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藝術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8 13:40:1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設計藝術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奧運精神是體現在奧運標志設計中的理念部分,而在外觀設計上則是依據其理念進行圖形、色彩、文字的組合變化,是理念的直觀表現。因此,標志的藝術創意與奧運精神在形式上相輔相成,結合歷史文化與時展,從內容上進行融合升華。2004年,希臘雅典奧運會標志使用了希臘國旗顏色的藍色和白色作為標志主色,藍色代表愛琴海,白色代表著希臘最具代表性的白色大理石建筑,而標志上的圖案,則取自雅典市市樹橄欖樹,以白色勾勒的在古代奧運會頒發給冠軍的圣物橄欖枝條,象征和平。雅典奧運會是“9•11”事件后的第一個奧運會,在全球部分地區接二連三受到恐怖襲擊的背景下,該屆奧運會的安保工作備受矚目,從本屆奧運會標志設計的要素來看,傳達的信息像在告訴全世界:世界是一個共同體,和平是人類共同的呼聲。而這種通過點、線、面、色的來自藝術創意的和平宣告,也正是奧運會“友誼、團結”本質思想在社會命運共同體面前的一種跨領域、民族性、國際化的精神升華。
2民族文化在奧運標志中的創意體現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和發展起來的具有本民族特點的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飲食、衣著、住宅、生產工具,屬于物質文化的內容;語言、文字、文學、科學、藝術、哲學、宗教、風俗、節日和傳統等,屬于精神文化的內容。民族文化反映了該民族歷史的發展水平,也是本民族賴以生存發展的文化根基所在。2000年,澳大利亞悉尼奧運會標志是一個奔向新世紀的運動員形象,熱情、奔放,線條厚重、隨意,傳遞了澳大利亞人追崇自由和無拘無束的民族文化;造型上,上部是悉尼歌劇院的外輪廓曲線,它是澳大利亞最著名的標志性建筑之一,作為奧運會舉辦地的象征不言而喻,而用太陽、巖石塑造的頭部、手,使用土著“回旋標”巧妙形塑運動員的下半身,作為澳大利亞民族文化的主要源流之一,澳洲土著文化在標志上得到顯著的體現。整個標志色彩語言寓意深刻:藍色的海港,黃色的太陽、沙灘以及紅色的內陸土地,無不體現了澳大利亞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濃厚的文化氣息。美國歷史上曾舉辦了四屆奧運會,縱觀這四屆奧運會標志,即便其設計風格上是由寫實到抽象的演變,但不難看出其設計元素始終貫穿著創新的基因以及自由的氣息,這也印證了美國人的格言:不冒險就不會有大的成功,膽小鬼永遠不會有所作為,不創新即死亡。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是現代奧運百年誕辰,是奧運大團圓的盛事,標志整體是一個矩形,從1956年澳大利亞墨爾本奧運會以后,在設計布局上再次出現“海報式”的設計。本屆奧運會標志的主體元素是一把火炬,由象征奧運百年的阿拉伯數字100以及奧運固定的標志“奧運五環”組成的火炬底部設計巧妙而穩固,熊熊燃燒的圣火由五顏六色的星星形成,象征著在奧運百年歷史的卓越成就,標志中的綠色象征著亞特蘭大市樹月桂枝,而金色象征著奧運會最高的榮譽——金牌。在設計形式上,矩形的標志造型規整穩重,彰顯著美國莊重的民族自豪感,標志大面積使用綠色,代表健康,象征著美國這個建國只有200多年歷史的移民國家生機勃勃的狀態。1992年,第25屆奧運會在西班牙巴塞羅那舉行,地處地中海沿岸的西班牙是一個陽光充沛、少雨多晴的國家。在地中海文化中,太陽、生命、大海是三個永恒的主題,標志使用的紅、黃、藍三個色塊完美地詮釋了該文化內涵。紅色象征生命、黃色代表太陽、藍色則比喻浩瀚的大海,三個色塊結合而成猶如張開雙臂奔跑的人形,充滿活力,仿佛在歡迎全世界的運動員和觀眾,同時歡快的造型也符合西班牙人熱情奔放、無拘無束的性格特征。
3傳統元素對奧運標志設計的影響
傳統元素,是指某個國家或地區獨有的文化元素,如中國的春節、漢字、中國結、祥云等;美國的獨立日、自由女神像、火雞等。傳統元素在各國各地區人們的生活中沉淀,成為其獨有的或者顯著的節日或事物,成為一個國家或地區代表性的文化元素。在歷屆奧運會標志設計中,傳統元素的嵌入使標志的文化性更加凸顯。2600年前,古羅馬帝國以征服者的姿態,把古代奧運從希臘奧林匹克強行遷移到古羅馬。1960年,象征著和平和友誼的第17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在羅馬勝利舉辦。該屆奧運會標志的主體是一個母狼哺乳兩只嬰兒的形象,圖形取自羅馬城城徽。傳說母狼哺乳的兩個嬰兒之一就是羅馬城第一任國王羅幕洛斯,而鑲在標志中部黑色框的“MCMLX”字母則是拉丁文“1960”的意思,使用“母狼乳嬰”圖案是該標志最引人注目之處,不僅讓世界走進羅馬,更能以“母狼乳嬰”傳統圖案為介質宣傳古羅馬的歷史。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標志的主體部分,使用了象征莫斯科當地的建筑風格的幾何圖案。莫斯科當地的建筑薈萃各種建筑流派的風格,既濃縮了巴洛克風格,又有古典主義建筑的圓柱形和匠心獨具的裝飾。在標志的主體色上,繼1976年加拿大蒙特利爾奧運會標志使用“楓葉紅”的紅彩后,本屆奧運會標志使用了莫斯科“紅場”的紅色,俄羅斯的建筑用色非常廣泛,紅色、綠色、黃色,或與白色搭配。紅場是俄羅斯最古老的廣場,是俄羅斯重大歷史事件的見證場所,在世界范圍內是一個著名建筑,標志使用紅色直接響應舉辦地的地標建筑。2016年,巴西里約熱內盧奧運會…“面包山”形象的標志讓人記憶深刻。巴西是一個熱情洋溢的國度,從巴西的沙灘排球到足球、桑巴舞,巴西人毫不掩飾自己的熱情,標志中三人手腳相連的形態傳達了巴西人對參賽運動員及觀眾的熱情歡迎,人是奧運會的主體,動態的人更是展示運動的力量感,貼切了運動會的屬性。在標志的配色上使用了巴西國旗的綠、黃、藍三色,象征著巴西茂密的叢林和豐富的礦產資源,使用國旗傳統的綠色和黃色元素,符合里約綠色奧運理念和激情巴西奧運的主題。
總之,在體現奧運精神和訴求的前提下,在藝術創意上,民族文化和傳統元素在奧運標志上的適量使用,是奧運標志設計的主要手法。奧運標志設計既是一個整體,也是個體,每一屆奧運標志的設計其實都是各國各地區展示民族精神、傳統文化的有力介質。
參考文獻:
[1]湯瑾瑜.圖形創意在企業標志設計中的應用[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02):60-61.
[2]熊薇薇.奧運標志設計:創意與表達的藝術辯證法[J].體育文化導刊,2012(10):148-151.
