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健康培訓范文

時間:2023-06-21 09:43:2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高校心理健康培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高校心理健康培訓

篇1

我于2020年6月7—12日參加了2020年四川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師培訓,此次培訓的內容包括“行為與創傷治療”、“團體心理咨詢及應用”。參加此次培訓,收獲最大的是接觸了“團體心理咨詢”這樣一個新的工作理念及方法,并由此對自己的工作做一個新的打算。

這次培訓中間,插入了一個討論會,規定了兩個討論主題,一是我省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策略,另一個主題是某些方面的學術研究成果。或許是因為多數老師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時間不長,多數小組討論的是第一個主題,因為這個問題相對要簡單得多,而且,將平時在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來,希望能夠得到解決或改善。之前,我是一點不了解我省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狀況的,在這次培訓中,與其他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師進行交流之后,有了一個大致的認識。在結業典禮上,我代表我所在的四班將我們關于我省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問題、策略向省教育廳做了一個陳述,簡單的來說,現狀是不斷發展,問題是發展不平衡,策略是加大培訓力度。

在這份總結中,我想談談我院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和策略。從2015年9月開始,我一直擔任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兼職教師。四年來,接受過一些學生的咨詢,但是,工作場所不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沒有正規、全面的記錄,接受咨詢總人次數不到100人,平均每年不到25人,在此期間,我也不清楚其他老師的工作情況和工作量。中心由一個專職教師和4—6個兼職教師組成,專職教師沒有承擔起組織和協調的任務,平時相互間缺乏聯系和溝通,更無所謂督導、轉介等工作方式。因此,我認為,學院心理健康教育處于“一盤散沙”的狀態,并且,很難對學院學生整體的心理狀況作出評估。存在的問題突出體現在各自為政的工作模式上,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缺乏一個有專業背景、有組織才能的人來擔任領導,負責制定工作目標、工作計劃、考核標準等。我覺得,當務之急,并不是培訓、加大投入等問題,而是完善工作制度,以調動專職和兼職工作人員的積極性,整合力量,做好學院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此,對于學院心理健康教育做一個簡單的建議。對2021級新生入學時做好心理健康水平的評估,用團體心理咨詢的工作方法,對學生進行學業輔導、適應訓練、職業生涯規劃等。

篇2

一、新時期大學生心理問題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現狀

(一)大學生心理問題日趨嚴重。大學階段作為人生重要的轉折期,是大學生從學校走向社會的過渡階段。在這個階段,大學生無論在生理、心理還是所處的環境都發生著很大的變化,他們開始獨立面臨著學業困惑,交友戀愛的困惑,就業擇業的困惑等等。隨著家庭倫理、道德觀念和社會環境的巨大變化,這個群體逐漸成為一個機體健康、心理卻嚴重亞健康的特殊群體。一項對全國高校學生的調查表明,有近30%的學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強迫癥、抑郁癥和焦慮癥等心理問題,心理病癥和精神分裂之類的精神疾病成為其休學、退學和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現狀分析。輔導員工作的職責、任務、性質與大學生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他們在緩解大學生心理問題日益嚴峻與專業心理咨詢人員不足之間的矛盾中,起到了有效的化解作用。然而,隨著高校的擴招,大學生人數的急劇膨脹,使得輔導員人數與學生人數的比例開始嚴重失調,輔導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受到了很大的阻礙。

二、輔導員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發揮作用的保障途徑

(一)加強輔導員心理學理論的培訓。高校應加大投入經費,對輔導員進行系統培訓。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輔導員班主任隊伍建設的意見》著重提出了對輔導員培訓、培養工作的要求:“各地教育部門和高等學校要制定輔導員、班主任培訓規劃,建立分層次、多形式的培訓體系,做到先培訓后上崗,堅持日常培訓和專題培訓相結合。”對此,筆者在了解陜西省部分高校輔導員的培訓情況的基礎上,簡要提出高校在加強輔導員心理學理論知識培訓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首先,高校應對輔導員進行較為系統、全面的培訓。其次,對輔導員進行系統、全面的培訓中,也應針對輔導員的層次進行分化培訓。對于新上崗輔導員和有工作經驗的輔導員進行區分對待。最后,在理論培訓的基礎上,應注重多種培訓形式相結合。如運用案例研討分析、角色扮演、現場模擬等培訓形式,加強培訓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二)合理完善輔導員激勵機制。雖然高校輔導員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中占有重要比例,但是其工作環境與現狀決定了這個群體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因為他們的大部分精力都被日常的學生管理工作所占據。輔導員作為心理健康教的輔助者,不能將主要精力放在心理健康問題的講授、心理健康專題活動的組織開展等方面,但是高校要求他們在平時的學生管理工作中,靈活運用心理學知識,通過開展心理調查和研究,及時了解、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況和特點,為學生的個性化心理健康提供良好的服務。因此,有效的激勵機制會促使輔導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發揮更有效的作用。

(三)開拓心理健康教育創新渠道。我國著名心理學家岳曉東教授在《登天的感覺》一書中提到,哈佛大學的學生咨詢熱線已經相對成熟,他們主要針對一般的心理問題提供服務,如對情感沖突、學習困難、家庭矛盾、同學不和、考試焦慮等問題的咨詢,也包括對特殊心理問題的咨詢,如對厭食癥、貪食癥、自殺預防的認識等問題的咨詢。他提到,學生的相互咨詢,在很大程度上補充了專業咨詢人員的不足,也可使學生之間更加容易產生同感共鳴。當然成立學生咨詢熱線的學生需要接受專業的心理專家的定期指導。結合我國高校基本情況,高校輔導員應大力鼓勵和支持這樣的學生群體出現,定期與其進行溝通交流,以便更快的了解學生的動態和深入的開展工作,為更好的協助心理咨詢專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奠定了夯實的基礎。

三、結語

篇3

【關鍵詞】 大學生;朋輩心理輔導;效能;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整合

大學生心理健康一直是社會和研究者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目前大多數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為:實施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檔案、提供專業的個別輔導與咨詢、危機預防與干預、開設心理健康類選修課、宣傳心理健康知識、定期舉辦大型的心理健康主題活動等,這種模式在增進大學生心理求助意識,豐富大學生心理健康知識,促進大學生了解自我、明確心理求助途徑、主動尋求心理援助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近年來,隨著高校辦學規模不斷擴大,在校人數的增加導致學生心理求助需求越來越大,而高校專業心理輔導教師數量極其有限,這種供需失衡的狀態導致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陷入以下困境:重視障礙性心理輔導而忽視發展性心理輔導;心理健康教育的覆蓋面不廣;危機干預相對滯后;偏重個體咨詢而忽視團體輔導。如果現行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不能與時俱進的話,維護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目標就很難實現。

朋輩心理輔導是化解目前困境的一個有效措施,在此基礎上積極整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充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將有助于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能。

