松愉快的投入到一天的學習中去,進而為保證學習質量、提高學習效率提供了有力的外部條件;而且在清新的空氣中經常堅持認真地做早操,對促進機體的新陳代謝,提高機體的工作能力,增進身心健康,增強和發展身體素質都有著顯著的作用;課間操是課間休息時間進行的一種體育鍛煉。通過認真完成課間操,可以使學生獲得積極性休息,可以消除和緩解在上課進程中產生的疲勞,使身心得以充分放松。才能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到下一節課的學習當中。積極認真的完成早操和課間操,對培養學生集體主義精神、陶冶美的情操、培養學生積極進取、團結奮進等良好的心理品質、以及節奏感、韻律感和美感,具有特殊的作用。
素質教育要求學校體育具有全體性,要面向全體學生,提高每個學生基本素質,使每個學生都健康成長,而高質量的早操及課間操正是這一要求在學校體育中的具體體現,同時也為落實《學校體育工作條例》,保證學生每天有一小時體育活動時間,提供了保障。
二、體育課與素質教育
學校體育實施素質教育是通過各種渠道進行的,而體育課堂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途徑,也是學校體育的基本組成形式,是實現學校體育目標和實施素質教育的中心環節。我們應充分發揮學校體育所具有的其它學科無法替代的教育功能。
(一)思想品德素質教育
在體育課堂教學中,不公要教會學生技能、技巧和技術,還要教會學生做人,學會生活,培養良好的體育體育道德風尚。在練習中培養學生認真觀摩互幫互學的良好習慣;在調動隊伍時培養學生互相尊重、禮貌互讓的風格;在短跑教學別是在起跑練習中培養學生精力集中的習慣和實事求是誠實的品德;在中長跑教學中培養學生堅忍不拔、吃苦耐勞、頑強拼搏的精神和毅力;在跳躍、障礙和支撐跳躍項目教學中培養學生勇敢果斷,不怕困難,不怕失敗的良好品質;在球類項目教學中培養學生全局觀念和集體合作精神;在各種體育競賽中培養學生勝不驕、敗不餒的好作風。
(二)文化科學素質教育
通過體育基礎知識的學習,基本技術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過程進行智能教育,培養學生懂得學習、創造、求真的良好習慣。
首先,在體育教學中,除了教會學生鍛煉身體的方法之外,還要向學生傳授體育理論知識及培養體育欣賞能力等,使學生學到豐富的體育文化知識,拓寬知識面。
其次,在體育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自己動手設計編排徒手操,并付之練習;引導學生布置教學場地、自制體育器材,并付之使用,以此培養學生創造力和想像能力,發展其個性。
再次,要根據體育項目的特點,在教學中可開發學生的智能。比如,通過田徑教學的起跑練習能培養學生的自控能與快速反應能力;通過籃球投籃練習能培養學生的準確能力;通過排球的扣球能培養學生的判斷能力;通過體操動作教學,能培養學生運動本體感覺能力和時空感覺。通過各種體育活動在提高學生體育能力的同時,促進其智能的發展。
(三)心理素質的教育
通過體育教學,提高學生自我鍛煉能力和身體活動機能,促使學生腦體結合,培養綜合運用腦力和體力的能力,把心理控制在最佳姿態,達到提高心理素質的目的。通過游戲、教學比賽、考試、運動會等各種各樣的體育活動,可以培養良好的健康心態,使學生有良好的心理控制能力以及心理穩定性和適應性。可培養學生競爭、創新意識、以及團結協作和開拓進取精神。
三、課外體育活動與素質教育
課外體育活動也是學校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工作,是實施素質教育、教會學生健體的具體體現。課外體育活動,對啟發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提高運動技術水平,以及擴大交往,豐富課余文化生活,形成良好的道德風尚都有重要意義。
篇7
關鍵詞:小學生 素質教育
一、構建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素質教育常規管理模式的必要性和出發點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明確指出:“小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促進學生主動活潑的發展,辦出各自的特色。”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和現代化的實現,最終取決于國民素質的提高和人才的培養。基礎教育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是落實“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步驟。在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改革實踐中,積極探索建立素質教育的運行機制:從轉變教育思想,確立素質教育目標入手,突破傳統的應試教育管理模式,構建以素質發展為中心的學校管理新模式,從擴充教育本身創造,最大限度地促進人的健康成長和發展,全面提高人的素質出發,建立科學的評估、評價體系,在全省中學實行規范化學校建設,對學校、教師、學生進行科學評價。
