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德育基本規律范文

時間:2023-06-13 17:14: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小學德育基本規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小學德育基本規律

篇1

一、“找規律”問題的基本特點

這種常見的對于數字類的找規律題型基本特點是周期現象中的規律,根據周期變化這些規律來確定未知的部分,對于這些常見的、有固定周期規律的現象作為研究對象,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比較易于發現蘊含的基本規律,問題便迎刃而解。但教師必須通過一定題量的訓練,引導他們發現具體現象里的周期規律,讓他們對現象的后續發展情況做出判斷,這一教學活動的過程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培養探索精神。比如,對于間隔排列的數字,其中這些數字間蘊含的基本規律,教師可以從學生原有的知識背景和生活體驗,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現實的情境中感悟新知,靈活掌握。學生在主動經歷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會逐步主動的通過列舉、計算等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使問題得到解決。當然,稍有變化的探究對象還包括幾何圖形方面,其基本特點是讓學生感受幾何圖形的變化規律,引導他們探究蘊含的基本規律,凸顯圖形變化的基本過程,總結歸納出變化的基本方法,從而確定未知部分,這樣的思維活動過程,可以提升學生的推理能力,提升學生的數學綜合素質。

二、對于一般“找規律”題型的探索方法

從數學學科課程的內容劃分看,主要涉及四大領域的研究對象: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綜合與實踐。在每一個部分的學習活動中,“規律性”問題占據一定的分量。比如:圖形與幾何領域中,空間與平面的基本圖形,圖形的性質和分類;圖形的平移、旋轉、軸對稱等問題,涉及的“找規律”問題也比較常見。

對于這“找規律”基本問題解決的方法一方面是在于加強對于一般數列規律的熟悉,培養學生幾何圖形變換的感悟能力,引導他們先觀察其中具有什么特點,然后依次采用幾種常用的方法,比如差值,相鄰的三項有什么運算關系,考慮平方、立方,還要熟悉常用的一些平方值和立方值等;對于幾何圖形,從幾種熟悉的圖形變換入手,讓學生感知變化特點,從不同角度體會蘊含的基本規律,通過一定量的訓練就會增強自信和經驗。

三、對于“找規律”問題的有效教學實施對策

教材中,為了突出這種題型的價值,每個學期都安排了一個“解決問題的策略”這個單元,其中關于“找規律”問題也占據一定的地位,對于這些問題的研究,教師需要從內容、選擇、編排和呈現等不同方面精心設計教學環節,提高問題的解決,策略的有效性。讓他們通過這類問題的研究,掌握一定的方法,善于運用基本規律解決問題,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水平,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在教學中,值得肯定的地方是,比如探究“圓周率與走馬燈數的關系”時,可以設計這樣的探索過程:

1.在情境引入中,設計記憶走馬燈和圓周率兩組數字,讓孩子感受周期律。

2.在解決“試一試”過程中,教學燈籠和彩旗的問題時,讓學生自己來提問,自己來解決問題,從而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并總結出余數對應關系。自己嘗試、自己思考、自己從過程中學習,提升數學語言表述能力。

3.在鞏固練習中將兒歌與知識運用相結合,讓孩子在玩的過程中靈活應用規律,進一步熟悉規律,感受所發現的數學規律的作用與價值,從而體會數學學習的意義。

4.探索完這些簡單周期現象中的排列規律后,再來欣賞,就使欣賞有了更加深廣的內涵,走馬燈數來自古埃及金字塔,但他們不知道它是怎樣得出的。通過這樣規律性問題的研究,發現了它和圓周率竟然有這樣的關系,進一步體驗數學規律的價值。

篇2

關鍵詞:德育工作;基本規律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11-166-01

德育工作就是要在國家教育方針、政策、制度等的指導下,遵循德育工作的基本規律,對學校、班級的德育活動進行規劃、組織的過程,目的是實現學校、班級的德育管理目標。抓好德育工作是中小學學校管理、班級管理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抓好了德育工作,其它工作也就能勝利開展了。 那么,我們應該怎樣處理教育教學中出現在學生身上的小毛???怎樣抓好德育工作,讓學生正確地樹立人生觀、世界觀、道德觀呢?現就自己的工作實際談談幾點看法。

一、班級管理是抓好德育工作的先決條件

現在的學生,無論是學習上還是生活上壞習慣很多。比如,上課鈴響了,才急急忙忙地跑去上廁所,這種表現讓老師們非常氣憤。首先,我利用班會、夕會課給他們講,讓他們在上課鈴聲響之前把這些工作做好,鈴聲響就表明上課了,學生應該坐在教室里等老師來上課。可是,他們認為我小題大做,他們的行為又沒有影響到老師上課。于是,他們不把我這個班主任的話放在心上,仍舊我行我素。其實,我也很生氣。最后,我不說啦,脆站在教室門外守著,過了幾天,這種現象不再發生了。他們也能夠在課間把這些事做好。同學們就我的做法,還是不理解我的真實想法,但我卻借此機會對全班同學進行了批評教育。如果不對他們的這種行為及時加以制止并糾正,長此下去,就不是某個學生的個人行為而會成為全班行為,這不僅影響了班風,讓學生養成了遲到的習慣,也培養了學生不尊重別人的習慣。所以,班級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班級管理,首先不但要有班規、班訓、有班干部的督促,更重要的是要有老師去誘導,去培養學生正確的道德觀。其次,教師要為人師表,給學生作好表率,起好示范作用。

二、利用班會課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課堂常規管理是課堂管理規范化的前提,沒有常規,學生在課堂上則無視紀律。所以,在常規管理中,要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實際情況,運用管理心理學原理,制定并處理好課堂常規,并科學地實施,以取得良好的課堂管理效應。

為此,我經常利用業余時間讀一些心理學和教育學方面的書籍,了解中學生可能的心理動態,以便更好的與學生教流生,必要時給他們做思想工作。比如,在課堂中,一些學生不時地說話、發呆、玩手機、轉筆,或做其他與學習無關的事。我立刻請他們站起來,回答一個問題或幾個問題。如果他們專心聽講、認真思考就好了。問題回答后,及時對他們給予不同的鼓勵和表揚,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長期堅持下去,他們的不良習慣就改正了不少,上課聽講也認真了,學習積極性也大大地提高了。

