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健康課內容范文

時間:2023-07-25 17:19: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大學生心理健康課內容,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大學生心理健康課內容

篇1

【關鍵詞】大學生 成長需要 心理健康教育 課程內容

一、大學生心理知識結構現狀調研

本研究通過問卷調查和自我心理成長分析等方法對某高校在校四個年級的大學生進行了心理學知識結構調研。統計結果表明:大學生心理知識薄弱,通常將常識等同于科學知識,并應用于自身的學習和生活。同時對于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如認知、情感和意志的概念模糊甚至混淆,對心理學發展和歷史知之甚少。就調研樣本而言,調研結果顯示,86%的大學生不能科學地描述出心理學是研究什么的;92%的大學生不知道心理現象包括哪些內容;94%的大學生承認之前從未接觸過心理學的專業知識;幾乎沒有大學生能分辨出情緒和情感的區別以及表述心理學發展的歷史等。在應對學習和生活中出現的需要利用心理學知識和技能去解決心理問題時,絕大多數的大學生比較漠然和被動。如機械地應對成長轉折出現的問題、面對家庭變故和危機茫然而唯命、對自身因成長和環境因素引發的心理困擾茫然失措等;調研中大學生最希望得到的心理學知識包括,心理學研究的對象和方法(42%)、人格和氣質方面的知識(55%)、心理學有趣的實驗和心理學發展的歷史(47%)、變態心理學研究的內容(78%)等;在應對心理問題時,他們關心神經癥類(55%)、抑郁(78%)和性心理(70%)等;需要迫切掌握的心理學技能包括人際交往、壓力管理、情緒管理、時間管理、目標管理等技能,絕大多數大學生對戀愛中的技能更加向往。

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的缺陷

2011年6月,教育部下發了《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的通知,強調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各高校根據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結合本校實際,制訂科學、系統的教學大綱,組織實施相應的教育教學活動,保證學生在校期間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課程教育。文件的頒發標志著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成為高校必修課的時代到來,成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里程碑。各高校均按照文件的要求對在校大學生進行了規范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但從目前學習效果、教師授課和課程內容來講,離科學有效地提高大學生心理學知識和技能的要求還存在急需解決的問題。僅就課程內容而言,其內容存在諸多需要重新設置和調整的方面。

(一)沒有給學生構建完整的心理學知識圖景。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首先必須介紹“心理”的內容,才能涉及健康的問題,而有關心理現象的內容正是大學生所欠缺的。目前課程內容幾乎只涉及心理健康及心理治療等,對心理學研究的另一方面,即心理現象的科學研究和實踐涉及較少。其結果只能造成大學生對心理學知識的斷章取義,甚至孤立和片面對待相關心理問題。如“自我”這個概念在心理學中是研究比廣泛的領域,沒有給學生介紹清楚之前,是很難深入涉及“自我意識”以及相關心理健康問題。

(二)教學內容學科化、程式化,與學生實際經驗相去較遠。課程內容選用了與其他學科相類似的模式,即內容介紹學科化和程式化,可讀性和趣味性較差,直接給學生帶來的是枯燥無趣的心理感受。如“人格”在心理學中業已獨立成為一門課程,然而課程內容介紹時比較淺顯,同時與性格和氣質的辨析沒有深入和結合實際。

(三)方法和措施脫離現實,具體技能欠缺。教材在介紹具體的方法和措施時顯得離大學生的現實生活較遠,相關技能顯得抽象,操作性不強。給學生的感受是似乎都有理,但就是不知道如何去做,如“情緒管理”中不良情緒表現及調適。

(四)同理案例少。教材在列舉案例時,基本是按照醫學案例介紹模式,學生在閱讀時感到煩悶無趣。從而造成可閱讀性和指導性差。同時與時事結合不緊密,沒有發揮啟發性和警示性的作用。

三、課程內容設置創新的途徑

本研究根據實際調研的結果和課程內容中存在的缺陷,經過大量的教學實踐與探索,以大學生成長需要為基礎,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進行了創新實踐,在實際運用中教學效果顯著。

(一)傳授給學生完整的心理學知識圖景。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包括以研究正常人群及其心理現象如認知、情感和意志為對象的研究,這類研究主要體現為理論研究。同時還包括以異常心理為研究對象的研究,這類研究主要體現為實踐研究。前者為心理學的科學發展提供了理論和實驗的基礎,后者為人類追求健康和幸福提供了實踐指導。二者分離必然造成知識和技能的脫節,從而人為地割裂知行關系。對于非心理學專業的大部分學生來說,他們只有知曉心理學基礎知識,才能結合相關技能和技巧,科學有效地應對生活中的心理問題。比如,給學生介紹了情緒產生的心理和生理基礎知識之后,他們就能提高應用相關技能時自覺和主動性。另外,對心理學知識全貌的了解,可以激發學生今后繼續學習和深造的熱情和動力,也可以促進學生涉及和探究哲學、社會學、倫理學、生理學和教育學等其他學科知識。

(二)案例結合學生關注的實際,以保證解決措施和途徑的簡潔、易行和有效。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案例作為理論和技能的對照,從而指導和應對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問題。案例必須具備啟發作用和針對性,以便學生能學以致用。同時案例最好和社會背景相結合,及時反映和跟蹤在社會上有一定震撼性和影響性的實例,比如2013年3月上海復旦大學醫學院2013屆畢業生林森浩的投毒案等。

(三)技能教學不能只局限于幾條抽象的歸類和總結,不能介紹是什么,應該介紹如何做,提供的方法和途徑必須具體化、有操作性和模式化。如人際關系中的“贊美的技能”一般教學內容顯得比較抽象。應該在真誠的基礎上,將其歸納和提煉成可操作和可借鑒的具有一定邏輯關系的行為模式,讓學生就自己日常生活例子進行操作練習,見表1。

贊美的操作步驟 表1

表述的內容 舉例

1. 描述你觀察到對方可以贊美的現狀(如工作情況、衣著、舉止、言語、成就和創新等) 1. 小王,你關于創業的主題設想太有創意了,符合我們現實條件

2. 描述自己的感受:(1)認知:指見識或知識層面的提升;(2)情感:用積極情緒形容詞描述自己的真實感受 2. 這個主題讓我不僅了解這個行業的現狀,而且長了見識,真是讓人興奮

3. 肯定對方的努力:時間努力、情感努力、腦力努力、身體努力、意志力努力…… 3. 你肯定在這方面花費了很多時間和精力……

4. 表述自己的羨慕和不足:(1)羨慕別人的能力、努力、意志力和創造力,適當做到對方這種努力或能力的延伸和拓展;(2)不足就是坦誠證明自己的差距,甚至空白或盲點 4. 真是讓我很羨慕,這種能力和毅力正是我欠缺的,你在其他方面想必也一定會有所建樹

(四)設置課程內容時應考慮大學生的時尚需求,充分發揮心理學知識的作用,以幫助他們科學合理地應對時尚帶來的積極和消極后果。當今科技和經濟的急速發展,新生事物讓人目不暇接。在享受它們帶來的便利同時,因此而產生的心理問題也層出不窮,如微博、微信和網購等。作為特殊群體的大學生,他們不僅喜歡和接納時尚,而且引領和創新時尚,同時也要應對和解決相關心理問題。因此,在設置課程內容時,應針對這種現象,積極運用心理學相關知識和理論,不僅能幫助他們答疑解惑,而且能充分享受時尚帶來的便捷、樂趣和自豪。

