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產業發展的現狀范文
時間:2023-07-18 17:34: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鄉村產業發展的現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運營市場化
從國家對公益文化產業發展的改革方針來看,資源投入與服務改善是其中兩項重要的指導思想,而這兩方面也是文化產業發展的主要推動因素。鄉村廣播電視具有經營性文化單位的性質,具有較強的公益性、文化性與市場性,為適應未來越來越顯著的市場化發展趨勢,必須采取市場化運營機制,實現可持續發展。在運行機制上,借鑒鄉村文化產業開發的經驗,創新體制,面向市場,以大眾化文化產業發展模式實現鄉村廣播電視事業的市場化運營。鄉村廣播電視與其他文化產業相比具有一些特殊性質,必須兼顧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同時滿足公益性與經濟型。鄉村廣播電視是國家實現新農村建設與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思想、信息傳播媒介,具有較強的社會公益性與國家政策性,同時其必須保證足夠的經濟效益,這樣才能實現有效的資金支持和良性循環發展,這也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文化產業發展的本質特征。
2內容多元化
從目前我國鄉村廣播電視發展的國家宏觀層面的指導思想來看,鄉村廣播電視的服務對象是“三農”。因此,其服務內容也應該滿足“三農”個性化、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為主。在這個政策的引導下,鄉村廣播電視節目應充分體現農村文化特征與農村文化產業開發的特色,以多元化的節目形式滿足“三農”的個性化、多元化需求。眾所周知,農業是我國的基礎產業,農村文化是我國文化發展與沿承的根基,呈現出多層次、多樣性的形態。因此,從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視角出發,構架多元化的鄉村廣播電視節目,為“三農”提供更好的需求服務。
3鄉村廣播電視長效發展路徑選擇
鄉村廣播電視業的長效發展是鄉村廣播電視業服務市場以及第三產業自身發展的內在需求,應努力創造鄉村廣播電視發展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最大化。從文化產業視角來看,廣播電視的發展應體現出三種基本屬性,即公益性、經濟性與文化性,因此在長效發展路徑的選擇方面,應突出這三個屬性的特色。
3.1公益性發展之路
從目前我國廣播電視事業發展現狀來看,處于基礎層級的鄉村廣播電視組織仍存在大量的問題與困難,其中最為顯著的問題是廣播電視臺的組織屬性不明晰,運營混亂,無法準確理清公益性與經濟型之間的均衡關系。多數鄉村廣播電視臺的運營資本缺口較大,財政撥款不足,同時市場經營收益有限,導致鄉村廣播電視臺長期處于多困難經營狀態,這不利于公益性的發展。因此,從文化產業公益性屬性的視角出發,必須對鄉村廣播電視的組織屬性進行界定,要么政府投入來實現公益性發展,要么放權給電視臺,改革節目形式,以經濟帶動公益的模式促進鄉村廣播電視事業的公益之路發展。
3.2市場產業化發展之路
市場產業化石按照目前鄉村電視臺所屬的行政區劃分而成立的廣播電視臺全面推向市場,按照市場競爭機制優勝劣汰,完成廣播電視臺的整合重組,這種方式既提高了廣播電視的整體質量,又減輕了財政負擔,一舉兩得。依托鄉村文化產業資源,實現廣播電視資源與文化產業資源的融合,構建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廣播電視節目,適應農村市場的真實需求,這樣既符合市場經濟發展規律,又符合鄉村廣播電視未來發展的趨勢,是目前較為實際、較為有效的發展路徑之一。
3.3公商并存的發展之路
篇2
【區位分析】
上洋鎮隸屬于廣東省陽江市陽西縣,地處粵西中部,位于陽西縣東南部,背山面海,交通便利,區位優勢較為明顯。
上洋村委會位于上洋鎮中部,毗鄰鎮區,距離縣城約18公里,東鄰白石村,北接上洋鎮區、西連南堡村,南毗雙魚村。
【自然環境】上洋村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海洋季風氣候明顯,氣候溫暖濕潤,光熱條件優越,雨量充沛,地勢較為平坦。
【區劃人口】
共有5個自然村:上洋一村、上洋二村、上洋三村、上洋新村,上洋圩村。共有5個村民小組、705戶2778人,其中男性1499人、女性1279人,人口較多的姓氏有:姚姓。
常住人口1926人,其中60歲及以上459人,占16.52%;青壯年勞動力1725人,占62.09%;16歲及以下568人,占20.44%。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土地總面積770公頃,建設用地22.32公頃,非建設用地0.87公頃,水域0.33公頃,農林用地0.54公頃。
【配套設施】
1.道路交通:村莊主要通過X747與鎮區和外界相聯系。進村主要道路寬8米,水泥路面。目前村內道路基本實現硬底化,村內缺少公共停車產,現狀主要為沿路停車。
2.公共服務設施:目前上洋村公共服務設施有祠堂,健身廣場、幼兒園、小學,文化廣場,村莊已全部通水通電通寬帶,道路增設路燈。
【經濟組織】
現有5個經濟合作社分別是:上洋一村經濟合作社,上洋二村經濟合作社,上洋三村經濟合作社,上洋新村經濟合作社,上洋圩村經濟合作社。
2017年換屆以來新上的較大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項目:
1.村道硬底化工程項目 ;
2.村巷道硬底化工程項目 ;
3. 污水管網鋪設工程項目;
4. 上洋一村,上洋三村,2個自然村的公廁建設項目;
5.污水處理設施工程項目;
6.上洋村文化廣場工程項目;
7.農田高標建設項目。
【產業發展狀況】
目前上洋村的村民收入來源為外出打工和西瓜荔枝、龍眼等經濟作物種植。
【產業發展方向】
根據上洋村的產業發展狀況,資源條件,地理區位,環境優勢等,以現代農業以及配套的農貿商業、產品初級加工業以及鄉村旅游業為主導產業。
鼓勵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提高農產品品質和質量,升級村內傳統農業,發展現代規模農業(西瓜、荔枝、龍眼等),并積極發展新型農作物,農村電商,實現產品產銷結合。
鼓勵農戶與廣東省、陽江市或者其他地區的龍頭企業、加工配送企業和賓館、飯店超市等流通服務企業加強合作與對接,為期提供農產品初級加工和分類包裝,有條件的可以發展精細加工、分級包裝盒標識上市,延伸農產品產業鏈,有效提高產品附加值,努力實現產品效益最大化。
鄉村旅游業正成為重要的鄉村產業和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途徑。因此,突出田園風光及人與自然和諧特性,注重旅游設計建設,打造特色鄉村旅游項目,推動鄉村旅游業可持續發展。
1、為游客提供既有鄉土特點的,又有城市生活的現代、便捷環境。
2、要發展傳統農家樂、養生游、休閑觀光采摘游、節慶游的同時,順應鄉村旅游新趨勢,適時推出鄉村旅游在第二住宅、分時農業、節會、等休閑度假和康體娛樂等方面的產品。
3、是突出鄉村田園景觀和村落印象。結合上洋村現有的姚寶光大屋,姚氏宗祠等歷史文化遺留產業加快順應產業發展。
篇3
園林花卉
(1)攀西地區莢蓬屬植物資源 潘天春 李佩華 梁劍 羅強
信息薈萃
(5)重慶市財政突出“五大重點”耕作美麗鄉村 無
園林花卉
(6)自貢彩燈公園規劃設計探析 張軍昌 張建林
信息薈萃
(12)重慶市農產品將建“戶口檔案” 無
園林花卉
(13)城市綠地對熱島效應的緩解作用及其研究進展 鄒敏 劉奕清 先旭東
信息薈萃
(16)重慶市南川區全力打造休閑旅游度假勝地 無
園林花卉
(17)升鐘水利工程廢碴場生態環境恢復與重建探討 羅建碧 邱建華
(21)華北地區鹽堿地白玉蘭栽培技術 桂炳中 徐現杰 馬曉輝 黃韜 及瑞芬
信息薈萃
(23)重慶市永川區扎實推進六大農業產業發展 無
園林花卉
(24)影響市街桂花開花的因素及解決對策 馬躍 劉華敏
栽培與植保
(26)烏皮櫻桃大棚避雨栽培效果初報 唐元華 張敬
(29)淺談全膜玉米在榆林市榆陽區推廣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 高飛宇
(31)馬鈴薯晚疫病綜合防控示范效果初報 張亞東 胡成香 周遠秀 袁文斌 譚監潤 冉峰
(32)“水稻-大蒜”輪作高產高效栽培技術 許洪富 楊秀洪 郭忠印
(35)我國菠蘿水肥管理研究現狀、存在問題及研究展望 鄭良永 鄭龍
(38)水稻主要病蟲害為害特點及防治措施 楊淑蘭
(41)云陽縣花椒栽培技術要點 李大成 黃丙春
產業發展
(42)重慶技術市場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及建設對策 唐雙福 史思茹 黃永東 唐維超
(46)柳江縣青花梨產業現狀、優勢分析及發展對策 梁志全 喻忠剛 韋初舉 韋啟光 梁麗梅
(50)重慶市永川區糧油產業化發展思考 彭南飛
信息薈萃
(52)重慶市農委五項措施確保蔬菜供應不斷檔價格穩 無
產業發展
(53)梁平縣黑花生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 方緒彪 劉兆俊
農業經濟
(56)墊江縣全力推進“五點三區”特色效益農業的思考 黃曉容 周楊 王金濤 張東 黃靜
(61)試論重慶市南川區農業品牌建設與保護 程勇