三、因地制宜,大力開展好班上的德育工作

環境塑造人,說明了環境在教育中的作用。那么,環境是指什么呢?環境是指與有機體發生聯系的外部世界。人類可生存的環境可分為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前者如氣候、地理條件、物質狀況等,后者則是指人們所處的社會生活條件和教育條件等,包括家庭、學校、社會等等。對于現代人來說,社會環境是影響個人心理發展的主要因素。

1、在農村中學,學生罵臟話一點都不奇怪

在我接觸的學生中,有許多學生都有罵臟話的習慣(女生也一樣)。有一天,我剛走進教室,就聽到一位女生在罵臟話,我立即叫過那位罵臟話的女生,問她還記不記得老師是怎樣處置那些罵臟話的學生的,她回答了,然后我也用同樣的方式教育了她,慢慢地,同學們改掉了罵人的習慣。我經常告誡學生,同學之間要和睦相處,互相尊重。

2、對學生進行良好的德育工作教育,必須有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

在家靠父母,在??坷蠋熀屯瑢W,在家里家長要教育學生,在學校老師要教育學生,學校教育重要,家庭教育也重要。但農村中學,留守兒童居多,出了問題也很難得到家長的正確教育,這些家長只能在電話里罵自己孩子不懂事,其實這根本起不到教育的作用,為此,我傷透了腦筋。我看了大量心理學和教育學方面的書籍,爭取更好地和學生交流。最后,我說:“ 孩子們,你的父母不在你們身邊,當你們出現一些不好的行為習慣的時候,老師不給你們指出并幫助你們改正,難道就讓你們成為問題孩子嗎?”長期這樣用心地與學生交流并開導他們。久而久之,孩子們變了,他們對我友好了很多,再也不認為是老師在為難他們。

3、除了學校、家庭外,社會對孩子的影響也比較大

所以,我們要培養好孩子的德育工作,必須有打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讓我們的孩子在良好的環境中茁壯成長。當然,要有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必須靠全社會的努力才行。

因此,學生所處的年齡不同,環境不同,他們的表現就不一樣,我們只有因地制宜地采用靈活機動的方法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那么,學生的行為習慣,學習習慣才好,學習成績才有提高。

篇3

一、通過少先隊組織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低年級學生對于能成為少先隊員感到很驕傲,我們正可以通過這一組織對他們進行德育教育。通過一條條具體可行的措施使每一位低年級的學生可以對照自己執行,每得到一枚獎章,對他們來說都是極大的喜悅。在少先隊活動中設置一定的道德情境,提供一些具體的范例,有助于幫助隊員理解道德要求。可以開展撿紙屑等一些有意義又切實可行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慢慢把德育內化為自身的東西。

二、通過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課堂是我們教師對學生教育的主戰場。對課文內容進行引申,讓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通過大家的討論,把課文告訴我們的內容歸納出來,學生通過自己的討論可以很容易掌握應有的德育道理。從中學生可以養成認真細致的優良習。如在體育課上可以培養學生身體素質的同時,能夠培養學生頑強的毅力,拼搏的信心與勇氣,從小養成自覺學習、刻苦努力、不怕失敗、持之以恒的學習精神。各學科都可挖掘愛國主義教育因素。小學生在道德知識的理解上是從比較膚淺的、表面的理解逐步過渡到比較精確的、本質的理解。低年級小學生的理解常常是膚淺的、表面的,具體性很大,概括水平很差。在課堂教學中,有的課文還要聯系生活實際進行行為指導,引導學生實踐。這樣既明理,又導行,才能使學生既知道為什么去做,還知道怎樣去做。要讓學生結合自身進行比較,確立明確的導行目標,構建課堂多維交往結構,采用小組討論等方式,就可以滿足低年級小學生交流的欲望,通過學生的自我教育、學生之間的相互教育從而產生德育效能。教師可以在設置道德情境的前提下,讓學生通過縱向比較:看自己是否比以前進步,或者橫向比較:看別的做得好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自己是不是和別人做得一樣好,在比較中,逐步提高學生的道德意識。

三、重在實踐,體驗過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學生成長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視德育,把德育置于一個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們的做法是“重在實踐、體驗過程”,做到“三個結合”。既“以人為本”與“依法治校”相結合;“課堂教育”與“課外活動”相結合;“校內教育”與“社會教育”相結合。廣泛開展有利于學生身心發展的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增進感情,獲得友誼。通過一系列的活動,使大家和諧共處、互相幫助、互相尊重,互相諒解,從而形成了良好的校風。我們認為:要使學生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對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所理解并產生強烈的情感,但這僅用專業知識育人是不夠的。德育教育的最終目的,必須使學生獲得對“美與丑”、“善與惡”,更加鮮明的辨別力。德育是整個教育的靈魂;是學校教育工作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必須緊扣時代脈搏,緊跟時代步伐,不斷的注入新鮮血液,才能真正發揮“德育養德”的育人功效。

四、巧抓機遇,不失時機

篇4

(一)小學數學貫穿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小學數學是基礎教育的啟蒙學科之一,它不僅具有廣泛的應用性,而且有很強的思想性,所以向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小學數學教學的目的之一. 為此,教師在教學中要認真學習新課標,根據學科特點,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挖掘學科潛在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明確學生學會哪些知識,培養哪些能力,掌握哪些學習方法,進行什么思想品德教育等. 與此同時,還要學生樹立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獨立思考、克服困難的精神.

(二)根據數學在日常生活、生產建設和科學研究中應用的廣泛性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等教育

比如六年級正面臨著畢業等問題,因此自己在教學中注意把學習目的、理想等教育滲透在知識的傳授過程中. 首先在教應用題時,教師抓住個別題中的關鍵語句,如糧食增產、技術革新、增產節約、科研新成果等,在教學過程中,深入淺出地引導學生領會應用題的思想教育意義. 例如,有這樣一道題:某工廠原來每小時生產機床45臺,技術革新后,每小時生產的臺數比原來的2倍還多15臺,現在每小時生產多少臺?老師問:技術革新后,每小時生產的機床比原來多還是少?這時,就連中下等的學生也會說誰多,為什么多. 再比如,教學統計圖表時,不但讓學生會制簡單的統計圖表,從中還要讓學生理解其思想含義,使學生明確學習目的,樹立遠大的理想,使同學們懂得將來無論當農民、工人、干部,還是個體,都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識和素養,才能干好一番事業,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材.

