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農業發展的認識范文

時間:2023-07-07 17:34:4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促進農業發展的認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促進農業發展的認識

篇1

農業部副部長張桃林在北京小湯山特菜基地視察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研制的智能農業系列產品、浙江臺州一鳴機械設備有限公司生產的全自動水稻育秧播種流水線、北京市農機試驗鑒定推廣站的秸稈藤蔓處理機等設施農業裝備時指出,設施農業是綜合應用工程裝備技術、生物技術、環境技術和信息技術,按照動植物生長發育所要求的最佳環境,進行動植物生產的現代農業生產方式,促進設施農業發展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任務。

張桃林強調,智能化、精準化、信息化是設施農業裝備的重要發展方向,科研院所和企業一定要努力提升科研創新能力,加強技術攻關,研發生產輕型、簡捷、實用、質量好、(受)市場歡迎的設施農業裝備,著力解決農業生產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從而推進設施農業裝備應用發展,提升我國設施農業整體水平。

在設施農業裝備技術專題報告會上,據農業部農業機械化管理司司長宗錦耀介紹,經過20多年的發展,我國初步形成了以設施品種繁育設備、設施栽培管理設備、營養和植保設備、溫室設施設備以及設施農機具為主的設施園藝裝備體系;以規模化飼養設備、養殖管理和標識設備、畜禽舍沖洗消毒設備、環境調控設備以及糞污處理設備為主的設施養殖裝備體系:以工廠化基礎設施、水質檢測及處理設備、精準飼喂設備、產地保鮮設備為主的設施水產裝備體系。為設施農業的安全穩定生產提供了物質基礎。2010年,設施蔬菜總產量超過1.7億噸,占蔬菜總產量的25%;規模化養殖場豬肉、牛奶產量分別達到3,270.9萬噸、1,662.6萬噸:設施水產品產量達到780萬噸,約占水產品總產量的15%。設施農業產業經過引進、消化、吸收和自我創新的過程,已進入全面提升的發展階段。

篇2

【關鍵詞】互聯網;農業;電子商務本文系2017年度遼寧省社科聯遼寧經濟社會發展立項課題:遼寧“互聯網+”鏈接農業發展對策問題研究(項目編號:2017lslktyb-109)的階段性成果。

一、互聯網促進農業發展文獻綜述

(一)互聯網與農業發展結合研究

當移動通信技術、計算機、大數據、物聯網等先進技術在農業領域廣泛應用,原本在農業領域分散的線下銷售模式與原手工粗放式生產轉向線上銷售與智能化生產,信息、網絡和高科技慢慢融入農業的整個產業鏈條,包括產、供、銷等多個環節,并且帶動IT設備、互聯網金融、電子商務、大數據信息服務等產業鏈條的全面升級。在互聯網對農業信息傳遞功能方面,汪雷、汪衛霞(2010)以信息不對稱理論為基本分析工具,通過重點分析農業信息的傳播內容、傳播途徑等方面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問題,研究了我國農業信息不對稱問題導致農業信息傳播滯礙的原因與機制[1]。嚴方(2006)、李志達(2011)、李亮(2013)對“互聯網+農業”信息利用現狀、存在問題、解決方案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研究[2][3][4]。從以上學者的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出,“互聯網+農業”對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們應當首先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同時調動企業、社會、政府的參與,拓展“互聯網+農業”發展模式,從而打開農業經濟發展的新篇章。

(二)互聯網促進農業發展對策建議研究

在利用互聯網促進農業發展的對策建議方面,朱鏈萍、張建華、王澤天(2015)等學者從定性層面做出了探討,從“互聯網+金融”“互聯網+支農”“互聯網+耕地寶”的多種模式出發,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5][6][7]。趙愛雪(2015)提出農業“互聯網+”行動方向[8]。萬寶瑞(2015)認為互聯網滲透到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自然會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作為政府首先應該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上給予資金支持;其次在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方面,要注重物流、互聯網金融方面的建設;最后在提升農村信息水平和農民互聯網應用能力的基礎上,將農村基層應用互聯網與農業現代化連接起來,將信息化滲透到農業政務管理、農產品銷售、農業生產等各個環節[9]。從眾多學者的研究中我們可以總結出,利用互聯網促進農業發展的對策建議要結合本地區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從政策支持、頂層設計、互聯網金融、大數據開發、電商平臺等多個角度來探索互聯網促進農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二、互聯網促進農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農村互聯網信息技術發展比較落后

互聯網與農業的結合首先體現在信息技術方面,但是我國農村信息技術的發展水平和普及率卻不盡人意。首先,互聯網技術并未徹底改造農業生產環節以提高生產率。其次,互聯網技術并未運用于農業生產過程中品質監督和管理過程。最后,互聯網技術并沒有將農業生產經營活動中的各個環節打通并整合成精煉而完善的產業鏈。

(二)農村信息技術人才匱乏導致農民積極性不高

農村教育資源缺乏,對教育重視程度不夠導致農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低,學習理論知識的能力有限,專業素質有待提高。農業從業人員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較慢且農民對于“互聯網+農業”潛在價值和發展前景沒有正確的認識,因此對于互聯網促進農業發展的認識不夠深刻,參與的積極性不高。

(三)“互聯網+農業”的相關配套服務發展滯后

完備的物流體系和金融支持是農村“互聯網+農業”發展所必備的條件。而目前大部分農村地區發展所需的農村物流、金融服務等跟不上,如目前農村物流已經實現縣城和鄉鎮全覆蓋,但是絕大多數行政村還沒有物流點,“最后一公里”問題嚴重,農民網上經營農產品銷售面臨發貨難問題。金融服務上更落后,目前大多數銀行只在縣城有網點,在鄉鎮只有農村信用社或者農業銀行,而且大多數網點并沒有自動存取款的ATM機,金融服務跟不上,影響農民的網上交易。

三、互聯網促進農業發展的對策

(一)加強“互聯網+農業”發展的頂層設計

用互聯網思維構建現代農業發展新體系“互聯網+農業”的本質是將互聯網技術和思維全面融入農業經濟發展的全過程,而不是互聯網與農業的簡單拼接,是一個漸進的、動態的長期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頂層設計、分階段推進。因此,必須從全國層面加強和完善“互聯網+農業”的頂層設計,制定“互聯網+農業”的發展戰略規劃,從基礎設施、專項應用和服務體系等方面入手,明確入手環節、支持重點、推進措施,用互聯網思維方式,將互聯網有機融入現代農業發展的各個環節,對“互聯網+農業”發展的建設任務進行合理布局和優化配置,形成全國統籌布局、部門協同推進、各市分類指導的“互聯網+農業”發展新體系。

(二)加強網絡覆蓋面,注重發展延伸

要發展農村互聯網,首先,是要對互聯網金融進行全面覆蓋,考慮到目前互聯網金融的覆蓋速度,傳統互聯網金融還需要發揮主力作用,要不斷地投入,并且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優化、培養、發展農村金融的主體,并且還要向相對落后的地區進行推進、延伸等,要更大程度地發揮傳統金融的作用,增加其規模,有利于將來傳統金融向互聯網金融的過渡,擴大金融服務的范圍,為將來的農村互聯網金融打下基礎。

(三)利用互聯網打通農業各個環節

農村基層應根據本地區的特點,把自己本地區的優勢與農村現代化建設連接起來,將互聯網滲透到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的各個環節。農業只有把金融、物流、銷售各個環節都打通,搭建電子商務平臺,給予參與的農戶以政策、資金的支持,以促進當地互聯網行業和農業的相互協調發展,才會促進我國現代化農業的建設。

作者:李宏暢 單位:遼寧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汪雷,汪衛霞.基于信息不對稱的現代農業信息傳播體系構建[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0(7):97-100.