一、大學生朋輩心理輔導的內涵與特點

朋輩是指年齡相仿的、生活背景相似的、生活方式相同的、關注共同問題的個體,大學生是一個比較典型的朋輩群體。大學生朋輩心理輔導(peer conseling)是指由經過專業訓練的大學生心理輔導員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自覺地為需要心理幫助的個體提供心理教育與輔導,推動朋輩間心理互助的一種模式。大學生朋輩心理輔導可以理解為一種準專業心理輔導(para-conseling)或非專業心理輔導(para-professional conseling)。

朋輩心理輔導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認同度高,見效快

心理輔導員與朋輩心理求助者同屬于大學生群體,他們有著相近的年齡,在心理特點、面臨的壓力、困擾的問題、情感體驗、語言表達與溝通等諸多方面有著高度的相似性。因此,信任關系很容易建立,求助大學生對心理輔導員的建議認同度高,執行效果好。

2、心理輔導隊伍充實,受益學生廣

各高校可以根據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在學生中選拔、培訓足夠的學生心理輔導員,他們分布在各個宿舍、班級、專業、學院,這個豐富的助人資源,可以滿足眾多學生的求助需要。

3、簡便易行,介入及時,實效性強

心理輔導員與學生朝夕相處,他可以在第一時間內為學生提供心理幫助,不受專業心理輔導咨詢時間與場所的限制,特別是在突發事件的干預和危機事件的預防、介入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

二、大學生朋輩心理輔導的效能

1、大學生朋輩心理輔導可以充實心理輔導隊伍,滿足學生的心理求助需要

目前高校心理輔導隊伍主要由專業心理輔導教師、院系書記及輔導員構成。專業心理輔導老師除了參與心理普查、心理健康專題講座外,主要在學校設置的心理健康輔導中心為學生提供個別輔導與咨詢。由于心理輔導老師數量有限,服務時間通常安排在學生集中上課時間,咨詢時間與上課時間的沖突,導致學生排隊預約、多次預約才能成功的現象非常普遍,浪費了本來就有限的輔導資源,加劇了“供需”不平衡。書記與輔導員,兼有管理者與輔導者的雙重角色,學生求助有顧慮,極大地消減了輔導效能。而大學生朋輩心理輔導培養了大批準專業心理輔導員,他們可以從事專業輔導老師及院系書記、輔導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豐富的輔導資源極大地化解了“供需”不平衡,使更多的學生獲得了心理幫助的機會。

2、大學生朋輩心理輔導有助于高校普及團體輔導,使發展性心理咨詢得以推廣

研究表明,求助大學生的心理困擾主要集中在人際關系、學習、職業規劃及情感問題等方面,在心理輔導教師資源緊張的情況下,團體輔導本是一條有效的途徑。高校心理輔導教師通常是兼職的,他們的精力主要集中在障礙性心理問題的個體輔導中,無暇開展團體心理輔導。另外,團體輔導還需依靠組織的運作,包括策劃、宣傳、招募組員、篩選組員、材料購買、場所布置等一系列準備工作,需要人力支持。經過培訓的大學生心理輔導員在專業心理輔導教師的督導下,完全可以開展發展性的團體心理輔導,緩解個體輔導的壓力。

3、大學生朋輩心理輔導有助于及時實施危機干預,避免重大心理事件的發生

近年來,雖然高校非常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但學生自殺等心理事件常有發生。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危機干預不及時。在高校,心理輔導老師與學生在某種程度上是隔離的,只有當學生走進心理咨詢中心尋求幫助的時候,老師才能了解到學生的具體情況。而經過培訓的大學生心理輔導員與同學們朝夕相處,他們有能力在第一時間對危機事件進行診斷和干預,并及時通知相關部門及人員,有效地遏制悲劇的發生。

4、大學生朋輩心理輔導能夠豐富心理咨詢形式,滿足不同群體的求助需要

個體輔導中比較適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咨詢形式主要有面詢、電話咨詢和網絡咨詢。受制于心理輔導隊伍人數緊張的限制,大多數高校主要采用的是面詢,這種咨詢方式具有效率低、時間地點固定、靈活性差的特點。一是無法滿足更多學生的求助需要,二是無法滿足學生即時的求助需要,三是無法滿足學生不想與專業輔導老師見面的需要。電話與網絡咨詢,特別是網絡咨詢是對面詢的一種有效補充,可以滿足上述群體的心理需要。少有高校開展電話與網絡咨詢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少人力資源,大學生朋輩心理輔導恰好能化解這一困境。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整合

在高校現行的心理健康教育輔導模式基礎上,引入朋輩心理輔導,構建出一種實施方便、推廣性強、見效快的大學生心理輔導模式。

1、組織管理機構整合

當前大多數高校實行的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輔導中心”與“院系心理輔導站”兩級管理模式。在此基礎上,納入“朋輩心理輔導員”,整合成“學校心理健康輔導中心”、“院系心理輔導站”、“朋輩心理輔導平臺”三級管理機制。同時,各院系成立“朋輩心理輔導自助團體”,內設組長、副組長、班級心理委員、宿舍心理信息員,并依托“院系朋輩心理工作室”展開各項心理輔導工作,從而形成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平臺。

2、工作職責整合

在“二級”管理機制中,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輔導中心主要負責全校大學生的心理普查、個人心理檔案的建立,心理健康類選修課的開設、心理健康主題活動的舉辦、個別輔導的提供、危機事件的預防與干預。“院系心理輔導中心”除配合學校的活動外,其主要任務是危機事件的預防與干預。大學生朋輩心理輔導員納入后,心理普測、心理健康類選修課開設、個別輔導與團體輔導實施,危機干預,朋輩心理輔導員的篩選、培訓等主要由學校層面負責。個人心理檔案、心理健康主題活動、心理健康知識宣傳、危機事件的預防與干預由“院系心理輔導站”借助朋輩心理輔導員來完成。朋輩心理輔導員在學習生活當中,主要是了解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及時反饋學生中存在的心理問題及危機事件,講解心理健康知識,提供心理支持,進行發展性問題的電話與網絡咨詢,參與心理普查與團體輔導等。

3、制度完善

首先,建立朋輩心理輔導員選拔機制。朋輩心理輔導員的選拔可以通過“自愿報名、輔導員考察、咨詢師面詢、培訓篩選”的方式產生,合格的大學生可以進入培訓階段,最后根據培訓的表現雙方進行第二次選擇。其次,建立督導制度。經過短期培訓的朋輩心理輔導員,只是一名“準專業咨詢師”,他們缺乏全面系統的理論知識和專業訓練,另外他們在助人實踐中會遇到各種各樣難以診斷和處理的問題,因此,督導是幫助他們迅速成長的一個有效途徑。第三,建立朋輩心理輔導運行機制,包括朋輩心理輔導的規章制度、工作職責、工作流程、職業操守等相關制度。如例會制度、危機事件預警制度、研討制度、繼續培訓制度等。第四,建立培訓制度,涉及培訓原則、培訓目標、培訓內容、培訓方法、效果評估及考核等方面。

【參考文獻】

[1]海燕,張勇.高校心理輔導實效性初探[J].瓊州學院學報,2011.8.

