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生態文明建設范文

時間:2023-07-04 17:22:4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促進生態文明建設,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篇1

××市在開展精神文明建設活動中,以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按照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確定的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目標,真抓實干,高標準,嚴要求,開展各項精神文明建設活動,推動了我市兩個文明建設共同發展,全市人民群眾的文明素質文明程度有了顯著的提高。尤其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通過實施“雙百萬十”工程,以建設生態文明村為載體,改善農民的生活環境和質量,培育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營造豐富多彩的思想文化氛圍,開創了我市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新局面。

一、建設生態文明村的基本做法和體會

(一)上下聯動,積極推進生態文明村建設

1.實施“雙百萬十”創建工程,帶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發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我市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薄弱點。它不僅影響了全市精神文明建設整體水平,相對落后的生活方式和小農經濟的思想觀念也不利于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和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因此,我們把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作為群眾性精神文明工作的重要內容來抓,以提高全市精神文明建設的整體水平。結合我市農村實際和特點,經過分析研究,決定在全市開展“雙百萬十”創建工程,即創建100個文明單位、100個生態文明村、10000個文明戶、10條文明示范街活動。在農村則以建設生態文明村作為載體,帶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以全面提高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水平。

2.領導掛點,深入推進農村生態文明村建設。在市委的領導下,市精神文明委員會制訂創建百個生態文明村活動方案,確定在三縣一市以及郊區力爭在3年內創建100個生態平衡、環境良好、秩序良好的生態文明村,使我市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活動形成以點帶線,以線帶面,連片發展的新格局,使我市精神文明建設上一個新臺階。為了確保創建活動落到實處,成立××市創造生態文明村領導小組,由市副書記×××擔任組長,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副市長×××擔任副組長。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掛點,深入農村,調查研究,制訂和落實生態文明村建設的具體措施,解決了具體問題,確保生態文明村建設的順利進行。市長×××多次到×縣×××鎮×××調研,與鎮領導和村民一道研究建設方案,解決建設中存在的困難。副書記×××深入到×××市×××鎮大和村,與村民一道研究建設生態文明村的規劃問題,并現場拍板解決一些困難。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與×××縣文鎮新村掛點,幫助村解決建設生態文明村急需的部分資金和水泥等問題。副市長×××則與×××村五組掛點,協調各部門大力扶持該村搞好生態文明村建設。在市領導的大力支持下,有力地推進了我市生態文明村建設。同時,市文明委多次組織召開縣、鎮文明辦主任會議,了解情況,做好協調工作,并在×××市和×××縣召開創建生態文明村現場交流會,交流情況,推廣經驗,使我市的創建生態文明村活動得到全面推開。

3.三級聯動,調動各方積極性。在開展創建生態文明村活動過程中,形成了市、縣和鎮三級聯動機制。愛衛、衛生、水電、土地、建設、規劃、教育、環保、能源、林業、農業等部門做到明確分工,掛點定村,明確目標和任務,各負其責,通力合作。同時,各部門領導帶隊進村入戶,抓規劃、抓項目落實等,有力調動各方參與共建生態文明村的積極性。各部門按照各自的特點,從人力、物力、財力和技術及政策上給予大力支持和扶持。如×××縣免收城市建設配套費、耕地占用稅等稅費,金融部門實施貸款建房優惠政策等。在資金方面,市、縣鎮三級政府和各職能部門也給予支持,×××縣政府撥款5萬元,縣建設局撥款2萬元,縣各單位支持資金15萬元,鎮政府支持3萬元,市建設局支持水泥130噸,扶持掛村建設生態文明村。規劃、環保、農業、衛生、水電等部門單位也通力合作,幫助創建村做好規劃、生活環境衛生治理和發展生態農業經濟等工作。據統計,目前,市、縣、鎮三級各部門支持資金萬元,水泥噸等物資支持我市創建生態文明村活動。

(二)建設生態文明村,農村精神文明帶來新變化

從去年4月開始,我市創建生態文明村工作全面啟動至今,全市已初步建成個生態文明村,新鋪水泥路米,新建沼氣池座,新建衛生廁所座。基本上達到了創建標準。在生態文明村中基本實現道路水泥化,飲水潔凈化,能源沼氣化,村內環境綠化美化,村風民風文明化,農村經濟結構得到優化,農村面貌發生了新的變化。

1.以道路硬化,能源沼氣化作為突破口,加大創建力度。在創建活動中,開始時,村民對建成生態文明村信心不足,往往看不到好處,因此創建熱情不高。我們抓住了這一情況,以實施村道硬化和能源沼氣化作為突破口,先抓示范村,以帶動其他村的創建活動。在各級領導的掛點定村和各級部門支持下,×××縣掛村、×××縣×鎮良村,×××市臺村、×××縣連村、郊區新村5組等10多個村作為創建示范村。由各縣(市)、區、鎮領導組織人員到示范村,深入了解,觀農家廁,聞豬欄“味”,踏泥濘路,體農家難。面對面傾聽農民意見。幫助農民做好規劃,籌建創建項目,落實具體任務,解決資金、用地、技術以及政策優惠等問題。×××縣掛村修建了一條主干村道寬8米,巷道4米寬,長880米的水泥路。×××縣江鎮良村修建了一條長2.3公里的主干水泥道路,水泥路通到各家各戶,建成沼氣池45座。郊區新村修建了一條長近3公里,寬10多米的水泥路,家家戶戶出門就能踏上水泥路,其中5組村民家家用上沼氣。在示范村的帶動下,各村也紛紛加快了創建力度,×××縣江鎮在良村的帶動下,也掀起了修建水泥村道和沼氣池的熱潮,權村、大山村、大水村修建了水泥路,大洲村修建了一條環洲水泥路,建成了11個水泥碼頭,同時,修建沼氣池,煮飯、沖涼用上了沼氣。據鎮政府統計,全鎮各村共修建水泥路32公里,建沼氣池2780多座。目前,在我市各縣(市)區的家村正掀起了創建生態文明村新一輪熱潮,從原來確定創建100個生態文明村增加到105個目標。已建成的生態文明村村道和巷道基本上修建或鋪設了水泥路面,家家戶戶建起了沼氣池和打水井,飲上潔凈的井水或山泉水,實現了水、電、路三通。配合改廁,新建住房在村內修建了排水系統,改變了過去衛生贓、亂、臭的現象。許多村建成了文化活動室、球場、村頭花園。電視電話進村入戶。在改善生活環境的同時,各村根據各自的特點,調整農業經濟結構,有的村以發展水果種植為主,有的以發展養殖為主,充分利用沼渣沼液發展生態農業致富。生態文明村的建設使農村的社會經濟文化發生可喜的變化,村民的文明程度有較大的提高。

2.農村面貌新變化。以創建生態文明村為載體的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活動,給農村帶來了可喜的新變化。一是村容村貌發生新變化。在創建前,在村內看到的是贓、亂,牛糞豬糞雞屎遍地,污水隨處流,聞到的是豬欄和廁所的臭味。創建后,道路寬闊潔凈,村內綠樹成蔭,果樹飄香,一幢幢新房拔地而起,三層五層錯落有致。村中公園有涼亭小息,并建有單杠、秋千等健身場所,有些村建成了水泥籃球。在村民家中,家家戶戶用上沼氣爐和沼氣熱水器,既節約能源又干凈衛生。如×××市容鎮和村,呈現在人們面前是一座漂亮的山莊,內有游泳池、籃球場、沖浪池、花園和魚池等。×××縣良村,村頭建起了一座標準的籃球場,村中周圍荔枝樹花蕊飄香,一條平坦的水泥路通向各家各戶,一座座沼氣池整齊建在村邊,同時建成了完整的排水系統。村中建起2-5層不等的新房,外墻裝飾漂亮的墻磚,家中打制水井和抽水管道,屋內建有衛生系統,沼氣爐和沼氣熱水器。村容村貌發生根本的變化。二是村風民風出現可喜變化。在創建生態文明村前,由于缺乏高尚的文化娛樂活動,賭博現象時有出現,封建迷信思想較為嚴重,建廟搞迷信活動大有市場。創建生態文明村后,制訂村規民約,經常進行法制教育,法制觀念和意識有較大的提高,村民的整體文明素質得到較大的提高,形成了良好的村風民風。良村以前民風驃旱,賭博、偷竊、迷信活動常有出現。創建后,賭博、偷竊現象沒有了,甚至喝酒時行拳的現象也少了。村民辦白事時,也沒有大操大辦,更不會大搞封建迷信活動。關心集體,相互幫助在村中已蔚然成風。良村鄭組長,以人工1000多元把幾個困難村民請來種植蘑菇,使他們既學到種植技術又增加了收入。許多村成立籃球隊,與鄰村舉行比賽,在節日期間參加縣、鎮舉辦的各種體育比賽。三是思想觀念發生可喜變化。在創建活動中,村民得到實惠,使自己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得到提高。人們的思想觀念已悄悄地發生變化,尤其是改變了過去的小農經濟的意識,逐步樹立起開放的意識和市場經濟的意識,村民文明意識也得到提高,增強了村民的集體觀念和凝聚力。如在修建村道時,需占用到的屋地或房屋,村民能以集體利益為重,自動拆除,也不需要補償。修建集體項目全部由村民義務投工,在資金方面,大家踴躍集資,有些困難村民,較富裕的村民主動借款。在修建沼氣池中,能互相幫助,共同修建。村民對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有了新的認識,著重發展綠色食品,利用沼液沼渣作為肥料種植蔬菜、瓜果,建立生態農業。×××縣良村發展蘑菇種植和荔枝種植,同時發揮靠近圩鎮優勢,大力栽種綠色蔬菜,目前已發揮效益,一些單位、酒店已專程到村內定購蔬菜,而且價格比其他蔬菜高出2-3角錢,去年17戶種植的蘑菇每戶收入達4000-5000元,增加了農民的收入。江鎮大山頭村和郊區新村等則發展種桑養蠶業。生態文明村建設,給農民帶來了實惠,增加了收入,農民對建設生態文明村的自覺性不斷提高,熱情更加高漲,村與村之間出現了你追我趕的爭創熱潮。如×××鎮二叉、三叉兩村,提出了各自的創建招數,大擺創建“擂臺”。四是改善了黨群、干群關系。生態文明村的建設,改善了黨群、干群關系,黨群、干群關系融洽了,干部自覺深入農村基層,察民情、體民意,解民憂,真真正正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農民也自覺地執行黨的方針政策,“三提五統”自覺上交,過去“天下第一難事”的計生工作好做了,村民自覺執行計生政策,結扎率達100%,超生現象也沒有了,個別村民自愿只生一個小孩。黨和政府在群眾中的威信有了進一步的提高。

