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范文
時間:2023-07-19 17:38: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是總體規模邁上新臺階。中國企業500強在2012年實現營業收入50.02萬億元,較上年增長11.41%,首次跨上50萬億元的新臺階;實現凈利潤2.17萬億元,較上年增長3.58%。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世界大企業發展出現徘徊停滯局面:世界500強、美國500強2012年營業收入僅比上年增長了2.77%和2.66%,凈利潤分別比上年下降了5.47%和0.14%。
二是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更加凸顯。中國企業500強是一個龐大的企業群體,2012年營業收入總和相當于當年我國GDP的96.32%,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2012年納稅總額為3.65萬億元,占全國稅收總額的36.28%;對國家稅收的貢獻長期保持在35%以上。2012年職工人數比上年增加88.26萬人,占當年我國全部新增就業人數的6.97%,對促進就業同樣做出了較大貢獻。
三是產業結構發生積極變化。近年來,我國服務業與制造業大企業之間的增長速度差距在不斷縮小。2012年,中國服務業企業500強實現營業收入20.48萬億元,較上年增長15.13%;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實現營業收入23.38萬億元,較上年增長7.68%。服務業大企業增長速度首次超過制造業大企業。此外,在中國企業500強中,制造業企業的數量和收入占比都有所減少,服務業企業的地位有所增強。這其中有制造業發展明顯放緩的影響,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企業產業結構的積極變化。
四是跨國經營取得一定進展。2012年,中國100大跨國公司的平均跨國指數為13.98%,比上年提高1.05個百分點;顯示出我國大企業的國際化經營水平在不斷提高。這100家企業2012年末擁有海外資產4.48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7.39%,實現海外收入4.78萬億元,比上年增長9.83%。海外資產的較快增長,表明我國大企業的對外投資、跨國兼并取得了明顯進展。
五是在世界大企業中的地位更加鞏固。近年來,世界500強中最為引人注目的變化就是中國企業群體的崛起。中國企業500強2012年的營業收入折合7.93萬億美元,相當于同年美國企業500強的65.74%,接近2/3。在世界500強中,中國內地企業達到86家,相當于英、法、德3個國家的總和,比排名第三的日本多出24家;這86家企業實現營業收入4.79萬億美元,占世界500強的15.81%,比上年提高2.80個百分點。我國大企業在世界經濟大企業中的地位更加鞏固。此外,我國入圍企業的經營績效整體上要好于世界500強的平均水平。
與此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我國大企業發展還存在許多突出矛盾和問題,一些問題變得更加尖銳。主要是轉變發展方式進展較慢,總體經營效率不高;近年來企業虧損面有所加大,經濟效益增長落后于資產增長;不少行業產能過剩,設備利用率和盈利能力下滑;缺乏研發投入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發明專利占比偏低。特別是與國際先進企業相比,我國大企業在創新能力、資源利用能力、品牌影響力、國際化經營能力等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制約了企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對此,需要我們給予高度重視,并下大力氣加以解決。
今年是我國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精神的開局之年,我國經濟總體上保持平穩運行態勢。今年前7個月,主要指標仍處于預期的合理區間,經濟結構調整穩中有進,轉型升級穩中提質;在目前國際經濟不穩定的情況下,取得這樣的成果很不容易。但同時經濟環境更加錯綜復雜,有利條件與不利因素并存,經濟既有增長動力,也有下行壓力,給企業經營發展帶來嚴峻挑戰。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定不移地走創新發展道路,著力提高發展質量,促進經濟轉型升級,是時代賦予我國大企業的歷史使命。
第一,把握形勢變化趨勢,提升戰略管理能力。應當看到,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影響不斷顯現,低速增長成為全球經濟新常態。我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也出現下降趨勢,當前正處在由高速增長到中高速乃至中速增長的轉換時期。最近兩年中國企業500強的擴張速度明顯放緩,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對此,我國大企業要有深入的分析和及時的把握,要深刻認識提高增長質量與效益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盡快改變長期以來在高速增長條件下形成的發展理念和經營方式,加快推動企業科學發展,積極應對國內外環境變化帶來的挑戰。
經濟增速適度放緩,為推進轉型升級提供了寬松的環境,有助于企業加快從速度效益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型轉變。廣大企業要從我國經濟中速增長的現實出發,重新審視增長模式、盈利模式以及在產業鏈中的位置,對企業發展戰略進行再思考、再定位。特別是要提高戰略管理能力,建立起有利于戰略調整的靈敏機制,以適應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在這方面,我國許多大企業都進行了積極探索。中國鐵物通過對前期發展道路的反思,確定了專注于鐵路物資和鋼鐵供應鏈集成服務的戰略定位,建立了基于戰略執行的考核機制,在此基礎上著力轉變發展方式,調整優化業務結構,經營業績屢創新高。寶鋼致 力于成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的鋼鐵企業,在企業擴張方面實現了從新建為主到兼并重組與新建相結合的轉變,為我國鋼鐵行業跨區域重組提供了良好的示范和借鑒。實踐表明,只有以戰略統領轉型升級,創新發展模式,企業才能處變不驚,增強駕馭復雜局面的能力。
第二,強化創新驅動,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創新是企業提高競爭力最為深厚的力量源泉,是轉型升級的核心動力。當前全球已經進入了創新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國大企業要切實發揮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主體作用,主動參與產業標準的制定與修訂工作,推動全行業不斷提高產品與服務質量;要大力提升獲取社會創新資源的能力,通過協同創新突破行業共性技術和前沿技術;要穩步提高研發投入,強化人力資本建設,健全研發體系,力爭在產業關鍵技術領域取得突破。我國北斗區域衛星導航系統的建成,AC313大型民用直升機的成功自主研制,在世界上首次實現青蒿素的高效人工合成,就是這方面最為突出的成功典范。
當前,環境治理已經成為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發展環保產業、發展綠色低碳技術,是現階段我國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推進技術進步的重要突破口。為此,國務院專門部署了大氣污染防治十項措施,了《關于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的意見》;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中國上市公司協會共同向全國企業發出了關注氣候變化的倡議。我國大企業應當順勢而為,以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企業為基本方向,著力推進綠色創新、綠色發展。要將減碳技術、去碳技術和無碳技術作為企業科技創新的重點領域,加大工作力度,為企業節能減排、治理環境提供堅強的技術支撐。要加快推進綠色低碳技術的商業化應用,不斷開發綠色低碳產品,打造綠色供應鏈和產業鏈,在環境友好的基礎上實現可持續發展。中國石化、中國建材、大唐電力等企業,加強節能減排技術研發,推進節能減排技術產業化,積極構建節能技術服務體系,明顯提高了資源能源使用效率。大企業要積極行動起來,走在推進綠色發展的前列。
第三,大力推進結構調整,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從中外大企業的對比來看,我國企業的整體盈利能力仍處于較低水平。中國企業500強2012年的資產凈利潤率為1.44%,明顯低于美國500強2.27%的水平。這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些企業過度追求總量指標,低水平盲目擴張,對資產的使用效率關注不夠,相應的投入沒有帶來應有的產出。因此,大力推進結構調整,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就成為企業提高競爭力、改善效益的現實途徑。
加快推進結構調整,要緊緊圍繞提高核心競爭力、打造優勢產業鏈的目標,按照盤活存量、優化增量的原則,不斷優化企業內外部資源配置。一方面要充分挖掘潛力,加大內部資源整合力度,實現資源利用價值最大化。另一方面要靈活運用兼并重組手段,發揮優勝劣汰機制作用,促進資源向優勢企業積聚,在更大范圍內實現優化配置。需要強調的是,在當前形勢下,加強技術改造,對于現有企業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是更加重要、更為現實的選擇。廣大企業對此應當給予高度重視。要堅持技改與基建并重,優化投資結構,加大技術改造投入,提高現有裝備的技術工藝水平,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優化產品結構,提高產品的技 術含量和附加值。近年來,國電集團公司通過科學延伸發電產業鏈,加快發展相關產業,形成了以發電為主,煤炭、科技環保、金融保險、物資物流協同發展的格局,在企業內部結構調整上取得了顯著成效。新興際華以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大力推進產業、產品和資產等七大結構調整,實現了收入與利潤的持續穩健上升,成功走出了一條軍需企業集團轉型升級的“新興之路”。中國重汽高度重視提高技術裝備水平,近年來先后投入80億元資金用于技術改造,整體工藝裝備在國內一直處于領先水平,部分關鍵生產線和工藝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極大地鞏固了自身在國內重卡行業的龍頭地位。