(三)根據學科的特點,對學生進行實事求是、意志品格的思想教育

小學數學具有嚴密的邏輯性和抽象性,這就要求學生必須實事求是,一絲不茍,不能有半點的虛假,邏輯推理的方法和結果必須有根有據,經得起實踐的驗證. 比如同學們在計算過程中,經常出現粗心大意、馬虎等現象. 在一次數學課上,我出了這樣一道題:某工廠要加工一批周長為9.42厘米的圓形零件,要求同學們算出工人叔叔要按半徑為多少厘米來制造這個零件?題是很簡單,數字也不大. 有的同學不用筆很快算出要按半徑為1.5厘米來制造. 而極個別學生爭著說以半徑為15厘米來制造,經過認真計算,首先確定哪個結果正確,而且說出錯的原因,有的學生說只忘掉了點小數點了.雖然忘掉了一個小數點,或是小數點點錯了位置,都會釀成難以預料的大禍,假使這批零件工人按照半徑為15厘米來制造,這批零件就成了廢物而不能用,浪費了人力、物力、財力等. 由此,教育學生在實際生活中也應像做數學題一樣認真細心,不能馬虎、懶惰,要實事求是,有毅力,戰勝學習中、生活中的各種困難.

(四)通過數學教學,使學生受到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

小學數學課標中明確指出:讓學生經歷觀察、實驗、猜想、證明等數學活動過程,發展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繹推理能力,能有條理地、清晰地闡述自己的觀點. 如在教學完“倒數”的概念之后,讓學生明白,分數除法可以轉化為乘法. 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律反映在小學數學中的主要內容是矛盾的互相轉化,而且具有普遍的聯系. 比如,平行四邊形通過割補轉化為長方形,梯形轉化為平行四邊形,圓柱轉化成近似的長方體等,都體現了轉化的思想.

篇5

XX年,學校德育工作將以中心校德育工作會議精神為指導,結合我校德育工作的基本規律,遵循“重基礎、抓重點、促提升、顯特色”的原則,努力整合德育諸方面要素、資源、力量,深入實施體驗式德育,深入開展班集體建設,不斷提高德育工作的主動性、針對性和實效性,不斷增強德育工作的親和力與感染力,促進少年兒童思想素質的健康成長,推進學校素質教育的步伐。

二、主要目標:

1.加強德育工作常規管理,促進德育常規管理制度化、規范化和有序化。

2.大力加強德育隊伍建設,主抓班主任教師和學生干部兩支隊伍,努力提高班主任的班級管理水平,不斷提升學生干部的工作能力。

3.結合中心校目標管理的要求,在工作中,以目標促質量。

4.開展家長教育活動,闡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傳授家庭教育方法,提升家庭教育的能力。

三、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加強德育隊伍建設,全面提高德育隊伍素質

1.每月召開1次班主任工作例會,學習理論,總結經驗,不斷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水平和思想素質。

2.開展班主任專題學習活動,通過讀書,觀看視頻等方式不斷提高學校班主任教師的管理和育人水平。

3.開展主題班會評比活動,通過活動提高班主任素質的全面提高。

4.結合我校實際情況,借鑒其它學校的成功經驗,修訂班主任考核制度,努力使我校的班主任考核制度能最大限度的調動班主任的工作積極性,開創我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二)加強學生隊伍建設,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1.利用班主任例會和學生干部培訓會指導班主任做好學生干部的選拔和任用。

2.通過競選的方式選拔組織管理能力強,在學生中有一定威信的學生擔任少先隊干部。對選的少先隊干部,德育處將組織專門的培訓,全面提高學生干部的政治思想素質和工作能力,在學生中真正起到模范帶頭的作用。

3.少先隊干部分組值日,檢查學生的隊風隊紀,文明禮儀,并做好為同學的服務工作。

(三)抓好常規管理,落實到位

1. 扎實開展好各項常規德育活動是各項目標達成的必然路徑,工作中要認真組織開展好10個每一次:(1)每一次升旗儀式;(2)每一次晨會;(3)每一次班(隊)會;(4)每一次專題教育活動;(5)每一次家長會;(6)每一次集隊放學;(7)每一次家訪;(8)每一次學生評價;(9)每一次評先評優;(10)每一次開學典禮、畢業典禮等。

2.班級文化建設的精細化。

本學期將繼續在班級文化建設上加大投入,注重文化建設的細節,突出文化布置的育人功能,名班級既要有統計的規范,又要發揮各自的創造力,做出自己班級的個性。學期結束進行一次班級文化建設的評比。

3. 落實《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小學生守則》狠抓學生的常規。做到“抓反復,反復抓”,加強一日常規評比的檢查、督促,約束極少數同學的不文明行為,凈化、美化校園環境。通過倡議書、班會、宣傳、評比等豐富多彩的形式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4.狠抓學生放學路隊,努力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就餐習慣。

5.抓好宣傳陣地建設。本學期繼續發揮宣傳櫥窗、黑板報、宣傳作用,創造機會,更多地讓學生參與到板報、櫥窗的工作之中。

6.做好星期一升旗儀式,抓住晨會、班隊會等德育工作時間,加強對學生的主題教育。

(四)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教育活動

1.注重學生身體心理健康教育。關愛后進生,關注留守兒童,及時與他們進行溝通,交流思想。培養學生的衛生意識,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通過創設一定的情境教育學生應對突發的事件,在危險或意外面前做到自救自護。

2.認真執行法制教育。法制教育緊抓不放,重點做好教育防范工作。充分利用德育陣地進行普法教育,增強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使學生知法、懂法、守法,會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使學生知法、守法,增強學生的法制意識、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切實落實學校法制教育內容。

3. 高度重視安全教育。增強師生、家長和全社會的安全意識,提高學生自我保護意識和逃生技能。組織廣大學生學習安全知識,普及安全教育,使安全教育有聲有色、入腦入心。

4. 繼續深化“一月一主題”教育活動。本學期要充分結合節日、紀念日和上級部門的布置等切實開展有效的主題教育活動,努力營造學校德育工作的良好氛圍,把教育貫穿到各項活動之中。

