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業單位會計規則范文
時間:2023-06-15 17:39:1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事業單位會計規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行政事業單位;會計規則;預算管理;收入支出管理;結轉結余資金管理;資產管理
一、《事業單位財務規則》修訂的歷史背景
1997年頒布并實施的《事業單位財務規則》(以下簡稱《舊規則》),為事業單位財務行為提供了較完善的財務規則,對事業單位建立健全財務制度,加強經濟核算,保證事業單位健康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自頒布15年來,中國財政體制和社會事業發生了巨大變化和發展,行政事業單位所處的內外、政治環境等逐漸在改變,如資金管理方式由傳統的國庫分散收付制度改為國庫集中收付制之后,預算資金由原來層層下撥給行政事業單位,改為統一保管在國庫單一賬戶。原有的事業單位財務規則已不再適應當前新變化、新形勢的需要。《舊規則》已成為影響我國會計制度體系建設的落后因素。
2012年1月,財政部《會計改革與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提出“服務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管理,大力推進政府及非營利組織會計改革”,將事業單位的會計改革和財務管理的變革提上日程。新修訂的《事業單位財務規則》(以下簡稱《新規則》)于2012年4月起實施,對事業單位精細化管理,完善事業單位財務監督,保證社會事業穩健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新《事業單位財務規則》修訂的主要內容
(一)完善事業單位預算管理
事業單位預算是指以發展目標和計劃為依據,采用科學的方法編制的年度收支計劃。國庫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以將所有財政性資金全部納入國庫單一賬戶體系運行的管理模式替代原有的層層撥付制度,從而提高部門預算的執行效率,所以編制好預算是關鍵。
關于事業單位預算管理范圍,《新規則》在原規定的基礎上增加了“結余”預算相關對頂及管理辦法,從而使預算管理科目更加全面;關于定額或者定項補助,在原“根據事業特點、事業發展計劃、事業單位收支狀況以及國家財政政策和財力可能確定”基礎上增加了“根據事業發展目標確定”強調行政事業單位事業目標導向作用。
關于支出預算的編制,原規定中,收入預算范圍涵蓋了以前年度預算執行情況、預算年度收入增減因素和措施。支出預算范圍涵蓋了事業發展需要與財力。《新規則》在原有基礎上增加了“根據以前年度結轉和結余情況”這一支出預算的數據來源,使支出預算更加客觀,更貼近事實;在第九條、第十條中強調行政事業單位根據規定編制的財務預算在執行前必須經過主管部門的審查核定。對于已經批準的預算,事業單位應當嚴格執行,且在執行過程中,國家對財政補助收入和財政專戶管理資金的預算一般不予調整。
關于行政事業單位決算,明確了關于事業單位決算的涵義,即事業單位決算是指事業單位根據預算執行結果編制的年度報告。并規定“事業單位應當按照規定編制年度決算,由主管部門審核匯總后報財政部門審批。”從而明確了事業單位決算的含義、范圍,提出了編制決算的必要性,并強調必須保證決算數據的真實性、準確性,規范決算管理工作。
《新規則》將執行預算放在一個更加重要的位置,預算制定后須按法定程序審核批準才能生效,一經批準,具有法律效力。經過批準的預算,需配套制定相應的執行計劃,且根據單位項目具體執行進度以月為單位編制用款計劃,并在計劃額度內分配資金,支付方式需通過財政支付或財政授權支付。
(二)強化事業單位收入支出管理
1.關于行政事業單位收入管理
關于事業收入范圍,《新規則》第十五條中新增了“上級補助收入”,即事業單位從主管部門和上級單位取得的非財政補助收入。《新規則》對規范上交國庫資金和財政專戶資金管理提出新的規定,即,按規定應該上繳國庫的資金,不得以任何方式隱瞞不繳,不得滯留、截留、挪用和坐支,防止國有資產的流失。
2.關于行政事業單位支出管理
《新規則》將行政事業單位支出中的事業支出進一步劃分為基本支出和項目支出,并在第十九條中明確了兩者概念,概括來講,基本支出,即為事業單位維持正常運行所發生的必要支出。項目支出指事業單位為完成特定任務和目標所發生的額外支出。
新增第二十一條至二十三條強調支出管理的重要性。國家有關財務規章制度直接規定事業單位支出范圍和開支標準,如沒有統一規定,事業單位可以根據具體情況自己規定,但必須報主管部門備案。事業單位的規定不得和法律、國家政策相抵觸。在非獨立核算經營活動中,事業單位應當正確歸集各項費用,不能歸集的,按照規定的比例合理分攤。
新增二十六、二十七條,強調事業單位應當加強支出的績效管理,提高資金效率。事業單位應當加強票據管理制度管理,以確保票據有合法的來源、真實的內容、正確的使用,不得使用虛假票據。
(三)規范事業單位結轉結余資金管理
在《新規則》第五章中新增了結轉資金管理的相關規定,結轉資金是指因未執行或未完成的預算,需要按規定在下一年繼續占用和使用的資金。經營收支結轉和結余應當單獨反映。財政撥款結轉和結余的使用和管理,不得違反同級財政部門的相關規定。新規定明確了非財政撥款結轉和結余的使用范圍和方式,即,非財政撥款結轉按規定可以在下一年度繼續使用;非財政撥款結余可以按規定提取事業單位員工職工福利基金,剩余部分可用來彌補以后年度收支差額。事業單位應當遵守收支平衡原則,統籌安排、合理使用,從而達到加強事業基金管理的目的。
(四)完善事業單位資產管理制度
《新規則》中,事業單位資產核算范圍有所擴大,在第三十六條中,將在建工程作為單獨一類資產列人資產管理內容;加強了對資產管理的具體要求,新準則提出,事業單位應當以科學規范、從嚴控制、保障事業發展需要為原則展開事業單位資產的管理活動,建立并完善資產管理制度,加強對資產配置、使用和處置的管理,確保資產完整性和安全性,為事業健康長遠發展提供保障。關于流動資產,新準則增加了“零余額賬戶用款額度”等流動資產;第四十條,提高了固定資產的價值確定標準,一般設備單位價值從原來的500元調至1000元,專用設備從原來的800元調至1500元,將“檔案、加劇、用具、裝具及動植物”納入到固定資產核算范圍,且對行業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明細科目做出重大調整,《舊規則》規定,“主管部門可以根據本系統具體情況制定各類固定資產明細目錄。”在《新規則》中,明確由國務院主管部門制定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明細目錄,并報國務院財政部門備案。
關于行政事業單位對外投資,《新規則》規定,嚴格控制資產的對外投資管理,加強審批制度及投資對象的限制,明確了事業單位對外投資,不得涉及風險比較大的企業債券、股票、基金,且不得使用財政撥款及結余對外投資。新規則對事業單位處置相關資產作出了新的規定,事業單位處置資產必須做到公平、公正、公開。事業單位不得擅自出租、出借資產,出租、出借的,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經過主管部門審核同意并報同級財政部門審批。事業單位應當合理利用資產,實現資產使用效率最大化,按照國家規定實行資產共享、公用。
三、對貫徹落實《新規則》的建議
新《事業單位財務規則》完善和彌補了《舊規則》在使用過程中的一些缺陷和不足,能夠與目前社會事業的新形勢以及財政改革和發展相適應。為了使新《事業單位財務規則》能夠盡快落實,應盡快實施已正式頒布的新事業單位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進一步明確財政補助收人與支出的界定;進行一次全面的事業單位資產清查工作,為下一步新制度的執行做好準備;加強培訓學習,提高財務人員素質。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令第68號,《事業單位財務規則》,2012(2).
