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經濟學理論范文

時間:2023-06-16 17:38:5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環境經濟學理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環境經濟學理論

篇1

1.1環境心理學理論的內涵

環境心理學必然的與地理學、建筑學、社會學、社會心理學以及園林設計等專門學科緊密相關,但就具體的環境心理學理論來說,我國當前的研究課題還在進一步的規范與重建當中,在學術界還沒有明確的定論。自從環境心理學在20世紀初的誕生到60年代的完全建立,相對來說有了完整的學科體系,但是對環境心理學的基本內涵的規定還是很模糊的,ProshanskyHaroldM.在HumanBehavior&Environment∶Ad-vancesinTheory&Research一書中對環境心理學的定義解釋成“環境心理學所研究的范式”,從概念本身來說,對環境心理學的說法只是一個大概的描述,并未闡述清楚環境心理學的研究者是誰,也沒有說清楚環境心理學研究者的承擔者是誰;再者,對環境靜心理學研究的范式并未詳細說明,是指環境對心理的影響?還是環境致于整個社會環境中的各個對象的對環境的影響?這些問題始終像謎一樣的存在著。但是有一種趨勢,主要的涉及到對環境心理學與生態心理學、建筑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園林設計在研究方法、方案設計上有著不謀而合的地方,這就造成了環境心理學的自身的矛盾,既要解決自身的研究方向問題,又要研究與其交叉學科的界限問題,這就為環境心理學的理論發展增加了很大的難度。綜合以上的分析,本文對環境心理學界定主要的取向在于環境對人的心理發展的影響和在傳統視覺之下的人文環境對整個人居環境的布局的影響,嘗試著對環境心理學做一個明晰的解釋,并應運于實際的操作當中。

1.2環境心理學理論所涵蓋的必要要素分析

雖然環境心理學的主體概念并不是很明確,但是對環境心理學所涉及到的因素,學術界有著一致的認可。這主要的包括自然環境、建筑環境和心理環境。本節就此三者進行簡要的分析。第一,自然環境。是人生存和生活創造的主要載體,圍繞著整個的自然環境,我們可以進行生活和生產活動,自然環境主要的包括水體、土地、植被、動物、礦物、太陽輻射以及空氣等等,這些物質構成了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的基本的條件。第二,建筑環境。在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當中,在地球的角角落落里都有著人雕刻自然的痕跡,正如馬克思所說:“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人類社會無時不刻的在創造著藝術形式,而這與環境就密不可分了。最早的建筑還是屬于洞穴,雖然是半自然半人文化的創造物,但是因為其有了人的居住而變得溫暖而更具人性化。人類社會幾千年的歷史進程,推動著各式各樣的建筑群的產生,在科技水平的進步與人類智力的大幅度提高,建筑水平也在進一步的提高,人類對建筑的舒適度要求也在進一步的加強,因此,建筑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性的結果。第三,心理環境。對心理環境的研究,學術界有兩種比較明顯的傾向,一種是心理環境影響著人的行為方式,一種是心理環境影響著整個人類社會的進程。但是詳細分析,其實心理環境就是人的心理活動對環境的真實影響,因為從成人的角度來看,環境可能是熟悉而且是煩躁的,但是對兒童來說,同樣的環境可能是陌生而又溫和的。

2與當代人居區域環境相關的環境心理學理論

因此,遵循上文的闡述,我們可以說環境心理學雖然的研究內容還是相對模糊的,但是在學術界已經有了相對成熟的理論。

2.1生態知覺理論

所謂的生態知覺理論由J.Gibson首倡,主要的比較看重人的先天遺傳對環境的影響作用。主要的理論內容是指人的直覺是一個過程,人的感官器官和心理在受到環境的刺激之后,形成的一系列的行為活動,主要的包括娛樂、安全的需求。這就影響了人們對環境的需求,并對環境的好壞而產生的喜怒感受,例如,人們一般的都會選擇植被覆蓋率高、水源充足的地方,如果沒有良好的植被覆蓋率和充足的水源,人們將會選擇逃離該區域,另尋去處。那么,我們可以看出,人們對環境的喜好程度與環境本身的質量息息相關,這就符合人類的基本生理需求,而且人們更注重自身的心理欲求,并渴求對信息的控制能力。

2.2概率知覺理論

概率知覺理論由EgonBrunswik提出,這一理論的特征是主要的注重現實生活對環境的影響,這就必然與人類的后天學習能力相掛鉤。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會更加注重自身經驗的積累,以解決生活環境的問題。比如就客廳來說,從后天的知識結構中人們會說“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這種設計理論,主要的是以某種功能為主導功能,并潛藏其他的功能,比如對小區室外環境的設計之中,設計者往往會設計出比較大而且邊緣比較廣的碗型花盆,其主要的功能是對小區進行景觀覆蓋,其實潛藏的功能是緩解人的視覺疲勞。

2.3格式塔心理學

格式塔心理學沒有具體的理論內容,但其主要的對形式和內容的合理布局,以符合人類的審美標準。如果在小區的設計中,運用格式塔心理學中的簡化環境處理法,環境就會被規劃成合理的族群,塑造豐富的景觀。

3案例分析———老年人活動空間分析以及運動場所空間分析

結合以上三種設計方式,結合現實生活中景觀的實際操作,對以下兩個特殊場所進行案例分析。

3.1老年人活動空間分析

老年人因其生理功能衰退和年齡因素,造成了對居住環境的特殊需求。在休憩空間的設計上,主要的應包括座椅、涼亭、方桌和簡易運動設施的基礎建設,并注意安全配套設施建設。因老年人性格各異,設計者要滿足老年人在心理、休閑和娛樂等等的需求,提供觀賞和園藝種植場所、簡易運動場所、休閑娛樂場所,并設置專門的老人托管所,為老人的安全負責。

3.2運動場所空間分析

一定的體育鍛煉能夠增強人的心理素質和提升身心健康水平,因此在小區設計中應該注重籃球場、網球場、高爾夫球場、羽毛球場和兵乓球場所的設計,在位置上應該遠離車道、過道、走廊等人流相對集中的地方,并要把植被條件考慮在內,以緩解因過度吵鬧而造成的噪聲對環境的污染。

4結語

篇2

摘 要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發展過程中暴露出來的環境污染、資源浪費問題也越來越嚴重。為此,當前我國的發展方式必須要經過一系列的改革。筆者認為,從經濟學角度出發,至少要在市場調控、聯系國情和共有資源這三個方面做出相應的政策調整。

關鍵詞 外部性 產權 帕累托最優

一直以來我國的經濟是靠傳統的制造業,以出口為導向來拉動的。結果是使得我國在經濟發展的同時,資源被浪費,環境遭受嚴重的破壞。盡管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口號已經叫響多年,但是由于各地政府片面的追求GDP的增長,以GDP作為政績考核的標準,所以,口號還是口號,沒能得到貫徹。于是隨著經濟的發展,環境污染,資源浪費的問題也越來越嚴重。我們必須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保持清醒的認識。

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曾經說過:“以前我曾自豪的宣稱中國是‘世界工廠’,但現實是,如果沒有可持續發展的技術與制度,產品出廠后,剩下的很可能是一個滿地狼藉的垃圾場。”

香港中文大學郎咸平教授也指出:中國根本就不是制造大國,中國處在產業鏈的最低端,真正的制造業大國是美國歐洲等處在產業鏈高端的國家,中國以犧牲環境,浪費資源為代價,結果卻使得大部分的利潤都流向了歐美。

一、文獻綜述

我國學者對于環境資源的探討有諸多的成果。張波(2005)從立法的角度出發,認為在可持續發展階段, 在理論上和實踐上環境資源法都受到可持續發展的強烈影響,可持續發展已成為當代環境資源法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和趨勢。武子(2010)則從產權制度的方向出發,認為產權制度在解決資源浪費、使用不合理以及自然資源的污染和破壞問題上發揮的作用日益凸顯。金雪濤,榮朝和(2009)從環境資源的產權特征出發,認為由私人產權和共有產權有機構成的均衡性混合產權結構才是適合資源環境的產權運行機制。

二、具體措施

改革開放已經三十年了,在慶祝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我們應該保持清醒的認識:20世紀80年代以來,工業化進程的加速、鄉鎮企業的飛速發展及農業活動中的不合理開發等,致使我國環境問題加劇。這不僅影響到目前人民的生活質量,同時也導致社會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遭受到了某種程度的破壞,已經成為了制約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經濟學講究的是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收益。而我們現在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高速發展,這個投入與產出是不成比例的。有人說經濟發展了一切問題就都能解決,但實際上真是這樣嗎?且不說我們的收入分配不均,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等日益突出的社會問題,就是環境破壞了,資源浪費了等關系經濟發展的問題真的是能靠簡單的經濟發展就能彌補嗎?如2009年的湖南瀏陽的鎘污染;2010年大連新港發生油管爆炸,上百平方公里海域的海面被污染事件;以及最近出現的康菲石油中國有限公司油田漏油事故。這些僅僅是靠經濟的發展就能解決的嗎?

因此,我們的經濟發展思路或者方式必須要作出一定的改進。那么,我們在改進的同時應該注意那些問題呢?

(一)在市場經濟體制下,要注意運用市場調控的手段,消除負的外部性的影響

在我國的市場經濟建設中,很多廠商過分的追求私人邊際利益,給社會或其他經濟主體帶來了相當多的負的外部性。所謂的外部性也叫溢出效應,當生產或消費的某些外在的影響未被包括在市場價格之內時,就會產生外部性問題。外部性分為兩種情況:即正外部性和負外部性。這是根據私人邊際成本與社會邊際成本或者私人邊際收益與社會邊際收益的大小關系來確定的。而且不管是正的外部性還是負的外部性都會降低市場資源配置的效率,導致對帕累托最優的偏離,從而導致市場失靈。

這些負的外部性主要表現為廠商排放的大量污染,浪費的大量資源,這對其他經濟主體和社會的福利造成了巨大的損失。而且隨著人口的增加、經濟的增長,環境資源已變得日益稀缺,其相對價格不斷提高,機會成本也進一步增加,社會的邊際成本與私人邊際成本的差異還在不斷加大。從而又使得環境資源的生產和消費也出現了外部性問題。使資源的配置不能達到最優。

因此外部性的存在是現實生活中經濟,環境等出現問題的根本原因,我們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運用多種手段以來解決外部性問題。這其中包括補貼、收費等多種手段。而目前占主流的應該是庇古的黃金規則以及科斯定理。

庇古主張通過政府干預來來解決外部性問題,因此他提出了著名的庇古稅即稅收-津貼辦法。這種辦法一方面堅持“污染者付錢原則”即對產生負的外部性的廠商征稅。另一方面又對帶來正外部性的企業給予補貼。科斯提出運用產權理論來解決外部性問題,后來由斯蒂格勒總結出科斯定理。該定理提出在交易費用為0的前提下,可以通過明確產權來使外部性內部化。

(二)在中國,要注意中國的國情,且不可盲目的市場化運作

在中國,政府經濟建設理念的逐步成熟,我國企業的市場準入門檻越來越低,這無疑會極大地促進我國企業的發展,在這個過程中,政府部門也在進一步地放松對這些企業的管制,由原來的“指揮者”轉變成為“裁判者”;其次,我國的法律體制正在逐步完善,各個企業也將會在法律的規制下公平地進行競爭,這將會使市場要素的使用更加有效,流轉更加快速,配置更加合理。