篇2
1、雙主教學模式。這一新型教學模式在保留傳統的“傳導———接收”教學活動開展方式的基礎上,更多地為學生提供了自主思考、自主探索的機會。藝術設計是一個自主創作的過程,在藝術設計教學中,充分利用雙主教學模式,能夠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的自主創造能力得到有效發揮。教師要注重情景的建構,使學生能夠利用已有認知結構中相關經驗對新知識進行順化,并使其根據反饋信息形成對問題解決方法的自主構思。此外,雙主教學模式還強調學生間的合作學習與多媒體工具的使用,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組建學習團體,通過各類信息設備的支持開展相關理論、課題的討論,使學生間形成思維共享,共同實現知識的意義建構。
2、3P1D教學模式。當前藝術設計的教學模式主要采用教師布置課題、學生搜集資料、構思、確定設計方案、設計圖展示、教師評價的順序,課堂上教師對教學過程的把握與學生交流存在一定缺陷,利用3P1D模式能夠有效處理這些問題。這一新型教學模式要注重以下幾個基本點:
(1)教學中的課題選擇(Project):教師的課題的選擇上可以是實際設計項目或非實際練習,教師在備課階段就要注重對課題內容的構想,在保障課題要求符合教學大綱的基礎上,選擇具有可操作性與時代性的課題,并根據實事求是原則制定規范的評定標準,便于學生把握藝術設計方向。
(2)課堂教學質量(Process):教師要注意設計具有針對性的課堂練習項目,對學生的設計創新能力和審美意識進行系統性提升,在學生課堂項目評定上,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自我評價與相互評價對學生作品開展點評,最大限度激發學生的教學參與熱情。
(3)設計說明(Description):教師應把學生的設計說明作為其成績的重要參考因素,培養學生對課題認識、設計方法探索、圖紙模型繪制能力,在藝術設計過程中使學生得到眼、腦、手的全面訓練。
(4)課題陳述(Presentation):教師在學生進行課題陳述的過程中要注重對其設計構思、問題處理方式、語言組織能力等多方面因素考量,結合學生設計方案為學生指出設計亮點及存在問題,在設計實踐中對學生進行設計師基本素質的培養。
二、藝術設計教學理論體系的完善策略
1、與時俱進,提高藝術設計教學創新性。藝術設計是一門更新速度極快的學科,在具體教學實踐中,若只關注于學生對事物形態的描摹能力,則易使學生喪失應有的個性表達與自主創新能力。因此,要建立完善的藝術設計教學體系,教師首先要對教學手段加以創新,在課堂教學中可適當地融入新型教學手段與流行設計元素,充分發揮多媒體設備在藝術設計教學中的作用,利用具有時尚元素的影視劇展示等手段向學生表現藝術設計的美學價值,從而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與自主創造欲望。
2、推進教學目標分層化。教學活動開展前,教師應針對不同學生對具體教學目標進行有計劃、有層次的設定,例如大一學生要加強對基礎課程的鞏固,大二學生要實現專業課程的初步入門,大三則要全面提高專業素養。在完成教學目標時,可采用多種手段輔助教學,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藝術設計教學內容設計盡量做到簡明扼要,讓學生在輕松的課堂氛圍中完成對專業知識的理解。
3、建立藝術設計教學整體框架。在圖形技術、色彩、傳播等藝術設計基礎原理方面,有必要對藝術設計教學的整體框架進行科學建造。在課程體系的設置中,務必保證課程間的相互聯系,建立系統的課程體系,使對學生的專業能力與素質培養能夠始終貫穿在各門課程的學習中。
篇3
中國畫的工具和材料基本上是由筆、墨、紙、硯來構成的,人們通常把它們稱為“文房四寶”,大致是說它們是文人書房中必備的四件寶貝。因為中國古代文人基本上都是或能書,或能畫,或既能書又能畫的,離不開筆、墨、紙、硯這“文房四寶”。
一、“文房四寶”之筆在林林總總的筆類制品中,毛筆可算是中國獨有的品類了。傳統的毛筆不但是古人必備的文房用具,而且在表達中華書法、繪畫的特殊韻味上具有與眾不同的魅力。不過由于毛筆易損,不好保存,故留傳至今的古筆實屬鳳毛麟角。毛筆的制造歷史非常久遠,早在戰國時,毛筆的使用已相當地發達。中國的書法和繪畫,都是與毛筆的使用分不開的。古筆的品種較多,從筆毫的原料上來分,就曾有兔毛、白羊毛、青羊毛、黃羊毛、羊須、馬毛、鹿毛、麝毛、獾毛、貍毛、貂鼠毛、鼠須、鼠尾、虎毛、狼尾、狐毛、獺毛、猩猩毛、鵝毛、鴨毛、雞毛、雉毛、豬毛、胎發、人須、茅草等。從性能上分,則有硬毫、軟毫、兼毫。從筆管的質地來分,又有水竹、雞毛竹、斑竹、棕竹、紫檀木、雞翅木、檀香木、楠木、花梨木、況香木、雕漆、綠沉漆、螺細、象牙、犀角、牛角、麟角、玳瑁、玉、水晶、琉璃、金、銀、瓷等,不少屬珍貴的材料。從筆的用途來分,有山水筆、花卉筆、葉筋筆、人物筆、衣紋筆、設骨筆、彩色筆等。
最早的毛筆,大約可追溯到二千多年之前。西周以上雖然迄今尚未見有毛筆的實物,但從史前的彩陶花紋、商代的甲骨文等上可覓到些許用筆的跡象。東周的竹木簡、縑帛上已廣泛使用毛筆來書寫。湖北省隨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發現了春秋時期的毛筆,是目前發現最早的筆。其后,湖南省長沙市左家公山出土的戰國筆,湖北省云夢縣睡虎地、甘肅省天水市放馬灘出土的秦筆,長沙馬王堆、湖北省江陵縣鳳凰山及甘肅省武威市、敦煌市懸泉置和馬圈灣,古居延地區的漢筆,武威的西晉筆等,都是上古時代遺存的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
現在常見的品種有“石獾”、“狼毫”、“蘭竹”、“葉筋”、“紅毛”、“羽箭”等,其筆型大小不一。軟毫筆,一般是用羊亳加工制成,特點是柔軟、含水量大。大小型號,品種也很多,大型的如“提斗”、“抓筆”等,中小型的如“鶴勁”、“鶴腳”等等。兼毫筆'是用硬毫與軟毫相間制成的,剛柔適中。我們現在常見的如“紫毫”、大中小“白云”
等。筆分長、短、大、小,運用起來能產生不同的效果,如畫大幅的畫用大筆,畫小幅的畫用小筆。這些都是一般的規律,但又不能拘泥,如有的畫者愛用羊毫,有的愛用狼毫,也有的愛用大筆作小畫,認為這樣能收到意酣墨飽的效果。
一、“文房四寶”之墨墨給人的印象似稍嫌單一,但卻是古代書寫中必不可缺的用品。借助于這種獨創的材料,中國書畫奇幻美妙的藝術意境才能得以實現。墨的世界并不乏味,而是內涵豐富。作為一種消耗品,墨能完好如初地呈現于今者,當十分珍貴。
在人工制墨發明之前,一般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來作為書寫材料。墨的發明大約要晚于筆。史前的彩陶紋飾、商周的甲骨文、竹木簡牘、縑帛書畫等到處留下了原始用墨的遺痕。文獻記載,古代的墨刑(黥面)、墨繩(木工所用)、墨龜(占卜)也均曾用墨。經過這段漫長的歷程,至漢代,終于開始出現了人工墨品。這種墨原料取自松煙,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后來用模制,墨質堅實。據東漢應劭
記載:“尚書令、仆、丞、郎,月賜愉麋大墨一枚,愉麋小墨一枚。”愉麋在今陜西省干陽縣,靠近終南山,其山右松甚多,用來燒制成墨的煙料,極為有名。
從制成煙料到最后完成出品,其中還要經過入膠、和劑、蒸杵等多道工序,并有一個模壓成形的過程。墨模的雕刻就是一項重要的工序,也是一個藝術性的創造過程。墨之造型大致有方、長方、圓、橢圓、不規則形等。墨模一般是由正、背、上、下、左、右六塊組成,圓形或偶像形墨模則只需四板或二板合成。內置墨劑,合緊錘砸成品。款識大多刻于側面,以便于重復使用墨模時容易更換。墨的外表形式多樣,可分本色墨、漆衣墨、漱金墨、漆邊墨。