嚴方.互聯網上農業信息資源的整合、利用與管理研究[D].湖北:華中農業大學,2006.

李志達.基于互聯網的農業專家系統發展研究[J].農業科技與裝備,2011(6):135-136.

李亮.農業個性化門戶服務模式研究與實現[D].陜西: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3.

朱鏈萍.互聯網金融優化農村支付環境路徑選擇[J].金融經濟,2015(10):62-63.

張建華.互聯網金融對農村信用社轉型發展的啟示[J].吉林金融研究,2015(4):43-45.

王澤天.互聯網金融下的農村金融發展策略調整[J].吉林金融研究,2015(7):40-42+54.

篇3

關鍵詞:基層農業技術;推廣路徑;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業也逐漸邁向了新時代。我國當前的第一要務就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將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變。先進的科學技術能夠促進農業更快地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有效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增加農民收入,確保我國的糧食安全,促進我國經濟平穩健康地增長。

一、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廣農業技術的必要性

1.我國農業發展的需要。

將農業發展方式由傳統的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是加快我國農業發展進程的主要途徑。雖然目前看來,我國糧食產量一直處于穩步上升狀態,農民的收入水平也逐年上漲。但是,一直維持當前的農業發展模式,很難適應目前局勢的要求,最終必然會阻礙農業發展進程,在“三農”問題上難以得到突破性進展。所以,我國經濟要想保持快速發展,就必須將農業發展向深層次推進。

2.幫助提升綜合生產能力。

在全國范圍內推廣農業技術,能夠將現代化的科學技術轉化為實際生產力,有效提升我國糧食產業、畜牧業和水產養殖業的綜合生產能力。能夠幫助加快農業的發展步伐,開創更多的精品品牌,打開市場,為農民創收。

二、我國農業技術推廣現狀分析

1.推廣人員總體素質有待加強。

目前,我國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數量較少,缺少具有專業水平的高素質管理人才,整體素質還有待加強。因為人手不足且技術水平達不到要求,大大降低了我國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的工作效率和實際效果。不僅如此,這些工作人員自身對技術推廣工作認識不足,沒有意識到這項工作的重要性,耽誤了推廣工作的進度,使許多本應該及時傳達到的最新技術,不能在第一時間下達基層農村中為廣大農民所用。

2.推廣對象的素質偏低。

基層農業技術的推廣對象主要是農民。在我國,農民的受教育程度偏低,多數只有小學文化水平,對信息的接收、理解能力較弱。他們很難在短時間內理解、掌握新技術的使用方法,往往會放棄他們認為難以操作的新方法而沿用舊方法。這為技術推廣工作造成了不小的阻礙。

三、基層農業技術推廣路徑

1.提高推廣人員的專業素養。

為了更好地提高推廣人員的專業素養,可以由當地政府出資,對這些技術推廣人員進行統一培訓,幫助他們擴展專業知識,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還要轉變他們的思想認識,幫助他們充分了解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的重要性,使他們對推廣工作認識更充分,對工作更認真、更投入。

除了開設培訓班,還可以通過引進專業技術人才來為技術推廣團隊增加新鮮的血液。通過這些專業技術人員的指導幫扶,帶動整個團隊的素質水平提升。

2.從實際情況出發。

目前我國農業的技術推廣工作沒有充分考慮到推廣地區的實際情況和農民的實際要求。農民需要的是便于操作的、具有實用價值的、能夠為他們帶來實際效益的科學技術。在今后的推廣工作中,要注意隨時結合客觀實際,在推廣工作開展前先對該地區的農民進行一個走訪調查,了解他們的實際需求,以此為依據,改進自身的技術不足,研發出該地區廣大農民所需要的農業技術。

在探索研發過程中,還可以適當參考農民的意見,結合他們的實際經驗,不斷改進技術中不成熟的部分,及時調整研發方向,盡可能為他們提供既操作簡便又能夠創造實際效益的農業技術。

3.加大對農業技術研制的投資力度。

國家政府在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過程中,能夠適當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每年統一發放技術推廣經費,為研制出具有實用價值的、能夠實實在在為廣大農民創收的農業技術提供資金支持。只有免除了科研技術人員的后顧之憂,工作人員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為我國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保障糧食安全、促進經濟平穩快速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篇4

【關鍵詞】 “互聯網+農業” 農村 信息

一、發展“互聯網+農業”的重要意義

1、有利于拓寬農產品的流通渠道

農產品流通問題是影響農業發展的核心問題。傳統農業品的銷路非常窄,除了少數農戶選擇自主零售之外,大多數農戶尤其是種植數量比較多的農戶都將農產品批發給了零售商,而零售商的數量比較少,農戶選擇的余地比較少,議價空間也比較小,往往難以獲取較高的利潤,有時甚至出現滯銷的狀況。“互聯網+農業”的發展可以讓農民實現農產品在互聯網上進行電子交易,不僅面向國內市場,甚至可以銷往國外市場,從而擴大銷售渠道,提高議價空間,促進農產品的流通,獲取更好的經濟效益。

2、有利于構建通暢的農業信息平臺

農業信息的暢達問題仍是制約農業發展的一大因素。農業信息不通暢就會造成農民盲目地進行農業生產,農業風險也會隨之增大。發展“互聯網+農業”可以幫助農民實現信息的暢通,既能讓他們在互聯網信息平臺上獲取科學精準的務農信息,給他們提供農業生產技術方面的支持,又可以讓農民通過網絡了解外界信息,尤其是了解農產品的市場需求信息,從而避免生產上的盲目性,更可以透過電子平臺獲取與農業相關的氣象、預警、法律法規等方面的信息,從而有效規避風險。

3、有利于優化農業產業結構

傳統的農業發展,農民對市場信息的獲取渠道比較少,所獲取的市場信息往往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滯后性。當某類產品生產過剩而滯銷的時候,農民紛紛棄之,于是又造成了該類農產品的短缺;當某類農產品產量不足而供不應求的時候,農民爭而生產,于是又造成了產量過剩,這樣必然不利于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而隨著“互聯網+農業”的發展,農民可以利用網絡平臺獲取實時精確的市場信息,降低生產的盲目性,減少生產風險,優化農業的產業機構,實現效益的最大化。

