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經濟研究報告范文
時間:2023-07-21 17:38:2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縣域經濟研究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非公經濟發展現狀和特點
(一))經濟總量不斷增加。**年,**市私營企業實現總產值76.69億元,個體工商業實現總產值23.61億元。**市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達到232億元,占全市經濟總量的37%,比**年提高近11個百分點,對全市經濟的貢獻率達32%。
(二)企業規模逐步擴大。**年,**市私營企業達到7898戶,比上年增長7.03%;注冊資本108.37億元,增長4.12%;雇工人數14.67萬人,增長10.47%。個體工商戶達到5.95萬戶,增長1.54%;注冊資金16.89億元,增長7.03%;從業人員15.32萬人,增長3.58%。
(三)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年,第一產業非公有制經濟完成增加值6.06億元,占第一產業增加值總額的24.76%,較上年增加1.62個百分點;第二產業非公有制經濟完成增加值120.42億元,占第二產業增加值總額的37.54%,較上年增加2.99個百分點;第三產業非公有制經濟完成增加值105.52億元,占第三產業增加值總額的37.28%,較上年增加0.61個百分點。
(四)上繳稅金不斷增加。**年,**市個體私營經濟上繳稅金71056萬元,比上年增長27.65%,增速高于GDP增速9.45個百分點。個體私營經濟實現稅收占**市地方財政收入的比重達到7.16%,對**市地方財政收入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03%,對國民經濟的貢獻日益突出。
(五)吸納能力明顯增強。**年,**市非公經濟從業人數達到108.69萬人,比上年增加1.46萬人,增長1.36%,其中城鎮個體、私營企業從業人員達到24.74萬人,增加3.30萬人,增長15.39%,占**市城鎮從業人員的40.46%,比上年提高4.13個百分點。
二、非公經濟發展存在問題和原因
**市非公經濟雖然得到了迅速發展,但隨著市場一體化進程的推進,仍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差距較大。**市非公經濟發展,縱向比,發展快、變化大,但與沿海發達地區和其他省會城市比,差距較大。在全國非公企業500強中,大部分是浙江、江蘇、廣東等省市,**沒有1家。與其他省會城市比,**非公經濟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較低。
(二)總量不足。**年**市非公經濟增加值占GDP的37%,占比不足一半;同時非公經濟資產額占資產總額的比重也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總量不足,形不成產業規模,競爭力相對較弱。
(三)規模偏小。從目前情況看,**市非公企業不僅戶數少,而且分散化、小型化、低層次經營的現象比較普遍。**年私營企業7898戶,戶均注冊資金137.21萬元,戶均從業人員19人,經濟實力遠不及國有、集體企業,小而分散的經營狀況是**市非公經濟發展的短腿。
(四)優勢不顯。**市非公經濟發展,一直沒有跳出"買賣賺錢"的框架,因此,在立足農產品資源、礦產資源和旅游資源三大優勢的有利條件下,未能形成布局集中、產業鏈條緊密,精深加工的格局。**市7898戶私營企業中,農副產品加工企業238戶,僅占總戶數的3.01%;礦山采掘企業131戶,僅占總戶數的1.66%。面對"資源優勢"而長期徘徊在“經濟優勢”門外,是**市非公經濟發展滯后的原因之一。
上述問題的存在,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觀念相對落后,束縛非公經濟發展。思想觀念跟不上,沒有達到與時俱進的要求,保守落后的思想在許多人腦海里根深蒂固,一些人還沒有從計劃經濟的影響中解脫出來,陳舊的思想觀念和偏見,在客觀上束縛著非公經濟的快速發展。
二是體制阻礙非公經濟發展。機構重疊、職能交叉、多頭管理、條塊分制、各自為政,在管理體制轉換過程中,管理、執法、服務缺乏一個統一規范的管理體系,造成難辦的事無人管,有利的事爭著管,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非公經濟發展。
三是融資難困擾非公經濟發展。目前大多數中小企業處于迅速成長階段,對資金有著旺盛的需求,但銀行貸款門檻高,條件要求嚴,貸款擔保機構缺乏,企業融資渠道狹窄,使非公經濟發展普遍存在融資困難的問題。
四是環境不優影響非公經濟發展。政策不配套,難落實。雖然職能部門各自都有一些優惠政策,但由于上下政策不配套、部門之間互相掣肘,使國家、省市扶持發展非公經濟的政策措施落實不到位,影響了非公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
五是經營者整體素質不高制約非公經濟發展。非公經濟發展緩慢的一個主要因素,還是來自非公經濟本身,非公企業經營者本身素質不高,經營方式、管理理念相對滯后,法制意識不強、守法觀念淡薄,嚴重制約著非公經濟的快速發展。
三、促進非公經濟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基于非公經濟在**市國民經濟中已形成的重要地位和非公經濟的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今后**市非公經濟發展既要增加總量,又要提高質量,堅持在加快發展中提高,在提高中加快發展。具體來講,要全面做好“三個提升”,重點實現“五個突破”,著力優化“五個環境”。
(一)全面做好“三個提升”
1、提升非公經濟的地位。非公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壯大區域經濟的主要途徑,要突出非公經濟地位,把非公經濟由補充地位提升到主體地位,從“后臺”轉到“前臺”,從“生力軍”轉到“主力軍”,擺到**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位置,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長遠規劃和年度計劃,與農業、工業等主要經濟指標同等對待,統一宏觀調控,齊抓共管,開拓非公經濟新局面。
2、提升非公經濟發展水平。根據**市非公經濟發展現狀,今后發展要因地制宜、突出重點,堅持做大一批,提高一批,新上一批,促進非公經濟整體上規模、上檔次、上水平。一要擴大規模,增加總量。對確定的重點非公企業,進行分類排隊,因企制宜,逐一落實培育壯大的具體措施,逐步形成一批大企業、大公司、大集團。引導和支持運行質量好,擴張能力強的企業盡快進入全省全國同行業先進行列,加快其發展步伐。圍繞具有地方特色的支柱企業,引導中小非公企業與支柱產業配套,與大企業、大集團協作,走“小而精”“小而特”的發展路子,形成以大企業為支撐,中小企業為依托的產業體系。二要擴大經營領域,拓展發展空間。要引導非公企業從現在以商貿流通為主向現代服務業延伸,發展社區、信息咨詢、文化、教育、旅游等新興服務業;向一、二產業的廣闊領域延伸,充分利用**市資源優勢,綜合開發,興辦林場、養殖場、發展種養大戶,興辦農產品加工企業;加快非公經濟發展園區建設,引導非公企業向園區集中、向城鎮集聚,在推進城鎮化進程中開辟新的發展空間。三要強化科學管理,提高運行質量。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推動非公企業產權結構由單一化、個人化向多元化、社會化轉變;企業組織形式由個人業主制、合伙制向公司制、股份制轉變;企業管理模式由傳統家族式管理向法人治理結構過渡。加快管理創新,引導非公企業學習借鑒先進管理理念和方法,健全規章制度,規范內部運作,加強財務、營銷和質量管理,不斷提高管理的科學化、民主化、現代化水平。
