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人的經典語句范文

時間:2023-04-09 21:11: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鼓勵人的經典語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鼓勵人的經典語句

篇1

1.天再高又怎樣,踮起腳尖就更接近陽光。

2.微笑擁抱每一天,做像向日葵般溫暖的女子。

3.別小看任何人,越不起眼的人.往往會做些讓人想不到的事。

4.沒有傘的孩子必須努力奔跑!

5.我們什么都沒有,唯一的本錢就是青春。夢想讓我與眾不同,奮斗讓我改變命運!

6.你不勇敢,沒人替你堅強。

7.自信的生命最美麗!

8.學會寬容,要有一顆寬容的愛心!

9.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

10.相信夢想是價值的源泉,相信眼光決定未來的一切,相信成功的信念比成功本身更重要,相信人生有挫折沒有失敗,相信生命的質量來自決不妥協的信念。

11.如果心胸不似海,又怎能有海一樣的事業。

12.命運如同手中的掌紋,無論多曲折,終掌握在自己手中。

13.Keep on going Never give up.

14.只做第一個我,不做第二個誰。

15.只有經歷過地獄般的折磨,才有征服天堂的力量。只有流過血的手指才能彈出世間的絕唱。

16.窮則思變,差則思勤!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

17.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

18.帶著感恩的心啟程,學會愛,愛父母,愛自己,愛朋友,愛他人

19.用愛生活,你會使自己幸福!用愛工作,你會使很多人幸福!

20.流過淚的眼睛更明亮,滴過血的心靈更堅強!

21.當世界給草籽重壓時,它總會用自己的方法破土而出。

2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3.我們可以失望,但不能盲目。

24.自己選擇的路、跪著也要把它走完。

25.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

26.原以為“得不到”和“已失去”是最珍貴的,可…原來把握眼前才是最重要的。

27.我不去想是否能夠成功,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

28.我走得很慢! 但我從不后退!!!

29.這個社會是存在不公平的,不要抱怨,因為沒有用!人總是在反省中進步的!

30.不要輕易用過去來衡量生活的幸與不幸!每個人的生命都是可以綻放美麗的~只要你珍惜。

31.沒有創造的生活不能算生活,只能算活著。

32.志在山頂的人,不會貪念山腰的風景…

33.Where there is life,there is hope!

34.生活不是等待風暴過去,而是學會在雨中翩翩起舞。

35.你可以很有個性,但某些時候請收斂。

36.快樂不是因為得到的多而是因為計較的少!

37.待人對事不要太計較,如果太計較就會有悔恨!

38.把艱辛的勞作看作是生命的必然,即使沒有收獲的希望也心平氣和的繼續。

39.前有阻礙,奮力把它沖開,運用炙熱的激情,轉動心中的期待,血在澎湃,吃苦流汗算什么。

40.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41.善待他人,體諒他人,熱愛生命,努力生活。

42.豈能盡人如意,但求無愧于心!

43.朋友是路,家是樹。別迷路,靠靠樹。

44.家和萬事興!

45.性格決定命運,選擇改變人生。

46.永遠要尋找比自己更積極的人,比自己更積極的環境。

47.一份耕耘一份收獲,未必;九份耕耘一份收獲,一定。

48.人既不是天使,又不是禽獸;但不幸就在于想表現為天使的人卻表現為禽獸。

49.The most perfect human being is the one who most thoroughly addresses himself to the activity of his best powers !

50.如果要后退,上帝就會在我們的后腦長雙眼睛了…

51.生存是人類第一要務,而快樂卻是生存的唯一原則。快樂是一個人心靈和精神所表現出來的滿足,是最最純潔和高尚的享受。

52.Be yourself,and be the person you help to be.(做你自己想要做的那種人)

53.想要逃避總有借口,想要成功總有方法!

54.對的,堅持;錯的,放棄!

55.實力加自信就是一把堅韌不摧的利劍也是通往成功的船票實力決定成敗。

56.老虎不發威他就一只病貓!發威了他就是王者!所以人人都可以是王者但同時也可能是病貓,關鍵在于你自己的選折!

57.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遠。

58.認真做人,踏實做事!

59.人生最大的失敗,就是放棄。

60.嘴里說的人生,就是自己以后的人生。

61.拿的起,放得下。凡事別勉強!

