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勢教育范文
時間:2023-05-06 18:26:1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形勢教育,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歷史召喚我們,時代激勵我們。新的一年,就是新的企盼、新的風采、新的征程,更要有新的收獲!為了進一步統一認識、明晰思路、鼓舞斗志、振奮精神,積極營造干事創業的思想氛圍,大力倡導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切實增強加快發展的緊迫感和責任感,扎實做好2006年的工作,實現指揮部的全面振興,黨委工作部特以指揮部“三會”袁明生指揮的工作報告和張國棟書記的重要講話為藍本,編印了《2006年形勢教育材料》,供全體干部員工學習參考,也可作對員工進行形勢教育宣講之用。
——編者
二六年一月六日
目錄
指揮部“十五”期間取得的主要成績
指揮部“十五”發展的基本經驗
指揮部“十五”發展存在的問題
指揮部“十一五”發展面臨的形勢
指揮部“十一五”發展目標和戰略任務
1.指導思想
2.突出一個主題
3.努力促進兩個轉變
4.積極實施三大戰略
5.充分利用四種資源
6.抓好五項重點工程,實現五個新突破
指揮部2006年重點工作部署
1.指導思想
2.主要工作目標
3.八項重點工作
指揮部黨委2006年主要工作
張國棟在指揮部“三會”上的講話
吐哈油田公司“十一五”發展的主題和戰略
吐哈油田公司2006年工作重點版權所有
1.奮斗目標
篇2
關鍵詞:企業;形勢任務教育
一、企業形勢任務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目的性過強,基礎性教育不足
形勢任務教育在企業應該是一個貫穿全年的工作,但在實踐中被詮釋為一項階段性的工作。傳統的企業形勢任務教育時間段集中在三個不同時期:年初和年終的企業改革發展任務宣傳動員期:國家或企業重大會議精神的貫徹落實期:國家或企業重大事件的輿論引導、統一思想認識期。在這三個時期,企業宣傳部門會組織宣講團開展多場次的專題宣講,通過多種形式的宣傳活動,增強宣傳教育效果。但對企業形勢任務教育整體缺乏基礎性、常規性的長遠規劃,組織學習少、分析形式少。相當多的企業的形勢任務教育呈現出有事就搞活,無事就停的狀態,把一種有效的工作方法變成了一種實用性的工具。
(二)教育內容單一,滯后于時代背景
形勢任務教育的內容在企業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提升職工的政治理論素養,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開展政策法規教育,了解國家的各項方針政策;明確不同時期企業的改革發展任務,增強發展的責任感和緊迫感等。當前無論是企業和社會都處在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型期,在計劃經濟條件下,文化單一、信息傳播渠道有限、“組織”“單位”的影響力占主導地位時,形勢任務教育的內容集中在以上三個方面,尚可達到統一思想認識的目的。但是,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帶來了經濟、文化、社會生活極為深刻復雜的變化,職工群眾思想獨立性、獨特性、選擇性、差異性明顯增強,更為重要的是當前已經進人信息時代。在中國網站數量穩居世界第一的今天,企業形勢任務教育的內容不隨之豐富和擴展,顯然是缺乏吸引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教育方式單調
沒有把握企業職工工作生活節奏的新變化、企業利益格局的新變化、職工隊伍結構的新變化。傳統的企業形勢任務教育的方式主要有:理論宣講團、專題學習會、員工輪休培訓班、傳統媒體集中宣傳等形式,這些形式的主要特點是開大會多、講大道理多,而針對不同利益層次、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崗位、不同思想觀念的員工的針對性教育少,枯燥的、單向的灌輸式的教育方式。使很多職工群眾感到索然無味。
(四)在選題上不愿觸及職工群眾關注度高的敏感性問題
有怕講不清、怕惹麻煩的心態。企業不同層次的職工群眾關注的熱點和焦點問題不同,但是熱點、焦點問題又往往是敏感問題。是涉及職工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對此,不少企業的選擇是,不涉及敏感問題,“講不清的就不講”。其實“不講”不等于不存在,鼓不敲不響,理不辯不明,敏感問題中往往存在職工群眾的模糊認識,回避敏感問題,其實是降低了企業形勢任務教育的功效。
二、如何拓展和創新企業的形勢任務教育
當前企業面臨著社會環境的新變化,體制機制、生產組織方式、職工隊伍結構的新變化。職工群眾思想觀念、價值觀念的新變化。必須創新和拓展企業形勢任務教育內容和方式,做到四個結合:把集中性教育與經常性的、基礎性的思想教育相結合:把提升職工群眾的工作積極性與強化職業責任感相結合;把提升職工思想理論素質與提升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相結合:把提升職工隊伍的凝聚力與解決思想認識問題、實際問題相結合。使企業形勢任務教育的功效不僅局限于學習會議精神。明確企業生產經營目標,重大問題和事件面前思想統一認識,而是要突出四個方面的功效:
(一)突出提升思想政治素質的功效
把黨和國家重要會議精神、方針政策的學習與基礎理論學習相結合。既有集中性的教育,又有有計劃的、經常性的、不間斷的學習活動,把職工群眾的思想統一到不同時期黨和國家的重大方針政策上來,達到強化職工群眾的思想政治素質的目的。
(二)突出思想觀念與時代同步的功效
充分把握當前信息化社會的主要特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主要特征。要深刻認識到多元文化的滲透給人們的精神世界提供了多元的選擇空間,市場經濟的逐利性難免會導致人們思想意識上的獨立性,幫助工群眾培養和樹立與時代同步的思想觀念,努力減少因思想觀念滯后而產生的各種思想問題。用先進的思想引領職工的精神世界。
(三)突出培育健康國民心態的功效
要把培養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健康國民心態作為企業形勢任務教育的重要內容,這在以前形勢任務教育中較為薄弱,但卻是建設和諧社會、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不可或缺的內容。要教育引導職工群眾形成理性的認識方式、思維習慣、行為方式,學會以發展的眼光、辯證的思維看問題、處理問題,形成自信高尚、從容淡定的國民精神。
(四)突出確保企業正確的輿論導向的功效
要把形勢任務教育作為一項貫穿全年的工作,而不是一項季節性的工作,以確保企業全年正確的輿論導向。通過形式多樣、不間斷的形勢任務教育。及時學習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傳達企業政令;加強對企業社會輿論的引導。通過教育及時糾正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相符的思想傾向,樹立企業的正風正氣。
三、強化企業形勢任務教育的對策
(一)著眼職工群眾需求,拓展教育內容
除了堅持傳統的形勢任務教育內容外,要把職工群眾的需求納人到形勢任務教育的內容中來。企業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通過深入調研挖掘不同層面職工群眾的精神需求和所關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組織材料,備好課,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使群眾聽得懂,記得住。尤其是要敢于涉及工資分配、就業、同工同酬、住房、教育、醫療這些敏感性問題,采取雙向交流的方式。讓群眾把自己的思想疑惑講出來,一次講不清,講兩次、三次,要讓“理”在思想的交鋒中逐漸明朗起來。
(二)提升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創新教育方式
傳統的形勢教育方式著眼于大而全。靈活性和互動性都不夠。要在大報告、大宣講、大活動中,增加“一人講”為“大家講”的模式、“灌輸式”為“互動式”的模式、“指導式”為“討論式”的模式,轉變傳統形勢任務教育中單向的、高高在上的、指導式的教育,樹立平等溝通、公開開放、以人為本的觀念。這樣可以更好地適應當前企業“走出去”戰略。更好地適應企業流動性大、工作節奏快的需要。以及職工隊伍構成多元的需要,同時也使形勢教育由“你打我通”的模式變為平等交流模式。顯得寬松而貼近民心。容易使職工群眾能聽得進、坐得住。
(三)合理運用思想政治工作的分眾化理念
構建定位明確的教育目標。目前企業在人員構成上可分為在職群體和非在職群體,在職群體中,從用工形式上可分為全民合同制工人、勞務合同制工人、企業臨時用工等十多種用工形式;非在職群體主要由離退休職工和企業職工家屬組成:有些學者還認為當前社會從利益結構角度已形成了“特殊獲益者群體”、“普通獲益者群體”、“利益相對受損群體”、“社會底層群體”。尤其是企業,經過這些年來的深化改革,企業的經濟利益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體制機制發生了深刻變化。職工隊伍發生了深刻變化,所以把來自傳播學的分眾化理念引入到企業形勢任務教育中來是十分必要的。主要是根據不同群體受眾的不同特點,確定形勢任務教育的選題、方式以及期望達到的效果,使“所講”與“所思”較好地結合起來。切實體現以人為本的內在要求。
篇3
關鍵詞:新形勢;國防教育;愛國主義;國防觀念
中圖分類號:G4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20-0257-02
國防是一個國家生存與發展的安全保障。國防教育作為鞏固和加強國防而對全體國民進行的教育,是建設和鞏固國防的基礎,也是增強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質的重要途徑。當前,我國正處在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國家安全形勢保持總體穩定,但國家安全問題的綜合性、復雜性、多變性趨勢不斷增強,對搞好國防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加強新形勢下國防教育工作,必須圍繞時代主題和形勢任務,樹立與科學發展觀要求相適應的國防觀
(一)充實完善國防教育內容
確定和規范切合實際的教育內容,是有效開展國防教育的一個前提條件。為了克服和減少國防教育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在教育內容上建立起集系統性、穩定性、思想性和知識性為一體的科學體系是非常必要的。然而隨著國內外形勢的不斷發展變化,國防教育的一些內容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直接影響著國防教育的質量。因此,國防教育內容必須緊緊圍繞維護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這個主題,不斷地創新國防教育理論,規范國防教育內容。
(二)樹立正確的國防意識觀
總書記在十七報告中指出:國防和軍隊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必須站在國家安全和發展戰略全局的高度,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實現富國和強軍的統一。在國防建設中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首要的問題是必須堅持十七大提出的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方針,正確認識和把握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的關系,在國民經濟不斷發展和國家綜合實力不斷提高的基礎之上,大力宣傳中央關于國防建設的方針政策,加強國家安全形勢教育,普及和深化國防法規宣傳教育,引導廣大干部群眾牢固樹立維護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的觀念,樹立富國和強軍相統一的觀念,樹立軍民融合式發展的觀念,樹立依法履行國防義務的觀念,切實打牢建設和鞏固國防的思想根基。
二、加強新形勢下國防教育,必須堅持重點教育與普及教育相結合,不斷擴大社會覆蓋面
(一)加強領導干部的培訓
