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思考能力范文

時間:2023-06-02 15:03:2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大學生思考能力,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大學生思考能力

篇1

關鍵詞 大學生 獨立思考能力 創新思維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獨立思考指的是一種洞察力思維,是一種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思考。只有具備了獨立思考能力,才能在遇到問題時自己找到答案,找到正確的答案。才能正確地認識世界,實現個人價值與理想。大學生作為已成年的個體,應當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然而,由于我們教育制度的特點,使得大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前很少受到這方面的引導和教育。在從相對封閉的高中進入大學這個相對自由的環境之后,面對紛繁復雜的信息載體,讓缺乏獨立思考的大學生變得茫然。

1 大學生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的原因

1.1 對外界的依賴性

現在的大學生,在娛樂方面都很有自己的主見,然而涉及到專業選擇、就業、深造等對他們的將來影響比較大的事情時,就變得茫然,不知道自己該如何選擇,甚至不知道都有哪些選擇。導致這種現象出現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當今大學生對外界的依賴性太強。從小學到高中,所有學習課程的安排都是學校、老師做的,學生的任務就是學習,他們很少思考學習的知識是從哪里來的,為什么要學習,學習的知識將來有什么用。絕大多數同學學習只是為了能考上大學。即使考上大學,選擇什么專業,選擇哪個學校都有可能是家長代勞。這種培養方式形成了學生學習、思考的慣性。進入大學后,需要學生自己選擇要學習的課程,自己規劃將來的學習目標,自己考慮將來從事什么職業時,他們往往變得無從選擇,無法做決定。但畢竟,當今的大學生有他們自己的特點,他們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較強,獲取信息的渠道比較多。面對需要做出選擇的事情時,他們首先會選擇從外界獲取相關的信息,從網絡上吸取別人的經驗。這本是無可厚非,因為從外界獲取信息,參考別人的經驗也是獨立思考的一個前提。然而,由于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別人的選擇往往成了學生們的選擇,而這種選擇很可能是不合理的。例如,有的學生進入大學之后比較關心將來的就業,就問他們高一級的同學,高一級的某些同學告訴他們某個專業將來就只能干某個職業。然后問的學生就向老師傾訴,說他們專業沒前途,將來只能干某個職業,他對這個職業不感興趣,所以覺得學習沒興趣了。這類學生是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的典型代表。首先咨詢對象的選擇就沒考慮清楚,咨詢就業問題卻選擇向沒畢業的學生咨詢,得到的反饋信息肯定不合理。其次,別人給出答案,都不加以考慮就信以為真,不進行任何形式的獨立思考,最終影響到了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可見對外界過度的依賴往往會導致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喪失,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又往往給自己的生活帶來了不便,甚至影響到一個人的學習熱情,進而導致學習成績的滑坡。

1.2 “自我中心”的個性

強烈的“自我中心”同樣會導致獨立思考能力的缺失。 “90后”的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個性強烈,自信并崇尚自由,同時也十分自我和功利。信息化時達的網絡、電視、報紙等信息渠道為學生提供了海量的信息,使學生能夠快速地了解世界每個角落發生的任何事情。然而泛濫的網絡、媒體并不都能準確地傳遞信息,甚至被故意摻雜諸多負面信息。當學生習慣了從這些渠道信息來判斷事物的時候,他們的價值觀有可能出現偏差。但是,他們唯我獨尊,認為學校的規定,政府的宣傳才是對他們的束縛。時代獨有的叛逆使得他們愿意不假思索地相信他們認為“絕對自由”的網絡宣傳,而不是通過獨立思考來判別自己所見所聞。這種“自我”造就了個人主義,造成了責任感的缺失。混淆了固執己見與獨立思考的內涵,違背了獨立思考的真正含義。最終會造成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欠缺以及個人價值觀的偏頗。

1.3 “隨波逐流”的思想

隨波逐流思想也是造成學生獨立思考能力下降的一個主要原因。大學校園是一個相對開放、自由的學習場所。學生要能夠在一個相對自由的環境中生活,就要學會自我管理。然而有些學生進入大學后就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對自己的事、班級的事、學校的事都漠不關心。班長、輔導員一遍遍地催他們才勉強把事情處理掉。平時的學習生活隨波逐流,看別人怎樣做,自己也跟著照做,不管事情好壞。從而導致了現在大學校園里曠課以宿舍為單位,遲到以班級為單位,考試作弊屢禁不止的怪現象。這些同學不會獨立地規劃自己的大學生活,不會獨立思考自己的人生,讓原本應該豐富多彩、緊張忙碌的大學生活變成了消磨時光的游戲。

篇2

大學生科技創新實質上是高校的一種人才培養方式,是社會實踐的一部分。在這項活動中,學生是主體,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主動開展學習與創新的實踐活動,它是提升大學生自身發展、實現自我價值的內在需要。人類的今天有賴于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的靈魂,更是一個國家持久發展的動力。

二、科技創新活動對大學生的現實意義

1.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大學生的學習具有自主性的特點,自學能力是大學生必備的素質之一。大學擴招后,相當部分學生的基礎知識不夠扎實,欠缺學習主動性和正確的學習方法。筆者在指導大學生創新項目時發現,學生開始都挺茫然,有熱情,有想法,卻不知從何下手,怎樣去獲取更多的資料。而創新活動是一項復雜的實踐活動,不僅需要扎實的基礎知識還需要高端的專業技術,必然經歷大量的新知識學習、構思設想和實踐三個基本過程。在經過科技創新活動鍛煉之后,學生們在查閱文獻資料和專業書籍,分析、整理和收集資料的能力方面大大提高了,這是學習前沿科學知識的最有效途徑之一。學生在整個創新科技活動過程中,就選題與開題、項目分析、實踐動手操作、撰寫科技文章以及申報專利等多方面都得到相應的鍛煉,為日后增強其創新實踐能力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

2.培養大學生團隊意識與合作精神。

現在大學生多是獨生子女,一定程度上會出現團隊意識不足、合作精神不夠的問題。科技創新活動的選題、申報、立項,都會與校外、校內多個部門與人事進行溝通,憑一己之力做好這些工作是不可能的。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在實施過程中,既應尊重并激發學生的個人創新意識,又需群策群力、團結協作,充分發揮集體智慧的力量,把科技活動做實做好。如何處理個人與創新團隊的關系是每個課題組成員都要面對的問題。現在社會用人單位,不僅僅看重學生個人知識是否全面、技能水平是高還是低,還特別看重該學生有沒有團隊合作精神,能不能與人良好溝通。經過科技活動的鍛煉,將大大有助于提高學生的交流能力與合作精神。

3.科技創新活動有力提升了大學生的科研、實踐動手能力。

高校科技創新最好能接地氣,就是根據學校的具體情況,將學校發展及當地的企業、市場結合起來,力求選題具有合理性和科學性。當前,國家設立一系列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平臺,如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全國大學生“挑戰杯”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和全國大學生嵌入式系統競賽等,以及各省市及高校為層層選拔參加國家級比賽而設立的各種科技活動平臺。這些活動在社會上、在校園內,都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支持。學生參加這些活動必須有設計作品才可以參賽。這就要求學生想盡一切辦法,親自動手做出模型或實體來。這促使學生去充分利用好學校現有的實驗室儀器和設備,經常到企業、到市場尋求解決辦法。學生在反反復復地研究、制作過程中,動手能力得到大大的提高。

4.通過科技創新活動培養學生優秀的品質。

首先,通過科技創新活動,學生逐漸培養正確的思考方法。其次,培養學生腳踏實地的科研精神,在科技活動中,來不得半點虛假,必須遵循自然界的自然規律,學生學習、積累經驗,追求創新活動的實用性、合理性和科學性。第三,培養大學生吃苦耐勞、堅忍不拔的精神。科技創新活動中,學習、研究、動手操作等等,這些過程都是很辛苦的,甚至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會非常苦惱,且一般會經歷多次失敗,這就要求學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去應對。第四,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創新活動是群體的活動,研究成果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出去交流或比賽,學生為了維護集體榮譽感而頂住巨大的壓力,發揮自身應有的水平,為集體爭得榮譽。我校在每年的省級大賽中屢屢獲獎,學生們都特別自豪。

