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報告的主體和核心范文

時間:2023-06-04 10:02:3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財務報告的主體和核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財務報告的主體和核心

篇1

關鍵詞:企業財務會計報告;企業財務管理能力;會計信息

中圖分類號:C29 文獻標識碼:A

一、企業財務報告現狀及其局限性

1.企業財務會計報告目標缺陷。財務會計報告目標基于財務會計信息用戶的需求,財務會計信息用戶到底需要企業過去的歷史信息還是需要企業未來發展前景的信息,以前在財務會計學界并未引起足夠重視。事實上,財務會計信息用戶更加需要面對未來的決策有用信息,因為投資者和債權人對企業未來發展趨勢、發展前景信息的關心程度要高于對企業過去信息的關心程度。

2.企業財務會計報告假設缺陷。企業財務會計報告信息是在會計假設基礎上加工完成的,如果會計假設存在缺陷,必然導致財務會計報告產生缺陷。會計主體假設強調企業“擁有和控制”財務資源,非企業“擁有和控制”而對企業未來發展前景有重大影響的財務資源被拒之于財務會計報告信息披露之外,顯然不妥。持續經營假設難以反映企業財務危機狀況,與實際情況不符。會計分期假設既影響信息的可靠性,又使財務會計報告信息難以反映企業盈利的可持續情況。

3.企業財務會計報告內容缺陷。根據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財務會計報告內容缺陷的影響是深遠的。而我國現行財務會計報告的核心內容存在嚴重內在缺陷:即重財務資源輕財務能力,重財務狀況輕財務潛力,重財務表現能力輕財務核心能力。企業財務報告的“三輕三重”現象說明現行財務報告嚴重忽視了企業核心信息的披露。

4.企業財務會計報告形式與載體缺陷。現行財務會計報告基本采取報表、附注、補充說明等形式以定期披露方式進行,信息披露載體一直主要采取有形媒介方式,難以趕上互聯網等信息傳遞技術發展的時代要求,也無法滿足信息需求者對信息及時性的要求,從而對信息相關性產生影響。

二、財務管理目標、財務核心能力與財務報告的核心內容

構成財務信息決策有用性的兩大特征是相關性和可靠性。可靠性是基礎,相關性是保證。相關性最初是指一般相關,也就是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業績、財務狀況變動信息都視為與使用者經濟決策有關的信息。這種一般相關的要求,三表報告體系能夠基本滿足。但是在共同信息需求以外的特定決策需要特定信息,而這種特定決策相關的信息在三表報告體系中卻很難滿足。誠然,不同信息使用者的信息使用目標是不同的。但是企業財務信息首先必須滿足企業管理當局的要求,并通過企業管理當局的行為與結果來滿足其他相關利益集團的要求。因此,企業財務報告改進與財務報告核心內容的選擇的核心是確定企業財務管理目標。而企業的財務管理目標又是通過財務能力來體現的。企業財務能力包括企業財務表現能力、財務活動能力和企業財務管理能力。企業財務表現能力包括盈利能力、償債能力、營運能力、成長能力與社會貢獻能力等多個方面,它是一個完整的能力體系。在企業財務能力體系中, 居于核心地位顯然是企業盈利和成長能力。企業財務管理目標決定企業管理當局信息需求的范圍、數量、內容和形式,并通過管理當局的委托- 行為與結果影響其他相關利益主體對信息需求的范圍、數量、內容和形式。因此,企業財務管理目標不僅決定企業財務報告的核心內容,而且決定企業財務報告的核心指標。

三、企業財務核心能力報告的內容與特點

企業財務報告的核心內容取決于財務報告信息用戶的需求。財務核心能力報告應該披露的核心內容至少應該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企業財務表現能力方面的信息。財務表現能力信息主要體現在企業財務資源、財務狀況及其變動方面。財務資源是基礎,財務狀況是主體,財務資源、財務狀況及其變動是延伸。這些信息集中體現在以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現金流量表及其附注,以及相關補充信息上。

2.企業財務活動能力方面的信息。企業財務活動能力包括籌資能力、投資能力、分配能力和日常管理能力等。財務活動能力不僅決定財務表現能力,而且影響企業核心能力。因為籌資能力直接影響企業資產規模,投資能力直接影響企業投資報酬,分配能力直接影響企業聲譽,日常管理能力直接影響企業營運能力,它們共同影響企業可持續盈利成長能力。因此,企業財務核心能力報告理應予以披露。

3.企業財務管理能力方面的信息。企業財務管理能力既包括企業組織的預測能力、決策能力、計劃與規劃能力、分析能力、評價能力等,也包括組織的控制能力、協調能力、激勵能力、創新能力等。財務管理能力取決于企業組織的治理結構、管理方式與方法、管理者的素質等多個方面,它直接影響企業財務活動能力和財務表現能力,因此,它們是財務核心能力報告的必要組成部分。

以上三個方面的信息屬于企業財務主體的財務信息,構成企業財務核心能力報告的核心內容。但僅此還不夠,必須增加一定的非財務主體的企業能力及其核心能力方面的補充信息。財務核心能力報告不是對現行財務報告的否定,而是對現行財務報告的發展。它具有以下八個基本特點:

1.非完全會計信息。嚴格意義上說,會計信息與財務信息不同,后者的范圍比前者更寬, 我國現行財務會計報告既有會計信息,也有財務信息,但以企業會計信息為主。而企業財務核心能力報告不僅包括財務與會計信息,而且包括財務活動能力和管理能力信息,同時還包括企業能力中有用的核心能力信息。

2.非完全歷史信息。歷史信息是以財務資源和財務狀況為核心的現行財務報告體系的基本特征。但是企業財務決策總是面對未來。歷史信息雖然可以作為未來預測的依據,即使其信息是可靠的,也會影響信息的特定決策的相關性。

3.非完全貨幣信息。貨幣信息是現行財務報告的又一特征之一,這是由會計基本假設和計量原則決定的。但是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非貨幣信息對企業核心能力和財務核心能力的影響越來越大,財務活動能力、財務管理能力、企業能力、企業核心能力等對企業財務決策的影響超出了財務表現能力,而這些能力都難以用貨幣信息披露。

4.非完全數據信息。現行財務報告體系主要披露財務會計的數據信息,非數據信息只是數據信息的補充。數據信息主要采取財務報表形式披露,非數據信息主要采取文字說明形式披露。

5.非完全主體信息。會計主體是財務會計設的基本基石,也是現行財務會計報告的基礎。行財務會計報告體系只披露會計實體主體的會計息。但是隨著虛擬企業的產生和實體企業的不斷擬化,會計主體假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所葛家澍教授提出了“現實主體與虛擬主體相結合的假設。財務核心能力報告不僅披露企業擁有的務資源和財務狀況信息,而且要求披露企業未擁但對企業財務決策產生重要影響的市場競爭信息、人力資源信息、行業發展前景信息等相關信息。

6.非完全定期信息。由于持續經營假設和會計分期假設,現行財務會計報告體系主要提供定期的財務會計信息。但財務會計信息需求者對信息需求的時間要求越來越苛刻, 定期信息披露顯然難以滿足信息需求者要求。因此,財務會計信息披露期限越來越短。而財務核心能力報告由于涉及財務活動能力、財務管理能力、企業核心能力等信息,因而要求即時披露影響企業財務核心能力的重大事項。

篇2

關鍵詞:財務報告;財務報表 ;信息重組整改;創新模式;發展基礎

一、財務報告的現狀

財務報告是企業正式對外揭示或表述財務信息的總結性書面文件。在市場經濟中,由于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企業必須面向市場,進行籌資、投資和經營活動,這在客觀上要求企業向市場披露信息以便幫助現在和潛在的投資者、債權人和其他信息使用者對投資、信貸等作出正確的決策,并提供國家進行必要的宏觀調控時所需要的基本數據。一般意義上的財務報告是由財務報表和其他財務報告組成的。財務報表至少應當包括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所有者權益(或股東權益)變動表和附注,其他財務報告的編制基礎與方式可以不受會計準則的約束,而以靈活多樣的形式提供各種相關的信息,包括定性信息和非會計信息。在企業對外披露的財務信息中,有些是通過財務報表提供的,另一些則是通過其他財務報告提供的。

財務報告的作用一是有助于投資者和債權人等進行合理的決策;二是反映企業管理當局的受托經管責任;三是能夠幫助企業管理當局改善經營管理,協調企業與相關利益集團的關系,促進企業快速、穩定地發展;四是能夠幫助國家有關部門實現其經濟與社會目標,并進行必要的宏觀調控,促進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

然而,20世紀80年代以來,人們對企業財務報告與會計信息的批評越來越激烈。批評的焦點集中在企業財務報告沒能跟上時代快速變革的步伐,沒能提供有價值的信息,會計信息正在失去相關性,未能提供決策有用的信息等等。

二、財務報告的缺陷

傳統財務報告的編制遵循的是傳統的會計理論,傳統會計理論產生的基礎是“受托責任觀”,它強調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和可驗證性,故財務報告的產生要經過嚴格的確認、計量程序。確認標準都是以某一主體過去所發生的交易事項為基礎,對未來所發生的交易和事項不予確認。計量方面采用歷史成本作為計量基礎。但隨著金融創新的不斷深化,知識經濟的涌現,給傳統會計理論帶來了許多棘手的難題。現行的財務報告實質上是一種通用的財務報告模式,將企業提供的財務報告予以標準化。這一模式是基于如下假設:一是不同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是相同的;二是財務報告的提供者事先知道使用者的信息需求。但實際并非如此。對待任何事物,人們的觀點都不會相同。在會計信息的需求方面,人們的偏好差異尤其明顯。不同的使用者站在不同的立場上從不同的角度對公司的經營狀況作出評價,他們對信息的需求各有側重。在信息披露能力一定的情況下,重視一類用戶的需求意味著對另一類用戶需求的忽視。

