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污染小調查范文

時間:2023-07-19 17:38: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環境污染小調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環境污染小調查

篇1

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需要我們留心觀察,特別是生活中很多地方要我們來個環保小調查。

我自己家里,媽媽總是把熱水器一天到完開著,那些熱水沒用,過了一會冷了又會自動開起來,真是浪費電呀!我們家用水頂環保,也是把拖地板水沖進馬桶。我媽媽看到我作業寫的不好,就把紙揉成一團。有些紙上甚至沒有寫過一個字,卻被她丟棄,被腳無情地踐踏。本來是完好的本子,被她撕裂,這樣反復幾次后,一個完好的本子自然就所剩無幾了。

我們住的是電梯房,有的人為了方便等人,不但把電梯摁住“嘀嘀”響個不停,而且有人還在我們小區每個樓層樓道連大白天(哪怕是陽光普照)都開著路燈,媽媽說每個月水電費都要公攤20幾元,每一層電梯旁都放著三個垃圾筒,我起先覺得浪費,后來一打聽原來是為了把垃圾分類,把生活垃圾分類可以間接減少環境污染。我還看到有個人手上提著垃圾連走都不愿意走到垃圾筒跟前,順手扔了過去,這些人覺得把垃圾投進垃圾筒都累,還會自覺地把垃圾分類清楚?雖然可能性不大,但多了一個人的自覺就少了一份污染,我們要努力將污染減到最低!

我們在不知不覺地破壞環境的同時,也在不知不覺地傷害自己。這就是我總結的環保調查情況!

篇2

關鍵詞:環境;物理教學;環境問題;保護意識

在物理教學中,加強學生的環境教育,提高學生環保意識,已成為物理教學中環境教育和創建和諧社會的需要.

一、結合物理教學過程,適時進行環境教育

根據適合的教學內容,進行相應的環境保護教育.例如,“能源與可持續發展”這部分內容,主要介紹各種能源,能源與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我國能源現狀和未來能源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提出了以下問題,目前能源開發和利用過程中是環境造成的嗎?節約能源重要嗎?可以開發哪些新能源?它的好處是什么?根據這些問題,讓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教師引導討論,培養學生節能意識的同時,也應該培養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要為人師表,做出表率.注意保護校園、班級衛生,不隨地吐痰、亂扔垃圾,遇到地面上有廢紙、廢包裝袋,隨手拾起來,隨時隨地保護我們身邊的環境.同時,鼓勵學生管理好身邊的衛生,做一名優秀的中學生.對表現突出的學生進行表彰獎勵,樹立典型.