中國畫的用墨也是很講究的。墨分“油煙”和“松煙”兩種,油煙墨用桐油或添燒煙加工制成;松煙墨用松枝燒煙加工制成。油煙墨的特點是色澤黑亮,有光澤;松墨的特點是色烏,無光澤。中國畫一般多用油煙,只有著色的畫偶然用松煙。但存表現某些無光澤物如墨蝴蝶、黑絲絨等,也最好用松煙。中國畫的墨,一般是加工制成的墨錠,我們在選擇墨錠時,就要看它的墨色。看墨泛出青紫光的最好,黑色的次之,泛出紅黃光或有白色的為最劣。磨墨的方法是要用清水,用力平均,慢慢地磨研,磨到墨汁濃稠為止。用墨要新鮮現磨,磨好了而時間放得太久的墨稱為宿墨,宿墨一般是不可用的。但也有畫家喜用宿墨作畫,那只是個別的。
我們現在有多種書畫用墨汁,如“中華墨汁”、“一得閣”、“曹素功”等,可以代墨使用。一般來說,畫工筆,最好用研磨的墨;寫意畫,因用墨量大,可用書畫墨汁。
說到中國畫的用墨,還需說說中國畫的用色。“文房四寶”中的墨,就應該包含有色的意思,因為色也是中國畫的不可缺少的材料之一。色在繪畫上我們又把它稱為顏料,中國畫的顏料與西洋畫的顏料是不同的。西洋畫的顏料都是化學品。
中國畫的顏料有兩種性質,使用起來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其一種是植物質的,如花青、滕黃、胭脂、牡丹紅等,性能是透明、質細,但年久會褪色;另一種是礦物質的,如朱砂、朱漂、頭青至三青、頭綠至三綠、赭石、石黃、白粉等,性能是不透明,有覆蓋力,年久不褪色。中國畫的顏料比西洋畫的顏料種類簡單,但給人的感覺卻不同,它們使中國畫的色彩具有了自己獨立的風格。今天,中國畫家們為了更豐富地表現生活,也兼用了一些西洋畫的水彩、水粉顏料,但這只可適當地搭配,一定要保持中國畫的色彩特點;如果西洋畫的顏料用過了頭,就不像中國畫了。
三、“文房四寶”之紙紙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曾經為歷史上的文化傳播立下了卓著功勛。即使在機制紙盛行的今天,某些傳統的手工紙依然體現著它不可替代的作用,煥發著獨特的光彩。古紙在留傳下來的古書畫中尚能一窺其貌。
紙張發明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是采用什么來作為記事材料的呢?根據文獻和實物資料,最早的人們是采用結繩來記事的,遇事打個結,事畢解去。后來又在龜甲獸骨上刻辭,所謂“甲骨文”。在青銅產生以后,又在青銅器上鑄刻銘義,即“金文”或“鐘鼎文”。再后,將字寫在用竹、木削成的片上,稱“竹木簡”,如較寬厚的竹木片則叫“牘”。同時,有的也寫于絲織制品的縑帛上。先秦以前,除以上記事材料外,還發現了刻于石頭上的文字,比如著名的“石鼓文”。
一般人都知道,紙是在東漢由蔡倫發明的。但近年的考古發掘,卻對此提出了疑問。隨著西北絲綢之路沿線考古工作的進展,許多西漢遺址和墓葬被發現,其中也不乏紙的遺物。這些古紙均據其出土的地點而被冠名。
從目前出土古紙自身的年代順序,可以分別排列為:西漢早期的放馬灘紙,西漢中期的灞橋紙、懸泉紙、馬圈灣紙、居延紙,西漢晚期的旱灘坡紙。這些紙不但都早于蔡倫紙,而且有些紙上還有墨跡字體,說明已用于文書的書寫。
中國古時候繪畫多畫干帛和絹上,其實帛也是一種絹類織物。畫畫用的絹是特制的,現在有一些工筆畫家還喜歡用絹作畫。大約到了宋元時代,人們才開始大量用紙作畫。絹和紙各有特點,紙是植物制品,絹是絲織品,筆墨畫在紙上,容易表現出筆墨和色彩的變化。畫在絹上,其畫的光潔度就更強一些。我們現在主要是用紙作畫,一般是宣紙。宣紙分生宣和熟宣兩種。熟宣是用礬水加工過的,水墨不容易滲透,在上面可以工整細致地描繪,反復地上色,因此像絹織物一樣,適合于畫工筆畫。現在常用的熟宣有“冰雪宣”、“蟬衣箋”、“云母宣”等。生宣是沒有經過礬水加工的,水墨容易滲透,落筆為定,無從更改,而且滲透開來,能產生豐富的筆墨變 化,所以寫意畫多用生宣。常見的品種有“凈皮”、“棉料”、“棉連”等。
除宣紙外,有的畫家還喜歡用皮紙作畫,皮紙又稱高麗紙,它的性能與宣紙相似,但價格卻便宜得多。所以,初學畫的人也常用這種紙。
四、“文房四寶”之硯硯,是磨墨用的。要求細膩滋潤,容易發墨,并且墨汁細勻無渣。硯也有石硯、陶硯、磚硯、玉硯等種類之分,最負盛名的是廣東產的“端硯”和安徽產的“歙硯”。
不過,作畫用硯,也不一定那么講究,一般選擇那種石質好、硯池深、稍大有蓋的,研磨時發墨快、水分不易揮發的就可以了。
在古代的文房書齋中,除筆、墨、紙、硯這四種主要文具外,還有一些與之配套的其他器具,它們也是組成文具家族中必不可少的一員。明代屠隆在《文具雅編》
中記述了四十多種文房用品,通常較為常見的有:
筆掭:又稱筆硯,用于驗墨濃淡或理順筆毫,常制成片狀樹葉形。
臂擱:又稱秘閣、擱臂、腕枕,寫字時為防墨沾污手,墊于臂下的用具。呈拱形,以竹制品為多。
詩筒:日常吟詠唱和書于詩箋后,可供插放的用具。多以竹制,取清雅之意。
筆架:又稱筆格、筆擱,供架筆所用。往往作山峰形,凹處可置筆。也有人物和動物形的,或天然老樹根枝尤妙。
筆筒:筆不用時插放其內。材質較多,瓷、玉、竹、木、漆均見制作。或圓或方,也有呈植物形或他形的。
筆洗:筆使用后以之濯洗余墨。多為缽盂形,也作花葉形或他形。
墨床:墨研磨中稍事停歇,因磨墨處濕潤,以供臨時擱墨之用。
墨匣:用于貯藏墨錠。多為漆匣,以遠濕防潮。漆面上常作描金花紋,或用螺細鑲嵌。
鎮紙:又稱書鎮,作壓紙或壓書之用,以保持紙、書面的平整。常作各種動物形。
水注:注水于硯面供研磨,多作圓壺、方壺,有嘴,也常作辟邪、蟾蜍、天雞等動物形。
硯滴:又稱水滴、書滴,貯存硯水供磨墨之用。
硯匣:又稱硯盒,安置硯臺之用。以紫檀、烏木、豆瓣摘及漆制者為佳。
篇4
1帶式輸送機設計依據
在已經確定使用帶式輸送機進行輸送松散物料后,應考慮如何設計出經濟合理的帶式輸送機系統。首先應充分考慮設備要求,這也是設計的主要依據。(1)設置科學合理的運輸量。在料流均勻輸送時可以直接給出運輸量,但是在料流出現不均勻時,可以通過給出料流量的統計數據,依據經濟分析決定是否需要增設料倉,不能夠想僅僅憑借增大帶式運輸機的設計運輸量來滿足在不均勻料流時的最大運輸量。(2)了解輸送機線路的詳盡尺寸。這其中包含了最大的長度、傾斜角度和提升的高度等,直線段與曲線段的尺寸以及直線與曲線之間的連接尺寸等。(3)了解物料的性質。這其中包括了物料的濕度、磨損性與摩擦系數、粘結性等,物料的粒度和最大塊度情況,以及物料的松散密度。(4)知曉工作條件與工作環境。了解工作場地是在室內還是露天,了解工作場地的環保要求和環境濕度,以及在工作場地是否需要移動與固定和伸縮等。(5)需要了解在工作區域內是怎樣進行給料與卸料的。給料與卸料方式的不同也會影響到帶式輸送機的工藝設計要求的。(6)詳細了解工作的制度。需要考慮到場地的每天工作時間,以及每年的工作天數,還需要充分考慮到帶式輸送機的工作年限等。(7)重視了解設備設計要求。根據設備使用條件和工作場地的環境狀況在進行設計的過程中,需要了解到輸送帶的安全系數、輸送帶與滾筒的摩擦系數以及輸送帶的最大撓度要求和運行阻力系數等。
2帶式輸送機系統設計
在進行帶式輸送機設計時,常常會根據生產工藝來確定輸送帶的布置方式。與此同時,需要充分考慮到以下幾個問題。首先是需要設計出合理的轉載方式,依據轉載方式的不同,再對給料裝置與卸料裝置提出相應的設計要求。其次是考慮到輸送機線路上各個輸送機之間的關系。啟動設備時的順序是先驅動受料的設備,停止的順序是先停給料的。在各個輸送機的參數發生變化時,可以根據上述關系給出相應的停車時間與啟動時間。再次在出現不能夠滿足上述的停車時間與啟動時間,則需要考慮在各個輸送機之間設置緩沖倉,以此來提高設備的使用性能,提高設備運轉速率。再次需要考慮到在工作現場的環保問題,在出現粉塵大的情況需要適時考慮是否需要密封輸送或是增加必要的除塵設備。最后是需要考慮到優先選用長距離、運輸量大的運輸機。當然還需要考慮采用標準化和通用化的零部件,這樣在設備發生故障時可以進行及時替換,保證線路運轉的質量。
3帶式輸送機在工藝設計中應注意的問題
