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育故事范文

時間:2023-05-06 18:24:0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小學教育故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小學教育故事

篇1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教學教學思路

古詩是中國燦爛文化遺產中的瑰寶,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精華,是我國悠久歷史里一顆璀璨的明珠,也是人文教育和語言文字學習的豐富資源。它就像一杯陳年醇香的佳釀,滋養著炎黃子孫的血脈;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著民族的魂魄。常吟古詩,可以陶;臺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養他們的詩學素養。小學語文教材中就選編了數十首古詩,由此可見,古詩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么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就更應充分重視古詩教學,并力求探索出教學古詩的新思路。本人結合多年的教書經驗,談幾點膚淺的看法,與我的同行們共同探討。

一、情感引領,架起文學橋梁,教師是關鍵

古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要想使學生具有激情,教師首先要做到有熱情,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慣性,使教學方法多樣化,力戒刻板。在進行每課古詩教學時,都應批準激情點,以此做契機。如《贈汪倫》是摯友篇;《靜夜思》是思鄉的主題曲;《登鸛雀樓》則既抒發志向又蘊涵哲理,每首詩作都飽含詩人的深情。教師只有以情激情、找準情感基點,才能使學生在情感的驅使中學習語言,才能使學生從中獲取情感與人文精神的養料,從而豐富學生的感情世界,開啟藝術想象力,從中汲取文學營養。

二、巧用媒體,情景結合,進行審美教育

多媒體能集文字、聲音、圖像、圖形于同一界面,具有聲情并茂、視聽交融、動靜交錯、感染力強的特點,為學生拓寬視野,提供生動活潑、具體形象的思維材料。讓學生在學習古詩時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直觀地理解詩意,體會感情,得到美的感染,情的陶;臺。如我在教《望廬山瀑布》時,首先利用多媒體指著各個景點逐一向學生介紹廬山的秀美風光;然后播放瀑布奔流的視頻;最后,我把“廬山瀑布”來了個特寫,聲情并茂地向學生介紹,此時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已呼之欲出,在這種狀態下學習無疑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淡化詩意,晶析誦讀,尊重個性化理解

有位哲人說:正是兒童承襲了人類最初的詩性性格,他們的智慧即指向眼睛看到的地方,也指向心靈看到的地方。教師不能以自己獨白式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詩意的理解、思考,從而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啟迪。那么詩意的理解,只要學生借助注釋大體理解即可,但是如何去展現,誦讀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誦讀,才能體會出詩的真味。如《泊船瓜洲》中的“一水”“只隔”“又綠”“何時還”等,都表達了一種濃烈的思鄉情,學生通過品讀理解,進一步體會到詩人思鄉心切的心情。此時,再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與詩人產生共鳴,這詩與情,情與境的交融,則是古詩教學的最高境界,也才能使學生領略到古詩詞獨特的藝術魅力。學生吟誦詩文,抑揚頓挫,韻味無窮,不僅可以感受到漢語言的音律之美,詩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還可以積累語言精華,受到熏陶感染。

四、啟發想象,升華主題,感悟詩的意境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想象是創造能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因為它是人們改造世界的一切創造活動的必要條件。在古詩教學中我經常讓學生續講故事,鼓勵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大膽想象。如《尋隱者不遇》一詩的教學中讓學生續講故事,他們的故事給了我意外的驚喜。生A講:“詩人興致勃勃來游園,主人不在,萬般失望,抬頭看見盛開的紅杏,沒想到紅杏開口說話,向詩人介紹了園中美景……”生B講:“看到詩人即將掃興而歸,便主動招呼詩人,告訴詩人它們的煩惱,它們被關在園中只能看到頭頂上的天空,它們多么渴望外界的自由……”看,學生也能發散思維,大膽想象,他們的思維被激活了,心靈的火花得以進發。在發展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也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了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潛能。

在古詩教學中,我們讓學生插上理想的翅膀,使他們在詩中的意境中遨游,真正感悟詩的意境,理解詩意。在教學“遺民淚盡胡塵里”詩句時,我播放了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并從旁低沉解說,讓學生閉目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借此激活學生腦中相關表象,縮短了學生與詩人的時空距離,心靈差距。比如有的說:“我仿佛看到了金兵正押著遺民修筑城墻。”有的說:“我仿佛看到了金兵揮著皮鞭抽打著移民,生活多么痛苦啊!”

古詩構思精巧,多處留有藝術的空白,言雖盡而意無窮。所以教師還要獨具匠心,發掘古詩文藝術上的空白,啟發學生調動記憶,借助想象、聯想,補其空白,走進作者所描寫的世界,感悟語言文字所暗示和啟發的蘊意和情感,將古詩變抽象為具象,變平面為立體,變靜止為靈活,從而感受其中有聲有色、有情有理的豐富內涵。如《詠柳》,詩人采用自問自答:“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教師可引導學生緊扣這設問的手法,展開

豐富的想象,品味這無窮之意。

五、拓展閱讀,培養詩趣,課外延伸,積淀文化底蘊

我們不能就詩教詩,教師要勇于把語文課堂的觸角伸向更廣闊的天地,也就是學生的生活和大自然。古詩詞距離學生遙遠,有很多詩詞都有當時特定的歷史背景,這就要靠學生具有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在學習前要閱讀、收集大量與本詩有關的資料,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在這一次次的積累中,學生的語文功底,領悟理解力才能漸漸地厚重起來。另外,在學完一首古詩后,可以由此及彼地進行相關鏈接。當學生有了一定數量的積累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進行組詩的教學,學生的品味在一步步提高,讓他們感受到在古典文學中,自己所知僅是滄海一粟,從而激起他們更強烈的學習欲望。

篇2

關鍵詞:小學語文 古詩詞 教學

古詩詞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小學語文教科書中所選入的古詩詞,其內容健康,語言優美,學生學習這些古詩不僅可以了解到我國古代的一些社會情況,而且能夠學習古人的優秀品質,還能使學生感受到祖國山河的秀麗壯美,從而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那么,怎樣來學習古詩呢?

