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勢與政策政策范文
時間:2023-11-02 17:38: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形勢與政策政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形勢與政策》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我們學生進行形勢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陣地,是我們每個大學生的必修課程,在我們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擔負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貫徹落實了中央的有關精神,是我們當代大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幫助我們掌握正確分析形勢的立場,觀點和方法。
這一學期的《形勢與政策》課程也即將結束,不知不覺中已經學習了兩年的《形勢與政策》課。通過這一學期的學習,使我對國內外的形勢與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實的了解。雖然這一學期的課不多,但卻使我受益匪淺。
黃老師上課上課的形式非常獨特,總是制造機會我們學生自己上臺發表自己對某些話題的想法,這不僅能夠讓我們說出自己的想法,更是給我們創造了一個自我表現的舞臺。在這一方面帶動了我們學習的積極性。還有,黃老師講課也特別生動,老師睿智敏捷的思維,別有風趣的講演,無不為我們展示了一位大學教師應該具備的良好素質和出眾能力。在課堂上,我們不僅享受著知識給我們所帶來的無限快樂,更被黃老師無窮的講演魅力所陶醉。
通過課堂上對“十二五”規劃與大學生就業這個話題的討論,讓我對“十二五”規劃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以及“十二五”規劃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十二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應該深刻認識并準確把握國內外形勢新變化新特點,這對于促進自身素質發展,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發揮著重要作用。
每一個發展時期,每一個發展階段,都是機遇與挑戰并存,“十二五”時期亦是如此。我們在這個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時期里,我們除了明確自己的目標外,更要及時地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我們應當結合實際需要,適當地調整自己的就業觀念與增強自身的綜合素質以提高競爭力。
就業問題一直是個不容忽視的嚴峻問題,是社會各界討論的熱點,對社會的和諧與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對于大學生而言,我們有著以下的機遇:
第一,勞動力需求的增長,為大學生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十二五”期間,我國經濟將有繼續保持平穩較快發展勢頭,那么,必然會同時帶動對勞動力需求的增長。
第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將為大學生就業提供廣闊空間。在“十二五”期間,國家會大力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等產業。
和其他就業群體相比,大學生整體素質水平較高,理解和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較強,因此,他們在上述新興產業中就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第三,建設和諧勞動關系也將為大學生就業開辟新渠道。近年來,國家先后出臺了各種各樣的有關勞動的法律,這也為維護大學生的合法權益提供了較為完善的法律保障,為大學生就業保駕護航。
篇2
形勢與政策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我們學生進行形勢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陣地,是我們每個大學生的必修課程,在我們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擔負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貫徹落實了中央的有關精神,為我們當代大學生尋找關注的熱點問題,幫助我們掌握正確分析形勢的立場,觀點和方法。
形勢與政策對我們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史有“識時務者為俊杰”,今應為“適時務者為俊杰”。社會歷史的大發展已決定了個人發展的最大環境、最大上限,制約著可選擇度,決定著大學生成功的機率,影響很具體,也很深遠。因此,我們應學會認識和把握形勢與政策。形勢是制定政策的依據,政策影響形勢的發展。我們必須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靈活變通,具備創新能力。與此同時,我們還應順應形勢與政策,發展自我:找準自己的發展目標,結合自己的優勢,定位自己的方向及發展地位;依據個人目標,制定切實可行的方案,努力奮斗,構建知識結構體系,拓展素質,不斷提高個人能力,打造出“誠、勤、信、行”的品牌大學生;利用形勢與政策,為我所用,形成對形勢與政策的敏銳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養超前的把握形勢與政策的意識,利用形勢與政策,實現自我大發展。
關注世界。當今世界飛速發展,“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時代過去了。地球村里的變化日新月異。生在當代,作為大學生的我們,豈能做那四角的書柜?拋掉陳舊的觀念,擁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們應該做的。
篇3
【關鍵詞】高職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實效性提升策略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03C-0133-02
形勢與政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重要內容和途徑。然而由于受到諸多客觀因素的影響,高職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效果一直不甚理想。面對高職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存在的諸多問題和不足,我們必須認真思考和研究,千方百計提升該課教學實效性。
一、當前高職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對形勢與政策課的性質與地位認識不夠
高職院校的目標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學生不僅要具備專業職業技能,也要具有較強的辨析能力,而這種能力往往培養自形勢與政策等課程。但當前高職院校對形勢與政策課往往重視不夠,這主要表現在該課的教學管理上。一是經常合班教學,人數較多,往往是一間教室多達一兩百人,甚至三四百人在一起上課。這種教學安排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教學過程中應有的師生互動,教學效果欠佳。教學質量很難保證。二是有些高職院校沒有把形勢與政策課真正納入考核體系,學生聽課積極性、主動性不夠,課堂考勤情況更是不容樂觀。三是課程內容安排缺乏系統性。很多高職院校目前安排的課程專題涉及面不夠寬,而且內容安排缺乏系統性,給學生造成一種這門課不夠嚴謹、可有可無的印象,嚴重影響該課教學質量。要解決上述問題,就必須按照必修課的要求對形勢與政策課進行教學管理。
(二)師資隊伍整體力量較為薄弱
增強師資力量是提升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實效性的關鍵。一支政治素質過硬、知識體系全面、教學基本功扎實、結構合理、水平高的教師隊伍是提升高職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實效性的最大保障。目前高職形勢與政策課教師發展狀況普遍不夠穩定。一是教學隊伍的準入條件不明確,缺乏硬性規范。二是部分教師是兼職,本身工作量就大,而且首先要保證本職工作的投入,所以實際上能夠投入到形勢與政策課教學上的精力非常有限,教學水平難有大幅度的提高。另外,高職院校中有不少年輕的輔導員在擔任此教學任務,他們由于閱歷較淺,對一些重大理論問題也把握不夠準確,加上教學經驗不足,理論吃不透講不順,課堂教學缺乏感染力。三是實際待遇偏低,教學崗位缺乏吸引力和競爭力,使整個形勢與政策課教學隊伍的思想不夠活躍,給教學和教研工作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三)教學內容挖掘、擴展不夠
教育部每年都會分上、下半年制定形勢與政策課教育教學要點,各高職院校會根據要點及時安排教學內容,但它們往往只是按部就班地抽取教育教學要點,沒有從中挖掘、延伸出更多更切合時政特性的專題和內容,使得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內容穩重有余而靈活不足,學生沒有得到足夠的、最新的形勢與政策信息量。這從一定意義上削減了形勢與政策課的時效性、實效性。
(四)教學形式單調
部分教師認為形勢與政策課教學無非就是完成一項政治任務,這導致其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是大話多、空話多、套話多,高高在上照本宣科,時政信息量不足,案例少,人情人理的分析少,教學中缺乏透徹的說服力,課堂教學針對性不強,實效性差。雖然絕大部分教師應用了多媒體等教學手段,但因為自身缺乏創新自覺性、主動性,展示的內容往往也是照本宣科或是單純地放錄像、視頻,使得現代的教學手段形同擺設,沒能真正體現出現代教學手段區別于傳統“黑板教學”的價值。