二、引導學生關注日常生活,注意常見的環境問題

由于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新材料、新產品已經無處不在,人們使用高科技新材料新技術的同時,產生的負面影響也不容忽視.那么我們的生活中存在哪些主要物理學污染?它給人們帶來的危險呢?1.工業企業生產過程中,居民供暖,焚燒垃圾,各種熱機的使用,都直接燃燒排放有害氣體和煙塵,這些廢氣通常是有毒和有害氣體,造成廢氣污染對人類危害不可低估.在進行相關物理知識的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用物理理論去思考類似的問題,例如在學習簡易太陽能集熱器;解釋冰箱原理、空調壓縮機的工作原理時,應當指引出上述內容.2.一些工廠在生產過程中,會產生大量廢物.例如化肥廠、造紙廠、制藥廠、化工廠、垃圾處理廠,在生產過程中大量有毒有害污水、煙塵等污染物,排放到野外、河流、湖泊中,造成水的污染.建議生活污水經凈化后排放,合理使用低毒低害的化肥農藥使用、無磷洗滌劑,有計劃地開采地下水,定期注入大量凈水補充水源.在進行物態変化教學內容時,適當向學生介紹水污染情況.3.陸域面積也是非常重要的,大量的固體廢物將直接壓縮人類生存空間.而且會繁殖出細菌、病毒、蒼蠅、蟑螂、蚊子,蟲子,還會散發出氣味,嚴重威脅到附近居民的健康.所以不要亂扔垃圾,垃圾分類集中處理,加強監督和懲罰措施.可以使用可燃垃圾作為燃料建造電廠.不可燃垃圾(玻璃、陶瓷、磚和石頭)制造建筑材料(人造磚、水泥等).用畜禽或人類糞便生產沼氣.廢舊電池回收進行特殊處理.在進行能源與可持續發展教學內容時,適當向學生介紹廢棄物污染情況.4.噪聲污染,會使人們心煩、耳鳴、頭痛、惡心、心悸、失眠、視物模糊,吞咽困難、肝、胃功能障礙嚴重,嚴重時會使人們感到麻木、胸悶.噪聲污染,比如海上軍演、大型飛機起飛、攪拌機、工地施工、超低空飛行演練、菜市場各種噪聲等各種聲音.這些高分貝噪音,會使人神經高度緊張,聽覺系統不同程度的破壞,還會誘發許多疾病,神經系統遭受嚴重程度和影響程度,使人們工作效率下降.建議機場應選擇在人口稀少地區,建筑工地夜間必須停止工作,有大型噪聲的工廠應遠離市區.城市主要道路和居民區之間建議隔離或種植草木和植物吸收噪音.5.人們使用的手機、電腦、微波爐、等都可以產生電磁污染,大量的電磁波輻射對人體有害,會影響睡眠,可以使人頭暈無力,頭痛,危及人類健康.超高壓輸電線路、廣播塔、電站、電磁裝置(比如變壓器、電動機、微波爐等)有更強電磁輻射.強電磁輻射會破壞人體正常循環機能,長期在強電磁輻射下,人體部分功能會下降,致使人體老化和衰退,誘發病變,如失眠心悸、三高現象,孕婦可能出現胎兒畸形.建議超高壓輸電線路從遠離居民區架設,廣播塔、大型變壓器周圍安裝高度相關金屬網,發電機、電動機、微波爐等設備周圍安裝金屬罩.在進行電磁場、電磁波教學內容時,適當向學生介紹電磁污染情況.6.焊接作業、人造小太陽、玻璃幕墻光反射、娛樂場所的各種激光發射機、廣告牌上的射紫外線燈等都會產生強光.強光可使人的眼睛出現傷害,使皮膚出現紅斑,表皮壞死,水痘,皮膚深度組織色素沉積,以及其他可能誘發疾病.影響人們在睡眠、娛樂、工作.建議高建筑物玻璃幕墻裝飾,應該使用暗幕廣告牌,交通標識牌可以用熒光物質層和微型玻璃顆粒涂層表面裝飾,以減少光反射現象.如果需要使用強光源,可以利用屏罩進行遮擋,減少光污染區域.接觸強光源的人群,如電焊作業工人、醫生、激光操作人員、駕駛員,需要佩戴防護鏡進行專用保護設備.夜間,大功率光源地段最好減少工作時間.在進行光學教學內容時,適當引導學生關注光污染情況.

三、增強環境保護意識,開展適當的活動

環境教育的重要目的是為了學生能夠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積極參與環境保護活動.知道社會公共環境品質的好壞是國家和民族進步和文明的重要標志,而環境質量好壞取決于環境和公民環保行為.引起學生對環境問題的關注,采用多種形式進行系統環境教育.舉辦保護環境的一些活動,例如讓學生使用廢物進行小制作、對周圍環境進行小調查等活動.目的是幫助學生樹立環境保護意識,逐步形成自覺主動地關注自己周圍環境問題,養成好的環保行為意識.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環境保護意識,引導學生關注各種現有的環境問題,從小抓起,從我做起,倡導學生自覺愛護環境,防止環境污染,創造美好生活.

作者:李文龍 單位:黑龍江省泰來縣宏升中心學校

參考文獻:

[1]余剛,黃俊,張彭義.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倍受關注的全球性環境問題[J].環境保護,2001(4):37-39.

