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健康教育知識點總結范文
時間:2023-08-03 17:29:0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大學生健康教育知識點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微課教學
信息技術與網絡技術的發展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便利,與此同時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也更加多樣化,這給傳統教學方式及學習資源傳播方式帶來了巨大沖擊。為適應大環境的變化,突顯高職教學開放的形態,需要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并合理應用微課這一教學模式,不斷改進教學方法,為學生提供多元化學習環境,讓學生更樂于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從而為其心智健康發展打好基礎。
一、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的目標及現狀
(一)教學目標。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的主要目標為:協助學生培養優良的心理品質,使之養成積極向上、健康樂觀的精神狀態;引導學生合理規劃未來,為學生的就業、生活及學習等方面的需求提供咨詢與指導;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強其心理素質,助推學生的全面發展。(二)教學現狀。現階段高職院校多在第一學年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為入學新生展開教育。在教學中,教師依據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目標,結合教材和其他相關資源來為學生呈現心理健康教育相應內容。因為在眾多院校中這一課程都以公開課形式存在,很多學生對該課程并不十分重視,對課程開設的意義缺少了解,因此很多同學也并不感興趣。另外,在心理健康課程中,很多院校老師采取“理論教學”的灌輸式教育,單純借助簡單實例、教材來講解課程內容,這往往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課堂上經常可見學生走神、玩手機等情況。因此,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急需探討一種新的、有趣的教學方法,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不斷提高教學效果。
二、微課在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的作用
(一)打破傳統課堂的局限。傳統心理健康教育缺少對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視,這影響了教學效果的提高。在高職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微課的教學模式,便于教師結合某個或多個知識點實施專項教學,可將諸多精彩環節集中起來,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并可讓學生學習期間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另外,高職心理健康教育包含海量專業知識點,這是難以借助短短的課堂時間而面面俱到的,通過微課教學,學生可自主學習在課堂內難以學習的知識,這可促使學生知識面進一步拓寬,并可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二)為師生溝通搭建橋梁。作為公共課程,心理健康教育對于學生的強制性約束性較低,師生之間往往缺少良性而密切的溝通。借助微課教學模式,教師可順利展示知識重點,并可通過微課和學生增強互動,使得師生之間的溝通更為順暢。如在講解與自信心有關的內容時,將在汶川地震中失去雙腿,在病床上跳舞的小男孩相關視頻剪輯后,以“微視頻”方式為學生播放,并詢問大家:“小男孩是不是特別勇敢,特別自信?”學生們被小男孩的積極樂觀所感染,大聲回答說:“是的。”這讓學生對自信心和勇敢均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運用微課教學,教師與學生之間形成良好互動后,師生之間的感情可明顯增強,而當學生出現心理問題時,也更愿意尋求教師的幫助,這對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有重要意義。(三)幫助教師成長。微課的引入可幫助提高教師的信息處理能力,使之通過學習、培訓掌握制作微課的技巧;同時,微課展示功能使得教師對自身形象與知識點把握情況更為注意,而微課時間的限制讓教師在準備資料時更加精心。長此以往,教師的綜合能力會不斷提高。
三、微課在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的應用措施
(一)梳理知識點。在高職心理健康教學中運用微課,教師應先樹立教學任務的主要內容,根據細致化原則合理選取知識點,盡量在十分鐘內講授完教學任務。在選取知識點時,教師無需過度拘泥,可涵蓋理論概念、難點與重點問題,將一個知識點制作為一個微視頻,之后通過諸多知識點組成專題。(二)選取適當教學內容展開微課教學。微課在教學中的應用已經有一段時間,且教師對于微課教學方法作出了總結與拓展。常規心理健康教學中,教師只需講授、演示、討論、問答等,而在選取這些內容時,教師需根據教學內容,結合學生本身掌握的知識和認識規律組織內容,確保所選內容適合通過微課方式展開教學。如對于多變情感內容展開引導時,由于高職學生情感靈活多變,對于情感體驗有模糊想象,故而在教學中,教師應注意避免采取枯燥講解方式傳授理論知識,而是可以在微課中通過問答形式來引發學生思考,同時還可借助視頻植入方式來演示部分情感場面。在為學生講解愛情相關的心理知識時,可從“失戀”、“單戀”、“戀愛”等方面入手展開微課教學,然后讓學生有個基礎性認識,之后通過討論與講授幫助學生概括、總結相關情感內容。(三)制定相應的教學模式評價體系。微課教學與傳統課堂教學是不同的,因此傳統課堂中所用心理健康教學的評價體系對于這一新興教學模式而言并不適用。微課教學對教學互動、資源構建等更為重視,因此高職院校應從教學環境改善、教學效果評價、教學總結、教學互動等不同角度來建立心理健康課程微課教學的評價體系。(四)合理錄制微課視頻。微課視頻是展開微課教學的基礎,常用錄制媒介為手機錄制、動畫制作、PPT錄屏等。在錄制、編輯微課視頻時,需結合心理教學課題,盡可能實現錄制形式的多樣化。如教師可將相關內容圖表制作為PPT課件,并自己根據PPT講解,對內容加以錄制。錄制完成后,教師可借助視頻編輯的軟件及音頻編輯軟件等展開后期處理。在編輯期間,教師只需掌握基本操作手法就可完成,而若想提高微課制作水平,教師可于課后參與到微課的教學培訓之中,不斷提高自身教學能力。
四、結語
網絡技術與信息技術的發展與完善為微課教學模式的應用創造了條件,在以后的教學中,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應把握時機,積極引入微課教學模式并不斷更新、不斷完善,對微課教學的方案設計加以創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利用微課來不斷提高這一門課程的教學效果,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提供更多保障。
【參考文獻】
[1]楊海,王曉曉.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12:82~83
[2]楊敏,黃小梅.構建“微時代”背景下“95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APP[J].亞太教育,2015,14:10~12
[3]袁曉嬌.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的問題與模式[J].科教導刊,2015,4:167~168
[4]楊鈺.網絡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優勢與策略[J].現代交際,2015,4:143~144
[5]賈洪亮.構建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J].河南科技,2015,23:7
[6]陸建蘭,李憲倫.網絡話語影響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新模式探研[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1:69~71
篇2
關鍵詞SPOC混合教學翻轉課堂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1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特點及面臨的困境
在學生層面,盡管多數學生對該課程興趣很大,但學生普遍反映傳統課堂無法學到更多的知識,與老師互動時間有限,不能更好地把知識應用在實踐當中。心理健康教育課堂中,知識傳授時間所占比例大,知識內化以及應用主要依靠課后進行[3]。由于沒有課外學習的延伸,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凈。為解決該問題,本教學團隊曾經采用了多元化教學模式的改革,在課堂上融入案例討論分析、情境體驗、心理游戲以及行為訓練等多種方法,確實能夠彌補了教學中單一理論講授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知識的轉化應用,但同時也面臨著大班教學組織課堂的壓力。還有一部分學生認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遠沒有專業課程重要,在心理上并不重視這門課程,表現為課堂上不聽講或逃課。如何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避免重復性的授課,使教師具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與學生互動交流,并根據學生的特點設計適合的授課方法?基于SPOC混合教學模式為課程改革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借助SPOC教學平臺,使課內教學和課外自主學習相得益彰,顯著提升學習效果。在教師層面,基于SPOC混合教學模式能使教師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學理念和方法上產生巨變。盡管近年來該門課程教學方面一直都在嘗試改革,但最終并沒有從實質上改變教師“教”的主導地位,學生的主體地位張力不夠,以“學”為本的教學價值取向并未落到實處。基于SPOC混合教學模式突出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地位,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教師由原來傳統課堂上知識的教授者變成學習的指導者和促進者,由教學內容的傳授者變成多媒體教學資源的設計開發者。教師要靈活地應用教學活動組織的策略,因此教師的主導地位沒有削弱反而加強。這也對教師的教學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師不斷在教學理念和方法上進行變革和創新。
2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SPOC混合教學模式的設計
2.1SPOC混合教學模式的設計思路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教學過程應該以“學生為中心”,他認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而非單純的“教學者”,教師應幫助學生了解他們想要什么,幫助他們發現所學知識的意義,從而安排恰當的學習活動和材料[4]。因此,心理健康課程應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根據學生的心理需求制定相應教學內容,采用適當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潛能,促進學生的心理成長。SPOC(SmallPrivateOnlineCourse)即小規模限制性在線課程,在融合MOOC教育思想的同時,把微課、小眾教學、集約化教育等融合在一起,形成了SPOC特有的混合式教學模式[5],它能夠使傳統課堂變得更加生動靈活,同時延伸課外的教學拓展,顯著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以及教學質量,符合“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思路設計。