篇2
一、行政事業單位管理會計的含義
筆者認為行政事業單位管理會計,以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為目標,以提升行政事業單位向社會公眾提供公共產品及服務能力為目的,以行政事業單位的職能活動為對象,通過對財務信息及其他信息的加工和利用并向內部管理提供信息,實現對行政事業單位職能活動過程的預測與決測、規劃與控制、分析與評價等職能的一個會計分支。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的共同點是: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都屬于會計范疇,都起源于企業生產管理;目標相同,不管是向內部或外部提供會計信息,都是為提升行政事業單位向社會公眾提供公共產品及服務能力為目的。管理會計與財務管理的區別。管理會計是通過對行政事業單位職能活動過程中價值形成和價值增值的預測與決策、規劃與控制、分析與評價,確保資源有效利用,提升供給公共產品及服務的能力;財務管理則是以行政事業單位預算資金收支執行為主線,確保各種形態資產的安全完整。具體有以下幾點。會計信息的使用者不同:管理會計信息的使用者僅限于內部管理人員,是保密的;財務會計信息是相對公開的,包括內外部的利益相關方都可獲悉。會計對象不同:管理會計對象是行政事業單位的職能活動;財務會計對象是行政事業單位的資金運動。會計主體不同:管理會計為了能提供便于管理用的信息,會計主體可以是多層次的(如可以是一個責任單元或責任中心);財務會計以行政事業單位為主體并反映其資產負債的財務狀況、收支信息等。會計事項的處理規則不同:管理會計不局限于會計規則、可以不受規則限制;財務會計則以會計準則、會計制度進行會計核算。計量單位不同:管理會計可用非貨幣單位計量(如實物單位等);財務會計則以貨幣計量為主。
二、行政事業單位實施管理會計的準備條件
修改的國家會計法規增加對行政事業單位實施管理會計的相關條文規定,是推動行政事業單位財務會計轉型并同時實施管理會計的重要外部條件。行政事業單位履行職能向社會公眾提供公共產品及服務并消耗財政預算資金,依據《會計法》的規定用財務會計的方法核算、反映預算資金消耗的來龍去脈并形成會計信息,依據《審計法》、《預算法》等相關法規的規定接受財政、審計等國家監督管理部門對財務報告會計信息的評價。財務會計工作理所當然的成為行政事業單位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因此,在行政事業單位實施管理會計也需要有相關會計法規的規定。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合理建立并有效實施,是實施管理會計的重要內部管理條件。行政事業單位合理建立并有效實施內部控制,可為管理會計提供行政事業單位職能活動合法、合規及真實的財務會計信息,也可為管理會計提供行政事業單位職能活動真實、客觀的非財務會計信息。管理會計所使用的基本信息有的來源于行政事業單位職能活動財務會計信息,有的來源于職能活動非財務信息。建立完善適應行政事業單位實施管理會計需要的內部財務會計核算辦法,是行政事業單位實施管理會計的財務會計支持條件。管理會計所使用的基本信息來源于財務會計信息,有的是財務狀況等信息的直接使用,有的是對財務狀況等信息的調整與加工。因此,行政事業單位的財務會計報告的信息必須服務并服從于管理會計提取信息的需要。劃分行政事業單位職能活動成本項目并確定成本歸集方法、成本項目的類別與性能,是行政事業單位實施管理會計的基礎條件。根據經政府批準的職能配置、內設機構及人員編制即“三定規定”確定行政事業單位的職能,依據職能劃分活動項目并確定責任單元。在責任單元內依據職能活動劃分成本項目、確定成本歸集方法。按照成本項目費用與職能活動任務大小的變化關系,確定成本項目的類別與性能。
三、行政事業單位實施管理會計的環節與技術方法
篇3
關鍵詞:事業單位;會計監督;綜合治理
現今,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正處于轉軌變型期,企事業單位的經濟成份日趨多元化,資金渠道也在不斷拓寬。但是,正是由于轉型時期的相關政策法規尚未健全,一系列復雜的經濟現象和不規范的經濟行為才不斷地出現。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原因當然很多,但會計監督的弱化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
一、事業單位會計監督弱化的原因
會計監督弱化,必然導致會計信息失真,而會計信息失真,必然影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為解決這個問題,強化對事業單位會計工作的監督。我國政府先后出臺了《事業單位會計制度》、《事業單位財務規則》、《事業單位會計準則》等一系列的法規、制度。制度的出臺在一定程度是防止了會計信息失真的問題,但為什么還出現這樣的問題?筆者認為有以下幾種原因:
1.造假成本低廉,誘發造假行為
我國涉及對會計信息失真現象做出處罰規定的法律很多,如《會計法》、《公司法》、《證券法》、《刑法》、《注冊會計師法》等相關法律。但由于種種原因,普遍存在著執法不嚴、懲治力度不夠的現象,不能起到懲戒作用。比如:(1)發現機制缺乏有效性和健全性,由于我國市場經濟體系尚不完善,各種制度尚未理順,無章可循、有章不循的現象仍較普遍。(2)懲罰乏力,對違法違規行為,不僅缺乏刑罰和經濟制裁,而且缺少道德和名譽損失,舞弊者不以為恥,有的還以此為榮,良好的道德和信用并不能帶來相應的收益。(3)監管部門監管不力,他們主要依靠行政處罰手段來應對會計信息造假,對直接責任人追究刑事責任的卻很少,民事賠償更是微乎其微。與普通商品造假一樣,造假的會計信息造成的后果是預期收益大于預期成本,一定程度上縱容了會計信息失真現象的泛濫。(4)利益驅動,某些企業經營者存在違背會計規則提供虛假會計信息從而使自己收益 (報酬、升遷等)增加的動機。
2.單位內部財務監督制度不健全,控制不力
目前,一些事業單位的財務制度仍存在著不健全的問題,隨著計算機在會計領域的廣泛使用,與之相適應的會計監督制度卻沒有建立起來,因而使“兩套賬”或“賬外賬”等違紀現象有了鉆空子的機會。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控制不力,必然導致私設“小金庫”、“白條”入賬等違紀現象的出現。
3.單位負責人會計信息準確意識薄弱
由于事業單位的非營利性,致使許多事業單位的管理者對會計工作不重視,對有關會計方面的知識也不愿意認真了解。由于單位領導不了解會計知識,不認真監督,便給有些想鉆空子的人提供了機會。財務數據是領導者進行正確決策的重要依據,對這個問題事業單位的領導者必須予以重視,只有領導者懂業務,才能對財務工作進行有效監督,也才能有效地避免其下屬單位人員做假帳、偽造會計憑證、辦理違法會計業務的問題。
4.外部監督不得力
由于事業單位的特殊性,其內部會計信息的使用人數較少。因此,使社會大眾很難有機會對他們進行真正有力的監督,這就為會計信息失真提供了外部條件。據大量有關資料顯示,每年的財稅檢查,有許多事業單位的財務制度不夠健全、賬目不夠清楚,存在著許多偷稅、漏稅、欠稅現象。特別是在個人所得稅的問題上,事業單位代扣代繳,有不繳或少繳的問題,沒有有效的外部監督,便使人沒有了做好工作的壓力,這樣,他們往往疏于業務,不認真做自己的工作。
二、加強事業單位會計監督的措施
1.對單位負責人進行再教育,強化會計監督意識。2000年7月,新《會計法》實施,新《會計法》明確規定,單位負責人是會計行為的責任主體。這就要求,單位負責人必須明確自己的職責,加強責任意識,切實負起責任,明確保證會計信息準確的極端重要性,認真搞好財務監督。無數事實證明,某項工作只有領導重視,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解決問題,對于財務制度,更是這樣。
2.強化法律意識,提高會計人員素質。要保證認真執行財務制度,最關鍵的還是財務人員,因為他們是具體干這項工作的。要使財務人員做好財務工作,關鍵是強化會計人員的法制觀念,要讓他們知道違法行為的嚴重性;其次,要讓他們具有良好的會計職業道德,做事要以黨和人民的利益為根本利益;第三,應盡量為會計人員提供繼續教育的機會,使會計人員掌握現代會計知識,與時俱進,及時更新知識體系,提高規避防范違反財務制度的能力。
3.健全事業單位的內部監督機制事業單位要根據新任務、新情況,制定出適用的規章制度,使內部控制制度充分發揮其作用。同時,事業單位還要制定出明確的崗位責任制,確保權益的相互制約、相互牽制。對關鍵崗位及容易出問題的薄弱環節,進行重點稽核。
篇4
關鍵詞:科研事業 財務會計 改革
財務會計部門是科研事業單位結構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不僅為科研事業單位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資金保證,而且還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科研事業單位的可持續發展。然而,隨著科研事業單位發展腳步的不斷加快,對財務會計工作的開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會計準則和制度所呈現出來的問題也越來越明顯。鑒于此,如果想要從根本上促進科研事業單位的良性運作,對財務會計工作進行不斷改革與發展是不容忽視的。
一、規范制度,轉變傳統的財務會計工作觀念
在市場經濟的不斷推動下,傳統計劃經濟模式下財務會計工作理念必然無法滿足科研事業單位的發展需求,因此,轉變傳統的財務會計工作觀念至關重要,其不僅是確保單位財務管理工作順利開展的基礎,同時也是實現科研事業單位財務會計管理與時俱進的重要依據。實現財務會計工作觀念上的轉變,首先要在國家出臺基本政策的基礎上,結合當地政府的實際情況出臺鼓勵科研事業發展的配套政策和財務會計規章制度,以上海市為例,為了進一步推動上海市科研事業單位的發展,上海政府先后出臺了上海市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資金管理辦法、上海市國資委系統推進科教興市管理工作試行辦法以及專利資助辦法實施細則等。以上配套政策的實施不僅提升了企的自主創新能力,而且改善了投融資環境,從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上為科技研發工作提供了充足的制度保障。
二、規范全面預算,為精細化預算管理奠定基礎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經濟增長方式也從原有的粗放型逐步向集約型轉變,這種情況下,科研事兒單位如果想要得到良好的發展,就必須要進行精細化管理。在實施成本精細化管理的時候,規范全面預算是非常重要的,其不僅是開展預算管理精細化的基礎,而且也是確保資金有效利用的重要保障。財務會計的精細化管理,首先對財務管理職責的進行充分明確,之后,就必須要積極行使財務管理人員的權利。由于各個科研事業單位對經營的目標不同、需求不同,因此,在實施財務會計精細化管理的時候,必須要結合單位自身的實際情況,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建立科學合理的財務管理、會計核算、資金管理、固定資產管理、預算管理、成本費用管理、對外擔保、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內部審計、責任會計、財務會計報告等一系列資金管理制度。只有這樣,才能夠從根本上提升財務會計的管理效率,促進科研事業單位的良性發展。
