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藝術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6 13:04:3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教學藝術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藝術設計專業主要是為用人單位培養具有良好藝術修養、藝術設計與表達能力,并具備一定相關技術知識的寬基礎、高素質、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藝術設計專門人才。藝術設計專業的社會實踐性特征十分突出,構建實踐教學體系時要將強化社會實踐能力、培養專業技能作為實踐教學的側重點,在專業教學中不僅要穿插大量實踐教學環節,更重要的是要將這種“實踐”在社會生活、行業企業實際工作中體驗,培養獨立設計能力和創新思維,深入挖掘適應社會需求的高素質藝術設計專業人才的實踐教學體系。目前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的實踐教學雖歷經改革,但仍不能適應該行業發展的需求,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①實踐教學環節沒有形成完整體系,學生的專業實訓課程、畢業設計、頂崗實習等實踐教學環節重復多,學生常專注某個工作崗位技能,難以提高綜合職業能力。②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和課程標準的確定企業人員參與較少,人才培養目標和實踐教學內容與行業企業需求存在一定差距。③從事實踐教學的師資隊伍薄弱,多數高職院校實踐教學的師資主要由年輕專業教師擔任,他們往往缺乏在企業工作的一定經歷,影響了實踐教學質量。高職院校與行業企業之間缺少良好的溝通協作關系。專業實踐教學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從簡單到復雜,從一般到先進,從單一到綜合,并貫徹于整個教學過程,使學生逐步掌握適應行業企業崗位要求的職業技能,逐步形成專業實踐能力與操作技能等綜合實踐能力有機結合的教學體系。
二、創新創業園與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教學相結合的策略
(一)采用“全過程雙導師”教學
“全過程雙導師制”即在學習的全過程中為學生配備2名實踐指導教師的制度。2名實踐指導教師中1名是學校的專業教師,另1名是校外企業的指導教師。2名實踐指導教師共同負責學生的專業實訓、工學交替及頂崗實習。藝術設計專業最主要的特點是要培養學生具有一線的工作能力、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除了需要有校內專業教師的理論指導外,更需要具有豐富社會行業經驗的校外企業指導教師進行實踐指導。“全過程雙導師”教學理念體現在時間和空間兩個層面,時間上要貫穿于大學的3年間,空間上要拓展到未來的職場。在大一階段,從入學教育開始,安排企業校外實踐指導教師給學生開設講座、帶領學生參觀企業環境、參觀創業工作室及創新創業園,使學生初步了解專業實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大二階段安排學生到企業進行工學交替實訓,使學生初步體驗專業實踐的大致過程;大三階段進入社會頂崗實習,使學生初步具備就業崗位的實踐能力。這些實踐教學不是孤立進行,始終與其所學課程緊密相聯,期間既有校內專業教師的理論指導,也有校外企業教師的實踐指導。創新創業園的建立,為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引入“校外企業實踐導師”提供了便利的途徑。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的創新創業園又名“信息產業園”,是由20余家企業組成的校外創新創業教育基地。2011年7月被常州市科技局認定為“常州市科技企業孵化器”,是學院大學生創業實訓、項目孵化的重要基地。創新創業園內安排1名企業資深人士擔任校外實踐指導老師,學生的工學交替、頂崗實習可以在創新創業園中進行。校內專業實踐指導教師和創新創業園內的校外實踐指導教師分工明確,各有職責。校內實踐指導教師主要負責學生實踐期間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專業理論指導,培養學生掌握自主學習方法和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創新創業園內的校外實踐指導教師主要負責學生實踐期間職業能力培訓指導,把企業成功經驗和設計理念傳授于學生,提高學生實際操作能力,讓學生提前了解社會行業發展要求,找出自身差距,彌補課堂理論學習的不足。通過“全過程雙導師制”與創新創業園結合,讓學生在創新創業園的工作環境中接觸企業資深人士,使學生了解專業發展現狀和前景,提高職業道德觀,增強專業學習興趣,培養創新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提高綜合素養。