3.1膠帶的撕裂
依據現場的調查發現,膠帶存在著各種不同形式的損壞。如在局部地方出現磨透的現象,在側邊和連接處出現損傷,膠帶的表皮出現剝落,縱方向上出現撕裂等。這其中膠帶縱方向上的撕裂主要是出現在運轉站內,這是因為運轉站內的等待運輸的物料中常常會摻雜著大塊的鋼材或是木料,它們之間會出現碰撞,從而將會將膠帶刺穿或是將溜槽堵住引起膠帶撕裂。
3.2輸送帶跑偏
在處于正常運轉狀態下,帶式輸送機的膠帶與輸送機的縱向中心線應該是相互重合的,托輥旋轉時產生的圓周力的方向應該與膠帶的速度方向一致,在方向不一致的情況下,輸送帶就會在托輥滾筒上跑偏,膠帶的跑偏則會嚴重損壞膠帶,使之大大縮短使用壽命,同時還會出現撒料的現象,造成損失。膠帶跑偏的原因眾多,如膠帶自身的質量問題就會影響到跑偏的程度。膠帶彎曲或是接頭處彎曲,膠帶切口不正,使得膠帶受拉力不均勻,在設備運轉過程中就會出現跑偏現象。
4帶式輸送機在工藝設計中出現的問題解決方法
4.1預防膠帶撕裂
為了解決上述中出現的各種膠帶撕裂原因,在工藝設計中提出了幾種解決方案。(1)在輸送各種物料的過程中,盡量減少大塊物料的夾雜。(2)需要在輸送的開始部位增設電磁分離器,主要是在初始部位就清除干凈在非磁性物料中的含有鐵的物件。(3)為了緩解物料給輸送帶帶來的沖擊,可以在膠帶輸送機接受物料的地方設計并安裝緩沖托輥。(4)需要對給料裝置進行合理設置。這其中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選用篩式溜槽,篩式溜槽是工藝設計中最常用的給料設置。這種給料裝置能夠先將需要輸送的物料中的細小顆粒篩選在輸送帶上,這樣可以為后面落下的大塊物料起到很好的緩沖作用,是非常好的墊底層,這樣可以減小物料對膠帶的沖擊力量,大大延長膠帶的使用壽命。這種裝置的結構相對簡單,是在溜槽的兩個側板處安裝上金屬擋板,從而出現給料死角。在實際運轉過程中根據輸送物料的特性選用與之相對應的給料裝置,可以減少物料對膠帶的沖擊、損壞,提高使用壽命。最后,給料溜槽的基本結構設計要十分有利于大塊物料的通過,從而能夠防止溜槽發生堵塞。所以,給料溜槽排料口尺寸應該是輸送物料最大粒度的2.5—3倍。給料溜槽的槽底角度應大于輸送物料磨擦角的8°—10°[1]。第五,需要選用科學合理的膠帶縱向撕裂裝置。
4.2處理輸送帶跑偏
4.2.1膠帶跑偏程度直接取決于膠帶質量
膠帶本身出現不直彎曲或是膠帶接頭處不直,釘歪了皮帶扣,膠帶的切口不正,切口與帶寬不呈現直角,會使得膠帶所受的拉力不均。在設備運轉過程中,當膠帶的接頭處運轉到這里時,就會發生跑偏現象。所以,必須將膠帶切正,在確定接頭處的上下膠帶在膠帶的縱方向上的中心線上相互重合后,才可以開始釘上扣或者硫化接頭。
4.2.2保證滾筒軸線與膠帶輸送機縱向中心線保持垂直
帶式輸送機在運轉工作之前是需要在工作場地現場進行多部件安裝的設備。在現場進行安裝時需要首先明確以膠帶輸送機縱方向的中心線作為安裝的基準線,需要保證滾筒軸線與基準線保持垂直,不然的話,膠帶在滾筒上會出現跑偏,在發生跑偏后,膠帶在向滾筒的哪邊偏離,就需要及時收緊哪邊的軸承座,從而可以使得膠帶跑偏的一邊拉力增大,膠帶會朝著拉力較小的方向偏移。如果是在中間段發生偏移,在有載分支上應該調節上托輥,在膠帶跑偏一側,將這段中的托輥組支架沿著膠帶運轉的方向向前移動,另一側的托輥組支架則是沿著膠帶逆行方向向后移動。
4.2.3安置必要的彈簧清掃器和空段清掃器
在輸送機運轉工作過程中,在滾筒表面常常會貼結物料,使得在滾筒上出現圓錐面,膠帶出現跑偏。因此,在進行輸送機工藝設計時,需要考慮到在頭輪部分安置彈簧清掃器。在尾輪前大約0.8-1.0米的中心線處安置空段清掃器,使得膠帶的內表面與工作面保持長久的清潔,不使滾筒上出現圓錐面,從而造成膠帶跑偏現象。
4.2.4注重物料均勻地分布
在輸送物料的工作現場常常會出現膠帶上只要一加上負載物料,就會出現跑偏的現象。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物料的受料點不在膠帶的中間部位,因此必須對受料口處的擋板進行必要的位置調節與結構改進,使得物料能夠均勻地分布在膠帶的中心位置,物料的流向定向,減少膠帶跑偏的機會。
4.2.5設置合理的托輥數量與間距
選擇使用調心托輥來調節膠帶跑偏這是在輸送機設計中為了防止與預防膠帶跑偏現象常用的手段,但是往往收效甚微。這主要的原因是托輥在安裝過程中無法保證其高度的一致,在高度上會出現不均勻的現象,膠帶就會出現不能夠與托輥接觸的地方。依據在現場的調查來看,一條皮帶系統中有將近三層的托輥是處于不轉動的狀態,在膠帶與托輥之間附著力不夠,導致膠帶打滑。所以,需要變量地加大托輥之間的間距,托輥之間的間距依據從尾部開始遞增的原則從受料處往驅動裝置處增加。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減少25%左右的托輥,而且可以使得輸送機輸送膠帶更加穩定,增加膠帶與托輥之間的附著力,從而減少膠帶的磨損,增加使用壽命。
4.2.6設置跑偏開關
在輸送機的輸送帶較長的情況下,可以在50米左右處設置跑偏開關。設置跑偏開關的位置是在機架的兩側而且需要靠近膠帶的地方。在膠帶出現跑偏的時候,托輥繞軸運動,在到達極限位置處,轉軸會帶動跑偏開關,從而出現警報,使得輸送機停止轉動,從而避免出現跑偏。
5結束語
篇5
平面設計在我國發展的時間不長,在改革開放以后才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平面設計工作需要根據世界的潮流來應對各種各樣的變化和改變。在這個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國的平面設計還沒有完全跟上世界的步伐,這就需要認識到我們和那些起步較早的國家,在平面設計的技術和對文字的運用上都有很大差距,然后積極地去改變原有的模式,主動地去接受一切挑戰。我們要認真學習他們關于如何在平面設計中運用文字藝術的經驗,不論是在技術上,還是在作品的視覺沖擊力上,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巧妙地與我們的平面設計相結合,再和我們傳統平面設計中的好的設計理念相融合,并且加入先進的現代元素,這樣可以更好地吸引人們的眼光。我們的文字凝聚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和傳統,并且凝結著祖先的各種精髓,我們要做的就是揚長避短。只有這樣,才能滿足平面設計的發展需要。
二、文字藝術在平面設計中起到的作用
在平面設計中,文字是給人們帶來視覺沖擊的另一要素,給人直觀的感受體驗。華夏古老的文化,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更見其不朽的文化藝術價值。文字,中華古老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甲骨文、青銅文、象形文字等等,無不充滿著無限魅力,也是吸引人們探尋古老文明的一種力量之所在。文字是人類社會有史以來一項最偉大的設計構造的行為,文字藝術對平面設計來說發揮著其他元素所不能替代的作用。文字藝術能有效地把信息擴散和傳播出去,就是把想要傳遞的信息,美觀地傳遞給人們,并且能帶給人們視覺上的享受。漢字又被稱為象形字,經過幾千年的傳承,漢字的在外形上就很有美感。很多的文學家、語言學家包括設計者本身都在不停地探討與研究文字的藝術。這是因為文字中有很多隱藏的、不易被發覺的表現手法和技巧,表現形式更是數不勝數,不同的字體都有不同的書寫方式和外在結構,設計者可以通過對文字進行隨心所欲的加工,來打造自己所需要的藝術效果。文字是一種藝術表達方式,更是對上下五千年文明的傳承。文字藝術的出現就是為了更好地表達最深層的含義,它承擔著各種信息的傳遞的視覺化作用,是視覺溝通中主要的溝通媒介。利用文字的傳遞效果,我們可以更好地尋求和創造更豐富多彩的語言方式。在這個信息化時代,各種各樣的高科技手段能讓我們的文字表達出不同的藝術效果,設計者不但要將文字和平面設計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還要讓文字與各種不同的設計風格相適應,讓人們一看到,心理就能感受到強有力的沖擊。