3、提升非公經濟經營者整體素質。一要高度重視非公經濟經營者隊伍建設。把廠長經理的培訓納入**市教育培訓規劃,制定相關政策,給予扶持和幫助。組織非公經濟人士外出考察,參觀學習,開闊視野,拓展思路,切實提高非公企業經營者整體素質。二要非公經濟經營者要注重自身學習與提高。學習和掌握黨的方針政策、市場經濟知識、現代營銷管理知識,提升自身素質,贏得長遠發展,成為懂經濟、會管理、善協作、敢創業的現代企業家。三要引入新的發展理念,創新發展思路。把思想境界由發財升化為創業;把產權體制由"人際合作"轉變為資本合作;把管理方式由作坊式過渡為科學化。確立自己的發展戰略,制定發展規劃,明確發展重點,樹立創業精神,增強加快發展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四要樹立法制理念和自覺守法依法經營意識。把學法、懂法、用法同促進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加強和改善企業經營管理結合起來,與提高企業競爭力,維護企業合法權益聯系起來。切實做好學法、懂法、用法。
(二)重點實現“五個突破”
1、在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上有突破。對非公企業要清除各種偏見,在權益上給予保護,在政策上給予扶持,充分釋放非公經濟的發展潛能。做到四個“就行”。即不管是公是私,能納稅就行;不管哪種形式,能搞活就行;不管歸誰所有,能促進經濟發展就行;不管規模大小,能創造財富就行。要清除非公企業和其他經濟成份不平等的市場準入條件,真正實行非公企業的國民待遇。做到“三個凡是”、“五個平等”:凡是國家沒有明令禁止的行業都允許非公企業經營;凡是國有、集體資本退出的領域都要支持非公企業大膽進入;凡是能允許外資企業經營的項目都要向非公企業開放。登記申報平等,稅費標準平等,金融貸款平等,市場準入平等,部門服務平等。為非公經濟加快發展提供體制保障和政策支持。
2、在發展思路上有突破。首先要進一步調整發展思路和工作方式,對不符合實際、過時的思路要及時調整;其次要進一步優化發展思路,確立發展新戰略,明確發展重點,提高發展水平;再次要進一步開拓創新發展思路,把加快發展非公經濟同調整經濟結構結合,同轉變發展方式結合,同招商引資結合,同推進城鎮化進程結合。
3、在體制、機制創新上有突破。完善加快非公經濟發展的工作機制,建立健全“六個機制”。即建立非公經濟發展的領導機制、人才教育引導機制、行業自我約束機制、企業社會化服務機制、人才激勵機制和企業黨團工會建設機制,著力引導非公經濟健康快速發展。
4、在鼓勵、支持、保護上有突破。發展非公經濟,應著重在融資環境、創業扶持、市場準入、工商登記、技術創新、產品出口等方面給予支持。要切實保護好非公企業及其職工的合法權益。
5、在解決發展資金上有突破。一要加快建立和完善中小企業多層次、多功能、多元化的金融支持體系。金融單位、商業銀行要充分發揮資金主渠道作用,建立企業信譽制度和定向聯系制度,選擇一批發展前景好、守信用的中小企業給予貸款支持。二要健全中小企業擔保體系。要廣泛設立融資中介機構,充分發揮非公辦、工商聯的聯系政府與非公企業的中介橋梁作用。要積極引導非公企業注重資本運營,采取形式多樣的方式開辟新的融資渠道。三要盡快建立健全中小企業社會化信用體系。進一步啟動和利用民間資金,積聚民間資本支持非公經濟發展。
(三)著力優化“五個環境”
1、營造開明開放的政策環境。堅持貫徹落實中央和省上關于減輕企業負擔的政策,全面治理"三亂",規范各種收費行為。要用好用活有關加快非公經濟發展的優惠政策,最大限度的創造寬松的政策環境。要進一步完善制訂各項優惠政策,發揮政策活力,推動非公經濟發展。
2、營造優質高效的服務環境。推進政府管理向“服務型”轉變,構建公開透明的“陽光型政府”和為民親商的“服務型政府”,真正做到“一站式”服務。進一步改進工作作風,主動為非公經濟排擾解難,幫助解決出現的各種問題。
3、營造公正嚴明的法制環境。要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協調好各種利益關系,及時清除各種不穩定因素,保證社會安定。要加強法制建設,規范執法行為和依法行政,保證司法公正,設立非公企業投訴中心,及時查處舉報的各類案件,加強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形成規范有序的治理環境。
篇2
關鍵詞:縣域金融 金融需求 借貸行為
從縣域金融發展的歷史看,不論是制度的設計者還是基層操作、執行者,更多關心的是縣域金融供給方面,對縣域金融需求方面缺乏應有的關注。但是隨著縣域經濟的多層次、多元化發展,內生于縣域的各種經濟主體的金融需求也不斷分化表露,體現出了較大的差異性,并對現存的金融供給制度、模式及數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因而,研究縣域金融,需求是不可忽視的方面。
需求主體分析
現有文獻對縣域金融需求主體的界定多著眼于農村金融需求主體。徐笑波等把農村金融需求主體界定為糧食企業、農村供銷社、鄉鎮企業、集體農業和農戶;馬忠富、何廣文、張元紅等認為農村金融需求主體為農戶和鄉鎮企業;張杰則將農村金融需求主體界定為農戶。上述學者對于農村金融需求主體界定的差異,一方面體現出他們各自研究視角的不同,另一方面也受當時經濟發展過程中反映出的實際問題和客觀需求的影響。但隨著國家對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視和農村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縣域金融需求主體也發生了很大變化。
(一)需求主體的演化
事實上,作為傳統農業大國,“三農”問題一直是我國縣域經濟的內核,縣域金融需求主體本質上是“三農”問題內涵和外延的演化。縣域經濟體內的從業者包括以從事土地承包經營為主的農業勞動者、受雇于各種所有制形式的工商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勞動者、個體工商戶和個體勞動者、國有民營或集體單位的管理者、自由職業者。與這些變化相對應,縣域金融需求主體也隨之變化。這些主體的金融需求主要表現為包括農戶的金融需求、農業產業化以及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三農”金融需求。
在上述各種金融需求中,縣域工業化和小城鎮建設的金融需求,主要是由各級地方政府的財政力量和行政力量支撐,更多體現出政府的公共財政職能;個體工商戶階層由于經營規模小、資金需求規模相對較小,且在整個縣域經濟中所占比重也較小,因而也不是影響當前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但是其發展勢頭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就當前階段,對縣域經濟影響最大、金融需求最迫切的就是農戶。本文主要以農戶為研究對象,探討縣域金融需求問題。
(二)需求主體的界定
的推行,使農戶替代生產隊成為農村經濟的基本單元。在我國經濟轉型這一相當長的時期內,農戶既是縣域經濟發展中資金需求的主體也是資金供給的主體。本文將農戶定義為在農村中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家庭。現階段,農戶已成為縣域經濟乃至整個市場經濟的微觀主體,其經營目標是在市場競爭中謀求家庭效益的最大化。
要研究農戶的金融需求有必要首先探討農戶的行為特征。黃宗智通過對小農經濟“半無產化”的刻畫提出了著名的“拐杖邏輯”,農戶的經營特征則由其所能占有和使用的生產要素決定。在決定經濟增長諸要素:勞動力、土地、資金、技術、信息、管理中,農戶所擁有且比較充裕的就是勞動力;人多地少的國情決定土地也是農戶的稀缺資源,況且農戶沒有土地的所有權,不能從土地的轉讓中獲取資本;小農經濟的低收益率決定農戶的收入現金流和資金積累非常有限;至于技術、信息、管理等其他能體現現代化水平的生產要素,農戶更為缺乏。
按照農戶的經濟行為特征,可分為貧困型農戶、維持型農戶和市場型農戶。貧困型農戶缺乏基本的生產資料,家庭生產有時甚至不能滿足基本生活需要。維持型農戶處于自然經濟向小商品經濟過渡過程中,農業生產能滿足基本生活需要,但投資性生產資金缺乏。市場型農戶生產經營的資金比較充裕,一般采用高新農業技術從事規模化,以追求農業生產的盈利水平和最大限度實現產品價值增值為經營目的。
(三)需求主體的特征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隨著改革的進一步深入,我國縣域金融需求主體及需求都發生了一列新的變化,其主要特征有以下四點:
第一,縣域金融需求主體發生很大變化。隨著我國經濟整體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加快,二元經濟成為改革深化和經濟快速平穩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農村經濟總體落后的“短板效應”也就成為制約我經濟增長模式的瓶頸。因而縣域金融需求的主體雖然多元化,但農戶在縣域金融需求主體中的重要地位更加凸顯。
第二,農戶金融需求表現出多層次的特征。我國地區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使得東、中、西部地區縣域經濟無論在宏觀經濟總體還是微觀經濟主體方面都有很大差異性,農戶金融需求方面也體現出從滿足基本生活需要的金融需求到實現擴大再生產和經濟轉型目的的生產性需求。
第三,縣域經濟需求主體的有效信貸需求不足。以農戶和中小企業為主的縣域金融需求主體,存在小規模、分散化、自有資本不足和經營信息不完全等問題,這與正規金融供給主體的金融供給條件有較大差距,從而使得正規金融的供給遠不能滿足縣域金融需求主體的需求。
第四,縣域金融需求中非生產性資金需求仍占很大比重。廣大中西部地區作為縣域金融需求主體的農戶,農業生產的資本積累作用有限,住房、教育、醫療等非生產性消費支出仍是農戶支出結構的主要組成部分,這就決定了縣域金融需求中的非生產性。
需求主體貸款需求的實證分析
金融需求的內容一般主要包括存貸款、投資、中間業務和保險需求等,縣域經濟中其需求主體的金融需求也不外乎以上幾點。
(一)貸款需求影響因素分析
存款需求是最普通的金融需求,農戶存款需求主要滿足農戶的交易性、謹慎性需求以及資金增值、儲藏安全、存取便利的需求。就金融投資需求而言,受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制約,大部分農戶用于農業和非農生產后的富裕資金不多;再加上農戶普遍受教育程度較低,缺乏金融投資必要的理論和技術,因而現階段在中國農村地區尤其是中西部農村,農戶的金融投資需求尚處于萌芽期,沒有形成有潛力的市場。金融中間業務和經濟發展水平有很強的正相關性,目前隨著農民流動性的增強,農戶對金融中間業務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存款匯兌方面,對其他中間業務的需求并不大。由于農業生產受自然災害的影響非常大,農戶保險需求尤其是對農業保險的需求非常大,但由于農業保險的高成本與農戶的低承受能力不相匹配,農戶的保險需求一直沒有得到滿足。目前制約縣域金融發展和對農戶影響最大的則是農戶的貸款需求。
由于目前我國農村維持型農戶居多,因而本節選取清華大學2010年出版的《清華經管學院中國農村金融發展研究報告完結篇(2006-2010)》中第二篇,即“2006-2009年匯豐-清華中國農村金融發展研究三年情況比較”中最新的農村金融方面的研究成果來分析當前我國農戶資金的需求。
(二)農戶收入水平對貸款需求的影響
從表1可以看出,不同收入檔次的農戶的貨款需求差別并不大。從理論上講,收入水平低的農戶貸款的需求大。但從表中可知有貸款比例最高的農戶是人均收入在3000元到6000元之間,達50.26%,而有貸款比例最低的卻是人均收入最低的農戶。這種現象與理論并不相悖,對于低收入農戶家庭來講,一方面其對資金的需求大,另一方面其資產狀況又達不到從正規金融機構貸款的條件,他們的貸款大多來源于民間貸款,所以人均收入最低的農戶能得到貸款的比例也就最小。另外,高收入農戶的有貸款比例也很高,這說明高收入農戶更有實力取得貸款,同時也說明富裕農戶為擴大生產經營規模需要的資金投入較多。
從有貸款農戶的戶均貸款額度可以看出,戶均貸款額度與農戶收入水平有明顯的正相關性,收入水平高的農戶貸款額度也高。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在于,收入水平低的農戶資金需求僅用于滿足溫飽的基本生計問題,而高收入水平農戶的資金需求主要用于滿足擴大生產的投資需求,自然后者所需的資金量要大于前者。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無論收入高還是低的農戶都有貸款需求,而非只有窮人才需要貸款,富人不需要貸款。
(三)農戶受教育程度對貸款需求的影響
從表2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家長文化水平層次上,農戶有貸款的比例和戶均貸款額度呈明顯的負相關關系。
由“有貸款比例”這個指標看,文化層次最低的農戶有貸款的比例最高,這是因為家長文化層次低缺乏農業生產以外的生產經營技能,家庭收入低,維持生活和再生產需要的資金缺口大,從不同途徑貸款的意愿高。而家長文化層次最高的農戶有貸款的比例最低,只有25.81%,這也可能反映出一方面家長文化水平高的農戶經營思路更遠,開拓致富門路更多,因而家庭富足,家庭收入能滿足日常生產和生活的需要,不需要貸款;另一方面也可能因為家長文化水平越高,風險意識也越強,輕易不愿負債。
從“有貸款農戶戶均貸款”這個指標看,隨著家長文化水平的提高,戶均貸款的額度也越大,并且可大致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家長只有小學肄業文化水平的農戶,戶均貸款最少;第二層次是家長有小學、初中或高中文化水平,這個層次農戶的戶均貸款額度為第一層次農戶的1.5倍左右;第三個層次是家長文化水平為大學的農戶,戶均貸款額度是第一層次農戶的5倍左右,是第二層次農戶的3倍左右,這體現出第三層次農戶貸款比例雖少,但一旦貸款數額往往會很大。事實上在農村地區文化水平高的農戶接受新思維、新技術的能力強,往往不甘于從事傳統的農業生產,而愿意通過引進新技術、新品種、新設備從事收益較高的農業生產或投入較大資金從事非農生產。這些農戶往往是農村地區的致富帶頭人。
(四)農戶支出水平對貸款需求的影響
從圖1中可以看出,中部省份農戶支出構成中消費支出占絕大部分,平均占總支出的71.8%,其中山西省農戶支出中消費支出占比最大約為84.7%,吉林省農戶消費支出占比最小約為52.5%。農戶支出中用于生產性投資占比最小,農業成本占消費支出的居中。上述現象說明,農戶家庭收入雖然能滿足日常消費和維持簡單再生產的需要,但尚沒有足夠的財力用于擴大再生產,我國大部分農戶擴大收入來源的資金需求非常大。
就農戶貸款用途來看(見圖2),僅有42%的貸款用于生產性用途,而剩余部分則用于生活和消費支出。在非生產性用途的支出中,用于住房建設的支出占第一位,其次是子女教育支出,排在第三位的是醫療費用,衣食支出僅占第四位。這說明農戶所獲取的貸款收益能力不強,貸款對大部分農戶來說僅意味著要支付較高的本息,并非從貸款的生產性使用中獲利,對半數以上的農戶來說貸款并不能擴大收入。
1.住房支出。住房支出在農戶貸款的非生產性用途中占第一位,是農戶最主要的非生產性支出。從調查數據中可以發現,有住房支出的農戶有貸款比例明顯高于沒有住房支出的農戶的有貸款比例,這說明修建住房是農戶貸款的一個主要原因。事實上住房對農戶來講意義重大,是農民子女婚嫁的首要條件,農民前半生的積蓄主要用于住房建設。有住房支出的農戶的有貸款比例呈現出兩頭高中間低的特點,住房支出超過15000元的農戶的有貸款比例最高達到61.82%。
2.子女教育支出。子女教育支出是農戶家庭的一項很大開支。從有貸款的農戶貸款來源看,不管農戶教育家庭支出有多大,從各種渠道獲取貨款的比例大致相當,平均約4.7%的農戶貸款來自銀行,約3.1%的農戶貸款來自信用社,約60%的農戶貸款來自親友,另外還有4%的農戶通過其他途徑取得有息貸款。可見,農戶從正規金融渠道為子女教育籌集貸款的比例僅為35%。但從貸款額度看,農戶從正規金融機構取得的貸款要大于非正規金融機構。
3.醫療支出。醫療支出是農戶的另一項重要的非生產性支出。在發生過醫療支出的農戶家庭中約有半數家庭有貸款,這比沒有發生過醫療支出的農戶的貸款比例高約20個百分點;醫療支出1000元以下的農戶中貸款比例平均約為49%,比醫療支出1000元以上的高10個百分點。可見醫療支出也是農戶貸款的一個重要原因。從貸款數額看,發生過醫療支出的農戶,雖然支出層次不同,但各層次農戶的貸款額度大致相當。
4.農戶生產性投資對貸款需求的影響。農戶的生產性投資與有貸款的比例大致呈正相關性。投資規模在1000元以下的農戶,有貸款比例為36%,也就是說對于小額投資大部分農戶可用家庭積累的資金實現,但超過萬元的大額投資農戶依靠自有資金難以實現只能通過各種渠道貸款。對于沒有投資支出的農戶尚有43%的家庭有貸款,這也說明投資并非是農戶最主要的資金需求原因。從貸款金額看,有萬元以上投資的農戶貸款額是其他農戶的3倍左右,這說明中部省份農戶的投資資金約束大約在10000元左右。
需求主體收入來源及貸款來源分析