(二)結合學生社團、特長生工作室
篇2
[關鍵詞]小學美術;趣味;教學藝術;創新
美術是一門藝術性、綜合性較強的學科,教師在小學階段美術教學的重要任務不是將學生塑造成一個美術家,而是要讓他們在繪畫與創作中學會繪畫的基本技能,獲得愉悅的情感體驗,讓他們享受繪畫創作的樂趣。因此,要想在美術課堂中提高教學效率,教師必須深入研究美術課堂的教學藝術。下面,我就美術趣味課堂的教學藝術方式談談幾點看法。
一、利用一體機教學資源,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一體機作為現代化教學的主要載體,它是完成教學多緯目標和教學內容的橋梁。課堂教學中,教師運用一體機輔助教學,不僅能刺激學生的聽覺和視覺,而且能有效喚起他們的情緒、思維和興趣。運用一體機教學是現代美術課堂教學改革的必然發展趨勢。在美術課堂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應采取多種方式,充分利用一體機的針對性、交互性、直觀性、動態性、可重復性、大容量性等種種優勢,打破時間、空間、地域的界限,使學生畫有所托、想有所依,以最佳的狀態進入美術教學活動中。例如,在色彩基礎知識的學習中,從三原色到三間色再到復色的調配,我運用了三維動畫課件。首先,我設計了紅、黃、藍三個福娃,在三個福娃互相碰撞玩耍的過程中,很快產生出橙、綠、紫三個福娃,再由三間色的三個福娃相互碰撞產生了多種復色。這種形象、生動、富有趣味的課堂,不僅降低了美術基礎知識的抽象性,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更好地實現了教學的多緯目標,提高了美術課堂的教學效率。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一體機教學,激發學生對繪畫的創作欲望,開啟他們的思維大門,喚起他們的靈感,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學科整合,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美術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美術教學活動應以學生學習活動的方式來劃分美術學習的領域,加強學生學習活動的綜合性和探索性,使美術課程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緊密相連。”美術趣味教學應從學生的生活出發,結合各學科之間的橫向聯系,將各學科的知識綜合起來進行學習。例如,在三月“學雷鋒,樹新風”的活動中,我布置學生查找有關雷鋒圖片、資料的任務,讓學生調查在生活中學習雷鋒的好人、好事,然后讓他們出手抄小報、畫繪畫日記等。此外,還可以讓學生搜索網絡新聞、收看地方電視臺的新聞節目,用繪畫的形式記錄對自己影響最深刻的新聞;觀看動漫片,學畫動漫故事畫、科幻故事畫、卡通畫等;觀察大自然中的某種現象,畫日出、看日落;背誦經典古詩文,畫古詩配畫;搜集當地的文化、資源,關注家鄉歷史及發展等。尤其是每年的書畫展評活動,從布展到開展再到撤展,學生出謀劃策、裝裱張貼、組織參展,綜合素質在一次次的實踐中得到了提升。
三、利用自然資源,鍛煉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
篇3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好課必須有一個良好的導入作為前奏。課前的組織教學目的在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興趣,新課的導入方法尤為重要。不同類型的課題可以用不同的導入語言和導入方法。有的可以用講故事的方法,有的可以用提問的方法,有的可以用看錄像的方法,有的可以用猜謎語的方法,有的可以用集體討論的方法甚至可以用游戲式、競賽式。如,上《祖國頌》一課時,老師可以收集一些資料,運用多媒體教學,給學生看一些反映祖國大好河山的風景照片;改革開放以來全國各行各業欣欣向榮蒸蒸日上的景象以及建國以來取得的輝煌成果,以引起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并激發為建設社會主義祖國奮發向上的學習態度,進入學習狀態。又如,在欣賞《春江花月夜》時,如果老師會跳舞,可以用一段優美婀娜的舞蹈作為導入新課的前奏,使學生隨著老師舞蹈片斷,在觀賞中激發學習音樂、了解舞曲的興趣,不知不覺沉浸于學習之中。總之,課堂的導入藝術很重要,值得同仁們不斷探究。
二、課堂教學語言藝術