[2]姚斌,劉茹.高校朋輩心理咨詢中的問題與對策[J]. 教育探索,2008.9.

[3]李明忠.朋輩心理輔導模式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性的提高[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8.

篇4

1 新時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構建的意義

近兩年來,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使得大學生面對的挑戰越來越多,這也給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帶來了相應的威脅。因此,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視,作為高校應該對大學生的心理進行相應的引導,為大學生構建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除此之外,新時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需求,是加強和完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所以構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具有重要的意義。

2 新時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2.1 高校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認識與重視程度不夠

目前,雖然大多數的高校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機構,但是只是配備了相應的人員,但是卻沒有引起高度的重視,沒有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工作,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導致無法得到學生的認可,許多學生不愿意主動去咨詢相關問題,怕同學或者老師認為自己有心理疾病。因此,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不強,除此之外,許多教師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認識不夠,不能夠很好的把握相應的工作方法,總是被動的等待學生來咨詢,這就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無法順利的開展。

2.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論研究不專業,根基不牢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需要一定的理論和方法來作為支撐的,但是在我國大多數高校中,普遍存在心理健康理論研究不夠專業,根基不牢的問題,使得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相應的問題,整個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明確的引導,也缺乏研究檢測的手段和固定時間的保證。除此之外,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不夠,對大學生的心理狀況研究不到位,這就給整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帶來了相應的難度,不能給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有效的指導。

2.3 人際交往復雜化

現今,大學生由于正處于步入社會的關鍵時期,他們很希望自己和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但是他們又缺乏相應的交往技巧,使得他們常常會陷入交往的誤區。因此,這就會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學生出現自卑和缺乏自信的狀況,他們不愿意與人相處,常常獨來獨往,做事情的時候也是畏首畏尾,時間一久就會使得學生獨立處理事情的能力下降。有些學生對外人有很強的戒備心,不敢與人相處,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學生心理出現問題。

2.4 師資力量薄弱

在高校中,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相關學科的開設較少,并且教育部門也沒有在這方面對教師進行相關的培訓,這就導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力量較為薄弱,學生沒有辦法從中獲得更多的心理輔導。在我國,心理輔導的教師只需要掌握相應的心理學知識和心理教育的技巧,并能夠運用一些基本的心理測量工具就足夠了,但是有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還是由一些德育的教師來兼任的,他們對心理教育的理論還不夠精通,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2.5 心理健康教育平臺建設不力

在許多高校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平臺不夠廣闊,一些高校沒有設立相應的實體平臺,只是通過網站的方式來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這就使得一些不常上網的學生無法得到相應的心理疏導。除此之外,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平臺,往往會存在網頁上的文章較為陳舊,網頁上的內容更新較慢,許多內容都是已經過時的,這就使得整個心理健康教育無法真正的發揮作用。一些網站上的內容較為凌亂,沒有針對性,這就使得心理教育工作開展存在相應的困難,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

3 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策略

3.1 轉變觀念,提高認識

由于觀念是人們開展行為的基礎,因此,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中,教師應該首先提高自身的認識,要確定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中的重要地位,要使學生能夠認識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這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作為高校的管理人員應該轉變心理健康教育較為落后的觀念,要意識到心理健康教育是促進學生發展的基礎,為學生創造有利于身心發展的環境,使學生心理健康的成長。除此之外,心理健康教育要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貫穿于整個高校的教學中,使高校的各項工作能夠服務于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從而提高新時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治療。

3.2 設立并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目前,許多的高校大學生的心理普遍存在不夠健康的問題,他們很難客觀的去評價自己,但是設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大學生去正確的認識自己,使他們可以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客觀的評價,并且能夠很坦然的了解自我的心理狀況。因此,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設對完善學生的心理素質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高校應該建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通過心理健康課程的開設來培養學生心理素養的全面性和系統性。心理健康課程的開設應該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要使學生能夠在不斷的學習中認識自己,具備情緒調控和心理保健的能力,從根本上使學生通過心理健康教育來完善自身的心理缺陷。

3.3 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建設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中,要做好專兼職隊伍的建設,不斷的完善教師的專業化,要通過多種方式來建立穩定的高素質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要采取積極開展專、兼職教師的培訓來做好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斷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水平,并且把心理健康教師的培訓計劃加入到高校整個的工作范圍中。要重視對輔導員和學生干部的心理健康業務指導,能使教師做到執證上崗,重視心理健康教師的培養,使他們的綜合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提高他們專業化的水平,從而確保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順利的開展。除此之外,學校注重加強對心理社團等學生團體的心理知識和技能培訓,指導學生將團體輔導等技術靈活運用到學生活動的過程中。他們與同學共同生活在一起,克服了學校或學院教師進行心理輔導的時間、地域、語言等因素的限制,他們將團體輔導技術應用在日常的生活園區、班級、社團等活動 中,在日常活動中融入心理健康知識等,成為離同學最近、覆蓋面最廣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效。

3.4 建立監督體系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應該向著規范化、制度化的方向發展,不能夠使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要確保整個工作的質量。因此,要建立有效的監督體系,保質保量,應該充分發揮行政監督能力,要做好評估檢查工作,把評估檢查工作納入到高校教育的總體評估中。學校在心理健康評估體系的建立中,不能夠只是局限在教師的能力和硬件設施的完善上面,而應該更加準確的反映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整體狀況上面,要引導學生全面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高校要能夠運用各種有效的方法來完善心理評估能力,把評估所得的結果進行及時的報告,并且反饋給學校和學生,從而制定出有效的改進措施,使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施力度提高。

3.5 規范化管理,高校成立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機構

現今,許多高校雖然建立了相應的心理咨詢機構,但是大多都是附屬于教育行政的機構,并且一些高校的領導者和管理者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夠重視,這就使得他們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認識存在一定的偏差,導致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運作不夠規范。因此,高校應該規范管理,成立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機構,應該有效的規劃和組織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這樣不但有利于教師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還可以使整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論和實踐水平得到完善。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因此,想要做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應該轉變觀念,提高認識,設立并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并且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建設,建立監督體系。除此之外,要規范化管理,高校成立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機構,要通過多種途徑和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專業技能,只有這樣才可以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全面提高,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順利開展。

參考文獻:

[1]廖迎春,周愛云,曾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力原因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5,(6).

[2]教育部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J].教育部政報,2001,(5).

[3]魏鵬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和對策分析[J].文教資料,2007,(27).

