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產業調查報告范文

時間:2023-04-24 08:56: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糧食產業調查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糧食產業調查報告

篇1

1、規范操作程序,做到公開、公平、公正。在第一輪國有糧食企業改革中,為妥善解決好“老人、老糧、老賬”問題,做好富余職工分流安置工作,**糧食局制定了可操作性強的改革方案,采取“三公開、七上墻”的辦法,做到政策透明,操作規范,職工放心。全系統1459名干部職工實行全體起立,全部轉換身份,內退、協保人員一次性解決,不留任何后遺癥。重新競聘上崗的企業法定代表人和職工,都要繳納一定數額的上崗風險金(企業法人交6萬元、職工交3萬元),存入銀行專戶。

2、撤并重組,整合企業優勢資源。20**年,**糧食局下決心將原有的33個獨立核算的鄉鎮糧站和糧庫合并為6個國有糧食購銷公司。縣局通過競爭上崗的辦法從原法定代表人中擇優選聘6位經理,原33個糧站法人資格保留,經理受縣局委托加強對所屬企業的統一協調和監管。管理費用由縣局統一支付,不增加企業負擔。這樣既將糧食行政主管部門從煩瑣的企業經營事務中解脫出來,全身心地投入全社會糧食流通的監管和服務上,又將原先因分散經營造成的經營成本降了下來。

3、由原來單向購銷變為政策性經營與市場化運作兩條腿走路,確保國家惠農政策的落實。在今年小麥最低價收購期間,**糧食系統將所有經營性業務全部甩開,把工作重點全部放在托市糧收購上,及時解決新問題,化解新矛盾,想方設法增加倉容,最大限度地滿足農民踴躍售糧的需求。316名糧食職工在3個多月的時間里共收購糧食20.2萬噸,每個職工平均收購糧食600多噸。其中魯口鎮、半崗鎮、江店鎮三家糧站收購量均超過1萬噸。全縣托市小麥收購量占總產量的一半。全縣農民增收3000多萬元。國家惠農政策得到較好落實,既保護了種糧農民利益,也讓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的主渠道作用得到充分發揮,重新樹立了糧食企業新形象,提升了糧食行政管理部門的地位。

二、規范管理,增強企業活力

1、強化企業內部管理,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管理出效益,這是企業發展的永恒主題。**糧食局長期堅持企業會計互審制度,重點加強對貨幣資金、糧食存貨和出入庫、費用支出的管理。明確規定:企業生產性費用超1000元、非生產性支出超500元的,一律先寫出報告并附預算,報縣局財務股審核,經局領導班子研究批準后方可開支。并積極配合公、檢、法和紀委對違規違紀案件的查處。各糧食購銷企業負責人能夠與縣局黨組保持高度一致,顧全大局,無私奉獻。在20**年和20**年的企業超利潤分配方案實施中,各企業法定代表人應得的獎金,并沒有裝進自己的腰包,而是全部用于企業擴大再生產中,加大糧站基礎設施投入,建設標準倉房,維修老倉,硬化地面,添置地磅和輸送機,確保了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

篇2

農戶種植意向調查報告

 

魏學輝

 

為準確掌握2014年農民種植意向,為各級領導適時提供農業生產經營動態情況,更好地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服務。根據酒泉市統計局的安排,**區統計局于2014年1月中、下旬,組織專業人員對農村6個鄉鎮6個村60戶住戶的種植意向進行了調查,現就調查情況做一簡要分析。

 一、調查情況 

調查結果顯示: 60戶農戶計劃種植各類農作物583.35畝,比上年減少0.5畝,下降0.09%。從全區種植的主要農作物來看,蔬菜、瓜類和其他農作物播種面積呈增長態勢,糧食作物面積較上年有所下降,總體呈現“三增一減”的種植意向格局。糧經比重由上年的67.7:32.3調整為今年的66.39:33.61,即糧食作物下降1.31個百分點,經濟作物增加1.31個百分點。

(一)糧食作物種植面積減少。60戶農戶計劃種植糧食作物387.29畝,比上年減少8畝,下降2.02%。其中,夏糧種植面積56.67畝,與上年持平,秋糧種植面積330.59畝,比上年減少8畝,下降2.36%。分品種來看,小麥面積為56.7畝,與上年持平,玉米面積為321.59畝,比上年減少10.5畝,下降3.16%。薯類面積6.7畝,比上年增加0.2畝,增長3.08%。糧食作物種植面積中小麥受口糧安全紅線的影響,與上年持平;玉米面積由于制種玉米銷售量下降、市場飽和和上年玉米制種出現病蟲害而影響農民收入的影響,面積下降3.16%,造成糧食作物播種面積進一步減少。而馬鈴薯由于產量、價格高,市場銷售好,且便于種植管理,受到種植戶的青睞。

(二)蔬菜面積穩步增長。60戶農戶計劃種植蔬菜82.26畝,比去年增加1.5畝,增長1.86%。蔬菜面積增長的原因:一是由于**區以“一園十區”為載體的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的帶動輻射,**區現代農業發展強力推進,特別是以日光溫室、塑料大棚為主的蔬菜面積不斷增加,直接推動了蔬菜產業的快速發展。二是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城鎮人口不斷增加,居民消費水平不斷提高,蔬菜價格穩步增長,種植效益相對較好,使種植面相對穩定。三是辣椒干種植面積大幅增長。近幾年辣椒干價格一路走高,為農戶帶來了較好的收益,極大地刺激了農戶種植的積極性。今年,三墩鎮調查農戶計劃種植辣椒干45.3畝,比上年增加16.7畝,增長58.39%。四是種植蔬菜周期短、見效快、風險小、收益高、且不會明顯受到時間、節氣的控制,勞作自由度更大,銷售和收益有保障,激發了菜農的種菜積極性。 

(三)油料面積進一步擴大。今年,泉湖和鏵尖鄉調查農戶計劃種植胡麻籽2畝,比上年增加0.2畝,增長11.11%。

(四)甜菜面積增加。由于上年甜菜價格上漲,農戶效益增加,今年,泉湖鄉調查農戶計劃種植甜菜3畝,是上年的3倍。

(五)瓜類面積繼續增加。60戶農戶計劃種植西瓜1.3畝,比去年增加0.1畝,增長8.33%。由于上年全區西瓜產量、價格高,市場銷售好,今年三墩鎮西瓜種植受到農民的青睞,種植面積穩中有增。

(六)蔬菜制種和其他作物制種仍是農民增收的主渠道。60戶農戶計劃種植各類經濟作物制種105畝,比上年增加3.1畝,增長3.04%。其中,蔬菜制種94.9畝,比上年增加4.2畝,增長4.63%,其他小經濟作物制種10.1畝,下降9.82%。雖然蔬菜制種和其他作物制種投入大,但近年來收入較高,格外受到農民的青睞,也仍是農民增收的主渠道。

(七)其它作物面積下降。60戶農戶計劃種植其它作物2.5畝,比上年減少0.4畝,下降13.79%。其中,青飼料0.5畝,與上年持平;花卉2畝,比上年減少0.4畝,下降16.67 %。 