2.2SPOC混合教學模式的前期準備
SPOC混合教學模式準備階段的主要任務包括確定教學內容、內容表達設計、構建網絡平臺、整合教學資源、微視頻制作、質量評價和完善、教學資源上線等,其中內容表達設計與微視頻制作為重點環節。內容表達設計要根據教學目標確定課程內容的設計方向,明確具體開發的內容,包括教學大綱、課程學時及學分、測驗和習題以及拓展知識等。注重把原有課程分解為各個子模塊,每個子模塊安排明確的學習活動和學習目標,內容的表達形式要深入淺出且生動有趣,以提升學生自學效果為主,同時關注學生學習需求,了解學生學習時的困難和相關的心理困惑。呈現當前教學目標所需要的長度適中的內容,容易被學生接受。SPOC混合學習的教學資源由云端提供,應更加微型化、碎片化以滿足學習者自學。微視頻制作可以適當精選網絡上優秀的教學資源,也可以根據需要自行錄制,視頻長度要符合短小精悍的特點,以5—8分鐘為宜。據對學生的調研顯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最需要的教學內容是情緒管理、人際關系、性格調整、自我意識以及壓力應對等,可針對這些內容進行視頻選擇和制作,關注學生的積極情緒與體驗、積極人格特質等方面,并且圍繞的知識點也應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如情緒調節的具體方法,人際交往常見的心理效應等等。
2.3SPOC混合教學模式的設計步驟
根據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特點,SPOC混合教學模式可分為課前、課堂和課后三個階段。總體特點是在課前將教學資料片段(包括紙質材料、視頻或音頻教材等)提供給學生,學生自主完成知識點的學習;課堂的教學則通過師生間的互動,致力于通過參與式討論或案例教學等方式,將課前學習的知識片段進行內化和應用;課后環節教師可以繼續和學生通過網絡平臺互動,指導其應用在生活和學習的各方面,強調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2.3.1線上課前導學
包括學生根據教學目標及教學內容進行課前的自主學習;學生觀看微視頻課件;完成網上課前測驗題;學生開展線上討論,教師適當予以指導。
2.3.2線下課堂教學
包括教師抽取重點難點問題進行深入講解;課堂分小組交流討論,教師答疑;教師根據本章節的重點內容及課前教學中發現的問題,進行課堂測驗;大學生心理健康案例討論以及課堂總結和評價。
2.3.3線上課后研學
包括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網絡資源或者自行查找資源,進行課后擴充式學習;教師設計應用學習專題,指導學生如何進一步把心理學知識應用在實踐中。
2.4SPOC混合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評價
教學效果的評價包括三個方面:①教學內容測驗:包括課前和課堂兩次測驗的總分。②線上教學活動參與度:包括課前教學部分和課后擴充學習部分,教師在SPOC教學平臺跟蹤學生觀看教學視頻、完成課前練習及參與課前討論的情況,并記錄各項學習活動的學生參與率。③學生對本次教學的評價:自行設計滿意度評價問卷,了解學生對本次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學的評價。
篇3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課;教學模式
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現狀及存在問題
大學生入學后,因為環境的改變、目標的暫時性缺失、人際關系的變化等會產生一些心理問題,并對健全人格的培養產生一定影響。目前,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是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心理健康教育知識講座、心理咨詢等。其中,“大學生心理健康”課是重要環節。與思政課相比,心理健康課開設時間較晚,許多高校對心理健康課的重視不夠。另外,傳統的“傳遞―接受式”教學模式不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調研發現:絕大部分學生對于開設心理健康課程持肯定態度,希望能小班授課,以便參與體驗,希望教學形式可以多樣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存在的教法單一、缺乏互動等問題,嚴重影響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如何在課堂教學中,運用有效的教學模式,發揮心理健康課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是本文要探討的主要內容。
教學模式的內涵
“教學模式”的概念與理論在20世紀50年代以后才出現。不過在中外教學實踐和教學思想中,很早就有了教學模式的雛形。教學模式是一定的教學理論或教學思想的反映,是一定理論指導下的教學行為規范。教學模式指導人們從整體上去綜合地探討教學過程中各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其多樣化的表現形態,對加強教學設計、研究教學過程的優化組合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現代教學模式的發展趨勢是重視教學活動中學生的主體性,重視學生對教學的參與,根據教學的需要合理設計“教”與“學”的活動。由以“教”為主向重“學”為主的教學模式發展,強調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動參與,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參與者、體驗者、探究者,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啟發者,師生在互動中實現自我的提升。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世界教育新思潮》中說:“我以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就是把教和學聯絡起來:一方面,要先生負指導的責任;另一方面,要學生負學習的責任”。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教師要做的就是教學生學會學習。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自己學習、自己研究,用自己的頭腦來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做。
“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教學做”一體化方法探討
陶行知先生說過:“以教人者教己”。為學而學,不如為教而學。其實也是在強調參與的重要性。筆者在實際教學中,總結了“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多種呈現方式,如提出問題、團體活動、案例分析、情景劇表演(角色扮演),以圖片、影視片段、音樂等多媒體手段設置教學情境等。
第一,問題導向。通過對已經學習過的內容回顧,提出問題,引入新的要講解的內容,是教師經常采用的教學方式。在課程開始時,提出問題,讓學生在隨后的教學過程中帶著問題學習,最終找出答案。
第二,案例教學。案例教學有助于增進學生運用學過的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工作問題的能力。在授課過程中,每個專題都可穿插案例。案例可從專業書籍、互聯網以及實踐中收集。在進行案例分析時,可以采用小組討論的方式。教師的指導重點放在引導學生尋找正確的分析思路和對關鍵點的多視角觀察上,而不是用自己的觀點影響學生。教師對案例分析的總結,不僅是對學生討論的結果或爭論下結論,而且是對學生們的分析進行歸納、拓展和升華。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案例教學的目的。
第三,角色扮演。教師在某個專題教學中設定場景,讓學生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從而掌握知識點。例如:在講授薩提亞五種人際溝通的類型模式時,規定好某種場景(如假設某宿舍準備迎接即將到來的衛生檢查,不同類型的成員會有不同的反應),讓學生按照指責型、討好型、超理智型、打岔型分別進行角色扮演,以此理解不同的人際溝通模式帶來的不同感受。
第四,團體活動。團體活動主要是按照小組布置團體任務,明確主題,以研究性學習為主,包括社會調研、辯論賽、實踐報告等。活動中,教師的前期選題、任務說明很重要,要做好組織引導工作。選題內容要緊緊圍繞課程講授內容和大學生關注的與心理健康的熱點問題,如心理健康的標準、拖延癥、大學生戀愛等選題,并給學生兩周左右的時間去準備活動內容。在活動開始前,教師先對初稿進行審核,審核通過后,由各組按照順序在課堂上進行成果匯報和展示。參與幾次活動后,學生們普遍反映團體活動中自己的參與程度高,更好地理解了相關心理知識,鍛煉了與人合作的能力。
第五,音樂、微視頻等多媒體的綜合運用。根據課程內容,配合進行多媒體展示。例如:講述熱愛生命時,欣賞配樂詩朗誦《生命的列車》;講述悅納自我時,放映微視頻“你比你想象的更美麗”;為更好了解抑郁癥,帶領學生解讀歌曲“BLACK DOG”等,都取得了較好效果。
同時,還可以把幾種方法視情況一起使用。多樣化地采用各種教學方法,可以保證具有各種記憶和思維活動類型的學生都能積極地感知教材。例如:運用多媒體展示教學內容,增強注意力;用案例、問題分析讓學生學習探索;采取角色扮演、團體活動的形式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
“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下,教師和學生都是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者,教師的引導和點撥會引發學生學習的強烈興趣,因此,教師要有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的能力。對于任何教學活動而言,不僅包括教學方法,而且還包括學科知識、教育目的、師生關系和對學生的了解,這五個方面都是必的。教學方法與教師的教學技巧關系密切。實際上,我們探討的互動式教學絕大部分是從教學方法的角度來闡述的,如課程如何計劃、課堂如何組織、作業和活動如何安排等。知識,指的是教師對所授學科的知識儲備情況。教育目的,即教師對教學活動和學生的期望,如你希望學生學到什么。師生關系,指的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發生的所有聯系。例如:教師需要和學生保持距離,還是要了解學生內心和學生建立朋友的關系。不同的師生關系,都會體現在不同的教學方法之中。對學生的了解,是對學生的直接關注,包括學生的興趣、特征、家庭背景、學生在其他課程中的表現等。因此,為了增加課堂的“有效時間”,使課堂更有活力、更加有效,教師要不斷學習、提升學科水平,同時盡可能地了解目標學生。在此基礎上,采用“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方法,完成教學目標,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袁小平,徐洪波,曹玲,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調查與探析[J].科教文匯(中旬刊),2008(4).
[2]陶行知著.陶行知教育文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1981.
[3] [美]加里 D 芬斯特馬赫,喬納斯 F.索爾蒂斯.教學的方法(第四版)[M].胡詠梅,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4][美]維托?佩龍.給教師的一封信:對學校教育和教學藝術的反思 [M]. 張京,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9.