[4]江立成,魏婷.我國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與發展趨勢[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

篇5

【關鍵詞】高校學生 心理健康教育 原因 措施

1.前言

由于當今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因此,使得高校學生的心理壓力逐漸增加,這樣一來,學生在學習、生活以及工作中將會面臨很多的挫折與困難,進而便會出現多樣化的心理問題。那么,怎樣來切實提高高校學生的心理素質也成為了當前各個高校教育工作者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以下是對高校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進行了詳細的分析。

2.高校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

2.1 學校教育的影響。在當前的基礎教育中,依然存在著應試教育。盡管在最近幾年,我國大力倡導要重視學生的素質教育,從而提高高校學生的動手能力,然而,由于學校內部競爭機制的建立,從而使教師過于抓學生的升學率,重視課本上的知識,進而忽略了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得學生在進入高校校園之后,因教師過于重視科研教育,因此又使得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成為了最薄弱的環節。

2.2 正處于心理發展的階段。現如今,高校學生都處在青年中期階段,而在此階段學生的心理正是從幼稚逐漸走向成熟的關鍵環節,同時,也是一個人心理變化最快的階段。由于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從而使得我國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使得學生的身體發育呈現一個良好的狀態,但是,因學生身心發展不夠平衡越來越普遍,從而使得心理成熟要遠遠滯后其生理成熟。這樣一來,會使學生的心理發展表現出雙重性:一方面,在學習知識,思維發散等方面,和常人沒有很大的區別,但是,因經驗非常少,所以,在價值觀、適應心理等方面,出現了明顯的盲從性,這對學生心理的發展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所以,容易產生更多的心理困惑。

2.3 受當前社會環境的影響。目前,我國處在社會轉型階段。由于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從而使得人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等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這對高校學生的心理沖擊是極其強烈的。當高校學生在面對巨大的競爭壓力、東西文化交融、貧富差距增大等情況時,他們的理論知識以及經歷都不能使學生快速找到最佳的答案,心理失衡也是不可避免的。此外,由于社會的不斷變革,例如:自主擇業、競爭就業等,這些都給高校學生的心理帶來巨大的壓力。

3.加強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

3.1 將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緊密結合在一起。德育教育的基礎為心理健康教育,同時,心理健康教育也為德育教育提供合理的依據,因此,只有有了正確的思想,才能使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但是,健康的心理也是形成正確思想的一個前提。由此看來,只有將二者進行調配,才能有利于開展思想政治工作。

對于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來說,比較有利的方式是開展德育工作,因此,必須要正確處理這二者之間的關系,相互間進行配合。一方面,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過德育教育的途徑,從思想層面提高學生整體心理素質,將二者的教育目標與內容進行緊密結合,然而,在結合的過程中,必須將思想問題以及心理問題加以區分,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解決。另一方面,實現二者教育手段的結合,利用小組討論等多種形式,切實提高高校學生的心理調節能力,從而使學生的心理素質得到健康的發展,做到防患于未然。

3.2 進一步加快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的進程。現如今,各個高校心理健康課程設置依然不是非常的完善。一般來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都是采用講座、選修課程等,這樣一來,使學生所掌握的心理健康知識還不夠全面,根本不能解決高校學生的心理問題。由此看來,結合各個高校的實際情況,將心理健康課程設為學生的必修課程,正確引導高校學生的心理意識,在傳授給學生心理知識的同時,還要教給學生如何正確運用心理知識實現自我調節,使學生的心理保持平衡。此外,教師還要定期和學生進行談話,及時發現學生心理出現的問題,幫助他們解決心理問題,從而有效減少各種極端事件的出現。

3.3 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心理教育師資隊伍。對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來說,要定期參加心理知識與心理咨詢技能的培訓,這樣一來,才可以提升教師的操作技能,確保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想要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心理教育師資隊伍,必須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做好專職心理輔導教師隊伍建設。近年來,由于教育體制的逐漸深入,從而使得心理教育工作勢在必行。要在每一個高校都安排一定數量的專職心理教師。主要負責整個心理健康規劃與方案設計。每個學生都建立一個心理檔案,再將檔案進行分類處理,對學生的心理情況實施跟蹤調查,如果學生心理出現了問題,那么便可以快速對學生心理進行治療。第二,對輔導員進行培訓。在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中,輔導員和學生接觸較多,因此,容易發現學生心理變化。所以,定期對輔導員進行培訓,除要熟練掌握相關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論外,也要講授一些心理咨詢等知識。第三,結合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建立一個專門的健康教育工作部門,從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規范化與科學化。

4.結束語

總體來說,當前,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比較嚴峻,因此,加強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但是,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是一個既復雜又系統的工作,因此,必須有很多方面的配合,才可以制定出高效、可行的對策。因此,各個高校的管理者必須結合高校學生的心理特點,不斷創新,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這樣一來,才可以真正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使高校學生健康的成長。

參考文獻

[1]鄒柳云.高校學生心理健康與教育問題探析[J].中國成人教育

[2]向巍.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之淺探[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

篇6

【關鍵詞】部隊高校學生 心理教育 心理健康

一、部隊高校學生心理特征

每個時期的高校學生都帶有其特定的時代氣息,在他們身上能夠折射出社會大環境對他們心理成長的影響。當前的高校學生主要有以下心理特征:

1.自卑心理與自負心理的矛盾

來自不同家庭的高校學生既存在自卑心理又存在自負心理。家庭條件相對一般的學生往往受經濟條件的影響,在學習、生活過程中表現出自卑心理,存在孤獨感。而家庭經濟條件相對較好的學生往往心理上比較樂觀,容易產生不切實際、盲目樂觀的自負心理。家庭環境是影響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最直接因素。

2.渴望被認同的心理

高校學生充滿奇思妙想,敢想敢當,敢于實施,很多學生希望自己能在學生群體中嶄露頭角,得到周圍同學和教師的認可。如果在嘗試的過程中受到挫折,容易產生失落情緒,會認為自己的才能被忽視了。高校學生有著強烈的被社會認同的心理,一旦出現不被認可的情況,無法及時有效地進行自我心理調節。

3.反叛心理

在傳統管制型教育模式下,學生和教師之間的關系是不對等的。學生處于從屬地位,教師有著明顯的話語權。學生長期處于這種壓抑環境中,造成了他們的反叛心理。進入高校的他們,學習上已經不存在太大的壓力,向往自由的高校學生對傳統的管制教育比較反感,希望學校能夠給予一定的自由度。自由和紀律本身就是矛盾的,這就在無形中對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交流造成了一定的隔閡,給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帶來一定的困擾。

4.人生目標茫然

進入高校的大學生隨著學習壓力的陡然劇降,出現了學習目標不明確、缺乏學習動力、生活目標隨波逐流等問題,常有生活無意義感,人生目標茫然。古語有云“預則立,不預則廢。”從邁進大學校門的那一刻起,學生就應該了解自己所處的這個時代、這個社會為自己提供了怎樣的發展空間,自己的人生坐標又在哪里,以朝著這個坐標不斷地調整自己前進的方向。

二、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機制的對策

1.加強高校心理咨詢工作人員的培訓

雖然在高校中已經普遍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或建立了心理咨詢中心,但很多從事高校心理咨詢的工作人員主要由輔導員或德育工作者擔任,他們并沒有接受過正規的心理學培訓,缺乏心理學的專業知識,專業素養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心理咨詢工作人員的培養教育沒有納入到正軌。高校要培養出心理健康的學生,就必須對心理咨詢人員開展系統化、有針對性的培訓。