三、規范專項資金管理,提高科研資金的有效利用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因此,國家每年都要在科技研究上投入大量資金,這就對科研事業單位的財務會計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雖然當前國家政府和地方政府先后出臺了多種資金管理制度,然而科研資金的利用率仍然沒有得到有效保障。因此,為了有效解決該問題,對專向資金管理進行進一步規范是不容忽視的。首先,國家政府應該加大對專向資金管理的重視程度,結合當前科研事業單位發展的實際情況,不斷對管理制度進行完善與規范,進一步實現制度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并確保各項制度能夠在科研事業單位發展中得到切實落實。其次,地方政府應該積極配合國家出臺的相關政策,在此基礎上出臺一些針對本地區科研事業單位發展的政策,以此來更好的促進財務會計管理工作的有效開展。最后,科研事業單位本身也應該制定相關的配套管理制度,并根據未來發展的實際情況對管理制度進行不斷完善,對各類專項資金從源頭上規范管理、明確核算要求,資金使用中嚴格控制,以此來確保國家科研經費撥款的安全性、專用性和有效使用。
四、規范會計基礎工作,強化內部控制制度建設
在科研事業單位發展過程中,會計基礎工作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其不僅是各項會計業務的立足點,同時也是整個會計財務管理工作開展的重要依據。因此,會計基礎工作一旦缺乏規范性,那么勢必會影響到科研單位財務管理的整個體系。因此,規劃會計基礎工作同樣不可忽視。
五、積極開展科技創新績效評價工作
為了能夠是財務會計管理工作的開展適應不斷發展的科研事業單位的需求,積極開展科技創新績效評價工作不容忽視的,科研事業單位應該將科技資產進行有效利用,充分發揮科研設備效能,以此來實現資源的有效整合和高效配置。
六、結束語
綜上所述,財務會計工作是否能夠科學、合理的開展直接關系著科研事業單位未來的發展。隨著科研事業單位發展對財務會計管理要求的不斷提高,結合單位發展的實際情況,從多個方面開展財務會計改革與發展工作不容忽視。從本文的分析我們能夠看出,相關部門人員除了要轉變傳統的觀念之外,還要從全面預算和資金管理出發,對財務會計進行改革,只有這樣,才能夠從根本上促進科研事業單位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穆家樂,馬月蘭,沈又梁.科研事業財務會計改革與發展探索[J].《新會計》.2009(02)
篇5
(一)新舊會計制度適用范圍不同
會計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主要目標,運用專門方法對企業、機關、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的經濟活動進行全面、綜合、連續、系統地核算和監督,提供會計信息,并隨著社會經濟的日益發展,逐步開展預測、決策、控制和分析的一種經濟管理活動,是經濟管理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舊的會計制度區分不同的行業和經濟成分,這就造成了不同性質單位和不同行業之間會計信息難于比較。新的會計制度沒有行業和經濟成分的界限,在全國形成了一致的事業單位會計核算制度,不同的事業單位和性質的行業可以對會計信息進行對比。
(二)新會計制度更加重視會計實質,重視會計地位
會計信息進行整理核算時,經常出現一些經濟實質和法律形式不一致的情況。比如,對于融資租的長期資產,在租期內可以給承租人帶來收益,因此可以計提折舊和大型修理費,舊會計制度里未進行詳細說明,只指出遵守實質重于形式原則。
(三)新會計制度的資產更符合實際,減值準備的計提范圍擴大
單位取得各項財產時按照實際成本核算,遵守歷史成本的要求。在新會計制度里,發生減值的財產,按照規定應計提減值準備。通過對歷史成本要求的修訂,可以讓本單位的資產依據市場價計算價格,擺脫歷史成本的約束。這樣做,可以使單位進行最佳的經營決策,從而保障投資者和債權人的權益,還能增加單位市場競爭力。
二、事業單位會計改革的前進方向
舊的事業單位會計制度在2012年被新的事業單位會計制度代替,原來的會計制度已經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新補充的關于國庫集中、政府收支、部門預案等內容。此外配合財務方面的有關制度,事業單位會計考慮了財務、預算、資產、成本等客觀需求,對全面反映經濟社會發展、不同行業進行對比提供了一致性標準。
(一)事業單位財務預算法律體系更完善
形成了有關財經制度的法律體系,更加科學化、規范化地對解決法律法規問題,人們的法律意識明顯增強,財務法律體系立法更加合理,預算管理法律意識更強,形成了比較好的法律環境。法律體系取得一定成就,財務法制更加健全,操作更加合理、規范、合法,財政預算管理運行效率得到較大提升,財務預算管理的權威性得到增強,公信力得到提升。
(二)預算編制方法進步
舊的預算編制出現了較大的弊端,當前的經濟環境已經不使用于舊的編制制度,預算的制定存在不嚴謹、不科學,改革舊的預算編制制度很有必要。目前引用的零基預算,使用時更加合理,時應當今的經濟社會環境。另一方面,預算資金較少中間環節,直接撥付到項目上,可以減少中間環節再分配的發生,極大避免資金挪用情況的發生。改進后的預算編制辦法,可以提高資金的運行效率,實現預算的目的。
(三)重視預算績效管理反饋
重視預算后績效的反饋管理,加大各個環節重視力度,對反饋的信息進行及時有效地分析,績效考核之后,把反饋的信息及時的反饋個相關單位和人員,所有對象進行相應的總結,找出存在的差距,需找解決辦法,提高工作質量。通過預算,強化通過預算應對風險的能力,重視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特別重視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從各個方面評價項目進展的科學性。
(四)完善后期績效預算考核
使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對預算進行評價考核,考核時根據投入產出,社會效益。項目目標為導向進行。采用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體現出事業單位預算績效的完成程度。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財務監督和管理方面進行合理創新,需找一套行之有效的辦法,并進行相應推廣。
三、對事業單位會計制度創新的措施
(一)加強對預算的監督,責任和權利基本對等
由于管理者對預算的監督松懈,造成部分事業單位的預算信息存在失真情況,相關負責人要加強監督和管理,把事業單位發生的收支都歸入預算機制進行核算,實現資金管理高效、規范。在預算會計中均衡權利和責任,使責任和權利基本對等,避免權利過于大于責任,保證會計信息透明,客觀反映單位資產、負債、財務運行情況。強化責權發生制,只要是本期發生的費用,即計入會計子目。通過合理的會計規則,科學準確確定事業單位的資產和現金流量,正確地進行成本分析。利用信息技術和計算機技術,對產生的數據進行處理,實現對數據的高效處理,對事業單位的資金流動進行實時監控。注重職工職業素養提升,恪守會計職業道德和行為規則,嚴格監控會計事項的真實性,推動責權發生制的不斷完善,提高會計工作的質量。根據事業單位的實際情況,從各方面增強會計信息的全面性、真實性和透明性,嚴格遵守責權發生制。作為會計工作的主體,會計人員的素質對于會計工作的順利開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一定要提高會計人員的整體素質,具體來說:一方面,加強對會計人員學習培訓工作,注重提高會計人員的理論水平和業務能力,保證會計工作質量,推動會計工作業務水平和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另一方面,要嚴格把握招聘環節,招聘時一定要選擇具有一定專業素質而且具備資格證書的人員,不能為了節省成本而選擇沒有受過專業教育的人員從事該項工作,并且要熟練掌握計算機技術和會計電算化,從而將會計在管理中的作用更好發揮出來。
(二)完善預案會計信息系統,增加財務報告的透明度
會計信息化是將現代信息技術應用到了傳統的會計工作中,然后在日常的會計工作中,通過對當前的相關法律和法規進行一定的分析和總結才逐漸形成的,而會計的信息化和標準化能夠更準確界定會計活動中的相關事物和概念,有利于保證會計活動的順利開展,能夠幫助單位的決策者更好進行經營決策,使各個行業能夠健康發展。
信息系統可以滿足會計信息系統使用者的需求,因此,事業單位如果沒有信息系統,信息系統不具有針對性,就難于男足信息系統使用者。事業單位建立信息系統,可以提高信息的獲取、利用效率。有效地利用信息,單位可以建立一套適合自己的評價體系,增加工作的透明度和公正度,提高會計質量。因此,事業單位建立自己的信息系統,能夠增強財務信息處處理的系統性和準確性,實現事業單位的可持續發展做好充分的準備。
(三)重視預算會計目標管理,科學編制預算
使用科學的方法編制預算,重視事業單位預算會計編制的管理,保證會計信息不失真。在進行預算編制時,做好細節,防止出現錯漏和重復編制,財務管理人員進行合理配置,預算資金的利用效率,公共的資金公共化,透明、公開。對事業單位收入進行合理考評,限定合理范圍,吸收企業會計的優點,進行會計細化;在現今使用上,實行責權發生制代替收付實現制。從而可以對事業單位的運行進行全面的資金分析,保證收付平衡還有稍有結余,達到決策科學合理。
(四)完善事業單位預算體系,增強針對性
現階段,我國的事業單位會計和財務會計存在較大的不適應性,系統性統籌規劃比較欠缺,缺乏針對性,由此造成事業單位財務核算不合理,有較多不完善之處。完善事業單位預算體系,是對預算會計的合理改革。所以,事業單位和相關主管部門應根據事業單位會計合算的實際特點,對事業單位預算體系進行合理完善,解決實際問題,體現科學性實用性。參考西方發達國家事業單位預算的處理辦法,吸收相關理論,汲取我國企業會計改革的經驗教訓,形成我國的一套理論體系和實際操作辦法。規范事業單位會計核算,遵守統一會計的前提下,形成規范高效的核算制度,增加會計核算指標的可比性和統一性。
(五)在建工程科目的引入和基建制度并行
在建工程科目隨著這次修訂,進入會計科目,從而解決了在建項目支出長期以獨立之處形式進行,事業單位會計核算制度進一步完善。國家對基建賬戶管理越來越嚴格,基建賬戶以國庫集中支付為主。事業單位納入國庫集中支付的自建項目,都是從零余賬戶中撥取,事業單位拿到到賬通知書后,按照最新會計制度的要求,記入“財政補助收入”,或者記入“基建撥款”。
篇6
【關鍵詞】會計工作 經濟 法規 發展趨勢
一、會計工作的現狀