當前在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體制的影響下,從學校與社會發展的適應性、學校與學生身心發展的適應性、學校與社會環境的適應性出發,不斷地探索新形勢對學校管理提出的新的要求,使學校素質教育常規管理系統發揮其應有的功能,提高素質教育常規管理的效率,增強素質教育運行機制的活力,這是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帶有根本性的必須解決的大問題。
在小學實施素質教育,它的運行機制,其系統內部應不斷地進行協調,使之從無序向有序轉化。其轉化的直接成果表現為:學生整體優良素質的養成,教師素質的提高。對小學素質教育的常規管理,只是學校管理的一部分,是一種基礎管理,要提高素質教育的水平、質量和效益,還應使素質教育的運行機制不斷完善,真正建立起素質教育正常的工作秩序和正常的教學秩序,這是學校常規管理的基本使命。
通過實驗研究,總結出小學素質教育常規管理規范化的典型,以推動基礎教育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創造出較高水平的有代表性的中小學素質教育常規管理規范化的新模式。
二、素質教育實驗研究的設想和基本原則
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是教育領域內一場深刻的革命,也是一項復雜而艱難的系統工程。
在實施素質教育的實踐中探索、補充、完善素質教育內涵、任務、目標、運行機制等理論與實踐問題。同時要把素質教育的理論轉化為學校的辦學和改革的機制,這就要以常規管理的改革為突破口,構建以學生素質發展為中心的新型的管理模式,從管理方式、方法、內容、機制等諸多方面進行綜合改革。具體說從以下五方面實行突破:一要轉變教育觀念,充分認識應試教育的片面性弊端,堅持基礎教育的基礎性和全面性;重視基礎教育的育人功能,通過每個人的個性發展的培育實現基礎教育的社會功能;重視基礎教育對提高整個民族素質的作用。二要從素質教育常規管理和各種制度建設入手,完善保證素質教育的落實。三要改革和完善基礎教育的評估標準、方式和運行機制。四要改變教學方式和教師的行為模式,提高教師的素質。五要重視基礎教育教學內容的基礎性,真正教育學生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常規管理規范化實驗研究要遵循下列原則:
(一)社會主義方向性原則
學校管理必須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根據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從學校的實際出發,實施素質教育,改革同社會主義現代化不相適應的教育思想、內容、方法,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
(二)整體性原則
把學校視為整體,堅持統一規劃、統一指揮,合理組合,爭取最佳效果。做到把總目標分解落實到各部門、層次和個人;機構設置要合理,做到統一指揮,分工明確,協調運作;做到以學生素質發展為中心全面安排,領導統籌全局,做好協調工作。
(三)全面性原則
面向所有學校,面向所有的學校領導和教師,面向所有學生,面向學校工作的各個方面,以學生素質發展為中心來研究常規管理工作。
(四)基礎性原則
即從培養學生掌握基本知識,具體基本能力,培養基本修養出發,來構建常規管理的評估體系和標準。
(五)發展性原則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實現全體學生諸方面素質與個性的充分發展,只有堅持發展性原則,才能真正實現素質教育。
三、實驗研究的內容
傳統的“應試教育”學校管理模式,沒有把學生的思想素質、道德素質、智能素質、心理素質、身體素質、勞動素質、審美素質等進行全面管理,沒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學生全面發展上,這嚴重阻礙著素質教育的實施。為此,要構建一個以素質發展為中心的學校管理新模式,在實施管理過程中,把主要精力放在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的分析、研究和評價上,對學生素質全面發展進行系統管理,建立一個綜合的、全面的、開放的、多元的管理系統,從而對學生的素質情況進行學校的、家庭的、思想的、道德的、生理的、心理的、智力的、體力的全面管理。
一是以學生素質發展為中心建立對學生的科學評價標準,并以此標準為基準,建立和完善各層次的管理職能。對學生的評價主要包括科學文化素質評價(包括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學習情況等),身體心理素質評價(包括體質發展情況和心理狀況等),思想道德素質評價(包括思想觀念、道德認識、行為習慣、生活能力),勞動素質評價(包括勞動觀念、態度、習慣和勞動技能等)。
二是為進行素質教育而設立相應的管理機構。要配備相應的管理人員,制訂相關的管理目標和管理制度,以及獎懲辦法方面的管理。
篇8
【關鍵詞】課堂教學;素質教育;興趣;歷史智能