2.建立聊天室等資訊途徑

隨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大力宣傳,學生也逐漸擺脫了對心理咨詢的種種誤解。但是高校學生中能夠走進心理咨詢中心,對心理咨詢工作人員敞開心扉接受咨詢的學生并不多。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學生在選擇傾述對象時更傾向于向同齡人傾述。而在高校中建立聊天室,是緩解不愿走進心理咨詢中心的學生的心理壓力的一種有效途徑。高年級學生或者輔導員作為咨詢員,可能不具備一定的心理學教育理論,但是他們可以通過自身的學習生活實踐經驗去與那些需要咨詢的學生進行溝通,使得需要咨詢的學生擺脫向心理咨詢工作人員進行心理咨詢就是接受思想教育的心理陰影。

3.加強學校、家庭、社會和學生的良性互動

影響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很多,既有來自社會、家庭、學校等方面的外在因素,也有學生個體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內在原因。首先,家庭是學生心理成長的最初也是最直接的因素。從家庭生活不美滿的環境中走出來的高校學生往往行為比較偏激,因此,父母在關心子女生理健康的同時,也應當關心子女的心理健康。不少家長對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夠重視,有的家長甚至與子女基本上沒有溝通。其次,學校在傳播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的同時,也在向學生傳播著心理健康知識、心理變化規律。第三,社會是高校學生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的主要實踐場所,同時社會也通過各種媒介影響著高校學生的成長。因此在面對就業這樣的實際問題時,家庭應該鼓勵支持,高校應開設職業生涯規劃等課程進行引導,社會則應該提供就業、創業機會。另外,學生這一主體也應該深刻了解自己,明確自己的職業取向,端正職業態度,創造自身條件。因此,只有學校、家庭、社會和學生之間的良性互動才能發揮積極效應,學生才能取得職場的成功。

4.開展校園文化活動

高校學生的課外空余時間相對較多,且他們往往對各種各樣的課外活動充滿了興趣。學校可以經常性的組織一些針對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講座,也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如心理健康研討會、社會公益活動等。通過心理健康課外活動讓學生體驗、反思和反饋思想情緒的變化。與此同時,學校也應該建設好校園文化氛圍,辦好宣傳欄、做好宣傳廣播等,使學生時時處處接受熏陶。

5.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評價、預防及治療體系

針對高校學生的心理特征,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評價及治療體系已迫在眉睫。很多高校在新生入學階段會通過新生問卷調查等方式來建立學生的心理健康檔案,通過該措施,可以對學生的心理狀況有個大致的了解,也可以從中發現心理問題嚴重的學生,從而對其進行有效的預防及有針對性的治療。對高校學生進行心理健康評價,不僅有利于掌握高校學生總體的心理變化趨勢,也有利于把握學生個體的心理變化歷程,針對個體學生的心理特點,制定個性化的培養目標。

篇7

關鍵詞 大學生 心理健康教育 瓶頸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7-0007-02

現如今,不管是社會環境、家庭環境還是校園環境都變得十分復雜,尤其是當前大學生在這種局勢下所承受的各方面壓力越來越重,在沉重壓力的逼迫下讓大學生的心理難免會出現扭曲現象,這需要教育人員給予正確的疏導和調節。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是新形勢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和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份,也是促進大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手段。

一、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所面臨的瓶頸

1.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不平衡現象

大多普通高校已經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學體系和心理疾病預防、危機干預機制。民辦高校起步晚,起點低,在心理健康教育機制、日常心理咨詢、心理健康知識宣傳教育、教職工的心理培訓以及大學生心理危機排查與干預工作規模和力度等方面均有所欠缺,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從課堂教育上看,盡管大多數高校都開設了必修課和選修課,但仍有一些高校只舉辦了一些講座,不能保證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統性和覆蓋面。

2.機構設置不規范,教師隊伍專業性不強

我國雖然有部分高校已經實施了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大部分教育人員并沒有接受過專業的訓練和培訓,兼職居多,專職人員少,其中大部分人員經過短期培訓后上崗,缺乏系統的專業訓練,他們很多沒有扎實的心理學知識、技能和豐富的實踐經驗,不熟悉心理測試和心理輔導方法與內容,對大學生存在的問題歸因不準,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

3.課程建設滯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不完善

在課程建設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還不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主要是講座、心理咨詢和選修課,還沒有完全納入到高校的課程體系建設中去,并使之成為一種有機的組成部分。

4.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定位不準

不少高校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點仍放在對個別學生的心理咨詢和治療上,忽視了對大多數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指導。這種做法影響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發揮,致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和范圍受很大局限,影響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發揮。

二、加強和改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應采取的對策

1.加強領導,完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機制

想要有效開展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須完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機制,切實保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成立專門工作領導小組,實行主管校領導負責,以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師為主體,專兼結合的工作體制。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納入學校工作規劃,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經費投入力度。把心理健康教育經費納入預算、單獨列支,專款專用。

2.加強師資培訓,建設專業性強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

學校應針對實際的發展情況及學生的心理特征創新相應的高素質師資團隊,這樣才能為做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奠定牢靠的基礎。因此,高校應聘請專家到校指導,形成專職為主、兼職為輔的局面,讓學生⒂氳叫睦斫】到逃活動中。同時建立嚴格的考評機制,進行有效的監督與管理,促進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專業化進程,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樂于、專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專職教師原則上要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序列。

3.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培養大學生自我調適能力

校園文化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著非常關鍵的影響。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須通過一系列活動的開展,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效。充分利用各種途徑對心理健康知識進行傳揚和普及,強化學生參與意識,提高學生心理素質,支持大學生成立心理健康教育社團組織,發揮大學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互助和自助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篇8

(一)受社會因素的影響

一是當前社會中廣泛流傳著一切向“錢”看的經濟導向,經濟指標成為衡量成敗的標準,而道德文化成為水中月鏡中花,總是不像經濟指標那么真實有力。拜金主義思想泛濫,而社會道德在滑坡。在現實社會生活中,有錢的人被更多的人羨慕和崇拜,受人禮遇;而窮人則在“勢利眼”的人那里收獲了很多的歧視、嘲笑,不受待見。在這種社會風氣的影響下,特殊貧困生不知不覺中就會產生巨大心理壓力。

(二)受學校因素的影響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對于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至關重要。受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我國中小學教育以應試教育為主,忽略學生的心理健康,把學習成績作為衡量學生的重要因素。由于心理問題的隱蔽性,高校教育雖注重學生全面發展,但沒有把它作為重點工作來落實,因此這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三)受家庭因素的影響

不適當的教育態度和教養方式會造成特殊貧困生不健康的心理。由于特殊貧困生家庭的家長一般受教育程度不高,多傾向于簡單、粗暴的傳統教養方式,因此使子女形成敏感偏執、焦慮易怒、自卑抑郁、多疑敵對等不健康的品質,造成人際交往和溝通的困難。家庭環境、父母受教育水平、家庭教養方式等直接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程度。

