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社會調查方法范文
時間:2023-06-13 17:14: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常用社會調查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社會調查報告材料的定性分析
社會調查報告材料的定性分析是據事論理,用思辯的方式,依靠個人經驗判斷能力和直觀材料,確定社會現象或事物發展變化的性質和趨向.以劃清事物性質界限的方法。定性分析的根本的方法是哲學方法,即揭示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的方法。除此之外,還可采用系統方法、邏輯方法,常用的方法有:
1.社會調查報告材料分析——矛盾分析法
即運用唯物辯證法對立統一的原理,具體分析事物內部矛盾及其運動狀況,從而認識客觀事物的方法。其具體作法分三個步驟:
①從調查所得的大量材料中找到事物的矛盾,即找到問題。因為問題即是應該消除或縮小的差距,差距就是矛盾。
②對事物存在的矛盾進行分類,看它們是屬于:歷史遺留——現實產生;客觀存在——主觀思想;自然條件——人為造成;局部——全局;根本——枝節;眼前——長遠的矛盾。
③分析矛盾的對立面,考察矛盾的主要方面與矛盾其它方面互相依存、斗爭、轉化的條件,從而把握矛盾的特性。
2.社會調查報告材料分析——比較分析法
做社會調查報告常用的比較方法有橫向比較和縱向比較;常用的分類方法為:先進行比較,弄清事物的異同,根據共同點將事物歸集為一大類,然后再根據差異將大類劃分為幾個小類,依此類推,事物就被區分為具有一定從屬關系的,不同層次的大小類別,明確地反映出客觀事物之間的區別和聯系。
3.社會調查報告材料分析——因素分析法
即指從社會調查報告材料中尋找出對事物產生、發展、運動起作用的要素,通過系統分析和科學的歸納,探尋到對事物變化起著關鍵作用的要素系列,掌握決定事物變化的原因,從而了解事物的本質及其運動規律的方法。運用因素分析法,首先應進行總體分析。
第一步是把蘊藏在現象之中的各個方面的基本因素清理出來,并在初步分析的基礎上,將它們按一定的標準組成一個有機的多層面的網絡結構。影響事物變化有種種因素,歸納起來可以劃分為外因(客觀因素)和內因(主觀因素)兩大因素系列,在這一層面下,又可以從不同角度將因素分為:主要因素、次要因素;積極因素、消極因素;一般因素、特殊因素;直接因素、間接因素;必然因素、偶然因素;歷史因素、現實因素;起始因素、終極因素;潛在因素、誘發因素;階級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學校因素(或工作單位因素)、家庭因素、個人因素等。各個系列因素有可能相互交織,錯綜復雜,顯現出一種網絡狀態。
第二步就是通過對這一網絡的分析,從總體上考察研究對象,分析出現某一社會現象的綜合原因。這就要求實事求是地把握諸因素的內部聯系,把握其特征和轉化規律,對事物的總體進行多維的、系統的,內因與外因,客觀與微觀相結合的辯證的分析。其次是進行關系分析。即對因素與因素之間的各種關系進行分析。要著重分析因素之間的因果關系、功能關系、轉化關系、共因關系。共因往往是事物存在或變化的最根本的原因,如諸多腐敗現象的產生,其共因是私欲惡性膨脹,再進一步深究,就可找出其根本原因是權力作祟.從而找到問題的關鍵,抓住了事物的本質。再次是進行因素樹分析。即以某一種關鍵性的因素系列為主要分析目標,予以系統的多層次的剖析,按因素之間的聯系繪出因素樹圖,即:社會調查報告(社會實踐調查報告)材料的因素分析法——因素樹圖
這樣逐層深人,直至找出最基礎的原始性要點,即具體行為表現。
定性分析除了以上方法外,還有分析綜合法、歸納演繹法、科學抽象法、社區研究法(是以分析社區人口集體與特定生活環境、社會條件之間的相互關系,探討社區的社會構成、社會功能、價值觀念、日常生活及發展變化的方法)、歷史研究法等多種方法。
(二)社會調查報告材料的定量分析
社會調查報告的定量分析是對社會現象或事物的規模、范圍、程度、速度等方面數量關系的情況和變化,進行變量計算和考察分析,弄清其數量特征的方法。簡言之,就是從事物數量方面入手進行分析研究。目前,在調查研究中進行定量分析已越來越普遍,使用定性、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已成為大勢所趨,也是調查研究走向完善的標志。定量分析的 基本方法有:
1.社會調查報告材料分析——統計分析法
即運用統計學的原理,對社會調查報告所得的數據資料進行綜合處理,分析現象在一定時間、地點、條件下的數量關系,以揭示事物的性質、特點及其變化規律的過程和方法。統計分析法包括描述分析和統計推論兩個部分。
①描述分析,是把收集到的數據整理加工,找出其中的規律以及現象之間的關系.并用統計量對這些資料進行描述。它主要包括:編制次數分布表.繪制次數分布曲線,測繪現象的集中趨勢的離散趨勢以及現象之間的相關關系等。例如:我們研究城市居民近五年來生活水平提高的情況,根據調查所得的材料,把每戶居民年收人劃分為六個等級:2萬元以上,17000~20xx0元,14000~17000元,11000~14000元,8000~11000元,8000元以下。然后計算每一個等級中有多少戶居民,這就是事件次數分布統計。計算各等級居民在全體居民中所占的比重。就是比例分布統計。計算全體居民的平均收人,就是對這個數列的集中趨勢的統計。計算全體居民平均相差多少錢,就是離散趨勢的統計。
②統計推論,則是指在隨機抽樣調查的基礎上,根據樣本資料對全體進行推論。它常用的方法有兩種:區間估計,統計假設檢驗。
2.社會調查報告材料分析——社會測量法
社會調查報告的社會測量法即通過測量和評定某一社會群體或團體中社會關系或社會意向的一種方法。社會測量法分社會關系測量和社會意向測量兩種具體方法。社會關系測量法較為常用,是指將所研究的某一社會團體內部成員相互吸引或排斥的關系狀態數量化,從而分析其人際關系的一種方法。運用此法可分五個步驟。
其一,確定選擇標準,有六種類型:①工作標準,以測量工作團體內部的關系;②娛樂標準,以測量娛樂群體內部的關系;③社交標準,以測量社交群體內部的關系;④生活標準,以測量生活團體內部的關系;⑤學習標準.以測量學習團體內部的關系;⑥服從標準,以測量被領導與領導之間的關系。
其二,選擇指示項。一個標準,可以擬出多個指示項。如服從標準可擬出:你認為本單位誰當領導最合適?誰威信?你最不服誰的領導?等等。
其三,制作測試答卷。給出選擇標準;限定選擇數目;交代測試目的、選擇范圍(團體之內),說明對測量結果保密等。
其四,填答試卷。當面填寫,當場收回。
其五,對試卷進行整理分析。
對社會調查報告材料的選擇,要注意:
1.運用典型材料說明觀點。典型材料是代表性的材料,它顯示著事物和現象的某些本質特征,有著以一當十的力量。
篇2
付鑫(1981-),男,河北唐山人,河北大學工商學院教師。
摘要:培養應用型、復合型法律職業人才,是實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重點。在婚姻家庭法課程教授過程中,長期存在著以傳統式教學為主,缺乏對實踐教學方法的重視,教學效果不佳,導致學生缺乏思考能力、實務知識和對社會現實的關注。本文以社會調查方法為例,探討實踐性教學方法的重要性及其實施過程。
關鍵詞:婚姻家庭法學;實踐性教學;社會調查2011年教育部和中央政法委員會制定的《關于實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若干意見》指出,提高法律人才培養質量成為我國高等法學教育改革發展最核心最緊迫的任務。培養應用型、復合型法律職業人才,是實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重點。
作為法學的一門重要學科,婚姻家庭法學以婚姻和家庭為研究對象,強調法律與倫理、道德的統一,注重婚姻、家庭的穩定與和諧,關注社會現實與時代變遷。婚姻家庭法學與社會學、倫理學等其他學科有著密切的聯系,而絕不是存在于法學這門學科的真空之中。與法學其他學科不同,它具有血緣性、倫理性、道德性和復雜性等自身特點。因此,這門課程的特點決定了在婚姻家庭法學的教學過程中,更應該強調實踐性教學方法的重要性。
本文以筆者長期從事婚姻家庭法學的教學工作為基礎,以婚姻家庭法課程教學現狀為背景,以社會調查教學方法為切入點,闡釋實踐性教學方法對于婚姻家庭法學的重要意義。
一、婚姻家庭法課程教學現狀之分析
(一)以傳統式教學為主,缺乏對實踐性教學的重視
現在的婚姻家庭法學教學過程中,教師依然采用傳統式教學方法,通過灌輸的方法向學生講授概念的內涵、系統的理論和法律的規定,學生也只是被動地接受書本上的知識。這就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缺乏主動思考和創新的積極性。同時,教師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和自身對司法實務知識的缺乏,沒有向學生提供實踐學習的知識和機會,造成學生知識面狹窄,思考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較差。這種情況非常普遍,即很多畢業的學生需要經過幾年的學習和適應才能勝任工作的需要。
(二)實踐性教學方法單一,效果不佳
隨著國家重視和學校探索,法學領域采用的實踐性教學方法不斷豐富,有案例教學、模擬法庭、法律診所、法庭旁聽、社會調查、實習等形式。由于受傳統教學方式和思維的影響,在婚姻家庭法學領域采用的實踐性教學方法還是比較單一,比較常見的就是課堂上常用的案例教學法。而對于其他實踐性教學方式,有些流于形式,有些則根本沒有適用。在案例教學過程中,教師使用的很多案例不是真實的案例,而是虛構的事實,這樣的案例不具有典型性和社會性,不能真正反映法律和社會現實的沖突,使學生缺乏對現實婚姻和家庭的正確認識。
如我國《婚姻法》第2條規定,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的合法權益。對于家庭和社會中的這些弱勢人群,教師會在課堂上強調對這些人的特殊和重點保護,但是,在現實生活和司法實務中,他們的處境和權益保護狀況如何,學生只有通過實踐性教學方法,如社會調查、實習等方式才能了解,才會有真正的感悟和體會,才會真正理解該規定的重要意義。