三、財務報告內容的改進建議

一般地說,財務報表是財務報告的核心,企業對外提供的主要財務信息都應納入財務報表。財務報告發展到今天,雖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實際上也存在很大的問題。大量與投資者決策相關的信息由于無法在財務報表內加以確認,而涌入表外進行披露。這種做法一方面增加了會計報告的信息含量,但另一方面也帶來了不利的后果:使財務報表的核心作用有所降低;由于表外披露的信息無需遵守公認會計原則,也不需注冊會計師進行審計,所以會計信息質量難以保證,所披露的信息與使用者的決策到底相關度有多大,更是個未知數。

因此,當務之急是對財務報表內的信息進行重組整改,為了適應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需要,財務報表的內容應更加復雜與豐富,并隨會計環境的變化與要求而不斷創新。

(一)現行的做法是,在財務報表附注中以及其他財務報告中納入了大量的非財務(包括定性)信息,會計只是借助這些非財務信息、來輔助說明與解釋財務信息,幫助信息使用者更準確地理解與運用財務信息。未來財務報表應堅持財務信息的核心地位,拓展財務信息的深度與廣度,通過非財務信息提升財務信息的價值。同時,隨著會計計量技術的進步,如今只能以非貨幣計量的信息,今后也將能以貨幣計量。

(二)在不放棄歷史成本汁價信息的同時,以公允價值計價的信息將大大豐富財務信息的內容并提高財務信息的相關性。隨著時代的發展,以交易價格為基礎的歷史成本計量屬性不再是唯一可靠的信息源,公允價值的逐步形成及其所具有的客觀性已得到越來越多人士的承認和運用。我國已在債務重組、非貨幣易等具體會計準則中引人了這一計量屬性。用歷史成本計價雖具可靠性但難保相關性的信息,則可用公允價值計價后的信息作為補充信息同時提供。未來的財務報表,將更多以公允價值和歷史價值相結合反映企業所擁有的資產,是一種以多種計量模式反映信息的報告。

(三)企業無形資產和人力資產將成為未來財務報告的重心。隨著以技術為動力的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企業必須依靠知識和知識型人才,從而轉向對技術和人才的開發、利用和爭奪,以創造未來現金流量和企業市場價值來確保競爭優勢。無形資產和人力資產在企業總資產中的比重大大提高,而有形資產的比重則相應地大大下降,必然要轉向對無形資產和人力資產的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以增強會計信息的有用性,因而實現財務報告重心的轉移,應及時準確地報告企業無形資產和人力資產的價值。

(四)突破會計主體假設,同時報告與會計主體信息相關的關聯方信息。基于會計信息財富分配用途的考慮,會計主體的確立是傳統會計系統的一個重要前提,而工業時代企業組織垂直控制的特征也為這一前提的確立提供了它所必須的外部環境。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企業組織的垂直控制結構正在發生網絡化的、扁平化的改變。這種改變使得會計主體假設開始失去其既有的合理性。除此之外,技術資產的合理計量在客觀上也需要突破傳統會計主體的范圍,因為技術的先進性需要與其他企業的同類技術相比較,才可以進行合理的衡量。這些改變在客觀上要求會計信息的揭示突破傳統的空間范圍。因此,如何恰當地提供主體及其相關方的信息,代表著未來會計的一個發展方向。

(五)增加相對值信息,提高財務信息的可比性。以絕對數量的貨幣額來表達某一特定主體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是傳統會計報表所提供信息的又一特點。這一特點的形成與上述提及的三個因素有關:第一,傳統的表式信息揭示方式決定了大部分信息需要以絕對數量的貨幣額來表達才符合報表間相互勾稽的要求;第二,會計信息的財富分配用途決定了只有以絕對貨幣額表達的信息才會使財富分配變得有意義;第三,傳統的會計主體假設使得以絕對數量的貨幣額來表現某一特定主體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成為可能。如果會計信息的揭示在未來不再局限于報表的格式,會計信息的用途不再局限于財富分配,會計信息揭示的范圍不再局限于某一特定的主體等等。那么,以絕對值揭示信息的傳統方式就必然會受到相對值信息揭示的挑戰。因為在某種程度上,相對值表達的信息具有更強的可比性和能夠更好地滿足會計信息決策的需要。在過去30年的財務信息披露發展的歷程中我們也已經看到,越來越多的證券監管機構已經開始要求上市公司提供更多能夠直接用于投資決策評價的相對值信息,如一些重要的財務比率。隨著會計信息決策用途重要性的進一步加強,隨著會計主體范圍的逐步突破,我們有理由相信,以相對值信息揭示的方式一定會演變為未來財務報表發展的主流。

(六)增加事前信息的揭示。在用戶的財富分配用途導向下,傳統會計所提供的信息絕大部分都具有事后信息的特征。因為財富分配,一定是對已經實現而不是尚未實現的收益進行分配。但在用戶的投資決策用途導向下,要求會計面向未來,提供更多具有與決策相關的信息。在過去30年中,我們已經可以看到這種面向決策、面向未來的發展趨勢,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環境復雜,企業管理者要運用前瞻性信息對企業的經營活動進行籌劃,利益相關者也日益關注企業未來的盈利能力,因此必須在未來財務報表中充分披露企業未來信息,未來信息主要包括企業發展前景,盈利性預測,管理當局的遠景規劃,企業面臨的機會與風險等。

未來財務報告目標將繼續鎖定在為企業各相關利益者決策提供快捷靈敏的相關財務信息。財務信息的質量特征仍然要堅持可靠性、相關性、及時性與可比性,尤其是在可靠性與相關性的權衡中更偏向于相關性。歷史(事后)信息滿足可靠性,同時也是相關性的基礎;未來預測(事前)信息滿足相關性,同時應強調對預測信息的規范,盡可能提高預測信息的可信度和可靠性。達到這樣的境界之后,相關性與可靠性的矛盾就減緩了,它們的關系應該是相輔相成的。

另外,可以增加一些有用的報表,當然,其他財務報告中的許多內容仍處于披露的初級階段,還未成為絕大多數企業的一致行動,應改變這種現狀,擴大其他財務報告的內容,達到信息的充分揭示,以改進財務報告的不足,從而真正讓財務報告目標得以實現。

四、財務報告模式的創新

1.實時報告模式

現行財務報告模式是根據持續經營和會計分期假設,一般按年、月編制。這種報告在經濟生活較為穩定的情況下,對決策是有用的,信息使用者可以大致準確地預測企業下一年甚至以后幾年的財務狀況。但面臨的現實是,知識經濟產品生命周期縮短,經營活動不確定性日益顯著,因而會計信息的決策有用期就大大縮短。可以在保留現行定期報告模式的同時,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提供實時報告。由于Internet和Intranet技術在商業中的應用,會計所需處理的各種數據越來越多地以電子形式直接存在于網絡與計算機中,會計信息系統成為一個開放的系統,原手工系統中表現為一定周期的會計循環以實時方式完成,時間和周期不再是財務報告的約束條件,不同期間的會計報表可以隨機產生,企業外部人員可以適時得到企業財務與非財務的動態信息。

2.多樣化報告模式

以報表的方式來交換會計信息已被實踐證明為是一種最有效和最節約成本的方式。但這種有效和節約是針對手工會計和傳統信息傳輸的技術條件而言的。在現代信息技術的支撐下,這種有效和節約將不再成為阻礙其他信息揭示方式出現的理由。因為有效是針對用戶對會計信息的使用而言的,相對于純粹文字化的信息揭示來說,表式信息可以以有限的資源提供更大的信息量,而且使用戶的閱讀變得一目了然;但圖像化信息相對于表式信息來說,也許更具有簡明易懂、直觀明了的優越性。在更注重效率和簡單的技術發展過程中,未來的會計信息揭示一定會是一種表式信息與圖像化信息并重的局面,從而從各個角度滿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3.交互式報告模式

傳統財務報告的局限可通過一種交互式按需報告模型(AN INTERACTIVE AND CUTOMISABLE REPORTING MODEL,簡稱ICR)來克服(這種模型如圖1所示)。這一模型由數據庫、模塊化了的會計程序、報告生成器、學習機制、初步評估5個部分構成。ICR考慮到以下因素:(1)信息使用者既有相同又有不同的信息需求;(2)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是變化的;(3)單個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可能會是多樣的;(4)報告主體在事前很難確定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各報告公司均可與如Internet之類的計算機網絡聯網,這樣使報告公司直接通過網絡與信息使用者緊密相連。報告公司可以在網上公布其所能提供的各種會計報告與信息,信息使用者則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在會計信息系統中,根據系統內存放的標準化基本數據項,借助軟件技術,可以依據會計信息使用者的選擇快速產生各種定義了的會計報表。這種方式下提供的會計報告既全面充分,又有針對性。同時,財務報告的用戶也可以通過網絡主動地提出信息需求。報告公司的會計人員借助軟件技術,針對信息使用者所想了解的問題進行分析,改進其提供的財務報告。這樣,通過財務報告提供者與財務報告使用者交互式聯系,不斷完善財務報告,使其更符合財務報告使用者的需要。