二、加強高校特殊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一)加強完善以心理健康為指導的經濟資助體系

高校要以助學貸款為主要渠道,勤工儉學為重要手段,獎學金為激勵機制,減免補助為重要補充的大學貧困生資助體系,以心理健康為指導,“經濟資助”與“心理資助”同步進行,鼓勵特殊貧困學生積極面對逆境,通過自身的健康成長、學業進步、能力提升活的相應的資助,對鼓勵和引導性質的資助工作合理就能解決他們的經濟之憂,更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其心理問題產生的根源。因此,建立以心理健康為指導的經濟資助體系不僅是解決特殊貧困學生入學和生活的問題,也是整個社會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的必然要求。

(二)加強高校多層次的心理健康培訓體系建設

心理學家班杜拉說:“人生來只有少數行為模式。這種顯著的可塑性高度需要繼續掌握新的勝任能力,實現他們終身變化著的需要。”因此在應對貧困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時,高校要堅持發展優先,防重于治的原則,大力開展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教育,讓學生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課,全面了解自己,并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系統培訓。高校在日常事務管理中,可以利用校園網絡,宣傳欄在全校范圍內開展心理健康宣傳普及活動。同時要加強學生心理健康咨詢工作,在貧困學生心理健康中心要配備專職工作人員,并注重其對咨詢人員的培訓,提高其素質。另外,學校可以經常舉辦學生喜聞樂見的多種活動,比如個別詢問、團體輔導等多種多樣的形式,深入細致的開展工作,為學生及時提供心理輔導。

(三)加強高校和特殊貧困學生家庭的聯系

大一新生在入校后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適應問題,對于一些家庭經濟情況較差的性格內向、敏感的學生,如果又沒有充分的社會支持系統的話,學生遇到心理問題不能及時解決,極易誘發心理障礙。學校要進行新生心理普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做到及早發現,及早干預,預防危機事件的發生。因此每年新生入學時要開展新生心理普查,要求學生詳細填寫個人檔案,使學校全面掌握學生相關信息。針對特殊貧困學生,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可以通過各種方式進行及時疏導,比如個別心理輔導和團體心理輔導,以及心理衛生知識講座。對于特殊貧困生家長,學生輔導員要與家長進行信息溝通,必要時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老師與學生家長溝通,傳播心理健康知識,改變學生父母的不合理的觀念和教養方式,做好危機因素的預防工作。

(四)鼓勵特殊貧困學生積極參加實踐

篇9

論文摘要: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構建有中國特色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包括:以人為本,開展教育發展性為主體的心理健康教育;主動出擊,建設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服務網絡;價值引導,重視思想道德素質的心理促進;以隊伍建設為契機,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的專業地位。

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在緩解學生心理沖突、優化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學生全面成長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要積極構建有中國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以人為本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必然要求,也是構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核心理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以人為本即以大學生為本、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本。

首先,遵循大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契合大學生心理問題特質。大學生主要處于身心發展的過渡階段,其心理呈現出顯著的積極與消極心理交織并存的二重性。大學生們一方面為這些內心矛盾所困擾,同時又為急于解決矛盾而困惑。從其身心發展規律而言,這些矛盾并非偶然,它是大學生成長發展中的正常現象,是大學生心理走向成熟又尚未完全成熟的集中表現;從大學生心理現狀看,雖然大學生中存在諸多心理矛盾,甚至心理疾病.但絕大多數學生的心理是健康的,他們所面對的往往是學習與成才、戀愛與交往、求職與就業等成長發展性問題。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如果不了解大學生心理發展的矛盾特征,不了解這些問題出現的必然和正常,解決問題時“就事論事”、主觀臆斷,脫離學生現實生活與需要.這樣非但無助于內心沖突的緩解,反而會使他們感到委屈和反感,甚至導致矛盾的加劇和質變。從一定意義上講,田大學生作為具有較高智力、較高文化和較高自尊的群體,他們通常有著不同于一般青年的更高的抱負和追求,面臨著更多的機遇和挑戰,也承受著更大的壓力和沖突.可以說大學生所產生的許多心理問題也正是他們想要有所作為而必須付出的成長代價。

其次,面向全體學生,開展教育發展性為主體的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既指向促進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也包括促進一切學生的發展。以全體學生為對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僅是教育對象的擴大,更是教育理念的進步,教育目標的明確,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質體現。從心理健康形成機制看,個體是心理健康的承載者和實現者。盡管心理健康的形成與發展受個體與社會因素的綜合影響,但個體因素無疑是學生心理健康發展變化的內因,社會環境作為外因從來不是單方面賦予學生的,而是學生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產物,是學生主體力量的外化。人創造環境,環境同樣也創造人。因此,教育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總是以尊重大學生主體地位為指導的。在內容選擇上,既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為依據,又要遵從大學生身心發展特征,符合當前大學生現實需求及心理實況;在方式運用方面,既應旗幟鮮明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顯性教育為主,又要結合大學生敏感、羞澀、自尊、逆反性強等心理特征,充分發揮隱性教育的特有優勢。

教育發展的價值取向決定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策略不是被動等待部分學生登門求助,而是主動出擊,利用學校教育組織形式的特有優勢,建設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服務網絡,發揮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務網絡整體功能。

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服務網絡既包括“校一系一班”三級工作網絡,又包括全員化教育網絡。三級工作網絡包括以學校分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校領導為指導,以心理咨詢機構為核心的校級工作網絡;以各院系主管學生工作的書記和輔導員組成的系級工作網絡;由經過選拔和定期培訓的學生志愿者所組成的班級輔助網絡。在三級網絡體系中,校級網絡為中心,負責制定相關方針和政策,組織協調各級工作的開展與整合;系級網絡為重點,積極配合校級網絡工作的開展,并為學生現實問題的解決提供及時的幫助;班級網絡成員,既可歸屬于大學生心理協會.直接與學校心理咨詢機構建立聯系,也可以有計劃地安排在各個班級和寢室與系級教育網絡直接聯系。在三級網絡體系中,校級網絡的專業水準和整體規劃,班、系網絡中輔導員與學生志愿者的專業培訓是實現三級工作網絡有效運轉的難點與中心。全員化教育網絡即以全體大學生為教育對象。

就年級分布而言,指教育階段的全程化。從大學生心理發展來看,不同年級大學生所面臨的心理發展問題具有顯著的差異,并呈現出一定的規律性。而在大學生活的不同階段,大學生所面臨的同一個發展課題又具有不同的發展內涵。因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兼顧各年級大學生不同的心理行為特點與發展課題,體現不同年級大學生發展任務的不同側重,就必須從整體出發.在教育過程中體現出教育活動的階段性和年級差異性,建立全程化教育網絡;就大學生心理狀態而言,全員化教育網絡既包括大多數尋求進一步發展與自我實現的身心健康的大學生,又包括部分尋求壓力緩解、環境適應、情緒調適,遭遇一定心理困惑與矛盾的大學生,還包括極少數出現嚴重心理障礙的大學生,并在大學生教育目標、教育功能及教育內容構成中予以體現。在構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中,要充分考慮中西方文化的價值差異,重視價值引導,把道德因素融入其中。