(三)學生缺乏思考能力、實務知識和對社會現實的關注
由于教師采用傳統性的、單向的教學方法,學生經常處于被動型的接受知識的學習狀態,而沒有作為教學過程的真正主體參與其中,沒有學習的積極性和熱情,就導致學生缺乏主動思考能力。教師的講授過程可以讓學生學習比較系統的理論知識,建立比較完整的知識構架,但是,這種教學方法阻斷學生接觸司法實務知識,造成理論和實務的脫節,缺乏實務部門所需要的工作能力,這也就是法學專業的學生就業非常困難的緣由。
同時,婚姻家庭法學這門課程更是與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學科。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婚姻家庭觀念的改變,婚姻家庭法必須做出相應的調整。如從建國之初到現在,我國已經制定了1950年和1980年兩部婚姻法,2001年對婚姻法盡一步修正,針對隨后社會上出現的一些新問題、新現象,最高人民法院先后又出臺了三個司法解釋。由此,可以看出,婚姻家庭法不是固步自封的法律,而與社會發展極具關聯性。而傳統性的教學方式,無法讓學生真正切實感受現代社會的變遷和時代的進步,無法讓學生親身體會現實情況下婚姻、家庭領域出現的問題和困境。
二、社會調查教學方法之重要性
社會調查作為一種實踐性教學方法,是針對社會生活中的某一情況、某一問題或某一現象,進行深入細致地調查研究,了解、反映客觀事實。同樣,社會調查對于提高婚姻家庭法學的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思考能力、創新能力具有積極效果。
(一)加深對理論知識的學習和認識
在社會調查的整個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主體地位,而老師僅僅負責指導和安排工作。從調查的主題選定、調查問卷設計、實際調查到調研報告的寫作,學生需要以理論知識的學習為知識背景,以社會現實為對象,實現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在調研的每一環節中,學生都會以所學的相關知識來看待現實問題,而現實問題又會促使學生運用、思考所學知識。這一過程印證了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認識真理,加深了學生對婚姻家庭法知識的學習和認識。
(二)培養學生的溝通和交際能力
為了解社會某一問題、某一現象的客觀現實,需要調查人員深入“基層”,與相關人員接觸和溝通。社會調查的方法主要包括個人訪談和問卷調查。訪談對象和調查對象大多是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程度、不同階層的陌生人,而且婚姻家庭方面的問題個人隱私較強,這就加大了調查的難度。為確保社會調查任務的完成,調查人員需要具有較強的人際溝通能力。
在社會調查的過程中,無論是個人訪談還是問卷調查,學生都會慢慢地學習,如何與不同人溝通和交流,取得對方的信任,獲取相關信息。他們會注意到面對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交流方式,通過恰當的一言一行來拉近與對方的距離。在社會調查中學到的人際交往能力,對于法學專業的學生來說更是不可或缺。法學專業的學生畢業后大多會從事法律方面的事務,來解決糾紛、化解矛盾。從事的職業,不管是法官、檢察官,還是律師、法律顧問,都需要與不同的人打交道。尤其是從事婚姻方面的事務更是如此。婚姻家庭方面的糾紛大多是家長里短,情況復雜,這就需要法律工作者提高自己的交際能力,了解糾紛的真正緣由,找準癥結所在,運用情、理、法來化解糾紛。
(三)加強對家庭和社會的關注
家庭是構成社會的最基本“細胞”。婚姻家庭是以兩性結合與血緣聯系為其自然條件而形成的社會關系,具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1]家庭雖小,但關系到個人的切身利益和社會的穩定。曾經說過:“婚姻法是關系到千家萬戶、男女老少的切身利益,其普通性僅次于憲法的國家根本大法之一。”在社會調查過程中,學生可以更真實地、親身了解婚姻、家庭狀況,加深對家庭的認識和理解,掌握社會現實和人們的婚姻家庭觀念。這些認識和感悟為更好地學習婚姻家庭法提供了現實背景,增強學生對婚姻家庭的認同感,使“婚姻家庭”不再是虛無縹緲的想象。
(四)提高創新和寫作能力
社會調查方法又是一種創新,有利益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在社會調查的每一環節,學生都需要去積極思考、提高自己的創新意識,如主體選定、問卷設計,如何調查以及調查報告的撰寫。同時,社會調查方法又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撰寫調查報告是鍛煉和提高學生寫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有效方式。撰寫調查報告,不僅要客觀地反映調查的實際情況,而且還要總結其經驗和不足,并提出相關建議。基于社會調查方法可以提高學生的創新和寫作能力,它可以作為學生申請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的理想選擇。
三、婚姻家庭法課程社會調查環節之設計作為社會調查方式之一的問卷調查,其環節主要包括選定主題、問卷設計、問卷調查、問卷統計和撰寫調查報告。
(一)選定主題
關于社會調查的主題,老師不應該自己確定,要充分征求學生的意見,集思廣益,最后確定具有可調查性、時代性和現實性的主題。如何選題,老師要指導和啟發學生,著重調查法律規定與社會現實之間的差距與沖突,這樣的調查研究,對理論和現實才具有實際意義。
(二)問卷設計
問卷設計是社會調查主題的具體落實,是保障社會調查質量的重要環節。問卷設計要做到“前思后想”。“前思”是指設計與主題相關的內容。“后想”是指問卷設計要有針對性,要有取得相關信息的選項,要有后面撰寫報告所需要的內容。“前思后想”就是指問卷設計的內容要全面而不繁瑣,有所指而不盲目。例如,在調查離婚訴訟過程中兒童權益的保護問題時,我們需要思考該主題涉及的內容,包括兒童和父母的基本情況、結案方式、兒童直接撫養人的確定(主要是確定依據)、撫養費的負擔(負擔方、支付方式、數額)以及探望權。
同時,問卷設計內容的語言表達方式也需要注意。根據調查的地域、人群,采用貼合其實際情況的語言表達方式。如調查老年人的生活狀況問題,由于老年人年紀大,理解能力下降,有好多不識字,文化水平不高,因此,在設計問卷時,要盡量使用平常的、當地的生活用語和簡短語句,這樣有利于他們理解調查內容。
(三)問卷調查
問卷調查是獲取信息的非常重要的環節,其進行的如何直接影響著整個調查的質量。學生做好問卷調查,要做好兩點:一是態度端正,一是方法恰當。學生要本著認真負責的態度,要認識到問卷調查的重要性,力求調查的嚴謹性和客觀性,實事求是,不能主觀臆斷,更不能應付差事。其次,在問卷調查時,學生要講究方式方法,根據不同情況采取適當方式,耐心講解調查的目的和意義,打消被調查人的顧慮,通過自己的真誠和熱心,拉近距離。
(四)問卷統計
問卷統計是對問卷調查資料的整理和統計。統計要做到信息的客觀和真實,因為其是后面撰寫調查報告的直接信息來源。學生在進行問卷統計時,不僅僅是數據的整理,也是了解問題、發現問題的過程。
(五)撰寫調查報告
在調查結束后,研究者應就整個調查活動提供一份全面的調查報告,將社會調查的過程、方法和結果,以文字、數字或圖表等形式,向他人進行詳細的說明。[2]撰寫調查報告是對整個社會調查活動的總結。因此,學生在撰寫調查報告時,要盡可能的反映此次調查的全部情況,包括調查基本情況(調查目的、人員、地域、數據收集情況)、情況分析(特點、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對策和建議。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婚姻家庭方面的社會調查多會涉及被訪者的個人隱私,因此,在撰寫調查報告時,要有保密意識,尊重被訪者的隱私權。
課題:本文系保定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提高高校教學質量構建婚姻家庭法學實踐性教學體系——基于保定市高校的實證分析”(編號:201301008)的研究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篇3
我們進行社會調查研究時,需要測量概念和變量。并不是所有社會現象都可以直接測量,有些可以直接測量并得到準確的數值,如年齡、性別等,而有些如犯罪傾向、態度、偏見等測量,并不容易得到精確的測量。所以有必要設計測量工具來測量社會世界中不易觀察的層面。
一、測量的概念
測量就是根據一定的法則,用數字或符號表示現象的屬性或特征的過程。
它不僅可以對事物的屬性做定量的說明,也可以對事物的屬性做定性的說明。
測量包括客體、內容、法則、數字和符號四個要素。
1.測量的客體,就是測量的對象。是客觀世界中所存在的事物或現象,是我們要解釋和說明的對象。測量客體也就是“測量誰”。比如,我們測量某同學身高,該同學就是我們測量的客體。社會調查中最常見的客體是各種各樣的人,以及群體、組織和社區等。
2.測量的內容,就是測量客體的某種屬性或特征。測量內容所對應的是“測量什么”的問題。在社會調查中,我們所測量的對象雖然是某一客體,但所測量的內容卻并不是客體本身,而是這一客體的屬性或特征。比如,箱子是我們測量的客體,但不是我們測量的內容,箱子的高度、顏色、重量才是我們的測量內容。當測量對象是社會時,測量內容是反映社會現象的指標,如國民經濟狀況、人民生活水平、社會福利狀況等。
3.測量法則,是用數字和符號表達事物各種屬性或特征的操作規則。測量法則反映的是“怎么測”的問題。比如,標尺上對應的刻度就是某同學的身高。這就是測量身高的規則。再比如某人收入狀況,“將被調查者的工資加獎金、利息、股金和外快,就是某人的月收入”,這就是一種測量法則。