(65)從促進農村土地流轉的視角分析農村勞動力轉移 樊興麗 布海東
(68)酉陽縣農民專業合作社現狀及發展思路 黃修文 冉強
&nbs
p; (71)農村土地撂荒的原因及對策 喻小倩
城鄉統籌
(74)巫溪縣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思考 王繼平
品種推介
(77)雙低雜交油菜‘種都油998'品種特性及栽培要點 石有明 鄧武明 周燕 文鳳君 黃華磊 唐尚同
信息薈萃
(78)第三屆重慶采茶節開幕 無
品種推介
(79)雜交一代新品系‘惠豐'苦瓜栽培技術 谷九益 胡道榮 陳興瑜
農事月歷
(81)重慶市3月農事建議 無
無
(84)陜西扶風縣瑞欣果樹苗木專業合作社 無
編委/專家風采
(85)編委風采 無
(85)專家風采 無
無
篇4
[關鍵詞]:城鄉產業發展;現狀;主要問題;政策建議
隨著人類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越來越發現不論是實施偏重城市的政策還是扶持農村的發展戰略,都會遇到一系列的實際問題。比如農村地區的問題表現為諸如小農戶與大市場,小規模經營與農業現代化,農業社會效益高與經濟效益低等一系列矛盾。城市地區的問題則表現為環境污染、資源匱乏、市場容量狹小、土地資源稀缺與可持續發展的矛盾。我們必須認識到,鄉村和農業的現代化與工業化之間是緊密聯系的,誰都不能孤立地求生存、求發展,兩者必須協調一致,形成一種有序發展的良性態勢。
一、我國城鄉產業關系發展的現狀
1.目前鄉村產業發展現狀
我國現在繼續進行的工業化,不是傳統的、狹義的工業化,這種工業化大體是指制造業發展及其在國民經濟中比重提高的過程。我們要實現的是廣義的工業化,既包括工業本身的發展和技術水平的進一步提高,也包括實現農業的現代化,以及由于技術進步和第三產業發展所引起的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深刻變化。用先進科學技術來改造農業,增加高附加值的農業產品,適應國內外市場的需求,這是農民收入增加的重要途徑,也是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改變農村社會面貌所必需的。
目前鄉村中小企業的發展已經進入了結構調整、體制創新和素質提高的新階段。鄉鎮企業產權主體和投資主體多元化的格局已經形成,企業深化改革堅持既積極推進創新又注意規范完善,經營機制不斷完善,功能定位更加明確,各方面的積極性得到調動,企業生機活力有所增強。
2.我國鄉村產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第一,農業結構調整方面的問題。農業結構調整過程中,缺乏配套的社會化服務體系,農業結構趨同現象嚴重。
第二,鄉村勞動力流動機制不完善。沒有發育良好的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和農村人口城市化的傳導機制。
3.我國城鄉產業發展關系失調
根據農業產值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例要低于15%的要求,工農業增長速度應該保持在2∶1~2.5∶1之間。目前中國城鄉發展處于失調狀況,這些失調環節主要是工農業發展速度失調,二元反差過大,城鎮化進程緩慢。我國城鎮化進程的滯后阻礙了農村勞動力向城鎮的轉移,進一步加劇了工農之間、城鄉之間的結構失衡。
由于我國工業化走的是一條優先發展重工業的道路,實行以戶籍制度為基礎的城鄉分割的管理體制,城市過度吸取農村農業生產剩余,城市優先的投融資體制。因此,不徹底改變這種扭曲各方面關系中的重工業優先、城市優先的發展戰略,城鄉產業結構失衡和城鄉經濟發展失調在內的問題是不可能得到根本解決的。
二、城鄉產業一體化的制約因素
1.思想觀念落后。一些地方領導干部沒有充分認識推進城鄉一體化的重大意義,不能辯證處理城鎮建設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為了地方政績,往往把主要的工作重點放在招商引資、企業改革、結構調整等等方面,而對城鎮建設、農業勞動力轉移等工作重視不夠。這些落后的思想觀念,人為地在農村與城鎮之間劃上了界限,從而難以推進城鄉通融、協調發展。
2.城鄉不平等的政策。從50年代就開始制定出的限制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的戶籍制度、勞動與就業保護制度及住宅制度至今仍沒有實質性的改變,城鄉不平等的政策使農民進城難?,F行城鄉二元戶籍管理的制度雖有改革,但沒有徹底改變,農民進城必須達到有關部門制定的各種標準,而且戶口遷轉手續繁雜,一些地方還要繳納增容費、城建費、保險費等高額費用。就業、教育、醫療等制度不同程度地存在“城鄉有別”,抑制了農民進城的積極性。
3.大中城市的活力不足。中心城市應該是一個地區的生產、流通、貿易、金融和科技信息中心。在世界各國農村工業化過程中,中心城市都起了對農村進行經濟技術輻射和吸引大量農業人口就業的作用。我國的中心城市由于產業結構的不合理、企業活力不足而導致城市功能不健全,不僅沒有吸收更多的農村人口到城市就業,而且城市沒有對農村產生應有的輻射作用,使大量的資金、技術、人才滯留在城市得不到充分利用,而農村則由于得不到這些生產要素,長期處于貧窮、落后的狀態。
4.鄉村經濟素質低下。在沿海地區,不少農村地區的鄉鎮企業堪與城市國有企業相匹敵。但對大多數鄉村地區來說,整體經濟水平還比較落后,一些鄉鎮企業有所發展的地方,也存在著企業規模小、技術水平落后、人員素質低、生產項目重復等問題。有一些地方鄉鎮企業甚至還是一片空白。從而導致了農村無法吸收城市資金、無法消化城市的一些高科技項目。
5.建設資金短缺。目前,小城鎮建設的融資渠道窄、建設投入少。在金融方面,隨著基層金融機構的撤并收縮,國家投資重點轉向大中城市,小城鎮建設的信貸投入微乎其微;財政方面,由于縣級財政實行垂直管理,鄉鎮政府無力調劑資金用于城鎮建設,縣級財政也力不從心,小城鎮建設只能依靠土地收益和社會投資作支撐,從而,資金短缺是制約城鎮發展的最大“瓶頸”。
三、推進我國城鄉產業一體化的政策建議
1.政府加強引導,深化鄉鎮企業改革。政府應該加強對鄉鎮企業的引導,積極探索集體經濟有效的實現形式,改變鄉鎮企業投資主體單一的現狀,加大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的改造力度,以提高經濟效益為核心深化鄉鎮企業改革,加快鄉鎮企業的重組轉制,提高鄉鎮企業的管理水平,促進鄉鎮企業的再次騰飛。通過發展鄉鎮企業增加農民的收入、增加農業的投入,是擴大農業再生產和農業產業化的前提。
2.工農協作的組織需要繼續發展和完善。應總結經驗,結合市場要求,郊區鄉村地區通過農村股份合作制,確立農民投資主體、經營主體和市場主體的地位,進一步加強工農聯系,增強“公司+農戶”的關系、大力發展中介機構和農業經紀組織,促進近郊工農業的互動發展。
3.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的進程。依據市場需求,以農業的龍頭企業和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廣大農民為主體,以農業生產為核心,將分散的農戶或由農戶共同組成的農業生產基地與市場聯系起來,形成種養加、產供銷、農工貿等一體化的經營組織形式,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企業化管理,社會化服務,建立與其他行業有廣泛聯系的農業產業鏈、產業群或產業體系。
4.增加資金投入。加大對農業的“反哺”,加快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加大對農業的資金投入力度;進一步拓寬農業投資領域,不斷創新的農業投入機制,建立國家、集體、企業個人多元化投資機制,包括一些積極有效的措施,比如增加農村教育投資,提高農民素質水平;增加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資,增強農業發展后勁;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深化農村金融改革,拓寬農業籌資渠道。積極支持農村經濟結構優化;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支持小城鎮建設,合理確定小城鎮建設的承貸主體。
5.建立跨區域的產業互動與合作的協調機制。各地的資源是有限的,各具優勢,在競合日趨重要的當下,區域合作使得各地的優勢資源互補,產業升級提檔的速度也同時加強。而現代交通線路的不斷延伸,打破了行政區劃的界限,讓相鄰的兩地成為日益緊密的一體。因此,只有加強跨區域互動和對外合作,加強與省內周邊地區的合作,建立健全跨區域的產業、人才、技術、資金、物流和產權等聯動機制,才能促進跨區域的大經濟區的發展壯大。
參考文獻:
[1]吳方軍:關于推進城鄉一體化的思考[J].宏觀經濟研究2002.12
[2]于今:落實科學發展觀學習輔導百問[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3
[3]徐承紅張佳寶:成都市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財政政策研究[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2009.10
[4]王夢奎:1980-2050年的中國現代化進程:回顧與前瞻——一個經濟學家的視角[J].當代中國史研究2004.05
[5]徐璞英:城鄉一體化是生產力發展的歷史性趨勢——關于城鄉一體化問題的討論概述[J].資料通訊2003.5.