第四,穩妥推進國際化,積極參與國際競爭。當前,國際經濟的緩慢復蘇和經濟結構的深刻調整,為我國企業參與國際競爭、拓展發展空間提供了寶貴機遇。我國大企業應當抓住這一機遇,積極穩妥地推進國際化布局,提升國際化經營水平。針對以往我國企業國際化中存在的問題,以下幾點需要引起企業的高度重視。一要充分做好前期的信息收集工作,做好國際化人才和技術儲備,確保國際化經營的穩妥推進。二要統籌好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建立起全球一體化的企業管理體系。三要加強協調與合作,避免因相互之間的惡性競爭而加大國際化風險,降低國際化經營績效。四要做好國際化經營風險管控,加強與當地企業、社區的合作,努力降低各類風險的發生。
一批先行企業在國際化經營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為改善我國大企業國際化經營績效積累了寶貴經驗。2013年2月26日,中海油以151億美元最終完成了收購加拿大尼克森公司的交易,這是中國企業成功完成的最大一筆海外并購。紅豆集團抓住“走出去”戰略機遇,實現了由“境外據點”到“境外園區”、由產品“走出去”到資本、品牌、市場、管理、人才“走出去”的根本性轉變。本地化是華為保持穩健發展的戰略之一,目前外籍員工已經占到華為西歐員工總數的60%以上,而且更多地在西歐市場第一線充當骨干力量。中交集團在“走出去”過程中,建立了海外合規風險管理體系,通過設置合規審查,阻斷合規風險,保障了企業海外戰略的順利實施。這些企業的成功經驗和做法,值得廣大企業學習借鑒。
第五,加強企業文化建設,樹立誠信經營的良好形象。企業文化是企業發展的內在動力,是企業軟實力的集中體現。優秀的企業文化,可以凝聚起巨大的正能量,推動企業健康發展。我國大企業需要從戰略高度,對加強企業文化建設給予應有的重視。要善于以企業使命、企業價值觀為核心,提升企業文化的內涵和生命。要注重實效,努力實現制度和文化的協調統一,實現理念和操作的協調統一。建立具有多樣性、包容性特點的開放性創新文化,形成有利于創新發展的良好氛圍。加強社會責任文化建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提升企業責任競爭力。多年來,沙鋼集團全面實施企業文化提升戰略,使企業文化成為廣大員工同心協力建設一流鋼鐵企業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為應對鋼鐵行業進入微利時代的嚴峻考驗,實現高效穩健發展,提供了堅強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動力。
篇2
[關鍵詞] 國有經濟 調整改組 控制力
十七大報告強調指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黨和國家到2020年的奮斗目標,是全國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 要增強發展的協調性,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這些新要求,既與十六大確定的到2020年奮斗目標相銜接,保持了目標的連續性,又根據新的情況和條件充實了奮斗目標,增強了目標的針對性,進一步豐富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涵,形成了一個更高、更綜合的現代化概念。黨的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將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和基本精神,貫徹落實到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各個方面,體現了我們黨治國理政的新理念、新思路,為我們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描繪了新藍圖,開啟了新征程。向這樣的目標進發,到2020年全面實現小康目標,必須強化國有經濟質量控制力。所謂經濟基質量控制力是指高質量的經濟以其先進的企業素質和技術,極佳的經濟效益、極強的競爭力、抗風險力和資本的集中力、積聚力、擴張滲透力所形成的支配和主導其它經濟發展的作用。它的控制力,橫向表現為對周圍經濟的控制力,縱向表現為對周圍經濟的控制的先導力。
一、國有經濟的本質是其控制力產生的根據
國有經濟是建立在現代化生產力之上,生產資料歸社會全體勞動者所有的一種公有制經濟形式。國有經濟的這種本質特征是其產生經濟控制力的客觀根據。優越的國有經濟質量控制力之所以產生,是由其社會屬性決定的。第一,優越的國有經濟制度促進了現代化生產力的發展,使其能在國民經濟中發揮引導和帶動作用。第二,國有經濟是社會再生產順利進行的保障。第三,國有經濟是科技進步的堅強后盾。國家運用國有經濟的經濟實力使投資風險巨大,其他經濟無力也不敢承擔的尖端科研活動得以順利進行,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推進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第四,國有經濟體現社會主義本質,在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中起著支撐作用。在目前我國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條件下,國有經濟雖只是占其中一個份額,但隨著國民經濟的部分質變,最終將促進國民經濟發生“國有量化”的整體質變。國有經濟的本質決定了它應該是高質量的經濟,與此相適應的應該具有強大的經濟質量控制力。
二、“調整”、“改組”是發揮和增強國有經濟質量控制力的戰略舉措
國有經濟質量控制力發揮的程度與國有經濟的社會屬性密切相關,目前滿足國有經濟質量控制力的條件還存在不足,影響了控制力的發揮。主要是“國有經濟分布過寬,整體素質不高,資源配置不盡合理”,“重復建設嚴重、企業大而全、小而全,沒有形成企業化生產、社會化協作體系和規范經濟,缺乏市場競爭力”。為此,我國實施一系列舉措從戰略上調整國有經濟布局,推進國有企業改組,以滿足國有經濟高質量的要求,從而充分發揮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作用。這些“調整”、“改組”的重點是:在國有經濟的實現形式上,退單一的國家獨資形式,進為國有經濟控制多種所有制的有效實現形式,以增強企業活力,提高國有經濟的質量;在國有經濟的分布上,退國有經濟在所在經濟領域全面撒網、分布過寬,進為在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的優化分布及質量的提高;在國有企業的數量和質量的關系上,退單純追求國有企業數量擴張,忽視質量的提高,進為保持必要的數量,重視質量的提高;在國有經濟的質量上,退“大而全”、“小而全”低效率、低效益和重復建設,進為專業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發展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放開搞活中小企業,走規模經濟和低投入、低消耗、高效率的質量經濟之路;在技術進步上,退創新能力不強,技術落后,發展乏力,進為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在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占據重要地位,掌握核心技術,占領技術制高點,發揮技術先導作用,走集約型和可持續發展之路。針對目前國有經濟存在的質量問題,實行“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的“調整”、“改組”,要求在“進”、“退”工作的過程中要有所作為,在“退”的領域應該有所不為。經過“調整”、“改組”,要使國有企業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規模型、產量型和效益型轉變,提高國有經濟的整體素質,增強其經濟控制力。
三、國有經濟質量控制力的表現
“調整”、“改組”戰略舉措的實施,使國有經濟產生經濟質量控制力的必然性變為現實性。經濟質量主要由企業素質、技術水平、經濟效益、競爭力、抗風險能力組成并相互作用產生的經濟效益狀態。高質量經濟的主要特征是:一是,企業素質的先進性。二是,技術的先導性。三是,經濟運行的高效性。四是,優勢的競爭性。五是,極強的抗風險能力。國有經濟質量提高后所形成的控制力主要表現是:第一,國有企業素質的先進性是控制力形成的基礎和源泉。國有企業先進的企業制度,先進的技術裝備和生產工藝,較高的員工素質和管理水平,較強的技術開發創新能力,模范地遵紀守法經營,服從國家的宏觀調控指導等因素的綜合作用是國有經濟質量提高,控制力增強的微觀基礎。第二,技術的先導性是國有經濟質量控制力產生的核心,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現代經濟的發展越來越依賴科技的支撐和帶動。由于國有經濟在新興產業的高技術產業上占有重要的位置,掌握了核心技術,占據了技術制高點。第三,國有經濟的高效益是經濟質量控制力產生的支柱。高效益是經濟質量高的重要標志,有了高效益,首先使國有企業資本積累率和員工收入提高有了經濟來源,從而調動了員工和企業生產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國有經濟實力和控制力進一步增強。其次,高效益使國有資本的集中力、積聚力、擴張力、滲透力、經濟輻射力增強,使之在國民經濟中有效發揮主導作用。再次,高效益使國家利稅收入增加有了保證。第四、國有經濟抗風險能力是控制力形成的關鍵。抗風險能力是建立在國有企業先進素質、技術水平、優質的競爭力和經濟高效益的基礎之上的。國有企業素質的先進性是抗風險能力形成的基礎和源泉,國有經濟技術的先導性是抗風險能力產生的核心,高效益是抗風險能力得以實現的實力基礎和堅強后盾,國有經濟極強的競爭力是抗風險能力的表現。總之,只要國有經濟實現了高質量,就能產生質量控制力,從而有效主導國民經濟的發展。
企業素質、技術、經濟效益、競爭力、抗風險能力共同構成企業的經濟質量體系。其中,企業素質是基礎,技術是核心,效益是支柱,競爭是表現,抗風險能力是關鍵,五者既有區別,又有緊密的聯系。從區別看,主要表現為:五者各自表現的形式不同,作用的領域和對象不同,特定的內涵不同;從聯系看五者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相互制約,相互促進,共同構成經濟質量,共同發揮控制力的作用。因此,我們要用系統論的思想學習“決定”精神,從構成經濟質量的五要素上努力工作,使其優化升級,促進國有經濟質量提高,以增強其經濟質量。
篇3
關鍵詞:新建本科院校 人才培養 內涵式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3)03-122-02