(二)城鄉互動,促進全市人民群眾文明素質的提高

一是大力宣傳,在全市范圍內形成互動發展的局面。在開展“雙百萬十”精神文明建設創建活動中,通過×××日報、電臺、電視臺等新聞單位對城鄉精神文明建設活動情況進行大力的廣泛的宣傳報道,各縣(市)、鎮通過各種宣傳教育形式,宣傳創建活動的典型。同時召開創建活動經驗座談會,組織人員到農村參觀學習,促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活動相互促進,互動發展。城鎮單位和居民在感受到農村創建生態文明村活動的熱情,深受鼓舞,也加大了創建文明城市、文明單位、文明小區的活動,投入資金建設文化娛樂設施,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化體育活動。如×××花園小區,經常組織住戶開展文化娛樂活動和文藝比賽等,活躍了居民的文化生活,提高居民的文明素質。二是城市支持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在農村創建精神文明活動中,各級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也出錢出物或從技術上為農村生態文明村建設出力。有些單位送書送技術,為農民送上精神食糧,有些單位送去水泥,廁所瓷盤等物資。在全市文明單位中開展“工農手拉手,文明單位助農友”活動,文明單位積極從物力、財力上給予大力支持,有些單位與農村結成對子開展共建活動,出現了軍民共建、村鎮共建、城村共建等創建形式。

(三)一點體會

1.為農民辦實事辦好事作為突破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就能事半功倍。在創建生態文明村活動中,首先確立了真真正正為農民群眾辦實事辦好事謀利益的創建新思路。因此,從修路、改水、改廁、建沼氣池等作為創建突破口,使農民能得到實惠,改善生活條件,提高生活水平。深得農民歡迎,農民對創建活動熱情高漲。因此,以為農民辦實事好事的形式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適應了當前梧州農村改革、發展、穩定的需要;適應了農民渴望文明,追求新生活水平需要;適應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自身發展的需要;適應了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極具生命力。農民積極投身到創建活動中,甚至能犧牲個人的一些利益,自籌資金,積極義務投工,毫無怨言。

篇2

[關鍵詞]環境保護 生態文明 政府職能 生態問責

一、地方政府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地方政府的積極作為有利于應對日益凸顯的生態危機。伴隨著工業文明創造的巨大物質財富,我們也面臨著生態環境惡化、資源枯竭的困境。而生態問題往往又是跨越了行政區劃的界限向周邊、向全球蔓延,所以,生態危機靠一己之力很難應對。地方政府就承擔著這種不可推卸的責任,一方面要能夠協調本地的關系和資源,另一方面要積極地投入到區域的交流與合作當中。

其次,地方政府積極投入到生態文明建設中有利于樹立政府的誠信力。政府的誠信力來自于權力運行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地方政府不僅要有發展經濟的謀略,更應該有保護環境的遠見;不僅要把經濟作為地方發展的支柱,更要把人民的福址當做發展的終極目標,這就要求地方政府要能夠統籌兼顧,在發展的速度和質量上謀求平衡。只有實現了平衡,發展才可持續,政府的合法性資源才不會枯竭。

第三,地方政府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符合公平正義的要求。政府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積極出手就是為了補救在經濟發展中出現的發展不平衡問題。特別在產業轉移和承接過程中,欠發達地區地方政府更要從生態高于一切的高度,積極融入經濟轉型的大潮中,而不是被動地用過去經濟發展的方式,以犧牲資源為代價換來地方的短期發展。所以欠發達地區提出的“跨越式發展”不是追求經濟的盲目冒進,而是在整個經濟轉型大趨勢背景下謀求可持續發展。

二、地方政府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主要任務

1、環境的保護

事實也證明人只有在不斷適應環境的過程中才能夠獲取更多發展資本,環境條件本身就是一種生產力。它滿足了人類更好生存的可能,也讓人類在改造自然的同時不斷地改造著自己。所以,進入了新的文明階段,我們要改變的不是環境,而是要改變對待環境的態度。政府應該在維護環境上發揮主導的作用,不管是戰略上的安排,還是措施上的跟進,都應該體現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本質要求。通過戰略合作、規劃布局、技術的創新、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讓我們與環境更好地相處。在保證環境可持續的同時保證人類的永續發展。

2、資源的開發

有實力的國家通過各種方式拓展自身的全球能源戰略;有思路的地方政府也在通過各種振興計劃讓本地資源得到最大程度的開發和利用。但我們在追求更高生活品質的同時,往往也把自己推向了資源匱乏的邊緣。所以地方政府在發展中如果缺乏保護的意識,在巨大需求的拉動下,必然會對資源造成毀滅性的破壞。特別是欠發達地區由于發展比較滯后,各種大的工業還沒有對該地區造成破壞,資源豐富既成了優勢,也會在地方發展的強烈沖動下變成一種劣勢。因為掠奪資源的嗅覺無處不在,而欠發達地區往往又缺乏提升資源利用的核心技術和改善環境的資金技術保障,如果地方政府用粗放型的發展模式發展經濟,那么落后的地方不僅得不到長遠的發展,還會撼動基本的生存條件。

3、權益的平衡

當我們今天不得不面對“全球變暖”給全世界帶來的“蝴蝶效應”的時候,其實每個人都應該意識到,地球就是一個小小的村落,任何一個地方的風吹草動都會影響到其他地方。在進入了“后哥本哈根時代”之后,不同的國家主體在全球生態責任上進行著激烈的博弈,這種博弈既是對自身發展空間的爭取,也是對政府生態職能的重新定位。發達國家有義務對欠發達國家提供技術和資金扶持,發展中國家應該主動進行轉型,不能再重新走上“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因為氣候是想通的,自然是相生的,一旦自然環境遭到毀滅性的破壞,它將不可修復。

三、地方政府在生態文明建設中職能轉變不到位

1、生態文明建設中政府職能缺位的現象

(1)監管缺失。長期以來,政府職能的重心都放在經濟建設上,固然在經濟上取得了輝煌成績,但環境卻承載了巨大的壓力。造成在技術改進,治污投入上缺乏動力;另一方面也說明我國當前政府政績考評體系的不合理。在GDP 掛帥的各種考核體系中,各級政府為抬高政績, 追求GDP 增長, 往往置生態文明建設職能于不顧, 使生態環境付出了巨大代價。

(2)缺乏合作。環境保護是一項涉及面廣、運作機制復雜的系統工程。環境本身具有公共資源屬性、外部性、空間外延性, 這就決定了區域環境保護的整體性。比如一條河流可能涉及幾個省,甚至幾個國家,但是在行政區劃的限制下,各級政府缺乏合作交流的平臺,很多環境問題一旦跨區域,只是通過一些臨時組織進行協調和處理,缺乏長效監管和處置的機制。

(3)立法滯后。法制是生態文明建設職能運行的直接依據。但政府在環境行政立法上還存在配套立法進展緩慢、環境法規滯后于社會發展的突出問題, 給生態文明建設職能的執行帶來障礙。首先表現為內容上的難以適應。環保部門作為主要的職能部門在治理環境問題上通常表現為缺乏獨立性,治理手段單一,在保障保障經濟高速增長的大前提下,很難獨立地行使監管職責;最后表現為法律之間重合和打架的情況。

2、生態文明建設中政府職能越位的現象

(1)暗箱操作。暗箱操作反映出的是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不清,反映的是程序設置上的不規范,也反映出對政府監督的無力,這顯然是不利于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畢竟政府的專業性并不是十全十美,而政府的控制力也不是所向披靡。所以要構建一個有利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大環境,政府要打破信息不對稱造成的決策失誤;要打破程序缺乏造成的權力濫用;要打破責任體系不完善造成的問責疲軟。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這既體現了政府在管理上的自信,也是推動社會不斷進步的動力。因為生態文明建設與每個人息息相關,所以公開應該成為一種常態。

(2)脫離民意。政府直接干預經濟,替代企業決策發展策劃和經營,替代市場分配資源,替代法制管理經濟,短期行為泛濫,比如引進一些高污染、高能耗企業,違法違規出臺優惠政策;重引進、輕服務,各級政府拼命地追求經濟增長和稅收增長,經常為了增長而犧牲環境、生態,甚至犧牲部分民眾的權利。隨意以政府的名義為某些市場主體的交易活動提供擔保,濫用政府的財政信用等等這些情況反映的就是對民意的漠視。

(3)朝令夕改。任何的決策只有具備了穩定性才能發揮它的指引作用,也才能讓老百姓對政府的行為有足夠的信賴。但是現實中由于受領導任期制和政績考評體系的限制,任期內的領導大部分都希望在政績上實現短平快,從而造成效果上的轟動性。而要實現這一目標通常需要出其不意、另辟蹊徑,這就導致政令上的朝令夕改,政策缺乏連貫性,使得管理和執行中出現了很多的隱患。這種隱患小了說造成決策與執行的脫節,出現“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情況;從大的來講就可能造成不可修復的錯誤。特別是在生態領域,如果缺乏科學的態度,進行任意決策,破壞的不僅是人類社會的文明,也會對整個自然系統造成致命的傷害。

3、生態文明建設中政府職能錯位的現象

(1)土地財政。分稅制之后地方稅源大幅縮減,地方政府需要尋求新的財源和拓展新的發展空間來保障地方的發展,土地因為其稀缺性和可拓展性被賦予了這一歷史的使命。但是當這一特殊財源被開發出來之后,地方政府在謀求地方政績的沖動和巨大的經濟利益的驅使下,對土地的依賴變得越來越強烈,城市建設向農村蔓延的趨勢日趨明顯。土地的過度開發和城市的過度消耗,讓土地的生態功能弱減;也讓地方政府樂于對土地的巨額回報坐享其成,對新興產業的發展缺乏積極性;對本地企業的培養缺乏耐心;對人民矛盾的化解缺乏長效機制,最終讓地方政府在土地財政的巨大誘惑下偏離了政府的公共性和服務性的方向。

(2)審批政治。行政審批本來是為了更好地發揮政府的監管職能,通過事前設立門檻,有效保障老百姓的生命財產的安全。但由于“管治”思維的驅動和部門間職責定位不清,導致行政審批逐步演變為了政府權力的放大鏡。政府職能部門在利益博弈中,不斷延伸權力的觸角,從而凸顯各自在地方發展中的重要性和權威性,卻往往忽略了與其他主體間的協調和配合,權力運作呈現碎片化,從而造成社會資源的無謂消耗。雖然這種趨勢經過中央的六次審批改革之后有所改善,權力格局逐步優化,但要從思想上實現從管理就是服務的轉變;從法律上厘清政府權力的邊界;從行為上重塑掌舵者的形象還任重而道遠。