[6]劉華玲:二元經濟結構的突破與城鄉一體化發展─-中國城鄉經濟相互滲透研究[J].文史哲1999.04
篇5
關鍵詞 生態農業;鄉村旅游;產業融合;模式;路徑;浙江麗水
中圖分類號 F59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19-0280-01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2015〕93號)指出,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重要舉措。因此,探討生態農業與鄉村旅游業融合發展模式與實現路徑對于促進農、旅戰略性產業融合,推進農村產業經濟快速發展,實現科學趕超、生態惠民具有重要意義。
1 麗水市生態農業與鄉村旅游業融合發展的基礎
2011 年以來,麗水市陸續出臺了《麗水市農家樂鄉村休閑旅游業發展規劃》和《麗水市生態休閑養生農業發展規劃》等生態休閑產業發展規劃,為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指明了發展方向。麗水市地處浙西南,位于長三角和海西經濟區交界處,市域面積173萬hm2,其中山地占88.40%,森林覆蓋率達80.79%,具有最完整的生態系統。全市生態環境狀況指數已連續10年穩居全省首位、全國前列,2013 年麗水市榮膺“中國長壽之鄉”稱號。近年,麗水市在發展生態農業的狀態下以民宿為主的鄉村度假休閑旅游也快速興起?;貧w鄉野、返璞歸真的休閑旅游消費已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景區旅游,而以生態農業觀光、生態農耕體驗、生態蔬果采摘等個性化生態旅游漸成趨勢。目前,生態農業與鄉村旅游業已成為麗水市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撐產業。
生態農業與鄉村旅游業具有高關聯度、產業鏈長的特性。一方面,鄉村旅游是生態農業的傳播紐帶和營銷載體,可延伸農業產業鏈,推進農業產業化,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另一方面,生態農業是鄉村旅游業的物質基礎和精神靈魂,有助于夯實鄉村旅游發展的物質基礎、金融基礎、人才基礎,從而促進鄉村旅游的進一步發展。兩者存在耦合關系,通過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交叉、相互促進,最終融為一體,逐步形成新型產業。
2 生態農業與鄉村旅游業融合發展模式與特點
產業融合是伴隨技術變革與擴散過程而出現的一種新經濟現象[1]。在不同的產業內,產業融合會以不同的方式演進,最終將促成整個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并構建出融合型的新產業體系[2],主要分為3種方式:滲透融合、延伸融合和重組融合。麗水市生態農業與鄉村旅游業產業融合可以總結歸納為以下5類模式(表1),其中各模式還可以重疊交叉。
3 促進生態農業與鄉村旅游業融合發展的路徑
3.1 掌握市場動態,明確農、旅融合新業態發展導向
麗水市地形以中山、低山地貌為主,綿延起伏、自然景觀優美,旅游資源十分豐富。麗水市政府關于生態休閑養生經濟的定位和新農村基礎設施的改善,為麗水生態農業與鄉村旅游業的產業融合發展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但是,任何新業態都是在市場需求的拉動下產生的。因此,必須展開生態農業與旅游市場的調查,摸清現狀,掌握需求及其變化趨勢;必須要以創新意識、創新技術、創新方法去研究產業融合問題,探索產業融合契機,尋找產業融合切入點;必須以新角度研究分析市場,挖掘旅游業與生態農業產業的共性,才能發掘旅游產業與生態農業產業融合的有效路徑,才能在掌握“農”“旅”2個產業市場動態的基礎上,開發出新型的、能夠滿足市場需求的農、旅融合新業態產品。
3.2 整合資源,構建新型農、旅融合產業鏈
當前各產業與旅游產業的融合主要通過資源融合、技術融合、市場融合和功能融合4條路徑[3]。通過對鄉村旅游與生態農業的資源、技術、市場和功能的整合,滿足旅、農融合需要以及新型業態自身發展的需要。整合資源,合理布局。一方面,推動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從數量增長向質量提高轉變,增強農業被動融合和主動融合的能力;另一方面,加大現代高新技術在旅游項目開發上的應用,為產業融合提供技術支持。近年來,以“農家樂”為主的鄉村度假休閑旅游在麗水山區快速興起,但現在鄉村旅游中“樂”的功能欠缺,過分依賴餐飲,項目建設出現同質化傾向。利用鄉村旅游功能,融入特色生態農業內容,對于提高旅游產品質量、豐富旅游產品內涵、拓展旅游產品功能,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生態農業和鄉村旅游業相結合的模式,不僅很好地保護了當地的生態環境,大大加快了生態農業的發展速度,而且促進了二、三產業的發展,拓寬了農民的收入渠道。
3.3 建設軟環境,建立農、旅融合協調組織
鄉村旅游是阻止農業衰退、促進農民致富的有效手段[4]。重視鄉村軟環境建設,是實現農、旅融合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經過幾年建設,麗水市鄉村旅游產業發展硬環境建設已取得了顯著成績。但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服務環境等軟環境仍存在“短板”,需迎頭趕上。通過軟環境建設,確立農、旅融合的協調組織,發揮組織效應。在當前“互聯網+”時代,積極引導農戶利用電商平臺,參與各種有利于營銷的商業活動和組織,如合作社、協會、公司/企業等,是推動鄉村旅游和生態農業產業融合的有力措施。政府可利用調整社會資源配置手段,搭建平臺,建立起基于政府、鄉村、社會間有利于信任、規范、學習、創新的鄉村社會組織,增強其推動鄉村旅游與生態農業產業集聚融合的功能作用。
3.4 創新營銷傳播方式,完善有利于農、旅融合的市場經營制度
根據鄉村自然景觀和資源特點,以生態農業創意為特色,從生態、審美、康體療養等角度創新營銷傳播方式。比如,打造特色田園風光、花卉苗圃果園,特色養殖園、生態休閑莊園等,開展農耕文化體驗。此外,完善市場經營制度,促進鄉村旅游與生態農業產業融合并向高級化方向發展。一方面,政府應通過銀行貸款貼息的形式對農戶和鄉村旅游企業進行資金支持,或者通過大力發展區域性銀行、擔保、租賃等金融機構的形式形成生態農業產業與鄉村旅游產業轉型資金需求的多層次支持體系;另一方面,建立明晰的契約關系,從利益角度來鎖定主體關系,明確各自定位,制定聯盟之間的規則以及分工合作、運營的規章制度、各類商業活動的制度等,實現利益的鎖定。
4 參考文獻
[1] 張功讓,陳敏姝.產業融合理論研究綜述[J].經濟研究,2011(1):67-68.
[2] 木德夏.產業融合理論研究:現狀與展望[J].當代經濟,2009(22):146-147.
篇6
[關鍵詞] 農村文化 創意產業 發展
[中圖分類號] [S-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3)11-0026-01
文化創意產業不受地域的限制,不僅在城市發展迅速,在農村也得到了發展的空間。文化創意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它解決了許多的就業難題。在美國,文化創意產業成為了解決就業問題的主導力量。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是一個農村人口占60%的農業大區域,農村文化創意這一新興的產業,成為了農村新經濟新的突破口,成為農村經濟結構轉變的重要途徑,成為培養新一代中國農民的重要支柱。
一、良好的文化政策優勢
烏魯木齊市在經濟不斷加快發展的情況下,已經開始大力推進文化產業的發展,為了實現打造經濟強市和文化強市這兩大目標,政府對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視程度不提高大,各級政府和各有關部門都做好了充足的準備,在政策和經費上努力為農村文化創意產業提供保障。而且,國家也十分重視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十期間,我國確定了農村綜合文化站建設規劃,到2015年將基本實現各個基層都有自己的文化站。政府的其他惠農政策也為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的農村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在農村舉辦的百日文化廣場等活動給農村人學習科學、文化提供了物質基礎,一些對農村文化方面的補貼也對農民學習文化起到關鍵作用,這些都是國家關心農村文化發展的體現。
二、農村信息化發展
促進農村信息化發展,培養新一代中國農民,營造農村文化創意產業的氛圍,建立農村互聯網,讓村民都有機會接觸新鮮事物,在網上獲得信息;使農村居民學會在網絡上傳播當地文化,塑造文化品牌,開拓外界文化市場。農村文化創意產業具有加快經濟發展和提高農村居民素質的雙贏作用。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的完善、農民文化素質的增強,是發展農村文化創意產業的前提條件。農村信息化得到大力發展,營造農村文化創意產業的寬松氛圍。農村信息化不僅開拓了村民的眼界,也改變了當代農民的思考方式,通過網絡農民可以更加直接的了解日益變化的世界,從而了解農村文化創意產業的作用和發展的前景,用新的思維方式,不斷改變當地發展路徑,這樣才能開拓出更多的潛在文化市場。
三、轉變觀念,增強創意意識
黨的十報告指出要大力發展農村文化產業,為文化市場開辟更大的空間。米東區農村有著豐厚的文化資源,其潛在的市場無法估量,這是當地發展農村文化創意產業的前提和基礎。但是目前米東區的農村文化資源發掘不夠深入,認識不到位,難以形成有影響力的文化產業。同時,米東區農村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還處于原始階段,還需不斷的探索,其主要原因在于:
1.很大一部分村領導的思想沒有解放,沒有認識到文化也是一種推動農村發展的力量,而文化創意產業的效能也被許多人忽視,這種思想的局限性造成了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緩慢,如果想進一步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必須解放思想,吸收一些先進的理念。
2.不重視自身特點,沒有因材施教,完全照搬照抄其他地區的發展模式。米東區雖然鄉村文化底蘊深厚,但是有的地區有的還存在一些限制農村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因素,如交通不暢、經濟落后、資金短缺、土地不集中,同時還存在農民收入較低、城市與鄉村差距大等問題。烏魯木齊市各級政府和相關領導要提高職業修養,為農村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給予政策的優惠,創造一切有利條,因地制宜、一切從實際出發。
四、充分挖掘和整合農村豐富的文化資源,樹立品牌意識
要開發米東區的地理人文特色和的農村文化創意產業,打造文化創意的新農村。烏魯木齊各縣,各鄉,各村具有不同的鄉土人情和農村文化資源,我們要因地制宜,取長補短,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資源,積極調研米東區農村文化資源現狀,創造一個特色鮮明、獨樹一幟的文化創意品牌。為了改變米東區農村文化發展的格局,突破現有模式,提高文化資源的利用率,我們可利用米東區農村文化中人文景觀、民風民俗、生態農業、地域特色旅游、鄉村風情探索、農家樂等特有資源,打造屬于米東區的特色農村文化創意產業,以此幫助村民提高收入,使大家對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
五、努力打造農村文化品牌,發揮藝術的商業經濟價值
在如今的社會,文化產業的頭牌軍是文藝。米東區農村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的藝術種類,各具特色,相互彰顯。但是傳統思想和思維方式限制了這些藝術的發展,這此藝術還未發揮出它的潛力,這急待我們加大精力的投入來整合這些資源,加快米東區文化的產業化發展。比少數民族民歌舞、民間曲藝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花樣繁多。據記載,目前主流的米東區當地的地方舞藝就有幾十種。因此想要打造好米東區的鄉村文藝品牌,首先得延續文藝的傳統方式,其次也促使藝術發揮的市場價值和文化藝術的魅力。成功打造農村文化創意品牌至關重要,好的品牌會名聲大震,繼而帶來好的經濟效益。
六、結論
總之,研究米東區農村文化創意產業為米東區的未來發展提供了一種可能性及其相關的理論基礎,為米東區發展農村經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不一樣的思考方式。有利于實現米東區地域特色和農村文化資源的發展和發揮。因此我們要大力發展具有米東區的農村文化創意產業,加快農村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步伐。加強以人為本的觀念,讓農民成為主體,提供自由寬松的環境,讓村民在愉悅的環境下潛移默化的接受這種新的發展模式,為未來米東區的發展指明道路。發展中應該結合經濟的發展,是經濟發展更加生態,更加和諧,更加快速,十給我們提出了新的指示,我們應該堅定不移的在黨的指導下,發展好農村文化創意工作。
參考文獻
[1]張振鵬. 我國農村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初探[J]. 華東經濟管理,2013,02:62-67.