二、提升高職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實效性的策略
(一)思想上高度重視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工作
學院層面應健全機制,加強組織保障,在校黨委的領導下建立和完善齊抓共管、職責明確的全方位形勢與政策課教育格局。學院應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符合本校特色的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實施方案。成立領導小組及形勢與政策課教研室,在教研室統一有序組織下開展教研活動。
(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要提升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實效性,關鍵是要持續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和教學能力。除教師自身的積極努力外,教學團隊積極有力的推動不可或缺。比如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一直積極組織教師參加廣西教育廳舉辦的形勢與政策課骨干教師培訓班和各類時政專題研修班的學習,鼓勵一批有潛力的教師攻讀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研究生,同時又積極引進一批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碩士研究生,在短短的五六年時間內就明顯提升了形勢與政策課教師隊伍的學歷層次、理論水平和整體教學實力。此外,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還長期堅持形勢與政策課教研室集體備課的做法,通過集體備課研討教學內容。明確教學重點,厘清、攻克教學難點;教學過程中要求任課教師互相交叉聽課、評課,還積極組織教師參加、觀摩教育廳組織的教學基本功大賽,以此促進教師隊伍的教學能力、教學水平的提高。同時該學院還鼓勵形勢與政策課教師積極申報科研項目,經費配套支持到位,以科研帶動形勢與政策課教師隊伍理論水平的持續提高。
(三)以人為本創新教學形式
事實證明。即便是教師在課堂上多么富有激情,但凡是“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方法都會使得教學實效性大打折扣。因此我們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應堅持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雙主”互動式教學模式,多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生動鮮活的事例、新穎活潑的形式,活躍教學氣氛,啟發學生思考,增強教學效果。一方面,教師應善于運用啟發式教學和案例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采取研討、辯論等形式組織學生進行分析、討論,提倡啟發式、參與式、研究式教學,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有效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應建立、完善形勢與政策課報告會制度。邀請地方黨政主要負責人和專家學者,結合本省、本市、本地發展實際和時政焦點作形勢報告,使學生實地、實時地了解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成就和新形勢。此外,應建立重大節慶日和重大事件教育制度,充分挖掘教育資源,廣泛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切實增強教育效果。
篇4
三峽電力職業學院是湖北省高職高專中較早落實教育部“05”方案的學校之一,與其他兄弟學校一樣,形勢與政策課程相比于“兩課”其他課程,在課時、人員、經費以及課程建設方面都受到一定的局限。2011年以前,形勢與政策課只開設6-8個學時,教學組織也是以大講座的方式,其實踐教學幾乎沒有,教學效果也得不到保障。2012年獨立成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后,學校在課時、師資、經費上都給予了大力的支持,形勢與政策課程開始走上正軌,教學實踐活動也得以順利進行,經過一年多的實踐,形勢與政策課程與兩課其他課程一樣,開始受到學生的廣泛喜愛。
一、形勢與政策課實踐教學活動設計要注重三個原則
1.時效性原則。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到“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在設計學生實踐活動時,要選擇貼近學生生活,有趣味,時代感強的話題,由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主動,引發學生探究問題的欲望。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內容具有嚴格的時效性,它隨時間、空間和環境的變化而具有不同的內容。因此,學生關注的熱點難點,活動設計要與解決學生思想困惑息息相關。生活中的點滴都可以成為話題,運用到課堂中來,學生能很自然的活動,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經驗系統,也可以給學生的探究打下扎實的基礎。
2.參與性原則。英國作家蕭伯納對思想交流有一個獨到的比喻:“倘若你有一個蘋果,我也有一個蘋果,我們彼此交換這個蘋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個蘋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種思想,我有另一種思想,而我們彼此交換這些思想,那么,我們每人將各有兩種以上思想。”同學們之間通過互相合作與共同討論,使他們將別人的思想融入自己的思想,讓別人的靈感引發自己的靈感,解決自已的思想困惑,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3.引導性原則。形勢與政策課程的重要功能是幫助高校學生認清形勢的主流和支流,明辯事物的現象和本質。在實踐教學活動中,需要教師加以引導,引導學生從紛繁的信息中,了解信息變化的新動向,把握形勢發展的新趨勢,使學生能夠站在正確的立場上,用辯證的觀點去看待和分析形勢,對形勢作出真實、準確、全面的判斷。
二、形勢與政策課實踐教學活動設計方案探討
以下是三峽電力職業學院在形勢與政策課程中開展的實踐教學活動,有的是在課堂教學中完成,有的是學生在課余時間完成,在不同的學期可以選擇不同的方案組合。
實踐活動方案一:新聞播報。每次課開辟10~15分鐘“新聞播報”時段,由事先有所準備的學生上臺播報,播報形式不限,可以是獨播,也可以是聯播;可以是精美的課件,也可以是精彩的視頻加解說;班上同學可以提問,也可以討論。然后教師對學生的講授或者表演進行點評,正確引導學生對熱點和難點問題的認識。學期末時,還會開展“新聞回頭看”活動,評比本學期“最有價值的新聞”、“最受歡迎的新聞”、“關注度最高的新聞”。促使學生深入到生活中去,使思政課實充滿生活氣息,反映生活本質。
實踐活動方案二:熱點連連看。就大學生最關注的經濟、政治、民生、文化、國際問題全部羅列出來,讓學生按自已的關注度進行排序。例如1:您認為,在中華民族的復興歷程中,所面臨的主要風險是什么?(限選3項)①經濟結構難以轉型②人口就業壓力③貧富差距導致社會矛盾增加④資源短缺和環境污染⑤外敵入侵⑥文化建設滯后,道德水平降低⑦政治體制改革難以適應經濟發展⑧腐敗問題日益嚴重⑨自然災害頻發⑩城鄉差距大,區域發展不平衡(11)人才、資金流出中國(12)稅負沉重,中小企業難以忍受。例如2:在我國科技發展取得重大進步,請選擇您關注的項目。(可多選)①“蛟龍號”深海試驗②“天宮一號”成功發射③大飛機的研發制造④中國火星探測器⑤中國航母制造⑥神舟系列飛船⑦超級計算機“天河一號”。
實踐活動方案三:精彩一課。將每個教學班學生分成兩個小組,結合學生關心的熱點問題,讓學生下去收集資料,動手做課件,安排每一個小組上臺講解(時間控制在15分鐘內),然后組織學生對兩個小組講解內容進行討論。學期末,評比本學期“最精彩一課”。這一方式,能幫助學生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
實踐活動方案四:大學生自我評價研討。為搭建平臺,促進“90后”大學生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在進一步了解自我、分析自我、發展自我、創造自我的基礎上健康成長。首先以征文的方式,圍繞90后大學生與80后、70后大學生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非觀等方面有哪些異同;與80后、70后大學生相比,90后大學生有哪些優勢和劣勢,優點和缺點;90后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需要學校、社會及家庭提供什么樣的環境和條件等發表自己的觀點。要求語言樸實,剖析準確得當,觀點論述以事實依據,有一定思想深度和代表性。字數在800——1200以內。其次是在征文中選取有代表性的觀點,邀請學生作者、學工處、組宣部及校外專家進行專題研討。
實踐活動方案五:專題論文或調查報告。首先觀看專題片或圍繞調查主題,將每班分成小組,每組6-8人,先進行小組討論,再分工完成實施專題論文或調查報告,最后由教師進行指導點評。
篇5
[關鍵詞]形勢與政策;成人學習理論;教學研究