教學語言在音樂教學中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是音樂藝術的創作核心,如果缺少優美生動的語言,音樂課就會變得單調、枯燥無味。教師要有語言功底,這就要求老師博覽群書,見多識廣。當前的音樂教學與其他相關學科滲透,要求教師對歷史、地理、文學等方面的知識懂一些,以便在授課時把歌曲的歷史、背景介紹得更完美。有了一定的語言功底,還要講究語言的教學藝術。一個老師講課的語氣、速度、音色、語調是吸引學生注意力的關鍵。筆者曾聽過一堂欣賞課——《春江花月夜》。從課程的設計、教學的環節到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都是無可挑剔的,但由于教師講話語氣生硬,臉部表情呆板,特別是講話沒有節奏,缺少抑揚頓挫,學生不能配合,也談不上理解作品的內涵,使原本能給人帶來輕松、愉悅的一堂課變得平淡無奇、枯燥乏味。
三、課堂教學板書藝術
板書設計是一堂好課不容忽視的環節,在音樂課的教學中,往往有很多老師不重視它,但實際上運用獨具匠心的板書設計,能夠為學生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與多層次美的教學氛圍,它直觀、重點突出、圖文并茂,所以在教學中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如果老師寫得一手漂亮的好字,加上精致獨特、富有情趣的板書設計,還能使學生感受到音符的形態美,圖片的色彩美,文字的造型美,音樂語言的簡潔美,音樂表現的形象美、豐富美。此外,板書還能鍛煉一個音樂教師的綜合能力,提高音樂教師的整體藝術素質。板書應字跡清晰、工整,簡潔明快,不能過于紛繁雜亂,色彩也不能太夸張、多變,一般色彩不能超過3種。課題要放在整塊板書的上方,重點、難點部分應放在突出位置,掛圖、節奏練習、卡片等教學工具要安排合理,錯落有致,板書要嚴謹、大方,重點、難點部分可以適當用一些彩色粉筆突出一下。在不同的教學內容中可以采取不同的黑板演示,或老師畫,或學生畫,或演示與范圖相結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總之,美觀大方的板書往往會給一堂好課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四、結語
篇4
小學語文課堂要營造交流、融合的激情語言氛圍,使教師從“獨奏者”過渡到“伴奏者”的角色。教師運用激情的語言,能夠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課堂氛圍親和融洽。教師要尊重學生的需要,強調學生“學”的主動性,建立和諧愉悅的師生關系,鋪墊課堂激情。搭建和諧的語言交流平臺,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信,調動小學生的情感,與文本及作者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受到美的熏陶,把課堂教學推向。在課堂中學生與教師平等對話、互動生成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是引導者,學生是活動的主體,教師要與學生一同分擔成功的快樂或失敗的教訓,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學會知識、發展智能、完善人格。學生有了興趣,智慧大門頓開,創新火花不斷迸射,課堂教學呈現一派生機,學生就會個性張揚。如,在教學《春風吹》一課時,教師運用激情語言引導學生學文“:春天來了,和煦的春風吹遍了大地,有哪些變化呢?”學生積極回答“:柳枝綠了。”(教師板畫綠柳)學生接著回答“:桃樹上開滿了桃花。”(畫粉紅色的桃花)“吹來了燕子”是什么意思?(簡筆畫燕子)學生說小燕子冬天去南方過冬了,春天又回來了。春風一吹,睡大覺的田雞也醒了,從洞里爬出來唱歌了。課文學習結束了,黑板上就出現了一幅春景圖:綠柳紅桃,燕子翻飛,田雞謳歌,真是美不勝收。在這師生互動的動態生成過程中,學生經歷文本語言的探究過程,滿足了學生成為發現者、探究者的愿望。把握好課堂討論的最佳時間,讓學生的思維不斷發生碰撞,真正從課堂討論中受益,體驗文本的語言美。讓學生的智慧閃耀光芒,教師引領學生走向成功,實現“以學定教”課堂教學的彈性優化。
二、平等對話,實現課堂生成
課堂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工作的靈魂,追求高效課堂是每個語文教師的永恒追求。在和諧的情境中,讓學生與教師平等對話,學生與學生交流互動,在爭論中啟發,激發創新思維,課堂才能生成新的成果,實現學生與文本的對話。讓學生認真地去研讀文本,看看文本講了什么,是怎么講的。站在與作者平等的地位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去體會作者的寫作思路。如,教學《詹天佑》一課時,教師以“你認為詹天佑是怎樣的一個人?”這個教學難點統領課堂,讓學生各抒己見,討論:
(1)詹天佑在修筑京張鐵路時遇到了哪些困難?