農戶的收入水平是決定農戶貸款需求的一個重要因素,分析農戶的收入來源也能揭示農戶貸款需求的一些特點。農戶貸款來源分析則能揭示農戶貸款需求的滿足程度。
(一)農戶收入來源構成
除傳統的農業大省外,非農收入是中部省份農戶的主要收入來源。在黑龍江、吉林等糧食主產區,種養殖業和畜牧業仍是農戶的主要收入來源,其中黑龍江省的農戶約70%的收入來自農業產業,而能源大省山西農戶的農業收入僅占總收入的不到12%,這說明收入來源的地域差異域非常大。中部其他省份農戶的收入主要來源于非農產業,其中湖南的比例最高達到88.5%。外出務工或經商是取得非農收入中最主要來源,經濟比較落后的安徽省,農戶超過44%的收入來自外出務工或經商。此外還有其他因素,比如家庭成員在行政事業單位工作或接受其他親友的大額接濟等,也是購成非農收入的主要來源。
(二)農戶貸款來源分析
從圖3可以看出,中部農戶取得的貸款主要來源于民間而非正規金融機構。農戶通過親友或鄰里取得的貸款占60%多,是農戶貸款的主要來源途徑;信用社貸款是農戶貸款的第二個重要渠道,占28.5%;農戶從銀行取得的貸款很少,僅占約4.8%,其中江西、湖北兩省的被調查農戶中沒有一家能從銀行取得貸款。中部農村的正規金融機構僅能滿足農戶33%的貸款需求,由此可見,農村正規金融的貸款供給遠遠達不到農戶的貸款需求,廣大農戶只能通過民間渠道取得資金。
參考文獻:
1.陳吉元,鄧英淘,姚鋼,徐笑波.中國農村經濟發展與改革所面臨的問題及對策思路[J].經濟研究,1989(10)
2.馬忠富.國際農村合作金融發展經驗及其啟示[J].中國農村經濟,2001(5)
3.何廣文.處理好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村經濟增長的關系[J].經濟研究參考,2002(7)
4.張元紅,李靜,張軍.從合作基金會事件看中國農村金融改革與發展[J].中國農村經濟,2002(8)
篇3
中國上半年固定資產增速高達44.6%,高于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增速17.9個百分點,逼近去年同期水平。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3.2%(6月份同比上漲4.4%,環比上漲0.4%),漲幅比上年同期上升1.9個百分點。
雖然宏觀經濟面臨可能的“通脹”威脅,但未來十余年,中國終端消費品市場仍將處于長景氣周期,零售行業作為消費品的最終總通路,在整個產業鏈條中處于強勢環節,這使得零售行業既能分享景氣周期帶來的收入增長,同時,還將匯聚產業鏈的主要利潤。
第一部分
商業行業總體運行狀況
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5.4%
中國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20,44億元,同比增長15.4%。與上年同期相比,2007年上半年各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明顯加快。(見圖表1、2)
分商品類別看,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吃、穿、用商品類零售額,同比分別增長23.6%、25.0%和25.8%。其中,糧油類增長33.2%,肉禽蛋類增長36.0%,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增長25.0%,文化辦公用品類增長19.8%,體育、娛樂用品類增長17.9%,日用品類增長24.6%,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20.7%,家具類增長43.4%,建筑及裝潢材料類增長41.0%,化妝品類增長25.9%,金銀珠寶類增長37.5%,通訊器材類增長10.9%,汽車類增長36.7%,石油及制品類增長20.8%。
二、城、鄉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平穩增長
分地域看,上半年城市消費品零售額28,525億元,同比增長15.9%,縣及縣以下零售額13,519億元,增長14.3%。(見圖表3、4)
三、批發零售業增長平穩,固定資產投資保持較低增速
上半年,批發和零售業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5,495億元,同比增長15.2%,呈逐漸加速增長趨勢。(見圖表5、6)
上半年,批發零售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逐月上升,尤其是4、5月份,雖然6月份比5月份相比出現下降,但僅下降了0.9個百分點,仍高于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增速5.2個百分點。(見圖表7、8)
四、住宿和餐飲業零售總額增長高于去年同期水平
上半年,我國住宿和餐飲業實現零售總額5814億元,增長18.0%,增速高于去年同期水平且呈緩慢上升趨勢。(見圖表9、10)
與批發零售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相比,住宿和餐飲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上升趨勢更為明顯,上半年增速高達44.6%,高于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增速17.9個百分點,逼近去年同期水平。(見圖表11、12)
五、城、鄉居民收支增長較快
中國上半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52元,全國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10990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8.5%。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現金收入2110.6元,現金支出2064元。(見圖表13)
六、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3.2%
中國上半年,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3.2%(6月份同比上漲4.4%,環比上漲0.4%),漲幅比上年同期上升1.9個百分點。其中糧食上漲6.4%,蛋上漲27.9%,肉禽及其制品上漲20.7%。(見圖表14、15)
七、消費者信心指數回升
2007年1季度消費者信心指數、代表消費者對當前經濟狀況滿意程度的滿意指數、反映消費者對近期經濟前景看法的預期指數三項指數全面下降,4月以來持續上升,至6月已高于年初水平。(見圖表16、17)
八、企業景氣處于高位
根據國家統計局對全國19,500家各種類型企業的調查顯示:二季度,企業景氣指數為146.0,分別比一季度和上年同期提高6.3和10.1點。制造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景氣明顯提高。景氣指數分別為145.8和148.3,分別比一季度提高6.5和11.3 點,比上年同期提高11.8和9.8點,達到近年最高。采礦業、建筑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批發和零售業、房地產業、社會服務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住宿和餐飲業企業景氣指數,分別為162.6、142.4、137.7、152.1、141.1、136.9、158.5 和131.4,與一季度相比,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批發和零售業企業景氣持平,其他行業有不同的程度提高;與上年同期比,采礦業持平,其他行業景氣均有所提高。
第二部分
省市商業發展狀況
一、各地區消費品市場發展較快
2007年上半年,各省(市,自治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均保持快速發展,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來看,廣東省仍以4296.9億元高舉榜首,自治區增速高達25.1%。(見圖表18)
