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課程的特征范文
時間:2023-06-16 17:38:5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德育課程的特征,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作業生活化——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
教師要重視學科知識和生活知識的關系、間接經驗和直接經驗的關系,在作業設計中引入學生的生活和經驗,聯系學生的學習經驗、情感和學習基礎,考慮學生的個性特征,創造性地設計作業,使作業充滿生活的氣息,彌漫著生活的芬芳,使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自己走進生活、走進社會,去收集、整理各種資料,和同學一起分享、互相交流,從中體會到英語學習的重要性,感受到學習英語的迫切感,從而更加努力學習英語。所以,英語課外作業不再僅僅是簡單的抄寫、背誦、寫作練習,還應該包括學生在課外生活中所體驗的、有助于他們的多元智能得到展示并得以發展的一切經歷。如閱讀書報、聽英文廣播、看英文節目、看英文電影、講故事、參觀訪問、調查采訪等等,這些都可成為英語課外作業的重要內容。
二、作業趣味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的重要心理成分,是推動學生探求知識的強大的內驅力,它可以使學生產生學習的需要和樂于學習的情緒體驗。作業的關鍵就在于教師能否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在作業形式和內容的“新”和“趣”上下功夫,設計形式多樣、內容有創意、富有趣味的作業,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他們在愉悅中完成作業并能夠體驗到探索知識和獲得成功的樂趣。例如,如在學完Good friends和Good manners等內容之后,可要求學生觀看相關影片或上網搜索相關資料,讓他們除了學會書本上的知識外,了解到更多的背景知識,從而加深對知識的鞏固和理解。
三、作業開放化——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
作業開放化有利于打破以前作業內容和形式的封閉性,有利于突破單純注重知識和智力的局限,有利于促進學生均衡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內容開放。作業應該具有一定的思考性、情境性、實踐性和探究性,這樣才有利于學生進行知識建構,促進學生的意義學習,進而引導學生以完整的生命領悟生存意義。例如,要求學生為校園的各個場所設計英語警示牌;也可讓學生寫英文日記,記下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2)形式開放。教師可以跳出紙筆模式,用編演型、探究型、實踐型等作業形式為學生搭建成長平臺。適合高中生的常見的有:制作胸卡、制作英文學生證、制作明信片、賀卡等,設計英文報紙、手抄報,采訪調查,創作會話,講故事(story telling),或繪圖說話等。(3)答案開放。答案應有一定的遷移性、開放性和不確定性,給予學生充分表達自我的機會,給學生提供與教材知識進行對話的機會;給予學生自由思考的空間,鼓勵學生積極探索、自由交流、大膽質疑,培養學生思考的習慣與創新思維能力。(4)評價開放。一方面,要求評價主體多元化,改變過去靜態的分離式評價,采用動態的參與式評價,讓學生也參與進來。另一方面,要求評價維度多元化,在考察學生的英語語言知識與技能的同時,也要關注學生作業過程中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策略、文化意識。
四、作業個性化——張揚學生的個性風采
從教育心理學角度看,學生是不同的個體,他們的身心發展受先天稟賦和后天諸多因素的影響,他們對事物的體驗、興趣各不相同。因此,在作業的實施過程中,教師應該清楚地意識到,班級里沒有差生而只有差異;在設計英語作業時,既要考慮到英語作業的共性,也要兼顧學生的個性,使作業成為學生個性發展的平臺。在實踐中,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來設計“分層作業”、“自主選擇型作業”等。布置作業時將學生的水平層次(學生個體差異)與知識層次(英語知識與技能)結合起來,在作業的量和難度上進行分層。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不同的智力優勢和興趣指向,設計難易程度、數量、內容、形式等不同的作業,讓學生自主選擇。
五、作業實踐化——培養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
語言學習的有效性是建立在學生主動參與語言實踐的基礎之上的,語言學習如果缺乏主體建構,缺乏體驗、合作、探究,缺乏認同感,學生就很難產生成就感。這就要求重新定位英語課外作業:英語課外作業應該通過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形式,讓學生在廣闊的空間里學英語、用英語,在大量的語言實踐中掌握并運用英語。因此,學生的語言實踐活動應該成為語言學習的主要內容。英語課外作業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師要把課外作業與學生的生活實踐相聯系,把教材內容活化于實際生活之中,使學生能夠主動地運用所學的語言去做事情,在做事情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運用語言,發展語言能力,也就是說,“為用而學,在用中學,學了就用”。
六、作業人文化——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新課標將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確定為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而這一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學生的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素養的全面發展基礎之上的。英語課外作業不完全是課堂教學的延續與補充,而更應該是重建與提升課程意義及人生意義的重要內容,成為發展學生綜合語言素養的有效載體,成為學生成長的履歷,成為學生課外、校外的一種生活過程和生活方式。因此,英語課外作業實施過程中,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和學習的方式,也要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學習意識、學習態度、學習策略等;使完成作業的過程成為學生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使作業成為學生成長的一種自覺的學習需要和生活需要。
篇2
【關鍵詞】新課程 語文考試 特征
1.閉放結合性。傳統的考試方法,往往只有一份筆試卷。這種試題是硬生生的認知組合,缺乏生氣和活力。為了有利于學生的發展,當前語文考試中采用了開放性和封閉性結合的一種考試方法。開放,實際上指的是“面試”,是一種發展性評價。學生語文學習的部分內容,包括字詞、文學常識、背誦與默寫、口語交際、課外讀寫等,列入面試范圍,占分比例20%(語文滿分為100分)。口語交際一般由教師面試,教師設計若干問題與學生交談,然后根據實際情況評分;也可以由合作小組根據平時學生發言進行綜合評定。面試內容一般放在平時進行,注重過程,以單元作為考查單位。考查內容應達到教材規定的范圍要求,不得隨意增加難度或降低要求。在具體操作中,教師允許滿足學生多次考查要求,以最好的成績給學生記分,將考查的過程變為不斷激勵學生上進和發展的過程。實踐證明,這種做法對激勵學生的發展非常有效。
封閉指的是語文的“筆試”,這種封閉也不過是在考試的時間和空間上加以限制。筆試部分占分比例為80%,具體內容包括閱讀和寫作兩大塊,其中閱讀40分,課內約占10分,課外約占30分;寫作40分,采用了“話題作文”的形式。我們所稱的封閉也不是完全的封閉,學生在筆試中除了作文選之類的書籍不能帶入試場外,允許帶入其他書籍,如課本、工具書。如果說開放內容(面試)重在積累,重在基礎,重在過程,那么封閉內容(筆試)則重在綜合,重在運用,重在能力。兩者結合,有效地促進了學生語文能力的發展。
2.遷移拓展性。語文考試有其明顯的導向作用,我們應當把語文命題放在課程、教材與教學的整體框架上進行設計,這樣有利于教師實踐課程目標。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毫無疑問,新課程的語文考試應當引導教師把握母語的教學規律,體現語文學科實踐性的特點,千方百計指導學生有計劃地多積累,多讀書,多寫作,多交流。通過這種要求的考試,讓教師明白,我們是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更不是單純的“考教材”,不是單純地檢測學生教材掌握得怎么樣,而應當通過教材這個“例子”,有意識地遷移拓展。
3.自主選擇性。新課程評價標準強調,既應面對學生、教師和學校的統一要求,也要關注個體差異以及對發展的不同的需求,為學生、教師和學校有個性、有特色的發展提供一定的空間。因為人的發展是多向的,我們不能用同一個模子來要求人的發展。同樣,考試這把尺子也不應該是單一的,在要求達到基本要求的基礎上力求因人而異,從而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從考試中體驗到歡樂,能夠獲得各有特色的發展。
語文考試中的這種“自主選擇性”采取了兩種做法。一是平時考核內容“不定時多次選擇”。對字詞、背誦默寫等考查內容,要求學生有充分的準備,以減輕心理壓力。對某項考查內容不滿意,可以隨時口頭申請再考,直到完全滿意為止。強調教師要充分關注每個學生的實際基礎上的發展與能力,而不用同一個標準要求所有學生,關鍵看學生原有基礎上的發展與進步。這樣做可以全面顯示學生的強項與弱項,以調整學生的學習行為,同時也使教師及時得到信息反饋,有效地調整教學策略。二是在筆試部分的閱讀和寫作中設計了“一題多項選擇”。如現代文課外閱讀選取的是《繁星》,其中在“問題探究”中有意識地考慮了可供學生選擇的A、B兩道難易不同的小題,學生可以根據個人實際自主選擇回答。在作文命題上,我們也提供了兩個話題,一個是“我的老師”,一個是“我過生日”。顯然,前者容易一些,后者有一定的難度,學生可以根據個人實際確定一個話題來作文。作文用話題形式,立意自定,文體自選,題目自擬,這樣也就給學生留有更多的展示作文才華的空間,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作文特長,以自己特有的作文優勢取勝。實踐證明,語文考試努力給予學生展示自己特長的機會,給予拓展自主選擇的空間,不同程度的學生通過自身努力都可以在答題中充分體現出來。
4.感受體驗性。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學習具有重視體驗和感悟的特點”。顯然,語文考試如何體現這種“體驗和感悟的特點”,這是語文考試應該努力嘗試的重要方面。我們在現代文閱讀試題中,幾乎沒有一個標準化試題,盡可能地創設具體的語境,讓學生在理解分析中感受和體驗,這實際上也是對學生思維品質潛能的一種測試,有利于培養學生健康的道德情操和正確的人生觀。
舉例來說,在閱讀題中有意設計諸如“你讀了本文得到什么啟發”、“結合文章,談談你最欣賞的一點”等等一類問題讓學生回答。這一類問題開放性很強,可以說沒有一個嚴格的統一的標準答案,學生只要言之有理,都可以給分,回答有創見的甚至可以給獎勵分。這種命題設計,實際上也是對學生“個人感情、態度和價值觀”的評價。通過這種閱讀體驗,我們希望讓所有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從而讓學生獨立發揮,讀出個性來。
篇3
【關鍵詞】生成 高品質英語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特征
教學是校園中永遠的中心話題,英語教學中無論開展何種模式的課堂教學研究,本質就是加強課堂的內涵建設,從而進一步改革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在新課程背景下,課堂內涵建設已有了一些關鍵的方向,如“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等,而在這些新型的學習方式中,都有一個更多關注“生成”的命題。我在長期的英語課堂教學中,對“生成”有了一些粗淺的認識。
一、智慧把握課堂的動態生成
課堂是一個充滿活力的生命整體,處處蘊含著矛盾,其中生成與預設之間的平衡與把握,是一個重要的主題。預設與生成是課堂教學的兩翼,預設體現對文本的尊重,生成體現對學生的尊重;預設體現教學的計劃性和科學性,生成體現教學的動態性和開放性;教學既要重視知識學習的邏輯和效率,更要注重生命體驗的過程和質量,所以,課堂因預設而有序,課堂因生成而精彩。我們追求預設的最佳境界是“一切皆似無意間”,生成的最佳境界是“天地萬物皆課程”。而精彩的生成源于教師對教材的深度處理、對學科本質的理解,源于對學生的尊重與信任,源于教師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熟練的教學技巧,體現的是教師良好的教學現場感。
2008年我曾開設了一節主題是“Emotions”(感情、情緒)的示范課(見《牛津高中英語》Module 6 / Unit2 Word power )。本課時主要講授表達情緒的詞以及英語中關于情緒的習語(Idioms)兩部分內容。雖然課文的安排主要是以知識傳遞為主,但從示范課的要求來看,僅僅介紹一些有關情緒的單詞和習語是不夠的,所以在信息傳遞的同時,我在課上采用了多種活動方式,如根據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在剛開始上課時就通過讓學生觀看喜聞樂見的動物“貓”的各種姿態、情緒和神態的短片入手,激發學生探究的熱情:這節課老師到底要給我們上什么?為接下來的頭腦風暴(Brainstorming)作好鋪墊,并通過頭腦風暴引出本課話題:Emotions.