(2)怎樣理解詹天佑是一個杰出的、愛國的工程師?學生基礎有好有差,認識事物有深有淺,但在平等的氛圍中,學生的發言特別踴躍,且步步深入。平等的對話,緩和了緊張的學習氣氛,調節了學生疲倦的心理狀態,創造了一個使師生雙方都感到舒暢的課堂。把文本與作者的思想溝通起來,發展了學生的語言能力,錘煉了學生的思維。教師要與學生和諧溝通,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減少學生對教師的畏懼心理。使“教學相長”,讓老師和學生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篇5
幻燈色彩的運用也可參考色彩心理學相關內容,選用視覺上舒適、心理上親切的顏色,比如藍色系,以象征希望、理想、獨立的天空藍作主色,以暗示誠實、依賴、權威的深藍色突出重點,同時,如果學校沒有統一著裝的情況下,也可以選擇藍色系服飾以加強親和性,暗示學生更專注傾聽你的授課內容。
2.充滿引導性的文字語言暗示
教學幻燈中文字內容的設計可以參照文字對心理的暗示選擇,同時授課時生動的語言、起伏的語調可以緩解因授課內容過于學術而引起學生乏味、心理疲勞及注意力分散,具體操作可以參考保加利亞心理醫生喬治•洛扎諾夫建立的暗示教學法相關內容,教學過程中利用環境和學生之間經常不息卻不知不覺的交流,建立學生無意識的心理傾向,激發學生強烈的自主學習動機,從而提高學生對授課內容的接受程度、記憶深度。例如:授課時以穩重但愉快的語調為主,強調重點時與原有語速相比稍微放緩,等等。語調的調整要自然而不能過于夸張、輕佻,避免過于戲劇化而減少學生對授課者的信任度、降低授課者在學生印象中的權威感。
3.適時吸引學生注意力的肢體語言暗示
授課時盡量保持微笑也可以引導學生的心理愉悅感覺,從而增強自主學習性;以短時間的目光交流增加學生的被關注度也是提升學生學習動力的有效手段。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肢體語言表現也是授課者獲得學生對授課內容認知度、注意力集中程度等信息反饋的有利途徑。
4.結合記憶規律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
德國心理學家H.Ebbinghaus發現的遺忘曲線直觀描述了人體大腦對新事物遺忘的循序漸進過程,而且提出理解了的知識較無意義音節來說能夠記得迅速、全面而牢固的理論。這就要求授課者在設計授課內容時盡量聯系實際、聯系學生的興趣所在,加強學生在授課過程中對知識的理解,尤其是本科生的教學。大多數學生進入大學校園后溫故知新的習慣基本摒除,知識來源大多只依靠上課時間,如何在有限的課時內讓學生記住、理解更多的知識點一直是授課者的難題。依據遺忘曲線,合理安排復習、小結、總結的時間點應該可以改善上述難題,提高學生學習質量以及對授課內容真正掌握程度。
5.以適當的競爭刺激學生學習積極性
“鯰魚效應”常用在人力資源管理中,是企業用來激發員工活力的有效措施之一,具體包括競爭機制的建立、能人的啟用、領導風格的變革等等。這一有效的激勵手段是否能運用到本科生教育中以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消除因大學學習生活相對穩定狀態引起的學生學習積極性降低。當然,鯰魚效應會帶來負面效應,比如影響學生間的團結,所以這一效應在教學中的應用還需慎重考慮。
篇6
(一)用音樂形象激發想象
音樂和美術一樣,都是藝術,是人類想象的產物。音樂能夠通過聲音調動人們的思緒,感染人的情緒,由此激發出人類的創作欲望。在美術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音樂的感染力激發學生的想象力,畫出優秀的作品。比如,當《小夜曲》響起時,優雅的旋律把學生帶入了一個美妙的世界,繁星點點、夜鶯鳴唱,風中帶著花香輕撫著孩子的臉。學生心中洶涌著創作的熱情,只想用手中的畫筆畫下這美好的時刻。當《命運》鏗鏘有力的響起時,悲壯的交響樂震撼著學生的心靈,柔軟的線條都不足以表達心中的激情,只有用畫筆通過點、線、面互相結合,畫出強勁有力的音符,才能宣泄心中的激情。音樂可以激發學生的想象力,當學生閉著眼睛,優美的旋律在耳邊流淌,藝術創作之路就向他們鋪開。教師要恰當地引導學生互相討論音樂帶給自己的感受,讓學生自己選擇繪畫工具,如水粉、水彩等,畫出心中的圖畫。教師要適時地對學生作品進行肯定的評價。