各級領導干部,既是中國國防教育的對象,又是中國國防教育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對國防建設負有重大責任,是中國國防教育的關鍵。中國各地對領導干部的培訓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一是組織領導干部學習國防理論,提高各級領導干部的國防理論水平;二是在黨校開設國防理論課,進一步明確國防建設的地位和作用,正確處理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的關系,從而保證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協調發展。三是開辦訓練中心、舉辦函授或短期輪訓研究班,1989年在中國北京成立了國防教育聯合培訓中心,還有1991年在中國廣州建立了各種規模的國防教育訓練中心,而中國近幾年發展起來的國防教育—函授教育,主要是利用《報》、《中國民兵》等報刊、雜志和一些自編教材對他們進行教育宣傳,以達到接受國防教育的目的;四是舉行黨政領導干部“軍事日”和軍事學術交流互動,有助于促進國防教育的普及、繁榮和發展軍事學術研究,國防觀念的自我熏陶和國防知識的自我完善。
(二)加強國防教育工作人員的隊伍建設
現如今,中國正在穩步的向前發展,但在一些戰略重地,肆意毀壞國防、軍事設施的事件屢有發生,2002年江蘇徐州國防設施遭破壞,防空洞成“景點”一事鬧得沸沸揚揚;還有一些人不把軍隊看作國家榮譽和民族尊嚴的象征,而是把軍隊視為一個普通的社會團體,處于相對和平的時期,就認為軍隊貶值了,于是出現了軍人的奉獻精神得不到應有的而理解,軍人形象被任意丑化和貶低,以及征兵難、專業軍人安置難、軍屬優撫政策落實難、軍人子女入學難等一些實際問題,如2011年武漢的張某等3人拒服兵役遭到行政處罰,以警示適齡青年積極履行國防義務。
因此,要加大對負責征兵、優撫、轉業退伍軍人安置、國防科研生產、國防動員等工作人員的國防教育力度。
(三)加強普通高校大學生的國防教育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高校作為青少年教育的主要基地,高校國防教育是全民國防教育的基礎,重點抓好高校的國防教育,對于提高全民國防觀念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影響。2006年11月13 日,國家國防動員委員會頒發的《全民國防教育大綱》第四章第三節第二十三條明確規定:“高等學校應當對學生進行全面系統的國防教育,使其掌握基本的國防知識與技能,樹立國防觀念和國家安全意識,強化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進一步激發愛國主義、集體主義、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以適應國家人才培養戰略目標和加強國防后備力量建設的需要?!备咝4髮W生是國防建設的后備力量,隨著軍事高科技的飛速發展,未來戰爭是技術的抗衡,是人才的較量。青少年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最生動最具活力的群體,他們的素質高低,國防意識的強弱,對社會有著重要的影響,高校大學生的國防教育是全民國防教育的重中之重。為此,高校應充分利用校園電視臺、廣播臺、校報、網站、宣傳欄、板報、“文化墻”等形式廣泛開展校園國防教育活動,使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校園國防教育活動中增強對國防知識的了解,還可以通過這些宣傳工具反映、傳授國防知識,使大學生真證培養較強的國防意識。
篇4
關鍵詞:新形勢 思想教育 青年特點 方法創新
當前,我們正處在一個大變革、大發展的時代,國內外經濟社會生活一系列復雜的新情況、新問題,特別是現在世界金融危機使全球經濟發展面臨嚴峻挑戰,這場危機以不可想象的速度波及到我國,還有醫療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醫院的發展,同行業之間激烈的競爭,不斷地引起醫院職工們精神世界的深刻變化,經濟利益、金錢觀念在人們的頭腦中逐漸占據了重要位置,導致有些人物質欲望增強,精神追求貶低,醫療衛生部門中存在諸如收受紅包、藥品回扣、診治病人不仔細、開大處方等少數不良現象,嚴重影響了醫務工作者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形象,也使醫院青年思想教育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筆者所在醫院青年主要分布在醫療護理隊伍中,占全院職工總數的半數以上,是職工隊伍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的思想道德和政治素質如何,將直接關系到醫院各項中心任務的落實執行和醫院現代化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如何在新形勢下,根據青年群體的特點,調動和激勵青年的工作積極性,提高青年的整體綜合素質,使醫院青年思想教育工作的內容、形式等,同醫院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相適應,關鍵是在青年思想教育方式方法上的創新。
一、青年群體的特點及思想現狀
這是一個變革的、個性張揚的、需求多樣化的時代,現在的青年成長于一個不斷變化、開放、新鮮事物層出不窮的社會中,在價值觀念、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和心理特征等方面與前幾代的青年有著顯著的差異。他們具有自我權威性的特征,思維獨立,具有批判精神和創造激情,敢于向權威挑戰。他們具有多元性的群體特點,他們愿意接受新的事物和觀點,通過各種途徑獲取新信息,嘗試新的生活方式,不保守,不循舊;有很強的求知欲,做事講效率,有競爭意識;注重平等,講求參與等。他們還具有一定的世俗功利性,青年(特別是“80后”群體)是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財富的豐富而成長起來的,這是一個理想和激情激蕩、效益和物質突現、傳統和現實并存的轉型時期,同其他國家一樣,很多曾經神圣的東西逐步走向世俗,所以當代青年具有法律和意識,熱心社會活動,有較強的公民責任感,同時更加注重追求物質生活質量和生活樂趣,更加趨利。這都反映了一個時代對青年的深刻烙印。當代醫院青年(特別是“80后”群體)的價值觀念也已經和正在發生顯著的變化,呈現出多元化背景帶來的多元價值取向。主要表現在:
1、醫院青年關心政治的態度趨于穩定。信息獲取途徑的多樣化使黨的方針政策、基礎理論被廣大青年所了解,并被認同。但是,還有部分青年的認同態度更多的是出于一種對個人現實發展利益的考慮,他們參加政治學習的熱情沒有參加專業技能學習的熱情高,關心政治的內容和方式較多的集中在與個人發展有關方面,甚至參加黨團組織只是基于個人發展的需要。
2、崇尚知識、追求成功、完善人格等積極務實的觀念成為醫院青年人生發展的主旋律。醫院青年人的自我意識在加強,追求獨立人格的完善,崇尚個性發展,渴望實現自身價值。除了對參加醫學專業的各類知識、技能培訓保持興趣與熱情外,對其他如計算機、設計等多類專業都表現出濃厚興趣和關注。在加強自身的學歷教育、進修、技能培訓方面的同時,迫切希望多掌握技術,以提高自身的競爭力。當代醫院青年崇拜成功者,也渴望成功,然而對成功的價值判斷呈現多元化,崇尚物質的價值觀逐漸在青年中形成,而對精神方面的需求呈逐漸下滑的趨勢。
3、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是醫院青年精神支柱的核心內容。在社會的發展進程中,青年對理想信念的追求更趨理性化,青年思想政治狀況的主流是好的、積極的、健康向上的,青年的精神生活總體呈現出健康向上的趨勢。但是有少部分青年呈現出迷茫狀態,出現信仰危機,反映出精神動力匱乏和核心價值缺乏關注的傾向。
二、醫院青年思想教育方式方法創新
青年是未來,是希望,需要正確的引導和關懷,更需要得到理解與信任。筆者在多年的從事醫院共青團和青年工作的實踐和經驗表明:強制命令、硬性灌輸、泛泛而談、枯燥、空洞、單調的說教等教育方式不適用于現代青年。我們必須根據醫院青年的思想和特點,通過新的途徑和有效的載體,寓教于樂地開展青年思想教育工作,采取互動式的、參與體驗式的、滲透式的、啟發式的的教育方式,提高思想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一)采取多元互動方式方法
醫院青年的信息獲取方式的多元增加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占據社會價值主導地位的難度。應變之策在于教育載體和教育渠道的多元化。要建立起青年人信息獲取環境的多元的信息系統,他們的信息來自哪里,我們主導價值體系就要延伸到哪里。以活動為載體是一種有形的教育方式,符合醫院青年的年齡特點和思維方式,注重將教育的內容融入時代氣息,舉辦為青年所喜愛和樂于接受的活動,可通過舉辦崗位技能操作比賽、“以病人為中心”小品演示賽、演講比賽、創建“青年文明號、爭當青年崗位能手”等一系列特色主題活動,使青年在參與活動中陶冶情操,受到教育。我們還要充分考慮到網絡作為青年(特別是80后)信息渠道的重要性,牢固占領互聯網教育陣地,建立形勢教育網、社會生活網、心理健康網、科技創新網、職業生涯規劃網、青年論壇等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服務性于一體的主題教育網站或網頁,充分利用手機短信、廣播電視點播等現代信息傳播平臺,提供各種能夠吸引和凝聚青年的“鮮活”信息,并同醫院各項青年文明服務活動有效地結合起來,引導青年身心和思想向健康方向發展。要建立網上網下聯動的工作體制和機制,使網上輿論與思想引導下的行為監督指導成為有機結合的時空整體,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彼此之間成為良性互動。
(二)采取參與體驗方式方法
醫院的青年職工大都是從學校畢業即走上工作崗位的,社會經驗較缺乏,加之醫療衛生行業特殊的工作性質,使醫院內職工與社會的接觸面較廣泛,而這時候的青年的成長發展還處于尚未完全定性的階段,容易受社會各種不良思潮的影響,所以在青年思想教育方法上可采取參與體驗式,即堅持實踐體驗,強化參與式、互動式、體驗式、驗證試的方法和途徑,讓他們在最直接的體驗和最廣泛的參與中得到鍛煉和考驗。要通過各種社會活動和志愿服務活動,讓他們更好的了解社會,提高思想境界和分析判斷能力,促使他們在更多的實踐中得到磨練,在積累中變得更加成熟,更利于形成良好的醫患關系。
(三)采取隱性滲透方式方法
我們對醫院青年思想教育引導要融合在社會生活中、融合在共建和諧社會、共享改革成果的全方位、全過程的工作網絡體系中,融合在青年的生活、工作、學習各個環節、各個階段。要積極致力于好的醫院文化環境,充分發揮環境育人的作用。要真正為醫院青年發展服務著想,從青年的興趣愛好入手,潛移默化、循序漸進、寓教于無形。教育的形式、途徑、策略要隱蔽,方式要多樣,避免生硬灌輸。要積極推進思想教育工作的生活化,要挖掘青年身邊的現實素材成為對青年進行教育管理的有效載體,如用青年所熟悉的醫療戰線上典型人物的事跡激勵青年,讓青年在先進典型、模范人物身上找到自身行為規范和正確的價值觀念,形成創先爭優的潛意識,激發工作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要利用青年喜歡的人物、熱衷的方式、聚集的場所開展工作,達到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境界。讓青年們感受到關心、感受到快樂、感受到自由,感受到有用、增強趣味性和教育的實效性。
(四)采取啟發誘導方式方法
“讓他們自已選擇”,對于自我權威的青年人,特別是“80后”群體來說,再沒有比這更能強化他們的思想和行為。“欲先取之,必先予之”,當我們給予他們足夠的尊重、理解、傾聽之后,有的放矢地做好青年思想教育工作,在工作過程中充分尊重青年自我選擇的權利和能力,就會深化他們冰冷而堅硬的外殼,感受到他們內心的不安和脆弱。要善于吸收和借鑒中外啟發誘導式教育思想的精華,例如孔子的啟發式教學、孟子的內省法、馬斯洛等的自我實現論等等,充分發揮青年的主體性和自我教育的作用。作為醫院青年思想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要注意:第一,以寬容和欣賞的眼光審視,他們不迷信權威,勇于創新,他們有民主平等意識,他們有獨立自主精神,他們有理性務實作風……,他們身上的許多優良品質正是我們提倡的“公民教育”的重要內容,應給予肯定并加以引導。第二,要鼓勵青年的創新和創造精神,揚其所長,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創新潛能。第三,使青年正確認識不足并加以引導。把思想教育工作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以病人為中心”和醫德醫風教育緊密結合起來,通過開展“改善醫療服務態度,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勞動競賽和創建“青年文明號”等活動,使青年發現自己可能存在片面、偏執、自律性差、理想信念淡漠、價值追求迷茫、容易沖動等廣受批評的缺點和問題,并通過教育活動引導青年在處理奉獻和索取、醫患關系利益、長遠利益和眼前利益關系中,逐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還可通過觸及青年興奮點的方法,針對醫院青年在工作、學習中關心的熱點和遇到的實際問題,掌握關鍵的時機開展談心工作,從而產生思想共振,取得良好效果。
參考文獻:
[1]劉濟良,青年少年價值觀教育研究,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3。
篇5
關鍵詞:發展形勢;高校大學生;安全教育;實施途徑