黨和國家歷來重視歷史教育,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反復重申了對青少年進行歷史教育的重要性。國家教委頒布的《中學歷史教學大綱》開宗明義地強調指出:“歷史課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對提高全民族素質,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起著積極作用。”因此,作為一名初中歷史教師更應上好歷史課,充分發揮歷史學科的特點,在課堂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力爭面向全體,全面提高,讓學生主動發展。
素質教育是一種主題性教育,新的增長方式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強調人的作用,一切為了人,以人為中心,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客觀需要,素質教育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旨在弘揚人的主題精神。作為主體性的素質教育包含了主動性、獨立性、創造性與參與性等方面的內涵,體現了教育現代化的時代精神。
而實施素質教育是當代教育教學改革的主課題,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是課堂教學活動。如何在初中歷史學科課堂教學中體現素質教育的三要義,從而實現對學生實施素質教育,達到讓學生全面發展的同時學有特長,是眾多從事中學歷史學科教學的教育工作者正在思考和研究的問題。下面就如何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談幾點粗淺的做法:
1.確定好歷史課教學目的
確定好歷史課教學目的,充分發揮歷史課堂教學中素質教育的功能。歷史課堂教學作為一個實踐過程和人際交往過程,具有心理培養的功能。因此,在確定歷史課堂教學目的時,要全面地辨證地理解歷史教學傳授基礎知識,培養能力,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三項任務之間的關系。這項任務,從總體上說應是同步的,要寓思想教育、能力培養于基礎知識傳授之中,應是掌握基礎知識和培養基本素質,注重能力培養(發現發展學生的潛能),進行思想教育,實施素質教育。同時歷史教學也要教會學生掌握終生受益的科學思想、方法、觀念、精神等。形成學習能力、培養學生具有愛國、遵紀守法、文明禮貌、忠誠老實、惜時守信等優良品質,教會學生適應社會、適應變化,會生存、會做人、會學習、會創造的基本常識和能力,從而充分發揮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素質教育的功能。
2.激發和培養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
激發和培養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是歷史課堂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前提。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就是人們積極探究某種事物或進行某種活動的傾向。興趣能夠把人的生命力調動起來,是人們活動的強有利的動機之一,要想很好的完成一項工作就必須先有興趣,興趣是高質量完成一項工作的先決條件。那么如何激發和培養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呢?解決這個問題,概括起來說就是:千方百計,隨時隨地,各種途徑。
2.1 設疑激趣。“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有了疑問,才會進一步思考問題,才能有所發現、有所創造。
2.2 用歷史故事激發和培養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歷史本身就是“故事”,但是如果機械的忠于教材,照本宣科就顯得枯噪乏味,學生沒有興趣,不愛學。因此上課時根據實際情況,在教學中既忠于教材又不限于教材,就是把某一段歷史生發一下,讓其增一點情趣,形成一個完整的歷史故事,給學生一個完整的印象。
2.3 用影視戲劇激趣。許多影視戲劇本身描述的就是一段歷史,在課堂上用影視戲劇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是一種較好的辦法。
2.4 以詩詞歌謠激趣。詩詞歌謠是我國重要的文化遺產,許多詩詞歌謠反映的就是當時的社會情況,像杜甫的“三吏”、“三別”,反映的就是唐朝走向衰落時期的社會情況。另一方面對詩詞的學習更利于對歷史人物的掌握和理解。為什么坡的詞豪放,而李清照的詞哀婉,這與他們生活的社會背景是分不開的。用詩詞歌謠既可以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又有利于學生創造思維的發展。
