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調查概念范文

時間:2023-06-06 17:57:0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社會調查概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社會調查概念

篇1

今年4月20日,法治日報以《司法所調查結論將做量刑參考,社區矯正調查制度在京首度引入刑案審理》為題,報道了北京豐臺區法院在受理王某故意傷害案之后,針對王某因朋友去歌廳丟了手機,懷疑萬某而發生打斗致人損傷,事后王深悔其過,已賠償被害人巨額損失獲得諒解的情況,探索性地將“社會調查制度”引入刑事案件,委托王居住地的司法所對其進行社會調查,并將調查收集的王某工作單位、居委會及其家人鄰里對王的平時道德評價,寫成調查報告,在法庭當庭審讀,建議法庭對王某從輕判處。該調查報告被法庭采納,對王某作了從輕判處。①北京法院系統將社會調查制度引入刑事審判的首例之作,一時引起理論界和司法界諸多議論。筆者也曾發表掘作趁了一番熱鬧。②說心里話,我比較贊成對初犯、偶犯、未成年犯者啟用“社會調查制度”,使法庭量刑時參考其平時的一貫表現,決定恰如其分的刑罰。實現刑罰“改造人不致再危害社會”的根本目的。

時隔5個月之久的9月,重慶市高級法院出臺《關于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會調查工作暫行規定》(以下簡稱《暫行規定》),對社會調查的概念及原則、社會調查的組織、社會調查的開展、社會調查的方式以及社會調查報告的庭審核實與運用等,進行了明確的規定。要求社會調查報告不但應作為對未成年人量刑的酌定情節,而且應作為法庭教育、判后幫教措施的依據之一。于是,在重慶地區,“社會調查制度”獲得司法確認,已經“名正言順”了。③

說到社會調查制度,不禁使筆者想到國外關于“恢復性司法”的有關理論。在國外,“恢復性司法”具有一系列內在的理論依據支撐其在刑事領域中的地位。所謂“恢復性司法”,是加害人、被害人和社區的共同參與和平對話、協商為解決糾紛的基本方式,以恢復被犯罪人破壞的社會關系為基本目標,并達到補償被害人,改造被告人之效果的一種替代性刑事司法制度。④很多學者研究表明,恢復性司法能充分發揮犯罪人的復合性羞恥感,能夠明顯提高遵紀守法率,克服庭審司法的漏洞與缺失。⑤“復合性羞恥”是相對于烙印性恥辱與容忍性諒解而提出的一個概念。“復合性羞恥”強調高度遣責、高度復合,即必須對犯罪人的行為嚴加遺責,但遺責之目的必須是為了使犯罪人與被害人、社會復合如初;“烙印性恥辱”則強調高度遣責、低度復合,即強調必須對犯罪人嚴加遣責,不注重犯罪人與被害人、社會的復合問題;而“容忍性諒解”則強調低度遣責、高度復合,即強調對犯罪人予以容忍寬容,高度重視犯罪人與被害人、社會的復合問題。

國外研究成果表明,放任主義的教育模式和懲罰主義的強權模式都已難以遇制日益猖獗的未成年人犯罪,但是當父母換之以道德主義的說理模式,則犯罪率會明顯下降。也就是說,在應對犯罪的問題上,如果重視道德論理的方式代替國家懲罰的方式,司法體制可能會發揮更好的功效。以此而論,以道德教育為出發點的社會調查制度,如果正確引入審判機關的刑事審判,將以“道德量刑”的助推方式,正確評價犯罪人的人格,喚起道德良知,感化犯罪的人痛改前非、告別昨天,在珍惜今天和幢景明天的生活中增添力量和勇氣。應當說,社會調查制度比較契合于“恢復性司法”之理論,不失為一種良好的道德感化形式,關鍵在于該制度的合理運用與正確貫徹。

篇2

【關鍵詞】農村區域發展專業 社會調查方法 課程建設

農村區域發展專業是教育部在 1998 年為適應新農村建設需要而設立的專業。專業的定位是立足農村,面向農業產業,解決“三農”問題,其培養目標一般被認為是“面向農業科技推廣、面向農村企業經管、面向農村社會管理、面向區域協調發展”的專業教育方向;“培養具備農業和農村區域發展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農業推廣管理部門、農業企業、事業單位、政府及其職能部門從事推廣與發展、經營與管理、教學與科研、規劃與設計、決策計劃等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專業的定位和培養目標要求學生了解農村和農民,這就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社會調查能力。浙江省的麗水學院自2009年在商學院設置農村區域發展的本科專業。目前它是浙江省的重點學科。從2010年開始,麗水學院的農村區域發展專業在四年級秋季學期開設了《社會調查與文獻檢索》課程。筆者長期擔任課程的主講教師,以下僅依據近幾年的教學經驗,就農村區域發展專業社會調查方法課程建設和實踐能力培養的相關問題進行初步探討。

一、農村區域發展專業開設社會調查方法課程的必要性

農村區域發展專業是管理學門類的學科。該專業旨在培養涉“農”有關的技術、經營、戰略三結合的綜合性人才。該專業的教育方向以及專業課程所具有的方法、技能及應用型的性質,決定了該專業的學生教育培養必須突出實踐教學環節,系統地、有計劃地實踐教學內容付諸實施。實踐性是專業的培養方向和專業建設的根本內在要求。近年來,對于農村區域發展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越來越受到重視。許多學校都開展了有針對性的教學和實踐活動。滕明蘭探討了農村區域發展專業實踐教學質量監控與效果評價,提出實踐教學體系框架包括基礎認識性實踐、綜合應用性實踐以及研究創新性實踐3個模塊,其中,基礎認識性實習主要包括認知實習(農村體驗)、初步社會調查等。綜合應用性實踐主要包括專業調查、專業實踐實訓課程、專業綜合實驗、課程設計(論文)、市場調查和社會服務等。研究創新性實踐主要包括科研訓練、畢業實習、畢業設計(論文)、研究設計性實驗等。三個模塊中,第一和第二個模塊都提到了社會調查,可見社會調查能力是居于農村區域發展專業實踐能力培養的核心環節之一。

社會調查能力的培養居于農村區域發展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中心環節之一。段華平和卞新民在談到農村區域發展專業學生社會調查能力培養的重要性時談到四方面,一是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二是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三是提高學生的團體意識和合作能力;四是實現了教學互動、教學相長的目的。除以上認識外,筆者認為農村區域發展專業所具有的應用性的性質,決定了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在實踐能力培養中,社會調查能力的培養居于核心環節之一,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農村區域發展專業的定位是立足農村,面向農民,針對農業產業,解決“三農”問題。在解決問題之前,首先要了解農村、農民和農業。在了解的基礎上,才能談研究。要科學了解與認識“三農”問題,就迫切需要下基層調研,到農村進行社會調查。社會調查要講求科學性,社會調查研究本身涵括了方法論和具體的調查技術。社會調查能力的培養是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一環。社會調查能力的培養是農村區域發展專業學生必備的能力之一。

開展社會調查要講求方法。社會調查方法一般是圍繞社會研究的原理、邏輯、策略和科學程序。社會調查方法課程是社會學、人類學的專業核心課,一般分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兩個方面,方法論、研究方式和具體研究方法及技術三個層次,主要詳細闡述社會調查的資料收集、整理、分析、解釋與評估的各種方法、技術及其應用。

二、社會調查方法課程的教學模式

在農村區域發展專業開設社會調查方法課程,有其特殊性。首先,學生沒有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學科背景,所以在課程教學內容安排上,要適當補充社科研究方法論的內容。要講清楚如何開展研究工作,更要講清楚為什么這樣做事;要講清楚如何具體開展調查,更要講清楚為什么這樣做,背后的邏輯和道理是什么。二是因為農村區域發展專業主要開展的是農村調查,所以在課程內容設計上要側重于開展農村調查會使用的調查方法和技術,以及可能會碰到的問題。三是教學要注重實踐性,實踐性教學要貫徹始終,真正讓學生學有所用。