(3)以罰代管。罰款只是行政管理的一種手段,但由于法律的滯后和對行政自由裁量權約束的有限,使得罰款成為了很多部門追求高效管理的重要手段。而罰款一旦作為常態被納入到違規者的成本核算中,它的警示作用就會大打折扣。事件背后反映出的是政府對自身職責定位的不清,對后果認識的不到位以及在權力銜接上的脫節。所以需要建立一套多元機制共同作用,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全程監管的監督體系才能保證企業、個人、社會的行為更加符合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

四、地方政府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職能定位

1、通過政策制定,落實生態政績觀

目前,生態補償政策主要集中在林業方面(退耕還林、天保工程等),客體比較單一,政府應該進一步拓展生態建設的領域,通過多種手段,激勵人們在環境改善、資源節約、生態修復等方面多做貢獻。同時,中央政府要加大對欠發達地區和生態脆弱地區的轉移支付,讓生態利益和經濟利益實現基本平衡。其次,政府要在各項規劃中落實生態優先的理念。規劃作為建設的指引,生態建設的成效最能在各項規劃中得到體現,所以,要在各項規劃中為生態建設預留空間。在發展規劃中要倡導綠色發展;在城市規劃中要融入生態和諧的思想;在土地規劃中要樹立紅線意識等等,用科學的規劃限制人類無止境地對自然的開發和索取,讓人與自然和諧共融。第三,政府要出臺鼓勵發展新興產業的激勵政策。過去的產業結構和發展模式對生態環境已經造成了嚴重的損害,我們需要尋求新的路徑,才能實現成功的轉型。也就是只有靠發展才能解決發展中出現的問題。保護生態不在于我們不去利用自然,而是用更加科學的方式對自然進行合理開發。

2、通過執法監管,強化生態責任感

首先,要強化環保部門的監管職能。一方面需要加強人員、設備的配置,加強環境監測體系的構建,提升環境監管的能力;另一方面要保證各項監管工作得以常態化開展,而不是通過運動式檢查體現工作的效果;從長遠來講,要在體制上賦予環保部門更多的獨立性。讓環保部門超脫于地方經濟增長的壓力,從體制上、法律上、機制上更加獨立地管理環境問題。其次,要加強部門聯動機制的構建。環保問題在管理過程中涉及的部門很多,但部門間的協助并不通暢。這就需要通過多元機制,把部門間的力量聚合起來。比如云南省昆明市和玉溪市成立的環保警察隊伍就很好地與環保監察工作實現了銜接。并且可以建立定期的聯席會議制度,形成地方環保問題研判和處理機制,使環保問題得到及時、高效的處置。第三,要保障公民參與監督的權益。在環境監管中要建立完善群眾舉報的渠道和處理程序。通過教育和激勵讓群眾認識到環境問題關乎每個人的權益,通過大家的共同參與,讓環境問題少發生、快處理。最后,要構建生態問責體系。要把生態指標作為政府績效評估的基本內容,任何政府績效的肯定都必須以生態環境的安全和生態利益的公正為基礎,增強生態指標在績效評價中的剛性作用。

3、通過服務引導,實現生態文明的有序推進

對本地區出現的環境污染事件要做到及時公開,并對后續處理工作做妥善處理,防止因為信息封鎖而衍生出次生災害。其次,要加大符合生態文明要求的基礎設施建設。通過合理設置垃圾、污水處理廠,建設城市復合交通網絡,利用綠色節能技術對建筑、路燈等進行升級改造,大力推廣新型能源等,對生存空間進行積極改造。第三,要完善科技創新體系的構建。政府鼓勵企業培養自己的研發隊伍;制定政策吸引外來人才到本地服務;構建產學研一體化的科技服務體系,讓科技成為助跑地方經濟的核心動力。第四,要加大宣傳力度,營造生態優先的良好氛圍。利用電視、報紙、影像等各種媒介,倡導低碳生活理念、低碳生活方式和低碳生活文化。要創新和推廣低碳生活的技術與方法,創造低碳生活條件,引導人們進行綠色消費,形成整個社會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

4、通過交流合作,構建大生態治理格局

生態治理是一個大工程,需要多元主體的共同參與,政府要通過各種機制動員社會各方力量,才能讓生態文明建設見實效。首先,要加強跨區域的合作。打破行政區劃的限制,在流域治理、風沙治理、森林保護等方面構建大生態格局,積極地在管理體制上尋求突破,努力實現管理的扁平化,提升應對突發自然災害的能力。其次,要加大部門間的配合。各部門要明確各自的生態職能,通過聯合執法和碰頭協商等形式,提升部門的行政效率。第三,要加大與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的合作。政府要能夠引導企業轉變發展方式,要給環保NGO生存和發展的空間,要賦予民眾參與和監督環境治理和保護的權力,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共同應對生態環境問題,實現政府生態治理效能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汪玉凱.界定政府邊界――汪玉凱談政府改革.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0.

篇3

一、柴達木生態文明建設和鹽湖資源開發的現狀

柴達木地區現有鹽湖75個,其中有6個大型干鹽湖礦,這些鹽湖礦床多屬大型、特大型綜合性礦床,潛在經濟價值達165454億元,具有良好的開發前景。近幾年,在鹽湖資源開發加強了生態文明建設工作,通過采用先進技術和生產工藝使鹽湖資源開發對生態環境污染和破壞降低到了最低限度,做到了污染物排放總量和污染物達標排放,使生態環境在開發中得到了有效保護。目前在鹽湖資源開發中已采用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反浮選――冷結晶生產工藝,使氯化鉀產品平均品位提高到93%以上;完成了低鈉鹽、硫酸鉀、鋇溶劑、低鈉光鹵石等多種新產品的研發,突破了晶間鹵水的大規模連續開采和長線輸送技術,掌握了大面積深水鹽田光鹵石生產工藝控制技術;消化吸收、突破性的研制成功了世界先進的光鹵石礦采收設備――水采船;完成了脫水氯化鎂的試驗研究并進行試車等。在鋰資源開發中已與國內、外科研單位進行了技術談判與商討,完成了相關試驗工作,特別是已經啟動了青海100萬噸鉀肥石油天然氣化工循環利用項目,在世界范圍內首次實現了鹽湖和油氣資源的結合開發,延伸了鹽湖礦產資源開發的產業鏈,為促進鹽湖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做了一些工作。

鹽湖資源開發企業充分認識到開展綜合利用是一項重大的技術經濟措施,對合理開發鹽湖資源,提高經濟效益,降低污染具有重大意義。為了減少氯化鉀生產過程中所排放的老鹵、尾鹽對鹽湖資源的影響,加大資源綜合利用力度,先后開發出水氯鎂石、低鈉鹽等綜合利用產品,尤其對老鹵選礦母液實施綜合利用,利用兌鹵鹽工藝生產精制氯化鉀;對氯化鉀生產項目進行技術改造,采用光鹵石反浮選―冷結晶法先進工藝,基本上消除了十八胺、2#藥劑的等浮選添加劑的使用量,改善了生產作業環境,產品由粉狀氯化鉀變為顆粒狀氯化鉀,淘汰了部分落后裝置,降低了粉塵污染。同時,根據市場需要開發建設金屬鈉、氫氧化鉀、氫氧化鎂、高純氧化鎂、硝酸鉀、碳酸鉀、碳酸鋰等項目,這些項目的開發標志著柴達木地區鹽湖綜合利用工程的啟動。

以環境治理為重點,加強環境現場管理。加大環保治理和現場監管力度,將環保工作納入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的軌道,對污染排放達標工作進行后續監督管理,對鹽湖開發企業污染物排放進行定期監測,對工業污染物的增減情況、環保設施運行情況及時了解,發現問題限期治理。

二、柴達木生態文明建設和鹽湖資源開發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柴達木地區鹽湖資源在五十多年的開發中,由于缺乏科學規劃和統一布局,暴露出一系列生態問題。

(一)鹽湖湖區生態環境脆弱,淡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

察爾漢鹽湖位于柴達木盆地中東部,湖區內地勢平坦,地表為一層地質堅厚的鹽蓋,無任何植被,鹽殼下面是含有晶章鹵水的鹽層,遇水速溶,鹽湖地區生態環境十分脆弱。與此同時,由于受自然因素和在資源開發中缺乏開發技術支撐因素的雙重作用,使整個柴達木地區的草場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退化,可利用的優質草場面積不斷下降,沙化面積速度在擴大,生態環境進一步退化,使昆侖河、三江源等河流源頭的雪線逐年上升,地下水位不斷下降,表現為湖泊沼澤干枯、冰川退縮、土地凍融沙化和荒漠化,水資源供需十分突出。而柴達木地區的鹽湖資源固液并存、以液體鹵水礦為主,在固液轉化過程中必須投入大量的淡水,對淡水的需求急劇增加,若沒有周邊淡水補給與晶問鹵水開采的平衡,固體鉀礦就不可能轉化成液體鉀礦,孔隙度鹵水就難以轉化成給水度鹵水,晶問鹵水可能在孔隙申析鹽變,使儲量減少,給資源開發帶來特大困難。

(二)鹽湖資源開發加工工藝落后,科技支撐能力弱

柴達木地區鹽湖資源中有廣泛的鉀、鈉、鎂、鋰、鍶、硼等資源,在鹽湖資源開發中,除氯化鉀生產已經采用了國際先進的反浮選冷結晶法之外,其他鹽湖資源的開發生產工藝十分落后。鹽湖資源綜合開發整體科技投入不足,對一些制約資源綜合開發的技術缺乏研究。目前鹽湖資源的開發仍處于低層次和粗放型階段,資源綜合開發水平比較低,采選礦回收率和伴生礦、共生礦及尾礦的利用率不高,鉀、鋰、鎂、硼、鍶等多種有用成份沒有得到有效利用,生產尾鹽的排放造成鹽湖中某一組分的富集和對開發礦種的貧化,既破壞了環境,也造成資源的嚴重浪費。各種資源聯合開發的層次較低,產業關聯度不高,產業鏈短。