三、促進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良好發展的幾點建議

1.加大宣傳,準確定位,努力營造科技創新的學術氛圍。

各高校辦學條件不同,培養目標也不同。在科研型的高校和教學型的高校,學生參與科研活動的機會及參加人數不可相比,實驗室的開放與利用,科技活動經費的支持,都不相同。通過宣傳各種形式的創新活動如競賽、講座,努力營造科技創新的學術氛圍,讓更多的學生和老師了解和認識科技創新活動對學生自身完善和對學風建設的積極影響,激發學生和老師的興趣,吸引他們積極加入創新團隊。高校應根據實際條件,結合當地發展需要,合理選題立項,最好能使科技創新活動的立項具有延續性。創新團隊以學生為主體,以老師為指導,為科技創新團隊配備德才兼備的老師,不斷提升創新的科技含量,使學生體會到課本上得來的知識終是淺,知識只有在應用中才能發揮效用。學生團隊應有梯隊建設發展的意識,對不同年級、不同層次的學生施行分層教育培養,如一年級學生尚未學習專業基礎知識,可以進行興趣培養,加以引導;二年級學生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逐步介入課題活動,從認知、有興趣開始進入有思想、有目的的實質性實踐活動;三、四年級在專業知識較為完善的基礎上,開始進入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的研究、開發,由此形成一個不斷更替、良性循環的創新團隊。

2.在現有實驗室條件下,建設科技創新基地。

創新團隊活動需要一個固定的場所,需要一定的硬件支持,所以很有必要建立、建設科技創新基地。建設大學生創新基地,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發掘學生創新的潛能,最終達到人才培養的目的。創新基地既可以通過設立創新實踐學分等形式成為大學生的第二課堂,也可以組織各種科技競賽活動以逐步發展成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科技開發中心。全校實驗室都可以作為創新活動的一部分向學生開放。在創新基地,成立以相關主管領導組成的基地管理組織,負責對外聯系和宣傳工作,制定基地管理的規章制度,建設評審專家隊伍、指導教師隊伍和創新學生團隊。基地還應配備日常管理的專職人員。加大基地的硬件投入,爭取得到社會力量的支持建設,同時也對參加科技創新活動的學生給予經費上的支持。我校領導高度重視,針對專業學生的需要,分別建有兩個科技活動中心,分別由相關的兩個二級學院單獨管理,如果將來條件成熟,希望學校考慮整合兩個中心,形成一個綜合性質的科技創新基地,集中建設。

3.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

為激發大學生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的積極性,對各類不同級別的創新設計和競賽設立一套規范、科學,行之有效的獎勵機制。如學生課程成績加分與減免、綜合測評、獎學金評定等采用不同的加權加分形式,以及綜合考慮指導教師如評職定崗各方面的考核方式方法等。獎勵機制是一把雙刃劍,利用得好,有助于創新科技動的良性發展,利用得不好、不合理,勢必打擊創新團隊的積極性,會產生一系列的問題。將科技創新活動與學生學業成績與畢業就業聯系起來,是學校對學生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的一種鼓勵和認可,對學校學風建設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同時,學生可以看到科技創新活動給自己帶來的學習效益,將進一步激發他們參與科技實踐活動的熱情和興趣,對后續的學生起到一個榜樣的作用。現我校對在競賽中取得成績的團隊中的成員采取的是物質獎勵和減免一門課程的考試的辦法,筆者認為后一條的合理性有待考量。對免試課程的性質是否有規定,是全部課程范圍內任選還是有條件的選擇?因為免試很可能會使學生學習免試課程的主動性、積極性受到影響,現學生挑選免試的課程往往不是其學得好的那門課程,而是專業知識難度較大的課程,這不利于學生自身知識系統性學習的完善需求,對學生個人反而是不利的,在同學中更沒有起到其應有的榜樣示范作用,更有可能產生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的學生享有特權的負面影響。而對參加創新活動的指導教師,希望學校在工作成績考核、工作量核算及評職定崗時給予適當地考慮,以此提高指導教師的積極性,為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和幫助。

四、結論

篇3

近些年高等院校針對不同專業的課程綜合實習改革實踐較為普遍,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本研究以此為依據,通過對上述課程綜合實習效果進行分析,明確出該綜合性實習課程對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方面的提升作用,以期為進一步明確林業院校專業課程綜合實習改革提供重要的方向。

關鍵詞

林業院校;專業課程綜合實習;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

林業院校作為以培養大學生掌握專業技能為主要教學模式的學校,在服務國家林業生產、社會生態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近些年,不同學者對不同高校不同專業課程綜合實習改革提出了諸多建議和意見,逐步對專業課程的綜合實習形成了較為一致的認知。不同課程結合在一起開展實踐實習教學,不僅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也有助于提升學生對于綜合知識的掌握。本研究基于高等院校主要專業課程綜合實習模式,探索其對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提升方面的作用,以期為進一步實施大學生專業課程綜合實習改革,提升大學生專業素養教育提供重要的理論基礎。

1專業課程綜合實習研究成果逐年增加

通過對2002-2015年來,CNK(I中國知網)數據庫中的文獻進行主題“課程+綜合實習”檢索,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國內諸多學者對于課程的綜合實習積累了較多的研究文章,特別是近些年不同學者對于專業課程綜合實習的研究成果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圖1)。

2專業課程綜合實習效果分析

近些年,國內學者對高校中不同專業不同課程開展的綜合實習進行分析,如生態學[1]、生物學[2]、資源環境[3]、森林防火[3]、土地利用遙感變化檢測[4]等課程。課程綜合實習通常的做法是將同一個班級的不同課程(一般在同一學期學習理論課程),進行資源整合,較好地實現不同課程內容的綜合性、交叉性以及完整性,較好地促進學生對于專業知識的掌握,更好地提升學生對于綜合知識的運用能力。然而,針對前人有關華南農業大學生態學野外綜合實習的學生問卷調查結果分析[1],發現:如果實習中所開展的教學內容不能以學生需求為主要導向,其效果往往表現較差,同時,如果實習中缺乏對于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升為目的的教學內容,也不能較好地激發其對于綜合專業知識應用方面的興趣,此外,學生在開展綜合實習之前,對于實習內容缺乏必要的了解,也會對實習效果大打折扣;當然,對于實習成績的評價僅依賴于老師單方面評價以及結果評價,尚缺乏同學們相互評價以及過程評價等,均會對綜合實習結果產生不利的影響。由于專業課程的教學安排往往在大學生學習完基礎課程、通識課程的基礎上,因此,專業課程綜合實習如果僅是某幾門課程的簡單綜合或者簡單混合,并不能對學生的專業素養能力提升具有任何意義或者效果。就植物保護專業而言,新疆農業大學、河北農業大學等農業院校開展了“普通植物病理學”與“普通昆蟲學”的綜合實習實踐教學活動,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5]。塔里木大學則開展了“農業植物病理學”與“農業昆蟲學”的綜合實習實踐教學活動,同樣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6]。上述綜合實習實踐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對于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也有助于培養學生對于現實問題的發現、分析和解決能力,更好地促進其走向社會,更好地提升就業能力;同時,也有助于提高具有不同學科專業背景任課教師的綜合能力,更好地開展教學科研工作,也有助于提升學校在實踐基地等地方的形象。

3專業課程綜合實習對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提升的作用

大學生作為國家的重要人力資源,在促進社會發展和經濟增加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作為培養大學生的重要機構,教師作為重要的培養主體,在推進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提升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近些年,隨著國內各大高校所開展的專業課程綜合實習改革,有力地提升了大學生對于綜合知識的掌握程度,較好地促進了大學生對于實際問題的解決能力。當然,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又對其進一步學習專業課程知識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以我校植物保護專業學生所開展的大學生科技創新研究項目來看,不僅不會對其課程學習產生負面影響,反而更好地激發了其對植物病理學相關知識的興趣,促進了其對于后續課程的學習效果。由于專業課程綜合實習一般以相同學科、相近方向課程為主,這就較好地實現了相近課程的交叉,較好地促進了相關科研內容的相互結合,有助于開展后續科研工作。然而,現實情況是,專業課程綜合實習結束后,學生提交相關的實習報告,教師評定成績,該課程結束。作為一門具有較多相關理論課程知識點結合在一起的重要實習課程,針對實際生產上存在的問題,具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認識,尚缺乏進一步的科學研究,針對在實際生產上所發現的問題,也缺乏必要的科研、教學經費支撐,嚴重制約了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因此,在開展專業課程綜合實習改革建設過程中,如何以提升大學生科技創新、科技創業為主要導向,如何對學生進行科技創新能力、科技創業能力的培養,進而較好地促進大學生創新創業素養提升,仍然是目前和今后一段時間內高校迫切解決的問題。

4專業課程綜合實習的改革方向

近些年諸多高校對于專業課程綜合實習開展了較多的實踐教學活動,已經取得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但在改革過程中依然存在一些問題。突出表現在:(1)尚未建立以學生需求為主要導向的專業課程綜合實習模式,從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角度來看,仍然缺乏學生的廣泛參與。(2)尚未確立以個性化教學為主要模式的專業課程綜合實習模式,依然按照平均分配的制度對教學時間、教學內容等方面進行分割,嚴重地破壞了學生對于個性化需求方面的要求。(3)尚未建立以“老師評價+學生互評”為主要評價模式、以“實習過程+實習報告”為主要評級標準的評價體系,嚴重地影響著學生開展專業課程綜合實習的積極性。(4)尚未開展對于專業課程綜合實習結束后,就在實習過程中所發現問題開展科研、教學經費資助的大學生科技創新創業方面的實踐,嚴重地制約著大學生科技創新創業能力的提升。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建議從“學生需求”“個性化教學模式”“評價標準制訂和完善”以及“大學生科技創新”等角度開展相關的教學改革實踐工作,以期進一步促進大學生專業素養能力和科學研究水平,提高大學生創新創業水平。

參考文獻

[1]趙本良,章家恩,孔旭暉,秦鐘.基于問卷調查的“生態學野外綜合實習”課程建設研究[J].中國農業教育,2015(2):93-96.