(五)重點解決大學生集中體現的心理困擾,并提供有效的應對技能。心理問題涉及面較廣,在課程內容中一般是泛泛而談,其結果只能是基本層面的了解,在解決實際心理困擾時顯得蒼白無力。本研究以調研為基礎,在教學實踐中重點解讀和分析大學生實際面對的心理困擾(大學生經常面對和迫切想解決的心理困擾包括:抑郁(78%)、失落感(81%)、嫉妒(83%)、憤怒(61%)、焦慮(71%)和無聊(63%)等,并提供有效的應對策略和技能。

大學生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對自己成長具有意義感,而該課程也可以、也應該,而且必須做到和做好。目前大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表現出的漠然態度,其原因之一源于我們的教學漠視了課程對學生成長的意義所在。這里不是課程內容的不斷拓展、補充和篩選,而是在教學中必須注重建構課程對學生成長的意義,讓學生感到課程對自身成長有幫助。這種幫助當然不是以抽象、空泛的方式來展示和表達,而是掌握了大學生個體的真實存在和需要,了解各種復雜的心理及情緒構造,我們才可能繞過原來那種以虛構且完美的理性之人來探究課程對學生成長意義的戀棧。

【參考文獻】

[1] (美)約翰?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葉瀾.教育創新呼喚“具體個人”意識[J].中國社會科學, 2003(1).

[3]鄭軍.心靈簡札[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篇2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預警機制;高校學生工作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預警機制的界定

大學生心理健康預警機制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針對廣大學生,建立班級心理委員、班主任、心理協會、學生工作部門的定期聯系制度,及時提示與預測可能產生的不良后果,以期果斷采取防范措施,通過學校、家庭、社會各方形成合力來預防大學生心理危機的發生,保證學生心理健康良性發展的一種機制。

要建立心理預警信息網絡,將現有的資源按照一定的方式組織起來,構成一個系統的、完善的、高效的體系[1 ] 。通過這個體系,可以及時獲得關于學生心理狀況的信息,并對信息進行迅速處理,在必要時能夠作出有效的反應。心理預警網絡大體分為基層網絡系統、高層網絡系統和信息網絡系統三個方面。基層網絡系統以班級為單位,具體工作由學生干部負責,主要工作是接觸同學,了解同學,把握學生的學習、生活、工作情況,及時發現異常狀況;高層網絡系統負責全校學生的心理、思想狀況,協調學校范圍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進行基礎性的心理健康知識宣傳,主持全體學生心理普查與咨詢,從事心理教育內容研究;信息網絡系統負責各個網絡間心理健康信息的傳遞與溝通工作,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進行科學、系統、規范的管理,并將其納入到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體系中,統籌安排。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預警機制的功能

大學生心理健康預警機制的功能主要有三:預防———以發展性教育內容模式,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預防和減少學生心理問題和不良行為的發生;預警———以心理測量、心理健康情況分析和心理危機評估的方式,實施學生心理危機行為預警防護;干預———以心理咨詢輔導、心理危機干預的手段,應對、排除和干預學生的心理危機和極端行為,并在必要時實施醫療轉介[2 ] 。

第一,要積極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問題排查。每學年為新生建立心理健康檔案,根據學生需求開展多種心理測查工作,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定期總結帶有群體性的問題,及時向學生工作系統和相關部門反饋,為學校心理輔導、咨詢和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依據,為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提供動態的監測手段,防范個別突出心理問題的加劇。

第二,建立和健全學校、學院、班級、宿舍、學生個人五級大學生心理健康網,確定各級負責人及工作職責,建立學生中發現心理危機或隱患的報告制度,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解決,防止和減少重大突發事件發生。發現心理問題的學生要及時給與幫助治療,把危機解決在萌芽狀態,將心理問題對學生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真正做到將工作由事后控制轉向事前預防。

第三,針對大學生心理危機進行追蹤與反饋。

對渡過心理危機的學生,大學生心理健康預警機制可以發揮進一步預防功能。班主任、學校和家長密切配合,繼續給予學生心理上的支持和學習、生活各方面的關懷與幫助,使其盡快形成良好的生活狀態,同時宣傳講解一些有助于保持心理健康常用的知識和方法,提高心理適應能力。在危機多發群體中,建立長期定時反饋機制,對危機人群進行特殊照顧,預防心理危機重發。 [ hi138-Com]

三、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預警機制的途徑

(一) 健全制度,優化管理,搭建心理健康預警機制的制度體系

要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工作納入學校、學院學生工作重要議事日程,加強領導,強化其重要地位。在高校逐漸建立課內與課外、教育與指導、咨詢與自助相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系。加強心理健康預警機制的研究總結,注意借鑒有效經驗,總結先進工作模式,將工作實踐總結反思,上升為具有普視性的理論。積極推廣有效工作模式,建立科學適用的心理健康預警機制。

(二) 加強心理健康預警機制的隊伍建設

建設一支以專職教師為骨干的有相對穩定素質的優良的大學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工作隊伍。加強心理健康教育隊伍的培訓,不斷提高專兼職教師的理論水平和服務技能,豐富專業知識,積累教育經驗。定期舉辦由輔導員、班主任參加的有關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訓班,逐步建立培訓制度,幫助他們了解和掌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論和操作技能,增強他們的心理健康教育預警意識和對心理疾病、心理危機的預防能力。

(三) 提供高校心理預警機制發展的必需條件

學校、學院在人員、經費、場地、設施等方面加大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的支持力度,建立專門的心理健康咨詢與服務機構,提供必要的場所,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設施建設,營造心理健康良性發展的文化氛圍,進一步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機制。學校、學院要積極支持心理教育教師參加校內外教研科研活動,從理論上武裝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升他們從事研究與工作的興趣與熱情。

(四) 營造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的校園文化

預警機制要力圖改變原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事后管理補救為事前的防御,積極擴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范圍,豐富心理健康教育宣傳途徑與形式,提升高校學生心理健康的知識水平與心理承受能力,從每個學生主體出發,增強他們的心理素質和抗風險能力,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根本所在。

[參考文獻]

篇3

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勢下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培養造就拔尖創新人才的重要途徑;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重要舉措;是推動高等教育改革、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

隨著社會飛速的發展,大學生數量逐年增多,因而他們面臨的壓力也逐漸增大,包括學習、生活、人際交往、升學、就業等等,大學生中心理不適現象日趨增多,如不能得到及時的疏導和緩解,常引起激烈的心理矛盾沖突。因而,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在校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已成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作為大學生心理教育的主渠道,充分發揮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的指導作用,積極推進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與教學研討工作。充分利用第二課堂,豐富教學手段,不斷提高教學效果。建立心理教育課程群,積極運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網絡培訓、遠程教學、短信督導、在線研討等形式的教學活動,擴大心理健康教育的輻射范圍,使心理健康教育成為超越時空界限的“大教室”。適應時代的發展與學生心理成長的需要,不斷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增加挫折教育、生命教育、感恩教育等教育內容。

一、加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建設

目前我國大學生心理狀況總體是良好的,但由于學習、就業、經濟等方面的壓力,部分學生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個別學生甚至出現心理危機事件,引起社會的關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現狀還不能滿足廣大學生日益增長的實際需求。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當前必須引起高度重視、亟須做好的一項重要工作[1]。

(一)建立合理的課程目標

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了解心理學的有關理論和基本概念,明確心理健康的標準及意義,了解大學階段人的心理發展特征及異常表現,掌握自我調適的基本知識;使學生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調適技能及心理發展技能;使學生樹立心理健康發展的自主意識,了解自身的心理特點和性格特征,能夠對自己的身體條件、心理狀況、行為能力等進行客觀評價,正確認識自己、接納自己,在遇到心理問題時能夠進行自我調適或尋求幫助,積極探索適合自己并適應社會的生活狀態。