基于以上認識,浙江麗水學院2010年在農村區域發展專業開設社會調查方法時,就進行了充分的設計。首先,課程將社會調查方法的教學與畢業論文寫作輔導有機的結合,將畢業論文寫作的文獻查找和文獻綜述寫作,以及社會調查方法串聯起來進行教學。由此,課程名稱也就命名為《社會調查方法與文獻檢索》。其次,課程沒有指定的課本,只有推薦的參考書目。目前市面上出版的有關社會調查方法的課本主要供社會學和人類學專業學生進行教學使用的,一般理論性太強,要求的課堂教學的學時也太多,對農村區域發展專業的教學不實用。無疑,無課本授課,也給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教學內容要相對簡單和明確,對多媒體教學以及PPT制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教師講課更要能吸引學生。再次,為突出實踐性教學,有效串聯教學內容的各環節,通過一學期的課堂教學和實踐,帶領和指導學生完成一個小型社會調查“麗水市蓮都區流動人口的調查”以及后續的調查報告。這其中的具體教學環節包括圍繞著“流動人口”研究展開文獻檢索和文獻綜述寫作、對麗水市蓮都區的流動人口就某一主題,通過發放問卷、訪談等方式進行調查,并最終完成調查報告。

(一)教學內容與進度安排

課程設計共分為啟、承、轉、合四個模塊。一般來講,按一周兩節課,一學期16周來進行課程內容的設計。具體如下:

(1)啟:選題與文獻綜述寫作

1、如何選題

2、文獻檢索

3、文獻綜述寫法(布置作業)

4、小結(講評文獻綜述的作業)

本模塊主要是幫助和指導學生進行文獻檢索和文獻綜述寫作。其中,文獻檢索的課堂教學是既包括關于信息文獻的基本知識的介紹,也包括查找相關文獻的實踐操作的學習;既包括圖書館的館藏圖書的查找和借閱,也包括中國知網、讀秀等網絡工具的使用,最終的目的是要增強學生的信息檢索的能力,提升信息意識,培養信息道德。在文獻檢索基礎上,再談文獻綜述寫作。教學方法主要是通過案例教學的模式,通過碩博論文以及綜述類論文的范例,指導和幫助學生展開文獻綜述的寫作。文獻綜述的作業要求是以流動人口對研究對象,自選某一主題進行研究,并就此進行文獻綜述的寫作。其中文獻綜述的內容包括流動人口等關鍵概念的界定、基本理論和他人相關研究綜述。最后要求至少有5個注釋和5個參考書目。

(2)承:社會研究的方法論

5、科學研究方法論

6、社會研究的邏輯

7、測量與概念的操作化

8、小結

本模塊側重于理論教學,其中也涵括案例的分析,希望借此能將理論講得更清楚、明白。社科研究方法論和進行科學研究的邏輯是社會調查具體技術的基礎。本模塊授課的難點在于教學內容相對抽象和枯燥,此部分把握教學的難易程度,以及充分利用案例進行教學成為教學工作的重點。

(3)轉:社會調查的具體方法

9、問卷設計的方法

10、問卷調查的實踐(布置問卷設計的作業)

11、訪談(布置訪談的作業)

12、觀察

13、小結:量的研究與質的研究(講評問卷設計和訪談的作業)

本模塊的重點教學內容是社會調查的具體技術和方法,其中包括問卷設計和問卷調查、訪談和觀察等內容,最后通過量的研究與質的研究的比較,反思問卷調查和訪談等方法的優劣以及適用性。本部分教學的難點是如何有效貫徹實踐性教學,如何將調查方法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的技巧有效傳授,如何讓學生有興趣真正參與到教學過程的各環節,愿意認真完成作業。當然,本部分的作業量也較大。作業主要有兩項。第一項是問卷設計和問卷調查。其中問卷設計要求問卷有封面信和指導語,以及9個封閉式問題和1個開放式問題。問卷設計完成后,要求使用自己設計的問題開展問卷調查,填寫至少5份問卷。第二項是就研究的主題進行一次訪談,作業要求提交訪談提綱和訪談記錄,其中,訪談提綱要求10個問題,訪談記錄要求500字。

(4)合:調查報告與論文寫作

14、調查報告寫作

15、論文寫作指導

16、總結(講評調查報告的作業)

本模塊是總結前面的內容,幫助和指導學生進行調查報告的寫作。在此基礎上,就論文寫作的規范和格式要求進行必要的講解,為學生畢業論文的寫作提供輔導。最后提交的調查報告要求包括總結前面問卷調查和訪談的內容,得出一些基本結論。

(二)考核與成績評定

篇3

[關鍵詞]項目主導;社會調查;適用邊界;應用型人才

[中圖分類號]G7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4)12 ― 0050 ― 02

一、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時代訴求與回應

工業社會和后工業社會,對人才培養有著不同的訴求。工業時代有其顯著的標準化、專業化、模式化特征,科技知識以高度分化為主要特征。應用研究型人才培養強調了專業的特殊性、規范化。培養方式主要通過灌輸和記憶再現知識,尚能夠應對需求,一經培訓就終身夠用。

后工業社會在工業時代特征基礎上,出現了交叉綜合,結構調整,更新加快的新變化。這種變化緊靠再現知識很難滿足工作需求,對應用型人才培養就提出了新的職業和技能訴求。應用型人才需要能夠創造,具有有效獲取信息、選擇信息、識別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掌握專業技能和較高職業素養的人才。

國內高等教育順應這種人才培養需求的變化,開始反思學科中心、教師中心、課堂中心的教學模式,探尋一種新的教學方法來改變授受式的教學方法。項目教學法開始在國內高校快速的吸收和推介。

這種方法本身有較久遠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杜威的“做中學”理論。它強調根據興趣由學生自主設計、實施,做中掌握知識、技能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克伯屈對這種方法進行了總結和提升,明確提出和界定了項目教學法。〔1〕德國的職業教育家提出職業教育要培養具有參與設計工作和技術的能力,將職業和學習結合,開創了職業教育的革命性嘗試,獲得了巨大成功。〔2〕這種培養方法和理念迅速成為西方國家職業教育的主導。

隨著新實用主義在中國高校的興起,項目教學獲得了國內職業教育的認可,成為一種廣泛采用的教學模式,并進而擴展到基礎教學、高等教育等領域。中國知網以“項目教學”為關鍵詞的文獻顯示,職業教育占總量的70%,高等教育占到15%左右。

項目教學法和具體學科結合,特定學科的項目教學方式。項目主導的社會調查是社會學學科順應時代訴求,回應培養應用型人才的一種探索和創新,是項目教學和社會學學科結合的產物。社會調查是社會學專業實踐教學的重點形式,也是該專業綜合培養應用型人才的主要途徑。〔3〕如何通過社會調查,提高學生職業技能與素養,是社會學應用型人才培養探索尚未解決的核心問題。

項目主導的社會調查,將項目教學法與社會調查相融合,在機制上使社會調查運轉了起來。項目主導的社會調查是根據學生興趣、指導教師意見和企事業組織需求,形成有實用價值和研究意義的項目,在規定時間內,學生以小組形式完成項目、解決問題的教學方式。通過這種方式,培養社會學學生綜合應用專業知識,提升學生學習興趣,促其成為認識崗位問題、適應職業需求、發展職業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型人才。

項目主導的社會調查,在教學型和教學研究型高校的社會學專業進行了一定范圍的實驗,和控制組相比,取得了良好的實驗效果。作為示范,項目主導的社會調查開始成為相關社會科學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推廣。

作為一種人才培養的理念,項目主導的社會調查適用于社會科學某些課程板塊的教學。但是,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有它的優點和缺點。這種方法在有效回應了學科中心、教師中心、課堂中心所產生的問題時,也有著新的矛盾和無法解決的領域。換句話說,項目主導的社會調查尤其特定的適用范圍。一旦超出適用范圍,項目主導的社會調查可能得到相反的功效。

二、項目主導的社會調查存在一定的學科通用

無論用什么具體形式表現出來,實施項目教學法基本程序和特征類同。由此產生了不同學科的通用現象。具體到項目主導的社會調查,雖然它是項目教學法和社會學學科結合的產物,但在相關聯的其他學科中也具有一定的通用性。