同志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和《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中都要求,切實提高本科高等教育質量,全面推進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同志在十報告中強調,要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進一步明確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方向。堅持走內涵式發展道路是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必由之路,就是要牢固確立人才培養的中心地位,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辦學質量和水平。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本科高校方陣新成員的新建本科院校,如何科學發展、搶抓機遇、趕超跨越、實現“樹人重立德,為國育英才”的戰略目標,對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人才培養是高校的生命線
提高質量是世界各國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后面臨的共同問題,也是我國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必由之路。教育的本質屬性是有目的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因此,培養人才是高校的生命線。《教育規劃綱要》強調,提高質量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任務,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基本要求。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最根本的是提高人才培養水平。提高人才培養水平既是一個國家強國之基,也是一個民族興旺之本。當今世界正處在從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過渡的新時期,面對21世紀的挑戰,一個國家要想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必須緊緊依靠人才。人才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最重要的資源。提高人才培養水平既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時代所需。經過6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我國已建成世界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高等教育在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等方面為國家作出了重要貢獻。但是,我們應該清醒認識到,我國高等教育目前還不能完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同國際先進水平還存在差距。現階段,提高質量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最核心最緊迫的任務,更是一所高校生存和發展的基礎,高校必須牢牢把握這一主題。因此,新建本科院校一定要認清形勢,居安思危,樹立憂患意識、危機意識,切實增強提高質量的緊迫感、責任感和使命感,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用優質教育質量、優質產品和高就業率、人民滿意大學來吸引生源。
二、更新人才培養理念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開展,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已經是一種必然選擇。樹立正確、先進的人才培養觀念,是人才培養體制改革的現實要求。不同的大學根據不同的社會需求可以培養各種層次的人才,可以培養理論型人才、綜合人才或應用型人才,至于選擇哪一種類型的人才,要從所在區域和學校現有的辦學條件出發。全國性重點大學以培養理論型和綜合型的人才為主,而新建本科院校具有地方性的特點,應側重于培養面向地方經濟建設的應用型人才,同時注意培養基礎知識寬厚、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基礎型人才和學科交叉、知識綜合、適應面廣的復合型人才,以適應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1.樹立以培養人才為中心的辦學理念。對于新升格的地方本科院校來說,由于基礎薄弱,辦學屬于起步階段,各方面條件不盡如人意,科學研究的能力和水平本來就先天不足,社會服務能力也較弱,在目前情況下應將培養人才作為首要任務,在人才培養工作中逐漸提高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的能力。這也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和內涵式發展的本質要求。所以,以培養人才為中心的理念,應該成為統率全校師生思想和行為的先導觀念,這是學校內涵式發展的思想基礎。
2.樹立以社會需要作為人才培養質量評判標準的人才理念。既然人才培養是高校的根本使命,那么,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就是高等學校內涵式發展的重點。而人才培養質量的判定,并不是完全由高校自己說了算,還要接受社會的檢驗。因為學校所培養的人才最終都要走向社會,在為社會服務的實踐中實現自身的價值,換句話說,個人價值通過社會價值得到體現。因此,社會需要、社會評價應成為衡量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標準,對于新建本科院校來說,堅持這一標準顯得更為重要,任何時候都不應該忘記當時之所以在該地區設置一所本科院校的理由,就是因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所以,能否培養出適應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是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養首先考慮的問題。
3.推動以科教融合育人為目標的協同創新理念。積極推動協同創新,促進高等教育與科技、經濟、文化的有機融合,一方面,必然使科教融合育人思想成為大學的一種重要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這種理念既是高校培養創新型人才、提升科研能力的必然要求,又是提升高等教育質量的現實需要。科教融合育人不僅是指向學生傳授最新的學術成果與思想文化,促進學生的知識和觀念更新,更是將學生納入到科研工作環境之中,進行研究性學習,培養其實踐能力、創新精神與團隊合作的意識,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另一方面,必將推動高校實現三個轉變:即高校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等要超越學科導向,逐步向需求導向為主轉變;組織管理要改革個體、封閉、分割方式,逐步向流動、開放、協同的機制轉變;資源配置要突破孤立、分散的制約,逐步向匯聚、融合的方向轉變。
三、著力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1.提高質量,統一認識是基礎。思想統一了,步調才能一致,合力才能形成。同志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明確指出,“高等學校要把提高質量作為教育改革發展最核心最緊迫的任務”。教育部下發了《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并召開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工作會議”。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劃”提出了“擴大規模、調整結構、突出特色、提高質量”十六字方針,說明方針的本質是既要“趕”又要“轉”,既要擴大規模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又要內涵式發展提高質量。因此,各高校要統一思想,提高認識,要樹立先進的辦學理念:學生是根本、學科專業是龍頭、教師是主力軍、教學是中心、科研是名片、特色是優勢、質量是生命線、干部是服務員、人人是建設者,牢固確立教學中心地位不動搖。
2.提高質量,人才培養是核心。人才培養是高等教育的本質要求和根本使命。衡量高等教育質量的第一標準就是看人才培養水平。質量是一所高校生存之基,立校之本,要牢固確立人才培養在高校工作的中心地位,樹立科學的質量觀。每所高校都應當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中找到自己合理的定位,做好頂層設計,要立足自己的辦學層次、辦學類型、辦學歷史、地域優勢、學科專業優勢和生源特點,找準服務面向,明確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形成各自獨特的辦學理念和風格,在各自領域內辦出特色、爭創一流。有一個理念值得我們商榷,國際高等學校是根據市場需求來辦專業、招教師,而為什么不可以根據市場需要來辦專業、招老師呢?要堅持“十個堅持”,辦人民滿意大學:堅持正確的教育思想,堅持先進的辦學理念,堅持凝練學校獨特的核心精神,堅持培育獨特的大學文化,堅持準確的辦學定位,堅持明確的培養目標,堅持鮮明的辦學特色,堅持人才強校戰略,堅持教學工作中心地位不動搖,堅持科研興校和改革開放的基本校策。培養德才兼備的應用型、實踐型、復合型、創業型本科人才。
3.提高質量,教師隊伍是關鍵。教師隊伍是辦學的第一資源,是決定教育質量的關鍵。教師隊伍的水平決定著學校的辦學水平,高水平的學科帶頭人、高水平的教師隊伍是提高教育質量的根本保證。提高質量,必須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高校最重要的基礎工程來抓。一要加強師德師風教育。不斷增強教師對學校的向心力和主人翁意識,不斷提升師德素養和育人水平,堅持教授為本科生上課,營造濃郁的尊師重教氛圍。增強管理人員的服務意識,尊重教師,教授治校,校務公開,多辦實事,用加快發展解決教師們的訴求,解決存在的突出問題。二要加強中青年教師培養。中青年教師是學校的未來,要作為教師隊伍建設的重中之重,重視教學基礎能力訓練,加強教育心理學、教育倫理學、教材教法、教育技術、職業道德等系統培訓,引導教師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學工作中,不斷提高其教學能力。三要切實推進“教師能力素質提升工程”,建設教師教學發展中心,造就一批教學名師和學科領軍人物。重點建立教學名師巡講制度,實施“教學名師講壇”計劃。四要建立健全獎懲機制,獎優罰劣,讓優秀教師得到更多的鼓勵和激勵。