二、發展“互聯網+農業”面臨的問題

1、“互聯網+農業”發展未得到足夠重視

我國是農業大國,政府非常重視農業的發展。各級政府在農業發展、農村建設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人力和物力,農業正朝著現代化和產業化的方向發展,但是在促進“互聯網+農業”發展方面所投入的資金還有待于提升。此外,農村基層領導對“互聯網+農業”缺乏應有的重視。村領導干部處于最基層,與農民的接觸最多,對農村和農業發展有著最直接的認識,如果他們對“互聯網+農業”的發展把握不準,對互聯網技術在農業發展中的重要性認識不充分,必將影響和制約現代化農業的發展。

2、農民對“互聯網+農業”的積極性不高

影響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農民,因此“互聯網+農業”發展的內在推動力就是農民,只有農民充分認識到互聯網等信息技術對農業發展的重要性,他們才會想辦法采取行動,克服困難,學習相關知識,促進互聯網在農業發展中的運用。

目前,普遍存在的問題是農民對“互聯網+農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當“互聯網+農業”沒有得到普及的時候,農民不會預判未來互聯網對農業發展帶來的優勢和實惠,很難對互聯網技術的推廣和應用給予足夠的重視和充分的認知。即使有些農民已經開始接觸互聯網并進行網購,但是部分農民在網購時往往采用貨到付款,也就是說他們對電子交易的信任度不高。同時,對于通過互聯網來經營農業,實現農產品的網絡銷售以及在網絡上獲取農業信息和農產品市場需求的信息,很多農民都不能理解。如果農民對“互聯網+農業”沒有正確的認識,就不能從思想上說服他們積極參與“互聯網+農業”的發展。

3、涉農網站建設沒有充分發揮作用

要在農業發展中發揮好互聯網作用,需要進行統一的規劃和科學的統籌,建立農業信息化平臺,在平臺上共享農業信息和客戶信息,實現資源的共享,為農民提供服務和支持。我國雖然也建立了許多涉農網站,但是這些網站專業性和實用性不強,農業信息服務體系還沒有形成,電子商務給農產品銷售帶來的作用尚未發揮。大多數涉農網站所提供的農業信息都是一般性的面向所有農民大眾的信息,農業生產和銷售真正需要的具有指導意義信息,特別是具體到所從事農業的類型、所處的地理位置、某類農業的市場信息等,網站則涉及較少,這就使得農民難以從其中獲得有商業價值的信息。此外,涉農網站的互動程度不高。網絡化最大的優點就是交互性比較強,用戶之間可以即時溝通。但是涉農網站在開發的過程中沒有發揮網絡的互動性,網站僅僅是提供一些信息交換服務,用戶之間無法參與互動,其所的信息難以為農民提供有效服務。

4、專業技術人才相對缺乏

目前,大部分農村地區實現了互聯網覆蓋,掌握技術的農民能夠運用網絡進行簡單的網購。農民在通過網絡購買生活用品的同時,也逐漸意識到他們所生產的農產品也可以借助網絡銷售拓展銷售渠道,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利潤率。但這需要強有力的技術支撐,不僅要了解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數據處理技術和在線支付技術等,還要更多地了解農業發展和市場運作的相關知識。所以要發展“互聯網+農業”,就需要更多的專業性人才來帶動,這些人才不僅要具備相關信息技術和操作能力,還應該具備一定的經濟常識和市場知識。而農民總體的文化水平比較低,會操作計算機的可能大有人在,但是既懂得信息技術又具備商業頭腦的人則少之又少。所以要發展“互聯網+農業”,就必須為農村輸送高水平的專業技術人才。

三、推進我國“互聯網+農業”發展的建議

1、加快“互聯網+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加強農村信息化設施建設是推動“互聯網+農業”發展的基礎,因此發展“互聯網+農業”首先應該做好基礎設施建設,由政府主導、多方推動對農村電信和互聯網實施重點建設。目前我國大部分鄉鎮都已具備寬帶上網的條件,要讓經濟條件允許的農民都能在家中安裝網絡。還應該積極優化網絡通信基站,改善農村地區通信質量,保障農民權益,同時做好服務工作,促進其健康發展。2015年上半年我國新增網民1894萬人,其中農村網民占48.0%,比整體網民中農村人口的占比高出20個百分點。農村地區新增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達69.2%。未來幾年內,手機上網將是帶動農村地區網民增長的主要動力。如今3G、4G網絡在農村地區得到了普及,農民即使不安裝寬帶,也可以用手機連接網絡,享受到網絡所帶來的便利。

2、加大宣傳力度,推廣“互聯網+農業”的應用

推進“互聯網+農業”的發展,就要加大宣傳力度,不斷加強農民對互聯網的認識。基層政府要以多種形式對村民進行現場示范和講解,普及互聯網知識。讓農村居民了解互聯網,不僅要讓他們了解互聯網是什么,還要教會他們如何使用,提升農民對互聯網技術的認知度和操作水平。從農民中選拔思想先進、文化水平比較高的人,免費接受政府所提供的培訓,讓他們從基礎的計算機、互聯網、電子商務等知識學起,逐漸發展成“互聯網+農業”的技術人員。據統計,2015年我國農村網民規模達1.86億,與2014年底相比增加800萬。農村地區10―40歲人群的互聯網普及率比城鎮地區低15~27個百分點,這部分人群互聯網普及的難度相對較低,將來可轉化的空間必定較大。

3、構建科學有效的農業信息平臺

發展“互聯網+農業”,應該積極搭建能夠提供全面、豐富、準確、及時農業信息的平臺,構建一個利用互聯網技術和農產品市場相配套的流通渠道,為農民提供及時準確的市場信息,拓寬農作物銷售的市場空間,讓農產品能夠面向全球的大市場去爭取更多的市場機會,讓我們國家的農產品真正走出去,讓我們的農民真正獲益。農業信息平臺不僅要提供豐富的農業信息和查詢、農產品展示,還應該提供完整的在線交易功能,例如在線交流洽談、農產品的銷售和訂購等網上交易功能。各村鎮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讓沒有條件安裝網絡的農戶到鄉鎮或者社區中可以查詢并應用。同時政府還可以加大宣傳,鼓勵更多的涉農企業建立試點的“互聯網+農業”平臺,在信息平臺上為供需雙方提供服務,完善供應鏈,提高農業經營效率,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圍繞互聯網打造面向農村的綜合信息服務體系,必將在調整農村經濟結構,轉變農村經濟發展方式方面起到積極的作用。

4、吸引專業人才扎根農村建設

能否吸引到高學歷、高素質的實用型人才扎根農村建設成為制約“互聯網+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雖然農村在各方面的設施和條件方面都不如城鎮,但是農村資源豐富、地域廣闊,有些農村地區的特色資源早已被創業者所看好,吸引了相當數量的農村創業者。農村創業者們有魄力,有想法,有的創業者已經在農業發展中大有作為,也得到了當地農民的關注和認可,他們的行為對農民的行為有重要的影響。應通過他們更新基層管理者和農業經營者的發展觀念,體驗“互聯網+農業”,運用農業電子信息平臺購買農資產品、獲取信息等,讓互聯網技術覆蓋到農業發展的各個方面,真正發揮電子商務的作用。鼓勵各級各類農業院校、職業院校和村官培養等加強對“互聯網+農業”人才的培養,使人才供應在數量、結構和素質等發面適應未來農業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 姜媛:發展農業物聯網 加快農村信息化建設[J].科技信息,2012(5).