五、財務報告發展的基礎

1.會計理論的深入研究

理論來源于實踐,并指導實踐。會計實務必須得到會計理論的解釋和說明,才得以繼續維持;而會計理論也只有在解釋和說明實務中得以驗證。財務報告的發展必須要以會計理論的深入研究為基礎,它不僅僅涉及到財務報告本身結構框架的改變,而且也導致了財務報告所依據的會計基礎理論的創新,為未來財務報告的發展奠定理論基礎。

2.會計法律法規及制度的完善

未來財務報告應披露哪些會計信息,包括強制性信息、自愿披露信息等,防止隨意篡改網上傳遞的財務報告,保證其信息的真實性、可靠性、保密性和安全性,都必須有一套完善的會計法律與規范制度進行控制。只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律規章體系,按照現代市場經濟規律,完善會計立法,并加大執法力度,才有可能保障會計信息反映的完整性和真實性。

3.信息技術的應用與發展

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為財務報告的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使財務報告的發展與創新不再是技術上的問題。這些信息技術主要包括計算機、數據庫(數據倉庫)、網絡、遠程通訊、多媒體、人工智能、超文本、信息鏈接等高科技技術。新興技術的發展給會計發展帶來了挑戰與機遇,會計理論及實務只有與這些信息技術相結合,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會計的發展才可能有實質性突破,財務報告才能得以完善與發展。

4.會計人員素質的提高

財會人員要有時代意識、發展意識、創新意識、開放意識。只有加強會計人員的培訓,提高會計人員的素質和職業道德,才能適應未來財務報告的發展。

著名的會計史學家邁克爾?查特菲爾德曾說過:“會計的發展是反映性的……會計主要是應一定時期的商業需要而發展的,并與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我們正處在一個經濟與技術飛躍發展的新時代,財務會計和財務報告作為立足企業、面向市場的一個重要的經濟信息系統,當然也要迎接并適應經濟和市場的變革而不斷改變自己的內容和表述形式。因而,我們應在把握好未來發展方向的基礎上,不斷總結財務報告在不停的變革和發展中呈現出的規律性,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和用戶需要的改變,對財務報告進行有的放矢的改革。■

參考文獻

[1] 肖澤忠.大規模按需報告的公司財務報告模式[J].會計研究,2000,(1).

[2] 石中美.會計目標的變化與財務報告的改進[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6,(1).

[3] 龔凱頌.試論未來財務報告[J].財會通訊,2001,(3).

[4] 朱開悉.企業財務核心能力及其報告[J].會計研究,2002,(2).

篇3

關鍵詞財務報告;會計環境;發展趨勢

國務院2000年頒布的《企業財務報告條例》指出,財務會計報告是指企業對外提供的反映企業在某一特定日期財務狀況和某一會計期間經營成果、現金流量的文件。分為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財務報告,由會計報表附注和財務情況說明書組成。根據2006年2月新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30號》,會計報表至少應當包括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所有者權益(股東權益)變動表、附注等。

在西方,財務信息的披露經過了以賬本披露為主體(12世紀到15世紀)、以財務報表披露為主體(15世紀到20世紀)和以財務報告披露為主體(20世紀六七十年代至今)的三個時期,財務報告的產生及每一次發展變化無一不是會計環境變化的結果。當經濟、法律、社會文化、政治、科學技術以及自然環境發生變化的時候。同時也對財務報告的實質內容及形式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他們對財務報告的影響或早或晚、或多或少,使得財務報告不斷發展變化。以更好地適應財務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一、會計環境的含義和內容

財務報告在現實應用中的缺陷是它不能夠滿足環境的變化。會計環境是指會計賴以產生、存在和發展的各項條件的綜合。它包括存在于會計主體內的會計內環境和存在于會計主體外的會計外環境。生產實踐中與會計相關的內容稱為會計外環境,而會計實踐則稱為會計內環境,會計環境是會計內環境與會計外環境的有機結合。內環境決定了會計本質、職能、程序和方法;外環境決定了會計目標、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征、影響會計的程序和方法。

二、現行財務報告存在的局限性

現行財務報告披露偏重于財務信息的披露,對非財務信息的披露不足。

由于企業間競爭的加劇,諸如產品銷售渠道、市場份額、用戶滿意程度、新產品開發和服務、企業經營業務、資產范圍與內容、主要競爭對手及企業發展目標、企業管理當局的分析評價、有關股東和主要管理人員的信息、企業管理能力、職員結構及主要職員素質等非財務信息顯得越發重要。非財務信息不僅是企業管理者有關政府部門了解企業并加強對企業管理所需要的信息,也是投資人、債權人等其他利害相關者分析企業未來發展前景所必需的信息。缺少了這部分信息,他們對企業未來的盈利分析必然會受到影響,也就難以達到財務報告真實公允反映財務狀況的目標,從而無法對企業的經營活動作出全面揭示,所以企業應該將相關的非財務信息作為我國財務報告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

現行財務報告偏重于反映企業歷史經營活動的財務信息。而對未來經濟活動的披露不足,缺乏前瞻性財務信息對經營業務風險性和不確定性的反映。現行的財務報告主要提供以歷史成本為主的財務信息,缺少有關企業在長期的經營過程中面臨的重大風險與報酬機會以及種種不確定性的財務信息的披露。缺少能夠對決策有用的、體現企業現在及未來的財務狀況及經營成果的預測性信息的披露。這使得現行財務報告無法反映企業未來的經營成果及財務狀況。由于顧及和判斷的客觀存在,“不確定性”充斥著整個會計處理過程。

現行財務報告很少涉及社會責任方面的內容,不能全面反映企業所承擔的社會責任的履行情況。忽視了企業與周圍自身環境方面的信息。只側重于反映企業自身的經營業績。知識經濟是可持續發展的經濟。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必須兼顧經濟的增長與社會責任的承擔。要求企業在取得經濟效益的同時,要對因自身原因造成的資源損耗、人員消耗、土地利用和環境污染等問題進行核算和計量。并對這些信息予以披露。而這樣導致的管制成本足以影響企業日后長遠的經營業績。甚至導致企業破產,所以,企業財務報告中應加入經濟責任觀念。從會計角度來講。較為系統地研究作為“可持續發展”問題核心之一的自然資源形成、開發、運用、存儲、保護和再生產的經濟效益核算問題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三、財務報告的發展趨勢

會計環境的變化導致財務報告使用者的需求變化。而財務報告的目標就是要滿足財務報告使用者的財務信息需求。會計環境的變化誘致了新的會計信息需求,在這一需求的拉動下,會計披露得以發展。因此會計披露發展的動因在于不斷滿足會計環境變化所導致的對會計信息的需求。

擴大財務報告信息披露的內容和范圍。增加對知識產權、人力資源、自創商譽等無形資產的財務信息的披露,使財務報告由解釋有形資產為主向解釋有形資產與無形資產并重轉變。從現有的情況看。無形資產在企業持續經營中的地位至少在目前還沒有重要到可以完全取代有形資產的地步。因此,會計系統在解釋無形資產的同時不能忽視有形資產的計量顯得十分必要。鑒于當前各方面條件尚未成熟。為解決信息使用者的燃眉之急,可以借鑒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和國際準則委員會(1ASC)在金融工具問題上的做法:首先著重解決相關信息披露問題,暫時繞過確認與計量問題,待時機成熟之后再研究確認與計量的實務操作。在未解決之前,可以遵循充分揭示原則,即凡是為達到公正表達企業經濟事項所必需的信息,均應完整提供。使用戶易于理解。

適當增加財務報表附注的信息量,提高非財務信息披露的質量及數量。現行財務報告僅僅對財務定量信息予以揭示,不能夠完全分析出給企業長期價值創造帶來影響的具體因素。現行財務報告體系自財務報告中揭示了大量包括定性信息在內的非財務信息,但并不是說財務會計報告披露了這些非財務信息,這只是借助非財務信息來輔助說明和解釋財務信息。幫助信息使用者更準確地理解與運用財務信息,從而提升財務信息的價值。未來的會計應在拓展財務信息的深度與廣度上下功夫,為增加財務信息的價值服務。

加強披露財務預測信息。可以增加預測性財務報告,使財務報告由解釋事后信息為主向解釋事后信息與前瞻性信息并重轉變。現行財務報告模式下的財務報表基本上是一張歷史數據記錄的匯總表,是一種向后看的會計報表。預測性財務報告是建立在對未來經濟條件和行為方案進行假設的基礎上。反映企業下一年度或未來期間的主要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變動的報表。目前我國只要求上市公司在招股說明書和上市公告中公布盈利預測信息。另外,編制預測財務報告也只是企業內部管理的一種需要,預測信息雖然缺乏可靠的保證,但它畢竟能克服歷史信息的不足,提供有助于經濟決策的會計信息,以增加使用者決策和評價的相關性,應當成為信息披露的一個重要方面。可以借鑒西方許多企業編制并對外公布的“預測財務報告”,它采用與傳統財務報告相問的報表形式。這種做法無論從編制角度。還是從使用角度來講都有極大的好處,特別是便于對比,從而進行差異分析,充分發揮預測性財務信息的作用。超級秘書網

篇4

關鍵詞:企業經營;財務報告;分析;重要性;探討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7-0-01

一、前言

從目前的企業發展來看,財務管理不但是一項基礎工作,還是關系到企業財務核算和整體經營的重要手段之一。只有不斷地提升財務管理手段,才能保證企業的經營管理達到預期目的。在財務管理過程中,財務報告分析是一項重要的工作內容。通過對財務報告的有效分析,可以獲知企業整體財務經營狀況,并以此為依據,制定企業未來發展戰略,提高企業經營管理的實效性。基于這種考慮,在企業經營管理過程中,應對財務報告分析引起足夠的重視,并認識到財務報告分析的重要性,推動財務報告分析工作取得實效。