篇4
【關鍵詞】中學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教學;自我疏導
在中學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中,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應當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識并依據這些知識自我解決一定程度的實際心理問題,保障學生安然的渡過中學學習階段。現代社會普遍認為校園里的學生是生活在“象牙塔”中的人,因此就不應該會有過多煩惱,這是一種偏見。只要是人類就可能出現心理活動上的問題,這就要求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識培養,使學生在面對自我的心理問題時可以有效的去解決。目前案例教學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流方式,本研究即是針對此教學方法所開展的。
一、使抽象為具象,教學理論知識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心理教師最易發現的一種現象是學生的心理壓力與問題較之于成年人不僅不輕松,甚至來源是多方面的。對于中學生而言是沒有經濟壓力的困擾,但這也意味著中學生的精神注意力會被分散到其他方面中,如:同學間的交往壓力、升學壓力、學業壓力,甚至是來自于家庭方面的精神壓力,這就使得中學生的精神壓力來源與組成是相當復雜的。當學生缺乏心理健康知識時,在其面對這些心理壓力時是無法將之完整的傾訴出來,這是由于這些壓力的描述都極為抽象,缺乏相關基礎知識的學生很難用恰當的詞匯進行描述,這就使得學生在尋求幫助時會有負面作用。因此在中學心理健康教育中進行案例教學式的基礎知識教學目的即在于此。案例教學法是依托案例進行詳細分析,通過具體的感性案例將抽象理論展示出來,這將有利于中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快速掌握與理解。例如:在教學“叛逆心理”這一知識點時,我就舉了相關的案例,層層分析,使學生明白了叛逆行為是進入青春期的一種表現,并了解其發生的原因。許多青春期的孩子對大人都有一種逆反心理。他們往往把家長和老師的批評、幫助理解為與自己過不去,認為傷害了自己,因而就會表現出嚴重的敵對傾向。通過這種原理式的案例教學可以使學生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判別,并對照自己是否需要進行調整或與家長溝通。這顯然有助于學生自我調控心理問題。
二、師生互動交流,構建和諧課堂
在心理健康教學過程中想要發揮最大的教學效果就需要教師與學生多多進行互動交流,形成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使學生愿意對心理課堂學習投入時間與精力。在此基礎上的課堂案例教學模式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效果。通常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對具體情況提出相應的問題,交由學生小組討論后再由教師總結。而在這其中教師所承擔的任務不僅是要引導好學生參與到小組討論中,更需要對學生進行相關的教育教學,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教師在教學中要偏重于對學生思維活躍度的引導。例如:在教學“抑郁癥”的相關知識時,我沒有急于為學生進行相關知識的科普,而是交由學生進行討論。但學生在這場討論中的表現則較差,其觀點大致可以劃分為兩派,一派認為沒有“抑郁癥”,說自己抑郁癥患者的人都是矯揉做作,另一派則認為“抑郁癥”是嚴重的心理疾病,當一個人出現“抑郁癥”的時候其他人就不應再靠近此人。可以顯然的發現,這兩種主流觀點都是不科學、不理智、有失偏頗的。作為教師要進行科學的案例教學引導,使學生了解到“抑郁癥”既不可怕也不容忽視,這種有理有據有節的師生互動教學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學習能動性,從而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
三、提升專業素養,師生共同進步
進行案例教學不僅僅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更是對教師的知識儲備進行培養提升。在進行案例教學時就要求教師要逐步擺脫自己的教師身份,與學生一道進行提高學習。這就要求教師要在一定程度上放下教師身份,采用平等的態度與學生一道進行學習,這不僅將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會因為給了學生一定的展示機會,使學生拉近與教師的心理距離。同時,在進行案例教學時教師可以采用“舞臺劇”的教學形式,要求學生將案例進行還原模擬加工成舞臺劇,這樣學生在演繹舞臺劇的時候就會對案例中的人物心理進行揣摩,從而進入到案例人物的內心世界。這種認識角度的變化顯然會促使學生對案例人物的心理活動與心理狀態有更深的感觸與深入,從而對心理健康知識有更深的了解。而教師在這過程中的指導也會提高教師的教學內力,完善教師的教學藝術。
四、結語
對于學校而言,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顯然是新的教學重點。這種變化是社會發展趨勢與學校教育發展變化所導致的,但不論教學形式如何變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質都是為了創造生動活潑的教學環境,創建和諧友愛的教學氛圍,并建設心理輔導室,以預防和消除學生的心理疾病。教師應加強與學生的情感交流,鼓勵學生敞開心扉,同時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從而促使學生健康、茁壯的成長。
【參考文獻】
[1]陸競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案例教學的辯證分析[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33(1):168-170
篇5
關鍵詞:朋輩輔導;科技活動;科技創新
朋輩輔導開展的內涵和時代背景
1.朋輩輔導的內涵
朋輩心理輔導(peer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是從朋輩輔導(peer counseling)衍生出來的概念。所謂朋輩指“朋友”和“同輩”,即指同年齡者或年齡相當者,他們通常具有相同的年齡、性別、生存環境,相近的價值觀念、經驗、生活方式和文化背景,所關注的問題和熱愛的事物相似。因此,他們更容易相互溝通和理解。對于朋輩輔導的理解,不同的人見解不同,如《大學生朋輩心理輔導―交往?互助?成長》一書這樣解釋:朋輩心理輔導是一種新型的建設性的人際關系,是同伴之間運用一定的專業知識、生活經驗和助人技巧所進行的同齡人之間的心理互助、激勵、支持、指導、訓練和咨詢活動,其目的是使學生建立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克服成長中的障礙,有效調控行為,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了解自己和他人,增進社會適應能力和充分發揮潛能。大學生朋輩心理輔導則指大專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員鑒于服務的需求,通過在全校范圍內提倡互助意識或經過挑選、培訓專業的助人者,運用大學生之間年齡相近、環境相同、經驗和價值觀相似等特點,讓學生之間相互提供傾聽、同理與經驗分享,以協助學生探索自我、適應環境,增進自我成長的一種人際幫助過程。在大學校園里,與之相關的概念還有學校心理輔導、同伴輔導、朋輩心理咨詢、朋輩幫助等。
2.朋輩輔導開展的時代背景
朋輩心理輔導起源于美國,是20世紀20年代隨著有關社會福利立法而興起;20世紀60年代,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而推動;20世紀末,隨著項目建設而逐漸盛行的。近幾年,中國大陸地區才開始對此項工作進行研究和實踐。中國大陸地區的朋輩輔導主要側重于朋輩心理輔導,隨著在危機事件中朋輩輔導對危機干預效果的有效提升,朋輩輔導方式被越來越多的高校采用。其實,朋輩輔導在學習和社會問題上的應用在我國較早,如“一幫一”結對子,學習小組等形式。但在相應的配套培訓和組織上,相對于朋輩心理輔導就略顯不足,同時高校教師在面對科研壓力,職稱晉升壓力,加之時間有限等,對大學生的基礎科研輔導心有余而力不足,但大學生的課外科技對于他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鍛煉所起的作用不可估量。
朋輩輔導在大學生課外科技活動中的現實意義
1.有利于彌補輔導人員的不足―高便利性
大學生進行課外科技活動一般是有科技創新興趣的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團隊進行科技創新活動或科研興趣活動,當他們全身心投入到一項科研活動中時,可以不吃、不喝、不睡,反復實驗,大膽嘗試,有效創新。但同時我們也看到,大學生的很多實驗和研究如果沒有教師的輔導,大多是事倍功半,有時可能在實驗室泡一晚上也無果,因此迫切需要教師的指導。但很多教師由于個人的教學科研壓力,沒有時間和精力參與指導大學生的課外科技實踐活動,所以大學生的迫切需求和輔導人員隊伍的不足成為制約他們課外科技創新活動高效率、上水平、有創新、出成績的主要矛盾所在。而朋輩輔導這支隊伍正好可以彌補輔導教師隊伍人員不足的問題。
2.有利于即時解答學生的問題―強及時性
大學生在進行課外科技創新活動的時候,會進行大量反復的實驗,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但大學生群體在活動時間上與教師存在著時間差,即他們可能隨時有問題需要教師的指導,才能使實驗順利有效進行,減少很多不必要的時間浪費,而教師在課余時間沒有更多的精力和時間投入到指導他們的課外科技創新活動中去。這就導致了教師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充分投入到輔導大學生課外創新實踐活動中去,即時解答大學生在科技創新活動中隨時遇到的問題,朋輩輔導這支隊伍恰恰可以很好地緩解此矛盾。
3.有利于符合學生的授受能力―易接受性
教師在輔導大學生的科技創新活動時,在指導時間不足,指導精力有限的前提下,很多指導不到位、次數少、難度大,他們不能全部消化吸收。朋輩輔導這支隊伍,本身就是大學生,剛剛從科研活動的起步階段走過來,比較了解低年級大學生在課外科技創新活動中所面臨的困難和存在的問題,指導中可以從自己的經歷中總結出經驗,以他們容易接受的語言和方式對其進行有效指導。這個過程中,大學生可以從學哥、學姐的指導中,了解什么情況下可以更有效解決問題,什么問題盡量避免,什么知識點要扎實學好,對于今后的科研探索中更有指導意義,少走彎路、快出成績、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探索大學生課外科技活動的朋輩輔導模式
1.形成制度,構建課外科技“朋輩輔導”工作模式
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對于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環,由于處于課外這種相對松散的環境中,因此建立一系列必須遵守的條例規范等至關重要。要根據大學生的輔導需求情況、輔導教師隊伍的配備情況、輔導場地的情況等進行調查研究,制定出符合大學生需求和學校實際情況的工作制度。同時,在工作推進過程中,除了有相關制度外,還要有相關組織和部門配合推進工作,所以在制度制定時就要將相關的組織機構和任務分解作為基礎來推進工作的有效展開,形成相關部門分工合作,輔導隊伍有效管理,大學生積極參與的工作模式,有效推進朋輩輔導工作模式的開展,提升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的能力,提高素質,實現《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的“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
2.加強培訓,提高朋輩輔導的有效性
一支好的朋輩輔導隊伍,一方面,可以滿足大學生的課外科技創新活動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將很多教師從輔導基礎科研的工作中解脫出來,有更多的時間進行深度科學研究,更好地輔導大學生。但我們也要看到,這支朋輩輔導隊伍本身也是大學生,對于如何將知識有效傳授給學弟、學妹,怎樣讓自身的講解更能讓大家理解、接受,運用于實踐,都不明了。要想使這支隊伍發揮好作用,使輔導過程更有效,對于這支隊伍的培訓是非常必要的一環。要幫他們把知識點串起來,讓他們了解這一環與那一環相扣,怎樣將知識點連成串;要讓他們知道怎樣講解讓低年級的大學生更容易理解,提高他們工作的效率;還要讓他們知道怎樣激發低年級學生的興趣,不讓他們因研究的枯燥而中途退出。
3.形成模式,探索朋輩輔導的有效方式
輔導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輔導效果,因此要在朋輩輔導過程中,積極拓寬思路、創新形式,以不斷增強輔導的科學性和有效性。例如:在輔導過程中,在集中講授和實驗指導的基礎上,在低年級組建各種興趣小組,將興趣相投的大學生組織到一起,讓他們的科研熱情更大程度激發,還可在朋輩輔導的指導下碰撞出更多的創新火花;在中高年級組建有針對性的科研團隊,在朋輩輔導的帶領下申報各種科研課題,以不斷增強大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和科研水平。很多大學生一提到科研就認為離自己很遠,不敢想也不敢嘗試。因此,非常需要在低年級讓他們根據自身的興趣,先到興趣小組里去嘗試一下。當他們知道其實科研并不神秘,并從科研當中得到成就和樂趣時,會更大程度走進科研,為他們從大二、大三進入科研團隊打下良好的基礎。再加上有朋輩輔導的支持,他們會沒有負擔,并且更愿意去嘗試。
4.有效激勵,形成朋輩輔導長效機制
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是培養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的非常重要的載體,指導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的輔導隊伍是培養大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的重要保障。要想建立一支能力強、素質好、愿意付出、能夠循環、有保證的梯隊輔導隊伍,有效的激勵機制是建立長效機制的前提。但對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的指導畢竟是利用課余的時間,輔導的量和時間很難合理計算。怎樣才能讓朋輩輔導員這支隊伍工作有積極性,不會輕易流失,是做好朋輩輔導隊伍建設的關鍵。這就要對朋輩輔導員這支隊伍的需求進行調查研究,了解大學生的困難和需求,根據大學生的需要和困難點制定出配套的激勵機制來促進這一工作順利有效開展。例如:將大學生的輔導工作折合成相應的學分,來抵扣相應的學業成績;也提供相應的輔導費,很多高年級的大學生和研究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打工,相應的經費補償能夠使他們能安心輔導工作。同時,進行各種表彰,用精神上的獎勵來鼓舞他們,而且指導大學生參賽或帶領大學生參賽也能為他們找工作時提高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于洪杰,任峰,王星星. 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體系構建的探索與實踐[J]. 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1(13):131-132.