篇3

小學思想品德課外作業必須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可以是相關主題名言警句的記憶,可以是針對教材某一主題單元的補充與小結,也可以是兒童漫畫的創作,小論文、小調查、實驗報告的撰寫,還可以是某種行為習慣的養成訓練,總之,要讓它成為學生生活的補充,而不是學生心靈的枷鎖,學生自然樂此不疲,且有所收益。

一、開放生活,讓情感走得更遠一些

小學思想品德教材以學生的生活為條塊鋪展,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思想品德課外作業時,將教材設置的主題與重大時事新聞、社會熱點話題相聯系,開發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社會生活的知識和要求,從而使思想品德課外作業成為學生培養社會情感、發展社會品德的主要平臺。

教師可以根據教材主題單元的設置,指導學生圍繞一定的專題開展小范圍的社會調查,讓學生在開放的社會這一大課堂中探求真理,獲取深刻的道德認知,強化自覺的道德實踐,激發高尚的道德情感。如完成《戰爭何時了》和《科學技術的喜和憂》的導讀后,我讓學生圍繞“戰爭頻發中的兒童生活”、“環境污染中的兒童生活”、“經濟貧困中的兒童生活”等調查小課題,讓學生走出課堂,通過網絡搜尋、訪問專家等途徑,接觸當今世界存在的現實問題。通過社會調查這一課外作業的補充,原本枯燥乏味,離學生實際生活較遠的教學內容變得可觸、可感、可知。讓學生了解世界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以及我國對相應問題的警醒和應對舉措,為《我在聯合國作報告》一課提供了基礎素材。

二、充實心靈,讓體驗來得更深一些

學生在親身體驗中獲得的點滴感受比千言萬語的說教與千遍萬次的重復更深刻一些,也就是說,只有叩擊到學生心靈的體驗才能成為一種“亮色”,充實到學生的心靈世界中。在設計思想品德作業時,我發動學生發現、發掘能夠觸動心靈的人和事,再讓他們自己去設計,自己去再現,在主動探索中收獲知識,體悟情感,體驗成長。

行為性作業對學生品德行為的矯治、強化具有不可替代的效能,這種行為訓練是不能通過40分鐘的課堂教學一蹴而就的,而是要通過不斷地反復訓練,一次又一次地在心靈上留下烙印,最終實現認知與行為的統一。在教完“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這一主題單元后,我設計了這樣一道課外作業:與父母進行一次深入的交心,了解父母在工作、生活以及對自己的教育中的煩心事,針對家長的難處制定“我幫父母減負”的小方案,并且要寫好活動日記。這樣的課外作業,依托解難解困的“行”,獲得家庭和諧的“情”,強化尊重父母的“知”,最終讓自己成為家庭的“快樂豆”、“小幫手”。

三、拓展空間,讓表達更真一些

良好的品德修煉根植于社會大舞臺,其價值體現于時代新天地。現階段的學生生活在一個充分拓展的社會和日新月異的時代,他們可以通過博客、空間、短信等新興網絡媒體大量吸收信息,充分表達情感。設計思想品德課外作業,要充分引進這些學生正在親密接觸的新興媒體,讓他們有一個自主表達、自然表達、自由表達的空間。

如在教完“我是班級的主人”一課后,我結合課文重點內容,設計了幾條開放性的討論思考題:你和你的同學的哪些言行、舉動與班級小主人密切相關?我們應該怎樣以主人翁的姿態來爭取集體榮譽,珍惜已取得的集體榮譽?這一學期以來,你為班集體取得的榮譽做了哪些貢獻?我將這幾道討論題公布于班級QQ群的公告欄內,讓學生在課后通過QQ這一網絡即時溝通工具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這場極為熱烈的討論,再次對學生進行了集體主義的教育,培養了他們熱愛班集體、為集體添彩、爭當主人翁的良好品質。