二、財務報告分析的內涵

中國加入WTO 以來,經濟全面融入世界經濟大潮的激烈競爭之中,這一快速變化的趨向對企業財務管理的方方面面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也使之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財務管理工作更具綜合性、復雜性、敏感性和動態性。和此同時,財務報告分析是企業財務管理活動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企業經濟活動分析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財務分析,對于加強企業財務管理,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要確定財務報告分析的內涵就必須從實踐出發,抓住核心并對財務報告分析主體和目的進行高度概括。財務報告分析主體可以分為企業內部分析主體和企業外部分析主體。由于財務報告分析的主體多元化導致了財務報告分析內涵難以確定,財務報告分析的目的也呈現多元化。對于這兩類主體分析目的進行歸納和總結,發現這兩類主體進行財務報告分析的目的在于通過對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分析。通過分析未來影響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系列因素并展望企業未來一段時間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為企業的投資管理和其他一些目標提供依據。由此可見,財務報告分析是企業經營管理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三、財務報告分析的具體內容

目前來看,在財務報告分析中,主要應對以下內容進行重點分析:

1.企業經營環境的分析

在財務報告的分析過程中,應結合企業的經營環境進行分析,并從財務報告中的數據分析企業的經營環境的優劣,并以此作為制定政策的依據,使企業能夠制定相應政策,優化經營環境,滿足市場競爭的實際需要,提高企業素質。

2.企業所處行業的整體分析

從財務報告的分析中,可以得出企業的生產經營數據。需要將此數據與企業所處行業的整體財務狀況進行對比分析,找出企業在行業發展中的位置,分析企業在行業中的優勢和劣勢,達到優化企業發展手段,提高企業發展速度的目的。

3.企業面臨的競爭情況分析

在對財務報告的分析中,不但要分析當年的數據,還要對比往年的數據,以及搜集競爭對手的市場經營數據作為重要的對比對象,全面掌握企業面臨的競爭情況,達到提高企業競爭力,滿足企業實際發展需要的目的。

4.企業自身經營實際分析

在企業的財務報告分析中,財務報告最直接的反映出了企業自身的經營數據,能夠反映出企業真實的經營管理業績和管理水平。為此,應通過對企業財務報告的分析,分析企業自身經營出現的問題,并制定相應對策,提高企業發展質量。

四、財務報告分析的重要性

之所以要進行財務報告分析,不但是財務管理工作本身所決定的,也是企業經營管理中的一項重要任務。從目前企業經營管理實際來看,對財務報告進行分析是十分重要的,其重要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財務報告分析關系到企業政策方針的制定

對財務報告的分析,能夠獲得企業經營管理的第一手數據,企業可以以此為依據制定未來的發展方針和政策,保證政策符合企業發展實際,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所以,財務報告分析的重要性表現在企業政策方針的制定上。

2.財務報告分析是衡量企業經營管理效果的重要手段

由于財務報告中體現了企業的所有財務數據,對財務報告進行分析,可以獲得企業經營管理效果的基本信息,以確定企業的經營管理狀況是否達到預期水平。由此可見,財務報告分析已經成為了衡量企業經營管理效果的重要手段。

3.財務報告分析促進了企業快速穩定健康發展

利用財務報告分析手段,企業獲得了經營管理的第一手材料,管理層也對企業的整體財務狀況有了深入的了解,對企業經營管理起到了較大的促進作用。所以,財務報告分析促進了企業快速穩定健康發展,滿足企業發展需要。

五、結論

通過本文的分析可知,財務報告分析是企業經營管理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對企業的策方針的制定、衡量企業經營管理效果、促進了企業快速穩定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因此,我們應對財務報告分析引起足夠的重視,認真開展財務報告分析工作,滿足企業經營管理的實際需求。

參考文獻:

[1]任廣順.淺議醫院財務報表分析[J].內江科技,2010(03).

[2]黃蘭.廈門鎢業股份有限公司財務報表分析[J].品牌(理論月刊),2010(11).

[3]袁金輝.淺析財務報表及其分析指標體系的基礎與內容[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09(01).

[4]曹亮.提高財務報表分析水平為企業經濟發展服務[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30).

篇5

(安徽省太和縣人民醫院,安徽 太和 236600)

摘 要:企業財務報告以資產負債表、損益表和現金流量表為核心,是企業對外提供會計信息的重要資源,在知識經濟時代,現有的企業財務會計報告因滯后于環境的變化而顯示出了它的缺陷與不足,因此需要對現有的企業財務會計報告進行法律的規范和內容的改進與完善。

關鍵詞 :財務會計報告,缺陷與不足,規范和完善

中圖分類號:F27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0-8772(2014)28-0093-02

一、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概述

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是指企業根據經過審核的會計賬簿記錄和有關資料,編制并對外提供的反映企業某一特定時期的財務狀況和某一會計期間的經營成果、現金流量等會計信息的書面文件。財務會計報告的目標是向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提供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會計信息,反映企業管理層受托責任履行情況,有助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做出經濟決策。《企業會計制度》規定,財務會計報告由會計報表、會計報表附注和財務情況說明書組成。其中,會計報表是財務會計報告的主體和核心。

會計報表是以日常會計核算資料為主要依據,按照一定的格式加以匯總、整理,用來總括地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的文件。企業會計報表按其反應的內容不同,分為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所有者權益(股東權益)變動表。其中,相關附表是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的補充報表,主要包括利潤分配表以及國家統一會計制度規定的其他附表。會計報表附注是為便于會計報表使用者理解會計報表的內容而對會計報表的編制基礎、編制依據、編制原則和方法及主要項目等所作的解釋。財務情況說明書是為了解和評價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所提供的書面資料。

就企業財務會計報表而言,其發展經歷了100多年來的演革。會計報表分析產生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早期會計的本質可以說是資產的計價過程,后來擴展到為投資人和改善內部管理服務。伴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為了統一規范企業會計核算行為,我國相繼出臺了具體的會計準則、財務會計報告條例以及企業會計制度等,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會計規范體系。

二、現有企業財務會計報告的缺陷與不足

隨著經濟時代的變遷,傳統的企業財務會計報告已經不能滿足企業、大眾及其利益相關者的需要。雖然《企業會計制度》實施以后,這種情況有所改善,但是現有的企業財務會計報告還存在著多方面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信息不完整,無法滿足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

隨著社會經濟的日益復雜,企業組織形式及其在社會和市場競爭中的地位不斷發生變化,除了直接投資者、債權人外,企業內外還出現了大量不同的會計信息使用者,包括政府部門、顧客、合作伙伴、社會部門等。企業財務環境的變化,致使信息使用者對財務報告提出了與傳統工業經濟條件下完全不同的新需求,因此,信息使用者要求拓展信息披露的內容,在信息的質量上要強調信息的相關性、一致性與及時性。而現行企業財務會計報告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信息的不完整性。通常現行的企業財務報告不會報告與交易無關卻于某方非常重要的會計信息,而這一信息的缺乏,即使不會影響與之相關的利益方,但是對其他使用者的使用有著消極影響,因此無法滿足各利益方的需求。

(二)報告披露滯后,無法滿足信息的時效性需求

信息的最大特點就在于時效性,及時有效的信息能為商家帶來滾滾利潤,而延遲滯后的信息則可能導致商家喪失商機。現行的企業財務會計報告大多側重歷史數據的統計,因為是一種非實時性的記錄,因此其時效性受到很大的影響。尤其是一些企業的財務會計報告周期較長,時限過寬,如企業的年度財務報告要求在年度末4個月內報出,而中期財務報告要求在中期結束后兩個月內報出。在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兩個月的時間企業的財務狀況可能會發生巨大的變化。可想而知這樣的信息的滯后已經不能滿足企業及相關方面的快速決策、投資評估等經營組織的需要,基于這樣的信息所做的決策的可靠性也就大大降低。

(三)貨幣計量方式,無法反映非貨幣信息

財務報告以貨幣計量掩蓋了許多企業經營活動中非貨幣化的信息。如企業管理者的水平、企業的人才資源、企業的經營環境,企業的聲譽、其能源的來源及產品的銷售渠道等也會對企業的財務狀況產生很大的影響,這些對財務報告使用者來說又是非常重要的。但由于這些因素無法用貨幣形式進行描述,所以無法在財務報告中列示。信息的競爭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企業生死的競爭,但是由于現有會計報表主要是反映以貨幣計量的歷史成本數據,在會計報表中絕大多數是有形資產的信息,而對大量無形資產的信息無法體現,從而大大削弱了會計信息的決策有用性。

(四)重總結輕分析,無法滿足對前瞻性信息的需求?