國家高度重視人才的培養質量。在高校教育快速發展階段,大學生管理工作面臨著新挑戰與新問題,需要高校管理人員結合多樣化、安全化等原則對大學生進行安全教育。高校進行大學生安全教育是要保護學生安全、維護社會治安、促進國家穩定發展。但是隨著高校規模不斷擴大,校園周邊環境與校園內部環境逐漸復雜化,高校治安的管理形勢也非常嚴峻。對此,則需要結合新形勢高校的發展特點,以及高校保衛工作實際情況,利用科技手段與教育途徑實現安全教育,提高大學生安全責任意識。
1.高校大學生安全教育背景與意義
在全球一體化趨勢發展形勢下,高校實行改革創新,并且隨著社會環境逐漸開放,在這一時代背景下,對我國的高校大學生安全提出更嚴格挑戰。高校大學生教育安全主要包括人身安全、心理安全、精神安全和財產安全等方面。在社會激烈的競爭環境下,出現的不和諧因素與國內外小文化對大學生安全的沖擊,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與威脅。另外,高校為國家培養大批優秀人才,同時也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高校大學生安全問題也是社會廣泛關注的問題,需要找出有效安全教育途徑,提高高校大學生安全責任意識。
2.高校大學生安全教育關鍵內容
2.1新生入學進行安全防范教育作為重點
新入學的高校大學生對于校園生活與周邊環境還不是很熟悉,常常被不法分子當做作案的對象。所以,高校安全保衛部門應該與院系教育工作者聯合,對新生入學學生進行安全防范教育專題指導。
2.2加強消防安全教育
高校大學生宿舍樓屬于人員較為密集的場所,并且在日常生活中會使用各種家用電器,電量隨之也會升高,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季。因此高校為了避免發生消防安全事故,保證大學身的人生安全,應該將消防安全教育列入大學生安全教育重點內容之一。其主要教育內容包括防火,正確使用宿舍樓樓梯附近消防設施,如何在發生火災時安全逃離現場,同時不違規使用各種易燃電器等進行安全教育。
2.3大學生心理健康安全教育指導
生活壓力逐漸加大,社會壓力加大,以及學生在面臨就業時所遇到的經濟壓力、情感壓力、學習壓力和就業壓力等,導致部分大學生產生心理問題。所以,高校應該加強對大學生心理安全和心理衛生等知識教育,讓大學生在重重壓力下積極的應對挫折,有一定心理預防能力。
3.新形勢下高校大學生安全教育途徑
3.1宣傳安全教育,轉變觀念
(1)從學校、學生各個安全角度分析,涉及校園內及周邊環境,高校應該統一編寫大學生安全教育精編手冊。其次,高校應該積極開展法制教育講座或宣講會,提高精神文明建設。高校為了培養出大批優秀的、具有法律素質的社會事業建設者與接班人,需要加強大學生對法律知識的學習,提高自己的安全責任意識。但是,在新形勢教育發展下,高校大學生普遍缺少一定程度的法律觀念,學習或了解到的法律知識也是少之又少。所以,高校應切實從思想品德教育,規范大學生精神面貌,從而為普法奠定基礎。在新生入學時,讓學生了解校園行為準則與懲罰標準,繼而順利進行安全教育。通過思想教育,讓學生從點滴小事做起、從自我做起,遵紀守法,自覺維護校園安全的同時,保護自身安全。并且,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也是必不可少的,大學生心理與生理處于尚未成熟階段,思想也較為盲目,在遇到突發狀況或者是涉及安全時,不能夠冷靜的面對沖突進行選擇。因此,高校應該定期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幫助指導學生如何正確對待學習和處理人際關系,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2)安全防范教育包括消防安全、治安防范、交通安全等。由于我國教育事業不斷蓬勃發展,高校招生人數和校內工作人員數量也在不斷擴大,從而消防重點問題不斷增多。需要高校密切關注消防安全問題,對大學生進行消防安全教育,通過消防知識、防火制度,以及滅火知識、火災報警、正確使用滅火器材和疏散自救等方面進行演習教育;高校進行治安防范知識教育,在公共場所就如何妥善保管隨身物品等方面進行安全教育,可以提高學生自我安全防范意識,遇到問題正確保護自己,處理問題;為了避免交通安全事故,高校還應該通過安全教育使學生了解到基本交通法規,提高交通安全意識,在交通帶來便利的同時提高自身安全。
3.2建立健全安全責任制度,轉變安全管理模式
安全教育是長期、系統化工程,其涉及面較為廣泛。為了保障安全教育效果,首先要建立健全安全責任制度,真正落實教育者責任。在監督機制確定方面,需要制定完整制度,根據制度對各個單位、學生和職能部門進行約束,形成安全工作體系,實施規范化安全組責任管理模式。需要將每個責任落實到相關負責人身上,使高效安全教育經?;?、制度化,從而使校園的每個學生和部門都有安防范安全意識。
3.3重視課堂教育,擴展教育形式
高校內部資源與設備豐富、并且有雄厚的師資力量作為教育資源背景,因此高??梢越柚诓煌问狡脚_,例如:互聯網通信技術手段,通過現實生活和虛擬空間切合聯系,將課堂內部與外部結合考慮,從而實現媒體安全教育,將安全教育擴展到課堂和社會實踐中。并且,專業教師和課堂公共教師應該共同協作引導學生進行安全防范,將學生作為安全教育主體,從教材、課堂與實踐中完成安全教育目標,從而進一步提高高校大學生安全教育時效性。
3.4調動學生安全防范主觀能動性
高校各級院系應積極與保衛部門配合協調,調動學生積極性,主動搜索與了解校園安全活動信息。并且在學生隊伍中建立安全防范隊伍,與校園保衛部門相配合,參與學生安全治理工作中,通過檢查和調查,妥善處理學生之間矛盾糾紛,積極響應高校效安全知識教育宣傳活動。通過參與活動,更能使學生親身感受到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從而自覺提高安全防范意識、自我約束力和自我保護力。
3.5開展治理活動
由于社會開放程度的提高,社會上普遍存在的負面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校園建設環境,所以,高校需要切實結合校園周邊環境與校園內部環境展開綜合性治理工作。第一,是要與當地政府的有關職能部門相聯系,二者共同完成高校安全管理機制;第二,高校根據辦學特色建立健全相應的規章制度與體系,加強對大學生的日常生活管理。如果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定期對高校安全教育人員進行教育培訓和指導,從而進一步加強教育人員與保衛人員綜合素質與能力,對增強校園安全管理提高保護力,增強校園治安防范能力,為高校高質量教育發展提供堅實的保障力。
結束語:
高校大學生安全教育對于維護社會安全和國家教育穩定工作非常重要,需要結合現代化手段不斷創新與搜索教育途徑,提高學生安全保護技能,提高學生安全防范意識,在學生遇到緊急危險時能夠進行自我保護生命與財產安全。
參考文獻:
[1]侯清東. 新形勢下做好大學生安全教育工作的途徑[J]. 商業經濟. 2010(03-10).
[2]伍煒; 劉昊; 趙怡. 新形勢下做好大學生安全教育工作途徑探析[J]. 現代商貿工業. 2010(06-15).
[3]吳迪. 關于大學生安全教育途徑的探討[J]. 黑龍江科技信息. 2009(09-15).
作者簡介:
篇6
“性別角色教育”是指教育者依據自己對社會性別角色標準的理解對受教育者性別角色社會化施以影響的過程。“雙性化性別角色教育”是擯棄了傳統的、絕對的“單性化教育”的一種教育新理念,在性別角色教育過程中,教育者持有雙性化的性別角色期望,使男女學生的發展不再受性別刻板印象的束縛,注重吸收異性的優秀特征,發展成為具有雙性化性別角色模式的人。目前,大量的研究證據都支持雙性化是最有利于心理適應的性別角色類型。
隱性教育是指受教育者沒有感覺到教育者向其實施目的明確的教育舉措,而通過自身對周圍人、事、物的感知、理解、解釋、整合、內化以及外化,在這一過程中受教育者的能力、素養發生變化的教育。
一、高校雙性化性別角色教育中隱性教育實施的可能性
根據實施的方式和對教育對象作用機制的不同,雙性化性別角色教育可分為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顯性教育是教育者通過受教育者直接的、外顯的、有意識的心理活動而發生影響的方式與過程。隱性教育是教育者通過受教育者間接的、內隱的、無意識的心理活動而發生影響的方式與過程,從發生范圍上看,隱性教育涵蓋到學校生活的整個領域,不僅包含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所覆蓋的領域,同時也覆蓋學校物質環境、學校制度環境和學校文化環境中能夠蘊涵的性別角色教育因素,教育者以隱性課程、文化傳統和學校環境為介質,引導受教育者體驗、分享有益于個體性別角色發展的價值觀、態度和行為模式等。隱性教育相對于顯性教育而言,具有教育作用的無意識性、隱蔽性,教育影響的間接性、教育方式的內隱性、教育范圍和內容上的廣泛性等特點。隱性教育的以上作用特點以及雙性化性別角色教育本質、教育情境決定了雙性化性別角色教育中隱性教育實施的可能性。
(一)雙性化性別角色教育本質與隱性教育
雙性化性別角色教育,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觀念教育,是一種有關性別角色價值觀的教育。其關鍵問題是性別角色價值觀的接受問題,雙性化性別角色教育目的的實現取決于受教育者的接受程度。性別角色觀的接受是性別價值觀領域內人的內心活動,是性別角色觀的接受主體對性別文化信息反映、理解與解釋、整合與內化以及外化的過程。依據瑞士心理學家榮格(Carl,Gustar,Jung)“阿尼瑪”(anima)和“阿尼姆斯”(animus)理論,即“男性的女性意向”和“女性的男性意向”原型理論,人類先天具有雙性化生理和心理特點。創設自由寬松的環境,調節潛意識的人格面具和自性原型對自我的影響程度,保證阿尼瑪與阿尼姆斯原型對意識自我的最適宜影響力,可使自我和自性原型達到和諧統一。隱性教育的隱蔽性和暗示性的特征,有利于創設一種最大限度支持雙性化性別角色發展的寬松教育環境,在自由寬松的環境中,雙性化的性別文化、性別信息可以與受教育者的期待和心境相吻合,喚起人的潛意識本我的能量,從而有利于主客體互動,這符合雙性化教育的本質要求,有利于個體的性別角色觀念的形成,進而轉化為性別角色行為,這是知向行轉化的一個關鍵環節。
(二)高校雙性化性別角色教育情境與隱性教育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生活在同一環境里的人,每個人所受到的環境心理影響大體相同,這種群體中每個人心理環境的一致性,往往以心理氛圍的形式出現,而心理氛圍又能成為影響整個群體生活的一種規范力量,一種具有心理制約作用的行為風尚,這種行為風尚對每個成員的約束作用,通過群眾的規范輿論和凝聚力等隱性力量表現出來,這種行為風尚對個體的作用過程,也就是社會心理學所講的個體社會化的過程。雙性化性別角色模式的形成是個體漫長的社會化過程,除了家庭,最重要的性別社會化場所就是學校。因此,高校雙性化性別角色教育需要通過社會輿論、風俗習慣、榜樣感化等手段,使大學生形成雙性化性別角色觀念、情感和信念,自覺地按照維護群體利益的原則和規范去行動,自動地調整人們之間的相互關系。社會輿論、風俗習慣和榜樣感化總是同特定的環境相關,因此,雙性化性別角色教育更加重視教育情境的感染作用。
隨著現代傳媒技術的發展,大學生的教育環境發生變化,獲取與性別角色教育相關信息的途徑增加,電視、廣播、網絡、報刊等大眾傳播媒介每天都傳遞大量的、各種各樣的性別角色信息和文化?,F代傳媒技術在帶來先進文明的同時,也對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性別角色價值觀產生了強烈沖擊。大學生原有的單一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被對信息的選擇、判斷、整合的學習方式所取代。在這種教育環境下,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判斷標準日趨多元化,應對這種變化要求雙性化性別角色教育更加注重方式與手段的改進與完善。而處于信息、觀念多元化環境下的大學生,對有些雙性化性別角色教育內容可能產生逆反心理,顯性教育表現出明顯的局限性;而隱性教育因其教育影響的間接性、暗示性、教育方式的內隱性、教育范圍和內容上的廣泛性等特點,可以規避逆反心理,形成有利于雙性化性別角色發展的自由寬松的環境氛圍,增強社會輿論、風俗習慣、榜樣感化等的感染作用。
二、高校雙性化性別角色教育中隱性教育實施的必要性
隱性教育的重要地位在人類歷史上一直被關注。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者的教育意圖越隱蔽,就越能為教育對象所接受,就越能轉化為教育對象的內心要求?!彪[性教育存在于校園中的每一個角落,大學生長期生活學習在學校這樣一個特殊的生活環境當中,潛移默化地受到了來自學校生活的巨大影響,而且這些影響將伴隨學生的整個人生。雙性化性別角色模式的形成過程以及高校雙性化性別角色教育現狀迫切需要隱性教育。
(一)雙性化性別角色模式的形成需要隱性教育
雙性化性別角色的形成是個體的社會化過程。個體社會化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講,是指個體在特定的社會情境中,通過自身與社會的雙向互動,逐步形成社會心理定向和社會心理模式,學會履行其社會角色,由自然人轉變為社會性的人,并不斷完善的長期發展過程。雙性化性別角色模式的形成和發展主要在活動與交往中實現。雙性化性別角色的形成需完成兩個轉化:一是社會的雙性化性別角色規范內化到大學生的性別角色觀念與信念;二是大學生的雙性化性別角色觀念與信念外化為性別角色行為。所以,應重視對大學生進行正面、直接的雙性化性別角色教育,以提高其雙性化性別認知,強化其雙性化性別角色觀念,引導其雙性化性別角色行為。然而雙性化性別角色的發展與一般學科知識的獲得不同,即使在課堂上對大學生講述了雙性化性別角色理論后,并非能自動地對其行為、觀念產生影響。心理學的研究者將個體所獲得的理論知識分為兩類:一類