篇5

 

關鍵詞:設施農業 發展歷史 現狀 思路

設施農業是知識與技術高度密集的產業,集成了現代科學領域如信息、電子、能源、建筑、材料、機械、生物、品種、栽培、養殖、管理等現代科學技術,是最具活力的現代農業,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農業現代化進程的重要標志之一。因此,設施農業應該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火車頭”,現代農業建設的先導區、示范區,農業持續增長的“增長極”。面對當前資源緊缺、生態環境污染嚴重、農業從業者隊伍日益萎縮、農民增收日益艱難、國內外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嚴峻現實,改變傳統農業生產方式落后、結構單一、技術含量低下、效益微薄、農民增收困難的現狀,就勢必要改變落后的生產方式,走技術密集型道路,促進農業持續高效發展,促進農民持續穩步增收,因此,發展現代農業的根本途徑就是大力推進設施農業建設。

1國內設施農業發展歷史及現狀

    我國設施農業歷史悠久。據記載在漢代就有了以油紙作為透光蓋層的原始溫室。到清代末期,出現了現代意義上的溫室,其結構形式為一面坡式,以玻璃作為透光材料,夜間采用草簾保溫。20世紀50年代,從前蘇聯引進保護地栽培技術,但由于設施條件和技術手段原因,設施農業發展十分緩慢;60年代末,由簡單覆蓋、風障、陽畦、溫室等構成的一整套保護地生產技術體系在北方城市郊區出現。70年代,從日本引進地膜覆蓋技術,溫室很快得到推廣,對保溫、保墑、保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80年代,以日光溫室、塑料大棚、遮陽網覆蓋栽培為代表的設施園藝發展迅速,形成了以塑料棚為主的與風障、地膜覆蓋、陽畦、溫室等相配套的保護地蔬菜生產體系。90年代以來,我國較大規模地引進國外大型連棟溫室及配套栽培技術,設施農業以設施園藝作物生產為主迅猛發展。到2000年,我國以蔬菜栽培為主體的設施園藝面積已達210萬hm2,按絕對面積計算為世界第一。在設施園藝研究領域,我國取得了一定的進展,試驗研究出比較適合我國氣候條件與國情的園藝設施,在保護地栽培、節水灌溉、機械化育苗以及無土栽培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就,部分研究成果已逐步在生產實踐中得到廣泛應用與推廣。目前我國設施農業不僅包括園藝作物,也廣泛地用于大田作物、林果生產、畜禽飼養、水產養殖等領域。

2江蘇省設施農業發展現狀

2.1認識程度不夠

    江蘇省農業科研、農技推廣人員知識老化、年齡老化、后繼乏人問題十分突出,絕大部分科技人員對設施農業相關的知識和技術了解不多,有的農技推廣人員這方面的技能還不如專業大戶,更談不上提供優良有效的服務。自2002年鄉鎮農技服務體系改革以來,農業大市興化市全市至今沒有新增一個大學農學專業畢業生。其他地方農業部門也反映,現在高校農學專業學生離農傾向十分嚴重。

2.2生產隊伍素質不高

    目前市縣鄉級農技人員學歷層次偏低、知識陳舊、結構老化、思想僵化、喪失學習能力、靠吃老本的經驗主義種田,已不適應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的需要,而且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量青壯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隊伍日益萎縮、老化,部分地區出現“勞力荒”、“老齡化農業”。

2.3相關政策不配套

    江蘇省設施農業起步較遲、規模不大、水平不高,要加快發展,亞待政策扶持。同時,設施農業是典型的高投人、高效益的產業,一棟占地667時的普通簡易日光溫室,建設成本需要1.2萬元以上。政府補貼一般每667m2只有1000元,普通農戶想要投人往往力不從心。設施農業的大棚、內部設施等不能作為固定資產抵押,無法向銀行貸款。如何解決農戶發展設施農業前期投人資金不足的難題,促進農民增收,已成為全省設施農業發展中一個重要課題。

2.4設施農業規模不大

    設施農業是資金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的復合型產業。發展設施農業需要一定規模的連片土地,江蘇省從事設施農業基本上是農戶分散經營為主,農戶無力高投人發展設施農業,大戶迫切希望擴大生產規模,又遇到土地流轉難度大的問題,導致設施農業規模化、產業化水平較低。

2.5設施技術研究不夠

    江蘇省設施農業起步晚、發展不快,技術研究與生產需要嚴重脫節的問題,巫待引起高度重視。目前設施農業主要涉及花卉、苗木、蔬菜、菌菇、養殖等方面,種養技術和設施裝備的研究開發方面,特別是工廠化高效農業設施技術與發達國家相比有很大差距。全國蔬菜之鄉山東壽光開展研究很早,目前第五代日光溫室已大量應用生產,而江蘇省至今還沒有自主研發的、適合本地情況成熟完善的設施類型。 進步和可持續發展。

3加快江蘇省設施農業發展的思考

3.1提高對設施農業重要性的認識

    要從戰略高度去認識設施農業,大力推進設施農業建設,助推現代農業發展。既不能“一窩蜂”式擴大設施農業的規模,也不能“蝸牛式”發展設施農業。省委梁保華書記在蘇南工作會議上指出,蘇南地區農業比重較低,但地位重要,要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依靠科學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農業,重點是發展高效、特色、設施、生態、觀光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因此,要正確認識設施農業,要結合實際,要用發展眼光、超前意識科學制定發展規劃,積極引導經濟發達地區率先大力推進設施農業建設。

3.2加強生產隊伍素質建設

    設施農業對從事設施農業生產和開發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先進設施和技術只有由掌握現代科學技術的高素質生產者運作,才能充分發揮設施和技術的先進性,充分發揮巨大的增產潛力。因此,必須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大力引進、培養和造就一批具有現代農業思想、熟悉現代農業理論、掌握現代農業技術并且具備創新能力的精干的技術、經營管理和研究開發人才隊伍,提高生產隊伍的素質。

篇6

[關鍵詞] 鹿泉市;生態農業;發展

生態農業是以生態學理論為指導,以合理利用農業自然資源和保護良好的生態環境為前提,因地制宜地利用中國傳統農業的精華和現代科學技術來規劃、組織和進行農業生產的一種農業,其目標是實現農業的高產、優質、安全、高效,實現農業生態系統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同步增長,并最終達到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目的。發展生態農業,要立足自身優勢,協調促進發展與環境之間的和諧。