二、存在的問題 

(一)農村勞動力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據2013年**區農村社會發展“千戶”調查顯示:在勞動力2582人中,在家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有1894人,其中40歲以下的勞動力占在家從事農業生產勞動力的29.78%,占到勞動力的21.84%;40-60歲的勞動力占在家從事農業生產勞動力的67.95%,占到勞動力的49.84%。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主要以老人和婦女為主,接受現代農業新科技、新知識比較慢,老齡化現象的日趨突出,使勞動力結構和整體素質已越來越難以適應現代農業產業發展需求。  

(二)農民種植存在盲目性。從調查看,由于受到市場行情的影響,農民對上年銷售好、價格高的品種種植信心較高,如蔬菜、瓜類和經濟作物制種。而種植效益低、銷售不暢的種植品種則受到冷遇,如糧食和傳統種植品種。農民種植結構仍較單一,應對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弱。

(三)農資價格不斷上漲,農業生產投入較大。雖然近幾年黨和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惠農政策,對激發農戶的積極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面對持續上漲的農資價格,使種植成本不斷加大,有些種植品種算毛收入很高,但拋去各項費用,純收入增幅較小或和上年持平。

(四)種植意向調查點缺乏均衡性,部分農作物代表性差。**區由于地域狹長,氣候存在差異,所以城郊、中北部和沿山鄉鎮種植結構差別很大,如城郊適宜蔬菜生產,中北部鄉鎮適宜種植經濟作物,而沿山鄉鎮在糧食、特別是玉米制種等作物種植上優勢很大,今年沿山4鄉鎮種植冬小麥1.41萬畝,而調查點沒有抽取到這些鄉鎮,所以存在代表性不全面的問題。

三、對策及建議 

(一)建議相關部門在春播前加大調查研究力度。通過政策、技術、信息等方面加大對農戶種植意向的引導,避免農戶盲目跟風種植而造成損失。充分發揮農業科技部門的優勢、加強制種企業和制種市場的管理,準確把握農產品市場動態,替農民多出點子,多想辦法,多為農民提供政策信息支持,積極引導農民種植效益好、產量高的農作物品種,為今年全區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奠定良好的基礎。

篇3

1、財政部部長:今年財政部將繼續對中小微企業實施減稅措施;設立國家融資擔保基金,進一步優化中小微企業的融資環境;運用政府采購政策支持中小微企業的發展。

2、恒大集團董事會主席許家印:不僅要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而且應該大幅度提高到一萬元以上。現在國家經濟結構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尤其是消費占比不斷提升。減免個稅,增加工薪階層的收入,就可以有效拉動消費。

3、中證報:上周五,有媒體報道稱監管層針對短期理財基金或將出臺監管措施。經求證,上周五的會議僅處于探討層面。而據多家券商分析,短期理財基金與委外業務的去化進程密不可分。隨著委外業務的不斷規范,當前銀行委外理財的規模和需求都較去年出現下降。

4、中國網:農業部潘顯政表示,目前,我國只批準了轉基因棉花、番木瓜商業化生產,沒有批準轉基因糧食作物商業化種植。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表示,轉基因問題說到底是個科學問題、法治問題,安全不安全,應當由科學來評價,能種不能種,應該按法規來處理。食用不食用,由消費者自己來選擇。

5、新華社:7日,北京市消協手機APP(應用軟件)個人信息安全調查報告。報告顯示,部分手機APP存在過度收集、違規使用個人信息的現象。北京市消協提示消費者使用手機APP時不要輕易同意其獲取個人信息的要求。

篇4

土壤污染呈加劇趨勢

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公布的數字顯示:中國荒漠化土地面積達263.62萬平方公里,超過國土總面積的四分之一;中國鹽堿化土壤面積約3690萬公頃,其中受鹽堿化影響的耕地總面積達624萬公頃,約占全國土地總面積的7%;中國約50%以上的耕地微量元素缺乏,耕地缺磷面積達51%,缺鉀面積達60%。由于過度墾殖,土壤因有機質匱乏而導致養分狀況失衡,土壤養分長期的低投入、高支出造成全國范圍土壤肥力下降。更為嚴重的是,國家環境保護部此前對30萬公頃基本農田保護區土壤有害重金屬抽樣監測發現,有3.6萬公頃土壤重金屬超標,超標率達12.1%。

由于農藥、化肥和工業污染,我國糧食每年減產100億公斤。因重金屬造成的水源和土壤污染已對我國的生態環境、食品安全、百姓身體健康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構成嚴重威脅。據環保部門估算,全國每年因重金屬污染的糧食高達1200萬噸,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0億元。

據國土資源部統計,我國耕地質量呈不斷下降的趨勢。國家環保部門的《典型區域土壤環境質量狀況探查研究》顯示,珠三角部分城市有近40%的農田菜地土壤重金屬污染超標,其中10%嚴重超標。長三角有的城市連片的農田受多種重金屬污染,致使10%的土壤基本喪失生產力,成為“毒土”。如果不修復,重金屬一般可以殘留幾十年,例如鉛可以在農田殘留100年。

“拯救”污染土地

土壤污染猶如隱形“殺手”,難以察覺卻可能直接危害人體健康,特別是重金屬在蔬菜、糧食中的累積,將處于食物鏈頂端的人類置于危險境地。針對我國土壤污染的嚴重程度及其可能造成的危害,全面啟動全國范圍內土壤修復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緩。

日前,由環保部牽頭制定的《土壤環保“十二五”規劃》已進入國務院審批程序,有望于近期正式對外公布。根據規劃,“十二五”期間,用于全國污染土壤修復的中央財政資金將達300億元。

目前重金屬污染的土壤修復技術還很不成熟,最快也要兩三年才能修復到可耕種水平,而且修復并不等于把重金屬完全消除,只是把濃度降低。不久前,環保部啟動了國家土壤污染防治與修復重大科技專項,技術研發和工程試點將成為政策扶持土壤修復的兩大抓手。此外,針對城市歷史遺留污染土地,中央財政已提出投資補助政策,對于不同原責任主體的治理項目將實施30%~45%的財政補助。

由于農田土壤污染與糧食安全密切相關,國家也將出臺一系列財稅補貼政策支持農田污染土壤修復工作。

篇5

第一條為了增強國家糧食宏觀調控能力,保證糧食安全,促進糧食市場體系的建設和完善,規范糧食倉儲設施貸款的管理與操作,有效防范和控制貸款風險,根據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意見有關精神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貸款管理制度》,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糧食倉儲設施貸款是指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簡稱農發行,下同)為解決糧食經營企業在倉儲設施建設過程中自有資金不足而發放的中長期貸款。

第三條糧食倉儲設施貸款發放和管理應遵循以下原則:

(一)執行政策。貸款支持的項目應當符合中央和省級人民政府實施糧食宏觀調控和區域糧食經濟政策與建設規劃要求;

(二)控制風險。根據申請貸款企業經營和風險承受能力,自主選擇調控能力強、經營效益好、有還款來源、能按期還本付息的企業予以扶持;

(三)專項管理。貸款實行項目管理,專款專用;

(四)按期收回。貸款實行期限管理,落實還本付息資金來源,定期結息,按期收回貸款本金。

第二章貸款對象、用途、種類和條件

第四條糧食倉儲設施貸款的對象(簡稱借款人,下同)包括:

(一)國有及國有控股糧食購銷企業;

(二)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改制后繼續從事糧食經營的企業;

(三)糧食產業化龍頭企業和糧食加工骨干企業;

(四)區域糧食批發市場及糧食物流企業;

(五)依照國家有關規定列入農發行貸款范圍、從事糧食經營和交易的其他企業。

第五條糧食倉儲設施貸款專門用于借款人從事糧食倉儲及市場設施購建的資金需要,主要包括:

(一)糧食倉儲設施購建與維修;

(二)糧食烘干設備的購建;

(三)糧食批發交易市場建設;

(四)糧食運輸專用工具購置及專用交通設施建設;

(五)車站、港口糧食專用貨場建設等。

第六條借款人申請糧食倉儲設施貸款,除應具備《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貸款管理制度》規定的基本條件外,還應具備下列條件:

(一)項目符合國家相關產業、區域政策和建設規劃要求,需要審批的,應持有政府有權部門的審批文件;

(二)借款人信用等級(農發行評定或相當于)在A級以上(含A級)、資產負債率在80%以下(含80%)、參與項目建設的自有資金比例在20%以上(含20%),或者政府為了實施糧食宏觀調控對貸款本息予以全額保證擔保;

(三)借款人經營效益良好,有按期償還貸款本息的能力,原承借倉儲設施貸款本息償付正常或落實了切實可行的償還計劃;

(四)項目布局合理、預期效益良好,規模適度。

第三章貸款期限、利率及方式

第七條糧食倉儲設施貸款期限根據項目具體情況及借款人綜合還款能力,參考借款人每年固定資產折舊、經營利潤和其他資金來源等情況由借貸雙方協商確定,一般在5年以內,最長不超過8年。

第八條借款人不能按期歸還的貸款,應當在貸款到期20個工作日之前,向農發行的開戶行(簡稱開戶行,下同)書面提出貸款展期申請,包括展期理由、展期期限和還款計劃等。擔保貸款展期還應當由貸款保證人(抵押人或出質人)出具同意展期并繼續擔保的書面證明。倉儲設施貸款只能辦理一次展期,展期期限不得超過原借款合同確定的貸款期限,其中,原借款合同確定的貸款期限在5年以上的,展期期限不得超過5年。

由上級行審批的貸款,開戶行辦理貸款展期后,應報貸款審批行備案,備案要說明展期理由、展期期限、展期人及展期貸款的風險情況等。

不予辦理展期的貸款,應從貸款到期次日起,納入逾期貸款管理。

第九條糧食倉儲設施貸款執行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的金融機構同期、同檔次法定貸款利率或經人民銀行批準的相關利率。

貸款的展期期限加上原期限達到新的貸款利率期限檔次時,從展期之日起,執行新的期限檔次利率。貸款逾期或借款人未按合同約定使用的貸款,執行人民銀行規定的相關利率。

第十條糧食倉儲設施貸款一般采用擔保貸款方式,對信用狀況特別好的借款人也可采用信用貸款方式。

第四章貸款程序

第十一條辦理糧食倉儲設施貸款應依次經過貸款申請、貸款受理及調查、貸款評估、貸款審查、貸款審批、貸款發放、貸款使用的監督和收回等程序。

第十二條貸款申請。借款人向開戶行申請倉儲設施貸款,應當按要求填寫《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借款申請書》,并提供以下資料:

(一)貸款申請報告。主要內容包括:借款的目的和用途、借款金額、期限、還款付息方式及來源、擔保方式等;

(二)申請擔保貸款的,需要提供借款保證人、抵押物、質押物情況;

(三)項目建議書、實施方案或初步設計、可行性研究報告、環保評價報告及有權部門的審批文件;

(四)自有資金到位方案及落實來源的證明材料;

(五)開戶行需要的其他資料。

初次向農發行申請借款的借款人,還應按規定對借款人進行貸款資格認定。

第十三條貸款受理與調查。開戶行接到借款申請人的借款申請及有關資料后,應審查借款申請人是否符合糧食倉儲設施貸款對象范圍、所申請貸款使用意向是否符合糧食倉儲設施貸款的用途規定,并根據審查情況及時提出是否受理的意見。對同意受理的貸款申請,應及時確定貸款調查人。

貸款調查人應首先審核借款申請人所提供的證明具備貸款條件的各項資料是否真實、完整,對資料不完整或存在疑義的應要求借款申請人補充或說明;其次對借款人借款用途的合法性、真實性等進行調查,對貸款的預期風險進行綜合評價。貸款調查人對證明材料和調查情況的真實性負責。對申請額度較大的貸款項目,可成立貸款調查小組進行調查。貸前調查的基本內容包括:

(一)項目是否符合國家相關產業、區域政策和建設規劃要求,貸款項目建設的必要性和建設的條件是否具備;

(二)借款申請人及保證人的法定代表人的品行、業績、能力、信譽等誠信狀況,是否有不良記錄;

(三)借款申請人、保證人近期至少兩年的經營情況及財務狀況,以及所提供的財務報表的真實性;

(四)借款人的償債能力、經營狀況是否滿足按時還本付息的要求,項目預期效益情況和發展前景如何;

(五)已借貸款本息清償情況,分析沒有按期清償貸款的成因,并督促借款人制定切實可行的還款計劃;

(六)借款申請人自有資金來源情況,按期到位的可能性,借款申請人內部員工繳納的上崗風險抵押金、外來投資等可視同自有資金,除此之外的負債資金不視為滿足貸款條件中的自有資金要求;

(七)申請保證擔保貸款的,調查保證人是否具備法律規定的擔保資格,是否具有相應的擔保能力;

(八)申請抵(質)押擔保貸款的,調查抵(質)押物的權屬、價值及實現抵(質)押權的可行性;

(九)其他需要調查的內容。

調查結束后,調查人應對調查情況形成書面意見,對申請材料的真實性和有效性作出評價,明確提出能否貸款以及貸款種類、金額、期限、利率和方式等方面的意見。對意向性貸款支持項目,連同相關附件遞交貸款審查人。

第十四條貸款項目評估。凡申請農發行糧食倉儲設施貸款單一新建項目貸款額在500萬元以上的意向性貸款支持項目,應當首先由貸款審批行組織項目評估或委托下級行組織項目評估。

第十五條貸款項目評估的主要內容包括:

(一)政策性評估。主要評價項目是否符合中央和省級人民政府實施糧食宏觀調控和區域糧食經濟政策與建設規劃要求,判斷項目建設的必要性、合理性;

(二)借款人資信評估。主要評價借款人法定代表人和領導班子的品行、學識、信譽和誠信狀況、經營管理能力及歷史業績;

(三)項目建設條件評估。主要是對項目建設的地理位置、施工條件、交通運輸、建筑材料、環境保護等進行綜合論證分析;

(四)項目內容、投資概算及資金來源分析。主要是對項目內容的完整性、投資概算的準確性和資金來源的合規性進行綜合分析與評價;

(五)財務及現金流量分析。根據國家現行財稅制度及有關規定,測算項目財務效益指標,分析項目的預期收益和清償能力以及不確定性因素,判斷項目的財務可行性;

(六)不確定性分析。主要是對項目盈虧平衡分析和敏感性分析;