62.一個真正的將軍是拼出來的。

63.有目標的人生才有方向有規劃的人生才更精彩。

64.這一秒不放棄,下一秒就有希望!堅持下去才可能成功!

65.幸福和幸運是需要代價的,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66.付出不一定有收獲,努力了就值得了。

67.好多人做不好自己,是因為總想著做別人!

68.從不奢求生活能給予我最好的,只是執著于尋求最適合我的!

69.博學、正直、誠信!

70.寧愿跑起來被拌倒無數次,也不愿規規矩矩走一輩子。就算跌倒也要豪邁的笑。

71.不要生氣要爭氣,不要看破要突破,不要嫉妒要欣賞,不要托延要積極,不要心動要行動。

72.沒有不老的誓言,沒有不變的承諾,踏上旅途,義無反顧!

73.選山攀崖!量力而為!

74.態度決定一切,實力捍衛尊嚴!人要經得起誘惑耐得住寂寞!

75.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

76.牢記所得到的,忘記所付出的。

篇2

關鍵詞: 《圣經》 英語諺語 影響

圣經是基督教的靈魂,是西方文化和思想道德的基石,《圣經》對人類的影響尤其對西方各國的影響之大是無法估量的。王佐良先生說:“《圣經》是西方文化的精髓,它對西方文化的影響超過任何一部作品。”[1]數百年來,隨著《圣經》內容的廣泛傳播,很多源自《圣經》的諺語也在人民群眾中廣為流傳。

諺語是“流傳于民間的簡練通俗而富有意義的語句”[2]。諺語是一個民族語言和文化的高度濃縮,是一定社會價值觀的體現。英語諺語是英語語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來自《圣經》的英語諺語更是英語語言非常重要的一章。它們以樸實簡明的語言闡述深刻的哲理,給人以智慧和如何修身處事的道理。現在就讓我們截取其中的若干諺語來窺一斑而知全貌。

1.關于言行

基督教清楚地告訴人們,“原罪”是由始祖亞當傳下來的。自亞當以后,人一出生就帶有“原罪”,人性本惡。但人性卻可以通過教化、扶植和培養,向善轉化。所以西方人不斷地懺悔自己的言行,不斷改變惡的本性,努力超越現世。因此英語中有大量來自《圣經》、鼓勵人們行善、竭盡全力工作的諺語。如:

While we have the opportunity,let us do good to all men.(Galatians 6:10)

無論什么時候,一有機會,就當向眾人行善。(《加拉太書》6:10)

Whatsoever your hand finds to do,do it with your might.(Ecclesiastes 9:10)

凡要做的事,就要努力去做。(《傳道書》9:10)

2.關于家庭

《圣經?創世紀》中寫道:“The Lord God said:‘It is not good for the man to be alone,I will make a suitable partner for him.’”上帝認為亞當一個人太孤單,應為他造一個配偶來幫助他,于是上帝就用亞當的一根肋骨創造了夏娃。亞當也說夏娃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基督教認為婚姻是上帝配給的,人們應該珍愛家庭。《圣經》有關家庭的諺語也很多。如:

Have joy of the wife of your youth.(Proverbs 5:18)

要喜歡你年輕時娶的妻。(《箴言》5:18)

If a house is divided against itself,that house can’t stand.(Mark 3:25)

家庭鬧分裂,就會站立不住。(《馬可福音》3:25)

3.關于愛恨

“愛”是《圣經》永恒的主題。《圣經》中蘊藏著深厚的仁愛、寬恕和博愛的基督精神,它告訴人們,有了愛,一切過錯和仇恨都可以化解。有了愛,人就能生活在光明幸福之中。《圣經》中與這方面有關的諺語也是信手拈來。如:

Love your neighbor as yourself.(Luke 10:25)

愛鄰居如同愛自己;愛人如己。(《路加福音》10:25)

Hatred stirs up strife,but love covers all offenses.(Proverbs 10:12)

恨挑起事端,愛能遮掩一切過錯。(《箴言》10:12)

另外,《圣經》還有不少英語諺語,從各個角度告訴人們許多其他的道理。如:

The love of money is the root of all evils.金錢是萬惡之源。(《提摩太前書》)