[2]王海明,杜華,陳晨,等. 美國著名大學學生課外科技活動及其經驗借鑒研究[J]. 西北醫學教育,2009(4):672-681.
[3]賈寶汝. 以課外科技活動為載體 提高大學生創新實踐能力[J]. 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08(10):32-33.
[4]劉志麗,龍媛,王敦球.結合專業特色開展課外實踐活動,提升大學生實踐能力[J]. 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11):123-125.
[5]王春艷,李春華,李響.大學生課外科技活動在培養工科創新人才方面的有效作用―以沈陽工業大學信息學院為例[J]. 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3(10):153-154.
[6]楊曉波. 提升開展大學生課外科技活動工作質量的探索[J]. 中國林業教育,2008(2):37-40.
[7]陳華. 課外科技創新活動體系與學生創新能力培養[J]. 機電產品開發與創新,2010(5):178-180.
[8] 范可章,王榮,姜雙林,等. 地方院校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的實踐與探索[J]. 滁州學院學報,2012(3):95-98.
[9] 高秋艷. 工科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模式的探索[J]. 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08(1):133-136.
[10]張學洪. 大學生課外科技活動與創新人才培養[J]. 高校教育管理,2012(6):80-83.
[11]李秀明.朋輩輔導在高校學業預警中的意義及實踐方法[J].大學教育,2014(6):1-2,98.
[12]郭肖明.高校朋輩輔導對加強高校學風建設的思考[J].民營科技,2012(7):139.
[13]黃新,楊春梅,陳志新.學生課外科技活動運行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實驗科學與技術,2010(4):152-155.
[14]鄭有珠.國內朋輩輔導研究述評[J].教育評論,2014(2):34-36.
篇6
一、從教學思想上重視責任教育
“深刻的自我責任意識是一切一切的根基,它構成了人的生存的意義。”[1]教師應當在教學思想上重視責任教育,要充分認識責任教育在“基礎”課中的地位,充分認識當前大學生亟待增強責任意識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基礎”課的總體教學目標是培養大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治觀,對應到教材內容上包括緒論共八個章節。教材從第一章“認識當代大學生的歷史使命”、“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第二章“愛國主義與愛社會主義和擁護祖國統一”、“做忠誠的愛國者”,第三章“在實踐中創造有價值的人生”,第四章“踐行和弘揚社會主義道德”、“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規范”,到第五章、第六章領會法律精神,樹立法治理念,維護法律權威,最后到第七章遵守公共道德、職業道德、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與法律等,整個七章始終貫穿著責任教育的內容,具體涵蓋了社會責任、家庭責任、職業責任、情感責任、環境責任、法律責任等各種類型的責任教育,可見其在課程中的重要地位。另外,結合當前大學生的責任意識淡漠,“重權利、輕義務”的思想比較普遍的現象,“基礎”課更加應該有針對性地強化責任教育,才能為國家培養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注重結合教材內容,找準責任教育切入點
在“基礎”課程體系中,責任教育可以從各章節以下內容切入:第一章,圍繞理想信念的主題,突出對社會理想的分析。針對大學生普遍存在的過于關注自我,漠視國家和社會現狀的心理給予引導,使其明確個人目標與外在環境的內在聯系,注重樹立社會理想,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第二章,愛國主義教育的核心就是責任教育。教師一方面可以通過介紹歷史事件,提高愛國情懷的感召力,來增強大學生對我國歷史的認同感,另一方面要通過討論當前國家面臨的國際環境、國內改革發展、科技文化建設等方面壓力,來增強學生們的現實危機感。愛國情感和現實危機感的結合能極大地喚起青年學生對社會、對國家的責任感,促使其深入思考作為當代大學生,自己應該怎樣正確分析和看待國家、社會發展現狀,應該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什么等等。通過討論使學生堅定熱愛社會主義制度、擁護祖國統一、維護國家安全的決心。第三章,人生觀、價值觀教育中,在幫助學生深刻認識自我的基礎上,重點討論人的社會價值問題。結合對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環境三種關系的把握,促使學生認識到個體對他人、社會、環境的影響及價值,進而在調整自我認知、調整人生規劃的過程中自覺增加對社會責任的擔當。第一,關愛自己的教育。關愛自己的責任,應當是其他所有責任的前提和基礎。只有珍愛自己的生命,使自己擁有健康的身心,才能承擔起其他人生責任。這其中,特別要強調生命責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加深對生命意義的認識,重視心理衛生。第二,關愛他人的教育。珍愛他人和自己的生命是做人的根本,也是自然界最崇高的法則。關愛他人,由愛家人、朋友及于所有相識的人,進而及于所有不相識的人,可以增強一個人的人生責任感。第三,關愛自然的教育。關愛自然,這是人性的回歸。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和諧社會,這對加強大學生關愛自然的責任教育提出了明確要求。第四章和第七章,以道德為核心,對大學生在公共生活、職業生活和家庭生活領域的行為提出要求。相對應的,這三種行為要求也體現為三種責任:社會責任、職業責任和家庭責任。如果說前三章的學習重在通過思想認識強化學生內在的責任意識,那么后三章的學習則重在明確認識轉化為行動時的具要求。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方面要積極回應學生關心的諸如網絡公德、職業規劃、婚戀等一些具體問題,一方面要將具體的行為標準展現給學生,并且使其明確行為可能產生的后果。例如,污穢的網絡語言是否影響網絡生活,從我做起文明用語,能否凈化網絡環境?第五章,學習法的基本原理,學習部門法律規范,重點學習各部門法規規定的法律責任部分,尤其是對大學生常見的違法犯罪行為,例如打架斗毆、偷竊、故意損害財物等行為相對應的民事和刑事責任重點學習。當前大學生接觸的法律信息較多,能夠認識到法律對自己生活的重要性,但具體到行為時卻并不了解其可能產生的法律后果,因此,本章教學應重點對大學生實施行為責任教育。首先,通過對法律責任的學習,來增強法律對其行為的指引能力。有的大學生行為責任意識淡薄,表現在行為前很少思考責任問題,選擇行為時跟著感覺走,憑一時沖動和情感用事,不計后果;或是雖對行為責任問題做了一些思考,但該權衡并非基于客觀實際做出,經常是從自我的角度刻意模糊回避發生不良后果的可能性和嚴重程度,存在嚴重的僥幸心理,為自己的不良行為尋找借口。其次,通過對法律責任的學習,來增強對其行為后果的預測能力。在行為過程中,有的大學生不能自覺以責任為調節和監督手段,及時終止自己的不良行為選擇,而是以放任的態度任由自己的不良行為繼續下滑;或是以對自己和社會極不負責的態度,不計后果地推動自己的不良行為繼續發展。最后,增強其行為結束后對行為的評價和反省能力。在行為結束后,有的大學生不能自覺做到以責任對行為后果和影響作出評價和反省,很少進行良心的自我譴責,產生慚愧、內疚、悔恨的情感,更談不上因此陷入極度的痛苦之中,促使自己改變和糾正不良的意識和行為,從而達到道德自新和人格完善。第六章,培養法治理念和對法的信仰。這是一個將法律規范意識內化的過程。法律被遵守主要依賴于人們對法的信仰,因此,這一部分的教學目標在于通過提高大學生對法律的認可度來增強其守法、護法的責任意識,具體來說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公平、正義、平等、自由等法的價值,正確認識法治的價值,結合典型案例的討論,矯正一些學生受到的“權大于法”等落后觀念的不良影響,促使其深入理解法律的客觀性、合理性、重要性。以上是從教學內容上,將責任教育分解到各章的具體知識點加以貫徹。以此來強化大學生對責任的認知,也就是要培養學生形成強烈的責任感,只有這樣,才能產生積極的責任行為。
三、豐富教學方法,增強責任教育效果
篇7
關鍵詞: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機制原則高校
同志指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在內容、形式、方法、手段、機制等方面努力進行創新和改進。”面對互聯網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我們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積極探索建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運行機制,不斷提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一、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運行機制的涵義及主要原則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根據傳播學原理和思想宣傳的理論,利用計算機網絡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其主要方式是在掌握信息網絡傳播技術手段的基礎上,通過制作、傳播和控制網絡信息,引導網民(或受眾)選擇吸收正確的信息,自覺抵制不良信息侵襲,從而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所謂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運行機制是指在網絡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運行過程中各構成要素由于某種機理形成的因果聯系和運轉方式.是基于網絡條件下思想政治工作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聯結方式而建構起來的工作體制、管理規范和工作方式等。它涉及組織領導、陣地建設、監控管理,工作保障、網站吸引力等方面。
網絡思想教育運行機制的原則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中形成的、體現了思想政治教育客觀規律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必須遵循的準則。根據信息網絡的普及和發展,以及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建立健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運行機制應體現下列原則:
1、目的性原則。目的性原則是指建立健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運行機制,必須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標保持一致,必須有明確的目的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教育人、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堅持目的性原則,必須根據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來建立健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運行機制。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提高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努力奮斗。
2.科學性原則。任何有效機制,都是對事物發展內在規律的正確反映。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運行機制的構建就要按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觀規律辦事。因此,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運行機制的研究,不能簡單停留在感性經驗的層面上,必須科學總結經驗教訓和成敗得失,把功夫下在探索規律上,盡快實現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由經驗型向科學化的轉變,逐步實現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從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和效率。
3.整體性原則。目前,有的學者從功能出發,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機制包括政治導向機制、思想教育機制、道德規范機制、氛圍營造機制等;有的學者從管理角度出發,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機制包括領導機制、責任機制、保障機制、評價機制等。因此,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運行機制的構建,應堅持整體性原則,既要考慮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發揮,也要注意加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自身建設,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偏廢。要緊緊圍繞中心工作,從急需解決的問題入手。
4.民主原則。在網絡面前,不僅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信息接受內容和過程是平等的,甚至可能出現教育者所掌握的內容不及受教育者的現狀,從而對教師的權威地位帶來了沖擊。在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改變以教育者自居、居高臨下的角色觀念,樹立民主意識,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以平等、誠懇的姿態與學生交流,積極引導學生,使學生能正確地對待網絡,提高學生明辨是非以及對網絡各種信息能正確選擇、辨別、分析的能力,這是構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運行機制始終要把握的。
5.重在建設的原則。重在建設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指導思想,也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內在要求。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涉及組織領導、總體規劃、陣地建設、信息監控、網絡建設等方面,這項工作總體上處于起始階段,應以積極主動、大膽探索的精神,邊利用邊建設,以建設為本。
二、構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運行機制的基本途徑
構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運行機制,其目的是為了探索高校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和規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筆者認為,構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運行機制應著力做好以下工作:
1.建立組織領導體制。高校要用正確、積極、健康的思想、文化、信息占領網絡陣地,同時防止一些人利用網絡傳播錯誤的思想和信息,應加強對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工作的領導和管理,構筑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臺。同時要把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工作納入校園網絡建設的總體規劃,將網絡文化納入校園文化建設的總體格局進行規劃和部署。根據網絡技術的特點和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工作的需要,建立相應的領導和管理體制,做到職責明確,責任到人。
2.加強陣地建設。宣傳思想文化陣地,不去占領,非、反的東西必然去占領。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必須主動占領網絡陣地,在網上唱響主旋律,打好主動仗。(1)規劃和建設好學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題網站。要主題鮮明,目的明確,切實針對學生最關心的熱點、難點和專業學習成才的有關問題,加以引導和幫助,不斷增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2)積極利用BBS開辟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
通過BBS獲取學生的真實思想動態,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和交流。(3)開展網絡心理咨詢。針對大學生對網絡的極大興趣和大學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問題,適時開展網上心理咨詢,是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網絡的及時性、匿名性特點,更有利于心理輔導老師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及動態,有針對性地做好輔導。(4)利用網絡開展“兩課”教學。讓“兩課”進網絡,就是將課程內容結構由線性設計轉變為網狀設計,這種設計能明晰呈現課程的主要知識點及其聯系,給學習者一個較完整、系統的知識框架,這樣,既便于教師對課程內容的更新,又便于學生自主性和選擇性學習。同時建立相應的德育資源信息庫,拓展和升華課程內容,有助于學生探究式學習。網絡“兩課”教學方式通過發揮網絡的互動功能,可以增進師生的思想交流。
3.不斷增強吸引力。網絡的生命力在于活動,沒有了活動的網絡必然缺乏生機和活力。網絡具有交互性強、自由度高的特點,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通過開展網絡談心,開展網絡設計大賽等有影響的活動,可以收到較好的教育效果。點擊率是網站的生命,沒有點擊率,就沒有覆蓋面,也就沒有教育效果。借鑒商業網站的運作模式,保持網站內容的新穎性和趣味性是提高點擊率的有效途徑。
篇8
關鍵詞 用戶培訓 朋輩教育 協作學習 高校圖書館
1.前言
隨著數字化學習環境的建設和信息技術的變革,網絡學習、混合式學習與協作學習(collaborative models)等正成為高等教育領域對教學、學習以及創造性探究產生影響的教育形式。目前,圖書館員以面授形式開展主題培訓、通識教育課程以及與教師合作嵌入專業課程是圖書館進行信息素養教育的主要方式。教育者的角色和作用仍然是傳統意義上的教師,而學生的作用卻沒有得到足夠重視和充分體現,信息素養教育的模式需要完善。
朋輩教育(peer education)是一種利用朋輩開展分享活動的教育形式,多被用在健康教育、社交和學生管理、課堂教學和大學新生的適應性教育中。其最大的特點是尊重教育對象、平等、形式活潑和參與性強,以交流為核心,不以要教會別人什么為目標,而是在彼此討論之后得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或者改變態度。朋輩教育模式具有諸多益處。對教育者而言,朋輩教育最具影響力的元素是朋輩支持、有意義的貢獻、教學/領導角色和學生的自主身份(ownership),這些元素在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方面具有戰略價值。對于學生而言,朋輩指導在促使學生更好地融人大學生活、緩和緊張的師生關系、促進學術技能發展方面具有正面影響,還能改善學生的教育經歷,促進教育形式的多樣化,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
理論上講,圖書館可以在學習服務、寫作服務、IT服務、學習支持服務、信息素養和教育技能培訓、小組討論與咨詢等工作中,通過講座、現場觀摩、戲劇表演等方式廣泛應用朋輩教育模式。首都師范大學圖書館將朋輩教育模式應用在用戶培訓活動中,并建立了協作式朋輩培訓模式。同時開展跟蹤式的案例研究,通過觀察法、問卷調查、深度訪談等形式進行半結構化的效果評價與要素分析,討論了協作式朋輩培訓模式的構成要素和影響因素,探討有益于完善協作式朋輩培訓模式的幾個方面。
2.圖書館協作式朋輩培訓模式――以首都師范大學為例
2.1協作式朋輩培訓模式的建立
2014年,首都師范大學圖書館開始采利用朋輩教育模式,開展“朋輩風采講堂”活動,鼓勵大學生通過交流、分享與展示,實現學術能力、管理能力與協作能力的提升。活動采用策展學習(CurationLearning)教學法。策展學習教學法以內容策展(ContentCuration)為主,是指利用網絡進行主題檢索、獲取與評價、組織與分享,是協作式學習的一種教學方法。營銷大師貝斯.坎特(Beth Kanter)認為:內容策展是一個在網絡上篩選內容,然后以富意義、有組織的方式,針對一個特定的主題呈現出來的過程。而內容策展應用軟件Curata的總裁帕萬.德什潘德(Pawan Deshpande)則形容內容策展為“一個針對某個題目去尋找、組織、以及分享最佳的、最精準的內容的做法”。
2.2協作式朋輩培訓模式的框架與流程
協作式朋輩培訓模式由主題征集、預選主題討論會、自組織主題活動設計、主題活動呈現、活動總結與認可等階段組成(圖1)。
■階段一:主題征集。
教師推薦、社團組織、自由申報(見表1)是當前的主題征集途徑。其中,社團組織是通過與學生會、團委、研究生會等合作,通過研究生會學術部、重點項目中心朋輩導師項目組向學校各社團活動信息,由各社團自薦主講人和預選主題。自由申報是全校學生通過讀者服務月活動現場、讀者調查、QQ群、問卷星、微信等途徑填寫申請表單,圖書館員根據新穎性、專業性、應用性三原則篩選得到預選豐題。
■階段二:預選主題討論會。
主題討論分三步走(見圖2),主要完成小組組建、增進了解、開展交流以及確定主題活動的框架和內容。當主題活動變化較大時,允許小組調整負責人和成員。
■階段三:設計主題活動。
該階段是活動的核心階段,要建立協作的基礎并完成討論、主題互動設計以及試講與活動模擬等工作(見圖3)。圖書館員的指導比較細致具體,會從確定題名、篩選內容、課件制作、參與性活動設計到活動各模塊時間分配等提出一些調整或修改建議。