篇6

    這些學生自制力較差,不能正確對待自己和控制自己,經不住外界的誘惑,思想很容易動搖。尤其在一些新生身上表現突出。當學生在學習、訓練中碰到困難或生活遇到不順心的事時,就表現為悲觀、失望、退縮。好的性格是從小就培養的?,F代中、小學生存在以下幾個類型性格:自私狹隘,表現為自私自利,斤斤計較,常為一點小事跟別人鬧意見,甚至耿耿于懷;自大自負,表現為自以為是,缺少對別人的欣賞與尊重,受挫能力差;自卑怯懦,表現為孤僻,不合群,做事優柔寡斷。

    2認知能力差

    認知能力是人們對事物的構成、性能與他物的關系、發展的動力、發展方向以及基本規律的把握能力。它是人們成功的完成活動最重要的心理條件。知覺、記憶、注意、思維和想象的能力都是認知能力。中、小學生在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發育還不成熟,對一些事物的認知能力有偏差,還沒有樹立良好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會在情緒波動比較大的時候有一些較為偏激的行為,因此需要更好的引導和教育。

    3教師對學生日常管理的懈怠

    學校中班主任的職責就是對學生日常出現的問題進行指導和督促,現在有些學生缺乏交往能力,凡事都是以“我”為中心,不善于與人溝通,拉幫結伙,攻擊他人,膽小怕事,喜歡嫉妒等等,這些行為都會給他們的日常生活及未來發展帶來不利的影響。而老師卻忽視了他的職責,對學生放任自流,沒有去對學生加強管理,導致類似的情況頻繁出現。

    4重視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樹立健康教育意識

    體校多數教師側重于對學生的術科專業重視,忽視了平時適當的心理健康輔導。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調查顯示,大部分就教師(79石%)對家心理健康教育知識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缺乏系統、完整的知識結構,沒有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

    5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健康教育

    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主體。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合理的了解是開展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應針對體校學生出現的問題進行調整和改善。中小學生階段畢竟是沒有完全形成正確價值觀和人生觀的一個時期,他們接觸最多的環境便是學校。教師應全面考慮不同時期學生面臨的不同問題,要多和學生溝通,拉近師生關系,在生活中減少師生之間的距離感,便于學生將實際情況反饋給教師,以更好地進行教育工作。

    6加強學生在校的日常管理

    體校學生大多為住校生,課余以集體生活為主。中小學生又處于成長的一個敏感時期,對于社會的認識很片面,學校的管理如果不加強,很容易造成學生與不必要的人和外界消極環境的接觸,這尤為不利于學生的學習和成長。這就需要生活老師嚴格按照學生管理條例對學生進行管理,如定時熄燈、禁止晚歸和不歸等。另一方面,生活老師采用滲透性、引導性的原則,幫助學生把握住青春期的發展方向,完善人格建設。

篇7

關 鍵 詞:德育課程;育人優勢;重建

作者簡介:喻學林,武漢紡織大學學院副院長,教授

學界對傳統德育的批判,加上幾次三番的德育課程變革,使今天的德育學科教師在如何系統有效地教好中小學德育課上出現諸多不適應(比如教師的德育理念是否能跟上新課程理念等),近些年生活德育理念的全面引入讓很多教師誤以為德育課堂就是做做活動、談談學生生活中的道德瑣事,而容易忽視課程的系統性、道德知識的邏輯性以及對學生的道德思維培養。今天,如何重拾德育學科的育人優勢的確值得深思。

一、德育學科的育人優勢在哪里?

是否需要專門的德育學科來進行思想道德教育,這是一個自學校教育分科以來就爭論不斷的問題,中外學校教育廣泛設置專門的德育學科的客觀事實,表明德育學科確有其存在的重要價值。那么,德育學科的育人優勢是什么呢?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系統的道德認知和思維訓練優勢

同其他任何知識領域一樣,道德領域也有自己獨特的概念、過程和方法,這就決定了不能把學生品德的形成和發展直接訴諸學校的一般影響,也不能訴諸其他學科教學中不系統的、零碎的“蜻蜓點水式”說教。[1]

專門的道德教學以豐富的道德信息使受教育者系統、專注地了解基本道德、價值概念,而系統性的道德認知是受教育者自主道德能力發展的必要前提,也是道德判斷力發展的基礎。德育學科的內容是依據個體道德品質發展的基本規律,按照學科知識的內在邏輯聯系編排而成,這一優勢可以充分保證受教育者對道德知識的接受效果,還可以幫助受教育者的道德認識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窄到寬、循序漸進地進行道德知識邏輯建構,為道德理性思維的發展奠定堅實的邏輯基礎。

(二) 道德情感強化熏陶優勢

在學校道德教學課堂里,由教師組織的道德問題探討能夠形成有目的有意識的思想道德情感的氛圍,這種氛圍就是一種熏陶和教育。本世紀初課改以來的生活德育教材,都明確設計并提出了開展活動德育的要求,如道德故事討論、對話、情景體驗等都能為受教育者提供在專門的道德探究活動中去認知道德現象,面對道德難題,發生價值觀碰撞、矛盾沖突,并因此產生情感交流,從而達到某種積極道德道德情感的升華和判斷能力的訓練。這一點也是家庭或社會一般道德教育所不能企及的。另外,學生在家庭和社區中獲得的直觀的、淺顯的道德標準和觀念,在經過專門創設的道德情境中實現同情本能的深層喚醒并產生移情,使相關觀念得到深化和固化。

(三)專門的德育教師之優勢

第一,相對于一般社會人士或非德育教師來說,德育教師有相對系統的道德認知,對課程目標能明確把握,對課程內容的系統有著一定的理解和安排(課程內容的邏輯安排體現受教育者道德發展的內容需要和邏輯順序),能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經驗豐富的德育教師有對道德價值、道德規范深刻而全面積極的理解,能幫助受教育者澄清混亂的價值觀念,端正態度,培養積極的價值傾向。第二,智慧的德育教師還可用自己的真情感動學生,成為學生生發道德情感的催化劑,思想暢通的油,信念升華的推動力。好的老師就是學生的道德標桿。在不同學段的學生中,小學生更容易受到品德優秀的老師的影響。近十年來,有一批德育學者在力倡德育教師的專業化,實際上就是從理論的應然角度看到了一個好的德育老師對受教育者德性培養的重要性,因此才奮力地鼓與呼。

二、哪些因素抑制了德育學科育人優勢?