4.提高質量,“質量工程”是抓手。一是要著力調整優化學科專業結構,緊密結合各地新建本科院校的實情,著力構建與經濟社會發展聯動的學科專業體系,進一步促進高等學校學科專業的優化,增強人才培養的社會適應力。二是建立和完善人才培養質量標準,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適應社會需要作為人才培養水平的根本標準。三是建立健全教學質量監測評估體系。高等學校要做好教學基本建設、教師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質量等內部評估工作,建立起科學合理的教學評估督導體系,形成分析、評價、反饋制度,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四是扎實實施本科教學質量工程,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作用。加大高校信息技術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強數字化教室、數字化圖書館、數字化校園等信息化資源平臺建設,重點建設一批精品視頻公開課,促進優質資源的開放共享。信息化校園借信息化技術來進行跨越是我們的一個重要課題,希望高校能借用信息化手段實現跨越。五是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建設一批實習實訓基地,資助一批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
5.提高質量,領導重視是保障。各高校要深入學習同志重要講話和教育部“高教三十條”精神,進一步提高對教學工作的認識。高校領導干部特別是主要負責同志要切實承擔起提高質量的領導責任,要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真正把質量作為核心任務,始終體現以提高質量為生命線的工作方針。切實履行好質量建設提升的第一職責,凝心聚力抓質量,提倡高校領導做職業化、教育家校長。各高校主要領導要正確處理好學校管理工作和自身專業發展的關系,把心思放在辦學上,把時間用在治校上,把功夫下在提高質量上,要全身心投入辦學和管理,每學期至少要親自主持召開一次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專題會議,研究和解決教學工作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要選配好分管校長、教務處長。要加大教學經費投入,向教學第一線傾斜,把經費多花在本科生的教與學上,切實保障本科教學的基礎地位,逐年提高教學經費在學校事業經費中的比例。增加的經費主要用于高水平、高層次人才引進和培養、中青年教師的培養培訓,信息化建設,教改研究,教材建設,課程建設,國際交流學習,實踐教學等等方面。特別是充分利用教育部建成的優質公開課,多用視頻公開課課件提升教師教學水平,縮小差距。
6.提高質量,內因為主是前提。教育行政部門高度重視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工作,高校更要把抓人才質量內化為自身的自覺行為,而不是上級布置的要求和任務。始終把提高質量作為高等學校的核心任務,作為自身生存發展的根本大計。各校要將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工作納入本校的發展規劃、年度工作計劃、目標管理責任制和黨政領導干部政績考核內容。要建立健全“教育教學質量提升工作”責任制,認真按照教育部下發的《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要求,進一步明確目標任務,細化層層分解,逐項落實到位、落實到人,加強教學督導和考核監督,不斷擴大公開公示面,接受學生、家長和社會的監督。
古人云: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百年之計,莫如樹人。教育是一項長期性、復雜性和綜合性的巨大工程,它的成效不能短期內可以準確評量。我們堅信,只要我們育人為本、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堅持走教育內涵式發展的道路,新建本科院校的教育會實現新的跨越。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N].人民日報,2011.3.1
2..建設人力資源強國,推進教育內涵式發展[EB/OL].(2011.2.23)[2011.7.11].ht
tp://.cn
3.韋永恒.理念 改革 創新:走內涵式發展道路——新建本科院校加強質量建設的思考[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2(5)
4.潘懋元.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理論與實踐[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1
5.本報評論員.人才培養水平是衡量高教質量的首要標準.中國教育報,2012.3.26
篇4
關鍵詞:質量;管理;經濟效益
中圖分類號:D912.29
近幾年來油田的改革進一步深化,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優化,質量管理工作是擺在作業施工方面的重要課題,基層生產單位是作業施工質量管理的終端。質量管理的方針目標,規章制度,都要通過基層來落實和發展。我們通過幾年的實踐與探索,逐步認識到:施工質量管理工作的開展,提高質量認識,轉變思想觀念,開闊管理思路是前提,注意專業隊伍的基礎建設是根本,綜合運用經濟技術,宣傳學習等手段是保障。作業施工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經濟運行質量的提高,為此我們必須強化施工質量管理,實現綜合經濟效益。
一、 轉變觀念,提高質量效益意識。
沒有質量就沒有效益。在我們的作業施工中就是要提高施工質量,降低作業成本,促進經濟質量的提高。在我們長期的施工中,雖然講質量,抓質量,但有的人對施工質量的認識不夠深刻,片面追求施工速度,追求工時,施工質量的好壞與我們無關,那是領導的事,只要完成工作任務就行,在施工中馬虎湊和,只是做表面文章,沒有觸及到實質,不按質量要求進行施工的常常有之,遇到檢查抓一抓,沒有檢查瞎湊和,使施工質量得不到保證,造成返工,增加成本投入。因此我們必須轉變思想觀念,增強質量意識,克服片面
追求速度的壞習慣,在保證施工質量的前提下,加快施工速
度,減少作業返工,降低消耗,增加效益。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干部職工要加強質量管理知識學習教育,提高質量意識,使每個干部職工牢固樹立質量第一,為質量負責的思想,形成一支具有良好素質的施工隊伍,以良好的信譽和施工質量在作業市場中站穩腳跟。
二、 加強基礎工作,嚴格質量管理,促進經濟運行的提高。
加強管理的基礎工作,應當從三個方面去努力。既基層組織建設、基礎業務建設和基本功。首先;要樹立“質量第一,用戶至上”的觀念,增強競爭意識、風險意識和法制意識,建立建全質量保證體系與質量管理網絡。積極開展“QC”活動,嚴格操作規程和工藝設計要求,加強現場管理,認真落實質量責任制和監督考核制,嚴格執行施工“三環節”(開工準備,施工過程,完工交井)的質量控制。清除質量隱患,積極開展好“三工序”活動(愛護、監督好上工序,干好本工序,為下道工序服務)。基層隊干部是施工質量的第一責任者,對違反操作規程和工藝要求的現象要敢抓敢管。同時要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培養職工的主人翁意識和愛崗敬業精神,為提高施工質量盡職盡責;其二、就是在職工隊伍中由于質量教育與業務技術培訓跟不上,使干部職工對施工質量
標準要求,認識淺薄,從而影響了作業施工質量。為此必須
進行質量教育,業務培訓和崗位練兵活動,提高職工的業務
技術素質是提高質量的前題,使每個職工在施工過程中嚴格
按照施工工藝要求和操作規范進行施工。很多事實證明,文化技術素質差的職工隊伍不懂先進的科學方法和管理技術,就不可能提高施工質量,盲目地進行施工,造成質量事故,從而造成經濟損失。所以說,職工技術培訓教育要持之以恒的、下大力氣去做;其三、加強質量控制和質量檢查是提高施工質量的保證,在我們的作業施工中還存在著許多達不到質量要求的現象,如:完井管柱、下井工具不檢查,不丈量,不涂密封脂,油管(桿)拖地下井等,我們必須堅持施工過程中的質量管理,結合自己的施工特點,建立并完善質量管理制度、管理網絡和工序質量控制點。嚴格按照質量標準要求進行工序檢驗,把好施工工序質量關,防止不合格的工序出現,及不合格的管桿工具下井等。造成把關不嚴,檢查不細發生的質量問題,出現工序返工,作業成本的加大投入。其四、加強施工現場“三標“管理。施工現場的好壞與施工質量有著密切的關系,由于現場管理差或環境條件的影響,造成施工質量差的因素很多,我們應在抓質量管理的同時,抓好現場“三標”管理,以促進和提高施工質量。
三、 充分利用QC小組活動,提高質量管理水平。
QC小組活動是緊緊圍繞企業方針目標和所在崗位班組的問題點,以改善管理為主,以預防和改進目標,運用質量
管理的理論和方法,來提高施工質量和管理水平,降低成本支出。
QC小組活動是全員的質量管理活動,“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依靠群體的力量,互教互學,討論研究,針對問題點,出謀劃策,進行解決。在日常工作中如果忽視QC小組的作用,就會使其難以開展或活動不正常。只有干部職工積極參與、對促進QC小組的活動才有幫助。在我們生產經營活動中質量管理還存在著許多薄弱環節,影響著施工質量和經濟運行質量,QC小組活動就是針對實際工作中的問題點集思廣益,發揮小組每一個人的聰明才智,進行原因分析,制定對策,從而保證施工質量,增加綜合效益。在我們的質量管理中要充分利用QC小組,積極開展群眾性的質量管理活動和合理化建議,并采用各種形式誘發職工的積極性,為提高施工質量和降本增效獻計獻策。加強質量監督,嚴格獎懲制度及整改措施、堅持施工過程中的監督工作,做到事前預防,每道工序嚴格把關,對不符合質量要求的工序
行為,立即停工整改,并追究責任者的責任。對違反操作規程和設計要求的現象毫不留情,嚴肅處理。在施工中要運用QC小組,認真扎實地開展活動,對因質量問題造成的無效井認真分析,查找原因,指定對策,加以改進,減少無功作
篇5
關鍵詞:城市規劃;作用;質量; 評價
Abstract: along with our country city changes a course accelerate, city scale growing. City planning through the control, guide, integration, security makes use of activities, city land efficiency fairness, conform to the city planning goal, a high quality city planning will be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s and on the urban construction of the city play a positive effect of essential and helpful for.