然而,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畢竟還不夠完善,企業家的素質與責任心還不夠強。如近幾年出現的“樓脆脆”,沈陽化工在市中心“毒氣熏人”等,事件無不體現出我們的企業家普遍缺少責任心,他們信奉的是不管別人的利益,只要自己能賺到錢就是硬道理。企業家素質與責任心的缺失將直接導致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不能順利走下去。

所以,僅僅依靠市場明析產權來解決外部性問題顯然是不夠的,必須更多的依靠政府的監管。一方面政府可以通過出售產權許可證來幫助確定產權。另一方面通過稅收和補貼等財政手段來消除外部性。也就是說,要使資源的配置達到最優,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使整個社會和人們的福利實現最大化政府的宏觀調控是不可或缺的,這是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點。

而且我們應始終注意的是,我國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解決這類問題時可以靈活借鑒外國資本主義市場的經驗。切不可照搬。一方面由于我國的體制決定的,另一方面還有著外國資本主義入侵等問題。

(三)對于共有資源,政府應注意作出相應的決策,需要“全體總動員”

在現實生活中,新鮮的空氣,清潔的水,以及各種礦產資源都是一種共有資源。

在市場中,私人或者一些生產者往往對這種共有資源進行過度的利用,而市場也往往沒有充分的保護共有資源。比如之前很多地區的小煤窯屢禁不止,導致地面沉陷等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市場資源沒不能到有效的配置,導致對帕累托最優的偏離,從而也引起市場失靈,而這其中由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沒有很好的建立產權。一旦產權建立,那些受到影響的個人就可以向那些帶來這種污染或破壞的廠商收取一定的費用,這樣就可以保障資源的有效配置。這也是科斯定理的作用所在。

保護共有資源,除了產權、價格和稅收機制外,尤其需要更多地發揮政府、司法以及全社會的作用。共有資源與公共物品一樣沒有排他性:想要使用共有資源的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免費使用。但是,共有資源有競爭性:一個人使用共有資源就減少了其他人對它的享用。因此一旦提供了一種共有資源,決策者就需要關注它被使用了多少。在我們生活中,起決策者作用的往往是政府。如洞庭湖的水是共有資源。周邊的化工廠,造紙廠向本來清潔的湖水中中排放廢水就會帶來負的外部性,使湖水受到污染。而政府解決這種問題的一個方法就可以是收取排污費,這個排污費實際上就是我們上面講的庇古稅的一種,是針對帶來負的外部性的行為的。但實際上這種是不現實的,因為收費帶來的成本更高。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就要求我們的政府部門特別是環保部門加大監管力度,制定相應的法規,嚴禁排放不達標的企業進行生產。如最近幾年,湖南省委就堅決關閉了在洞庭湖周邊排放污水不達標的造紙廠,此舉受到了廣大人民的大力支持。同時更加規范化的措施可以如下:

首先,建立綠色公共財政。環境保護的稅收收入應作為政府的專項基金,財政預算中要包含環保經費科目,且全部都用于環境與資源保護方面的開支,同時對其用途的審計監督也要加強,以防被擠占挪用。目前,編制環保經費預算上,把基層環境保護局的人員從吃雜糧(很多從事公務的職員是事業編制,在經費上是收支兩條線),改為撥款。

其次,排污許可、總量控制和環境評價。污染物的總量控制需要三項制度聯動:一是要確定國家和地區各項污染物的最大自凈能力,然后政府環保部門就可以按照環境質量標準,在環境承載能力的范圍之內規定各種污染排放的最大容量;二是嚴格實施排放許可制度,企業排污的種類、數量、性質、去向、方式等要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實行審查許可;三是實施環境影響的評價,對由區域規劃和建設項目實施,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分析、預測及評估,提出有效的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與措施,進行跟蹤監測,嚴格實施此制度。

另外,對于排污權交易。有關專家朱家賢建議,形成污染物排放權交易的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具體為初始分配的一級市場和初始排放權分配之后的自由交易二級市場。第一,在區域開始進行試點與推廣工作,選擇那些自愿強制減排的企業以及超強度減排的企業進行交易;第二,建立并規范排放權交易所,可以采取數個區域性和1個國家性的交易平臺;第三,出臺排放權交易的國家標準指南;第四,建立國家或公共登記機關,給那些排放權交易的參與者開設賬戶并記錄相關的交易活動;第五,適時探索開展碳期貨交易;第六,按照碳交易的多邊性、持續性、專業性、及技術性等特點,建立完善的經紀人制度。

三、啟示

我國政府于1994年就通過了指導我國未來發展的《中國21世紀議程》,確保我國經濟,環境資源等的可持續發展。但中國在未來的30年中,資源和環境消耗趨勢將達到發達國家發展水平,即使按照工業化國家中的低資源環境的消耗水平,中國也將消耗全球50%左右的天然氣、鋼鐵、石油等資源,形成全球50%甚至更多的碳排放,由此看來形勢依然很嚴峻。環境與資源問題是關系到我國經濟能否長久持續健康的發展下去的關鍵,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還在于我們的政府能否有勇氣承擔責任,能否站在發展的高度,能否目光長遠。在我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解決環境問題要靠市場,更要靠政府。

參考文獻:

[1] [美]薩繆爾森.經濟學(第17版).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8.

篇3

從研究的對象來看,生態經濟學是生態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學科。經濟學是研究經濟關系和經濟活動規律及其應用科學的總稱。包含理論經濟學、技巧經濟學、應用經濟學、經濟數量分析和計量方法、經濟史、經濟思想史生態經濟學是從生態學系統來看待社會經濟問題,研究生態變化的經濟因素。包含部門生態經濟學、理論生態經濟學、專業生態經濟學、地區生態經濟學。是研究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的復合系統—生態經濟系統的抵觸運動發展規律及其應用的經濟學分支。

生態學與經濟學兩個名詞同源于希臘字母(Oikos)。分辨是指有關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的問題與管理。生態經濟學是一門跨生態學和經濟學、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相互交叉、滲透與有機結合形成的一門新興的交叉邊緣科。具有綜合性、整體性、戰略性和實用性特點。

在中國它興起于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初,至今只有20多年,在此期間,生態經濟學在中國有很大的發展,旨在整合生態與經濟系統,供給新的思考方向,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許多有遠見卓識的經濟學家和生態學家及時投入這一嶄新的學科研究與應用。研究成果中部分內容。在推動建立全民生態意識和用生態經濟理論指導中國現代化建設上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并取得令人瞻目的成就。

篇4

 

本文試圖通過環境倫理視角分析二者的關系,并且尋求彼此共存的方式,提出了綠色科學技術的概念,是科學技術實現其新的倫理價值。

 

一、 環境問題與科學技術

 

科學技術是指科學的發展及其成果在生產實踐領域中的應用,二戰以后,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為社會的加速發展注入了強勁的動力。隨著科學技術在世界范圍內的快速發展,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益明顯。 但是,與此而來的環境問題也日益尖銳,尤其是科學技術決定論的產生對環境形成了很大的威脅。

 

(一) 科學技術決定論

 

科學技術決定論是指在各個行業、各個領域以一種科學理性思來統轄一切,以技術理性眼光來看待世界,把自然和人都當做賺取的對象。這種思想一直從文藝復興時期持續到20世紀,隨后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產生了人類中心主義等生態思想,形成了西方的大規模的的對自然環境的改造和破壞。“每一項技術進展,從鋤頭到核反應堆,都對環境有某種程度的破壞,這是技術本身固有的屬性”。

 

科學技術決定論產生源于西方的主客二分思想,西方的傳統思維里蘊涵著豐富的主客二分思想,早在古希臘人們對于自然地認識就是認為一切背后有一個不變的本質,之后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思想都包含著一種決定論思想,從而也助長了科學技術決定論思想的產生。

 

當科學技術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出現在人類面前時,他以一種萬能的方式神話了自己,從而在西方人的思想里產生了一種崇拜,科學技術決定論也就應運而生了。

 

但是,科學技術在開發自然對象的時候,對自然造成了嚴重破壞,產生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對生態平衡造成破壞,全球氣溫上升,森林面積銳減,土地沙漠化嚴重,水資源污染短缺,礦產資源胡亂開發破壞生態環境和資源再生等等。

 

可見,人類在應用科學技術的同時也嘗到了由此帶來的苦果,在應用科學技術改造環境的同時,也將作為主體的人異化,被科學技術的胡亂應用所累。“科學好像是不相干的社會力量的奴仆,它好像是一種外來的不可理解的力量,有用處,但卻是危險的東西。它在社會中的地位就好比是某個蠻族君王宮廷中被俘獲的工匠。”

 

(二) 科學技術進步造成環境問題的原因分析

 

正如馬克思所說事物都具有兩面性,科學技術作為時代的產物,有其積極的一面,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他的消極作用,否則,在一定條件下,消極作用會作為主要矛盾出現,從而帶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

 

人類沒有看到科學技術的兩面性,而是把自己的本質通過科學技術不斷對象化,客體化,而作為對象客體的環境有一個容度,當人類的目的肆無忌憚的實現時,科學技術的力量就被神化,他不只是作為一種手段,科學技術的廣泛應用最終使他不再是人類工作的一種延伸,而逐漸控制人,是人類異化,人類不斷追求自己的價值和利益,大肆開發利用技術,從而產生了環境生態破壞,制約人類生存發展。

 

其次,因為科學技術的發展追求理性,而理性一直為西方所自豪和推崇,他們認為理性可以解決所有問題,科學技術就是西方理性的產物,而過度地強調理性,不開發科學技術的人文價值,就如同一個人的兩條腿,一只長一只短,最終很難快步前行,人文價值的缺失就是那條短腿,也就是說,科學技術理性得到充分發揮的同時,公平正義品德等卻在逐漸喪失,正如霍克海默所言:“有客觀理性向主觀理性轉變并不是偶然,思想的發展在任何時候都不能被武斷的逆轉,如果作為啟蒙形式的理性遺精毀滅了作為西方文化本質部分的宗教信仰的哲學基礎,那么,事情就只能是這樣,因為這種基礎太脆弱。”

 

二、 環境倫理與科學技術

 

環境倫理從科學技術的人文價值視角分析和尋求人類主體的回歸,人性的生存和發展等。把環境倫理與科學技術結合起來才是解決環境問題的根本出路。

 

愛因斯坦對此有著深刻的認識:“如果你們想要使你們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類,那么,你們只懂得應用科學本身是不夠的。關心人的本身,應當始終成為一切技術上奮斗的主要目標,———用以保證我們科學思想的成果造福于人類而不致成為禍害。”①

 

馬克思指出,從物質世界的客觀性和意識世界的能動性出發,把科學技術不僅僅當做人類與自然的中介的工具體系,不僅僅是一種知識體系,更重要的是把它看做一種社會活動,也就是說,科學技術不僅僅是人與自然的關系,更重要的是它是人與人的關系,這種關系決定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們只有充分應用科學技術的人文價值,才會解決好由于科學技術的應用造成的環境問題。