4.數字和符號是用來表示測量結果的工具。數字和符號所對應的是“如何表示”的問題。比如月收入2000,身高1.60米。這些是用數字表示測量結果。還有很多用文字來表示的,如性別、對住房購買政策的態度(同意或反對)、或者用1、2、3、4、5分別表示“非常同意、同意、說不準、不同意、很不同意”。
社會現象的測量由于受到人們的認識水平和價值取向的影響,帶有明顯的主觀色彩。不像自然科學中用秒測量時間,用千克測量重量等有精確的度量。所以,社會現象的測量常常不是那么精確,比如對于“責任心”的測量,需要通過“工作認真、隨手關燈、不亂扔垃圾”等指標來測量。這種度量常常并不精確,需要進行概念的操作化,將抽象的概念轉化為可觀察的具體指標。操作化步驟包括:明確概念定義的范圍,列出概念緯度并發展指標。對不同抽象程度的概念發展指標,難易程度也不一樣。比如:“勞動態度”可用工作數量、質量、出勤率等來設計;考察領導干部的能力,可設計一份社會測量表。我們可以用指標和量表來測量人們的態度、觀念和意見等抽象的概念。
二、測量層次
史蒂文斯1951年創立了測量層次分類法,他將測量層次分為四種,即定類測量、定序測量、定距測量和定比測量。
1.定類測量也叫類別測量,它是測量層次中最低的一種。定類測量在本質上是一種分類體系,即用來鑒別被測量對象類別歸屬。包括所有的定性測量。定類測量必須必須有兩個以上的變量值才能進行,所分的類別既要具有窮盡性,又要具有互斥性。即所分的類別既要互不交叉重疊,又要對各種可能的情況包羅無遺。比如對職業分為“工人、農民、干部、技術員,還有其他”。
2.定序測量:定序測量也稱為等級測量。是按照某種邏輯順序將研究對象排列出高低或大小,確定其等級次序。比如人群的文化程度“文盲、半文盲、小學、中學、中專、大學等”。學校分類按“高等學校、中等專業學校、普通中學、小學“順序排列。這種排列并不是人們的主觀愿望決定的,而是由被測對象本身固有特性決定的。
3.定距測量:定距測量也稱為間距測量。指用來鑒別變量值間確切差別。它不僅能夠將社會現象或事物區分為不同的類別、等級,而且可以確定它們相互之間的間隔距離。測量人的智商以及測量自然界中的溫度就是定距測量的典型例子。定距測量的值雖然可以為零,但從測量的角度看,此時的零無實際意義,只不過是人們主觀認定和選取的是特定數字。如溫度為攝氏0度,不意味著沒有溫度。
4.定比測量:定比測量也叫比率測量。反映社會現象間比例、倍數關系。定比測量除了具有上述三種測量的全部性質外,還具有一個有實際意義的零點,這是定比測量與定距測量的唯一區別。如年齡、身高、體重、工資都有絕對零點,0表示真實的“無”。定比測量既能進行加減運算,又能進行乘除運算。是四種測量尺度中測量層次最高的一種。
上述四種測量的層次由低到高,逐漸上升。高層次的測量既可以測量低層次測量可以測量的內容,也可以測量層次測量所無法測量的內容,同時,高層次的測量還可以作為低層次測量處理。在對社會現象進行測量時,有一個重要的規則:盡可能對它們進行高層次的測量,因為高層次測量所包含的信息更多。
三、不同測量層次采用的統計方法
我們之所以要掌握測量層次,是因為在社會科學研究中,資料的整理和統計分析需要根據不同測量層次,采用不同的統計方法。
測量定類與定類(或定序)變量之間的關系,我們選用入系數,比如調查不同性別學生對抽煙的贊成或反對的差別可以用入系數測量。測量結果采用卡方檢驗。入系數取值為0到1之間,沒有消減誤差比的作用,其計算公式如下:
測量定序與定序變量之間的關系采用G系數,G系數取值在-1到1之間,例如對不同教育程度的工人收入水平進行測量可用G系數,對樣本結果的檢驗采用Z檢驗,首先將G系數轉化為Z值,然后采用Z檢驗。G系數同時具有消減誤差比的作用,也就是用X預測Y值時可以消減G取值的誤差比。
測量定類(或定序)與定距變量的關系通常用E系數,或E2系數。E取值為-1到1之間,E系數本身沒有消減誤差比作用,但E2系數具有消減誤差比作用。比如調查不同職業者的收入,收入這里為定距變量,可用E系數計算二者關系,結果采用F檢驗。
定距與定距變量之間的關系用r系數測量,r取值為-1到1之間,為對稱系數,r2具有消減誤差比作用,比如調查不同年齡工人的收入狀況,年齡與收入關系的統計可以用r系數計算,結果采用F或t檢驗。
篇4
在課堂上給學生介紹一些關于學習記憶、心理調節方面的心理學常識,比如耶克斯、多德森的動機—成績曲線(即焦慮曲線),艾賓豪斯的記憶(遺忘)曲線,斯金納的“刺激一反應一強化”原理,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阿德勒的超越自卑原理,羅森塔爾的皮革馬利翁效應?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等等。加強與學生溝通,可以在“作業本”上寫批語,或開設心理咨詢熱線,鼓勵學生隨時向教師請教心理問題。幫助學生認識自我、調節自我、超越自我,這也是人文關懷在關注學生心靈成長方面的體現。中學時期是學生心理、生理變化的關鍵期。但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人生問題的解答應貫穿整個中學階段,不應只有在緊張的高三復習階段進行。只有這樣才是真正體現了以生為本,真正體現了生命教育、人文教育。因此要關心學生的心理問題,運用已學內容解答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同時,也有必要開設心理學方面的選修課,結合學生思想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
2培養學生的生命意識
培養學生的生命意識,要求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學生的個性,要了解學生的性情特征,做學生情商的培育者、開發者,學生心理問題的疏導者和學生信心、志向的激勵者。中學政治教材中,有豐富的人文內容,高中的“文化生活”就是以人文知識為主體內容。另外,《法律常識》《政治生活》《經濟生活》等教材中也充分體現了人文精神。社會主義法律體現人民的意志,社會主義民主從本質上說是人民當家做主,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共同富裕為目標。可見,中學政治教樹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的人文精神,這就是維護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關注心理健康、關注弱勢群體、關注共同富裕、關注公民的基本權利實質上就是關注入的生命的價值。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只看到教材理性化的一面,而忽略了教材情感性的一面,要充分挖掘出生命教育的內容并加以縱深強化。
3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
人文教育不僅要求教學內容具有人文性,還要求教學方法具有人文性。下面列舉筆者常用的兩種教學法來加以說明。首先是時事評述。在一次課上,我給學生閱讀一段材料:“日本內閣官房長官細田博之宣布,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將出席在莫斯科舉行的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六十周年慶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六十周年之際,日本將本著追悼與和解的精神,呼吁國際社會保持廣泛的團結。這意味著什么呢?日本經常出現波折,遭遇巨大阻力。與此同時,日本與俄羅斯因領土爭端而采取的強硬政策,也收效甚微。在此狀況下,小泉必須尋求解套之策。如此,小泉改變主意也就不難理解了。但必須看到并指出,小泉改變主意可能不是出于其對“二戰”認識上的轉變,而更多的是出于日本外交利益上的權衡,甚至只是小泉政府應對目前外交局勢的權宜之舉。”實踐證明,課前5分鐘時事評述能讓學生及時、準確了解國內外重大時事,增長知識,更能從中培養學生辨別是非真偽能力,增強學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達到時事表述與德育教育相結合。
4社會調查
指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進行廣泛的社會調查,使同學們通過接觸社會生活,鍛煉自己的實踐才能,體會做人的根本,提高自己的品德素養,從而體現人文精神的培養過程。近期筆者指導學生做了“中學生休閑方式的調查”社會調查。中學生的課業負擔越來越重,“眼鏡”也越來越多,每天在一起討論的只有學習,有些人甚至覺得前途迷茫,感覺勞累、空虛。于是有人列出不等式“7+1>8”,七個小時的學習加上一個小時的休閑,其獲得的學習效果,要遠遠大于八個小時的緊張學習。休閑成為一種調節,使人在放松身心的同時,學習效率逐漸提高。進行中學生體閑調查的主要目的就是讓學生了解自己的生活,找到中學生學習時間分配問題的結癥,解決圍惑、焦慮、自我否定、自我貶斥、自我壓抑等問題。這樣的調查充分體現了人文教育的精神。
篇5
Abstract: To research the students participating the clubs in military academy, The Academy of Armored Force Engineering is as a blueprint, which is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students.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design goal of the questionnaire, the main contents, design principles and last feedback. The conclusion provides a feasible means for data collection.