二、廣東消費品市場平穩發展
上半年廣東消費品市場平穩發展。1~6月全省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144.91億元,同比增長16.0%,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0.4個百分點。
(一)農村消費品零售增速繼續領先城市
隨著農民收入的穩步增長和農村商品流通網絡的不斷改善,農村消費品市場持續見好。上半年縣以下農村消費品市場零售額1279.45億元,同比增長16.5%,增幅比城市高0.6個百分點,已經連續29個月高于城市,農村消費品市場零售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繼續提高,達24.9%,同比提高0.1個百分點。
(二)山區和東、西兩翼消費品市場持續快速發展
上半年,粵東4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94.13億元,同比增長18.3%,增速居各大區域之首。粵北山區5市和粵西3市分別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66.95億元和482.07億元,分別增長17.6%和17.2%,增速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珠三角9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801.76億元,增長15.5%。
(三)批發零售業成交活躍
上半年批發零售業實現零售額4323.39億元,同比增長16.0%,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0.3個百分點,拉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4個百分點,對零售總額增長的貢獻率為83.7%。其中,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企業保持快速增長,累計實現零售額1477.82億元,增長19.9%,增幅高于批發零售業平均水平3.9個百分點。
(四)住宿餐飲業持續較快增長
各種展會的相繼開展和旅游市場的蓬勃發展推動廣東省住宿餐飲市場持續較快增長。上半年全省住宿餐飲業實現零售額753.42億元,同比增長16.8%,增幅比批發零售業高0.8個百分點,拉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2.4個百分點,對零售總額增長的貢獻率為15.2%。
(五)各主要大類商品銷售暢旺
據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企業商品銷售類值統計,25個大類商品中,銷售呈現增長的有21類。受價格上漲等因素的影響,糧油類、肉禽蛋類商品零售增長較快,增幅分別達59.2%和30.0%。零售額增長較快的商品類別有:化妝品類增長92.1%,文化辦公用品類增長28.6%,汽車類增長28.3%,電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類增長28.0%,金銀珠寶類增長26.5%。石油及制品類、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通訊器材類銷售平穩,同比分別增長17.8%、18.7%和9.2%。食品、飲料、煙酒類商品零售增長9.3%,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增長22.5%,日用品類增長16.1%。
三、山東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總量和增幅再創新高
2007年上半年,山東省消費市場延續2006年良好走勢,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總量和增幅再創新高。實現零售總額4004.3億元,增長17.0%,在全國各省市中,總量低于廣東1140.6億元,居第二位;增幅高于全國平均增速1.6個百分點。分行業看,批發和零售業實現零售額3374.5億元,增長17.0%,高于全國平均增速1.8個百分點;住宿和餐飲業實現零售額513.8億元,增長19.6%,高于全國平均增速1.6個百分點。
(一)城鄉市場協調發展,縣域經濟優勢顯現
隨著城鄉居民收入的穩步提高和居民消費結構的逐步升級,全省城鄉消費市場呈現共同繁榮的局面。今年上半年,全省縣及縣以上城鎮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3015.3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7.8%,增幅同比提高1.2個百分點;縣以下農村實現零售額989.0億元,增長14.6%,增幅同比提高0.6個百分點。縣域經濟近幾年的長足發展,為縣級消費市場注入活力,上半年實現零售額444.5億元,增長17.4%,增幅同比提高2.4個百分點,對零售總額增長的貢獻率達11.4%,成為區域市場中增勢最為強勁的領域。
(二)住宿和餐飲業的快速成長令人矚目
一方面,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及現代生活節奏加快,使住宿和餐飲業的市場需求逐步加大;另一方面,住宿和餐飲企業自身經過多年積累,已形成布局合理、層次分明、富有特色的產業格局;外因和內因共同促成住宿和餐飲業的持續快速增長,今年上半年表現更為突出。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513.8億元,增長19.6%,高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2.6百分點,拉動全省零售總額增長2.5個百分點,增幅穩居各行業榜首。
(三)半島城市群引領
半島城市群作為山東省極具影響力的經濟隆起帶,其帶動力逐步延伸到多方經濟領域,對全省消費的拉動與日俱增。今年上半年,山東半島城市群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2436.8億元,占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達60.9%,拉動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3個百分點,對總額變動的貢獻率為60.8%。其中:濟南524.2億元,增長16.9%,占全省比重為13.1%;青島567.1億元,增長17.0%,占全省比重為14.2%;煙臺384.3億元,增長17.0%,占全省比重為9.6%;濰坊320.0億元,增長16.9%,占全省比重為8.0%。
(四)消費熱點紛呈,與消費升級相關商品強勁增長
上半年,山東全省家具類實現零售額25.0億元,增長50.7%;文化辦公用品類實現零售額18.8億元,增長40.2%;金銀珠寶類實現零售額16.5億元,增長39.9%;汽車類實現零售額237.1億元,增長32.0%。食品飲料煙酒類商品零售額大幅攀升。受全省零售物價上漲因素影響,山東省限額以上食品飲料煙酒類零售額出現大幅攀升,上半年總量為185.4億元,增幅達36.2%,為近幾年同期最高。能源類商品持續走高。高需求、高價格促使能源類商品持續高位運行,上半年山東省限額以上石油及制品類實現零售額168.2億元,增長33.9%;煤炭及制品類實現零售額15.5億元,增長79.8%。
四、浙江消費平穩增長,市場熱點發生明顯變化
上半年,浙江省消費市場延續去年以來平穩較快發展態勢,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量不斷擴大,全省累計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2976.2億元,同比增長15.7%,比去年同期高1.2個百分點,扣除價格因素影響,實際增長13.2%,比去年同期低0.7個百分點。
(一)消費市場基本情況