 

由此,把科學技術與環境倫理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從而也產生了一種新的觀點,開發綠色科學技術。

 

首先,人類應該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然后才會在行動上表現出來,保護環境和科學技術的實踐才可以結合。其次,我們還需要開發保護環境的科學技術,鼓勵相關人士對環境保護的技術開發和研究,并且予以相應的報酬。最后,科學家要有社會責任感,為人了生存負責,把科學技術的發展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三、 綠色的科學技術

 

自古以來,科學技術都以個人之私來存在,綠色科學技術改變了這種模式,它告誡世人:在技術高速發展、科學技術對社會與自然的作用日益強化的新世紀,應該實現生態學研究重心的轉移,“現在的生態學同過去的生態學已不完全一樣了。

 

在70年代,生態學主要關心的是環境,是自然。而今后它應當關注各種技術的飛速發展,而且,如果可能的話還應當起一種護欄的作用。”②他需要人們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綠色科技的發展不是拒絕人類的發展,而是再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注重生態效益的發展。綠色科學技術的發展也帶來了新的難度,他不知要達到經濟效益,而且還在追求生態效益,需要一種技術的進步,為這種綠色科學技術的發展提供可能。

 

第二、綠色科學技術需要一個好的社會環境,需要社會各方的支出,比如政府、企業和個人,只有各方意識到科學技術決定論對環境的不良影響,努力致力于人類社會內部和諧,才有可能實現綠色科學技術。

 

目前,綠色科學技術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條件,首先,各種新科技的節能和產能方式不斷出現,比如我們熟悉的太陽能、風能等,還有最近出現的踩踏式的發電方式,科技的日新月異,為綠色可續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可能。其次,當今時代既是一個科技膨脹的時代,也是一個污染極度嚴重的時期,人們更容易意識到科技的不良利用為社會帶來的諸多環境問題。這種背景下,有利于綠色科學技術的出現和發展。

 

總之,通過科學技術環境價值回歸,開辟可以滿足社會需要的新的活動領域,使人地關系和諧,實現可持續發展。

 

解鈴還須系鈴人,科學技術的發展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但是也只有在環境倫理的視域下科學技術才能永久的綻放光芒。

篇5

環境設計中生態心理的基本概念和立論基礎、生態心理的形成與發展、生態心理的文化內涵及表現形態、生態心理在室內外環境藝術中的表達與運用等,較系統地把人類發展歷史中生態心理的存在形式、表現形態與審美倫理結合起來,對現代環境藝術設計具有開拓性的設計思考與借鑒意義。生態心理學是研究環境與人的心理和行為之間關系的一個應用社會心理學領域,又稱人類生態學或環境心理學。這里所說的環境雖然也包括社會環境,但主要是指物理環境,包括噪音、擁擠、空氣質量、溫度、建筑設計、個人空間等。環境藝術設計中的生態心理學作為研究人與環境之間的學科,它之所以成為社會心理學的一個應用研究領域,是因為社會心理學是研究社會環境中的人的行為,自然和社會環境都對行為發生重要影響。滿足生態心理學要求的環境藝術設計應考慮到周圍的自然環境,既要順應環境,又要有節制地利用和改造環境,達到自然環境與人類生活的和諧統一。例如,我國的一些公共設施,就巧妙地利用自然環境進行了人性化設計。那里到處都是開放式的城市公園;道路、建筑幾乎保留了歷史的原貌;公共座椅、電話亭、書報亭等公共設施的構筑風格古色古香,體現著我國深厚悠久的歷史文脈;道路標志設置醒口;景觀雕塑雄偉壯觀;各種形態、色彩與環境既協調又富有個性。這些設計不但巧妙地利用了自然環境,而且也方便了人們使用。滿足生態心理學要求的環境藝術設計還要考慮到氣候、地域的影響。不同的氣候條件,不同的地域,城市的公共設施應該不同。如我國北方氣候干燥寒冷,因而北方的公共設施材料多采用具有溫暖質感的木材,色彩鮮艷醒目,以調劑漫長冬季中單調的灰、藍色,這些元素能使人們在漫漫寒冬感受到心理上的溫暖和視覺上的春天,使人們容易抑郁的心情變得輕松愉快。我國有些地方潮濕多雨,因此在公共設施的選材上便十分注意防潮防銹,多為塑料制品或不銹鋼材料,色彩上也盡量使用一些明亮色調。

二、從上面的觀念可以看出

一個符合生態心理學的環境藝術作品的完成,并不是設計師個人創造活動的完結,而是另外一個創造性的、可持續發展過程的開始。因為它存在于自然生態的開放空間中,它可以通過不同的視覺藝術展示,來激活它所存在的環境中的其他創意元素。一個具有可持續性發展的環境設計作品將是一個帶動城市復興的新舉動。在我國,可持續性發展的觀念逐漸被植入到了應對城市環境缺失的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策略當中,并己被許多環境規劃和環境藝術工程項目所廣泛接受。環境藝術設計中的生態心理學是一種思想和觀念的體現,它追求社會的意義,它希望在社會公眾的參與中進入他們的生活、影響他們對某個問題的看法。一切看似很重要的藝術技巧、手法和材料、樣式等等問題,其實都是在為表達某種觀念服務。設計師們在充分研究了公眾的多種需求后,應該以歷史與當代的文化背景作為基本的框架,以便從中找出最合理的因素加以創造性的發揮,然后再使用各方面都能接受的藝術表達方案去積極地影響公眾。

三、結語

篇6

自20世紀70年代起至今,環境心理學的研究主題始終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變化,據羅玲玲等的統計和分析,認為環境知覺和環境認知、環境社會學與文化、環境行為學、環境保護與生態、環境設計評估是環境心理學的五大研究方向,這些研究本質上關注的都是人和環境之間的互相關系。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的環境心理學家Stokols教授提出的人—環境交互作用模型很好地表述了人和環境之間的互動關系(見表1)。該模型分為兩個基本的維度:其一為人—環境交互作用的認知和行為形式;其二為人—環境交互作用的作用和反作用階段。將這兩個維度的分類兩兩匹配,獲得人—環境交互作用的四個模型:解釋模型(認知、作用)、評價模型(認知、反作用)、操作模型(行為、作用)和反應模型(行為、反作用)。[2]解釋的模型與個體對環境的認知表征和結構有關,涉及空間環境的認知表征與人格和環境兩個方面。評價的模型是人們針對預定的性質標準對情景進行評價,包括對環境的態度和對環境的評價。操作的模型是個體的活動穿過或者直接影響環境,包括對與生態相關行為的實驗分析和人類的空間行為。其中重點關注的是人們的空間行為。反應的模型是環境對個體的行為和幸福感的影響,包括物理環境的影響和生態心理學。

二、人—環境的互動:面向建筑設計專業的環境心理學課程

建筑環境心理學面對的環境以建成環境為主,在Stokols教授的人—環境交互作用模型表中,其研究重點主要集中在認知層面的解釋模型和行為層面的操作模型。結合上述對心理學研究內容的分析,建筑環境心理學研究大致分為三個層面:(1)認知層面:探討個體的基礎心理活動與建筑環境的關系,研究內容為建筑環境的色彩、光線、材質、形體等對視覺、聽覺和嗅覺等感知通道所帶來的心理體驗。(2)意識層面:探討人的高級心理活動(如人的價值觀、世界觀、審美觀)與建筑環境的關系,主要研究個體在不同價值觀、世界觀和審美觀的影響下對建筑環境的理解和追求。(3)行為層面:探討人的行為與建筑環境的關系,研究交往尺度和習慣行為方式與建筑環境的領域感、私密性等,并結合人體工程學探討建筑環境的舒適性。依據以上三個層面,筆者對環境心理學基本原理與建成環境設計相關的內容進行分析歸類,探討面向建筑設計的環境心理學課程教學的基本內容,并將其應用于北京工業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環境心理學課程教學實踐中。雖然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虛擬環境同樣是環境心理學的重要研究范疇,但是本文僅以建筑設計專業為研究對象,探討范圍僅限建成環境部分。從表2可以看到,認知、情緒和意志等心理過程是認知和解釋世界時所有個體都遵循的共同性過程,其中環境知覺和環境認知是環境心理學領域的基礎研究。主要關注的問題有:個體面對環境時在知覺層面、認知層面和情感層面的心理過程;基本的空間認知(如空間客體的知覺)與宏觀的空間認知;認知地圖與認知圖式等相近的概念,了解這些概念能夠幫助建筑學專業學生從本質上理解設計基礎中,關于形狀、形態、形式等與人類個體知覺和認知的關系。空間認知的基本理論則對空間設計的原則和方法有較多啟示作用。關于人格與環境的研究則關注特定個體在解釋環境過程中的獨特組織結構和表達。學者坎特認為環境心理學中的人格研究至少有兩個主要方面:一是環境傾向的概念和測量;二是利用已有的人格測驗來預測人們對物理環境的使用和改變以及環境對人的影響。畢生發展的概念能夠引導建筑學專業學生關注環境使用者所處的人生發展階段對建筑空間、環境的不同需求,這是設計的依據和靈感來源。而社會心理學的內容,關注的是空間使用者之間的互動,這種互動關系引發不同交往情境下人們對不同空間形式的需求,以及不同的空間對其使用者行為方式的影響。

三、北京工業大學建筑環境心理學課程實踐

(一)建筑環境心理學課程

1.課程大綱北京工業大學環境心理學課程為專業選修課,設置在大學三年級第一學期,課時為16學時,授課對象為建筑學專業的本科生。通過對國內主要建筑類院校相關課程設置的調研發現,開設環境心理學課程的學校雖不在少數,但是其課程設計大多參照目前常見的環境心理學課程教材,缺乏深入思考以及與專業實踐的結合。筆者多年從事環境心理學課程教學,積累了一些建筑設計課程教學實踐經驗,也有一些實踐思考。本文從心理學的基本原理出發,結合授課對象的專業特色,尋找二者之間的深層邏輯關聯,并嘗試構建和完善適合建筑設計專業的環境心理學課程教學體系———北京工業大學建筑環境心理學課程體系。上述針對心理學原則及其在建筑設計過程中可能涉及的相關內容的分析,成為北京工業大學建筑環境心理學課程教學大綱設置的理論依據。在教學實踐中,從認知、情感、個性、社會性等方面,把與建筑設計專業聯系緊密的環境心理學內容分成若干主題明確的教學內容模塊,同時結合授課對象專業知識水平的差異。建筑環境心理學課程教學大綱從環境使用者和環境設計者兩個不同角度進行教學內容設計。首先,對環境使用者而言,從共性的心理過程、獨特的個性心理和社會的個體互動三個方面,介紹環境心理學以及它和建筑設計的關聯,并針對社會物理環境中與建筑設計專業緊密相關的建成環境部分,從城市、社區、單體建筑三個不同層面應用環境心理學相關理論進行設計指導原則的講解和討論。其次,對環境設計者而言,如何發揮創造力潛能,形成良好的設計思維,在設計過程中與相關各方密切合作、良好溝通、說服他人,以執行自己的設計意見和設計想法,這些都是建筑學專業學生應重視并掌握的能力。因此將其作為一個單獨的主題列入教學計劃做簡要介紹。2.課程作業環境心理學本身就是一個以具體問題為導向的學科,因此,環境心理學課程作業設計亦遵循問題導向的原則,以人—環境的交互作用為主要研究對象,作業內容與教學大綱基本同步。根據作業難易程度分為小組完成和個人完成兩類,學生可以根據教師給出的具體作業指導書,從下述題目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2-3個課題進行研究。