(三)資金投入機制不完善,生態環境建設資金不足

生態環境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作保障。近年來各級政府對柴達木地區的生態文明建設的投入不斷加大。但由于該地區社會經濟落后,地方財政困難。所以,地方政府和企業能夠投入生態環境建設的資金也很有限。企業在籌資治理污染過程中面臨著發展與穩定的壓力,如鹽湖資源開發中的固體廢棄物治理的投資嚴重不足,與當前企業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顯得極為不和諧。

(四)清潔生產力度不強,污染物排放量較嚴重

由于鹽湖資源開發企業清潔生產力度不強,致使污染物排放量有增無減,生態文明建設形勢十分嚴峻。柴達木地區經濟發展主要是依托自身的資源優勢,現有鹽湖工業中多數企業在生產規模、生產水平以及市場競爭力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距。在鉀肥生產中老鹵大量排放,并將在鹽湖鉀肥生產中產生的大量的氯化鈉(干鹽)棄放,一般采用鹽灘和鹽池露天堆放,回收利用率不高,造成巨大浪費, 甚至是破壞資源。且污染物排放達標現狀距全面達標要求也相差甚遠。

(五)生態環境監管技術落后,環保隊伍素質不高

柴達木地區生態功能區涵蓋區域面積30.09萬平方公里,自然環境惡劣,生態體系脆弱,生態環境一旦破壞難以恢復。目前監管體系不健全,一是缺乏一個統一協調的管理機構,還沒有形成有針對性的管理機制和相應的政策法規體系。二是環境保護的人員、裝備遠遠不能適應新形勢下的要求,致使環境管理跟不上鹽湖資源開發的需要,成為柴達木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薄弱環節。三是監管技術、手段落后,無法及時準確提供鹽湖資源開發過程中生態環境的相關信息;難以從根本上保障昆侖河、三江源等河流源頭區域生態服務功能的有效發揮。尤其是目前鹽湖資源的開發機制不適應該地區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需要,鹽湖湖區生態環境治理總體上進展緩慢。

三、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柴達木鹽湖資源可持續發展

鹽湖資源開發必須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堅持從發展的實際出發,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實現經濟社會與環境、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

(一)積極推行節能減排工作,不斷推進生態型工業發展

我國是缺鉀大國,全國鉀肥自給率低,對外依賴度很高。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2O07年柴達木地區生產鉀肥300多萬噸,使我國鉀肥自給率大幅提高。但是根據市場需要我國缺鉀還十分突出,所以,要進一步搞好鹽湖資源的綜合開發,以生產氫氧化鉀、碳酸鉀、硝酸鉀、硫酸鉀、高氯酸鉀等鉀系列產品為重點,建成國家鉀資源綜合利用的基地。加強研發氯化鎂、硫酸鎂為原料,建設電解金屬鎂和鎂系列化工項目,同時對副產的氯氣、二氧化硫、硫酸、鹽酸進行綜合利用,配套建設甲醇、乙烯、丙烯、鎂合金等關聯項目。加強對鹽湖老鹵的回收融化利用,發展純堿、燒堿等鹽化產品;加快鋰系列產品綜合開發,積極開發鋁鋰合金、鎂鋰合金、鋰電池等產品,補充和延伸鋰產品開發產業鏈條。通過以上手段,不僅可以綜合利用鹽湖資源,包括初級產品的有效利用和循環,而且可以把鹽湖資源加工中的廢棄物回收利用,也可減少排放物,形成循環發展的產業鏈條和規模化的產業集群,實現生態型工業發展模式。

(二)加強保護隊伍建設,不斷提高管理質量

柴達木地區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一支高素質的保護隊伍來完成。一要積極與有關部門協調,解決環保機構編制、裝備和人員,努力實現各地區環保工作有獨立部門、專人負責管理。二要進一步加強環保隊伍建設,不斷提高環保隊伍思想、業務水平,完善管理制度,培養一支思想作風過硬、業務能力精湛、廉潔奉公、勤奮敬業的環保隊伍。三要不斷加強環境管理、監察和監測能力建設。認真執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嚴格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努力實現大氣、水污染物排放總量削減目標。根據省環保局給全區下達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指標(化學需氧量15600噸、氨氮3900噸、二氧化硫3300噸、煙塵25000噸、工業粉塵36000噸),全區環保部門要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在發展中積極解決環境問題,努力做到增產不增污,嚴格控制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為重點,綜合考慮各地區及流域的排放基數、排放強度、環境容量、削減能力等因素,采取整體控制和分區包干的原則,認真落實每年度全區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的目標控制分解計劃,鑒定目標責任書。同時,要加強柴達木地區老企業環保設施的監管力度,確保其環保設施正常使用和運用;要對每年新審批的各類建設項目,要嚴格按照《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管理辦法》的規定及時予以驗收,并督促企業確保環保設施正常使用和運行;要嚴把各類規劃及各類建設項目環評審批關,從源頭防止環境污染和破壞,有效防治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

(三)加大生態文明建設投入力度

要加大生態文明建設資金投入力度,確保生態文明建設工程順利實施。同時,要制訂優惠政策,吸納民間資金,積極開展招商引資,接受社會捐助,加快生態文明建設步伐;建立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和補償機制,堅持“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治理、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依法征收國家有關生態文明建設的各種規費;建立生態文明建設的專項基金,積極爭取退耕還林、水土流失治理、世行貸款等項目資金,不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不斷加強對礦山企業監管、檢查力度,督促企業認真落實各項生態保護措施,做好資源的循環利用工作。

(四) 加大法制建設力度

要加大法制建設力度,不斷完善資源開發的相關法規,加大生態環境保護的執法力度,依法打擊各種亂砍濫伐林木和破壞環境的違法犯罪行為。對違反“三同時”制度、不正常運轉治污設施、超標排污、不遵守排污許可證規定等違法行為重點查處。強化限期治理制度,加大排污費征收力度,對不能穩定達標或超總量排污的企業實行限期治理,以強硬手段減少污染物,保護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 張衛東.對柴達木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思考,青海師大學報.2008.3.

[2].青海省生態文明保護“十一五”規劃,青海省發改委,2005.12.

篇4

關鍵詞 水資源管理;生態文明建設;改善

中圖分類號 TV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6363(2017)08-0013-01

水是國家戰略資源之一,在改善國家整體自然環境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生態文明建設產生著極其重要的影響。黨的十高度重視我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并將其歸屬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工作中,希望借助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我國的良性發展,為國家的持續穩定發展提供良好的支持。因此,在新時期背景下,各地區都應該保持對水資源管理和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高度重視,并積極探索水資源管理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措施,希望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取得良好的發展成效,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

1 水資源管理與生態文明建設之間的關系

從生態文明建設角度進行解讀,水資源是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核心要素,加強水資源管理,對提高生態文明建設效果,促進我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發展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對水資源與生態文明建設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發現水資源管理工作的優化開展能夠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一定的基礎性支撐和實現保證,只有全面加強對水資源管理工作的重視,促進水資源管理作用的發揮,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才能夠逐步取得良好的發展成效,離開水資源管理,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必將最終流于形式。同時,十八屆三中全會將水資源管理納入到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中,水資源管理由此成為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水資源管理工作在全面深化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作用日漸凸顯出來,在促進完整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1]。同時在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實踐中,為了促進十八屆三中全會會議精神的貫徹落實,借助水資源管理工作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應該對生態文明建設與水資源管理之間的關系形成正確認識,明確水資源管理能夠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有力支撐,為全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也能夠促進水資源管理現狀的改善,有效推動我國水資源供需平衡,促使我國水資源管理工作在新時期也能夠取得相應的發展成效。從這一角度進行系統的分析和研究,新時期背景下應該全面加強完整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建設,以制度體系為環境保護和水資源保護工作的開展提供相應的保障,為生態文明建設在新時期的持續穩定發展提供良好的支持。

2 加強水資源管理,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良好發展

由于水資源管理工作與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存在緊密的聯系,因此,在新時期背景下應該全面加強對水資源管理工作的重視,并積極探索借助水資源管理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措施,希望能夠借助水資源管理工作逐步改善生態文明建設發展現狀,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在新時期背景下取得良好的發展成效[2]。具體來說,在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實踐中要想借助水資源管理的力量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可以從以下角度入手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2.1 全面貫徹落實水資源管理制度

基于水資源管理對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重要性,新時期在加強水資源管理工作的過程中應該建立健全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并將其作為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制度方面的重要內容,在提高水資源管理成效的同時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呈現出良好的發展狀態。在具體操作方面,應該堅持黨的領導,貫徹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構建完整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方面的內容,將水資源制度建設工作作為切入點和落腳點,借助水資源制度建設貫徹落實“三條紅線”和“四項制度”,為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良好推進創造有利條件。此外,針對水資源管理工作的實際需求,在認真貫徹落實各項指導思想的基礎上,也應該構建相應的管理體制,推動水生態文明城市創建考核工作的開展,促進水資源管理制度作用的發揮,保證生態文明建設能夠取得更好的發展成效[3]。

2.2 全面提高對水資源的調控和配置能力

基于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精神的指導,在加強水資源建設和管理工作的過程中應該促進科學發展觀的貫徹落實,并統籌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以及水資源利用三者之間的關系,借助科學的規劃和利用實現三者之間的平衡發展,在促進經濟建設的同時也實現對水資源的保護,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持續推進。在工作實踐中,相關工作人員應該對水資源戰略配置格局進行新的優化,因地制宜的加強對配置制度的構建,保證能夠實現對水資源的統一調度,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唯有如此,水資源管理工作才能夠真正發揮其輔助作用,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優化開展。

2.3 加強水資源保護和水生態環境的修復

在水資源管理工作中水資源的保護和水生態的修復也是較為重要的內容,要想確保水資源管理工作在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作用得到進一步凸顯,還應該將水資源的節約和水生態的修復作為重點工作[4]。通過制定水資源強化論證措施、有償使用措施以及水功能區管理措施等,增強對水資源的節約,促進水資源的循環使用,推動節能節水型社會的構建。在水生態環境修復方面,相關部門也應該保持高度重視,通過積極探索河流健康評估工作和河流環境修復工作等,加強對水環境和水生態建設工作的重視,保證在水資源管理工作的有效支撐下,生態文明建設效果能夠得到進一步凸顯,為我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2.4 全面推進水生態文明創建工作

水生態文明創建思想的提出是貫徹落實十以來一系列會議精神的結果,是踐行生態文明建設理念的具體工作部署,在社會建設發展過程中,要想保證水資源管理效果,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的逐步提高,就應該深入貫徹落實水資源管理制度的試點工作,并將水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重點內容,希望能夠構建人與水環境、自然和諧相處的現代化水利體系,為生態環保工作的逐步推進提供有效支撐[5]。首先,基于全面統籌思想的指導和因地制宜原則的支持應該科學合理的建設湖水聯通系統,促進現代湖水網體系的構建,爭取在社會上形成完成的水生態體系,保證水資源和水環境的承載能力得到明顯的提高。其次,在水生態文明的建設過程中,應該注重對水生態文化的宣傳,讓社會大眾和社會上的水利工程設計和建設組織能夠認識到水生態環境維護工作的重要性,積極探索相應的水生態環境維護措施,爭取實現對水資源有效利用和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雙贏,促進生態環保工作的優化開展。

3 結論

綜上所述,新時期背景下,我國國家建設過程中要求全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相應的支持。而在此背景下水資源管理工作也日漸受到廣泛關注,借助水資源管理工作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良性發展成為相關部門重點關注的問題。所以新時期將水資源管理和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研究對象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能夠為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優化開展提供相應的理論參照。

⒖嘉南

[1]王芳.淺析水資源管理與生態文明建設[J].農家科技:下旬刊,2015(6):293.