是所倡導的理論,這種知識個體容易意識到,容易受外界新信息的影響而產生變化,但它并不能對日常的行為、習慣產生直接影響;另一類是所采用的理論,這類知識可以直接對日常行為、觀念產生重要影響,但卻不容易被意識到,而且不容易受外界新信息的影響而產生變化,而是更多地受文化和習慣的影響。區分這兩種知識非常重要,很多顯性教育之所以失敗,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忽視了這兩類知識的區別,誤以為向學生講授了雙性化理論的知識后便可自然導致學生有關性別角色觀念、行為的改變,卻不知學生仍采用原有的性別角色觀念、行為。這是由于所采用的理論往往是內隱的,學生不容易意識到自己的行為。而隱性教育不單獨靠直接傳授,而是通過間接的、內隱的、無意識的非特定心理機制,諸如:暗示、無意識模仿、從眾等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性別角色觀念,引發性別角色觀念內部的矛盾運動,自覺整理與調整,從而達到教育的效果。因此,需要將隱性教育中的人格陶冶與顯性教育中的理性傳授相互結合,才能有利于大學生雙性化性別角色的發展。
(二)高校雙性化教育現狀呼喚隱性教育
我國傳統的性別角色意識無處不在,尤其是家庭和學校,往往成為復制和延續傳統性別意識的重要場所。例如,家長通過給孩子取名字、選購玩具衣服、制定行為規范等方式把自己的角色期待貫穿于孩子的社會化過程,并通過家庭中父母的角色分工使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接受并認同“男外女內”的角色分工模式。就目前的高校教育而言,尚未建立起性別角色教育的制度,存在只重視抓學生分數而忽視性別素質培養的傾向,教育的內涵與過程也缺乏科學的性別角色教育理念,因而缺乏從根本上解決大學生深層次性別角色問題的有效機制。已有研究表明,大學期間是性別角色發展的重要時期。大學階段,正值大學生性別角色選擇和準備時期,他們面臨許多性別角色選擇和定位的困惑和焦慮,他們也有許多深刻的思考和激烈的討論。然而,目前的大學生性別角色教育僅作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一個章節,課時少,內容少,涉及性別的內容形式分散、理論模糊,沒有轉變“男外女內”的角色分工模式的文化傳統,也就是沒能在課堂上建立起雙性化性別角色教育的陣地。因此,需要利用隱性教育的間接性、內隱性、廣泛性等特點,教育者事先設計一定的雙性化教育意向,并將這些意向投放到具體的生活情境中,使雙性化教育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彌補目前顯性教育的不足。
三、高校雙性化性別角色教育中隱性教育實施的途徑
根據上文的闡述,我們初步探討了隱性教育在雙性化性別角色教育過程中的地位、價值及其在高校教育的現實需要,教育者在教育實踐中可以通過學校環境建設、教師示范作用、學生活動參與及教材建設等四個維度發揮隱性教育的功能。
(一)學校環境建設
學校環境是由一定物質因素和人文因素構成的外部環境,也是富有感染力的真實教育環境。在對大學生進行雙性化性別角色教育時,創設、利用這種環境至關重要。
首先,對學校的物質景觀進行設計與布置,校園內各種物質景觀積淀著歷史、傳統和文化的價值,蘊涵著巨大的潛在教育意義,它通過學生對各種物質景觀的解讀去感悟其豐富、深刻的內涵。例如,在學校的教學樓、辦公樓、體育場、影劇院、學生公寓等建筑滲透人雙性化教育的內容,使學生在無意識的狀態下選擇雙性化性別角色模式。其次,發揮學校文化環境的感染功能。文化環境主要是指學校校風、學術氣氛、大學精神、教師人格、師生關系以及班級心理環境等。由于學校文化環境是通過學校成員的共同實踐活動并經積淀、歷練發展而成,它所傳載、倡導的價值觀和校園文化已滲透到校園內的各種環境因素及學校成員身上,而且賦予學校特有的個性魅力,學校群體中的多數成員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了一致的態度、共同的行為方式,通過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對個體的心理和精神領域產生影響。學校加以合理引導,將發揮重要的雙性化性別角色教育的功能。文化環境的建設要靠師生共同營造,可以通過校風、校訓、學術報告與講座、大師高深的學識與人格魅力、音樂、美術、體育活動等多種形式體現。再次,發揮學校制度環境的規范作用。學校的規章、守則和組織以內隱的方式對大學生產生教育效果,大學生遵循學校規章制度的過程以及制度本身內在矛盾運動過程,共同影響著大學生性別角色的形成與發展。為此,應依據雙性化性別教育的理念制定學校管理體制、集體生活制度等規章制度。最后,充分發揮信息環境的滲透功能。甄別、篩選電視、廣播、網絡、報刊等大眾傳播媒介上豐富的教育資源,在校園網上為大學生提供雙性化性別角色發展的各種參考資料,開通BBS校園論壇、網上辯論、網上調查、網上征文等活動創設雙性化教育環境。
(二)教師示范作用
教師的信念、言談舉止、學識觀念、習慣等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烏申斯基曾指出,“教師個人的范例對青年人的心靈”的影響是“任何教科書、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懲罰和獎勵制度都不能替代的一種教育力量”。首先,從思想層面上,教師要意識到其自身的性別角色價值觀對大學生的性別角色模式形成所具有的重要影響,日常教育過程中,將雙性化教育的理念滲透到具體的活動當中。其次,教師能夠很好地與學生接觸、交流,給予學生一種無條件的積極關注,并成為一名優秀的雙性化角色的實踐者和示范者,成為學生的榜樣。營造寬松自由的教育教學氛圍、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利于學生在交往、活動的過程中完成相互的雙性化性別角色教育。
(三)學生活動參與
活動與交往可以促進個體的社會化和人格成熟。首先,鼓勵男女大學生正常交往,通過大學生異性個體之間思想的交流和碰撞,共享知識、經驗和情感,共同營造雙性化生活空間,感悟雙性化的教育理念。其次,挖掘各種非學術性活動。圍繞發展雙性化性別角色這一目標,教育者將事先設計的雙性化教育意向投放到具體的生活情境中,大學生可以在日常學習、生活、閑暇、娛樂過程中吸收異性的優秀特征。
篇7
形式教育作為一種教育學說或思潮,是在長期的教育理論與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嚴格說來,它既難說有一個首創者,也難說有一個集大成者,而是后人對種教育思想及其傾向作出的概括。所以,很難找到一種言簡意賅又合眾人意向的定義。這里,我們試例舉幾種國內外較有影響的教育辭典和百科全中關于形式教育的界說。
(1)美國孟祿主編的《教育百科全書》中說:“形式訓練主張通過學生學習的方法,而不是通過學習的內容,來培養學生的能力?!?/p>
(2)美國古德編纂的《教育辭典》中說:“形式訓練即:1、建立在訓練遷移和心智訓練基礎上、依賴于學習精選出來的材料的教育理論;2、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發展心智能力而不是獲得知識的理論或學說?!?/p>
(3)蘇聯凱洛夫等主編的《教育百科全書》中說:“形式教育論的擁護者們斷言,學校的主要注意力應當用于發展學生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想象和記憶能力,而不是用于獲得大量的知識。他們認為最寶貴的并不是科學的基礎知識,而是學習科學對于改善學生理智能力所發生的那種發展性影響。他們認為發展兒童理智的最重要的材料是語言(尤其是拉丁語及希臘語)和教學;他們捍衛教育上的所謂古典主義傾向。他們認為教師的主要作用,是借助以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為目的的專門練習來訓練學生。至于這些練習的內容則似乎是完全‘無所謂’的?!?/p>
(4)西德《教育學辭典》中說:“形式教育是一種教育觀念,認為發展和發揮人的主觀所具有的力量和能力對教育是決定性的。”
(5)日本《新教育用語事典》中說:“形式訓練認為學習教材需注重心要的心智作用和提高心智的訓練觀?!?/p>
(6)日本《新教育、心理學事典》中說:“形式訓練認為人的心靈中與生俱來的各種能力(觀察、注意、識別、比較、綜合、抽象、推論、記憶等)雖不完善,但是天賦的,它以能力心理學為基礎,主張強化各種它官能。”
(7)我國朱經農、唐鉞和高覺敷主編的《教育大辭書》中說:形式訓練,“簡言之,此種理論乃謂無論如何獲來之智力,皆可施用于人類生活之任一部分。所謂形式陶冶者,此之謂也?!?/p>
(8)我國《辭?!分姓f:形式訓練說為“18世紀資產階級教育學的一種主張。認為人們的心靈具有種不同的官能,而每種官能都可以選擇一種難度較高的教材通過教學加以訓練,使之充分發展,然后用它來學習其他不同的教材。如使用拉丁文法的教材訓練學生的記憶力、使用數學教材訓練學生的想象力,以后,則受教育者記憶功思考其他事物,也很便利。形式訓練說是以官能心理學為依據的。”
除此之外,一些在教育理論界影響的專著,也對形式教育有各種界說。就以大家較熟識的為例:美國杜威的《民主主義與教育》,美國波特的《教育哲學大意》,美國查特斯的《課程編制》,我國吳俊升的《教育哲學大綱》,蘇聯凱洛夫主編的《教育學》,蘇聯達尼洛夫和葉希波夫的《教學論》,蘇聯斯卡特金的《中學教學論》,我國華中師范學院等五院校合編的《教育學》,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編的《教育學》,董遠騫、張定璋、裴文敏的《教學論,王策三的《教學論稿》,吳杰的《教學論》,等等。如果加上有關這方面的文章,則為數更大了。
我們在為《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卷撰寫“形式教育”這一條目時,參照當時尋攬到的材料,把形式教育歸納為三點,也未必得當:
(1)教育的任務在于訓練心靈的官能。身體上的各種器官,只有用操練使它們發展起來;心智的能力,也只有用練習使它們發燕尾服起來。教育的主要任務,就是要發現那些能夠最有效地訓練學生各官能的心智能力。
(2)教育應該以形式為目的。認為在教育中灌輸知識遠不如訓練官能來得重要。如果人們的官能由于訓練而發展了,任何知識隨時都可以吸收。知識的價值在于作為訓練的材料,即便學習的內容被遺忘了,卻仍然留下了一種永久的、更有價值的效果。因此,不必重視課程和教材的實用性,而要重視它們的訓練作用。
(3)學習的遷移是心靈官能得到訓練而自動產生的結果。認為通過一定的訓練,使心靈的官能或某種官能得到發展,就能遷移到其它學習上去。學生學習拉丁文、希臘文和數學,會對學習其它課程和教材有很大的好處。
二、形式教育論的淵源----古希臘、羅馬的哲學--教育學家
在西方,形式教育論作為一種學說來說,是在教育理論演進到17世紀后才出現的;但就其萌芽來說,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羅馬的一些著名哲學-教育學家。結此,美國的奧蘇貝爾和魯賓遜在《學校學習》一書中有其獨具的見解。他們認為:“事實上,存在著兩種形式訓練論。第一種稱之謂古典主義的,可以追溯到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它的形成和發展已有好幾個世紀。它認為:心靈最好是通過學習古典語言、哲學和其它我們現在不那么確切地稱之為文理科的學科來訓練。第二種形式訓練論稱之為官能心理學的,它是由哲學家沃爾夫創立的。他在1734年發表了一種理論,認為心靈是由各種官能構成的,計劃的基本要求是提供硬性的理智作業……這兩種理論在世紀關于古典語言9拉丁語和希臘語)和數學是訓練心靈的最好學科這一論戰中,走到一起來了?!?/p>
西德的克拉夫基則把形式教育論分為兩個時期:官能教育論和方法教育論。官能教育論認為本質不是在于接受和掌握內容,而是在于把內容作為一種手段,借以促使其能力、心靈和智力的形成、發展與成熟。年輕一代通過這種訓練獲得能力可以遷移到其它方面。按照種理論,教學中必須選擇那些具有最大可能性發展學生能力的內容作為訓練手段。方法教育論認為,影響學生今后生活的教學內容無以數計,所以,從內容上來確定教育的本質是不可能的。方法教育論著眼于學生的教育過程,掌握思維的方法、感情、價值標準。簡言之,就是著眼于學生通過教育掌握各種方法。這種理論認為,學生掌握了這些方法,就能接受一系列的內容。
這里暫且不論把形式教育論等同于官能心理學是否恰當,把形式教育論分為早、晚期是否合理,但有一點是明確的,即:要探討形式教育論的來龍去脈,就不得不追溯到古希臘。
在西方教育育史上,蘇格拉底方法,即談話問答,有著重大影響。黑格爾為“蘇格拉底方法主要包括兩個方面:(1)從具體的事例發展到普通的原則,并使潛在于人們意識中的概念明確呈現出來;(2)使一般的東西,通常被認定的、已固定的、在意識中直接接受了的觀念或思想的規定瓦解,并通過其自身與具體的事例使之發生混亂?!?/p>