三、小結
篇6
一、全面學習與把握學科建設“四要素”,以質量求生存
任何事情要辦好,都有它的規律,有它的基本要素。筆者以為,從創建第一個專業起,就應站在學科發展制高點來把握學科方向、學術梯隊、基地平臺、項目成果四要素。筆者所在院校從1987年開設第一個專業——“工業設計”起,看準了它是“一種創造”,要狠抓創新意識教育,不斷從理論與實踐結合的高度,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實干精神,這關系到學科與專業的生存和發展。
面對市場對人才培養的挑戰,高校設計人才培養的質量應突出表現為人才特質上的“三重”和“三性”,即“重素質、重能力、重實踐”和“適應性、可塑性、創造性”。設計藝術院校需要著重培養出一大批“創新意識強、適應能力強、實干精神強”的“三強”人才,以適應國家和社會的需要,這是設計藝術教育的趨勢。具體而言,教學應該根據社會對各專業人才培養的特殊要求,在主干專業教學內容設置、實驗條件建設、在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園文化建設方面充分考慮設計行業所需的素質教育,使培養的學生有振興各設計專業所需的知識、能力和素質。設計藝術學院的發展加強與行業的共建合作、產學研結合,強化實踐教學,堅持把解決行業發展中的共性關鍵技術問題、輸送行業所需要的高級設計專門人才放在辦學的首要位置。
“三強”型人才把創新意識強擺在首位。在競爭中,特別是面對創意產業的迅猛發展,創新意識與原創意識更具優勢,充滿藝術與個性氣息的產品必將成為消費新追求。具有感性形象創造性的設計師和善于推理與分析進行技術結構創新的設計師,都是所需要的。設計教育努力培養具有兩種綜合素質的人才,這需要以搭建扎實的知識結構交叉平臺為基礎,奠定學生將來進行“越界”設計、“越界”溝通的能力。只有具備學科交叉的知識結構和善于“越界”設計的能力,才是成為合格設計人才的基礎。
“三強”型人才把適應性擺在關鍵的基礎位置,這與設計工作本身的性質緊密相關,設計工作具有靈活、協調和市場的偶然性,設計開發過程就是一個了解市場——調整適應市場——改進適應市場的過程。此過程可以借用設計原理中的“適應性系統”概念,設計藝術適應性系統是處于內在因素與外在環境之間的交界面處、具有一定目標與功能的系統。這個適應性系統需要從內外環境、因素兩個方面去考察,系統的復雜行為主要是其所處外部環境的復雜性表現,同時也受內在因素少量限定性質的制約。它的理論根據是人為創造的第二自然與第一自然協調形成天人合一的系統,這個系統針對環境規定具體的目的或意圖,具有適應環境的根本特征。適應性系統的行為具有復雜多變性,但這種復雜多變的行為主要是其所處外在環境復雜性的反映。它運用規范性、限定性的描述方法,即:從目的、手段適應環境的角度去討論“應當是何種方式”的問題。產品的內部因素、外部因素及目標也是適應性系統的三大組成要素。該系統的目的成功與否取決于它對內外環境之間的關系——特定方式的理解程度。因此,設計專業學生必須從入學就逐步建立“適應性系統”意識,無論是適應社會的強化協作意識,還是具體的設計開發和改良工作的開展本身,都要重視“適應力”。
現代社會真正需要的設計藝術人才是能吃苦、肯實干的人,設計工作與市場緊密相連,從市場調研開始就有大量繁重且要求細致嚴格的工作要做,而且在專業和社交技能上對設計人員提出了很實際的要求:現代社會需要的是能與他人合作、能不斷地發現市場中的空缺點并根據市場需求靈活地運用設計程序與方法;利用理性的設計思維分析和引導產品設計、熟練運用現代表現技能進行產品設計的設計人才,這些能力也都建立在實干精神的基礎上才能充分發揮,為企業認可。
二、“三強”人才培養的教學改革措施
為了多培養出“三強”人才,設計藝術教育和管理可采用以下措施。
1.以學術梯隊建設為關鍵,造就人才培養的高質量教師隊伍
堅持“人才強校”的原則,設立高水平教師隊伍建設專項,運行“高層次拔尖人才引進和培養工程”“中青年學術骨干培養工程”“中青年教師博士化工程”,支持杰出人才和創新團隊建設。通過與國際知名大學和科研機構建立合作關系,每年派出教學科研人員出國留學、學術訪問和參加國際學術會議,邀請外國專家、學者短期來校訪問、講學及合作研究,發起和主辦高水平國際學術會議,推動師資培養國際化。實現教師隊伍“四個轉變”,即以科研項目和教學為紐帶的松散組合轉變為以學術帶頭人為核心并具有內生凝聚力的科研和教學團隊為主體;以本科學歷為主體轉變為以博士學歷為主體;以中老年教師為主體轉變為以中青年教師為主體;偏單一血緣教師為主體轉變為血緣結構合理的教師為主體。梯隊的建設要做到:一方面,授課老師要有全面的知識結構、先進的教學程序和方法、實踐的經驗及能力,并能明晰有效地引導學生進入設計的殿堂;另一方面,教師要懂得因材施教,克服傳統中國教育的學生被動學習模式,激發學生智慧、創造能力,挖掘潛力,運用科學的方法活躍教學思想,啟發學生專業學習的熱情,釋放教與學的創造性能量。
2.以條件建設為基礎,實施人才培養的高起點教學質量工程
例如,武漢理工大學加大本科教學條件建設力度,在預算編制上“重點向教學傾斜”,2004至2006年用于教學4項經費總計達1.7億元,2006年4項經費占學費的比例達到31.31%,校園基本建設累計投資達到24億元以上。網絡學堂、網絡教學平臺為重點的數字化校園等基本辦學條件指標均超過國家規定標準。
與此同時,學校制定了一系列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強化工程實踐能力訓練等教學質量標準和規范教學環節、規范教學管理的文件和規章制度,實施高起點的教學質量工程,使良好的教學條件充分發揮應有的效益,推行教學名師制度,啟動多級本科品牌專業建設,加強教學研究與改革,實施多級精品課程建設工程,支持精品教材建設。因此,筆者所在院校設計藝術學科的平臺建設有了明顯進展,擁有該學科本、碩、博和博士后層次,工業設計、動畫等專業成為國家特色專業,“設計概論”等課程成為國家級精品課程。
3.建設新的課程體系和培養模式創新
首先是按社會的需求安排教學內容和培養著重點,建設新的課程體系。以學科建設為核心,構建人才培養的高水平學科專業體系,通過制訂發展規劃、開展教育思想大討論、召開“兩代會”,確立學科建設在學校辦學中的核心地位。優化學科結構與專業布局,整體推動學科、專業建設,著力構建人才培養的高水平學科專業體系。
其次是培養模式創新,積極探索教改試點班,從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評價方式和管理模式上強調因材施教、個性發展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建立了“2+2”“3+1”等多種培養模式;同時營造創新氛圍,積極引導教師參與教育創新,開展教學研究,積極引導大學生課外科技活動,培養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學生在全國各類設計大賽中居先進水平,并率先在全國設立500萬元的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基金,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4.積極共建合作,建立校外“三強”人才培養運行模式