Keywords: city planning; quality; evaluation of effect;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城市規劃是城市發展和各項建設的綜合部署,它涉及了城市發展戰略、城市性質、城市規模、城市發展方向、建設時序、土地和其他環境資源的利用、環境保護等方向的內容,而這些內容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我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一個高質量的城市規劃將對城市的發展前景和城市建設的質量起到至關重要的正面影響和促進作用。
一、城市規劃對城市建設和發展的作用
城市規劃是一項科學性、應用性和綜合性很強的工作,通過規劃,可以合理確定城市的發展方向,規模和布局,統籌安排各項建設,協調各方面在建設中的矛盾,使之逐步發展成為設施比較“完善、環境清潔優美,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并能適應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的現代化新型城市。因此,城市規劃是城市的發展計劃,也是城市建設發展的藍圖和管理城市的依據,城市規劃對城市建設和發展的作用大體可以分為四種類型:
1.1 控制作用。對妨礙城市整體利益和公共利益的行為進行約束。這個作用是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主要特征和在社會中形成已久的認知,也是現代城市規劃最初的作用。在開發實踐中規劃管理工作對控制作用的體現是主要的,關注如何能夠加強控制,這實質上反映出對城市規劃社會作用的基本理解。
1.2 引導作用。對有益于改善城市物質環境、有益于形成城市空間秩序的行為給予激勵,從而能夠更加明確地引導城市建設的方向。引導作用反映了城市規劃較為靈活的管理機制,在不損害原則的前提下,激勵措施可以加強規劃的引導作用,對城市規劃的控制效應起到積極的補充作用。
1.3 整合作用。城市規劃以城市的整體利益和公共利益為準則,對城市土地使用中存在的矛盾進行調節,其實質是對沖突各方利益的平衡。城市規劃所具有的綜合作用是建立在自身沒有直接開發建設利益的基礎之上的,因此,需要通過城市規劃對土地和空間資源的分配做出判斷,使得沖突各方的土地使用活動能夠有效納入到共同接受的規則中來。由此而言, 城市規劃在價值觀和角色定位上超然于利益沖突的各方,是有效發揮城市規劃整合作用的基本前提。
1.4 保障作用。對于關系到公共物品、低收入者住房以及那些在社會價值和目標方面有特別意義的土地使用活動,給予土地和空間資源分配方面的優先考慮,通過城市規劃的途徑對空間資源進行有效的再分配,促進社會分配的公平。保障作用實際體現了政府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是一個社會財富再分配的過程,目的是使城市發展能夠兼顧到各種利益。所以說, 城市規劃是一種重要的公共政策,不僅要體現政府政策具有的效率,而且要盡可能兼顧和體現政策的公平性(當然,在促進社會分配的公平方面,稅收調節、收入分配等是更為直接和有效的手段)。公平性的考慮永遠不能指望市場,政府職能中促進社會公平的作用因此成為政府政策的關鍵內容,城市規劃的保障作用恰恰體現了這一點。
二、怎樣的規劃才是高質量城市規劃
城市規劃必須要把握社會經濟發展形勢開展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規劃研究。切入點要結合城市發展定位、時事政策和當地重要方針綱領,學習國內外先進城市規劃管理經驗、 規劃理念和規劃思路,結合實際工作,對重大問題需要專題深入研究,反復科學論證,才能保證規劃能切實的為城市建設決策提供支撐。而對城市規劃的質量評價,應注重分析城市規劃在用地布局、人口分布、產業結構、工業布局等方面的安排中是否把環境保護、生態建設放在應有的位置,是否能保證城市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是否能有效發揮一個規劃對于城市的控制、引導、整合和保障作用,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予以甄別判斷:
2.1 規劃中對土地利用的設計和規劃是否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城市的許多環境問題是直接由土地的規劃、使用不當造成的。如在我國一些地區,對城市邊際土地的開發缺少合理的規劃,隨著城市的迅速擴張, 城市周邊的環境敏感區或生態敏感區遭到了嚴重破壞, 衍生了環境問題。
2.2 規劃中所涉及的城市規模和發展速度是否與當地的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當一個城市的規模和速度發展過快時,該城市的各種資源(包括土地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以及環境容量資源等)就會被過度消耗而影響下一階段的發展,是否對這種情況予以預見并給出針對性解決策略,以保證城市可持續發展。
2.3 城市布局是否符合生態環境保護的要求。規劃中城市布局的不當會帶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如在一些城市由于工業區和居住區緊鄰甚至混雜而帶來嚴重的環境干擾;由于建筑密度過高引起城市景觀惡化、居民生活質量下降等,這些都屬于規劃本身的問題。
2.4 城市規劃中的產業結構、能源結構設計和定位是否符合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在對城市規劃進行戰略環境評價時,要研究產業結構的規劃是否符合國家要從粗放型發展向集約型發展轉變的總體需要,是否有助于克服和避免產業混雜、布局不當和污染嚴重的城市問題。
若對上述幾個方面均予以考慮,并針對性的提出解決辦法和實施建議,就是一個高質量的城市規劃,否則,則不是一個合格的城市規劃。
三、如何落實高質量城市規劃對城市建設的良性指導
城市規劃編制的文件是建設管理的依據,有效的建設管理才能達到控制和引導城市發展的目標,保證城市建設的高質量。
在實際工作中,許多城市的政府將發展經濟作為根本的目標,城市規劃部門的工作也在圍繞這個目標開展,為了吸引投資,往往不僅簡化城市規劃審批的程序,同時也在放松規劃條件,強調市場的效率,忽視了對城市整體利益和公共利益的考慮, 造成公眾對規劃工作和政府工作公正性的懷疑,也造成城市建設質量下降,致使高質量的城市規劃指導出低質量的城市建設作品。
因此,有必要明確的是,高質量的城市建設必須考慮對城市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同時更要有綜合的觀念,在社會、 經濟、政治、 環境效益方面全面權衡,保障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3.1提高管理者規劃意識,確保城市特色,避免重復建設。
為追求政績,有些城市不從實際出發,僅憑主觀意愿,盲目追風,片面搞一些效率低下的重復建設,造成浪費,同時也不利于城市特色的形成,削弱了城市競爭力,難以保證城市可持續發展。比如兩個相鄰的地級城市同時建設機場、開發極具相似功能的區域性娛樂休閑設施、發展同質性產業,惡性競爭,偏離城市建設健康發展的軌道。
3.2 重視城市生態建設發展。用生態觀念指導城市建設,不僅要考慮城市建設和工業發展的需要,而且更重要的是考慮市民居住環境的舒適和實用,考慮人、建筑及環境的有機的統一,尋求一種動態平衡,以達到一種人工和生態的良性循環。嚴格按照城市規劃預留和建設防護綠地、公共綠地及生態廊道,保證規劃所規定的綠地不被占用,使城市建設和環境協調發展,保證城市可持續發展。
3.3依據城市規劃,確定長期建設目標,合理計劃短期行為。
城市建設必須要做長遠規劃考慮,一些城市不按規劃辦事,亂改規劃的現象時有發生,有的甚至一個電話或一張紙條就可以改變規劃的執行,不能做到規劃一張圖,審批一支筆,管理一個法,建設一盤棋。不少城市越權辦理規劃審批手續,片面追求短期效益,任意改變建設用地使用性質,項目來者不拒,急功近利,見縫插針,建設雜亂無章互相干擾,限制了長遠發展,影響了城市規劃的順利實施。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是在科學合理的城市規劃法律法規的要求下進行編制項目規劃。做到長期有目標,短期有行為,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建設,既考慮現實基礎,又不失長遠規劃。
3.4 注意信息時代的城市信息建設。
與城市建設相關的信息技術解決了城市規劃中空間地理信息的采集問題,可以構造與現實地理空間對應的虛擬地理信息空間,并可以用數字模型對現實地理空間的現象和過程進行模仿和仿真。信息技術對城市規劃的影響不僅表現在城市規劃所需信息的采集、分析、處理和利用方面,更為重要的是他改變了城市規劃內部信息流程和城市規劃部門與社會的信息交流與反饋機制,進而對城市規劃的管理體制產生深遠的影響,使得管理部門能具體而準確的掌握城市建設動態,以便于針對性的監控、指導和預控,以保證城市建設不偏離城市規劃預定的發展方向和軌道。各城市建設管理的相關部門加強對信息技術的應用,逐步完善城市建設信息的網絡平臺,確保對城市建設能進行積極有效預控,保證城市進行高質量建設。
四、結束語
總之,城市規劃是指導城市可持續發展戰略和城市建設的有效工具,在城市發展和建設過程中如何判定相關城市規劃是一個高質量規劃,并確保該規劃能有效的實施,建設高質量的宜居、宜業、宜游城市,促進城市經濟、生態的可持續發展。不僅是規劃編制者對城市規劃編制內容提高、改進和完善,逐步建立和形成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工作框架,更需要編制――實施――管理涉及到的學學者、專家及城市管理者以更加前瞻的眼光和戰略的思維來思考和解決城市發展和建設所面臨的問題,從多方面入手積極嘗試、不斷探索,才能確保高質量的城市建成,造福生態,造福百姓。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渠道;三方合作