The sins of fathers are visited upon the Children.祖宗造孽,報應兒孫。(《出埃及記》)

Judge not,and you shall not be judged.不要論別人,免得被人論斷。(《路加福音》)

Wisdom is better than rubies.智慧比珍珠更美。(《箴言》)

It is easier for a camel to go through the eye of a needle,than for a rich man to enter into the kingdom of God.駱駝穿過針眼,比富人進天堂還容易;貪財難成正果。(《馬太福音》)

以上源自《圣經》的諺語只是滄海一粟。這些諺語內容深刻雋永,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Proverbs are the creams of a nation’s thought.(諺語是一國思想的精髓。)[3]了解這些諺語對我們學好英語,較好地了解西方人的思想和行為,更好地理解西方文化都有一定的幫助。

參考文獻:

[1]王佐良.歐洲文化入門[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2:84.

篇3

他不僅提醒人們警惕輿論對個性自由的壓抑,也從另一方面指出個人積極行動的必要性和義務。在密爾的理想中,新聞自由不僅包含一個公共的交流平臺,還包括那些積極發表意見、參與論戰的人,這些人不僅是為自己而戰,同時也是為社會利益而戰。密爾認為“至于說真理永遠戰勝迫害,其實是一個樂觀的偽誤”,只是因為在悠悠歲月中不斷有人把它重新發現,真理才得偶一次幸得逃過迫害。而提出這些當時所謂的“異議”,“這乃是一個人力所能及的對其同胞的重大服務”,對于公認意見有所爭議的人,“我們要感謝他們,要敞開心胸傾聽他們,還要為此而感到營晚,因為有人替我們做了否則我們自己也應當做(只要我們對自己信念的確定性或生命力還有所關心的話)而且做來還要費力得多的事。”

由于我國長期封建專制統治的流弊和個人權利意識的缺乏,我們往往只注意到自由對于反抗 政治 強權的作用,卻忽略了個性自由對于自我 發展 的必要性和對于社會整體進步的義務所在。我們應該看到,個人行為自主原則不僅具有工具的價值,其本身就是有價值的。密爾認為,首先它是個人幸福的根本成分,是個體的特殊性所要求的。其次精神和道德的力量只有在個人不斷的選擇中才能得到鍛煉,所以個人行為自主也是個體和人類的精神成熟和健康發展的條件。133229.CoM再者,個人行為自主也是社會進步和發展的相當主要的成分和永恒的源泉。

在我國目前的政治體制中,最大的困難不在于達到自由的手段,而在于人們一般對于這個目的本身漠不關心。這是最大的悲哀。如果人們普遍地沒有個性,沒有表達自我的迫切愿望,那么言論自由就必定只能成為少數人的奢侈品,決不可能被全社會公認為一項不可剝奪的人權。如果政府鼓勵人們暢所欲言,人們說出的竟是同一個聲音,這樣的社會是多么可悲啊。社會的進步與發展需要有個體性和自由精神的張揚。

所以,防止社會多數運用權力強迫個人的行動,只是保衛自由的消極一面。從積極方面講,還要鼓勵私域中的個人按充分張揚個性而又健康的方式去生活,并提高整個社會對不同生活方式的寬容程度,從而使個人生活沖破狹隘的政治維度,在更為廣闊的生活空間內多元地展開,開拓出人類更為豐富的生活維度。只有這樣,才能一方面防止權力對自由的破壞,另一方面又保衛了個人的活力和創造性,培養出真正全面發展的人,而全面發展的人反過來又成為捍衛自由的戰士。在《論自由》的篇尾,密爾就針對政府是否有必要為了人們的好處而替他們辦事或叫他們辦事提出了反對理由。他的《代議制政府》就是這一主題的進一步闡發:親身參與政府實踐,是個人 教育 的主要階段。

在維護積極的自由、鼓勵個性方面,新聞媒介應該是身先士卒的楷模。作為公民教育的平臺,這所“沒有圍墻的學校”應該積極刊登一些開拓眼界、砥礪思想的材料。同時,它也應當成為公共 論壇 ,承擔討論沖突的功能,鼓勵不同意見的交鋒。