接著就這個話題展開并教授了新單詞,然后通過小組競賽活動來進行鞏固性操練并擴大詞匯量,整堂課老師始終處于積極的“emotions”中,學生受著老師情緒的感染也始終處于高度積極的情緒中,構成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精彩動態的生成場面。
二、巧妙應對課堂的意外生成
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是學生和教師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引領下的互動過程。它不再是教師事先預設好的,而是“動態的”“生成的”。而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常常會生成一些意料之外的新信息、新問題,這就需要隨時因勢利導,隨機應變,利用意外情況與講授內容合理地契合,并借題發揮做“文章”,把偶發事件、失誤等彌合在如同行云流水般的教學活動中,并達到“信手拈來皆文章”的妙境,甚至面臨“山窮水盡”的關頭,也能出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悅,讓“意外”成就課堂氛圍升華的瞬間。
如不久前的一堂英語上,正當我投入地講解著語法“定語從句”:“其中as也可以作為關系代詞引導非限制性定語從句,意為‘正如、如同’,修飾整個句子……”這時,我發現同學們的眼光與神態不對勁,隨后才發現原來有一個調皮鬼把一張貼紙貼在了他前面一位同學的背上,上面畫著一面五星紅旗插在一個島上,島名為“”。出現這一意外情況后,我看到有些學生眼中充滿著擔憂,有些學生滿是幸災樂禍的神情,更有一些學生冷眼旁觀著,看老師究竟會怎樣處理……由于這是一個剛接手的新班,我既不想因此而中斷教學進程,也不想破壞這和諧的授課氛圍,更不想耽誤了大部分不知所以然的同學的聽課,于是,我順手摘下那張貼紙,并就著那幅畫,結合剛講到的“as”在非限制性定語從句中的用法,隨口編出了一句例句:
The Diaoyu Islands are part of China, as we all know.(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正如眾所周知的那樣。)
并轉而引導學生進行句型轉換:
As we all know, the Diaoyu Islands are part of China.= As is known to all, the Diaoyu Islands are part of China.
這時我看到,學生的眼睛一下子都亮了,而隨著我講課的深入,我分明感覺到他們聽起課來專注多了,也積極多了。這讓我想起了葉瀾教授說過的:“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而沒有激情的行程。”而從這個“意外”事件中,我更深刻地感悟到:在普遍追求課堂生成的課改背景下,面對課堂“意外”,教師不僅要正視,還要更好地捕捉,同時可在實踐中動態地調整和再設計,及時運用和激活自身的教學靈感和機智,巧妙地引導點撥,保證生成的正確方向,就能使它成為教學的亮點,為我們的課堂創造精彩。
三、努力誘發學生的問題生成
“生疑”不但是學生產生學習興趣的誘因,而且還是促使學生發奮學習的動力。有了“疑”,學生就會有強烈的求知欲,就會變被動接受為主動追求,從而進入“憤”、“悱”(“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的境界。而在長期教學觀察中,我們發現目前的英語課堂教學中使用較多的仍然是傳統講授法,學生學習方式較多的也是被動接受式,有的形似啟發,實為“滿堂灌”,因而抑制了學生主動的問題意識。為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努力創設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激活學生的思維的問題情境,從而誘發學生的問題生成。
例如,在教Module5 / Unit3 Reading:The Perfect Copy(完美的復制)時,可以在導入時播放電影片段“The Parent Trap” (《天生一對》),因為影片講述的是發生在一對雙胞胎身上的故事,以此來誘發學生的問題意識:這節課的主題是什么?老師要講什么?……從而引入本課主題――克隆(cloning),通過文章中對克隆“人”的不同態度,引導學生生成問題:
What ar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cloning human embryos? And what are the ethical issues cloning embryos may bring about?(克隆人類胚胎的利與弊?克隆人類胚胎可能會產生的倫理問題又有哪些?)
這個環節可以采用Brainstorming(頭腦風暴)或Debate(辯論)的形式以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同時還能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
此外,通過學習文章內容,還可進一步引導學生生成問題:
Suppose you had a chance to clone somebody or some animal, who or what would you like to choose? Please give several reasons to support your idea.What are the possible troubles it may bring about? How to solve them?(假如你有機會克隆人或動物或東西,你想克隆什么?并陳述理由,同時思考你所克隆的東西可能會帶來什么麻煩?怎么去解決?)
對于這樣的問題情境,學生是非常感興趣的,他們會進行積極的思考,各抒己見,暢所欲言,這能增強他們的主動性,并使他們的思維更活躍,有些回答還非常有創意。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想盡辦法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生疑,誘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并利用問題串,將學生自然地帶入問題情境,進而形成思考、探索的學習過程。
總之,要打造高品質英語課堂,我們應該牢記: “生成”是它的重要特征,因為“沒有生成”的課堂是乏味的,“被生成”的課堂是僵化的,“自生成”的課堂是綠色的,而“共生成”的課堂才是最理想的。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金鶯主編.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教師讀本[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篇4
關鍵詞: 杜威 活動課程 本質特征 中小學英語課 啟示
一、杜威活動課程的提出
杜威提出實施活動課程的原因:一是出于社會的需要,二是對傳統課程進行批判。在杜威看來,采用兒童在校外所從事活動類似的活動形式,為兒童提供真正的動機和直接經驗,使兒童接觸現實,這樣課程便與兒童的生活經驗相聯,學校教育與社會生活的聯系性加強,并使兒童進行有效學習,成為社會所需的人。
二、杜威活動課程的理論基礎
1.經驗哲學是活動課程的認識論基礎。
對傳統經驗論的批判是杜威哲學認識論的起點,是教育思想的理論基礎,也是課程理論的認識論基礎。杜威認為傳統的認識論認為經驗是知識,是關于外在事物或人自身的認識,這是一種消極的經驗論。另外,不論是唯理論還是經驗,都把經驗二元化。杜威認為它們都有片面性,他力圖克服二元論,為此對經驗進行了改造。他認為經驗不再是單純的知識,不再是被動的,而是創造、調整、改善、控制環境的能動的。杜威認為經驗具有兩層意義:既包括經驗的事物,又包括經驗的過程。
2.機能心理學是杜威活動課程的又一重要支柱。
杜威提出心理學研究的是動作協調機能,實際就是在環境中發生作用的整個有機體的適應活動。從這一思想出發,杜威認為在教育中有機體的機能或行動是兒童的興趣或沖動,興趣是有目的經驗中各種事物的動力。興趣來源于兒童的本能和經驗。兒童有四種本能:社交的本能、制造的本能、藝術的本能和探索的本能。這四種本能產生四種相應的興趣,即語言的興趣、社交的興趣、藝術表現的興趣和探索的興趣。他認為這四方面的興趣是天賦的資源、未經開采的資本,兒童生動活潑的生長就是不斷地實踐這四種興趣。杜威把兒童的本能作為他們獲得經驗的基礎,為此,教育必須從兒童的興趣或沖動出發,通過某種組織得當的課程,使兒童的經驗得到不斷豐富。
三、杜威活動課程的本質特征
1.杜威的活動課程是興趣課程。
杜威十分重視興趣在活動中的意義。他指出,如果兒童的活動沒有情感和欲望,如果活動沒有為他提供發揮潛力的余地,他自己就不會感覺到有什么意義,并且對活動產生反感。因此要使活動具有真正的教育價值,教師在設計活動時必須從兒童的興趣出發,如果在外部壓力或強制的情況下進行活動,這種活動就不帶有任何意義,違背活動課程的本質。
2.杜威的活動課程是經驗課程。
經驗是活動課程的目的和靈魂,而經驗只有在活動中才能獲得,如果活動不能使兒童獲得經驗,不能使兒童的經驗得到豐富,這樣的活動便是毫無價值的。杜威認為只有在與我們的經驗相關聯下,我們才能從經驗、書本及別人所說的話中學習,“一切學習都來自經驗”。他批判當時學校把兒童送到一個世界上最難得到“經驗”的地方去接受訓練。
3.杜威的活動課程是探究性的活動課程。
杜威對沒有多大價值的活動進行了批評,認為有的即時性活動依靠一時的怪想和偶發事件來發泄過剩的精力,并且這些活動彼此毫不相關。杜威認為這種瑣碎活動,除了娛樂外,不會有很大的效果。因此,杜威提出活動應喚起兒童的新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把兒童的思想引向一個新的境界,否則,無論活動多么令人愜意,也是毫無價值的。對于如何使兒童達到新的境界,杜威認為應在活動中設計問題,讓兒童通過探究以前所沒有思維過的問題來使思維進入新的境界,從而產生求知欲。兒童在解決疑難問題的過程中,不僅可獲得新的知識、經驗,而且可獲得思維策略。
四、對中小學英語課程實施的啟示
杜威活動課程強調學習過程應該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主觀能動性,這與素質教育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必然對素質教育中英語課程的實施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1.改變傳統的教學思想,充分認識傳統的課程實施過程的弊端。
傳統的單向知識傳授使學生形成簡單化、被動式的接受性學習能力,創造性學習的能力受到限制。同時,教學活動被教師包攬下來,學生被視為單純的知識信息接受者,而不被視為具有能動性的活的有機體,嚴重制約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和個性的發展。因此,教師要轉變觀念,改進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發揮。為達到這一目標,教師要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地設計和組織活動,努力激發他們的興趣,充分發揮他們的特長,密切注意他們獨特的思維方式和活動方式,積極引導他們手腦并用,學思結合,知行統一。
2.必須樹立主體教育觀念,努力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世紀教育委員會”提出的教育的四大支柱中,第一個就是“學會求知”。因此,教師不僅僅要傳道、授業、解惑,更要教會學生學會求知。教師在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活動時,要給予學生較多的選擇活動的機會和自己設計、組織、主持、開展活動的機會,充分發揮他們的自主性。在活動中,首要的是激發興趣,并切實聯系生產、生活實際,力求形象、具體、生動、活潑,富于美感,使學生在活動中學有所樂,學有所得,體現“玩中學”。
3.教法靈活,情境為主。
中小學英語課堂教學要轉變傳統的觀念,以情境教學為主,使學生在聽、說、做、唱、玩、演等活動中積極參與,大膽表達,不斷感受成功的樂趣和喜悅,反復不斷地感知和使用英語,整體提高認知水平。這樣既能培養學生在特定語境內領悟和使用語言進行有意義交流的能力,又能充分發揮他們的各項智能特征,從而使英語課程輕松愉快地實施。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上,教師要充分利用綜合活動課、課外英語角、與英語國家小學建立筆友聯系、聘請外籍英語教師上課等形式,為學生提供在接近真實的語境中運用英語進行交流的機會。
雖然杜威活動課程有缺陷,但如過于強調學生個體的興趣和活動及“做中學”,過于強調直接經驗的作用,就會致使課程內容缺乏系統性、連貫性,阻礙兒童獲得完整而系統的知識,削弱其進一步發展的基礎,但也有合理的、有價值的因素。其合理之處對于我們重新認識課程的本質,改革傳統的課程實施模式,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具有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叢立新.知識、經驗、活動與課程的本質.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98.