[2]吳美霖,李美臻,金輝,等.探究水資源管理與生態文明建設[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4(5).

[3]張建云,王小軍.關于水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和思考[J].中國水利,2014(7):1-4.

篇5

1.整體統籌不足,長遠規劃欠缺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長期目標,任重而道遠。而我國縣域生態文明建設現狀是:迫于政績考核和經濟發展的壓力,一些基層政府為完成招商指標而招商,降低門檻,引進技術含量低,高消耗、高污染的企業,沒有形成產業鏈;又出于稅收的考慮,對這些企業不進行嚴格監管,于是縣域內空氣、土壤、河流污染日益嚴重;為追求GDP增長,缺乏科學規劃的盲目過度開發,耕地、濕地、森林、礦產等自然資源銳減;農民為追求短平快的經濟收益而過度使用農藥、化肥、地膜,造成土壤污染、水污染、農產品污染日趨嚴重,生態系統失衡,難以恢復。這些問題的存在,無不說明在縣域生態文明建設中,政府保障機制中整體統籌,科學規劃制定與執行的欠缺。

2.縣域生態文明發展與保護矛盾突出

縣域產業大多規模小、散亂分布結構不合理,與許多自然保護區、生態濕地等重要生態功能區的保護存在一定矛盾;灘涂養殖、風電等項目的規劃和發展,港口建設及臨港產業布局與海洋功能區劃存在一定的沖突;各種休閑度假村、山莊、農家院的亂建亂設嚴重影響了青山綠水自然生態;經濟要發展,要不斷加大投入和產出,但縣域諸多項目卻存在產業層次低、環境風險高的特性,發展與保護長期處于此種狀態之中,如何協調好兩者之間的矛盾,確保縣域生態文明的良好發展將成為首要問題。

3.縣域生態保護與建設投入不足

我國大多縣域經濟基礎薄弱,自我發展能力低下,國家投資不足,地方匹配資金和群眾自籌能力有限,導致治理標準低,綜合配套差,進度慢,生態文明建設的效果不理想。在開展生態環境建設上,搞“面子”工程,造成勞民傷財,給生態環境建設帶來了許多負面影響。生態環境的不斷遭到破壞,嚴重制約了經濟社會發展,繼而阻礙了生態文明建設。

二、縣域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與對策

1.培育生態文化理念

生態文化是一種價值理念,不是自然產生的,需要長期的培育。要充分發揮政府的導向作用、媒體的宣傳作用以及學校的教育作用,通過相關政策的完善、課堂上列為重要的教學內容、開展豐富多彩的惠民活動等等,力爭多渠道、多方式、多角度的加大宣傳力度,逐漸轉變縣域民眾的生態文明理念,弘揚生態文化,讓人們意識到保護自然環境就是保護自身身體健康,在經濟發展的同時要更加重視節約資源、生態環境保護。只要讓生態文化理念逐步滲透到每個單位、家庭和個人,在縣域民眾心里生根發芽,徹底轉變觀念,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發展與環保雙贏,才能更好更快地促進縣域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

2.科技創新謀發展

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實現最重要的途徑是依靠科技創新,只有以科技為指導,才能科學的分析出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和條件、路徑和模式、重點和難點、前景和風險,比如如何節約不可再生資源、開發新能源、如何提高縣域有限的人均資源利用率,如何開發生態農業等等。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一個好的生態環境能有效提高人的生存質量,從而進一步促進人的科技創新;反過來,只有科技成果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得到廣泛應用,才能真正地推動自然環境的改善,實現對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二者相輔相成,互相依存。在縣域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中,我們應該不斷加大科技投入,努力提高創新能力,全力推動現代技術與傳統技術不斷結合。

3.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綠色循環生態產業

優化產業結構是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核心問題。優化縣域經濟產業結構,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科學確定縣域主導產業,形成產業集群,發展產業間的循環生態經濟,推進農業現代化。綠色產業既包括環保產業的內容,也包括傳統產業的綠色化,以及區域經濟社會的綠色化。在生態文明建設中,資源是人與環境的中心環節,資源保護與節約是生態文明建設、生態保護和修復的目的。它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重要載體,也是未來發展的希望所在。

4.健全生態文明建設機制體制

篇6

關鍵詞:地方政府 軟環境 建設

生態文明建設指標體系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內容。它是對生態文明建設進行準確評價、科學規劃、定量考核和具體實施的依據,目的是為了客觀、準確評價人與自然的和諧程度及其文明水平。目前一些城市構建了生態文明建設指標體系,“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將生態文明提升為政府行政決策考量的關鍵因素,加大生態文明建設在黨政實績考核的比重,考核結果作為黨政干部評先創優、選拔任用的重要依據。雖然一些城市在生態文明建設考核上做過一些探索, 但截至目前,我國還沒有形成一套統一、具體、有效的生態文明建設評價考核指標體系。

1.科學構建生態文明建設指標體系的重大意義

1.1能夠為評價生態文明建設實現具體化、實效化提供科學依據

構建生態文明評價考核指標體系是量化生態文明建設最有效的方法,建設生態文明不能僅限于理論層面,而是要將科學理論轉化為具體的行動,需要從實踐上把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變為具體實際的要求。所以,要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目標進行細化、數量化,使大家對生態文明建設能夠看得見摸得著,從而把生態文明建設與自己的工作有機結合。生態文明建設采取考核內容量化、計分層次化、結果運用實效化的方式,使建設評價考核工作程序進一步標準化、規范化,考核結果更加具體化、直觀化,有利于形成科學的生態文明建設評價考核機制。

1.2能夠為生態文明建設過程的監控、測評、考核提供前提條件

生態文明建設涉及面廣、內涵豐富,將生態文明建設的各項目標任務指標化,使建設主體指標明確,責任到位,才能使各級黨政領導機關及相關職能部門都各各盡其職,各負其。在現實的具體實踐中,生態文明建設的評價不能憑空而論,而是要有一個規范科學的考核監控指標體系。這種指標評價監控不能只靠上級機關來做,要靠廣大人民群眾來評價。不僅僅是靠上級機關監控,廣大人民群眾更要參與監控。在現實工作中,更多的不單單是主觀評價監控,重要的是客觀評價監控,最重要的是靠客觀真實的數據做依據。所以根據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涉及的重大目標、重點節點、重要問題,找準生態文明建設的著力點、切入點,構建科學合理的指標體系,就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客觀性。有了科學規范的指標體系,能夠為各級黨政領導班子生態文明建設績效考核提供客觀真實的評價標準,為各個地區領導組織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準確依據,努力做到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化、常效化、自覺化。

1.3能夠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提供輿論導向

健全完善一套規范科學的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在一定時期內將考核評價結果進行公開,準確客觀地反映全國各地生態文明建設情況,有助于各級黨委政府機關及領導進行過去和現實比較,有利于加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自覺性和緊迫感,形成良好的社會導向。通過廣播、電視、報紙、網站等媒體平臺常年開設生態文明建設評價專題(專欄),開通環保政務微博,創辦環保手機報等手段,有利于形成生態文明建設的輿論氛圍。

1.4能夠為黨委政府謀劃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決策參考

生態文明建設指標考核情況,呈現的是各地區、各單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成效和存在的不足,能夠檢查各個地區、各個單位在生態文明建設上的決策、執行狀況,真實反映實際情況,為環境保護決策提供科學依據,使各級機關和領導不斷創新生態文明建設的思路和舉措,在源頭規劃和實際執行中,切實把經濟發展的速度、規模、結構、布局,都要與生態環境有機結合,不以犧牲環境作代價,努力建設高效生態經濟。

1.5能夠為全社會監督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有效途徑

建立生態文明建設指標體系,在一定時間向社會公布生態文明建設考核評價情況,深層次、大范圍地接受社會公眾和媒體的有效監督,有利于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的監督作用,有助于全社會形成關心、支持、參與和監督生態文明建設的強大力量。擴大群眾對各級機關及領導干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民主監督和民主管理的有效形式。

2.科學構建生態文明建設指標體系的主要思路

從目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來看,按照國務院的部署,環境保護部正在抓緊制訂全國生態文明目標指標體系和考核辦法,目前已行成初稿,正在書面征求地方意見,尚未完成。從目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指標體系的實踐來看,很多版本過于偏重生態環境方面的建設,而對經濟、民生、文化、社會進步和制度保障等方面的指標考慮得不夠深入,指標體系缺乏全面性和系統性,難以把生態文明的內涵和基本特征很好地量化表現出來,未能較好地達到促進經濟、資源、環境、人口、社會全面協調發展的生態文明建設目的。指標體系的不完善直接導致了生態文明建設考核制度的缺陷。目前我國在生態文明建設指標體系實踐上,主要參考原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制定的生態縣、生態省(2007修訂稿)建設指標體系,國家建設小康社會指標體系,新農村建設的指標體系,以及中央編譯局2009年的國內首個“生態文明建設(城鎮)指標體系”。這些指標體系要么偏重于生態建設,要么偏重于人民生活質量,要么偏重于解決城鎮或“三農”問題,簡單地將這些指標體系嫁接在生態文明建設指標體系上必然存在缺陷。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系統復雜的工程,要求科學構建生態文明建設指標體系。要在遵循系統性與區域性相結合、綜合性與代表性相結合、導向性與創造性相結合、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原則的基礎上,對生態文明建設指標體系進行了探索研究,即圍繞一個中心――促進經濟、資源、環境、社會協調發展的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同時糅合我國時下倡導的建設主題如“發展生態、低碳經濟”、“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兩型社會”,“建設和諧社會”等,借鑒我國生態城市建設指標、生態園林城市建設指標、環保模范城市建設指標、可持續發展考核指標等,從生態經濟文明建設、生態社會文明建設、生態環境文明建設、生態文化文明建設、生態制度文明建設5個層面來構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指標體系。指標體系包含3個層級,一級指標為生態文明建設總目標層;二級指標包括生態經濟文明建設、生態社會文明建設、生態環境文明建設、生態文化文明建設、生態制度文明建設5個層面;三級指標在二級指標下選取若干單項評價指標組成,共32個指標,其中生態經濟文明建設5個,生態環境文明建設6個,生態社會文明建設8個,生態文化文明建設7個,生態制度文明建設6個。