(二)用文學作品激發想象
文學家用文字打動人心,畫家用畫筆勾勒世界。兩者都是對社會真善美的藝術展示,優美的文字能激起畫家作畫的欲望。在美術教學中,可以引入傳統文化的精粹,讓文學語言展現魅力,激起學生的想象力。比如,馬致遠的經典詩文《浣溪沙》一系列場景構成了一副優美的圖畫:古藤旁的老樹、小橋、潺潺的流水、茶馬古道、一匹瘦馬、昏黃的落日,這些元素組成了一幅唯美的圖畫,雖然是生活中常見的,但每一組都有其自然風景的特點,從上到下,從遠到近,三組的審美形象的畫面,藝術再現了三維自然風光之美。教師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從語言的字里行間感悟生活之美,把學生對生活的體驗形成自己的藝術創作,通過各種形式記錄下來,幫助他們開啟藝術創造的大門。
二、開發潛在意識,創造想象
每個人都會做夢,夢也是人的一種生理現象。大家常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的實質就是人對客觀世界的一種潛意識反應。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畫筆畫出夢的場景,盡管里面的人物、事件、場景不是那么清晰,但是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想象自由發揮。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欣賞一些頗有自由浪漫和夢幻般的作品,共同分析一些藝術家的表現手法,如夏加爾的《我和村莊》與梵•高的《星夜》,然后用藝術的手段把夢境進一步完善。雖然學生因為年紀小,生活閱歷不足,很多作品比較生澀,但夢境的創作過程,正是想象力和創造力提高的過程。
三、積累生活素材,促發靈感想象
篇7
【關鍵詞】朗讀;延伸;多媒體;創設;情景
古文因為歷史久遠,時代隔膜,雖然有巨大的藝術價值、思想內涵,但因語句精練、語意難以把握而導致很多學生對古文沒有什么興趣。教師在教學中頗感苦惱,學生也學得很苦惱,古文教學的效果往往并不理想。怎樣改變這種現象呢,最重要的是教師要注意古文教學的藝術,使學生對古文發生興趣,自覺學習,從而達到古文教學的目的。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提高古文的教學藝術。
一、要注重朗讀,以朗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朗讀即清清楚楚地高聲讀誦。朗讀能使詩文語氣連貫而見情意,是一門語言藝術,也是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有利于發展智力,獲得思想熏陶,朗讀有助于情感的傳遞。課本中選用的經典古文,往往是藝術價值很高的。很多篇章,尤其是詩歌往往具有很強的音樂性、節奏感和巨大的情感力量。如果一個教師如都能用標準的普通話,在每篇古文開講之前,感情純正地用抑、揚、頓、挫的聲音給學生范讀一遍,讓學生受到感染,得到美的享受,那么,學生對古文的興趣自然會得到提高。在古文教學活動中,想象是學生進入作者審美世界的有力翅膀,因為想象是一種創造性思維活動,韻味幽回、聲情并茂地朗讀,能使學生,浮想聯翩思維活躍,對于學生想象力的提高也是大有幫助的。此外,好的朗讀,能使學生在輕重有致、跌宕起伏的感情變化的波浪中領會到作品的美,受到美的陶冶,可以使人進入耐人尋味、動人心魄的境界,從而達到學生對古文作品的意蘊層面的把握。我在教學中,經常給學生范讀,把學生帶入美妙的境界中,取得了理想的教學效果。如學蘇軾的《赤壁懷古》時,以奔放磅礴的氣勢,使學生品味到追慕古人的豪情美;陶淵明的《歸田園居》時,我以舒緩淡靜的節奏使學生感受到作者過田園生活時的心境美。
二、注重古文的延伸