在設計藝術教學中,實踐是產品設計的最好教學方法,設計藝術教學應以實踐環節教學來帶動理論教學,只有實踐才能帶動創新,走學院與企業相結合的教學路線,可以較好地解決設計脫離實際的問題。設計院校應開拓社會辦學資源,優化“三強”人才培育環境,重視搭建科研合作、教學交流、學生互換的國際合作人才培養平臺,引進國外優質資源開展國際合作教育。堅持科研促進教學的原則,廣泛開展科技合作,利用教學與科研的有機融合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2006年筆者所在院校的學生畢業設計(論文)選題數中,科研課題或來源于生產實際的課題占畢業設計(論文)選題總數的90%以上。科研時間增強了學生創新意識和團隊意識,增強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篇7
由于科學技術在不同各學科之間,它們相互間彼此滲透又互相促進,這樣就會使任一學科,需要在整個科學體系的發展,需要在相互聯系中才能得到,因此,現代科學體系結構在發展中,呈現整體化的趨勢。隨著自然科學的大量涌現,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不斷深化。在這種情況下,在研究攝影藝術中就產生了綜合研究的必要。科學工作者從特定的視角,對自然科協揭示了本質聯系和運動規律,這不僅為現代科學技術提供了新思路和創新的思路,這樣就使科學有了共同的概念和方法。使科學社會學和自然科學相互促進,互相滲透,使它們成為相互作用的產物。因此,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現代科技對攝影藝術觀念的影響。現代科技可以有效地改善攝影藝術觀念,將數字技術和信息科學作為載體,其特征包括了三個方面:首先,現代科技可以有效地將高科技、多媒介、多技術三者融合在一起;其次,現代科技可以通過加強信息傳送的即時性和互動性,這樣就可以極大提高攝影藝術中的一些互動因素,就可以改善攝影藝術創作周期過長的弱勢;其三,現代科技可以充分地改變媒體傳播渠道和傳播方式,這樣就可以有效地把攝影藝術的范圍擴散得更加的廣范,可以讓能夠感受攝影藝術的人群,得到大幅度提升,讓更多的人群享受在攝影藝術之中。
二、現代科技與攝影藝術觀念
(一)現代科技可以改變視角定位
近些年來,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我國也在不斷地蘊育著自身文化色彩的發展,例如攝影藝術觀念的發展,這些攝影藝術觀念的發展,其中既包含了抽象的哲學概念,也包括了具體的唯物主義理念。在傳統的攝影藝術中,主要的發展方式都是通過第三人稱的方式,其中的意義主要是描繪一種環境和一些人物,這樣就可以將其中的藝術內涵集中突出在人物上,這種傳統的方式,雖然在早期的攝影藝術展覽中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是獲得者成為世界名人;但是,在現代社會,由于物質需要的增長和平均文化水平的提升,當代人類已經開始對這種第三人稱的藝術審美感覺到疲勞,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攝影藝術中采用第一人稱報道和研究的作品很多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這種變化是因為現代科技采用超文本和網狀傳播方式實現攝影藝術的傳播,實現了時間和空間的完美結合,讓人們能夠真實地感受到三維的存在感。
(二)現代科技可以改變攝影方式
現代科技的發展,使攝影技術發生了深刻的改變。一方面它改變了傳統的沖洗照片的過程,使攝影方式改變成了現在的即時沖照技術,這種技術的發展有效地提高了攝影的便捷性和瞬時性,從根本上改善了攝影藝術觀念。另一方面,由于攝影鏡片制作工藝的工業化,大量的高清晰的攝影設備和大規模的攝影人群加入到了攝影藝術之中,現代科技將這些原本局限于藝術家的創作藝術范圍,提升到了全民創作的歷史階段。如今一大批的草根創作者,已經涌入到攝影的創作之中,在他們的創作之中,有很大一部分攝影品,是以往的藝術家所沒有涉及的攝影領域,這些草根攝影者的創作,使現代科技不僅為廣大草根攝影者創造了攝影的便利條件,也更加為草根攝影者提供了充足的拍攝時間,讓草根攝影者擁有更多的精力,來開拓新的攝影藝術觀念,同時還可以使攝影藝術的敘述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更好地使攝影藝術融入廣大的大眾,使廣大的人民大眾享受攝影藝術的魅力之中。
(三)現代科技可以改變攝影概念
現代科技將攝影技術引入更大數量級的人群之中,由于現代的藝術創作架構得到極大的變化,已經無法再和傳統的攝影藝術相類似,這就使現代的攝影藝術家們感到身上的壓力,他們開始探索主觀概念方面的藝術創作,這些藝術創作可以使攝影藝術通過對攝影作品的模擬擴展和再造,在觀賞和效果上得到極大的提高,這樣他們也可以對這些文化產品進行技術化處理,使傳統的虛擬攝影題材不再是無中生有的文化。現代攝影藝術利用自身傳播速度快的優勢,已經在進行攝影藝術的傳播,并帶來很大的影響,同時它又是可以采用平等、虛擬、開放的方式;此外,它又可以依照陳舊的審美觀點,將攝影藝術轉化為較為高雅的精神力量,使攝影藝術來源于生活,卻又高于生活,使攝影藝術成為一種文雅的藝術食糧,滿足當代人類的需求。
三、結語
篇8
在建筑藝術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出現了很多設計理念,每種理念都有一定的設計形式,仿生設計形式就是其中一種非常重要的形式。仿生設計突出的特點就是能夠非常明確的表達出建筑結構自身所具有的個性,該設計方式主要是應用在材料中,通過材料來體現建筑結構獨有的風格。利用仿生設計理念,最突出的優勢就是能夠將建筑結構的使用價值提高一個層次,與此同時,也能使建筑與周圍的大自然環境有效融合起來,進而體現出建筑的藝術美。仿生設計理念以被應用到世界各國,甚至有些國家別有特色的餐館都是利用仿生設計理念而成,這為國家的旅游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每個建筑結構經過仿生設計理念的運用,其結構特性將十分突出,因為自然界中動植物的種類多種多樣,只要符合建筑結構設計特點,都可以運用各種動植物來進行建筑的設計,通過該種設計既能夠體現出當地的地理與民俗環境,從建筑結構中能夠讓人有一種賞心悅目的舒暢感覺,與大自然的融合是建筑設計所要追求的終極目標。這本身也是對當地文化宣傳的一種良好的方式。仿生設計在建筑藝術中的應用,建筑是主體,周圍的環境是輔助,只有將兩者有機結合,才能更好的展現出仿生設計的靈性,反之,則會有副作用。
2國外仿生設計的應用
國外建筑設計人員對仿生設計理念的應用時間非常長久,通常情況下,國外都將融入這種理念的建筑稱之為有機建筑,其設計的原則也主要是建筑與周圍環境的有機結合,這也正是將稱之為有機建筑的重要原因。流水別墅是運用仿生理念的最典型的建筑,設計人員運用仿生理念,將其設計為方山之宅,給人一種大自然自己打造的房屋的感覺,因此其設計方法就是運用樓板與山體自然的結合,在具體施工時根據建筑整體來選擇所需要的建筑材料,仿生設計與普通的建筑設計相比,其對建筑設計人員的要求更高,而這種流水別墅的設計則有更加嚴格的要求,尤其是突出體現出建筑藝術美感,而且要保證這種美感不能脫離實際。從上述中,我們能夠明顯的知道,流水別墅是一個非常具有超越性的設計,該設計將建筑結構與周圍環境之間的融合達到最佳的切合點,從而給人一種自然美與藝術美。居住舒暢,身心放松,渾然天成,這是流水別墅給居住者切實的感受。目前國家建筑設計人員越來越多應用仿生設計理念,運用原始自然環境中所擁有的物質進行設計,將自然中天然的美感融入到建筑設計中,使建筑具有大自然的氣息。最為重要的是,國外建筑設計人員之所以大量的使用這種建筑設計理念,主要是因為這種設計理念比較自由,主要是看設計人員對自然的理解,對美的追求,而且設計人員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感情來設計,其約束力比較少。比如有些建筑設計人員比較喜歡動物,其設計的建筑往往類似于某種動物,尤其是動物中某些細節部分,比如紋理等。