■階段四:活動呈現。
小組提供宣傳文字、配圖等素材,用以設計主題海報,通過海報、微信等宣傳,并開展主題分享活動。
■階段五:活動總結與活動認可。
活動總結包括活動體驗、收獲、反思和期待等,提出有利于個人進步和活動改進的意見和建議。活動認可是鼓勵學生的一種有效的低成本的方式,有獎勵和表彰兩種形式,前者是頒發獎品,后者是由圖書館出具《社會實踐證明》。認可的方面包括組織與協調能力、教學能力、方案設計能力、信息素養能力、表達能力等。
2.3協作式朋輩培訓模式的實踐
自2014年起,配合圖書館的讀者服務月活動,每年舉辦4-5個主題分享活動。2014年的活動主要由教師推薦和自由申報,2015年與2016年,則與研究生學術部以及朋輩工程項目組合作,采取社團組織方式,活動信息見表2。
2.4協作式朋輩培訓模式的評價
學生高度認可協作式朋輩培訓模式,這在小組撰寫的活動總結中得以體現。學生認為該模式的顯著優勢表現在:拓展學術關系、提高協作學習能力、豐富了校園學習體驗及促進反思性成長等方面。
2.4.1拓寬學術關系
學術關系能夠提供工具和情感上的支持,支持自主學習和知識共享,是虛擬學習環境下的一種重要的學習途徑。協作式朋輩培訓模式有效拓寬了學術關系,提供了豐富的信息和專業知識,帶來了鼓勵、友誼與支持。協作小組成員共計46名,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見表3),82%以上是研究生。研究生以一年級學生為主。學生廣泛分布在教育學院、歷史學院、教育學院、美術學院、中國書法文化研究院、外國語學院、文學院、資源環境與旅游學院等院系,其中教育學院、歷史學院和文學院參與學生數量較多。對每個協作小組的成員的數據分析表明,13個協作小組中,主講人和成員均在同一院系的有8組。其中6組都是與研究生學術部以及朋工程項目組合作開展,是學術社團自組織的活動;2組由教師推薦,通過主題篩選后自組的小組。其余5組則是自由申報,由圖書館員協助組成小組,成員在不同院系學習,更加有利于學術關系的拓展和豐富。
2.4.2提高協作學習能力
合作是協作學習的主要形式。提高協作學習能力是小組的收獲之一,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通過合作與分工,提高了團隊協作能力。由于個體在知識結構、認知、體驗與個性等方面存在差異,活動需要進行合理分工,進而開展合作。其次,鍛煉了溝通能力,磨練了性格。在分工與合作過程中,成員需要不斷通過溝通、辯論甚至爭執達成協作。這些經歷使其在充足的資料準備、邏輯性表達、主動溝通、適當堅持等能力和性格成長方面都收獲頗多,也收獲了成就感和友誼。
2.4.3豐富校園學習體驗
因報名方式不同,協作式朋輩培訓模式具有自組織和社團組織兩種形式。自組織小組(自由申報/教師推薦)一般主動性更強,會要求并聯系推薦教師和圖書館員參與全程指導。而社團組織因為有一定的運營能力,通常會要求老師在主題討論、活動設計、試講等環節進行指導。二者均反映活動體驗最好的是教師指導、資料搜集、討論與交流等環節;其次是語言表達環節,比如姿態、語言與語調的學習,授課過程中對話的切入、過渡、互動等;最后是活動分工,還有突況的應對等。但二者在團隊合作、進度控制、活動宣傳等方面體驗大不相同。自組織小組成員的院系和專業分布較廣泛,激發的討論和共享意識、合作熱情和合作程度都比較高,活動的進度控制得更好。
2.4.4促進反思性成長
反思性成長也與組織形式高度相關,并且差異性最強。自組織多是從改進活動角度提出的,比如開展更大范圍的主題討論,校園內主題討論信息,鼓勵感興趣的同學參與討論;提高宣傳力度,全方位開展宣傳;活動形式多樣化,創設情景短劇等。而社團組織則對團隊管理有比較強烈的反思,集中體現在小組合作過程中,比如活動的計劃、組織、協調、進度控制以及及時溝通等。由于同在一個社團,熟悉程度高反倒影響了合作。負責人多是半獨立完成,成員間缺乏較深入的討論與明確的責任劃分。負責人深刻體會到:①在社團內招募成員時,需注意團隊的建立是基于道義而非功利;②團隊協作的關鍵是合理、明確的責任分工,同時強調協助、支持、鼓勵,避免敷衍。
3.討論與思考
從學習支持的角度看,教師主要是面向個別學生提供針對個人學習進展和困難的診斷。與之不同,朋輩教育則需要考慮開放性、社會相互依賴關系和異質性、以及小組形成過程和教師監督問題、同行之間的自適應學習和知識轉移。實踐中發現,協作式朋輩培訓模式具有特定的構成要素、影響因素和完善途徑。
3.1協作式朋輩培訓模式的構成要素
3.1.1協作是核心要素
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始終是信息素養教育的重要目標。而終身學習能力不僅體現在正式課程學習中,更重要地體現在實踐驅動的非正式學習中,主要是獲取信息和整合觀點的能力。非正式學習主要有四個主要類型的活動:①參與集體活動;②和其他人一起工作;③解決具有挑戰性的任務;④與用戶合作。第一、第二和第四都是指向社會的協作行為。這種協作行為能促使學生明確學習的目的和責任,以自己的知識、經驗為基礎,主動地參與社會性構建,將知識和信息技能靈活應用在學習和科研中,真正培養和體現信息素養能力。因此,協作式朋輩培訓模式要強調協作與交互,側重知識的傳播、分享與交流。充分的協作與交互能夠激發參與者,為其帶來反思性成長,逐步提升綜合素養。
3.1.2圖書館員引導是關鍵要素
f作式朋輩培訓模式側重在任務解決的過程中,通過交流和分享,來潛移默化地建立信息意識、提升信息檢索技能、了解信息道德規范、拓寬專業知識、培養綜合技能。美國大學與研究圖書館協會的《高等教育信息素養能力框架》明確提出“創造開始于多種形式的交流”,強調信息環境的動態性與交互性,主張學生以積極和開放的態度參與學術活動中的各種交流與會話。因此,圖書館員要發揮積極的引導和指導作用。
圖書館員需要設計主題,并在以下方面進行引導,實現分享和辯論。首先,客觀地開展討論。客觀是開展討論的必要條件,這意味著學生需要對自己所持的觀點找出證據,而不持有任何立場。其次,從學術的角度去開展討論。同反方觀點進行辯論而不是爭論,并且表述清晰。最后,引導學生正確對待不同觀點。正是由于不同的觀點存在,才能夠有效填補知識和技能空白,提高學習效果。除此之外,圖書館員還需要在活動中給與具體指導,包括如何開展主題分析、執行預檢索、檢索結果分析以及完善檢索等,并且在確定了主題內容之后,進一步完成音視頻以及圖片等要素的檢索。
3.1.3活動管理是保障要素
協作學習作為一項社會性活動,“學習過程”比“學習結果”更應引起重視。而學生自主意識強,對同一主題的關注點并不盡相同。當這項活動并不能帶給學生明顯的利益時,一點偏差都會對小組協作活動產生消極影響。因此,圖書館員必須建立規范的活動管理制度,進行合理的過程控制。
活動管理在規則建立、任務安排、內容協商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活動管理有規則管理、要素管理、分工管理、進度管理。規則管理的對象包括協作交流規則、成果評價規則,圖書館員可以讓學生參與設計各種不同的規則,以便約束學生的行為,指導學生的活動,實現預定的學習目標。要素管理的對象包括多媒體課件、視頻短片、情境活動設計、體驗活動設計、限時競答等。分工管理則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圖書館員團隊之間的教學任務分解、教學內容開發與教學活動設計,另一個是協作小組的任務分解和職責分配。進度管理是建立進度表,明確模塊內容以及關鍵點,設定討論時間與預期完成時間,并且嚴格執行。小組按照預期完成主題文案設計、主題活動設計、主題評價等。進度管理能起到督促和監管工作的作用,而且能及時發現成員遇到困難,給予必要的支持和幫助,避免因遺漏問題而造成工作瑕疵。
3.2協作式朋輩培訓模式的影響因素
3.2.1多樣化的主題設計
主題設計要多角度考慮受眾多層面的需求。一、兼顧專業性和應用性,從身邊的現象和需求出發尋找主題,從學術角度開展主題討論與分享活動。比如,隨著美劇Lie to Me的熱播,微表情得到了廣泛關注,由心理學博士生策劃的“表情及其在面試中的運用”活動選題就比較成功。二、兼顧普適性和趣味性。大學生的生活重心除了學習和科研外,還比較關注情感方面的話題,“莎士比亞之愛情觀VS李商隱之愛情觀”從文學作品角度討論愛情觀就廣受歡迎。三、具有應用性,助力學習和科研。大學生更為重視助力學業的技能學習。這從應用軟件類選題活動的參與人數可以發現,比如PPT和SPSS的主題分享活動反響熱烈,參與的教師和學生都希望能夠重復舉辦。
3.2.2分層的激勵機制
有研究表明,在通過網絡進行專業學習方面有7個關鍵影響因素:共享、動機、價值感知、反饋、個人學習、信任和支持、同齡人的特點和價值。充分利用價值感知、反饋等建立激勵機制能夠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首先,主題征集階段采用有獎參與機制。然后,活動認可階段分別從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建立激勵機制。
3.2.3圖示工具的應用
有研究表明:成功的可視化技術可以讓用戶更易洞察知識,提高知識學習與利用的效率和效果[123。圖示方式是利用動靜態圖形圖像呈現與表達、通過視覺知覺功能進行認知與理解的方式,結合了視覺認知與語詞語義兩個方面,能更大限度地連接人腦認知模式,激活人腦活力。圖示工具支持用結構和網絡形式呈現學習材料中的信息,如事物、關系、過程等,使得信息的理解與處理變得容易,有益于朋輩間的自適應學習和知識轉移。
在主題討論、活動設計等討論環節,均利用思維導圖來分析與厘清知識點間的聯系,順利為內容選擇和活動設計找到參照和依據。圖示工具的引入也使得學生更深入了解了WOS、CNKI、GoPubMed等平臺的可視化數據分析功能。
3.3協作式朋輩培訓模式的完善途徑
除了進一步強化協作式朋輩培訓模式的核心要素,改善影響因素外,還要從豐富活動定位,開展信息文化教育、全開放式流程管理和樹立多維能力培養的目標等方面進行完善。
3.3.1豐富活動定位,開展信息文化教育
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促進了信息文化(Information Culture,IC)的產生。人類的IC包括:信息接收,記憶存儲,處理、保護以及表達信息的技巧和能力,通過發現和開發這些技能可以促進個人IC的形成。個人IC可分為:信息接收文化、基本信息存儲文化、信息處理文化、信息保護文化、信息呈現文化。信息文化教育也是信息素B教育的范疇,將信息文化教育融入到大學生的活動與交往中,能夠培訓學生的信息認知能力,促進學生的信息社會化,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園價值觀。協作式朋輩培訓模式是信息文化教育的有效形式,而且其與團委等各學生管理單位的廣泛合作有利于促進校園信息文化建設。
3.3.2全開放式流程管理
開放式的流程管理才能真正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和共享意識。現有的活動流程中,只有主題征集、活動呈現與活動認可等階段是開放的。而最關鍵的主題討論與活動設計則相對封閉,僅限在小組成員內部討論,并不利于活動開展。因此,將從線上和線下兩個層面建立全開放式主題活動流程。在主題討論與活動設計階段,一是通過網絡主題調查,獲取對該主題感興趣的人群的特征以及想要學習的內容,并開展虛擬的發散性主題討論,收集意見和建議;二是并著力宣傳主題討論活動,吸引感興趣的學生自由參與討論。將以上討論信息進行整理、吸收,形成主題活動的階段性成果,并予以展示和評價。
篇9
關鍵詞: 服裝設計專業 服裝企業 教學效果
一、引言
服裝設計在我國的發展歷程已經有三十多年,目前全國大部分高職院校都開設有這個專業,但是服裝企業招聘人才時門檻比較高,搜索一下就會發現絕大多數企業招聘服裝設計師或者制版師的時候,都要求具有2年或者3年以上的工作經驗,留意一下就會發現很多高職院校都提倡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產學研等和企業結合,以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模式,那么為什么企業招聘的時候還是強調工作經驗呢?是不是高職院校對服裝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沒有達到企業要求,以至于學生畢業后無法和企業的要求完美對接?