(二)建筑環境心理學課程未來發展計劃

篇7

在線學習環境中人機分離的問題一直受到研究者的持續關注和探討,但迄今為止并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具身認知理論的興起和Unity3D引擎技術的發展為這一問題的解決帶來了新契機。基于具身認知理論,筆者探討了在線學習環境從離身性向具身性設計范式的轉變,提出了“具身認知在線學習環境開發框架”和相應的設計原則,依據開發框架和設計原則進行了小學英語虛擬學習社區學習環境的設計、開發和教學實驗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具身認知學習環境比網頁版式的學習環境更能促進學習者的學習效果。實踐研究也顯露出“開發框架”和“軟件系統”等的一些不足之處,需要在后續研究中繼續解決。

【關鍵詞】 在線學習環境;Unity3D;具身認知;LEEC;英語學習

【中圖分類號】 G4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458x(2016)02―0071―08

一、從離身到具身:在線學習

環境設計范式新轉向

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MOOCs)業已成為影響傳統課堂教學的一種新力量,大規模、大數據、大眾化和免費學習等術語成為這場教育盛宴的鮮明特點。在線學習網站提供的功能主要包括課程資源、信息互動、學習監控和學習社區等。不可否認,這些功能和資源為學習者提供了較為有效的學習支持和幫助,然而“學習者仍然處于‘人與機’的分離世界中,師生交互和生生交互缺乏教學現場感,使遠程學習者感到孤立”。[1]基于這種狀態的在線學習環境對于那些意志不堅強、場依存性強的學習者并沒有比傳統教學凸顯出優勢,同時也成為導致大量在線學習者輟學的主要原因之一。

迄今為止,在線學習環境的設計并沒有取得顯著進步,仍然停留在以“認知主義”“社會建構主義”和“聯通主義”為指導的信息互動層面上。汪瓊等人構建了“在線交互虛擬學習環境模型”,進行學習活動與系統中不同角色的交互,通過交互實現教學標準的確認和學生情緒的調控適應。[2]余東先等人提出了在線課程的五個關鍵要素――課程資源環境、參與體驗環境、支持環境、反思環境及社交環境。[3]切頓?切普萊杰特等人提供了移動交流工具對在線學習環境進行優化和提升,探索了將網絡教學平臺擴展到移動設備上的移動交流工具的設計和開發。[4]喬納森提出了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以問題為驅動,歸納了學習環境設計原則,可以支撐話語共同體、知識建構共同體和學習共同體。[5]諸如此類的在線學習環境設計,主要通過提供聊天室、論壇、維基百科等信息互動工具來實現在線學習環境的人機信息交流。這些僅限于信息的交流方式和功能始終是一種人與人交往的簡單中介和信息存儲區域,學習者始終置于在線學習環境之外,無法將自己融入在線學習環境中進行互動,也難以體驗到學習者共同聚集于在線學習環境中的具體感受和學習體驗。產生這種問題的原因主要包括有效理論的支持和先進技術的實現兩個維度。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具身認知理論和Unity3D引擎技術被引入以支持具有具身體驗的在線學習環境設計與構建,探索解決人機分離問題,實現在線學習環境的具身性。

二、具身認知理論與在線學習環境重構

(一)具身認知理論的內涵與本質

具身認知是指身體在認知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認知是通過身體的體驗及其活動方式而形成的。人類最初的心智和認知是基于身體和涉及身體的,心智始終是具(體)身(體)的心智,而最初的認知則始終與具(體)身(體)的結構和活動圖式內在關聯。[6]具身認知主要包括三層含義:第一,認知過程的進行方式和步驟實際上是被身體的物理屬性所決定的;第二, 認知的內容是身體提供的;第三,認知、身體和環境是一體的,認知存在于大腦,大腦存在于身體,身體存在于環境。[7]具身認知強調了認知或者心智對身體及其感覺運動系統的依賴性,認知和心智同時也具有身體的某些屬性,沒有純粹脫離身體屬性的知識存在。譬如,當我們用心智操作頭腦中足球的思維表征時,足球的運動方向和力度始終是與自己身體的運動系統、神經系統和感知系統等密切相關。身體的構造和狀態、身體的物理屬性以及大腦與身體的特殊感覺――運動通道對認知具有塑造作用。認知不僅是具身的,同時也是嵌入的,即大腦嵌入身體,身體嵌入環境,構成了一體的認知系統。[8]

(二)具身認知在線學習環境的意蘊

在具身認知主義理論出現以前,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建構主義和聯通主義是在線學習環境設計的主要理論基礎,尤其是建構主義理論成為當前學習環境設計最為重要的理論依據。在線學習環境在這些理論的指導下更多地以提供具有信息刺激、知識關聯和社會交往等功能的工具為主。這種結果是這些理論對學習的認識和解釋的差異造成的。行為主義認為學習發生在對學習者的刺激――反應之中;認知主義強調學習發生于學習者內在的知識組織和信息加工之中;建構主義則認為學習發生在人與人的交流和內在認知的平衡變化之中。這些理論更多地強調了信息的刺激和人際交往,但是對于身體與認知的作用并沒有進行深入的研究,甚至認為是身心二元論。

然而,具身認知主義的興起和發展,使身體在認知中的重要作用得到關注和深入研究。具身認知主義轉變了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對學習發生機制的認識(認為身心二元論,身體與認知沒有關系,認知只是內在心智的活動)。具身認知的出現,使人們對學習發生機制的探討從“離身性”向“具身性”轉變,同時也引起了對教學設計和學習環境的重新思考。具身認知理論指導下的在線學習環境應該從僅僅提供人機的信息交流轉向提供支持學習者身體活動和心智思維的環境。聊天室、學習資源和學習工具等已經成為在線學習平臺的常見功能,然而這些功能的設計并沒有將學習者的身體置于學習平臺之中,而是人機分離,忽視了身體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從具身認知心理學的視角來看,學習平臺的設計也應將學習者置于學習環境之中,發揮學習者身體在認知中的重要作用,即憑借學習者的虛擬化身來間接地為學習者提供實現其具身認知的機會與過程。換句話說,具身認知在線學習環境應著重從兩個維度進行考慮:第一,構造出具有類似于自然人的虛擬角色,滿足學習者對虛擬角色的各種控制,諸如運動和感覺等;第二,提供相應的仿真虛擬學習環境,包括學習資源和自然環境等。因為具身認知強調認知與心智、身體和環境的統一,身體是嵌入到學習環境的,學習環境是學習者體驗和感知的對象,是知識的來源。

(三)具身認知在線學習環境設計框架構建

基于上述關于具身認知與學習環境的討論和分析,筆者構建了“具身認知在線學習環境開發框架”(Learning Environment based on Embodied Cognition, LEEC),如圖1所示。

圖1 具身認知在線學習環境開發框架(LEEC)

認知與心智是具身認知在線學習環境開發框架的核心,身體及其功能是連接認知與心智和外在學習環境的橋梁和通道,物理環境、生物環境和社會環境等構成了身體體驗的對象和知識的來源。認知嵌于身體之中,身體嵌于環境之中,通過感知和體驗環境來影響和塑造學習者的內在認知與心智。LEEC框架揭示了認知與心智、身體和環境三者之間的聯系和邏輯關系,為在線學習環境的設計提供了一個系統性、連續性的參考框架。

認知與心智是人的認知與心智,最初是通過身體的體驗而獲得的,環境中的人必須具有基本的認知和心智能力。從具身認知理論來講,如果具身認知在線學習環境開發框架用于指導現實中的學習環境設計,那么對于人的認知與心智的實現根本就不用去考慮,因為學習者本身就具有這些能力。然而,在虛擬的在線學習環境中如若實現虛擬角色的認知與心智則需要強大的高科技技術,目前最為有效和實際的實現路徑是通過學習者基于相關的中介功能控制在線學習者,是一種將外在學習者心智和認知行為內化為虛擬角色的認知與心智過程,也可理解為學習角色的動作和行為是外在學習者的認知與心智表征。

身體及其功能是連結認知與心智和身體的橋梁和中介,具有運動系統、感覺器官、神經結構和身體結構等功能。身體及其功能決定著認知與心智的性質和具體內容,也決定著對學習環境的感知與體驗的范圍。學習目標決定著虛擬角色身體的基本功能,不同的學習目標需要不同的虛擬角色身體及其功能。譬如,在探險性質的虛擬環境中,虛擬角色除了具有運動系統和身體結構外,還應該具有一定的感知環境氣候、探險處境等方面的感知能力,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雷達感知功能。具有較強身體功能及其逼真身體表征的虛擬角色被更多地應用到游戲中,而在在線學習環境中卻鮮有出現。因此,可以將3D游戲中的虛擬角色開發工具引入到在線學習中的虛擬學習者開發,當前的虛擬3D開發工具主要包括虛幻引擎3、Blender、Unity3D和Source SDK等,通過這些工具的設計和編程處理,基本能夠實現逼真的虛擬學習者外形和相應的功能。

在線虛擬環境是學習者認知和心智獲取和形成的主要來源,主要包括物理環境、生物環境和社會環境。學習目標決定著學習環境的設計和生成,學習環境中蘊含著相應的學習內容。在具身認知在線學習環境的設計中,更多地以體現虛擬現實的環境為主,包括構造虛擬教室、虛擬屏幕和山川、樹木、池塘等自然環境。此外,在線學習環境中應當構建提供學習者進行交流、協作的空間場地和同時協作的功能,從當前頁面形式的信息交流轉向具身體驗的互動與協作,如提供在線學習教室、多人在線等。

(四)具身認知在線學習環境設計原則

身體是具身認知理論的核心,包括身體的結構與狀態、運動系統、神經結構和感覺器官。在自然狀態下的學習環境中,設計者實現具身認知的理念可以直接通過學習者的實踐參與來完成,但對于虛擬在線學習環境,并不能按照自然狀態下的學習環境進行設計。根據具身認知理論,學習發生于學習者的身體與環境、人之間的交互體驗中,知識來源于身體的體驗,獲取知識的性質取決于身體的解剖學結構。換句話說,在線學習環境的設計必須創造外在學習者在虛擬環境中的虛擬化身,即虛擬學習者。在線學習環境中必須構建一個具有相應功能的虛擬學習者,包括身體結構、運動系統、神經結構和感覺系統等,同時運用相應的技術手段使這些功能能夠滿足學習者的一定需求。這樣,學習者就能夠通過外在的輸入設備來控制虛擬環境中的“玩家”,實現虛擬環境中的具身體驗和協作交流。除了虛擬玩家本身的功能外,在線學習環境同時也需提供其他的相關資源,如課程資源、學習工具、交流工具、互動空間和自然環境等。