現行財務會計報告側重于歷史數據的總結,大多只是各種報表,數字的羅列,但這些信息只能反映企業過去的財富。而投資者最關心的不是企業的過去狀況,而是未來如何;不是資產的過去價值,而是資產的現實價值或市場價值以及未來現金流量的價值。歷史成本信息雖然經過會計信息的處理和分析,但是這種基于歷史成本的會計報告無法具有對企業未來發展決策狀況的分析,缺乏預見性,無法預見可能出現的經營風險,尤其是對價格波動性強的金融工具,無法呈現及時的預警。例如上個世紀80年代美國2000多家金融機構因從事金融工具交易而陷入財務困境,但其財務報告在危機之前仍顯示“良好”的經營業績。許多投資者認為,歷史成本財務報告缺乏前瞻性、預測性的信息,不僅未能為金融監管部門和投資者發出預警信號,甚至還誤導了投資者,致使監督管理部門或者企業造成決策失誤等嚴重后果。

(五)受人為因素影響,導致信息的可靠性降低

現行的企業財務會計報告的信息質量通常受人為因素的影響,如會計人員的業務素質及會計人員的工作理念等,人為因素的不確定性,導致了財務信息的不確定性。為了合理地反映收入與費用的關系,報告企業的經營管理成果,在期末,企業要根據配比原則進行大量的調整和轉賬處理,雖然對財務數據的處理是以發生交易事項為基礎進行會計確認和計量的,但是由于這種轉賬和配比處理帶有一定的主觀性,加上企業的會計報表對外是提供給企業的投資者和債權人使用的,因此,從企業的管理層到財會人員都希望會計報表能夠反映企業良好的經營業績,會計人員帶著這種心態來編制會計報表,就使得會計報表帶有粉飾的色彩。

三、企業財務會計報告的規范和完善

為了從根本上規范財務會計工作以及經濟行為,我國于2001年1月1日實施了《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這個條例使財務會計報告的編制走上了法制化,規范化的道路。其目的就是為了保證企業財務會計報告的真實和完整,使財務會計報告的編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2006年2月15日,財政部了新的會計準則,包括一項基本準則和三十八項具體準則,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圍內執行。這標志著中國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實質趨同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正式建立。新會計準則的建立,核心是確保企業財務會計報告的數據更加真實,提高會計信息質量,規范會計行為。其中具體準則中關于財務報告的準則,規范了各類企業財務會計報告的列報要求,新會計準則對會計信息質量的要求更加趨同國際標準。

在財務會計報告的完善方面,我們應重點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改革現行財務報告模式。這并不意味著對之完全否定,我們應該繼承現行財務報告模式下的核心部分——財務報表,包括資產負債表、損益表和現金流量表,即它們必須符合可定義性、可計量性、相關性與可靠性等四項標準。并將它列為財務報告的第一部分,但是建議將這三張報表所披露的會計信息,分為核心信息和非核心信息兩個部分。對于核心會計信息,應該更加注意其計量的可靠性;而對于非核心的會計信息,則可以相對地采取可靠性不如歷史成本的計量屬性,如公允價值等。尤其應該注意在財務報表中披露能夠表明投資報酬、財務彈性和變現能力的會計信息

(二)對財務報告中可采用的計量單位不以貨幣量度為限,并進行廣義解釋。這一點,其實并未動搖財務會計的基本假設--以貨幣為計量基礎的假設。因為貨幣仍然是財務報告特別是其中的財務報表的基本量度。只是應當同意,甚至應當鼓勵同時使用其他量度,作為貨幣量度的補充。任何事物都是質與量的統一,總有可以量化的屬性。問題僅在于量化的精確程度有所不同。現代企業具有如此復雜的經濟活動,會計在計量問題上若不跳出貨幣度量的框框,恐怕很難在確認和披露上有所前進。

(三)要充分發揮“披露”在財務報告中的作用。在財務報表附注中,應注意披露各種表外融資方式的特征和風險。在財務報表的補充資料之中,披露企業物價變動的會計信息。另外,可以適當披露采用“區間”或“范圍”估計數量報表項目的有關信息,借以消除報表項目貌似確定而對會計信息使用者產生的誤導。在其他財務報告中,著重披露企業經營活動的主要特征、經營活動重大的不確定性——存在的顯著風險和報酬機會、企業的相對競爭優勢和關于企業“軟資產”(如人力資源)以及評估的商譽的信息,并盡可能披露關于競爭對手或同行業其他相關企業的信息。

(四)盡可能及時提供財務報告和會計信息。必要時可以縮短財務報告提供的周期,如采用季度財務報告或適當發表臨時財務報告,簡化年度財務報告等。可以根據企業自身經營情況、決策需要調節報告時間。?財務會計報告的編制時間縮短,周期減小,增強了報告的時效性和可靠性。

(五)要盡量注意“效益>成本”這個普遍的約束條件。在信息披露的相關性和可靠性之間、在保護商業秘密和提供及時、有用的信息之間進行權衡,要盡量避免會計信息披露過載現象。要根據會計環境、會計信息使用者需求的變化,兼顧財務會計的固有特征,并作適當的調整。

參考文獻:

[1] 陳希圣.會計報表編制與分析》(第四版).立信會計出版社 2007年9月.

[2] 鄧延芳.財務會計報告編制與分析》.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年2.

[3] 高淑東.知識經濟下企業財務會計報告的發展趨勢》[J].商業時代,2005,(18).

[4] 吳東云.新會計準則對企業財務會計的影響》[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06,(6).

篇6

一、財務報告的涵義

財務報告是正式對外揭示或表述財務信息的書面文件,它是企業管制信息披露的主要組成。財務報告是財務信息的傳遞手段和表達方式。財務信息是以貨幣形式的數據資料為主,結合其他資料,表明資金運動的狀況及其特征的經濟信息。隨著社會環境和經濟環境的發展,財務報告提供信息的內容與方式也在不斷變化。

國務院2000年頒布的《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認為,財務會計報告是指企業對外提供的反映企業在某一特定日期財務狀況和某一會計期間經營成果、現金流量的文件。分為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財務會計報告,由會計報表附注和財務情況說明書組成。會計報表應當包括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及相關附表。

在西方,財務信息的會計披露經過了以賬簿披露為主體(十二世紀到十五世紀)、以財務報表披露為主體(十五世紀到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和以財務報告披露為主體(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至今)的三個時期,財務報告的產生及每一次發展變化無一不是會計環境變化的結果,當經濟、、社會文化、、技術以及環境發生變化的時候,同時也對財務報告的實質內容及形式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它們對財務報告的影響或早或晚、或多或少,使得財務報告在不斷發展變化著,以更好地適應著財務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二、會計環境的含義和內容

E.S.亨德里克森在《會計》一書中提到“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社會和經濟變革對會計實踐和會計思想有很大影響。二十世紀六十和七十年代曾發生很多環境變動,都直接和間接地影響了會計師的工作,迫使會計界采用新的會計方法和新的會計思想。” 環境的不斷變化使得會計信息的披露方式由十二世紀的復式簿記發展到今天的財務報告體系,而又是環境的變化使得現行的財務報告體系暴露出了很大的缺陷。

之所以財務報告在現實的中產生很明顯的缺陷,是因為它不能夠滿足環境的變化。會計環境是指會計賴以產生、存在和發展的各項條件的總和,它包括存在于會計主體內的會計內環境和存在于會計主體外的會計外環境。生產實踐中與會計相關的內容稱為會計外環境,而會計實踐則稱為會計內環境,會計環境是會計內環境與外環境的有機結合,內環境決定了會計本質、職能、程序和方法;外環境決定了會計目標、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征、影響會計的程序和方法。

三、現行財務報告存在的局限性

(一)現行財務報告偏重于揭示存貨、機器設備等有形資產的財務信息,而對知識資本、人力資源、自創商譽等無形資產的財務信息揭示不足。隨著以技術為動力的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知識成為經濟發展的第一要素。在知識經濟中,信息是很重要的資源,人類付出的腦力勞動將會創造越來越多的價值,企業產品價值構成中的技術成分也將占據很大的比例。無形資產的相關信息反映了企業未來的潛力、發展前景,非常有利于財務信息使用者的經營決策。如果不對這些信息進行充分披露,將會影響到會計信息的公允性和適當性。

(二)現行財務報告披露偏重于財務信息的披露,而對非財務信息的披露不足。由于企業間競爭的加劇,諸如產品銷售渠道、市場份額、用戶滿意程度、新產品開發和服務、企業經營業務、資產范圍與內容、主要競爭對手以及企業發展目標、企業管理當局的評價、有關股東和主要管理人員的信息、企業管理能力、職員結構及主要職員素質等非財務信息顯得越發重要。非財務信息不僅是企業管理者的有關政府部門了解企業,并加強對企業管理所需要的信息,也是投資人、債權人等其他利害相關者分析企業未來發展前景所必須的信息,缺少了這部分信息,他們對企業未來的盈利分析必然會受到影響,也就難以達到財務報告真實公允反映財務狀況的目標,從而更無法對企業的經營活動作出全面揭示,所以,企業應該將相關的非財務信息作為我國財務報告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

(三)現行財務報告偏重于反映企業經濟活動的財務信息,而對未來經濟活動的披露不足,缺乏前瞻性財務信息對經營業務風險性和不確定性的反映。現行的財務報告主要提供以歷史成本為主的財務信息,缺少有關企業在長期的經營過程中面臨的重大風險與報酬機會以及種種不確定性的財務信息的披露,缺少能夠對決策有用的、體現企業現在及未來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預測性信息的披露。這使得現行財務報告無法反映企業未來的經營成果及財務狀況。由于估計和判斷的客觀存在,“不確定性”充斥著整個會計處理過程。如:FASB對資產的定義:某一特定的主體由于過去的交易和事項而獲得和控制的可能的未來的經濟利益(SFAC No. 6 Par25)。“可能”一詞中就含有“不確定性”的意思。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日益發展和完善,不確定性信息比以前更多、更突出,投資者和潛在投資者需要的是企業的前瞻性財務信息和預測性財務信息,這些能夠反映企業未來財務潛力的信息對會計信息使用者來說更為重要。