會計活動是商品經濟的產物,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會計工作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對會計工作也提出了許多新的、更高的要求。1999年10月31日新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要求在會計工作中要準確地反映經濟活動的狀況,為經濟管理決策提供真實可靠的會計信息。明確規定必需依法辦理會計事務,同時,又加大了對會計工作中弄虛作假的懲治力度。但目前我國實際的會計工作狀況卻不容樂觀,存在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會計委派制與現行有關法律相悖
在現行的會計工作中,部分單位實行的是會計委派制度,這與我國的有關法律相矛盾。一是與《會計法》的有關規定相矛盾。《會計法》第三十六條就明確規定:“各單位應根據會計業務需要設置會計機構,或者在有關機構中設置會計人員并指定會計主管人員;不具備設置條件的,應當委托經批準設立從事會計帳財業務的機構記賬”。第二十九條又規定:“會計機構、會計人員對依法不能行政處理的事項應當立即向單位負責人報告,請求查明原因,做出處理”。這些規定都是法律賦予單位負責人的用人自,也就是說不是由他人統管統派的。二是與《公司法》的有關規定相違背。《公司法》第四十六條九款明確規定:“有限責任公司的董事會有權聘任或者解聘公司經理,根據經理的提名,聘任或者解聘公司副經理、財務負責人,決定其報酬事項”。而實行會計委派制顯然與此法中企業應享有的對會計機構、人員選擇、任免的自由權不相符。
2、部分會計人員缺乏職業道德
首先,我國會計人員職業道德規范尚不完備。我國僅有一部《守則》,適用于注冊會計師,絕大多數會計人員尚無適用的職業道德規范。而《守則》有兩個明顯的缺陷,一是可操作性差,二是不能反映會計職業道德的本質。其次,根據美國學者考爾伯格的道德發展“三段論”,我國會計人員作為整體,其道德意識的成熟程度還在放縱段。最后應指出的是,目前我國尚未具備用以支撐會計人員道德行為的環境,諸如公司上市的操作、事務所的掛靠體制、行政事業單位財務活動無透明度、某些政府管理部門搞特權等環境因素,都在不同程度地誘發會計人員采取不道德行為。例如被審計的國有企業財務報表,盡管被送到財政局、稅務局、銀行甚至體改委、經貿委等,但事實上誰都無意關心這些報表的真假虛實。這樣一來,國有企業審計毫無風險,社會監督中介機構自然要去爭奪國有企業這塊地盤;另一方面,國有企業在聘請事務所時,也像逛商店一樣,哪個所適合自己的口味就委托哪個所,結果使注冊會計師和會計人員要么因堅持道德標準被淘汰,要么未被淘汰就道德墮落。
3、會計信息嚴重失真
會計信息是決策者進行決策的重要依據之一,其最基本的質量特征就是決策有用性,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是保證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確決策的基本前提和條件。由于各種原因, 目前我國存在十分嚴重的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無論在宏觀上還是在微觀上都危害嚴重。近年來,會計信息失真現象越來越嚴重,弄虛作假的報表日益增多。2001年審計署組織力量對1290家國有控股企業的資產負債損益情況進行審計,發現會計報表嚴重失真的企業占68%,有的虛贏實虧,有的虛虧實贏,有的把大量資金體外循環或私設小金庫,各類違紀違規問題金額高達1000多億元。上市公司中也出現了諸如瓊民源、銀廣廈等嚴重的會計造假事件,企業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已成為社會關注的問題之一。
4、在會計工作業績宣傳上有偏差
會計工作的任務,不僅要守法和聚財,而且還要向內部和外部負責。可如今在輿論導向上卻重效益輕執法。在介紹企業財務人員先進事跡時,有關企業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的報道比比皆是,而在維護法紀、頂住壓力、如實反映事實的報道卻少得可憐。財會人員若主動暴露了存在的問題,不但會在內部受到非議和排擠,更可悲的是外部也得不到應有的支持和保護。
二、我國會計工作的發展趨勢
1、會計法規將不斷加強和完善
目前,我國對造假的處罰往往是“重經濟處罰,輕行政、法律處罰;重對單位處罰,輕對個人處罰;重內部處理,輕外部公開處理”。這種處罰力度的不到位,必然會導致公司造假鬧劇不斷發生和加劇。如違反稅法偷逃稅款,往往是責令企業補繳稅款和罰款了事,當事者(包括企業領導和財會人員)一般不承擔法律責任和經濟責任。所以,他們仍會無視法律法規,變本加厲地制造虛假會計信息。因此,加強會計法制建設,不僅是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規則的重要方面,也是轉變會計管理職能、保證會計規則正常運轉的客觀要求。隨著社會的發展,會計法規將不斷加強和完善,在抓好已有法規制度貫徹實施的同時,應進一步完善以《會計法》為中心的會計法規體系,積累經驗,使《會計法》的各項規定具體化。不斷宣傳、學習、貫徹會計有關法規,采取切實措施,認真查處會計規則中的違法違紀行為,保證會計工作有法可依,違法必究。
2、誠信是會計發展的必然趨勢
會計誠信問題既是一個經濟問題,又是一個道德問題。誠信體系的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當前,會計誠信缺失已引起決策機構、出資人、債權人和廣大投資者及社會其他人士的極大關注。因此加強會計誠信建設,已成為政府、企業界和學術界共同關注的課題。進入市場經濟以后,誠信也被賦予了更多的物質內容,從道德追求進入物質領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誠信既是道德資源,又是經濟資源,在保障交易正常進行中具有重要作用,推動了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市場經濟越發展,誠信的作用就越重要。如果說傳統文化的誠信強調“克己有禮”,那么現代誠信則強調“互利”和“雙贏”。因此,誠信在倫理學家看是道德資源,在經濟學家看是經濟資源,是市場經濟正常運轉的基礎。在經濟活動中,若道德缺失,信用遭破壞,就會導致市場秩序混亂,交易鏈條中斷。如作為市場經濟核心的銀行,誠實守信就是其發展的基礎。離開誠信,股票、債券及其他金融衍生工具也都無法發展。
3、會計走向系統管理
會計系統是由相互聯系和作用的若干要素結合而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既是一個封閉系統,又是一個開放系統。而系統又因客體的不同可分為各種不同的子系統,包括會計預測、會計決策、財務計劃、會計控制、會計考核和會計分析等。由于客觀存在的運行受系統內外各種因素的影響,所以會計管理應重視系統管理,即對會計系統的整體進行管理,對子系統也要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系統來進行管理。
4、會計管理將重視無形資產的管理
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企業管理從對有形資產管理轉向重點對無形資產進行管理。由于投資“無形化”,使企業形成大量無形資產,而這些無形資產主要表現為知識產權和人力資源。因而,對無形資產的管理,實際是對知識產權和人力資源的管理。知識產權是指從事智力創造性活動取得成果后依法享有的一種無形財產權,它包括工業產權和著作權兩大部分,其中的工業產權由發現權、發明權、商標權、專利權等構成。
5、會計走向電算化
實現會計工作的現代化,是推行會計改革、充分發揮會計管理職能的重要保證。隨著時代的發展,會計走向電算化是必然的趨勢之一。高新技術信息產業的迅速發展、效益的競爭、市場的競爭關鍵在于信息的競爭。加強會計電算化事業,重點要做好以下四項工作:一要研究制定總體發展規劃,以引導我國的會計電算化事業有計劃、有步驟的發展;二要制定出臺會計電算化管理體制,逐步把我國的會計電算化事業引向制度化、法制化的軌道;三要加強會計軟件市場的管理,搞好商品化會計核算軟件的評審工作,推動我國會計軟件整體水平的不斷提高;四要開展會計電算化人員崗位培訓,培養一支適應時代要求的會計電算化人才隊伍。
6、會計的社會監督體系將逐漸完善
隨著社會的發展,將逐步完善以注冊會計師為主體的社會監督體系,加強各職能部門的協調管理,強化會計監督體系。目前很多的注冊會計師沒有真正履行監督職能,“銀廣廈”、“安然”事件給我們的警示就在于注冊會計師對現有準則的執行存在重大疏忽與不力。因此, 在會計監督中單純強調內部監督是不夠的,必須同時強化對會計工作的外部監督,也就是加強政府監管和社會監督,建立一整套合理的社會監督體系,有效制止和防范利用會計報表弄虛作假,提高會計報表質量,依法實行企業年度會計報表由注冊會計師審計的制度,變突擊審計為制度化、標準化的經常審計,逐步健全國有企業事業單位會計報表管理和會計信息質量檢查制度,使會計的社會監督體系不斷完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孟凡利:會計職業道德[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
[2] 盛薇:會計職業道德建設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6.
[3] 姚青:淺析會計基礎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3).
[4] 李國平:會計工作現狀及面臨的挑戰[J].安徽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5(5).
[5] 任曉娟:會計誠信問題的現狀與對策研究[D].西安:西北工業大學,2007.
篇7
關鍵詞:財政管理鄉鎮財政會計基礎工作問題與對策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reform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in recent years gradually objectively on Township finance in particular on rural financial accounting Foundation ha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Audit and inspection conducted on Township finance in recent years, financial accounting work in villages and towns still exist many problems that cannot be neglected, directly affects the quality of the analysis of the report and the revenue and expenditure and the accuracy of the decision, on these issues, this article made some appropriate solutions.