1.城市市場仍居主導地位。隨著城鎮建設和城市化發展的不斷推進,城市商業基礎設施的進一步完善,為全省城市消費品市場的發展增添了新的活力。加之城鄉交通的極大改善,使城市周邊農村居民進城購物十分方便,而且城里店多、商品豐富、選擇余地大,特別是在購買大宗、貴重商品,鄉村居民更青睞選擇城市商場來實現其消費。這些因素使城市消費品市場的范圍逐漸擴大,發展速度加快。上半年,全省城市市場實現消費品零售額1972.4億元,同比增長15.9%,增幅同比提高1.3個百分點,城市消費市場零售額占全省的66.3%,繼續占據消費市場的主導地位。
2.農村市場穩步發展。國家和省一系列惠農政策的貫徹落實,全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農民收入不斷提高,購買能力也有所增強,農村消費品市場得到了穩步發展。上半年,縣及縣以下市場實現消費品零售額1003.8億元,同比增長15.3%,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0.9個百分點。
3.住宿餐飲業增速進一步加快。由于人們生活水平、質量的提高和消費觀念的轉變,再加上浙江省旅游市場持續繁榮,有力地促進住宿餐飲業的發展。上半年,全省住宿和餐飲業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6.2億元,同比增長16%,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2.6個百分點,比全省零售總額增幅高0.3個百分點,比批發和零售業零售總額增幅高0.2個百分點。
(二)消費熱點的變化情況
1.吃、穿、用商品增長加快。受去年下半年糧、油、肉、禽為主的部分農產品價格上漲影響,今年以來,浙江省以豬肉、禽蛋為主的食品類價格繼續保持攀升的運行態勢,導致食品類商品較去年同期有較大漲幅。上半年,食品類商品增幅高達22.5%,其中,糧油類增長42.1%,肉禽蛋類增長38.4%,創下近年來漲幅新高。受工業消費品價格持續回升影響,穿、用類商品也保持較高漲幅,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增長26.5%,日用品類增長25.9%。
2.與住房相關的商品銷售快速增長。受新房裝修、升級換代等影響,與住房相關的消費穩中有升,家具、裝潢材料類配套商品熱銷。上半年,家具類商品增長47%、建筑及裝潢材料類商品增長28.4%。
3.汽車銷售增長勢頭減緩。經過前幾年的快速增長,以及今年股市、樓市等資本市場趨旺,居民購置汽車的意愿有所減緩,汽車銷售增長與前幾年相比回落明顯,上半年汽車類零售額增長17.6%。
4.通訊器材類商品增幅不斷下降。2000年以來,以移動電話為主的通訊器材類商品一度呈現高速發展勢頭,隨著市場擁有量的逐步飽和,加上國產化程度提高導致銷售價格不斷下降,上半年通訊器材類商品僅增長4.1%。
五、1~6月安徽省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09.4億元
今年上半年,安徽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09.4億元,同比增長16.1%,其中6月份當月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8.3億元,同比增長17.8%。6月份和上半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均創近十年同期新高。市場運行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一)城鄉市場趨于協調發展
1~6月份全省城市市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13.5億元,同比增長17%;農村市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95.5億元,同比增長15%。
(二)限額以上批發零售貿易企業和住宿餐飲業增速進一步加快
1~6月,全省限額以上批發零售貿易企業,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52.3億元,同比增長23.9%。住宿和餐飲業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0.3億元,同比增長19.5%。
(三)反映消費結構升級的大類商品繼續保持快速增長
1~6月,全省限額以上批發零售貿易業商品零售類值中,體育娛樂用品、化妝品、金銀珠寶、電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汽車、家具和建筑及裝潢材料等類商品繼續暢銷。
(四)地區間增幅差距進一步縮小
1~6月份,除亳州外,其余各市累計增速均在15%以上。
(五)生活必需品市場價格波動較大
據監測,今年以來安徽省生活必需品市場供應總體平穩,但商品價格上漲明顯,豬肉、雞蛋等副食品價格持續在高位運行。6月份,安徽省糧食平均零售價同比上漲13.1%,食用油平均零售價同比上漲16.2%,豬肉平均批發價同比上漲97.1%,白條雞平均零售價同比上漲18.1%,雞蛋平均零售價同比上漲53.4%,蔬菜平均批發價同比上漲25%,水產品平均批發價同比上漲17.2%,水果平均批發價同比上漲2.5%,食糖平均零售價同比下跌7.7%,食鹽平均零售價同比下跌3.8%。
第三部分
關于“通脹”的看法
8月13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7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根據統計,7月食品、衣服、家庭設備用品、醫療、交通、通信、教育、娛樂等一籃子居民消費品的價格指數比去年同期上漲5.6%,大大高于6月份的4.4%,創10年來新高。面對如此高的CPI指數,目前在政府部門和國內外學界存在著截然不同的判斷。
一、政府:物價結構性上漲
7月20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上半年中國宏觀經濟數據。其中,尤為引人注意的是第二季度11.9%的GDP增長率以及6月份高達4.4%的CPI增幅,兩者均創下了最近3年來的最高紀錄。但此次各部委還是普遍傾向于“淡化”通脹風險,將CPI沖高歸咎于“以豬肉為主的食品價格上漲所帶動”。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李曉超6月19日作出了“結構性上漲”的定性。他稱,上半年CPI變化最明顯的特征就是呈現出結構性上漲。主要原因是由于食品價格上漲所帶動,而工業品價格和服務價格基本穩定。如果控制得當,不會引發全面物價上漲。
7月11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王新培表示,“豬肉價格波動不是由豬肉的供求引起的。”他給出了新的解釋:“世界市場石油的價格已經突破了每桶75美元,達到了歷史新高。由于石油價格的上漲,帶動世界范圍內其他產品的價格波動,對于國內的能源、運輸、原料、飼料都有所影響,引起連鎖波動。”
針對CPI不斷上漲背景下的上半年經濟運行情況,國家統計局局長謝伏瞻撰文指出:“今年以來,國民經濟繼續保持平穩快速發展”,“2003年至今的宏觀經濟,總體上保持了良好態勢……當前經濟總體形勢是好的”,“上半年11.5%的增速是中國經濟活力不斷增強、潛力不斷釋放的結果”,“過去四年來的宏觀調控取得了積極成效”。
國家統計局官方網站研究文章稱,根據歷史經驗,糧食價格只有劇烈波動上漲,通常漲幅超過20%才會對通貨膨脹有較大的推動作用,而目前我國糧食價格漲幅基本在10%以內。文章還進一步指出,此次全球糧食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是世界糧食減產以及生物燃料用糧的增加,并不是在世界農業和糧食加工本身出現重大問題的情況下上漲,因此不會造成過大的通貨膨脹壓力。
國家發改委在7月25日的新聞會上,也將上半年經濟形勢定性為:經濟運行總體保持良好態勢。但相關形勢分析課題組也提醒,今年上半年,國民經濟再次呈現增長“偏快”的趨勢,宏觀經濟運行再次面臨由“偏快”向“全面過熱”轉化的風險。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部也秉持同樣的看法:上半年的經濟增長雖有過熱趨勢,但并無明顯問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經濟形勢分析課題組撰文指出,當前我國消費物價上漲是結構性的,通貨膨脹率仍然控制在相當低的水平上。文章指出,從目前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的狀況看,并不存在商品價格普遍持續上漲的條件。盡管投資、消費比較活躍,出口增長很快,國內外需求比較旺盛,但供給方面特別是非農產業的增長潛力更大。文章認為,目前國內糧食生產能力比較扎實穩定,在市場價格調節下,肉、蛋等副食品供給的增長潛力較大,未來食品價格不會繼續較快上漲。