(二)課程設計原則

目前大部分高校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納入教學計劃和培養方案。作為當代大學生必修的公共基礎課,其開設目的是為了保證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大學生的健康人格,以應對人生中的種種挑戰[2]。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設計要遵循以下具體的設計要求:緊扣心理教育目標,結合學生實際,確立本學期心理教育的主題方向和單元題目。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發展狀況,確定每個單元課程的具體內容和課程目標,并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在確定各單元的教學目標時,一定要明確和具體,不能籠統,泛泛而談,要有可操作性。在教育形式和方法的選擇上,要注意年齡特點。教學過程的各個步驟,都要以課程的教學目標為主線,不能偏離方向,同時要注意各環節內容的銜接和過渡。教學準備要充分,要考慮好教學場地,準備好所需的教具和有關材料。

(三)課程內容要與大學生活緊密結合

課程內容的選取是落實課程目標、實現教學目的、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與基礎。調查表明,大學生對教學內容的需求因人而異,各有側重,在教學內容選取上應注重共性與個性的統一;情緒管理、人際關系、自我認識、壓力應對是目前大學生最需要的教學內容,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必須教授的重點內容之一[3]。

二、改進傳統的心理健康教學組織形式

傳統的心理健康教學多以教師主導、學生被動接受為主,師生之間互動較少,隨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開展,如何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促進師生參與體驗,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成為高校心理健康課教學改革的當務之急。

(一)弘揚學生主體性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要充分發揮師生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開展課堂互動活動,讓學生從“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中“解放”出來,讓學生在主體性、參與性的教學中習得知識,構建積極的心理,促進積極人格的生成,切實提高學生心理素質[4]。

(二)將團體心理輔導運用到課堂教學中

建立和完善課內與課外、教育與指導、咨詢與自助緊密結合的多層次、多方位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形式。心理健康教育應充分利用課余時間,讓學生投身于各類活動之中,使他們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成長,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目前,大部分高校特別重視課外教育與大學生自助體系的結合,多采用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宣傳陣地、印制心理健康教育宣傳資料、舉辦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活動、指導大學生成立心理社團組織、建立學生心理熱線電話和心理咨詢信箱、開通網上心理咨詢等形式,提高和增強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豐富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形式。加強心理健康知識宣傳與普及。設立班級心理委員,并建立學生朋輩輔導中心。通過校園廣播、校刊、校報、櫥窗、板報等宣傳媒體,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活動,為同學們豐富心理健康知識提供了平臺。組織并引導學生參加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和社會實踐,營造積極、健康、高雅的氛圍,陶冶學生高尚的情操,增強學生相互關懷與支持的意識,引導學生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狀態。

根據大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在不同年級學生中開展不同層次的團體心理輔導活動、沙龍活動、心理劇等豐富多彩的活動,針對不同的學生群體,開展不同主題的心理素質拓展訓練活動。如:在新生班級開展促進彼此相互認識、相互溝通、信任以及增強凝聚力為主題的團體輔導活動,以帶動各新生班級朝積極健康方向發展;在大二、大三年級的學生中開展以人際關系、戀愛、自我意識、情緒管理為主題的團體輔導;在畢業生班級開展以規劃未來和感恩為主題的團體輔導活動。

通過多種形式的心理咨詢與輔導,幫助學生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優化心理品質,提高心理素質,增強心理調適能力和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預防和緩解心理問題,同時有針對性地對需要幫助的學生(如環境適應不良、自我管理困惑、人際交往障礙、交友戀愛挫折、考試緊張焦慮、求職擇業矛盾、人格發展缺陷、情緒調節失衡、生命意識缺失等)提供及時有效的心理咨詢與輔導。大力開展有益于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第二課堂活動,通過舉辦心理劇場、心理沙龍、團體訓練等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強化學生的自覺參與意識,加深學生對心理知識的理解,提升學生心理素質。舉辦“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月”,開展形式多樣、為期一個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發揮高校的引領作用。

(三)運用心理體驗式教學,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

在教育教學方法上要積極探索和創新,力求貼近學生,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采用理論與體驗教學相結合、講授與訓練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使同學們在學習心理知識的同時,掌握心理技巧和手段,疏解心理壓力,體會到放松和愉悅;還可以利用現有社會資源,聘請權威專家,舉辦有關心理知識的專題講座,利用這些補充教學形式開拓學生的視野,豐富教學手段。

篇4

【關鍵詞】大學生壓力;心理健康;就業

最近幾年,媒體不斷報導大學生群體中因存在著各種壓力,而引發出多種心理問題。調查表明,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異常者比例高達18.58%,明顯高于全國人均健康狀況異常水平。有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已將這樣的大學生群體稱為“心理弱勢群體”。對此,學校、家庭、社會都在尋找對策,以緩解大學生存在的壓力,幫助他們解決心理健康問題。研究表明,大學生在面對壓力時自身采取的應對方法和策略十分關鍵,如方法得當將有效地舒緩壓力,而方法不得當則會起到反向的效果或是產生負面的影響。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

近年來,許多學者采取各種方法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調查研究,結果表明,我國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并不盡如人意,而且有相當數量的在校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有的已經出現了非常嚴重的心理障礙。大量的口頭調查結果表明,大學生面對巨大的心理壓力。多數同學希望能夠與他人進行溝通交流,教師及醫務工作者如果充分地利用好“聊天”這一方法,能使學生打開心靈的窗戶,使壓抑在內心的諸多問題得以傾訴,及時得到有效的溝通解決。有利于心理問題的及時解決,促進健康人格的發展。另有還發生了多起在校大學生因心理問題而跳樓的事件,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這不僅對我國高等教育提出了嚴峻的考驗,而且對構建和諧社會也產生了嚴重的不良影響。

二、大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

大學生自身發展所處的階段容易引發心理問題。大學生正處在青年時期,這一時期心理發展主要存在以下矛盾:首先是充滿遠大抱負與現實經驗不足的矛盾。當代大學生抱負遠大,憂國憂民,但是由于大學生還未真正走上社會,缺乏對實際的了解,因此大學生經常在理想和現實之間彷徨,久而久之導致心理問題。其次,要求他人尊重與自己尊重他人的矛盾。很多大學生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可,不喜歡別人干涉、指責,但對他人卻缺乏尊重,還有的大學生以自我為中心,以致造成自命不凡、虛榮清高的個性缺陷。第三,思維獨立、批判性強與識別能力、自我約束能力不強的矛盾。大學生思維獨立性、批判性進一步增強,但辯證思維還不深刻,辨別是非的能力不夠敏銳,自我控制能力有待發展,因而大學生在社會和生活中常常會遇到挫折和矛盾,處理不好就會導致心理問題。社會環境因素導致大學生心理問題。社會思想多元化,競爭加劇、生活節奏加速,使人們產生緊迫感、壓力感以及心理上的距離感。很多學生在中學成績優秀,受到學校“重點培養和保護”,進入大學后失去了這種優勢和地位,產生心理失衡。家長望子成龍心切,要求子女只顧學習,忽略了其他能力的培養,導致有的學生生活懶散,缺乏紀律性,自理能力極差,抗壓能力不強。

三、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對策分析

清華大學教授樊富珉的研究指出,自我概念與心理健康呈較高正相關,表明培養大學生積極的自我概念是增加大學生心理健康預防,減少心理疾病發生的有效途徑。樊富珉指出:從宏觀上看,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兩種,首先是理論研究方法,主要研究關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途徑模式等,其次是實證研究法,主要研究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大學生人格、自我概念與心理健康關系等實證研究。要有效幫助大學生健康成長要做到以下幾點:

(1)積極引導并采用正面的應對方式,避免采用負面應對方式。因為在面對壓力時,如何正確地認識和采取什么樣的態度、如何正確地對待挫折和如何應對等,往往是學生在面對問題和困難時的關鍵因素。所以要幫助學生分析壓力原因,自我認識、自我教育,排除干擾,教育學生要“越是艱險越向前”,做生活的強者。如果缺少對壓力和困境的認識,便會不知所措,更為糟糕的是一些學生采取消極的態度去對待所面臨的困難,最后往往會產生不良的后果。這也啟發我們思考日前在互聯網上引起熱烈討論的西南某大學設學生發泄室的做法是否得當,關鍵在于相關工作者是否對服務使用對象進行了先期或后期的必要導向。根據本研究結果,應當立體化地加強心理健康教育,以滿足大學生的多樣需求。

(2)在不同的時期,比如進校期間、考試前、畢業前、實習或論文答辯等特殊階段,開展適合需求的工作是必要和有意義的。比如開展考前心理咨詢、主題辯論、特色班會、知識講座或體育競技等全面多樣的活動來疏導、克服焦慮情緒,這些措施或渠道無疑為學生如何排除壓力進行了訓練,也能有效地防止壓力可能帶來的更為嚴重的后果。

(3)對于學生群體,我們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研究結果顯示,不同類型、層次、學科的學生存在的壓力情況有明顯的差異;不同年級、不同性別的學生其壓力也存在著明顯的不同。要關注男女生在壓力、健康、應對策略方面的差異。比如女生更易使用“情緒取向”的應對策略,而男生更易采取“問題解決”取向的應對策略等,以便對不同特征群體學生的壓力、心理健康和應對策略的實際情況作更為細致準確的掌握,并制訂更具有效性和針對性的教育方法。

四、結束語

總之,高校工作者要盡可能全面地研究和關注在校大學生的壓力狀況,引導大學生采取積極應對策略。高校要加快心理咨詢事業發展,“防重于治”;在心理教育中應根據“適應個別差異”原則,對面臨壓力調試能力較差的同學和群體要進行個別指導和幫助,鼓勵他們參加心理咨詢,使他們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應對策略和防衛壓力過大的方法;同時應進一步完善和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體制,把課堂教學、課外指導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基本環節,形成課內與課外、教育與指導、咨詢與自助緊密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網絡和工作體系,增強有效性、針對性,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篇5

張仲豪 李文濤 河南科技大學

心理健康是當今社會人才需求的基礎,以培養高素質人才為

首要任務的高校,更要重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切實做好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當代大學生存在一些普遍的心理問題,

正在影響著大學生的健康發展及高校培養目標的實現。因此高校

應通過各種途徑,大力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學生

的心理素質水平。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大學期間,學生們的心理發展趨于成熟,了解更多的心理健

康知識,掌握基本的心理調節技巧,保持自我心理健康發展,對

培養學生們良好的性格和心理調試能力,注意防御心理障礙和心

理疾病,促進他們的學習等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大學生心理健康

教育的意義,不但體現在大學生個體的意義上,而且對于群體和

整個社會都具有一定的意義。

二、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加強和貫徹執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養高品質、高素質

合格人才的迫切要求。新時期的高校肩負著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堅

強使命。在新時期,真正的高素質人才,不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

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體素質,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

深入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教育是當今時代時展的客觀

需要,是社會主義全面發展對培養全面素質創新人才的必然要

求。它對于增強大學生積極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培養大學生良

好的品行,促進心理素質、文化修養、專業技能和身體健康的協

調發展,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高現代高等學

校教育的時代性、針對性、實踐性具有重要作用。多年來有關詳

細的調查和分析表明,有很大一部分大學生心理健康存在適應能

力差和不良反映,心理健康方面的疾病發生率呈快速的上升趨

勢。所以,在當今時代,在高等學校進行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的

核心任務是在貫徹執行心理素質教育過程中,不僅要關注開展心

理健康教育,更為根本的是應將其作為挖掘大學智力資源的必要

途徑。

三、踐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與方法

(一)深入細致地開展大學生心理咨詢工作

心理健康咨詢是有效幫助大學生消除心理障礙、解疑釋惑的

科學合理方法。充分有效地開展書信咨詢、電話咨詢、網絡咨詢

等,從而能幫助大學生,提供高品質、高質量的心理健康幫扶指

導與服務。提高大學生消除心理困惑的能力,增強大學生承受挫

折、克服困難的能力,教會大學生要珍惜生命、寬待他人。認真

做好新報道學生、即將畢業的應屆畢業生、家庭經濟貧困學生,

尤其是學習上困難的學生、戀愛問題的學生、違紀違規的學生、

言行表現異常學生的心理咨詢和輔導工作,增強他們抵抗心理壓

力,經受心理障礙。

(二)充分利用課堂理論教學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理論課堂教學是開展和貫徹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同時也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平臺。在人文社會科學課

中,尤其是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有關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同時相配套的開設相關選修課程,對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增強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具有重要意義。大學生理論課堂心理

健康教育教學活動必須聯系實際,不斷從廣度上拓展教學內容,

循序漸進的改變教學方法,通過多利用案例教學、親身的體驗活

動、行為表現訓練等形式,進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時效性。

(三)以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相聯系的心理健康教育

新時代的大學生是一個智力高、知識豐厚的的高密集群體,

相應,各方面的心理特點相比較而言比較統一,因此,開展心理

健康教育要把課堂理論教育和課外活動教育相聯系的方式,課堂

理論教育已經成為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但同時我們也

要看到,由于高校素質教育時間相對有限,主要的大學生心理健

康教育需要在課外實踐活動中進行。課外實踐活動教育可以以多

種多樣的形式開展,例如開展心理健康知識普及宣傳、開設一系

列與此相關的講座;同時要充分利用學生組織,如團委學生會,

積極地建立與學生密切的聯系,從而針對大學生進行有效健康心

理指導。

(四)科學有效地構建出完善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機制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由于新時展的客觀要求所決定,因

此,及時有效地建立科學的工作機制,是非常必要的。一是要建

立心理健康教育測評體系,規定出與我國社會主義現實條件相符

合、同時適應當代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的測評標準,要仔細

踐行組織測評工作。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跟蹤檔案,提高教

育的目的性、針對性和工作的預期性和預見性。二是善于撲捉心

理健康存在問題人員的防范和處理干預體系,做到早發現、早處

理、科學有序地處理因心理存在嚴重障礙引發的自殺或著是損害

他人事件的可能發生。三是要因地制宜,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的體系,通過學生各個工作的不同系統設立不同的部門,配備與

此相適應的專業咨詢員,分工有效地負責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的開展和心理咨詢問題的工作,促成課內理論教育與課外實踐活

動、理論教育與實踐指導、外部咨詢與內部自助相聯系的心理健

康教育工作機制。

(五)有效開展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隊伍建設

從某種程度上說,是否能有效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是

取決于心理健康隊伍人員的素質。堅持質量、精干的原則,配備

一批專門從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老師。與此同時,認真

仔細地加大學生咨詢工作專兼職教師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訓知

識,同時按照國家相關部門的專業心理咨詢人員相關要求和規

定,循循漸進的使專業心理咨詢人員和心理健康教育人員符合上

崗持證的基本要求。高等學校同時還要重視與大學生直接相接處

的輔導員和班主任的培訓,促使他們有效地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

基本規律和基本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性和有效性。

總之,在新的形勢下,高校必須充分認識到大學生心理健康

的重要性,遵循大學生心理發展規律和教育規律,動員和整合各

種力量和資源,以務實的態度、有效的辦法切實做好大學生心理

健康工作,為培養高素質人才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朱錦.《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培養大學生良好心理素

質》[J].科技致富向導,2011,(10).