2.5 用歷史革命歌曲,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心理學研究表明:當一個人長時間從事某一活動后,他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甚至會產生厭倦的情緒。特別是中學生,正處于活潑好動的年齡,很難在課堂上自始至終地集中精力,認真聽講。而音樂具有改變人的心境和情感作用。課堂中穿插與教材有關的歌曲會重新喚起學生的愉悅之情,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使他們的思路隨著美麗歌聲重新回到課堂中來。
2.6 用歷史課外活動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在教學實踐中我深深的體會到,組織歷史課外活動對于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歷史興趣,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1、聘請組內老師搞專題歷史講座,講授中注意其知識性和趣味性。2、吸收本學科的課代表和學習骨干,充分發揮他們的特長,組織他們創辦歷史墻報、歷史上的今天、歷史知識咨詢等。有些材料由老師提供,有些材料由他們自己到圖書館和其他地方查找。3、參觀游覽名勝古跡活動是十分有益的活動,既能大大豐富學生的歷史知識,又能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3.統觀教材確定課堂教學重點
統觀教材確定課堂教學重點,恰到好處的突出教材重點,是在歷史課堂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所謂教學重點,是指教材中最主要內容,在知識結構中其紐帶作用的知識,它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基本技能等。有一重要軍事思想是:“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他提出“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的重要論斷。這一思想對教師的教學工作具有指導意義。
任何一本教材可講可學的東西都相當豐富,可以說是字字寶貴,處處精華,似乎都忽視不得。但是由于教材特點不同,教學時間所限制,我們不能,也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把教材的方方面面巨細不分,面面俱到的講完講透。這就有必要對教材刪減取舍,以便“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
4.改革歷史課堂教學組織形式,注重開發學生的歷史智能
改革歷史課堂教學組織形式,注重開發學生的歷史智能,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
4.1 改革注入式的授課方式。為了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我針對學生好探索、好奇心、好勝心強的特點,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差異因材設問。將知識點設計成深淺程度不同的應答式或發散式提問,由層次不同的學生回答,應答式提問只回答是什么或怎么樣的知識。
4.2 開發學生歷史智能,在課堂教學中開辟“五分鐘節目”。所謂“五分鐘節目”就是利用課堂五分鐘時間,讓學生介紹自己新近課外學習或收集歷史方面的信息、故事等。
4.3 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根據教材內容,恰當的用談談論論的方式來完成課堂教學,發揮歷史學科的教育功能。常言說,談古論今。學習歷史重在歷史的教育功能,談談論論恰好能較好的發揮這種作用。這里所說的談談論論,一是就古論古,既在講歷史大事、歷史人物時,要注意對歷史大事和歷史人物本身作出科學的歷史的評價。不能只講不論,而是要發表議論,找出得失,使人明智。二是以古鑒今。講歷史要聯系現實,使歷史為現實服務,講足論透一些史事和人物對現實的影響和聯系,不能古今割裂。學古不論今,歷史就是遙遠的,也就無從發揮其教育功能了。所以談談論論應是發揮歷史學科作用的比較好的方式。同時,就課堂教學而言,能形成學習歷史的愉悅氛圍。
談談論論比較靈活,古今中外,縱橫交錯,頗能引人入勝,容易引起師生共鳴。談談論論不只是教師的單項活動,教師也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他們對古今發表議論,在師生暢談之中,學生學習的內動力被驅動,充分發揮了歷史學科的教育功能。
4.4 組織開卷考試,提高歷史智能。每一學期搞一兩次開卷考試,并把開卷考試的成績以百分比的形式納入期末考試成績,對學生來說調動了學習積極性,又提高了歷史智能。開卷考試的試題必須精心設計,由潛入深,答題時學生可以適當翻閱課本、筆記本、填充圖、地圖冊,這樣可避免死記硬背,又促使學生記好筆記,訓練讀書讀圖能力,同學們反映這樣的考試既減輕了學習負擔,又能掌握歷史基礎知識,提高歷史智能,于是就由過去的害怕考試,變為歡迎考試了。