第一類指標―生態經濟文明建設:主要從經濟結構、低碳等兩個關注方向來構建。這一類指標反映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及產業綠色轉型的程度,包括單位GDP能耗下降率、四項污染物約束性指標減排率、節能環保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清潔生產審核通過率、無公害、綠色和有機農作物種植面積占播種面積比例等5個與我市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指標,總權數為30%。

第二類指標―生態環境文明建設:主要從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等兩大方面來構建。其中資源節約主要從保護水、土地、森林等自然資源和節約能源的角度來構建;環境友好主要從改善環境質量、加強污染防治和發展綠色農業等方面來構建。這一類指標反映我市生態文明建設中環境的優化和保護程度,包括環境空氣質量指數、地表水環境功能區達標率和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城鎮污水收集處理率、城鎮生活垃圾減量化及無害化處理率、生態保護地(受保護地區)面積比例、森林覆蓋率及人均綠地增加率等6個指標,總權數為30%。

第三類指標―生態社會文明建設:主要從增強民生福祉和完善基礎設施等方面來構建。以人為本,是生態文明的根本。只有從根本上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和人居環境,切實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數,才能更好地激發人民愛護自然、保護環境的主人翁意識,從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該類指標從以人為本的角度考慮了社會保障問題,體現了生態制度的文明程度,符合生態文明的內涵。包括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受教育年限、社會保險覆蓋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民參合率、城鎮登記失業率人均住房面積不足12平方米的城鎮低收入群體住戶降低率、社會安全指數、人均道路面積等8個指標,總權數為20%。

篇7

關鍵詞:貴州省 農村 生態文明 建設

1、貴州省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存在問題的主要原因

改革開放30年來,貴州省農村在自然生態環境和社會文化生態方面發生了深刻變化,當前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諸多問題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經濟方面的因素,也有制度、體制及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因素。

貴州省許多農村地區還處于傳統粗放的發展模式中。由于水土流失、工業和城市污水灌溉及農藥、化肥、農膜的過度使用,使土地、水體、森林和草地的生態功能退化。對土地資源的粗放開發過度索取,已經成為制約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發展的主要障礙。能為農業環境保護提供有力保障的農業生態補償機制和農業生產技術標準還有待建立和完善。

2、貴州省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對策

當前,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問題已經引起了社會各界越來越多的關注和思考。存在的問題不只是農村自身發展中產生的,更多的是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中產生的,所以其應對措施也應采取綜合手段,并以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為契機推動農村多項改革事業的發展。

2.1、提高廣大干部群眾的生態意識

廣大干部群眾的生態意識,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石。應把生態文化知識作為干部教育培訓的一項重要內容,列入各級黨校、行政學院和干部學院的教學及業務學習的內容之中。利用“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的有利契機,加強教育引導,使廣大干部群眾充分認識到生態文明對當地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作用,促進廣大干部群眾思想觀念的改變,不斷提高農民的生態保護意識。設立專門的環境教育體系,對公眾長期開展環保宣傳教育。特別是在中小學校開設保護生態環境教育課程,從小培養人們的生態環保意識。國內外生態文明的實踐證明,生態文明建設需要社會各階層共同參與。

2.2、逐步建立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模式

由于農業生產具有外部性,更應發展生態上可實現良性循環的生態農業。應大力發展綠色農業,實行生態效益最大化開發。推行清潔生產和農業循環經濟,采用無公害生產技術,減少化肥、農藥、飼料添加劑的投入,提高品質,生產無公害、綠色或有機食品,來降低生產成本,增加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建立農業生態補償機制,開展農業生態補償試點,對開展生態農業建設的農民和企業予以生態補貼。同時,政策優惠或財政資金應不再支持那些造成農業污染的規模化和產業化種植飼養生產。生態農業的關鍵措施之一是制定和執行限定性農業生產技術標準,應在大量調查研究和試驗基礎上,根據本地自然和農村經濟、社會條件,制定本地區的標準,最終形成比較完整的適應環境安全需要的農業生產技術標準體系。

2.3、拓展新農村建設,積極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要不斷完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積極調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參與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通過創建生態文明村活動,加快農村的基礎設施的建設整治。應積極開展新農村建設。由于新農村建設以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等改善農民的生產和生活環境的內容為切入點,對改善農村基層文化設施狀況,豐富鄉村基層文化活動,加強農村的文化設施建設,滿足廣大農民的文化生活需要都起到一定作用,有利于農村形成科學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社會風尚,必然對農村生態文明工作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2.4、完善生態法規建設,加大環境監控和執法力度

應重視環境生態保護法規建設,為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保障。要進一步加強有關治理鄉鎮工業污染、土壤污染、畜禽飼養污染等方面的法規建設,應不斷完善環評制度建設,建立多部門協作機制,嚴格環評,落實一票否決。另外,要關停并轉高污染鄉鎮工業,有條件的地區鄉鎮工業應適當集中,以便于污染治理。同時,嚴格控制城市重污染工業向農村地區轉移。應制定和完善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規劃,貴州省各地區在制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時應城鄉一體統籌考慮,應從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整體看待農業生態文明建設問題,加大農村生態保護資金投入。在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僅靠農村內部的資源和力量是不夠的,應充分利用外部的資源和力量,促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政府部門除了通過加大財政扶持力度外,還應通過財稅優惠政策引導和鼓勵社會資金參與農村生態建設,逐步形成政府、企業、社會多元化投入機制。

篇8

關鍵詞:旅游產業;生態文明;生態意識;生態行為;生態制度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6)09-0164-02

一、生態文明的內涵

20世紀90年代以來,人口、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凸顯,甚至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國內外學者在可持續發展思想的基礎上,基于環境保護的理念提出了生態文明的概念。在此把生態文明界定為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指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生態文明建設可以分為生態意識文明、生態行為文明、生態制度文明、生態環境文明、生態產品文明五個方面。

(一)生態意識文明

在生態文明的建設過程種,人是最主要的因素,思想決定人們的行為,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首先人們要有生態意識,它指導人們的行動。生態意識包括樹立人與自然同存共榮、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建立社會、經濟、自然相協調的可持續的發展觀;選擇健康、適度消費的生活觀;強化人們的生態憂患意識、綠色消費意識和環境保護意識,為子孫后代留下良好的生活環境。對旅游產業而言旅游業的管理者、經營者、旅游企業的員工和旅游消費者具有生態文明意識是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保證。

(二)生態行為文明

生態文明不僅是一種思想和觀念,同時也是一種社會行為。在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人類應該協調人與自然以及人類自身的矛盾,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目前游客在景區亂刻亂劃、踐踏草坪等不文明的行為時有發生;旅游過程中導游與游客、游客與游客之間的不和諧事情也時有發生,據報道剛開園的上海迪士尼樂園出現了不文明的行為。由于排隊時間較長,出現了游客插隊的現象。生態行為文明包括低碳的旅游方式、文明的旅游行為,在旅游過程種的適度消費,旅游服務中體現出生態文明行為。

(三)生態制度文明

生態制度,是指以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為中心,調整人與生態環境關系的制度規范的總稱。生態制度文明,反映了生態環境保護的水平,是生態環境保護事業健康發展的根本保障。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完善生態制度,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水平。生態文明相關法律、法規的建設和健全程度是衡量生態制度文明程度的標尺。

(四)生態環境文明

旅游產業的發展需要以優美的環境為依托,自然稟賦、生態環境、文化風俗是旅游業發展的基礎,目前在旅游產業發展過程中出現了與生態文明建設不協調的方面:景區旅游資源不合理的開發和利用,這破壞了旅游景區的協調性和旅游資源的自我修復能力;游客過度踐踏草坪;在景區內建造過多的房屋;景區開發缺乏長遠規劃;過度的商業開發,破壞了旅游資源原有的獨特的原始風貌。這些破壞了生態環境,而且極大地影響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五)生態產品文明

生態產品又稱為綠色產品,是指維系生態安全、保障生態調節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環境的自然要素。包括清新的空氣、清潔的水源和宜人的氣候等。生態產品特點在于節約能源、無公害、可再生,生態產品具有綠色、無污染的特征。對旅游業而言,是指設計和開發的綠色旅游產品:包括設計和開發出的低碳、環保的旅游路線,旅游產業的生態化發展,綠色飯店等。

二、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生態文明理念

黨的十報告中提出了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低碳、環保、綠色、資源節約將賦予旅游業以新的含義。旅游產業作為我國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經濟發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然而,現階段旅游產業生態文明建設并沒有引起社會的足夠重視,游客在景區亂扔垃圾、在景點亂刻、亂劃的現象仍然存在;旅游產業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旅游資源過度開發、污水排放超標等問題。這些現象提示我們,人們的生態文明意識和生態行為有待加強,需要培養生態文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良好的旅游資源是旅游業發展的基礎。但如果過度開發,超過了旅游資源的承載力,其修復過程卻是相當緩慢,要付出的代價則是慘重的。目前隨著旅游觀光人數的逐年上升,越來越多的資源遭到不合理開發,眾多生態環境問題呈現在人們面前:垃圾堆砌、游客猛增、交通混亂、大氣污染、水質惡化、森林資源過度開發、游客的不文明旅游行為等。為了更好地實現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旅游業需要轉變開發和營運的方式,在這個過程中,生態文明理論為其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以生態文明理念促進旅游產業創新發展措施