一、問題導入,理解情感

小學生初學古詩,對古詩沒有什么概念,如果直接拿出作品來讀來背,學生勢必一頭霧水。這時,最好找一個問題作為切入口,這個問題要適合古詩的情境,又貼近學生的生活。在學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一課時,我問學生:“你們離開爸爸媽媽時會想念他們嗎?”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想。”我又問:“如果想他們又見不到,怎么辦呢?”有的同學沉默了,有的學生說:“可以看照片。”我接著問:“古時候的人,有時候因為某種原因也會遠離家人,也會想念家人,那時候又沒有照片,他們會怎么辦呢?”這下,學生開始思考了,我便順勢提出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中找找答案。這樣學生帶著問題進入古詩的情境,邊讀邊思考,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這種導入方法從學生可以理解的情感入手,教他們從生活中去體會。在這首詩中,核心的情感就是思念家鄉想念親人,我的導入是先導入了情感,呼喚起他們對親人的情感,盡管思念時的表現形式不同,但無論是看照片還是登高望遠,其對家人的情感則都是完全一樣的。這樣,他們在理解上就沒有了障礙,同樣的思念還能拉近他們和詩人之間的距離。

二、運用誦讀,領會含義

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誦讀法不是要求老師逐字逐句去解釋古詩,而是通過有情感的朗讀,使學生們感受到古詩的抑揚頓挫之美。古詩都是押韻的,讀起來朗朗上口,也便于學生背誦熟記。小學生的記憶特點是感性的,善于記憶,就算他們并不懂得詩詞的意思,但只要讀的熟了,同樣能夠背誦下來。原來很多作家都提到他們在上私塾的時候,那個時候根本讀不懂,但是也按照要求背誦了下來,等到漸漸長大,他們也就逐漸懂得了那些詩文中的深刻含義。

當學生熟讀成誦時,再讓學生理解古詩中所描寫的景,或所抒的情感,稍加點撥,便可以體會詩中的含義與感情。另外,朗讀,還有助于引發學生的想象,讓學生閉上眼睛,一邊讀一邊想象,詩中的意境便會在頭腦中形成。可見,有情感的朗讀是讓學生感悟古詩內涵的最佳途徑。

朗讀教學的關鍵在于要讀出詩詞的音韻美,用音樂的美打動學生,讓他們忘我地朗讀,反復地朗讀,從而背誦下來。還有一點要提到,雖然我們一直在倡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學習畢竟是一種需要吃苦精神的活動,所以也要讓學生們懂得學習就是要吃些苦,不能夠給學生學習只有享樂沒有艱辛的錯覺。

三、研讀詩文,體會情感

1.了解背景:在小學階段學習的古詩詞中,有不少的古詩詞,它們作者不同,背景不同,表達的情感也不同。就拿“送別”主題來說,有李白的《贈汪倫》,寫汪倫以歌聲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對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盂浩然之廣陵》,寫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長江之水喻友人之間感情綿綿不絕;有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維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達對友人離去的傷感之情。這些都淋漓盡致的表達出作者對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再比如:翁卷的《鄉村四月》、范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張志和的《漁歌子》等為我們描繪出風景優美的田園風光,表達出對大自然、對勞動人民的贊美。同樣是寫景詩,不同的是李白的《獨坐敬亭山》,不僅寫出了敬亭山秀麗的風光,其中“盡”、“孤獨”、“有”等詞又體會出詩人無比孤寂的心情。從背景資料當中,我們知道李白才華橫溢,青年時雄心壯志,無奈朝廷黑暗,世態炎涼,長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飽嘗人間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所以朗讀時要讀出壓抑孤獨的心境。

(2)想象力的培養

亞里士多德說過:“想象力是發現、發明一切創造活動的源泉。”沒有想象就沒有創造,善于創造就必須善于想象。想象力對于一個人的重要可見一斑。古詩詞具有簡潔、篇幅短小而意蘊豐富的特點,學生要充分了解詩中意境,詩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補充和領悟,去聯想、補充和創造,以構想詩詞中的畫面。例如:《江上漁者》學習古詩后,請同學們想象在波濤滾滾的江面上,捕魚人冒著生命危險,打撈鮮美的鱸魚,使人不由對捕魚人產生同情與憐憫。

(3)課外拓展的必要性

從最簡單的詩句“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

撥清波”開始,我就引導學生通過畫畫的方式,來理解詩句。自居易的《憶江南》我搜集一些江南美麗風光的圖片,在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感嘆下,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為何難忘江南,從而讀出對江南的贊美。

送別詩我通過讓學生講述與朋友離別時的故事和心情,來體會朋友間依依不舍得離別之情……古詩詞雖然離我們很遠,但古人的心情與感受無不包含在這短小精煉,意味悠遠的詩文中,只有貼近我們心靈的詩句才是千古名句,我們也只有用自己的生活做比照,才能更好的理解詩文。

四、讀寫結合,強化記憶

篇3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古典詩詞并不算多,可是卻異常重要,如何使其保持原汁原味而又為學生所理解接受,這在教學中是一個難點。有時總會面臨這樣的矛盾:學生希望我將這首詩一字一句講解透徹,而我卻不忍破壞其原有的詩韻,有時候講了很多,學生卻不知所云。為求兩全其美,我認為在古詩詞的教學時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觀其人,讀其言