P鍵詞: 軍隊學歷院校學員俱樂部;調查問卷;設計研究;實施反饋
Key words: military academic club;questionnaire;design research;implementation feedback
中圖分類號:G812.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14-0194-02
0 引言
近年來,裝甲兵工程學院積極組織學員參加俱樂部活動,始終把教學創新擺在學院轉型建設全局的核心位置,鍛煉了學員的創新實踐能力,但是,在學員俱樂部各項建設蓬勃發展的同時也存在著組織活動不夠嚴密、日常管理不夠嚴格、各項制度不夠完善等問題,達不到活動的預期效果。這些問題與俱樂部成立的初衷有所偏離,為此,我們計劃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來了解學員的學習興趣及參與的動機,分析該院學員俱樂部現今發展的總體狀況以及存在的弊端。
問卷是國際上通行的調查工具和作業方式,也是我國近年來推行最快,應用最廣的一種調查手段,被廣泛應用于社會調查、經濟調查、市場調查的各個領域,它能夠將定性問題轉化為定量分析。調查問卷又稱問卷、調查表,是調查者根據一定的調查目的和要求,按照一定的理論假設設計出來的,由一系列問題、調查項目、備選答案及說明所組成的,向被調查者收集資料的一種工具。問卷調查法在社會的調查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社會學調查中最為常用的一種調查方法[1-3]。美國社會學家艾爾.巴比稱“問卷是社會調查的支柱”,英國社會學家莫澤則說“十項社會調查中就有九項是采用問卷進行的”。
1 問卷調查內容
軍隊學歷院校學院俱樂部與地方高校俱樂部在一些方面存在差異,主要有成立目的,培養對象,運行規則等方面,這就導致在設計軍隊院校學員問卷時應符合實際情況,盡量貼近軍隊學歷院校學員。為了盡可能達到這一目標,在問卷設計引入了四個技術指標,分別是相關度、滿意度、投入度、參與率。下面對這些指標作簡單的介紹。
在引入相關度時,分析了年級、專業類別、學員類別對參加俱樂部的影響,以該院為例,專業類別指的是指揮類和非指揮類,學員類別則包括青年學員和戰士學員,學員之間的差別對選擇參加俱樂部存在影響,有必要引入相關度這個技術指標。
在引入滿意度時,主要是為了了解學員對俱樂部組織活動、規章制度等方面的心理狀況,具體設計問題有學員認為俱樂部組織活動是否頻繁。
在引入投入度時,主要從學員角度分析問題,相關設計問題有學員對參加俱樂部活動對學習訓練是否有影響。
在設計參與率時,則是為了了解學員參與俱樂部的基本情況,相關問題有學員是否參加過俱樂部,或參與俱樂部的數量。
2 問卷設計原則和思路
結合軍隊院校學員實際情況,采用半封閉式自填問卷。
①在問題設計方面采取由點到面的漸進設計,提高邏輯性,關聯性。以及問題設計模塊化,將各個問題分類集中提出,便于數據分析與總結。封閉式問題與開放性問題相結合,提高結構的靈活性,問卷更人性化。
②在答案設計方面按照遞增遞減排列,更有利于接受調查的同學作答以及協調多方面答案之間的聯系。
2.1 內容設計
根據上述設計思路,結合軍隊學歷教育院校學員參與俱樂部實際情況,設計了如下問卷形式,如表1。
2.2 問卷實施反饋
為了了解學員的參加俱樂部的狀況及參與的動機、分析該院學員俱樂部現今發展的總體狀況以及存在的弊端,于2016年9月份對該院學員進行了一次調查問卷。對學院本部本科x名(大二年級、大三年級、大四年級)和研究生、輪訓x名共x名學員采取了調查問卷的形式對選擇參加俱樂部的具體問題進行了調查分析,
①問卷回收。
問卷發放x份,實收x份,回收率為96%,學員參與熱情較高。
②問題設計。
問卷調查是對學員的調查,而在問題的設計上對學員個人素質的提及較少,例如與人交往溝通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忽視了這些重要問題。
③選項覆蓋情況。
被調查者對這份調查問卷,普遍表示問題的選項合理,幾乎能覆蓋全部范圍,但部分問題選項仍存在瑕疵。
④做答者自由發揮的空間。
留給作答者一定自由發揮的空間,調查與事實很吻合,給他們自由表達自己觀點看法的空間,好讓他們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情況,這樣我們的調查問卷才更有代表性和真實性。
3 問卷調查指標
通過分析得出了學員選擇參加俱樂部的參與率、學員對于俱樂部活動的滿意度、學員選擇參加俱樂部的相關度及學員參加俱樂部的投入度等數據,運用數理統計和社會學系統建模方法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具體的分析結果如下。
3.1 學員參與率
在參與調查的x名學員中,尚未參加過俱樂部的有86人,占總人數的43%;僅參加一個俱樂部的有98人,占總人數49%;參加兩個及以上俱樂部的有16人,占總人數的8%。由數據分析可知,全院約有57%的學員已選擇參加俱樂部,另約有43%的同志尚未參加,學員選擇參加俱樂部的參與率雖已超過50%但并不太高,可見有極大一部分學員在選擇參加俱樂部的過程中積極性并不太高。
對于提高學員的參與率,其對策建議是應該加強學院俱樂部的宣傳動員,通過廣播、網絡、板報等方式提高效果。
3.2 選擇相關性
對參加調查的x名學員的學員類別、所處年級和專業類別進行分析,學員選擇參加俱樂部與學員所處年級、學員所在專業以及不同學員類別有一定的相關性,這三個因素通過影響學員自身的興趣愛好、客觀限定學員的階段性任務、限制學員的發展方向來影響學員選擇參加俱樂部;年級不同、專業不同、學員類別不同導致了學員參加俱樂部的積極性存在較大差異,這也直接影響了學員對于俱樂部各項事宜的滿意度。
對于學員選擇參與俱樂部的相關性,其對策建議是學院管理部門和學員隊要加強引導,鼓勵學員選擇適合自己興趣、專業發展方向的俱樂部進行課外活動,提高全面素質。
3.3 參與滿意度
通過調查問卷針對俱樂部活動對學習訓練的影響、自身綜合能力的提升、組織活動是否頻繁、組織活動的秩序、骨干的履職盡責情況、各項制度完善情況這六項結果的分析來判斷學員選擇參加俱樂部的滿意度,分析發現俱樂部的發展還存在一定的不足,其中以組織活動的秩序、骨干履職盡責的情況、規章制度的完善情況三個方面較為突出。
對于學員參與俱樂部活動的滿意度,其對策建議是加強俱樂部的“軟件”建設,包括指導教師的力量、管理制度、考評制度等保障措施。
3.4 活動投入度
當下學員選擇參加俱樂部的積極性較高,我們就學員積極選擇參加俱樂部的動因和加入后是否能真正投入到俱樂部的各項建設中去進行調查分析。對數據分析發現,學員參加俱樂部以后的投入度精力和態度都存在較大的差異,部分同志并不是自愿x擇參加;有的同志從未擔任過骨干;個別對待俱樂部組織的活動較為消極。
對于學員參與俱樂部的投入度,其對策建議是應該制定完善的鼓勵激勵措施,提升學員內在的競爭意識和主觀上的積極性,促使其加大活動投入。
4 總結
問卷設計的評價指標是由問卷設計的意圖和目的,依據問卷設計的原則和思路所決定的。本文提出的學員參與率、相關性分析、參與滿意度、活動投入度四個指標可以較為完整、科學地用于評價學員參與俱樂部的整體狀況,也可用于學員俱樂部的建設和評價參考,對于該院學員俱樂部的健康、持續發展具有借鑒和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涂爾干.狄玉明譯.社會學方法的準則[M].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1985,3.
[2]弗洛德?J.福勒(Floyd J.Fowler,Jr.).調查問卷的設計與評估[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0,10.
[3]風笑天.社會調查研究方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5.
篇6
論文摘要:為提高體育社會學研究中問卷調查法的效率,就應了解和掌握其要領.文中就問卷調查法及其種類,問卷設計的基本要求、結構與原則,問卷設計中常見的錯誤以及問卷調查的實施與評價等進行了分析.