(一)實現旅游產業與農業、工業的融合發展

目前,國家提出了全域旅游的戰略,全域旅游強調全產業,因此旅游產業的生態文明建設在全域旅游發展中不僅僅體現在旅游業本身,也體現在與旅游業相關的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全產業融合發展。發展鄉村旅游體現了旅游產業與農業的融合。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旅游消費已經從過去以高收入階層為主轉向大眾消費,日益成為大眾化、平民化的旅游消費,這使鄉村旅游擁有更大的市場需求;同時,隨著城市污染的加劇,節假日人們希望走出城市,到近郊的鄉村景區去休閑,去呼吸新鮮的空氣。鄉村擁有良好的旅游資源:優良的空氣、青山綠水,特有的鄉村文化。在進行鄉村旅游產品開發過程中,促進旅游產業與第一產業的融合發展,把旅游業與農業、林業、漁業、牧業等產業融合發展,有組織地發展鄉村旅游。第二,進行生態文明建設,促進與工業的融合。比如生產清潔設備,污水處理設備;體現綠色、環保、節能的旅游產品的設計與開發。

(二)加強旅游產業生態制度建設

制度建設是旅游產業生態文明建設的保障,旅游產業關于生態文明的法律、法規是調整人與旅游生態環境關系的規范,是保護和建設旅游生態環境的重要基礎。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實行最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損害賠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完善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制度,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

在進行生態文明建設過程種,通過完善生態制度,從而促進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第一,用法律法規約束旅游消費者、旅游管理者、經營者的行為。比如國家旅游局推出的游客的不文明行為記錄,這對游客的行為產生了約束;第二,對旅游資源的開發實行環境審批制度,景區內嚴禁高能耗、高污染企業進入;第三,政府制定生態文明導向的旅游發展規劃,并將其作為環境保護戰略的重要內容。通過建立和完善生態文明方面的制度、法律法規,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為旅游產業進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法律保障,使旅游管理者在進行景區開發和管理時應受到這些法律法規的約束,促進了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以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旅游服務創新

旅游產業在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人是最主要的因素,涉及到旅游管理者、旅游經營者、旅游企業的員工和旅游消費者。目前,旅游管理者、經營者為最求企業的經濟利益而忽視社會效益的情況時有發生,比如旅游資源的過度開發,污水排放超標;而旅游消費者的生態意識和生態行為也有待加強,表現在:踐踏草坪、亂扔垃圾等不文明的行為;因此進行生態文明建設,首先要加強人們是生態意識,從而產生生態文明行為。在進行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要改變服務模式,促進旅游產業的可持續性發展:第一,國家旅游行政主管部門要加強對旅行社、線上旅行商、導游等從業人員的教育與培訓,培育他們的生態文明理念;第二,經過培訓后的旅游從業人員將生態文明理念帶到工作中,在旅游產品介紹、旅游合同簽訂、團隊旅游行前說明會、在景區講解中等環節增加更有針對性的生態文明旅游提示,培養和引導形成綠色消費習慣,提升生態責任意識,引導和鼓勵文明、低碳的旅游方式,減少不必要的物品消耗,選擇簡約自然的旅游方式;第三,進行旅游產業綠色產品開發,包括設計旅游路線、創建綠色酒店、對旅游資源的保護性開發等。

(四)加強生態環境建設

生態文明建設帶來了生態環境的改善,旅游景區景點品質的提升,這促進游客增加,旅游產業會得到持續、健康的發展。在國家提出的全域旅游戰略構想下,把一個行政區當做一個旅游景區,旅游由原來的點狀發展到面,將實現旅游產業的全景化、全覆蓋,實現“處處是旅游環境,人人是旅游從業人員”,這更需要優美的環境做支撐。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促使旅游產業的可持續性發展是建立在環境可承受的基礎上的,進行旅游資源的開發時,要保證人與環境和諧的發展,提升旅游景區景點的品質,推動和促進旅游產業的可持續性發展。

篇9

關鍵詞:生態文明;新型城鎮化;關系

黨的十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要協調推進、統籌兼顧、不能顧此失彼,更不能單兵突進。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發展始終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在當代中國,發展的本質要求就是科學發展。科學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生態文明發展程度。新型城鎮化是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經之路。新型城鎮化的基本要求之一便是生態宜居、和諧發展。因此新型城鎮化進程離不開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始終貫穿于整個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中,兩者是統一于一體的。

一、生態文明基本內涵

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指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黨的十指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戰略,為此,我們要倡導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構建環境友好型社會。

二、新型城鎮化基本內涵

所謂新型城鎮化,是指堅持以人為本,以新型工業化為動力,以統籌兼顧為原則,推動城市現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態化、農村城鎮化,全面提升城鎮化質量和水平,走科學發展、集約高效、功能完善、環境友好、社會和諧、個性鮮明、城鄉一體、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建設路子。新型城鎮化的“新”在于改變過去對擴大城市規模、擴張空間的片面追求,堅持城鎮化科學發展,以公共服務的完善、城市文化的提升為發展基點,使我們的城鎮變得更加舒適,成為經濟發展迅速、環境友好型城鎮。新型城鎮化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運用科學發展觀來統領城鎮化建設。

三、生態文明與新型城鎮化的關系

目前,我國經濟迅速發展,成為世界經濟體中新興經濟體。但是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生態環境問題也日益突出。經濟活動中對于短期經濟利益的盲目、片面追求,忽視了環境資源的承載力,造成資源緊張,浪費嚴重,環境污染問題突出。城鎮化的進程中出現了亟待解決的眾多難題。因此,要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堅持科學發展,走新型城鎮化道路,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最終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夢想。

生態文明與新型城鎮化是統一于一體的,兩者相互制約、相互促進。新型城鎮化要求城鎮化道路中要重視環境保護;在城鎮規劃建設中,注重生態環境的承載力;新型城鎮化借助科技知識,走新型工業化路子,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減少浪費,降低污染,發展低碳經濟、綠色經濟、循環經濟。總而言之,科學實施新型城鎮化促進生態文明的建設。反過來,生態文明建設的加強也會極大的提高城鎮的競爭力,進一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保持城鎮發展的永續循環。一味的盲目追求短期經濟利益,資源過度開發、浪費,忽視資源的循環利用,必然造成環境污染嚴重,居民生命健康受到嚴重影響。總而言之,城鎮化進程中必須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社會的永續發展離不開經濟與生態文明的和諧發展。

1、生態文明是新型城鎮化的必然要求

黨的十指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新型城鎮化的目標是建設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經濟迅速發展的新型城鎮,實現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所以,生態文明建設與新型城鎮化具有統一的目標。生態文明建設是衡量城鎮化建設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

2、 生態文明是新型城鎮化快速實現的動力和保障

生態文明強調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生態文明建設關乎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關乎中華民族的未來,關乎人類的子孫后代的利益;是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必然方向。新型城鎮化則是經濟快速發展的必然要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現代化實現的必由之路。新型城鎮化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是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工業化水平和國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標志。只有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發展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綠色經濟,才能實現人與人、人與自然、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和諧。只有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居民生活環境變得更加舒適,人民大眾才能夠更加積極的為城鎮化建設做出努力,才能夠珍惜美好的家園,而好的生態環境又給新型城鎮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進一步推動新型城鎮化。可以說生態文明建設是新型城鎮化實現的巨大動力,也是新型城鎮化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3、同步推動生態文明與新型城鎮化建設

新型城鎮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現代化實現的必由之路。新型城鎮化可以分兩點分析,即:城鎮化和新型。城鎮化是因為經濟迅速發展,由于生產資料的不均勻分布和因此產生的不均勻經濟活動,最終使得某些地理位置人口不斷聚集,形成城鎮;新型化則是目前針對我國在城鎮化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問題而提出的一種堅持以人為本,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統籌兼顧為原則,全面提升城鎮化質量和水平,堅持科學發展,促進大中小城鎮協調發展的新型城鎮化建設路子。只有同步推動新型城鎮化與生態文明建設,才能夠實現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目標,才能夠實現共贏局面。如果只是加速城鎮化建設,忽視生態文明建設,那么,最終我們的居住環境會變得很惡劣,資源緊缺、污染嚴重、居民的身體健康受到嚴重威脅,同時經濟發展也會停滯不前,整個社會因此陷入困局;如果只是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忽視經濟發展,城鎮化停滯不前,那么居民的生活質量依然得不到提高,生態文明建設也會因為經濟發展不足而得不到更好的發展。只有在加快推進城鎮化建設過程中,統籌兼顧,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發展循環經濟,重視生態文明建設,使生態文明建設與城鎮化建設齊步前進,才能夠讓社會發展越來越發達,居民環境更加舒適、人類文明得以延續。

結語:

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工業化,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造福于子孫后代,必須加快經濟發展,必須加快城鎮化建設,必須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重要發展戰略地位。新型城鎮化的實現進程中,要重視生態文明建設,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互促進,相輔相成。要加強全民建設生態文明城鎮意識,走綠色發展道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我們要積極學習理論知識,以先進的理論為先導,在實踐中大膽開拓,積極創新,善于總結,統籌兼顧,實現生態環境良好的現代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城鎮,早日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夢想。

參考文獻:

[1]孫曉冰.山東省低碳生態新型城鎮化問題研究[J].中國人口,2011(12)

[2]楊繼學,楊磊.論城鎮化推進中的生態文明建設[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11(6)

[3]繆細英,廖福霖,祁新華.生態文明視野下中國城鎮化問題研究[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2011(1)

篇10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對教育對象和社會生活所能發揮的積極的有利的作用和或影響。[1]思想政治教育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功能,就是使人們形成符合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思想品德,從而推動和保障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高人們生態文明建設的素質和能力,激發生態文明建設的興趣,保障生態文明建設的順利進行。

一、 育人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是通過培養、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來實現的。黨的十七大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思想,十強調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地位,十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2]人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承擔者和實施者,也是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的享用者,生態文明建設能否順利推進和完成,關鍵在于“生態人”的培養問題。這就要求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彰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態價值,以培育更多的,能自覺承擔生態文明建設責任的“生態人”。

(一)樹立生態文明建設觀念與思想

只有讓生態文明建設的觀念深入人心,才能調動人們生態文明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充分發揮人們的主人翁精神。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任務和作用,就是培養受教育者形成符合社會發展趨勢的思想觀念和道德素質。思想政治教育通過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的教育活動來傳播符合時展的思想和觀念,以此來系統地對教育對象施加影響,進而形成與社會發展方向相一致的思想觀念。生態文明建設雖然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重要課題,但要使生態文明建設轉化人們內心的驅動力,與社會發展的需求相一致,還需要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培養人們的生態價值觀。從社會學角度而言,提高公民的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和了解自己的責任,可以歸結為價值上的導向。通過對人們進行生態知識的教育,引導人們加深對自身在整個自然界中的地位以及與自然關系的認識,意識到當前人類所面臨的生態危機,從而使生態文明的價值觀念內化為人們穩定的心理結構,外化為一種現實的行為,進而維護生態平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幫助人們克服“人類中心主義”的狹隘思想,教育人們在經濟社會發展實踐中,決不能為了經濟利益而忽視自然的運行和發展規律,不能過度開發自然,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同時經濟社會的發展也必須考慮子孫后代的利益,做到人、自然、社會和諧共生,永續發展。