[2]杜威著.王家緒譯.民主主義與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3]杜威著.姜文閔譯.我們怎樣思維?經驗與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4]侯懷銀.杜威的課程觀述評.課程?教材?教法,1999,(10).
[5]季萍.杜威的活動課程.教育學研究,1997,(5).
篇5
【關鍵詞】信息化;高職院校;《財務管理》;教學策略
從客觀角度而言,《財務管理》是高職院校財會專業開設的一門核心課程。當前我國已進入財務管理信息化階段,《財務管理》課程的傳統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材都遭受到各種沖擊。所以,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財務管理信息化實踐對本課程教學所產生的重要影響。作為一名高職院校的財會專業教師務必將信息化的財務管理思想融入《財務管理》課程的教學中,將該課程的教學和現代化的信息技術完全融合起來,培養適應信息化社會的應用型財務管理人才,財務會計信息化環境下高職院校的《財務管理》課程進行改革迫在眉睫。
一、高職院校《財務管理》課程教學存在的弊端
(一)高職院校《財務管理》教學沒有將企業管理信息體系理念作為指導
會計信息化體系與財務管理信息體系皆是企業信息化管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會計信息化體系提供在決策層面有效的會計信息,即內外部的會計報告,財務管理信息體系則會充分借助會計報告信息、企業各項業務信息和金融市場信息,借助會計領域的信息工具開展資金方面的管理、資產方面的管理、預算方面的控制以及成本領域的管理,進行財務層面的分析、財務層面的預測與財務層面的決策,從而最大限度實現企業價值目標的最大化。企業的財務管理信息化體系絕對不能和會計信息化體系完全割裂開而獨自存在,高職院校的《財務管理》課程教學絕對不能和會計學的教學分開而獨自存在。當前形勢下,高職院校《財務管理》課程教學雖然已指出企業在財務層面的管理目標是為了實現企業價值利益最大化,可是卻十分缺乏企業在管理信息體系的全局理念,沒有把握好會計學和財務管理之間的邏輯聯系。高職院校在《財務管理》課程教學體系設計進程中通常存在局限性的認識,僅是重視企業在理財領域、估價領域與價值領域的創造,卻很大程度上輕視了會計學對財務管理學的重要功效。實際上,即使是進行企業價值評估所能大面積使用的現金流量模型等方法,也必須借助信息化技術編制成套的預算財務報表的財務預測方法來獲取未來現金流量數據。高職院校《財務管理》課程教學忽視了借助企業會計報告等會計信息,從而讓企業財務管理所制定的決策成為無源之水,最終嚴重影響了《財務管理》課程的教學效果!
(二)高職院校《財務管理》課程教學沒有融入現代化的會計信息技術
當今世界全球經濟一體化,競爭日益激烈,信息化技術迅猛發展,相當一部分企業的財務管理面臨諸多問題:內部環境與外部環境的復雜,企業面對紛繁復雜的海量數據讓財務領域的決策變得十分困難,所以需要運用新型會計信息技術來進行輔佐。高職院校的《財務管理》課程教學往往忽略了會計學對財務管理學的基礎功效,致使會計信息化技術很難和該課程教學融為一體,具體而言表現為當前形勢下高職院校《財務管理》課程的教學通常停留于手工層面的計算、運用相關計算器或者借助Excel構建財務模型來處理相關財務問題的階段,對于ERP、XBRL、財務共享服務平臺、大數據、云計算等新穎的會計信息化技術在財務管理信息化領域所獲取的進展往往忽略,最終無法借助信息化的相關工具獲取上市企業最新會計領域信息數據進行分析與利用,更加不能教會學生在財務管理實踐進程中,面對稍縱即逝的現實與大量的信息時應如何科學合理的做出有效的財務決策。
(三)高職院校《財務管理》課程專業教師會計學水平和信息化水平亟待提高
高職院校《財務管理》課程專業教師對會計學與財務管理專業課程之間的關系認識不夠清晰。有些老師將會計學與財務管理課程之間的關系沒有認識清楚,有些老師單純地將財務管理誤解為數學方面的計算。對于會計學的不了解、對于會計信息技術的不了解致使高職院校《財務管理》課程專業教師對于ERP、遠程訪問、大數據、財務共享服務平臺、云計算等會計信息技術的新進展不是很了解,不能利用會計信息技術相關工具在第一時間內獲得企業財務管理案例方面的信息,更不能對企業財務管理的進展與所面臨的現實性問題在第一時間內進行研究,影響了學生系統化地學習《財務管理》課程,也很難調動學生學習《財務管理》課程的積極性,最終鉗制了學生財務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會計信息化環境下高職院校《財務管理》課程教學改革舉措
(一)進一步轉變高職院校《財務管理》課程的教學思想
高職院校在《財務管理》教學理念上務必形成以下觀點:徹底摒棄割裂認識財務管理學習的思想,必須從管理信息體系的角度來看待財務管理與會計學之間的關系,構建起會計是一個提供決策有效會計信息的體系,然而財務管理是充分借助外部的相關金融信息、業務信息與相關決策有效會計信息進行決策層面體系化的合理認識。高職院校《財務管理》教學還必須根據管理信息體系理念,充分認識到會計和財務管理實際上是對整個企業業務領域的信息進行與之相關的確認、記錄、計量、報告、分析、決策、預測與操控的體系化過程,進而充分認識到會計與財務學基本的原理、方法與技術領域相關的工具,最終實現企業在價值領域的最大化目標。
高職院校的《財務管理》課程教學務必要清晰明確,對整個企業價值的評價和價值創造的進程應構建在對企業財務報告進行分析、對企業在金融市場上的價格進行綜合性判斷的根基上。清晰地明確此點之后,就完全能夠運用高職院校會計學基本的原理、基本的概念與基本方法,并把它與高職院校《財務管理》課程知識構成一個完整的有機整體。在高職院校的《財務管理》課程教學中應該將會計信息化環境下完成的相關財務報告與相關財務分析作為根基,并在會計提供的決策有功效的信息――會計報告根基上大力開展財務領域的預測與企業領域的價值評估,以此實現企業在價值領域的創造。如此一來不但體現了管理信息體系中會計信息體系與財務管理信息體系在信息生產領域、傳遞領域、利用領域的連續性,更能借助《財務管理》課程對會計信息利用的教學進程最大限度發揮它推動會計學等先學課程教學的功效。
(二)在《財務管理》教學中引入新穎的會計信息技術
高職院校《財務管理》課程教學需要進一步繼承會計類課程在應用會計信息技術方面的優勢,譬如在會計信息化的環境下,相當一部分的財務管理問題都能夠借助ERP等企業管理軟件的應用來進一步解決,然而會計信息化也能夠給《財務管理》課程教學提供新穎的教學手段與便捷的教學工具。要最大限度借助譬如ERP等企業管理軟件、云計算、移動互聯、遠程訪問、XBRL、財務共享服務平臺等現代化的會計信息技術,提升高職院校《財務管理》教學的質量。譬如可以在借助EXCEL做NPV方面的計算和EOQ方面的計算,并在構建財務模型的根基上,借助XBRL財務報告工具大力開展對上市企業財報的財務報表分析。高職院校的《財務管理》課程教學務必引入新穎的會計信息化技術,向廣大學生不斷展示會計信息化工具在企業財務管理進程中的運用,引導學生能夠運用新穎的會計信息技術完成各項常規的財務管理工作,從而讓學生在會計信息化手段的支撐下走出課堂,把《財務管理》教學和企業實踐中的財務管理實務充分結合起來,最終能夠盡快使用將來會計信息化情境下的財務管理工作。
(三)不斷提升高職院校《財務管理》專業教師適合財務管理信息化教學要求的能力
在會計信息化日益發展的環境下,不管是實務界還是理論研究界都不能對此置若罔聞。高職院校的《財務管理》專業教師自己必須在管理信息體系理論的指導下,構建起在會計信息化領域開展財務管理的思想,重新打造一個與時俱進的《財務管理》課程教學體系,進一步確定新穎獨特的教學目的與相關教學內容,運用新穎獨特的會計信息化教學手段,以此適應財務管理日益信息化的發展要求。
高職院校《財務管理》專業教師應主動利用XBRL等信息化的財務報告工具,以此解決高職院校會計方面的人才難以去企業實踐的困難,進一步指導學生借助XBRL等信息化工具對上市企業的財務報表做財務層面的分析,真正意義上在會計信息化技術的幫助下大力開展財務預測工作與財務決策工作,并且在第一時間內和實踐中的企業財務管理情況密切結合起來,甚至還可借助相關研究為企業發展出謀劃策。
三、結束語
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高職院校的《財務管理》課程的傳統教學方法已難以適應時展的需要,《財務管理》課程教師如能根據上述建議不斷提升自身信息化的水平,實施科學合理的教學法,定能有效提升《財務管理》課程的教學質量!