[2]張秀敏.《高校弱勢群體心理健康訓練模式的構建》 [J].阿

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01).

篇6

關鍵詞 PDCA循環;心理健康;教學方式

一、引言

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來自生活工作的壓力也越來越大,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變得越來越復雜。科技不斷進步,知識不斷更新的環境進一步迫使人們觀念意識、情感態度復雜多變,讓人們進入到情緒負重年代。作為現代社會組成部分的大學生們,對社會心理這塊時代的脈搏十分敏感。大學生是社會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本身就面臨許多特殊的問題,如大一新生對新的學習環境與新的學習任務的適應問題;對專業的選擇與學習的適應問題;理想與現實的沖突問題;人際關系的處理的問題;戀愛中的矛盾問題;未來職業的選擇問題等等。如何使他們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種種心理壓力而造成的心理問題,預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發生,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關注的問題。為此,必須繼續推進心理健康教學改革。在心理健康教學改革中,我們借鑒pdca理念,強調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實際需求為半徑展開有針對性和系統性的教學工作。

二、PDCA的概念與內涵

PDCA循環又稱為戴明環,是美國質量管理專家戴明博士提出的,它用于產品的全面質量管理。其實PDCA循環是由P、D、C、A四個英文字母所組成的,它們分別代表的意義是P(Plan)—計劃。包括方針和目標的確定以及活動計劃的制定; D(DO)—執行。執行就是具體運作,即實施計劃的具體步驟;C(Check)—檢查。就是要總結執行計劃的結果,了解哪些環節是正確的,哪些環節是錯誤的,明確效果,找出問題;A(Action)—行動(或處理)。對總結檢查的結果進行處理,成功的經驗加以肯定,并予以標準化,或制定作業指導書,便于以后工作時遵循;對于失敗的教訓也要總結,以免重現。對于沒有解決的問題,應提給下一個PDCA循環中去解決。

三、PDCA在心理健康課程教學模式中的應用

傳統的心理健康課程教學方式注重教學生理解“是什么”的知識層面,而引入PDCA理念的教學方式的重點是放在“怎么做”的層面上,目的是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素質。

1.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教學計劃的制定

首先的工作是測試入學新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并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此項措施必須是在借鑒西方心理測量表的基礎上,建立適合中國文化環境的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評定體系,在全面了解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基礎上,為大學生建立強有力的心理支持系統。根據健康檔案分類別制定學生的心理健康課程教學計劃,比如在大一的時候對新生展開心理健康常識的普及以及對待個別的心理困難的學生進行心理干預;對大二、大三的學生可以采取選修課的形式,由學生自主選擇與自己相關的或感興趣的主題學習。

2.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教學計劃的實施

(1)實施主題式教學。“主題式教學”是在依據已制定的教學目標、現有的教學資源的基礎上,打破常規教材的章節內容,從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來提煉主題式教學的內容,可將教學內容分成若干個主題,將每一個主題作為一個項目進行教學設計,綜合運用討論、多媒體等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把理論呈現出來。這種教學方式不必限制于原有教材的內容,而是更加突出課程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使教學內容更加貼近生活,真正達到教學目的。

(2)理論聯系實際,整合教學資源積極實現課內外相結合的教學。心理健康課程的教學目的是具有鮮明的實踐意義,其教學活動不是簡單地讓學生識記知識,而是要通過教學讓學生感悟、體驗、并將所學落實于行動。

堅持以學生為主體,遵循以貼近生活與實際為原則,強調學生的實際參與、親身體驗,實施“案例式”、“討論式”和“情境式”教學,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變被動接受式學習為主動參與式學習,增強教學的吸引力和渲染力。如采用案例式教學,通過學生自己準備的案例材料,讓學生在思考中加深對基本概念、基本理論的理解,不斷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鼓勵或組織學生參加學校社團,或是開展有團體輔導意義的活動。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學生可以深刻地了解身邊發生的事情,使他們積極主動地把理論學習和實踐體驗結合起來,親身體驗心理健康教育對自我成長的實際意義,提高認識問題、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3.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教學效果的評估

評估檢查這個環節主要是通過學生與學生、輔導員與學生、任課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互評的基礎上綜合分析與評價每個階段的教學效果。通過評估檢查可以了解計劃在實施過程中哪些環節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而哪些環節卻存在明顯的不足,為完善計劃提供有力的依據。

4.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教學工作的總結

對每個階段的教學工作做全面的總結與分析,找出問題所在,進一步對教學的內容、形式、方法作出調整和補充。針對心理困難程度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比如對于性格孤僻的學生可以通過情景教育方式讓他們得到逐步改善。

四、討論

PDCA循環的主要特點就是環環相扣,持續不斷地調整進步。將該理念引入到心理健康課程教學中,主要是將該課程的教學工作帶入一個良性的循環,教學質量能夠穩步的上升,讓大學生深受益處。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融合

一個人健康的標準是什么樣呢? 健康不僅指身體有沒有疾病或身體各項指標是否正常,更重要的指心理是否健康。由此可見,心理問題也是一個人是否健康的必備條件…。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競爭的日趨殘酷,引發大學生思想動蕩和心理動蕩的的因素越來越多。大學生無論從心理上還是生理上,都處于一個成長迅速發展變化的時期,對各種事物還缺乏客觀的認識和評價,當理想和現實發生錯位產生落差時,便會產生各種心理矛盾和沖突,導致心理問題的出現。這些都需要我們從新的方位來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起來進行教學,將對學生成長產生深遠意義,如何實現二者融合,以下是本人的一些見解。

一、教育理念上二者要相結合

二者的結合首先應當是在理念上的結合。社會發展中不管是哪種制度改革和實踐創新,都需要有一定的理念做指引,思想決定行為,沒有理念指導,就無法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結合。實現這兩種有效結合,首先要明確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從當前高校發展趨勢看,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勢在必行。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輔相成,隨著高校大學生各種心理問題的出現,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會受到這些問題的影響和沖擊。所以,我們要高度重視心理健康教育,更要積極地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體系中來,通過二者的有機結合,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二、加強教育教學研究

首先,依托課堂教學向廣大學生傳授心理健康知識和心理調適方法,是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形成課內與課外、教育與輔導、咨詢與自助相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新體系。“兩課”教師可以在“思想道德修養”課上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章節的講授內容。根據大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可以設計一組相關的心理教育課程,如《大學生心理輔導》、《人格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等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供大學生選修。除此之外,還應通過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課對學生進行系統教育。其次,改革教學方法,教學方法要多樣化。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實處,必須建立一個以提高大學心理素質為核心統帥各科教學的總綱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各科教學之中,將有助于改變各種教學的現狀,這是帶動大學生身心素質全面與和諧發展的根本途徑。如通過參與公益勞動、科技服務等社會實踐活動,不自覺引導學生形成較高的政治覺悟;也可以充分利用電腦和網絡開展思想與心理健康教育,在討論網絡條件下如何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應充分利用網絡這個有利條件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采用網上心理咨詢、對話等。