[2]楊文權,寇建村,慕小倩.高等院校生物學綜合實習課程對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作用[J].生物學雜志,2015(3):96-99.

[3]王數,李保國,呂貽忠,張洪軍,郭淑媛,王國安,等“.資源環境野外綜合實習”課程的創新與實踐[J].中國農業教育,2014(1):63-66.

[4]李剛,潘勵,潘斌.土地利用遙感變化檢測綜合實習課程的建設與創新[J].測繪科學,2014(5):161-164.

[5]王麗麗,日孜旺古麗•蘇皮,李克梅,趙莉“.普通植物病理學”與“普通昆蟲學”課程聯合實習教學的實踐與探索[J].安徽農業科學,2012(36):17948-17949.

篇4

[關鍵詞]大學生 實驗能力 創新

[中圖分類號] G64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3)16-0036-02

一、前言

大學生實驗能力培養是我國高等教育貫穿始終的重要內容,也是培養知識、能力、素質俱佳的創新型科技人才的必然要求。當代大學生實驗能力是一種綜合性、創新性實驗能力,包括基本實驗能力和創新性實驗能力兩個方面。它要求大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的基礎上,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具有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近年來許多高校都開始注重大學生實驗能力的培養,但是從總體來看,我國大學生的實驗能力仍較弱,主要表現為理論與實際脫節、動手操作能力欠缺、創新創造能力薄弱等。

二、大學生實驗能力差的成因分析

(一)學生對實驗的重視程度不夠

科學實驗是推動科技發展的重要手段,作為將來要從事科技工作的大學生,實驗能力的培養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我國的高中階段教育長期存在著重理論知識傳授輕實踐能力培養的現象,教育教學始終圍繞著高考的指揮棒進行,實驗教學長期處于附屬地位,得不到學校、教師、學生的重視。進入大學以后,許多學生依舊保持著高中階段的學習習慣,重視理論學習而忽視自身實驗能力的鍛煉。他們放在實驗課上的精力很少,由于缺少預習,往往在進入實驗室前都不知道實驗內容,一切都依賴教師的課堂講解,無法真正掌握實驗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能。有些甚至連儀器如何使用都沒有弄明白,靠抄襲實驗數據蒙混過關。

(二)實驗教師的工作熱情不足

很多高校在本科教學中重理論輕實驗的思想仍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轉變,實驗隊伍的受重視程度仍有待提高。實驗隊伍的人員編制數量受到限制,一個實驗教師所承擔的教學任務往往比較繁重,而他們的薪酬待遇卻相對較低,且晉升專業技術職務難度相對較大。這些學校政策層面的限制因素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實驗教師的工作熱情,很多教師在完成基本的實驗教學工作以外,往往會將一部分精力花到與實驗教學并不相關的科研上去,而對實驗教學方法改革、創新性實驗項目的開發等投入的精力則遠遠不夠。

(三)教學實驗室建設投入不足

雖然很多高校近年來加大了對教學實驗室建設的投入,但仍遠遠無法滿足創新型實驗教學的需求。很多教學實驗室的設備臺套數不足、更新率低、且配套不齊全,往往只能滿足演示型、驗證性實驗項目的開設,而設計性、創新性實驗項目的開出率則很低。在一些作為創新型實驗教學主要承擔者的專業實驗室,這一現象更為明顯,由于緊扣學科發展前沿的關鍵性儀器設備的缺少或臺套數嚴重不足,很多與之相關的設計性、創新性實驗項目無法開出,致使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創造能力無法真正得到鍛煉。

(四)課外實驗教學管理不完善

課外實驗教學是創新性實驗能力培養的重要內容,是課堂實驗教學的重要補充。很多高校通過開展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學科競賽,建立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等方式進行課外實驗教學。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各類課外實驗教學方式的管理較為松懈:為提高科研訓練計劃的參與率,在項目的申報立項上把關不嚴,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指導、監督不力,很多項目都是要到結題了才匆匆開始做實驗,草草結題,學生的設計、創新能力沒有得到很好的鍛煉。校外實踐基地是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但一些實踐基地沒有真正發揮作用,學生很少有機會長時間在這些實踐基地接受系統的實踐鍛煉,很多實踐活動都被走馬觀花式的參觀所替代。

三、提升大學生實驗能力的途徑

(一)糾正錯誤觀念,提高學生對實驗能力培養重要性的認識

高校教師要轉變以往重理論輕實驗的教學觀念,幫助學生糾正實驗不重要的錯誤思想,引導學生改變舊有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對實驗能力培養重要性的認識。在新生實驗教育中就應告知學生大學教育和高中教育的區別,強調實驗教學在大學教育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使學生一開始就將實驗學習放到與理論學習同樣重要的位置。各專業要制定合理的培養方案,增加實驗實踐環節的學時數,加強學生對實驗課的重視。建立以能力評價為核心的考核體系,讓學生意識到實驗考核絕非只是上交一個實驗報告這么簡單。此外,可以通過參觀、交流等方式調動學生的實驗積極性,提高學生對實驗重要性的認識。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參觀承擔重要科研任務的重點實驗室,與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結對、交流,有條件的甚至可以參與到科研項目中去,逐步培養學生的實驗興趣,轉變學生對實驗的消極心態。

(二)轉變教學思路,倡導“以學為主”的實驗教學新模式

重新梳理“教”與“學”的關系,實驗教學模式“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轉變,基本思路是變“注入式教學”為“啟發式教學”,即在充分發揮教師引導作用的同時,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掌握知識,啟發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

啟發式實驗教學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設計性、創新性實驗為載體。

教師主要承擔引導和鼓勵的角色,應鼓勵學生自主收集資料、設計實驗方案,教師可以對實驗方案進行補充,確保實驗的可行性。

(三)注重軟件建設,建立一支相對穩定的高素質實驗隊伍

高校管理者要轉變本科教學中重理論輕實驗的思想,逐步提高實驗教學的地位,加大對實驗隊伍建設的支持與投入。要注意實驗教師數量與實驗教學任務相匹配,注重實驗隊伍年齡結構、學歷結構的優化,引進一些年輕、高學歷的專業人才來充實實驗隊伍,同時也允許不適宜實驗崗位的人員流出,保持實驗隊伍的適度流動性和動態穩定性。要注重人才隊伍的持續性培養,鼓勵和支持實驗人員參加各種進修、培訓和交流,讓他們能及時掌握先進的實驗技術和管理方法。要引導和鼓勵實驗人員創新,對創新性實驗項目開發、實驗教學方法改革、儀器設備自研自制、實驗教材編寫等要在經費上予以大力支持。

(四)加大硬件投入,建設設施完備、開放程度高、緊扣科技前沿的實驗室

高校要加大實驗室建設力度,保證實驗儀器設備的齊備、完好和及時更新,確保設計性、創新性實驗項目有較高的開出率。對于常規儀器,要確保與實驗學生數量相配套,使每個學生都能親自操作。對于臺套數較少的高精尖儀器,可進行分組教學,盡可能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儀器操作,提高儀器的使用效率。開放式實驗室建設是提高設備利用率的有效途徑,應循序漸進,逐步推行,并與實驗預約系統建設同步進行,學生可以通過網上預約合理安排實驗時間,使儀器設備利用率達到最大化。科研反哺教學是提升實驗教學水平的巨大助力,要將最新科研成果及時轉化成教學資源投入到實驗教學中,科研實驗室也可向本科生開放,讓學生能學到最新科學知識,增強他們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四、提升課外教學,引導學生正確地開展課外創新性實驗學習

課外實驗教學應以科研訓練、學科競賽、實踐教學基地為依托,同時依靠學科的科研實力,充分發揮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上的作用。應建立一整套規范化的課外實驗教學管理制度,嚴格依規管理,牢牢把關,促使學生擯棄懈怠散漫、臨陣磨槍等不良實驗習慣。不能因追求科研訓練計劃的參與率而降低評審標準,申請項目應有一定的淘汰率。要積極動員學生參加學科競賽,鼓勵他們勇于嘗試,激發他們創新思維的火花。要倚靠學科雄厚的科研實力,調動教授參與實驗教學的積極性,鼓勵教授與本科生結對,讓學生有機會參與教授的科研項目,提高學生科研素養和創新能力。

五、結語

實驗能力的培養貫穿于整個實驗教學和實驗環節中,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提高大學生的實驗能力需要教育者轉變思路,以鼓勵創新為宗旨,以高素質實驗隊伍建設和緊扣科技前沿的實驗室建設為基礎,以課堂實驗教學改革為中心,以規范和提升課外實驗教學為抓手,提高學生基礎實驗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實驗能力。

[ 參 考 文 獻 ]

[1] 李濱,王芳等.大學生實驗創新能力培養的新途徑[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0,27(10):194-195.