德育學科具備了這些育人功能和優勢,一旦借助恰當的德育手段、媒介釋放出來,就一定會產生育人效果。但德育學科教學之外的干擾因素對其功能的發揮產生了很大阻礙作用,抑制了其育人優勢。

(一)“應試教育”是罪魁禍首

人們對應試教育的批判幾乎是隨著高考制度的恢復就開始了,可是幾十年來應試教育似乎是越批越堅挺,越來越強勢。與之相伴的就是德育學科課程在學校的空間被擠壓得越來越小。雖然中小學也在推行生活德育新理念,大批有志之士排除各種阻力,艱難前行以推動學校德育變革,但總的看來無論是在受教育者的眼中還是在教育者的眼中,德育學科的實際受重視程度遠遠趕不上考試學科。只要應試教育一天不散,德育學科的育人優勢就永遠難以充分彰顯。

(二)矯枉過正的反知性德育

世紀之交的十多年來,德育學界對傳統知性德育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改造。不可否認的是,傳統知性德育實踐確實有太多頑疾需要改造。而近些年被倡導的生活德育為我國學校德育改革帶來嶄新面貌,取得了顯著成績。[2]但是筆者以為對傳統知性德育全盤式的拋棄也是有問題的,而且生活德育的思想本身并不與認知性道德教學相抵觸,認知性道德教學恰恰是生活德育的知識論基礎,就連生活德育的提出者也承認知性德育尤其重要存在價值。

篇8

課程是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聚集點。中小學德育課程在德育文化的傳承和創新中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進入21世紀,中小學德育課程仍面臨如何批判繼承傳統文化,如何借鑒國外優秀文明成果,如何整合中西方文化,以發展和創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德育文化的歷史性課題。對中西方文化的整合,以對兩種文化主導要素的把握為前提。這種主導要素以民族思維方式和民族精神為標志。

1、民族思維方式和民族精神的體認。

文化哲學和文化人類學研究表明,一個民族在其歷史演進和文化行為中積淀形成的長久地起作用的思維方法、思維習慣,對待事物的審視趨向和眾所公認的觀點,就是這個民族的思維方式。思維方式是人類文化現象的深層本質,是對人類文化行為起支配作用的穩定因素。了解了一個民族的思維方式,在一定意義上就把握了該民族文化演進的綱要。中華民族傳統思維方式的總體特點是整體和諧、辯證綜合。中國古代哲人觀察宇宙、人生運用整體思維,把人放在與天地社會的動態聯系中認識。中國古代哲學是本體論、認識論、道德論的統一,化倫理道德、人生價值的探究為中心。正如張岱年先生所言:“中國哲學家所思所議三分之二都是關于人生問題的。世界上關于人生哲學的思想,實以中國為最富,其所接觸的問題既多,其所達到的境界亦深?!敝袊鴤鹘y道德的核心及其主導思想,就是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和家庭和睦。所有傳統美德都與這種整體精神相聯系。傳統價值觀總是置國家、民族的利益于第一位,要求個人服從整體,強調國家統一、社會太平。自秦漢以來,中國就形成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盡管歷史上也曾出現過暫時的分裂局面,但很快又獲得了統一,這與民族精神的影響是分不開的。這些內容完全可以成為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思想材料。這種思維方式及其傳統道德對維護國家統一,幸民族團結,調解人際關系,保持生態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不僅重視整體和諧,而且強調辯證綜合。例如:儒家追求“仁愛”,崇尚道德,但并不否定刑罰;主張“德政”,但不否定法治,從而形成了“德主刑輔”的治國方略。這里邊蘊含著辯證綜合的思想。儒家還特別注重個人道德修養在人際關系中的調節作用。正己修身的人生修養也具有辯證法的合理因素,這種修養方法對調節人際關系,促進社會穩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中西方文化的整合與互補

中國傳統道德是一定時代的產物,同任何事物一樣,中國傳統道德也具有兩重性,既有進步性,又有局限性;既有精華,又有糟粕。建立在小家生產基礎和封建宗法制度之上的傳統道德,必然有封閉性和保守性的一面。因此,對待中國傳統文化應當批判地繼承,吸收其精華,剔除其糟粕,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當今世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趨勢不可逆轉。我們要順應時代潮流,在弘揚民族文化、振奮民族精神的同時,還要有世界眼光,實現中西文化的整合與互補。

在對待西方文化問題上,我們有過正反兩方面的經驗。現在可以清醒地認識到,采取閉關自守、全盤否定,或崇洋、全盤西化的兩種極端的態度都是錯誤的。正確的態度應當是分析、鑒別、學習、借鑒、吸收、利用,在的指導下,實現中西文化的互補與整合。首先,在思維方式上,西方學者注重歸納和實證,沿著從具體到抽象的思維邏輯,從道德現象、具體事例、個案分析入手,總結歸納各自的教育理論,實用性、可操作性強;中國學者則注重演繹,沿著從抽象到具體的思維邏輯,從概念出發,說明或指導實踐。這兩種思維方式恰好可以互相借鑒、互相補充。其次,在教育方法上,西方主張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鼓勵學生自由選擇,師生平等對話;而我們則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理論講授和教育導向。這方面同樣可以互相借鑒,互相補充。再次,在教育內容上,特別是西方文化中那些適用于市場經濟的價值觀念,如改革開放觀念、民主法制觀念、權利義務觀念、公平競爭觀念、效率效益觀念、互利互惠觀念、公關信息觀念、商品市場觀念、文明消費觀念等,更需要借鑒和吸收,使其與中國傳統美德相融合。同志指出:“發燕尾服社會主義文化,必須繼承和發揚一切優秀的文化,必須充分體現時代精神和創造精神,必須具有世界眼光,增強感召力。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黨和人民從以來形成的革命文化傳統,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先進文明成果,我們都要積極繼承和發揚。”這是中小學德育課程改革與創新的重要指導思想。

二、綜合性與實踐性應成為德育課程改革與創新的主要特點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會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運用整體性的德育內容,通過教育才各受教育者雙主體互動的實踐活動,培養受教育者完整德性的教育過程。德育課程是實現這種教育過程的最重要的活動載體。要培養學生完整的德性,必須加強德育課程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綜合性和實踐性,全國教育科學“九五”“十五”規劃國家重點課題“整體構建學校德育體系的研究與實驗”,經過幾年的研究與實驗初步構建出德育的目標內容體系和實踐活動體系,為中小學德育課程的改革與創新提供了決策依據。