三、在教育策略和方法手段上要相結合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方法和手段上既有相同又有不同,在具體的教學工作中,應當取長補短,發揮各自的優勢,在二者的方法和手段的結合運用中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如何實現融合,首先,學校應當營造和建設健康向上、積極進取的校園文化環境,為高校的思政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施創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從而形成良好的校風和學風,培養出一個群體心理健康的教育氛圍和環境。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也要將國外的一些先進的科學的教育理念與我國高校大學生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力求建立有中國特色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和心理健康教育制度。二者在具體的教育過程中要相互借鑒和結合。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要加強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其他相關的學科建設。不但要有開拓創新的思想政治教育隊伍,還要有與時俱進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

四、加強教師團隊的建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和建設已經有多年的基礎,發展是比較成熟的。但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指導和經驗相對較少。思政教育的教師隊伍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員要想全面的提高學生的素質,也要實現教師雙重角色的結合。首先,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理論的創新以及大學生容易接受的教學模式和方式,還需要廣泛的普及關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來掃除思想政治教育的障礙。其次,作為對大學生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隊伍也需要在長期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實踐中積累豐富的教育經驗,并熱衷于對大學生進行思想工作,指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作為自我心理保健的支撐體系。當前高校老師除自身具備較高的政治素質、能力素質和專業素質外,還必須加強學習,系統的掌握心理學、行為學以及一些心理咨詢等方面的知識,研究大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科學的分析大學生心理健康上的反映變化,從而有針對性的對大學生進行思政教育和心理教育的輔導,培養大學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態,提升學生的道德素質和心理素質。

參考文獻:

[1]張積家.王惠萍.大學心理教育導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篇8

一、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誘發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因素可以分為外界因素和自身因素兩個方面。

(一)外界因素分析

1,社會因素影響

目前的大學生所處的時代是一個急劇變化的時代。隨著西方文明涌入,網絡時代的到來,迅速涌現的新事物、新思想、新潮流,對原有的價值體系產生了很大的沖擊。特別是當今社會我國經濟體制轉型引發了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變化,多層次的經濟形式導致了文化多元性,也導致主體的價值信仰發生了變化。時至今日,社會對復合型人才的高要求,也使得大學生們在面對社會上人才的激烈競爭時感到彷徨,在拼命考取各種證書的同時,卻無法把握自己的未來命運,使他們產生了過大的心理壓力。

2,家庭因素影響

現在的大學生很多是獨生子女,從小父母對他們生活的溺愛、包辦過多,使他們養成了任性、依賴和驕橫的心理,適應生活能力差,社會交際能力弱。但同時家長對他們的考試成績、升學、成才期望又過高,使他們面對著父母“望子成龍”的目光,又希望自己在各個方面都超過別人。這種求全的緊迫感,使他們易于關注自己的不足,夸大缺點,形成自卑、恐慌、焦慮、內疚的心理。

(二)自身因素分析

1,理想與現實的矛盾

大學生懷著美好的愿望跨進校門,他們想象中的大學很神秘,充滿詩情畫意。但很快他們發現生活的道路并非花團錦簇、處處灑滿陽光,現實情況并非他們所憧憬的那么美好,有些同學對所學專業并不滿意。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困擾著一些大學生,失望感頻頻襲來,使得有些人開始懷疑自己,甚至用不信任的態度來對待周圍的一切事物。

2,自主性與依賴性并存

從年齡特征上看,大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正處在迅速走向成熟的過渡階段,一方面由于在心理上具有迅速走向成熟主導的積極面,希望獨立自主;另一方面由于又具有未真正完全成熟而產生的某些消極面,存在一定的依賴心理。經濟上,他們仍依賴父母的支持;生活上,不少人的獨立生活能力還很差,他們中的大多數并未廣泛地接觸社會,不能獨立地去適應社會人事,開展人際交往,解決各種具體問題。因此,大學生在思想上強烈要求獨立,同時又感到自己實際上并未“真正獨立”。這樣的自主性和依賴性并存在他們的內心世界存在,給他們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3,交往需要與情感封閉的背離

大學生們渴望與人交往,但卻又自我封閉,因而同學間的關系僅限于生活上的相互來往和學習上的一些交流,而較少進行深層次的溝通。因此,大學生感到孤獨的現象非常普遍,面對劇烈的競爭而缺乏足夠的人際溝通與支持。有的以自我為中心,偏激、任性、難以為他人接受,造成人際關系不協調;有的由于嚴重的自卑不敢與人交往,結果造成心理上的封閉;有的雖有良好的溝通愿望但不得其法,常常引起誤解,造成交往中的不愉快。

4,人際關系的復雜化

大學階段,個體獨立步入了準社會群體的交際圈。與高中階段不同的是,大學生們的人生目標不再是單一的考學,因此新的師生關系、同學關系、異性關系等都帶來了新的挑戰。再加上地域文化、生活背景、個人追求的不同,以及缺乏處理相應關系的技巧,致使部分學生在人際交往中遭受挫折。或表現為自我否定而陷入苦惱與焦慮,或企圖對抗而陷入困境,由此產生心理問題。

二、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舉措

從社會的角度來說,重要的是轉變觀念、更新認識。社會上的一些不合理的觀念也會對象牙塔中的大學生們造成很大的影響。應當認識到,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都是一個人“健康”不可或缺的因素,有了心理疾患就像身體得病一樣,對待有心理疾患的人,要給予更多的尊重、理解、關愛,不可歧視他們、嘲弄他們。從家庭的角度來說,父母應當為子女營造一個身心健康成長的家庭氛圍。父母對子女的教育也要講究科學的方式、方法,不要動輒訓斥、打罵孩子,或是對孩子過分溺愛、對其生活包辦代替過多和對其錯誤言行及不良習慣放任自流,都是有害的。家庭教養方式不良就會培養出人格不健全的孩子,這樣的孩子在離開父母身邊以后是很難適應大學生活的。

學校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下面簡要論述一下如何從學校的角度出發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一門公共必修課,教師通過分年級、分班級系統的講解心理學知識,一方面解決大學生在環境適應、學習、人際交往、戀愛、擇業等方面的心理矛盾和困惑,及時矯正和解決新出現的問題。另一方面,指導學生自己掌握心理保健的常識,轉化為心理能力,能觸類旁通,達到預防心理危機和提高心理素質的目的。

(二)開展全校范圍內的心理健康宣傳普及活動

活動可以有多種形式,比如通過廣播、校報、墻報等方式進行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定期進行心理健康方面的集體公開咨詢活動;舉行心理保健的專題講座等。例如:如何克服考試緊張,大學生應確立怎樣的戀愛觀,畢業生如何克服焦慮心理等等。總之,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形成課內與課外、教育與指導、咨詢與自助緊密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網絡和體系,用各種途徑去落實教育內容,實現教育目標。

(三)組織對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并為學生建立心理檔案

其目的是在全面了解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基礎上,找出有心理問題或可能有心理問題的學生,隨時進行追蹤,隨時了解他們的情緒,給予重點心理輔導。

(四)充分發揮心理輔導機構和心理咨詢的作用

開設心理輔導機構面對全體同學開展心理咨詢,可以對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有效的疏導和矯正,使學生的煩惱、郁悶能有渠道宣泄和排遣。對心理問題比較嚴重的學生,還可以會同心理醫生和專家進行會診,對癥下藥。

(五)構建“三早”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系,發揮“三級工作網絡”的積極作用

為了幫助大學生保持良好的健康狀態,及時科學地解決心理健康問題,構建大學生心理問題早發現、早預防、早干預的“三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系,發揮“三級工作網絡”的積極作用,使大學生在正確認知、合理評價、有效調節、能動控制中實現自我的健康發展。

(六)重視全體教職員工特別是教師的作用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僅是學生日常教育與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而且也是學校全體教職員工特別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各任課教師均需要結合教學實際過程,研究和改進教學方法,貫徹心理學思想,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開發學生的心理潛能,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七)創設良好的校園精神氛圍