2.激情、理性與寬容——密爾關于自由討論的態度。

在新聞自由的實踐操作層面,密爾在自由討論問題上提出了討論的態度和道德問題。這是容易為人所忽略的,也正是值得新聞界注意的。

密爾對于公眾討論應持有的態度,簡而言之,可用激情公正、寬容三個詞來概括。他說,要是反對者在題目上表現了任何強烈情感,攻擊有力而動聽,從而把對方逼得很緊,那不算是一種觸犯。日㈣相反,要是堅持一種意見,就必須把我們的情感投入其中。當我們真正執著于某種觀點時,我們肯定會憎恨那些持相反觀點的人。他寧愿要這種情緒,也不要冷漠的性情與意見。因為沒有某種情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信念。其次,討論應該遵循理性和公正的原則。下列一些錯誤做法是算得上觸犯的:“似是而非的進行論證、對事實或論據予以壓制、把案情的各項因素舉陳錯誤、或者把反對方面的意見表述錯誤”。還有一般所謂無節制的討論,“那是指謾罵、諷刺、人身攻擊以及諸如此類之事”。他并且特別強調應同等地建議雙方都停止使用它們,甚至應更多地反對得勢意見使用這些手法。最后是寬容。他在論證真理被壓抑時說到“為知識方面的這種平靜所付出的代價卻是犧牲掉人類心靈中的全部道德勇敢性。”這一點源于他對思想討論自由原則的辯護。他并不要求我們必須接受別人的意見,他只要求我們試圖理解與容忍他們。

這樣的討論態度正是目前我們新聞媒體所缺乏的。如果沒有寬容,理性批評和合理責難的條件就會被摧毀。我們可能不贊同、反感甚至嘲笑或輕視別人的意見,也可能帶著激情爭辯、攻擊、拒絕與責難,但我們不能壓制或者傾軋異己意見:因為壓制和傾軋將毀滅善惡,這等于是集體性的道德與理性自殺。新聞報道與評論中不乏飽含強烈愛憎、吸引眼球的語句,但大部分卻是狂歡式的喧囂以及對于“對立人物”(社會公認的)群情激憤的口誅筆伐。而難以見到的是對于嚴肅的公共議題的平等理性的討論,難以見到的是對于思想信念的發自內心的辯護和思想碰撞的鮮活激情的火花。真正富有激情的記者,其激情應該來自于對于信仰理想的忠實追隨,來自對于國家社會的“匹夫有責”,來自對于底層社會的“鐵肩道義”。這樣的激情才能不致使他盲目,不致使他偏激。密爾說對于無節制的討論,“人們只是在對待得勢意見時要限制他們的使用,至于使用他們去對待不得勢的意見,則不僅不見一般的不贊成,而且還會讓使用者博得所謂真摯的熱情和正義的憤怒等類的稱譽。”糾㈣須知,在這樣一種集體無意識中,歧視就獲得了可怕的正當性,比如對馬家爵“殺人魔頭”形象的塑造。這也是媒體所必須警惕的假借公眾輿論實行的“媒介審判”。美國近年來閉庭訴訟案數量的上升也無不出于這一顧慮。

篇4

摘要:中國高校現行的英語教學割裂英語學習和知識擴展,把英語作為純語言現象或純語言知識來分析講解。實際上,語言學習、思維發展和世界認知是三位一體的。語言和思維具有同一性:特定思維及概念用特定語言表達,特定語言表達特定思維與概念;相應地,英語民族的思維與概念通過英語傳遞。英語作為知識擴展工具的大學英語教學策略規避現行策略遭遇的困境,讓學生充分接觸真實的英語語言材料,接觸真實的語言交際現實,接觸真實的原產于英語語境的知識和文化,在交際和知識擴展中提升語言能力、語言交際能力和語言品質,在語言輸入中提升思想交流和知識獲取和傳遞能力。這種策略,從理論上看,是一種最優策略。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策略;工具;思維發展;知識擴展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1610(2014)05-0100-07