“形勢與政策”課是國家對學生進行形勢與政策教育的主渠道,是一門十分注重理論教學與社會現實緊密結合的課程,對于幫助學生認清國內外形勢,全面準確理解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具有重要作用,是教育部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體系中納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1]2004年和2005年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先后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學生形勢與政策課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號)和«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教社政[2005]5號),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的建設得到了重視,在課程規范化管理和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尤為受到關注,但對于課程教學方面的討論稍顯不足,缺乏有效的理論指導,根據一些研究者開展的關于“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實效性研究,僅有不足四分之一的大學生對教學效果表示滿意,目前課程教學依然以傳統的“說教式”“灌輸式”為主,教學效果甚微。[2]2015年7月,中央宣傳部、教育部下發«普通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新計劃»(教社科[2015]2號),明確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注重師生教學互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注重發揮實踐環節的育人功能,創新推動學生實踐教學;堅持課堂教學與日常教育相結合,創新發揮第二課堂的教育作用”等內容。因此,“形勢與政策”課如何創新教學方法和組織模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其學習主動性,提高其學習效率及對理論的運用能力是符合當下高校思政理論課建設要求的重要議題。
一、成人學習理論
成人學習是一種改變由經驗形成知識和行為的學習過程,是認知結構組織與再組織。成人比兒童具有更多的經驗,對理解新鮮事物并掌握其認知結構具有更強的能力。成人學習有四個法則。第一,效果法則:成人在愉快的環境和氛圍中學習,效果最佳;第二,聯想法則:成人更愿意通過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強化對認知對象的掌握;第三,有備法則:成人往往在有需求的時候才會選擇學習,強調學習的目的性;第四,練習法則:成人需要通過大量實踐練習來加深對學習內容的印象。成人在學習過程中更愿意接受指導性學習,更愿望交流、反饋,主動性和參與性突出。當成人的興趣和經驗得到滿足時,其學習動機就會被激發出來。大學生已屬于成人的范疇,成人學習理論可以適用于“形勢與政策”教學實踐中,根據成人學習的法則和特點,有針對性地設計課程,滿足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需求,有利于激發其學習動機,提高教學實效性。此外,美國學者埃德加·戴爾提出的“學習金字塔”模型也能給予“形式與政策”課教學設計很好的啟發。按照運用不同學習方法的學習者在兩周以后還能記住所學內容的比例(詳見圖1),直觀地展示了不同學習方法的學習效率。他指出,學習效率在30%以下的方式都是個人學習或被動學習,包括“聽講”“閱讀”“視聽”“演示”,而學習效率在50%以上的都是團隊學習、主動學習和參與式學習,包括“參與討論”“做中學”或“實際演練”“向別人講授”或“立即在實際中使用”。由此可見,學習方法不同,學習效果大不一樣,教師的教學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果。
二、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目的
“教社政[2004]13號”文件明確了“形式與政策”課的教學內容,就是要著重進行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基本經驗教育;進行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形勢、任務和發展成就教育;進行黨和國家重大方針政策、重大活動和重大改革措施教育;進行當前國際形勢與國際關系的狀況、發展趨勢和我國的對外政策,世界重大事件及我國政府的原則立場教育;進行形勢觀、政策觀教育。[3]緊接著,“教社政[2005]5號”文件明確了“形式與政策”課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體系中的定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體系中4門必修課承擔著基本理論的教學任務,而“形勢與政策”課則承擔著將理論與現實對接的重要任務,著重培養大學生應用基本理論發現、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要求教學緊密聯系社會實際和學生思想實際,通過最新國內外熱點難點焦點事件的解析,幫助大學生了解黨和國家的重大方針政策,將知識內化成為思想,從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幫助學生實現健康、全面的發展。高校“形勢與政策”課不僅在傳授知識,更在傳授方法,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歷史,學會用普遍聯系和全面發展的方法觀察形勢,用因果聯系挖掘事物的本質,了解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與特殊規律,把握形勢發展與政策制定的必然趨勢,提高學生的理論水平和政治覺悟,做到真與善的統一。[2]因此,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更加需要重視學習者的主體性,更加需要調動其參與的積極性,強化其對方法的應用體驗,幫助其實現知識的內化,并獲得審視判斷形勢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說教式”“灌輸式”的傳統教學是很難有效達成本門課程教學目的的,而成人學習理論的觀點與實現“形式與政策”課教學目的的要求較為吻合,增強課程的參與性、實踐性、互動性,改變學生原來由經驗形成的知識結構和行為,全面提升“形式與政策”課教學的實效性。
三、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組織
在成人學習理論的指導下,針對大學生的特點和學習需求,明確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任務和目的,可以從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兩方面進行具體的教學設計和實施,增強課程教學的吸引力和實效性。
(一)教學內容的組織
高校“形勢與政策”課所涉及的教學內容多而廣,時效性強,課程時間跨度大,但每個學期安排的課時卻很有限。因此,精選教學內容是上好“形勢與政策”課的核心環節。根據成人學習法則中的聯想法則和有備法則,大學生學習更愿意接受與他們現實生活貼近,特別是與他們成長發展息息相關的內容。因此,“形勢與政策”課程內容要以問題為導向,更多地回應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從與大學生切身相關的問題引導到當前社會、國家發展形勢,從分析形勢具體到解讀政策,最后教育落腳點仍然要落回到大學生摸得著、夠得到的實際生活中。授課教師要善于選取現實中的案例,尤其是大學生身邊人身邊事,以小見大,增強大學生對黨和國家政策的認同。政策解讀不接地氣,不但達不到好的教育效果,甚至會遭到大學生的抵觸。課程教學內容的組織從選定主題開始,即確定具體的教學目的和主要內容,然后以此作為內容主線,篩選各類翔實的支撐論證素材。根據成人學習的特點和學習金字塔中不同學習方式的學習效率排序,“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需要多種教學方法的組合,尤其是要開展師生互動教學,因此,教學素材的數量要豐富,形式要多樣,如圖表、視頻、翔實的數據和完整的案例,這樣才能滿足不同教學方法對素材使用的要求。此外,“形勢與政策”課的內容具有較強的時政性,教學素材必須來源于正規的官方媒體和渠道,是國家和社會對外正式公布的數據和事件,能夠正確代表國家和社會主流的觀點,切不可隨意在網絡中搜索、下載未經證實的素材內容。
(二)教學活動的組織
教學活動組織實質上是指教師組織引導學生主動作用教學內容的過程及其方式。時間和空間都極為有限的傳統課堂教學活動已不能滿足目前高校“形勢與政策”課教學要求。學習金字塔中更為高效的團隊學習、參與式學習、體驗式學習等方式需要不斷拓展課堂教學的空間和時間。因此,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活動應充分利用高校的現有資源,以課堂教學為主體,輔以網絡課堂、實踐課堂,形成立體化的教學模式,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滿足大學生的學習需求,提高課程的教學實效性。利用互聯網延伸形勢與政策教學的時間和空間,組織開展各種形式的微話題討論、優秀視頻和讀物推薦、學習成果分享、教學答疑等活動,進一步豐富教育資源,創新教學方法。形勢與政策教育還要與校園文化活動、寒暑假社會實踐活動、青年志愿服務活動等第二課堂活動結合起來,使學生在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中,在廣泛接觸社會的實踐中增強對國家、社會發展變化的感性認識,加深對國家政策的理解和思考。課堂教學應著重發揮主導教學的作用,以教學主題引導網絡教學和實踐教學中的各個環節,形成層次豐富,內容聯系緊密的教育活動鏈。同時,還要注意及時收集學生在參與各個教學活動中出現的典型案例和問題,在課堂教學中給予充分的分析與評述,倡導、鼓勵正確的學習方法和價值取向,及時指出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和錯誤的觀點,進一步鞏固和升華教學成果。建立立體化教學模式符合“形勢與政策”課教學目標的要求,也符合具備成人學習特點的大學生的學習需求,有利于提高本門課程教學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王包泉.全國高校“形勢與政策”課建設與教學研討會綜述[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7):116-117.