校園精神氛圍對學生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對學生心理健康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生活,讓朝氣蓬勃、精力旺盛的大學生能在廣闊的生活空間中盡情地施展天賦與才華,增強競爭意識,奮發進取。在廣泛的結伴、交際和合作中建立和睦、融洽的人際關系,培養健全的人格、健全的心理,從而全面提高大學生的素質。

(八)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活動

篇9

西部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

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群體,社會要求高、家長期望高、個人成才欲望強烈。但由于心理發展處于尚未成熟階段,缺乏社會經驗,加之在激烈的高考競爭中取勝,幾乎全身心投入學習,心理比較脆弱、適應能力差、情緒不穩定,心理失衡常常發生,是心理障礙高發易發群體。有關研究表明,國內外大學生心理素質及心理健康狀況都不容樂觀。我國大學生心理疾患的患病率報道不一,大致范圍在10%~30%之間,多數為15%左右。國外大學生心理障礙的類型主要是抑郁、緊張、焦慮、適應性反應及孤獨。我國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類型隨性別、年級、專業、地區、民族的不同而不同。主要心理問題有焦慮、抑郁、人際關系敏感、強迫、偏執和精神疾病等幾個方面。對于不同民族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有人認為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問題發生率與漢族大學生相近,常見的心理問題包括強迫、人際關系敏感和抑郁等。而在某些癥狀方面與漢族大學生有差別,這與文化背景等因素有關。在西部高校有許多學生在家鄉中學都是佼佼者,他們常常肩負著建設家鄉的歷史使命,當他們來到了大學時“變得”很普通,發現自己和其他同學之間的距離太大而出現了自卑和自強矛盾的心態;也有許多學生因經濟困難和尷尬而背上很重的包袱,導致在人際交往中的困難。西部高校大學生在經濟、學習、見識、經歷等方面有太大的差異,這些差異對好多學生是很大的挑戰和考驗,地域、民族的文化差異對西部高校大學生的心理發展有很大的影響。不少學生適應文化差異的能力不足而妨礙了他們的發展和成長,所以在教育中要重視學生的心理現狀和特點,結合他們的實際情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為大學生成長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培養更多更優秀的大學生為民族地區發展作出貢獻。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機制的思考

轉變思想觀念,正確定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學校順利開展此項工作的前提條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定位和在學校教育中的作用的認識,決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編制、人員、機構和內容。如果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定位在少數“問題學生”的幫助上,就會是當學生出現了嚴重的心理問題尤其是學生自殺時才感覺到有抓的必要,而平時沒有把心理健康作為學校一項日常工作來發展,不僅難以加大對本項工作的投入和建設,而且不能形成有效的工作機制。西部高校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隊伍力量不足,專業水平不夠,各學校幾乎都把學生的心理問題簡單地劃到了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范疇。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不能用德育教育的手段和方法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雖然很多高校日益認識到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往往是雷聲大、雨點小,在大學生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力度不夠、方法不當,心理健康教育方案不合理、投入少,難操作、措施難到位等,導致近幾年高校學生心理疾病問題出現的比例在不斷增大。學校如果對此項工作認識不到位,沒有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人才培養方案體系中,必然導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難以收到實效。

學校應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定位在完善和發展現代教育的層面上,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為培養優秀人才的一個重要途徑,才能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一個系統工程來建設,形成領導重視、政策保證、部門支持和中心執行的工作機制。例如成立由校領導擔任組長、各個院系負責學生工作的領導作為成員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直接領導和負責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納入學校工作規劃中,明確規定學校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點和內容,根據形勢需要和學校實際情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并在學校資源、資金和人員的配置方面給予大力支持,例如配置心理咨詢室,劃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專項經費,購買所需要的各種設備和資料,引進心理學專業人才,增設專職心理教師編制等等,只有采取這些措施才能在政策上保證和推動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在實踐中切實推動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應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起統籌作用,它應是學校結構中的一個心理教學、咨詢服務和教育科研相結合的機構,負責統籌、規劃和實施全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項工作,學校應將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定位成承擔心理教學、心理咨詢、專業培訓和科學研究相結合的單位,配置專業人員、經費和工作條件等,具體實施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系

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納入學校人才培養方案體系中,從制度上保證此項工作的有序及有效學校應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定位在完善和發展現代教育的層面上,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為培養優秀人才的一個重要途徑,才能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一個系統工程來建設,形成領導重視、政策保證、部門支持和中心執行的工作機制。例如青海民族大學成立了由主管學生工作的校領導擔任組長、學校各職能部門、各個院系負責學生工作的領導作為成員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小組直接領導和負責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納入學校工作規劃中,明確規定學校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點和內容,根據形勢需要和學校實際情況,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并在學校資源、資金和人員的配置方面給予支持,從制度上保證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序開展。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機制的層次網絡結構,設置專業教師隊伍和編制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機制的層次網絡結構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院系輔導員、學生心理委員、學生社團四部分組成。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是最高機構,統管后幾個組成部分,負責組織和規劃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為心理健康教育指明方向和提供專業技術保障。青海民族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目前有多名專兼職教師,均為心理學專業教師或有咨詢師資格的教師,并通過有關項目參加過國內的各類專項培訓;院系輔導員在貫徹中心的指示下,組織心理健康講座和活動,處理在具體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并向中心匯報;輔導員是中心與學生中間的一座橋梁,除了及時處理學生中暴露出的問題外,還要與其他班級輔導員互通有無,并定期進行專業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素質;學生心理委員由中心的教師負責進行正規的心理學專業培訓,由于他們與其他學生零距離接觸,能直接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在遇到問題時需要進行及時的處理;學生社團是一個比較獨特的工作平臺,是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重要載體,主要幫助中心組織各類心理講座、培訓和多彩的社團活動。開展豐富多彩的宣傳教育活動,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宣傳利用報紙、刊物、墻報、講座、電影、電臺、網站等宣傳媒體開展豐富生動的宣傳活動,營造關注心理健康問題的良好氛圍。學校通過定期舉辦心理知識講座、向學生發放心理知識資料、舉行主題演講比賽和心理劇編寫演出等,吸引學生積極參與。#p#分頁標題#e#

通過廣大師生共同參與這些活動,學校管理部門可以用多種形式幫助學生解決其心理問題、提升其心理素質、形成了共同關注和呵護學生心靈成長的良好氛圍。這些活動既可以豐富校園文化,又能豐富師生們的精神生活,加深廣大師生對心理學知識的了解和運用。要有心理健康教育專用場地和設備,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項制度這是保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效、快捷運行,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作用和功能的重要保證。學校中心建立了個別咨詢室和團體心理訓練室。針對個別學生主要開展以下幾方面的咨詢:學習心理問題、人際關系適應問題、心理衛生與健康知識咨詢、自我意識困擾、職業規劃、心理疾患等內容。個別咨詢室設立的地點選擇、咨詢教師的咨詢技能及督導、咨詢制度建立及咨詢資料的保密等都由專業教師負責。