篇7
隨著扶貧開發工作的深化,創新發展成為新階段扶貧開發的必然要求,而鄉村旅游扶貧就是扶貧開發形式和內容上的創新。20xx年x月x日至x日,xxxx縣政協第十三界委員會農經界別組赴興隆考察調研xxxx縣鄉村旅游扶貧。通過對三橋濱州移民新村、興隆玫瑰農莊和卡麂坪傳統古村落民居保護的考察調研,對我縣鄉村旅游扶貧現狀和問題的分析,旨在探討鄉村旅游扶貧可持續發展的有效路徑。目前,扶貧已進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階段,理清扶貧攻堅思路,增添扶貧攻堅措施,實施新一輪精準扶貧,已成為各級政府使命崇高的艱巨任務。
貧困地區是鄉村旅游資源富集區域,更是扶貧重點投入的地區。鄉村旅游扶貧豐富了扶貧開發的形式內容,提升了農村經濟的“造血功能”。鄉村旅游貼近農村、貼近農民,是調整農村經濟、農業產業、農民收入結構的重要手段,自然成為扶貧開發的重要載體。鄉村旅游與扶貧開發的有機結合是資源優勢的融合,是農村經濟發展方式的創新,其本質都是為了提升貧困地區“造血功能”,是促進貧困地區繁榮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助力。
一、xxxx縣鄉村旅游扶貧發展現狀
“十二五期間”,xxxx縣通過實施特色產業融合,打造鄉村旅游服務平臺,開發鄉村旅游產品,創建鄉村旅游品牌、大力培育鄉村旅游扶貧支柱產業。一是打造鄉村旅游景區景點。目前新建龍橋、長安、太和、云霧民族風情街,板壁房,保存濃郁川東特色民居和人文景觀,提升旅游接待服務基地的形象和檔次。新建三橋、龍橋、蜀鄂、杉木等扶貧移民旅游新村,與綠樹花草相映襯,與景區景觀相輝映。農戶依托景區發展農家樂、提供特色旅游產品商貿和后勤服務,實現安居樂業、經濟增收。二是建設鄉村旅游配套設施。大力培育餐館、賓館、農家樂等鄉村旅游服務業。制定出臺《xxxx縣鄉村旅游農家樂補助標準及驗收辦法》,搭建貧困地區創業協會和小額信貸金融服務平臺,采取政策扶持、信貸、借款貼息等方式,解決資金困難,鼓勵引導發展。已發展鄉村旅游扶貧農家樂1000家,總床位12000個,餐位15680個,接從業人員1萬余人,其中貧困群眾2000余人。致力鄉村旅游扶貧人才培養。開展鄉村旅游景區知識、鄉村旅游扶貧營銷、農家樂服務規范、農家樂基本廚藝等專項培訓30余期,培訓從業人員1.2萬人次,大大提高了鄉村旅游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搭建電子商務平臺。發展電子商務企業,建設電子商務村,增強景區服務功能,提升服務水平,拓展特色農產品銷售渠道,促進產業發展。三是壯大鄉村旅游特色產業。圍繞“示范帶全域、旅游促產業、產業輔旅游”的思路,以鄉村旅游產業為龍頭,發展“養生休閑”農業特色產業、觀光休閑農業園、規?;鷳B養殖。培育現代農業龍頭企業。通過招商引資、培育本土企業,圍繞鄉村旅游要素,扶持、引導農業產業企業發展。鑫橋特色種植、云龍牧業生態養殖等龍頭企業逐步成長,與之相應的就業群體、服務團體正在形成,走上致富之路。發展特色效益農業。立足資源、市場和鄉村旅游發展,謀劃特色效益農業產業布局,支持、引導實施特色效益農業產業項目。建設紅豆杉生態原料林基地和種苗繁育基地4.1萬畝,繁育紅豆杉種苗7000多萬株。帶動5000余戶農戶種植紅豆杉,近200農戶實現年收入超萬元;發展臍橙30萬畝,油橄欖6萬畝,實現產值15億元;大力發展四季特色小水果15萬畝,滿飽游客眼福和口福,帶動成片農戶致富。建設現代農業觀光園。建成興隆扶貧觀光園、鶴峰油桃基地、江南臍橙觀光園,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3000余人,新增產值1億元,戶平增收2萬元。四是開發鄉村旅游產品。深度發掘鄉村生活、鄉村文化內涵,開發鄉村旅游產品。凸顯三國文化、詩城文化、移民文化等文化底蘊和地方特色,積極培育壯大鞏義美術產業群,開發名優特產品、綠色食品、傳統工藝品,以及民風民俗手工制品和民族飾品等旅游產品。五是創建鄉村旅游品牌。打造了聚龍觀光園等2個3a景區、銘陽等3個2a景區、回龍和杉木市級鄉村旅游示范村。
二、鄉村旅游扶貧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一)產業發展缺乏共識聯動
鄉村旅游扶貧是旅游產業與扶貧產業相融合形成的新興產業形態,兩種完全不同的產業的結合,有一個探索完善和發展的過程。就目前而言,還沒有完全形成產業發展共識,主要表現為各級黨委、政府對鄉村旅游與農村產業發展的關系、鄉村旅游與扶貧開發的作用、鄉村旅游與鞏固農村經濟地位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對鄉村旅游扶貧思路不明確,理念不清楚,引導不給力;鄉村旅游扶貧很大程度處于扶貧部門自說自唱的階段,宣傳推薦力度不夠,社會認知度不高,重要性和緊迫性沒有得到凸顯;公安特種行業管理,文化、工商、稅務、旅游、衛生、防疫等部門管理服務還沒有跟進,產業聯動發展機制還沒形成。
(二)旅游產品缺乏核心競爭力
由于受扶貧項目資金投資周期的約束和績效評估機制不健全,鄉村旅游扶貧形成的多是“幾間房,幾張床,天熱歇個涼”的低端旅游產品。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市場的深沉,已不同程度地暴露出產品缺乏市場分析,同質化現象突出。季節性強、效益不佳;開發方式粗放,急功近利、模式單一,文化內涵單薄,無法形成特色產品和核心競爭力等問題。
(三)發展環境急需改善提升
貧困村多處邊遠高寒地區,基礎設施相對滯后。生態環境最好的地區,往往是對外交通條件是最差的地區。要發展鄉村旅游扶貧,必須改善和提升道路等級、用電保障、飲水安全、環境整治等環境條件。
(四)服務管理缺乏規章規范
一是制度不健全。鄉村旅游扶貧由于跨多種行業,缺乏法律法規支撐,管理服務職責模糊不清,沒有形成系統的管理制度。二是糾紛處理機制不健全。有經營行為,就有糾紛發生的可能性。在經營過程中,主顧摩擦、食物中毒等大小糾紛都有可能發生。由于條件限制,鄉、村、戶處理糾紛的能力已很不適應鄉村旅游扶貧發展的需要。三是人員素質低。在實際的鄉村旅游扶貧操作中,管理人員一般由村干部或當地農民擔任,從業人員基本上都是本土農民,綜合素質相對偏低,缺乏系統有效的培訓。
(五)鄉村旅游扶貧“扶強不扶弱”
由于貧困戶多數是經濟、能力、條件多種致貧原因疊加的結果,住房條件、個人能力、經濟收入大多不符合參與鄉村旅游扶貧所必備的要素,所以鄉村旅游扶貧的扶貧性也在一定程度飽受社會爭議和質疑。由于鄉村旅游投入大,點多面廣,貧困戶大多和旅游扶貧政策沾不上邊。
三、鄉村旅游扶貧的對策建議
(一)深化認識,形成鄉村旅游扶貧共識
各級黨委政府要努力形成鄉村旅游扶貧是國家扶貧戰略的共同意識。深刻認識“實施鄉村旅游扶貧是推進扶貧開發、創新扶貧模式及方式的探索與實踐;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和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是推進區域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抓手;是推動旅游發展方式轉變、建設旅游品牌的重要途徑”這一重大意義。
(二)科學規劃,強化規劃操作性嚴肅性
一是科學規劃。把鄉村旅游扶貧作為一項區域經濟發展的系統性工程來策劃規劃。要站在統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立足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以縣人大通過的《關于加快xxxx旅游產業發展的決定》為指針,與白帝城—瞿塘峽和天坑地縫等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xxxx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城鎮總體規劃綱要等相銜接,突出扶貧特色和可持續性、可操作性,高起點、高規格制定xxxx縣鄉村旅游扶貧開發總體規劃和實施方案。二是明確主題。xxxx縣鄉村旅游扶貧應該堅持豐富文化內涵、突出區域特色、培育品牌精品的基本方略,全力打造城市人群最關注的以文化、生態和健康為主題的扶貧品牌。三是注重規劃的嚴肅性。鄉村旅游扶貧總體規劃,必須對全縣的鄉村旅游扶貧具有指導性和約束性。在鄉村旅游扶貧項目實施過程中,必須堅持規劃執行的剛性原則,保證規劃的嚴肅性和延續性。