生態文明建設的推進,人們從思想上認同是關鍵。因此,首先必須解決好人們的思想認識問題。通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和實踐宣傳,讓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走出課堂、走出書本,走進社會,可以使生態文明建設知識實現大眾化,在各種場合、各種人群中間,廣泛地得到普及和推廣,成為廣大人民群眾踐行科學發展觀、解決生態危機問題的有利武器,最終幫助人們形成生態道德意識和生態思想,弘揚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摒棄“人類中心主義”的負面影響,為生態文明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提升生態文明建設素養

一個人的生態文明建設素養只有表現在他為社會創造生態價值的能力時才能被社會認可;一個人的價值也可以在他為生態文明建設做貢獻的過程中得以體現。

第一,培養生態道德素質。生態道德素質是“生態人”的基本特質,它是一個生態社會對人的德性要求的高度濃縮和期望,是社會利益和意志的體現。生態文明建設不僅需要法律、制度、政策的約束,更需要用道德規范來調節人們的日常行為。生態道德素質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人們應有的崇高道德素養的一個重要標志。只有提高人的生態道德素質,才能保證生態文明建設的順利進行,才能形成人與自然的和諧的關系。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導人們對生態知識的學習,使外在的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和規范逐漸內化為人們自身的一種理想和信仰,促進生態道德素質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幫助人們產生生態文明建設的主人翁感和自豪感,產生自我認識、自我教育和自我陶冶的驅動力,不斷增加人們遵守生態道德規范的自覺性,形成一種穩定的心理狀態和思維習慣,同時,使人們能夠全面、準確地把握生態道德的知識,從而提高生態文明建設的能力。

第二,培養生態消費習慣。當今社會,到處物欲橫流、充滿虛榮心的,很多人以我為中心,過度追求物質消費,肆意揮霍,造成不必要的浪費。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幫助人們改變這種不良的心態和習慣,樹立生態消費觀念,節約資源,保護自然。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塑造人們美的心靈,使人們的心理結構、道德境界得以完善和提升,引導人們養成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習慣,改變“人類中心主義”的傳統觀念,從而避免出現“靈魂異化”的現象,教育人們自覺處理好人、自然、社會的關系,達到人性提升和自我完善的目的,最終使人在生態消費習慣的培養與實踐中尋找到自我價值存在的意義,處理好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暫時利益和長遠利益、當代利益和后代利益的關系。只有培養人們的生態消費習慣,才能使人們的消費方式以維持自然的生態平衡為準則。

第三,培養生態理性。生態理性是指人類在對待生態環境時,其推理方式和行為方式從生態學的角度來看來是理性的、明智的。在生態理性的支配下,人們可以平等、正確地評估經濟活動與生態環境的價值。在現代社會中,生態理性以其獨特的生態標準和生態原則的形式出現,開始引導并支配人們正確地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導人們在經濟活動中理性評價經濟效益。生態理性告訴人們,發展經濟的同時,要充分考慮自然的承載力,保持生態平衡,牢固樹立人與自然相和諧共生、統一發展的觀念。生態理性不僅支配人們的生產方式,同時還支配人們的消費方式,可以促使消費者對消費品進行綠色評價、反饋綠色信息,刺激綠色生產。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培養生態理性,促進人們選擇綠色消費方式、消費綠色產品、養成綠色消費習慣,反過來又可以促進綠色對生產,最后形成良性循環。這對于生態文明建設來說是十分重要的。

二、激勵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勵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各種途徑、運用各種手段,最大限度地調動人的主觀能動性和發掘人的內在潛能,鼓勵受教育者向“生態人”的目標邁進。

激發精神動力。所謂激發精神動力,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運用多種手段,充分調動人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激起人們生態文明建設的熱情和興趣。人的活動的積極性主要來源于需要以及活動對象對個體需要的滿足程度,需要越強烈,活動對象對需要滿足的程度越高,人的積極性就越高。人的需要包括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相應地,激發精神動力就分為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兩大類。每個人都有追求物質利益的欲望和權利,那種忽視或輕視甚至否定物質利益,不注意發揮物質力量在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巨大作用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但是完全依靠物質的力量,主張“金錢萬能”,忽視或否定精神力量的作用的做法也是錯誤的。因而應該充分考慮人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把物質激發與精神激發結合起來,這樣才能激發人們生態文明建設的積極性。物質激勵靠經濟手段,而精神激勵,則主要靠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各種手段和途徑可以促進人們對自己主體作用提高認識,調動人們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解和興趣,激發人們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動機,充分發揮其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和主人翁精神。片面夸大物質利益,忽視精神的作用;或是片面強調精神的能動性,忽視物質利益造成的不良后果不勝枚舉。無論物質激勵還是精神激勵,都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確引導下才能實現。

營造生態文化氛圍。通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和實踐宣傳,可以營造良好的生態文化氛圍。良好的生態文化氛圍可以激發人們生態文明建設的興趣,有利于形成生態文明建設的習慣,影響或教化人們的生態文明建設思想觀念,提高和保證人們生態環境保護的自覺性。良好的生態文化氛圍可以轉變人們的生產觀念、消費觀念、道德觀念、價值觀念等,最終投身到生態文明建設中去。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宣傳和教育,可以提高整個社會的生態文明建設意識, 激起人們保護生態環境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在全社會形成提倡節約、愛護生態環境的社會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消費行為,形成打擊各種與生態文明建設相悖的甚至是違法犯罪行為的氛圍,使人們的思想意識、行為方式與人、自然、社會的和諧發展相適應。

三、保障功能

生態文明建設的順利進行,客觀上需要有政策、法律和制度等對人們的行為進行規范和制約,同時,也需要從思想上對人們進行引導,促使人們提高思想認識,從思想上或內心深處認可或者支持生態文明建設,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即提供思想上的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是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思想保障的根本途徑。

(一)喚醒人們對發展道路的反思。

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高人們對人、自然、社會關系的正確認識,對當前經濟社會發展道路和模式的深刻反思,從而為生態文明建設創造良好的條件。思想政治教育引導人們深刻認識到人與自然的關系,明白人既不是自然的奴隸,也不是自然的主宰,而是自然的伙伴,人必須與自然和諧發展,否則人類終將失去自己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讓人們意識到,當前因為經濟社會發展理念的錯誤造成的環境資源問題和生態危機,然后領悟到人類不能過度地向自然索取物質資源和破壞自然的生態平衡,要尊重自然的運行規律。思想政治教育引導人們對科學技術進行反思: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如果使用得當它可以為人類造福,使用不當則會給人類帶來災難。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人們對當代利益與后代利益進行反思,在解決當代人的利益的時候,還必須考慮后代人的利益,為后代人著想,為后代人的發展留下足夠的空間,做到代際之間永續發展。

(二)規范和調控生態文明建設行為

生態文明建設也必須在一定的規范調控下進行,這種規范除了法律制度和紀律約束即“剛性”約束之外,還有道德方面的約束即“柔性”約束,即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使人們自覺地調控自己的行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任務就是使人遵循一定的社會道德規范,用以規范和調控自己的行為。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掌握和理解生態文明建設的一種十分重要的方式,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向人們傳導生態文明建設規范,通過肯定、褒貶符合生態文明建設規范的行為,否定、批評背離生態文明建設規范的行為,來實現對人的行為的約束和規范。它使人懂得怎樣正確處理人、自然、社會、之間的關系,這不僅有利于人自身的發展,也有利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進行,有利于自然和社會的有序發展。

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幫助人們樹立法制紀律觀念,法制紀律觀念是人們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觀念,是保障社會有序的根本條件,也是保障生態文明建設順利推進的根本條件。健全的法制和嚴明的紀律,是保障全體人民為生態文明建設共同奮斗的堅強后盾。可以說,沒有完備的法制和嚴明的紀律做保障,生態文明建設就難以順利進行。而法制和紀律的制定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社會秩序的建立,都離不開具有法制觀念的人;只有使全體公民都具有高度的法制紀律觀念,具有遵紀守法的自覺性,社會才會安定有序,生態文明建設才能順利完成。可見,培養一代新人具有高度的法制紀律觀念,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和迫切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職責所在。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各種途徑,通過道德方面的約束,可以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法制、紀律意識,確立法律至上、依法治國的觀念。在此基礎上,引導人們正確認識民主和法制、權利和義務的辯證關系,樹立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觀念、公民的權利和義務觀念,自覺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嚴格依法辦事。思想政治教育幫助人們正確認識紀律和自由的辯證關系,引導人們堅決執行黨和國家的政策,嚴格遵守各項紀律,做到令行禁止,以維護正常的工作、生活和學習秩序,保障生態文明建設的順利進行。

(三)化解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矛盾

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經入了一個關鍵階段,在這個階段,也充滿著矛盾,而且所面臨的矛盾和問題更加復雜、更加突出。在當前和今后相當長時間內,妥善應對這些矛盾和挑戰,有效調節社會關系,整合各種資源,促進經濟、社會、環境資源的良性互動,是保證我國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基本前提,也是保障生態文明建設順利推進的基本前提。生態文明建設己成為當今中國社會發展的戰略決策,用思想引導、政治優勢、法制規范、道德力量化解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的各種矛盾沖突,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明顯優勢。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化解很多矛盾,思想政治教育針對生態文明建設中出現的矛盾焦點,準確地摸清人們共同關注和議論的問題,通過對教育對象進行思想引導、感情交融、人際溝通等方法,運用道德力量及時疏導、化解矛盾,有效地使矛盾不至于轉化為沖突,保障生態文明建設的順利進行。

需要指出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功能很多,遠不局限于上面的分析,而且功能發揮的方式、途徑多樣,需要我們在生態文明建設實踐中不斷發掘其功能、運用其功能、體現其價值。

[參考文獻]

[1]陳萬柏,張耀燦主編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7。

[2]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R]20121108。

[3]謝曉娟,孫承鵬論生態文明建設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7)。

[4]劉 云,姚珍珍論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對生態文明建設的作用[J] 知識經濟,2010,(08)。

[5]劉楊楊,孔德瑞淺析生態文明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態價值[J]學術探討,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