Keywords: financial management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ural financial accounting work
[中圖分類號] [F292][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
我國鄉鎮財政試點工作始于1984年。二十余年來,鄉鎮財政為鄉鎮一級政府履行政權職能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作為鄉鎮財政基礎的會計工作也歷經了幾次會計制度改革,不斷發展壯大。
一、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會計主體分不開
部分鄉鎮財政所總預算會計與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分不開,他們往往既擔負著財政所總預算會計的職能,又承擔著鄉鎮機關和事業單位的會計核算任務,集多項獨立的職能于一身。賬簿使用一套,憑證裝訂成一本,會計主體分不清,會計職責“串位”,這與國家會計規則和相關《會計制度》的要求極不相符,與財政改革和財政所標準化建設對鄉鎮財政總預算會計的職能要求相差甚遠。
(二)會計賬簿不規范
1.賬簿設置不全。一些鄉鎮的明細賬尤其是往來明細賬往往沒有設置,多年后賬面上的往來項目誰也說不清,只得調賬處理,給國家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2.科目設置不統一。個別鄉鎮財政所會計不按國家規定的統一會計科目設置賬簿,自編、自造會計科目,給統計、匯總和編制會計報表帶來很大麻煩。
3.記賬不符合要求。隨意使用圓珠筆和紅筆記賬、隔頁跳行、挖補、涂抹、刮擦或用化學藥水除跡等情況時有發現。
4.對賬不及時。平時不對賬,以至于年終結賬編制決算時與上級財政及村級各單位的往來和撥款支出時有不符。
5.結賬不規范。該沖銷的收支余額有的不沖銷,連年結轉,有的沖銷時連記賬憑證也不填。
(三)制度執行易走樣
實際執行中財會人員的職責分工和手續傳遞不符合《會計法》及財務規則的要求,會計監督和制約工作跟不上。檢查中筆者發現,有的鄉鎮會計、出納一人兼;有的鄉鎮雖然會計、出納分開了,但出納包攬所有的資金收付業務(包括銀行存款的收付等),會計只是將月底轉來的有關憑證和手續整理后記下賬、報下表完事,會計總賬上反映的“銀行存款”(或“國庫存款”)、“現金”余額與出納員掌握的實際余額不符,會計職位形同虛設,會計監督職能嚴重不到位。
(四)憑證填寫把關不嚴
真實性、完整性、合法性應是原始憑證審核的主要內容,但檢查中記載不準確、不完整、白條入賬、甚至弄虛作假的情況時有發生。記賬憑證是根據原始憑證及有關資料編制、載有反映經濟業務的會計分錄及簡要內容、直接作為記賬依據的書面文件,《會計基礎工作規范》及相關制度、規則對它的填制都有明確的規定和要求,但實際工作中見到的記賬憑證卻五花八門:有的記錄內容與所附原始憑證不符;有的一張記賬憑證上“多借多貸”;有的記賬憑證編號不連續;有的兩種墨水混用甚至使用鉛筆或圓珠筆填寫;有的填寫時隨意隔行或涂改等等。
(五)會計賬表不統一
會計報表有的估列代編、賬表不一致,有的前后數字不銜接,有的項目不全,更為普遍的是只填數字、懶于文字說明和分析。
形成上述狀況有其復雜的主、客觀原因。客觀方面:
1.從現有人員構成情況看,文化水平普遍較低,學財政、財會等相近專業的大中專畢業生所占比例很小,會計基礎知識普遍缺乏,有的甚至未取得會計職業資格從業證書便匆匆上崗;
2.鄉鎮工作性質決定下村、下廠時間多且無規律,往往一人兼多項工作,很難擠出固定的時間熟悉財會業務;
3.目前大部分縣(市)鄉鎮財政人員的管理體制有諸多弊端:人事調動權歸組織部,管理使用權歸鄉鎮政府,縣財政只負責業務指導。這樣的管理體制很難保證從業人員的職業資格和業務素質符合要求,縣財政下大力氣組織的業務培訓收效也不理想;
4.財政所職能尚不健全。財政所是鄉鎮政府的重要職能部門,但作為最基層的財政干部,在實際工作中只是鄉鎮政府的幾名普通工作人員,往往沒有自主安排自己本職工作的權力,只能圍繞鄉鎮的“中心工作”轉,自身的本職工作必須靠加班加點來完成,其固有的各項職能在工作中也大打折扣。這樣下來,財政所人員的業務素質難說提高;
5.監督檢查工作缺位。多年以來的財務檢查和審計工作往往只針對違規、違紀問題,對會計基礎工作普遍重視不夠。主觀方面:一是財政所的工作量較大,待遇較低,財會人員對業務學習缺乏應有的熱情;二是對業務學習的認識普遍不高,知難而退,得過且過,應付心理占優勢。
二、相關對策
1.實行縣級以下財政垂直管理
這樣,既能使現有人員尤其是財會人員保持相對穩定,又便于有計劃地對他們進行業務培訓和專項考核,可促進業務素質的快速提升。
2.健全財政所職能
財政所要與鄉鎮繁雜的其他“中心工作”適當脫鉤,同時健全財務管理與監督職能,確保有獨立的時間安排自身工作和學習、處理自身業務,實現真正的一級政府、一級財政、一級預(決)算制度。
3.強化會計基礎工作培訓
建立健全崗前培訓和定期、輪流培訓制度,強化落實,常抓不懈。
4.建立健全考核和激勵機制
使業務考核與獎懲、職務升遷掛鉤,從根本上調動基層財政人員對業務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既有壓力、又有動力,變被動學為主動擠時間去學。
5.切實提高基層財政人員的政治和經濟待遇
鄉鎮財政人員既要“包村”、維穩,干好鄉鎮的“中心工作”,還要加班加點記賬、結賬、報表,很是辛苦。但就目前鄉鎮干部總體情況看,鄉鎮財政人員的政治和經濟待遇明顯偏低。
6.提高準入門檻,把好進人關
目前,各地大學生的就業形勢都不十分樂觀,財政、財會類的畢業生競爭更激烈,縣級組織、人事和財政部門應盡快研究引入競爭機制,提高財政所準入門檻,對不合格的混崗和臨時人員有計劃、有步驟地分流和辭退,把專業對口、具有專科以上學歷的較高素質人才招錄進來,給基層財政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篇8
[關鍵詞]非營利;社會組織;事業單位;改革
作者簡介:田圃德,男,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高級工程師,北京 100053
國外沒有事業單位的說法。在西方發達國家,那些介于政府與企業之間的所謂第三部門(非營利社會組織),發揮著類似于我國事業單位的職能作用。
一、國外非營利社會組織的概念及屬性
非營利社會組織是英文Non-Profit Organization(NPO)的中文譯名,是指那些不以營利為目的、主要開展各種公益性或互益性社會服務活動的民間組織。西方經濟學將非營利組織定義為“以推進科學、教育或慈善事業”發展的,“不能向其控制人收益處置任何凈利潤的機構,所謂控制人可以是該組織的成員、管理人員、董事或信托人”。在經濟學文獻中,非營利組織通常指“私人所有”的機構。在發達國家,非營利組織一般被看作是與私人部門、政府并立的第三部門。[1]
非營利社會組織的概念現在被廣為使用,已成為一個有固定含義的國際化、全球化的概念。它實際上反映著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種基本社會組織形式。這種社會組織形式具有非營利性、非政府性和志愿公益性三種基本屬性。
1.非營利性。作為非營利社會組織,非營利性是它的基本屬性。非營利性具體包括三個方面:第一,這種組織不應具有明確的牟利宗旨或動機。這一屬性無論是在發展中國家,還是在發達國家,都是被普遍認同的;第二,它不具有利潤分配機制。作為非營利社會組織,不應有分紅機制,它可以開展經營活動,但經營所得不能通過任何形式轉化為任何人的私有財產。關于這一點,很多國家以立法形式明確規定,非營利社會組織不得把經營所得分配給所有者;第三,它的財產及其運作財產的收益不歸屬任何個人,而屬于社會。作為非營利社會組織,其主要的財產應當來源于社會捐贈和其他公益性的資源,不應來源于市場,所以非營利社會組織的產權基礎不應是私人產權,也不應是國家產權,而應當是基于捐贈等公益資源的公益產權。
2.非政府性。非政府性也是非營利社會組織的基本屬性。它在體制上獨立于政府,不受政府直接管轄,是這類社會組織區別于政府組織的本質屬性。非營利社會組織的非政府性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它具有自治性,在決策機制上不依賴于政府,在組織上獨立于政府;二是具有草根性,也就是說非營利社會組織不存在像政府那樣的自上而下的等級體系,不是權力的運作機制,而是面向受益者的社會服務機構,是一種網絡式、扁平式的組織結構;三是不存在壟斷性的權力控制和支配機制,特別是不存在行政壟斷性的權力控制。非營利社會組織的非政府性,可能是中國事業單位改革中遇到的非常突出的一個問題。中國的事業單位從起源上看,都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是國家動用財政資源舉辦的主要開展各種社會服務活動的社會組織。[2]現在我們正在積極推動事業單位改革。如果改革以后,這些事業單位從財政上、編制上脫離國家體系,成為具備非政府性的非營利社會組織,那么它們的生存發展可能就面臨很大的問題。但是不管怎么說,作為非營利社會組織,非政府性是一個基本前提,不具備非政府性的社會組織應該稱不上是非營利社會組織。
3.志愿公益性。非營利社會組織的志愿公益性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其主要資源來源于社會,是通過志愿服務和社會捐贈形成的,志愿服務是非營利社會組織所特有的社會資源。社會捐贈也是一種志愿資源,是相對于納稅來說的。納稅是強制性的,國有資產主要就是通過稅收形成的。非營利社會組織所運作的資產則主要通過志愿性的社會捐贈和志愿服務形成,他們的產權基礎既不應是私人產權也不會是國家產權,而應當是區別于私人產權和國家產權的新的產權形式。這種公益產權是基于捐贈和志愿服務形成的、面向提供各種公益性或互益的特殊的產權形式,來源于社會并用之于社會,其運作管理要接受社會的監督。
一般來說,我們認為只有具備了上述三個方面的基本屬性,一個組織才能稱之為非營利社會組織。
二、非營利社會組織的主要功能
1.提供公共物品。非營利社會組織在公共物品的創造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一般情況下,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只是為了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這就必然導致一定群體的特定需要難以得到滿足,而非營利社會組織可以在這方面彌補政府的不足。
2.代行政府職能。通過對國外非營利社會組織的發展及其管理進行研究,可以發現非營利社會組織最主要的資金來源就是政府。根據這一事實,我們可以將非營利社會組織視為“政府的助手”,即政府通過自身機構以外的實體來執行自身的部分職能。因此,非營利社會組織不是市場職能與政府職能的替代品,而是政府的互補品。
3.推動社會發展。非營利社會組織通過生產各種公共物品來增進社會福利,例如賑災、計劃生育、養老、日托、保健等。而且,非營利社會組織還有力地推動社會廣泛關注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資金與人力薄弱的某些行業,幫助遭遇困難的弱勢群體。