在蘇格拉底看來,知識不可能由教師傳授給學生,真正的知識存在于人的內部,需要的僅僅是喚起知識,使之達到意識的境界。他認為:“如果我以眼睛看著事物,或試想靠感官的幫助來了解它們,我的靈魂會完全變瞎了。我想我還是求援于心靈的世界,并且到那里去尋求存在的真理好些。”因此,蘇格拉底把知識建立在“回憶說”上,即:“所有探究、所有學習,都只不過是回憶罷了?!碧釂柗ǖ哪康脑谟趯τ篮愕男问胶筒粩嘧兓耐獗碜鞒鲛q證的區分,而教育目的則在于促使學生喚起意識,發現以潛在形式存在于人心內的真理。
同當時的智者不一樣,智者強調知識的實踐性,而蘇格拉底則強調知識的普遍有效性和道德價值。他注重的是形式和方法,而不是內容,從而為教育即訓練這一觀點植下了種子。
蘇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圖繼承和發展了蘇格拉底的基本思想??梢哉f蘇格拉底所開始的工作,是由柏拉圖完成了。
柏拉圖把世界劃分為兩種。一種是暫時的現象世界,一種是真實、永恒的理念世界(又譯觀念世界),我們生活的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反映。在柏拉圖看來,理念是與生俱來的。不過,盡管理念是天生的,但當嬰兒來到這個世界時,他的理念還沒有得到充分發展,而只是永恒理念的一種模糊不清的摹本。原先完美的理念在進入肉體時,變得朦朧了。事實上,這是西方認識史上最早的天賦觀念論。這種觀點為近代唯心主義唯理論所繼承。
柏拉圖根據這一基本論點,認為學習即某些理念(能力、觀念)由里向外的發燕尾服?!皩W習即回憶?!敝R是由那些在地球存在以前就普遍存在的絕對理念所構成的。學習過程即回憶或再現昏睡過去的理念的過程。教育目的在于使心靈盡量擺脫肉體的束縛。他認為:“我們每個人心靈里都有一種官能,當這種官能被其它日常事務蒙蔽了或毀壞了以后,可以用這些學習(即算學、幾何學和天文學等----作者)來澄清或重新點燃它。保護官能比保護眼睛更重要,因為只有官能才能洞見真理?!?/p>
那么,如何才能達到這一教育目的,使人達到理念世界呢?在柏拉圖看來,主要通過兩種教育:第一,音樂----為了陶冶心靈,因為音樂最能深入人心,留下深刻影響,帶來優美的一切;第二,體育----為了鍛煉身體,因為當心中蘊藏著優美的意向,而身體和諧的美又與它相匹配,這是一種最美的景象。這里我們可以看到,柏拉圖對身心作了清楚的區別。他認為,心靈對學習的貢獻在于提供觀念,身體對學習的貢獻在于提供感覺。這種身心二元論的思想對以后的教育學家有很大影響。當然,柏拉圖對身心這兩部分并不一視同仁。他認為:“身體強健本身并不會產生一種美好的心靈和性格,相反,心靈和性格的優異會使體格達到盡善盡美的程度?!?/p>
從柏拉圖對算學和幾何學教學的闡述中,可以直接看到形式教育的早期萌芽狀態。由此,美國格雷夫斯曾在他的《教育史》一書中認為,形式訓練說起源于《理想國》。柏拉圖認為學習算學是為了“通過純粹思維,理解數目的本質。他們不用考慮其有用性,象商人或店主那樣為了買賣,而是為了保衛國家,為了使心靈容易從變幻的世界皈依到實在和真實的世界中去。”“算學對我們來說實在是必需的,因為它顯然會迫使我們心靈使用純粹思維,以達到真理?!彩翘焐朴谟嬎愕娜?,幾乎始終很快就會學會其它事物;對于理智遲鈍的人來說,通過計算的訓練和練習,即使沒有其它益處,也總是能使其敏捷?!笨傊?,學習某些學科即便沒有直接用處,但它可能對心智訓練很有價值。例如,“學過幾何的人再學習其它學科比較敏捷。所以,學習幾何對于學習所有其它學科都有某種促進作用。”
正如亞當斯說的,就柏拉圖對形式訓練所持的觀點而言,形式訓練論同公元前5世紀所達到的教育理論演進階段正相吻合。盡管形式訓練作為一種理信紙,無疑是在晚近出現的,但要記住的是,在柏拉圖時期達到的階段完全是一個特例,遠遠超出了人們在一般進程中所能作出的預料。
亞里士多德是一位博學多才的人。作為柏拉圖的學生,他繼承了他老師的思想,但走得比他老師更深遠了。
從哲學上來看,亞里士多德與柏拉圖不同,他認為認識的對象不是理念,而是真實存在。認識只能從感覺中產生。這就是他著名的靈魂蠟塊說。他把感覺和經驗作為人類認識的基礎,“誰不感覺,誰就什么也不認識,什么也不理解?!钡瑫r又認為,感覺就是感覺被感覺的形式,而不是感受質料。正如蠟塊只是印上了金戒指的圖紋,而不是金本身一樣。所以,認識的對象只能是形式。這里值得注意的是,亞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學》一書中對形式與質料作的區別。用他自己舉的例子來說,如果一個人制造一個銅球,那么銅便是質料,球狀便是形式。正是憑借著形式,質料才成為某種確定的東西,而這便是事物的實質。在他看來,形式比質料更實在。
從心理學上來看,亞里士多德認為靈魂是生命之本源。靈魂不僅賦予有機體以生命,而且使有機體潛在的特征得以展現。靈魂作為一種能動的本原,有著潛能或官能,它們以各種方式活動。亞里士多德描述了靈魂的五種官能:(1)生長的官能,即有機體保存和發展自己的能力;(2)欲望的官能,即追求使自己滿意的、良好的東西的傾向;(3)感覺的官能,包括審美官能;(4)運動的官能,即活動能力;(5)理性的官能,即推理能力。在這五種官能中,對教育來說,最重要的是最后一種官能。因為在亞里士多德看來,教育目的在于發展心靈的最高的方面----理智。理智教育是教育的最高任務。對于具有高尚靈魂的人來說,只知尋求效用和功利是極不合宜的?!皯淌趦和切┱嬲匦璧挠杏玫臇|西,但并不是教以一切有用的東西?!瓋和瘧探o對他們站將來有用的知識,而不致使他們鄙俗化?!眮喞锸慷嗟屡c柏拉圖一樣,認為音樂應該是為了發展優美感,它象繪畫一樣,不應當變為手藝。
在亞里士多德以后的許多世紀里,從功能功官能的角度,也就是從心靈能夠做些什么的角度,描述心靈或靈魂非常流行。包括圣托馬斯.阿奎那在內的中世紀經院哲學家是這樣,天主教育心理學也基本如此,甚至在文藝復興及其后的年代里,官能心理學還是一種最為人們所接受的學說。在這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中,主要的爭論并不在于官能心理學的原理,而在于官能的數目及如何確切地描述這些官能。有些人堅持只有一種官能,而另一些人(如18、19世紀的顱相學者)則認為有24種以上或37種官能等等。
認為靈魂的主要特征的是主動性,用靈魂的各種能力或官能來描述人的本性,就導致了這樣的認識:學習寓于這些能力或官能的操練之中,尤其是寓于推理官能或認識官能的操練之中。這也就是說,為了獲得知識,官能的練習是頭等重要的,智慧出自官能的操練。教育存在于官能而進行的官能操練之中。學習的內容并不重要,官能的發展高于一切。
生卒先后于亞里士多德的愛蘇格拉底在《論財產的交換》一書中,也談到類似的觀點。他說:“體操在助于身體,哲學有助于心靈。身體訓練和心智訓練同樣能增進各種天賦能力?!钡珢厶K格拉底對訓練的作用估價并不很高。因而影響也不大。德謨克利特也很強調理解在教育過程中的重要性。他認為:“人應該多發展理解,而不是多累積知識”,“很多博學的人是并不智慧的。”由于德謨克利特的很大一部分著作已失傳,所以,要系統了解他的觀點很困難。
也有人認為昆體良的《演說術原理》是形式訓練論“最早的明確表述者之一?!彼俏鞣焦糯徊肯到y的教學方法論著。
從昆體良對音樂和幾何學的論述可以看到他形式訓練的傾向。他堅持要實施音樂教育,因為音樂對人心有陶冶作用。他認為幾何學“對兒童是有教學價值的,因為大家公認幾何學能鍛煉兒童的心智,提高他們的才智,使他們的理解力靈敏起來。幾何學的這種價值是在學習過程中實現的,而不是在所學得的知識中實現的。”昆體良還進一步論證道:“抱怨‘只有極少數人賦有天稟的理解官能,極大多數人由于理解遲鈍而空耗時間與精力’是沒有根據的。恰恰相反,我們認為大多數人都既已作好理解的準備,又能很快學會的。因為迅速習得是人類的天性,就象鳥生來會飛、馬生來會走、野獸生性暴躁一樣,人類特別適合于理解活動,并在理解方面特別敏銳?!?/p>
昆體良把相當大的精力放在如何培養演說家上。他認為教學的目的,不在于使學生獲得一些學者所限定的知識,也不在于了解修辭的規則,而是要增進其演說的能力,具有雄辯的口才。“因為一般說來,在論修辭藝術上,枯燥的教科書的結果是竭力追求過多的技術,因而損害和削弱了可貴的風格的因素,耗盡了想象的活力,只剩下光禿禿的骨骼?!笨梢娊虒W的主要任務不在于讓學生掌握知識和技巧,而在于能力和形式。
綜上所述。形式教育論的思想在古希臘、羅馬時期就已露萌芽,隨著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發展,這股思潮愈益占上風。
三、形式教育的理論基礎----官能心理學
在古代,形式教育論的思潮主要以古希臘的哲學思想為依據,輔之以亞里士多德的心理學思想。到了近代,隨著心理學的興起,以心理學為基礎成了一種時尚。相對于教育理論與哲學的關系來說,教育理論與心理學的關系更為密切、更為直接。近代的形式教育論是以官能心理學為理論基礎的,而官能心理學則來源于心靈實體說,簡稱心體說。
人類對于心靈的初始的看法,也許是把心看作是靈魂,把官能看作靈魂發生作用的形式。在原始社會,人們對一切東西都賦予靈魂。隨著人類知識的發展,才離開了這種泛靈論,而把靈魂看作是萬物之靈的人類所特有的。在亞里士多德的心理學思想中,還可以看到這種現象。但自從哈維在17世紀發現血液循環原理之后,人們開始用機械作用來解釋生命現象,而無須用靈魂來作主宰。心靈實體說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心靈實體說起源于法國的笛卡爾。他認為有兩種獨立的實體:具有廣延屬性的物質實體和具有思維屬性的心靈實體。心靈這種實體是不依賴于物質而存在的,就象物質作為實體而存在不依賴精神一樣,兩者代表截然不同的世界。這種把心靈看作異于物質的實體,便是所謂的心靈實體說。
把心靈看作是異于物質的實體,結果便直接為官能心理學提供了基礎。根據心靈實體說,心靈這個實體生來就有各種官能,可以通過訓練而得到發展。它認為心靈這個實體存在著各種官能,官能是心靈進行一定活動的能力,對心靈作出這樣描述和解釋的心理學,便是官能心理學。
如果相信心靈實體說和官能心理學,那么,學習的知識遺忘了,或大部分遺忘了,而教育的價值卻依然存在。因為知識的主要價值,在于作為訓練的材料。屬于事實的知識雖然遺忘了,卻留下了比只是事實的知識更有價值的學習效果。于是,教育就成為忘掉了一切學習過的知識以后所遺留下來的東西。
萊布尼茲在認識論上同笛卡爾一樣,是唯理論者。他認為人有固有觀念。一切可靠的、普遍的、必然的知識,只能來自理性。感覺不能提供這類知識,感覺只能提供一些特殊的、個別的事例。所以,萊布尼茲認為人心最初不是空白的。他用大理石的比喻,心不是單一色的大理石,而是有紋路的。正因為這些紋路,它只能被雕成某種塑像,而不能被雕成任何別的塑像。因此,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說,這個塑像可以被認為是這塊大理石所固有的,當然要經過加工才能得以實現。
“單子論”是萊布尼茲關于心理本質的理論基礎。他以為單子是能動的客觀精神實體,是一切事物的基礎。由于單子是一個封閉的自為世界,按其自身的內部規律活動著,它沒有供世界出入的窗戶,不能接受外界的作用和影響。所以,心理不是通過感官而發生的,也不是外界對象作用的結果,而是心靈自身所固有的潛在觀念的顯現。因為“心靈原來就包含著一些概念和學說的原則”,……它們“是作為傾向、稟賦、心性或自然的潛在能力而天賦在我們心中,并不是作為現實作用而天賦在我們中的。”從潛在狀態變成明晰觀念,從而產生了心理。可見,萊布尼茲以單子論的形式恢復了笛卡爾的天賦觀念論。
沃爾夫是萊布尼茲學說的繼承者,是官能心理學的集大成者。他自稱是萊布尼茲的學生,但他以對現實抱新時代所特有的更為冷靜、更堅持經驗論的態度,力圖從萊布尼茲的單子論中去掉神秘主義的因素。
沃爾夫主張單子有兩種:一種是心靈的單子,即靈魂;一種是物質的單子,即物質的原子。萊布尼茲認為一切單子之間有一種預定的和諧,所以任何單子都反映了整個世界;沃爾夫則只認為身體的物質單子與心靈有預定的和諧。他認為,每一心理狀態為其前一心理狀態所決定,而不為身體狀態所決定,因為心與物根本不同。可見,沃爾夫在認識論上也是唯理論者、他不贊成洛克的經驗論,不認為人心最初是空白的。同時,他也不贊成聯想主義“人心被動”的看法。他主張人心是主動的。
近代官能心理學是由沃爾夫以系統化的。但是沃爾夫的官能心理學只是給一種心理過程以一種名稱。如回憶過程被稱為回憶能力,推理過程被為推理能力,如此等等。他并沒有對這些過程加以科學的分析。他把心靈官能分為認識官能和欲求官能。
德國啟蒙學者之一的提頓斯,屬于萊布尼茲-沃爾夫學派。他在沃爾夫官能心理學的基礎上創立心靈官能的三分法:理解、感情和意志,即后來人們常講的知、情、意。
雖說在提頓斯之前,孟特爾遜已認為人的心理作用除了認識、意志外還有感情,但提頓斯的貢獻在于對感情與感覺作了明確的區分。他認為,感覺只是對外物的一種表象,而感情則是感覺者自身的變化。感情不能獨立發生,而是附在感覺或其它心理過程上的。提頓斯把人類心靈的官能分為三種:理解、意志和感情。從而開了心理官能三分法之先河。
孟德爾遜和提頓斯提出的心理官能三分法并未受到人們的注意,真正使心理官能三分法流行于世的是康德。
篇8
一、不同學段教師教育幸福感的調查結果
(一)教育幸福感的總體體驗狀況教師教育幸福感是教師在從事教育工作過程中對自身的總體生活質量的感受和體驗,也是教師對自身的教育生活狀況的總體判斷。調查發現,教師對“作為一名教師,從總體上來講,您覺得幸福嗎?”的回答中,選擇“不太幸?!焙汀昂懿恍腋!钡谋壤蜑?6.38%,可見,有將近一半的教師認為自己不幸福,而認為“很幸?!钡慕處熤徽?.04%,認為“有點幸?!钡慕處熣?5.59%,從總體上來看,教師教育幸福感總體指數不高。通過CROSSTABS檢驗,不同教師群體存在顯著性差異(P<0.01)。選擇“很幸?!钡谋壤龔母叩降鸵来螢楦咝=處?、小學教師、初中教師、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和高中教師。由此可見,相比較而言,高中教師的總體幸福感最低,高校教師和小學教師的總體幸福感最高,初中教師和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的幸福感居中。