作者簡介:劉建春(1971-),男,漢族,湖南衡陽, 湖南財經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本科,會計師,主要從事財務會計教育研究。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教育理念;體育教師;教師觀念;角色特征
一、引言
自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特別是90年代)以來,西方現代教育理論不斷被引入我國教育領域,國內學者也相繼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理論(或觀念),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人本位教育理念、素質教育、全面發展理論、終身教育、快樂體育等。這些教育理論對我國傳統的教育理論產生了極大的沖擊,引發了中國教育界乃至教育史上少有的關于教育理論和教育體制的大辯論、大變革。學校教育教學改革、課程改革、教育科研等正轟轟烈烈地展開。廣大體育教師也參與到體育教學改革的洪流之中。在此背景下,探討體育教師的角色特征,促進人類體育事業和學校體育健康發展是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
二、教育理念的更新促進體育教師觀念的轉變和角色的定位
在當今教育思潮的普遍影響下,體育教師的觀念發生了較大的轉變,而且這種轉變是多角度、全方位的。首先,學生觀變了。教師的學生意識加強了,包括:學生本位意識(“關注每一位學生”成為教師的重要教育理念),學生主體意識(把學生看成是學習的主體、學習的主人),學生個性意識(把學生看成是獨特的人,珍視學生的獨特性和培養具有獨特性的人)。其次,教學觀變了。教師逐步形成了“對話意識”,這意味著上課不再是“傳授―接受”單向式的傳遞,而是師生彼此思考,分享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情感、體驗,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的共同發展。第三,課程觀變了。教師課程意識的形成,有助于教師以教材為平臺和依據,充分挖掘、利用各種課程資源,逐漸成為教師的一種自覺行動[1]。
教師觀念的轉變,使體育課的課堂教學活起來了。同時教師觀念的轉變凸顯了體育教師的角色特征,有利于教師的角色定位。
三、體育教師的角色特征
體育教師的角色特征大致可歸納為專業特征和社會特征兩大類。
(一)體育教師的專業特征
1.課程研究者與計劃者
康奈利和克蘭丁尼在《教師即課程計劃者:經驗的敘事》一書中指出:有人認為對課程材料教師絲毫不能改動,否則教師的個體因素就會損害那些預先替教師編制、設計好的課程材料中的意圖。教師與課程之間存在的“知與不知”的矛盾,應通過教師培訓來解決。他們認為這是一種虛假的理念,教師的作用是不可排除的。教師不可避免地要對課程材料施加影響,因為教師擁有個人的實踐知識,他們完全能夠判斷應該給自己的學生教什么。英國課程專家斯騰豪斯(Stenhouse)曾使用了“藝術家”作為一個核心隱喻來說明它的教師即研究者的概念。在他看來,教師是一個從事教學活動的“藝術家”,教師不是“教書匠”。他認為“教學是一種表明藝術家實施他們判斷的自主的藝術,這種判斷建立在指向提高他們的藝術水平的研究之上。與這種研究性教學概念相一致,課程被看作是教師發展他們藝術的媒介[2]。有學者用中國式的語言概括了教師構建自己獨特教學風格必由之路的四個基本階段,即“入格”、“立格”、“破格”和“無格之格”。而“無格之格”是教師教學的最高境界,“至格”是教師的畢生追求,是教師成為成熟的教學藝術家的標志[3]。這與齊白石先生的“無法之法乃為至法”是相通的。當代有些學者認為,教師應是課程主體,乃至課程本身,不應是課程的從屬者。教師在課程改革中發展主體性作用,首先表現在對教材的創造性使用上。教師努力把教材作為課程資源來使用,根據自身實際創造性地實用教材,用出個性化風格和特點。同時,對于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大大提高了教師的教育教學智慧和課程建設能力。
教師必須全方位地介入課程改革。正如眾所周知的傳統體育課程的評價一直頗受非議,一般認為,傳統體育課的評價基本上是一種終結性評價,它在所謂本著公平、公正的旗號下,用統一的運動成績考核作為對學生學習、教師教學及課程實施的主要評價標準和評價方法。在實施中常常是教什么就考什么,偏重于生物性的評價,評價內容也與教學目標脫離。傳統的評價方法由于比較簡潔便于教師的操作,但不是有利于促進學生發展的好方法。所以作為體育課程的實施者及研究者,體育教師理應在現論指導下,積極地研究與實踐,以期“建立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和“建立促進課程不斷發展的評價體系”。體育課程評價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沒有一種絕對完善、適合一切對象的評價體系,所以體育教師發揮能動性,試圖建立比較科學并適合本校體育教學實際的評價體系是尤為必要的。
2.師生對話關系的構建者
師生對話關系是一種在新教育思想框架作用下產生的全新的師生關系,它與傳統師生關系的區別在于:
其一,師生對話關系倡導師生間的民主性和平等性。師生關系的民主平等體現了師生在教育過程中的相互尊重人格和權利、相互開放、相互理解、平等對話、相互接納等關系。民主平等不僅是現代社會民主化趨勢的需要,而且是教學生活的人文性的直接要求和現代人格的具體體現。民主平等是師生在共同參與的過程中形成的。共同參與,一方面意味著教師和學生以不同的主體地位和作用進入實際的教育生活,形成需要、智能、個性等方面的互補,發揮各自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另一方面也意味著教師應更主動地投入,特別是在師生對話關系構建的初期,畢竟教師在經驗、知識的儲備上較學生具有明顯的優勢。對教師而言,在構建師生對話關系的過程中,必須多了解和研究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生觀,主動與學生溝通,善于與學生交流,努力提高自我修養,健全人格。然而,傳統的體育教學不僅無法實現平等的師生對話,而且傳統體育教學中的師生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是影響體育教學質量的一個主要因素。
其二,師生對話關系追求師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互動性與和諧性。傳統體育教學最大問題在于有意或無意的忽視學生意愿,把學生看成是體育教師手中的棋子,任由擺布。一段時間里,曾出現“放羊”好過正規上課的評論。這無疑是學生的不幸和體育教師的悲哀。然而這種不幸和悲哀并不是體育教師愿意看到的,也不是體育教師單方面造成的。體育教師同樣也是教育體系里的一個具體的執行者,不同的是有良知的體育教師也在試圖改變這種狀況。時代在前進,教育理念在更新升華,學校體育理論也在不斷地演化,教學互動和師生和諧將是新課堂的理想景觀。“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以課堂為主渠道的交往過程”。交往是教學的本質,互動是交往的途徑,只有按照師生互動的思路去組織教學,才能深刻地把握教學的本質。
其三,對話式教學是師生對話關系在教學活動中的最主要的表達方式。在教學改革浪潮的沖擊下,特別是素質教育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傳統的授受式教學尤其是它的極端現象――滿堂灌已經沒有了市場,代之而起的是問答式教學,但問答式教學的種種弊端揭示其急需改造,最終對話式教學應運而生。在體育教學中,對話式教學因其充分的民主性和平等性,因其充分尊重學生意愿、選擇和現實條件,而使不同體育水平的學生都既有積極性又有可能性地最大限度地參與到對話當中來,從而保證每個學生都能較充分的表現自己、發展自己。
值得注意的是,體育教師在建構師生對話關系過程中,不應過多的強調師生關系的工具意義和手段價值。忽略其本體價值對師生對話關系的構建也是十分有害的。
3.體育教師是學生終身體育的主要促進者
終身體育,是使體育貫穿到人的整個一生的自始自終;是使家庭、社會、學校體育緊密聯系起來實現一體化;排除政治、經濟、人種、工種、及身體條件,以及年齡等條件的差別,所有人都有權參加;尊重社會和參加者個人需要,有計劃和有步驟地統一管理體育。終身體育主要由家庭體育、學校體育、社會體育三個方面組成[4]。終身體育觀念的形成及終身體育行為的養成,其關鍵在于使家庭體育、學校體育和社會體育一體化和一貫化,其中學校體育教育是關鍵一環。學校體育教育的成敗關乎終身體育的成敗,以及終身體育實施的質量。體育教師是學校體育的具體實施者,教師樹立終身體育觀念并將終身體育引入體育課堂,是終身體育在學校生根發芽、茁壯成長的保證。
4.體育教師是學校體育科研領域的探路者
隨著我國社會轉型、體制轉軌、觀念轉變,對體育產生了幾乎全方位的沖擊,引起了體育的重大變革,關于學校體育的研究也在更多地關注學校體育的細化研究,更關注學校體育的微觀領域研究,這為體育教師更廣泛的參與體育教育科學研究提供了現實的條件和理論依托。
體育教師長期工作在體育教學的第一線,直接面對學生,掌握大量的關于教學的第一手資料。面對體育教學的諸多弊病,諸如體育評價的不合理,體育教材的呆板,體育教學資源的短缺,體育制度的問題,學生對體育的認知問題,體育教學模式等,大多有自己獨特的見解,這是體育研究最廣泛的素材。
基層體育教師的研究與探索可能存在不完善,理論高度不高,但這不能貶低其價值。“探路者”的行動就是為后來者和專家提供原始的,但有意義的資料的。教育研究專家也必須與基層教師密切配合合作,其研究才具有普遍的現實意義,否則就是閉門造車,憑空臆造。
(二)體育教師的社會特征
1.體育教師是體育文化的傳播者
文化是人類的創造物,文化的創造過程就是一個教育過程。“以文教化”、“人文化成”都與教育同義,教育是文化化的過程[5],我國自古有之。體育文化是人類廣義文化的組成部分。體育文化依附于人的載體,體育文化中的物質化、制度化的文化可以借助于物質實體加以傳遞與延續[6],但體育文化的核心――體育精神文化,是不能通過物化的形式體現出來的,所以體育文化很大程度上需要通過體育教師、體育工作者,借助于體育教育加以保存、傳遞。
體育文化的傳播與交流必須理清下面兩點值得注意的問題:第一,以人為本的體育呼喚體育文化價值回歸體育本源。有研究者論斷,當今社會是物化的社會,物化的社會是商品社會的必然產物。體育(或體育運動)作為人類社會的現象,也必然存在“物化”。并且認為,體育的物化過程是社會政治、經濟等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個復雜的漸進過程,并有進一步加深的趨勢。體育物化的結果是使體育文化中促進人身全面發展的文化演變為偏重于追求體能、技藝、和物質,這種物化的體育需要以新姿態回歸于體育本質,即“人化”。物化的體育需要對體育文化“揚棄”的過程[7]。希臘雅典和中國北京申奧成功,某種程度上說明國際體育界力主回歸體育文化本源的傾向。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得以貫徹實施,體育教師教學實踐的意義,不僅僅體現在對體育知識、技能的傳遞,不僅僅體現在對下一代的體育人文關懷,更主要的是向全社會宣揚體育文化的本真。“綠色體育”、“自然體育”代表了現代人走向大自然,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意志。體育最終會回歸它的真正目的: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培養身心兩健的完美的人。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時提出“科技奧運、人文奧運、綠色奧運”的口號,正是基于對體育本真價值的清醒認識。第二,體育文化的全球化與民族化。體育文化是全球性的文化內容之一,體育文化的全球化趨勢是在多元民族體育文化發展統一的基礎上形成的,體育文化全球化是現時代體育交流和科學技術促進的結果,是大勢所趨。經濟的全球化競爭需要各個國家在文化、政治、經濟等各個領域加大開放的空間,加強合作與交流。只有這樣才能保持本民族文化不斷地從世界文化中汲取養料,得以發展。封閉的文化是沒有發展前途的,它最終會被強勢文化所淹沒。
民族體育文化是本民族乃至全人類共同的財富,隨著文化全球化進程的加速,世界文化市場為民族文化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表演舞臺。今年是中法文化交流年,這正是中法兩國人民為世界文化交流樹立的成功典范。
2.體育教師是我國全民健身計劃的實踐者
外國是否有類似我國的全民健身計劃我不得而知,但它對于我國大眾體育而言,全民健身計劃極具指導意義,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其影響無疑將是深遠的。全民健身計劃體現了中國政府對人民健康和精神生活的深切關注,對體育的關注。
體育教師掌握專業的體育理論和體育技能、知識,有一定的體育實踐經歷和普及體育的經驗,是體育最大的受益者和不可或缺的一個相對成熟、穩定的群體。體育教師是體育的實踐者和知者,無疑將為我國的全民健身計劃做出自己的貢獻。
3.體育教師是體育精神的忠實捍衛者
自從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射擊運動員許海峰獲得第一枚奧運金牌始,到剛剛結束的雅典奧運會,我國運動員在奧運賽場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大大提升了中國在國際上的政治地位。我國競技運動的“舉國體制”也受到了許多國家教練員、運動員的認可。中國的舉國體制一方面使中國競技體育迅速騰飛,促進體育在中國的進一步普及;另一方面它也是中華民族精神和體育精神的集中體現。奧林匹克運動追求的“更高、更快、更強”體育理念,正被中國人民普遍認知,體育精神不僅在體育領域而且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得到實踐。
體育精神可以概括為六個方面的內容:平等尊重、公平競技;友愛互助、團隊協作;以人為本、廣泛參與;理解寬容、無私奉獻;積極進取、超越自我;自我節制、恪守體育道德。所有那些違背體育精神的、丑陋的、自私的、野蠻的,與人類健康發展相背道而馳的行徑都要受到鞭撻。體育比賽的日益政治化、商業化,以及興奮劑事件、非公平競技、體育黑幕、“黑哨”、假球事件等,背離了體育精神,必須加以扶正。體育教師不是一般的體育工作者或普通的體育從業人員,而是特殊的體育教育專業人員,他們在體育教學、社會活動及生活中,是對體育精神進行守護、監督的中堅力量,特別是在對人類下一代的培養中,負有艱巨的歷史使命,他們必須付出大量艱辛的勞動,在體育的各個領域、各個層面,在社會的各個領域、各個階層推動體育事業的健康發展。
四、小結
體育教師肩負著學校體育教育教學改革的重任和社會責任,只有不斷地提高自身素質才能更好的服務于學生,完成體育賦予的雙重使命。
【參考文獻】
[1]余文森.國家級課程改革實驗區教學改革調研報告[J].教育研究(京),2003,(11).