一、鹿泉市農業基本現狀

鹿泉市地處冀晉交通咽喉,區位優越,自然條件良好,農業基礎扎實。全市山區、丘陵、平原各占1/3,擁有耕地42萬畝,糧食作物播種面積53萬畝,地形條件優越,水利條件較好,農業機械化水平較高。

近年來,鹿泉市充分發揮緊鄰省會的區位優勢,著力調整農業結構,促進農業產業化。一是無公害蔬菜種植技術得到推廣,建成了東辛莊、臺頭兩個特菜基地和大河、永壁等無公害蔬菜基地,認證面積達到6.5萬畝。二是建成了上寨、白鹿泉、宜安3個萬畝優質大棗生產基地,4萬畝優質小麥基地和羊角莊、南寨等6個集生態觀光、農事體驗、休閑采摘于一體的綜合性現代觀光農業園區,特別是全力扶持滹沱河都市農業、上寨休閑采摘等特色園區建設。全市17個農產品注冊了商標,農產品生產逐步走上品牌化、標準化、產業化的發展軌道。先后被農業部和省政府確定為糧食、小雜果、瘦肉型豬和肉牛生產基地,是省城郊型農業科技推廣生產示范基地,中國農科院農業科技綜合示范市。

二、鹿泉市生態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1.技術體系有待完善

生態農業是農、林、牧、副、漁和某些鄉鎮企業在內的多成分、多層次、多部門相結合的復合農業系統。在一般情況下,農民群眾沒有足夠的理論知識和經驗對這一復合系統進行科學設計,而是簡單地照搬另一個地方的經驗,盲目跟風,這往往在本地難以取得成功。目前在鹿泉市生態農業實踐中,農民群眾素質不夠高,用地不夠合理,導致土壤肥力下降、資源浪費,同時,缺乏技術措施的深入研究,既包括傳統農業技術如何與時俱進,也包括高新技術如何引進及在本地如何廣泛推廣等問題。

2.機制缺乏

(1)缺乏必要的政策激勵機制。生態農業的推廣普及和發展需要政府的支持,這種支持最重要的就是建立必要的政策激勵機制。激發農民群眾的正確動機,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充分發揮智力效應,從而保證生態農業能有效的存在和發展。雖然我市的農村經濟改革比較成功,但是對于生態農業政策的貫徹落實,還存在許多值得完善的地方。由于政策方面的原因,使得有些地方的土地、水等資源沒有得到有效地保護和利用。

(2)缺乏有效的能力建設機制。生態農業的發展建設,需要廣大基層農民群眾的積極參與。有效的能力建設機制就成為必要,以使農民群眾自覺自愿參與這一活動,并能夠自力更生地通過生態農業發展經濟,謀求科技致富之路。但是目前我市并沒有建立比較有效的能力建設機制,廣大基層農民群眾很少得到高水平的培訓與學習的機會,生態農業的整體推進存在障礙。

(3)生態農業產業化水平不高。發展生態農業的根本目的是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但是目前在農村地區,促進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仍然是一項緊迫的任務。只有因地制宜、因村制宜發展經濟才能更好地了解、尊重農民群眾的意愿,使生產發展、生活寬裕。生態農業要在農業經濟中發揮主要作用,必需延長產業鏈,促進生態農業的產業化水平。目前,我市的生態農業產業化龍頭還不夠強大,輻射帶動能力弱,生態農業產業化水平不高。

三、加快鹿泉市生態農業發展的對策

1.形成與鹿泉市實際協調的農戶、企業、地方政府和諧協作的整體

強化生態農業真正意義上的綜合性和多元性,根據生態、自然、經濟、社會、市場條件,發展高效實用的生態農業模式。農民群眾是生態農業發展的基礎,農民自身的積極性是發展的前提;地方政府運用行政、法律、經濟手段引導扶持農民發展生產,是推動發展、保證發展的力量;企業既可創造就業機會,又可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生態農業發展。

2.充分發揮農民群眾在生態農業發展中的作用

農民群眾不僅是糧食和飼料的生產者,而且是農業資源的重要保護者和管理者,在制定各項農業政策時要將這一點充分考慮,通過政策措施的激勵,發揮廣大農民群眾積極性和主動性,推動農民群眾自覺采取保護農業資源措施,從事現代化的生態農業生產,改善服務,成為推動生態農業發展的力量。

3.加強教育培訓,加大推廣力度

生態農業的發展不僅需要農民掌握先進的現代技術,而且需要認識理念的提高,因此應高度重視教育培訓的作用,增強生態農業發展理念的認識,提高農民實施生態農業實踐的技術水平,造就一批農村科技人才。建立起聯系學術研究者、農業管理人員和農民的網絡,加強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部門之間的合作,促進有益于發展生態農業的技術和方法的引進和推廣,加速生態農業的發展。

4.推動生態農業產業化

提高生態農業產業化的科技含量。積極引進和推廣關鍵性實用技術,及時解決生態農業產業化中存在的技術難題,這就要通過高等院校、科研推廣部門的技術人員與農民結合,在生產實踐上不斷創新。

重視區位優勢。區域優勢的最終體現是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應控制和減少化肥農藥的危害,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提升生態農產品品牌效益,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

扶持龍頭企業,促進優勢農產品產業化發展,帶動千家萬戶推進技術創新。

5.把發展與農業資源環境保護結合起來

篇7

 

1 農業經濟發展的形勢分析

 

1.1 現階段農業經濟發展的需要

 

以城帶鄉、以工促農隨著工業積累能力的不斷增強,國家會做出相應的政策調整,加強工業對農業、城鎮對鄉村的支持力度,使其能夠共同發展。現階段的我國工業,已經具備良好的基礎,擁有獨立發展的能力。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進一步加深,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鄉村的條件已經基本成熟。

 

1.2 對科技管理信息化的認識

 

農業信息化是充分運用信息技術的最新成果,全面實現農業生產、管理、農產品營銷、農業科技信息和知識的獲取、處理、傳播和合理利用,加速傳統農業改造,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管理和經營決策水平,促進農業持續、穩定、高效發展過程。

 

2 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2.1 農村信息資源開發不足

 

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工作的認識不到位,機構不全,設備不齊,人員兼職,經費短缺,工作敷衍的現象普遍存在。農村信息資源開發不足,利用率低,條塊分割,多頭并進,各自為陣,地區間、部門間、行業間未完全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換和共享機制。農業數據庫、農業信息系統等開發總量不足。

 

2.2 對農業信息化重要性認識不夠

 

一些管理者對農業經濟管理沒有足夠的認識,因此使其對于農業發展的重視力度不夠。隨著社會的進步,信息化進程的加快,各項產業不斷將信息化進行應用,農業生產中,信息化的應用,能夠加快農業經濟的提高,促進農業管理的有效性。但是,管理人員針對信息化這一優勢上,由于認識不夠,導致信息化并沒有被完全應用到農業生產中。