4.促進社會適應。非營利社會組織為來自不同社會和文化背景的人提供了一個特別的緩沖環境,可有效地滿足人們被接受、認同的需要。非營利社會組織還扮演著社會批判的角色,對整個社會系統起著糾錯的作用。所以,不管非營利社會組織有時令政府厭煩、憂慮,但事實上,它們對社會的發展進步是絕對有用的。
5.有效配置資源。非營利社會組織籌集了大量的社會資源,并為實現社會目標對社會資源進行重新分配,使資金、技術、智力形成從城市向農村、從高社會階層向低社會階層、從發達地區向不發達地區、從發達國家向不發達國家的流動。例如,美國民間每年約有5000億美元投入非營利事業。[3]其中,僅個人捐助一項在1000億美元以上,大大填補了政府用于這方面的資金不足。而且,非營利社會組織的介入還增加了資源配置的透明度和合理性。由于廣大群眾參與,這一部門直接在群眾監督下進行,能較好地避免貪污、浪費。不僅如此,還能較充分地利用社會上閑置或未能充分利用的各種資源。
三、國外非營利社會組織的行業分布
1.英國和日本的非營利社會組織主要以教育服務為主。經過比較研究發現,英國和日本的教育在非營利社會組織支出中占主要份額,分別為42%和40%。在英國,非營利社會組織既涉足中小學教育,也涉及高等教育。在英國,居第二位的非營利社會組織是文化娛樂機構,包括社團俱樂部、體育俱樂部、博物館和劇院等。此外,英國非營利社會組織在環境保護和國際救助方面也比其他國家更加活躍,但在醫療衛生和社會服務領域的作用較弱。日本的第二大非營利領域是醫療衛生,約占非營利性支出的28%。事實上,大量的衛生保健服務是由大型綜合性的非營利“醫療法人”提供的。日本大約有7000多家這樣的醫療法人經營著醫院、診所、培訓機構或研究中心。
2.美國和德國的非營利社會組織主要以醫療衛生服務為主。醫療衛生服務是美、德非營利活動的主體。美國有一半以上(53%)的非營利支出用于醫療衛生領域,美國醫院有一半多屬于非營利社會組織。德國非營利支出中醫療衛生所占的比例較美國小,約為35%,但卻是德國非營利支出中份額最大的一個領域,大部分用于醫院的運營及管理。
3.法國和意大利的非營利社會組織主要以社會服務為主。在法國和意大利的各種非營利社會組織中,社會服務占主導地位。法國約30%的非營利支出和意大利約25%的非營利支出用于社會服務領域。
四、國外非營利社會組織的經費來源
一般來講,國外非營利社會組織的經費來源大體上有三個方面:私人付費,即非營利社會組織由銷售其服務或產品而獲得的款項,約占47%;支持或公共部門支付,包括政府直接撥款資助,專項服務的合同支付以及公共部門支付的相關費用或報償,約占43%;民間捐贈,包括個人、法人、基金會直接或間接的捐贈,約占10%。[4]美國、英國、意大利和日本的非營利社會組織主要依賴私人付費,私人付費是其主要資金來源。在美國、意大利、日本三國非營利社會組織的總體收入中,私人付費所占的比例分別為52%、53%、60%。其次是公共部門支持,在美國、英國、意大利和日本等國,政府支持占非營利社會組織年收入的比例分別30%、40%、43%、38%。在這些私人付費為主的國家中,非營利社會組織的私人付費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例分別為協會學會組織占92%,文化娛樂機構占67%,慈善機構組織占54%,環境保護組織占51%,教育科研機構占50%,住房開發機構占51%。這些私人付費的具體形式包括協會學會組織的會費收入,文化娛樂機構的門票收入,慈善機構組織的動產或不動產投資收入,以及高校的學費收入等。德國和法國的非營利社會組織私人付費所占的份額相對較小,占據主導地位的是政府。德國非營利社會組織收入的68%來自于政府,法國則占到60%;相反,私人付費的比例分別為28%和34%,民間捐贈的比例分別為4%和7%。政府支持的領域及比例分別為醫療衛生機構占59%,社會服務機構占51%,市民倡導組織占49%。除此以外,政府支持也是教育科研、住房開發、國際救援等三類機構的第二大資金來源。這種模式體現了國家機構、公共部門在社會福利事業發展中的角色,以及政府在社會福利事業發展、提供社會福利服務方面對非營利社會組織的日益依賴。[1]美國在公共服務領域長期以來一直存在著將政府服務“外包”的傳統,通常被稱為“第三方政府”,與“直接政府”行為相對應。挪威從很多非營利社會組織的實際運作過程來看,有相當一部分資金是由政府提供的。
五、研究國外非營利社會組織對于我國事業單位改革的啟示
通過對國外非營利社會組織的形成、發展、基本屬性、社會功能、服務行業和資金來源的比較研究,可以得到一些對我國事業單位改革及經營管理方面的啟示和借鑒。
1.鼓勵有條件的事業單位大力開展投資與經營活動。在市場經濟發達國家里,無論是公立還是私立的非營利社會組織,其經費來源都是多樣化的,構成各式各樣的混合投資補償體制。包括民間捐贈、政府支持、公共部門支付和非營利社會組織通過銷售服務或產品而獲得的款項。從歷史上看,我國的事業單位基本上是依托于行政部門,靠單純的財政撥款維持機構運行,并協助政府完成相應的工作。近年來,許多事業單位充分利用自身的人力、資產、技術和行業優勢,以“非轉經”的形式,或多或少地開展了一些經營與投資活動,取得了一定成效。事業單位取得的經營與投資收益不僅彌補了財政經費的不足,而且為那些經營、服務、咨詢性質的事業單位的改革、轉型和人員安置提供了有效途徑。因此,對于有條件、而且不影響行政職能發揮的事業單位,政府要從政策上鼓勵和支持其大力開展經營與投資活動。
2.繼續不斷加大政府對事業單位的資助力度。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各國的非營利社會組織的資金收入的絕大部分是來自政府和公共部門,政府對非營利社會組織的財力支持非常重要。任何一個國家,在社會服務的各個領域,政府都是非營利社會組織的主要資金來源。非營利社會組織不能替代政府,卻有力推動了政府資助下的社會事業的發展。因為我國的大多數事業單位的大部分職能是直接承擔政府行政管理和服務工作(延伸),因此事業單位的改革與發展必須要有政府的支持,而且應該有相當一部分資金來自國家財政。政府可以通過采購或者委托等適應市場經濟需要的形式來提供這部分公共資金。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政府提供給非營利社會組織的這部分公共資金不是財政撥款,而是政府捐贈。這是促進向我國事業單位這類非營利社會組織改革與發展的重要條件之一。 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的轉型期,在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的過程中,要在分類、定性的基礎上,繼續加大對行政性和公益性事業單位財政支持力度。
3.支持事業單位通過提高服務水平,并收取相應的服務費用。國外非營利社會組織對私人付費的高度依賴,充分反映了非營利社會組織對把市場機制引入內部運營的關注。盡管非營利社會組織可以遠離一部分市場壓力,但它們并非生存在真空中。向有支付能力的顧客收取所提供的服務費用,也是非營利社會組織自身發展所必需。我國的中介類事業單位也要轉變觀念,開拓創新,提高服務水平,增加服務內容來取得服務對象認可,并取得相應的服務報酬。
4.事業單位要避免過分官僚化和過度商業化。國外許多研究非營利社會組織未來發展的專家學者強調,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和商業化管理模式,有助于提高非營利社會組織的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同時還要防止“偽裝成非營利社會組織的營利機構”的出現,并盡量避免“非營利社會組織的營利沖動”。[1]在我國有些事業單位全部或者大部分受國家財政資金供養,卻仍然變相地從事著收費性經營活動;還有一些事業單位,占著國家資源、受著財政支持,卻沒能充分有效地提供相應的服務和積極公正地履行應盡的職責,反而利用事業單位性質上非政非企又亦政亦企的模糊空間,最大限度地享受著政府部門與企業兩者擁有的權力和利益,又最大限度地游離于政府部門所受的行政約束和企業所承受的市場壓力之外。因此,我國的事業單位一方面要避免過分政府化、機關化,同時也不能發展成為完全以營利為目的的市場主體,忽視自身的事業單位性質和公共服務職能。
5.逐步建立事業單位混合投資補償機制。在市場經濟發達的國家里,無論是公立還是私利的非營利社會組織,其經費來源都是多樣化的,構成了各式各樣的混合投資補償機制。相比之下,在我國傳統的事業管理體制下,國家投資與財政補償是許多事業單位惟一的經費來源,加上各類“事業產品”的商業化程度極低,事業單位的經營補償嚴重不足,造成事業發展極為困難的局面。因此,在推進中國事業單位改革的同時,要逐步改變單一的財政預算投資補償機制,建立由財政預算、事業經營、社會投資和政策引導等方面構成的多元化的事業補償機制,實現事業單位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和投資方向多樣化,從而不斷增強事業組織的自我補償能力,充分調動全社會辦實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6.制定適應事業單位性質的財務控制模式。[1]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在歸納非營利社會組織的特征時,指出非營利社會組織“大部分資財來源于資財的供給者,他們不希望收回或據以取得經濟上的利益。非營利社會組織不存在可以明確界定并可以出售、轉讓、贖買的所有者權益,即使非營利社會組織解體,資產提供者也沒有分享一份剩余資產的明確的所有者權益。”國際會計師聯合會將類似于政府及非營利組織的社會組織稱為公立單位或公共部門。從我國的會計體系來看,事業單位會計作為預算會計的一個分支而單獨制定了《事業單位財務規則》、《事業單位會計準則》和《事業單位會計制度》。這類制度是建立在事業單位完全財政預算的基礎上的。從改革的角度來看,事業單位僅依靠政府投入謀求發展是不夠的,只有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實現優勝劣汰,建立自我發展的新機制,才能持續存在,健康發展。因此,要不斷改革和規范事業單位的財務控制制度,既不能比照行政部門的財務管理,也不能實行完全企業化的會計規則,而是要逐步建立起一個有利于事業單位自我發展、自我約束,充滿生機和活力的財務控制模式。
7.建立有效的非營利事業單位的運作和管理制度。從國外的經驗來看,非營利組織是一種區別于政府和企業的社會組織形式。一方面在運作和管理上不同于政府,另一方面和營利性的企業也有嚴格的區別。在我國,現在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制度基本上是按照國有資產進行設定的。這在計劃經濟條件下無可非議。但是隨著事業單位改革的逐步推進,國有資產的比重逐漸減少,特別是我們提出事業單位改革的非營利目標,繼續沿用基于國有資產的運作和管理制度就有很大的問題。因為國有資產管理和公益資產管理在本質上是不同的。國有資產主要通過稅收形成,管理是一種自上而下的體制;而作為非營利組織的財務管理制度應該建立在志愿性的公益產權基礎上,最重要的原則是公開性和透明度。非營利性的事業單位運作的財產來源于社會,他們基于志愿性的公益財產并承諾要為社會提供公共服務,社會大眾有權利要求非營利組織向社會公開和透明其財務過程,有權利向非營利組織問責,因此要建立有效的非營利事業單位的運作和管理制度。[5]
主要參考文獻:
[1]成思危.中國事業單位改革――模式選擇與分類引導[M].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00.