[2]蔣士會.試論課程改革中教師的參與[J].廣西師大學報:哲社版(桂林),2003,(4).
[3]張天寶.教學風格的形成過程與條件[J].湖南教育(長沙),2001,(2).
[4]劉偉.李傳珠.終身體育簡論[J].青島大學師范學院報,2000,(2).
篇7
關鍵詞:數控機床;生產性實訓;教學模式;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3)10-0137-02
課程改革背景
近年來,數控加工已成為制造加工業的主要力量。2009年,國務院出臺了《國家裝備制造業振興規劃》,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對本行業進行大力扶持。我國數控機床年消費超過60億美元,臺數超過10萬臺。進口和消費機床連續8年排名世界第一,數控機床生產和操作所占市場份額的迅速提升,使得相關技術人才的需求量急劇上升。目前,國內數控人才缺口率高達65%,缺口量達200萬人,尤其缺乏數控機床操作等高技能人才。因此,學習數控機床的操作、零件的程序編制、工藝處理等對于數控技術專業的學生來說非常重要。
高職院校的主要任務就是培養符合企業要求的“技術基礎厚,實踐技能強”的高技能人才。面對一邊是大量畢業生找不到工作,畢業即失業,一邊是工廠企業需要大量的技術人才卻招聘不到的市場現狀,如何才能滿足企業對畢業生“不僅能用,而且好用”的期望,是我們急需解決的問題。
課程設計
(一)課程設計的基本思路
課程組成員通過對相關數控企業進行調研得知,數控技術人才的主要就業崗位有加工工藝員、數控編程員以及數控操作工等。這些崗位不僅要求學生有扎實的理論基礎,還要求有過硬的實操能力。因此,為培養學生“厚基礎,強技能”的綜合水平,將數控編程理論課程與數控機床加工實踐課程合二為一,形成“教學做”一體化的數控機床編程與操作課程,是一門培養數控機床操作、維護、程序編制、產品檢驗、車間管理等職業崗位群基礎能力的專業核心課程。課程的實施地點為校內綜合性實訓基地,課程教師由校內專任教師和企業技術人員共同擔任,課程的實施過程即產品的生產流程。
(二)適應生產性實訓的校內實訓基地建設
我院校內實驗實訓設施雖較完善,但綜合性生產實訓場地不夠,還不能完全滿足工學結合的生產性實訓要求,并且運行模式不能滿足工學結合、校企一體、為行業企業服務的需要。因此,須建設以生產性實訓為特征的教學形式,即按照一個完整的生產鏈要求,整合校內現有實訓條件,引進企業優勢資源,按實際生產中的不同功能規劃生產車間,建成設施完善,工位充足,集生產、教學、培訓、科研、技術服務與職業技能鑒定于一體的綜合性實訓基地;并營造出企業真實的工作情境及管理模式,形成“專業+企業+師生員工”的教學管理模式,校企共育高端技能型人才。
這種模式的建立,使學生可以數控機床編程與操作課程為載體,在生產性實訓基地從事煤礦機械零件工藝編制、加工、產品檢驗、機床的安裝調試與維護等工作,為學生創造真實的生產環境和職業崗位,使學生在完成生產任務、提高職業技能的同時,接受企業文化的熏陶,提升職業素質。還可以解決企業加工設備、操作技術工人有限的問題,降低產品訂單的生產成本,縮短生產周期,在為企業降低生產成本的同時,為學校創造效益,最終實現校企雙贏。該生產性實訓基地的組成及功能如圖1所示。
(三)教學內容設計
教學內容的設計依據高職突出職業性的特點,主要培養技能型人才。高職學生的特點是形象思維強于邏輯思維、動手能力強于思辨能力。高職教師的特點是專兼結合的“雙師型”教師。而高職的就業特點是“雙證”畢業,直接上崗。
教學內容按照“真設備、真標準、真項目、真生產”的四真原則設計。真設備即教學條件為真實并先進的數控加工設備;真標準即課程教學標準依照真實的職業標準;真項目即教學項目采用企業真實的生產項目;真生產即教學過程按照真實產品的生產流程(教學設計如下頁圖2所示)。
課程實施
課程實施采用以生產性實訓為特征的教學模式,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雙師、雙真、雙證”,融“教學做”于一體
“雙師”執教,即教師隊伍由企業兼職教師和學校專職教師組成;“雙真”運行,即在具有真實生產環境的校內實訓基地,運行企業的真實生產實例,融“教學做”為一體;獲得“雙證”,即通過實施“雙師”執教,“雙真”運行,在做中教、做中學,學生最后獲得畢業證和職業資格證(雙證)。
(二)以生產性實訓為特征,實現校企共贏
以生產性實訓為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1)生產訂單。實訓內容采用真實的生產訂單,實現來料加工、效益型實訓。(2)生產人員。實訓指導教師為企業的生產技術人員,實訓學生為企業的“準員工”。(3)生產設備。實訓加工設備采用與企業同步的生產設備,包括數控車床、數控銑床以及加工中心。(4)生產流程。實訓流程按照企業產品真實的生產流程進行組織。
(三)單元教學采用“五步法”
單元教學采用“五步法”進行教學組織與實施。(1)下達任務。學生以生產小組為單位召開班前會,傳達學習及操作任務、要求、勞動分工及安全注意事項,勞動監管與檢查、考評等。(2)任務討論。項目組成員一起討論任務單,分析所需知識與技能以及任務分配。(3)任務指導。在各組進行任務分析與實施過程中,專兼職教師對其進行指導、講解及答疑。(4)任務實施。各生產小組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零件的裝夾、刀具的選用、零件的加工等相關工作任務。(5)總結任務。召開班后會,進行產品質量檢測,總結當日的學習任務完成情況。
(四)實施“三按四檢”考核方案
總體考核思路 本課程的總體考核思路摒棄了傳統考試內容重理論、輕能力,形式單一化、缺乏創新的平面考核,改為產品設計、現場演示、產品加工、取證、答辯等形式多樣的立體考核;摒棄了考試時間靜止不變、考試環境靜止不變、考試過程靜止不動的靜態考核,不僅使學生手動、大腦動,還要身體動(進行實操)、嘴動(進行答辯)、環境動(從教室到實訓車間)、時間動(從學期末變為貫穿到整個教學過程中),整體實現動態考核。
具體考核方案 本課程的考核方案參照企業“三按四檢”的質量檢測標準,考核標準依據企業按圖紙、按工藝、按技術的“三按”要求,考核形式遵循企業自檢、首檢、巡檢、終檢的“四檢”形式(具體如圖3所示)。
實施效果
以“四真”原則為基本依據的課程改革在實施過程中取得了較好的成效。改革緊緊圍繞培養學生全面素質和綜合職業能力這一核心目標,對原有課程進行了重新整合,構建了以技能為核心的課程體系,實施了以生產性實訓為特征的教學模式,將原有專業課程技能融入生產過程中,教師邊教邊學,學生邊學習邊實踐,讓每一名學生對工作過程及崗位任務有一個完整的體驗,在教技能的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創新精神,學生的取證率高達96%以上。
同時,增強了社會服務能力,圍繞機械設計、機械加工技術等應用,開展技術開發、技術推廣、技術咨詢和技術服務工作。通過以生產性實訓為特征的課程實施,為中平能化集團、平高集團等煤礦設備生產企業加工零部件,緩解了企業訂單交付時間緊、加工設備及技術工人短缺的問題,真正起到了“取之于企業,服務于企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袁江波,章繼濤.數控技術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教學的探討[J].職業技術,2010(1).
[2]顧京.高職數控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構建[J]. 職業技術教育,2010(5).
[3]葛衛國.數控課程教學初探[J].科學咨詢(決策管理),2010(3).
[4]丁剛.《數控機床編程與操作》課程項目教學法研究[J].裝備制造技術,2010(9).
[5]甄久軍.基于項目化教學的《數控機床故障診斷與維修》課程改革與實踐[J].職業技術教育,2010(8).