[2] 賈福全,權松.淺談大學生實驗能力的培養[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6,25(6):139-140.

[3] 鄭桂容,孟桂菊.改革物理實驗教學提高大學生實驗能力[J].高等函授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21(3):14-15.

篇5

關鍵詞: 創新視野 大學生社會實踐能力 培養措施

社會實踐,作為大學生走向社會、認識社會、服務社會的重要途徑,不僅僅是實現理論學習和實踐教育有機結合的必要環節,更是大學生不斷完善知識結構、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的有效措施。大學生社會實踐在推動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相結合的過程中,不僅有助于完善教學體系,優化大學生的知識構架,提升創新、創業能力,同時還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明確自我的價值和在社會中的責任,多方面提高綜合素質。

一、大學生社會實踐開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縱觀近來相關研究,雖然在實踐的內容、形式和體制優化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在其應有作用的發揮方面仍存在很多問題,亟待解決。

1.前期籌備流于形式。

高校作為先進知識和文化的重要傳播陣地,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其宣傳工作正不斷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形勢日趨嚴峻。面對社會實踐宣傳,一些高校僅僅注重宣傳的發動,卻忽略了實踐過程中的規劃、指導、跟蹤。有些高校對外宣傳轟轟烈烈,實際上卻沒有好好策劃、執行社會實踐,頗有“雷聲大,雨點小”之勢。此外,許多高校對于社會實踐的前期準備和宣傳過于單調,缺乏廣泛性、針對性、吸引性和感染性,有“雖上傳而下不達”之態。

2.思想認識缺乏重視。

對于社會實踐,許多大學生對其有一定程度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然而在目前以書面教育為主的教育模式下,部分學生對社會實踐有所抵觸,不積極參與,更有甚者不參與其中。高校作為學生社會實踐的推動者和監督者,應做好引導、支持的工作,然而部分高校管理者卻僅僅將“積極推進大學生社會創新實踐”放在口頭,并未以實際為出發點,從思想和行動上做出榜樣。由于長年以來,面對各級教育部門下達的社會實踐的指示,部分高校的管理者產生了宣傳倦怠和實踐疲勞,沒有很好地發揮其作為學生的權威所應具備的號召、引導、激勵和約束作用。再者,雖然越來越多的個人、企業已經開始認識到社會實踐的實際意義,但是由于當前社會對于大學生進行社會實踐的意義和認識存在著理解上的偏見和偏差,使得他們不能全面認識到社會實踐對于大學生、社會和國家發展的重大意義。

3.實踐內容脫離專業。

社會實踐活動是連接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橋梁,然而目前,很多高等院校的社會實踐活動內容卻沒有很好地考慮到學生成長特性、專業特點和當下社會的實際需求。我國高校的課堂教學環節相對抽象化、概念化,學生無法將理論與實際進行對照。社會實踐力求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感性和理性雙重認識的契機,然而部分高校因循守舊,影響了學生對于專業知識實踐化的積極性和時效性,造成了學校教學環節和社會實踐活動之間的脫節。

4.實踐指導力度不足。

隨著社會對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緊迫,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意識到社會實踐對學生綜合能力提高的重要性,并將其作為培養新型優秀大學生的重要舉措。但是,從現實層面來看還存在很多問題,一來仍然有許多高校并沒有將社會實踐板塊正式納入學校教育管理體系中,這就導致了這些高校對社會實踐的研究和宣傳力度的不足。二來很多學校及政府教育主管部門沒有劃撥專項資金,而許多單位出于自身短期利益的考慮,怕花錢、怕麻煩,這便導致很多活動需要學生、老師自己負擔部分費用,使得許多原本學生參與熱情較高的社會實踐項目不了了之。有的高校雖然開展了對社會實踐板塊的教育計劃,在實踐過程中卻忽略了實踐的制度化、科學化及規范化要求,這使得許多學生在實踐過程中迷失了方向,導致實踐意義大打折扣。

5.成效考評表彰粗糙。

我國的許多高校暫時還未對參與社會實踐的學生的實踐過程、現實表現、取得的成果建立科學的、質與量雙向分析的考評制度。與此同時,對參與和指導的教師的表現能力也缺乏一定的考評體系。這就導致了包括指導人員和實踐人員在內的實踐主體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的降低。而當下眾多學校依舊以重點實踐團隊為主力軍,著力追求某幾個點的影響效應,在表彰和考評時也均有著不同程度的傾向,久而久之降低了廣大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二、提高大學生社會實踐有效性的措施

通過對其實踐意義及存在問題的研究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大學生對社會實踐的意識尚且不足,學校相對重視欠缺,對社會而言,則是沒有完善相應的制度設施。對此,我們可以從完善相關措施,加強教學重視,以及實行相關的政府政策等方面出發,提出有規范性和實效性的優化措施。

1.與時俱進多元融合,廣泛宣傳發揮導向作用。

為積極應對當下高校宣傳社會實踐活動手段單一、關注度不足的態勢,積極尋求一個創新的模式,全面動員、廣泛要義的錯誤,要一改以往“口令式”宣傳的做法,積極探索各種新型宣傳模式,拓寬宣傳途徑是十分重要的。高校作為黨和國家教育方針、政策的宣傳者,社會、政府及企業的價值傳遞者,應該避免僅注重宣傳的發動卻忽略實踐的真正渠道,力求宣傳形式多元化,結合現代多元文化,將宣傳做到“點、線、面”多層次的結合。同時應加強與校外各傳播媒體的接洽,著力營造良好的輿論宣傳氛圍。此外,各高校應該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扎實推進大學生社會實踐網絡教育平臺建設,為廣大青少年提供思想和實際的雙重保障。例如,積極推進新媒體的建設,充分發揮網絡優勢,借助多元化媒體的力量,廣泛傳播信息,進一步擴大高校社會實踐的號召力和影響力。與此同時,面對信息多元化的網絡時代,各高校應及時對學生周圍存在的錯誤觀念和腐朽思想進行撥亂反正,充分發揮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識形態導向功能、科學理論導向功能和拓展素質教育實踐功能。

2.以人為本引領思想,全面提升綜合素質。

培養當代大學生的綜合素質,除豐富其科學文化知識外,更要用優秀的思想武裝其頭腦,而僅靠課堂授課教學環節很難讓學生真正地體會和領悟到其重要性。因此,社會實踐就顯得尤為重要。只有通過學生的親身體驗,才能充分感受優秀思想品德對個人成長、企業發展、社會進步的重要性,提高社會責任感和義務感。近年來,大學生社會實踐已經越來越被各高校、教育主管部門視作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以“榜樣育人、情感育人、服務育人”的理念為出發點,舉辦形式多樣的一系列相約優秀教師、優秀學生的活動,通過校內校外相互結合的模式,切實推動思想道德建設,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社會實踐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3.深化課程創新改革,建立實踐教學體系。

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均是當代優秀大學生所需要接受的用以全面提高個人綜合素質的途徑。面對當下社會實踐的內容缺少針對性,實踐脫離專業等的問題,當務之急是了解校情、民情和社會、企業的實際需求,從而建立完善的課內外教育實踐體系。各大高校應該繼續深化課程改革,將實踐和教學相結合,改變高等教育偏重理論教學的現狀,培養青年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積極搭建校內實踐平臺,切實提高學生的技能和實踐能力,將實踐教學成績納入課程綜合成績的考核指標,以改變長期存在的過度偏重理論教學而致使其“獨占鰲頭”的現狀。借鑒國外社會實踐經驗,加快各高校校內技能實踐機構和科研機構的建設進程,緊密聯系實際。通過建立教學實踐基地,結合專業特色與實習實踐,讓學生充分認識到理論與實際的關系,培養學生將理論運用到實踐中的能力,在實踐中發現問題,不斷改進,完善技術,改革創新,傳承學以致用的思想,將所學知識真正用到實處。