項目主導的社會調查遵循項目教學法的基本程序,因此具有一定的學科共通性。項目主導的社會調查,大體上包括六大步驟:選定主題,制定計劃、項目實施、報告撰寫、成果交流和活動評價。項目主導的社會調查,將依據學生興趣、職崗要求等選擇典型任務。根據所選項目主題,項目小組在教師指導下自主進行整體規劃,合理安排進度,形成測量工具,選擇恰當方式等準備工作。在此之后,在教師指導下,項目小組自主實施項目,發現、分析、反思面對問題和困境,分工協作完成項目測量等工作。項目小組根據實施所獲得的數據和經驗,形成描述現象、解釋原因、形成對策的調查報告,完成項目任務。所形成的報告,小組之間可進行通過展覽、報告會等方式相互交流,分享體會和收獲。最后,根據調查報告、個人和小組評價等進行活動總結,完成項目。從程序上看,項目主導的社會調查具有通用性,且對自然科學厘清產品研發、市場需求、市場推廣、客戶維護等具有重要的支撐功能。

項目主導的社會調查的具體特征,也顯示了這種方法不僅社會學學科可以使用,對相關的管理學、經濟學、行政學、新聞學等社會科學具有一定的學科通用性。社會調查通常也被這些社會科學分支列為重要的專業課程,也有相關的工作任務需要使用社會調查技能。這種課程設置體現的教學型和教學研究型高校不同社會科學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探索。工作任務本身并非單一學科能夠應對,往往需要建立在跨學科的基礎,需要使用跨學科的內容和方法綜合來完成任務。項目主導的社會調查所具有的跨學科性使其具有一定的學科通用。

項目主導的社會調查以任務為依據,根據職業崗位的工作任務選擇設計,對應了相關學科的職業趨向。其過程以學生為主體的主動學習,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而非學習結果。這適應于當前相關學科學生學習狀況,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其實施多采用小組合作方式,群策群力,共同分享行動的經驗與感受。這有助于不同專業同學形成良好的協作精神和社會責任意識。這恰恰是職業崗位所需要的基本素質。其最終成果多樣,不同項目小組根據各自的經驗和興趣,呈現了問題和任務的復雜性,形成解決任務的不同方案和策略。在科學使用社會研究方法基礎上,項目成果展示了可操作性。

項目主導的社會調查在理念正日益被不同學科所接受,以學生參與實踐的人才培養模式正在根據不同學科特點逐步建立。項目主導的社會調查建立在學生掌握一定專業基礎和方法基礎至上,是專業知識學以致用的表現,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際行動。各個學科結合自身學科特性當然會有所具體形態的變化,但這并不否定項目主導的社會調查具有一定的學科通用。

三、項目主導的社會調查存在一定適用邊界

作為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探索和創新,項目主導的社會調查具有學科通用,尤其是在社會科學學科領域具有很強的通用。各專業可以結合專業領域,根據企事業組織的需求,科學合理地設計本專業的項目調查課題。這種實踐教學方式有其特定的背景條件與適用范圍。

1.項目主導的社會調查存在學科適用邊界

項目教學法在涉及綜合性、應用性較強的自然科學中,如電子技術、通信技術、信息信技、機械制造、數控金工等使用較多。這也是為什么職業教育中大量使用項目教學法的原因所在。

至少講,社會科學領域使用的項目主導的社會調查,與自然科學的項目教學法相比,存在較大的差異。自然科學的項目教學,其項目成果一般以具體的物品等實物形成呈現,解決問題或滿足需要的產品;其實施方式通常以動手操作為主;實施環境要求較高,基本貼近真實工作情景和環境。項目主導的社會調查,其成果一般是調查報告形式,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案或思路;其實施方式以研究探討方式完成;其實施對硬性環境要求較低,只要滿足問卷或訪談等開展實施即可。由此可見,項目主導的社會調查的使用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學科邊界。

2.項目主導的社會調查謹從課程性質邊界

高校課程體系基本上由公共課、專業基礎課、專業限選課和專業任選課組成,涉及職業能力和素養的主要是后三類課程。項目主導的社會調查可以在后三類課程中實施,但實施與否、實施程度受課程性質的限制。

項目主導的社會調查前提是學生掌握一定的專業理論基礎和方法基礎。專業基礎課程涉及理論和方法基礎,理論性強,與職業崗位所面臨的問題聯系不緊密,不適宜或較少使用項目主導的社會調查。專業限選課和專業任選課的內容與職業崗位所面臨的問題聯系比較緊密,就適合全部或部分使用項目主導的社會調查。

3.項目主導的社會調查存在學習階段邊界

如果按照四年學制進行劃分,本科學習階段可以簡單區分為低年級、中年級和高年級。不同的學習階段有不同的學習任務,也就有了項目主導的社會調查的學習階段邊界。

低年級學習階段,學生重點學習專業基礎知識,完成新知識習得任務。這一時期的大學生剛剛接觸專業課程,掌握學科的基本概念、術語和研究方法,還沒有進行系統的訓練。中年級學習階段,學生學習一部分屬于新知識,另一部分則進入知識的重建與改組,形成知識鞏固和轉化的新階段。此一階段,學生基本完成專業基礎知識積累,掌握了專業基本方法,開始為應用做準備。高年級階段,學生學習經過練習、實踐具備描述現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職業技能,可以從容的進行知識遷移和應用。

項目主導的社會調查,不適宜在尚不具備專業知識和技能的低年級階段實施。教學型高校適宜在中年級階段開始實施,即在二年級下學期到三年級上學期,教學研究型高校適宜于高年級階段,即三年級下學期及四年級實施。教學型高校因其畢業生較多畢業進入職場,在高年級階段有比較多的職業資格及崗位實踐活動,故項目主導的社會調查適宜于中年級階段實施。教學研究型高校因畢業生畢業去向多元,深造學生占有一定比例,就業選擇較多,且在校時間實際上交教學型高校學生要長,可以安排項目主導的社會調查在高年級階段實施。

四、小結

項目主導的社會調查是應用型人才培養方式中的一種,具有一定的通用性。這種方法與小組合作、案例分析、情景教學等各有所長。教學實踐中,項目主導的社會調查具有一定的學科、課程屬性和階段任務的適用限制。因此,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學任務,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及其組合,才能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培養出應用型人才。

〔參 考 文 獻〕

〔1〕任魏娟.職業教育項目教學法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8-14.

篇4

審前社會調查是我國刑事審判制度的新生事物,意在為非監禁刑依法準確適用提供規范支撐,同時又是少年審判程序區別于普通審判程序的一項特色制度。

一、審前社會調查制度的歷史沿革及現實內涵

1984年5月,聯合國在北京召開的“青少年犯罪與司法”專題專家會議,討論、修改并確定了《聯合國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標準規則》(又稱《北京規則》)。該規則第16條規定,對少年生活的背景和環境或犯罪的條件進行適當的調查。隨后,2001年4月12日,為了貫徹《聯合國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標準規則》,最高人民法院頒布了《關于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規定》,該規定首次認可審前社會調查制度。其后,按照《刑法修正案(八)》的有關規定及2009年9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頒布的《關于在全國試行社區矯正工作的意見》的要求,一些省市陸續頒布了有關審前社會調查的實施辦法。2012年新刑訴法明確規定了對未成年人進行社會調查。此前的2007年7月,湖北省率先正式確立了審前社會調查制度。2011年5月23日,福建省社區矯正試行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福建省人民檢察院、福建省公安廳、福建省司法廳聯合印發了《關于適用非監禁刑審前社會調查的實施辦法(試行)》,在我省正式以成文形式確立刑事案件審前社會調查制度。

綜合以上制度規定,在省內司法實踐中,審前社會調查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根據新《刑事訴訟法》第268條規定,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根據情況可以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成長經歷、犯罪原因、監護教育等情況進行調查;第二類是根據福建省《關于適用非監禁刑審前社會調查的實施辦法(試行)》第2條規定,指縣(市、區)司法行政機關接受審判機關的委托,對可能判處管制、緩刑、剝奪政治權利等非監禁刑的被告人的基本情況進行調查分析,向委托人民法院出具《審前社會調查評估報告》的活動。

上述兩類調查既有聯系又有所區別。一是調查主體,審前社會調查的調查主體為縣(市、區)司法行政機關,但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調查主體也可以是公檢法本身;二是調查對象,審前社會調查制度的雛形是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制度,而后延伸至非監禁刑被告人,即審前社會調查的對象為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可能判處管制、緩刑、剝奪政治權利等非監禁刑的成年被告人,兩類互有交叉(見圖1);三是調查內容,對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主要側重于家庭情況、成長經歷、犯罪前生活狀況、犯罪原因、監護措施等情況,對于成年可能判處非監禁刑的被告人,則主要側重是否適用社區矯正。