所謂觀其人,讀其言,即在學習詩詞之前要先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古人認為“詩言志”,作者見諸于文字的必是其有感而發,所作為一時一地之感,而非無中生有,任意妄為。其間或是觸景生情,或是借物抒懷。所以對于作者和當時社會背景的了解是十分必要的,有時還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講解納蘭性德的《長相思》時,就應該提到當時的社會背景。康熙二十年,三藩之亂平定。翌年三月,玄燁出山海關至盛京告祭祖陵,納蘭性德扈從。詞人由京城(北京)赴關外盛京(沈陽)途中,出關時冰雪未銷,千山萬水,對于生于關內,長于京城的納蘭性德而言,一切都是那么荒涼,那么寂寞,于是不由得思念親人朋友,作者有感而發,填下這首《長相思》。如此一來學生必然會想象出一個羈旅懷鄉人的形象,理解起來也較為容易。

二、讀百遍,意即現

讀百遍,意即見,顧名思義即為“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小學所接觸的詩詞,一般說來篇幅不長,而且還要受到句式拘束,表達上言簡意賅,而現代漢語和其卻存在著千差萬別,在讀時應注意讓學生把握詩詞的內在節奏,即其音韻節律,因其本就是音樂文學,所以節奏是古詩詞的生命,讀詩的過程也是欣賞的一種過程。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讀多了,自然成誦,就不難體味出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乃至化為心中之本。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其切切思鄉情,讀者完全可以通過“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的誦讀來體味,從景至人,讀時應舒緩而有頓挫,不可急促,否則就其情難感。

三、知古今,辨異同

古詩詞作品距今都有一段較長的時間,隨著時世變遷,古人的語言表達、古時文化習俗與現在都有一定差異,古典詩詞語言的言簡意賅,其表現往往一個字、一個詞,而一個字一個詞都可能有其較豐富的內涵,古今意義不同也會造成理解上的變化。如唐代張籍的《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個片斷――寄家書時的思想活動和行動細節“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異常真切細膩地表達了羈旅之人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思念。其中“行人”并非為我們現在普通意義上所理解的“路上行走的人”之意,而是指捎信的人,這還只是古今意義差異較小的。再如辛棄疾《清平樂?村居》中的“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亡賴”同“無賴”,我們現在所理解的“無賴”一般即指蠻不講理之人,而在詞中意為頑皮可愛之態,這在理解上就存在很大不同了。

所以在理解古詩詞時并不能以我們今天所知的意義去理解,而應區別其古今意義的不同,這樣才能達到正確理解的效果。

四、會其意,感其情

篇4

一、感受文字魅力

1、感受文字魅力

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可見誦讀是開啟古詩大門的金鑰匙。對于音韻和諧、形神兼美的古詩來說,要想把握它們的節奏、韻律、意境、內涵之美,第一要領就是反復誦讀。所以,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學生的讀詩訓練,通過讀順句子、讀準字音、反復吟誦來體會古詩的語言魅力和情感真諦。

2、定好基調,體會情感

一般來說,情感明快的,讀起來語調輕松,語速較快,如《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感情悲憤的,讀起來語調低沉,語速較慢,如《示兒》。二是把握節奏,體會韻律。古詩的語言富有節奏韻律,讀起來朗朗上口,聽起來和諧悅耳。讀詩過程中教師要注重讀法指導,引導學生把握好重音、語氣和語調、音長等,讀出節奏,讀出語氣,讀出古詩的韻律美。三是注意變音,把握不同。由于古今語音的差異,一些字的讀音發生了變化,要指導學生按古音去讀,這樣才不至于影響古詩的聲律。例如“斜”這個字,古音讀“xiá”,如“遠上寒山石徑斜”、“烏衣巷口夕陽斜”。還有“見”這個字,有時讀“xiàn”,這是一個通假字,表示“出現”的意思,如“風吹草低見牛羊”、“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四是抓住關鍵,細細揣摩。從古至今詩人都十分注重錘煉語言,古詩中“吟安一個字,捻斷三莖須”之類的煉字佳話屢見不鮮。教學中應當引導學生抓住那些詩人獨具匠心的關鍵字句細細品味。如《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山行》“白云生處有人家”中的“生”字等等,充分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實施古詩教學是我們迫切要探討的問題 ,

3讀懂詩文內涵

解意,主要是解釋字意,掃除文字障礙,理解詩句的大意。古詩語言含蓄凝煉,思想雋永,情感細膩,只有正確理解,才能領略流淌在字里行間的情感美、內涵美。首先,是理解字義。除了要準確理解基本的字詞含義外,尤其要注意引導學生理解古詩殊的語法現象,讓學生懂得古今漢語的一些變化,避免望文生義。一是注意一詞多義,如“停車坐愛楓林晚”中的“坐”,“兒童急走追黃蝶”中的“走”,“可憐九月初三夜”中的“可憐”。二是注意單音節詞,有些單音節詞現在已經發展成雙音節詞,如“飛入黃花無處尋”的“尋”,理解字義的時候需要注意。三是注意雙音節詞,有些雙音節詞現在仍然使用但意思有了變化,如“卻看妻子愁何在”中的“妻子”,“妻子”,現在就是指一個人――妻,但在古語中妻是妻,子是子。四是注意通假字,如“死去元知萬事空”中的“元”,“不教胡馬度陰山”中的“教”。五是注意修辭手法的運用,如《春夜喜雨》運用了擬人手法,將春雨比擬得惟妙惟肖,煞是喜人。然后,是理解句意。幫助學生理解詩句,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直譯法,一種是意譯法。到底使用何種方法,也要靈活運用。

4、引起學生的課堂興趣

對于古詩的教學來說,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一個非常有利的條件就是,詩詞的寫作往往都有一個"背景",以講故事的形式將這個寫作背景講給學生,不僅可以增加學習的樂趣,而且還是一種文化知識積累有效方法。 比如,在學習《靜夜思》的過程中,我就向學生簡單的介紹了一下作者的相關寫作背景,一是為了調動學生的課堂興趣,再者就是為了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刻的體會詩人在詩歌中表現出的思想感情:李白《靜夜思》一詩的寫作時間是公元726年(唐玄宗開元之治十四年)舊歷九月十五日左右。李白時年26歲,寫作地點在當時揚州旅舍。其《秋夕旅懷》詩當為《靜夜思》的續篇,亦同時同地所作。李白在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詩人抬望天空一輪皓月,思鄉之情油然而生,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詩。