在教學的過程中,對詞句的講解和語法的教學往往是最枯燥乏味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時穿插一些相關的古代的生動有趣的小故事,這既有助于學生對古文背景的把握,也有助于學生提高學習古文的興趣。這樣的課堂往往因為學生處于興奮之中,詞句的教學效果會很突出。有次,我在講《論語》時講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時,學生不好理解詞句,課堂氣氛很沉悶,我就給同學們說,我給大家講個故事,學生一聽,都來了精神。于是我講了《老人妄語》的故事,搖頭晃腦地給他們表演了一番。這是一個笑話,我講完,同學們都大笑不止。問我這故事在哪里有,我說是古書中的,并告訴了書名,他們說一定要找來看看。然后我趁熱打鐵,問他們,為什么那道人要說老子說假話?同學們都很活躍,紛紛發言。最后,我幫他們總結,是這人沒思考,所以不能成功,同學們一下子明白了思考的重要性,我接著再講“學而不思則罔”,他們就很容易理解了,對這句話也有了深刻的記憶。因為,我經常在講古文的時候穿插小故事,所以學生對古文課有了一種興趣和期待,一改過去古文教學課堂的沉悶氣氛。
三、利用多媒體技術設備
美國現代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可見興趣在教學中所起的作用。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普及和應用,計算機網絡技術以其特有的科學性、形象性、快速性顯出獨特的內在魅力,給古文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多媒體教學集文字、圖像、影像、聲音、動畫等多種功能于一體而產生一種勢不可擋的力量,從而有利于調動學生的情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古文教學中,若恰到好處地使用多媒體技術,能適時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使學生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感情得以升華,自然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我講《童趣》一課前,我將從電腦上下載的關于《童趣》的幻燈片做了修改和完善。在課堂上一放幻燈片,學生就很容易領略到主人公明察秋毫的觀察力,特別是容易感受到那顆鮮活生動、充滿奇異思想的童心。因為這篇課文和學生的童年生活很接近,很容易通過教學幻燈片的鮮明圖案引起共鳴,所以學生學習這篇課文的興趣很高,取得了理想的教學效果。我趁機引導他們回憶自己的童年趣事,同學們思維很活躍也很配合,于是很順利地進行了《我的童年趣事》的寫作。
四、創設情景
篇8
一、要充分把握起始階段的教學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這是新教材編寫者的指導思想。七年級學生翻開剛拿到的數學課本后,一般都感覺新奇、有趣,想學好數學的求知欲較為迫切。因此,教師要不惜花費時間,深下功夫,讓學生在學習的起始階段留下深刻的印象,產生濃厚的興趣。如在教學第一章時,可讓學生參與部分實驗。在本章結束后,可以利用課外活動舉辦一次自由形式的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可以設計學生對數學難學嗎、有用嗎?數學是不是都這樣有趣?對基礎弱的能不能學好?對各種問題展開討論,以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如在教學第一章中“展開與折疊”時,讓學生倆倆一組互相制作,同學們積極的認真畫、剪、疊,又互相驗證:畫的時候要注意邊與邊之間的關系。再如在教學截一個幾何體時,可利用切豆腐的方法,化難為易,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求新、求活以保持課堂教學的生動性、趣味性
七年級數學比較貼進生活實際,具有很強的知識性、現實性和趣味性。因此,它以豐富的內容提供教學中誘發學生情趣和動機的酵母。新教材還抓住了七年級學生情緒易變、起伏較大的心理、生理特點,要求以“活的東西去教活的學生”(陶行知先生語),來培養學生持久的學習興趣,全面提高他們的素質和能力。對此,我的具體做法是:
(一)注重課堂教學中的引入環節。
在課堂引入中,設計各種形式、運用各種手段把學生調動起來,喚起他們的參與意識。如教學“七巧板”時,一開始就用事先準備好的七巧板拼出一些優美的圖案,提出:這些圖案由哪些基本圖形組成的?它們的邊與邊之間有什么關系?待他們思考回答后再進行總結。最后讓他們自由合作進行制作,也拼出一些優美的圖案。這樣,通過簡單的表演,把問題設置于適當的情境下,從而營造了一個生動有趣的學習環境。
(二)充分讓學生參與實踐操作。
新教材還針對七年級學生喜歡觀看、喜歡動手的性格特征,安排了大量的實踐性內容。要求盡可能利用自制教具優化課堂結構,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我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自由組合),請他們做我的助手,一道準備實驗器材、進行實驗演示。通過實驗操作,既規范了學生的勞動、行為習慣,又使他們在參與活動中認識“自我”,以產生興趣和求知欲。
三、注重學習方法指導,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新教材以“指導教法,滲透學法”的思想,在每章節內容的編排上安排了“做一做”、“想一想”、“議一議”、“讀一讀”等欄目,其獨具匠心、面目一新。其宗旨是設法使學生學有趣、學有法、學有得,同時對教師的教法提出了高要求。在教學實踐中,我從興趣教學入手,側重于從以下幾個環節中進行:
(一)培養閱讀習慣
具體方法是閱讀前出示閱讀題,如教學“角的度量與表示”時,可出示閱讀題:我們以前用刻度尺測量線段的長短,那我們用什么來度量角的大小呢? 角的表示方法有幾種?表示的過程中應注意哪些問題?閱讀完畢,或通過提問、或以評估的形式來檢查閱讀效果;或有計劃地組織學習小組以討論的形式探討閱讀內容。
(二)培養討論的習慣
教師通過有針對性、合理性的提問,引發學生進入教學所創設的教學情境,引發他們積極探討數學知識,逐步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和討論的習慣。特別是一題多解的題目或需要分類討論的問題,如在教學“絕對值”、“列方程解應用題”時,就有很多需要分類討論的題目;還有在探索規律這一節的教學中,也可以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由此引導學生三、五人一組進行討論,歸納出相應的方法和規律。
(三)培養觀察能力
學生對圖形、對實驗的觀察特別感興趣,缺點是思維被動、目的不明確,這就需要教師引導他們有的放矢、積極主動去觀察。可采取邊觀察、邊提問、邊引導學生對變化原因、條件、 結果進行討論;也可以創設教學情境把學生帶入較熟悉的環境中去觀察。如在教學“平行”前,要求學生認真觀察現實生活中有關于平行的實物,上新課時著重提問幾個學生,并根據他們的觀察、分析的情況逐步導出平行及其性質。這樣能使學生體會觀察所帶來的收獲與興奮,自覺養成觀察的習慣。
(四)培養小結習慣
根據新教材的要求,在實際教學中或讓學生上講臺進行小結評比,或以板報的形式張貼幾個學生的小結,或在課余時間對互幫互助小組雙方的小結進行評比,從章節、小節慢慢過渡到課時小結。由于經常強調自己去歸納、小結,這使學生記憶效果明顯,認識結構清晰,學過的知識不易遺忘。教學實踐表明,只有正確的學法指導,才能使學生站在教學的主置上,學有所獲,才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還能保持他們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四、開辟第二課堂,展示閃光點,激活學生的求知欲
篇9
一般說來,“講”可能成為“灌”,但并不等于“灌”,關鍵在于講什么、怎樣講。老師的講在學生閱讀課文、接受語言信息形成思想和能力的過程中究竟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所以我認為很有必要研究“講”的藝術,科學地分析“講”中出現的問題,努力提高“講”的質量和實效。這首先要明確“講”的位置,“講”仍然是教師在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方法,它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講得好,就能激發學生學的興趣,啟發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而“講”仍然是培養學生準確的理解力,提高鑒賞能力的一個重要手段。