1、整體構建德育課程的目標內容體系

整體構建德育目標體系的做法是:總體目標,一以貫之;學段目標,各有側生;年級目標,具體明確;情意兼顧,知行統一。我國各級各類學校德育總目標是:把全體學生培養成熱愛祖國,具有社會公德、文明行為習慣,遵紀守法的公民。在這個基礎上,引導他們逐步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斷提高社會主義思想覺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總目標內在包含了《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提出的“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中小學德育目標要根據學生年齡身心特點、知識水平和品德形成發展規律,將總目標轉化為小學、初中、高中不同階段、具有年級梯度的具體目標,并體現知、情、意、行的協調統一。

整體構建德育內容體系就依據總目標,從廣義上認識德育,確定德育內容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紀教育、心理教育五項要素構成。政治教育主要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教育,使他們確立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奮斗的政治方向。思想教育主要是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教育、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教育、集體主義的價值觀教育及“五愛”教育,培養他們具有正確的思想觀點。道德教育就是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道德原則和道德規范教育,進行傳統美德、社會公德、家庭美德、職業道德、環境道德、剛強道德教育。培養他們具有正確的道德認識、高尚的道德情感、堅強的道德意志和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法紀教育就是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法制和紀律教育,培養他們具有法律觀念和遵紀守法的品質。心理教育就是對學生進行健康的積極向上的性格、氣質、興趣和能力的教育,培養他們具有適應環境、承受挫折、自我調控的心理素質。德育內容五項要素各有自己的特定內涵,但又互相聯系,互相滲透,互為條件,互相制約,構成了德育統一體。其中思想教育是靈魂,政治教育是方向,道德教育是核心,法紀教育是保障,心理教育是基礎。要分別研究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紀教育和心理教育各自的特點和規律以信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這五者不可割裂,更不能互相取代。如果在理論上僅僅把德育視為“政治思想教育的同義語”或“道德教育的簡稱”,那么在德育實踐上就會失之偏頗。整體構建德育內容體系就是以五項要素為緯,以各項要素質的不同層次為經,依據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身心特點、知識水平和品德形成發展規律,由淺入深,由低到高,由具體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橫向貫通、縱向銜接、分層遞進、螺旋上升,從而解決不同學段、不同年級德育內容的倒掛、脫節、簡單的重復、脫離實際的問題。中小學德育內容的整體性,不僅指五要素橫向結構的整體性,還包括五要素在年級與學段縱向銜接中體現出來的整體性。經過德育實踐活動的“內化”與“外化”的過程,五要素促進著學生德性的整體化發展。

2、整體構建德育課程的實踐活動體系

德育課程不僅是德育目標內容的知識體系,同時還是德育實踐活動體系,這是由道德的本質屬性決定的。道德來源于社會生活,社會生活是實踐的,因而實踐是道德的發展基礎,也是道德的存在形態。實踐體現著道德的本質,反映著德育的基本規律。

首先,德育目標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德育目標是對德育結果的預期規定,因而其制定的依據和標準是品德的整體形成狀態。德育目標既包括對學生道德認知、道德情感的培養,也包括對學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的鍛煉,歸根到底是道德信念(知、情、意)和道德行為的統一,落腳點在學生的道德行為上。只有培養出來的學生在實踐中踐行、踐言了,才標志德育目標實現了。

其次,德育過程是實踐活動。德育的本質是實踐的,實踐的觀點是德育首要的、基本的觀點。德育不同于智育,智育的任務是傳授知識兼培養能力,它主要解決知不知、會不會的問題;而德育中到此并沒有完結,它不僅要解決知不知、會不會、的問題,而且更要解決信不信、行不行的問題,即不得要授之以知、曉之以理,而且還要動之以情、導之以行。德育過程是上知、情、意(信)、行諸環節構成的,只有知識傳授,而無情感陶冶、意志磨煉和行為引導不是完整的德育。這就如同體育與智育不同的道理一樣,體育如果只在課堂上講授體育知識和理論,不讓學生到體育聲上去實際鍛煉,怎能培養學生強健的體魄?同理,德育如果只重視知識傳授,而忽視或輕視德育實踐活動,怎能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德育活動有多種形式,既有課堂德育活動,又有課外德育活動;既有校內德育活動,又有校外德育活動。其中主題班會、主題團隊會是最直接、最經常、最普遍的德育活動。它主題明確,針對性強,內容豐富多彩,形式生動活潑,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徑。主題班會、主題團隊會應當形成制度,列入課程表,作為德育活動課的基本形式,從而避免單純傳授知識、空洞講授理論、死記硬背概念而脫離實際的傾向,增強德育的科學性、針對性和實效性。

再次,道德實踐能力是學生品德評價的根本標準。學生的品德素質只有在現實的生活實踐中才能表現出來,這是因為學生在面臨的生活情境中,其道德認識、道德情感轉化為道德行為,潛在的品性變為顯性的德行,只有在這種狀態中才能根據學生的具體行為表現來認識和評定其品德發展水平。同時,只有在生活實踐中才能認識個體品德對人、對社會的價值和意義。在德育過程中,學生如果不把認識理解的道德知識運用到道德實踐中,不僅自身品德不能得到切實提高,而且會出現“知行不一”的情況。只有把品德培養引向道德實踐,德育才能取得實效,同時,德育實踐也是克服學生主行不一現象的最好途徑。所以真實的道德實踐能力是品德形成和品德評價的根本標準。

因此,中小學德育課程在整體構建德育目標內容基礎上,要樹立“新三中心”(以學生為中心,以情景為中心,以活動為中心)的德育理念,整體構建本課程的實踐活動體系。這一實踐活動體系包含德育的途徑、方法、管理、評價四個緊密聯系的要素。