(四)現行財務報告很少涉及社會責任方面的內容,不能全面反映企業所承擔的社會責任履行情況,忽視了企業與周圍自身環境的關系方面的信息,只側重于反映企業自身的經營業績。知識經濟是可持續發展的經濟,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必須兼顧經濟的增長與社會責任的承擔,要求企業在取得經濟效益的同時,要對因自身原因造成的資源損耗、人員消耗、土地利用和環境污染等進行核算和計量,并對這些信息予以披露,而這樣導致的管制成本足以影響企業日后長遠的經營業績,甚至導致企業破產,所以,企業財務報告中應加入經濟責任觀念。從會計角度來講,較為系統地專門研究作為“可持續發展”問題核心之一的自然資源形成、開發、運用、存儲、保護和再生產的經濟效益核算問題,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五)現行財務報告不能完全解決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出現的衍生工具的確認、計量及報告問題。知識經濟時代,大多數的衍生金融工具都是待執行的和約,一項和約的簽定往往意味著將來的風險和收益,而這卻不符合傳統的財務報表的資產確認原則,又由于傳統的財務報告是以歷史成本計量,而衍生金融工具又不是在一個時點完成,公允價值是其唯一的計量屬性,所以現行的財務報告體系無法全面反映重要的風險和收益,受傳統會計理論的制約,現行財務報告體系不能完全解決它的確認和計量的問題。九十年代以前衍生金融工具雖然已被廣泛作為避險或投資的工具,但未被確認為持有或發行企業的資產或負債,在財務報表中未予列報,僅在報表附注中加以說明。這種附注說明通常是比較粗糙的,這會帶來兩種后果:一是企業管理當局對企業運作衍生金融工具管理控制不足,給企業帶來很大的經營風險,甚至招致巨額損失。二是投資者、債權人、股東等外部利害關系人缺乏企業衍生金融交易的有關信息,無從了解企業的財務全貌,極不利于他們的決策。

四、財務報告的未來發展趨勢

會計環境的變化導致財務報告使用者的需求變化,而財務報告的目標就是要滿足財務報告使用者的財務信息需求,會計環境的變化誘致了新的會計信息需求,在這一需求的拉動下,會計披露得以發展。因此,會計披露發展的動因在于不斷滿足會計環境變化所導致的對會計信息的新需求。

AICPA發表于1994年的詹金斯報告(《論改進企業報告——著眼于用戶》)對現行財務報告體系的改進提出了以下建議:推薦未來信息和預測信息的揭示,現行的公開揭示體系是以過去的信息為主體的,但是最近的企業環境越來越復雜化,對此企業的將來并不是過去事物發展的延伸,即預測企業的未來狀況以及未來現金流量依靠過去的信息是十分不充分的,現行的公開信息揭示大大地遠離顧客需求。可以說,這種認識是詹金斯報告書的根基。外部財務報告與內部財務報告謀求融合,過去的外部財務報告,明確區分財務會計提供的信息和管理會計提供的信息,但是對于投資者來說,作這樣的區分不太有意義。為此,該報告要求揭示上級經營者實施經營之際所用的信息,不局限于財務信息,還要揭示與了解企業經營環境和競爭狀況、以及行業發展動向相應的非財務信息。

(一)擴大財務報告信息披露的和范圍,增加對知識產權、人力資源、自創商譽等無形資產的財務信息的披露,使財務報告由揭示有形資產為主向揭示有形資產與無形資產并重轉變。從現有的情況來看,無形資產在持續經營中的地位至少在還沒有重要到可以完全取代有形資產的地步,因此,系統在揭示無形資產的同時不能忽視對有形資產的計量便顯得十分必要。鑒于當前各方面條件尚未成熟,為解決信息使用者的燃眉之急,可以借鑒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和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在工具上的做法:首先著重解決相關信息的披露問題,暫時繞過確認與計量問題,待相關時機成熟之后,再確認與計量的實務操作。在未解決之前,可以遵循充分揭示原則,即凡是為達到公正表達企業事項所必須的信息,均應完整提供,使用戶易于理解。對無形資產信息的披露可采用表內與表外結合的方式。表內披露主要是指編制通用格式的財務報表單獨揭示相關的信息;表外披露主要是在財務報表附注部分揭示。可以把包括知識產權、人力資源、自創商譽、人力資本、風險資本等在內的無形資產與原先的無形資產分別加以列示,以便更好地反映知識資本的價值和獲取收益的能力,突出人力資本為中心的知識資本的重要地位,從總資本保全角度報告會計信息,會計上能予以量化的無形資產應盡可能加以量化。

(二)適當增加財務報表附注的信息量,提高非財務信息披露的質量及數量。現行財務報告僅對財務定量信息予以揭示,不能夠完全出給企業長期價值創造帶來的具體因素。現行財務報告體系在財務報告中揭示了大量包括定性信息在內的非財務信息,但并不是說財務會計報告披露了這些非財務信息,這只是借助非財務信息來輔助說明與解釋財務信息,幫助信息使用者更準確地理解與運用財務信息,從而最終提升財務信息的價值。未來的會計應在拓展財務信息的深度與廣度上下功夫,為增加財務信息的價值服務。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在第5號概念公告中明確指出:“財務報表的附注或表上括號插入的信息,諸如重要的會計政策或資產(負債)的其他計量結果,是對財務報表上確認的信息進一步的闡述或解釋等,它們是了解財務報表的組成部分。具體地說,財務報表附注的編制形式有以下五種:尾注說明,一般適用說明內容較多的項目;括弧說明,為財務報表主體提供補充信息;備抵與附加賬戶,能夠為財務報告使用者提供更多有意義的信息;腳注說明,是指在報表下端進行的說明;補充說明,解釋一些無法列入財務報表主體中的內容。

(三)加強披露財務預測信息,可以增加預測性財務報告,使財務報告由揭示事后信息為主向揭示事后信息與前瞻性信息并重轉變。現行財務報告模式下的財務報告或財務報表基本上是一張數據記錄的匯總表,是一種向后看的會計報表。預測性財務報告是建立在對未來經濟條件和行為方案進行假設的基礎上,反映企業下一年度或未來期間的主要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變動的報表。目前,我國只要求上市公司在招股說明書和上市公告中公布盈利預測信息。另外,編制預測財務報告也只是企業內部管理的一種需要,預測信息雖然缺乏可靠的保證,但它畢竟能克服歷史信息的不足,提供有助于經濟決策的會計信息,以增加使用者決策和評價的相關性,應當成為信息披露的一個重要方面。可以借鑒西方許多企業編制并對外公布的“預測財務報告”,它是采用與傳統財務報告相同的報表形式,這種做法無論從編制角度,還是從使用角度來講都有極大的好處,特別是便于對比,從而進行差異分析,充分發揮預測性財務信息的作用。

(四)重視企業全面業績信息的披露,編制“全面收益表”,作為對利潤表的補充。會計收益是指來自于企業報告期間交易的已實現收入和相應費用間的差額,其確認必須遵循實現原則。傳統收益對那些由于市場價格或預期價格發生變化而引起的未實現收益不予確認,這使得收益表無法如實反映企業本期間的全部收益,而且將未實現增值摒棄在收益之外,使收益計算缺乏邏輯上的一致性,導致以后出售資產所獲得的收益與相關成本進行了錯誤的配比。1980年12月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頒布了第3號概念公報《企業財務報表因素》,將全面收益列作財務報表的十大要素之一,并將其定義為:某一主體在某一期間與非業主的當事人進行交易或發生其他事項和情況所引起的業主權益的變動,包括這一期間除業主投資和業主派得以外的業主權益的變動。英國會計準則委員會(ASB)1992年10月的《財務報告業績》中明確規定,一個企業業績由“收益表”和“全部已確認利得和損失表”組成,打破了只以“收益表”進行財務報告的局限。

(五)重視企業的責任履行情況,可以增加增值表和社會責任報告的編制。20世紀70年代,產生了一個新的會計分支——社會責任會計。社會責任會計是從整個社會利益而不是從企業或股東的角度來衡量其的經營成果,使會計服務對象由傳統的為一個企業單位服務擴大到為整個國民經濟服務。從1993年4月,英國開始征收增值稅。1975年,英國會計準則委員會(ASB)發表了《公司報告——關于年度財務報告》的討論文件,建議在企業年度財務報告中應當包括增值表。1977年英國商業部《公司報告的未來》中要求英國所有的主要公司在年報中需要提供增值表。增值表是一張反映企業一定時期生產經營活動所創新增價值的構成及分配情況的報表。增值表的會計要素主要來源于利潤表,只是增值表至今尚無公認的統一標準,缺乏規范性,因此影響到它的可比性和有用性。除此之外,企業對社會責任報告和環境財務報告的編制也顯得日益重要起來,這是評價企業社會效益的重要指標。

篇7

經過近百年的發展,財務報告體系日臻完善,形成了以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為主體,并輔以會計報表附注和其他財務報告為補充的財務報告體系。對企業價值評估而言,三張主報表有助于確定未來現金流量金額、時間和不確定性,其中未來現金流量的金額主要取決于企業當前的資產和負債價值、企業盈利能力和產生現金流量的能力,未來現金流量的產生時間主要取決于資產和負債的流動性,未來現金流量產生的不確定性或風險主要取決于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但是由于財務會計遵循其固有的一套規則,使得財務報告的信息還是不能完全滿足以未來自由現金流量評估企業價值的特殊需要,其局限性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財務報告結構不是很合理。在損益表中沒有列出銷貨退回、折讓和折扣的信息,而這些可以反映出客戶對企業商品的質量、規格的滿意度,這些情況對企業未來的經營情況做出預測時是非常關鍵的信息;未將非常損益與正常損益分開列示,雖然表中有營業外收支項目,但是它包含的內容太廣了,非常損益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已,所以這就很難分清哪些是經營決策的結果,哪些是企業所不能控制的非經常活動造成的結果,從而導致對企業績效的評價和對現金流量的預測做出不正確的結論。