教學策略是幫助學習者達成學習目標、提高學習績效與獲取學習策略的方法、措施與技巧的有機結合。教學策略的應然功能是促進進步和學生學習(as promoting achievement and student learning)[1]。教學策略有一般策略(general strategies),也有特殊策略(special strategies)。最優教學策略,是一種特殊教學策略,是幫助大學生最大限度優化學習過程與提高學習績效的系列方法、措施和技巧組合。現行大學英語教學,在幫助學生提高英語學習績效和獲取英語學習策略等方面,效果平平,甚至較差,使得學生在英語學習上花費很多時間,卻收效很低。實際上,現行大學英語教學基本上沒有有效策略,更距最優策略甚遠。因此,筆者和一批教師嘗試創建大學英語教學最優策略,本文是初步理論探索和實踐摸索成果匯報。

一、高校師生對于大學英語教學普遍認識模糊

在高等教育非英語專業教育教學活動中,作為一門或一種課程存在的大學英語,是一個知識領域?還是一種交流工具?問題的答案既顯而易見,又模糊不清。這既是一個簡單問題,又是一個復雜問題;既是一個偽問題,又是一個真問題。然而,高校師生在這一問題上普遍認識模糊。

在高等教育非英語專業教育教學中,在很多情況下,大學英語課程由一門課程、甚至是一個課程群組構成;無論是一門課還是一個課程群組,基本上都建立在一個知識領域上,準確地說,是建立在一個語言學知識領域上。大學英語作為“一門必修的基礎課程”[2]1,實際上,從主體目標和內容看,是一門語言學知識課。教師在課堂上講授語言學及其分支學科知識,講解詞匯理論和概念,講解語法理論與概念,特別是對語法結構項目進行概念分析與系統化處理,往往“將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扼殺在語法概念與語法條條的牢籠里”[3]3。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學知識課,經常被處理成一個多層次的知識系統,包括許許多多子系統或子子系統,其大者可以稱為英語學或英語語言學,中者有英語語音學、語法學、詞匯學等,小者如英語音系學、句法學等。這個多層次系統,可以是少數語言研究人員的專門學問,不應該是非英語專業學生的學習目標,甚至不是絕大多數英語專業學習者的學習目標。《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指出:“高等學校英語專業培養具有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和廣博的文化知識并能熟練地運用英語在外事、教育、經貿、文化、科技、軍事等部門從事翻譯、教學、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復合型英語人才。”[4]因為“社會對外語人才的需求已呈多元化的趨勢,過去那種單一外語專業和基礎技能型的人才已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市場對單純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的需求量正逐漸減小”[5]33,而且“我國每年僅需要少量外語與文學、外語與語言學相結合的專業人才以從事外國文學和語言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而大量需要的則是外語與其他有關學科——如外交、經貿、法律、新聞等——結合的復合型人才”[5]37。因此,“外語專業必須從單科的‘經院式’人才培養模式轉向寬口徑、應用性、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模式。”[5]33

關于大學英語,2007年版《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指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2]1;要“注重培養實際使用語言的技能”[6]。要使學生“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英語課勢必不能開成一門語言知識課,而應該開成一門交流課或交流工具課。實際上,《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已經明確指出:“大學英語課程不僅是一門語言基礎課程,也是拓寬知識、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質教育課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2]5。掌握英語知識或熟悉英語語言學及其分支學科,不等于能用英語進行交際,不止對非英語專業學習者如此,對英語專業學習者也是如此。實際上,很多從事英語專門研究的人的英語交際能力不一定都強,英語交流能力強的人不一定熟悉英語學或英語語言學及其分支學科。語言學、英語語言學及其分支學科的歷史,遠不及英語歷史悠久;第一部由英國人寫成的英語語法巨著,到1972年才問世[7]。在語言學和英語語言學產生之前,已經出現莎士比亞這樣的英語作家。語言是第一性的,語言學是第二性的;語言交流是第一性的,語言知識是第二性的。正因為如此,在英語國家,成年人不需要英語語言學知識,僅用不超過兩千單詞就可以有效交流;在中國,學生認知七八千單詞,具有較為系統的語言或語言學知識,卻仍然不能進行簡單交流。

導致中國大學生英語交際能力差甚至缺失的原因,就是英語被處理成語言學知識課,表現為三個主要特點:一是概念甚至是理論占重要地位;二是講解取代交流,講解語言學概念、詞匯意義、句子意義、篇章結構;三是語言材料漢譯。如此教學,學生腦子里灌滿語言學知識或語言知識,主語、謂語、狀語、主句、從句、系表結構、動賓結構、前綴、后綴、派生、合成、銜接、意譯、直譯……,而相形之下,實際語言輸入量卻極小,輸出量更小。語言能力不是概念或理論能演繹出來的,語言交流能力更不是概念或理論演繹出來的;語言能力和語言交流能力,是實際語言輸入、積累和使用形成的。