(七)貸款風險評估。主要是通過對項目綜合指標的測算、分析,合理、科學地評價和判斷項目貸款風險程度;

(八)形成評估結論,撰寫評估報告。評估報告由名稱、封面、扉頁、目錄、正文、附表、附圖、附件和封底組成。正文主要陳述項目背景、項目及項目業主概況、組織管理機構、投資計劃、市場分析、效益分析、不確定性分析、結論、建議等內容。特別要對項目實施與否、怎樣實施作出有理有據的論證。評估報告應簡明扼要、有敘有議、全面翔實、規范標準。

第十六條貸款審查。開戶行信貸部門負責人或主管信貸業務的副行長負責初審,報本行行長(經理)審定后,以正式文件向二級分行上報貸款申請報告,并附相關資料。二級分行組織審查并簽署意見后上報省級分行。貸款審查人應對調查人所提供資料的完整性和合規性負責。審查的主要內容包括:

(一)借款申請人與貸款調查人提交的有關原始資料和調查材料是否完整;

(二)調查人對貸款的合規性、安全性、流動性、效益性的調查認定意見是否準確;

(三)調查人提出的貸款額度、期限、利率和貸款方式等意見是否符合有關貸款管理規定;

(四)評估報告、調查報告中所采用數據、資料是否準確,初審提出問題的落實情況等。

第十七條貸款審批。糧食倉儲設施貸款原則上集中由省級分行審批,貸款審批人一般由行長(經授權的副行長)擔任,承擔貸款審批決策的責任。審批行接到貸款審查意見后,應首先由信貸部門或貸款評審委員會(小組)負責對貸款調查、評估和審查內容進行查驗評估,并提交書面查驗評估意見,報貸款審批人。貸款審批人收到查驗評估認可意見后應在總行下達的糧食倉儲設施貸款計劃和授權的范圍內決定貸與不貸、貸多貸少、貸款期限、利率、方式及批次等。

對超出省級分行授權范圍的貸款項目應上報總行審批。具體規定另行制定。

第十八條貸款發放和使用。

(一)簽訂《借款合同》。對已經審批的貸款項目開戶行要與借款人簽訂《借款合同》。《借款合同》應當使用總行統一制定的文本。提供擔保的還應同時簽訂擔保合同;需要登記的應依法辦理有關登記手續;用于質押的動產和權利憑證還應及時交付開戶行占有或保管。

凡本辦法有關規定在《借款合同》文本各條款未提及或不一致的簽訂《借款合同》時借貸雙方應按照本辦法的規定補充約定或更改有關條款。

(二)填寫《借款借據》。根據《借款合同》填寫《借款借據》。

對同一借款人一次性審批、分批次發放的貸款,應分批次簽訂《借款合同》和填寫《借款借據》。

(三)貸款使用。借款人要按照《借款合同》的約定使用倉儲設施貸款,開戶行及信貸人員要按照本辦法第五章的規定進行監督。

第十九條貸款的收回。開戶行應在貸款到期30個工作日之前,書面通知借款人籌措資金,準備按時歸還貸款。貸款到期時,開戶行應及時收回貸款。

第五章信貸監督

第二十條貸款發放后,開戶行應對借款人項目的概算、預算、決算,項目建設工程招標、建設內容、實施進度、運營效益、竣工驗收,貸款資金使用等各環節實施全程信貸監管。

第二十一條資金支取的監督。糧食倉儲設施貸款使用實行報賬制。發放的糧食倉儲設施貸款應與借款人自有資金一并存入借款人在開戶行的存款賬戶,借款人可先支取一定數額的資金,用作項目建設的啟動資金。以后根據項目建設進度和實際支出憑證定期向開戶行報賬,開戶行信貸部門在對其實際支出憑證進行嚴格審查后,核準借款人按核實的支出憑證記載的金額從存款賬戶中支取資金,并通知財務會計部門。

第二十二條資金使用情況的檢查。信貸部門在項目建設過程中要加強對貸款資金使用情況的跟蹤檢查,核實企業實際支出的資金是否符合糧食倉儲設施貸款規定的用途。對違規擠占挪用貸款的要按規定處以加息、停止新貸款和提前收回已發放貸款等信貸制裁。

第二十三條項目的跟蹤監督。開戶行應定期對貸款項目的進展情況進行全面檢查與評價,及時發現、解決和總結貸款項目建設過程中的情況和問題,并將有關情況報告上級行。貸款項目竣工后,開戶行要對貸款項目執行情況和資金使用效益進行總體評價,寫出書面評價報告報上級行。

第二十四條項目檔案管理。貸款項目檔案是在辦理貸款業務和貸款使用過程中形成的,是記錄和反映信貸業務的重要憑據,主要包括借款合同文本、借款人及貸款項目的基本資料、農發行綜合管理資料等。糧食倉儲設施貸款檔案管理要做到分類科學、內容齊全、收集及時、保管完整、管理規范。按照一戶一檔、一項一卷和分級、分類、分區的原則進行管理存放,并按規定及時歸檔。

第二十五條貸款風險管理。建立貸款風險防范和控制機制,確保貸款項目選擇、評估、審查、決策和實施等各環節按規定進行,有效規避貸款風險。

第二十六條農發行及有關責任人違反本辦法,應視情節輕重予以責任追究,構成犯罪的,移交司法部門處理。

第六章附則

第二十七條油脂儲存設施貸款的管理,比照本辦法執行。

第二十八條本辦法同時適用于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業務的其它金融機構對糧食倉儲設施貸款的管理。

篇6

在陜西省檔案館名人庫里,收藏著建國五十余年來各行各業、各條戰線的著名人物檔案。這些文字的、圖片的、音像光碟的、實物的檔案,記錄著他們成長的足跡,記載著精英們對陜西政治經濟方面的貢獻,是歷史的最好考證。黨和政府永遠不會忘記他們,將這些工作、生活中形成的檔案作為國家檔案館館藏的一部分載入史冊,用以存史、資政、育人。

陜西省檔案館名人庫里各類載體的檔案,曾吸引了省內外的檔案界同仁,吸引了上至中央電視臺下至地方報紙的十數家媒體,省上領導賈治邦、袁純清、羅振江、桂中岳、李溪溥、李森桂、范明等現任、離休領導及國家檔案局副局長郭樹銀等都前來視察指導過。在仔細的觀看了名人檔案微型展覽及經過系統分類整理的人物檔案全宗后,他們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和建議。記得有人曾問我:省農業廳廳長史志誠的檔案你們這里有嗎?我當時回答:“有。他僅僅做為廳長的職務是不夠名人標準的。史志誠同志是作為中國農學會副會長、中國畜牧獸醫學會和中國毒理學會副理事長三個國家級學會副職而建立著名人物檔案的。”此殊榮在全國都是罕見的,少有的。

我和我的同事在征集、整理檔案的過程中,通過大量的檔案、資料看到史志誠同志不僅是農業和畜牧業經濟方面的管理者,而且確是一位在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兩個領域都有建樹的學者、專家。他1941年出生于陜西榆林,曾就讀于陜西榆林農業學校獸醫專業和西北農業大學,獲農學碩士學位。1958年參加工作,先后在省農林廳、省畜牧廳、省農牧廳、農業廣播學校和省農業廳等單位工作、任職,現任陜西省人大常委、農業與農村工作委員會副主任。1997年6月,中國工程院副院長盧良恕院士為史志誠題寫的“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相結合,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相結合,為祖國繁榮昌盛創造性地工作。”就是對他最好的贊譽。