二是關于財務會計確認和計量的內容。在資產負債表方面,由于現行的財務會計確認模式是以交易為基礎的,因此某些雖然與交易無關但是卻十分重要的期間價值變化因此被拒絕確認。現行財務報告主要確認和計量一些“硬資產”如固定資產,盡管也對商標權、專利權等“軟資產”略有所涉及,可這是遠遠不夠的,如企業及經營過程中積累的競爭優勢對企業以后的經營發展意義深遠,但卻因為不直接與經營活動相關而未被確認。再例如,企業內生的人力資源狀況和各種知識產權、智力資產等軟資產也未得到反映,同樣根據這樣的報表得到的有關凈資產的變化對現金流的影響也是不準確的;此外在收益的確認和計量時,由于現在普遍遵循的是“收入費用觀”,這樣一些巨大的未實現利得和損失,例如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外幣折算差額和債務重組等,繞開了收益表直接進入了資產負債表的權益方,也使得收益表對投資者決策的有用性大大下降。

三是財務報告的及時性問題。現行財務報告只有年報和半年報相對較詳細的披露企業的資產狀況和經營情況,這使數據往往都存在很大的滯后性。現代企業的生產周期已經大大縮短,面臨的風險也越來越大,投資者更需要及時了解企業的資產和經營情況。互聯網絡的發展使得企業的實時財務報告成為可能,可是如何規范網絡財務報告的披露以及網絡財務報告的真實性和安全性都是一個值得擔憂的問題。

不難看出,現行財務報告體系自身在滿足采用收益法評估企業價值需要方面的不足,但財務會計體系有其固有的一套規則,本文對財務報告改進的思路也只能是在維持現行財務會計報告模式的基礎上局部做一些形式上的修改和增加必要的披露信息,以滿足企業價值評估的需要。

1、對財務報告形式的改進,主要是在體現企業經營情況的收益表上。目前的收益表不僅不能完全反映企業經濟資源的變化情況,而且對使用者判斷企業經營情況的幫助也不是很充分。在這方面本文建議借鑒發達國家的做法,采用全面收益報告,這樣可以比較全面的反映企業對經濟資源的使用情況。如果擔心因此而引起的對財務報告信息可靠性的影響,那么可以將企業的業務區分為核心業務和非核心業務進行報告,核心業務側重可靠性較多采用歷史成本,而非核心業務可以采用其他的計量屬性如公允價值等。這樣做既可以使報告使用者對企業經營情況的側重有所了解,同時也能相對全面的報告企業的收益。目前一些國家的準則制定機構和IASC都在努力改進財務業績報表,比較一致的做法就是在傳統收益表之外增加一張新的財務業績報表反映企業的全面收益,在我國推行全面收益表一方面可以更好的規范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并且對我國金融業務的發展和我國與國際會計的協調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篇8

關鍵詞:權責發生制 政府綜合財務報告 改革

政府會計改革,曾經以為離我們很遙遠。

一直以來,在廣大行政事業單位會計人員的工作實踐中,習慣了按現有制度處理會計業務,很少去深入思考制度本身的問題,對改革的反應往往是遲鈍的,更難于主動萌發改革的意識。2014年12月,國務院批轉了財政部制定的《權責發生制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改革方案》,方案明確:我國將在2020年前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政府會計準則體系和權責發生制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準則體系尚未全面建成之前,要求在現行會計制度的基礎上,暫按權責發生制原則和相關報告標準,編制出反映一級政府整體財務狀況的財務報告。

政府會計改革的腳步聲已經越來越近了,你,準備好了嗎?

一、政府會計改革的背景

我國的政府會計包括財政總預算會計、行政單位會計和事業單位會計三大板塊,長期以來實行收付實現制為主的會計核算基礎,編制的政府會計報告為反映政府財政預算執行情況的決算報告,這對準確反映國家的預算收支情況、加強預算管理和監督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政府單一的決算報告制度日益暴露出諸多弊端,例如,無法準確全面的反映政府的資產和負債情況,從而不利于加強政府資產管理,無法準確核算和管理政府債務;沒有成本核算的意識,因而不利于強化和降低行政成本、提升運行效率等等。隨著我國提升政府財務管理水平、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日益迫切,政府會計改革已是勢在必行。

二、政府計改革的主要內容

(一)制定統一規范的政府會計準則體系

該體系包含基本準則(概念框架)、具體準則、應用指南和政府會計制度,普遍適用于財政總會計和行政單位會計、事業單位會計等全部政府會計主體。從而改變了當前財政總預算會計、行政單位會計和事業單位會計三套制度并行,各主體之間信息割裂,不具有可比性更不利于統計的現狀。

《政府會計準則――基本準則》已于2015年10月,連同2016年7月相繼的存貨、投資、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四項資產具體準則,都將于2017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財政部正在醞釀的《政府會計制度――行政事業單位會計科目和報表》將統一所有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制度。

(二)實行政府決算報告和政府財務報告“雙報告”制

構建了政府預算會計和財務會計適度分離并相互銜接的政府會計核算體系,明確政府會計主體應當通過預算會計核算形成決算報告,通過財務會計核算形成財務報告,分別服務于反映預算執行情況和反映整體財務狀況兩個不同的目標。

(三)實行收付實現制和權責發生制“雙基礎”制

在預算會計核算體系內,以收付實現制為會計核算基礎,在財務會計核算體系內,以權責發生制為會計核算基礎,明確政府財務報告的編制主要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

(四)重組會計要素與會計等式,科學界定會計要素的含義,明確其計量屬性

提出了會計3+5要素和雙等式的概念,在預算會計體系內,使用預算收入、預算支出和預算結余3個預算會計要素,并滿足“預算收入-預算支出=預算結余”會計等式要求;在財務會計體系內,使用資產、負債、凈資產、收入和費用5個財務會計要素,并滿足“資產=負債+凈資產+(收入-費用)”會計等式要求。

在會計要素的界定方面更為科學嚴謹,如,“資產是指政府會計主體過去的經濟業務或者事項形成的,由政府會計主體控制的,預期能夠產生服務潛力或者帶來經濟利益流入的經濟資源”,該定義使得“服務潛力”成為資產的核心特征,從而將原本游離在政府資產之外的市政道路等公共基礎設施納入政府會計核算范圍。首次提出的收入、費用要素,建立在權責發生制基礎上,大大區別于現行預算會計制度中的收入和支出,能更準確的反映政府會計主體的運行成本,更科學的評價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效率。

在對資產和負債的計量屬性方面,在保持歷史成本計量為主的基礎上,引入了現值計量和公允價值計量等屬性,既考慮了政府會計實務現狀,也體現了政府會計改革的前瞻性。

三、應對政府會計改革的措施

筆者認為,對政府會計各組成單位的廣大行政事業單位而言,應從制度、人員、手段三個方面做好充分準備,以按照國家的統一部署順利推進政府會計改革工作。

(一)制度的準備

各單位應廣泛學習政府會計準則體系的內容和精神,并據以修訂本單位相關的財務制度和其他內部控制制度等,使之緊扣改革要求,為改革的順利實施打好制度基礎。

(二)人員的準備

新的政府會計制度加進了權責發生制核算的重要內容,強調了對會計信息質量的要求,其復雜程度必將遠遠超過現行以收付實現制為主的簡單的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制度,這對廣大的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從業人員來說,無疑是個巨大的挑戰。各單位財務部門應加緊組織業務培訓,優化財會干部隊伍結構,提升隊伍整體水平,為改革的順利實施做好人才儲備。

(三)手段的準備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各單位應加強會計信息系統的建設,在政府會計具體準則和政府會計制度出臺后,及時調整和更新現有會計信息系統,使之完全對接新的制度與準則,滿足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的政府綜合財務報告編制需求。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電子商務;會計電算化;分析

1、電子商務(E-Commerce)是指通過各種計算機和網絡技術進行的一切商務活動

它包括在供應商、客戶、政府及其他參與方之間通過電子工具,如電子數據交換(EDI)、電子郵件(E-mail)、共享數據庫系統(Database)等共享商務信息,開展商務活動,管理活動、生產活動和消費活動。

電子商務是一種全新的市場運作方式,其核心仍是商務,與傳統商務相比,它具有經濟快捷,突破時空界限,提供個性化服務,降低成本,實現“零庫存”等特點。電子商務的興起改變了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方式,企業的管理趨于自動化與網絡化,同時電子商務也對會計理論和實務產生了重大影響,對會計電算化工作提出了新的發展要求。會計電算化是指用計算機代替手工記賬、算賬、報賬,以及部分代替人腦完成對會計信息的分析、處理及預測的全過程。會計電算化是會計發展進程中的一項重大進步,其具有及時性、準確性、集中化、自動化的特點。

會計電算化的應用減輕了財會人員的工作強度,把廣大財會人員從繁雜的工作中解放出來,利用計算機快速運算的特點,提高了會計工作效率,利用計算機運算準確的特點,提高了會計核算質量。在會計電算化工作中,數據輸入過程規范,數據處理過程得到控制,實現了會計核算工作的規范化。會計電算化的實施帶動了會計理論和會計技術的發展。

2、電子商務對會計電算化的影響

會計理論與實務是建立在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之上的,會計電算化就是計算機技術發展的產物,而電子商務作為信息時代企業的重要生產經營方式,對會計理論與會計實務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2.1電子商務對會計理論的影響