[2]趙力波.事業管理改革[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3.
[3]朱仁顯.公共事業管理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篇9
隨著新的會計電算化軟件的應用,人員素質逐漸提高,操作水平日益熟練,系統的安全性與保密性加強,顯示了會計電算化向優良、穩定、科學的方向發展。
一、新形勢下我國會計電算化的現狀
1.新形勢下會計電算化特點
會計電算化是會計進人信息化的基礎,是今后企業決策的重要依據,是會計體制改革的突破口。從總的情況看,經過多年的實踐和改進,會計電算化的形勢和基礎比較好,基本完成手工會計記帳向電腦會計記帳的轉變。隨著新的會計電算化軟件的應用,會計電算化正從簡單的會計核算系統向綜合的管理信息系統轉變,形成以會計軟件為核心,融管理、計劃、分析為一體的會計電算化管理信息系統。各級各部門都廣泛應用會計軟件,管理機制符合我國《企事業會計準則》及其配套的行業會計制度。
2.存在的問題和矛盾
經濟形勢的日益發展,會計電算化必須與適應,才能促進工作的高效率。從會計系統的情況看,各級各部門運用會計電算化的程度不一,主要涉及:
2.1一部分單位沒有實行利用電子計算機進行會計核算和管理;已使用的部門、單位大多數只停留在簡單的應用階段,如工資的發放、報表的簡單的應用階段、報表的簡單匯總等;
2.2會計電算與手工核算并存,不具備“甩帳”條件;
2.3所使用的會計核算軟件的規范性、適用性差,不能滿足會計核算工作的需要;
2.4缺乏既懂會計又能熟練掌握電子計算機的“復合型”人才;會計主管對會計業務比較熟悉,但對計算機知識了解有限。電算化人員是由過去的手工會計、出納等經過短期培訓而來,他們在使用微機處理業務的過程中大多數是除了開機使用財務軟件之外,不能靈活運用軟件處理會計數據進行財務信息的加工處理。當計算機運行出現問題時,計算機維護人員大多數是計算機專業出身,對財務知識又不甚了解,所以不能夠把計算機知識和會計等財務知識融合在一起。
2.5會計核算軟件的開發進展緩慢。總之,會計電算化培訓工作跟不上需要,操作人員素質有待提高。會計軟件頻繁升級,無法保證會計數據處理的相對穩定性;當前會計軟件無法滿足會計數據保密性的要求;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在會計電算化中未充分應用。
二、會計電算化面臨的問題及其原因分析
從實踐看,會計電算化面臨的主要問題是:
1.領導對會計電算化的認識還不到位
1.1一些領導對實施會計電算化的重要意義缺乏足夠的認識。沒有認識到開展會計電算化是時展的必然,是管理現代化的需要;
1.2由于一些財務負責人對電算化知識不掌握,對電算化管理很陌生,只習慣于手工記賬的管理。尤其對會計電算化的保密性、安全性存在空白,因而對會計電算化數據可靠性發生質疑,造成不會管,不敢管的混亂局面,嚴重影響了會計電算化的普及和推廣。
2.電算化基礎管理工作十分薄弱
會計電算化雖然在很大程度上減輕會計人員的工作量,但同時也增加了操作人員、系統維護人員等責任,帶來了許多新的要求,提出了新的問題。實施會計電算化,就需要建立與之相配套的一系列內部控制制度加以約束,才能充分發揮電算化的優勢。目前,會計系統不少單位沒有嚴密的管理制度或有章不循,使得會計電算化不能正常健康運轉。加上基礎工作薄弱,建立在此基礎上的電算化管理也就出現一些問題,導致手工與計算機并行時間過長,增加了會計人員的工作量。
三、新形勢下會計電算化的改進建議
1.進一步完善會計電算化的配套法規。隨著會計電算化的普及與財務軟件功能的不斷增加,針對會計電算化工作出現的新問題,對現有的相關法規進一步補充和完善,通過準則類法規對會計電算化進一步約束,使會計電算化工作走上規范化的道路。
2.建立健全一整套電算化模式下的規章制度,形成良好的內控環境斷現象以及對系統管理人員的監管控制問題進行防范。所有這些都是制定會計電算化規章制度必須加以考慮的問題。
3.加大對“復合型”會計電算化人才的培養力度,特別是對電算化管理人員的培訓培訓工作要經常性進行,并結合經驗交流,使培訓收到實效。只有普及型的速成人才培訓,難以提高會計電算化的水平。在吸納高校會計電算化畢業新生的同時,還應選拔具有一定計算機知識的會計業務骨干到高校進修計算機專業。這樣新老結合,高中低結合的會計電算化人才隊伍就會形成,必將推動會計電算化工作的進一步提高。
4.進一步完善會計電算化的配套法規、加強內控制度的建立針對會計電算化工作出現的新問題,對現有的相關法規進一步補充和完善,通過準則類法規對會計電算化進一步約束,使會計電算化工作走上規范化的道路。內控制度應在權限的分離、有關人員的相互制約、財務信息和數據的安全保密、財務管理內部防范等方面進行嚴格的控制。所有這些都是制定會計電算化規章制度必須加以考慮的問題。
5.單位對軟硬件升級的支持力度。單位本身對會計電算化工作的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要對會計電算化工作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不要使計算機軟硬件的落后成為會計電算化的制約。只有對計算機軟硬件進行經常性的升級與完善,才能更好地為單位發展服務。
四、趨勢展望
篇10
關鍵詞:會計電算化 改革 發展
改革是振興我國的必由之路,也是建立有特色的主義會計的必由之路,在深化體制改革的過程中,會計改革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關注。在高速發展的今天,利用計算機替代人工記賬已成為現實,為實現會計數據信息的高速傳遞及上報提供了可靠的物質保障。會計電算化,是指計算機技術在會計工作中的,即采用計算機替代人工記賬、算賬、報賬,以及對會計信息進行和利用的工程。利用電子計算機進行會計核算和會計管理,實現會計電算化,是規范會計工作及會計工作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深化會計改革貫徹新《會計法》,進一步提高會計工作水平和質量的迫切需要。
一、會計制度在經濟中的變化
2l世紀的到來,以及世界經濟國際化的趨勢和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會計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促使我們重新審視行業會計制度,迫切要求我們按照市場經濟的需要,對制度提出更高的要求,加快會計標準化的進程,進一步完善會計制度和法規,使會計工作進一步法制化和規范化。從而提高會計人員的業務素質和道德水平,加強會計監管的力度,使會計秩序更加井然有序,會計信息也更加真實可靠。在此,也發生了改變,客觀上要求其恢復本來面目,即會計制度應包括會計要素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的全部。
二、傳統手工會計相對于會計電算化有哪些弊端
l.會計電算化后,過去的內部管理制度已不適用了,靠人為的分工來監督很困難。
2.會計電算化后,傳統手工會計的會計數據處理都是由人工分別進行的。出納根據收款憑證和付款憑證,登記現金日記和銀行存款日記賬;根據企業業務量的大小,分別由多個會計登記往來明細賬,費用明細賬、存貨明細賬等各種明細賬簿:總賬會計負責登記總賬,編制財務報表等由于登記賬簿的工作是由多個財會人員完成的,不可避免地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錯誤。
3.會計電算化后,手工會計中會計數據都存儲在紙介質上,大量的憑證、賬簿、報表無論保存上還是在需要查詢時都很繁瑣。
4.會計電算化后,由于人工操作的局限性,會計職能大多僅限于核算職能,僅能完成記賬、算賬、報賬等會計核算工作,而不能充分有效地發揮會計的管理職能。
5.會計電算化后,手工會計中實用的會計模型,如最優經濟批量模型、多元回歸分析模型等很難在企業管理中得以實施,大部分預測、決策工作需要依賴管理者個人的主觀判斷,這使得管理者個人很難進行及時、準確、全面的管理工作。
三、怎樣進行會計改革
l.進一步深化會計改革,要繼續貫徹好《會計法》和各項財務制度,保證各項和制度的真正落實。各級財政部門、主管會計人員,要深入第一線,存在的各種問題及情況,指導和幫助企業執行好新制度;企業財務人員要充分運用新的核算方法,為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發揮應有的作用,進一步深化企業財務會計工作的改革。會計人員管理、會計電算化等方面的改革還尚未全面展開,政府部門對會計管理的職能、方式仍需進一步轉變。因此,必須積極創造條件,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新的會計管理體制。