[2]蘇琪.高校“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實效性研究[D].太原:山西農業大學,2014:14-15.
[3]周樹輝.全國高校“形勢與政策”課開設情況的調查與思考[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1):127-129.
篇6
領導干部進高校課堂以朋友的身份與大學生交流交心。當代大學生肯思考,有個性,關心時政,不愛聽官話、大話、空話、套話。因此,領導干部進高校課堂講課,與對黨政干部報告不同。在高校不宜大講挑戰多嚴峻、困難有多大、壓力有多重,不宜以對下屬安排工作、布置任務的口氣講,而適宜坦誠面對大學生,越是以朋友的身份與他們交流談心,大學生越是尊重和親近。
領導干部進高校課堂講課,要學習到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科技大學視察時的講話,與師生掏心窩地談中國夢理想信念、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領導干部既站高望遠,以事實說話,暢談國內外大形勢大戰略,又接地氣、聯系大學生關注的本省市的實際,舉當下的案例,講當地的故事,與大學生交心;還可設置互動交流環節,不回避大學生提出的實際問題,引導大學生把青匯入中國夢,弘揚主旋律,激發正能量。
加強領導干部進高校課堂講課的組織與評估機制,推動制度化建設。領導干部進高校課堂講課不宜熱鬧一陣子,更不能走形式做樣子。首先,各高校可由學院征集大學生關心的重點、熱點問題,提交領導作報告備課時參考,解決省市級講課的針對性問題;其次,省市可由黨政辦公廳提出省市級領導干部擬講授的形勢與政策課清單;再次,市委宣傳部、市教委與市黨政辦公廳聯系,把市級領導干部授課清單提供給各高校選擇,解決各高校不知如何與省市級領導聯系,不知省市級領導能講什么課、何時有時間講課的問題;最后,高校組織好聽課、研討、考核與評估反饋,不斷提高有效性。
早在2004年10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同志就在浙江倡導建立了領導干部向大學生做形勢政策報告制度和省領導聯系高校制度。中央組織部、中央宣傳部、教育部下發《關于領導干部上講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之后,更要抓檢查、促落實。
落實領導干部進高校課堂講課工作不僅要靠各高校或教育管理部門,還需建立省市領導聯系高校制度,建立省市組織部、宣傳部、教育廳委落實領導干部進高校課堂講課協調機制。目前來看,領導干部進高校n堂講課的常態化、縱深化、長效化還要有一個建設過程。
篇7
【關鍵詞】《形勢與政策》 現狀 措施
《形勢與政策》課程一直都是高校中的必修課,它是高校德育體系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也是培養學生思想的重要途徑。這門課程有非常的特殊性,它具有時效性、政策性、現實性等一些特點,而且在具體教學中,教學內容也很多,必須要與現下的時事政治相聯系。但是因為在具體教學中《形勢與政策》這門課程并沒有教材,老師在上課的時候一般都是播放PPT,所以學生在學習的時候也就不會投入很大的精力,同時后期的考核工作也存在很大問題。這些都造成了現在的“形勢與政策”課程不理想,形同虛設,所以當前必須引起重視。
一、當前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的現狀及問題
(一)師資力量薄弱,教師自身素質不高
在高校教育中,《形勢與政策》這門課程一般都是由政治學院的老師來進行教授的,而高校師資隊伍主要是由黨政領導、輔導員以及一些專業的老師組成的。這些老師授課具有臨時性,專業性程度并不高,老師數量也不夠,所以師資力量很薄弱。另外一方面,對于輔導員來說,現在的大學輔導員很多都是本校的研究生,這些年輕老師對于政治上的理論問題認識也很不到位,課堂經驗不足,所以在進行教學時往往講的知識不夠全面,課堂也缺乏感染力。
(二)課程內容缺少安排
每一門課程的開設都有著重要的意義,有著自身的目標、學習方法,《形勢與政策》也不例外。基于它的特殊性,《形勢與政策》課程還要研究當前我國國家的發展現狀以及發展趨勢,同時還要研究我國的一些時事政策;另外一方面,還要關注國際形勢以及學生普遍關心的問題。但是目前高校安排的課程對于這些方面都比較缺乏。
(三)缺少教材以及課時較少
在當前很多高校開設的《形勢與政策》都沒有教材,同時課時都比較少。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老師就會選擇用PPT的形式向學生授課。雖然使用多媒體給學生帶來很好的視覺效果,但是因為缺乏教材,學生會認為該門課程可有可無,所以不會引起重視。另外,高校對于這門課程設計的課時也過少,所以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很全面地介紹《形勢與政策》的內容,只能以偏概全來形容,學生對于具體的《形勢與政策》課程還是非常模糊的概念。
(四)教學形式單調
因為在課堂教學中,師資力量嚴重不足,一般都不會采取小班教學,往往是一個專業的所有人集中一起來聽這門課程。人數太多,一般很少會有答疑的過程,學生就很少與老師進行交流,所以學生的積極性缺乏。而且一在上課時候,老師講解教授內容就是利用多媒體進行視頻的播放,學生根本提不起興趣,從而沒辦法對學生的思想境界進行提升。
二、措施
(一)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素質修養
可以根據“多渠道組織”這個思路來建設師資隊伍,利用高校師資力量豐富的優勢,聘請專門的《形勢與政策》課程的老師來進行授課。而且在授課中,可以分專題講座,比如國際形勢、國內形勢、社會熱點等等。另外就是要加強對于教師自身素養的培訓,對于授課的老師,其自身一定要具備的理論水平,同時還應當有著相當淵博的知識,所以學校可以相應地組織一些培訓,提升教師的素質。教師方面也不可以懈怠,要充分學習,補充自己的知識,提高自身素質,要具有時事的動向性,時刻把握國內外的大事件。
(二)改革教學方式
(1)將專題講座與互動式教學相結合
在《形勢與政策》這門課中重要的授課形式就是分專題講授。在教學中,可以讓老師分為幾個小組,分別對每個專題負責,并且可以召開備課會,將教學內容細化。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調節課堂的氣氛,將傳統的教師為主、學生為輔的教學方式打破,積極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幫助學生用理論去學習、認識形勢,分析問題。
(2)理論教學與實踐相結合,增強課堂感染力
在《形勢與政策》課堂教學中要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將一些創業、社會服務、勤工助學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了解國家形勢。
(三)明確教學內容
《形勢與政策》這門課程將原理以及大學生思想品德課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它有著自己既定的目標。在教學過程中,需要處理好這門課程的關系,明確課程特征,定位好教學內容。首先是理論與科學的特征,在課程教學中,應該始終貫穿著科學世界觀以及發展論,另外還要注重科學知識的滲透。第二,就是需要注重當前的國際國內形勢,也就是說《形勢與政策》這門課程應該站在時事的角度上來開展,要結合國際和國家的發展形勢來上課,比如當前國家的方針、政策、路線、任務等等。同時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打破原有的只是應用PPT教學的形式,可以專門設計教材,將一些基本的理論知識以教材的形式發放給學生。
三、結語
大學中,《形勢與政策》這門課程必不可少,當前這門課程存在很多的不足,所以需要教師不斷地努力,深化改革該門課程,真正意義上實現課程的價值。
【參考文獻】
[1]蘇琪.高校“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實效性研究[D].太原:山西農業大學,2014.
[2]陳世誼.高校形勢與政策課教學現狀分析[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8(15):209.
篇8
外部經濟形勢:金融危機遠未結束
當前國際經濟形勢的基本特點可以用“三F”來表示,即FinancialCrisis(金融危機)、FUelCrisis(石油危機)和FoodCrisis(糧食危機)。索羅斯日前曾指出,美國當前可能面臨“60年來最嚴重的一次金融危機”。
目前,隨著美國房地產市場的不斷下滑,金融危機已經從次貸蔓延到優級抵押貸款。美國最大的兩個房地產貸款公司——房利美、房地美近期陷入困境便是證明。這兩家金融機構持有大約5.3萬億美元的抵押貸款債權,占整個市場規模的44%。這兩大公司面臨財務困境,勢必會對美國經濟造成巨大沖擊。因此,要對當前國際經濟形勢保持高度警惕,不要掉以輕心,不要以為最壞的時候已經過去。危機還遠未到達“結束的開始”(thebeginningOftheend),很可能僅僅是“開始的結束”(theendOfthebe-ginning)。
內部經濟形勢: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及其國內的通貨膨脹
1次貸危機影響中國的直接和間接途徑
發端子美國的次貸危機直接影響到了中國,部分中資銀行機構購買的次級抵押債券價格縮水,更嚴重的是,由于中國是美國機構債的最大持有國,而房利美和房地美又是美國最大的兩家機構債發行人,因此中國持有的機構債不僅會賬面縮水,而且還會面臨違約的風險。無論如何,“兩房”危機已經對中國外匯儲備的安全造成極大沖擊。次貸危機給中國帶來的損失還會表現在資本流動、貿易保護等諸多方面。隨著次貸危機的發展,可能會改變國際資本流動的方向,極可能導致短期性投機熱錢流入中國,也可能導致熱錢的迅速抽逃。次貸危機和美國經濟下滑將導致美元持續貶值,以美元計價的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揚,進而造成中國國內輸入型通貨膨脹。而美國經濟下滑又會引發美國國內貿易保護主義思想抬頭。