問卷法是現代社會學研究中最常用的資料收集方法,特別是在調查研究中的使用則更為普遍,因而美國社會學家艾爾、巴比稱“問卷是社會調查的支柱”;英國社會學家莫澤則說:“10項社會調查中就有9項是采用問卷進行的”。可見問卷調查在社會學研究中的作用十分突出。這些年來,我國體育社會科學研究人員在研究過程中廣泛采用了問卷調查方法,并取得了顯著成效,使體育社會學實證研究取得了較大進展。但是,在體育社會學研究中要提高問卷調查法的效率,就必須了解和基本掌握其要領。
1、問卷調查法及其種類
問卷是社會研究中搜集資料的1種工具,它的形式是用1份精心設計的問題表格,向被選取的調查對象了解情況或征詢意見。問卷調查是書面調查,即調查者用書面形式提出問題,被調查者在既定的局面表格上回答問題。問卷調查一般是定量調查,調查的主要目的是通過統計量推斷總體。問卷調查的對象可由調查調查者自行選取,如專家咨詢等;也可用抽樣的方法隨機選取,這樣可保證調查問卷具有一定的樣本量。
在體育社會學研究中所使用的調查問卷,按填答的方式可分為自填問卷和代填問卷。自填式問卷是由被調查者本人填答的,而代填式問卷則是由調查人員根據被調查者的回答代為填寫的。自填式問卷調查可按問卷的傳遞方式不同,分為報刊問卷調查、郵政問卷調查和送發問卷調查;代填式問卷調查也可按照與調查者交談的方式不同,分為訪問問卷調查和電話問卷調查。
2、問卷設計的基本要求結構與原則
2.1問卷設計的基本要求
2.1.1從被調查者的角度考慮問卷的設計由于問卷需要被調查者回答,因而調查者在設計問卷時既要突出自己研究的主題,又要考慮被調查者回答的方便。因此要注意:問卷設計不宜太長,問題不要太多;所提出的問題不要太難,更要避免提出被調查者不愿回答的,諸如較為敏感或涉及個人隱私等問題;不應要求被調查者進行難度較大的回憶和計算,不要提出明顯帶有調查者本人觀點的問題等。
2.1.2對隊礙問卷調查的因素有明確的認識一項問卷調查的成功與否,關鍵在于被調查者能否與調查者合作。從問卷設計的角度上分析,影響被調查者與調查者合作的障礙主要來自主客觀兩方面.主觀障礙是被調查者在心理和思想上對問卷產生的不良反應,客觀障礙則是由被調查者受自身的知識、能力、條件等方面的限制而形成的。
2.1.3從多方面考慮問卷的設計工作問卷看起來是由1組問題和答案所構成的調查表格,但在其設計時卻涉及了許多在問卷上看不到因素。在設計問卷時需要注意的因素較多,而在這些因素中,調查目的、調查內容、樣本性質、資料處理分析方法、問卷使用方式、調查經費和時間等影響因素則是必須考慮的。
2.2問卷的一般結構
2.2.1卷首語即1封致被調查者的短信,作用在于向被調查者介紹或說明調查者的身份、調查目的以及對被調查者參與合作的謝意等。卷首語要求簡短明確,用語客氣。
2.2.2指導語即填表說明,用來向被調查者說明如何正確填答問卷。如果是單項選擇或“是”與“否”的問題,向被調查者說明將自己的選擇在何處打“j”或劃“o ".如果是多項選擇,說明是否需要排序以及如何排序等。如“請將下列問題的答案按您認為的重要性程度在“口”內填上1.2.3……”等。
2.2.3問題和答案問題和答案是問卷的主體,被調查者的各種信息正是通過問題和答案收集到的。問卷中的問題在形式上可分為開放式和封閉式兩大類。
所謂開放式,就是只提出問題而不為調查者提供具體的答案,而是由其自由作答。如:“您最喜愛的健身方式是什么?”,(請自填)。
開放式問題的主要優點是回答者有充分的自由按自己的情況或發表意見,不受什么限制,回答往往也是最自然的,所得資料也比封閉式問題所得資料豐富生動。但開放式問題也有缺陷,其1,受被調查者理解能力、知識水平和表達能力等限制;其2,由于需要較多的思考,因而會花費被調查者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其3,開放式問卷調查所獲得的資料可能過泛,因而不便于處理和定量分析。
所謂封閉式,就是提出問題的同時,給出2個或若干個可能的答案,供被調查者根據自己實際情況、看法和意見,從中選擇1個(單項選擇)或多個(多項選擇)作為回答。例如:
“您最喜歡看哪一類的電視節目?”(限選1不答案,請在口內打“口”)。
(1)新聞類口(2)體育類口(3)文藝類口(4)經濟類口(5)軍事類口(6)其他類
“您喜歡觀看的體育比賽是什么?”(可選多個答案,并請按您所喜愛的程度在口內標明1.2.3.4……)。
(1)足球口; (2)籃球口; (3)排球口;(4)田徑口:(s)體操口;(6)跳水口;(7)乒乓球口;(8)羽毛球口: (9)網球口;(10)游泳口;(11)射擊口; (12)滑雪口;(13)其他(請寫明)。
封閉式問題的優缺點與開放式問題正好相反。雖然這種方式對被調查者有一定的限制,缺乏自發性,回答中的偏誤也難以發現,但由于回答者填寫較方便,所花時間較少,對其他方面也無特殊要求,對回收到的問卷便于進行統計處理和定量分析,所以是1種常用的問卷設計方式。
封閉式問卷的具體形式多種多樣,其中常用的有:(1)填空式—在問題后面的橫線上或括號內填寫問題:(2)兩項式—只有2種答案而選擇其中之一的方式;(3)多項式—列出多種答案,由被調查者選擇其中1項或多項的形式;(4)順序式—列出若干種答案,由被調查者給這些答案排出先后順序的方式:(5)等級式—列出不同等級的答案供被調查者根據自己的感受加以選擇;(6)矩陣式—將同類的多個問題和答案排列成1個矩陣的形式:(7)表格式—將同類和幾個問題和用表格形式體現出來的方式。
2.2.4編碼所謂編碼,就是對每1份問卷和問卷中的每1個、每1個答案編定1個惟一代碼,并以此為依據運用計算機對問卷進行數據處理。
2.2.5其他資料包括問卷的名稱及編號,被調查者的姓名、性別、年齡、職業、住址等,問卷發放與回收日期,調查人員、審核人員姓名以及其他相關資料。
2.3問卷設計的原則
(1)客觀性。所設計的問題必須符合客觀現實和實際情況。如果在調查問卷中所提出的問題大大落后于實際,調查的結果就不可能反映真實情況。如果所設計的問題超越了現實,調查所提出的結論是不可靠的,難以使人信服。(2)必要性。必須圍繞調查課題和研究假設設計必要的問題。設計的問題過多和過于復雜,會增大調查成本和降低問卷的回復率,設計的問題過少又無法說明調查研究欲說明的問題。(3)可能性。問題設計要符合被調查者回答問題的可能。超越或低估被調查對象實際能力的問題都不能正確反映實際情況。(4)自愿性。必須考慮被調查者是否自愿真實回答問題。凡被調查者不可能或不愿真實回答的問題,都不宜正面提出。(5)針對性。主要指當“專家”問卷調查表發放時,其對象的選擇要恰當。當問卷表中的內容對專家來說也不熟悉時,就難以看到加以回復。
在問卷調查中,被調查對象一般是通過對問卷中已設計好的問題與答案的理解來選擇回答的,因而,如何清楚地表述問題和設計答案是其難點。表述問題的基本原則是:
(1)具體性。一般在問卷中不要用抽象概念和提籠統的問題,因為抽象概念和籠統問題不易回答,即便是回答了也難進行科學分析。(2)單一性。每1問題的內容要單一,不要把多個問題合在一起提出,因為對復合問題難以用某1答案來回答。(3)準確性。表述問題的語言要準確,不要含糊不清或模棱兩可,更不要用容易產生歧義的語言和概念。(4)簡明性。用于表述問題的語言要盡可能簡單明確,句子冗長繁瑣而不得要領的問題會降低回復率和有效率。(5)中立性。表述問題的態度要客觀中立,不要使用誘導性語言和帶有傾向性的問題,更不要在問題前套上諸如:“x x說……”等“帽子”。(6)通俗性。問題的語言表述要通俗易懂,不要使用被調查者感到陌生的語言,特別是不要使用過于專業的概念和術語。
此外,問卷中問題的表述要盡量避免用否定句的形式來表達,特別是對問題答案采用“是”與“否”的選擇時,否定句容易產生誤答。
設計答案的基本原則:
(1)相關性。所設計的答案必須與所詢問的問題有直接關系,避免出現答非所問或無關答案。(2)完整性。盡可能地窮盡與問題有關的主要答案(因太多而不能列出的可在最后用“其他”表示)。(3)同層性。所列出的答案要在同1個層次上,即按分類標準是同一類別、同一維度和處在同一分類水平上的答案方可。(4)互斥性。設計出的答案應當是相互排斥的,如果出現互相包含和兼容的問題,被調查者在作選擇時會感到困惑。(5)可能性。所設計的答案應當是被凋查者能夠回答并愿意回答的,即對方從能力上和感情上均可接受的。
3、問卷設計中常見的錯誤
3.1問題含糊
即問題的含義不清楚、不明確,或者可能產生歧義。如:“你近來是否經常參加鍛煉?"(1)是口;(2)不是口。
在這個問題中,“近來”、“經常”和“鍛煉”的表述都比較含糊。“近來”是個時間概念,但它也是1個相對的概念,可指近2, 3天、近2, 3個星期、近2, 3個月甚至更長。“經常”是一頻度概念,但也是1模糊概念,達到什么要求才能稱之為經常?1周3次還是3周1次?“鍛煉”1詞在體育界以外,就可能聯想到其他的鍛煉,如下基層鍛煉等。即便知道是指體育鍛煉,但它包括哪些內容,騎自行車上下班算不算?