篇4

一、營造愉悅氣氛,激發學生興趣

要想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必須掌握激發學生興趣的方法。教師要在語文教學中努力創造使學生輕松愉快的愉悅氛圍,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來培養學習興趣。

在教學巴金先生寫的《鳥的天堂》以課時,新課一開始我是這樣設計的:一向一身西服著裝的我,今天穿了一身運動裝,腳蹬一雙旅游鞋,頭戴一頂太陽帽,手拿一幅中國地圖,一進教室,就引起學生的騷動,還傳來竊竊私語:“老師今天怎么了?”“是呀,怎么這身打扮”這一身打扮首先引起了學生的好奇心。我接著說:“今天我不當老師了,我當以次導游”“導游?導什么游?”此言一出,立即有學生發問。“游《鳥的天堂》呀”。我說,“鳥的天堂就是一棵大榕樹,它是全國的旅游勝地……”這樣一來學生的興趣就更濃了。課文講完后,我還讓學生當導游來解說。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就掌握了知識。

二、走出課本再現生活

不管在行政管理工作中,還是教育教學及其它工作中,要去的最好的效果,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莫過于理論聯系實際了。要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只在課堂是不夠的,必須走出課堂,進入到生活中去。再說,小學生的思維還是偏向于形象思維,只靠教師的講還不行,要引導他們從生活中學語文,要讓他們知道語文和生活是密切相關的。

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時我是這樣設計的:首先提出幾個問題:地球的面積尤其是陸地面積是多少?有多少任在上面?地球的資源現狀如何?學生都能在課文中找到答案,并進行討論說出自己的觀點。然后我有拿出一幅漫畫,上面畫著一條河,河邊正有一個人拿著毛筆蘸著河水寫毛筆字呢。學生立刻就能發表自己的見解。為了讓學生在生活中了解語文的作用,我讓學生課下作一個小調查,并寫出調查報告,調查自己在生活中發現的環境污染問題,找出污染的原因和造成的結果,最后針對問題提出建議。待學生寫出調查報告后,趁熱打鐵,我又指導學生把自己的建議或圖或文,做成廣告的形式向人們進行宣傳。做完這一切后,再讓學生課下觀察這一做法有沒有效果。出乎意料,不久就有學生向我匯報:“老師,我調查的地方亂扔垃圾的少了。”“我們調查的地方,折樹枝的少了。”這時的學生興致高漲,為自己的做法能受到人們的重視而感到興奮不已。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只是起到引導的作用,至于從中學到多少知識,是怎么學到的,那就是學生自己的事了。這比起在課堂上口干舌燥、旁征博引的大講道理要強多了。這時學生的思維完全不受教師的指使,他們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和立場去看待問題,解決問題。

三、師生換位同教同學

新課程改革,不僅對課程做出重大變革,對教育者受教育者都提出了要求,要求教育者要在更大程度上調動受教育者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要求受教育者不能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的學習,達到師生互動。為了做到以上這些,每周拿出兩至三節課的時間,讓學生來講課,主要針對閱讀課文。首先要求學生備課,寫出教案,這樣為了把課講好,學生會不惜余力去吃透課文。不但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還使學生體會到了教師的辛苦,更進一步培養了其他方面的能力:口語表達能力、綜合分析能力、思維能力等。通過學生自己講課,讓學生做到心到、口到,對整篇課文的結構、寫作特點、思想內容,都有一個詳細的了解,并且聽課的學生也會不自覺地站在講課人的立場去評價講得好與壞,而不是教師講課時,那中被動接受知識的過程。

四、開展多種活動,拓寬認知空間

在教學中,我們要充分相信學生的潛能,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活動空間,熱情鼓勵學生標新立異,放開學生的手腳讓他們去開拓、去創新,讓學生去做感興趣的事,從興趣中發展興趣。不要老讓學生順著教師的思維去考慮問題、解決問題。開展活動的目的是語文課活起來,不要局限于上、下課的形式,形式多變一些,寓教于樂,讓學生學會在玩中獲得知識,這也是培養學習語文興趣的最終目的。