(三)突出主題,打造鄉村旅游扶貧品牌
立足生態涵養發展,重點突出“生態休閑、健康人生”主題,提升鄉村旅游扶貧品牌的市場競爭力。按照不同區位優勢和客源市場,利用水利、農業、林業、交通及新農村建設項目等優勢資源,開發避暑、健身、漂流、農事體驗等旅游產品,形成比較全面的產業布局。要以“保護資源環境、蔭澤子孫后代”主題。加強對鄉村自然生態和人文環境的保護,有選擇地保留、有重點地保護、有計劃地修繕古村寨、古民居和文物古跡。鄉村旅游項目必須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開拓鄉村旅游扶貧市場。充分發揮政府職能部門的主導作用,在重點旅游線路和景區(點),設立鄉村旅游扶貧宣傳推介窗口。利用花卉觀賞、瓜果采摘等節慶媒介,宣傳推介鄉村旅游扶貧目的地。加快鄉村旅游扶貧管理系統建設,積極開展網絡營銷,網絡預定等旅游在線服務,指導鄉村旅游扶貧專業合作社、扶貧示范戶建立網上預訂系統,提高鄉村旅游扶貧發展的信息化水平。
(四)整合資源,夯實鄉村旅游扶貧基礎
一是加大財政扶貧的引導性投入力度。設置鄉村旅游扶貧專項資金,重點向鄉村旅游扶貧示范戶傾斜;按照渠道順暢、方向不變、統籌安排的原則,整合農民新村建設、民族發展、道路通暢、飲水安全、用電保障、環境整治等行業部門資金。二是拓寬鄉村旅游扶貧開發融資渠道。鼓勵縣內外各類企業、社會團體、個體工商戶和民間資本,采取獨資、合資、合作、聯營、購買、承包、租賃、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參與鄉村旅游扶貧開發。三是鼓勵和支持項目區農民以房屋、宅基地、土地承包使用權、資金、技術等資源,采取股份制、合作制等形式,培育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富有活力的旅游服務經濟實體,創新“公司+農戶”、“公司+協會”等扶貧開發方式,提高鄉村旅游扶貧的組織化程度,形成規模化、集約化經營。
(五)規范管理,提升鄉村旅游產品質量
一是建立健全鄉村旅游扶貧管理體系。把鄉村旅游扶貧納入農村扶貧開發法律法規管理體系,實現鄉村旅游扶貧“粗放式管理”向“依法扶貧”規范管理轉變升級。二是建立和完善鄉村旅游扶貧項目資金申報審批、管理使用、檢查驗收等制度,明確鄉村旅游扶貧資金支持的對象和范圍,建立扶貧、旅游、工商、衛生等相關部門管理服務聯席制度。三是走專業合作化道路。以村為單位成立鄉村旅游扶貧專業合作社,發揮其在市場開拓、質量管理、教育培訓、價格管理、投訴處理、利益分配等方面的作用。通過“合作社+示范戶”的模式,實行標識標牌、星級評定、收費標準、客源分配等“四統一”規范運行管理。四是強化從業人員培訓。整合旅游、人力資源、教育、文化等培訓資源,開展經營管理、食宿服務、接待禮儀、傳統技藝、導游解說、文藝表演、市場營銷等技能培訓,逐步提高鄉村旅游人才的整體素質。
(六)創新機制,實現扶貧效益最大化
一是創新鄉村旅游扶貧方式。對貧困戶發展農家樂,在享受鄉村旅游普惠政策的同時,可以享受d級危房改造、宅基地復墾、高山生態扶貧搬遷、地災救助、三峽庫區移民等政策的疊加扶持。還可以享受扶貧的信貸貼息、低息和無息借款等特殊政策;由企業開發的旅游景區,政府給予相關扶持政策時,將扶貧責任捆綁給企業。企業必須履行優先吸納貧困戶勞動力就業,收購貧困戶生產的農副產品,門票收入提成用于貧困戶扶危濟困、社保扶貧補助、經濟發展扶持等扶貧義務。建立鄉村旅游扶貧互助組織,探索無償扶貧資金有償使用機制,實現循環使用、滾動發展。二是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堅持鄉村旅游扶貧資源集體所有、村民共享。通過制定村規民約、鄉村旅游扶貧互助組織等方式明確并公示扶貧項目資金使用、利潤分配、項目受益農戶等重大事項,使鄉村旅游扶貧成果真正惠及貧困農戶。三是建立扶貧項目成果鞏固機制。加強扶貧項目后續管護指導工作,建立“誰所有、誰管護、誰受益”的管護機制,發揮扶貧項目效益。
篇8
關鍵詞:生產業 城市化 發展 推進 分析
一、明確定義概念
(一)生產業:生產業是指為保持工業生產過程的連續性、促進工業技術進步、產業升級和提高生產效率提供保障服務的服務行業。它是與制造業直接相關的配套服務業,是從制造業內部生產服務部門而獨立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本身并不向消費者提供直接的、獨立的服務效用。
(二)城市化:一般指人口向城市地區的過程。地區集聚和鄉村地區轉變為城市地區的過程?!〕鞘谢灿械膶W者稱之為城鎮化、都市化,是由農業為主的傳統鄉村社會向以工業和服務業為主的現代城市社會逐漸轉變的歷史過程。
二、我國研究現狀
我國有關這一理論的研究相對較少,也鮮有人對其進行獨立研究。主要理論散見于幾類文章中。針對這項情況,筆者將相關研究論文分為四類,逐一論述。
(一)對國內外生產業理論的綜述中提到的該類問題研究
1、國外服務業理論綜述:我國開始研究生產業不過十年,而西方國家此項理論研究自20世紀80年代起,比我們領先了近二十年,所以對國外生產業理論的綜述顯得尤為重要。在這一類里,李江帆、畢斗斗(2004)對國外生產業的相關研究成果,系統介紹和闡述了生產業對城市和區域發展的作用,介紹了Illeris(1993)的論文《服務業在當地經濟增長中的地位》;Saskia Sassen(1985)的理論:生產業的就業對城市功能性定位的反映。
2、國內服務業理論綜述:
《我國生產業發展的制約因素及對策探討》提出建議:加快城市化建設,促進生產業集聚。應按照集聚發展、強化輻射的要求,科學合理地劃分生產業不同的功能區域,引導生產業在區域間形成合理的分工協作體系和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實現生產業的區域性集聚式發展。
(二)生產業空間布局和區域影響研究
在《生產業的空間研究進展及其評述》中,其主題議題之一就是生產業發展的城市效果。研究認為生產業的專業程度和市場范圍大小與所布局城市在城市等級序列中的排位相對應。國內則分為2個方面開展:1、案例研究,得出結論是城市是生產業的主要集聚地,服務行業集聚可重構城市的空間結構,促進城市產業競爭力和綜合競爭力優勢的提升。2、區域層面城市生產業發展水平的含義及其與城市等級的關系,生產業發展水平越高,其所屬城市的服務功能和中心性就越強,生產業通過嵌入城市發展的等級結構,促進城市等級體系的形成與優化。
(三)各地方生產業發展狀況研究
很多省市在分析當地生產業發展現狀、問題和建議時會有關于生產業發展和城市化推進的相關研究。例如,在北京市社科院的《生產業及北京生產業發展研究報告》中,提出生產業促進城市產業升級,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生產業有助于增強城市自主創新能力,生產業能夠促進服務業專業化、市場化水平的提升,生產業有利于推動城市經濟可持續發展。
(四)實證分析類
在《國內外生產業空間集群的研究進展》中,主要進行了生產業區域集聚的檢驗與比較研究:文章中引述了國外Beyers對美國20世紀80年代生產業的集聚的研究,GILLespie等和Coffey對英國和加拿大進行同樣研究,Illeris 對北歐各國的實證研究。同時,提出中國的相關研究:鐘韻(2004)通過廣州市生產業的實證研究,提出其對周邊地區經濟發展的影響,提出我國中心城市發展生產業的思路。
三、綜述
由于國外生產業的研究較我國早,理論成果豐富,我國學者通過閱讀、總結國外的相關結果,介紹了生產業在城市化水平高的地方具有環境優勢、生產業對區域就業生產率的貢獻,從而發揮計劃城市體系功能等理論。
而我國學者依從類似的研究思路,展開案例性研究,以城市或地區為例,論證生產業與城市化水平的正相關性(實證角度)和他們的互相吸引與促進作用(歷史發展角度)。在理論構架發面,有人提出生產業與城市等級的關系,關注其對區域內城市化的輻射性作用和結構優化力;有人著眼于微觀層面剖析生產業對城市化推進的作用機制。
但該領域的理論研究同樣存在漏洞和問題。目前國內的理論研究多停留在介紹外國相關理論、進行實證分析和論證以及較淺層次地分析作用機制問題,缺乏更深刻的分析研究;同時實證性分析多立足于較小的城市或區域,缺乏更大范圍的視野,缺乏跨區域間的比較。
參考文獻:
[1]甄峰,顧朝林,朱傳耿.西方生產業研究述評
[2]鐘韻,閆小培.我國生產業與經濟發展關系研究
[3]趙群毅,周一星.西方生產業的地理學研究進展
[4]劉淑華.我國生產業發展的制約因素及對策探討