二、長樂法院審前社會調查制度運行現狀

(一)2010-2013年審前社會調查適用人數與適用率的總體情況

2010年-2013年6月,長樂法院(筆者所在單位,以下簡稱“我院”)共對845名被告人進行了審前社會調查,占犯罪總人數的30.24%。其中2010年適用審前社會調查人數為175人,所占犯罪總人數的比率為26.76%;2011年適用審前社會調查人數為224人,所占犯罪總人數的比率為27.72%;2012年適用審前社會調查人數為288人,所占犯罪總人數的比率為33.1%;2013年適用審前社會調查人數為158人,所占犯罪總人數的比率為34.2%。如圖2所示,我院在2010年-2013年6月間,適用審前社會調查人數及適用比率均逐年上升。

而從2012年始,對未成年被告人的審前社會調查力求全覆蓋,至2013年,我院實現對未成年被告人審前社會調查率100%。通過審前社會調查進一步核實未成年被告人的身份信息,并獲取未成年被告人的犯罪背景與其他量刑考量情節,從而提高對未成年被告人適用刑罰的準確性。

(二)審前社會調查被告人戶籍及受委托司法機關地區分布情況

審前社會調查的調查主體與被調查人的戶籍有著極大關聯。在進行審前社會調查時,司法行政機關多以戶籍地為標準考慮是否接收進行審前社會調查(如表1)。本地戶籍人員大多能在長樂市進行審前社會調查,并在適用非監禁刑時在本地進行社區矯正,而外地人口即使經常居住地在長樂市,也無法在本地進行審前社會調查,更無法被本地司法行政機關接收進行社區矯正。

(三)適用審前社會調查案件案由分布情況

案由分布廣,以我院2012-2013年受理案件為例,共涉及故意傷害、交通肇事、危險駕駛、盜竊、搶劫、搶奪、詐騙、傳播物品、販賣、放火、綁架、組織、等16個案由。但同時,案由又體現出相對集中的特征,依然集中在盜竊等侵財型、故意傷害、交通肇事這三類案由(如圖3)。一是該部分案由在我院審理的刑事案件中所占比例大、基數大;二是該部分案由的自身特殊性,如故意傷害案件所造成的傷情多為輕傷,在審理過程中大多數能與被害人達成協議,獲取被害人諒解。交通肇事案件因其為過失引發的犯罪,案發后也多能與被害人達成調解。侵財型案件所涉及金額較小,法定刑較輕,適用非監禁刑的比例較大。

(四)審前社會調查案件適用程序情況

2012年我院審前社會調查案件適用程序中,簡易程序與普通程序分別占進行審前社會調查案件的40%、60%;2013年簡易程序與普通程序分別占進行審前社會調查案件41.38%、58.62%。

(五)審前社會調查委托、反饋及采信情況

若以我院委托本地與外地司法行政機關進行審前社會調查的委托率100%來計,2012年司法行政機關形成調查評估意見書回復給法院的反饋率為88.37%,而對最后是否適用社區矯正,意見采信率為80.15%;2013年反饋率為75%,采信率為67.5%。從委托到反饋再到采信這一流程中,比例逐漸減少。委托后無法反饋比例相對較大,外地無法回復的較本地比例大。另外,反饋后采信率較高。

三、審前社會調查制度運行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審前社會調查制度通過三年多的實踐,審判機關和司法行政機關都進行了廣泛而多層次的探索,在運行中凸顯了以下問題:

(一)制度層面的問題

審前社會調查立法相對落后,甚至落后于我國審前社會調查的實踐。有法可依是法律運行的基礎,但目前針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審前社會調查僅有原則性的法律規定,缺乏配套的制度設計;而對擬適用非監禁刑成年被告人進行審前社會調查的則只有部門規定,尚未全面納入法律層面,使得該制度在適用中缺乏強有力的保障。一是我國新《刑事訴訟法》第268條及最高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476條雖然有對未成年人進行審前社會調查的相關規定,但其只有原則性規定,缺乏具體性,既沒有審前社會調查的程序規定,也沒有對調查評估意見書性質的規定及如何適用等的具體規定。二是對于非監禁刑適用審前社會調查制度的相關規定依托仍在兩院兩部《關于在全國試行社區矯正工作的意見》和2012年關于《社區矯正實施辦法》以及省市地區自行擬定的相關規定。

(二)技術操作層面的問題

1.審理期限與調查時間的沖突

基層法院受理的刑事案件中適用簡易程序的情況較為普遍。依刑訴法規定,簡易程序的結案時間為20日內,對被告人可能被判處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延長至一個半月。而根據《福建省社區矯正實施細則(試行)》規定,審前社會調查的時限為10天,雖然規定中第18條表明對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案件的,調查評估時間相應減少,但首先該情況下獲取的調查結論可能因為時間限制流于形式,其次實踐中常有因調查情況復雜或外地人口需要郵寄至戶籍地進行調查的情形,其所需時間更長。若因審限限制,導致對外地人員適用非監禁刑限制較大,顯然對外口當事人不公平;另則公正與效率無法兼顧,審前社會調查的適用體現了公正,而審限的限制則與效率相掛鉤。在顧及公正的情況下可能影響到當庭裁判率甚至是結案率。在我院實踐中,因調查時間與審理期限沖突而造成在案件判決前無回復的約占無法反饋總數的40%。

2.外地人口審前社會調查的委托困境

作為經濟相對發達地區,我院轄區外口較多,反映在刑事案件中,外口犯罪所占比例較大。2012-2013年,我院審理的刑事案件中,外地人口占總人數63.76%。外地人口因其戶籍地與經常居住地的不一致,造成戶籍地司法行政機關因其長期不在轄區居住無法進行實質性審前社會調查,而經常居住地司法行政機關又因其經常居住地難以確定和證明,以屬外地人員,流動性較大拒絕進行審前社會調查,出現兩地司法行政機關互相推諉、法院無所適從的情況。另外,從時間上來說,外地人口如若發回其戶籍地進行審前社會調查,就常發生與審理期限相沖突而無法獲得最終結論的情況,可能造成對外地人口適用非監禁刑的比例較本地人口低。從程序上來說,根據《福建省社區矯正實施細則(試行)》第24.條規定,在認定經常居住地時需要暫住證、村委會證明或租房協議等方可進行審前社會調查。但在司法實踐中,外地人員由于“熟人社會”條件的限制,取得村委會證明的難度較大;或是由于缺乏相關法律知識,未能及時辦理暫住證;或是由于流動性大及生活條件限制,無法簽訂長期租房協議。以上種種都將限制經常居住地的認定,從而無法在經常居住地對外地人口進行審前社會調查。

案例1:2012年5月,我院審理了被告人張某某故意傷害一案。1994年3月出生的張某某,戶籍地為福建省霞浦縣,因其父母先后出國,其輟學后于2009年開始住在長樂潭頭的阿姨家,并在金峰上班。為此,決定在經常居住地進行調查,因被告人張某某居住多年卻未曾辦理過暫住證,亦無法得到其所在村委會證明,故我院向長樂市司法局出具了一份“關于被告人張某某故意傷害一案委托審前社會調查的說明”,并提交相關材料委托調查。潭頭司法所通過走訪,卻出具了一份無法對被告人作出詳細的審前調查的說明報告,并將材料退還至市司法局。后我院只能深入其經常居住地自行開展調查,通過走訪村委,對其住所地鄰居制作調查筆錄,并向被告人打工店的老板了解其情況,最終獲得調查結論。這一過程歷時一個月多。其調查操作困難性可見一般。

3.審前社會調查報告的定性模糊

新刑訴法及司法解釋和兩院兩部的意見及辦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等對審前社會調查評估意見書(報告)的性質沒有明確規定。審前社會調查結論的屬性為何仍有待確認,理論界與實務界均對該結論是否需要進行庭審質證有著不同觀點,因此各地做法不同。2012年,長樂市司法行政部門審前社會調查形成文書的名稱由“審前社會調查評估報告”變為“審前社會調查評估意見書”。但名稱的轉變仍無法明確審前社會調查結論的性質。一種觀點認為,審前社會調查評估意見書應當作為證據中的鑒定意見或證人證言進行質證。另一種觀點認為,審前社會調查評估意見書不屬于刑訴法規定的證據類型,僅作為一種參考,因此不需要進行庭審質證。為此,對審前社會調查評估意見書的定性仍在模糊階段,因此造成對審前社會調查制度適用的可有可無,無法發揮其作用。