通過對具身認知理論和在線學習環境的分析和討論可知,具身認知視域下的在線學習環境設計必須遵循以下基本原則:第一,構建具有相應功能的虛擬角色。正如具身認知理論所言,身體的相應功能決定了知識的來源和性質,也決定了內在心智對外在環境的理解。虛擬角色的構建必須充分掌握學習者的相關特點,包括個性特點和功能特點等。此外,最重要的是外在學習者與內在學習者之間的關聯和控制,即學習者能夠自由控制虛擬角色的相關功能,如跑、跳、揮手、觸摸、碰撞提示等。第二,構建虛擬環境的相關學習資源。身體功能決定了外在玩家獲取知識的途徑和性質,虛擬環境則成為知識的主要來源。具身認知理論強調認知與心智、身體和環境三者的統一,學習環境資源是虛擬玩家最重要的體驗和認知對象。學習環境應遵循具體的學習目標、學習者特征等進行設計和開發。具身認知指導下的虛擬環境必須為虛擬學習者的體驗提供空間和相應的對象,以使學習者獲得相應的知識。具身學習環境應包括物理環境、生物環境和社會環境三部分,為學習者提供相應的山、房子、桌子等物體,同時也提供一些動、植物等生物環境,以及多人在線互相交往的功能。第三,提供多人協作學習的具身環境。虛擬環境中不可忽視的一種環境是社會環境,即學習者之間的交互體驗環境。在線學習環境應該是多人相互交流、多人體驗的場所,能夠實現個人發展與集體智慧碰撞的功能,這些環境主要包括集體學習教室和社交場所等。第四,將學習目標與環境、身體和認知與心智統一起來,綜合考慮在線學習環境的內容、設計和開發。學習目標孕育在學習環境之中,虛擬角色身體功能的提供應滿足于環境中學習內容的感知與體驗,虛擬角色的感知與體驗通過計算機的信息中介和操作控制實現向學習者傳遞和表征具體內容。簡言之,學習目標決定著環境,環境決定著身體及其功能的設計與開發,虛擬角色的認知與心智決定著信息傳輸功能的提供。

三、具身認知在線學習環境實踐案例

――英語虛擬學習社區設計

依據上述學習環境開發框架,以小學英語的相關課程作為在線學習內容,進行具身視域下英語虛擬學習社區的設計與開發。

(一)學習內容設計

英語學習內容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六年級英語上冊第二單元,課程資源提供的形式包括視頻資源和單詞、課文等文本信息。視頻資源由虛擬社區的3D播放系統進行播放,視頻格式目前只支持*.oog格式,通過格式化工廠軟件和Theora 軟件進行格式轉換。視頻資源來源于教材配置的光盤,通過視頻切割工具將它們分割成時長10分鐘左右的視頻剪輯。文本資源通過網頁的形式呈現給學生,他們可以瀏覽和下載,進行參考、查閱和復習。

(二)虛擬角色設計

虛擬學習者需要在虛擬社區中實現行走、奔跑、感知物體和信息交流等功能,也需要提供學習者的個人信息顯示功能,通過這些功能來滿足學習者在線學習的具身體驗和社交需求。虛擬角色的設計主要通過三維模型的開發軟件得以實現,此次角色設計主要利用Maya完成。角色的功能設計主要通過Unity3D引擎和編程技術實現,用以控制角色的運動、感知和外形變化等。英語虛擬學習社區的學習對象是小學生,故虛擬角色的外表主要以小學生的形象進行建模,動作功能主要包括行走、奔跑、跳躍、旋轉等。

(三)學習環境設計

網絡學習環境設計應當以提供具身體驗的環境為主要目標,兼顧以“學習者為中心”“促進有意義學習發生”和“支持學習者學習目標的達成”[9]作為基本設計原則。學習目標是學習環境設計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從學習資源的設計與安排到學習者概念的建構與形成,學習目標始終是整個學習環境設計與安排的一條主線。虛擬學習社區的學習環境設計從四個層面由內向外逐漸展開,使不同層面的各個要素和學習活動有機結合,不斷趨向使學習者形成預定概念和相應能力的學習目標(如圖2所示)。

圖2 英語虛擬學習社區學習環境

學習資源、自然場景和虛擬教室構成了虛擬學習社區角色活動和學習的空間,是在線虛擬學習環境從網頁形式向仿真現實轉向的最大特征,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和學生與環境之間進行信息交互、具身體驗的重要活動和學習場所。英語虛擬學習社區的學習環境主要包括學習工具、學習資源和虛擬場景三個主要部分,學習者圍繞三個部分進行各種學習活動,包括具身體驗、情景學習、多樣化學習和協作互動,最終實現概念建構、概念創建和概念變構來完成學習目標。虛擬學習社區主要提供了信息交流和視頻控制等工具,如聊天室、客戶端控制、視頻播放控制等。學習資源主要是進行標準化處理的英語視頻片段,以滿足單獨播放和群體同時播放的需求。虛擬場景主要包括虛擬仿真教室、虛擬播放器和虛擬自然景觀。虛擬仿真教室向學習者提供了桌椅和交流空間;虛擬播放器能夠播放指定的視頻資源,抑或連接服務器進行群體播放;虛擬自然景觀向學習者提供了池塘、椰樹、走廊、山川等景物,以提高學習者的具身體驗和沉浸感。

(四)學習交互設計

根據陳麗教授提出的教學交互層次塔,遠程教育包括操作交互、信息交互和概念交互三個層次。[10]虛擬學習社區是一種在線學習方式,依據教學交互層次塔分別從操作交互、信息交互和概念交互三個層次進行學習交互的界面、信息和概念的設計和技術支持(如圖3所示)。

圖3 基于教學層次塔的虛擬學習社區功能支持

概念交互是遠程學習的最終目的,即是否達到最終的學習目標。操作交互和信息交互都是為概念交互服務的,靈活的操作交互和有效的信息交互能夠助推概念交互的高效完成。在操作交互層面上,通過Unity3D引擎、服務器、計算機的支持實現角色的靈活控制、流暢的視頻操作、便捷的窗口操作和信息的輸入,提高對學生與媒體界面交互的有效支持。角色的控制至關重要,角色是學習者的虛擬化身,代表了學習者一定的行為方式、交流習慣和心態。通過Unity3D創建的虛擬3D角色,形象逼真,操作靈活,為學習者展示自身的行為習慣、思想情緒和學習態度提供了有效的支持。依據學習者個人先前知識和學習方式的差異,基于Unity3D引擎和服務器構建了個性化的視頻學習途徑,即自我學習和同步學習。教師或教輔人員可以通過服務器實現所有客戶端同步播放同一視頻,學習者也可以自行學習本地視頻資源。窗口操作是3D版虛擬社區中非常重要的功能。學習者通過計算機的輸入設備實現操作虛擬場景中的角色行為。社區地圖對幫助學習者確定位置信息顯得十分重要,學習者通過按鍵顯示或隱藏場景地圖來為他們提供有效的方向導航。信息輸入主要包括角色名稱、登錄信息和聊天信息。聊天室是社區主要的信息交流輸入窗口,學習者可通過相應按鍵顯示或隱藏該窗口。

(五)通訊和部署設計

虛擬學習社區采用兩個服務器來支持在線視頻學習和虛擬場景中角色的控制與交互。虛擬社區服務器具有角色創建、人際交互、信息通信等功能,服務器由Unity3D引擎進行創建。視頻資源服務器完成視頻資源的管理功能,由IIS配置實現(如圖4所示)。

圖4 服務器與客戶端關系部署

虛擬社區服務器在整個網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上承視頻資源服務器,下啟虛擬社區客戶端的通訊和角色控制。其主要功能包括兩大部分:一是具有選擇視頻資源服務器中視頻學習資源的功能,同時兼具向所有與服務器連接的客戶端同步播放視頻的功能;二是具有創建虛擬社區服務器的功能,實例化學習者虛擬化身的功能,以及通過相應按鍵控制虛擬學習者行為的作用。客戶端具有兩大功能:一是能夠連接虛擬社區服務器,并實例化學習者的虛擬化身;二是學習者可以通過客戶端的相關功能加載本地視頻資源進行學習。視頻資源服務器主要負責相關的視頻資源存儲,視頻同步播放的實質是虛擬社區服務器通過Unity3D引擎中的遠程過程調用(Remote Procedure Calls,RPC)方法將被選中的視頻網址發送給所有的客戶端,連接到服務器的客戶端并自動加載視頻資源的網址而實現視頻的播放。網址由視頻資源服務器提供。本地視頻資源的加載與播放原理和同步播放的方法基本相同,最大的差異是客戶端將本地所選的視頻地址通過“File://”協議進行解析并直接加載完成。

四、虛擬學習社區的開發

(一)Unity3D開發工具的特點與功能

1. 一次開發,多處部署。跨平臺是Unity3D引擎的顯著特點,用戶可以在PC、Mac和Linux下進行項目開發,項目作品可以一鍵到目前所有的主流平臺上,諸如Andriod、Windows、Linux、iOS和Xbox360等。

2. 通用性強。Unity3D引擎支持目前市場上所有的主流3D軟件,包括Maya、Cinema 4D、3ds MAX、Cheetah3D等,能夠導入幾乎所有主流的三維文件格式,如.FBX、.dae、.3DX等。

3. 超強的編輯功能,逼真的虛擬畫面。Unity3D可以完美支持DirctX 11,具有強大的物理引擎,強悍的Mecanim動畫系統,快速創建地形和植被的地形編輯器。Unity3D引擎支持C#、JavaScript和Boo腳本語言,開發者可以靈活控制,實現高交互、高仿真的項目開發。

(二)功能模塊開發簡介

1. 服務器構建。虛擬學習社區采用兩個服務器來完成相應需求,包括學習資源服務器和虛擬社區服務器。前者為虛擬社區各個客戶端的視頻同步播放提供資源支持,后者實現虛擬社區中的角色掌控和視頻控制。資源服務器由開發并由IIS進行管理來實現,其功能是對視頻進行上傳和刪除,虛擬社區服務器通過選擇資源服務器中指定文件夾中的視頻來實現同步播放功能。虛擬社區服務器通過Unity3D引擎的相關命令創建,首先根據NetworkPeerType進行判斷網絡連接的狀態,如果沒有服務器,則通過Network.InitializeServer()方法進行服務器的創建;如果客戶端訪問服務器,則通過NetworkPeerType判斷網絡的連接狀態;如果沒有連接服務器,則通過Network.Connect()方法進行連接;要斷開連接,則通過Network.Disconnect()方法實現。

2. 視頻播放系統。視頻資源的同步播放和本地視頻播放構成了虛擬學習社區的兩種學習方式,前者是基于服務器的同步播放,后者為學習者提供了自主學習的支持。視頻資源同步播放的基本原理是:首先通過虛擬社區服務器選擇資源服務器指定文件夾中的視頻資源,其目的是獲取預播放視頻的地址,然后將地址通過Unity3D的遠程過程調用(RPC)發送到所有與服務器相連接的客戶端上;當客戶端接收到視頻完整地址和播放命令時,通過WWW對象加載視頻地址,并從中解析出電影材質和音頻,然后將電影材質和音頻分別賦予指定的物體材質和聲源,并通過播放命令實現播放(如圖5所示)。