篇5

“太小”是一所已有62年歷史、充滿勃勃生機的公辦學校。在這里,師生們感受到的不僅是濃濃的書香氣息,更多的是互動體驗式的探索性的學習氛圍;在這里,教書育人不只是一個理念,更多的是“外化于形、內化于心”的道德修養的培育。“太小”一校兩址,占地面積僅1.4萬平方米。然而“太小”真的小嗎――19年的垃圾分類之路,“太小”始終走在前列,因為“豆豆”們有著很大的理想……

“太小”雖小:垃圾分類人人參與

“太小”在德育方面倡導“垃圾分類”、“垃圾回收”的理念,積極從實踐出發,鼓勵學生們參與其中。在“太小”的操場邊、主席臺邊,隨處可見不同用途的分類桶,這些分類桶都是學生們利用回收的廢棄物制作的。每個周四,“太小”要開展“垃圾分類回收日”活動。這一天,全校師生會把家中的可回收物拿到學校分類進行回收,從活動中獲得切實感受。采訪中不少學生說,寒暑假期間學校不搞垃圾分類回收活動。但是垃圾分類不能停,會在家里和爸爸媽媽一起做好分類。可見,通過多年來潛移默化的參與,垃圾分類已經影響到了學生們的行為意識。從“太小”畢業就讀初中的小張告訴記者,在“太小”堅持6年的垃圾分類活動不是形同虛設的課余作業,而是已經養成了一種習慣,“雖然現在學校已經不要求我去參加每周四的垃圾分類回收日活動,但我會把家里產生的各類垃圾分類回收。這是因為,垃圾分類的環保理念一直陪伴著我。”

“太小”雖小:校園文化處處是寶

“太小”的小,讓前來參觀的人們感受到的是精致、創意。走進校園,首先感受到的是清新的綠色氣息,不是什么綠植小花兒,而是分布在地上的“奇異”的井蓋兒。這些井蓋兒是學生們把在課堂上學到的綠色環保知識用于實踐,仿照綠色生態圖像手繪的藝術品,并用這些圖案妝點校園。籃球場邊別具一格的小花園顏色亮麗奪目,是學生們利用廢舊輪胎制作的小花壇,別樣的色彩幻化出勃勃生機。走進教學樓,樓梯兩側布滿了“綠色設計”貼畫――有用廢舊紙張做成的多樣剪紙畫,還有時尚的“冰雪奇緣”紙張畫。學生們通過制作貼畫不僅提高了動手能力和想象力,而且通過選取廢舊材料加深了對垃圾分類、廢舊物品回收再利用的認識。

在校園文化的建設實踐中,不僅是這些在老師們的帶領下所完成的再生Y源墻、井蓋兒文化、利用廢棄輪胎布置的小花園,而且很多“寶貝”都是學生們創作的實用精品:高年級學生通過學習垃圾分類知識,利用廢棄物制作專門回收鉛筆、橡皮頭兒的回收盒子,盒子的外形酷似尖尖的鉛筆形狀。有個學生利用廢舊紙箱等可回收材料制作不同樣式的回收桶擺放在衛生間。不僅如此,這個學生認為制作垃圾分類回收桶不能滿足全校師生使用,于是他主動找到班級老師和德育老師,發起“制作特色校園垃圾分類回收桶”倡議。倡議發出后,同學們各自組隊,自覺開展“共繪特色分類垃圾桶”活動。

“太小”雖小:環保理念事事皆綠

太平路小學是海淀區26所小學素質教育優質校之一。學校立足于為每名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良好的德育基礎為目標,確立“生態教育”為核心的校園文化,打造“生態體驗德育模式”和“生命生長的魅力課堂”,在持續開展生態特色教育的同時,還承擔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環境人口與可持續發展教育項目(簡稱“EPD”)。本著“主體教育”與“可持續發展教育”相結合的思路,學校構建了“主體探究、合作體驗”為依托的生態教育模式,充分體現了“太小”“生態教育”的綠色環保理念。