一、高校促進大學生就業的作用
在新的就業形勢下,如何發揮高校促進大學生就業的作用,許多教育工作者進行了積極探索。高校促進大學生就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專業培養特色、人才培養質量、就業服務水平。
專業培養特色鮮明能夠較好地符合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就業渠道暢通,大學生就業質量高。高校的人才培養有自己的規律,形成了以學科專業為中心的一個人才儲備圓環。這個圓環中儲備的人才能否滿足社會及用人單位的需要,很大程度取決于這個學科專業是否與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緊密相連,是否能夠形成自己的學科專業特色,得到社會及用人單位的認可。不斷深化以社會需要為導向的教育教學改革,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凝練學科專業方向,是高校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根本道路。
高校人才培養質量高能夠較好地滿足用人單位的要求,畢業生受用人單位歡迎,大學生就業質量高。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越來越受到各方面的關注,根據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科學制定人才培養的質量標準,積極促進校企合作,大力實施“卓越工程師計劃”等一系列與社會需要緊密結合的人才質量工程,是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拓寬大學生就業渠道、促進大學生高質量就業的有效途徑。
高校就業服務水平高能夠較好地滿足大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要以及企業的專業化、職業化用人要求,大學生就業渠道多,針對性強,大學生就業質量高。學校就業服務水平主要體現在指導職業規劃、實施創業教育、進行就業指導、拓寬就業渠道、搭建就業平臺5個方面的工作服務水平。
從高校的角度開拓大學生的就業渠道,重點在于5個方面:一是要根據學生特點科學制定培養方案;二是不斷促進學科專業與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結合程度;三是在培養過程中注重強化結合大學生個人興趣及專業的實踐活動;四是不斷提高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與就業能力;五是拓寬就業渠道,搭好就業創業平臺,辦好校園招聘會。
二、用人單位促進大學生就業的作用
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與培訓體系,對于大學生就業具有決定作用。
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發展目標、運作模式,當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后,要想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求得持續發展,企業必須有正確的戰略、良好的組織管理能力、富有職業道德的人才團隊,而人才無疑是整個企業發展的基礎。國內外許多企業或用人單位在人才需求及培訓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保持了企業旺盛的生命力。
許多用人單位的人力資源培養主要針對不同的職業崗位(如研發人員、客服人員)分類進行,并且常常與國內外知名人力資源公司合作,在制定科學的人才素質模型的基礎上,通過明確企業戰略對人才能力的要求標準,在人才招聘中選取能推動公司戰略發展的人才進行培養。
用人單位的人才需求,構建了一個以企業戰略發展目標為中心的一個能夠高效運行、高能產出的人才使用圓環。在這個圓環中,各類人才各司其職、各盡其能,保證了企業目標的實現,推動了企業的發展壯大。用人單位的人才需求必然與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緊密結合,必然與一定的行業領域緊密結合,必然與具體職業崗位緊密結合。
從用人單位人才需求的角度,開拓適合大學生的就業渠道,必須在服從企業戰略發展目標的基礎上,尋找企業與高校的人才培養共同點,促進校企結合。高校應該主動與企業及行業協會建立校企合作關系,將行業及企業資源引入學院的人才培養中,使企業需求與大學生就業的符合度逐步提高。
三、大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
大學生就業問題歸根結底要落實在大學生個體身上,大學生必須在就業過程中充分發揮主體作用。有學者指出,當前,促進大學生就業有賴于高校和大學生自身對就業問題的清楚認識和有效準備,大學生應及早對自己將來的職業生涯進行規劃,有目的地進行求職,這樣可以提高求職應聘的成功率,盡快適應作為職業人的社會角色。
充分發揮大學生就業的主體作用,就是根據社會需要,促使大學生積極主動地將學校專業人才培養特色、個人職業發展目標與用人單位的需要緊密結合,主動開拓適合自己的就業渠道,實現滿意就業。
要想充分發揮大學生就業的主體作用,大學生必須努力做好4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在大學階段對自己的未來職業生涯做出關鍵性的決策,確定個人職業發展目標;二是圍繞職業目標有效提高個人的專業知識、技能水平;三是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及用人單位需求,不斷提高職業素質及情商;四是不斷提高個人就業創業能力。
大學生的職業發展,形成了一個以人生目標及各階段的職業發展目標為中心,以有效提高個人的知識、技能及職業素質的水平為半徑的一個圓環。這個圓環的中心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需求重合越多,大學生就業越順利;這個圓環的半徑越大,也就是大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水平越高、職業素質越好,能夠覆蓋的職業崗位越多,大學生就業渠道越寬,就越容易實現個人高質量就業。由此可見,從發揮大學生主體作用的角度開拓就業渠道重點在兩個方面:一是圓心定位準確,二是不斷擴大半徑。圓心定位準確就是要使大學生能夠把自己的人生目標及職業目標與經濟社會的迫切需要緊密結合;不斷擴大半徑就是要不斷提高個人的知識、技能及素質水平。
充分發揮大學生就業的主體作用,必須充分利用學生社團組織、充分利用就業創業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充分利用大學生的個人特長與社會資源。
四、三方合作的有效機制
高校、用人單位、大學生三方合作開拓適合大學生的就業渠道的關鍵,是促使三方的需求與供給相匹配。
大學生的職業發展、高校的人才培養、用人單位的人才需求,形成了三個獨立的環,三個環各有自己的運行軌跡,如果三個環互不相干,則三方相互脫節,大學生就業困難;如果三個環有部分重疊,則三環重疊部分是適合大學生的就業渠道所在,重疊越多,大學生就業渠道就越寬。大學生能否大學畢業就順利就業,取決于是否能夠實現大學生職業發展、高校人才培養、用人單位人才需求的三環重疊。
高校人才培養環與用人單位人才需求環如果互不相干,說明高校的人才培養完全脫離了社會需求,大學畢業生就業必然困難。高校人才培養環與用人單位人才需求環重疊越多,說明高校的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結合的越緊密,大學畢業生的就業越有保證,越容易實現高質量就業。例如:與石油、鐵路及公路、水電及農林等領域相關的高校,與社會需求的結合十分緊密,學生就業較為順利,畢業生在行業中取得的成就十分突出。
深化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教育教學改革,就是要縮短高校與用人單位之間的距離,使高校的人才培養環與用人單位的人才需求環相交并不斷提高重疊程度,從而拓寬大學生就業渠道,實現大學生充分且高質量的就業。
五、結語
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體作用,建立大學生、高校、用人單位三方密切合作開拓就業渠道的有效機制,是實現大學生高質量就業的可靠保證。大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發展需要,主動實現高質量就業。大學生職業發展能力、就業創業能力的提高是開拓就業渠道、實現個人高質量就業的有效方法。大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要充分利用學生社團組織,利用就業創業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利用大學生的個人特長與社會資源。高校的學科專業定位與人才培養模式必須滿足特定的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用人單位發展需要和大學生發展需要,才能有效促進大學生高質量就業。在政府的主導下,用人單位、高校和大學生可以合作拓寬適合大學生的就業渠道和就業崗位,形成長期共贏的良好局面。
參考文獻:
[1]肖傳兆,溫朋,秦文臻.后金融危機時期合力拓寬大學生就業渠道探析[J].出國與就業(就業版),2010,(14).