圖5 虛擬社區視頻播放實例

圖5左上角是3D場景地圖,其余部分是視頻播放區域。界面的左邊配有相應的播放控制按鈕,包括播放、停止、雙屏播放和全屏播放。當前的實例截圖為雙屏播放,即場景地圖和視頻同時呈現。雙屏播放的功能通過兩個攝像機交替使用來實現,其中一個對準具有電影材質的物體平面,另一個跟蹤虛擬角色。

遠程過程調用(RPC)是Unity3D實現多人在線學習的重要組件,通過將其附于指定物體上來實現在所有客戶端和服務器上進行信息和物體狀態的同步傳輸。此功能的實現必須在指定物體上添加網絡視圖組件(NetwordView)。客戶端在視頻播放前必須通過yield return命令等待視頻加載到能夠播放,否則視頻很難流暢播放。視頻播放系統引入了System.Windows.Forms.dll類庫,教師或管理者可以像操作Windows窗體一樣方便地選擇和刪除視頻。需要注意的是,類庫必須放到Unity3D中Assets文件夾下的Plugins文件夾中,系統運行時才會先編譯該項,隨后對于該類庫的引用才不會出現錯誤提示。在應用該類庫時,最重要的是將項目屬性設置成 .NET2.0,否則會報錯。設置好后就可以通過腳本引用了。

3. 虛擬化身的創建和控制。學習者的虛擬化身由角色模型和相關功能腳本共同構成。角色模型由Maya軟件塑造而成,而角色的行為活動則由功能腳本來實現。虛擬化身是虛擬學習社區中實實在在的物體,具有現實世界中的物理屬性、通信能力和行為活動,這些功能則通過賦予其相應的功能組件來實現,諸如Animation、Capsule Collider、Network View、Rigidbody以及腳本等。虛擬學習社區是一個同時多人在線的活動空間,這就需要解決哪個角色在網絡上同步以及如何同步的問題。網絡視圖組件憑借其狀態同步和遠程過程調用的功能有效地解決了多人在線學習中的一些技術問題。無論什么時候,當一個新角色連接至服務器時就會調用服務器的OnPlayerConnected()方法,并通過Network.Instantiate()方法進行角色的實例化,具有網絡視圖組件的角色會同時在所有與服務器連接的客戶端進行實例化,實現同時多人在線。虛擬學習社區對角色采用的是授權服務器控制,即虛擬社區服務器承擔著對這個社區的模擬運算、所有邏輯規則運用,處理客戶端用戶的輸入并發送到服務器端,服務器端負責執行邏輯判斷。學習者通過計算機的輸入設備對角色進行控制,客戶端實時檢測鍵盤輸入信息并將有效信息發送至服務器,服務器將控制信息發送至客戶端指定的角色,實現對角色行為活動的控制。網絡視圖組件負責信息的發送和接收,并根據控制信號調用Animation中的動畫片段。

4. 簡易聊天室。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離不開信息的通訊,聊天室扮演著重要作用。網絡視圖組件是簡易聊天室創建的重要功能支持,及時同步所有客戶端角色發送的信息,并將信息以字符串的形式展示于相應的GUI面板中。聊天室面板的美化可以通過GUIStyle類的實例進行設置,實現字體、窗口和背景等的優化。

五、英語虛擬學習社區教學實踐應用

(一)虛擬學習社區教學實踐應用效果

將學習社區投入到了河北省某小學的六年級英語教學中,并對系統的教學效果進行了檢驗。教學效果考查的維度主要包括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習質量。學習狀態包括注意力和興趣度;學習質量包括學習成績。實驗方式采用短期隨機分組的形式,即將一個班分成兩組(A組16人,B組17人),A組采用基于學習社區系統的學習,B組采用網頁版在線學習系統,實驗時間為4節課,并對教學效果進行了統計和分析。就學習狀態而言,A組學生普遍比B組學生的注意力強、學習興趣濃;B組學生開始時還保持較高的注意力和興趣,但是大約在15分鐘以后有些學生就出現了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A組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興趣能夠持續保持,并且在4節課的實驗中幾乎沒有學生出現走神的現象,他們以一種協作學習的方式完成學習任務,形成了一個基于局域網的學習共同體。學習結束后及時進行學習質量測驗,測驗內容包括單詞默寫、詞句搭配等。結果表明,A組學生的成績明顯高于B組學生的成績。研究表明,基于具身認知理論開發的虛擬學習社區系統對學習者的學習效果有較大的幫助,明顯優于網頁版在線學習環境。

(二)虛擬學習社區的學習特征

1. 改變了傳統在線學習環境。虛擬學習社區變傳統的網頁版在線學習環境為具身性的虛擬現實學習空間,為學習者提供了更多的學習體驗和具身感,避免了單調乏味的網頁文字、圖片和視頻形式,還學生一個真正的集協作交流、角色控制、絢麗場景的在線學習環境(如圖6所示)。

圖6 虛擬學習社區多人在線英語學習空間

2. 突出學習方式的具身性。正如具身認知主義所言,認知是身體的認知[11]。虛擬3D空間為學習者提供了較為寬廣的行為活動場所,學習者通過虛擬化身在空間中進行體驗、感悟和交流。通過在虛擬教室中的互動和學習產生一種強烈的歸屬感,對學習共同體的形成起到了顯著的促進作用。

3. 提供了多樣化的在線學習途徑。同步學習與自主學習形式為學習者提供了更多的學習途徑和選擇。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的要求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同步學習,便于學習共同體之間根據學習內容進行及時交流;學習者也可自行選擇視頻進行自定步調的學習,有利于學習者反復播放視頻并體會和揣摩其中的知識點。

4. 構建了情境化的在線學習新方式。僅僅提供簡單文字、圖片和論壇的在線學習系統很難引起更多學習者的注意力和學習興趣,并且對學習者的學習持久力也是一個極大的考驗。在線學了進一步加強學習資源的質量外,構建虛擬現實學習空間尤為重要。虛擬學習社區為學習者提供了優美的自然風光和靚麗的教室等,給學習者帶來了更多的誘惑力和新鮮感,也為他們的互動交流提供了一個實實在在的虛擬自然空間。

六、結語與展望

從離身性到具身性可能成為未來在線學習環境設計范式的重要轉變,也是滿足人類認知發展的重要需求。本文在基于具身認知理論的在線學習環境探索中,初步構建了LEEC開發框架,并探討了相應的設計原則,同時基于該框架和設計原則,結合小學英語課程內容進行了在線學習環境設計與實踐的嘗試。在實踐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如實踐時間短、系統較不穩定、角色單調等。后續的研究將繼續豐富和發展具身認知學習環境開發框架和設計原則,進一步完善在線學習系統。

[參考文獻]

[1] 王麒,張際平,許亞鋒. 遠程實體與虛擬結合的課堂研究[J]. 中國電化教育,2012,(12):130-135.

[2] 汪瓊,陳高偉. 構建未來在線學習環境――一個在線交互虛擬學習環境構建模型[J]. 中國電化教育,2003,(9):78-82.

[3] 余東先,薛利艷. 在線學習環境的要素分析及設計策略[J]. 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08,(3):38-40.

[4] 切頓?切普萊杰特,萬切爾撲?列錫柴可,喬瑟琳?威沙特,王志軍.在線學習環境中提升學習動機的移動交流工具設計[J]. 現代遠距離教育,2012,(1):27-33.

[5] [美]戴維?H?喬納森. 學習環境的理論基礎[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6] 李恒威,盛曉明. 認知的具身化[J]. 科學學研究,2006,(2):184-190.

[7] 葉浩生. 具身認知:認知心理學的新取向[J]. 心理科學進展,2010,(5):705-710.

[8] 葉浩生. 有關具身認知思潮的理論心理學思考[J]. 心理學報,2011,(5):589-598.

[9] 武法提. 論目標導向的網絡學習環境設計[J]. 電化教育研究,2013,(7):40-46.

[10] 陳麗. 遠程學習的教學交互模型和教學交互層次塔[J]. 中國遠程教育,2004,(5):24-28.

[11] 葉浩生. 有關具身認知思潮的理論心理學思考[J]. 心理學報2011,(43):589-598.

收稿日期:2015-07-08

篇8

開幕式由東北大學文法學院副院長杜寶貴教授主持。東北大學宣傳部部長丁義浩、遼寧省社科聯主席張沈立、遼寧省教育廳科技處處長陳濤、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環境哲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清華大學哲學系主任盧風教授、中國環境倫理學會會長、哈爾濱工業大學葉平教授、遼寧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研究會理事長、大連理工大學學院院長魏曉文、遼寧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軍出席了開幕式并對研討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祝賀。

在13日上午的大會報告階段,先后做主題報告的有哈爾濱工業大學的葉平教授、吉林大學的劉福森教授、北京大學的郇慶治教授、南京師范大學的曹孟勤教授、東北大學的秦書生教授、北京工商大學的王魯娜教授。14日上午的大會交流階段,清華大學的蔣勁松副教授、南京林業大學的曹順仙教授、四川師范大學的唐代興教授、哈爾濱工業大學的解保軍教授、北京林業大學的楊志華副教授、東北大學的于春玲副教授等做了主題發言。專家學者們就生態文明的研究范式、理論體系構建、實踐路徑選擇等相關主題做了報告。

13日下午的分組討論會持續了三個多小時,與會專家、學者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展開了激烈的對話與爭鳴,現場氣氛熱烈,迭起,圍繞“生態文明與社會主義”這一會議主題進行了深入討論和充分交流。

篇9

關鍵詞:室內裝修人體工程學環境心理學

第一節人體工程學的含義和發展

人體工程學(HumanEngineering),也稱人類工程學、人間工學或工效學(Ergonomics)。工效學Ergonomis原出希臘文“Ergo”,即“工作、勞動”和“nomos”即“規律、效果”,也即探討人們勞動、工作效果、效能的規律性。

人體工程學起源于歐美,原先是在工業社會中,開始大量生產和使用機械設施的情況下,探求人與機械之間的協調關系,作為獨立學科有40多年的歷史。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軍事科學技術,開始運用人體工程學的原理和方法,在坦克、飛機的內艙設計中,如何使人在艙內有效地操作和戰斗,并盡可能使人長時間地在小空間內減少疲勞,即處理好:人—機—環境的協調關系。及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各國把人體工程學的實踐和研究成果,迅速有效地運用到空間技術、工業生產、建筑及室內設計中去,1960年創建了國際人體工程學協會。

及至當今,社會發展向后工業社會、信息社會過渡,重視“以人為本”,為人服務,人體工程學強調從人自身出發,在以人為主體的前提下研究人們衣、食、住、行以及一切生活、生產活動中綜合分析的新思路。

日本千葉大學小原教授認為:人體工程學是探知人體的工作能力及其極限,從而使人們所從事的工作趨向適應人體解剖學、生理學、心理學的各種特征。“

其實人—物—環境是密切地聯系在一起的一個系統,今后“可望運用人體工程學主動地、高效率地支配生活環境”。

人體工程學聯系到室內設計,其含義為:以人為主體,運用人體計測、生理、心理計測等手段和方法,研究人體結構功能、心理、力學等方面與室內環境之間的合理協調關系,以適合人的身心活動要求,取得最佳的使用效能,其目標應是安全、健康、高效能和舒適。人體工程學與有關學科以及人體工程學中人、室內環境和設施的相互關系。