2美國經濟減速或衰退對中國出口的影響
根據中國社科院世經政所的研究人員測算,中國出口對美國收入的彈性大約為4。就是說,美國經濟增長下降1%,中國對美出口增速可能下降4%。考慮到其他國家經濟增速也會因美國經濟減速而下降,加上中國出口對許多重要貿易伙伴的收入彈性也在3~4左右,因此,以對美出口占中國出口比重1/5左右計算,美國經濟增速下降1%,中國的總出口增速大致下降2%。
3對中國的通脹形勢必須繼續保持高度警惕
當前中國的通貨膨脹,既有成本推起也有需求拉動的性質。但本輪通貨膨脹的發生,從根本上、從源頭上說,是經濟過熱的結果。當前國際石油價格、糧食價格和其他商品價格的暴漲,以及國內工資成本的上漲(還有天災),對中國通貨膨脹的發生也有重要作用,而且正在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但是,當前世界范圍內的通貨膨脹,從根本上說,也是世界范圍內經濟過熱的結果。
在今后一段時間內,中國的通貨膨脹形勢依然不容樂觀:
第一,通貨膨脹的發生和發展,滯后于經濟過熱的發生和發展數個季度甚至、年以上。2007年的經濟過熱,不但對當前的通貨膨脹,而且對和未來的通貨膨脹將會發生影響。目前,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依然高達10.4%,依然高于潛在經濟增長速度。通貨膨脹壓力在今后一段時間內將繼續存在。
第二,中國目前的通貨膨脹水平是在依然存在物價管制條件下的通貨膨脹水平。為了改善資源配置,增加供給,政府必然會逐步放松物價管制。由于價格下調的剛性,一旦解除對關鍵性產品的物價管制,通貨膨脹率將會上升。
第三,國際石油價格、糧食價格和其他商品價格(如鐵礦石)的上漲——盡管目前已經有所回落,已經而且還將增加中國產品的生產成本,從而導致中國PPI的上升。
第四,中國的PPI在最近幾個月持續上升,目前已經超過10%。下游企業將越來越難以消化PPI的上漲。一些企業將因虧損而倒閉、減產,但這并不意味產品價格不會上漲。因而,CPI很可能將因越來越多的產品的價格上漲而上漲。此外,CPI并不是衡量通貨膨脹的唯一尺度。例如,GDP—縮指數依然在快速上升。中國面對的不僅僅是豬肉或其他農產品價格的上漲,而是物價的普遍上漲。
第五,隨著時間的推移,如果通貨膨脹的上升趨勢得不到扭轉,通貨膨脹預期將會加強,通貨膨脹預期下的企業和個人的自我保護行為(如要求增加工資、囤積、搶購等)將使通貨膨脹進一步惡化。在目前條件下,搶購之類的現象不大可能發生,但工資一物價的上升螺旋卻可能形成。
中國宏觀經濟政策前瞻:堅決遏制通脹
國務院最近召開的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將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控制物價過快上漲作為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把抑制通貨膨脹放在突出的位置。筆者認為,盡管CPI的上升速度可能會因基數和農產品價格回落等原因而出現回落,但對通脹的警惕不能放松,宏觀經濟政策仍應該堅持把抑制通脹作為宏觀經濟政策首要目標的方針。如果中國能夠及時采取措施抑制通脹,經濟就不需要急剎車;如果過早放松宏觀經濟政策,通貨膨脹就可能反彈。最終不得不急剎車,損失則要大得多。
1抑制通脹無需懼怕經濟增長速度適度降低
由于中國通貨膨脹的根本原因是經濟過熱,抑制通貨膨脹的主要途徑應該是抑制總需求。換言之,控制通貨膨脹就要降低經濟增長速度。在中國的總需求中,固定資產投資和出口是增長最快的兩部分。其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持續高于GDP增速。中國的投資率超過45%,是世界之最。由于房地產投資對總投資的增長貢獻最大,且存在較嚴重的泡沫,因此應該成為宏觀調控的重點。抑制經濟過熱所造成的通貨膨脹,必須付出經濟增長速度下降的代價,所謂“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中央政府關于“兩防”的方針是絕對正確的,在通貨膨脹回落到可接受的水平之前,切不可以改變。投資增長速度和出口增長速度的下降符合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和宏觀調控的方向,我們沒有必要對兩者增長速度的下降,特別是對出口增長速度的下降過于擔心。目前速度降一點,是正常的,不必緊張。沒有增長速度的適度回落,就不能有增長質量的提高,也不可能有產業結構的升級。
防止經濟過度下滑可以做些預案,但還沒有到需要立即實施的程度。在當前形勢下,釋放出政府將會對“反通脹”方針加以調整的信號是絕對有害的。即便需要對某些具體政策進行微調,也不應使公眾產生“政策將會放松”的印象。例如,基于貨幣政策松動的預期,許多銀行提前放貸,夸大信貸緊張程度,營造信貸需求旺盛、規模緊張的氛圍,以倒逼中央銀行。溫總理關于經濟增長速度不低于8%的提法,顯示了政府治理通貨膨脹的決心,為治理通貨膨脹預留了充分的余地。筆者認為這是完全正確的。通脹率4.8%的目標今年恐怕難以實現,可以延長實現這一目標的期限,但沒有必要對此目標加以改變。而且,中國的通貨膨脹率應該最終維持在3%左右。
2治理通脹離不開貨幣緊縮
貨幣主義者認為,“通貨膨脹無論何時何地都是貨幣現象”。話雖然不能說得極端,但寬松的貨幣供應環境畢竟是出現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的必要條件。因此,治理通貨膨脹離不開貨幣緊縮。除非通貨膨脹形勢有了根本的好轉,否則,貨幣緊縮的大方向是不會也不應該改變的。緊縮性貨幣政策可以通過各種渠道,減少有效需求,從而達到抑制通貨膨脹的目的。
治理成本推起型通貨膨脹,自然要增加供給,但為增加供給所能選擇的宏觀經濟政策工具是有限的(減稅是其中最常見的一種),且難以在短期內見效。一般情況下,即便通貨膨脹是由供給方原因所造成的,為了抑制通貨膨脹,除實行其他政策外,實行緊縮性貨幣政策也是必不可少的。必須看到,在這種情況下,為求抑制通脹,需要付出更大的經濟增長速度下降的代價。遺憾的是,我們沒有更好的選擇。1980年代,為了抑制由于石油沖擊造成的通貨膨脹,美聯儲采取了緊縮性貨幣政策,美國經濟一度陷入“滯脹”。但歷史表明,美國當時的經濟衰退換來了以后20多年的低通貨膨脹。而這種低通脹,則為美國經濟的振興打下了堅實基礎。中國多年的低通脹來之不易,一旦失去,要想重新獲得,所付代價將是十分巨大的。由于就業對經濟增長的彈性已經越來越低,經濟增長速度下降所帶來的失業問題應該、而且可以通過其他方法(如財政政策和產業結構調整)來解決。
3為了改善經濟結構應繼續使人民幣升值
中國的本次通貨膨脹不能不說同其匯率政策有關。中國本輪通貨膨脹的貨幣源頭及其發展可以分為這樣幾個環節:
第一。優惠的引資政策和出口導向政策導致了中國的雙順差。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雙順差日益固化為結構性的雙順差。中國經濟增長的對外需依賴度日益提高。
第二,由于對外依存度過高,中國不希望人民幣升值。在雙順差條件下,為了維持匯率的穩定,中央銀行不得不大規模干預外匯市場:買進美元,釋放出人民幣。
第三,央行的干預導致外匯儲備和基礎貨幣的大量增加。為了防止基礎貨幣的增加導致通貨膨脹,央行進行了大規模的對沖操作:賣出央票,回收人民幣;提高準備金率。央行的對沖是成功的,但由于存在種種制約因素,對沖難以完全沖銷掉過剩的流動性。事實上,中國的廣義貨幣的增長速度一直明顯高于GDP的增長速度。這就為通貨膨脹的發生創造了貨幣條件。
第四,中國的持續、巨額雙順差必然導致對人民幣升值預期的產生,這種預期進而導致了外貿順差和外國直接投資之外的資金的流入,從而進一步導致了人民幣的升值壓力和央行的對沖的負擔。過剩流動性進一步增加。
第五,解決由雙順差和人民幣升值預期造成的流動性過剩的最簡單辦法是讓人民幣根據市場的需求自由浮動。但是,由于人民幣幣值長期低估,人民幣匯率一旦自由浮動,上升幅度可能過大。由于擔心對中國的出口造成嚴重打擊,中國選擇了人民幣緩慢升值這一路徑。
第六,人民幣緩慢升值和中美利差的倒掛導致熱錢流入。在人民幣升值速度緩慢條件下,防止熱錢流入的唯一方法是實行資本管制。
4必須加強資本項目管制
如果已經確定了人民幣緩慢、漸進升值的方針——盡管筆者不認為這是最佳方針——我們就需加強資本管制。人民幣升值的速度取決于資本管制的有效性。只有當資本管制完全有效時,才談得上人民幣升值的自主性,即升值速度才可以由中國自行掌握。當前央行對跨境資本流動加強管理的方針是非常必要的。但筆者認為力度還應該進一步加強、覆蓋面應該進一步加寬。“嚴進寬出”應該調整為對進和出都實行有效管理。在強化對“熱錢”防堵的同時,我們也必須對“熱錢”突然流出、對中國經濟造成沖擊而防患于未然。
篇9
外部經濟形勢:金融危機遠未結束
當前國際經濟形勢的基本特點可以用“三F”來表示,即Financial Crisis(金融危機)、FUel Crisis(石油危機)和Food Crisis(糧食危機)。索羅斯日前曾指出,美國當前可能面臨“60年來最嚴重的一次金融危機”。
目前,隨著美國房地產市場的不斷下滑,金融危機已經從次貸蔓延到優級抵押貸款。美國最大的兩個房地產貸款公司――房利美、房地美近期陷入困境便是證明。這兩家金融機構持有大約5.3萬億美元的抵押貸款債權,占整個市場規模的44%。這兩大公司面臨財務困境,勢必會對美國經濟造成巨大沖擊。因此,要對當前國際經濟形勢保持高度警惕,不要掉以輕心,不要以為最壞的時候已經過去。危機還遠未到達“結束的開始”(the beginning Of the end),很可能僅僅是“開始的結束”(the end Of the be-ginning)。
內部經濟形勢: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及其國內的通貨膨脹
1 次貸危機影響中國的直接和間接途徑
發端子美國的次貸危機直接影響到了中國,部分中資銀行機構購買的次級抵押債券價格縮水,更嚴重的是,由于中國是美國機構債的最大持有國,而房利美和房地美又是美國最大的兩家機構債發行人,因此中國持有的機構債不僅會賬面縮水,而且還會面臨違約的風險。無論如何,“兩房”危機已經對中國外匯儲備的安全造成極大沖擊。次貸危機給中國帶來的損失還會表現在資本流動、貿易保護等諸多方面。隨著次貸危機的發展,可能會改變國際資本流動的方向,極可能導致短期性投機熱錢流入中國,也可能導致熱錢的迅速抽逃。次貸危機和美國經濟下滑將導致美元持續貶值,以美元計價的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揚,進而造成中國國內輸入型通貨膨脹。而美國經濟下滑又會引發美國國內貿易保護主義思想抬頭。
2 美國經濟減速或衰退對中國出口的影響