篇9
優化課堂教學,就是要提高45分鐘(或40分鐘)的課堂教學效率,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評價一堂課是否得到真正的優化,應堅持六個“有利于”的原則,即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落實;有利于智力開發、能力培養;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心理品質;有利于全面提高質量;有利于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
一 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倡導的“優化課堂教學”之間有著本質的區別
1.優化的目標不同
素質教育是以人的先天遺傳素質為基礎,以現實的社會環境為條件,采取人為的調控方式,實行教育過程中多種因素與個體素質、社會環境的最佳組合,通過學習主體的積極的、主動的活動,使自身個性充分發展、整體素質全面改善和提高的教育;而應試教育以升學考試為目的,圍繞應考開展教育活動,是一種片面的淘汰式教育,脫離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需要。
2.優化的內容不同
素質教育著眼于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素質,所以教學內容要求嚴格按照教學大綱和教材的目的要求,使學生既獲得知識,又獲得運用知識的能力,從而培養學生學習文化科學知識的興趣和良好習慣,最終使其整體素質得到改善和提高;而應試教育偏重智育,輕視德育、體育等方面,優化的是猜題捉題,考則教,不考就不教,“題海戰術”,“堤內損失堤外補”等現象非常突出,學生不堪重負。
3.優化的方法不同
素質教育強調的優化課堂教學重視改革教法,實施全面和諧發展的整體性教育,讓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而應試教育強調的優化課堂教學,偏重于教師講學生聽,學生處于被動地位,即“授人以魚”、“只供一飯之需”,忽視了學生實踐和動手的能力。
4.優化的對象不同
素質教育強調的優化課堂教學是要面向全體學生,它從“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出發,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使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而應試教育強調的優化課堂教學是優化少數尖子生,造成學生的片面或畸形發展,違背教育教學規律和青少年成長發育規律,最終將會影響一代人乃至整個民族的基本素質。
綜上所述,優化課堂教學是為實施素質教育服務的,不僅是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即深化教育領域改革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時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實施素質教育的基點應放在優化課堂教學上。
二 實施素質教育、優化課堂教學的具體內容
1.優化備課,堅持“六有六備”
對教師來說,扎扎實實地做好備課工作,有利于把課教得更好,保證教學質量;有利于提高業務能力;有利于養成一種崇高的敬業精神。優化備課是上好課的基礎,只有熟悉大綱,吃透教材,使教材的精神內化為自己的思想,上課時才能揮灑自如、得心應手、游刃有余、輕松愉快。因而,每位教師要備課到位,做到“六有六備”。“六有”即胸中有“綱”(既要熟悉所教學科的教學目的,又要掌握所教學科的教學要求);胸中有“本”(對教材爛熟于心);目中有“人”(課堂教學中,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學生身上,駕馭課堂,隨機應變);心中有“數”(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困難要有底);手中有“法”(要因課制宜地設計好教法與學法);行中有“導”(教學中利用反饋信息,指導學生達到既定的目標)。“六備”即在備課工作中,要依綱據本,構筑好教學結構,做到備內容(依據教材確定好教學的具體內容);備目標(根據教材內容、教學要求和學生實際制定教學目標);備教具(根據教材的需要精心準備教具、電教設備等);備提問(精心設計問題):備板書(綱目清楚,言簡意賅,直觀形象,一目了然,體現美學);備練習(明確目的,注意整體,層次中有針對,掌握適度、適量,少、精、活,重視趣味,安排典型);備學生(包括對學生個體的了解和對學生集體的了解)。備課在整個教學活動中的地位,決定了其無比重要的意義。