(二)教師的社會地位體驗狀況教師職業的社會認同度、教師權益的保障程度、社會“尊師”風尚等直接體現著教師社會地位的高低,決定了教師的社會地位體驗,這是教師教育幸福感的重要構成部分。在社會認同體驗方面,教師對“您對當前教師的社會地位感到滿意嗎?”的回答結果中,選擇“非常不滿意”和“不滿意”的比例之和為70.47%,說明超過三分之二的教師認為教師當前的社會地位不高,與理想的教師理應享有的社會地位之間的距離相差比較大。通過CROSSTABS檢驗發現,不同教師群體對這一問題的回答結果存在顯著性差異(P<0.01),從選擇“滿意”和“非常滿意”的比例之和來看,從高到低排列順序為高校教師(39.55%)、中等職業學校教師(33.34%)、小學教師(32.24%)、初中教師(28.92%)、高中教師(15.72%),這表明高校教師對教師社會地位的滿意度最高,而高中教師對教師社會地位的滿意度最低。在社會威望體驗方面,對“您認為當前社會‘尊師’風尚如何?”的回答中,選擇“不濃厚”的教師占總數的65.74%。通過CROSSTABS檢驗發現,與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和高校教師相比較來看,從事基礎教育的教師對社會“尊師”風尚不濃厚的感受更為強烈。在權益保障體驗方面,對“您認為當前教師的正當權益得到社會法律法規的保障了嗎?”的回答中,選擇“保障程度較高”和“基本保障”的比例之和為33.47%,而選擇“保障程度較低”和“沒有保障”的教師比例分別為38.74%和27.80%,可見有一半以上教師認為教師的正當權益還沒有得到社會法律法規的有力保障。不同教師群體對這一問題回答存在顯著性差異(P<0.01),初中教師和高中教師選擇“沒有保障”和“保障程度較低”兩項的比例之和在所有教師群體中位居前兩位,這表明初中和高中教師對自身權益沒有得到有效保障的體驗最突出。在工資報酬體驗方面,教師對“您對當前工資收入情況滿意嗎?”的回答中,選擇“非常不滿意”和“不滿意”的比例之和達82.81%,而選擇“滿意”和“非常滿意”的分別僅為16.80%和0.39%,由此可見,絕大部分教師對自己的工資收入不滿意。通過CROSSTANBS檢驗發現,小學和初中教師中選擇“非常滿意”的比例分別為1.32%和0.49%,雖然比例不大,但非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在這一項的比例均為0,而小學和初中教師中選擇“滿意”的比例相對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的比例也更高,由此可以判斷得出,義務教育階段實施績效工資制度后切實提高了教師的工資水平,提升了教師對工資收入的滿意度。
(三)教師的職業環境體驗狀況教師教育幸福感雖然是一種個體體驗,但人都是社會性的人,教師是生活在學校、同事、學生和家長的關系之中的,這些關系構成了教師職業環境的主要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教師對這些環境要素狀況的體驗也直接影響和制約著教師的教育幸福感體驗。在學校管理體驗方面,教師對“您對所在學校當前的教師管理狀況滿意嗎?”的回答中,選擇“非常不滿意”和“不滿意”兩項比例之和是61.56%,而選擇“滿意”和“非常滿意”兩項比例之和是38.44%,這表明一半以上的教師對學校當前的教師管理狀況不滿意。通過CROSSTABS檢驗發現,不同教師群體存在顯著性差異(P<0.01),滿意度從高到低排列是小學教師、初中教師、高中教師、高校教師、中等職業學校教師,他們選擇“滿意”和“非常滿意”兩項比例之和分別是64.43%、43.07%、30.19%、25.17%、25.00%。在人際關系體驗方面,對“您認為您和學校同事之間的關系融洽嗎?”的回答中,有90.95%的教師選擇“融洽”和“非常融洽”,表明絕大多數教師與同事之間的關系是融洽的。而且,不同單位教師群體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沒有顯著差異。對“您當前在學校里跟學生之間的師生關系融洽嗎?”的回答中,選擇“融洽”和“非常融洽”的兩項比例之和是85.59%,這表明絕大部分教師認為跟學生之間的關系是融洽的,但是,仍然有14.42%的教師認為自己跟學生之間的關系“不融洽”和“非常不融洽”。通過CROSSTABS檢驗發現,不同教師群體存在顯著性差異(P<0.01),按照選擇“融洽”和“非常融洽”兩項比例之和從高到低的順序排列,師生關系融洽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小學(93.42%)、高校(88.43%)、初中(89.29%)、高中(87.18%)、中等職業學校(64.49%),這表明小學師生關系最融洽,中等職業學校師生關系最不融洽,需要引起重視。在工作壓力體驗方面,對“您當前的工作壓力狀況如何?”的回答中,不同教師群體之間的工作壓力狀況存在顯著性差異(P<0.01),相比較而言,高中教師的工作壓力最大,相反,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的工作壓力最小。從教育現實情況分析,高中教師的工作壓力主要來自高考,而對于中等職業學校教師來說,一方面,他們沒有升學壓力;另一方面,中等職業學校生源基本都是中考落榜生,基礎相對都比較差,文化課教學要求低,所以,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的工作壓力不大。在家長支持體驗方面,教師對“學生家長跟您教育工作的配合狀況如何?”的回答中,選擇“較配合”和“非常配合”的比例之和是69.75%,同時,還有5.97%的教師認為學生家長跟自己的教育工作“非常不配合”。其中,初中教師對家長不配合教育工作的體驗最深,選擇“非常不配合”和“不配合”的比例之和最大(35.47%),這表明初中階段家校合作關系的建立需要給予應有的重視。
(四)教師的身心健康體驗狀況良好的身心健康狀況是教師獲得教育幸福感的基礎和前提,教師的身心健康體驗包括身體健康體驗、職業價值體驗、職業道德體驗和自我接受體驗。在身體健康體驗方面,教師對“教師職業對您的身心健康有影響嗎?”的回答中,有20.91%的教師選擇“有利于健康”和“非常有利于健康”,卻有44.05%的教師選擇“非常不利于健康”,可見,有將近一半的教師認為教師職業有損于教師的身心健康。通過CROSSTABS檢驗發現,不同教師群體存在顯著性差異(P<0.01),選擇“非常不利于健康”的教師中,高中教師的比例最高(72.90%),其他的依次是初中教師、小學教師、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和高校教師,與此相反,選擇“有利于健康”和“非常有利于健康”兩項比例之和由高到低排列依次是高校教師、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小學教師、初中教師和高中教師。在職業價值體驗方面,對“您認為您愛崗敬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的回答中,54.94%的教師認為是職業道德要求,23.51%的教師認為是熱愛職業,但是還有4.16%的教師認為是學校管理制度要求,17.40%的教師認為是生活的需要,這表明大部分教師的職業價值觀念是正確的,但是,還有少部分教師的職業價值觀念存在偏差,把做好教師工作的價值定位于外在制度和生活需要上。通過CROSSTABS檢驗發現,不同教師群體存在顯著性差異,選擇“生活的需要”這一項的情況中是高中教師所占比例最高(25.81%),其次是初中教師(22.17%)、小學教師(14.47%)、中等職業學校教師(13.08%)和高校教師(8.11%)。在職業道德體驗方面,教師對“您認為當前教師整體的職業道德修養狀況如何?”的回答中,選擇“有修養”的占48.30%,選擇“修養較高”的占40.86%,選擇“修養非常高”的占5.22%,同時,還有5.48%的教師選擇“修養差”,可見,大多數教師認為當前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狀況良好。不同單位教師群體對這一問題的回答不存在顯著性差異。在自我接受體驗方面,教師對“您是否能優雅地接受別人的贊美,并能真誠地贊美別人?”的回答中,選擇“經?!焙汀翱偸恰眱身棻壤褪?9.18%,表明大部分教師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但是,仍然有29.13%的教師選擇“偶爾”和1.69%的教師選擇“從來不”。
(五)教師的學生成長體驗狀況教師的教育對象是學生,教師的全部勞動在于促進學生的成長,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發展是教師教育幸福感的來源。學生的成長主要體現在知識增長、心靈健康、貢獻社會和感恩心理等方面。教師對“在您的指導下,學生在知識競賽中獲獎,您會感到有成就嗎?”的回答中,選擇“有成就”的教師占40.39%,選擇“很有成就”的教師占36.86%,選擇“非常有成就”的教師占18.30%,由此可見,九成以上的教師能夠從學生的學業進步中感受到幸福體驗。教師對“在您的幫助下,學生走出了心理陰影,您會感到快樂嗎?”的回答中,22.92%的教師選擇“快樂”,33.72%的教師選擇“很快樂”,40.76%的教師選擇“非??鞓贰?,表明幾乎所有教師都能夠從學生的心靈健康發展中感受到幸福。教師對“當您得知您的學生在本職工作中作出了突出貢獻,您會感到自豪嗎?”的回答中,選擇“自豪”的教師占31.77%,選擇“很自豪”的教師占29.95%,選擇“非常自豪”的教師占35.29%,這三項比例之和是97.01%,表明幾乎所有教師認為學生為社會作出貢獻能夠增強自身的幸福體驗。教師對“當學生對您的辛勤培育表示感謝時,您會覺得幸福嗎?”的回答中,有35.29%的教師選擇“幸福”,35.68%的教師選擇“很幸福”,26.17%的教師選擇“非常幸?!?,從中可以看出,學生對教師勞動的感恩能夠增進教師的幸福體驗。綜合起來看,學生的成長是教師教育幸福感的重要來源。在教育實踐中,學生的表現跟教師的期待之間存在多種樣態,有時候是一致的,有時則會存在一定落差。教師對“根據學生當前的表現,您會感到自己的辛勤付出是否值得?”的回答中,選擇“值得”的教師占42.71%,選擇“很值得”的教師占27.60%,選擇“非常值得”的教師占15.23%,由此可以判斷得出,絕大部分教師認為學生的發展狀況跟自己的預期是一致的,但是,與此同時,還有14.45%的教師選擇“不值得”,認為自己的辛勤勞動沒有使學生獲得相應的發展。通過CROSSTABS檢驗發現,不同教師群體存在顯著性差異(P<0.01),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單位教師中選擇“不值得”這一選項的情況是,中等職業學校教師所占的比例最大(27.78%),其次是高中教師(22.88%)、初中教師(10.84%)、高校教師(10.81%)、小學教師(5.30%)。
(六)教師的專業發展體驗狀況不論從事何種職業,追求專業發展,都是人們享受職業幸福、實現職業價值和人生意義的最主要途徑。教師職業也是如此,教師的專業發展也是增進教師教育幸福感的主要來源。教師的專業發展主要包括專業精神和專業知識兩個方面。在專業精神方面,調查發現,教師對“您對當前所從事的專業的喜歡程度如何?”的回答中,選擇“喜歡”和“非常喜歡”兩項比例之和是80.88%,表明絕大部分教師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持有積極情感,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還有17.04%的教師選擇“不喜歡”和1.95%的教師選擇“非常不喜歡”,這種對待工作的消極情感會降低教師的幸福體驗。教師對“您對自己所擔任學科的教學和科研工作的信心程度如何?”的回答中,選擇“較有信心”和“非常有信心”兩項比例之和是78.59%,表明絕大部分教師對自己做好本職工作心中很有把握,但是,還有17.89%的教師選擇“可以應付”,3.39%的教師選擇“沒有信心”。通過CROSSTABS檢驗發現,不同教師群體存在顯著性差異(P<0.01),從選擇“較有信心”和“非常有信心”兩項比例之和來看,由高到低依次排列是小學教師(90.06%)、初中教師(82.09%)、高中教師(78.43%)、高校教師(70.27%)、中等職業學校教師(68.51%),這表明小學教師對自己所從事的專業課教學和科研的信心最強,而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對自己所從事的學科的教學和科研的信心最弱。在專業知識方面,教師對“當您有機會參加專業培訓學習或研討活動時,您通常會參加嗎?”的回答中,選擇“樂意參加”和“非常樂意參加”兩項比例之和是87.09%,表明絕大部分教師對培訓和研討持積極參與的態度,與此同時,還有3.39%的教師選擇“不愿意參加”。但是,教師對“在您的學校里,教師有外出參加培訓或研討活動的機會嗎?”的回答中,選擇“有機會”和“經常有機會”兩項比例之和僅為30.04%,選擇“偶爾有機會”的教師占47.33%,還有22.63%的教師選擇“幾乎沒有”,這表明實際上教師外出參加培訓和研討活動的機會是相對比較少的,跟教師主觀上積極主動的參與熱情相比,存在著很大落差。通過CROSSTABS檢驗發現,不同教師群體存在顯著性差異(P<0.01),從“有機會”和“經常有機會”兩項比例之和來看,教師外出參加培訓和研討的機會由高到低依次排列是初中(38.42%)、高校(34.46%)、小學(25.00%)、高中(24.68%)、中等職業學校(21.49%)。