為農業發展盡心盡力

確保糧食安全是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最重要的標志。1996年,史志誠被任命為陜西省農業廳廳長,當時面臨的形勢是糧食連續兩年徘徊在200億斤上下,全省人均640斤,低于全國脫貧標準的700斤。面對糧食生產問題,他集中力量采取以推廣地膜小麥和地膜玉米為主要內容的綜合創新增產技術和相應措施,經過三年的努力,1998年全省糧食總產達260億斤,人均720斤,達到陜西糧食總產歷史新高。農業部部長劉江來陜視察時指出:陜西實現糧食自給,豐年有余,就是對全國的貢獻。他對1998年陜西糧食增長幅度之大非常滿意,給予了獎勵。史志誠組織的“小麥地膜覆蓋栽培技術推廣”。還獲2003年農業部豐收計劃一等獎;主持的“確保我省糧食產需平衡的對策研究”,獲得2004年省決策咨詢委員會優秀建議一等獎。

正確導向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理論研究,是我國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變的迫切任務之一。90年代興起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是一種經營方式的變革。對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農業經營方式的轉變,提高農民收入都起到明顯的作用。然而,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提法不夠規范。針對這個問題,史志誠就農業產業化經營問題于1997年11月答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記者黃立新,他認為:農業產業化的提法應當規范為“農業產業化經營”,防止將“產業化”與“現代化”相提并論,更要防止將“產業化”替代“現代化”的傾向。他的研究論文“農業產業化經營若干經濟理論分析”送給國務院農業研究中心楊雍哲主任并發表在農業部《農村經濟文稿》1997年第8期上,引起有關部門重視。之后在1998年召開的黨的十五屆中央委員會江總書記的報告中將農業產業化明確規范為“農業產業化經營”。

警惕有害有毒生物入侵是我國加入WTO面臨的新問題。2001年在長春召開的中國科學年會上,史志誠發表了“加強有毒有害植物的研究與防治”論文。新華社記者王永康采訪后在“國內動態清樣”發表專家建議指出,隨著我國加入WTO后農產品進口、人員貨物往來增加,來自國外的有毒有害物質的威脅就會大大增加,我國應加強對有害生物風險分析(PRA)的研究,為防止有害植物入侵提供科學依據。副總理11月19日批示農業部,杜青林部長批示農業部、中國作物協會在中國農科院召開座談會,聽取了史志誠和有關專家的匯報,寫了“關于迅速采取措施預防和控制我國外來有害植物的建議”,進一步促成中國毒理學會、農業部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和陜西省科協,于2002年11月在西安聯合召開了“加入WTO與防止有害生物入侵研討會”,來自北京和各地的專家、教授參加了會議,就有關立法、執法,加強海關檢查等措施提出了具體意見和建議。

史志誠同志為推進生態農業建設做了大量基礎性工作。1997年6月根據程安東省長關于如何發揮渭北糧食生產優勢,發展生態農業,再造一個陜西的指示,史志誠同志請示省政府同意,邀請中國工程院副院長盧良恕院士等糧食問題和生態問題專家來我省聯合考察,提出“關于陜北、渭北糧食生產與農業持續發展的報告”送姜春云副總理。姜春云副總理于97年7月6日做了“對情況分析和今后意見值得重視”的批示,并于7月下旬來陜考察,提出“關于陜北地區治理水土流失,建設生態農業的調查報告”,總書記8月5日批示“我寫了一點意見,另頁。”這就是著名的“再造一個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區”的批示。1999年5月史志誠再次邀請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沈國舫院士來陜考察,提出“黃土高原生態環境建設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報告,送國務院領導同志,8月6日,總理來陜視察,史志誠廳長作為陪同人員,在延安親耳聆聽了總理作出的“退耕還林還草”的重大決策。自此一個大規模的全國性的退耕還林還草全面展開。我省連續八年得到國家大力支持,退耕還林還草取得重大進展,不僅穩定了糧食生產,而且使生態環境有了很大改觀。

創立畜產經濟新理論

篇7

關鍵詞:農戶 聯保貸款 成效 風險 對策

農戶聯保貸款是貸款人向居住在同一固定區域、沒有親屬關系、組成聯保小組、相互承擔連帶保證責任的農戶發放的貸款。農戶聯保貸款解決了農戶融資難、擔保難而設立的一種貸款品種,使用于除農戶小額信用和抵(質)押貸款以外和難以落實保證的農戶。農戶聯保貸款實行“個人申請、多戶聯保、責任連帶、分期還款”的管理辦法和“多戶聯保,總額控制,按期還款”的基本原則,為支持農民致富、新農村建設提供了有力的資金保障。

一、取得成效

農戶聯保貸款自2001年中國人民銀行推出以來,以其

獨有的拓寬支農路子,促進農村經濟全面發展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一是擴大了貸款支持面。傳統農業生產費用貸款的發放存在一定局限,農戶小額信用貸款遠遠不能滿足農戶的需要。農戶聯保貸款的推出,正好解決了這一問題,有效擴大了信貸支持面;二是為信用社資金找到出路。隨著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村信用社資金規模不斷擴大,單靠農戶信用、抵押和質押貸款顯得不足,農戶聯保貸款開拓了新的支農新思路;三是減少信貸風險。由于農戶聯保貸款通常采取五戶聯保,小組成員之間相互承擔連帶保證義務,貸款逾期后,可向任何小組成員追索,為到期償還提供保障,大大減小信貸風險;四是有效解決農村融資難。隨著農村產業化結構調整步伐的加快,農戶對資金的需求越來越多,而農戶能夠提供的抵(質)押物品非常缺乏,抵(質)押能力十分有限,農戶聯保貸款既脫離小額信用貸款束縛,又不受制于抵(質)押物的限制;五是強化農村誠實守信意識。由于農戶聯保小組成員之間相互承擔連帶保證責任,成員出現不守信用、不按時還款,其它小組成員負有督促和代替還款義務,能夠有效強化農民誠信意識,促進農村誠信環境建設;六是加快農村產業化結構調整步伐。大量農戶聯保貸款的發放,農民獲得更多的資金支持,擴大了農民就業渠道,增加了農民收入,對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二、存在風險