篇7
現在是一個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國際形勢與國內環境都對我國的經濟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經濟區域集團化、建設中心城市等概念應運而生,經濟區域是指經濟活動相對獨立,內部經濟聯系緊密,體系較為完整,具有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間,而打造城市發展新格局任重而道遠。需要考慮以下幾點:
一、打造城市群要做到優勢互補
區域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是解決要素分布的非均衡性、生產要素的不完全流動性、經濟活動的不完全可分性以及創新能力、產品服務的集中性。
現在,一些特大城市、大城市正在從復雜的城市功能定位中分身出來,城市群也在一些地區發展起來。城市群對帶動區域經濟、緩解就業壓力起到了重要作用,比如珠三角與長三角。這些區域經濟發展的成功,充分說明了城市群的積極作用。類似的城市群越多越好,因此就有了東北、中原、成渝的城市群規劃。
規劃當然重要,但城市群的發展更應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需要得到多方面因素的支持,比如,城市群有沒有完整的產業鏈,成員之間是否可以優勢互補與功能互補,核心競爭力在哪里,等等。造城簡單,但是要維持這座城市、這個城市群的繁榮并不簡單,很多問題在最初就需要理清楚。
以前,城市群的發展依靠了國家的政策扶持與政策優惠;現在,市場化不斷深化,而且公平更受重視,政策傾斜度不大可能達到彼時的力度,那么,新興城市群的發展將更多依靠自身的比較優勢。
二、打造城市群要有利于高質量發展
經濟增長的五大決定因素分別是資本、勞動力、資源、制度創新以及新技術創新,我國的人口紅利優勢已經褪去,環境資源約束力日益凸顯,但我國的制度創新和新技術創新充滿活力。
城市群發展好壞的標準是有利于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城市群的多中心一體化發展有助于縮小地區間收入差距,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市場和投資的一體化與便利化,有助于產品、技術水平和包括勞動者工資在內的生產要素價格在不同地區之間趨同。因此,區域經濟一體化本身就是促進區域協調、縮減地區經濟差距的重要機制。而多中心的城市群空間結構將進一步釋放經濟一體化對區域協調發展的促進作用。當存在集聚優勢時,要素和人口的空間集中一方面會導致高收入和高生產率相對集中于個別地理區域,并通過虹吸效應而自我強化這種高收入的地理集中和空間不平等,另一方面還會對集聚地點周圍產生正面的溢出(輻射)效應。對于城市群而言,這種“個別區域”就是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單中心空間結構的城市群將更多的人口、要素(尤其是高質量的生產要素)投入在單一的中心城市,集聚優勢和溢出效應只能在這個中心城市及其附近存在。而多中心城市群可以將人口和要素更為平衡地分布在不止一個中心城市中,這樣可以讓空間集聚帶來的高收入和高生產率出現在更多地點,然后通過多個城市同時產生的溢出效應,惠及區域內的更多中小城市(鎮),提高中小城市的收入水平,縮小它們與中心大城市的經濟發展差距。通過大城市帶動中小城市,中小城市輻射周邊鄉村,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和鄉村振興。從而實現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三、打造城市群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城市群要經歷離散型、聚集型、擴散型以及最后的均衡型四個階段,而我國大部分的城市群正處于聚集型的階段,因此向均衡型城市型發展是我們的最終目標。而實現這一點需要走區域可持續發展道路。
建設互聯互通的基礎設施網絡。世界級城市群的共同特點是對內聯系緊密、對外高度開放,區域內生產要素實現自由流動。這就需要建設覆蓋交通、能源以及公共服務的網絡化基礎設施。
建立健全有效合作機制。實現城市群內各城市協同發展,必須促進公共服務深度融合,加快建設區域一體化市場。為此,需要建立健全有效合作機制。
篇8
大家上午好!今天“高質量學徒制培訓國際研討會”即將結束。我首先要向參加本次研討會的各位嘉賓和會議代表和所有為本次培訓研討會作出貢獻的有關方面及朋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感謝大家各位參會代表的積極參與和密切配合,讓我們本次培訓研討取得了很大收獲。
在2天半的培訓研討會中,我們來自政府、企業和院校的40多名代表聆聽了國際勞工組織專家的演講,并且交流互鑒,圍繞“高質量學徒制培訓”這一主題,共同研討社會對話及溝通協調機制、監管框架、各方作用和責任、資金管理、技能人才需求與評價、社會包容性等共同關切的問題,分享中國與世界各國的經驗,分析了面臨的形勢、問題和挑戰,形成了很多富有創見性的思想觀點和成果。并且針對如何借鑒國際經驗搞好中國學徒制培訓、制定下一步的方案計劃等問題進行了討論。培訓研討會時間雖短,但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形式活潑、效果顯著。
當前全球經濟仍呈現復蘇乏力和低位運行態勢。世界各國都在尋找破解世界經濟增長發展瓶頸的途徑和模式。人是生產力中最具有決定性的力量,也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世界各國都將提高勞動者素質和加強人力資源能力建設作為推動實現經濟增長的有效動能。在此大背景下,我們舉辦“高質量學徒制培訓國際研討會”,完善學徒制培訓體系,搭建就業技能培訓和技能人才培養交流合作平臺,實現政府、企業、學校和培訓機構以及勞動者的緊密銜接和良性互動。這對加快培養高素質產業工人和技能人才,增添共同發展新動力,促進全球經濟復蘇和包容性增長具有重要意義和現實作用。
篇9
關鍵詞:大學生;高質量就業;路徑
中圖分類號:G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08-0250-02
高職畢業生能否實現高質量就業影響到我國高職教育未來的健康發展,近年來,隨著高職院校畢業生數量逐年上升,高職學生面臨著就業難題和創業困境,針對這些問題高職院校應該建立起有效的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機制,注意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充分發揮出高等教育就業機構應有的作用。
一、制約高職學生就業的因素分析
高質量的就業,主要是指充分的就業機會、良好的就業能力、公平的就業環境、合理的就業結構等。制約高職院校就業質量因素有很多,如高職辦學理念、地區經濟發展狀況、就業結構矛盾、畢業生就業期望等。教育專家提出,職業教育必須以就業為導向,牢牢把握面向社會、面向市場的辦學方向,近幾年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得到快速發展,但是數量的增長不等于質量的提高,高職就業還有待真正實現“以就業為導向”。
(一)影響高質量就業的客觀因素
1.目前很多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與社會需求存在著結構性的矛盾。專業課程設置偏向學科型教育,把重技能、重實踐的高職教育辦成了介于本科教育與中職教育的“折中型”普通高等教育,無論是辦學指導思想,還是人才培養模式,都沿襲了普通高校的傳統辦學思路,導致學科專業結構不合理,規模大而社會針對性不強,院校特色不夠明顯。我國經濟發展目前正處于轉型期,而很多高職院校對人才市場需求反應不靈敏,專業設置論證不充分,盲目追逐熱門專業,忽視具有校本特色的專業建設,專業趨同現象嚴重,造成了人力資源配置不合理,專業設置與社會需要崗位匹配度低,高職院校專業設置的調整跟不上社會需求的步伐,專業內容的更新滯后于就業崗位的需求。
2.就業環境表現為體制。就業環境不完善,就業公共服務能力不強,如市場人才配置水平較低,特別是對高職院校畢業生而言,就業環境不完善主要表現在職業資格證書制度與就業運行機制不健全等問題。有效的指導機制沒有充分建立和發揮作用。招生規模擴大后,而相應的就業指導、就業渠道、就業機構設置還沒有相應匹配的建立起來
3.學生自主創業作為就業渠道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近年來,國家及各省市出臺了很多相應的創業優惠政策,如創業培訓補貼、放寬經營領域、減稅免費政策等。但創業政策在落實層面卻大打折扣,存在妨礙政策落實的很多問題,有些政策在工商、銀行等機構就很難操作,大學生創業貸款難,創業政策落實受阻,直接影響到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正常發展。很多院校對于就業創業政策的領會與解讀也尚不到位,
4.用人單位盲目地人才高消費。高職畢業生缺少公平、充分的就業機會,有些用人單位追求高學歷,對用人標準盲目提高,用人單位追求人才高消費使得高職畢業生一定程度上缺失公平的就業環境,單位間攀比聘用員工的學歷層次導致高職生在與本科生就業競爭中處于劣勢,這種盲目提高用人標準的做法給高職畢業生就業增加了客觀難度。
(二)主觀因素
影響高職學生高質量就業的主觀因素首先是畢業生利益訴求的變化,學生對于就業的期望值過高,從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方案來分析,高職培養的是生產、管理、服務第一線實用性、應用型、技能能人才,但很多高職畢業生仍受精英教育時代就業觀念影響,就業更傾向大中城市及經濟發達區,崗位傾向于體面的管理型崗位,在擇業價值觀上偏離現實狀況。近年來高職畢業生對于個體、民營、小企業仍缺乏興趣,對于薪酬和發展空間要求過高,就業觀念不切合實際。此外,部分畢業生缺乏職業素質,缺少吃苦耐勞和團隊協作精神也是就業難的主觀因素。影響高職學生高質量就業的主觀因素還包括畢業生缺乏求職技能和技巧,擇業過程中,與本科院校學生相比缺少自信心和主動性,與用人單位接洽時表現不盡如人意。同時,畢業生法律意識弱,對于國家的相應就業政策、勞動法律法規掌握不足,不能有效維護自身就業的合法權益。近年,我國大力倡導畢業生自主創業,但學生還缺乏自主創業的勇氣和能力。
二、高職畢業生高質量就業的路徑選擇
提高高職畢業生的就業質量關鍵是國家政策支持以及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及就業指導質量的提升。國家要堅持把促進充分就業作為優先目標,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
(一)政策支持,創造充分的就業機會
國家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推動經濟結構調整過程中,要切實為畢業生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的前提,還應在發展的基礎上擴大就業規模。同時,要努力營造公平的就業環境,統籌做好以畢業生為重點的青年就業。動員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做好此項工作,切實營造更加有利于就業創業的寬松環境,促進公平就業。
1.國家應統籌兼顧。重視高職就業工作指導與宏觀調控,制定相關的法律及規章制度以規范就業工作,保障高職畢業生就業的合法權益。在國家宏觀政策以及法律范圍內,制定靈活可行的就業政策,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特點,建立適合區域發展的就業政策體系,發展有高質量、多層次、有特色的高職畢業生就業體系。
2.建立完善的就業信息管理系統。健全的就業信息系統是用人單位和畢業生之間有效互通的橋梁,因此,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等部門應牽頭構建匯集人才需求、人才培養、就業協議簽訂、人事及保障、綜合服務等一體化的就業信息系統,以可操作的管理信息系統保障高職畢業生高質量就業。