開設多層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為了滿足大學生心理發展的需要,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而健康成長,學校應開設心理學和心理健康選修課,實現發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學課程以心理學、團體心理輔導理論和教育學為理論基礎,以學生心靈成長為目的,要有很強的實踐性和操作性,體現心理學課程的針對性、實效性和體驗性,實現學習知識和心靈成長的相統一,心理教育和心理輔導相結合。通過多種形式的課程學習和訓練,增加大學生心理健康意識和積極的自我認識,形成積極良好的心態,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提高他們的人際溝通能力,逐漸完善其人格,從而達到提升民族院校大學生心理素質的目的。針對青年學生的發展性問題,設立專題,以工作坊、選修課等形式開展團體訓練。團體訓練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工作手段和途徑。學生在建設性和治療性的小組活動中,通過交流、互動、體驗、分享和反思,能夠有效地表達自我,獲得團體小組的心理支持,滿足大學生被接納和歸屬的需要,得以自我成長和自我完善,掌握社交技巧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自尊心和自信心。通過多層面的心理咨詢活動,促進學生實現自我完善和自我成長,幫助學生解決他們的心理困惑和煩惱,提高其心理素質。

建立科學、合理、高效、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詢體系、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為了提高工作中的針對性,要注重對大學生的思想狀況、心理特點和適應情況等方面的調查,對學生進行心理測試,建立學生心理檔案。心理調查和測試為學校管理決策和學生思想工作提高提供了科學的依據,學校可以了解和把握學生的思想狀況和心理健康狀況,使工作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同時又幫助大學生的自我認識和自我了解,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心理調查和測試是宣傳心理健康工作一個經濟、快速和有效的手段,使越來越多的學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意義。心理咨詢不只是針對有心理問題學生,而是對不同情況學生進行不同性質的咨詢工作,因此要開展多層面的心理咨詢活動,例如新生回訪、個別心理咨詢、團體心理咨詢。根據新生心理測試對有一定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及時回訪,回訪工作可以篩選出心理危機事件,并對部分心理問題明顯的學生進行進一步的個別心理咨詢;通過有深度而系統的個別咨詢,幫助學生認識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尋找解決心理問題的方法,增強自信心,確立新的學習和生活目標。學校在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踐中,發現建立心理健康檔案可使我們在做此項工作時獲得信度較高、涉及面較廣的信息,同時可利用掌握的信息針對性到各系去開展團體訓練,開設專題講座等,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從“點”逐步地走向“面”。同時,它可使學校的相關部門,如學生處、教務處、團委、宣傳部等及時掌握第一手的資料,提高學生工作中的預見性和針對性,從而提高學校工作的效率和質量。

篇10

關鍵詞SPOC混合教學翻轉課堂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1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特點及面臨的困境

在學生層面,盡管多數學生對該課程興趣很大,但學生普遍反映傳統課堂無法學到更多的知識,與老師互動時間有限,不能更好地把知識應用在實踐當中。心理健康教育課堂中,知識傳授時間所占比例大,知識內化以及應用主要依靠課后進行[3]。由于沒有課外學習的延伸,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凈。為解決該問題,本教學團隊曾經采用了多元化教學模式的改革,在課堂上融入案例討論分析、情境體驗、心理游戲以及行為訓練等多種方法,確實能夠彌補了教學中單一理論講授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知識的轉化應用,但同時也面臨著大班教學組織課堂的壓力。還有一部分學生認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遠沒有專業課程重要,在心理上并不重視這門課程,表現為課堂上不聽講或逃課。如何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避免重復性的授課,使教師具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與學生互動交流,并根據學生的特點設計適合的授課方法?基于SPOC混合教學模式為課程改革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借助SPOC教學平臺,使課內教學和課外自主學習相得益彰,顯著提升學習效果。在教師層面,基于SPOC混合教學模式能使教師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學理念和方法上產生巨變。盡管近年來該門課程教學方面一直都在嘗試改革,但最終并沒有從實質上改變教師“教”的主導地位,學生的主體地位張力不夠,以“學”為本的教學價值取向并未落到實處。基于SPOC混合教學模式突出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地位,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教師由原來傳統課堂上知識的教授者變成學習的指導者和促進者,由教學內容的傳授者變成多媒體教學資源的設計開發者。教師要靈活地應用教學活動組織的策略,因此教師的主導地位沒有削弱反而加強。這也對教師的教學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師不斷在教學理念和方法上進行變革和創新。

2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SPOC混合教學模式的設計

2.1SPOC混合教學模式的設計思路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教學過程應該以“學生為中心”,他認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而非單純的“教學者”,教師應幫助學生了解他們想要什么,幫助他們發現所學知識的意義,從而安排恰當的學習活動和材料[4]。因此,心理健康課程應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根據學生的心理需求制定相應教學內容,采用適當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潛能,促進學生的心理成長。SPOC(SmallPrivateOnlineCourse)即小規模限制性在線課程,在融合MOOC教育思想的同時,把微課、小眾教學、集約化教育等融合在一起,形成了SPOC特有的混合式教學模式[5],它能夠使傳統課堂變得更加生動靈活,同時延伸課外的教學拓展,顯著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以及教學質量,符合“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思路設計。

2.2SPOC混合教學模式的前期準備

SPOC混合教學模式準備階段的主要任務包括確定教學內容、內容表達設計、構建網絡平臺、整合教學資源、微視頻制作、質量評價和完善、教學資源上線等,其中內容表達設計與微視頻制作為重點環節。內容表達設計要根據教學目標確定課程內容的設計方向,明確具體開發的內容,包括教學大綱、課程學時及學分、測驗和習題以及拓展知識等。注重把原有課程分解為各個子模塊,每個子模塊安排明確的學習活動和學習目標,內容的表達形式要深入淺出且生動有趣,以提升學生自學效果為主,同時關注學生學習需求,了解學生學習時的困難和相關的心理困惑。呈現當前教學目標所需要的長度適中的內容,容易被學生接受。SPOC混合學習的教學資源由云端提供,應更加微型化、碎片化以滿足學習者自學。微視頻制作可以適當精選網絡上優秀的教學資源,也可以根據需要自行錄制,視頻長度要符合短小精悍的特點,以5—8分鐘為宜。據對學生的調研顯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最需要的教學內容是情緒管理、人際關系、性格調整、自我意識以及壓力應對等,可針對這些內容進行視頻選擇和制作,關注學生的積極情緒與體驗、積極人格特質等方面,并且圍繞的知識點也應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如情緒調節的具體方法,人際交往常見的心理效應等等。

2.3SPOC混合教學模式的設計步驟

根據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特點,SPOC混合教學模式可分為課前、課堂和課后三個階段。總體特點是在課前將教學資料片段(包括紙質材料、視頻或音頻教材等)提供給學生,學生自主完成知識點的學習;課堂的教學則通過師生間的互動,致力于通過參與式討論或案例教學等方式,將課前學習的知識片段進行內化和應用;課后環節教師可以繼續和學生通過網絡平臺互動,指導其應用在生活和學習的各方面,強調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2.3.1線上課前導學

包括學生根據教學目標及教學內容進行課前的自主學習;學生觀看微視頻課件;完成網上課前測驗題;學生開展線上討論,教師適當予以指導。

2.3.2線下課堂教學

包括教師抽取重點難點問題進行深入講解;課堂分小組交流討論,教師答疑;教師根據本章節的重點內容及課前教學中發現的問題,進行課堂測驗;大學生心理健康案例討論以及課堂總結和評價。

2.3.3線上課后研學

包括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網絡資源或者自行查找資源,進行課后擴充式學習;教師設計應用學習專題,指導學生如何進一步把心理學知識應用在實踐中。

2.4SPOC混合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評價

教學效果的評價包括三個方面:①教學內容測驗:包括課前和課堂兩次測驗的總分。②線上教學活動參與度:包括課前教學部分和課后擴充學習部分,教師在SPOC教學平臺跟蹤學生觀看教學視頻、完成課前練習及參與課前討論的情況,并記錄各項學習活動的學生參與率。③學生對本次教學的評價:自行設計滿意度評價問卷,了解學生對本次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學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