5、了解詩人生平及創作背景

篇5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教學;探索

古詩的語言凝煉含蓄,意境深邃,充分表現了漢語之美的多種形式:歌江山美,吟邊塞情;或纖柔卑弱,或明快清新;有悲涼慷慨,亦纏綿宛轉;有詩仙李白的豁達,更有詩圣杜甫的沉郁。小學語文教材中選取的許多古詩立意高遠,構思新穎,語言清新,趣味濃郁。在教學中,我體會到要善于引導學生學習古詩,品味古詩,剖析其語言,探析其趣味,以便更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吸取古詩營養,探索古詩真諦,使學生充實起來,“靈秀”起來。根據古詩的基本特點,我認為可以對古詩教學進行如下教學。

一、運用情境教學法,引導學生感受意境美

在教學古詩時,教師要通過多種方式,多條渠道創設情境,引學生入“境”。

1.介紹作者背景。每一首古詩的作者都有他特定的生活背景和個人閱歷,學生了解了這些以后,就能把握作者作詩時的特殊心情去讀詩去想象。如教《游子吟》時,由于學生的現實生活與當時環境相差甚遠,我將《孟母三遷》的故事作補充,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母親對兒子無微不至的關愛。值得一提的是,介紹背景只是古詩教學的前奏或插曲,因此,教師教學時一定要抓住重點,言簡意賅,不能為了滿足學生的好奇心而講得太多或面面俱到。

2.聯系現實生活。教師要善于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把現實生活中學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詩中,拉近距離,搭起入境橋梁。如袁枚的《所見》描繪的是騎牛高歌的牧童,忽然停歌靜立捕蟬的生活畫面,明白如話,淺顯易懂。教師可以啟發學生聯想自己心情愉快時放聲高歌的情景和平時捕捉蜻蜓、蝴蝶等昆蟲時的體驗,使他們腦子里呈現出詩中所描繪的畫面,感受到詩中的畫面美。

3.運用直觀形象。在古詩教學中往往由于條件的限制,不能實景實物進行觀賞,可以通過運用多媒體課件、圖片和音樂等輔助手段,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學生通過這樣的親身體驗,就容易理解詩意;

4.豐富情感想象。教學時指導學生想象詩中的情節、場面。這樣既訓練了學生把語言、文字轉化為再現能力、想象能力,又幫助學生弄懂了詩意,感受古詩意境之美。

二、掌握古詩學習法,指導學生品味語言美

品味語言,首先讀懂語句。古詩的語言有它自身的特點,如語句濃縮、意思跳躍、成分省略、詞序倒置等,這些都是學生學古詩的障礙。根據小學生的特點,幫助其疏通理解,教給古詩學法-分詞連序法:一是分詞解義,逐詞逐句理解字面意思及在本詩中的含義;二是按現代漢語規范進行連序翻譯。

1.擴。濃縮的詞語要“擴”,就是把詩人本來高度濃縮了的語句加以擴展,使詩句本來的意思明顯化、具體化。把詞意擴展開來學生也就容易理解和接受了。

2.留。古今通用的詞語要保留。詩句中諸如時間、地點、人名等。這樣也便于保留詩文原意,更有利于學生理解、背誦。

3.補。成份省略是古詩中常見的現象,碰到這種現象,只要把省略了的成份補起來,學生就會不講自通了。如:張繼的《楓橋夜泊》一詩中“江楓漁火對愁眠”這里就省略了主語誰,誰對愁眠這樣補上以后,學生就容易接受和理解了。

4.換。古今用法不同的詞語要更換。因為古詩“古”,所以就有古今差異較大的字義、詞義和古今不同的語法現象。如“停車坐愛楓林晚”的“坐”,“死去元知萬事空”的“元”,“兒童急走追黃蝶”的“走”,“遠上寒山石徑斜”的“斜”,“鄉音未改鬢毛衰”的“衰”等,這些古今意思有別或讀音不同的字詞,學生容易望文生義,產生誤解,因此教師要進行適當的講解。

5.調。就是調整句子的順序。講解古詩時,要把因對仗、協韻、平仄等而倒置了的語序按現代漢語的語言習慣重新調整,調整以后再解釋就容易多了。

6.嚼。就是咀嚼、品味,就是說我們在講解古詩時,對于詩中一些關鍵的、傳神的或者有哲理的字、詞、句要引導學生細心地咀嚼、品味,從而把學生對于詩句的理解,引到更深一層。

7.考。古人寫詩常常引用典故,在講解時,對于詩句中所用的典故要給學生進行恰當的“考證”,才能使學生弄清詩句的真正含義。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遍插茱萸少一人”一句,這里的“茱萸”,是古代的一種象征物,在講解時結合有關實例一說學生很快就懂了。

學生掌握了古詩的學習方法后,就能按自己的理解展開想象,把古詩譯成生動具體、有情有景、有詩有畫的短文,這樣不僅能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還有助于幫助學生理解詩意。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古詩學法,講中有導,導中有練,啟發學生悟法用法。另外教師還要注意點撥指導,學生運用鞏固學法。

三、指導感情朗讀,引導學生體會音韻美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古詩對仗工整,平仄有律,讀起來瑯瑯上口。古詩以它特具的音韻美和節奏美,最能激起學生朗讀的興趣。古詩的教學應真正貫徹“以讀為本”的理念,上承傳統教育之優秀經驗,下接現代教學理論的“活水”,采用各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在讀中理解、感悟、體驗、積淀。

指導朗讀就是要讓學生掌握感情朗讀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指導確定感情基調,然后指導處理重音與節奏。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要指導他們反復誦讀。宋代萬岳說:“書不厭頻讀,詩須放淡吟。”只有讓學生反復吟誦,仔細品味,而不以背誦為滿足,才能使學生感受到古詩的語言美。