3.2概念抽象
有些調查者常常用抽象的概念或極為專業的術語來表述問題。如:
(1)“你認為舉國體制是否是我國培養高水平運動員的最佳體制?”
(2)“按項群理論,可否將現有的運動項目分為以下幾大類:……”
在(1)問中的“舉國體制”是1抽象概念;在(2)問中的“項群理論”是1專業性很強的術語,把這些概念和術語用于對象是相關專業人士的調查尚可,但如果用于一般性的社會調查,就難免會讓人頭痛。
3.3帶有傾向
調查問題的設計者把自己的主觀感受在問題表述中體現出來。如:“中國足球水平如此之低,而國內足球甲a俱樂部球員的收入又高得離譜,你認為這種現象合理嗎?”
(1)合理口;(2)基本合理口;(3)不合理口;(4)很不合理口。
問題的這種表達方法明顯地帶有對選擇答案的誘導,其結果是導致被調查者選擇后兩項答案。雖然問題的設計者可能并未偏離事實,但這樣的表達方式顯然不符合中立性的要求。
3.4多重含義
1個問題只應當問1件事情,如果1個問題中同時出現2個或多個事物,回答者往往會感到無所適從。如:
“目前我國體育運動的發展水平是否與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平同步?”
(1)是口((2)基本是口(3)不是口
從表面上看,問題是指體育運動1件事情,但由于在體育運動中包含了競技體育、大眾體育和學校體育等方面,如果這些方面的發展并不協調或不同步的話,對這個問題就不可能做出適當的選擇。
3.5問法不妥
除問題的設計之外,在答案的設計中也會出現錯誤或不妥當的情況,問法不妥就是其中較為常見的1種。如:
“對運動員應當多表揚,少批評”
(1)正確口(2)錯誤口((3)不知道口
表揚和批評只是不同的教育方式,多與少不能一概而論,如果在答案中用正確或錯誤等來界定某種方式顯然是不對的。如果在這個問題后再加上“您是否同意采用這種方式”并將答案改為“同意、不同意、不清楚”就較為妥當了。
3,6過于復雜
設計問卷的原則之一是簡明,而在許多社會調查問卷中并未注意。如:
“協會制在現階段改革進程中所面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什么?(多項選擇)”
口(1)項目管理中心與單項運動協會的“雙軌制”運行方式,不利于調動社會體育組織的積極性。
口(2)協會自身的能力還比較欠缺,需要進一步提升其管理水平與市場運作能力。
口(3)政府對運動項目的管理權限過大,存在越拉、錯位與不到位現象。
口(4)協會制有效運作的社會化網絡不健全,難以承擔起競技體育發展的責任。
(5)以全運會為代表的賽制使地方政府成為利益主體,阻礙了體育資源的市場化配置。
(6)單項運動協會通過市場獲取資金的能力不足,政府財政的補貼有限……。
問卷設計中的復雜的問題和答案本身并無錯誤,但某些被調查者不太愿意對這些復雜問題動腦筋。因此,如果問卷中的問題和答案表述過于復雜,會大大降低其回收率。
雖然在問卷設計中出現一些錯誤或不妥也屬正常現象,但為了提高問卷調查的效率,則應盡可能地減少和避免各種錯誤的發生。
4、問卷調查的實施與評價
篇7
關鍵詞:社區改革;社區自治;建設
中圖分類號:C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0)23-0095-01
1研究目的及意義
1.1研究目的
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經濟體制和社會體制的不斷改革,舊的社區管理模式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社區管理模式的改革也就迫在眉睫。社區自治是基層實現直接民主的一種最好的方式。國家政府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均有權力下放的傾向,而社區作為社會管理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社區管理的重要性不容忽視。社區自治也是一條必經之路。
1.2研究意義
社區發展在西方國家已有一百多年的發展歷史,社區工作成為城市行政管理中重要的一部分,在城市建設和管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國的社區管理是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興起的,跟其他發達國家比起來,基礎比較薄弱,研究的深度也不夠。這就需要我們的努力,貢獻自己的一分力量。然而社區管理與自治卻是將來社會管理的一條必經之路,也是社區管理的方向。
2研究設計
2.1調查方法
根據實際情況和調查的要求,在本次調查中我主要采用的是:抽樣調查法和實地調查法。從小區居民中抽取一定的樣本,并進行實地的調查研究。抽樣調查法就是隨機的抽取調查對象然而這些調查對象也要能更加準確的代表各個階層的情況,不能過于集中,影響此次調查的準確性。我們在選區調查對象的過程中,首先根據居住的條件將校區分為低檔,中檔和高層三個檔次,根據每個檔次所占的人數的多少的比例來安排每個檔次選取多少個調查對象。然后將每個檔次分布的樓洞進行劃分,盡量使調查對象能偶代表全體小區居民的利益。
2.2調查對象
因為是針對社區自治模式的改革相關內容,所以選擇了剛剛進行了改革的柏林小區,而對改革感觸最深的應該是社區內的居民。在以居民為對象時,應注意到調查對象要具有普遍性,如果在小區內見人就給,不免會造成過于集中,因此此次調查對象的選擇應遵循:范圍廣、普遍性的原則。
2.3調查問卷
調查問卷是社會調查的基本工具,調查問卷的設計質量直接影響到整個社會調查的質量,調查問卷的設計,我主要注意了以下幾點:
(1)調查問卷的設計要與調查目的密切相關,緊緊圍繞社區模式改革,重點突出改革前后的變化和人們的滿意度,避免其他一些不必要的東西。
(2)因為調查的對象是小區的居民,文化層次和素質參差不齊,因此問題的設計要容易讓被調查者接受,避免出現被調查者不愿意回答,或很讓其難看的問題。
(3)調查問卷的問題設計要有一定的順序,不能想起一個是一個,在此次調查文俊當中主要按照時間順序,根據改革之前到改革之后的線索來設計問題。
(4)調查問卷的內容要簡明,使用了簡單、易懂、直接、無偏見的詞匯,保證被調查者在短時間內均能完成問卷。2.4樣本的抽取
調查樣本是在調查對象中抽取,由于調查對象遍布整個小區,人員數目比較多,不可能都對其進行問卷調查,應制定一定的抽樣方法,以保證抽取的樣本能更好的反映總體的情況。社會調查人員越多,調查結果就越準確,但由于時間和精力有限,因此只能是當選取調查樣本的數量。在本次抽樣中我主要用的是具體方法是:
本小區共有16棟樓,每棟樓共有3個單元,總共有48個單元摟,在選擇對象時我會每個單元隨機選擇一戶人家進行調查,這樣就不會造成調查人員過于集中,意見也過于相似的可能。這種隨機的調查對象的選擇,使得調查結果更加真實。
2.5資料的收集和整理方法
在社會調查中,常用的資料收集方法有調查法、觀察法和實驗法。在本次調查中我用的是前一種調查方法,而具體的調查法采用的是面談法,即面對面的進行溝通和調查。資料和數據的整理方法,采用的是利用統計學的相關知識,進行整理、研究和分析。
3結果分析
3.1介紹柏林小區的社區管理模式的改革狀況
柏林小區以前的管理體制是街道辦事處和居委會聯合管理,由于和業主之間缺乏必要的溝通,導致矛盾長期無法調和,致使業主的權益無法得到真正的保證,而現在實行社區自治建設以后,由業主自己選出居委會成員,業主選出代表來共同決策,物業費也是由業主共同承擔。由于是自己當家作主,業主是出錢又出力,把社區管理當成是自己的事情。現在該小區聘用的工作人員僅僅是以前的一半,但社區環境與治安卻有了很得的改善,物業費也省了不少。
3.2社區改革前存在的問題
3.2.1社區居民缺乏參與意識
柏林小區改革之前大家多社區根本沒有主人翁的精神和歸屬感。柏林小區的居民中一些人的老觀念沒有改變,依賴性比較強,還是不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社區管理的事宜中。大家總認為社區管理是別人的專門機構的事情,與自己無多大關系。
3.2.2居委會的嚴重職能缺失
改革前柏林小區的居委會成員不能代表居民的切身利益,缺乏專業知識和工作熱情地不在少數,而對于居民選出自己委員會大家表示極大的熱情,同時非常歡迎有專業知識的大學生的到來。
以柏林小區為例,以前的社區管理事務主要是由居委會決定,而居委會的成員全部由上級行政機關任命,并非居民選舉產生,而且他們的職責是傳達上級的命令,執行上級命令。柏林小區居委會的工作人員多半是退休的老人,沒有相關的專業知識,沒有經過專業和系統的培訓,不能對社區事務做出準確的定位。
3.2.3民主執行中的不足
在改革前基層的民主并不能夠更大程度的體現。社區自治是社區居民通過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方式來行使一定的管理社區事務的權利。社區自治要求實現社區居民的民主意識和地位,和參與理念。本質是自己當家作主,依法行使自己的權力。要求社區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決策。
3.2.4缺乏必要的經濟保證和資源配置體系
無論是改革前還是改革后,柏林小區都缺乏必要的物質資源,這也是改革之后很多人仍對社區的不滿之處。經濟保證是自治的必要前提,沒有資金和物質,社區日常的管理和活動將無法進行,社區自治不會再有政府的固定撥款,社區缺乏穩定的資金來源,資源得不到合理利的有效配置,最終導致得不到必要的資金來進行社區建設。柏林小區在進行各項建設與活動時,自己都是很大的問題,常常沒有足夠的資金保證活動的順利進行。其原因有:社區的基本收入缺乏穩定的來源;社區內部的自然資源有限。
4結語
近年來,隨著改革的開放,經濟制度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社區也逐步成為中國城市走向管理的基本社會單位,成為中國城市建設的基石。然而社區管理體制的改革究竟要走一條什么樣的道路仍是一個需要不斷探究的問題,向柏林小區這樣進行社區自治改革探索的小區,全國有許許多多,他們也從中發現了社區自治的優缺點,從而達成一種共識:社區自治是社區管理必走之路。它不僅可以有助于社區經濟的發展從而推動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減輕政府的壓力使政府更有精力處理更加重要的事情;還能推動社會主義的民主建設,因為社區自治是最基層的民主表現。然而社區自治在我國發展的時間還是比較短,基礎還是比較薄弱,由此需要我國政府和公共管理人員應對其投入更多的精力進行研究和討論,從而促進其發展更有利于我國和諧社會的建設!