二、基于教師教育幸福感調查結果的幾點判斷
(一)教師的總體教育幸福感體驗不強從調查結果來看,教師的總體教育幸福感體驗不強,有近一半教師認為自己不幸福。幸福感是一種個體體驗,是個體對自身的生活質量的總體判斷,是客觀見之于主觀的反應。教師的教育幸福感既跟外在的客觀的教育環境相關,也跟教師的內在的主觀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相關。
(二)教師教育幸福感是多層次、多維度的教師教育幸福感是一種復雜體驗。影響教師教育幸福感的因素是多層次、多維度的。從工作內容方面來講,包括教學工作、學生管理工作、科研工作等;從人際交往方面來講,包括同事關系、師生關系、家校關系等;從工作環境方面來講,包括國家的宏觀環境、學校的中觀環境、個人的微觀環境等;從主客觀方面來講,包括外在的客觀環境、內在的主觀環境等。正是因為影響教師教育幸福感的因素是多樣化的,所以,教師教育幸福感的體驗也是多層次、多維度的,每一個層次和維度幸福感的增強都能夠促進總體幸福感的提升。因此,在研究教師教育幸福感問題時,需要對所有的相關要素進行分析和論證,切勿一概而論。
(三)教師的生存處境是具體的,不同學段教師的教育幸福體驗是不同的已有的關于教師幸福感的研究成果中,基本上都是對某一具體教師群體幸福感的研究,缺少不同學段教師群體幸福感的比較研究。事實上,盡管教師作為一種職業,具有其共同性,但是,由于不同學段教師群體所處的學校類別不同、教育對象不同、教育任務不同、具體的工作環境不同等,決定了不同學段教師的教育幸福感是有所差別的。在以上對調查研究結果的分析中我們也發現,對于同一問題,高校教師、中等職業學校教師、高中教師、初中教師、小學教師的回答存在顯著性差異,這正是因為他們各自的生存處境是具體的,相互差異的,決定了他們的幸福體驗也會不同。因此,在教育研究中,我們既要有針對某一教師群體的縱向比較研究,還要有不同教師群體的橫向比較研究,這樣能夠為促進教師群體生活質量的整體改善提供研究資料和依據。
(四)高中教師和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幸福感偏低,應給予關注調查結果顯示,跟其他教師群體相比較而言,高中教師和中等職業學校教師教育幸福感體驗偏低,當然,這跟高中教師和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具體的生存處境是分不開的。對于高中教師來講,高中教師肩負著繁重的工作任務,這是高中教師生存處境的最重要特征。對“您當前的工作壓力狀況如何?”的回答中,41.67%的高中教師選擇“壓力太大,幾乎不能承受”,跟其他教師群體相比,高中教師工作壓力是最大。過重的工作壓力是導致高中教師幸福感體驗低的一個重要因素。對于中等職業學校教師來講,相比較而言,他們的工作壓力最小。對“您當前的工作壓力狀況如何?”的回答中,中等職業學校教師選擇“沒有壓力”的比例達57.14%。一方面,中等職業學校沒有升學壓力,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教師的教學壓力;另一方面,從當前教育現實情況來看,中等職業學校的生源質量一般都比較差,學生的文化課基礎相對比較薄弱,他們對教學要求也比較低。這兩方面決定了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工作壓力相對比較小。但是,沒有工作壓力并不代表教育幸福感會提升,學生成長本身是教師教育幸福的源泉,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在學業方面較低的成就動機也難以使教師獲得較高的幸福體驗。當然,高中教師和中等職業學校教師教育幸福感偏低現象應該引起教育部門足夠的重視。
三、提升教師教育幸福感的建議
(一)提升教師教育幸福感的外在條件第一,營造尊師重教的社會環境,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中國自古以來有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觀念是其寫照。但是,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新觀念、新思想的傳入,對傳統觀念造成了沖擊,致使我們對優良的傳統文化的繼承出現危機。一個國家的振興和發展離不開人才,人才的培養離不開教育,而且教師是培養人才的關鍵。所以,一個國家形成尊師重教的社會氛圍是與國家的富強緊密聯系的,必須把它放在國家興盛的高度來認識。與此同時,要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工資待遇水平是衡量教師社會地位的一個重要指標。我國《教育法》明確規定教師工資要等于或高于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水平。2009年1月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實施績效工資制度后,義務教育階段教師的工資水平得到了明顯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師的工作熱情。但是,跟其他行業相比,還是有落差。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當前受職業教育體制的限制,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工資偏低,這是導致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工作積極性不高,教育幸福感不強的一個重要原因??偠灾?,營造濃厚的尊師重教的社會氛圍,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是提升教師教育幸福感的重要前提。第二,給教師職業以合理的期待。近幾年,由于教師群體中出現了一些教師由于師德低劣對學生造成傷害的事件,在社會上造成了惡劣的影響,致使整個教師群體在公眾心目中的社會形象下降。事實上,這種反應是與社會對教師職業的高期望相一致的,我們通常把教師比喻為“蠟燭”“人梯”“春蠶”等,給予教師職業很高的期待,當發現現實和期望不一致時,勢必會走向相反的方向。然而,事實上,由于個別教師的惡劣表現而否定整個教師群體的社會輿論會對其他教師造成感情上的傷害。另外,教師首先是普通人,把教師神化不僅會給教師帶來負擔,而且也容易使公眾失望。因此,對教師職業合理的期待是教師和公眾共同需要的。第三,學校教師管理制度要公平、公正,管理要人性化。羅爾斯認為:“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正像真理是思想體系的首要價值一樣。一種理論,無論它多么精致和簡潔,只要它不真實,就必須加以拒絕或修正;同樣,某些法律和制度,不管它們如何有效率和有條理,只要它們不正義,就必須加以改造或廢除?!痹趯W校里,教師管理制度也必須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則來制定,要充分考慮每個教師的利益,使每個教師的合法權益得到保障。從內容上來講,公平、公正的教師管理制度包括給每個教師創造進修、學習的機會,給每個教師公平、公正的待遇等。事實上,不僅要使教師管理制度本身公正,還要保證教師管理制度運行公正,如果一項公正的制度得不到公正實施的話,那么,制度本身也就失去了公正的價值。實際上,在學校內部,教師管理制度的公平、公正能夠使教師產生強烈的公平感,有助于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增強教師幸福體驗。同時,學校教師管理還要人性化,切實做到以教師為本,多為教師著想,尊重、理解教師,為教師創造寬松、和諧、融洽的工作環境,這樣,教師才能夠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學工作中,提高工作效率,同時,也能夠增強教師的幸福體驗。
(二)提升教師教育幸福感的內在條件第一,保持樂觀、開朗的心態。心理學研究表明,幸福感與人格特征緊密相關,幸福感強的人通常具有積極、自信、樂觀、自尊的品質,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決心,以及比較強的自控力和自制力。在現實中,我們會發現,同樣的工作環境下,同樣的工作,有的人感受到的是幸福,有的人感受到的是不幸,這就是跟個人的心態相關。教師要提升自己的教育幸福感,要學會自我調適,能夠正確認識和理解自己的工作屬性,以積極、樂觀的心態來面對工作,做一個充滿激情和活力的教師,這樣,也才能喚醒和激發出學生的學習熱情,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創造師生共同的幸福的教育生活。正是在這層意義上,我們說教師的幸福是把握在自己手中的,幸與不幸,關鍵在于教師是否能夠保持樂觀、開朗的心態。教師要保持樂觀、開朗的心態,需要不斷加強修養。一是要淡泊名利。對于有些教師來講,由于奢望太多,對名利看得太重,導致其幸福感降低,而一旦把名利看開,就能夠增強其幸福體驗。二是要學會接受。生活中的人、事、物都有不足的一面,在教師的具體處境中,接觸到的學生、同事、領導等都會有缺點,包括教師自身都存在不足,這會給教師各項工作開展帶來障礙。這時,教師需要學會接受,接受別人和自己的不足,接受生活中的不如意,但是,同時對這些不足和不如意的改善又保有信心,這個時候,會發現生活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樣糟糕,幸福感會提升。第二,認真鉆研、潛心于教育事業。馬克斯•韋伯在《以政治為業》中指出政治為業的兩種方式:一是“靠”政治而生存,二是“為”政治而生存。
篇9
關鍵詞 應用型本科 教育教學 創新型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9 文獻標識碼:A
自開展應用型本科教育思想大討論活動以來,筆者認真學習了國家關于應用型本科的相關文件和精神,查閱了很多相關的文獻資料,收獲很大,使筆者進一步認識到應用型本科高校的發展定位以及應用型本科教師該如何進行教育教學工作。
1什么是應用型人才
應用型人才是指能將專業知識和技能應用于所從事的專業社會實踐的一種專門的人才類型,是熟練掌握社會生產或社會活動一線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主要從事一線生產的技術或專業人才。應用型人才具有四大特點:(1)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質,具備自強不息、艱苦創業、甘愿奉獻、務實創新的精神;(2)要有系統的知識結構,具備扎實、系統的與崗位工作相適應的專業基礎理論和知識;(3)要有全面的能力素質,不僅要具備崗位能力、專業能力和就業能力,而且還要具備較強的獲取知識和應用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等方面的職業崗位能力、綜合能力和創業能力;(4)要有過硬的實踐技能,要具備組織工作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謀劃決策能力、分工協調能力和調查研究能力,特別強調具備與一線生產實踐項結合的實驗、制圖、計算機、外語等專業技能和基本工藝操作能力。
2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定位
應用型本科教育是一種新型的本科教育,是隨著科學技術發展和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變過程中形成的。它主要以學習各行各業職業技能為主,培養不同層次的生產、管理、服務第一線的技能型人才。應用型本科高校要依據學校自身的優勢及相應的條件選擇明確的學校定位;而對于某一個專業來講,可能要根據具體情況作出較為詳細和準確的定位。作為民辦高校,應該根據自身的特點和條件優勢來區分學校類型及發展目標定位。
作為應用型本科學校,應主動適應國家及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遵循現代高等教育規律和發展趨勢,體現先進的教育理念。突出學校的辦學特色,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核心,以專業基本建設為基礎,以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改革為重點,以師資隊伍建設為關鍵,注重改革的科學性、系統性、綜合性和連續性,分層次、分類別開展專業建設,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專業建設的整體水平,實現應用型、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以重點專業建設為龍頭,推動各項教學基本建設,促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帶動全校專業建設整體水平的提高。
3應用型本科教師該如何教學
教師的職能是培養下一代,塑造合格人才,在這個教書育人的過程中,如何讓自己與時俱進,做一個合格的、時代需要的好老師呢?