4.審前社會調查報告的效力糾結

審前社會調查為法院正確適用非監禁刑提供了重要參考依據,在獲取未成年人準確信息方面也有著重要價值,但在司法實踐中存在著審前社會調查機關與審判機關對調查報告(意見書)效力問題的不同看法。調查機關普遍認為,若調查結論為適用非監禁刑就可以判處非監禁刑,若結論認為不適用非監禁刑就不能判處非監禁刑,否則不予接收進行社區矯正;審判機關則認為以上做法危害司法獨立性,但簡單地不予認同,無助于被判處非監禁刑的被告人落實社區矯正措施,也不利于判決的法律效果、社會效果。

案例2:2013年4月,我院受理了被告人周某與毛某(女)罪一案。兩被告人系夫妻關系,戶籍地均為貴州省惠水縣。經審查,被告人毛某在本案中起輔助作用,且其案發后認罪態度好,鑒于被告人毛某尚需撫養兩個未成年子女,家中還有兩老人,其作為家中唯一的勞動力,綜合考量案件被告人的犯罪事實、性質、社會危害程度,有可能對被告人毛某適用非監禁刑。因被告人毛某及其家中老人與子女均長期在長樂工作、生活,我院決定委托長樂市司法局進行審前社會調查,并提交了審前社會委托函、起訴書副本、村委會證明、租房證明等材料,司法局對毛某進行了調查評估后認為鑒于被告人毛某屬外地人口,總體情況不穩定,同時所在村委會認為若其實施社區矯正對周圍可能會造成不良影響,不同意在本轄區實施社區矯正,故司法局認為被告人毛某適用社區矯正的風險度為高,不適用社區矯正。法院經過審理后對被告人毛某判處有期徒刑一年,緩刑一年。在執行階段,考慮到被告人毛某的特殊家庭情況,我院積極與司法局進行溝通,建議接收被告人毛某在經常居住地進行社區矯正,但司法局以風險高為由拒絕接收。我院只能將執行材料重新寄至被告人戶籍所在地,并告知被告人回戶籍所在地進行社區矯正。從具體情況看來,該做法無法做到最優適用社區矯正,不能根據被告人自身情況選擇最適合、有利于被告人的社區矯正方案,從另一方面來說或將造成社區矯正措施的無法落實。

四、審前社會調查制度完善構想

(一)構建立法體系,夯實理論基礎

1.構建統一又區分的立法體系。統一,即要有一個統領性法律對審前社會調查進行全國性規范,實現審前社會調查制度法律適用的一體化。區分,即要以對象與地區進行區分性立法。從對象上分析,未成年人是一個特殊群體,在實踐中越來越重視對未成年人的審前社會調查,因此要將未成年人與成年人審前社會調查進行區分,在未成年人審前社會調查中加入對未成年人家庭情況及其個人信息的調查內容,建立具有特色的針對未成年人的審前社會調查。對未成年人適用審前社會調查的委托函應當區別于擬適用非監禁刑被告人審前社會調查委托函,相應的調查報告內容也應有所區別,要增加對被告人家庭情況的詳細資料及教育情況等內容。在刑罰個別化原則的指引下,實現刑罰的個別教育、感化作用。從地區上分析,關于審前社會調查的立法的具體實施可以地區特色為參考,構建適合于各省具體情況的立法體系。

2.實行未成年嫌疑人、被告人審前社會調查全覆蓋為更好地兼顧未成年被告人、被害人及社會各方的利益,我國未成年人刑事司法模式應以恢復性司法模式為主、懲罰式司法模式為輔的組合設計。審前社會調查制度同時兼顧了被告人、被害人以及社會其他各方(如村委會)等的利益,根據未成年人相關法律規定,對未成年人的立法方針以“教育、挽救、感化”為主,因此立法時應當加強對未成年人的審前社會調查,在表述時將未成年人審前社會調查的適用由“可以”改為“應當”。從立法上保障對未成年人審前社會調查100%適用率,以支撐未成年人審前社會調查實踐,最大程度保障未成年人的權益。

(二)完善調查流程,協調相關制度

1.前置調查啟動時間,改變調查啟動部門。公安機關較法院與檢察機關有著天然的偵查優勢,在偵查案件的同時更易獲取與被告人相關的各項信息。在實踐中常有偵查階段法定人或親屬均參與調查,但到審理階段無法聯系法定人或親屬的情況。為此,應當將審前社會調查的啟動時間前置,建立以公安機關為主,法院、檢察機關為輔的審前社會調查程序(見圖4)。這樣既能有效解決調查時間較長與審理期限緊張之間的沖突,又能保障調查報告的質量,從而與檢察機關的附條件不起訴等制度相協調,發揮社會調查的最大作用。

2.建立本地與外地司法局間直接委托關系。公檢法部門審查擬適用審前社會調查的外口人員后委托經常居住地司法行政機關進行調查,本地司法行政機關若無法獲取準確調查結果,就可直接委托戶籍地司法行政機關進行調查,節省返回法院后法院另行委托的時間。這一程序善既有利于保護外口人員的適用非監禁刑的公正性,也有利于調查結論的準確性與及時性。

3.明確調查意見性質,發揮量刑輔助功能。從證據的概念上來看,審前社會調查報告不是證明案件事實的材料,因此不能作為證據;從報告的形成方式來看,意見書摻雜著調查人員與參與調查人員極大的主觀性,在實踐中較大成分存在因調查人員與被調查人員家屬之間的人情關系,換取法院判處非監禁刑的可能。為防止造成調查人員權力尋租現象,審前社會調查評估意見書也不適宜作為與案件相關的證據。在立法中,應當明確其“參考”性質,充分肯定其在適用刑罰上的“酌定”作用。

(三)借鑒域外經驗的理想社會調查模式

篇5

關鍵詞: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實踐環節;媒體調查

隨著高校教學改革的深入,傳統的封閉式教學模式已被打破,不少高校目前的培養計劃中對實踐環節或實訓課程的設置改變了以往高等教育中理論至上的狀況。傳統的封閉式教學往往以教師為中心,強調教師的“教”而忽視學生對于理論的現實還原能力的狀況。本文以福建工程學院文化傳播系新聞專業《媒體調查》實踐環節的教學實踐為例,說明實踐環節的引入對于深化學生理論認識的重要性和實踐環節中需要注意的一些傾向。

媒體調查這一實踐環節是福建工程學院文化傳播系新聞專業的本科生為期兩周的專業實踐。在媒體調查實踐環節中,學生必須將所學到的社會調查方法和新聞專業的前沿問題相結合,才能進行具有現實意義的媒體調查。針對學生在媒體調查的實踐環節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我們對該實踐環節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和創新,以達到提高學生媒體調查能力的目的。

一、擴展社會調查方法的背景知識,擺脫為調查而調查

新聞傳播研究方法一般采用社會科學研究的基本概念和具體的研究方法。社科研究的具體方法可分為兩類: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面對復雜多樣的媒介現象,我們認為以往的研究方式,也就是采用“觀點+論據”的模式,顯得主觀性和隨意性太強了些,因此,在媒體研究中必須引入社會調查方法,也就是定量研究的方法。

社會調查方法是當前普遍使用的社會研究方法之一,指的是一種采用自填式問卷或結構式訪問的方法,系統地、直接地從一個取自總體的樣本那里收集量化資料,并通過對這些資料的統計分析來認識社會現象及其規律的社會研究方式 。通過對社會調查方法的學習,學生對社會問題的認識和判斷擺脫了早期形成的純粹定性研究的思維模式,初步具有科學、客觀地對待各種社會現象的意識,使媒體研究的結論更具有說服力。

可是,當前大量與社會調查方法相關教科書對這一定量研究方法的介紹,僅僅集中在抽樣方法、題目設計、問卷設計的步驟、資料收集、資料處理、撰寫調查報告這幾個環節的介紹上,注重技術性和操作性,對社會研究思維的總體介紹不深。這一缺陷導致了學生對社會調查的認識僅僅停留在社會調查是一種技術和方法,認為只要按照社會調查的步驟進行媒體研究就可以得出合乎現實規律的結論。因此,學完調查方法后,學生出現了為調查而調查的現象,不懂靈活運用調查方法進行媒體現狀研究相結合,不能寫出高質量的調查報告。