3我國建筑結構的仿生設計
我們就以我國園林設計為例,其特點是動靜結合,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用色淡雅,樸實,與自然景觀相互融合,既不顯建筑的單調,又極好地烘托了主題。同時,蘇州園林體現了古人對天時,地利,人和的追求。把山"水"樹完美地融入他們的生活之中,增加了許多生活情趣。中國古人的園林建筑,講求一步一景,步步為景,一景多觀,百看不厭。因此,中國的蘇州園林,講究心境和自然的統一,互為寄托,即古人所講的(造境)一一有造境,有寫境,然二者頗難分別。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實境也。因心造境,以手運心,此虛境也。虛而為實,是在筆墨有無間,故古人筆墨具此山蒼樹秀,水活百潤。于天地之外,別有一種靈寄。或率意揮灑,亦皆煉金成液,棄滓存精,曲盡蹈虛揖影之妙。此外,中國的民居建筑和村落也很受國外人士的歡迎。來中國旅游的客人,大都選擇住在四合式的小旅社,而不是高級賓館。不僅是外國人,中國人也越來越重視人與自然的結合。在已批準實施的$中國35世紀議程%中,就將(改善人類居住環境)列入重點內容。強調(森林資源的培育"保護和管理以及可持續發展)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可見,在人類意識到其重要性后,仿生建筑的概念將逐步深入人心。用仿生學的原理進行城市規劃和設計是中國古代傳統地理在城市選址"規劃"布局和建設的一大特色。中國古代傳統講求天文,地理和人文的相互結合,故而產生了青龍"朱雀"白虎"玄武之說。古代人根據這些條件,創造了許多優秀的建筑。這些環境設計上精心營造(天人合一)意境,刻意體現園林化情調(天人合一)意境和園林化情調,是徽派古民居環境設計中刻意追求的特色和目標。除了這些,還有很多這樣能體現本國個性的建筑。而這些建筑,均不是憑空產生,而是建筑師們的精心設計。所謂(設計),是指在建筑物的外形,色彩,材質等方面的改革,使之更能吸引人們的眼球,間接增加它的物質利益。當今建筑,從低空間到高空間,從色彩單一的白墻黑瓦到各種色調的鋼筋混凝土,其風格受西方影響越來越顯示出現代色彩,國際建筑風格趨于統一,地域特色逐漸變的不明顯。為了使本地的建筑有地方特色,成為地方標志性建筑,建筑師們通常仿照一些物品使人們對其印象深刻。雖說現代城市建筑所用建材及造型相差無幾,但每個國家都有它獨特的建筑風格,即國家個性。只有反映國家個性的建筑才能流傳至今,為后人樹立典范。
4結束語
篇9
1.動畫藝術與平面設計藝術都是一種主觀創造性很強的藝術形式動畫藝術與平面設計藝術不僅強調主觀創造性,更強調客觀的、基本的合理性,但又不失所要表達的幽默感和夸張性,巧妙而抽象的形象及豐富的聯想空間。德國招貼設計大師崗特·蘭堡用視覺形象語言說話,追求畫面的韻律感、層次感,用最簡單的視覺形象表達最深刻的內涵;他的作品追求平面之外的視覺效果,給視覺世界帶來了新的力量和生機。他更加強調自我意識和對生活的領悟,在視覺效果上追求視覺沖擊力,強調平面效果的突破。例:《和圖》中書上的手有只筆,這只筆將書的一維空間向整幅畫面的三維空間轉化,自然而有力。筆在背景上寫出出版社的名字,宣傳意味油然而生,這種視覺的空間轉換自然地引導觀賞者的視線開始流動最終定格在下面的字母上。這種視覺引導式的宣傳方法讓人過目難忘。并且將光線巧妙地運用在書籍的投影上,似乎書籍由內向外透著一股亮光。書上的窗戶是將書從平面轉換到空間的一個過渡,這些過渡讓人們更想探尋亮光后面的另一個空間是為一個出版社設計的招貼,圖中的書被手握住,這只手由平面轉向立體,書似乎懸浮在空中并投下陰影,營造出一種失重的空間感。它傳達了把握住了知識就擁有了力量的設計理念。《1945年的勝利》,《“UCC”咖啡館海報》,是日本的視覺大師福田繁雄的作品簡潔、幽默、巧妙并深刻,常以簡練的線和面構成,具有強烈的視覺張力,他把所想表現的事物通過異質同構、視錯覺等理念,以視覺符號的形式重現在其海報作品上,并將這些原理以客觀和風趣的形式呈現,使簡潔的圖形成為信息傳遞的媒介,由此其設計作品兼具了藝術性與精神性的內涵。一部好的動畫或者一幅好的平面設計作品都不需要太多的語言描述,通過畫面已完全可以表達出所要傳達的信息。在動畫制作中,表現人物面部表情的夸張和變形,又符合基本常理的客觀規律,是塑造出人物性格和人物精神面貌及情感的關鍵。
2.表情就是情感的形象,經過藝術加工,提煉,概括,抽象化后,使所塑造的形象更具代表性,這和平面設計的主動創造性非常相象,并且也是動畫最吸引人的特點之一。當人生氣憤怒訓斥別人的時候,兩只眼睛瞪大,直立,兩個眼球會向兩個內眼角拉近,兩只耳朵上聳,鼻翼變大向上收攏,嘴部張大并被拉長,上牙齒外露,這樣更能感覺到這個人憤怒到極點,粗聲大氣的說話.整個人的面部表情肌肉都被繃緊,并且多采用正面.當人很幸福,很滿足的時候,整個面部表情很放松,臉形呈圓形,嘴也呈一個圓弧形,嘴角上翹,兩只眼睛很平緩的看向一旁,下頜上收,頭部略傾斜;或刻畫人高傲時,人的頭上昂,只看到鼻子往下的部分,鼻孔朝人,兩嘴角下拉,嘴是向下彎曲的圓弧,在夸大后的人物表情及造型使他們更具有特定的氣質。這使我想到了蒂姆·伯頓導演的動畫片《僵尸新娘》,每一個人物的夸張造型準確傳達出每個人物的性格特征,維克多未來的妻子,維多利亞的母親是一個沒落的貴族階級,還以女兒的婚姻獲得資產,但仍保持自己的高傲、冷漠的樣子,走起路來昂首挺胸,兩個眼珠向上看,嘴角下耷,發髻梳的很高,和頭的比例差不多,這種夸張再好不過。而且動畫里的主角人物整個身體被拉長,四肢細長,人的下頜細尖,人物的眼睛變大。蒂姆·伯頓的《圣誕夜驚魂》也采用身體被拉長,四肢細長,人的下頜細尖,人物的眼睛變大,還有場景設計也是經過加工,提升,處理的房子及樹木都有一種高聳的感覺,和動畫的整體設計感覺和諧一致。通過以上可以看出,平面設計藝術和動畫藝術的共同特點就是對事物的重新再創造,經過抽象變形重新提取重要的元素表達最具特征的效果。這種特征直接可以從平面設計中體會到,在動畫中雖然體現的不是很直接,主要是因為人們感覺動畫里的人物就應該是那個樣子,至于為什么是那個樣子,他們沒有想過,而人們經常會說那一部動畫片“有意思”,其實“有意思”足以說明動畫片有它獨特的創造性,只不過人們很少關心罷了,但從動畫的定義中可以明顯看出,動畫是作者主觀意圖想象創造的動態形象,而他的主觀想象,創造即是與設計一樣的重新組合再創造。
二、平面設計藝術與動畫藝術表現形式的多樣性
1.平面設計藝術與動畫藝術都可以運用各種材料表現達到所想要的效果,在平面中可以手繪,印刷,拼貼,電腦制作,甚至是三維。在動畫中可以是傳統形式的,黏土形式的,布袋式的,提線式的,水墨形式的,或者是電腦制作的等等。雖然它們的形式變化多樣,但仍不失去自己的藝術形式特有的特征,相反,更豐富了它們的創造性,并且也融合了其他的藝術形式,使所表現的空間更廣泛。波蘭招貼藝術家特拉伯可夫斯基的作品運用了圖形的正負形相結合的手法,使畫面產生強烈的對比。英國黏土形式的動畫片《小雞快跑》,運用了擬人和夸張手法,使小雞們的形象鮮活、生動。布袋形象的動畫片《阿凡提》,其人物造型恰到好處。阿凡提的造型帶有濃郁的西域人物風格特點,他的衣著打扮,他的頭飾,及人物的面部造型,留著一綹山羊須。
篇10
關鍵詞:藝術設計辦學特色
上世紀90年代末,國家教育部對原有普通高等院校本科專業目錄進行了一次較大幅度的調整。其中,將原屬于工藝美術范疇的裝潢設計、室內設計、服裝設計等專業整合,設立了一門新專業——藝術設計。由于市場對藝術設計專業人才的需求較大,這也使得該專業在很短的時間內成為一門迅速發展壯大的新專業,國內絕大多數院校均紛紛開設。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國已有1100多所大學或學院設有藝術設計專業。