3.健全勞動關系調整的體制機制。部分畢業生就業能力難以適應經濟發展轉方式、調結構的要求,我國勞動力供求總量矛盾和結構性矛盾并存、促進畢業生高質量就業仍面臨著巨大的現實壓力,政府要制定可行的法律法規以及就業規范,維護就業市場的良好秩序,為提高就業質量提供環境和秩序保障。
4.鼓勵高職畢業生創業。制定相比本科畢業生更便捷優惠的政策,優化畢業生創新創業的環境。高職畢業生是技能型創業的重要力量,積極引導畢業生創新創業,有利于提高就業工作的層次和水平。
(二)加強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就業指導與服務體系建設
1.以就業為導向,以社會需要為目標。正確定位,發展特色專業,大力推動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以質量、特色保證畢業生高質量就業。高職院校需進一步完善“產、學、研”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推行訂單培養,強化校企合作,注重開發就業見習崗位,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性,根據崗位和崗位群需要,整合專業課程體系,構建新型高職教育教學模式。
2.加強畢業生綜合素質培養,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
首先要加強畢業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對于學生高質量就業具有思想保障作用。開展理想信念與誠信教育,把社會理想與實現自我價值結合起來。在就業過程中,杜絕虛假簡歷、違規違約等不誠信行為以保障正常的就業秩序。同時,還應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應專門針對畢業生開展心理教育工作。引導學生克服畢業焦慮及心理障礙,根據自身實際找準定位,不盲從、不攀比,樹立正確擇業觀。在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的同時,加大課程改革力度,關注學生實踐能力及綜合素質的培養。此外,還應堅持畢業生就業跟蹤反饋,聽取用人單位以及畢業生對學校人才培養工作的建議,共同探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以就業市場為導向,努力提高畢業生的就業能力。
(三)完善就業指導與服務體系建設
1.將就業指導工作貫穿于高職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做好職業規劃,突出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能力培養。就業指導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從大一新生入學開始,就應有計劃的向學生輸入“職業發展”理念,幫助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設計,幫助學生確立專業學習目標;大二年級引導學生確定畢業后工作的總體目標,使學生進一步明晰職業方向;大三時通過各種講座、參觀等就業指導幫助學生改變狹隘的就業觀,理清就業思路,確立合理的就業期望值,引導畢業生樹立可持續的職業發展觀,促進畢業生充分就業。
2.結合輔導員工作,開展學生就業指導。目前很多高職院校就業指導部門,主要負責畢業生各種就業手續辦理,就業信息,學校招聘會組織等,體現的是服務職能,難以對大學生就業開展針對性的指導。為確保就業指導工作有效開展,要發揮輔導員在就業工作中的作用。輔導員進行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具有天然的優勢。輔導員是與學生接觸最多最頻繁的人,對每一位學生的性格特點、綜合表現、職業訴求都有一定的了解,并能保證把就業信息及時發送給每一位學生,能對學生提出有個性化的就業建議,向用人單位所推薦的學生更具針對性性,準確性、成功率更高。同時要采取措施保證輔導員在就業工作中的地位。對輔導員進行就業指導工作方面的培訓。為了鼓勵輔導員更積極地參與就業工作,學校應制定考核辦法,將就業率、就業滿意度、聯系企業數量、組織招聘會場次等納入輔導員考核范疇。
3.加強大學生創業教育,樹立“創造工作崗位”的觀念。創業是高職畢業生適應社會對人才多樣化需求并實現自身價值的重要途徑。創業教育必然成為就業指導工作的重要內容。其一是國家的發展需要創新型人才,而創業教育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其二是創業是另一種形式的就業,創業不僅能使創業者本人就業,還能帶動相關就業。目前高校開展創業教育的基礎還很薄弱,主要體現在創業政策解讀不到位,專職師資力量十分缺乏,為此可請有創業經歷的校友及行業人士做創業兼職教師,他們創業歷程更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還可以定期邀請相關政府工作人員及企業家做講座、論壇等,為學生創業搭建指導平臺。
(四)兼收并蓄,借鑒國外大學生就業指導經驗
一些發達國家的就業指導工作較為成熟,如英國的職業指導服務,德國的慕尼黑就業模式,美國創設的聚集、輻射、磁鐵創業模式等,這些就業指導模式雖然著重點不同,但它們都重視學校、政府、用人單位之間協調合作,就業指導內容廣泛、深入,如英國高校的就業部門不僅為在校生服務,也為畢業四年之內的畢業生服務,同時還為用人單位服務。我們高職院校可結合實際,借鑒這些國內外就業指導的經驗,探索出適用、高效的就業指導體系。提高就業質量還需要社會共同的努力,社會作為高職畢業生就業的背景環境,應努力支持畢業生的就業工作,例如,通過新聞媒介、公眾輿論等大力宣傳營造公平、公正、公開的良好就業環境,有力地促進畢業生高質量就業。
參考文獻:
[1]林超.淺談發揮輔導員在就業指導中的作用[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6(15).
[2]戴莉,武靜.企業文化融入高職創業教育的幾點思考[J].林區教學,2013(11).
[3]楊繼瑞.當前大學生就業面臨的挑戰與對策[J].高校理論戰線,2009(2).
[4]楊偉國.國外大學生就業指導及其借鑒[J].中國高教研究,2007(1).
篇10
我國高速公路的建設具有高質量、快速度和大規模。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很大程度上依靠高速公路的發展,其為人民的生活和國家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利益。確保這種新興的服務行業擁有高質量,安全、方便、滿意的服務,最大程度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總的發展目標。為了快速實現這一目標,應以人為本,快速發現高速公路的優勢,促進高速公路運營監控質量的提高,改善績效,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提高。
一、高速公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判定
與其他工業產品不同,高速公路的發展離不開高速監控部門效益、社會和政府效益、高速通行者感知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高速公路的兩大主要效益。
1.高速公路帶來的經濟效益
高速公路的快速發展帶動了綠通產品運輸、集裝箱運輸、貨物運輸、高客運輸的迅猛發展,促進了效率的提高,完善了公路運輸結構,改進了運輸效益和速度。另外,與混合行駛不同,高速公路設立了快慢車道,能夠減少汽車損耗,油耗量較少,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行駛的舒適度,減少了行駛時間。
2.高速公路帶來的社會效益
高速公路可以將城市之間相互連接,促進了其經濟往來,使經濟差的地區快速發展。城市間商品互相流通,提高商品銷量,激勵消費。其次,交通的便利促進了旅游業的發展,增加了旅游業帶來的消費。高速公路的建設給沿線帶來方便,沿線對于貨物方便運輸、招商引資、投資建廠均起到了較好的效果,促進了城與城之間就業、親戚走訪,因而縮短了城市間距離,增加人民幸福感。
二、加強高速公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措施
高速公路可產生很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所以我們應擴大其帶來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下面就加強兩種效益的方法進行了分析:
1.規范制度增加效益
規范的管理體系才能確保運營的有效進行,產生更多的效益。高速管理運營企業中每一項工作都要有規章的規范,促進工作有序、順利運行。當前已的管理體系有《收費管理條例》、《高速公路安全管理辦法》、《高速公路管理條例》等,規范的管理體系可以確保公司的正常運行,積極主動的調動員工的熱情,提高其工作效率。嚴格遵守規章制度,避免違法違紀、貪污受賄的現象,促進高速公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提高。
2.創品牌提服務促進步
服務站、收費區等高速窗口與百姓直接接觸,其服務象征著整個交通企業的形象。服務行業需要獲得情感上的肯定,窗口化服務好壞直接決定百姓對交通行業的認可程度。為使百姓能享受高質量的服務,高速公路管理運營人員應認真遵守相應的規范,做到微笑服務、有問必答、態度隨和,注意妝容,使用文明用語,給乘客留下好的印象,促進高質量的服務,帶動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3.降低成本
管理部門存在著較多的弊病,單位運營成本提高,工作者工資提高,均使經濟效益降低。在進行高速公路運營管理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每個人優勢,合理支配人力資源。并精簡機構,做到信息流通無阻,政策一致,上行下效,避免人員過多出現效率低下的現象,引進專業的人才,避免無用的開支,增加效率。倡導節能減排,節約辦公成本。使用節能材料養護、修建高速公路,如護欄、廢舊瀝青、隧道led燈具等的使用,通過各種方法減少成本,促進社會和經濟效益的提高。
4.發展ETC促進通行
高速公路未來的發展方向就是不停車收費系統(ETC)。高度公路管理運營不斷趨向現代化,人們對高速安全出行的要求逐漸增加,ETC車道應廣泛應用于收費站出入口。這種收費方式可以極大程度上減少成本,降低人員配置,避免人員不規范的操作所引起的偷逃通行費等現象。另外,ETC車道具有高效率通行、時間短等優點,因此我國正在全面開展人力推行全國聯網收費,很多地方已經將聯網收費真正的實施運行起來,高速公路的發展正朝著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的方向發展,ETC車道的使用可減少人員投入、加速通行效率,收費體制的完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經濟和社會效益。
5.促進沿線附加經濟的發展
高速公路的沿線經濟被高速公路的建設帶動起來。高速公路服務的優化為乘客供給了很多功能,如:住宿、餐飲、購物、加油等,促進了經濟效益的提高。高速公路兩邊掛著的廣告牌也給高速公路帶來了巨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可有效宣傳當地的文化、制度、旅游、美食等,并可緩解司機疲勞駕駛產生的視覺疲勞,是一個互惠互贏的選擇。總而言之,這些副業的運行實施均可帶動高速公路的社會和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