參考文獻
篇8
一、文科實踐教學的培養目標
文科實踐教學的總體目標是以就業為導向,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能力的種類有很多,對文科學生來講較重要的是以下幾種:
(一)主動學習與工作。
主動性是學生把自己當作學習和工作的主人,有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有學習和工作的內驅力,而不是被動接受知識和承擔工作。
(二)交流與表達。
交流與表達的能力包含語言表達、文書起草、團結協作等,文科學生畢業后所從事的工作大多涉及溝通與社交,因此交流與表達十分重要。
(三)實踐與創新。
實踐能力簡單來講就是“行動力”,包含觀察并發現問題,分析并研究問題,設計并實施方案解決問題。創新是在此基礎上進行想象與創造,具備世界視野和前瞻眼光,勇于學習,探索未知。
二、文科實踐教學的傳統方法
(一)課堂討論。
課堂討論是實踐教學中最常用最簡便的方式,在課堂教學中選擇一些有爭辯性的論題或案例,引導學生討論,講授與討論結合,可培養嚴密的邏輯分析、語言表達及辯論能力。
(二)社團活動。
社團活動也是有效的校內實踐方式,校園是小社會,參與各類社團活動的?M織、參與、排演,可以幫助學生提前了解社會,培養處理與解決問題、團結協作的能力。
(三)社會實踐。
社會實踐可以是短期的(1天至2天),或是較長時間的(1個月或更長),可能與專業相關或與專業無關,具有靈活、操作性強的特點,有助于加強學生對專業和社會的理解,為適應職場做準備。
(四)專業實習。
專業實習包含學生自主實習與學校規定實習,前者更自由和便于安排,后者有助于學校對實習效果的把控和評價。對于學生自主實習的,應采取書面總結、口頭匯報等方式對實習效果進行考評,方可算入學分。
(五)社會調查。
社會學、法學等專業常常采用社會調查作為重要的實踐教學方式,通過問卷、訪問、現場觀察等方式實現。
三、文科實踐教學的現代技術手段
當今,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技術革命所帶來了教育方法、教育理念的大革新。新興實踐教育方式是借助智能終端,以互聯網為平臺進行模擬、仿真、翻轉,改變學生與教師的思維及能力,拓展知識與眼界。或許也可以說,是某些先進的教育理念在擁有技術手段之后終于可以付諸實現。
(一)虛擬仿真和增強現實。
虛擬仿真(Virtual Reality)是指利用虛擬現實、多媒體、人機交互、數據庫和網絡通訊等技術,構建高度仿真的虛擬實踐環境和實踐對象。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是把原本在現實世界的一些實體信息(視、聲、味、觸等),通過技術模擬仿真后疊加到真實世界。根據這兩項技術的特點,可把文科類崗位程序搬進虛擬仿真課堂,使用增強現實技術安排模擬實踐課。如新聞傳播學專業的新聞采訪、新聞會、記者招待會等,法學專業的模擬法庭、藝術表演的舞臺等。在虛擬仿真環境里,構建的對象、場景、條件是虛擬的,但體驗是真實的,獲得的知識和規律也是客觀真實的,同時相關的實踐結果和評價可以保存在教學平臺中,實現對學習活動及成績的有效管理。
(二)物聯網。
物聯網是以互聯網為核心進行延伸和擴展,實現物品與物品之間的信息交換,基于互聯網技術平臺和移動終端平臺,實現遠程學習、隨時學習和資源共享。比如考古學、博物館學、管理學、甚至包括法學等,均可通過物聯網的方式共享全世界的數據資源,大大突破學校教學資源的局限。
(三)大數據與云計算。
大數據(big data)指在互聯網上海量、高增長率和多樣化的信息資產,云計算(Cloud computing)正是基于互聯網的相關服務來增加、使用和交付。未來互聯網上的數據增長將比現在更加驚人,大數據的計算與分析將有助于文科類實踐教學活動走向精細與精確,有助于文科類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如經濟學、金融學,甚至歷史學、文學、哲學在引入大數據后將會發生深刻變化。
(四)翻轉課堂。
翻轉課堂是以移動學習終端為載體,將知識學習與知識傳授兩個階段顛倒過來,課前學生通過各種渠道先行學習,課堂上和老師一起完成問題研討。翻轉課堂在信息技術助力下顛覆了教學流程,實現了課堂教學結構的變化,轉變了師生角色,使學生成為問題研習的主體,獲得知識的同時提升思維。
(五)微課及其他。
微課是一些短小精悍的教學視頻,滿足今天移動學習和碎片學習的需要,同時具有公開性和分享性,使得教育不再局限于課堂或其他任何地點,學習的可重復性大大增強。學生對微課、慕課等新興學習方法的掌握,另一方面也促使他們適應互聯網時代的需要。
篇9
內蒙古民族大學2011版人才培養計劃由通識教育平臺、學科教育平臺、專業教育平臺和實踐教學平臺四部分構成.其中學科教育平臺和專業教育平臺的構建是我們工作的重點.學科教育平臺由學科通選課程和學科核心課程組成,專業教育平臺由專業主干課程和專業方向課程組成.這兩個平臺設置的目的是要在打好學生的專業基礎和提升專業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學識素養和拓展學生的學術視野.如何在符合教育部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的規范要求范圍內,立足實際,在課程設置和學時分配上體現“厚基礎,寬口徑”是我們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為此,我們在總結自身經驗和兄弟院校成果基礎上,按照課程設置和學時分配“精煉嚴謹、優質創新和突出專業特色”的原則,對整個專業課程進行了重新分類、調整和優化.除必備的有關數學知識、物理知識之外,必修的核心課程和主干課程設置了電路分析基礎、模擬和數字電子技術、高頻電子線路、信號與系統、通信原理、C語言等課程,最少開課學時也在64學時,目的是體現厚基礎,打好學生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基礎,為后續學習提供保障.專業方向課程在培養方案中屬于限選課程,要體現寬口徑和人性化的教育理念,既要拓寬學生的專業知識面,同時也要考慮學生的個人興趣愛好.因此,在這一類課程中,按電子技術、信號處理、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自動控制五個方面共設置了26門課程,總計40.5學分,大約按1:2的學分設置,學生選夠18學分即可.因此,學生選課空間相對較大.在專業任選課中,本著進一步拓展和補充學生知識面的原則,共設置了數字圖像處理、多媒體技術、激光原理等17門課程,總計1分,也按大約按1∶2的學分設置,學生選夠8學分即可.在培養方案的課程體系中,總體上按照電子技術類如模擬、數字、高頻技術等;信號處理類如電路分析、信號與系統、數字信號處理等;通信技術類如通信原理、移動通信原理、程控交換原理等;計算機類如C語言,匯編語言、微機原理等;自動控制類如自動控制原理、單片機原理,嵌入式原理等五個體系設置,課程之間既相對獨立又密切聯系,構成了較為完整的專業課程體系,體現了寬口徑的培養理念.學科教育平臺和專業教育平臺學分在整個方案中占到了53%共94學分,這為打好學生專業理論基礎、拓展專業知識面和提升專業能力提供了保障.
2實踐教學環節的設置
要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增強畢業生的適應能力,實踐教學平臺的建立和優化是當前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也是影響當前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最突出的環節.考慮到民族院校以及學生的具體情況,我們采用了在實驗和實踐課程體系的構建上,建立“分層”、“遞進”的循序漸進式的實踐教學體系,以課程實驗和學年論文為基礎,到課程設計、專業綜合實踐、專業社會調查、專業見習、畢業實習、畢業論文,逐步提高學習難度,提高要求,達到逐步提高學生動手能力、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目的.在培養方案中,實踐教學平臺按照電子信息類專業人才基礎能力培養:這其中包括電子元器件的識別和特性、電路原理和特性、電子常用儀器的使用方法、測量技術、手工焊接技術、SMT技術、PCB制作技術的掌握等,通過課程實驗、金工實習、電子工藝實習等課程達到訓練提高的目的;科技論文與技術報告等的寫作能力培養通過學年論文、電子線路課程設計報告、電子綜合設計報告、專業見習報告和專業社會調查報告完成;電路設計與技術開發能力培養通過課程實驗、電子線路課程設計、電子綜合設計、畢業設計等實踐環節遞進式完成;專業前沿領域信息與企業需求了解等方面內容通過專業社會調查實踐和專業見習完成,設置這一環節的考慮是:一方面讓學生畢業前主動走向社會,與用人單位進行接觸,了解他們將來的工作環境和內容,了解他們畢業當年的用人狀況和信息,去接觸他們在學校和書本上沒有接觸到的知識,了解行業動態開闊眼界.另外,這一實踐環節設置在第八學期開學初,也正是用人單位招聘人員的時間,學生也可利用這一時間找到自己的一份工作.在培養方案中,實踐教學平臺部分學分在整個方案中占到了34%共60學分,與原培養方案相比,較大幅度提高了實踐教學課時在總學時中的比例,增加了實踐教學內容,為培養素質高、能力強的電子專業工程技術人才提供了良好保證.