農戶聯保貸款在解決農村融資難,支持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農村穩定過程方面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但在其推廣中也漸漸顯露出問題和風險。一是信息采集不詳實,更新不及時。由于信息采集階段工作不細,再加上一般農戶怕擔風險,不是親屬關系很難組成一個聯保小組;還有信息維護不及時,信息掌握不準,往往錯過最佳收貸良機;二是為部分信貸員違規提供便利。組建聯保小組之時審查不嚴,給個別別有所圖的信貸員違規放貸提供方便,采取虛假聯保,套取信貸資金的例子舉不勝舉,隨便找幾個農戶身份證復印件,刻幾個名章,就能輕易組建一個或幾個聯保小組,貸到款項;三是給信用社高管違規提供條件。信用社高管主管信貸業務,隨意指名、點貸信貸員違規辦理聯保貸款,套取現金用于經商辦企業的大有人在,甚至屢查不止,屢查屢犯;四是給壘戶、頂名貸款埋下隱患。因為部分信貸員及高管虛假聯保違規放貸和點貸現象的出現,導致了信用社壘戶、頂名等違規貸款處理一批又出現一批的現象屢禁不止,層出不窮;五是聯保小組人員守信意識差。由于農村誠信環境薄弱,逃、廢債務現象較普遍,導致部分聯保小組成員懷有僥幸心理,逃避連帶保證責任現象出現;六是貸款管理存在著漏洞。由于信貸員或高管違規操作,虛假聯保,借據、合同和借款認領登記薄非本人簽名,臨柜人員審查不嚴,礙于面子,沒有認真執行借款人親自認領、簽字制度的規定,給部分違規操作的聯保貸款到期無法收回埋下伏筆。

篇8

隨著農業結構調整的深入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不斷發展,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經濟組織和種養大戶貸款難的問題越來越突出,而農村信貸由于受農戶分散涉及面廣、貸款額度小、農業風險大等多種因素影響,放貸難同樣是一個突出的問題。如何處理好這兩難問題是擺在各級政府面前的一個緊要任務。__區通過依托供銷社組織開展農業擔保體系建設,創新扶農促農的新模式,探索出一條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新途徑。

一、開展農信擔保體系建設的主要經驗做法

__區農信擔保有限公司創建于20__年5月。經__區人民政府批準,由區財政和區供銷總社共同出資建立,8月1日正式注冊成立,公司注冊資本200萬元,其中區財政出資180萬元,占90%,區供銷總社出資20萬元,占10%。區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和區農村經濟發展有限公司分別代表財政與供銷總社為出資股東。

農信擔保公司以服務“三農”和控制風險為重點,建立了一整套適合農村信用特點的規章制度,并依托供銷社大力開展經營業務活動。成立至今,為全區224家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及種養業農戶提供貸款累計擔保249筆1605萬元,擔保涉及糧食、農機、生豬、奶牛、家禽、蔬菜、水產、水果種養殖等種類。據初步測算,農信擔保貸款促使農業產值增長近1.6 億元,助農增收達1000萬元以上。對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增加農民收入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認識統一,定位準確。近年來,國家大力倡導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催生了一批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經濟組織和農民種植養殖大戶,成為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主要載體。隨著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加快,它們對資金依賴程度越來越高、資金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又同樣遇到了資金不足告貸無門的困擾。因此,組建農信擔保公司,是發展效益農業、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客觀要求和迫切需要。

(二)優化結構,規范運作。一是建立貸款擔保業務制度,把好授信對象關。制定了《__區農信擔保有限公司擔保程序》,把授信擔保的范圍界定在:全區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規模種植養殖農戶、農副產品購銷大戶及其他涉農相關企業,重點是農民專業合作社、種養殖大戶。二是建立風險責任與工作業績考核制度,把好調查研究關。三是建立分級審批制度,把好擔保審批關。四是建立反擔保制度,把好防范風險關。通過建立反擔保制度,區農信擔保公司在目前已辦理的249筆授信行為中,有13筆提前償還貸,目前沒有發生一起壞帳。五是建立基層擔保窗口受理制度,把好服務關。農信擔保公司將全區除大陳鎮外其余8個街道劃分為四個服務區塊,使擔保申請受理的覆蓋面達到100%。

(三)謀求合作,協力推動。選擇與__農村信用合作銀行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合作關系,既可推動農信擔保工作,又可幫助農村合作銀行更好開展農村信貸業務,取得雙贏結果。__農村信用合作銀行給予了農信擔保有限公司注冊資本金10倍的放貸擔保權限,由農信擔保公司擔保放貸的款項,一律按國家基準利率下浮10%執行,如出現呆賬、壞賬,損失部分,農信保公司承擔80%,信用社承擔20%。

(四)堅持宗旨,長效扶農。擔保服務收費根據服務對象區別,按擔保額每月0.5‰—1‰收取,真正體現了扶農支農的宗旨。規定農信擔保公司注冊資本金區財政出資部分的收益,全部留存公司轉為風險準備金,另外農信擔保公司從每年的利潤分配中計提10%轉為風險金。目前,__區政府每年由區財政預算中安排10萬元的專項資金建立風險補償基金,確保開展農信擔保這項支農扶農措施不但做得好,又做得長。

二、當前農信擔保體系運行中存在的問題

農信擔保為解決農村融資難的問題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使我區農村融資環境得到了改善。但是,由于創建和運行時間較短,在擔保實踐過程中仍遇到許多方面的問題和困難,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農業貸款騙保現象逐步呈現,擔保資金安全受到威脅。農信擔保公司成立一年多來,在農業貸款申請擔保調查中發現,有8筆貸款126萬元存在騙保嫌疑,被調查人員發現并識破,騙保資金占貸款總額的7.8%。

(二)信用反擔保比例過高,存在擔保安全風險。目前,我區農信擔保公司規定的農業貸款反擔保方式有三種:信用、質押和抵押反擔保。農信擔保公司1609萬元擔保貸款中,其反擔保方式均為自然人為貸款人提供信用反擔保,由于對信用反擔保人的資信狀況缺少全面的了解,對農信擔保資金的安全影響很大。

(三)農信擔保資金規模過小,擔保能力有限。擔保公司注冊資金為200萬元,按照擔保公司與農村合作銀行的協作協議約定,農村信用合作銀行提供的支農貸款總額可達到20__萬元。從20__年8月成立以來,農信擔保公司已經為229家農村經濟組織擔保支農貸款249筆1609萬元,占可貸款總額的80.5%,貸款總額中大部分貸款期限為一年,而全區各類農村經濟組織、種養殖大戶對農業貸款的需求大,擔保難以滿足。

(四)農信擔保公司調查人員缺乏專業性,影響調查報告的質量。目前,農信擔保公司調查人員由2名農村信用合作銀行退休職工和供銷合作社的1名職工組成,對國家農業產業政策、支農資金管理等方面不夠熟悉,提供的擔保調查報告缺少全面分析意見,影響決策。

(五)信用合作銀行配合不夠到位,信用擔保政策大打折扣。我區創建農信擔保公司的時間一年多,在研究農業貸款擔保具體業務中遇到困難,農民反映基層信用合作銀行信貸人員以國家宏觀調控,信貸規模緊縮或其他理由少貸甚至不貸資金,使信用擔保政策落實難以到位。

三、發展農信擔保事業的對策和建議

(一)增加資金投入,擴大擔保規模,增強擔保能力,促進擔保公司的健康發展。在擔保公司現有注冊資金的基礎上,由財政安排資金向擔保公司增加資本金,逐步擴大擔保規模,增強擔保能力,進一步滿足農村融資擔保需求。由于擔保公司是政府創辦的非贏利組織,加上農業貸款額度小