2.繼續加強會計法規建設。加強會計法制建設,不僅是建設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規則的重要方面,也是轉變會計管理職能,保證會計規則秩序正常運行的客觀要求。要不斷、宣傳、貫徹會計有關法規,采取切實措施,認真查處違法違紀行為,保證會計工作做到有法可依,違法必究。在抓好已有法規制度貫徹實施的同時,積累經驗,使會計法的各項規定具體化,進一步完善以會計法為中心的會計法規體系。
3.加強發展我國的會計電算化事業。實現會計工作手段的現代化,是推動會計改革,充分發揮會計管理職能的重要保證。高新技術信息產業的迅速發展,關鍵在于信息的競爭。加強會計電算化事業,要重點做好以下四項工作:研究制定總體發展規劃,以引導我國會計電算化事業有計劃、有步驟地發展;制定出臺會計電算化管理體制,逐步把我國的會計電算化事業引向制度化、法制化的軌道;加強會計軟件市場管理,搞好商品化會計核算軟件評審工作,推動我國會計軟件整體水平的不斷提高;開展會計電算化人員崗位培訓,培養一支符合要求的會計電算化人才隊伍。
4.提高會計人員素質。會計人員的素質狀況和工作積極性,直接會計工作水平的提高和會計改革的順利進行。要通過改革建立一個合理的培養、評價、選拔會計人才的機制,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抓好在職會計人員培訓、貫徹多形式、多渠道、多層次開展會計專業在職的方針,在財政部門統一規劃和保證質量的前提下,支持各地區、各部門和多種辦學力量參與會計在職教育。同時,研究制定會計職業道德規范,加強會計職業道德教育,全面提高會計人員素質。
四、會計電算化怎樣適應改革的要求
1.制定規劃,有計劃、有步驟地推動我國會計電算化事業的發展。總的目標是,力爭達到有40%~60%的大中型企業事業單位和縣級以上國家機關在賬務處理、應收賬款、固定資產核算、材料核算、銷售核算、工資核算、成本核算、會計報表生成與匯總等核算業務方面實現會計電算化;其他單位的會計電算化開展面應達到10%~30%。基層單位要基本實現會計電算化,從根本上扭轉基層單位會計信息處理手段落后的狀況。各級政府部門和業務主管部門要在摸清本地區、本部門會計電算化現狀的基礎上,結合會計電算化工作的需要,制定本地區,本部門的會計電算化事業發展規劃。
2.加強會計電算化人才培訓。會計電算化人才缺乏,是制約我國會計電算化事業的關鍵環節。要大力培訓會計電算化人才。,要立足于在職會計人員的會計電算化培訓。培訓可分為操作人員、系統維護人員、秩序設計和系統設計人員等層次進行,從培訓抓起,逐步提高。具體要求是,力爭使大、中型企業事業單位和縣級以上會計人員有60%~70%接受會計電算化知識的初級培訓,掌握會計電算化的基礎操作技術。
3.加強核算軟件管理。會計核算軟件是會計電算化工作的基本環節。我們加強對會計核算軟件開發、、推廣、服務等環節的管理,推動會計開發研制的規范化、專業化、商品化,促進會計軟件質量的不斷提高。要推動會計軟件的化,進一步引導會計軟件市場的健康。
4.加強會計電算化管理制度建設。建立健全會計電算化管理制度,是會計電算化發展的重要保證。各級財務部門要加強會計電算化管理制度建設,對商品化會計核算軟件的基本功能、會計核算軟件開發的基本程序、實行會計電算化后基層單位開展會計電算化的基本要求、會計電算化知識培訓等一系列,應逐步規范會計電算化的管理工作,指導基層單位會計電算化工作的順利開展,逐步實現會計管理的法制化。
5.區別情況,促進基層單位逐步實現會計電算化。各基層單位應當根據本單位具體情況,積極創造條件,逐步實現會計電算化。正在努力創造條件實現用機替代,應當將替代手工記賬的有關情況按照財務隸屬關系向上級業務主管部門或財政部門匯報。對于開展會計電算化初期的單位,應當鼓勵其采用通過評審的商品化會計核算軟件和部門推廣的通用會計核算軟件;對于已經有一定會計電算化基礎,而且一般通用會計軟件適合其會計管理要求的單位,應當鼓勵其自行開發或委托開發適用會計核算軟件;全面實現會計電算化的單位,要在完善會計電算化系統和制度建設與單位內部其他管理系統聯網的基礎上,推進單位整個管理系統的化。
6.加強會計電算化工作的組織領導。各級財務部門、業務主管部門要把會計電算化納入重要議事日程。要根據本地區、本部門的實際情況,制定會計電算化發展規劃和會計電算化管理制度,積極開展會計電算化管理,指導和推動基層單位會計電算化工作的健康發展。
五、怎樣用會計電算化促進改革,避免問題
會計電算化是會計發展的一個性的飛躍,而會計電算化的普及和應用,不僅僅是會計核算工作。實現會計電算化的過程,也是促進會計工作標準化、制度化、規范化的過程,是促進會計、會計工作改革和發展的過程。會計電算化對會計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改變了會計數據的處理。在手工條件下,會計核算工作要由許多人共同完成,實現電算化后,輸入一張會計憑證,會計電算化系統可自動進行記賬、匯總、轉賬、結賬、出報等一系列工作:對于大量重復出現的業務,系統可以按模式憑證自動生成記賬憑證。對于編制會計報表、運用移動平均法進行成本計算等非常復雜和時間性要求很高的會計核算工作,會計電算化也可以按照一定的程序,由計算機及時抽取數據,隨時輸出報表,復雜的會計核算工作不僅僅變得簡單、迅速。而且大大提高了會計資料的準確性。實現會計電算化后,利用計算機可采用手工條件下不愿采用甚至無法采用的復雜、精確的計算機方法,從而使會計核算工作做得更細、更深,更好地發揮其參與管理的職能。
2.降低信息成本,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會計信息必須有用,能夠滿足決策者的需要,這就是會計信息的質量屬性,包括相關性、可靠性、重要性、及時性等,使會計信息向多種量度發展。同時,隨著處理數據的增加,單位信息成本將越來越低,效益更大。
3.改革財會人員的知識結構和工作職能。實行會計電算化,要求會計人員既要掌握會計專業知識,又要掌握相關的計算機知識、知識、信息管理知識等,因此,會計電算化將促進會計人員的知識結構向既博又專的方向發展,從而提高會計人員的素質。
4.改革會計數據的修改技術與內部控制制度。會計電算化后,手工條件下對賬薄記錄錯誤的劃線更正將不再適應,取而代之的是修改權限、修改標志、憑證沖銷等方法,對于經過審核、記賬,甚至結賬后發現的錯誤記錄,還可以利用電算化系統提供的反結賬取消審核等功能進行修正,這在手工條件下是不可想象的。而手工內部控制制度則一部分保留,一部分更正,還有部分將轉化為計算機程序控制。例如,賬、錢、物三分管的原則不變,處理每一項業務必須有明確職責分工的原則不變,但平行登記的原則會有所轉變,記賬、結賬則轉化為計算機程序控制。
5.重新定義會計報表的。由于受人工信息處理能力的限制,手工會計報表往往局限于財務數據及其相關的說明。實現會計電算化后,會計信息從收集、加工處理到綜合利用實現了電算化,從而為從深度和廣度上擴展會計報表信息的內容提供了可能性。
6.將建立定期報告和實時報告結合的財務報告制度。傳統的會計是按月、年編制的定期報告,這種報告在經濟生活較為穩定的情況下決策是有用的,信息使用者可以較準確地預測下一年度甚至今后幾年的業績。但在以競爭為核心的知識經濟,產品壽命周期不斷縮短,創新不斷加速,經營活動的不穩定性日趨顯著,競爭越來越激烈,這時僅僅依靠定期報告是難以準確把握企業命脈的,巴林銀行的倒閉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因此,建立一套既能提供定期報告又提供適時信息的財務報告制度是非常必要的,會計電算化為此提供了技術上的支持。
7.更加重視會計信息。在各種信息高速發展時代,會計信息對社會經濟發展和企業經濟效益提高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現代信息技術和會計電算化能將社會經濟活動的細枝末節精確地記錄、保存和傳播,會計信息的分類、提煉、再加工將成為極其重要的工作,因為人們需要的不是不分輕重緩急不斷涌現的信息垃圾,而是系統化、條理化、有針對性的信息精品,只有經過加工整理、分析的會計信息才能滿足這種需要。總之,會計電算化的實現,必然帶來會計核算對象、內容、方法等會計理論和會計技術的發展,促進會計制度的改革。
:
1.李敏.新會計制度與調賬實務.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
2.謝建平.會計電算化.國防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