篇6

根據古詩的基本特點,我認為可以對古詩教學進行如下教學:

一、運用情境教學法,引導學生感受意境美

在教學古詩時,教師要通過多種方式,多條渠道創設情境,引學生入“境”。具體方法有很多:

1、介紹作者背景。每一首古詩的作者都有他特定的生活背景和個人閱歷,學生了解了這些以后,就能把握作者作詩時的特殊心情去讀詩去想象。如教《游子吟》時,由于學生的現實生活與當時環境相差甚遠,我將《孟母三遷》的故事作補充,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母親對兒子無微不至的關愛。值得一提的是,介紹背景只是古詩教學的前奏或插曲,因此,教師教學時一定要抓住重點,言簡意賅,不能為了滿足學生的好奇心而講得太多或面面俱到。

2、聯系現實生活。教師要善于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把現實生活中學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詩中,拉近距離,搭起入境橋梁。如袁枚的《所見》描繪的是騎牛高歌的牧童,忽然停歌靜立捕蟬的生活畫面,明白如話,淺顯易懂。教師可以啟發學生聯想自己心情愉快時放聲高歌的情景和平時捕捉蜻蜓、蝴蝶等昆蟲時的體驗,使他們腦子里呈現出詩中所描繪的畫面,感受到詩中的畫面美。

3、運用直觀形象。在古詩教學中往往由于條件的限制,不能實景實物進行觀賞,可以通過運用多媒體課件、圖片和音樂等輔助手段,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學生通過這樣的親身體驗,就容易理解詩意;

4、豐富情感想象。教學時指導學生想象詩中的情節、場面。這樣既訓練了學生把語言、文字轉化為再現能力、想象能力,又幫助學生弄懂了詩意,感受古詩意境之美。

二、掌握古詩學習法,指導學生品味語言美

品味語言,首先讀懂語句。古詩的語言有它自身的特點,如語句濃縮、意思跳躍、成分省略、詞序倒置等,這些都是學生學古詩的障礙。根據小學生的特點,幫助其疏通理解,教給古詩學法-分詞連序法:一是分詞解義,逐詞逐句理解字面意思及在本詩中的含義;二是按現代漢語規范進行連序翻譯。古詩學法具體概括為七個字:擴、留、補、換、調、嚼、考。

擴:濃縮的詞語要“擴”,就是把詩人本來高度濃縮了的語句加以擴展,使詩句本來的意思明顯化、具體化。把詞意擴展開來學生也就容易理解和接受了。

留:古今通用的詞語要保留。詩句中諸如時間、地點、人名等。這樣也便于保留詩文原意,更有利于學生理解、背誦。

補:成份省略是古詩中常見的現象,碰到這種現象,只要把省略了的成份補起來,學生就會不講自通了。如:張繼的《楓橋夜泊》一詩中“江楓漁火對愁眠”這里就省略了主語誰,誰對愁眠這樣補上以后,學生就容易接受和理解了。

換:古今用法不同的詞語要更換。因為古詩“古”,所以就有古今差異較大的字義、詞義和古今不同的語法現象。如“停車坐愛楓林晚”的“坐”,“死去元知萬事空”的“元”,“兒童急走追黃蝶”的 “走”, “遠上寒山石徑斜”的“斜”,“鄉音未改鬢毛衰”的“衰”等,這些古今意思有別或讀音不同的字詞,學生容易望文生義,產生誤解,因此教師要進行適當的講解。

調:就是調整句子的順序。講解古詩時,要把因對仗、協韻、平仄等而倒置了的語序按現代漢語的語言習慣重新調整,調整以后再解釋就容易多了。

嚼:就是咀嚼、品味,就是說我們在講解古詩時,對于詩中一些關鍵的、傳神的或者有哲理的字、詞、句要引導學生細心地咀嚼、品味,從而把學生對于詩句的理解,引到更深一層。

考:古人寫詩常常引用典故,在講解時,對于詩句中所用的典故要給學生進行恰當的“考證”,才能使學生弄清詩句的真正含義。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遍插茱萸少一人”一句,這里的“茱萸”,是古代的一種象征物,在講解時結合有關實例一說學生很快就懂了。

學生掌握了古詩的學習方法后,就能按自己的理解展開想象,把古詩譯成生動具體、有情有景、有詩有畫的短文,這樣不僅能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還有助于幫助學生理解詩意。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古詩學法,講中有導,導中有練,啟發學生悟法用法。另外教師還要注意點撥指導,學生運用鞏固學法。

三、指導感情朗讀,引導學生體會音韻美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古詩對仗工整,平仄有律,讀起來瑯瑯上口。古詩以它特具的音韻美和節奏美,最能激起學生朗讀的興趣。古詩的教學應真正貫徹“以讀為本”的理念,上承傳統教育之優秀經驗,下接現代教學理論的“活水”,采用各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在讀中理解、感悟、體驗、積淀。

指導朗讀就是要讓學生掌握感情朗讀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指導確定感情基調,然后指導處理重音與節奏。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要指導他們反復誦讀。宋代萬岳說:“書不厭頻讀,詩須放淡吟。”只有讓學生反復吟誦,仔細品味,而不以背誦為滿足,才能使學生感受到古詩的語言美。

篇7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

古詩的語言極為精煉。一首詩短短幾句或包含一個故事,或蘊涵一個道理或影射著一幅畫。如果學生通過接觸語言來學習古詩,對古詩畫面美的理解就會是籠統的、模糊的。因為每一首古詩中的字音字意與現代文差異甚遠,古詩的年代和歷史背景又需要掌握一定的歷史知識,創作都有特殊的時代背景,或源于戰亂,或源于隱居,或源于離別。這些都為古詩教學設置了障礙。多年來,我一直采用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輔讀方法,致力于探索古詩教學模式,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從而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古詩的畫面美。作為語文老師,該如何有效地進行古詩詞教學?如何引導學生去學好古詩詞?本人在新課標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根據自己幾年來的教學實踐,談談個人的做法。