[5]蘇州大學商學院.生產業發展與地區結構調整研究
[6]夏杰長,吳家淼.我國生產業發展的差距、潛力與政策建議
[7]劉曙華,沈玉芳.生產業的空間研究進展及其評述
篇9
關鍵詞:休閑農業;鄉村旅游;問題;建議
一、我縣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現狀
我縣是一具有2200多年歷史的文明古縣,境內生態環境良好,田園風光十分優美,燦爛的人文景觀與秀麗的自然風光交相輝映,擁有豐富的農業與鄉村旅游資源,是我國發展休閑農業和開發鄉村旅游最早的地區之一。多年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工作,提出了“圍繞旅游抓休閑農業發展,抓好休閑農業促進鄉村旅游發展”的總體思路,充分發揮黟縣獨特厚重的文化和良好的生態優勢,加大農、旅結合的力度,大力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目前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備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品體系。以世界文化遺產西遞、宏村為代表的古村落觀光游已成為鄉村旅游的龍頭;以新農村建設示范村五里、深沖為代表的旅游專業村不斷發展;以木坑竹海、打鼓嶺等為代表的鄉村生態休閑游正在發展壯大;以龍池灣農耕文化園、竹海人家、秀里農莊等為代表的農家樂旅游效益日益明顯;以“豬欄酒吧”“南山堂”等為代表的度假體驗旅游新業態正引領古村落鄉村旅游轉型升級;以山地車、公路自行車、徒步、露營等為代表的鄉村體育休閑旅游發展勢頭強勁;以攝影、寫生、影視拍攝等為代表的文化、藝術創作專項旅游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目前,黟縣境內現有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景區景點22處(其中5A級景區2個、4A級景區2個、3A級景區2個、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2個);旅游專業村6個、省級農家樂旅游示范點4個、星級農家樂示范戶17家,遍及全縣8個鄉鎮;國家級旅游商品定點生產企業2家,省級1家;以木、竹等農副產品為原料的旅游商品個體私營作坊150多個,已形成四大類、1200多個品種的旅游商品系列,同時,發展了5個旅游商品購物市場和700多個購物攤點、門面。2010年黟縣被評為首批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之一,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已經成為我縣縣域經濟發展最具潛力的新的增長點,成為擴大開放的先導產業、結構調整的優勢產業、生態文明的綠色產業和改善民生的富民產業.全縣休閑農業發展呈現勃勃生機。
二、目前我縣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存在的問題
1、缺乏規模效應
目前全縣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還處在一個摸索階段,難以發揮積聚效應和規模效應。我縣擁有宏村、西遞世界文化遺產的品牌,但大部分還停留在觀光游的階段,景區經濟較為活躍,但對全縣輻射帶動能力不足,我縣大多數農民收入的主要構成還是以傳統農業和勞務收入為主,從旅游中收益比重很小。
2、特色不明顯,開發深度不夠.
黟縣農業旅游資源知名度低,特色不明顯,農業旅游資源開發的深度和廣度遠遠不夠,大多數游客還停留在鄉村旅游觀光、住農家樂、吃農家飯,游客的參與性不強,積極性不高,很難滿足游客多樣的旅游需求。許多鄉村旅游開發還存在一定盲目性,缺乏科學、合理的規劃指導,不少農村新建了現代樓房,與徽派建筑、田園風光為主的環境不相協調。
3、投入明顯不足,基礎設施不完善,產品檔次較低。
由于財力有限,對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投入明顯存在不足,農業旅游景區基礎設施特別是休閑農業配套設施薄弱;資源開發層次和整體管理服務水平較低,旅游商品缺乏地方特色,產品單一,檔次低,造成旅游客流和收入的季節性和淡旺季存在明顯差異,難以滿足游客需求。
4、市場競爭加劇
由于黟縣與周邊地區有著甚為相近的社會經濟背景和產業發展基礎,產業結構的雷同性相當強,甚至產業的成長演變過程也有著很強的相似性,客觀上造成市場競爭日益加劇,使得黟縣旅游業特別是休閑觀光農業的發展面臨嚴峻的挑戰。
5、經營人才缺乏,服務水平低下
我縣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大多在自然發展的基礎上形成,大多數經營者是農民,缺乏經營管理意識,很難適應旅游形勢發展的需要,在加上缺乏專業的培訓和指導,缺少對服務的管理和監督,服務意識和服務技能較差,影響了鄉村旅游經營和管理的水平,導致在接待服務等方面還存在許多不規范的因素。
三、促進黟縣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的建議
1、提高思想認識,加強組織領導
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是轉變農業增長方式,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增加農民收入的有力舉措。要進一步統一思想,轉變觀念,形成共識,加強領導,真正把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作為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突破口來抓。要進一步建立健全相應組織機構和工作機制,加強部門協調與合作,聯動有力、服務到位、工作高效;并加強宏觀指導,通過抓示范、樹樣板等形式,進一步擴大示范輻射效應,推動休閑農業的快速發展。
2、堅持規劃科學,布局合理
按照“科學規劃、高點定標、一步到位”的思路,高起點打造集生態高效、休閑觀光、旅游度假于一體的生態休閑農業。按一村一品的要求, 依據各村資源優勢、民俗文化、鄉村特色和產業發展基礎,將全縣66個村分成不同的類型, 找準市場定位,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明確發展方向和重點,合理布局,規范開發,制定短期及中長期發展規劃,按規劃組織實施。在規劃設計中要將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規劃、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小城鎮發展規劃、集體經濟發展規劃等有機地結合起來。將“農家樂”建設、休閑農業觀光園建設與新農村建設四大整治、城市發展規劃做好銜接。
篇10
關鍵詞:花卉旅游;鄉村產業;第三產業;經濟轉型
中圖分類號:TU98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7)03002505
1引言
隨著城市化、城鎮化、工業化以及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農業生產產值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逐漸減少[1,2],雖是國情決定的特殊性,但是農業作為整個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基礎,從國家戰略角度出發,仍需鞏固農業基礎地位,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花卉產業作為一項占地面積小、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大的優勢產業,是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的重要方向,是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提高農民收入水平的重要手段[3]。中華民族崇尚自然,尋求“天人合一”的和諧共處,對花草樹木有著獨特的情感和審美情趣,形成了豐富的中華民族特有花文化,花卉被賦予了人格化內涵。中國地域遼闊,花卉品種資源豐富,為花卉產業在中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2花卉景觀