3.1言傳身教,做學生的表率
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引導學生如何做人的引路人,是除家長外對學生的成長影響最大的人。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苯處煹难詡魃斫蹋瑵撘颇赜绊懼鴮W生們。因此,想得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得到學生的認可,老師首先要成為有道德的人,用自己良好的言行去教育W生,做到教書育人,言傳身教,做學生的表率。
3.2與時俱進,不斷學習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作為教師,首先要有淵博的知識,有高尚的情操。俗話說:“若想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自己要有一桶水。”因此,教師本身要注重終身學習,更新教學觀念,增長科技知識,提高業務技能,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特點和風格。同時,要與時代接軌,了解新興事物,了解科技前沿,這樣才能與學生加強交流,有效溝通。
3.3精心備課,認真上課
在備課內容上,以理論為基礎,側重專業應用性知識。在選教材時,選擇那些內容相對淺顯和更注重應用的教材。在講授方法上,重點講解相關知識的應用,強調理論的系統性。在備課過程中不僅要鉆研教材,更要重視對學生的了解,要對所教學生的實際狀況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對學生的特點要了如指掌,從而使教材的處理和教法的選擇更加符合學生的實際。在“備學生”的過程中應突出地考慮兩個問題:一是必須做到最大限度地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二是必須做到最大限度地發展學生的智力和能力。
在教學設計的各個環節,都應考慮到學生的學法,只有運用恰當的學法,才能讓學生變學會為會學。例如,在學習曲率的時候,教師可以布置任務:在磨削弧形工具時, 如何選取砂輪的直徑,使得磨削效率最高。(或定積分的應用(麥田面積、轉動慣量)、微分方程(湖水污染、飲酒駕車))。這樣可以激發同學們學習的興趣,對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也有更多的了解,同時,也可養成獨立學習、探索研究的習慣,讓學生們經歷了思考的過程,更掌握了學習的方法。
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分層次教學,根據學情,適當引入課外知識;第二,積極溝通,加強交流;第三,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授人以魚只救一時之及,授人以漁則可解一生之需”;第四,有效提問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
3.4真誠對待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篇10
【關鍵詞】教師教育文化 教師職業 職業特性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了“加強教師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增強廣大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的明確要求[1]。教師教育文化是學校教師這一特殊職業群體的內在價值規范體系和外在行為表現的總和,包括教師獨特的價值觀念、共同的職業精神和行為規范及其在行為上的外在反映和表現。教師教育文化的導向、激勵和熏陶作用對強化教師職業理想、提高教師職業道德具有決定性的影響。教師教育文化所倡導的教師職業特性成為培育大批未來優秀教師的深厚文化土壤和重要推動力量。教師教育文化所倡導的教師職業特性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追求境界上的崇高性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大批高素質人才;培養造就大批高素質人才,需要高水平的教育;實現高水平的教育,需要培養大量甘心獻身教育事業的教師。教師教育文化對教師的專業成長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教師教育文化視野下的教師職業,其追求的境界是崇高的。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無數教師以其感人至深的奉獻行為樹立了光輝的榜樣。他們不是把教書育人的活動當作單純的謀生手段,而是作為一項崇高事業,具有堅定的教育理想和強烈的教育職業意識,“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以獻身教育為最大樂趣,心系學生,甘于清貧,無私奉獻,無怨無悔,像春蠶吐絲到死絲方盡,像紅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
教師教育文化所推崇的教育職業境界,顯然是教師們努力追求的目標和典范,能夠不同程度地影響到作為教師的思維方式和職業生活態度、習慣,促成教師們發自內心的理解、認同與堅守。推崇教師職業的崇高性,有助于改變目前存在的教師職業價值觀迷失的問題。有的教師為教育獻身、甘為人梯的精神越來越淡,對教師職業的情感越來越薄。有些學生雖然身在教育專業,卻并沒有教育職業理想,只是把當教師看作未來求職的“跳板”、謀生的手段,缺乏發自內心的熱愛之情。通過教師教育文化的引導和熏陶,可以讓人們認識到教書育人事業的崇高性,可以鼓勵和激發更多的人投身到偉大的教師職業中去。
2.價值取向上的為生性
我國公認的職業道德規范是“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其中一個重要方面是“服務群眾”。教師教育文化視野下的教師職業,其服務的對象當然是學生,其價值取向是以學生為本。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應該成為教師最響亮的口號。凡是有利于學生成長成才和全面發展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都應該被創造、引進并加以推廣運用;凡是不利于學生成長成才和全面發展的教育行為,都應該被禁止。教育不應該是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的專利,而應該是全體學生共同擁有的權利。即使是對于后進的學生,也應該給予關照,而且應該給予特別的關照,使之能夠跟上全班的步伐。當年,我國著名的特級教師于永正在學習有關教育學理論中,逐步形成了“關愛每一位學生,尤其要注意關愛后進學生”的教育思想和理念[2]。他注意將關愛送到每一位落后學生的心里,還特別仿效馬卡連柯在《教育詩》中提到的寫紙條的方法,通過給犯錯誤的學生寫紙條傳遞自己的理解、關愛和鼓勵,由此促進了許多落后學生的轉化。
3.工作態度上的幸福性
從市場經濟的角度看,教師職業是清苦的,工資待遇有限,社會地位不高,不能一擲千金,不能呼風喚雨。于是有的教師“身在曹營心在漢”,“這山望著那山高”,不安心教育工作,總想著有朝一日“跳槽”,擺脫教師身份。這似乎也可以理解,畢竟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但在教師教育文化的視野中,教師職業卻是幸福的。這種幸福主要不是來自外在的優越的物質條件、精神褒獎和權利賦予,而是來自教師的內心體驗和自我評價。根據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人生需要層次理論,教師所追求的應當是自我實現的人生理想,即完全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發揮個人的能力于極限。正如馬斯洛所講的“能成就什么,就必須成就什么”,要“把自己的條件稟賦都一一發揮盡致”[3],音樂家希望演奏出最高水平,詩人希望寫出最好的詩篇,將軍希望打勝仗,教師希望把課講好,并從學生的掌聲和微笑中得到無可替代的快樂。教師通過在教育崗位上的快樂成長,將其激情、自我知識素養融進教育教學過程中,讓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將角色自我和個性自我融為一體,以充滿遐想的彩色語言表達出富有意義的新理念,以充滿智慧的話語引導學生萌生出富有創意的新結果,使教育教學成為肯定自我、張揚個性、展示魅力的幸福事業。教師在教育這個行業上專心致志地研討出更深刻的成果,自然會產生發自內心的滿足感。
4.專業知識上的更新性
當前,世界各國普遍強調教師專業化發展。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基本含義之一,就是在教師個體的專業成長中,教師內在的專業知識結構不斷更新、演進和豐富的過程,其目的是讓未來的教師具備更新專業知識、完善知識結構的教育技能。教師專業既包括學科專業性,也包括教育專業性,換言之,教師的專業知識不僅包括體現學術性的文化知識和學科知識,而且包括體現師范性的教育學知識。而這兩種知識和相應技能的內容更新和結構重建將是教師教育改革中追求學術性與師范性相統一的必然結果,也是教師能夠成為優秀教師的必然要求。學高為師。專業知識的更新性要求教師讓學習成為自己專業生活的主要形式,虛心向同行、專家及書本學習,通過積極開展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以及自我反思等,養成良好的專業學習習慣,逐步成長為一名真正的學習型教師。那種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本教案十年不變的因循守舊、固步自封,不是教師教育文化視野中的教師職業所應有的現象。
5.實踐行為上的創造性
創造性是教師教育文化視野下的教師職業的一個重要特征。較之其他職業,教師職業的創造性更加突出。教師職業的這種創造性,主要是通過教師的實踐行為來體現與實現的。正如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所指出的:“就其本來的基礎來說,教師的勞動是一種真正的創造性勞動,它是很接近于科學研究的。這種接近和類似之處,首先在于它們都需要分析事實和有預見性。一個教師只要善于深入思考事實的本質,思考事實之間的因果聯系,他就能預防許多困難和挫折,避免一種對于教育過程來說是很有代表性的而又非常嚴重的缺點——即令人苦惱的意外情況。”[4]教師要能真正將自己的教育實踐行為當作一種“創造性勞動”,把每天的教育教學生活都看成新的,把每位學生都看成有待探索或探索不盡的世界,善于在具體的行為方式上 “分析”與“思考”,就能不斷推動教育理論創新與教學技能創新,不斷提升教育教學生活品位,不斷體驗到“創造”帶來的成長、成功的快樂。教師職業的創造性特征要求教師努力追求教學機智的增長、教學藝術的提升、信息手段的使用、網絡資源的挖掘等。
可見,從教師教育文化視角來審視,教師職業具有不同于其他職業的鮮明特性。這些特性描繪了從事教師職業者應該具備的主要條件和要求,無論對現任教師還是未來的教師都具有強烈的導向作用。這些職業特性通過文化環境熏陶、教育實踐感受、教師言行示范等,能夠有效提升教師的專業意識與價值體認,推動對教師教育本質深刻理解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追求,形成一種有利于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情勢,使主導價值觀在不知不覺中滲透于教師的心靈。
[研究項目] 本文是2012年度河南省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研究項目“新時期教師教育文化的發展定位研究”(批準號:豫教﹝2012﹞1111號),第八批河南省重點學科(2013-2015年)建設項目“教育學原理”子課題“教師教育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國務院.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Z]2010-7-29.
[2]張偉. 教師文化建設與深入實施素質教育的思考[J].2010(5A).
[3]葉宇偉. 領導六藝[M]. 北京:海天出版社,1996.
[4]【蘇】瓦·阿·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4.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