1 加強詩歌朗讀的指導,讓學生深入領會詩意

詩歌教學,必須引導、激發全體學生的興趣,認真加強朗讀,體會音韻。這是因詩歌教學不同于一般,只分析內容是不夠的。至于詩歌語言的美還必須通過反復地朗讀才能體會得到,所以在詩歌教學中,特別要注意讓學生反復朗讀,并注意對學生加強表情朗讀的指導,直到能背誦。同時,在指導學生朗讀詩歌中,還要和分析詩歌的內容結合起來,并且還要多注意培養學生富有感情朗讀技能,如詩歌的重音、停頓、語調、節奏、速度、音韻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表情朗讀過程中,深入地領會詩意,接受詩歌的情感教育。

在教學《鄉下孩子》時,我創設各種情景,運用多種方式來指導學生的朗讀,例如,在讀“挖一籃野菜,撐圓了小豬的肚皮”時,我讓學生做做動作,這樣就避免了讀的單調枯燥,讓學生讀得興趣盎然。在學生反復朗讀的基礎上,我讓學生來“發現”,讓學生自己發現詩歌的特點,在學生對詩歌特點有了初步感知后,再讓學生去讀,這樣學生對詩歌的特點就了解得更清楚了,為他們以后的學習打下了基礎。

2 推敲字詞,體會詩歌的語言美

詩歌的語言很講究形象美、彈性美、色彩美、密度美。

語言的形象美,是指能夠把人、事和情景等具體地生動地浮雕似地寫出來的語言所具有的特質。詩人往往用這樣的語言刻畫出栩栩如生的形象,借此表達思想感情,把讀者引入所創造的藝術境界中去。“明月松問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秋瞑》),一個“照”字活現了月華傾瀉、樹影婆娑的景象,一個“流”字渲染出了萬籟俱靜、惟聞水聲潺潺的林問幽靜,此聯給人的視覺和聽覺都留下了美的享受。要獲得語言的形象美,必須善于錘煉字詞,尤其是動詞與形容詞。“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就將紅杏那滿樹繁花、競相爭艷的美好春色及那蝶舞蜂唱、風輕日暖的無限春光展現在讀者面前。

語言的彈性美,是指詩的語言的幾種含義并存,有著伸縮自然、變化多端的特點,能構成審美意蘊多樣的詩境,給人以豐富多彩的審美感受。“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張繼《楓橋夜泊》),“江楓”究竟是指寒山寺兩側的江村橋和楓橋,還是江邊的楓葉呢?“眠愁”究竟是指寒山寺附近的眠愁山,還是愁人之眼呢?這里亦虛亦實,虛虛實實,讓人獲得了咀嚼不盡的詩意。有時詩歌大量運用了比喻、雙關、通感、擬人等修辭。如“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劉禹錫《竹枝詞》)“晴”與“情”諧音雙關,從而使詩句獲得了極大的彈性。

語言的色彩美,即詩歌用語要極力描繪客觀事物的色彩,使詩歌具有一種與所抒之情和諧統一的色彩美感,使讀者獲得豐富的色彩美感享受。“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這里的“碧”與“紅”就是與詩人所抒之情相和諧的色彩,二字令讀者產生了豐富的想象,獲得色彩美感享受。色彩美的獲得,一是要注意準確選用表色彩的形容詞,二是注意所選的色彩能承載所抒之情,且二者和諧一致。

語言的密度美,指的是在有限的文字和篇幅中盡可能表現豐富的生活和情感,從而引起讀者豐富的美感享受。如李白的《早發白帝城》,僅僅28個字,就包含了與李白從流放到遇赦相聯系的整個生活與事件,其信息量是何等豐富!密度美的獲得主要是要用心錘煉詞句,詩中的每一字、每一句都要經過千錘百煉,要能引起人們的豐富想象,要似“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那樣,要似“僧敲月下門”中的“敲”字那樣,讓人有咀嚼不盡的意味。

3 汲取精華,讀寫結合

在古詩文教學中有的放矢地進行讀寫結合,效果明顯:以讀導寫,由收到放,有本可依;從仿到創,有章可循。以寫促讀,個性切入,悟得深刻;多元解讀,想得深遠。讀寫結合,互為表里,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3,1引用詩句進行讀寫訓練。引用詩文佳句這是進行古詩文讀寫結合教學最常用的策略。選入教材的古詩文,都是歷久彌新的經典名篇,其中的佳句更是濃縮了作者的思想智慧和藝術造詣的精華。引導學生在作文中恰當引用所學古詩文,能起到言約意豐、辭采典雅的效果。如著名特級教師趙謙翔老師在廣州執教的公開課《望岳》,他在引導學生理解詩的思想感情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片段寫作練習的要求:內容不限,但必須用上其中的詩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結果學生思緒飛揚,所寫句子內容豐富,精彩迭出。趙老師設計的這個教學環節,正是目的明確地進行巧用佳句的讀寫結合訓練,其效果顯而易見。在深入理解詩歌的同時,提高了嫻熟引用古詩文佳句的運用能力。

篇8

1 “故事教學”的理論依據

1.1 能有效地貫徹新課標的基本理論。英語新課程標準明確規定,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任務是:“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聽、說、讀、寫技能,形成一定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記憶、思維、想象能力和創新精神;幫助學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故事教學”正是通過聽故事、講故事、演故事等形式來進行思想教育,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的觀察、記憶、思維、想象能力和創新精神。

1.2 能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首先,實踐證明,孩子們對故事百聽不厭,即使同一個故事講上多遍,他們也不會厭煩;同樣地,在課堂上講故事,學生的注意力自然集中了,要學的也就自然而然聽進去了。第二,故事能幫助孩子們建立起一種外語的語感,使他們熟悉各項語言內容和句子結構。講故事和表演故事能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好惡,交流思想,并成為其他活動的一部分。在表演故事的活動中,學生有時當觀眾,有時又擁有觀眾,這無疑也給學生帶來了很大的樂趣。這些活動既能使學生熟悉詞匯或對話,達到交際的目的,同時又能滿足學生學習英語的成就感。因此,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看,故事教學是一種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積極方法。

2 應用故事表演需要注意的問題

成功的故事表演不僅可以拉近英語和學生、老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還使得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教學形式更加生動、活潑。那么怎樣才能達到最佳效果呢?