第二節人體工程學的基礎數據和計測手段

一、人體基礎數據

人體基礎數據主要有下列三個方面,即有關人體構造、人體尺度以及人體的動作域等的有關數據。

1、人體構造

與人體工程學關系最緊密的是運動系統中的骨骼、關節和肌肉,這三部分在神經系統支配下,使人體各部分完成一系列的運動。骨骼由顱骨、軀干骨、四肢骨三部分組成,脊柱可完成多種運動,是人體的支柱,關節起骨間連接且能活動的作用,肌肉中的骨骼肌受神經系統指揮收縮或舒張,使人體各部分協調動作。

2、人體尺度

人體尺度是人體工程學研究的最基本的數據之一。

3、人體動作域

人們在室內各種工作和生活活動范圍的大小,即動作域,它是確定室內空間尺度的重要依據因素之一。以各種計測方法測定的人體動作域,也是人體工程學研究的基礎數據。如果說人體尺度是靜態的、相對固定的數據,人體動作域的尺度則為動態的,其動態尺度與活動情景狀態有關。

室內設計時人體尺度具體數據尺寸的選用,應考慮在不同空間與圍護的狀態下,人們動作和活動的安全,以及對大多數人的適宜尺寸,并強調其中以安全為前提。

例如:對門洞高度、樓梯通行凈高、欄桿扶手高度等,應取男性人體高度的上限,并適當加以人體動態時的余量進行設計;對踏步高度、上擱板或掛鉤高度等,應按女性人體的平均高度進行設計。

二、人體生理計測

根據人體在進行各種活動時,有關生理狀態變化的情況,通過計測手段,予以客觀的、科學的測定,以分析人在活動時的能量和負荷大小。

人體生理計測方法主要有:

1、肌電圖方法

把人體活動時肌肉張縮的狀態以電流圖記錄,從而可以定量地確定人體該項活動強度和負荷。

2、能量代謝率方法

由于人體活動消耗能量而相應引起的耗氧量值,與其平時耗氧量相比,以此測定活動狀態的強度,能量代謝率的計算式,以及不同活動的能量代謝率(RMR)。其計算式如下:

運動時氧耗量-安靜時氧耗量

能量代謝率(RMR)

基礎代謝率耗量

3、精神反射電流方法

對人體因活動而排出的汗液量作電流測定,從而定量地了解外界精神因素的強度,據此確定人體活動時的負荷大小。

三、人體心理計測

心理計測采用的有精神物理學測量法及尺度法等。

1、精神物理學測量法

用物理學的方法,測定人體神經的最小刺激量,以及感覺刺激量的最小差異。

2、尺度法

以順序在心理學中劃分量度,例如在一直線上劃分線段,依順序標定評語

可由專家或一般人,相應地對美丑、新舊、優劣進行評測。

第三節人體工程學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

由于人體工程學是一門新興的學科,人體工程學在室內環境設計中應用的深度和廣度,有待于進一步認真開發,目前已有開展的應用方面如下:

一、確定人和人際在室內活動所需空間的主要依據

根據人體工程學中的有關計測數據,從人的尺度、動作域、心理空間以及人際交往的空間等,以確定空間范圍。

二、確定家具、設施的形體、尺度及其使用范圍的主要依據

家具設施為人所使用,因此它們的形體、尺度必須以人體尺度為主要依據;同時,人們為了使用這些家具和設施,其周圍必須留有活動和使用的最小余地,這些要求都由人體工程科學地予以解決。室內空間越小,停留時間越長,對這方面內容測試的要求也越高,例如車廂、船艙、機艙等交通工具內部空間的設計。

三、提供適應人體的室內物理環境的最佳參數

室內物理環境主要有室內熱環境、聲環境、光環境、重力環境、輻射環境等,室內設計時有了上述要求的科學的參數后,在設計時就有可能有正確的決策。

四、對視覺要素的計測為室內視覺環境設計提供科學依據

人眼的視力、視野、光覺、色覺是視覺的要素,人體工程學通過計測得到的數據,對室內光照設計、室內色彩設計、視覺最佳區域等提供了科學的依據。

第四節環境心理學與室內設計

在闡述環境心理學之前,我們先對“環境”和“心理學”的概念簡要地了解一下。環境即為“周圍的境況”,相對于人而言,環境可以說是圍繞著人們,并對人們的行為產生一定影響的外界事物。環境本身具有一定的秩序、模式和結構,可以認為環境是一系列有關的多種元素和人的關系的綜合。人們既可以使外界事物產生變化,而這些變化了的事物,又會反過來對行為主體的人產生影響。例如人們設計創造了簡潔、明亮、高雅、有序的辦公室內環境,相應地環境也能使在這一氛圍中工作的人們有良好的心理感受,能誘導人們更為文明、更為有效地進行工作。心理學則是“研究認識、情感、意志等心理過程和能力、性格等心理特征”的學科。

關于環境心理學與室內設計的關系,《環境心理學》一書中譯文前言內的話很能說明一些問題:“不少建筑師很自信,以為建筑將決定人的行為”,但他們“往往忽視人工環境會給人們帶來什么樣的損害,也很少考慮到什么樣的環境適合于人類的生存與活動”。以往的心理學“其注意力僅僅放在解釋人類的行為上,對于環境與人類的關系未加重視。環境心理學則是以心理學的方法對環境進行探討”,即是在人與環境之間是“以人為本”,從人的心理特征來考慮研究問題,從而使我們對人與環境的關系、對怎樣創造室內人工環境,都應具有新的更為深刻的認識。

一、含義

環境心理學是研究環境與人的行為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它著重從心理學和行為的角度,探討人與環境的最優化,即怎樣的環境是最符合人們心愿的。

環境心理學是一門新興的綜合性學科,環境心理學與多門學科,如醫學、心理學、環境保護學、社會學、人體工程學、人類學、生態學以及城市規劃學、建筑學、室內環境學等學科關系密切。

環境心理學非常重視生活于人工環境中人們的心理傾向,把選擇環境與創建環境相結合,著重研究下列問題:

1、環境和行為的關系;

2、怎樣進行環境的認知;

3、環境和空間的利用;

4、怎樣感知和評價環境;

5、在已有環境中人的行為和感覺。

對室內設計來說,上述各項問題的基本點即是如何組織空間,設計好界面、色彩和光照,處理好室內環境,使之符合人們的心愿。

二、室內環境中人的心理與行為

人在室內環境中,其心理與行為盡管有個體之間的差異,但從總體上分析仍然具有共性,仍然具有以相同或類似的方式做出反應的特點,這也正是我們進行設計的基礎。

下面我們列舉幾項室內環境中人們的心理與行為方面的情況:

1、領域性與人際距離

領域性原是動物在環境中為取得食物、繁衍生息等的一種適應生存的行為方式。人與動物畢竟在語言表達、理性思考、意志決策與社會性等方面有本質的區別,但人在室內環境中的生活、生產活動,也總是力求其活動不被外界干擾或妨礙。不同的活動有其必須的生理和心理范圍與領域,人們不希望輕易地被外來的人與物所打破。

室內環境中個人空間常需與人際交流、接觸時所需的距離統盤考慮。人際接觸實際上根據不同的接觸對象和在不同的場合,在距離上各有差異。赫爾以動物的環境和行為的研究經驗為基礎,提出了人際距離的概念,根據人際關系的密切程度、行為特征確定人際距離,即分為:密切距離;人體距離;社會距離;公眾距離。

每類距離中,根據不同的行為性質再分為接近相與遠方相。例如在密切距離中,親密、對對方有可嗅覺和輻射熱感覺為接近相;可與對方接觸握手為遠方相。當然對于不同民族、、性別、職業和文化程度等因素,人際距離也會有所不同。

2、私密性與盡端趨向

如果說領域性主要在于空間范圍,則私密性更涉及在相應空間范圍內包括視線、聲音等方面的隔絕要求。私密性在居住類室內空間中要求更為突出。

日常生活中人們還會非常明顯地觀察到,集體宿舍里先進入宿舍的人,如果允許自己挑選床位,他們總愿意挑選在房間盡端的床鋪,可能是由于生活、就寢時相對地較少受干擾。同樣情況也見之于就餐人對餐廳中餐桌座位的挑選,相對地人們最不愿意選擇近門處及人流頻繁通過處的座位,餐廳中靠墻卡座的設置,由于在室內空間中形成更多的“盡端”,也就更符合散客就餐時“盡端趨向”的心理要求。

3、依托的安全感

生活活動在室內空間的人們,從心理感受來說,并不是越開闊、越寬廣越好,人們通常在大型室內空間中更愿意有所“依托”物體。

在火車站和地鐵車站的候車廳或站臺上,人們并不較多地停留在最容易上車的地方,而是愿意待在柱子邊,人群相對散落地匯集在廳內、站臺上的柱子附近,適當地與人流通道保持距離。在柱邊人們感到有了“依托”,更具安全感。

4、從眾與趨光心理

從一些公共場所內發生的非常事故中觀察到,緊急情況時人們往往會盲目跟從人群中領頭幾個急速跑動的人的去向,不管其去向是否是安全疏散口。當火警或煙霧開始彌漫時,人們無心注視標志及文字的內容,甚至對此缺乏信賴,往往是更為直覺地跟著領頭的幾個人跑動,以致成為整個人群的流向。上述情況即屬從眾心理。同時,人們在室內空間中流動時,具有從暗處往較明亮處流動的趨向,緊急情況時語言訴引導會優于文字的引導。

上述心理和行為現象提示設計者在創造公共場所室內環境時,首先應注意空間與照明等的導向,標志與文字的引導固然也很重要,但從緊急情況時的心理與行為來看,對空間、照明、音響等需予以高度重視。

5、空間形狀的心理感受

由各個界面圍合而成的室內空間,其形狀特征常會使活動于其中的人們產生不同的心理感受。著名建筑師貝聿銘先生曾對他的作品——具有三角形斜向空間的華盛頓藝術館新館——有很好的論述,他認為三角形、多滅點的斜向空間常給人以動態和富有變化的心理感受。

三、環境心理學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

運用環境心理學的原理,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面極廣,暫且列舉下述幾點:

1、室內環境設計應符合人們的行為模式和心理特征

例如現代大型商場的室內設計,顧客的購物行為已從單一的購物,發展為購物——游覽——休閑——信息——服務等行為。購物要求盡可能接近商品,親手挑選比較,由此自選及開架布局的商場結合茶座、游樂、托兒等應運而生。

2、認知環境和心理行為模式對組織室內空間的提示

從環境中接受初始的刺激的是感覺器官,評價環境或作出相應行為反應的判斷是大腦,因此,“可以說對環境的認知是由感覺器官和大腦一起進行工作的”。認知環境結合上述心理行為模式的種種表現,設計者能夠比通常單純從使用功能、人體尺度等起始的設計依據,有了組織空間、確定其尺度范圍和形狀、選擇其光照和色調等更為深刻的提示。