二、央行:提出“防止價格全面上漲”預警
央行8月8日的《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表達了與此前對物價上漲的樂觀判斷不同的看法。“目前,前期糧食和肉禽蛋價格的上漲,已逐步傳導到下游食品加工、餐飲等行業,有必要高度關注價格傳染問題。”央行在報告中發出了近年來最具沖擊力的預警――“防止價格全面上漲”,也首次將本次物價上漲明確定性為“并非僅受偶發或臨時性因素影響”――不是豬肉供應不足單單可以解釋的,通脹風險趨于上升。央行此次顯著加強了對當前經濟過熱趨勢的定性力度,強調由偏快轉為過熱的趨勢“更為明顯”。與經濟界認為豬肉價格年底可能出現回落的觀點迥然不同的是,央行明確表態,“肉價維持高位的時間可能會比較長,并容易波及其他食品價格”。
對于此前讓政府有關部門樂觀的一個依據,央行也有不同觀點。政府有關部門稱,按照國際上普遍采用的核心消費價格指數來衡量,今年1月至6月我國核心CPI僅增長了0.9%。而央行報告指出,從中國實際情況看,分析價格形勢時,不應只關注剔除食品的核心CPI,對食品價格變動的影響也須予以足夠重視。與發達國家不同,中國居民的恩格爾系數依然較高,食品價格在中國CPI中的權重約為三分之一,從歷史數據看,糧食價格波動是導致CPI波動的主要力量。食品和能源等價格的較快變動可能包含反映未來價格變動趨勢的有用信息,簡單將其剔除,不利于準確把握通貨膨脹的走勢和控制通貨膨脹。央行并表示,食品價格的持續上漲或維持高位,會增加居民的生活成本,誘發高通脹預期,可能導致成本推進型的通貨膨脹。
三、學界熱議
(一)正方:壓力不大
7月9日,經濟學家樊綱在上海表示,現階段我國的通脹壓力還不大。此次出現的通貨膨脹和以往不同。原因在于,此次通脹中沒有投資高漲和消費高漲,所以,“按照至今為止的觀察,看不到通脹的壓力”。
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所長吳曉求表示,“應該說,在經濟快速增長的過程中,CPI月度增速在4%左右也算比較正常,尤其是豬肉等農副產品價格多年保持不變,適當上漲一些應屬正常情況”。
國家信息中心宏觀研究部副主任牛犁則表示,美國認為CPI增幅超過2%即是通貨膨脹,日本的這一指標是1.5%,上述標準針對的是美國、日本這類成熟的經濟體,而我國是新興經濟體,經濟快速增長,通貨膨脹的標準相對也應放得比較寬。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主任范劍平認為,目前代表生產物價的PPI與代表消費物價的CPI出現背離趨勢,物價上漲的傳導并不明顯,因而只是物價的結構性上漲。
國家發改委價格監測中心高級經濟師徐連仲認為,目前的物價上漲不會擴大為全社會范圍內的嚴重通貨膨脹。他表示,目前工業消費品由于產能過剩,價格“不可能漲起來”,因而也就不會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全面性通脹。
國家發改委投資研究所研究員張漢亞認為,目前CPI數值比較高,但更多的是一種成本推動型的價格上漲,而非源于全社會的資源短缺,所以不必太過驚慌。“目前來看,隨著夏糧的收獲,糧食價格將逐步趨于穩定,肉禽蛋的價格應該也不至于一直漲下去。”他分析說,目前除商品房外,即使漲幅最大的肉禽蛋,也并未出現供不應求、全力搶購的現象,嚴格意義上并不屬于通貨膨脹。此外,張漢亞還指出,“經濟的快速增長將促使資源、人力價格的提高,所以在目前的GDP增長速度下,CPI年增長5%~10%的指數應該是正常的,這在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的發展過程中也都出現過。”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主任張立群認為,不存在過熱,也不存在通脹的可能。首先是因為支持經濟增長的需求結構改善了,現在經濟增長更多是由消費來支持的,消費需求比投資穩定性要高很多。其次,現在社會的供給也是比較好的。形成供給的一些要素條件,包括勞動力、資金、技術這些條件都是非常好的;而企業對市場投資需求的反應比過去快得多。在供給基礎非常好的情況下,不可能存在價格上漲的基礎。從需求結構和供給基礎這兩個方面來分析,既不存在過熱也不存在通脹的前景。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殷劍峰博士認為,總的來說,上半年經濟達到百分之十一點幾的增長確實有些高了,但還在正常范圍。目前的經濟增長歸根結底反映了供給方的技術進步、體制改革、產業結構調整,而需求方則反映了消費。因此當前經濟增長并沒有過熱。具體來說,今年上半年投資增長速度與往年相比有明顯回落,因此投資并不過熱。而出口增長速度加快,主要是由于國家出口退稅政策的調整,大多數企業都搶在7月1日之前出口,因此這個增長也只是臨時性的。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在人民幣升值、流動性過剩、奧運等多種因素刺激下,今年中國經濟的確存在升溫現象,而且存在繼續攀高的可能;但不能把CPI上漲當成經濟過熱的一個指標,也不能將其簡單地等同于高通脹。他認為,通脹是個綜合性的指數,只有物價出現持續、快速的上漲,比如持續1年,且每個月的漲幅均超過上月,才能確定出現通脹。CPI在幾個月內增長較快,并不意味著已經出現通脹。
(二)反方:CPI漲幅將居高不下
宏源證券高級研究員唐震斌稱,雖然本輪物價上漲是由食品價格引發的,但其中包含了經濟增長較快、貨幣投放過多、投資反彈壓力較大、城鄉居民收入上升、消費增速加快等諸多因素。如果食品價格上漲與其他商品價格上漲形成疊加效應的話,可能產生價格全面上漲的通脹風險。
中信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分析師諸建芳表示,目前剔除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CPI漲幅雖然有所下降,但由于消費需求增長、貨幣環境寬松、通脹預期形成、要素價格重估四大因素,明年以后將出現趨勢性上升,并推動CPI上行。“預計到明年春節前,CPI漲幅還將保持居高不下的局面。”他指出,目前食品價格上漲已經出現“輪動”趨勢,未來可能通過進一步傳導推動CPI上漲,從而誘發潛在的通脹危機。
申銀萬國高級宏觀經濟分析師李慧勇認為,數據表明中國確實已經出現明顯的通貨膨脹,物價的上漲苗頭由點及面蔓延,從偶然因素導致的個別食品價格發展到全部食品,進而擴張到整體的商品價格。這一輪的物價上漲勢頭之猛更強過2004年的那一輪。預計未來四個月CPI將持續走高,最終增幅突破6%。
天相投顧首席分析師石磊認為,由于惡劣天氣影響以及生豬供給的周期性因素,未來幾個月肉禽類等產品價格增幅難以出現大幅回落,因此未來通脹可能還會保持高位。
四、海外投行分歧明顯
高盛首席經濟學家梁紅在其最新研究報告中稱,受貨幣快速擴張和消費需求旺盛的推動,中國短期內的通貨膨脹率可能突破5%,中國的通脹形勢已經進入“危險區域”,如果果斷的貨幣調控措施被進一步延遲,消費價格指數和資產價格上漲可能進一步加速。在這份報告中,梁紅還反駁了一些認為中國核心通脹不高、不存在嚴重通脹風險,因而無須實施嚴厲貨幣調控的觀點。
瑞士信貸董事總經理、亞洲區首席經濟分析師陶冬認為,中國的通貨膨脹已經開始失控,而政府對通脹的判斷以及措施落后于形勢。他估計CPI漲幅會在明年年中達到6.5%,如果氣候不作美或石油、材料進一步漲價,甚至可能沖上8%。食品漲價是拉升CPI的最大動力,過去一年的CPI增長有70%來自食品。這個趨勢不僅會繼續,而且會進一步惡化。
中國國際金融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哈繼銘報告稱,調高今年CPI預測為4.0%~4.5%,并認為通脹水平落在這一區間的概率為50%,高于或低于這一區間的概率各為25%。調高預測主要考慮到近期氣候的異常變化和豬肉價格居高不下。但哈繼銘認為,中國的通貨膨脹未來幾年不會失控。