、利率下浮等多種因素,擔保公司的收入有限,對保障擔保公司的正常運行問題,政府應當區別中小企業擔保公司自求平衡的做法,財政安排一定的資金補充運行經費,促進擔保公司的健康發展。 (二)研究制定農村信貸優惠政策,鼓勵銀行將資金更多地投放到農村。由于投資農業見效慢、盈利率低,金融機構不愿意將資金投放到農業領域。為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將資金更多地投放到農村,要盡快研究和制定農村金融優惠政策。提高農村信用貸款額度,滿足農村對資金的需求,特別是要滿足農業企業在農產品收購旺季對資金的季節性需求。對農村貸款實行優惠利率,依照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的基準利率執行下浮的部分,建議政府對金融機構的農業貸款進行財政補貼,使金融機構從農村吸收的資金以多種方式投向農村,做到取之于農、用之于農。

(三)完善反擔保措施,降低擔保風險,保障資金安全。必須在制度上加以規范,在反擔保措施上區別不同情況加以運用,特別是對農業企業貸款擔保,要求企業盡量以質押或抵押方式提供放擔保;對農戶則自由選擇反擔保方式,如果是農民專業合作社社員,對信用反擔保方式要盡量以合作社提供反擔保,降低和防范擔保風險,保障資金安全。

篇9

一、轉基因主糧商業化概況

轉基因主糧主要是通過特殊的生物技術,將主糧(水稻、玉米、小麥、大豆等)中某個基因從生物中分離出來,然后植入另一種生物體內或同種生物的不同品種中,使農作物具有抗病蟲害或抗除草劑的特征。目的是減少農藥和化肥的使用量,提高糧食產量。

轉基因主糧的商業化,是指在取得國家批準后,轉基因主糧從試驗種植發展為商業化種植。表現為在更廣泛的領域內種植,并可進行大范圍的推廣和銷售,從而促進轉基因主糧的普遍化發展。目前世界上廣泛商業化種植的轉基因作物主要為玉米、大豆和棉花。2008年轉基因作物在世界上的主要種植面積見下表: 二、“大豆危機”的國際視角

大豆是主要的油料作物。目前,它是世界上種植最廣泛的主糧,也是對世界影響最大的轉基因作物之一。大豆在中國已有4000多年的種植歷史,中國東北黑土地上生產的大豆品質優良,是中國糧食中的佼佼者。但不足20年,中國由世界上最大的大豆出口國變為最大的大豆進口國,并且近年來進口依賴度不斷提高。從表面上看,造成中國大豆短缺危機的主要原因是,與國外的轉基因大豆相比,生產商不具備成本優勢,且國產的大豆出油率相對較低。同玉米、小麥等其他主糧收益相比,大豆收益相對較少,國內許多農民放棄種植大豆,造成大豆減產,出現了“大豆危機”。但從“南美種大豆、中國用大豆、美國賣大豆”的國際大豆定價機制的特點出發,可以更深層次地分析“大豆危機”產生的原因和影響。

上世紀90年代,美國在阿根廷、巴西等拉美國家推廣轉基因農作物,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轉基因大豆。美國的跨國糧企承諾不僅給這些發展中國家提供轉基因種子和種植技術,甚至負責糧食的收購。于是,阿根廷、巴西開始廣泛種植轉基因大豆,到2004年,阿根廷全國48%的土地被用來種植轉基因大豆。由于轉基因作物不能自然留種,而種子生產又被孟山都等美國公司壟斷,所以拉美國家農民只能向美國公司購買種子。這樣,美國通過“轉基因武器”控制了阿根廷、巴西這兩個拉美大國的農業生產。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顯示,2007年美國、巴西、阿根廷位列世界大豆產量排名的前三位,這三個國家的大豆產量已占到世界總產量的84%,且都為轉基因大豆。

中國是大豆的主要消費國和大豆產品的加工生產國。在1996年至2009年的14年中,中國共進口大豆25328萬噸,大豆油2077萬噸。2004年,跨國巨頭操縱大豆期貨價格,大豆從220美元/噸暴漲到391美元/噸。中國企業在折合人民幣4300元/噸的高價集中購買了300萬噸的美國大豆后,價格卻一路下跌近半,導致國內大豆加工企業由原來的全行業盈利轉變為全行業虧損,其中半數的油脂企業破產。緊接著,有美國投資銀行背景的跨國糧商趁機利用并購、參股、合資等形式,控制了近60%的中國油脂企業。據統計,至2010年,跨國糧商已實際控制中國80%以上的大豆加工能力。

美國之所以“賣大豆”,實際上就是控制世界大豆的生產和加工,取得大豆及大豆加工產品的定價權。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大豆危機”的實質是中國對國內大豆定價權的喪失。而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則是中國大豆產量迅速下滑,生產企業過分依賴國外轉基因大豆的進口,以致相關產業鏈被外資所控制。

三、轉基因主糧商業化的經濟風險分析

對于轉基因食品是否安全,國內外的專家和學者爭論不休,并無定論。但通過對“大豆危機”的分析,則可以明顯看出轉基因主糧商業化存在的經濟風險。

第一,轉基因主糧的優勢存在不確定性和不可逆轉性。種植轉基因作物,主要目的在于提高糧食產量及抗病蟲害,但國內外相關機構的研究報告表明,這種預期收益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且會帶來較大的副作用――由于基因漂移引發的基因污染,即導入轉基因作物內的外源基因可以逃逸到同一物種的非轉基因作物內,污染當地非轉基因品種,乃至造成該農作物基因資源流失。以阿根廷為例,其國內種植的大豆99%為美國孟山都公司提供的轉基因大豆,種植多年后,即使農民想放棄種植轉基因大豆,也很難找到原產地的非轉基因大豆種子。

第二,轉基因主糧中含有大量國外公司的技術專利。使用國外公司的專利不但要繳納大量的專利使用費,而且對國外育種技術的依賴,會影響糧食生產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在拉美,美國公司不提供育種技術,只提供種子,使其成為作物的唯一種源,這樣,不但賺取了轉基因作物大部分的利潤,而且從根本上控制了拉美等國的糧食生產。綠色和平組織的調查報告指出,任何一種轉基因水稻品種都牽扯到不止一項專利,例如轉基因bt作物被跨國生物技術公司壟斷的專利就多達29項。中國會不會掉入國外公司的轉基因專利陷阱中,著實令人擔憂。

第三,轉基因帶來的“拉美化”風險。從科學發展觀的角度看,“拉美化”主要是指拉美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的不協調。其中,經濟方面的“拉美化”,表現為外資對東道國經濟進行控制或東道國經濟對外資的過度依賴。“大豆危機”使中國大豆加工企業淪陷,并被外資控制,可能是中國“拉美化”最明顯的產業。中國是水稻、小麥等糧食的生產大國,雖然在國際市場上有一定的定價優勢,但對期貨定價機制的影響力非常弱。而邦吉、嘉吉、豐益國際等實力雄厚的國際糧商,一直窺探中國糧食生產加工企業,企圖更深層次地滲透和控制中國的糧食生產。

從拉美農業生產被外資所控制,以及中國的大豆加工產業陷入危機的實例可以看出,轉基因作物是跨國糧商擴張的主力武器:先推廣轉基因作物,然后通過技術壟斷和種源控制等手段影響該農作物的種植,從而獲得該農作物的定價權,并控制其下游的加工產業。中國有13億多人口,任何跨國企業都會垂涎這個龐大的市場。但水稻和小麥等主糧與其他產品不同,它直接關系到國家的穩定和民眾的生存,如果被外資控制,其后果就不像“大豆危機”一般,僅僅是定價權喪失那么簡單。