二、語言學習、思維發展和世界認知是三位一體的

語言不是孤立的事物。語言學家薩丕爾(Edward Sapir)認為,現實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語言)民族的語言習慣上。語言學家沃爾夫(Benjamin Lee Whorf)認為,人們把世界分解成概念,然后用語言來表達這些概念。語言影響人們的認識與記憶,使人們傾向于用某種方法來看世界;語言決定人們如何體驗周圍的世界,決定人們如何表達自己的體驗。薩丕爾與沃爾夫的這種理論被稱為語言決定論(linguistic determinism)。哲學家維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有句名言:“我的語言的界限意味著我的世界的界限”(The limits of my language mean the limits of my world)[8]。很多學者在探討語言決定論時,引用維特根斯坦這句名言。的確,維特根斯坦和薩丕爾與沃爾夫有一種認知契合:語言和世界具有同一性,語言發展和世界認知具有同一性;語言和思維具有同一性。

語言和思維具有同一性,具體表現是語言和概念密切相關、甚至合一。可以說,概念就是語言,語言就是概念。一個語言民族的概念靠本民族的語言形成,只有用本民族語言才能獲得最準確表達。學習一種語言實際上就是學習這個民族的概念;學習一個民族的概念就是學習這個民族的語言。英語教學,甩掉英語民族的概念,一切努力將是徒勞的;傳授與學習英語民族的概念,甩掉英語,一切努力也是徒勞的。

民族的概念,根植于并且蘊含著民族的文化歷史和思維模式等,而概念表達手段既可以是語匯,又可以是句法。簡單詞表達的概念多為原始概念,即簡單概念和具象概念;復合詞和短語表達的概念是次生概念,相對復雜一些;句法表達的概念更是次生概念,更加復雜,更加抽象。以the Milky Way為例,它和漢語“銀河”指代同一事物,但兩者決不等同。中國文明從某種程度上說是河文明、農耕文明和礦冶文明,因此,河流、金銀、石玉等是漢語中的常用喻體,而河又是一個核心喻體。“金玉滿堂”、“金枝玉葉”、“金口玉言”、“銀輝”、“臥聽銀簧瀉月聲”、“歷史的長河”等是漢語語境有的比喻或類比,它們蘊含著漢語民族文化記憶。而西方文明從某種程度上說,是海文明、游牧文明和乳業文明,因此,乳、馬、路等在西方很多語言中都是常用喻體,甚至是核心喻體。形容某人臉白,漢語說“面似銀盆”,英語說臉“白如乳”(as white as milk);形容某人很壯,漢語說“壯如牛”,英語說“壯如馬”(as strong as a horse);不一而足。漢語語境和英語語境都有特有的比喻或類比,這些特有的比喻或類比蘊含著不同的民族文化記憶。在不同的民族文化記憶的裝備下,見到天上那一星系,漢語民族稱為“銀河”,而英語民族稱為“the Milky Way”便成為一種文化的必然和自然。再以日常寒暄為例,漢語語境中人們說“久仰,久仰”,英語語境中人們說“很高興見到你”(Very pleased/glad to see you)。又以日常恭維為例,漢語語境中受恭維者說“哪里,哪里!”,英語語境中受恭維者說“謝謝你美言!”(Thank you for your compliment!)或“我被恭維了”(I’m flattered)。這種日常交流差別,源自深層文化差別,限于篇幅,本文不詳論。

現在的英語教和學,在處理語匯時,往往注重羅列式提供或記誦每個詞或短語的“漢語意義”,而所謂“漢語意義”實際上只是相同或相近事物的漢語指稱,或相同或相近場合的漢語表達法,或特定場合的可能的漢語翻譯。教師和學生的精力絕大部分投放在英語和漢語語匯、句子、甚至語篇的等式建立上,(教師)講述和(學生)背誦數不清的孤立的和零散的等式:the Milky Way,銀河;as strong as a horse,壯如牛;Glad to see you,久仰,久仰;……。其實任何英語語匯都沒有“漢語意義”,它們的原生意義和轉化意義都根植在英語話語語境和英語文化語境之中。意義就是話語語境和文化語境,話語語境與文化語境確定意義。講授和記誦英語語匯的“漢語意義”,是抽空和否定它們的真正的原始意義和轉化意義;抽空意義,便抽空語言本身,并最終導致英語教學費時低效。