4.多方參與通力合作,構建校企合作平臺。

政府和社會應改變傳統觀念,正確認識各自在高等教育及社會實踐中的角色,分清權利、義務和責任三者之間的關系,通力合作,保障、監督和指導高校社會實踐活動的進行,確保其實效性。貼合當下市場競爭機制,以雙向受益為宗旨,搭建校企合作平臺,探索“創新教育”新模式,加強學校、政府、社會等之間的聯系。例如,高校層面應該加快社會實踐納入教育計劃的進程,而政府部門應該主動發揮宏觀調控的作用并轉變職能,由管理者的姿態轉變為協助者。借鑒國外實踐經驗,結合各高校現狀,從實際出發,依托學校、企業、社會資源,搭建實踐平臺,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多層次、多緯度地有效整合資源,強有力地鞏固社會實踐作為聯系、溝通、協調的橋梁和紐帶作用。

5.榜樣引領活化機制,完善考評表彰制度。

目前,許多高校對實踐成效的考評表彰依舊粗糙,對何時評價、如何評價學生和指導老師的社會實踐成果尚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一方面這是由于社會實踐本身涵蓋面十分廣闊,評價體系很難做到統一,另一方面,由于社會實踐類型和形勢的快速發展,原有的評價評判標準已經不再適用了。因此,各高校在著力于建立更加系統、更加全面、更加科學的社會實踐教育管理體系及運行保障機制的同時,應該注重針對實踐的質與量的長效評價機制,多方面考評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的綜合表現。在積極引導重點團隊實踐的同時,高校應該更加清晰地意識到其榜樣的意義,利用重點團隊帶動普通團隊、普通個人,以面帶線、以線帶點,全面激活社會實踐的多層次、多維進行,保證社會實踐在高校中的活力和價值。高校有關部門及時做好信息的采集和反饋,采用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相結合的形式,將社會實踐項目作為考查學生德、智、體綜合測評的指標,并激發指導教師的積極性。通過建立完整的激勵機制,保證社會實踐的自我驅動和長效運作。

三、結語

從完善實踐規范化角度來說,隨著實踐的場所基地化、內容科學化的落實,當代大學生實踐的規范化、多元化、科學化進程將加速發展。而這些趨勢在帶給大學生更高的生活姿態的同時,也對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參考文獻:

[1]周愛國.關于培養大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

[2]劉海存,朱興同.論權威在高校學生管理中的作用[J].高校輔導員,2012(1):61-63.

[3]宮留記.布迪厄的社會實踐理論[D].南京師范大學,2007.

[4]劉同國,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現狀與發展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

[5]周揮輝.對加強和改進高校宣傳工作的幾點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7(5):46-47.

[6]盛冰.高等教育的治理:重構政府,高校,社會之間的關系[J].高等教育研究,2003,24(2):47-51.

[7]貝麗靜.政府職能缺失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實踐活動的影響[J].經濟研究導刊,2012(11):239-240.

篇6

【關鍵詞】移動平臺 英語學習 能力提高

一、前言

英語是一直伴隨我們學習成長經歷的一門學科。可以說,在上了大學之后,非漢語言文學類的專業對語文的學習已經很少了,而眾多文科類的專業,也已經告別了數學的學習。只有英語,無論你是學習什么專業的,對其的要求都很高。很多用人單位,也明確說明了只要通過四級或六級的畢業生。但是在進入大學之后,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不適合靈活的大學時間安排。只憑老師上課講,學生能夠吸收到的知識也已經很少了。現在,對于大學生而言急需的就是尋找一種新的學習方式,提高自己有關英語方面的學習能力。而結合現在的技術水平的發展,通過移動平臺進行英語方面學習的技術已經成熟。本文也是想通過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找出不足之處,進行思考和改正。

二、大學生利用移動平臺進行英語學習的不足

1.英語學習的效率低下。很多大學生因為剛上大學,自主學習的能力還不夠,加上利用移動平臺進行學習是一種新的學習方法,與之前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背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在一開始的時候很多大學生學習的效率并不高,打開手機后,也可能只是看看微信,刷刷微博,或者玩各種各樣的手機游戲,而真正花在學習上的時間并不多。這樣的話,只能是白白浪費時間,學習的能力不能有絲毫的提高。而且還會有一部分的同學,認為自己打開手機就是學習,而忽略了學習的效率問題。可低效率的學習只會造成時間的浪費,對于處在寶貴人生期的學生來說是得不償失的。

2.移動平臺的選擇錯誤。隨著技術的發展,進行移動平臺開發的開發商也有很多,進行英語教育類學習的也有很多。而很多大學生在進行選擇的時候,沒有進行很好的對比,只是草率的選擇了頁面比較漂亮或者是操作比較順手的。但在進行學習的時候,準確性確實十分重要的。很多移動平臺的開發商并不是長期進行英語專業教育的,他們的英語學習教育很落后,學習資料也很陳舊,并不能適應現在快速發展的英語學習形式。在進行語法講解和單詞解析時也有很大的可能出現錯誤。所以大學生在進行選擇的時候,要考慮到開發商的能力,綜合的進行思考。

3.對提高學習能力的收效甚微。很多大學生在利用移動平臺進行學習的時候,也只是機械性的進行學習。在進行聽力練習的時候就只是在聽聽力;在進行單詞記憶的時候就只是在背單詞。但其實,利用移動平臺進行學習的時候,可以很好的提高英語自主學習的能力。換言之,我們不能只是利用這些移動平臺單純而機械的進行學習,而是要從這些學習中考慮到要如何應用到接下來的學習中。提高自己進行英語學習的能力。

三、在提高大學生英語學習能力方面的作用

1.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相比于大學之前的填鴨式教育,上了大學之后,學生自己可以把握的時間更多了。如何利用這些時間更好的進行學習,成了大學學習成功與否的關鍵。可是有很多學生難以把握住這些時間,而是在無所事事或者玩樂之中度過了。而通過對移動平臺的應用,其實就是告訴大學生,進行學習的方法和渠道有很多,不僅僅是通過老師上課的講解。同時,通過其他方式進行的學習能獲取到的知識也是更廣泛和全面的。也就是說,通過移動平臺進行學習,不僅僅是為了聽多少聽力、背多少單詞,而是養成自主學習的能力。這樣,大學生在沒有老師講解的時候,也會養成通過上網、圖書館查詢等方式進行知識的攝取。而能夠養成這樣自主學習的能力,對于大學生而言是更加重要而且受益更大的。

2.學習利用零散的時間。大學的時間,相比于初高中的時候更加的分散。兩節課中間的空閑時間、午休的時間和社團活動之間的時間也有很多,但是對于大部分學生而言,這些時間都太短了,很多人在沒有注意到的時候就把這些時間白白的浪費掉了。可是根據實驗研究表示,如果能把這些時間都利用起來,一天只用五分鐘的時間進行小說的創作,一年下來都能寫完一部幾萬字的長篇小說。而在整個大學之中,我們面臨的零散時間可不止五分鐘。只是我們不知道如何更好的利用起來。但當我們利用移動平臺進行學習時,其實就是利用零散的時間進行的學習。能夠養成利用移動平臺進行英語學習的習慣,相信也能提高利用零散時間進行英語學習的能力。

總之,在時代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已經滿足于墨守成規的學習。我們需要不斷的進行創新,找出新的學習方法。而且英語知識是不斷發展的,我們只是單純的學習會一種英語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需要的是進行學習方法的學習,有效的提高自己英語學習的能力。這樣我們才能不被飛速發展的英語知識拋棄。而且在上文中我們也分析了移動平臺對提高英語學習能力方面的不足和作用。相信未來,可以有越來越多的人,通過移動平臺有效的提高自己英語學習的能力。

參考文獻:

篇7

Abstract: The paper takes Guo-ming Chen's theory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Combining the unique cultural attitude and learning strategy, the paper proposes an improved way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catering for the face, and ambition of Chinese students.