在對已畢業的幾屆學生的跟蹤調查中發現,學生面試時遇到最多的問題不是畫效果圖的問題,也不是縫制衣服的問題,而是對市場了解不夠、對服裝面輔料認識不足、對制版的細節規范不熟悉,或者不能熟練制版,到了服裝公司之后,不能馬上為公司帶來效益,要跟企業師傅學習較長一段時間之后才能逐漸適應企業工作,而企業的反饋則是這些剛適應了企業工作的學生心比天高,立馬要求高工資或者跳槽到更好企業。所以,這種現狀使畢業生和企業的關系無法和諧。筆者結合這幾年教學實踐淺抒陋見,以期拋磚引玉,和各位同仁交流。
二、課程設置
一般服裝企業的設計流程是“市場調查(流行與時尚的預測)―款式圖繪制―面料選擇―敷料選擇―制版―樣衣試制―修版,制作生產樣板―下單生產―銷售”,這樣一個流程是將設計理念轉化為服裝成品提供給消費者的過程。我們可以根據服裝企業設計崗位的工作過程,合理安排,課程名稱、學時和前后銜接關系,以這樣的工作過程為導向我們可以將設計課程分成三個模塊:基礎課、技能課、職業崗位訓練課。基礎課模塊包含服裝設計基礎(效果圖與款式圖的繪制為主)、常用設計軟件的學習、服裝材料、服裝創意設計,培養學生掌握繪制設計圖的基礎技能、了解美學原理、創意理論;技能課模塊包含成衣設計與制作、立體裁剪、針織服裝設計、服飾品設計、服裝結構設計、服裝工藝設計等,目的是為學生職業崗位訓練打下良好的基礎,離企業目標又進一步;職業崗位訓練模塊包含禮服設計、女裝設計、男裝設計、童裝設計等,這部分內容要引進企業項目,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崗位實際工作能力,為學生步入企業工作打下扎實的專業基礎。
三、實踐環節
服裝設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單純的課堂實訓根本不可能使學生的技能達到企業的用人要求,那么如何根據現有條件創造更有力的實踐條件?
1.設立校內服裝設計工作室
企業和學校合作,大多數情況下要求學生能夠產出一定的經濟效益,實際上,學生在沒有充分實踐的情況下,是很難達到這個要求的,所以校企合作在許多時候存在困難,利用學校現有實訓條件和教學資源,設立校內服裝設計工作室,完全按照服裝企業的流程經營,相當于一個小型服裝企業,不僅為學生在職崗位訓練模塊提供了良好的實訓環境,還可以增強學生在學習技能方面對設計原理和結構設計及成衣制作流程的理解,而不是漫無目的地模仿、臨摹。
2.把企業項目引入課堂
校內服裝設計工作室只能為學生提供一個參考平臺,服裝是一個多元化產品,分類廣泛,每個分類都有不同特點,一個工作室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所以,學校還可以把已經合作的企業或者有意向合作的企業項目引入課堂,讓學生免費為企業設計產品,然后通過網絡發送給企業點評,或者請企業師傅來現場點評。學生和企業可以自由地溝通,甚至可以允許優秀學生先進入企業工作,然后讓這部分優秀學生再回到學校做評委,既為校內學生帶來企業信息,又可提升在校學生的學習動力,在教學方面這將是一個良性循環。
3.開展校內定制
接受過職業崗位訓練的學生,可以開展定制服務,為同校學生提供服務,既訓練了自己的技能,又提升了自信心,同時節約了學習成本,提高了學習興趣。
四、師資隊伍建設
在教學中,教師是一個專業優化的起點,尤其是高職學校的教師不僅要具有良好的專業技能,還要有良好的課堂管理水平、較好的團隊協作意識和高尚的師德情操。
1.良好的專業技能
經調研,服裝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主要體現在動手能力、實踐經驗方面,要想培養出有超強競爭力的學生,就必須有企業實踐經驗較豐富的教師。最近幾年,服裝專業教學中,各高校都呼吁培養雙師型教師,也就是說,教師的教學能力必須與企業一線20人的工作能力并行,但是,實際教學中,許多教師都是本科或者研究生畢業就直接進入高校任教,企業經驗多停留在形式上,所以許多服裝專業的教師缺乏實際工作經驗,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與企業經營流程不符,甚至個別教師還停留在大量畫效果圖、大量畫設計稿等層次,而沒有真正了解構成服裝的面料、敷料,以及強調學生對市場的了解。這樣培養出來的只能是學院派特色的學生,在面試或者進入企業工作的時候,很快就會因為不適應企業工作,而自我放棄或者被企業淘汰。
那么針對這種現狀,該如何提高教師真正的實踐水平?筆者認為,許多高校對教師要求的單純掛職鍛煉很難有實質性幫助,應該真正讓教師暫時放下上課任務,專門去企業培訓,學校要加強對教師的出勤考核,以及企業對教師學習結果的考核,雙重考核下,相信服裝專業教師的實踐能力定會有實質性提高。
2.良好的課堂管理水平
教師除了具備良好的專業技能外,上課時客觀地與學生互動也是必要的,一堂高效率的課是教與學的良好結合,教師專業水平再高,而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或者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那么良好的專業技能也是白白浪費。尤其高職教學中,更要求專業教師上課時多關注學生的情緒和學習興趣,因為高職學生入學分數低、基礎差,學習自律性相對弱一些,部分學生學習方法不得當,學習成績不理想,而且{職教育學制通常較短,課程多且較集中。曾金強在對高職學生學生的一項調查中認為:高職學生中出現學習困難的占調查總人數的78.9%,其中排在前三位的突出問題是厭學,所以,高職教師除了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外,還要更多地思考如何增強上課效果,如何運用現有教學條件,創造性地開發出適合高職學生的教學方法。綜合來說,高職教師要有良好的課堂管理水平,不僅管理好自己的情緒,還要能激發出學生良好的聽課情緒,這就要求高職教師合理運用教學方法,如可以開展競賽、作品展示、小組互評等,教師要不斷總結上課經驗,以期更好地增強上課效果。
3.較好的團隊協作意識
服裝設計是一門實踐性和技術性都很強的課程,設計制作流程也是環環相扣的,每個教師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一個人擔任所有課程,這就要求專業教師具有較好的團隊協作意識,不能只管好自己的課,而不照顧該課程的前后課程。必要的時候,一門課程可以聘任兩個教師或者更多教師,這樣可以把每位教師擅長的知識點結合起來,在服裝企業,每個部門之間也是相互穿插、相互溝通的,所以教師之間良好的協作,會極大地增強上課效果,在形式上也會更貼近企業實際。
4.高尚的師德情操
所謂師德,是一種職業道德,不僅要求教師在教育活動中遵守一些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還要求教師有良好的形象、對學生的愛心,以及以自身人格魅力影響學生。如教師要真誠、善良、誠實和守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教師要用自己的行動感染學生,使自己的品行在學生身上發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讓學生更想走近你、信任你,這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非常有幫助的。
五、學生管理
高職學生正處于容易迷茫的階段,對學習目標有困惑,對未來就業感到壓力、迷茫都是很正常的心理,教師應及時發現學生的一些想法,積極的給予表揚,消極的給予耐心輔導,學校可以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針對學生生活、學習等方面進行輔導、教育,同時加強就業指導及職業道德教育。
總之,專業教學優化是各方面的綜合結果,不僅是課程設置、師資、實訓條件等,對學生心理健康、職業生涯規劃、就業指導及職業道德的培養也是非常重要的,合理地處理好各部分的關系,有利于高技能、高素質服裝設計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劉淑麗.“體驗式”服裝設計實踐教學的理念與實施[J]. 紡織教育, 2009,24(1):40-42.