對于個人或群體,語言學習、思維發展和世界認知及知識擴展是三位一體的。母語習得是如此,第二語言習得也是如此,外語學習也是如此。知識傳遞的工具有很多種;從語言的角度看,有非語言工具,有語言工具。相應地,知識獲取的工具也有很多種,從語言的角度看,也有非語言工具,有語言工具。“知識通常以概念、判斷、推理、假說、預見等思維形式和范疇體系表現自身的存在”[9],用語言工具傳遞知識,就是用語言傳達概念、判斷、推理、假說、預見等思維形式和范疇體系;而概念、判斷、推理、假說、預見等思維形式和范疇體系也主要通過語言傳達,特別是通過知識原產語言傳遞。相應地,用語言工具獲取知識就是以語言為中介獲取概念、判斷、推理、假說、預見等思維形式和范疇體系,為避免或減少誤讀,最有效語言工具是原產語言。西方翻譯界有句名言:“翻譯即謀殺。”這句話的確揭示某種真理。甲語言產出的知識(產品),一旦轉換成乙語言表達,就被謀殺、被損傷。只有用原產語言傳遞與獲取的知識才是原汁原味的,等值等效的翻譯永遠是空想。

語言教與學本身應該是語言交流,包括一般信息交流和特別信息交流。前者是一般意念或知識交流,是日常交際;后者是特殊意念或知識交流,是專業交流或業務交流。教育本身就是交流,就是信息交流(transfer of information),是包括消息、思想、知識、策略等(messages, ideas, knowledge, strategies, etc.)的信息交流[10]。英語教與學,作為語言交流,著力點應在于促使學生在交流中學習英語,在英語學習過程中交流。交流,起點是日常交際,再進一步是社會交往,更高的和更重要的是專業交流或業務交流,并使英語成為學生知識擴展工具。只有在英語學習中進行交流與擴展知識,在交流與知識擴展中學習英語,才能使英語學習者具備良好的英語語言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與用英語直接獲取與傳達知識的能力。

三、中國高校現行大學英語教學割裂語言學習和知識擴展

中國高等教育非英語專業教育教學中,英語課程教學通常把英語學習與知識擴展割裂開來:教師把英語作為純語言現象或純語言知識來考察描述和分析講解,講授大量關于語言的知識(knowledge about the language);學生學習英語時將鮮活的語言分解為孤立的、零散的語匯和語言學概念,如主語、謂語、動名詞、現在分詞、過去分詞等。除了語言學知識外,英語課程基本上是空心課程[11],教材語言材料可能包涵或夾帶零散的(非語言學)知識點,而在教學過程中,這些知識點往往被無意或有意地忽略和抽空。在實際的教與學中,英語不是信息交流工具;學生學習英語十幾年,仍然不能用它來擴展知識。獲取境外信息或知識產品,他們采用的唯一語言工具是漢語,即使知識產品的原產語言是英語;也就是說,他們習慣于或只能閱讀漢語譯本,習慣于或只能通過被謀殺傷害的翻譯文本獲取失真的、殘缺的、甚至被扭曲得面目全非的知識產品。本文擬以曼昆(N. Gregory Mankiw)的《經濟學原理》(Principles of Economics)漢譯本中幾個句子為案例,說明這種割裂與謀殺:

(1)哈里·杜魯門(Harry Truman)總統曾經說過,他想找一個獨臂經濟學家。因為當他請他的經濟學家提出建議時,他們總是回答:“一方面……另一方面……”[12]

(2)皮鞋成本:當通貨膨脹鼓勵人們減少貨幣持有量時所浪費的資源。[13]

例(1)令人費解。杜魯門總統為什么要找“一個獨臂經濟學家”?獨臂或雙臂與經濟學家有什么關聯?有“獨臂經濟學家”,是否還有“雙臂經濟學家”?“獨臂經濟學家”和“雙臂經濟學家”相比有什么優勢?原文卻非常清楚[14]27:

President Harry Truman once said that he wanted to find a one?handed economist. When he asked his economists for advice, they always answered, “On the one hand, ...On the other hand, ...”