三、回歸生活應成為德育課程改革與創新的主要形態

1、回歸生活是德育課程形態的一種改革趨向

回歸生活的趨向一方面拓展了德育課程理論的研究視野,另一方面促進了德育課程類型的變革和發展。其表現為原來占一統地位的德育學科課程開始由理論體系向生活體系轉移,同時,一些新德育課程類型在實踐中逐步發展,如德育活動課程、德育綜合實踐課程和德育校本課程等,德育隱性課程(校園文化、人際關系、精神環境等)也納入德育課程范圍。在近年來的德育課程改革實驗中,“整體構建學校德育體系”課題組研究編寫的《德育》系列實驗讀本在德育回歸生活上進行了從個人精神生活、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區生活、自然辦生活、國家民族生活六個層面上設計活動內容。內容的選擇堅持“近、小、實、親”的原則,即貼近社會生活和學生思想情感實際,提出問題小一點,回答問題實一點,使學生感到親切一點。2002年6月,教育部頒發的《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所持的德育理念充分體現了以上要求,即“我們在品德教育方面所持的基本理念是一種生活德育的理念。我們認為道德始終存在于人的整體生活之中,沒有脫離生活的道德。人們是為了生活而培養個體品德,改善、提升社會的道德的,并不是為了道德而道德。同樣,個體品德和社會道德的提高與發展也只有通過人們自己的生活。脫離生活的道德和品德必將導致道德和品德的抽象化、客體化,脫離了生活去培養人的品德也必將使這種培養因為失去了生活的依托和生活的確證而流于虛空、形式、無效?!毙抡n程標準設計了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積極地生活、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動腦筋有創意地生活等四個生活維度,提出了我在成長、我與家庭、我與學校、我的家鄉(社區)、我是中國人、走進世界六大生活主題,充分體現了生活德育的理念。

2、回歸生活是學生道德主體性形成的源泉

德育課程回歸生活的重大意義在于更加切近德育的客觀規律。第一,生活是德性發展的動力源泉。道德是人的“生活規則”和實踐結果,人的道德素質所體現的是對生活規則的運用能力。社會實踐不斷豐富著道德活動家的條件和環境。使道德活動的領域不斷擴大,水平逐漸提高,隨著人參與社會實踐程度的加深,社會實踐不斷對人的道德水平提出新的要求,這種要求與人目前道德水平這間形成一種不平衡狀態,產生道德需要。這種道德需要包含著人的認識、情感和意志,是人參與道德實踐、發燕尾服自身德性的動力。德育活動課本形式和途徑靈活多樣,與社會生活建立起多種聯系,為學生的道德成長引進了源頭活水,增強了動力。第二,促進德性的整體性發展。傳統德育課程偏重于道德知識體系和道德認知,現代認知派又將認知引向單純的道德判斷和思維技巧,造成德性發展的片面性。完整的德性應是知、情、意、行的協調統一,個體只有置身于道德實踐之中才能達成這種統一。同進,道德意義上的完整德性不僅要成就自我,還要通過成就自影響社會,成就他人,即完整的德性是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完美統一。同樣,只有參與生活實踐,才能實現這種統一。這兩種統一表現為人在現實的道德情境中的自覺性、主動性和能動性,即道德主體。《德育》讀本堅持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都是主體的“雙主體”理念,教育者的主體性體現在根據教育止的和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對德育環境、德育內容和德育方法進行選擇、加工和設計,對學生的主體性進行引導和培養;受教育者的主體性體現在在教育者指導下,積極主動地參與德育活動、發燕尾服道德能力,在教育者的引導下,學生逐步做到自訂成長目標,自析成長環境,自尋成長動力,自開成長渠道,自開成長方法和自評成長效果,道德主體性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和提高。

社會生活具有整體性開放性,德性發展應有整體性開放性,這就給德育課程提出了如何具有與之相應的整體性開放性問題?!兜掠纷x本在德育課程的整體性和開放性進行了多角度探索。如在內容體系上把德育內容五要素融為一體;在德性結構上把知、情、意、行融為一體;在德育過程上把德育目標、內容、途徑、方法、管理、評價融為一體;通過德育活動課,在綜合實踐課程、校本課程、社會實踐活動、德育基地和隱性課程之間建立起有機聯系,建構了一個既有開放性,又有整體性的德育課程體系。

上述三個方面反映著現階段中小學德育課程的發展趨勢,在這種趨勢中,尚隱含著需要深化研究的課題,如德育回歸生活、注重實踐并不意味排斥知識的系統性,如何適應中小學階段德育的規律性,如何在道德的“認知課程”、“經驗課程”、“體驗課程”之間找到合理的結合點,仍有待繼續探索。

篇9

關鍵詞:品德課 教學 質量 意識

課程改革以來,思想品德課劃分為《品德與生活》和《品德與社會》??偟脕碚f,品德課是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的專門學科,怎樣在品德課中實施素質教育,切實提高品德課教學質量,是當前品德課教學中需要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課題。我結合自己的一些體會,談幾點認識:

一是要把握品德課的課程性質。

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低年級兒童現實生活為基礎,對兒童進行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教育的綜合課程;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

二是要認清品德課教學的基本結構。

品德課既要遵循小學課堂教學的基本規律,又要遵循小學德育的基本規律,具有德智雙重性。有人把這種課堂教學結構歸納為知行兩點、情意雙線,即任何一堂品德課都必須落實曉之以理和導之以行的教學目標,并將激發道德情感和磨煉道德意志貫穿于教學始終。如教學《我們的地球》,既要讓學生知道有關地球的基本知識,又要激發學生對勇于探索的先人產生敬意,加深熱愛地球的情感,樹立保護地球的觀念。

三是要始終把知行統一作為品德課教學的重點。

對學生品德的影響源除學校外,還有社會和家庭,學生對不少道德觀念既不是完全掌握,也不是十分陌生,而是處于一種知行矛盾階段。這種知行矛盾有時表現為有知無行,有時表現為無知有行,有時表現為無知無行。因此,品德課教師在備課階段,要通過認真分析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和知行矛盾,確定教學重點。如教學《我該不該這樣做》一課,教師就要對學生的知行矛盾進行分析,根據不同學生所表現出來的有知無行、無知有行、無知無行三種情況,分別確定明理導行、知行并重的教學重點,使學生懂得生活中要遵紀守法、自尊自愛,學會和品德高尚的人交朋友,學會對不該做的事說“不”。

四是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參與。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要引導學生“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學習對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如教學《交往是堂必修課》這一單元,先把“交往”這一整體化為“誠信真可貴”、“退一步海闊天空”、“讓我們同行”三部分,再把三篇課文中的道德事例化整體為部分,然后引導學生進行綜合,把道德事例與學生原有的認識進行比較,從個別事例中抽象出概念,再概括成道德觀念,讓學生在明理的基礎上學會主動把誠信、寬容、互幫互助運用在自己的日常交往中。整個教學過程中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思維參與。