根據中國社科院世經政所的研究人員測算,中國出口對美國收入的彈性大約為4。就是說,美國經濟增長下降1%,中國對美出口增速可能下降4%。考慮到其他國家經濟增速也會因美國經濟減速而下降,加上中國出口對許多重要貿易伙伴的收入彈性也在3~4左右,因此,以對美出口占中國出口比重1/5左右計算,美國經濟增速下降1%,中國的總出口增速大致下降2%。
3 對中國的通脹形勢必須繼續保持高度警惕
當前中國的通貨膨脹,既有成本推起也有需求拉動的性質。但本輪通貨膨脹的發生,從根本上、從源頭上說,是經濟過熱的結果。當前國際石油價格、糧食價格和其他商品價格的暴漲,以及國內工資成本的上漲(還有天災),對中國通貨膨脹的發生也有重要作用,而且正在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但是,當前世界范圍內的通貨膨脹,從根本上說,也是世界范圍內經濟過熱的結果。
在今后一段時間內,中國的通貨膨脹形勢依然不容樂觀:
第一,通貨膨脹的發生和發展,滯后于經濟過熱的發生和發展數個季度甚至、年以上。2007年的經濟過熱,不但對當前的通貨膨脹,而且對和未來的通貨膨脹將會發生影響。目前,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依然高達10.4%,依然高于潛在經濟增長速度。通貨膨脹壓力在今后一段時間內將繼續存在。
第二,中國目前的通貨膨脹水平是在依然存在物價管制條件下的通貨膨脹水平。為了改善資源配置,增加供給,政府必然會逐步放松物價管制。由于價格下調的剛性,一旦解除對關鍵性產品的物價管制,通貨膨脹率將會上升。
第三,國際石油價格、糧食價格和其他商品價格(如鐵礦石)的上漲――盡管目前已經有所回落,已經而且還將增加中國產品的生產成本,從而導致中國PPI的上升。
第四,中國的PPI在最近幾個月持續上升,目前已經超過10%。下游企業將越來越難以消化PPI的上漲。一些企業將因虧損而倒閉、減產,但這并不意味產品價格不會上漲。因而,CPI很可能將因越來越多的產品的價格上漲而上漲。此外,CPI并不是衡量通貨膨脹的唯一尺度。例如,GDP―縮指數依然在快速上升。中國面對的不僅僅是豬肉或其他農產品價格的上漲,而是物價的普遍上漲。
第五,隨著時間的推移,如果通貨膨脹的上升趨勢得不到扭轉,通貨膨脹預期將會加強,通貨膨脹預期下的企業和個人的自我保護行為(如要求增加工資、囤積、搶購等)將使通貨膨脹進一步惡化。在目前條件下,搶購之類的現象不大可能發生,但工資一物價的上升螺旋卻可能形成。
中國宏觀經濟政策前瞻:堅決遏制通脹
國務院最近召開的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將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控制物價過快上漲作為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把抑制通貨膨脹放在突出的位置。筆者認為,盡管CPI的上升速度可能會因基數和農產品價格回落等原因而出現回落,但對通脹的警惕不能放松,宏觀經濟政策仍應該堅持把抑制通脹作為宏觀經濟政策首要目標的方針。如果中國能夠及時采取措施抑制通脹,經濟就不需要急剎車;如果過早放松宏觀經濟政策,通貨膨脹就可能反彈。最終不得不急剎車,損失則要大得多。
1 抑制通脹無需懼怕經濟增長速度適度降低
由于中國通貨膨脹的根本原因是經濟過熱,抑制通貨膨脹的主要途徑應該是抑制總需求。換言之,控制通貨膨脹就要降低經濟增長速度。在中國的總需求中,固定資產投資和出口是增長最快的兩部分。其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持續高于GDP增速。中國的投資率超過45%,是世界之最。由于房地產投資對總投資的增長貢獻最大,且存在較嚴重的泡沫,因此應該成為宏觀調控的重點。抑制經濟過熱所造成的通貨膨脹,必須付出經濟增長速度下降的代價,所謂“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中央政府關于“兩防”的方針是絕對正確的,在通貨膨脹回落到可接受的水平之前,切不可以改變。投資增長速度和出口增長速度的下降符合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和宏觀調控的方向,我們沒有必要對兩者增長速度的下降,特別是對出口增長速度的下降過于擔心。目前速度降一點,是正常的,不必緊張。沒有增長速度的適度回落,就不能有增長質量的提高,也不可能有產業結構的升級。
防止經濟過度下滑可以做些預案,但還沒有到需要立即實施的程度。在當前形勢下,釋放出政府將會對“反通脹”方針加以調整的信號是絕對有害的。即
便需要對某些具體政策進行微調,也不應使公眾產生“政策將會放松”的印象。例如,基于貨幣政策松動的預期,許多銀行提前放貸,夸大信貸緊張程度,營造信貸需求旺盛、規模緊張的氛圍,以倒逼中央銀行。溫總理關于經濟增長速度不低于8%的提法,顯示了政府治理通貨膨脹的決心,為治理通貨膨脹預留了充分的余地。筆者認為這是完全正確的。通脹率4.8%的目標今年恐怕難以實現,可以延長實現這一目標的期限,但沒有必要對此目標加以改變。而且,中國的通貨膨脹率應該最終維持在3%左右。
2 治理通脹離不開貨幣緊縮
貨幣主義者認為,“通貨膨脹無論何時何地都是貨幣現象”。話雖然不能說得極端,但寬松的貨幣供應環境畢竟是出現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的必要條件。因此,治理通貨膨脹離不開貨幣緊縮。除非通貨膨脹形勢有了根本的好轉,否則,貨幣緊縮的大方向是不會也不應該改變的。緊縮性貨幣政策可以通過各種渠道,減少有效需求,從而達到抑制通貨膨脹的目的。
治理成本推起型通貨膨脹,自然要增加供給,但為增加供給所能選擇的宏觀經濟政策工具是有限的(減稅是其中最常見的一種),且難以在短期內見效。一般情況下,即便通貨膨脹是由供給方原因所造成的,為了抑制通貨膨脹,除實行其他政策外,實行緊縮性貨幣政策也是必不可少的。必須看到,在這種情況下,為求抑制通脹,需要付出更大的經濟增長速度下降的代價。遺憾的是,我們沒有更好的選擇。1980年代,為了抑制由于石油沖擊造成的通貨膨脹,美聯儲采取了緊縮性貨幣政策,美國經濟一度陷入“滯脹”。但歷史表明,美國當時的經濟衰退換來了以后20多年的低通貨膨脹。而這種低通脹,則為美國經濟的振興打下了堅實基礎。中國多年的低通脹來之不易,一旦失去,要想重新獲得,所付代價將是十分巨大的。由于就業對經濟增長的彈性已經越來越低,經濟增長速度下降所帶來的失業問題應該、而且可以通過其他方法(如財政政策和產業結構調整)來解決。
3 為了改善經濟結構應繼續使人民幣升值
中國的本次通貨膨脹不能不說同其匯率政策有關。中國本輪通貨膨脹的貨幣源頭及其發展可以分為這樣幾個環節:
第一。優惠的引資政策和出口導向政策導致了中國的雙順差。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雙順差日益固化為結構性的雙順差。中國經濟增長的對外需依賴度日益提高。
第二,由于對外依存度過高,中國不希望人民幣升值。在雙順差條件下,為了維持匯率的穩定,中央銀行不得不大規模干預外匯市場:買進美元,釋放出人民幣。
第三,央行的干預導致外匯儲備和基礎貨幣的大量增加。為了防止基礎貨幣的增加導致通貨膨脹,央行進行了大規模的對沖操作:賣出央票,回收人民幣;提高準備金率。央行的對沖是成功的,但由于存在種種制約因素,對沖難以完全沖銷掉過剩的流動性。事實上,中國的廣義貨幣的增長速度一直明顯高于GDP的增長速度。這就為通貨膨脹的發生創造了貨幣條件。
第四,中國的持續、巨額雙順差必然導致對人民幣升值預期的產生,這種預期進而導致了外貿順差和外國直接投資之外的資金的流入,從而進一步導致了人民幣的升值壓力和央行的對沖的負擔。過剩流動性進一步增加。
第五,解決由雙順差和人民幣升值預期造成的流動性過剩的最簡單辦法是讓人民幣根據市場的需求自由浮動。但是,由于人民幣幣值長期低估,人民幣匯率一旦自由浮動,上升幅度可能過大。由于擔心對中國的出口造成嚴重打擊,中國選擇了人民幣緩慢升值這一路徑。
第六,人民幣緩慢升值和中美利差的倒掛導致熱錢流入。在人民幣升值速度緩慢條件下,防止熱錢流入的唯一方法是實行資本管制。
4 必須加強資本項目管制
如果已經確定了人民幣緩慢、漸進升值的方針――盡管筆者不認為這是最佳方針――我們就需加強資本管制。人民幣升值的速度取決于資本管制的有效性。只有當資本管制完全有效時,才談得上人民幣升值的自主性,即升值速度才可以由中國自行掌握。當前央行對跨境資本流動加強管理的方針是非常必要的。但筆者認為力度還應該進一步加強、覆蓋面應該進一步加寬。“嚴進寬出”應該調整為對進和出都實行有效管理。在強化對“熱錢”防堵的同時,我們也必須對“熱錢”突然流出、對中國經濟造成沖擊而防患于未然。
篇10
一、2007年地區經濟形勢分析
根據最新統計數據和地區經濟運行的實際情況,2007年我國地區經濟發展呈現出五個方面的突出特征:
(一)區域間經濟發展速度差距趨于縮小,區域發展的協調性進一步增強
2007年,我國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的GDP同比分別增長了14.2%、14.2%、14.5%和14%,西部地區經濟增速居四大板塊首位,中部地區發展速度明顯加快,四大區域經濟增長速度已基本持平。與前幾年相比,我國地區間經濟增速差距不斷縮小。“十五”期間,增長最快的東部地區與增長最慢的東北地區增速差距為1.74個百分點;2006年,增長最快的東部地區與增長最慢的中部地區的增速差距是1個百分點,而2007年地區間最大增速差距縮小到0.5個百分點,區域發展的協調性有所改善。從支撐經濟增長的投資、消費、出口三大需求的增長態勢看,也反映了區域經濟的增速差距減小、協調性增強的發展勢頭。
從投資增長來看,中部地區、東北地區投資增長迅速,已成為新一輪投資的熱點區域。2007年,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的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分別增長了19.7%、33.6%、28.2%和33.7%,東北、中部和西部地區的投資增速均超過了東部地區。
從消費增長來看,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均超過東部地區,消費對區域經濟的拉動作用加大。2007年,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的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同比分別增長了17.1%、18.3%、18.3%和17.8%,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的增長速度均超過了東部地區,這是前所未有的。反映出中西部和東北地區消費市場呈現良好的上升趨勢和巨大潛力。