針對這一情況,我們對社會調查方法課程的教學進行了一些調整,擴充了社會研究的相關思維,較為深入的講解社會科學的基礎、社會研究中的一些辨證模式,社會科學范式以及社會理論的要素、理論和研究的關聯性等等,使學生意識到做好媒體調查,僅僅掌握社會調查方法是不夠的,還必須深入到新聞專業的前沿,了解學科動態,讓社會調查這一方法為更好地為自身了解媒介現狀服務。

通過增大社會調查的背景知識講解,我們發現學生對于媒體調查研究的現實能力得到了提高。突出體現在應用性課題的確定比以往更具操作性,大而空泛的課題申報減少。而選題的水平對于調查過程和調查質量的影響具有關鍵性作用。

二、制定詳細的指導書,控制媒體調查進程

新聞專業媒體調查安排在一年級下學期臨近期末的時段。考慮到大一學生學齡尚淺,對媒體調查的宏觀把握能力不足,結合學生在專業課上的表現,我們制定了詳細的調查進度安排表,要求學生按指導書的指示嚴格執行。同時,安排多名專業教師實時指導監督,控制學生媒體調查的進程,保證調查質量。

我們把為期兩周的媒體調查,劃分成三個階段,分別是準備階段、調查階段和撰寫調查報告階段,時間分配上是1:2:1,具體換算成天數是3:6:3。在準備階段,我們要求學生用三天時間進行準備,自行查閱相關資料,確定各自的調查設計方案、并設計、制作調查問卷,準備階段的最終成果是調查問卷的制作完成。在調查階段,我們要求學生的樣本容量不少于50人,因此用六天的時間實施,調查階段的最終成果是調查問卷的回收。在撰寫調查報告階段,我們要求學生在三天之內完成資料處理、統計分析并撰寫調查報告,最終成果是調查報告的完成。

由于學生此前沒有獨立進行社會調查的實踐,對調查尚處于概念階段,他們對嚴格的時間進度感到拘束。經過講解說明,學生認識到我們提供的時間進度表,標識的是每一階段的底線或警戒時間,可以在這一時間線上微調,但不能出入太大,否則,將無法保證調查的質量。

通過控制整體時間安排和專業教師輔導,媒體調查活動得以順利進行,所有的學生都能夠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媒體調查的任務,并在指定時間上交調查報告,避免了調查失敗的事件。

三、關注學生心態,及時教育輔導,實施以人為本的教育

媒體調查是新聞學專業的學生第一次比較大的獨立實踐活動,由此,我們特別關注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的心理狀態,成立了媒體調查領導小組,希望能及時解決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出現的情緒上和心理上的障礙。通過部分學生的反饋,我們發現,學生面對媒體調查的實踐環節時,首先考慮的是(1)能否較好的完成調查任務;(2)擔憂無法處理一些突發事件,不知道該以怎樣的方式面對所必須面對的調查對象。

針對這一情況,我們在調查之初就開展動員大會,由系領導和教研室主任以及專業教師參與,告知學生除了做好媒體調查之外,還要注意一些平時易于忽略但卻容易影響工作的因素。比如,如何和陌生人打交道,如果遇到不能配合調查的人,既要控制自己的情緒,又要對自己的工作保持信心等等。

篇6

Abstract:In view of the problems of the social survey data processing and analysis, this paper establishes the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ree dimensional matrix which is based on the three dimensional matrix.On the basis of the established three dimensional matrix model,we can use the properties of three dimensional matrix to deal it with a variety of mathematical methods, and use the hypergraph theory for further analysis. This enriches the method of the survey data processing greatly.

Key Words:Social survey data;Three-dimension matrix;Hypergraph

社會調查是了解各方面信息的重要途徑之一,社會調查數據主要是通過調查問卷的方法得到的。由于社會調查數據的維數較高,加上人為主觀因素,數據類型主要為二元變量、離散變量、序數變量等為主,所以對于社會調查數據的分析和處理大都基于統計學,只對單一題目進行統計學分析,其分析方法主要是基于題型進行處理的,對于題目和題目之間的關系很少關心[1]。許多數據挖掘算法因為種種限制無法在社會調查的數據分析中得到應用。因為方法的限制,所以現在很多社會調查只能驗證事先想好的內容和假設,很少可以對高維數據進行相對復雜的回歸分析處理。

根據以上存在的問題,該文建立了基于三維矩陣的數學模型,將單選題、多選題和排序題用向量形式進行表示,每一題定義為空間中的一個維度,從而所有的題目就可以構成一個N維空間。每份問卷的信息用一個M×N矩陣表示。這樣表示可以將所有問卷內容當作一個整體,作為后續算法的基礎。

1 社會調查數據的特點

通常情況下,社會調查數據特點如下。

(1)相關性。對于一個樣本個體而言,它具有本身的多個特征,這些特征之間就具有一定的相關性。對于多個樣本而言,個體與個體的特征之間具有相關性。如果樣本隨時間而變化,那么該樣本在不同時刻的特征之間又具有相關性。因此,由于上述多個原因使得社會調查數據具有了復雜的相關性,傳統的統計學調查難以解決這樣的問題。

(2)離散性。因為社會調查數據是通過自填式問卷、網絡調查數據庫等方法得到,所以社會調查數據一般以離散變量為主,且這些數據之間只有標示作用,并沒有嚴格的邏輯關系。

(3)模糊性。社會調查數據當中不可避免的會接觸到各種表達方式和概念,因此,它具有模糊性。

因為由自填式問卷或結構式訪問的方法得到的社會調查數據具有以上特點,所以在實際應用中基于統計學的處理方法只能籠統的顯示數據的部分特性,如頻數、離散程度等[2]。對于數據之間的關系只能分析出維數極少的大致的關系。

而且利用軟件進行數據挖掘時,因為現有的軟件中的數據挖掘算法對于數據類型和格式要求較高,所以能應用到的數據挖掘算法很少。就算是數據要求較低的關聯分析,其結果也存在大量的冗余。因此,我們需要建立一個合適的社會調查數據的數學模型來完善原先的方法并使跟多的數據挖掘方法可以運用到其中,使得結果更準確。

2 社會調查數據的建模

研究中我們發現,三維矩陣可適用于社會調查數據的建模。

2.1 三維矩陣的定義

三維矩陣的定義:由n個p×q階的矩陣組成的n×p×q階的矩陣A稱為三維矩陣,又稱立體陣。Ak,i,j表示三維矩陣A的第k層,第i行,第j列上的元素。其中n,p,q分別表示三維矩陣的高度,厚度和寬度。

2.2 三維矩陣模型的建立

調查問卷的題目一般有三種類型:單選題、多選題和排序題。這三類題目都可以表示成向量的形式,其中每一道單選題、多選題可以表示成一個向量,排序題可以表示成多個向量組成的矩陣。對于單選題和多選題,可以按選項的順序可以表示成一個向量,其中選中的項用“1”表示,未選中的項用“0”表示。對于排序題,可以表示成一個n×n的方陣,其中n表示該排序題的選項個數,。這樣,每一題就可以定義為空間中的一個維度,從而所有的題目就可以構成一個N維空間。每份調查問卷的信息用一個M×N矩陣表示(M為題目的最大選項數),其在每一維上的選擇稱之為一個元素,這樣每份問卷的信息就包括了N個元素。以第1,2,3題數據為例,其中第1題為單選題選擇“B”,用向量表示為一個元素,第2題為多選題選擇“ACE”,用向量表示為一個元素,第3題為排序題順序為CBADEFIHG,用矩陣表示,每一個列向量是一個元素,如圖1所示。

那么,假設有一問卷信息用一個大小為M×N的矩陣表示。K份的問卷信息就可以用K個大小為M×N的矩陣表示。將這K個矩陣疊加,形成一個三維矩陣。這個三維矩陣就是我們建立的三維矩陣數學模型,如圖2所示。

在圖2中我們看到,該三維矩陣數學模型有三個坐標軸,它們分別是題目,人數,選項。題目軸以每一道題為一個單位;人數軸以每一份問卷為一個單位;選項軸的刻度為A,B,C,D,E,F等題目選項,其個數為該調查問卷中選項最多的題目的選項個數。