然而,當人們的頭腦漸漸冷靜下來,回顧藝術設計專業的發展歷程,卻不難發現,伴隨著中國20多年來經濟的巨大發展和社會的激烈變革,我們的藝術設計教育也在經歷著一場爆發性的突進。今天,無論是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數量,還是開設藝術設計專業的院校數量,還在以幾何倍數激增。辦怎樣的藝術設計院校,藝術設計教學如何展開,培養什么樣的藝術設計人才成為擺在許多人面前的問題。這其中,對藝術設計專業辦學特色的研究是許多學校正在艱難探索的課題。這是因為,一方面在開辦藝術設計專業之初,許多學校對此并沒有明確的思路,只是覺得有生源,市場又需要,因而一哄而上,唯恐錯失發展良機;另一方面,由于藝術設計專業涵蓋了原有的裝潢、室內設計等多門專業,因而許多學校在開辦藝術設計專業后,不從實際情況出發,人云亦云,大家千人一面,以至于平面設計、環境藝術設計等方向成為大多學校藝術設計專業的主流方向,課程設置也是大同小異,大家幾乎按照一個模子在培養學生,結果是平面設計、環藝設計的學生滿天飛,在市場上毫無競爭力可言。
那么,如何在藝術設計專業辦學過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呢?要回答這一問題,我們不妨先從特色談起。
一、關于特色
關于“特色”一詞,《辭海》中并無解釋,只有對“特”字的釋義。“特”是多義字,其中有一種解釋是“獨”的意思,出自《莊子·逍遙游》:“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引申為“專一”。從這一點上,我們可以認為,所謂特色,應是指一事物區別于其他事物的獨有特征或標志。換句話說,特色就是與眾不同,是在相互比較中凸顯出來的。特色既是一種差異,更是一種優勢。基于以上觀點,我們認為,所謂辦學特色,是指優于其他相關學校的獨特品質,是一所學校辦學歷史的沉淀,是傳統和風格的長期積累。辦學特色主要體現在治學方略、辦學觀念、辦學思路;教育模式、人才特色;課程體系、教學方法以及解決教改中的重點問題等。
放眼世界,我們不難從發達國家中找到實例。如同美國多元的社會文化結構,美國的藝術設計教育呈現著明顯的多元化狀態。各個學校有著自己獨特的辦學特色。如我們既可以看到像耶魯大學藝術學院這類重視學生思辨能力、個性、社會參與意識的精英教育模式,也可看到類似伊利諾伊理工學院設計學院一樣設在理工大學氛圍中的重理性、重功能的藝術設計教育,當然還有在純藝術氛圍中的藝術設計專業,如庫帕聯盟等。正是這些形形、各具特色的學校,為學生提供了廣泛選擇的余地,也為社會的需求提供了廣泛的專業人才。
二、準確定位是尋求辦學特色的基本前提
筆者認為,研究“辦學特色”,必須把握一個基本的前提,那就是準確定位。而定位,就是有所為,有所不為,具體而言,就是要懂得取舍。只有通過對各自學校具體情況的客觀分析,做出較為理性的定位判斷,才能逐步形成各自的“辦學特色”。以筆者所在的湖南商學院為例。首先,關于學校情況的分析是:建院時間短,辦學歷史不長,學校名氣小;但學校為典型的商科類院校,所開設的專業與市場接軌較緊密,如市場營銷、廣告學等,對藝術設計專業課程體系能起到很好的補充作用。正是基于這樣的分析,在藝術設計專業辦學過程中,學校充分認識到自身的劣勢(學校名氣小,報考生源質量不太高,學生在起跑線上就比對手要弱),因而并沒有花費大量的精力和時間來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因為如果這樣做,很有可能不但在專業素養上趕不上人家,毫無優勢可言,而且又會喪失發揮自我的某些特點和長處來形成差異甚至于形成比較優勢的時機。與此同時學校也看到了自身的優勢,即處在學校大的商科背景下進行藝術設計專業辦學,可以努力使藝術設計專業與現代商科的各個分支、專業相互滲透和交叉,形成優勢互補,并產生一種交叉學科的新優勢。如藝術設計專業廣告設計方向,就是將藝術設計與廣告學、傳播學及市場營銷等相關專業的知識相互滲透、交叉,從而形成了具有湖南商學院特色的藝術設計專業辦學模式。在具體辦學過程中,一方面在人才培養方案制訂時有意識加重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對傳播學、廣告學等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力度;另一方面,積極引導和鼓勵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在完成專題作業及參加專業競賽時與廣告學等相關專業學生合作,使其在發揮各自所長的同時又能取長補短,學生的整體策劃與創意、表現能力顯著提高。如由湖南商學院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和廣告學專業學生合作創作,主題為《雅倩佳雪防曬霜——躲避不是辦法》的平面廣告作品在全國9000余件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榮獲2004年度中國廣告協會學院獎唯一全場大獎,充分顯示了專業辦學的成效。除此之外,藝術設計專業和廣告學專業學生合作創作的一系列作品自2004年以來多次榮獲國內外知名專業廣告競賽(如美國ONESHOW等)各種獎項,在國內廣告業刮起了一股旋風,甚至于被業內人士稱為“湖南商學院現象”。可以說,藝術設計與廣告學專業的交叉融合,成為湖南商學院藝術設計專業辦學的一個亮點。正是有了較準確的自我定位,經過十余年堅持不懈的努力,湖南商學院藝術設計專業的辦學特色正逐漸突顯出來。
三、比較優勢是突出辦學特色的關鍵
如果說準確定位是尋求辦學特色的基本前提,那么,制定合理的定位策略,創造差異,從而體現出自身的比較優勢,是突出辦學特色的關鍵所在。就藝術設計專業而言,突出辦學特色就是要避免在專業建設中的“大而全”“人云亦云”和“隨大流”,要突出重點方向,要與眾不同,要努力達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強”“人強我優”的狀態。這也就是說要根據比較優勢原理,先從某一個方向尋求突破,而后帶動其他方向的相應發展。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形成不同學校藝術設計專業的辦學特色。而這種特色一旦形成,就會在教育市場上形成一面旗幟,就會鑄造成自己的品牌,就會更容易被教育市場認可而形成較高的市場占有率,就會形成“產出——有效產出——資源回籠——有效產出”的良性循環,并在這種良性機制下推動專業建設躍上新臺階。
以英國的藝術設計教育為例。不少院校十分注重與當地產業相結合,為服務地方經濟培養人才,同時,又各自形成自己的專業學科優勢與辦學模式。如英格蘭中央大學伯明翰藝術設計學院的家具專業、珠寶專業,考文垂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的交通工具、汽車設計專業,伍爾弗漢普頓大學的玻璃、陶瓷專業都是地方特色鮮明的優勢專業,同時又是服務與地方經濟和全球經濟一體化,擁有巨大市場需求的特色專業。
實際上,在我國,也有不少院校在藝術設計專業辦學過程中通過準確定位找到了自己的突破口,專業辦學特色逐漸顯現。如湖南工業大學(原株洲工學院)的藝術設計專業,前身為1985年在全國首創的包裝設計專業,其在專業辦學過程中敢為人先,20余年來,始終堅持走有特色的辦學之路,高舉包裝大旗,以包裝藝術設計方向為重點突破口,結合學院工科背景(特別是結合了包裝工程專業的相關知識),較好地打造出了“包裝設計”這一品牌。今天,該校培養的包裝設計人才已遍布全國各地,有的也已經成為我國包裝設計行業的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