“太小”的堅持從每一次的實踐課、班級會和少先隊活動中,不斷深入對學生們的環保教育。多年來,學校以“養成教育”為基礎,以少先隊活動為主陣地,融學校、社區、家庭為一體,大力開發教育資源,挖掘教育潛能,創建特色活動,多種教學模式的創建成為“太小”的一大亮點。比如,利用學校的電視臺等載體,組織學生們開展垃圾分類社會調查;通過豐富多彩的德育實踐,體現“養成教育”的綠色環保理念。

針對垃圾減量、垃圾分類教育的豐富內涵,“太小”還自編了《生態文明校本教材》,通過“明理篤行”、“節約用水”、“垃圾分類”等主題活動,引導學生們開展小課題研究。《生態文明校本教材》主要從關注垃圾的形成到垃圾處理;從追溯垃圾產生的源頭到跟蹤垃圾的流向;從變廢為寶的小妙招兒到提出合理化建議。通過開展小課題研究實踐,明顯增強了學生們保護環境、珍惜資源的意識。

“太小”真的小嗎?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是1700余名學生、百余名教師共同開展的綠色可持續環保活動不僅根植了垃圾分類理念、牢固樹立了垃圾分類意識,而且帶動、影響了周邊的群體,就是一番不“小”的行為。正如“太小”校歌傳唱的:我們是明天的太陽!“太小”的“豆豆們”終有一天會成長為參天大樹,期待每一個“小太陽”帶來的垃圾分類的綠色生活。

“太小”的垃圾分類――我來講

校長:開展垃圾減量、垃圾分類活動看似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其實是關乎人類生存環境的大事。在校園里,我曾看到有個學生制止老師把冰棍兒包裝紙投放到不可回收的垃圾箱里。當時我想,這個學生為什么要制止老師呢?是不是這個學生對垃圾分類的標準不清楚?后來仔細一看,原來包裝紙上還包裹著冰棍棍兒。而冰棍棍兒是用木頭做的。這個學生是因為老師沒有正確地把冰棍兒包裝紙和冰棍棍兒分類投放所以才去制止。這一細微的舉動讓我看到作為教育工作者的光榮使命。學校是主流價值觀的倡導者、引導者和實踐者。面對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系統退化的挑戰,學校有責任承擔起生態文明教育的使命。

學生:通過開展垃圾減量、垃圾分類活動,增強了我們綠色環保、低碳生活的理念。比如,當北京出現霧霾天氣、學校只得放假時,我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為減少環境污染做些事情。我們把從《生態文明校本教材》上學到的知識用于實踐,開展環保小調查系列活動,豐富垃圾分類活動的內容;當我們利用廢棄物設計成一件件優美的環保服裝、穿著它表演時裝秀,老師、家長為我們鼓掌時,我們很有成就感。

6年級八班郝若茜媽媽:對于垃圾分類的認知,源于我第一次去日本。而在我們小的時候,住家附近只有垃圾站或垃圾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綠色環保理念的宣傳教育日益深入人心,人們才有了垃圾桶,有了垃圾減量、垃圾分類的概念。太平路小學以“生態教育”為核心開展校園文化建設,引導孩子們從小樹立保護自然、保護地球、綠色低碳的行為意識,養成勤儉節約的生活習慣。作為一名家長,我認為不僅要支持孩子參加學校、社區開展的綠色公益活動,而且要以身作則,配合學校,發揮“小手拉大手,教育一個孩子,影響一個家庭,文明一個社區,造福整個社會”的宣傳帶動作用。

鏈接

10月31日上午,由首都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政府共同指導,北京市市政市容宣傳教育中心主辦的“垃圾分類紅領巾在行動――2016北京市垃圾減量垃圾分類進校園活動”,在海淀區太平路小學舉辦。