篇8
關鍵詞 勝任特征 就業指導 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1高校就業指導教育課程的現狀及問題
1.1 指導課程不夠系統化,缺乏相應的師資力量
當前的高校就業指導課程的授課教師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其中有專業就業指導中心的教師、輔導員和各學院的兼兩課的教師來進行課程講解。但高校的就業指導課程作為培養學生從學校走進社會的一個平臺,不應該僅僅只限于形式化的講解。必須要有專業的授課體系建設還要有專業的師資隊伍來滿足學生的實際需要。開展就業指導課程的老師要進行學生多元化及特定化的研究和理解,掌握學生各個階段的就業思想改變,從人力資源管理的專業化角度來對畢業生進行專業化指導。
1.2理論與實踐沒有完全結合,實際的指導意義小
在高校的就業指導課堂上大多數以書本機械性講授為主,缺乏相應的實際案例操作。其中涉及的案例再現、情景假設和心理測試都應用較少,很少涉及學生的品德、思想和人格魅力等軟文化實力的教育。而軟文化教育越來越成為學生以后在社會上立足的根本所在。沒有根據學生的實際勝任特征進行有效的個體研究和性格研究,就無法將就業指導課程開設的意義真正實踐到課堂教學中。
1.3 缺乏學生勝任力的分析和研究
即使在同一所高校,受到相同的教育,學生的工作能力和整體素質也是必然不一樣的。這就需要就業指導課程的教師依據學生自身的勝任特征來進行專業化的全方位個體分析,來實施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在實際的工作環境中,總有優秀的員工和普通型員工的區別。而現代大學生常常缺乏對自身的勝任特征的相應了解,就業指導老師對學生的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進行分析。綜合性地歸納總結出學生的職業奮斗目標,為學生的良好就業做出指導性意見。
2基于學生勝任特征下的高校就業指導課程研究建議
2.1 提升軟實力教育,加強學生勝任特征能力的正確引導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引入具有代表性的且與學生自身職業發展興趣相關的案例。在本校師生間尋找典型代表,并鼓勵學生依據各自的職業特性來進行職業選擇。就業指導課程的教師要使學生明確自己的個性特征、優勢不足以及未來職業發展傾向興趣。在此基礎上來加強自身對于未來職業規劃的方向確定。因此課程教育過程中要提供相應的職業心理測試。提供就業信息和就業大形勢下的所需職業能力。加強學生的品德誠信及人格魅力教育提升,對歷屆畢業生的就業情況以及用人單位所需的勝任力要求進行詳細講解,為學生找到屬于自己職業特性的職業發展方向。
2.2 加強實踐與理論相結合,定位勝任特征
就業指導課程作為一項綜合能力應用型課程應該將理論與實踐進行結合。針對不同的學生具有不同的個性特點以及其自身所特有的勝任特征,結合就業指導教學的相關課程,來引入相關專業知識,促進學生對其感興趣的職業進行更好地學習了解和能力提升。就業指導教育課程還應該組織學生參觀相關的用人單位,開闊學生眼界,從而樹立正確的就業發展目標。這樣的社會實踐活動有利于學生進行理性的職業選擇。很多畢業生不太了解自身的優勢,因此要通過校內的就業指導課程的學習來深入接觸用人單位,使學生能夠提早了解自己對未來所要從事的行業的運行狀態及運行規則。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更有針對性地對學生的未來職業規劃方向做出指導性的意見。
2.3 加強專業教師隊伍的建設,全面了解學生的職業特性
學校要引進就業指導方面的專業性教師,全面輔導學生的就業問題和職業方向的確定。職業發展規劃與就業指導不光是要讓學生具備相應的職業技巧和面試能力,更為重要的是培養其決策管理的職場發展能力。因此學校在聘請就業指導相關專業的教師時,要選擇職業人員和興趣相統一的老師。將具有相關知識,又有相應的社會實踐經驗,并且熱愛這一行業的教師來對學生進行分類性教育。建設具有方向性的專業化教師團隊,讓畢業生在課堂上通過相應的知識傳授獲得其真正想要學習到的東西,而不是僅僅照本宣科的填鴨式學習,使教師與學生之間產生必要的了解和職業溝通。
3結語
學生勝任特征能力的研究概念的提出對于高校的就業指導教育課程體系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當前的大學生就業勝任能力理論還沒有完善,但在高校的就業課堂體系研究上為教師如何依據學生自身的個性特征和興趣愛好加強課堂理論教育提供了理論依據。高校的就業指導教育課程要充分了解了學生的自身勝任特征,并加以正確的引導,才能為學生的職業規劃提出真正的實踐方向。
參考文獻
[1] 孔夏萌.高校職業生涯教育課程研究[D].西南大學,2013.
[2] 盛玲麗.基于勝任特征的高校輔導員培訓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9.
篇9
關鍵詞:
垃圾網頁檢測;集成學習;免疫克隆算法;特征選擇;欠采樣;隨機森林
中圖分類號: TP391.1; TP393.098; TP181 文獻標志碼:A
0引言
垃圾網頁指的是那些在搜索引擎查詢結果中具有良好的排名而實際價值卻較差的網站和網頁。垃圾網頁之所以會出現,是由于搜索引擎用戶傾向于只點擊那些排名靠前的鏈接。為了取得靠前的排名,各網站便想方設法采取各種手段優化網站。而通過正當手段提高網站排名,成本極其高昂,于是各種網頁作弊手段輪番上陣。據估計,整個互聯網的垃圾網頁占到15%左右[1]。垃圾網頁削弱了搜索引擎的權威性,浪費了大量計算與存儲資源,剝奪損害了合法網站的正當利益,降低了搜索結果的質量[1]。垃圾網頁檢測已成為搜索引擎最為重要的任務之一。
一般可將垃圾網頁分為3種類型:內容垃圾(content spam)、鏈接垃圾(link spam)和使用垃圾(usage spam)。相應地,搜索引擎也可以從網頁的內容、鏈接以及搜索引擎使用情況3個方面提取特征以識別垃圾網頁[2]。然而作弊手段變化多端,一旦針對某種特征設計出特定的算法以檢測某種特定種類的垃圾網頁,一種繞過該檢測算法的新作弊手段又會出現,使得該特定的檢測算法失效。機器學習技術可充分利用各種已提取的特征訓練出檢測模型以應對作弊手段的無窮變化。
研究人員已提取出大量的特征用于檢測垃圾網頁。當使用這些特征訓練傳統的分類器比如決策樹分類器時,極易陷入“維數災難”問題,如果特征數較少分類性能尚佳,當特征數增加時,分類器性能反而下降。這種現象也被稱為“休斯現象”[3],那么該如何組合眾多的特征以訓練出性能更好的分類器呢?一種可行的辦法是使用特征選擇遴選出最優的特征子集,將該特征子集用于訓練分類器可能提高分類器性能。根據特征子集評價方法的不同,特征選擇方法可分為兩種:過濾式(filter)方法[4]和封裝式(wrapper)方法[5]。找出最優的特征子集是一種NP難(Nondeterministic Polynomial hard)問題。模擬退火[6]、蟻群優化[7]、遺傳算法[8]、人工免疫系統算法[9-10]等諸多啟發式智能算法常用來尋找最優特征子集。
互聯網中的垃圾網頁雖然數量巨大,但與正常網頁相比,依然是少數。由此可知,垃圾網頁檢測是一個不平衡分類問題。然而,大多數傳統分類器,包括決策樹分類器,不太適用于不平衡分類。重采樣[11](包括欠采樣和過采樣)、代價敏感分析[12]、核分類器[13]等方法常用于解決不平衡分類問題。
盧曉勇等[14]采用一種將隨機森林(Random Forest, RF)與欠采樣(UnderSampling, US)技術相結合的算法解決垃圾網頁檢測中的“維數災難”和不平衡分類問題,但其分類性能仍有待改善。本文首先基于人工免疫系統的克隆增殖、高頻變異以及免疫耐受等思想,設計了一種免疫克隆算法用于特征選擇,并結合隨機森林和欠采樣技術用于垃圾網頁檢測,取得了更好的分類性能。
1本文方法
本文提出的用于檢測垃圾網頁的集成分類器模型框架如圖1所示。其中訓練階段包括3個過程3、這里改為:4個步驟4個步驟:首先使用欠采樣技術將不平衡數據集轉換為多個平衡數據集;再次使用免疫克隆算法進行特征選擇選取多個最優特征子集對每個平衡數據集進行投影操作,產生多個平衡數據集;最后使用上述所得每個平衡數據集訓練隨機森林分類器并按投票法簡單集成。
首先使用欠采樣技術將不平衡數據集轉換為多個平衡數據集;再次使用免疫克隆算法進行特征選擇,得到多個最優特征子集;然后基于這些最優特征子集對每個平衡數據集進行投影操作,產生多個平衡數據集;最后使用上述所得每個平衡數據集訓練隨機森林分類器并按投票法簡單集成。
4、這整句話改為:
首先使用欠采樣技術將不平衡數據集轉換為多個平衡數據集;再次使用免疫克隆算法進行特征選擇,得到多個最優特征子集;然后基于這些最優特征子集對每個平衡數據集進行投影操作,產生多個平衡數據集;最后使用上述所得每個平衡數據集訓練隨機森林分類器并按投票法簡單集成。
本文將此集成分類器命名為免疫克隆特征選擇和欠采樣集成隨機森林(Immune Clonal Feature Selection and UnderSampling Ensemble Random Forests, ICFSUSERF)分類器。在測試階段,使用ICFSUSERF分類器估計測試樣本的分類,確定其是否為垃圾網頁。
1.1欠采樣
假設小類樣本集S和大類樣本集N,欠采樣從大類樣本集N中隨機地抽取出樣本子集N′,使得N′的樣本數n′遠遠小于N的樣本數n,即n′n,但約等于小類樣本集S的樣本數s,即n′≈s。將大類樣本子集N′與小類樣本集S合并一起構成一個新的平衡樣本集D。使用此平衡的樣本集D訓練分類器模型要比原來不平衡的樣本集無論是在運行性能還是分類準確率上都要更好。然而D只利用了大類樣本集的小部分樣本,其他樣本未得到使用,白白浪費。為充分利用所有大類樣本,將大類樣本采用不放回抽樣平均分成k等份可得到k個樣本子集,N1′,N2′,…,Nk′,其中k=round(n/s)。這樣得到每份大類樣本子集N′的樣本數n′也約等于小類樣本集S的樣本數s,即n′=round(n/k)≈s。分別組合N′與S,得到k個均衡的樣本子集Di={S,Ni},i=1,2,…,k。每個平衡的樣本集D均可用于訓練一個分類器。算法1列出了欠采樣技術將不平衡數據集轉換為平衡數據集的偽代碼。
算法1欠采樣算法。
輸入:不平衡數據集,內含小類樣本集S和大類樣本集N。
輸出:多個平衡的樣本子集Di(i=1,2,…,k)。
1)s=小類樣本個數;
2)n=大類樣本個數;
3)k=round(n/s);
4)將大類樣本平均分成k個樣本子集N1′,N2′,…,Nk′,其中Ni′的樣本個數ni′約等于小類樣本集S的樣本個數s;
5)分別組合樣本子集Ni′和小類樣本集S構成新的平衡樣本子集Di;
6)返回Di{D1,D2,…,Dk}(i=1,2,…,k)。此處的書寫不太妥當?是否應該改為“6)返回Di(i=1,2,…,k)。”,請明確。
1.2免疫克隆特征選擇
在免疫克隆特征選擇算法中,B細胞和抗體對應最優特征子集,抗原對應搜索最優特征子集問題本身。抗體由二進制位串表示。位串長度是總的特征個數。某位值為1表示相應特征被選中,為0則表示相應特征不被選中。例如抗體[1 0 1 0 0]表示僅第1個和第3個特征被選中。該免疫克隆特征選擇算法流程如圖32所示。首先產生初始抗體群,抗體群包含若干抗體。若未達到最大迭代次數則進入迭代。每次迭代時首先計算抗體與抗原之間的親和度,根據親和度大小不同克隆出不同數量的抗體,再對克隆抗體進行高頻變異操作。最后進行抑制操作,產生新抗體補充到抗體群中,保證抗體的多樣性。下面詳細描述每個步驟。
步驟1產生初始抗體群。
首先,隨機產生一個抗體群,產生方式如式(1)所示:
P=round(rand(p, f))(1)
其中:P表示抗體群;p表示抗體的個數; f表示特征的個數;
rand(p, f)將返回p行f列的值為0至1的實數矩陣rand(p, f)是一個數值,還是實數矩陣?請明確一下;round為四舍五入操作,使得所有的實數取整為0或1。
rand(p, f)將返回一個p行f列的實數矩陣,其中每個元素的取值范圍在[0,1]區間;round為四舍五入操作,使得矩陣中的所有元素取整為0或1。
這樣便返回p個抗體,每個抗體由f位二進制位串組成。