花卉景觀是指由花卉組成的園林景觀形式,花卉景觀主要包括花壇、花境、花池和花臺、花叢、花群等類型,目前花卉旅游項目中較常用花壇、花境、花海3種形式。
2.1花壇
花壇是指具有幾何形輪廓的植床內種植各種不同色彩的花卉,運用花卉的群體效果來體現圖案紋樣,或觀賞盛花時絢麗景觀的一種花卉應用形式[4]?;▔酝怀鲺r艷的色彩或精美華麗的紋樣來體現其裝飾效果。
按照花壇表現的主體內容分為花叢式花壇(盛花花壇)、模紋式花壇、標題式花壇、裝飾物花壇、立體造型花壇、混合式花壇和造景式花壇。按照花壇所使用的植物材料可以將花壇分為一二年生花卉花壇、宿根花卉花壇、球根花卉花壇、專類花卉花壇、灌木花壇、蔬果類花壇以及混合式花壇等。按照空間形式可分為平面花壇、斜面花壇、高設花壇(花臺)、立體花壇。按照花卉的栽植方式可分為地栽花卉花壇、盆栽花卉花壇、移動式花壇(花缽)。按照觀賞期的長短可分為永久性花壇、固定性花壇(半永久性花壇)、臨時性花壇(季節性花壇)、移動性花壇。
2.2花境
花境是指模擬自然界林緣地帶各種野生花卉交錯生長的狀態,以宿根花卉、花灌木為主,經過藝術提煉而設計成寬窄不一的曲線或直線式的自然式花帶,表現花卉自然散布生長的景觀[4]。
花境按照設計形式可分為單面觀賞花境、雙面觀賞花境、對應式花境;按照花境所用植物材料可分為灌木花境、宿根花卉花境、球根花卉花境、專類植物花境、混合花境;按照花境顏色可分為單色系花境、雙色系花境、多色系花境。
2.3花海
花海景觀是一種開滿鮮花的自然景觀或者園林景觀,傳統上是指由密集開花的草本或木本植物組成,常采用大面積種植的方式,營造繁花似海的效果。隨著發展的連續性,“花”的定義也越來越寬泛,花海景觀定義擴增為觀賞植物具觀賞價值的部分大量集群式地在同一時間段內出現所營造出的景觀[5]。
花海的類型根據運營模式可分為花海景^休閑型、花卉科普觀光型、花鄉生態度假型、主題花園游樂型和花卉產業博覽型[6]。
3花卉旅游與花卉產業
3.1花卉旅游
花卉旅游以旅游市場為前提,以花卉資源為依托,是一項以滿足人們觀賞、游覽、療養、保健、科研、觀摩以及學習花卉知識等方面需求為目標的新興的綜合性旅游活動,是生態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
花卉旅游分為以下幾種類型:花卉生產參與型、花文化旅游型、花卉觀賞游憩型、花卉保健療養型、花卉科普教育型、花卉飲食購物型等[7]。
現代花卉旅游活動主要分為3類:①花卉旅游節慶項目。是指以花卉為主題的節慶活動,其經濟和社會效應在中國花卉旅游產業中占重要比例。②花卉生產基地改造的旅游景區。是指在適合花卉栽培條件的區域規劃建設的旅游景區,花卉資源包括本地品種和外地引進品種,改造方式包括部分加工和全部更新。③花卉市場,是指面向個體消費者的花卉及園藝用品售賣交易的場所。
3.2花卉產業
花卉產業是指花卉生產與貿易業[8]。花卉產業除包括常見的花卉,如鮮切花、盆栽花卉、觀葉植物、綠化苗木、草坪等產品外,還包括花卉種子和種苗、專用花肥、育花基質、園林機械等輔助產業,以及花卉產品直接的生產、加工、運輸、銷售和現代農業觀光旅游等行業[9]?;ɑ墚a業是世界各國農業中唯一不受農產品配額限制的產業,近十多年來,世界花卉業以年平均25%的速度增長[7]?;ɑ墚a業方興未艾,在21世紀最有發展前途的十大行業中,花卉產業被列為第二位。
花卉產業形式主要分為兩類:花卉旅游產業發展模式與花卉旅游營銷發展模式[10]。花卉旅游的產業發展模式是指花卉產業與旅游業結合較緊密,花卉旅游已經呈現出產業化發展特征?;ɑ苈糜螤I銷發展模式是指花卉產業與旅游業結合不夠緊密,花卉旅游僅表現為旅游營銷措施,產業化特征不明顯。
4花卉旅游產業發展案例
花卉旅游產業發展主要為三種模式:花卉―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模式、文化―花卉―旅游產業模式、旅游―文化―花卉產業發展路徑模式[11]。
2017年2月綠色科技第3期
蔡妤,等:基于產業轉型的鄉村旅游花卉景觀營造原則探討園林與景觀
4.1花卉―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模式
花卉―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模式為基于已有花卉資源,結合花卉文化,帶動旅游產業發展,花卉旅游是花卉產業的衍生物。
4.1.1荷蘭Keukenhof公園郁金香花展
庫肯霍夫公園位于荷蘭阿姆斯特丹近郊Lisse小鎮,自1949年第一次作為開放空間式的花卉展示公園以來,已有60多年的歷史。每年3~5月,700余萬朵的郁金香及風信子、洋水仙等球根花卉在這里競相開放,公園占地32 hm2,園內步行道總計15 km,是世界上最大的郁金香花展。
(1)景觀打造。庫肯霍夫公園整體以英式風格為主,高大的喬木、蜿蜒的小徑、青翠的草坪、幽靜的水池,突出郁金香的景觀觀賞效果[12](圖1)。荷蘭每年大約培育30億個郁金香球莖,自2006年起庫肯霍夫每年布置不同的主題,例如2008年的主題為庫肯霍夫中國年,2015年的主題為紀念荷蘭畫家梵高(圖2)。
(2)產品打造。公園的主要營業收入除了門票和餐飲外,還包括花卉及特色旅游紀念商品。園中的花藝與插畫等作坊,設計師和藝術家們以花為主題的創作作品等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產品。
(3)節慶打造。庫肯霍夫每年還舉辦藝術展覽,以其大量的藝術收藏而聞名,在園中布置了數百座雕塑及藝術品,是荷蘭最大的雕塑公園。
4.1.2法國普羅旺斯的薰衣草莊園
法國的是世界上薰衣草種植面積最大的國家,主要集中在南部的普羅旺斯地區,最富盛名的是VALENSOLE平原和LUBERON山區。目前已經形成了“花期―采后―加工―銷售”等多環節于一體的完整產業創意鏈條。
(1)景觀打造。法國薰衣草種植面積達14000 hm2以上,其中種植面積最大的是紫色薰衣草,宛如紫色海洋。
(2)產品打造。針對薰衣草的藥用、美容、健身、養生等多種功效,開發了眾多的薰衣草相關產品,提升其附加價值,薰衣草食用品、薰衣草干花制品、薰衣草精油及其衍生品、薰衣草工藝品等均為產業鏈中的重點產品。薰衣草產業鏈條的最高端――香水與化妝品、法國葡萄酒、法國時裝并稱為法國三大精品產業,舉世聞名,薰衣草產業已經成為法國創意農業的名片。
(3)節慶打造。每年的6 月到10 月,普羅旺斯的“薰衣草節”及嘉年華陸續開始。瓦朗索勒是最經典的普羅旺斯小鎮之一,每年7 月的第三個周日都會舉辦一年一度的薰衣草節,小鎮的居民會穿著傳統服飾,拿著薰衣草產品和農作用具在小鎮上表演游行。
4.2文化―花卉―旅游產業模式
文化―花卉―旅游產業模式為基于源遠流長的花卉文化,催生花卉產業的發展,進而促進旅游產業。
4.2.1日本東京都恩賜上野動物園
上野公園位于日本東京,是日本最大的公園,面積達52.5萬m2。上野公園原來是德川幕府的家廟和一些諸侯的私邸,1873年改為公園。
(1)景觀打造。園內櫻花數目多達1200棵,代表性的櫻花品種(染井吉野)。每年櫻花花季時,上野公園櫻花大道的緋紅云朵,早已在魯迅筆下化為國人對日本櫻花的第一印象?;ㄩ_時節在夜間燈光下觀賞“夜櫻”,是日本人賞櫻的獨特方式。
(2)產品打造。以櫻花為主題的各種商品,包括櫻花為原料制作的美酒和飲料、食用品、香水和護膚品、小飾品等。
(3)節慶打造。櫻花是日本的國花,每年3月15日至4月15日為“櫻花節”,也稱作“櫻花祭”,己有1000余年歷史。在此期間,來賞櫻的游客絡繹不絕。
4.2.2中國河南洛陽牡丹
洛陽主要牡丹參觀景點有“王城公園”、“西苑公園”、“國色牡丹園”、“白馬寺”、“白園”等。宋代時期牡丹栽培中心移至洛陽,由于掌握了牡丹的習性,管理得法,宋代洛陽牡丹栽培遠較唐朝長安普遍,不再是皇室貴胄的專有物。牡丹開遍洛陽,儼然成了洛陽的象征和代名詞。
(1)景觀打造。洛陽牡丹遍植全城的大街小巷、公園(圖5)、廠礦、機關、學校、賓館。中州大道兩旁的花帶中盛開的牡丹更使中外賓客一進入洛陽就感到“花城”的濃重氣氛。