關鍵詞: 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模式

Key wor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training;approach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09-0262-02

0 引言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外語教學關注的一個主要問題是到底讓學生學到語言能力還是交際能力。隨著交際法的日漸盛行以及對于語言和文化關系研究的廣泛開展,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開始把注意力轉向了后者。1995年,美國外語教學委員會在其制定的“美國外語教育標準”中將社會文化知識教學明確規定為外語教學的組成部分[1]。2004年我國教育部頒發的《大學英語課程要求》也明確了大學英語以跨文化交際為其主要內容之一[2]。然而,我國的外語教學長期以來按照傳統外語教學的路子,大量講授語法,導致了在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方面的欠缺,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仍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由于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界定及關注的角度不同,學者們的理解也各不相同,但都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至少包括基本交際能力、社會文化能力和跨文化語用能力。基本交際能力有言語和非言語交際能力、言語行為能力和交往能力之分。社會文化能力通過交際策略運用水平來體現。跨文化語用能力則包括目的語文化知識、文化常識、文化意識和文化差異敏銳性。

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關鍵問題之一是獲得有效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模式。因為學者們自身的文化背景和各自所處的文化環境不同,所要解決的任務不同,他們提出的方法也不盡相同。還有就是文化我族中心主義作祟,許多學者未能覺察具體模式背后的文化邏輯,導致他們認為普遍適用的模式事實上在有些地方行不通。

1 國內外相關研究

關于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模式,Gudyunst,Hammer和Wiseman早在1977年就提出了文化知識法、行為法、情景刺激法,強調知識與技能并重[3]。Chen和Starosta(1998)在比較了以前各種模式后,提出了課堂模式、模仿學習模式、文化自覺模式、行為養成模式、互動模式和角色表演、案例研究、關鍵事件、文化吸納、模擬等培訓方法[4]。他們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包含個性品質(personal attributes)、交際技巧(communication skills)、心理適應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和文化意識(cultural awareness)四個維度。

Chen和Starosta所提出的這個含有四維度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模式中,每一個維度又包括了許多內容。就個性品質來說,這一維度包括自我揭示(self-disclosure)、自我意識 (self-awareness)、自我概念(self-concept)和社會關系(social relationship)四個層面。自我揭示反映個體向交際對象以公開\得體的方式展示自身信息的意愿度,它所揭示的個人信息必須是重要而且聽話者此前所不知情的,這才能給對方一種真誠和覺得得到重視和信任的感覺。自我揭示被認為最能體現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深度和廣度,表明交際者已經從最初的較為膚淺的接觸發展到了更為親密的個人友好水平。自我意識屬于一種自我監控、自我審視的能力,它有助于交際者順利地適應另一種文化。Snyder的研究發現具有高自我意識的人會關注自己在社交場合行為是否得體,注重隨機應變,能夠較好地控制和調節自我展示的形象,注意修正自己的行為以適應不同的要求或環境。自我概念指的是人們如何看待自己,它不但影響著整個交際過程,而且關乎個人對交際環境的認識。他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自尊。在Adler和Towne看來,一個高度自尊的人更能給他人好評并且很容易被對方接受,在受到關注的情況下表現更穩定,與上司相處時感到愉快,對來自他人的負面評價能夠較好地進行辯解。

Chen和Starosta認為交際技巧由信息技巧(message skills)、行為靈活性(behavioral flexibility)、交際管理(interaction management)和社交技巧(social skills)。信息技巧要求交際者不但對交際對象的語言能夠很好地理解,并且要對人家的非言語行為敏感,能夠識別其中的文化意義。在不同的交際環境采取采取適合的交際行為就是行為靈活性,包括體現交際者身份的語調和措詞,也包括享受交際活動過程。交際管理體現話輪轉換、主動開始一場談話并能夠得體地終結會話。心理適應是一個復雜的文化適應過程,它考驗著交際者在新的文化中生存的能力。這其中大到如何克服文化休克,小到應對孤獨感、焦慮感、人際關系摩擦和壓力的化解等。文化意識涉及到理解目的文化的風俗習慣,了解對方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這種自覺意識有助于發現交際對象不同于自己的文化線索,進而理解他們的文化地圖,然后改變自身的行為模式與對方保持合作一致,達到順利進行交際的最終目的。

結合這個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模式,以建成多學科發展的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商洛學院在培養自己的學生的文化素養,包括跨文化交際能力。

2 系統培養模式

2.1 培訓內容 培訓內容可以是學生畢業后出國留學或工作所需要的東西,包括中國文化與西方基督教文化,尤其是民俗文化。也可以是鮮活案例,涉及吃喝拉撒睡,生老病死養,或者反應深層次的信仰、價值觀、行為模式,等等。

2.2 培養重心 培養的重心應當更多關注培養英語思維能力,因為思維方式是溝通文化與語言的橋梁。其次,注意培訓方式和培訓層次。對于有長期在目的國居住、生活、求學的人和短期旅行或打工的人,他們的需要是不同的。所有的培訓都應當以夠用為原則;“夠用”對于不同目的的人,內容、程度都應當有所不同。

2.3 培訓方式:培訓方式可以采取專題研究和系統講授,以及情景模擬、電影等方式。其中最主要的還是知識灌輸和案例分析,教會學生在具體情況下學會適合的反應。

3 結論

外語教學中的跨文化教學和文化能力培養能夠提高學生跨文化敏感性和能力,在語言教學中融合文化教學是可行、有效的。目前大學生的文化能力水平還比較低下,學生對于非語言行為所蘊含的內容掌握不夠;又不善于將深層文化知識運用于同常跨文化交際。很多教師沒有把文化作為一種第五維面的能力加以系統培養。要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這些工作都是需要迫切解決的。

參考文獻:

[1]肖建芳.美國外語教育改革及其啟示[J].中小學外語教學,2002,(5):5-8.

[2]蔡基剛.《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的銜接性和前瞻性[J].外語界,2004,(5).

篇8

關鍵詞:大學生;自主能力;畢業設計

中圖分類號:TP39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11)04-0941-02

Thinking about some College Student Self-controlling Ability from Graduation Project

WAN Xiao-xia, CAI Chang-an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Yancheng Normal University, Yancheng 224002, China)

Abstract: graduation project is last stop for college student to study in the campus. The paper tells us that college student self-controlling ability shows to be low, whose student's major is computer. According to the phenomenon, some reasons are given, and some advices are taken to improve their self-controlling ability.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 self-controlling ability; graduation project

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暫行實施辦法規定,本科生授予學士學位需要達到的要求是:完成教學計劃的各項要求,其課程學習和畢業論文(畢業設計或其他畢業實踐環節)的成績,表明確已較好地掌握本門學科的基礎理論、專門知識和基本技術,并且有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或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初步能力[1]。可見畢業設計是考核學生的重要環節,它是對學生專業素質和實踐能力的綜合訓練[2]。在畢業設計的整個過程中,有部分學生體現出自主能力較差的問題。本文針對畢業設計指導過程中發現的問題思考如何提高這部分大學生的自主能力。

1 部分大學生自主能力較差的表現

對于計算機專業大學生來說,畢業設計所做的任務大多數是進行應用系統的設計與實現,任務書主要要求學生對系統進行分析、設計并運用相關的技術加以實現,在畢業設計的過程中,部分學生表現出自主能力較差,這一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1 存在依賴心理

部分大學生的依賴心理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網絡的依賴,二是對他人的依賴。

計算機網絡的發展給學生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問題。有部分學生為了完成任務,不是親自進行需求分析、設計系統框架,而是直接下載網絡上的共享資料,這種依賴網絡的行為使這部分學生不能在實踐過程中提高自己的自主能力。

另外,大學生這一名詞賦予其特殊的使命,原香港中文大學校長金耀基說:學生在大學里,實際上是學四種東西,一是學怎么讀書,二是學怎樣做事,三是學怎樣與人相處,最后是學怎樣做人。僅從學習這方面來講,即讀書,學習怎么讀書,學生要知道如何去學習,但實際上,部分學生在設計過程中,只要碰到問題就詢問指導教師或詢問其他同學,而不去主動思考或查閱相關資料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這種過人依賴他人的心理也讓他失去很多鍛煉自己的機會。

1.2 缺少自信

古羅馬法學家西塞羅曾說:自信是一種感覺,有了這種感覺,人們才能懷著堅定的信念和希望,開始偉大而光榮的事業。這說明自信心具有重要的作用,這在大學生的身上體現得很明顯。學生對自己有信心,他總會很努力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把大問題分解成小問題逐個解決。在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往往會給學生帶來一種成就感,這樣可進一步激勵學生去解決下一個問題,實踐的深入使得學生積累了一些經驗,這也對下一步的工作產生促進作用。而有些學生在畢業設計過程中,表現得不夠自信,總覺得困難太多,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去解決所遇到的問題,甚至懷疑一些相應的措施,以致找出很多借口不愿意去嘗試,這使得他們積極性下降、害怕失敗,從而畢業設計往往不能嚴格按計劃進度執行。

1.3 動手能力不強

工科專業的特點決定它對實踐的要求比較高,需要將專業技術和具體應用聯合起來,學生必須動手做實驗,從實驗的結果中體會相應的技術原理和技巧。因此,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應該自己主動去發現問題,尋找問題的解決辦法,才能掌握相應的技能。在畢業設計過程中,大多數學生根據系統要求做系統分析、設計、動手等一系列的活動,在這些活動中,學生的動手能力得到較大的提高,但也有部分學生往往不能做到這一點。

2 部分大學生自主能力較差的原因

這部分大學生自主能力較差受諸多因素的影響,而且這是一個長期影響的結果,本文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2.1 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對一個孩子的影響是終身的,現在的大學生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從小在家里就有“小皇帝”“小公主”的特權,很多事情幾乎都是父母或祖父母包辦,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沒有獨立自主的概念,很多事情都可以由別人做,這種觀念在他的思想中慢慢地形成了,進而將其帶到學習和工作中,一旦將一些任務分配他們去獨立完成,則明顯表現出自主能力比較差的弱點。