在此基礎之上,這樣的三維矩陣具有以下性質。

(1)在題目軸中選取對應的題目,將三維矩陣面向豎切得到截面1(如圖2中01所示),截面2表示每一道題所有人選擇的信息。

(2)在人數軸中選取對應的人,將三維矩陣橫切得到橫截面1(如圖2中02所示),橫截面1表示對應的人選擇所有題目的信息。

在得到三維矩陣后,可對它進行像素化處理,置1的元素用黑點代替,置0元素的則空白,在得到像素化三維矩陣后我們可以將三維矩陣沿著人數維度上向下投影,這樣就可以得到一個具有濃黑不一的點的平面。通過這些點的濃度,可以知道每一選項選擇的人數。接下來我們可用灰度級表示點的濃度,篩選出濃度大于一定程度的點,在此基礎上進行后續算法處理。

上述三維矩陣數學模型具有數學三維矩陣的所有性質,可依據調查問卷的需求進行轉置,加權、相乘、篩選等數學處理,另外在數學處理的基礎上,采用超圖理論可以大大豐富了調查問卷的處理方法。

3 基于超圖算法的調查問卷分析技術

超圖是離散數學中重要的內容,是對圖論的推廣[3]。超圖是有限集合的子系統,它是一個由頂點的集合V和超邊集合E組成的二元對,超圖的一條邊可以有多個頂點的特性,這與一般的圖有很大不同。超圖分為有向超圖與無向超圖兩類,在無向超圖的每條超邊上添加方向后得到的有向二元對就是有向超圖。超圖在許多領域有廣泛的應用。

大家可以利用無向超圖表示每一道題的選擇情況,先將這每一題的每一個選項設成一個節點,然后將三維矩陣從上向下投影,如果某一題的若干個選項同時被一個人選擇,就用一條超邊包圍這些節點,那么選這些選項的人越多,投影得到的超邊就越濃。這樣就用超圖表示了問卷中每道題的信息,可以進行聚類處理。

利用有向超圖,可以將關聯規則表示成有向超圖的形式,在得到了關聯規則后,設實際中得到的關聯規則的形式為:,前項和后項都是由多個項組成的集合。該文定義一條關聯規則由一條有向超邊表示,有向超邊的頭節點表示關聯規則的前項,有向超邊的尾節點表示關聯規則的后項。每條有向超邊的頭節點和尾節點均可以為多個,如此便成功表示了復合規則,從而可以使用相關算法進行冗余規則檢測。

通過基于有向超圖的冗余規則檢測就可以將關聯規則之間存在著的大量冗余檢測出,減少挖掘資源的浪費,從而增加了挖掘結果的有效性。

傳統的聚類方法都對原始數據計算它們之間的距離來得到相似度,然后通過相似度進行聚類,這樣的方法對于低維數據有良好的效果,但是對于高維數據卻不能產生很好的聚類效果,因為高維數據的分布有其特殊性。通過超圖模型的分割實現對高維數據的聚類卻能產生較好的效果。它先將原始數據之間關系轉化成超圖,數據點表示成超圖的節點,數據點間的關系用超邊的權重來表示。然后對超圖進行分割,除去相應的超邊使得權重大的超邊中的點聚于一個類中,同時使被除去的超邊權重之和最小。這樣就通過對超圖的分割實現了對數據的聚類。具體的算法流程如下。

首先,將數據點之間的關系轉化為超圖,數據點表示為超圖節點。如果某幾個數據點的支持度大于一定閾值,則它們能構成一個頻繁集,就將它們用一條超邊連接,超邊的權重就是這一頻繁集的置信度,重復同樣的方法就可以得超邊和權重。

然后,在基礎此上,通過超圖分割實現數據的聚類。若設將數據分成k類,則就是對超圖的k類分割,不斷除去相應的超邊,直到將數據分為k類,且每個分割中數據都密切相關為止,同時保持每次被除去的超邊權重和最小,最終得到的分割就是聚類的結果。

如圖3所示是基于超圖算法的選題型調查問卷的分析技術的流程圖,主要包括4個主要部分,一是用向量表示調查問卷結果,二是將向量表示的調查問卷轉化為三維矩陣數學模型表示調查問卷結果,三是使用超圖算法進行優化,四是根據要求顯示調查問卷結果。

篇7

三、簡答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6分。共30分)

36.簡述法約爾一般管理理論的主要貢獻

【答案】

①為科學管理提供了完整的理論框架。

②提出了一般管理的概念,并形成了系統的理論。

③采用演繹方法全面研究管理問題。

【考點】古典管理管理

37.簡述績效考核過程

【答案】

(1)考核準備階段。

(2)衡量績效階段。

(3)績效反饋面談階段。

(4)制訂績效改進計劃階段。

【考點】績效考核的基本流程

38.簡述戴明循環技術(PDCA)的特點

【答案】

(1)周而復始;

(2)環環相套;

(3)階梯式上升。

【考點】全面質量管理

39.簡述社會調查研究的原則

【答案】

(1)客觀性原則;

(2)實證性原則;

(3)整體性原則。

【考點】社會調查概述

四、論述題(本大題共1小題,共10分)

41.試述古代管理學的價值取向

【答案】

中國古代管理思想盡管有諸子之別、九流十家之分,但其基本價值取向是一致的,這就是積極的入世精神,即密切關注社會現實、積極參與社會變革的人生態度。

(1)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其基本精神是通過教育將人內在的修養外化為積極的事功。

(2)以老子、莊子為代表的道家文化,看似玄虛奧妙、柔弱無為,其實質則是注重積聚自身的力量,最終實現以柔克剛、以弱勝強、以少勝多,通過“無為”以實現“無不為”。

(3)以韓非子為代表的法家,強調獎勵耕戰,厲行法治,富國強兵,注重積極地治理社會,大膽地追求功利,促進社會的變革。

篇8

1、改革理論教學內容,增加課堂實踐環節根據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社會需求以及學生的特點,對理論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適度的改革,推陳出新,將陳舊的內容刪減,增加前沿的理論內容,并且緊跟時展的步伐,緊密結合實際,吸收新近公共管理理論與實踐成果、以及信息技術的成果,重組知識單元。例如:《管理學》針對課程的不同知識單元,分別采取學生自主學習課堂匯報、制作市場策劃方案和案例式教學小組討論等方式;《行政管理學》指導學生分組學習課堂模擬教學、選取時下公共管理熱點事件舉行聽證會、新聞會,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另外增加了上機操作等實踐環節;《社會調查方法》組織學生分組進行調查實踐,將理論知識傳授與實際操作相結合,每講授一個環節,指導學生進行相應的操作,從課題選題、方案設計、組織實施到統計分析,并補充大量社會研究方法、定量分析、統計軟件SPSS應用等知識于其中,拓展課程內容,提高學生綜合應用能力。

2、課外實踐與課堂教學相結合,培育創新創業人才與課程教學相結合,通過組建課外興趣團隊,組織學生參加各類學科競賽等方式,培養學生創業創新的能力,例如《管理學》教學中,指導學生進行市場策劃和創業策劃比賽,并將策劃方法付諸實施,孵化一系列創業項目;組織學生深入社會,例如指導學生與杭州市翠苑社區合作,共同開展了一系列以“垃圾分類”為主題的宣傳活動。

3、積極探索更為靈活的考查學生應用能力和綜合素質的課程考核方式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考量更多的是其綜合素質方面,獨立學院對學生成績的考察方式也應該有多重選擇,應具備遵循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全面考察學生的能力,靈活設置考試內容、形式和方法等特點。第一、科學設置考試內容,考試的內容和標準應當成為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反映,設置考試內容時應更多地注重知識點的應用和創新。盡量減少只有一種解題思路、一種標準答案的題目。例如考查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時,可以改為給出一種相應社會現象的描述或者舉例,并解釋所表示出的概念或原理。教師評分時重在分析學生的觀點、答題思路,標準答案把握大致的方向即可,提倡綜合應用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第二,靈活的選擇考試方式,將設計作業、模擬表現,總結匯報等方式運用于課程考核中,科學合理的評估學生的成績,使成績作為學生理論知識掌握和綜合應用能力和素質的反應。例如,《社會學》和《社會調查方法》指導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實踐,針對選題、調查方案設計、設計問卷、實施調查、運用SPSS等軟件統計分析等環節進行指導,課程結束時提交調查報告并且匯報,并將學生綜合表現作為期末考核的一部分。