2.1 故事的選擇:改編與創作。故事表演對小學英語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表演、導演技能,更重要的教師還應善于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和教材特點選擇故事,進行適當的改編。如果劇本太難,學生會因為困難太大而失去信心。

2.2 表演活動的設計。表演活動的設計是把故事表演引入英語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雖然每個故事的內容都不一樣,表演的形式也會千變萬化,可是表演活動的設計是有規律可循的。下面以童話故事Threelittle pigs(三只小豬)的活動設計為。

2.3 分組分角,呈現故事。表演應根據故事所需要的角色全班分組操練。首先是按角色分類操練:如:表演的wolf為一組,pigl的為一組,pig2的……等等。同學們選出自己喜歡表演的角色,演相同角色的同學先在一塊兒操練對白,動作,表情,互相糾正,熟練自己的任務。然后再由教師統一分派各種角色搭配成幾個“Three little pigs”故事小劇組,一起編排練習。在“檢驗成果”之前教師可以設立最佳劇組獎,最佳表演獎以及其他的各項單項獎,對同學們的表演加以肯定和鼓勵。在角色扮演活動中,對學生出現的錯誤不要馬上糾正,找個適當的時候告訴他或是讓同學們自己找錯誤,不能打擊他們參與的積極性。教師只是幫手、導演,學生才是真正的主體。

故事表演把課堂變成了真正意義上的交流場所,學生在這兒分擔角色并進行活動。在對這一教學形式的不斷實踐中,已經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績。這些英語節目不僅在學校的文化藝術節上頻頻亮相,其中“The little match girl“還在省、市一級的比賽中獲得大獎。故事表演為小學英語教學提供了一種豐富多彩、切實可行的活動形式。筆者認為這一形式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應該得到更廣泛地應用。

3 故事教學的實施過程

3.1 設計故事。故事可以用于詞匯或句型教學,也可以用于對話教學。以下是自己在教學活動中積累的一些做法作一下簡單的介紹。

3.1.1 利用故事教學詞匯。開展故事教學的目的無非是讓學生在興趣高漲的同時,能夠掌握課堂教學的內容。這時候采用故事教學是要讓學生掌握單詞,不一定要把整個故事講述出來,但是可以在掌握單詞的基礎上,表演這個故事。

3.1.2 利用故事教學句型。教學會話時,采用故事教學是要讓學生充分理解并掌握對話,并進行表演。其實在教材中,會話部分大多本身就可以編成一個個小故事。可以讓學生按照對話內容進行故事改編。

篇9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特別是低年級學生,由于剛接觸古詩,對古詩凝練性的語言一時難以理解,教師要通過創設情景,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學習、主動質疑、主動探究。

在古詩教學中,我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入手,以培養學生對古詩的熱愛為切入點,創設情境,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七冊教材中的古詩《望洞庭》,這首詩選擇了月夜遙望的角度,通過豐富的想象和比喻,將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繪得惟妙惟肖,躍然紙上。課前我沒有讓學生首先去朗讀古詩而是設計了播放秋夜皓月下的洞庭美景給學生看,在同學們為洞庭湖的美景嗟嘆時,我趁機導入此詩。我說:“同學們看一下,月夜下的洞庭湖美嗎?大家想不想知道唐代詩人劉禹錫是怎樣描寫這一美景的嗎?”同學們都興趣盎然,很快按我的設計思路進入了古詩的學習。通過創設情境,使學生盡快走入了文本,愛上課堂,愛上學習,為理解詩意作了鋪墊。

(2)讀中感悟,體會詩人情感。語文課標指出:小學各年級的閱讀教育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詩歌的特點是富有節奏美、韻律美和意境美,誦讀起來朗朗上口。因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后,我堅持以“讀”貫穿教學始終。引導學生反復誦讀,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通過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如“開火車”接讀、分組比賽讀等方式,讓學生在讀中品味,在讀中感悟,激發學生情感上的共鳴,達到讀中領悟詩人情感的目的。如在教學《游子吟》時,我先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然后分小組比賽讀,看到學生興致高,我趁機引導:同學們,母親對我們有養育之恩,她對我們注入了太多的愛,你們想過怎樣報答她嗎?請用你最真摯的感情朗讀出來吧!同學們又進入了有感情地朗讀,有的同學讀得眼睛都濕潤了,使學生真正體會到了母愛的偉大,順理成章地理解了詩人的情感,進而對學生進行了孝敬父母的傳統美德教育,達到了傳統文化教育溶于古詩教學,古詩教學烘托傳統文化教育的目的。

(3)聯系生活實際,感悟詩情,領會詩意。古詩來源于生活,是詩人的所見所聞所感,是對生活的感悟和理解。因此,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入情入境地在生活實際中積極探索,和詩人引起共鳴,對理解詩情、領會詩意起到很好的助推作用。在教學《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時,正是接近農歷九月重陽之時,我把課堂轉移到了現實生活,先向學生簡要介紹了重陽節的來歷及習慣,讓學生了解到中國傳統節日;接著引導學生假設自己現在正置身外地,遙想家人團聚的情形,讓學生深切地感作者之所感,想作者之所想,重陽節來了,更加讓人思念家鄉及親人,這不是“每逢佳節倍思親”是什么?