從進出口貿易增長來看,中部地區進出口增長迅速,東部地區在對外貿易中仍占主體地位。2007年,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的進出口總額同比分別增長了22.4%、37.7%、36.3%和25.9%,中西部地區增長迅速。
2007年東部地區消費、投資、出口同比分別增長17.1%、19.7%和24.7%,與2005年相比,消費增幅提高2.7個百分點,投資、出口增幅分別下降2.7和4.6個百分點,三大需求對經濟的拉動趨向協調,反映出東部地區發展方式發生積極變化;中部地區消費和出口增長均居四大區域第一,投資增長速度僅比東北地區低0.05個百分點,反映出中部地區正在進入經濟要素集聚的高增長階段;西部地區三大需求增長速度均高于東部地區,反映出西部大開發保持著積極發展的態勢,各項舉措持續發揮作用。東北地區城鎮投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約9個百分點,資本投入已經進入一個高峰期,反映出東北老工業基地初步擺脫了發展的歷史包袱,正在恢復發展的活力。
(二)地區經濟結構和產業布局不斷調整,各地區發展的比較優勢進一步發揮
2007年,各地區的經濟結構調整繼續推進,區域產業布局總體趨向優化,各地區的比較優勢正在得到初步發揮。
東部地區高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推進自主創新和產業升級取得新成效。東部10省市的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全國的比重由2005年的57.2%提高到2006年的57.9%和2007年的58.2%。上海市2007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5.2%,創10年來新高,增速自2001年以來首次超過第二產業,其中金融業增加值增長33.4%,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增加值增長18.1%。北京市實施了5項國家“十一五”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全市軟件產業收入突破千億元,連續7年位居全國首位;江蘇省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同比增長41.4%。東部地區外貿出口結構的變化也反映了產業升級的加快,高新技術產品和機電產品等高附加值產品出口比重明顯提高,如山東省2007年機電產品出口比重同比提高了5.3個百分點,浙江省電子信息產業出口規模首次超過紡織業。
中部地區工業經濟增長明顯加速,綜合比較優勢開始顯現。中部地區“三個基地、一個樞紐”建設進程明顯加快,自身發展活力明顯增強,承接產業轉移明顯加快,中部地區在區位交通、自然資源、產業基礎和科教文化等方面的比較優勢,呈現出加快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的良好態勢,實施促進中部崛起戰略實現良好開局。中部地區農業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糧食生產能力進一步提高,如河南省2007年糧食產量已連續8年居全國首位。2007年中部地區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3.7%,高于東部、東北和西部地區。安徽、河南、山西、湖北、湖南、江西6省工業增加值增長率均顯著高于全國平均增幅。能源原材料產業加快發展,山西、河南、安徽等省大型煤炭基地建設積極推進。中部各省在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領域的科技優勢正加快轉化為產業優勢。如湖北省加大信息產業和生物產業發展力度,全省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明顯提高,12英寸90納米芯片項目、南玻多晶硅等一批高新技術項目陸續開工建設。綜合交通運輸樞紐建設加快推進,一批高速公路、客運專線、機場擴建、港口建設等重大工程進展順利。外向型經濟發展加快,中部6省的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37.7%,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4.2個百分點。
西部地區特色優勢產業加快發展,優勢資源開發得到加強。在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進展順利的同時,西部地區能源、化工、礦業、農牧產品加工、旅游等產業發展勢頭良好,形成了一批特色優勢產業開發基地。成渝和關中地區信息、生物、航空航天等高技術產業不斷壯大,內蒙古、新疆、陜西、寧夏等省區煤電一體化和煤化工產業基地進展順利,新疆已成為我國最大的天然氣輸出地和重要的石化基地。玉龍銅礦一期工程、貴州遵義氧化鋁項目、廣西欽州千萬噸級煉油項目等重大優勢資源開發項目獲得核準。隨著資源價格改革的深入,西部地區的資源富集區和輸出地區獲得了更多的發展空間和體制保證,優勢資源開發明顯加速,相關產業實現持續快速發展。
東北地區裝備制造業和現代農業快速發展,老工業基地重新煥發青春。在國家振興東北戰略的持續推動下,東北三省國有企業改革進展順利,工業投資快速增長,裝備制造業蓬勃發展,以沈陽機床、北方重工、沈鼓為代表的一批裝備制造企業發展勢頭強勁,數控機床、大型發電設備、重型機械等研發制造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進一步提升,其中遼寧省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成為全省第一大支柱產業。糧食生產保持穩定,商品糧基地建設繼續得到加強,2007年東北三省糧食總產量比2002年增長24.7%,農產品加工業快速發展。阜新、大慶、伊春、遼源、白山、盤錦等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順利進行并取得了重要經驗,棚戶區改造繼續取得顯著進展。東北地區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120.7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42.7%。東北地區通過體制轉換和擴大開放,經濟增長的動力和活力明顯增強。
(三)重點地區開發開放加快推進,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中西部地區新的經濟增長極正在形成
2007年,重點地區開發開放步伐明顯加快,在促進區域發展中的輻射帶動作用進一步體現。
核心發展區域加快發展和提升。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的示范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深圳等經濟特區繼續推進體制創新,積極轉變發展方式,強力推進高技術產業和高端服務業發展,在轉變發展模式、推進自主創新和循環經濟發展方面邁出新的步伐;上海浦東新區行政管理、金融等領域的改革加快推進,功能區建設持續推進,創新能力建設明顯加強,2007年生產總值同比增長14%;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一年多來取得重要進展,綜合配套改革方案已獲國務院批準,深水航道、機場等基礎設施建設和保稅港區等產業功能區開發全面加快,一批重大工業項目開工建設。國家積極組織編制長三角地區、京津冀都市圈區域規劃,加大對重點區域改革開放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推動力度。2007年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經濟圈地區生產總值、進出口總額、引進外資均有較大增長。三大都市圈繼續發揮著我國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的引擎作用。
條件較好地區規劃建設步伐加快。國務院批復了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北部灣開發開放起步推進,2007年北部灣經濟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17.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0.9%。國家批準重慶市和成都市設立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批準長株潭城市群和武漢城市圈設立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目前,有關政策制定工作正在積極推進。這四個改革試驗區的設立,使我國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格局進一步趨向協調。
城市群、經濟圈、經濟帶建設積極推進。各地以中心城市為依托,積極優化區域布局,制定區域規劃和區域政策,增強區域綜合承載能力,加快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和帶動力強、聯系緊密的經濟圈、經濟帶。山東半島城市群、遼寧沿海五點一線經濟帶、中原城市群、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皖江經濟帶、成渝經濟帶、關中經濟帶等一批新的區域經濟增長極加快形成,對區域發展的拉動作用進一步增強。
(四)部分民族地區、邊疆地區經濟快速增長,欠發達地區自我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
2007年,國家進一步加大對老、少、邊、窮地區的支持力度,落實支持、新疆發展的政策措施。部分民族地區、邊疆地區依托自身的獨特優勢,挖掘發展潛力,成為區域經濟發展中的新亮點。
部分民族地區加速發展。內蒙古、、廣西等民族地區依托資源、區位等優勢,全面加快發展速度。積極開發優勢資源,乳品、能源、化工、鋼鐵等產業繼續高位增長,生產總值同比增長19%,增速保持全國首位,同時,工業增加值能耗和化學需氧量排放明顯下降。自治區在青藏鐵路開通運營的帶動下,旅游業和消費強勁增長,全區入境旅游人次同比增長136%,生產總值增長14%,創下10年來的新高。廣西自治區通過推進北部灣開發開放,經濟增長全面提速,全區生產總值增長14.9%。