篇10

關鍵詞: 《環境經濟學》課程 教材選擇 教學內容 教學方法

恩格斯指出:“科學的發生和發展一開始就是由生產決定的。”環境經濟學的形成和發展,也是如此。面對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人類開始尋找解決環境問題的途徑。20世紀20年代,人們開始將環境與經濟結合起來進行研究。到20世紀60年代末期,一門新興的學科――環境經濟學正式誕生了。20世紀70年代末期,環境經濟學傳入我國,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發展,環境經濟學在我國得到了迅速發展[1]。

《環境經濟學》是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既是環境科學的一個分支,又是經濟科學的一個分支,它研究的主題是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在環境經濟分析、環境經濟評價、環境經濟決策、環境經濟政策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環境經濟學》課程是高等院校環境科學與環境工程專業本科生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通過《環境經濟學》的學習,學生可了解環境與經濟相互作用的規律,樹立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觀念,以及運用環境經濟學理論方法分析和解決實際環境問題的能力。

1.環境經濟學的特點

環境經濟學是在人類解決環境問題實踐過程中形成的一門新興學科,它運用經濟科學和環境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分析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相互關系,以及經濟再生產、人口再生產和自然再生產三者之間的關系,進而選擇經濟、合理的物質變換方式,以便用最小的勞動消耗為人類創造清潔、舒適、優美的生活和工作環境,實現經濟、社會與環境的協調發展。環境經濟學屬于應用經濟學的范疇,它主要具有以下幾個特點[2]。

1.1邊緣性

環境經濟學研究涉及自然、社會經濟、技術等各方面因素,是經濟科學與環境科學交叉滲透的產物,所以環境經濟學具有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多學科交叉的邊緣性質。

1.2應用性

環境經濟學主要運用經濟科學和環境科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正確協調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關系的方法。它要解決的主要課題是經濟活動的環境效應,并使這種效應轉化為經濟信息,反饋到國民經濟的平衡與核算中去,為正確制定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及各項環境經濟政策提供依據。

1.3階級性

環境經濟學屬于應用經濟學,經濟學具有階級性,所以環境經濟學也具有階級性。各個階級在一定的社會經濟結構中處于不同的地位,有著不同的經濟利益,對于具體的環境問題,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要求。

1.4科學性

環境經濟學是一門科學,當然具有科學性。資本主義環境經濟學中的科學理論,也可為我國建立社會主義環境經濟學提供借鑒和參考。

1.5綜合性

環境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本身就是綜合的。環境經濟系統是一個多層次、多序列的綜合結構體系,它涉及人、社會、經濟和自然之間的相互關系、相互作用的各個方面,因此,它必然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科學。

2.選擇合適的教材,優化教學內容

環境經濟學的科學性在于它從效率、可持續性和社會福利最優化等角度來分析、研究環境資源的有效配置問題。環境經濟學的發展雖然只有幾十年的歷史,但很快引起了國內外科學工作者的廣泛興趣和關注。越來越多的國內外重點高等院校也都紛紛設置了環境經濟學學科專業,或開設了環境經濟學的相關課程。隨著人們對環境經濟問題研究的不斷深入,大量以環境經濟學為內容的新觀點和新分析方法不斷涌現,其學科相關的理論體系和分析方法也在不斷地更新和完善中。這些變化的一部分反映就是環境經濟學的相關著作和教材日益增多。教材質量是保證教學和質量的首要前提,在選擇環境經濟學教材時,應注重兩個方面:(1)難易度要適中,考慮到環境科學和環境工程專業學生的經濟學基礎,從教材內容、練習題方面注意深淺程度,使環境經濟學教學內容既不超出學生的現有經濟學基礎,又能很好地為專業服務。(2)由于環境問題層出不窮,因此所選教材首先必須較新,書中所選案例也需新穎、貼近實際;其次教材內容必須權威,盡量選擇一些國家級精品課程教材、“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或“二十一世紀”教材等。這樣使學生在掌握課程基礎內容的同時,又可以了解本學科前沿的科學問題,還可以借鑒科學家們的思維方式并為己所用。

李克國教授主編的《環境經濟學》(第二版)就是一本不錯的教材,作為一本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該書內容全面,通俗易懂,不需要學生具備深厚的經濟學功底,書中內容體系的安排也較為合理,既可以保證以通俗、準確的方式把《環境經濟學》的主要概念、理論和方法介紹給讀者,又可以將它應用到解決環境質量問題的實踐中。該書既有系統的理論經濟體系,又有很強的實踐應用指導性,非常適合作為高等院校環境科學、環境工程等相關專業本科生的專業基礎教材。另外,在《環境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首先介紹經濟學相關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然后根據教學目標進行深入思考,本著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科學合理地展開相關教學內容。

3.教學方法淺析

考慮到環境經濟學學科的獨特性,在進行《環境經濟學》課程教學設計時,我們需要遵循以下指導思想:以科學的發展觀為指導,以經濟學理論為基礎,以多學科知識為保障,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加強學生對環境經濟學相關理論和知識的學習,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環境問題的能力,提高其自身的環保意識,進而理解和支持政府在環保領域制定的相關法律和法規,積極投身到環保工作中去。

3.1《環境經濟學》課程案例教學法初探

《環境經濟學》課程是高等院校環境科學與環境工程專業本科生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在這兩類專業人才的培養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在以往學生的一些教學反饋中發現,該課程的課堂教學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學生對一些重要的理論理解不深,在面對具體的環境問題時無法利用經濟學的相關理論進行自如的分析進而予以解決。我在參照國內外相關教材的基礎上,結合教學實踐發現,提高《環境經濟學》課程教學效果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引入大量的教學案例,即開展案例教學。案例教學法最早起源于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主要應用于商業、法律和醫學領域的培訓中,隨著案例教學法的推廣、成熟,案例教學法也日益受到教育領域的重視,進而被廣泛應用。它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運用多種方式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對案例提供的客觀事實和問題進行分析研究、提出見解、作出判斷和決策,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一種理論聯系實際的啟發式教學方法[3]。因此開展案例教學是《環境經濟學》課程性質的根本要求。

環境經濟學是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的情況下隨著人類對經濟與環境關系的認識逐步深入而逐漸形成的一門新興學科,其理論的發展是與全球環境與發展問題的發展同步的,因此只有選擇“與時俱進”、典型、真實的環境經濟問題作為教學案例,才能保證教學內容與學科發展的方向一致。例如在“環境影響的費用效益分析”章節中,其中有關環境影響的費用和效益評價技術――“機會成本法”的教學,就可以利用案例分析法來講授。“機會成本法”是指任何一種自然資源的使用都存在許多相互排斥的備選方案,為了作出最有效的選擇,必須找出社會經濟效益最大的方案。由于資源是有限的,且具有多種用途,因此選擇了一種使用機會就等于放棄了其它使用機會,也就失去了相應獲得效益的機會。采用其它方案能獲得的最大經濟效益,稱為該資源選擇方案的“機會成本”。“機會成本法”是一種很有用的評價技術,尤其是當某些資源的經濟效益不能直接估算時,該方法可以較為合理地評估出資源的經濟效益。雖然這個概念從字面來理解相對較簡單,但如果對該重要方法的講授只停留在概念層次上,是不夠的,面對實際的環境問題,學生還是無從下手,很難進行相關分析。如果利用案例分析法進行講授,教學效果就會好很多。首先將“機會成本法”的定義進行凝練――“放棄的效益就是成本”,并指出,利用“機會成本法”來衡量一種資源的價值時,該資源必須同時具有以下兩種屬性:(1)資源必須有多種用途;(2)資源必須具有稀缺性。然后對案例進行分析。例1:資源M有A、B、C三種使用方案。且A、B、C三種利用方案,所獲效益分別為1000元、2000元、3000元。利用“機會成本法”來分析的具體步驟為:若選A方案,放棄的最大效益就是3000元;若選B方案,放棄的最大效益也是3000元;若選C方案,放棄的最大效益就是2000元。綜合以上分析最后的選擇結果就是選擇C方案。這個案例較為簡單,從定義出發就可以分析出正確的答案。講授完畢后可以再舉一個例子供同學練習,考查同學是否已掌握。例2:一個美國學生申請了三所大學,第一所大學學費$50?郯000,沒有獎學金,畢業后學生的預期價值為$60?郯000;第二所大學學費$30?郯000,$10?郯000獎學金,畢業后學生的預期價值為$40?郯000;第三所大學學費$20?郯000,$20?郯000獎學金,畢業后學生的預期價值為$15.000。問最后該同學應選哪所學校?該練習題就較上一個案例更深一步,具體的分析步驟如下:通過計算可知,進入第一所學校的收益:$60?郯000 - 50?郯000 = $10?郯000;進入第二所學校的收益:$40?郯000 + $10?郯000 - $30?郯000 = $20?郯000;進入第三所學校的收益:$15?郯000 + $20?郯000 - $20?郯000 = $15?郯000。因此選第一所學校的“機會成本”為:$20?郯000;選第二所學校的“機會成本”為:$15?郯000;選第三所學校的機會成本為:$20?郯000。通過以上兩個由淺入深的案例講授,我發現,學生確實更容易掌握抽象的“機會成本法”,也對“放棄的效益就是成本”的理解更深一層次。通過課后作業和后續的考試也發現,大多數學生都已基本掌握了該方法。

3.2課堂學習與實驗教學相結合

環境經濟學是一門理論性和應用性均較強的邊緣經濟科學。我國的《環境經濟學》課程經過幾十年的探索已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教學和科研都呈現快速的發展趨勢,但目前開設《環境經濟學》課程的高校大多只注重理論內容的講授,而較少涉及《環境經濟學》課程的實驗教學。徐大偉等[4]認為,《環境經濟學》實驗教學應在結合生態經濟學、能源經濟學等相關學科的基礎上,開展環境經濟分析測算、環境政策模擬分析、環境影響評價等理論應用性研究內容,并提出《環境經濟學》實驗教學的四個主要模塊:(1)環境經濟建模與動態分析研究;(2)環境統計、計量與核算研究;(3)生態環境規劃與資源環境管理研究;(4)項目可行性研究與環境影響評估研究。這一系列實驗教學主要是針對協調我國高速發展的社會經濟與合理開發和利用環境資源之間關系所需的應用技能而展開的,旨在培養出我國現代社會經濟建設所需要的高質量、復合型的經濟管理和研究型人才。實驗教學是現代高等教育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與理論教學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人才教育體系。加大《環境經濟學》實驗教學方面的投入力度,對于培養和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環境問題的能力至關重要,因此加強課堂學習與實驗教學相結合的教學設計對于《環境經濟學》課程的教學勢在必行。

4.結語

《環境經濟學》課程的教學既要有別于專業知識教學,又要有別于實驗性很強的專業基礎課,其教學目的就是培養具有向經濟學相關領域擴展滲透的能力,具有現代可持續發展經濟觀,富有整體性、創造性思維的智能型經濟學復合型人才。因此,我們應從教材選擇、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多方面提高《環境經濟學》的課堂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王金南,逯元堂,曹東.環境經濟學:中國的進展與展望[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6,(3):7-10.

[2]李克國.環境經濟學(第二版)[M].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