 

2.3 農業信息化隊伍薄弱

 

從事農業信息工作的工作人員大部分不是專業出身,同時,農民文化素質偏低,信息獲取能力較弱,信息意識和利用能力不強。多數農民沒有接受過信息化培訓,計算機基礎知識水平較低,依靠網絡獲取信息和信息受阻。同時,農戶居住分散、政府投入少,使我國農業信息化程度較低。農民還主要是通過廣播、電視、報紙等途徑獲取信息。

 

3 推進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的對策及措施

 

3.1 科學規劃,分步實施

 

根據全球信息業發展的總趨勢,采用最新最優的技術集成,高起點同時又結合實際情況,研究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發展規劃,經專家反復研討論證后,付諸實施。在研究、制定規劃時,一定要考慮有利于追趕世界先進水平,有利于用最少的投資發揮最大的效益,有利于資源共享、避免重復建設,有利于全社會積極參與,有利于各個層次和各個方面的分工協作。

 

3.2 加大投入,多渠道解決資金問題

 

農業信息化的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因此,政府機構應該權利支持農業信息化的建設,加大資金投入。但是,完全依靠政府投資,不能夠達到農業發展的需要。因此,農業管理需要在政府的引導與支持下,引入競爭機制,吸引投資者的眼球,增加資金的積累,并促進投資者利益最大化。

 

3.3 人才隊伍是農業信息化建設的重要保障

 

面對高速運轉的信息化時代,人才對于企業來說尤為重要。在農業科研管理中,主要內容是以人才為中心進行研發工作,人才素質與能力水平的高低決定著科研成果的好壞。信息化快速發展,增加了各個產業的發展領域,也拓寬了發展渠道,并在不斷的變化中,因此,管理人員必須具備靈活的思維與創新意識,不斷進行自我知識的更新,以適應信息化的發展。

 

3.4 借助多媒體技術,提高科技檔案管理

 

科技檔案管理是體現一個單位的管理水平、展示一個單位風貌的窗口。因此,科技檔案管理的質量至關重要,科技檔案管理要體現出它最大價值,發揮出它最大的技術效用和社會效益。

 

4 結語

 

農業產業應用信息化,是農業上的一大創新,為農業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模式。農業和逐漸發展,由最初的生產模式轉為機械生產,現在轉向信息化的發展軌道上,不僅加快了農業的發展速度,還能夠拓寬農業發展渠道,增加市場機制的開發。同時,信息化的農業經濟建設也面臨著一定的壓力及挑戰,對于農業產業來說,農業信息化是一種新興的建設模式,需要農業進行技術與管理模式的改革,逐漸將農業建設帶到信息化進程中。

篇8

綠色科技在生態農業中的運用,能夠迅速地推進農業生產環境和生態保護的進程,治理己經出現的環境污染,預防可能出現的環境問題,達到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和的統一,極大地提高人類的生存質量。綠色科技在農業發展中的應用成果即綠色農業產品,它在進入消費領域后就成為了綠色農產品消費對象,這對人們的消費內容、消費習慣等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綠色科學的生活消費,不僅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生活的質量,有利于人們身心健康的發展。④

2.綠色科技在鄱陽湖生態農業發展中現狀

2.1綠色科技對鄱陽湖生態農業發展的支撐不夠

從目前來看,雖然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農業的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該區域目前還沒有建立較為完善的科技服務體系。尤其是還沒能向農民提供關于綠色科技方面的指導及有效的信息服務,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農民發展生態農業的積極性。農民仍以傳統的方式進行生產,產業結構單一,生產技術含量低,畜牧業環境污染大,資源得不到有效的保護,特色農業、效益農業所占的比重仍然很低。

2.2綠色科技資金投入不足

作為江西重要的農產品產業區———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其對生態農業發展所需要的資金的投入,從總體上看是很不足的。這首先造成了農業基礎設施比較陳舊、老化,以至于農業的抗災能力比較薄弱,難以確保農作物生產的高效穩產。其次,各級地方政府也因為受財力的制約,因此對綠色科技資金的投入無論在程度還是范圍上,都很難滿足生態農業發展的要求,這將導致許多建設項目因投入的嚴重不足而難以全面開展。再次,綠色科技資金的缺乏也將抑制生態農業發展所需要的高新綠色科技的引進和應用。

2.3綠色環保、綠色經營意識薄弱

由于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人民的綠色環保意識比較薄弱,對本地的生態環境沒有進行有效的保護,往往為了眼前的利益而破壞了整個生態環境。有些地方農民大量地圍湖造田,導致了湖面縮小,濕地減少,魚類資源也逐漸地衰退,生物的種類減少、存活率下降。在一些山區丘陵地帶,農民濫砍濫伐現象比較嚴重,結果導致了水土的嚴重流失,植被大面積被破壞,森林覆蓋率明顯下降。由于受所處地理位置的影響,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農業生產者,很難有機會直接面對激烈的國內外競爭,加上長期在穩步發展的思想指引下,已經形成了思想保守、缺乏綠色經營理念等不良局勢,因而導致了耕作方式比較落后,這些都很難與鄱陽湖區生態農業的發展要求相適應。

3.發展綠色科技以促進鄱陽湖生態農業的發展

3.1加強綠色科技在鄱陽湖生態農業發展中的支撐作用

要重視綠色科技在農業發展中的應用,增強環保意識。充分地認識到:良好的生態環境也是農業發展的重要條件,因此在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的同時,也要注重農業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要自覺地開發和利用綠色科技。要積極地搜集綠色信息,進行國內外綠色市場調查。這樣才能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綠色生產,開發綠色產品,開拓和占領相應的綠色市場。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要大力推廣綠色植保、綠色大米的生產和有機蔬菜的生產,大力推廣無公害生態養殖等綠色技術。在生產模式上要更加注重“生態”,重點推廣循環農業、有機農業、精準農業、休閑農業等生態高效的生產模式。

3.2加大綠色科技的投入

政府要逐步加大對鄱陽湖區綠色科技和綠色農業產業的投入,積極引導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農業發展與相關的科技研究院所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提高綠色科技成果的轉化率,縮短綠色科技成果的轉化時間。對于那些能夠促進綠色科技發展的重大項目,要給予資金和政策的支持,為綠色科技在鄱陽湖區的發展和應用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政府還要不失時機地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農業的發展培養和創造創新型人才,特別是綠色科技領軍人才,促進高科技創新團隊的形成與發展。同時,也要為這些科技人才營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環境及良好的學術氛圍。以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發展生態農業的需求為導向,依托高新科技創新隊伍和科技成果,有針對性地開展科技服務工作。