五是要把握好品德教育延伸的限度。

教學要面向學生生活、面向社會,盡量創造條件讓學生感受生活、體驗社會,但也要把握好延伸的度,保證一課一得。如,我要學習你的長處,可以自然延伸到我要學習他的長處、別人的長處、大家的長處;而珍惜時間就不宜向珍愛生命擴展,雖然兩者聯系緊密,但各為一種道德觀念,各有不同的內涵和外延。

要提高品德課堂教學的質量,教師還要樹立和強化以下幾個意識:

一是強化以學生為主體的意識。

學生是學校教育的主體,品德課教學不是“老師說,學生聽;老師教,學生學”就能收到效果的,無論是接納品德常識、提高道德認識,還是情感的陶冶升華、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如果沒有學生道德主體性的參與是不能湊效的。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作用來實現的,因此,要強化以學生為主體的意識,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處理好整體與個體差異、“導”與“學”的關系。要因材施教,設置有層次、有差異的問題和學習目標,以適應不同水平學生的學習需求,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

二是強化培養學生品德能力的意識。

長期以來,人們往往重視語文、數學等學科能力的培養,而忽視了品德學科的能力培養,認為只要把道理講清楚了,學生理解了,一切問題也就解決了。其實,這種認識是極其片面的,甚至是荒謬的。品德課必須在明理中培養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在激情中培養學生的道德體驗能力,在導行中培養學生的道德行為選擇能力,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能說會寫的能力,通過有機統一的訓練,使學生多才多能。

三是要強化教學目標意識。

在教學過程中,應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設計教學結構、選擇教學方法和采取教學手段,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必須熟悉課程標準中的課程總目標和分目標,備課時吃透教材,充分理解該課的教學重難點,明確該課所在單元的主題,全面思考該課的教學目標。如教學《珍愛生命》和《安全和生活》這兩個單元,就要讓學生初步掌握基本的自護自救本領,養成良好的生活和行為習慣。

四是要強化情感意識。

小學品德課包含的道德情感因素幾乎凝聚了人類高尚道德情感的方方面面,而情感、態度、價值觀是課程“分目標”中首要的一條。所以,要強化品德課教學中的情感意識,認真分析每課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因素,深入研究情感教育的規律,科學確立情感教育的目標,貫徹情感教育的原則并注意將情感教育貫穿于教學的始終,不能把它作為一個單獨的環節而孤立進行。

篇10

關鍵詞:管理;發展;教學;創新

中圖分類號:G627.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3)11-0018-01

學校管理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在教育發展的新形勢下,學校領導班子成員要規劃學校發展大計,認真研究提高辦學質量的方法和措施,不斷優化學校管理。運用科學發展觀的管理手段,對學校的各種因素進行科學合理的組織和協調。筆者就如何搞好學校教學管理工作和大家進行探討。

1.創造和諧的學校環境

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有什么樣的管理者,就有什么樣的學校"。這說明學校管理具有舉足輕重的功能。一位真正的管理者,不僅要有管理意識,更要有正確的領導意識,更要具備公仆意識。這是學校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構建和諧校園的關鍵。學校管理者,善領導,更要具備領導意識。和諧社會離不開和諧校園,和諧的師生關系、和諧同事關系。總之人與人之間要和諧。在學校中,人和人之間,事和事之間,難免產生這樣那樣的矛盾,這就需要領導做好協調工作,做好同事之間的溝通和協調,把一切矛盾消除在萌芽狀態。使機構和機構之間,彼此配合;人和人之間,通力合作;事和事之間,互相促進,為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創造良好的人文環境。校長要真正發揮和做好這方面的工作,只有在工作中重視協調,善于協調,為學校師生員工提供一個自由、寬松、和諧的物理環境和人文環境,才能使全體人員在愉悅的環境中,上下一心,形成一種合力,獻計獻策,共同把事情做好。

2.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有一支高素質的優秀教師隊伍,這樣的教師隊伍是學校管理的關鍵。學校的一切工作以及效果全依靠于所有教師,要更好地發揮主導功能,教師必須有較高的素質。因此首先強化教師的育人意識,使他們知道作為教師,不僅僅是傳道授業解惑,更是學生心靈的塑造者。只有全體教師的共同努力,才能形成營造出有利于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發展的環境。教師素質,包括為人師表、言傳身教、德育知識、心理學知識、德育滲透的技能技巧的等素質。這些都有待于加強和提高。俗語說:什么樣的將,帶出什么樣的兵。

3.堅持"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

現在的教育是以孩子為中心。同時現在學校的管理更是以教師,學生為主題,也就是說以人為本。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是建立在平等、互利、信任的基礎之上。學校管理的對象是人,應該由人出發,以人為本。作為現代管理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思想,人本管理就是使每個人能充分施展才能,通過雙方的配合,將組織中的成員培養成技術加管理型人才。確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更是學校管理中的"題中應有之意"。按照現在的教育理念,對孩子要做到先理,再疏導,再教育。使孩子明白其內涵。關注師生需要,把師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極大地激發全校師生參和學校管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學校管理要在細節上下功夫,在日常管理中要注重管理策略的選擇和運用,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要想實現管理的績效,就必須關注人的發展,將學校的發展目標和教師和學生的發展目標進行有效的整合。

4.強化學校的基礎教育

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提出高大遠的要求,必定會拔苗助長。目前,成人寫字水平不高就是因為小時基礎沒打好。夯實基礎,就是圍繞"身體鍛煉好,行為習慣好,文化基礎好"這三個方面,分解出許多具體要求進行訓練。針對學校班容量大,學生浮躁等情況,當今,尤其要加強日常行為規范的教育,常抓不懈,齊抓共管,一抓到底。科學文化知識的教育不能放松,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傳授不能放松。在任何時候,都要向課堂教學要效益。如果在小學階段,應該讀的沒有讀,應該看的沒有看,應該做的沒有做,那將是學生終身的缺失,終身的遺憾。我們要為學生的終身負責。使所有的學生都能"學會寫字、學會讀書、學會唱歌、學會做操、學會掃地、學會負責、學會合作、學會探究"。作為管理者,必須講究科學,要按照規律辦學,掌握和遵循教育與社會發展相適應,教育與青少年身心發展相適應的基本規律。從本校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不人云亦云,不趕時髦,扎扎實實做好基礎,為學校特色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5.教育教學管理要體現現代化、有創新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