3對相關問題的幾點思考
2011新版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已經結束,從2011級開始運行,從目前情況來看運行良好.但是,如何在培養目標上達到預期目的,還有許多問題存在于方案之外,需要我們去處理好.(1)為實現培養方案而應具備的教學軟、硬件條件也要同步進行建設,如師資隊伍、實驗、實習基地、課程建設、教學經費以及與之相配套的教學大綱和規章制度等等;(2)雖然在培養方案中設置了較為合理、科學的實踐性教學環節,但是因電子信息類學科的實踐性教學需要較高的軟硬件條件,在目前學校教學經費并不寬裕,設備條件有待進一步改善而且每年招生數量相對較多的情況下,如何讓每一個學生有足夠多的機會親自動手參與其中,成了我們要解決的問題;(3)在強調重視基礎教學、提高實踐能力的背景下,如何讓學生涉及一定深度的專業知識,提高創新能力,比如兄弟院校以賽課結合帶動實踐教學〔8〕,以工作過程導向帶動實踐教學,以項目帶動實踐教學等等,是我們需要進一步探討和努力的問題和方向;(4)用有限的教學經費,能否很好地完成實踐類環節教學內容,達到預期目的,如何與企業、行業保持密切聯系,特 別是聘請企業、行業專家走進校園,參與培養計劃的實施,是處在電子技術行業并不多的地區民族院校需要解決的問題.
4結束語
篇10
關鍵詞:地震;災難心理;危機干預
中圖分類號:B8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0)22-0192-02
地震災害造成的破壞極其嚴重,由于其突發性、不可預測性等特點,在造成物質毀壞的同時,也給人的心理造成極大的創傷。震后救援中不僅要注重物質救援,更要注重對受災者的心理干預,心理干預是震后救援中非常重要組成部分。本研究主要探討地震后災民常見的心理問題,并提出干預措施。
一、地震后災難心理及特征分析
災難心理是災民在災后的內心感受或體驗,是在災害條件下產生的一種心理現象。就地震災害而言,地震對人的心理傷害是通過摧毀人的生存條件來實現的。人的生存條件是指包括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房屋建筑等)及社會環境(社會組織、人群關系)等人類正常生活所依靠的物質與精神條件。生存條件是人們正常生活的必需手段,也是人類正常心理活動所需的外部條件和基礎。強烈地震的突然襲擊,瞬間使人們賴以生存的基本物質與精神條件喪失,致使維系幸存者心理平衡的外部條件和感情基礎遭到破壞,從而形成對正常心理活動的嚴重沖擊和強烈干擾,使人的精神狀態急劇惡化、情感劇烈振蕩,一系列消極的情緒情感反應也隨之出現。
地震災害社會調查資料表明,震后人們心理反應最為明顯的是悲傷、恐懼、憂愁和慶幸生存,其他心理反應按強烈程度依次是心慌意亂、憤恨、痛不欲生等。
查證多次地震的社會調查發現,震后災民的心理特征有以下一些特點和規律:
(一)地震災區災民的災難心理影響具有明顯的普遍性和共發性,共同的地震經歷和慘痛的現實環境極易產生災難心理的共鳴,惡劣心境會互相“傳染”導致整個災區的情緒低落抑郁[3]。
(二)地震后形成強烈的依賴意識,對政府和外來力量具有強烈的依賴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等待物質的幫助,另一方面就是需要外來的心理支持。
(三)地震災難心理具有長期效應,若災民的恐懼心理長期得不到消除,則積極的生活態度將難以確立。
(四)地震災難心理反應的危害性
面對觸目驚心的地震災害,出現的震種種災難心理如不及時自我調適或外界干預,將帶來嚴重的心理損傷和精神創傷,造成人的心理、行為失調。
二、震后心理危機干預的模式
對于上述種種震后出現的心理問題,有必要實施震后心理危機干預。危機干預(Crisis Intervention)是指幫助個體化解危機,告知其如何應用較好的方法處理應激事件,并采取支持性治療幫助個體度過危機。震后危機干預的主要目標是降低地震創傷的風險,穩定和減少地震造成的直接嚴重的后果,并促進個體從地震中恢復或康復。目前,國內外常用的危機干預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這些模式為不同的危機干預策略和方法提供了基礎。
(一)哀傷輔導模式
林德曼發展的“哀傷輔導”模式強調在強烈的悲痛面前,人不能沉溺于內心的痛苦而要讓自己感受和經歷痛苦,發泄情感哭泣或哀號,否則容易產生不良后果。哀傷輔導包括對喪親的哀痛、體驗哀痛,接受現實,在失去親人的情景下調整生活,恢復信心,重新樹立生活目標。
(二)平衡模式(equilibrium model)
平衡模式認為,危機狀態下的當事人通常處于一種心理情緒的失衡狀態,他們原有的應對機制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不能滿足他們當前的需要。因此危機干預的工作重點應放在穩定當事人情緒,使他們重新獲得危機前的平衡狀態,主要適用于早期干預。
(三)認知模式(cognitive model)
認知模式認為,危機導致心理傷害主要原因在于,當事人對危機事件的境遇進行了錯誤思維,而不在于事件本身或與事件有關的事實。該模式要求危機干預工作者幫助當事人認識到存在自己認知中的非理性和自我否定成分,重新獲得思維中的理性和自我肯定成分,從而使當事人能夠實現對于危機的控制。認知模式比較適合于那些心理危機狀態基本穩定下來、逐漸接近危機前心理平衡狀態的當事人。
(四)心理社會轉變模式 (psychosocial transition model)
心理社會轉變模式認為人是先天遺傳和后天環境學習的產物,因此,危機可能與內一部的和外部的心理的、社會的或環境的困難有關,而不是一種單純的內部狀態。相應地,危機干預的模式也要求涉及到個體以外的環境,測定與危機有關的內部和外部困難,幫助求助者選擇替代他們現有行為、態度和使用環境資源的辦法,從而幫助求助者將適當的內部的應付方式、社會支持和環境資源結合起來,最終獲得對自己生活的自主控制。心理社會模式也最適合于己經穩定下來的求助者。
有研究者認為將這四種模式整合在一起,形成一種統一的、綜合的模式對于進行有效的危機干預是很有意義的。
支持和干預技術用于危機的不同階段,側重點各有不同。危機初期,當事人情緒很不穩定,焦慮程度較高,這一階段支持技術的應用旨在使當事人的情緒狀態恢復到危機前水平。在危機后期,干預技術占主導地位。危機干預的主要目標之一是當事人學到對付困難和挫折的一般性方法,這不但有助于度過當前的危機,而且也有利于以后的適應。
三、地震后心理危機干預的步驟
地震后心理危機干預一般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一)介入
指與處于地震后心理危機中的災民接觸,包括主動求助者和他人或機構轉介的需要幫助者。
(二)地震后心理危機評估
危機評估在整個心理危機干預過程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8]。干預者必須在短時間內通過評估迅速準確地了解個體的危機情境及其反應,這是進行整個危機干預的前提。主要包括個體經歷的突發事件、個體的生理、心理、社會狀態、個體采取的應對方式等。此外,評估必須貫穿于危機干預過程的始終。干預者必須通過評估確定危機的嚴重程度,并不斷評估個體的心理狀態,從而了解支持系統的有效性,確定有效的應對策略。目前國外常用的評估模型主要有:
1、階段性的評估模型。評估個體處于從出現應激反應到反應消除或惡化的哪一階段。如要預防嚴重的創傷應激后障礙,個體需在短時間內接受適當的專業干預及治療。
2、三維篩選模型,即評估個體的認知、情感和行為三方面的功能水平這是一種簡易、快速、有效的模型。
3、人與環境互動的評估模型,主要評估個體應激及其影響因素。這一模型重視應激事件的多樣性。
(三)制定地震后心理危機干預方案
在評估的基礎上制定符合個體實際情況的干預方案。設計可以解決目前的危機或防止危機進一步惡化的方法,確定應提供的支持。
(四)實施治療性干預
建立有效的溝通傾訴途徑與危機中的個體保持密切的接觸,表示關心和理解,建立良好信任的溝通關系。采取多種方法達到情感的宣泄、認知的擴展與糾正、學習問題解決和應付策略、建立新的社會支持形式,恢復正常的社會適應功能[9]。
認知干預即提供地震相關信息,幫助危機個體正確地認識地震災難。個體對地震災難的認知會影響其應對方式,因此應幫助個體客觀、理智地面對現實,糾正錯誤、不合理的認知。
(五)地震后心理危機的后繼干預
地震后的心理危機不能依靠一次咨詢或幾次咨詢來實現,需要后繼反饋、后續咨詢或后繼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