(2)產品打造。牡丹藝術作品,包括唐、宋、元、明、清時期的陶瓷作品,有歷代的木、磚、石等雕刻作品,還有歷代的銀器雜件、刺繡等作品。至今牡丹畫家不計其數,牡丹剪紙全國有名,牡丹食品、牡丹化妝品發展勢頭強勁,牡丹盆花已成為人們節日裝點的首選,洛陽水席“牡丹燕菜”也廣為人知。
(3)節慶打造。每年的4月15~25日舉辦洛陽牡丹花會。自2004年起,洛陽市利用洛陽豐富的文化資源和山水景觀,逐步開發、形成了“春有牡丹花會、夏有小浪底觀瀑節、秋有河洛文化旅游節、冬有伏牛山滑雪節”的四季旅游節會產品。
4.3旅游―文化―花卉產業發展路徑模式
旅游―文化―花卉產I發展路徑模式的前提是旅游業已經取得了很好的基礎,在此基礎之上挖掘當地花卉文化,推廣花卉種植栽培,助推花卉產業。
4.3.1日本北海道富田農場
富田農場位于富良野地區,農場規劃12 hm2,是一個私家農場。富田農場是北海道最早的花田之一,原來僅僅種植薰衣草的農場,在這幾年主人的打理下,增加種植了金盞花、罌粟花等,逐漸形成了今日所見的彩虹花海(圖6)。目前已成為富良野地區,甚至整個北海道最著名的花卉農場,每年花季從4月開始,直至10月中旬結束。
(1)景觀打造。農場劃分了6個觀花區域,花人之田,主要觀賞加州罌粟、姬金魚草、金盞花等;幸之花田,主要觀賞不同品種的薰衣草;春之彩色花田,主要觀賞冰島罌粟、細香蔥、東方罌粟等;秋之彩色花田,主要觀賞鼠尾草、波斯菊以及醉蝶花等;彩色花田,主要以紫色薰衣草為主,搭配其他六色品種,宛如七色彩虹;傳統薰衣草田,富田農場最初保留下來的熏衣草田。
(2)產品打造?;ɑ苡^光為主,延伸花卉產業鏈,加工制作花卉相關產品,如干花、精油、香水、香皂、香草冰激凌等這一系列產業鏈,在豐富園區旅游產品內涵的同時也充分挖掘了園區花卉產業的效益。
4.3.2中國臺灣大溪花海農場
大溪花海農場位于中國臺灣的桃源縣,是臺灣北部最大的花卉農場。大溪花海農場總占地95 hm2,已開發面積約17 hm2(圖7)。大溪花海農場所屬土地19世紀曾栽種過香茅,供生產香茅油,后改為種植綠茶。2011年左右,大溪花海農場的構想逐步產生,透過許多對于香草有心人士的努力與溝通,經過一年多的轉作計劃與環保工法的整理,正式成立大溪花海農場。
(1)景觀打造。大溪花卉農場主要包括四個主要觀花區域?!白仙珘艋脜^”,種植近2 hm2的薰衣草、鼠尾草等紫色香草花卉?!安屎缁ㄌ飬^”,種植各色花卉,而且四季都會更換不同的顏色和花卉?!帮L情萬種區”,種植多年生的灌木植物?!疤靽稹保活w樹坐落在大片的花田里。
除了花卉外,在山丘上還有座“小牛仔牧場”,在這里不但可以和小馬、小羊、小兔子等小動物們親近、喂食,還有一個“小蜜蜂生態屋”,小朋友可以在那里親眼看小蜜蜂們是如何釀造花蜜。還有南歐浪漫文藝風格的“梵谷之家西餐廳”,西班牙紅色調且多功能的“香氛工坊”。在香氛工坊旁的是種滿各類香草的“艾麗斯香草園”,兼具植栽教學及販賣花卉盆栽的“花海育嬰房”。
(2)產品打造。在大溪花海農場里除了有花海農場獨家開發的歐式香包、植栽、手工餅干、熏衣草午安枕等DIY活動,還可以享用高級香草料理,或優雅的下午茶,也可以進行庭園烤肉等活動。
5鄉村花卉景觀營造原則
5.1花壇――點綴式
花壇通常具有幾何形的栽植床,因此屬于規則式種植設計,多用于規則式園林構圖中;花壇主要表現花卉群體組成的圖案紋樣或華麗的色彩,不表現花卉個體的形態美;花壇多以時令性花卉為主體材料,因而需隨季節更換,保證最佳的景觀效果。氣候溫暖地區也可用終年具有觀賞價值且生長緩慢、耐修剪,可以組成美麗圖案紋樣的多年生花卉及木本花卉組成花壇。
花壇景觀季節時效性強,可以快速形成景觀效果,但是苗木替換成本和養護費用較高,目前在園林中主要承擔景觀點綴功能。在鄉村景觀中,花壇設計應遵循以下原則:①裝飾重要節點:鄉村景觀中花壇適宜應用在重要的節點展示區,如園區入口、廣場中央等,起到點景作用。在節慶期間使用,起到渲染節日氛圍的效果;②融合地方文化:花壇的圖案應結合地方文化,突出地域性文化特色;③降低灌溉成本:植物宜選擇較耐旱植物,減少灌溉次數;④優選色葉植物:為降低苗木投入量,可以選擇花期長的植物材料,優先選擇觀色葉植物。
5.2花境――鑲嵌式
花境的種植床呈條帶狀,或為直線或為曲線;花境內部的植物配置呈現自然式的斑塊混交,立面上高低錯落有致;花境內部的植物配置存在季相變化,每季至少有3~4種花為主基調開放,形成鮮明的季相景觀;花境以多年生花卉為主,一次栽植,多年觀賞,養護管理較為簡單。
花境景觀豐富自然,季相變化明顯,一年種植多年可用,養護管理相對粗放,符合我國崇尚自然、提倡節約型園林的需求,近年來日益受到重視,在國內廣州、杭州、北京等城市的園林景觀中已經逐漸投入使用,但由于設計手法相對復雜,施工精細,在鄉村景觀中尚未得到有效推廣[13]。在鄉村景觀中,花境設計應遵循以下原則:①保證多年可觀:植物材料宜選擇宿根植物,搭配低矮灌木,形成混合花境,降低苗木投入次數;②優選節水耐旱:花境應選擇耐旱耐貧瘠植物材料,如賽菊芋、荊芥等,保證可以在不需要人工養護的情況下正常生長,降低養護成本;③突出鄉野趣味:花境適宜布置在節點區域的小路兩側,結合兩側地形,形成野趣園路,增加鄉村景觀的鄉野趣味性。布置在節點道路環島區域,依托島狀花境,形成道路轉折處的視覺焦點;④營造特色景觀:花境在道路兩側呈線性布置,形成節點性花廊景觀。也可以直接采用花境形式布置園區,例如加拿大溫哥華的布查特花園,打造鄉村景觀特色,形成常年可觀的花境觀賞點,帶動鄉村旅游產業發展。
5.3花海――斑塊式
花海的種植床一般呈現斑塊狀,種植床面積較大;花海的植物主要由單種花卉或者同屬花卉不同色彩的品種搭配而成;花海內部植物材料花期集中,同品種或不同品種同期開放,形成壯麗的花海景觀。
花海景觀近幾年來倍受國人青睞,但是當前中國的花海景觀,無論從旅游還是農業角度而言,都是一個新興產業,花海景觀的規劃設計和營建方法尚處于模仿國外案例的初始階段。
(1)融入地方產業。鄉村景觀中的花海植物宜結合當地的產業鏈,優先選擇與農產相配合的植物材料,如油菜花、向日葵等,推行“亦農亦旅”的發展模式,避免出現“花開歡笑短,花落憂愁長”的“潮汐”現象。
(2)保證節水耐旱?;ê>坝^面積較大,灌溉成本較高,應優先選擇耐旱植物材料,可以滿足“靠天吃飯”。
(3)延長觀賞花期。最大限度的延長花海的觀賞花期,通過配置不同花期的花卉品種、選擇二次開花和多次開花植物達到延長觀賞期的目的。
(4)高低復合配置??梢赃x取高低不同的兩種及多種花卉搭配種植,此開彼落,延長花期,加強花卉群體的觀賞效果,增加人工群體的生態穩定性。
6結語
鄉村經濟的轉型和環境面貌的改善是新農村建設的兩大核心目標,花卉旅游是促進經濟轉型、改善鄉村環境的重要途徑之一,花卉旅游以花卉景觀為主體和骨架,各項相應活動開展為血肉,結合地方產業鏈,以提升鄉村景觀項目的生命力,推動新農村社會、經濟、生態環境等方面的協調發展,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李娟,王健,任.我國休閑農業發展現狀及Σ叻治[J].北方園藝,2014(9):214~218.
[2]張培.現狀、動力、趨勢:我國休閑農業旅游近20年的發展軌跡研究[J].天津農業科學,2015,21(3):45~49.
[3]呂丹.花卉產業的建設與發展[C]//云南省科學技術協會,紅河州人民政府,中國通信學會.第六屆云南省科協學術年會暨紅河流域發展論壇論文集――專題一:紅河流域特色產業轉型升級.蒙自:云南省科學技術協會,紅河州人民政府,中國通信學會,2016:4.
[4]董麗.園林花卉應用設計(第2版)[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0:42.
[5]符木,劉晶晶,方翠蓮. 中國花海景觀的緣起、發展和現存問題[J].園林,2016(2):12~15.
[6]高亦珂,符木,劉晶晶,等.中國花海景觀的復合化模式[J].園林,2016(2):22~26.
[7]謝云,王小德,孟明浩,等.臨安市花卉旅游業發展前景探討[J].浙江林業科技,2005(2):65~68.
[8]劉燕.中國花文化與花卉產業[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1(S1):87~89.
[9]楊利平.淺談花卉產業概況[J].農民科技培訓,2012(3):23~24.
[10]周武忠.中國花文化研究綜述[J].中國園林,2008(6):79~84.
[11]向宏橋.國內外花卉旅游發展模式研究[J]. 旅游論壇,2014(1):27~31.
- 上一篇:煤礦電氣工程論文
- 下一篇:外商投資企業清算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