步驟2計算親和度。
抗體與抗原的親和度對應最優特征子集用來分類的準確性。在垃圾網頁檢測中,使用AUC(Area Under ROC Curve)指標衡量分類準確性。其中封裝的分類器算法即為基于欠采樣集成的隨機森林算法。抗體與抗原之間親和度計算的偽代碼如算法2所示。該算法體現了交叉驗證和欠采樣集成的結合使用。
算法2親和度計算算法。
輸入:訓練集D,二進制位串S,表示選中的特征子集,整數n,表示n折交叉驗證。
輸出:AUC值。
1)根據二進制位串S表示的特征子集對訓練樣本集D進行投影操作,得到新的訓練樣本子集D′。
2)將新訓練樣本子集D′劃分為小類樣本集DS和大類樣本集DN兩部分。
3)將小類樣本集DS平均分成n等份DSi{DS1,DS2,…,DSn},同樣將大類樣本集DN平均分成n等份DNi{DN1,DN2,…,DNn}。
4)分別合并DSi和DNi構成新的數據集DMi{DM1,DM2,…,DMn}。
5)針對DMi中的每一個平衡數據集執行如下操作:
①將DMi視為測試集DMte,DM中的其他所有樣本視為訓練集DMtr。
②對DMtr進行欠采樣抽樣,得到k個平衡的樣本子集DBi{DB1,DB2,…,DBk}。
③初始化DMte中每個樣本的spamicity值:spamicity=0。
④針對每一個平衡樣本子集執行如下操作:
a)使用DBi訓練隨機森林分類器。
b)使用隨機森林分類器對DMte中的樣本進行分類,如果為正常網頁,則分類結果值result為-1,否則為1。
c)將分類結果累加到spamicity:spamicity=spamicity+result。
6)計算spmicity的均值:spamicity=spamicity/k。
7)根據每個樣本的spamicity值計算AUC。
步驟3克隆選擇。
將所有抗體按親和度值從大到小進行排序,選擇最優的前l個抗體L進行克隆以產生新的抗體。其他未被選中用于克隆的抗體由于親和度值不好直接被刪除。每個抗體克隆出的新抗體個數與其適應度值成正向關系此處的書寫是否正確?是正比嗎?請明確。答:是正向關系,并非正比關系。即新抗體個數與適應度值的排序正相關。非常感謝!。所有被選中抗體克隆的抗體個數如式(2)所示:
lc=∑li=1round(βl/i)(2)
其中: β為乘數因子;l為被選中的用于克隆的抗體個數;i為前l個抗體的序號;lc是克隆產生的抗體總數。例如,如果l為7, β為2,則第1個抗體將產生lc1=round((2×7)/1)=14個抗體,第2個抗體將克隆產生lc2=round((2×7)/2)=7個抗體,依此類推。
步驟4高頻變異。
每一個克隆產生的抗體在進入下一次迭代之前都要經歷一次高頻變異操作。本算法的高頻變異操作通過改變二進制串的位值而實現。某位值由0改變為1表示某個未被選中的特征被選中;反之,若由1改變為0表示被選中的特征不再被選中。本算法按以下啟發式規則實行變異:
1)新增少量新特征可能比原有特征子集獲得更好的分類性能。
2)刪減少量特征可能比原有特征子集獲得更好的分類性能。
為保持抗體的多樣性,應避免抗體種類的重復,因此每次變異抗體時,應保證新抗體尚未出現在候選抗體群中。
步驟5抑制操作。
抑制操作的目的是保持抗體群的多樣化。抑制操作與初始化類似,只是隨機產生一定數量的抗體加入候選抗體群。同樣,新產生的抗體必須保證尚未出現在候選抗體群中。
1.3集成隨機森林分類器
使用免疫克隆特征選擇算法獲得n個最優的特征子集以及使用欠采樣技術獲得k個平衡的訓練樣本集之后,每個平衡的訓練樣本集可根據不同的最優特征子集采用投影操作獲得n個不同的訓練樣本子集,這樣,共可以獲得n×k個平衡的訓練樣本子集。基于此n×k個平衡的訓練樣本子集,可訓練出n×k個隨機森林分類器,采用簡單投票機制將n×k個隨機森林分類器集成起來,即為集成隨機森林分類器。
1.4測試階段
可將集成分類器的每個隨機森林分類器用于對測試樣本進行分類,得到一個分類結果。分類結果不同其返回結果值也不同。其計算方法如式(3)所示:
Score(x,C)=1,分類為垃圾網頁-1,分類為正常網頁 (3)
其中:x為測試樣本;C為一個隨機森林分類器;Score(x,C)為根據分類結果得到的返回值。將所有隨機森林分類器的分類結果返回值進行累加后再取平均值,即得到最終的分類結果值,該值范圍在[-1,1]區間。在垃圾網頁檢測中,此值被稱為spamicity。測試樣本中所有樣本的spamicity值可直接用于計算AUC值以評估集成分類器的分類效果。測試樣本的最終分類結果可通過式(4)得到:
ClassificationResult=1,spamicity>0-1,spamicity≤0 (4)
如果ClassificationResult值為1,則為垃圾網站,否則為正常網站。
ICFSUSERF算法采用欠采樣集成技術,將不平衡數據集轉換為平衡數據集,并充分利用所有樣本,提高了分類效果;用克隆選擇算法遴選最優特征子集用于構建集成分類器,充分發揮了最優特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維度災難”問題。
2實驗
2.1數據集及評價指標
本文實驗所用數據集為WEBSPAMUK2006[12],它是網絡對抗信息檢索研討會2007年用于垃圾網頁檢測競賽使用的數據集,現已成為垃圾網頁檢測研究的公開數據集。數據集本身已按保留法(HoldOut)的要求,分為訓練集和測試集兩個部分。數據集特征眾多,本文采納其中四種類型的特征,分別是:基于內容的特征96個,基于鏈接的特征41個,基于鏈接轉換的特征135個,基于鄰接圖的特征2個。訓練集和測試集的樣本數情況如表1所示。由表可知,訓練集中正常網站與垃圾網站的比例約為7∶1,這表明訓練集是不平衡的,與真實情況較為一致。
本文使用3種指標評估分類模型,分別是準確率(Accuracy)、F1測度(F1Measure)和AUC值。本文將垃圾網頁檢測視為二元分類問題。對于二元分類問題,其表達測試樣本集分類結果的混淆矩陣由TP(True Positive)、TN(True Negative)、FP(False Positive)和FN(False Negative)四個值構成,其中:TP為被正確分類的正例,TN為正確分類的負例,FP為錯誤分類的正例,FN為錯誤分類的負例。于是準確率和F1測度值可分別用式(5)和式(6)計算得到:
Accuracy=TP+FNTP+FP+FN+TN(5)
F1Measure=2TP2TP+FN+FP(6)
對于二元分類而言,隨機挑選一個正樣本以及一個負樣本,分類算法根據計算得到的分數(Score)值將正樣本排在負樣本前面的概率即為AUC值[15]。在垃圾網頁檢測中,最終得到的spamicity值即可作為Score值。AUC值越大表明當前的分類算法越有可能將正樣本排在負樣本前面,即能夠更好地分類。AUC值相比較準確率和F1測度而言,更適合于不平衡數據集的分類性能評價[16]。
2.2參數設置
最早的克隆選擇算法是De Castro等提出的CLONALG(CLONal selection ALGorithm)算法[17]。本文提出的ICFSUSERF算法基本流程與其他克隆選擇算法類似,只是針對特征子集選擇應用設計了一些初始化抗體種群、親和度計算、克隆選擇、高頻變異、抑制操作等算子。另外,ICFSUSERF算法需要得若干個而非一個最優抗體個數(最優特征子集)。每個最終生成的抗體將用于生成二元分類子分類器。對于集成二元分類,子分類器的個數為奇數更合適。如果個數太少,集成效果不明顯;如果個數太多,算法耗時明顯增加,而集成效果并不顯著增加。本實驗依次選用3至13個最優抗體,發現當最優抗體數為7時,分類準確率、F1測度以及AUC等值處于全面較優的狀態,因此,最終選擇7作為最優抗體個數。在進行最優特征子集選擇的訓練過程中,需要對訓練集進行n折交叉驗證。交叉折數的設定與數據集的樣本個數是緊密相關的。在樣本個數確定的情況下,如果交叉折數太多,則每個訓練樣本子集的樣本數太少,無法訓練出足夠好的分類器;如果交叉折數太少,則分類器集成的性能將下降。本實驗將交叉折數設為5,實驗結果較為理想。一般而言,克隆選擇算法需要設置的參數有:初始化抗體種群中抗體的個數、克隆選擇抗體的比率、高頻變異抗體的比率、抑制操作的比率以及迭代次數等。為簡化算法設計,ICFSUSERF算法將克隆選擇抗體的比率、抑制操作的比率等參數設計為克隆選擇抗體個數、抑制操作抗體個數等數量值,將高頻變異抗體比率設置為100%,即所有克隆產生抗體都要進行變異。初始化抗體種群中抗體的個數、克隆選擇抗體個數和抑制操作抗體個數一般要大于最優抗體個數,但如果個數太多,每次迭代耗時又將急劇增長,應設在20以內為宜,本實驗分別設為20,7,20。迭代次數是根據具體問題的收斂情況確定的。從多次實驗結果看,本文實驗一般會在400次左右收斂,故選擇迭代次數為500。
2.3不同方法的比較
將ICFSUSERF對WEBSPAM UK2006數據集進行分類,將其結果與隨機森林及其他相關的分類器比較。這些分類器包括隨機森林、Bagging集成隨機森林(RF+Bagging)、AdaBoost集成隨機森林(RF+AdaBoost)以及文獻[14]提出的欠采樣集成隨機森林(RF+US)等。不同方法的實驗結果如表2所示。從表2可看出,ICFSUSERF與RF+US分類器的分類效果遠遠優于其他分類器,無論在準確率、F1測度還是AUC指標方面,都要比其他方法更優,均提升11%左右,而本文提出的ICFSUSERF方法比RF+US方法又有所提升。
表3列出了本文所提算法的結果與2007年垃圾網頁挑戰競賽各優勝團隊分類結果的比較情況。由表可知,ICFSUSERF分類器的分類性能在F1測度這個指標上,其值為0.93,表現得比所有優勢團隊都好;而在AUC這個指標上,其值為0.94此處為0.95,與表3中的0.94不一一致?是否書寫錯誤?請明確。,僅次于Cormack團隊的結果0.96。然而,Cormack團隊的F1測度值僅為0.67,表明其分類準確率并不高。
Scarselli等[18]5.將[15]改為:[18]提出一種包含概率映射圖自組織映射(Probabilistic Mapping Graph selforganizing map, PMG)和圖神經網絡(Graph Neural Network, GNN)的圖層疊架構用于垃圾網頁檢測,同樣基于WEBSPAM UK2006數據集進行實驗。表4顯示其所提方法的實驗結果,其中的FNN(Feedforward Neural Network),PMG+GNN(3)+GNN(1)算法表現出最好的檢測效果。本文提出的ICFSUSERF分類器與其相比,除了準確率更低外,F1測度和AUC兩個指標上則更優,特別是F1測度提升顯著。
2.4討論
雖然實驗結果并不表明,本文方法在所有的評價指標上均優于其他方法,但在F1測度和AUC兩個指標上表現出來的優良分類結果,依然表明ICFSUSERF算法用于垃圾網頁檢測效果良好。其良好效果的獲得,主要得益于以下3點:1)欠采樣技術將不平衡數據集轉換為平衡數據集,解決了不平衡分類問題;2)基于欠采樣的集成充分發揮所有訓練樣本的作用;3)基于免疫克隆特征選擇的算法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維數災難問題,并充分發揮了所有特征子集的作用。
3結語
垃圾網頁檢測是對抗信息檢索領域的一個重要主題。因為用于訓練分類器的垃圾網頁檢測數據集往往是特征眾多且正負類極其不平衡的,為解決其維數災難和不平衡分類問題,本文提出一種基于欠采樣和免疫克隆特征選擇的集成隨機森林分類器ICFSUSERF用于垃圾網頁檢測。在WEBSPAMUK2006上的實驗結果表明,ICFSUSERF的分類性能優良。與其他最優秀的分類器比較,雖然ICFSUSERF在準確率指標并不占優;但在AUC和F1測度兩個指標上明顯優于其他方法。
垃圾網頁檢測依然是對抗信息檢索領域中一項艱巨的任務,除了探索一些優秀的機器學習算法在垃圾網頁檢測中的應用外,從網頁內容、鏈接以及搜索引擎使用信息方面提取特征以檢測垃圾網頁也是一個通常的研究領域。另外,將本文提出的ICFSUSERF方法應用于其他領域,也是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參考文獻:
[1]