二、教學改革的總結與反思

篇9

獲得人才的青睞是企業發展的重中之重

智聯招聘發現,現代社會的不斷進步推動著企業由過去以產品、銷售、市場為核心的獨立組織,發展為以品牌為核心的多層機構,而企業形態的發展變化也在不斷提升員工的地位與重要性,人才已經成為現代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如何獲得人才的青睞是企業發展的重中之重。在新雇主經濟的影響下,現代企業正在逐步形成一個以聚集相同價值觀的“同類人”為核心的社會群體,“中國年度最佳雇主”評選活動旨在讓企業為員工構建更優質的工作環境,讓雇員能找到更適合自己發展的職場社群,因此在業界獲得了越來越多的關注與支持。

社群崛起推動雇主品牌升級

2015年,智聯招聘在“中國年度最佳雇主”評選活動中首次提出了“新雇主經濟”概念,強調了雇員在雇傭關系中的主體性與重要性。2016年,“新雇主經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演進:智聯招聘發現,價值觀趨同、雇傭關系親密、組織結構更加趨于扁平的職場 “社群時代”已經到來。

篇10

【關鍵字】高中物理;第二課堂;興趣與愛好;培養能力;以學生為本;遵循原則

在現行的教學評價體系和高考的指揮棒下,學校一般更強調升學率,老師的教學按部就班,學生機械式套用定理、定義和公式。高中三年,每天只是往返于教室,食堂與宿舍之間,大部分時間沉淪于題海中不能自拔。這就是當代高中生的真實寫照。總之,一切為了高考,一切為了分數。即便如此,其結果也常常是事與愿違。據資料顯示,我省自實行3+綜合考試以來,物理平均分只有40-45分,08年更是跌破40分大關。因此,在這樣的形勢下,物理第二課堂還有沒有必要開展下去?又如何開展呢?

其實,在強調素質教育的今天,在高考成績的重壓下,物理第二課堂仍是物理教學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既能解決一些物理課堂的教學問題,又能補充物理課堂的教學知識,還能增強學生的思維和動手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熱情,讓機械般的解題成為研究的過程,讓重復的闡述成為探究的能量。物理第二課堂的開展已經顯得越來越重要,它的作用甚至是常規的物理課堂教學所無法替代的。

一、充分認識高中物理第二課堂的地位與作用

第二課堂活動是開展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第二課堂活動古已有之《學記》中:“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就能說明中國古人既強調正課學習,又有課余活動。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定第二課堂是學生個性發展的一個重要條件,他認為只有當孩子每天按自己的愿望隨意支配5~7個小時的空余時間,才有可能培養出聰明的、全面發展的人來。

我們常常遇到這樣的情況:有些同學認為物理概念、物理公式、實驗現象晦澀深奧,也有人反映在課堂上老師一講就懂,可自己一做就錯,應用起來很難。而物理第二課堂正好解決這一問題,假設我們用多媒體課件以動畫的形式將物理概念表現出來,那么枯燥的物理概念會變得生動;如果給予學生一定的條件讓他們去動手完成預期的目標,那么學生就會調用他們腦中現有的知識,使腦中煩亂的物理公式重新整理后進行實際應用,不但讓學生的思路變得清晰,更鞏固了他們的知識。這樣,應用中逐步發現自身的不足,從而主動尋求知識,有效的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也彌補了課堂知識的局限性。那么對于以后老師在課堂上所講解的重點、難點,學生就會主動去了解和吸收。

二、高中物理第二課堂活動內容的選擇

1.針對物理概念的理解選擇活動內容

一個物理概念就是一個物理知識點的精練概括,物理概念不能只是記下來,還需要真正的理解。如動摩擦力和靜摩擦力方向的判斷,速率和速度的區別,左右手定則的運用,楞次定律的理解和應用,如磁感線在磁體外由南指向北,而在磁體內部則由北指向南,以及動量,沖量……等等一大堆讓人撓頭的物理問題。可見物理概念的理解和應用是學生學習物理的一個難點。然而課堂教學受時間和空間等因素的制約,不能大量的再現這些物理概念以加深學生課堂所學物理概念的印象,因此,我們就可以通過物理第二課堂活動針對學生容易記反、記錯的物理概念利用多媒體課件或師生共同探討的方式,大量的重現和運用物理概念,使學生對于物理概念的理解達到舉一反三和熟能生巧的地步。

2.針對實驗教學的難點選擇活動內容

首先物理實驗是物理的基礎,一切物理理論的真實性都需要靠實驗來證實。但現階段大多數的學生對實驗結果的注重程度遠遠超過了對實驗過程的注重程度,這對于學生未來深造是非常不利的。所以,針對實驗課堂教學所遺留的問題,物理第二課堂可選取如制作模型、實驗競賽和實驗知識問答等類型的活動內容,讓學生從中體會到實驗過程的重要性。

其次,利用物理第二課堂的開放性和靈活性,讓學生親歷一些物理課堂教學的演示實驗。如:在學習牛頓第三定律時,讓學生到多媒體教室觀看火箭發射的過程,組織學生課外制作水火箭,加深對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理解;在學習日光燈原理的時候,老師在課堂上將日光燈發光的過程進行演示,而在實驗課上學生沒有得到親歷,因此對于氖管和鎮流器的工作原理還是處在一知半解的狀態。于是我們就可以通過物理第二課堂,讓學生親自動手進行拆裝,了解各原件的結構,再對比上課所學的知識,從而真正理解日光燈的發光原理。

3.針對物理知識的運用選擇活動內容

物理教學強調的是學以致用,物理知識的運用是整個物理教學的重中之重。然而物理課堂以學為主,課堂上運用知識以考試為主要方式,這會讓學生往往以應付考試為主,很難讓學生把所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真正達到學以致用。如在運用安培定則(也叫右手螺旋定則)中,既可讓拇指指向電流方向則四指彎曲的方向就為磁感線方向,也可讓拇指指向磁感線方向則四指彎曲的方向就為電流方向,學生往往只是記得一個判定的方法而忘記另外一個判定方法,在學習了左手定則和右手定則之后,更會把它們混淆起來,導致判定錯誤。所以,物理第二課堂活動內容的選擇就可以針對這一方面,開展一些深入課本的動手制作活動,讓學生通過動手進行實踐判斷而最后得出結論。

三、高中物理第二課堂活動的組織

1.物理第二課堂活動開展的主要組織形式

物理第二課堂活動的內容要豐富多彩,形式要多種多樣、生動有趣。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參加。物理第二課堂活動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轉貼于 (1)開展科技制作活動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動手做實驗是學好物理、培養個人能力和團結協作精神的一種有效途徑。在物理的第二課堂活動中,進行小實驗、小制作,是一種很好的素質教育活動。

(2)開展社會調查

社會調查也是第二課堂活動的一項內容.作為學生,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學校度過的,他們所面對的主要是課本知識,所學到的主要是理論知識。要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開展社會調查活動是一個好辦法。

學校可以利用寒暑假時間,組織學生建立社會調查小組,以若干人為一組,挑選一個社會課題(課題可以由老師提供或由學生自己開發感興趣的課題),比如可以針對一些社會現象,分發一些調查問卷,采訪一些周邊的人,收集一些信息,最后對所調查的課題做一個總結,提出一些可行的解決辦法或建議,讓學生融入社會,養成嚴謹的思維習慣。

2.高中物理第二課堂活動遵守的原則

為了保證物理第二課堂有序、有效的進行。應遵守以下原則。

(1)實踐性強的原則

在物理第二課堂開展的過程中,要不斷給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有計劃、有步驟的進行實踐活動能很好地促進學生的理論知識向實際能力的轉化。

(2)促進教學的原則

物理第二課堂它不能替代課堂教學;所以老師在開展物理第二課堂活動時,不應該太注重它傳授知識的作用,而更應該注重它促進教學的作用。

(3)因地制宜的原則

如在開展幾何光學的物理第二課堂活動時,常會需要一些比較精密的實驗儀器,而在一些條件較差的學校是沒有這些儀器的,我們就可以尋找不同的辦法自己制作一些力所能及的實驗儀器來開展物理第二課堂,既達到了完成實驗的目的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4)因材施教的原則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一切教學的實施都會圍繞著學生進行開展,物理第二課堂也應如此。對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教法,不能只注重培養成績好的學生或只注重提高成績差的學生。

總之,高中物理第二課堂活動應該讓學生真正參與、動手去感受課本中的知識,真正的做到以學生為本。只有這樣,物理第二課堂才能談發展,物理第二課堂才有研究意義。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