邊疆地區邊貿交流不斷擴大。新疆、云南、黑龍江、廣西、吉林等邊疆省區與周邊國家的經濟往來繼續擴大。
欠發達地區發展條件得到改善。國家不斷加大對特殊貧困地區的支持,堅持開發式扶貧,推進整村連片開發,持續加大投入,對生態環境惡劣地區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對地方病嚴重地區實施專項治理。隨著扶貧開發的推進,老、少、邊、窮等欠發達地區的基礎設施、投資環境等基礎條件得到了明顯改善。
(五)區域經濟合作的深度和廣度持續拓展,區域產業轉移明顯加快
2007年,我國區域合作和產業轉移步伐進一步加快,成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極其重要和日益活躍的力量。
區域經濟合作不斷深化拓展。2007年,我國區域合作組織不斷壯大,初步統計,全國目前已建立了上百個不同層次、不同覆蓋范圍的合作組織,其中泛珠三角合作區、長三角合作區、環渤海經濟圈合作區、黃河經濟協作區、淮海經濟合作區、武漢經濟合作區等,已成為相對緊密、活躍的組織。在區域合作框架下,政府、企業、民間的合作日益加深,合作領域由傳統的物資串換拓展到發展戰略相互對接、貿易政策統一安排、基礎設施共建共享等諸多方面,合作的方式和機制也不斷創新,合作成效不斷顯現。
區域投資和產業轉移不斷加快。東南沿海地區受土地和勞動力等資源緊缺、企業成本快速上升的影響,顯著加快了產業轉移步伐。
二、2008年地區經濟發展形勢展望與政策建議
2008年,我國地區經濟發展環境總體較好,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動力不斷增強,但也面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和障礙。要加快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的實施,推動地區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一)2008年我國地區經濟發展形勢預測
全國地區經濟發展可能呈現出如下幾個趨勢:
一是區域間經濟發展增速差距有望繼續縮小。各地區經濟增長總體上繼續保持較快速度,中部、東北和西部地區發展速度有望進一步提高,東部地區繼續保持穩步增長態勢,區域間發展速度差距有望進一步縮小。
二是區域經濟結構繼續調整優化。東部地區以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經濟圈為龍頭,產業優化升級持續推進,中部地區、東北地區工業經濟和投資增長仍將保持較快增長,西部地區優勢資源開發和特色產業將保持較快發展。
三是區域經濟集聚化布局的態勢進一步顯現。重點地區開發開放將進一步加快,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廣西北部灣地區、成渝地區、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仍將保持快速發展態勢,輻射帶動能力進一步提高。
四是區域合作和產業轉移將進一步加速。東部地區土地、勞動力資源供需矛盾和環境容量壓力加大,傳統制造業成本抬升,而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條件不斷優化,產業轉移規模和層次有望繼續提高,區域合作進一步深化。
2008年地區經濟發展中有以下問題值得關注:
一是局部地區投資沖動依然較強,投資增長過快、投資結構不優的問題可能凸顯。
二是部分地區“兩高”產業發展有可能抬頭,區域環境惡化問題仍然突出。
三是隨著產業轉移的加快,要嚴防東部地區向中西部地區轉移高污染、高能耗、低水平項目。
四是部分老、少、邊、窮地區發展仍然缺乏活力,需要加大扶持力度。
五是區域合作的層次還較低,政府的引導作用和企業的主體作用還有待進一步發揮。
(二)2008年進一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政策建議
1、圍繞以“雙防”為首要任務的宏觀調控的實施,進一步強化區域政策在宏觀調控中的作用
我國區域之間發展基礎差別大,比較優勢各不相同,宏觀調控政策對各區域的區別對待、差異化實施具有重大意義。
從區域政策的著力點來看,東部地區應通過更為嚴格的土地政策和產業政策,引導東部地區率先采用更高的產業準入門檻和更低的淘汰“門檻”,對環境保護采用更高的限制和治理標準,形成產業結構升級的“倒逼”機制,促進東部地區特別三大都市圈率先全面走上新型工業化道路,同時加快改革開放步伐,盡快提高國際競爭能力;中部地區應通過落實好“兩個比照”政策,制定規范和引導承接產業轉移的政策,以及制定促進中部地區城市群發展、增強產業和人口承載能力的政策,加快形成政策體系,推動中部地區在新一輪發展中提高起點,避免走傳統工業化和傳統城市化的老路,依托“三個基地、一個樞紐”建設,加快優勢產業發展;西部地區應通過制定保障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和公共服務長效投入的法規政策,支持成渝、關中―天水、北部灣等重點地區優先開發,促進自我發展能力持續增強;東北地區應完善進一步深化改革和加強區域創新能力建設的政策,支持先進裝備制造業發展,加快資源型枯竭型地區經濟轉型,為東北振興不斷注入體制創新和技術創新的活力。
2、增強區域規劃、區域政策的科學性和系統性,健全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體制機制
要加快研究制定我國區域規劃和區域政策的框架體系,為深入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奠定堅實基礎。
在區域規劃方面,在實施好西部大開發“十一五”規劃、東北地區振興規劃和編制實施好中部地區崛起規劃的基礎上,要結合國土開發的戰略研究和主體功能區規劃的編制,進一步統籌考慮我國的空間開發、產業布局、人口集聚和區域合作等問題,調整完善城市規劃、土地規劃等,使之相互銜接、相互支撐,建立國家空間規劃體系。認真做好長三角地區、京津冀都市圈、北部灣經濟區規劃組織實施準備工作,加快推動成渝經濟區、淮海經濟區等全國重點地區的區域規劃工作,有關省市要編制實施好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等重點區域規劃,并通過規劃控制開發的重點、規模、節奏和程度,防止重點開發開放地區(包括經濟帶、產業帶、城市群、城市帶)在缺乏統籌安排和科學論證的情況下一哄而上。制定出臺區域規劃編制條例,把區域規劃編制工作和重點地區開發的引導控制納入法制化軌道。
在區域政策方面,在現行東部、中部、東北、東部四大板塊相關區域政策和支持新疆、等老少邊窮地區發展政策的基礎上,要進一步統籌全局、深入研究并逐步形成區域政策框架,加快形成重點經濟圈、經濟帶的政策體系,以及扶持特殊類型地區的政策,增強各類區域政策的協調性和關聯性,增強區域政策對行業政策的指導、參照和統籌作用,充分發揮區域政策對各地區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激勵約束作用。要根據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明確的區域政策方向,抓緊制定實施適應主體功能區要求的公共財政政策、按領域安排與按主體功能區安排相結合的投資政策、按主體功能區定位引導人口有序流動并定居的政策、按不同主體功能區完善耕地占補平衡政策和用地指標分配辦法、適應主體功能區定位和環境容量的分類管理的環境政策、有利于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的績效評價和考核辦法。
3、加大投資規模過大、“兩高”和產能過剩行業發展過快地區的監控力度,及時采取針對性強的措施
從當前各地區投資規模、增速和結構來看,投資增長的合理性具有很大的區域差異。因此,在按照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意圖推動各地區加大薄弱環節和關鍵領域投資的基礎上,要對投資增長過快的地區加強監測,開展深入的綜合判斷和甄別分析,及時進行預測預警,對于高耗能、高排放和產能過剩行業盲目發展的地區,要綜合運用投資監管、項目審核、土地管理等手段,協調支持環保、國土部門實行環保和土地“區域限批”,同時,建議考慮試行重大項目區域限批、緩批以及區域產業化政策制度。同時,要研究制定引導東部地區產業向中西部地區合理轉移的政策意見,密切關注并采取有力措施遏制“兩高”企業的轉移。
4、加大局部地區污染防治力度,著力提高區域環境的保障能力
區域產業布局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不適應,是區域協調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因此,要加快研究制定重點流域及重點區域的環境綜合治理的政策意見,建立健全流域、區域管理協調機制,一方面要積極推動“三河三湖”、三峽庫區、松花江等流域水環境治理規劃的全面實施,搞好相關重點項目建設,另一方面,要積極推進節能減排工作,力爭完成節能減排的約束性指標。積極推進實施城市飲用水安全保障規劃,加快出臺配套政策措施,加強對重點水源地的嚴密監測,對于水環境惡化得不到遏制、水污染治理遲遲得不到落實的地方,要探索實施“流域限批”等政策措施。
5、進一步加大扶貧開發力度,重點解決特殊類型、特別貧困地區的突出問題
當前區域之間的差距,特別是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務方面的差距,更集中地表現在發達地區、一般地區與特殊貧困地區、生態環境特別惡劣地區之間的鮮明反差。因此,要按照“提高扶貧開發水平”的總體要求,研究探索扶貧開發新思路新途徑。要進一步加大對發展緩慢的民族地區、邊疆地區等欠發達地區的支持力度,改善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提高革命老區和貧困地區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繼續推進興邊富民行動。當前還應集中力量解決好特殊類型貧困地區面臨的突出問題。對革命老區、三江源等生態環境脆弱地區、地方病嚴重地區,要進一步加大資金、政策的扶持力度,結合生態移民等易地扶貧工程的實施,使這些地區的突出問題盡快得到緩解和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