2.2 環境影響

據國家統計局資料[3]顯示,現在在校大學生的數量每年都呈上升的趨勢(如表1和圖1所示),由于教師少學生多這樣的現狀,很多教師不論是體力還是腦力,負擔較重。加之現在大多高校對教學和科研的重視度都在提高,相對來說,教學的質量就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2.3 自身人生觀、價值觀

個人的行為取決于思想的指導,大學生也不例外。大學生自身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會對自己的行為起到一種導向的作用。當前,絕大多數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是積極向上的,他們在學業上努力學習,同時不斷獵取社會科學知識來充實自己,擴大知識面的同時也學習如何為人處事,為以后適應社會工作做好準備。然而,由于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市場運作法規和秩序還不是很健全,社會上由些的不良思潮,少部分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向“自我”傾斜,對金錢和名利看得比較重,放松了自己學習的積極性,這對學生個人發展起到一種消極作用。

表1 普通高校在校大學生人數

圖1 普通高校在校大學生人數增長曲線圖

3 提高部分大學生自主能力的措施

這部分大學生已經成人,很多觀念和習慣已經在入校前形成,但并不代表他們的性格和個性完全定形。有時,我們還是可以通過各種方式來引導學生,糾正學生的一些不良習慣,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如何培養大學生自主能力可從以下三點入手。

篇9

【關鍵詞】創新性實驗 創新能力 學生主體地位

本項目是*基金項目:江西省高校教改省級立項課題“基于目標引導的畢業設計質量保障體系的研究與實踐”(編號:JXJG-10-6-10)和*江西理工大學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大型回轉體零件形位誤差精密化測量技術的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21世紀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創新能力是新世紀人才的核心競爭力,高校肩負著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任。大學生創新性實驗活動自開展以來受到了大多數參與學生的歡迎和肯定。但如何安排大學生在參與創新性實驗計劃的同時兼顧專業知識的學習,如何提高項目實施的效果,讓更多大學生認可它并從中受益,最終形成有利于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創新教育模式,是高等院校教師面臨的重要課題。

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要樹立大工程觀,以科研為依托

“大工程觀”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院長喬爾?莫西斯提出的關于工程教育的思想,要求工程教育要為學生提供綜合的知識背景,強調工程的實踐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性[1]。因此,在選擇實驗項目時要以科研為依托,并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要體現創新性實驗項目的先進性。順應學科的發展方向,以學生的興趣為導向,引導學生了解該學科專業的最新動態。

第二,要體現創新性實驗項目的合理性。結合學生的知識背景和特點,選擇與學生以往學過的知識有一定銜接的項目,選題難度適中。

第三,要體現創新性實驗項目的可行性。結合教師的科研工作來選題,一方面有教師科研實力來支撐,另一方面有科研平臺來支撐,使項目的最終實施有保障。另外,學校向參加實驗的學生開放各類實驗室和實踐基地,學生可以免費使用各項設施,以此拓寬實踐空間。

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要樹立多元教育觀,以學生為主體

大學生創新性實驗項目要以學生為主體開展和實施,鼓勵學生按照自己的思路進行嘗試,培養獨立的思考能力和良好的創新理念[2]。筆者認為教給學生科學的方法、步驟和態度比取得正確的實驗結果更為重要。

以本課題組為例,由五個同學組成的團隊根據各自優勢選擇了研究的方向和重點,分為總體設計、硬件設計、軟件設計、數學模型建立、誤差分析等五個方向。這些同學各有研究重點但同時又需要相互配合,由同學們按照自己的思路進行嘗試研究,然后定期向老師匯報項目進展情況、問題、下一步計劃等。而學生通過參與教師的科研活動,既開闊了視野,又完善了知識結構,學習由被動變為主動,學生的品質和責任心得到修煉,意志力得到磨煉,培養和提高了科學的研究態度、認真踏實的工作作風和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3]。以本課題組為例,機械基礎好的學生分配他們設計機械裝置和繪圖;數學基礎好的學生分配他們建立數學模型;計算機應用能力較強學生負責設計程序等。通過充分發揮學生的特長,讓學生獲得成功并體驗成功,才能挖掘學生的創造能力。

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要以目標為引導,建立有效的監控機制

我校測控專業開展的大學生創新性實驗,是以畢業設計目標為引導,以創新性實驗為平臺,打破專業與部門界限,通過專業課程的任課教師與前續課程和實踐環節的任課教師共同確定各相關環節的教學要求,并參與大學生創新性實驗有關內容的指導工作。這種分階段負責的方法,有效保證了教學質量。

另外,在對學生的評價上建立了以注重過程為核心的大學生科技創新成果評價體系,注重對學生個人素質、能力的評價,并且加大課外實踐成績在綜合成績中的比重,建立由教研室、指導教師、學生組成的“三位一體”監控機制,對大學生創新性實驗進行全過程、全方位的監督檢查與信息反饋,“三位一體”的監控機制能獲得和諧的氛圍和較為科學的評價。

結束語

創新性實驗計劃是順應時代要求的教育計劃,在大學生創新實驗中利用好科研優勢,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大膽創新、勤于思考、勇于實踐是提高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必由之路。高校教師肩負著神圣的使命,要認真總結大學生創新性計劃實施過程中的經驗和教訓,以實現培養創新型人才為目標,為建設21世紀創新型國家而努力奮斗。

參考文獻:

[1]劉春林.以‘大工程觀’為指導構建高校實踐教學新體系[J].江蘇高教,2010(3):78-79.

[2]安勇.基于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的思考[J].黑龍江高教研究.

[3]姚文軒.運用大學生創新實驗計劃培養創新能力的實踐與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0(2):94-96.

作者單位:羅小燕 江西理工大學機電工程學院 江西贛州

篇10

論文摘要:要提升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應從基礎性素質、專業性素質和創新性素質三部分著手,明確技術與藝術的關系,提高藝術實踐的力度。 

 

當前藝術設計專業改革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對學校來講,培養什么樣的人才能夠適應社會的發展,是亟待解決和重新思考的問題。我們認為,具備良好的文化素養、獨特的審美視野、綜合的創新思維方法和熟練掌握本專業技術能力的綜合素質,應該是高校設計藝術人才的培養目標。從素質教育的思想來看,高質量的設計人才應是知識、能力、素質的和諧與統一,要求學生既有較強的專業知識,又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尤其能適應社會生活、獨立思考,并具有創新意識的科學精神。 

一、合理設置課程 

目前,大多數學校采取的學科課程:一是設計基礎課,二是專業設計課程。 

我們知道,設計基礎課程在藝術設計專業起到奠基作用,它對學生創造意識的培養與專業潛能的訓練具有獨特的作用,它在教學中的先行性與普遍性及對以后的專業課程,如廣告、室內設計、書籍裝幀等專業的影響力,說明了它的重要地位。 

(一)對基礎課程的設置 

讓基礎課程融入到專業課程當中去。例如,素描課程,可根據不同的專業方向進行不同側重點的內容設置;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把重點放在空間結構上,動漫專業的學生放在物體造型上。不同專業的培養方向是不相同的,這樣才能讓學生達到一專多能的目的。 

(二)對專業課的設置 

強化專業特點,化整為零,讓學生可以在相對完整的時間段里去體驗實務,深入研究,體會和消化課堂教學的內容,可以有相對集中的時間學習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并將知識連貫起來。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三)重視實習教學,貼近學科前沿,加強實習基地的廣泛性、多樣性 

根據藝術設計市場需求大、更新快、時間性強的特點,讓學生多去了解現代科技設計手段,熟悉傳統手法與新型的材料工藝,觀察設計家的表述手段,開闊學生眼界。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通過親力親為的教學形式加強學生的實戰經驗。 

二、提高教學的開放性 

開放教學,倡導個性表現,能夠幫助學生發展自我意識,充分調動他們的思維方式,更好地促使他們產生創造力,從而達到在教育活動中培育、完善健全人格的目標。 

在教學輔導中,只有重視個性化的教育,強調主觀感受,才可能給學生一個開放的,順其個性任其表現的空間,讓他們始終在一種輕松的氛圍內表現自己,感到藝術設計教學活動是一件很自然、很自由、很快樂的事。開放式教學輔導注重的是活動的過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發學生的藝術沖動,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藝術感受,都能自由地表達他對客觀事物的理解。教師要不斷鼓勵學生勇于表現自己,開放學生的觀念,激發他們的表現欲望。努力讓學生們樹立這樣的意識:只要我大膽地想、設計,用我的作品表達了我的感受,那就是成功的嘗試。 