就如同經濟全球化是一柄雙刃劍一樣,轉基因作物也有它的兩面性,一面是收益,一面是風險。通過分析可以知道,轉基因大豆給它的種植國(巴西、阿根廷等國)和它的加工使用國(中國)帶來的并不是豐厚的利潤,而是本國農業生產自主性的喪失,以及大豆定價權的丟失和大豆加工產業的逐漸淪陷。

透過“大豆危機”,可以得知,轉基因主糧商業化的經濟風險集中體現在它的不可控性上,具體體現在轉基因主糧優勢的不確定性、國內育種技術的不獨立,以及外資對相關糧食加工產業的滲透和控制等方面。

篇10

關鍵詞:退耕還林 風險 對策 機制

1、退耕還林戰略實施的風險分析

1.1退耕問題

農民普遍贊成將陡坡耕地退耕還林,因為陡坡耕地的土層瘠薄、產量低、耕作難度大,退耕符合他們的意愿。農民意見較大的是將25度坡度以下的二等地甚至一等地退耕,這影響到他們的口糧和收入,而有的村應該退耕的坡耕地有限,村里為完成任務就行政命令農民超標準退耕。

1.2還林問題

還林是退耕的目的,包括還生態公益林和商品林。從調查報告看,各地還生態公益林的面積少,還商品林的面積多,其中經濟林木又占多數;這偏離了退耕還林政策要求的以生態林為主的方向。并且,國家、農民和地方政府、林管部門在林種選擇和營林決策的問題上分歧嚴重。

1.3種苗問題

由于退耕還林面積大,地方政府和林管部門在種苗的品種、質量和數量上常準備不足,往往不能滿足農民在退耕還林中對種苗的需求,且農民在種苗選擇、苗價決定上沒有發言權。

1.4補助問題

從目前的補助強度看,不少農民認為國家的補助標準和補助年限、數量都不夠,應該再延長幾年和增加適當的現金。同時,補助的糧食陳糧較多,質量是個問題。

1.5配套措施

有些地方政府因財力有限,缺乏配套資金,因而在退耕還林中投入不足和相關服務跟不上,不能真正落實各項配套措施,如水利設施修建,種苗、補助糧等及時調運供應;農民種植結構調整的技術服務和市場服務等。正是因為存在著的這些問題,退耕還林也就存在著風險,盡管這種風險有時很小。

歸納起來,主要有:退耕還林最直接的影響是耕地面積的減少,而耕地的減少必然會影響到糧食生產和糧食安全;退耕還林對農民收入的影響,由于退耕以后,耕地的減少,導致種植業和畜牧業收入減少;退耕還林對地方財政收入的影響,這主要體現在對農民相關稅費的減免以及地方產業結構的調整所造成的負面影響;退耕地造林難成規模,退耕地一家一戶造林,面積分散小塊,難以形成規模,也不便于后期加強管護,易被牲畜踐踏破壞,給工程建設質量造成一定的影響;退耕還林中荒山造林積極性不高,由于荒山造林補助低,群眾認為/劃不來,因此,存在重退耕地輕荒山造林的現象,致使部分荒山造林質量較差。當然,這些風險的產生,是因為退耕還林過程中,存在著如下一些風險因素,即:退耕還林實施成本、退耕還林政策與技術支持、退耕還林實施進度以及退耕還林的實施標準。對于實施標準提高、或實施成本超支、或政策與技術支持困難、或實施進度延遲;都有可能導致退耕還林項目被迫終止。

2、防范風險的對策建議

2.1加大補償額度,建立長期穩定合理的生態補償機制

首先,要認真落實國家已出臺的有關政策,對列入國家確定退耕還林的試點退耕農戶按規定補助標準并及時兌現,用政策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對前幾年進行荒山綠化已產生生態效益的單位或個人,研究制定合理的補助辦法,使其得到應有的回報。其次,退耕還林要真正實現退得下、穩得住、不反彈的目標,必須加大對退耕還林地區的地方政府和農民補償額度,并建立長期穩定合理的生態補償機制。中央政府應增加補償地方政府退耕還林的執行費用,切實減輕地方政府財政負擔,加大中央對退耕還林地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并且逐步使其制度化,以支持退耕還林地區基本口糧田建設、發展后續產業、農村能源建設等工作的開展。針對退耕還林地區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大的現實,實施國家宏觀調控下的有彈性的現金和糧食補貼政策,以提高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績效。增加退耕農戶種苗補助,并適當補貼林木管護費,實施林業分類經營,對生態林進行長期補貼。

2.2創新退耕還林的競爭激勵、質量監督等長效機制

首先,創新競爭機制。在造林工程實施中,除由單位個人承包項目外,還可在縣、鄉以育苗大戶為主體,組建專業造林公司。對大的綠化工程可實行公開招標,由有關單位、農戶和專業公司競爭承包。通過引入競爭機制,增添活力,提高工程建設進度和效益,降低成本。其次,創新質量監督機制。為解決退耕還林工作中的技術問題,各級政府要不斷完善科技服務體系,把科技支持貫穿于造林工程實施的全過程。在具體工作中,可由科技人員對其實行技術承包,負責技術指導和服務,加強全過程監督,確保工程質量。

第三,創新有償運作機制。應在建立退耕還林項目工程法人制度的基礎上,允許地方政府和林業部門通過對項目工程法人提供規劃設計、苗木供應、檢查驗收等,開展一些專業化有償服務,解決地方政府和林業部門工作經費困難問題。

2.3加強科技支撐,實現退耕還林由數量向質量轉變

要實現由盲目植樹向科學造林轉變。今后的退耕還林工作應把質量放在首位,合理規劃,加強種植技術指導,在政策許可范圍內,合理安排林種和樹種結構。要充分利用鄉土樹種,因地制宜營造混交林和抗旱性較強的樹種,堅持喬、灌、草、帶、片、網相結合,多林種、多樹種結合,提高造林成活率和木材質量。另一方面要積極推廣科學技術,大力引進和發展林木新品種,實現苗木生產基地化、規模化,全面推廣容器育苗抗旱造林技術。采用保水劑、吸水劑、ABT生根粉等實用技術,實行科學育苗,要科學管護,做到保栽、保活、保成林。由單一造林種草向綜合性生態環境轉變。以營造生態林為重點,以大流域為依托,小流域為單元,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做到預防、治理、開發并重,建立良性循環的生態環境。

3、結論

退耕還林實際上是一種土地利用格局的變化過程,盡管國家給與了相應的補償,但現有的退耕還林生態補償只是一種森林的管護費用,沒有反映生態的服務功能和生態的真實價值,退耕還林補償結束后,許多農民沒有找到替代生計,這些都可能成為今后復墾的潛在威脅。因此,充分認識退耕還林存在的風險,重視退耕還林過程中產生的政策偏差和技術偏差尤其重要。

參考文獻:

[1]何學松,陸遷,賈蕊.退耕還林的風險與對策探析[J].林業經濟問題, 2006,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