1997年,太平路小學成為全國第一所“手拉手”地球村。自1997年以來,學校持續開展垃圾分類回收活動,平均每月僅各類紙制品回收就達200余公斤,19年來累計回收各類紙制品近4萬公斤,相當于種植了600余棵大樹。全校師生使用的本冊、筆都是利用廢舊紙張回收再利用的產品。

篇6

    論文摘要:“如何安排活動”、“選怎樣的內容更好”是綜合性學習活動中困擾教師的難點。本文認為,綜合性學習內容來源于:語文教材、家校生活、學科融合。雖然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在三上冊才明確提出綜合性學習的要求,出現學習內容及方法指導。但只要有豐富的活動內容,綜合性學習在低段(1—2年級)即可進行。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目標,將“綜合性學習”與“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并列,共同組成語文學習內容的五大板塊。 

在實際活動中,我們遇見過許多困難,語文綜合性學習看似簡單,操作起來有難度,學生茫然無措,教師無從下手。“無內容、選擇難”一直困擾著我們。本文認為,綜合性學習內容來自: 

 

一、語文教材是主要內容 

 

(一)深挖教材。 

把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內容與教材內容建立起某方面或多方面的聯系,可以使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成為學習某篇課文的前期準備,可以是課文中知識點的擴展,或是對某一單元語文知識的深化,或是對一段時間內所學的或全冊課文中某個方面知識的延伸。 

例如,三年級上冊《中國的傳統節日》專題,學生們搜集了不少文字、圖片、實物資料,有話可說。可以在班中舉辦《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推廣會》的活動,進行習作訓練,將全班的優秀習作整理裝訂成一本習作集,向全班同學進行展示、匯報。 

學生多為獨生子女, “獨生子女得到父母的愛多,付出的少,覺得父母對‘我’的所有付出是理所當然的,經常埋怨家長的種種不是”, 結合這種情況,在三年級下冊第五組教材中安排《了解父母的愛》,設計系列活動,學習了《媽媽的帳單》等課文后,引導學生們收集關于描寫父母之愛的詩詞、歌曲、文章、名句等,熟讀成誦。舉辦讀書交流會;向父母及長輩了解爸爸媽媽生育“我”、養育“我”的艱辛,進行口語交際;觀察父母每天的工作生活情況,體會父母的辛苦;模仿《媽媽的帳單》一文,設計一張“父母的帳單”,與家長一同計算從生育“我”至今,所花銷的生活、學習費用,一直到供“我”大學畢業所需要的全部費用;再算一算父母給我們的愛,又是多少……至此學生感慨:“父母的愛是無價的、無私的、無限的、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想想“我”今后該如何對待父母的這份愛,能為父母做些什么,并主動對父母說幾句真心話,寫幾句肺腑之言。 

做足、做透這系列活動,學生不再口是心非地承應老師“我要愛父母”,空洞地承諾“我要怎么怎么做”,他們真正體會到了父母的辛苦付出。 

(二)課前預習。 

一些教師認為綜合性學習是從三年級開始的,其實不然。在一年級上冊的古詩教學前,就可鼓勵學生去尋找更多描寫春天的古詩,一同分享《春天的詩會》。一年級下冊《識字6》是數量詞歸類識字課,只有4句話,把數量詞分類集中在4幅不同的畫面中。語句十分簡潔,每句話中又包含了4種事物,其中幾種事物是學生少見的,認識事物就成了學好本課的前提。這個問題可以預先解決,讓孩子們分組合作在各科教材上找到課文中的事物,理解“一畦、銅號”,區分“海鷗——飛鳥;帆船——軍艦;秧苗——稻田”。 

“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這是響亮的呼聲。可一些教師埋頭苦干,尋找資料,制作課件,一個個精美的課件成了“道具”,學生眼巴巴地看著老師圍著展示臺團團轉。為什么不讓他們從唾手可得的材料入手呢?一年級的學生雖然只有六七歲,但是他們搜集資料的潛力令人吃驚。教師應該放棄“個人秀”,挖掘學生預習收集的潛力,讓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小主人。 