為滿足每個學生的學習需求,形成適合不同個體的開放學習形式,營造一個開放的學習環境對學生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例如,聘請一些專家到學校進行講座,組織學生經常參加一些國際國內的設計比賽,加強和兄弟院校及相關其他專業領域的交流,為學生創造一個開放的、具有濃厚設計氛圍的教學環境。在課堂上,傳統的教學組織形式大大限制了師生交流、生生交流。教學中,采用自由組合的小組合作教學形式,為他們創設敢于表現、樂于表現的空間,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如在室內設計課程教學活動中,可以讓全班同學分成小組,組里的每位成員負責一個空間的設計,從最初的方案草圖階段到最后的定稿階段,全部由小組成員相互商討完成。無論是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還是表達能力、學習與自我發展能力都能讓學生有所提高。 

三、正確對待電腦與手繪的關系 

在這樣一個信息化的時代,電腦占據了重要的位置。設計專業的學生運用電腦進行設計并反映最終設計成果等,電腦技術無疑給傳統的設計及其設計教學方式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電腦技術是把“雙刃劍” 

電腦技術在設計學科中的廣泛運用,帶來了設計方法和觀念的變革,成為設計和創作的新趨勢和新動向。首先,電腦虛擬技術的發展和在設計領域中的應用,使設計作品能綜合藝術、結構、工藝、技術、材料、經濟等多方面的因素,以謀求最佳、最完善的視覺效果。如建筑大師弗蘭克·蓋里(frank gehry)所設計的迪斯尼音樂廳,在最初傳統模型構思的基礎上運用電腦虛擬技術來檢討、完善和深化,最終完成傳統二維圖紙所無法表現的具有戲劇般的形狀、動人心弦的建筑設計作品。其次,電腦技術亦使傳統的設計觀念受到沖擊。電腦還是一種能夠激發設計創作靈感的發生器,是獲取全新的、非傳統設計程序和觀點基礎上的造型形態的有效手段。 

然而,如同一切高新技術一樣,電腦技術在藝術設計學科中的運用亦存在著眾多的負面效應。如電腦技術帶來了設計的“異化”,反映在具體的設計中即為重“表現”輕“設計”,設計方案變成了電腦效果圖;學生設計時在電腦效果表現上所花的時間大大超過設計方案構思的時間,重“結果”輕“過程”的情形十分嚴重。又如,電腦技術其本身特點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設計思考過程“幻想”的翅膀,國內有位設計師曾說過設計是讓“不可能”變成“可能”的過程,我對這個觀點十分贊同,但電腦技術及其軟件其本身的局限和操作者的水平影響了設計構思,扼殺了方案構思過程中的轉眼即逝的設計靈感,讓使用者不得不放棄方案初始階段的模糊性和隨機性,而向電腦“投降”,使設計藝術創作變成簡單的工業化“生產”。再如,在設計教學中,學生過分依賴電腦和沉湎于電腦,忽視了嚴格的基本功訓練,對設計徒手草圖的訓練和運用失去了應有的熱情和追求,最終導致設計分析、思考、創作能力的喪失,也使學生設計素養降低。 

(二)手繪效果圖能提高創造性 

設計徒手草圖實際上是一種圖示思維的設計方式。在一個設計的前期尤其是方案設計的開始階段,最初的設計意象是模糊的,不確定的。而設計的過程亦是對設計條件的不斷“協調”,圖示思維的方式即把設計過程中的有機的、偶發的靈感及對設計條件的“協調”過程,通過可視的圖形將設計思考和思維意象記錄下來。而作為電腦,其保持精確數據概念的特點——點、線、面、形體在屏幕上的明確和肯定的顯示,扼殺了方案構思設計階段設計思維的模糊性和隨機性,亦不符合設計初始階段的設計思維方式及其設計的表達。顯而易見,電腦無法替代創造性思維活動。 

設計是一個解決問題和協調矛盾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兩個內容十分重要。一是發現問題、解析問題;二是對所解決的問題答案進行評價。前一個內容是后一個內容的基礎和做好一個設計的前提,亦是目前設計教學中一個十分薄弱的環節。對于學生缺乏想象構思和創造的能力,利用設計徒手草圖的訓練——圖示思維的設計方式,將有效地提高和開拓其創造性思維能力。實踐證明,國內外的許多優秀設計師和設計大師均精于此道,出色的圖示思維亦是他們的成功之道。 

高技術的確給設計及設計教學帶來了許多幫助,電腦技術帶給設計的變革也毋庸置疑。但電腦不是“一切”,它無法替代我們的大腦,無法替代設計的創造性思維,電腦只能是我們進行設計的好幫手。在設計教學中,加強設計徒手草圖的訓練,通過腦—眼—手—圖形的有機的、不斷的形象化思考和再觀察、再發現和再創造的過程,有助于提高學生觀察問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以及綜合的設計修養,能使設計者產生更多的新構思和新創意。 

四、對于實踐能力的培養 

目前中國藝術設計專業的實踐教學仍然是十分薄弱的環節,大多停留在手繪表現和計算機表現,而與設計實踐密切相關的實踐教學(工作室教學)十分薄弱,投入明顯不足。針對設計藝術教育的本質特點,設計藝術的實踐教學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在教學改革中的成果也說明了加強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基本途徑之一。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采用教學與實際應用緊密結合的方法——在實踐中教學,在教學中實踐。結合實習基地讓學生邊學邊做、邊做邊學,了解今后實際工作崗位中的需求,有針對性地培養。通過實踐教學使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 

(1)充分利用資源優勢,把課堂實習、課程設計、畢業實習等環節引入教學計劃中,增加了現場教學實習環節,加大實踐能力的考核力度。借鑒學科課程設置特點,加大實踐課時與教學力度,在實踐中培養學生觀察問題能力與團隊合作意識。 

(2)加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在裝飾材料與結構工藝、模型制作、家具設計、絲網印刷、建筑與家具測繪等實踐性教學環節中,設定學生自學內容,并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實踐完成相應設計作業,促進學生自我完善,在實踐中提高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 

(3)組織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和工程實施;綜合創作訓練和畢業設計以工程“實題”真題真做,強化學生實際設計能力和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學生在實踐中增加了才干。 

(4)建立校內外設計、實驗實習基地,在“實戰與演練”中完善創新能力。 

(5)鼓勵學生在實踐中檢驗自己的創新能力、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如手繪大賽、攝影比賽、廣告設計大賽、網頁制作等專業競賽,學校也對教師和學生制定出相應的鼓勵政策。 

五、加強學生文化素質的培養 

(一)素質教育的內涵 

是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目標的教育,它包括思想素質教育、文化素質教育、心理素質教育、身體素質教育和勞動素質教育等五個子系統。文化素質教育是加強素質教育的重要基礎。這是因為:第一,文化素質對思想道德的形成和確立有著重要的基礎作用。第二,文化素質對提高學生身心素質也有密切的關系。文化素質較高的人熱愛生活,珍惜生活的價值和意義,重視身心健康,易于形成健康的人生態度、科學的思維和良好的生活方式。第三,文化素質對于專業素質的提高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為學生學好專業奠定文化基礎,有助于學生提高理解能力和藝術技能。 

加強學生文化素質的培養,主要是指:加強學生的文化基礎知識以及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教育,以提高他們的文化品位、審美情趣和科學精神。 

(二)專業學習與提高學生文化素質的契合點 

藝術設計專業的專業課程中蘊涵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教師在講授專業課時,要有意識地將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貫穿于專業教育始終,把與素質教育的有關內容滲透到專業課程教學中去,充分挖掘和發揮專業課對人文素質養成的潛移默化作用。 

1. 對性格的塑造 

藝術設計的大學生大多20歲左右,是一個人的性格形成期,專業課對其性格的塑造有一定的幫助。法國美術家羅丹說:“美,就是性格!”藝術設計的多門專業課無不浸潤著對完美性格的塑造。 

2. 對氣質的培養 

在藝術設計教學當中,我們常常講到形式美。所謂形式美,就是體現造型規律的審美對象的外在形式,它能被審美主體所直接感知,并誘發相應的生理、心理反應。它通過主體審美感受力的中介作用,影響神經系統的興奮與抑制過程,與具有“動力特征”的氣質產生“同構”對應,從而使特定氣質得到相應的強化。 

3. 對人文知識的培養 

藝術設計專業的大學生很少接觸人文科學方面的知識,他們往往對文學、歷史、哲學、地理、數學等缺乏興趣,因此作為教育者必須在這方面引導他們。在專業課上,老師可以有意提出一些傳統的、文化味極濃的選題,讓學生在查找與這些選題相關的資料時,吸收這方面的知識。如書籍裝幀課可以布置類似于給四大名著作封面設計的作業。同學們在準備當中至少要了解中國古代四大名著大概寫的什么內容,有的同學還會找這四大名著評價的文章來讀,吃透名著的背景、成就等方面的內容,這樣,無形中學生的文學修養也提高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