3.3提高綠色科技文化素養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農民的科技文化素養是綠色科技應用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對綠色科技成果的傳播和推廣具有決定性意義。因此,要建立公共綠色教育宣傳網絡,普及綠色科技知識,開展形式多樣的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宣傳活動,提高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全區人民對發展綠色科技重要性的認識,把發展生態農業變成大家自主自覺的行為。要建立相關的綠色科技信息系統和科技咨詢服務體系,及時向該區人民有關綠色科技的知識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提供信息咨詢和技術推廣,并將有關綠色科技的最新成果及時宣傳到位,對相關人員定期進行科技培訓等。以綠色科技理念為先導,建設綠色鄉村和生態城鎮。

4.結論

篇9

關鍵詞:低碳農業;高風險;金融創新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3890(2012)03-0062-03

近年來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低碳經濟備受世界各國關注,低碳農業作為低碳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逐漸成為關注的熱點。低碳農業是農業發展模式向低碳高效轉變的必然選擇,它能夠更有效地節約資源降低成本,更充分地利用農村資源,金融支持低碳農業發展能夠實現農村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效統一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我國金融支持低碳農業發展現狀

農業是主要的溫室氣體來源之一,如何減少碳排放、發展低碳農業已成為當務之急。低碳農業的發展離不開金融的支持。我國低碳農業發展過程中,金融支持的作用逐步顯現。例如:金融在楊凌示范區低碳農業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建立多方參與的多元融資體系、創新金融服務手段為節水灌溉、三沼利用及企業的生產環節、技術改造等提供貸款貼息或信貸支持,通過實行綠色信貸政策,一票否定達不到國家環保政策要求的企業,而符合國家環保要求的綠色企業優先給予信貸支持、享受利率優惠,拓寬低碳農業的融資渠道。位于湘西南的龍山縣金融機構,積極支持農村沼氣發展,有效地推進了該縣低碳生態農業建設。近年來,該縣各金融機構共投放信貸資金7865.3萬元,打造“公司+協會+網點+會員(農戶)”的模式,幫助建立農村沼氣池3.2萬口,鄉鎮覆蓋率達100%、入村覆蓋率達95%、入戶率達26%、利用率達70%。農村沼氣發展有效地推進了該縣節約型農業、循環農業、低碳生態農業建設和農業增產、農民增收(陳寶樹,田云剛,2010)。

在低碳農業發展中,各類金融都發揮了重要作用。政策性金融通過支持循環農業、環保農資行業、農作物秸稈等生物資源的綜合利用、農村清潔能源建設工程、農業領域低碳技術的研發和應用等具有公共產品屬性的項目實現了資源的綜合利用,改善了農村生態環境,促進了節能減排,實現了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山東省棗莊市農村信用合作社積極拓展“綠色信貸”市場,向客戶提供與低碳農業發展相關的金融咨詢和服務,重點支持農業技術創新、新能源開發利用等,確保實現農業生產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民間資本也積極介入了低碳農業的發展。

二、我國金融支持低碳農業發展的制約因素

(一)相關政策不完善

金融支持低碳農業的發展需要相關政策的支持和配套措施的完善,如在稅收、利息補貼等方面給予政策優惠與保護。但是,我國對金融支持低碳農業發展的政策、配套措施等還沒有具體的安排,對低碳農業發展的金融機構的支持也遠遠不夠,使得金融支持仍停留在比較熟悉的傳統農業層面,對低碳農業的發展支持無論從廣度還是深度上都需要加強。

(二)農業的高風險性降低了金融支持的積極性

農業生產受自然環境的影響較大,近年來自然災害頻發,大大影響了農業的產出數量和質量。同時,市場風險使得農產品的價格波動很大,也加大了農業生產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性。雖然低碳農業改變了過去農業領域的高耗能、低產出、低環保等狀況,但是還是受到自然環境和市場的影響。而且,與傳統農業相比,低碳農業的發展對資金、技術和勞動力等生產要素要求較高,投入成本更高,加劇了其風險。在相關政策法規和國家的支持措施不明確的情況下,出于安全性原則的考慮,金融機構很難積極支持低碳農業的發展。

(三)低碳農業的高成本加大了金融支持難度

與傳統農業相比,低碳農業依靠的是新技術、新設備、新產品的農業發展模式,它需要更多的科技投入、人力資本投入和其他生產要素的投入,資金需求量更大,對金融機構支持低碳農業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低碳農業生產的效益周期更長,這與金融機構的流動性、效益性、安全性的經營原則相悖,加大了金融機構支持的難度。

(四)農村金融創新能力相對較低

低碳農業的發展需要更加成熟的科學技術,知識更豐富的勞動力,比傳統農業更加多樣化,同時,也需要多樣化的金融產品和服務,還需要農村金融不斷創新。盡管各地金融機構為支持低碳農業發展也進行了一些創新,推出了專門的金融產品和服務,但是,總的來說,我國農村金融機構經營相對滯后、管理相對粗放,難以滿足低碳農業發展對于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多樣化的需要。

(五)農民金融知識匱乏,金融意識薄弱

部分地區農民對金融知識的了解有限,對金融業務的了解僅限于存款、貸款等傳統業務,對新金融業務及產品如網上銀行、電話銀行、電子匯兌等業務基本不了解,對信貸知識知之甚少,而且金融觀念淡薄,風險防范意識不高,這不利于新金融業務在農村的推廣和應用。由于農民受教育程度低,對于金融知識的宣傳材料認知能力和接受新事物能力不強,這就使得即使金融機構提供了支持低碳農業發展的新的產品和服務,仍然不能被廣泛地接受。

三、金融支持低碳農業發展的建議

自21世紀以來,我國農業進人新的發展階段,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綠色經濟發展模式逐步被認可和推廣,其目標是減緩氣候變化和促進人類的可持續發展,這其中金融領域的力量還有很大的發掘空間。

(一)為金融支持低碳農業發展提供寬松的政策環境

政策的法律化能增強金融支持低碳農業發展的法律強制執行力。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制定金融支持低碳農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及配套措施,如借鑒美國、法國等國外經驗,對金融機構用于支持低碳農業的貸款給予適當的稅收補貼、通過貼息貸款扶持農業,把國家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扶持更多地通過對金融的扶持和補貼來實現,改善金融業融資環境。此外,還可以由政府主導建立公益性擔保基金,為發展低碳農業提供融資擔保,積極發展農業保險,為低碳農業發展的各個環節提供保障,以降低信貸支持低碳農業發展的風險。

(二)完善金融支持低碳農業發展的政策激勵和風險補償機制

由于農業的高風險性、弱質性,金融支持低碳農業發展的積極性不高,需要不斷完善相應的激勵措施和風險補償機制。政府部門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相關的政策激勵機制,如:減免稅收、財政貼息等配套政策。通過這些政策的實施積極引導金融機構轉變經營理念,調整信貸結構,把支持低碳農業發展作為調整信貸結構的切入點,促使金融資金流入低碳農業發展領域。而風險補償機制的完善能更有效地鼓勵金融機構支持低碳農業的發展,確保資金需求方得到發展低碳農業所需要的資金。還可以通過建立健全多層次的擔保體系、推行信貸風險補償基金等方式來分擔補償農村金融機構的風險。