SPIRIN N, HAN J. Survey on Web spam detection: principles and algorithms [J]. ACM SIGKDD Explorations Newsletter, 2012, 13(2): 50-64.
[2]
CHANDRA A, SUAIB M. A survey on Web spam and spam 2.0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Computer Research, 2014, 4(2): 634-644.
[3]
TAHIR M A, BOURIDANE A, KURUGOLLU F. Simultaneous feature selection and feature weighting using hybrid tabu search/Knearest neighbor classifier [J]. Pattern Recognition Letters, 2007, 28(4): 438-446.
[4]
BONEV B, ESCOLANO F, CAZORLA M. Feature selection, mutual information, and the classification of highdimensional patterns [J]. Pattern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 2008, 11(3/4): 309-319.
[5]
MOUSTAKIDIS S P, THEOCHARIS J B. A fast SVMbased wrapper feature selection method driven by a fuzzy complementary criterion [J]. Pattern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 2012, 15(4): 379-397.
[6]
LIN S, LEE Z, CHEN S, et al. Parameter determination of support vector machine and feature selection using simulated annealing approach [J]. Applied Soft Computing, 2008, 8(4): 1505-1512.
[7]
AHMED A. Feature subset selection using ant colony optimizatio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Applications, 2005, 2(1): 53-58.
[8]
AHMAD F, ISA N A M, HUSSAIN Z, et al. A GAbased feature selection and parameter optimization of an ANN in diagnosing breast cancer [J]. Pattern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 2014, 18(4): 861-870.
[9]
MARINAKI M, MARINAKIS Y. A hybridization of clonal selection algorithm with iterated local search and variable neighborhood search for the feature selection problem [J]. Memetic Computing, 2015, 7(3): 181-201.
[10]
SAMADZADEGAN F, NAMIN S R, RAJABI M A. Evaluating the potential of clonal selection optimization algorithm to hyperspectral image feature selection [J].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2012, 500(1): 799-805.
[11]
YEN S, LEE Y. Clusterbased undersampling approaches for imbalanced data distributions [J].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09, 36(3): 5718-5727.
[12]
SUN Y, KAMEL M S, WONG A K, et al. Costsensitive boosting for classification of imbalanced data [J]. Pattern Recognition, 2007, 40(12): 3358-3378.
[13]
HONG X, CHEN S, HARRIS C J. A kernelbased twoclass classifier for imbalanced data sets [J].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2007, 18(1): 28-41.
[14]
盧曉勇,陳木生.基于隨機森林和欠采樣集成的垃圾網頁檢測[J].計算機應用,2016,36(3):731-734.(LU X Y, CHEN M S. Web spam detection based on random forest and undersampling ensemble [J]. Journal of Computer Applications, 2016, 36(3): 731-734.)
[15]
FAWCETT T. An introduction to ROC analysis [J]. Pattern Recognition Letters, 2006, 27(8): 861-874.
[16]
DAVIS J, GOADRICH 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ecisionrecall and ROC curves [C]// ICML 2006: Proceedings of the 2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New York: ACM, 2006: 233-240.
[17]
DE CASTRO L N, VON ZUBEN F J. Learning and optimization using the clonal selection principle [J]. IEEE Transactions on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2002, 6(3): 239-251.
7、增加參考文獻:
[18] Scarselli F, Tsoi A C, Hagenbuchner M, et al. Solving graph data issues using a layered architecture approach with applications to web spam detection[J]. Neural Networks, 2013, 48: 78-90.
篇10
關鍵詞:“契機”與“情境”;幼兒園德育課程;效果分析
一、創意背景
在當前教育背景下,教育的立足點是以育人為本,以發展人為首要目的,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本,從而為幼兒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素質教育強調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對教育工作的實效性提出了新的要求,這充分體現了德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因此,德育課程應引起教育界的廣泛重視。
(1)幼兒身心特點。幼兒是我國未來的希望,對幼兒的教育應引起教師及家長的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特點有:一是好動,喜歡向他人挑戰,如果有人說“我不相信你會做”,那么他會真的做出來;二是情緒變化多端,幼兒很固執也極易發脾氣,他們經常活在自我的世界中,不太會理會別人的感覺,碰到驚慌的事件,他們情緒會波動較大;三是開始對自己有一個整體的認識,知道人體不僅包括手腳及身體,還包括心;四是想象力豐富。幼兒會根據自己的喜好編故事,成人會驚訝于他們所編的故事;五是非常健談,幼兒一旦心里有所想法,他們立即表達出來。好奇、好動、好模仿、好被人稱贊是幼兒最為顯著的心理特征。教師在對幼兒進行道德教育的過程中,應堅守原則,并根據幼兒的身心特征,進行有針對性地教育。
(2)德育課程。德育課程是一個新概念。德育課程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德育課程是指有利于實現德育課程目標的各種因素,包括德育活動所需要的一切物質和精神因素。如知識、經驗、信息等資源,也包括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狹義的德育課程指形成德育課程的直接因素。
二、實施程序
(1)寓教于樂。幼兒是一個活潑好動的群體,對于幼兒的教育,教師不能采用初中生、高中生等的教學方式。教師應積極與幼兒互動,多與幼兒做游戲,充分了解幼兒的品性、個性特征、興趣愛好等。在做游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發現幼兒德育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例如,某天,帶領幼兒去校園草地做游戲,發現個別小朋友不合群,時常獨自一人玩耍。這時,教師可以通過詢問其他小朋友,了解這個小朋友為什么獨自一人玩耍,而不愿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了解情況后,教師應單獨與該小朋友進行聊天,詢問他的困惑,然后,將該小朋友帶入群體中去,讓其他小朋友充分表達各自的困惑,以及不與該小朋友一起玩耍的原因,通過討論后,該小朋友會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通過教育以及其他小朋友的幫助,該小朋友一定能夠融入小朋友群體中去。
(2)利用廣告進行教育。幼兒的生活世界里經常存在很多的矛盾和困惑,這些恰恰是對幼兒進行教育的契機,也是對幼兒進行道德教育的重要資源,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些教育契機,對幼兒進行有針對性的道德教育。由于小朋友對電視、廣告牌等媒體廣告具有好奇心以及足夠的興趣,教師應充分利用電視等媒體廣告對小朋友進行道德教育。例如,電視經常播放愛護樹木、愛護動物、節約資源等廣告,教師可以將電視廣告的內容轉化為德育資源。通過播放電視中愛護樹木的廣告,教師可以與小朋友進行討論,如何愛護樹木、為什么愛護樹木等等,并讓小朋友描繪出自己心目中的樹木及森林,從而讓小朋友切身體會愛護樹木的重要性,并發自內心地得愛護樹木。
三、效果評析
近年來,很多教育工作者已充分認識到應從“課程理解的范式”去理解幼兒的德育課程,德育課程應該成為幼兒所學課程的重要內容。幼兒的德育課程需教師去發現和整合,并需要幼兒去親身體驗、理解和實踐,唯有如此,幼兒才能將德育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世界中,并在面臨不同道德情境時做出合適的行為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