首先.關注自我實現與社會價值并重的價值引導。價值引導相對于西方咨詢理論中的“價值中立”。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適度的價值引導不僅應當而且必須。從文化心理看,在中國傳統文化歷程中逐漸形成了尊重、信賴、服務權威的社會文化心理,人們大都比較尊重權威,希望得到權威的指點和幫助。在咨詢中,一定的價值引導不但有助于來訪者對咨詢者的信任,而且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從大學生發展任務看,青年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克服長成期中價值混亂和沖突,逐步形成穩定的價值觀念并達成自我同一的實現。事實上,價值取向模糊、價值觀念沖突、自我價值迷茫正是導致當前大學生心理社會問題的主要原因。對于大學生而言,有針對性地進行必要的價值引導既是大學生們健康成長的必需,也是教育者的應有之責;從心理健康教育本質而言,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性、發展性是其本質特性,適當的價值引導既是解決部分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關鍵,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職責的必然。在當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中,心理健康教育應適當融人自我實現與社會價值并重的價值引導。人的自我實現何以可能?人是群體的分子,人際和諧、群體觀念、合作意識、社會責任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人的潛能只有在社會實踐的豐沃土壤中才能得以開發,人的自我實現只有在與社會價值的相融并重中才能得以彰顯。離開了社會的舞臺與滋養,個人發展無以可能。對于有知識、有文化、有責任、有精神的大學生而言尤其如此。事實上.對社會快速變化的迷茫和不適,對個人利益和自我享樂的過度追求與關注。對個體社會價值的忽視與漠然也正是許多尋求發展與自我實現的大學生感到郁悶、迷茫、焦躁的根源所在。關注個體與社會的和諧互進,強調個體自我實現與社會發展并重的價值取向,倡導在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中實現個體的心理健康與自我發展應是構建中國特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特色和優勢。

其次.重視思想道德素質的心理促進。長期以來,人們往往關注心理素質之于心理健康的必然,對于思想道德素質之于心理健康的價值卻有所忽視。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健全的人格修養是大學生心理健康形成與發展的堅實基礎與有效促進。從心理健康的形成機制看,四個體心理機能的發揮無疑更受主體內在的思想意識及人生價值觀念所制約。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識是大學生心理活動有效運行的方向與主導,正確的世界觀、健康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核心與能源,在大學生身心發展中能夠增強自我激勵的心理機能,形成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不盡動力。一些大學生正是因為缺乏能夠支撐他們向上的人生追求,缺乏一定的信仰和精神支撐才容易出現這樣那樣的心理問題。因此,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僅停留在解決心理問題的層面,而應站在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戰略高度給學生以引導和支持,重視思想道德素質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過程中的調節和導向作用,通過對理性與精神力量的高揚來引導人們消除各種思想和精神的困惑。正如馬克思所言:“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的力量只能用物質的力量去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圈在此,良好的思想道德觀念、積極的人生價值取向其實就是一種科學的理論觀念,這種科學的理論觀念一旦為大學生擁有和掌握,就會轉化成物質的力量,成為克服生活困難與迎接人生挑戰的“批判的武器”。

心理健康教育是適應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和社會現代化發展需要而產生的一門應用心理學科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領域,專業性要求很高,教育人員必須經過系統的專業培訓,擁有一定的專業技能和水準才能勝任。然而,透過當前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繁榮表象,審視其內在的質地層次,我們必須承認,相對于西方國家心理咨詢領域發展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本質所求.當前我國高校健康教育整體水平仍處在初始發展階段,主要表現為專業水平低,專業化進程不理想,在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的專業地位還未確立。盡管國家教育部門先后頒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和重要價值作了明確界定,但心理健康教育更是一項科學性要求很高的專業工作,它需要系統全面的專業理論支持,需要正規專業的教育隊伍開展。政策文件可以使心理健康教育在形式上快速普及和繁榮發展,但心理健康教育內在要求的專業化發展才是借助國家支持實現其順利發展的根本所在。依據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現狀,以加強隊伍專業化建設為契機,以此帶動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理論構建、實踐技能培訓和職業道德修養,切實提高大學生心理咨詢與教育的服務質量與專業水準,促動其專業地位的提升與確立,是當前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化進程的理想選擇。

篇10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保健員;銜接培訓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30-0213-04

一、引言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中國整個社會正在發生著巨大的變革,社會轉型和體制轉軌造成了復雜而多變的社會環境,這些變化對象牙塔中的大學生心理健康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近年來,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呈持續上升態勢,據衛生部2003年調查統計顯示,我國大學生中,16%—25.4%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障礙,現今已上升到30%左右;北京16所高校調查報告,大學生因精神疾病而休學、退學的人數占休學、退學總人數的39.3%和64.4%。并且人數連續幾年急劇增長,其比例已超過了傳染病等身體健康因素造成的休學、退學學生人數。北京市的一項大規模心理普查顯示,87.3%的大學生認為“目前采取措施加強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的必要性很大和較大”。

有數據顯示截止到2005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經達到18%。截止到2010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26.5%。高校學生人數在近幾年經歷了一個跨越式的發展,學生規模不斷擴大,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資源卻嚴重匱乏。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需求的增長與專業人員缺乏的嚴重矛盾變得日益突出,尋找出一種有效的途徑緩解日益突出的供需矛盾成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回避的問題。據調查,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絕對人數雖然有很大的增加,但是經過進一步分析發現其中真正有嚴重心理障礙或精神疾病的學生人數很少,大概在3%左右,大部分的學生主要是一般性的心理問題。這些不同程度的一般性心理問題完全可以由經過培訓的學生保健員進行朋輩咨詢而得到解決。因此,在高校中建立一個以學生為主體的心理保健員工作機制是在當前客觀條件下解決專業人員數量缺乏問題的可行做法。

就目前高校心理保健員培訓制度來看,學生經過簡單的崗前培訓后就可以成為保健員。培訓機制實施過程包括保健員的選拔、崗前培訓、工作開展和跟蹤評估四個環節。其中崗前培訓為至關重要的環節,培訓內容主要包括: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概況、心理咨詢的職業道德與職業倫理知識、心理保健員的職責與如何開展工作、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及應對、朋輩輔導的基本原理和技術、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的技巧、心理障礙的識別、大學生團體輔導活動的理論與實踐等。據了解絕大多數心理保健員的培訓只是經過簡單的理論培訓就可以成為保健員。在崗前培訓與工作開展之間缺少銜接的環節即一種實踐環節,以至于多數保健員面對班級工作時無從下手。由于缺乏實戰經驗,無法將理論應用到實際工作中。而保健員的跟蹤評估多采用問卷法和訪談法對保健員進行跟蹤評估,卻忽略了保健員最終的目的是服務班級學生。且跟蹤評價沒有合理標準,評價的結果是保健員已經能夠掌握心理學理論及簡單的心理咨詢的技巧,但是卻沒有考察其是否能夠運用這些理論技巧。最終造成了保健員只掌握理論知識卻缺乏實踐經驗的惡性循環。