篇10
【關鍵詞】注意瞬脫;注意機制;RSVP
學習過程是學生知情意行共同作用的過程,注意是伴隨學習過程的心理機制,它是學生仔細觀察、積極記憶、正確思維、創造性想象的重要條件,它直接影響學習效果。許多高校學生在學習上總是容易出現 “記不住”、“學不通”、“用不了”等現象,在排除記憶、學習方法等因素外,可能是因為注意品質造成的,因為注意對視覺認知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信息技術的推廣,越來越多教師采用多媒體教學,教師在呈現豐富的課堂知識的同時,可能會給學生帶來注意負擔,從而造成注意瞬脫現象。因此,本文綜述以往文獻資料,評述成人注意瞬脫現象的理論及機制,為高校學生的學習提升提供一些參考資料。
一、注意瞬脫的發現
1987年Broadbent 和 Broadbent(1987)首次報告發現注意瞬脫現象。當他們在快速系列視覺呈現(RSVP)實驗中呈現包含有兩個類型或是大小寫字母構成的目標刺激時,被試對前一個單詞的準確辨認會影響緊隨的另一個單詞的準確辨認。
1992年Raymond,Shapiro 和 Arnell對該實驗進行了重要擴展,認為觀察到的目標處理赤字是一種注意力限制而不是一種感覺限制。在他們的實驗中,黑色的字母刺激以100毫秒/項目的速率出現,被試需要報告單一的白色目標刺激(T1)和檢測存在/不存在的字母“X”(T2)。Raymond等人發現當刺激出現在T1出現后的半秒內,如果T1中報告正確,T2效果將會受損。同時,在忽視T1時,T2效果會得到強烈改善。這一結果表明,實驗效果是由注意力限制而不是感覺限制的,他們將其命名為注意瞬脫(attention blink,簡稱 AB)。自此,不同國家的研究者們對其進行深入研究,均得出“視覺通道上存在注意瞬脫(AB)”這一共同結論。
二、注意瞬脫相關理論
注意瞬脫作為注意過程中的一種抑制現象,研究者們從不同的角度和根據實驗結果對其做出不同的理論解釋。
(一)早期理論
早期的不同學者對注意瞬脫提出了不同的觀點和看法。Raymond 等人(1992)提出抑制模型(Inhibition model)認為認為注意瞬脫是抑制分心刺激以減少目標刺激和分心刺激特征混亂的結果。Shapiro等人在Duncan和Humphreys(1989)的空間視覺搜索模型的基礎上提出干擾理論(Interference theory)認為由于工作記憶容量有限,因此在知覺表征階段就會對刺激特征進行加權匹配,權重較小的刺激容易被其他項目干擾而產生注意瞬脫。Broadbent(1958)提出的瓶頸理論(Bottleneck models)認為由于人的神經系統高級中樞處理信息的能力有限,因此,在對信息進行認知加工前存在一個“過濾器”,對刺激進行篩選,這個瓶頸導致高級中樞神經在加工目標信息時為了加工T1而對T2的加工造成延遲。根據研究視角的不同,瓶頸理論又可以分為兩階段模型、兩階段競爭模型、中樞干擾理論、暫時失控理論以及注意的延遲投入假設。
(二)近期理論
1.全工作區模型(The global workspace model)
全工作區模型是一個關于有意識地感知和注意控制的影響理論。該模型認為被試如果要識別目標刺激,就必須進入一個全神經工作區。在這個全工作區中神經元通過激活突觸來連接不同腦區。當目標刺激激活一個有效的全工作區后,激活變成自我維持,并且與其他神經區域相聯系,同時也會抑制相鄰的工作區的神經元,使它們在隨后的信息識別中無法快速啟動。當兩個刺激特征相似呈現時間相近時,每個刺激都可以進入工作區進行信息的初級加工而不受干擾;相反,當兩個刺激呈競爭狀態出現時,就會發生注意瞬脫。
2.推動反彈理論(Boost and bounce theory)
前面的學者對注意瞬脫的出現進行深入研究并做出自己的解釋時,卻不能用于解釋時程相似時注意的顯著增強現象。因此,Olivers 和 Meeter(2008)提出了推動反彈理論同時對兩個現象進行解釋。他們認為注意有感覺加工和工作記憶兩個階段。在感覺加工階段,刺激的知覺特征和語義信息都被激活。由于刺激在較短的時間內呈現在相同的位置,每個刺激的激活強度會受到前后刺激的影響,從而產生前后掩蔽。在工作記憶階段,存在有一個輸入過濾器,對與目標定勢匹配的刺激進行增強,對不匹配的刺激(分心物)進行抑制,因此導致注意瞬脫。
3.并行情節類型/串行表征模型(Episodic simultaneous type/serial token model)
2007年,Bowman和Wyble 提出了一個復雜的時間注意和工作記憶理論TS被稱為并行情節類型/串行表征模型(STST),隨后將其擴展為情節STST框架(eSTST)。eSTST認為RSVP的所有刺激在概念階段就被識別。如果這些刺激需要被報告,則必須要與特定的工作記憶綁定,提供刺激的情節信息。然而,由于對目標的處理能力有限,在情節登記階段,容易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擾,引起注意抑制,從而產生了注意瞬脫。
4.注意級聯模型(The attention cascade model)
Shih(2008)提出注意級聯模型,假設在最初階段刺激沿兩條通道之一進行處理:強制性通道或是自下向上通道。通過強制性通道的刺激激活后被傳遞到一個外周感覺緩沖器形成概念性長時記憶。如果在緩沖區目標與模板相匹配,就會觸發注意加強。在之后如果有足夠的編碼資源,就會使目標的編碼和整合強度進一步加強,導致其被傳遞到位于工作記憶的決策處理器。如果刺激有很強的自下向上的突出動力可以觸發注意窗口,并直接進入決策處理器,這就是另一條自下向上通道。
5.螺旋認知模型(The threaded cognition model)
Taatgen,Juvina,Schipper,Borst和 Martens(2009)認為注意瞬脫反映了注意規則的保護機制,以防止T2對T1的干擾。通過借鑒J.R.Anderson’s(2007)自適應控制思維理論(ACT-R),螺旋認知模型認為是通過一個單一的處理器(單一資源)進行多個進程的認知。該模型預測目標探測和整合是并行操作的。不過由于默認任務分配策略,目標檢測是在前一個目標開始進入工作記憶時進行的。三、注意瞬脫理論模型的比較
總結以上理論或模型,不難發現幾乎所有學者都對注意瞬脫和lag 1 sparing存在的依據進行驗證,研究多采用RSVP范式研究,并提出自己的解釋。關于導致注意瞬脫出現的研究,每個理論包含至少一個以下觀點:(1)對潛在的T1和T1+1特征混亂進行感知抑制(門徑理論);(2)持續的交感神經抑制了T1+1的分心(推動反彈理論);(3)由于需要對進行T1的工作記憶編碼/情節注冊/反應選擇,所以在對T1進行識別時,注意將消耗(瓶頸理論、全工作區模型、注意級聯模型和eSTST);(4)在工作記憶中離線檢索目標和分析刺激(干擾理論);(5)對T2注意增強的抑制和延遲(注意延遲投入假設、注意級聯模型、eSTST、螺旋認知模型)。
在其他一些方面也存在區別。(1)感知與抑制后感知的選擇。關于感知和抑制后感知的容量是否有限,不同的理論存在不同觀點。(2)關于過濾器是否存在和存在的位置。在過濾器理論中,每個理論和假設均認為注意存在過濾器,只是該過濾器存在的位置不盡相同。(3)關于影響注意瞬脫出現的因素等。
三、結語
學者們用大量實驗證明了注意瞬脫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已有的理論和實驗研究表明,以下處理可能會引起注意瞬脫。在一個標準的雙目標RSVP任物流中,對所有刺激的處理首先要經過感知和概念化,之后這些刺激才可用于進一步加工。對刺激的初步表征強度決定了其顯著性和針對性(區分目標刺激和分心物)。從任務指令建立在注意力集中的基礎上,出現分心項目注意被禁止,而當檢測出目標項目,注意力就會被觸發。被注意的刺激將會被允許進入較高的加工階段,進入工作記憶鞏固。通常在標準的RSVP實驗中,T1會引起注意增強而被有效識別,其他刺激不會受到相同的注意增強(除非T2出現在lag 1之后)。同時,也有一些研究強調分心物對注意的干擾影響。
因此,高校教師在上課前應充分了解學生注意特點,靈活運用主義規律,在教授知識點時避開注意瞬脫。例如在兩個重要知識點之間插入一些放松訓練或是通過一些課外材料鞏固前一個知識點,或是增加兩個知識點之間的呈現間隔,以增加注意的集中性,從而提高知識點的掌握。
參考文獻
[1] 高玉芬,陳玲.高職學生英語課堂學習注意品質差異研究[J].北京政法職業學院學報,2013(1).
[2] Raymond,J.E.,et al.Temporary suppression of visual processing in an RSVP task: An attentional blink?[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 Performance,1992(18).
[3] MacLean MH,and Arnell KM.A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framework for measuring and modulating the attentional blink[J].Attention,Perception,and Psychophysics,2012(74).
[4] Martens S,and Wyble B.The attentional blink: Past,present,and future of a blind spot in perceptual awareness[J].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2010(34).
[5] Janson J,and Kranczioch C.Good vibrations,bad vibrations: Oscillatory brain activity in the attentional blink[J].Advances in Cognitive Psychology,2011(7).
[6] 王蘇妍.目標間線索分心物對注意瞬脫的影響――注意瞬脫機制檢驗[D].東北師范大學,2013.
[7] 陳宏,王蘇妍.視覺注意瞬脫實驗范式述評[J].心理科學進展,20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