2.優化上課,堅持“六為六突出”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課堂教學一是要強化德育滲透意識,在各學科中堅持對學生進行“五愛”教育。二是要努力做到“六為”和“六突出”的要求。“六為”即: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訓練為主線;以思維為核心;能力為目標;以素質為目的。“六突出”即:突出學科特征、特點,明確教學目的;突出重點、難點,不面面俱到;突出精講巧練,不以講代練或以練代講;突出思維訓練,不搞滿堂灌、滿堂問;突出教育教學效率,不大面積補課;突出發展個性,因材施教,重視培養非智力因素,不搞千人一面。對教師來說,堅持“六為六突出”的課堂教學規范化,使基礎教育逐漸步入全面素質教育的良性循環軌道。
3.優化聽課,堅持“六有六明”
聽課,也是教師提高課堂教育教學能力的主要學習途徑。在教師中開展相互隨堂聽課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之一,通過相互間隨堂聽課,既了解了教師們課堂教學的真實情況,又可獲得學習、借鑒的方法。教師間開展隨堂聽課活動,對課上得好的教師是一種展示,對課上得一般的教師是一種促進。優化聽課,堅持互幫互學,借別人之長,補自己之短,對優化課堂教學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教師間開展隨堂聽課須做到“六有六明”,即:有目的(向別人學習的目的),明確學習的重點(選準聽課內容和年級學科);有選擇(選擇聽課的對象、內容),明確推廣的經驗;有記錄,明確聽課的意義;有過程(教法、學法),明確教路、學路;有探索(探索改進方法),明確關鍵所在;有參與(轉換角色),明確追求的方向。隨堂聽課氣氛逐漸升華為優化聽課。堅持互幫互學,能使教師的教育觀念得到更新重建,提高對教學的監控能力,能使教師學習到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改善教學行為,優化課堂教學。
4.優化說課,堅持“六說三結合”
說課,就是授課,是教師在備課之后,向同行系統介紹自己關于某課的教學設想(意圖)及理論根據,而由后者評議、交流切磋的一種教研形式。優化說課要堅持“六說”和“三結合”:一說目標(要緊扣總目標,掌握分目標,說清課文教學的小目標);二說教材(說教學課文的特點、重點、難點及課文在單元中的地位和作用);三說教程(教程就是教一課時或一課書的教學活動展開的過程,即說教學前的預備、教學中的安排和教學后的延伸);四說教法(說運用什么教法,從理論和實踐上說明依據,說具體的教學程序及教學結構);五說學法(在教學過程中,從教材的特點出發,結合學情,滲透學習方法的指導,讓學生掌握方法,自己讀書);六說練習設計(練習是鞏固知識、掌握知識、培養能力的重要環節。要設計藝術性、游戲性練習,使學生在亢奮的思維狀態下鞏固新知,同時又使學生對學習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促進學生想學、樂學、善學)。為將說課活動落到實處,須做到“三結合”:一要將說課與作課結合(說課往往是教學的一種主觀愿望,是否科學,還要通過作課這一實踐來檢驗);二要將說課與評課結合(評才有發言權,評才能評到點子上,不走過場,不流于形式,集思廣益,相互交流,共同提高);三要將說課與寫課結合(參與活動者寫課,記下自己的真切感受,積累寶貴經驗,有利于促進教師業務素質的提高)。說課是一項十分有益的教研活動,堅持下去,教師業務素質定會上個新臺階。
5.優化評課,堅持“六評”,堅持自評與他評
評課,實際上是對課堂教學得失的小結,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動力,有利于教學方案的進一步優化。自評就是自我評課,要求教師實事求是地評價得失。它迫使教師用心,認真反省,因而對優化課堂大有裨益;他評,就是聽課的教師們都參加評課。一是評“六為六突出”的要求是否得到落實;二是評教學目標是否完成;三是評教學方案是否得到有效的實施,教具、學具、電教手段是否得到最大限度的使用;四是評是否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五是評是否滲透了一定的思想教育,特別是是否融進了美育;六是評教學密度是否科學合適。通過堅持開展互聽互評,隨聽隨評,執教者自評與他評,不僅能使執教者教學業務水平大大提高,而且對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也能發揮積極作用。
篇10
1.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
三結合是指學校、家庭、社會各種力量的有機結合,以形成目標一致的教育合力,發揮整體效益,提高學生的總體素質。人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社會環境對人的發展起著定向制約的作用。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位啟蒙教師,他對孩子的成長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只有當學校教育和學生家庭、校外環境影響一致時,教育才有整體合力作用。這對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素質、心理素質、社會交往素質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對提高其他方面的素質也有潛移默化的深遠影響。