(三)課堂爭論。 

教學中常有疑點令同學們爭執不休,此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把它作為研究課題。當教學到“非比尋常”一詞時,有學生質疑應該是“菲比尋常”,并振振有詞“電視里的廣告就是這樣說的,還是王菲代言的呢,超市里的可樂罐上也是這么印著的”。現代傳媒的“偷梁換柱”,誤導了學生對中國傳統語言文字的理解。可引導學生課余在超市里和電視節目中、街旁廣告牌上……咬文嚼字,打假! 

(四)課后延伸。 

綜合性學習要突出學生的自主性,重視學生主動參與的過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大膽延伸,將語文知識融入生動有趣的表演、游戲、競賽中。讓學生編輯小報、班刊、作文選,都是給學生增加語文實踐的機會。如學習了《烏鴉喝水》一文,就引導學生續寫故事,編繪連環畫;學習了三年級下冊的第八組教材,可鼓勵學生搜集更多的中國神話、傳說,舉辦“神話、傳說故事會”。 

二、家庭學校生活是重要內容 

 

長期以來,語文教學高投入、低產出、耗時多、效率低的狀況一直困擾著廣大的語文教師。究其原因,是因為我們的語文教學活動過分重視教師的教,未能將學生作為語文學習活動的主體,同時在語文教學內部存在著一個長期性、全局性的失誤,那就是把課堂作為唯一的學習場所,而未能將語言學習放在一個“大語文”的范疇中來,忽視了“生活是‘源’,書本是‘流’”的理念。《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學習要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 

一次外地訪問團來我校交流,我班就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認知水平選擇“我是小導游員”的主題活動,學生根據興趣愛好和能力水平選學下列內容:搜集圖片并給圖片寫簡短的文字說明,或嘗試做小導游向同學介紹自己喜歡的一處風景名勝,或扮演角色表演,兩三個人一組,一位同學當“導游”,訪問團老師做“游客”,“導游”根據展示的畫面依次介紹景點,“游客”邊聽邊看邊向“導游”提問。 

豐富的生活是永無止境的大課堂,是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資源庫,身邊的人、事、物更能激起學生學習的熱情。關于學生使用壓歲錢問題,可以設計“喜憂參半的壓歲錢”、“使用壓歲錢淺談”、“你對壓歲錢知多少”、“打理壓歲錢妙計多多”等主題,運用口語交際、編小報、作文展、故事會等形式展開活動。 

這些校內、家里的主題系列活動,內容豐富且有層次,滿足了不同興趣愛好和能力水平學生的需要,有利于激發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全體學生在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中完善自我。 

 

三、學科融合是補充內容 

 

挖掘其他課程資源,找到語文學科和其他學科的最佳結合點。比如《綜合實踐活動·生活》中有一個單元是《可愛的小動物》,學生進行了小調查,收集了有關動物的資料圖片,可以請學生展示、介紹喜歡的小動物,使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展示與提高。 

再如《人自然社會》這一課,學習《只有一個地球》一文以后,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校門,分組了解周圍的環境污染情況,其間可以走訪環保部門,還可以做一些實驗,然后組織匯報調查結果,討論確定治理方案,再以集體或個人的名義給有關部門寫信或者寫倡議書。除此之外,學生自己還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設計宣傳標語、成立環境督察小組等。 

這樣的選題方式,打破了學科界限,融合了語文、自然、社會等多學科的知識和技能,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信息去分析、歸納,甚至親自去做實驗,體驗揣摩,并對實驗得到的結論進行討論、整理,形成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綜合性學習為學生的語文學習開辟了新領域,在小學語文課中開展綜合性學習研究,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規律,只需在語文教材、家校生活、學科融合中合理選擇內容,語文綜合性學習可以從小學低段開始。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 

2.巢宗祺、雷實、陸志平.語文課程標準解讀(實驗稿).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