過去由于我們對講的藝術注意不夠,不重視講的質量和實效,有時把講變成了“逐句逐句地翻”,學生感到索然寡味,徒然浪費了課堂時間;有時所講的內容教師自己也食而不化,學生聽起來更是吃力;有時隔靴搔癢正是學生已經知道的講的不少,考生想知道的講的不多,所以學生覺得聽不聽都是那么回事。還有的是八股式的說教、標簽式的分析,這樣只能使學生昏昏欲睡。這些教訓我們應該記取,要把講的藝術重視起來,用我們創造性的“講”使語文課堂活躍起來。
關于藝術性問題很難從教科書中搬用現成的答案,它總是激勵人們從實際出發,發揮最大的創造性去孜孜以求。但任何藝術創造又不是主觀臆想的,而足有其客觀依據,有一定規律可尋的。“講”的藝術也必須受教育教學規律,學生的生理、心理發展規律和學科本身的特點所制約,教師必須把這些客觀的東西融會于中,經過頭腦加工形成自己的創造力,而講的藝術正是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提高的。如朱自清的《背影》中寫父親過月臺去買橘子的背影,細致傳神,十分感人。其中寫到父親爬上月臺時“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往上縮,他把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個“向左”不僅容易使學生忽略,教師也容易忽略。這里教師應該指出為什么向左,向右行不行?因為他身子肥胖,用雙手攀住月臺上去是很費勁的,而此時著力的總是右手,所以身子向左微傾,從這里我們也可以看到作者描寫的真切。教師應該從這里指出作者的真情,通過這個細微的動作,滲透了作者對父親的感激和愧疚之情,所以,“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眼淚很快地流了下來”。這就把知、情、義更好的統一起來,這樣講,對提高學生精讀課文、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是很有幫助的。由此也使我們體會到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對講的藝術的修煉功夫是沒有止境的。
篇10
在本項目的實施過程中,筆者認真分析了學生的學習現狀,根據學生的知識與技能水平,以及課程的需要錄制微課視頻,并上傳至共享空間,讓學生在課前觀看和學習,解決了學生的基本知識與技能的問題。同時,筆者還準備了項目任務書、市場調研報告、任務導學單、評價表、參考書籍和網站、QQ群等教學資源供學生學習與交流。學生根據要求做好學習與調研,并把作業發送到教師信箱,教師根據學生的作業情況進行二次備課;學生在預習過程中若有問題可以通過QQ、微信等方式與教師進行交流、探討,為職高課堂教學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二、設立工作室,讓學習情境企業化
根據“組內異質,組間同質”原理進行分工。模擬廣告設計公司分配角色,教師為設計公司的設計總監,小組為設計工作室,學生為設計師。設計總監提出項目任務要求,各設計工作室分別制訂設計方案,完成項目。教師參與合作學習時,要注意與學生的互動,加強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交流。教師還要參與學生的討論,獲取有關信息,為有效控制職高教學進程做好準備。分組合作學習結束后,組織學生進行全班交流,并根據學生反饋的學習信息進行有效指導,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實現知識的遷移。
三、優化評價手段,使評價三維立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