花旗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沈明高表示,3%的通脹目標是與8%左右的GDP增長目標相適應的。中國經濟已經進入“超趨勢”增長,未來三四年經濟增速可能都在10%以上,CPI目標不應該仍限制在3%以內。以今年為例,上半年GDP增速為11.5%,則CPI上漲4.5%~5%是可以接受的。
雷曼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孫明春認為,雖然各項指標都比較高,但中國經濟沒有“過熱”,只能說要防止“過熱”。今年上半年GDP增長比較高,主要是貿易順差造成的。經濟是否“過熱”,可以從比較歷史上的幾次“過熱”中看出來。以前幾次“過熱”的共同特征在于,需求拉動導致供給不足,從而造成生產資料、消費品――如交通運輸、電、煤、鋼材等價格上漲。而今年經濟增長很快,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遇到瓶頸問題。不過,雖然目前說“過熱”還為時過早,但如果經濟繼續保持這種高增長,最終還是有可能碰到瓶頸問題的,從而出現“過熱”,因此現在要警惕經濟從“偏快”轉向“過熱”。
渣打銀行高級經濟學家王志浩表示,他并不認同過于悲觀的看法――已步入通脹區間,但也不認同樂觀的看法――中國只是簡單的結構性物價上漲。在他看來,中國已“無限接近”通脹,但目前的經濟數據還不能給出肯定的答案。
第四部分
零售業發展趨勢及熱點問題
一、消費旺盛帶動零售業長期處于景氣周期
未來十余年,我國終端消費品市場仍處于長景氣周期,零售行業作為消費品的最終總通路,在整個產業鏈條中處于強勢環節,這使得零售行業既能分享景氣周期帶來的收入增長,同時,還將匯聚產業鏈的主要利潤。在消費旺盛的大背景下,百貨零售業以其良好的成長性會不斷發生業績上的驚喜。 百貨零售行業經過不斷淘汰、并購及擴張,優勢零售企業的銷售增速和行業集中度呈逐年提高趨勢:零售前10強的銷售額在2002至2005年的平均增速分別達40.10%,銷售增速隨零售企業規模層級的上升而提高,這也說明規模居前的零售企業銷售規模增長最快;大型百貨零售企業銷售的快速增長,也加速了行業集中度的提升。
隨著行業集中度的提高,行業平均盈利指標呈改善趨勢。不過,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的行業平均毛利率水平相比,百貨零售行業的盈利水平仍然存在較大差距,但這也說明通過行業集中度的進一步提高和企業經營管理能力提升,行業的盈利能力有較大提升空間。
行業業態的演進帶來了商品銷售渠道的專業化分工,而在消費升級大環境下,迎合消費者追求“品質、品牌和個性化”消費的百貨零售行業,將獲得超常規發展和超額利潤。根據目前所處的消費升級各階段特征和行業的增長特性,專家預測,在未來3年內,主要零售行業的銷售增速先后為:家電連鎖、百貨和超市,同時,以金飾品零售為代表的奢侈品零售業,將繼續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
(一)百貨業的銷售增長有望“階段性”領先于超市業
百貨零售已經基本完成了從“大而全”的品種經營向“專而精”的品牌經營轉變,“百貨就是賣品牌”,百貨店逐漸向追求品牌、引導時尚的方向發展。經營商品品種的調整到位,使得百貨業正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百貨業出現階段性高增長勢頭的原因主要在于:百貨店根據消費群體購買力的不斷提升,動態地進行品牌調整和品牌升級,因而內生性增長較高。而相對來說,超市經營主要為快速消費品,品牌升級進而帶動單品價格上升效應有限,因而單店內生性增長有限,優勢超市企業主要依靠網點擴張的外延式增長來獲得總收入的較高增長。
百貨業的高增長具有明顯的“階段性”特征,高增長主要體現在消費升級的中前期,而在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費能力達到相對穩定的時期后,百貨店的內生增長將逐漸減弱。而局限于優質商圈和門店的稀缺性,百貨企業的擴張性較弱。因此,屆時百貨企業一般將出現收入和盈利不穩定的局面,這從國際上發達國家的百貨業的發展經驗可以看出。由于預計居民收入和消費水平在未來3~5年內仍將處于快速提升的過程,因此,百貨業在這一時期仍將是黃金發展期。
(二)家電連鎖行業增長空間仍然較大
隨著城鎮居民家用電器的普及和升級換代,以及農村居民正進入家電消費的升級階段,家電零售存在廣闊的市場發展空間。家電零售在向連鎖零售渠道集中的同時,也已開始向少數家電連鎖巨頭集中。隨著各主要家電連鎖企業在新的一年里繼續加速擴張速度,資本優勢和規模優勢將使家電零售市場進一步向前幾大連鎖企業集中,國美電器和蘇寧電器,外加百思買,家電連鎖業,將進入寡頭競爭時期。
(三)金飾品零售業持續高景氣
以金飾品為代表的奢侈品零售業從2003年以來開始步入了高增長通道。2006年,受傳統觀念和習俗影響,婚慶的激增進一步繁榮了金飾品零售市場。2007年雖然婚慶因素影響有所減弱,但消費升級這一主導的長期利好因素仍將使得金飾品零售業保持高景氣度。具有品牌優勢和渠道規模優勢的金飾品零售企業在收入和利潤仍有望保持較高的增長水平。
二、國內零售企業競爭力有待提升
商務部的最新數據顯示,2006年外商直接投資項目增長最快的行業是批發和零售業,商務部預計,今后外資將繼續加快進入我國零售業的速度。事實上,發展速度只是中外零售企業差距的直接體現,競爭力的差距才是雙方最核心的問題所在。
(一)競爭力差距
通常來講,零售企業競爭力是指零售企業將人、財、物等資源動態組合并加以運用和管理的能力,經過不斷學習和積累,最終上升為企業文化,主要體現為快速擴張能力、成本控制能力、營銷技術能力、財務運作能力、品牌價值能力和人才聚集能力等方面。
快速擴張能力。目前,家樂福在中國擁有98家大賣場,包括好又多101家店鋪在內,沃爾瑪擁有184家店鋪。2006年,家樂福新開33家店,沃爾瑪新開15家店,麥德龍新開6家。以經營大型超市為主的11家外資零售商新開店鋪數量超過100家,也超過了上年同期水平。相比,百聯集團、大中電器去年店鋪增長率僅為2%,深圳銅鑼灣則為-36%。
營銷技術能力。2006年連鎖百強中,18家以國外品牌經營零售企業店鋪數量增幅只有20%,不及100強平均水平,但銷售規模幅增卻達27%,高于100強平均水平。其中11家以經營大型超市為主的外資企業共經營567家大型超市,比2005年增加102家門店。單店銷售規模為2.15億元,同比增長5%,大大高于國內同業態店鋪的銷售。
成本控制能力。商務部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2003年中國零售企業的毛利率平均值僅為9%,而外國零售企業則達到了24%,差15個百分點,表明中國零售企業的采購成本、物流配送成本的控制能力較國際領先水平差距很大。
財務運作能力。從內部融資能力來看,中國零售企業利潤總額的平均值為1.5億元,相當于外國零售企業均值的0.7%;利潤率平均值為1.2%,較外國零售企業的3.7%低了2.5個百分點。資金周轉率方面,中國零售企業為4.24次/年,而外國零售企業為6.25次/年;流動比率的均值中國零售企業為0.93,外國零售企業1.01。中外零售企業品牌價值能力的差距更是不言自明。
此外,在人才的爭奪中,中國零售企業也明顯處于劣勢,外國零售企業憑借其優厚的待遇、完善的職業生涯規劃、良好的企業氛圍已率先贏得求職者的青睞,這反過來將加重中國零售企業高級人才短缺的矛盾。
(二)業態定位不準是主要原因所在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拋開資金實力的差別,造成以上差距的原因在于國內零售企業心態比較浮躁、業態定位不準等。零售企業心態浮躁可以從普瑪的倒閉、家世界賣身、銅鑼灣的失敗等諸多案例中找到佐證,前二者急于擴張做大、搶占網點,結果導致資金鏈的斷裂,后者還未在一線城市站穩腳跟就急于到二三線城市輸出管理、做“高級二房東”,結果導致管理能力與開店速度的脫節。憑借連鎖經營做大是零售企業發展的一般規律,但在一個城市成功的店鋪并不一定適合其他城市。例如,盡管二三線城市運營固定成本低30%,但是店內每平米銷售效率也低45%。因此,在這些市場盈利比較難。假如零售商在第一線城市還無法盈利,將同樣的方法照搬到其他城市也一定無法成功。不能成功的因素還包括企業對業態定位的錯誤選擇。麥肯錫最近的一份報告顯示,中國大量的零售商不是依然處在虧損狀態,就是勉強維持收支平衡。他們雖然知道消費者為什么購物和購買什么,但是并不十分了解他們購物的方式,造成銷售業態同消費者實際需求之間的脫節。
- 上一篇:集體經濟發展總結
- 下一篇:動漫設計和動漫制作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