傳統會計理論是以會計主體、會計分期、持續經營和貨幣計量為基本的假設條件來構建其理論框架的。首先,會計主體從空間上限定了會計工作的具體范圍,正是在該假設的基礎上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利潤這些會計要素才有了空間歸屬。同是,會計主體假設也限定了會計工作的對象。傳統會計只反映和監督會計主體內部的經濟活動,而與其相關的客戶、供應商等相關主體的經濟活動沒有得到充分的反映,更沒有涉及電子商務條件下虛擬主體的會計核算和管理的內容。電子商務的介入使會計主體的概念變得模糊,對會計核算對象有所拓展。其次,電子商務中的交易多表現為虛擬主體的一次易,具有隨機性和臨時性的虛擬聯盟完成經濟交易后,即可宣告解散,從而違背了持續經營假設的基本前提——“假定會計主體在可能預見的未來不被解散、終止”,否定了持續經營假設。再次,電子商務條件下會計時間界限縮短,會計核算由靜態走向動態,會計信息使用者可以隨時了解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使得人劃分會計分期變得毫無意義。此外,在電子商務條件下,會計系統是一個集供應商、客戶、銀行等機構為一體的網絡體系,通過貨幣反映的價值信息已不足以成為管理者和投資者進行決策的主要依據,一些非貨幣性的信息如創新能力、客戶滿意度、市場占有率等也成為反映企業競爭能力和獲利能力的重要信息。

會計要素是對會計對象的具體化,電子商務條件下會計對象拓展了,相應地在會計要素的研究上也遇到了新的問題。隨著電子商務的普及與發展,企業之間的競爭主要表現在產品的質量、服務、創新等方面,這使得企業的主要經濟資源從有形資產向無形資產轉移,特別是知識和技術的作用日益突出。此外,由于電子商務對會計假設的沖擊,基于會計假設基礎上的一些會計核算原則如權責發生制原則、歷史成本計價原則也被動搖了。對于虛擬企業而言,收付實現制和現行市價法則更能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歷史成本原則、權責發生制所代表的可靠性、相關性等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相對減弱。2.2電子商務對會計實務的影響

會計工作是建立在會計理論基礎上的,電子商務對會計理論的影響必然導致會計工作發生相應的變化。

2.2.1對會計職能的影響。傳統的會計職能主要是反映與監督,而在電子商務條件下,會計的管理職能將得到更充分地發揮,會計信息系統的功能將向全方位拓展。企業各系統在不同的信息采集點收集信息,然后將這些信息數據全部納入企業的管理系統中,各種不同的信息系統之間的溝通加強了會計系統與其他管理系統的聯系,其控制功能與管理職能得到增強。

2.2.2對信息收集與傳輸影響。會計信息收集是開展一切會計工作的前提,在傳統會計工作中先收集由手工完成的原始憑證,再將手工編制的原始憑證錄入會計信息系統進行數據處理。而在電子商務環境中,會計流程發生變化,大量的數據直接通過網絡從企業內部或外部的其他系統獲取,企業信息將實現“數據共享”的集中管理。企業采購、銷售等部門可將各類信息存儲于中心數據庫中,經過授權的信息使用者可隨時獲取所需信息。財會部門也可通過網絡把會計信息在企業的內部和外部網頁上,并把有關信息傳至銀行、稅務、證券交易所等機構。利用網絡發送取代傳統的紙介質或磁介質報送方式,財務信息的時效性和實用性將大大提高。

2.2.3會計結算與核算方式轉變。電子商務條件下,會計結算方式將由實質貨幣轉變為電子貨幣,會計核算將從事后的靜態核算發展為事中動態核算。在傳統經濟活動中,一般小額支付通過現金實現,大額支付通過支票、匯兌、信用卡等方式實現;電子商務中用電子貨幣進行結算,交易瞬間完成,企業可以簡化結算手續,節省結算費用的開支。傳統會計核算的一般為事后核算,報表使用者只有在會計報表報出后才能了解企業的財務狀況及經營成果。電子商務條件下,會計信息高度共享,動態核算,豐富了會計信息的內容,提高了會計信息的質量,同時,會計信息系統能夠便捷地產生各種動態會計報表,報表使用者不必等到期末即可及時了解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以便及時做出決策。

篇10

(一)會計信息披露存在舞弊行為

會計信息披露的舞弊行為主要通過虛擬經濟交易來實現,主要有兩種情形:一是虛構資產和銷售業務。企業處于某種利益動機,通過編造各種會計資料以實現給會計信息使用者傳達有利于自身的會計信息目的。在企業會計核算中,資產項目包含眾多的內容,其中以存貨名目最為繁雜。對存貨核算的監管一直是財務審查的難點之一。企業往往通過編制各種虛假的原始存貨憑證,對存貨的數量、金額、時間等加以調整,以存貨的虛增虛減來影響資產;企業銷售業務環節較多,涉及眾多人員和費用項目,在會計處理上存在許多不可控制的因素。銷售業務從簽訂原始的銷售合同開始,要經歷發貨、運輸、送達、對方簽收、回款、安裝使用、人員培訓等環節,在各環節的銜接過程中往往存有漏洞,整個過程中發生的費用項目數量多且復雜,有些費用項目很難在會計上準確處理。這就為會計造假提供了空間,調整銷售業務和虛報費用也就成為企業虛擬經濟交易的又一重要手段。二是關聯交易舞弊。企業與關聯企業通過調整交易定價、委托經營、費用轉移等方式能夠實現企業利潤的調整,形成有利于企業的財務會計信息。

(二)缺少對無形資產信息的披露

實物、貨幣等有形資產是傳統財務報告披露和反映的主要內容,會計信息主要是以有形資產為核心而形成。現在企業面臨著知識經濟的迅猛發展,現代企業的生產經營和發展依賴于多種因素,包括有形資產也包括無形資產,而且無形資產在企業發展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企業員工的智力資本、知識資本、企業聲譽、社會形象、公眾認可程度等無形資產都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資產,有時這些無形資產甚至成為企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之一。但是傳統的財務要素與財務核算體系是以有形資產為核心設計的,對無形資產的關注和核算嚴重滯后,財務報告中披露的無形資產信息相應地也遠遠不能滿足各方的需求。成熟市場機制下的現代企業必然要從實物資產和無形資產兩個方面來披露會計信息,客觀反映企業的真正實力,從而滿足各利益相關者尤其是投資者和債權者與企業管理決策者的需求。

(三)缺少對企業社會責任的信息披露

現代企業必須擔負和履行相應的社會責任,這是我國法律法規對企業的要求,同時也是一個成熟的市場經濟對企業的要求。企業的生產經營必然會影響到資源耗費、周邊環境和相關社會群體。在資源使用方面,獲取同一產出水平,企業采用高耗能生產方式還是集約化生產方式對于社會的意義和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在環境影響方面,企業生產經營往往會對環境造成負面影響,但是企業并沒有為此付出相應的代價,這個成本最終由社會承擔,這就造成了生產的企業私人成本與社會成本不一致,即出現了負外部性;再就是企業的經濟產出、企業文化、經營理念、發展戰略取向必然會對相關社會群體產生影響。這些社會責任應該納入進會計核算并在會計信息中加以披露。現行財務會計信息的披露主要是反映經濟利益信息,對社會責任信息沒有完善和有效的核算體系,從而也就不可能提供社會責任方面的會計信息。

(四)會計信息披露的時效性差

時效性是會計信息披露的基本要求之一,市場機制是以價格、利潤、銷售業務、成本等要素為信號的動態調節系統。企業及其利益相關者作為理性的生產個體需要及時獲取相關財務會計信息進行經濟行為的決策。會計信息的價值和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時效性。滯后的會計信息不僅不能滿足使用者的需要,更有甚者,企業使用過時的會計信息作為決策依據導致決策失誤而造成重大損失。現行財務制度雖然要求企業在財務報告中定期披露會計信息,主要包括年度報告、季度報告和月度報告,在時效性上,現有的這些財務報告遠遠不能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要求。

二、財務報告會計信息披露的改進措施

(一)強化對會計信息披露的監管,提高對違規行為的懲處力度

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準確性是對會計信息披露的基本要求。我國正處于向成熟市場經濟過渡時期,對會計信息披露違規行為的處罰機制尚不完善,主要體現為對企業會計信息造假和違規披露的懲罰力度不夠。對違規行為的處理方式主要是對企業進行罰款,并沒有對企業負責人和相關責任人員進行處罰,這就使得會計信息造假和違規披露的成本較低。在利益的驅動下,企業會計信息造假和違規披露現象會不斷出現。所以首先政府相關部門和審計中介機構要加強對企業會計信息的審查力度,對發生的違規行為加大懲處力度,不僅要對違規企業進行懲罰,更要對相關責任人員加以處罰以提高其違約成本。

(二)強化對無形資產和社會責任信息的披露

首先對無形資產和社會責任的具體項目進行歸納整理以設置相應的會計科目和建立核算體系,根據項目性質分別在財務報表中或報表附注中加以披露。這一步的主要障礙是會計計量問題,即設計好切實可用的會計技術方法。其次對社會責任信息的披露要側重于企業經濟活動的負外部性。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對周邊環境造成了負面影響,企業卻沒有為此承擔相應的責任,這類經濟行為應該是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重點,這樣才能體現社會公平。

(三)提高會計信息披露的時效性

企業在傳統定期財務報告的基礎上,針對具體信息需求主體適時縮短財務報告的編制周期或采用臨時財務報告。在形式上,財務報告處采用傳統的表格、數字形式,還可以利用各種圖形、趨勢線等方式,這樣可以加強會計信息的直觀性以提高會計信息的披露效率;在獲取方式上,會計信息披露應盡可能地采用網絡傳遞以節約時間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