學生獨自在校,佳節期間,大家自然而然地想念父母,在過節的氛圍中領會詩人思念家鄉及親人的情感,與詩人產生了強烈的共鳴,對進一步理解詩意、體會詩情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4)分類歸納,對學生進行多種情感教育。孔子曰:“詩、可以興、可以群、可以怨。”在教學中,教師要把古詩進行分類歸納,對學生進行多種情感教育,讓學生更廣泛接受中國傳統文化洗禮,不斷提升學生思想品德。

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積極的情感教育。陸游在《示兒》中寫道:“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詩人臨死時仍不忘祖國的統一;李白的《靜夜思》,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古詩的教學,可以從小培養學生愛祖國、愛家鄉的思想感情和愛親人、愛朋友的健康情感。

篇10

關鍵詞:語文教學;賞識鼓勵教育;關愛和尊重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的要求越來越凸顯出來。這就要求我們一切教學實施都要從學生出發,把學生的終身發展放在首位。為了達到這一目標,賞識鼓勵教育成為必不可少的教學模式。賞識鼓勵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信心,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語文,愛上語文。那么,如何進行賞識鼓勵教育呢?筆者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總結了以下幾點。

一、關愛和尊重――賞識鼓勵之靈魂

教師應該善于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感受他們生活中的喜怒哀樂,敏銳地捕捉存在于他們身上的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亮點,并及時地給予賞識鼓勵,把愛的陽光灑向每一位學生,尤其是后進生的心田。筆者曾經遇到過這樣的一個小男生:父母離異,寄住在外婆家里。因為生活中缺少家庭的溫暖和雙親的呵護,他性格內向,郁郁寡歡。他每天都蜷縮在座位的一角,那膽怯的眼神似乎怕見到春天的陽光,讓人瞧著好心痛!下課的時候,只要一走進教室,總會擠點時間,溫和地“趕走”他的同桌,陪他一起做作業,和他一同讀課文。時間久了,其他同學也明白了我的良苦用心,只要一有空大家就圍過來與他談天說地。看著他又害羞又激動的樣子,我總是喜歡走過去,輕輕地撫摸他的小腦袋。漸漸地,他敢于和同學們親近了。

二、理性的激勵――賞識鼓勵之原則

賞識鼓勵的力量是巨大的,但不需要付出努力,垂手可得的稱贊有誰會去珍惜呢?對于孩子而言,不切實際的夸獎不僅不能真正激發他們探索的欲望,而且還會導致他們形成隨意應付的學習態度。這樣會閉塞學生創造性思維,削弱學生的自信心和進取心,會讓優等生覺得教師在敷衍,讓學困生覺得這是教師在遷就。因而,在學生的心中也就不能起到預期的效果,感受到的不僅不會是尊重,反而會是虛情假意。可見,賞識鼓勵不應該是泛濫的洪水,而應該是鮮活的溪流,閃耀著理性的光輝。

(一)精當的指導性

教師的賞識鼓勵一定要防止過于籠統模糊的傾向,不能盲目、隨意。我們常聽教師說“你很可愛”“我很喜歡你”,諸如此類的“賞識鼓勵”語句沒有明確的指向性,沒有讓學生明白“你什么地方做得好,讓人感覺很可愛,值得我喜歡”,學生也許會感到高興,但絕對茫然。因此,這種賞識鼓勵也就失去了它應有的效力。例如,有位教師讓學生朗讀課文,贊揚學生時只是說“讀得很好,再接著讀下一段”,如能換成“你讀得響亮流利,很好。如果能放慢語速,尤其是讀第二句話時語氣舒緩一些,就更好了”這樣細致的、針對性強的評價,不僅會使學生了解自己朗讀的優點和不足,還會讓他們感到一種受關懷后的溫暖。

(二)強烈的啟迪性

賞識鼓勵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手段,它可以放飛學生的思維,開發他們的智力,挖掘他們的心理潛力。賞識鼓勵不僅應該讓學生感到興奮,更應該給他們以啟迪。如一位學生在作文中用水晶比喻小弟弟的眼睛,教師給予很高的評價“比喻恰當貼切”,然后問學生“為什么這樣比喻”。學生回答說:“小弟弟的眼睛是透明的,用水晶可以表現出小弟弟的眼睛亮。”這個回答固然不錯,但不夠全面,這位教師沒有急于作評價,而是又問:“那為什么不用玻璃呢,它不也透明嗎?”這樣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從而使學生悟出這個比喻形象地表現了小弟弟心靈的純潔與可貴。

三、科學化的藝術――賞識鼓勵之情韻

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教育是最辯證、最靈活的科學,也是最復雜、最多樣化的一種藝術。”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是一個舒展輕松的過程,是一個開啟智慧的過程,還是一個充滿創造的過程。因此,賞識鼓勵教學需要以藝術化的態度去營造課堂教學評價的美學韻味。

(一)春風微雨,不著痕跡

既然甘為人師,就請別吝嗇你的微笑!給予學生一個真誠的微笑,一下輕柔的撫摸,甚至是一個青睞的眼神都會讓他們享受到被重視、被賞識鼓勵的快樂。記得有一次,我抽查了班里一位柔弱的小女孩背誦課文,她靦腆地站起來,如臨大敵,結結巴巴地背了兩句便停了下來,怯生生地望著我不知所措。我微笑著走過去,柔聲地對她說:“別緊張,好嗎?再想想,需要我給你提示一下嗎?”她望著我充滿信賴的眼光,咬了咬嘴唇,堅定地搖了搖頭,稍稍穩定了一下情緒,居然很順利地完成了背誦任務。我又微笑著回到了講臺,這時教室內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小女孩的眼里已噙滿了淚花,她流露出了感激的眼神。有了這樣一次刻骨銘心的經歷,她從此再也沒有膽怯過。

(二)懲罰有方,批評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