綜上所述整個班級保健員的培訓缺乏了一個合理的培訓機制,造成班級保健員沒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大學生也就無法認可班級保健員,最終使得班級保健員培訓制度流于形式。在筆者對江西某高校的496名隨機抽取有班級保健員的大學生進行的《班級保健員制度可行性調查》問卷顯示,圖1,絕大多數的學生選擇向自己的朋友傾訴。

心理困惑或者尋求幫助,僅有8.67%的同學選擇了保健員。甚至只有極少部分的學生了解班級保健員,圖2。保健員制度并沒有引起老師和大學生的重視, 圖3。可見,建立有效的保健員培訓機制已經成為了當務之急。筆者經過多年的實踐經驗總結發現準保健員在經過崗前培訓后基本能夠掌握一般的心理學知識及心理咨詢技巧,但是卻無法運用。因此筆者在保健員的崗前培訓和工作開展之間添加了一個銜接培訓的環節,其目的就是為了使保健員能夠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工作中,真正發揮出班級保健員的作用。

為了驗證班級保健員銜接培訓這一新實踐是否能夠使保健員發揮其作用,筆者做了長達一年的實驗研究。通過測試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即通過SCL-90問卷調查來證實班級保健員銜接培訓可以提高保健員的工作效率,使保健員發揮其作用,提高班級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最終為銜接培訓提供數據和理論支撐。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江西某高校大一新生。研究對象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采取整群抽樣的方法隨機抽取6個班級作為實驗組,6個班級作為對照組。實驗組302人,對照組309人。這12個班級每班各有男女保健員2名,共有24個班級保健員,均接受了保健員崗前培訓,但均未接受銜接培訓。實驗組與對照組的男生女生大致相等。

(二)研究工具

癥狀自評量表SCL-90,該測驗共90個自我評定項目,包括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及精神病性9個因子,每個題目均用0—4級評分方法,0=從無(自覺并無該項問題),1=輕度(自覺有該問題,但發生得并不頻繁、嚴重),2=中度(自覺有該項癥狀,其嚴重程度為輕到中度),3=比較嚴重(自覺常有該項癥狀,其程度為中到嚴重),4=嚴重(自覺該癥狀的頻度和強度都十分嚴重)。

(三)實驗程序

采用單因素完全隨機實驗設計方法,即在教學實驗開始之前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同時進行前測。在實驗組及對照組的保健員都已經接受了同樣的崗前培訓但未開展保健員工作的情況下,對實驗組的班級保健員進行為期六個月的銜接培訓,時間為2011年9月—2012年3月,共48次課,96個課時,培訓內容見下表。

對照組保健員不進行銜接培訓,但是也和以往的保健員培訓一樣,在接受崗前培訓后,每周到心理咨詢中心聽取心理講座及一般心理咨詢知識和技巧的課程,其接受的課程課時與實驗組接受銜接培訓的課時相同,即96個課時。在實驗組保健員開始進行師徒制跟蹤培訓的同時對照組的保健員也開始展開班級保健員的工作。其次為了保證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教師培訓能力與水平相同,研究對象的保健員的崗前培訓教師應為同一位教師。在所有班級保健員開展工作六個月之后,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同時進行后測,用因子分來進行分析。

(四)數據處理

將跟蹤丟失以及漏選殘缺的問卷剔除,剩下的有效問卷數據采用SPSS11.5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實驗組、對照組實驗前后各自的數據均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和方差分析。

三、結果

實驗前測中實驗組與對照組分別收回問卷302份和309份,其中有效問卷分別為286份和293份,前測數據顯示實驗組與對照組總均分無顯著性差異(x2=1.236,P>0.05);后測問卷實驗組收回有效問卷298份,對照組收回有效問卷296份。實驗組的男生和女生分別占52%和48%,差異無顯著性(x2=0.623,P>0.05)。

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問卷前測顯示,在各個因子上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實驗開始前實驗組與對照組處于相同的心理健康水平。

對照組保健員雖然接受了崗前培訓但是其服務的班級心理健康狀況幾乎沒有變化,說明保健員崗前培訓的作用很低。

實驗組的保健員接受了銜接培訓,在開展工作以后除恐怖因子以外,其他因子平均值都低于對照組,且實驗組學生在抑郁、敵對、精神病性等因子上的得分有顯著性差異(P

四、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如何將保健員培訓機制有效的實行,是保健員培訓的重點和難題。以往的保健員培訓,只是簡單的知識與技能的理論培訓,沒有實踐環節,且培訓后沒有完善有效的跟蹤評估環節,最終使得保健員不知道如何將理論應用到實踐中。而本研究主要在不打破原有的培訓機制的基礎上,增加了保健員銜接培訓的環節,使得保健員能夠從理論穩定過度到實踐中去,把在崗前培訓中學到的理論知識發揮出來,并且在跟增加的蹤培訓環節中師徒跟蹤制度不僅能夠增強保健員的工作積極性而且能夠使保健員在實踐中增強技能和經驗。銜接培訓最終有效的改進了保健員培訓機制,促進了保健員工作的有效開展。

本研究表明在班級保健員接受崗前培訓之后進行銜接培訓,可以增強保健員的實踐能力,使其能夠將所學到的知識技巧運用到實際工作中,最終發揮了保健員的積極作用,提高了班級同學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保健員銜接培訓可以顯著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而普通的崗前培訓卻無法達到這一效果。

(二)建議

保健員銜接培訓與保健員機制的實施成功與否緊密相關, 并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在高校保健員培訓機制中采用銜接培訓,必將為保健員培訓教學目標的實現提出一條可行性途徑。

1、因本次實驗條件的局限和不足, 還應進一步考察實驗效果的外部效度,為其在保健員培訓機制中應用、推廣提供可靠的理論依據。

2、應在完善保健員培訓制度的同時提高老師、學生對保健員的重視,認識心理健康與朋輩咨詢的重要性。

3、持續跟蹤考察大學生今后心理健康狀況的變化情況,以及今后生活學習中心理調節能力和出現心理問題的狀況。

4、進一步考察銜接培訓對高校其他培訓教學培養目標的促進作用與應用。如專業課程、技能培訓等。

參考文獻:

[1]李榮志,黃婭玲.高校班級心理保健員崗前培訓機制的研究[J].德育與思政研究,2009.

[2]蒙衡,吳漢榮,王禮桂.《健康心理學》互動式教學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中國學校衛生,2004,25(2).

[3]李群,金燕,孫遜.心理健康課對中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0,18(12).

[4]熊淑萍.淺談體驗式心理教育模式及其在課堂中的應用[J].江西:大江周刊2012.

[5]汪立夏,舒曼.攜手互助班級心理健康員工作手冊[M].江西:江西高校出版社,2010.

[6]石紅.心理劇與心理情景劇務實手冊[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7]程小蘋.大學院校班級輔導活動手冊[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