1.1 建立“學校、家庭”教育網絡。①組建學生家長委員會。由學校領導、班主任和家長們協商推薦一些懂得教育,熱心教育事業,具有一定的社會組織能力的家長,組成學生家長委員會。該委員會參與學校的教育和管理,研究實施素質教育的計劃、方案,幫助學校解決有關工作中所遇到的一些困難,負責家長與學校之間的聯系,召開家庭教育經驗交流會,向學生家長普及心理學與教育學方面的知識及開展家庭教育咨詢等工作。②舉辦家長學校。通過家長學校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使家長明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引導家長研究家教方法,讓素質教育在家庭中得以較好地落實。③建立學校與家長聯系制度。建立學校與家長聯系的重要方式是定期召開學生家長會。家長會通過座談、答問、交流介紹、講座等方式,起到雙向交流,獲取每一個學生的全面信息的作用。進而協調學校與家庭教育的關系。
1.2 充分挖掘社會教育資源。社會教育資源包含人才資源,自然、人文風景資源,革命傳統教育資源,社會考察基地等諸方面內容。讓青少年從大自然中去發現美、體驗美、創造美,從中培養愛美的情感。
2.學科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途徑
教授文化科學知識的學科教學是學校教育工作的中心,這是學校的職能所決定的。職業學校有其自身的特點,除開設文化課外,還開設種類繁多的專業課,如種植、電子、財會、烹飪、文秘等。學科的設置有利于培養“合格+特長”的人才,應該成為開展素質教育的前沿陣地。
2.1 優化課程結構體系。課程體系的設計直接影響學生發展的方向。實施素質教育,就是要通過優化課程結構,開發學生的潛能,為學生良好的基礎素質的形成與發展提供條件。課程是教育教學系統中的軟件,它不單單等于課表中列出的教學活動,還應包括學生的文明行為的養成、思想品德的提高、知識技能的增長、身體素質的改善等。而且不限于課內,還有課外。課程包括必修、選修、課外實踐活動三部分。
2.2 改革教學方法。教學方法大致可分為以下兩類:一類是側重學生非智力因素發展的教學方法。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愉快教育。就是創設愉快的課堂教學情景,克服教學中以教師為主,學生處于被動地位,心理受壓抑,把學習當成負擔的現象。第二,和諧教育。就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同學之間關系和諧,教學要求和學生實際水平之間和諧,教與學協調一致,形成和諧的學習氣氛。第三,成功教育。是從改善學生的心理品質著手,調整教學內容和方式,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創造獲得成功的機會,并積極幫助他們一步步地獲得成功。另一類是引導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使學生學會學習、善于學習。主要也有三個方面:第一,自學輔導法。其主要步驟是自學――解疑――精講――演練。第二,異步教學法。其基本思路是學生學習的個體化與教師指導的異步化的有效統一,按自學――啟發――復習――作業――改錯――小結的順序,進行獨立異步自學,變教師教為主為學生自己學為主。第三,問題教學法。其基本做法是教師在課堂上創設一種問題情景,啟發學生應用已學過的知識和經驗,自己去尋求答案。即提出問題――思考探索――討論分析――歸納總結――應用提高。進行素質教育,就是要綜合地使用各種教學方法,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使素質教育落到實處。
2.3 重視發展學生個性特長。發展學生個性,應著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激發創造熱情,磨礪創造意識,優化創造品格。職業學校可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的不同,成立各種興趣小組,開展豐富多采的第二課堂活動,充分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
3.社會實踐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
3.1 組織學生參加社會服務活動。通過參加為社會做貢獻的服務活動,可使學生感受到奉獻的快樂,認識到人的價值只有在為他人的奉獻中才能實現。職業學校可結合專業組織青少年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或節假日,到周圍農村進行科技服務活動。如組織種植專業學生指導農民農業生產,組織電子專業學生到農村去義務為農民修理家用電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