(三)不斷完善低碳農業發展技術,降低低碳農業成本

要發展低碳農業,真正做到節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技術創新是關鍵。但是,無論是節地、節水,還是節油、節煤的農用機械的節能減排等低碳技術的研發、使用和推廣都必須要有充足的資金保障。可見,資金投入的比重和規模對低碳農業的發展至關重要。但是,我國對低碳農業資金的發展不論是財政還是金融支持都不夠。因此,需要不斷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尤其是要增加對各種低碳農業技術研發的資金投入及對農民進行農業環境意識和技術培訓、新能源推廣等方面的財政投入。此外,每年保證一定比例和規模的財政資金用于低碳農業發展,并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從而增強財政扶持低碳農業發展的可持續性和穩定性。在加大財政投入的基礎上,不斷引導金融機構增加支持低碳農業發展資金的比例和規模,創新服務模式,增加金融產品,以更好地支持低碳農業發展。

(四)提高農村金融的創新能力,滿足低碳農業發展對金融產品的需求

低碳農業的發展對農村金融提出了新的要求。這就需要我們不斷提高農村金融機構的創新能力和經營效率,改進管理方式,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從而滿足低碳農業的發展對金融的需要。目前,國外支持低碳農業發展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有很多,如綠色抵押等銀行類環境金融產品,由基金公司管理的將基金類環境金融產品應用到低碳農業發展的專門投資于能夠促進環境保護、生態環境和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基金等。此外,還可采用巨災風險證券化的形式,把可能造成巨大財產損失和嚴重人員傷亡的風險向資本市場轉移,使保險公司在其中充當解決風險的資金儲備所。我們可以借鑒國外經驗,不斷開發和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推出適合中國國情的支持低碳農業發展的金融產品。此外,金融支持低碳農業的發展要因地制宜,根據各地的農業生產環境、農業發展特色等開發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適銷對路的低碳農業金融產品和服務,以滿足低碳農業對不同金融產品和服務的需求。

(五)加大宣傳力度,增強農民金融意識

發展低碳農業,不僅需要為農業生產提供資金支持的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還需要廣大農民愿意接受,并且能夠接受這些新的金融產品和服務,這就需要金融機構加大宣傳力度,普及金融知識,拓寬農民了解相關金融知識的途徑。同時,積極組織開展金融知識進農村、“送金融知識下鄉”等活動。在這些活動中,為了使農民更好地接受和認識支持低碳農業發展的新的產品和服務、相關的金融政策等,金融機構的工作人員不僅是散發宣傳材料,而且還要面對面地進行講解、交流,解答農民的相關問題,使農民充分理解國家的相關金融政策,了解這些金融產品和服務并積極利用這些產品和服務發展低碳農業。

低碳農業是我國改造傳統農業的必然選擇,金融支持有助于我國加快低碳農業發展的進程,解決低碳農業發展中的資金不足問題。由于金融支持低碳農業發展缺乏政策支持、發展低碳農業的風險性高、成本高,使得金融支持難度加大,農村金融創新能力不強、農民金融知識匱乏,這些都制約了金融支持低碳農業的發展。因此,需要我們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及配套措施、完善金融支持低碳農業的激勵和風險補償機制,在加大財政投入的基礎上引導金融機構把資金用于低碳農業發展,提高農村金融創新能力,加大金融宣傳力度,從而加快低碳農業的發展速度。

參考文獻:

[1]陳寶樹,田云剛,龍山縣金融機構支持低碳生態農業建設[N],金融時報,2010-10-02

[2]陶正芳,邵永恩,低碳農業:金融支農的新視角[N],金融時報,2010-06-07

[3]孫蕾,政策性金融如何支持低碳農業發展[J],現代金融,2010,(8)

[4]張燕,龐標丹,侯娟,綠色小額信貸:低碳農業的政策性金融支持路徑探析[J],武漢金融,2010,(2)

篇10

關鍵詞:農機技術;關鍵因素;機械化;生產體系

1農機技術推廣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關鍵因素

1.1有效節約人力,不斷推進機械化發展。隨著農業機械技術的發展,農業所需的各種農業設備得到了有效的更新和使用,從而減輕了農民的勞動強度,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是減輕勞動者的勞動強度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減少農產品生產時間,提高農業的經濟效益[1];二是使用高效農業設備可以使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城市或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中,增加農民收入。1.2提升農業綜合生產力水平。農業機械技術中有節水灌溉技術,以及與農田水利建設有關的設備。這些設備或設施為現代農業的發展提供了物質支撐,使現代農業的發展更加可靠高效,有效減少災害對農業生產造成的經濟損失,降低現代農業生產的風險。1.3改善農業生產與環境污染之間的矛盾。現代農業發展的最大障礙來自環境污染。無論是農業生產還是相關產業的發展,都受到環境污染的不同程度的破壞。比如越來越多的食品安全問題。此外,環境污染將制約現代農業的健康發展,甚至制約農村地區的可持續發展以及社會的和諧與穩定[2]。然而,隨著高效施肥和施用技術的出現,可以大大減少化肥和藥物對農產品的危害及污染。

2農機技術推廣和現代農業發展兩者之間關系的思考

充分了解兩者關系,積極推廣農業技術,積極發展現代農業,必須從以下幾方面著手:農業科學發展觀有效落實到位,多元投入機制合理有效的建立,機械化農業生產體系的建立健全,機械化綜合水平的不斷提升。2.1有效落實農業科學發展觀。根據農業生產的實際情況,在政府職能中發揮指導作用。采取綜合全面的管理措施,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努力提高利用農業機械技術的效率,使農民真正感受到農業機械化的好處[3]。另外,需要資源的最佳分配來整合和重新配置現代農業發展中可用的資源,從而增強農業機械技術的組織和專業化。2.2建立合理有效的多元投入機制。在農機技術推廣以及發展現代農業的進程中,投入資金是大問題。為了有效地促進農業機械化和提高現代農業發展水平,我們應該建立以農民為主體,政府主導的機制,建立政府、企業和個人的多元化投資機制以及多渠道的資金來源渠道[4]。2.3建立健全機械化農業生產體系。機械化農業生產體系的有效建立,可以促進我國農業的快速發展,而我國農業的快速發展反過來又影響著農機技術的不斷進步。因此,農業生產體系的建立健全是非常關鍵的。基于此,必須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做好機械化生產的引導工作,不斷的宣傳機械化帶來的好處,二是農業生產要積極向標準化、專業化方向發展[5]。2.4不斷提升農業機械化綜合水平。機械化綜合水平的不斷提升,可以讓農業在節約人員的基礎上發展更快,提高勞動生產率,所以農業機械化綜合性水平的不斷發展是非常關鍵的。為此,我們要抓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加大投資力度,不斷的促進機械化綜合發展,其次要出臺各種有利于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政策,提升機械化綜合水平,為農業發展帶來更多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