原來,杜魯門總統并不是想找一位獨臂經濟學家。On the one hand ...on the other (hand)... 是英語習慣表達法,用來引出兩種不同的、尤其是對立的觀點或意見,或事物的兩種不同面度或效果等。有一種學者對事物做出判斷或發表評論時,喜歡采用這種一分為二的立場,左也對,右也可,或沒有自己的明確的獨特的觀點,或不愿意直陳自己的明確的獨特的觀點,或模棱兩可,或八面玲瓏。杜魯門總統不希望用這種人作經濟顧問,而想要找一位“one?handed economist”,“one?handed”不指“獨臂”,而指觀點明確、立場鮮明、不模棱兩可。

例(2)中,“皮鞋成本”的直接意義是皮鞋產生的成本。在漢語語境中,“皮鞋成本”不可能有其它意義,但后面的解釋卻強行賦予它某種特殊意義;但這特殊意義到底是什么,佶屈聱牙的、生澀費解的解釋基本上未能確定。原文表達十分清楚[14]624:

shoeleather coststhe resources wasted when inflation encourages people to reduce their money holdings.

通貨膨脹時,銀行存款名義利息會隨之上漲,貨幣持在手中容易喪失名義利息而加劇貶值,因此,人們跑銀行存儲貨幣次數增多,跑銀行次數增多,鞋子磨損加快;從而產生 shoeleather costs。Shoeleaher costs顯然不是“皮鞋成本”,而是“鞋皮代價”或“鞋皮成本”,如果用地道的漢語說,應該是“鞋底磨損成本”,因為,漢語用“鞋底都磨破了”或“鞋底都磨穿了”來形容跑路之勞苦。原文解釋中encourage一詞被譯作“鼓勵”,是前文所說英語和漢語詞匯等式建立的典型案例,也是謀殺的典型案例。

上述例子很好地說明語言和思維、語言和概念的同一性。語言與思維方式及概念構造關系緊密,思維方式及概念構造受語言支配,語言表達思維方式及概念構造;特定的語言有特定的思維方式及概念構造,漢語有漢語的,英語有英語的。通過漢語(或漢語譯本)獲取原產于英語的知識產品,不但費事,而且遠離該知識產品的本真面目。因為思維方式不同,英語詞匯只有極少量在漢語中有對等物,大部分在漢語中沒有對等物,還有少量英語詞匯、尤其是新詞匯在漢語中根本沒有對等物。適于用英語表達法表達的概念,是很難用漢語表達的。

英語教學中的割裂和知識傳遞中的謀殺,負面影響極大。首先,它使英語課程淪為空心課程,降低英語教學的績效,制約學習者語言能力和語言交流能力;其次,淪為空心課程的英語課程,搶占學習者公識課程和專業課程的時間和精力,從而削弱公識課程和專業課程的績效。中國高等教育現行的非英語專業培養計劃和課程設置中,外語課占不小比例。這些僅是顯性學時,為通過各種英語考試,英語耗費的時間遠遠大于這個數。實際上,相當多的大學生與研究生幾乎把學習時間主要放在英語課程上。英語課程已經淪為制約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阻礙,甚至淪為制約中國高等教育健康發展的阻礙。

在這種情形下,擺在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可以有兩種選擇:一是廢除英語課程及相關四、六級考試,直接用英語開出部分課程;二是深度改革英語課程教學,優化英語教學策略。前者對于大多數院校是不現實的,后者是較為切實可行的路徑。

四、大學英語教學最優策略是將英語作為知識擴展工具

(一)英語作為知識擴展工具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基本思路

英語課程既要有效提高學習者英語語言能力和英語交流能力,又要有效提升高等教育公識課程和專業課程的績效,以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和推動中國高等教育健康發展,最優策略是將英語作為知識擴展工具,將語言教學與知識教學合一,讓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擴展知識,在擴展知識過程中學習英語,引導學生將英語學習過程與知識擴展過程融為一體,將語言運用能力提升與知識擴展同步進行、整體發展。前面幾節已經舉例分析語言和思維及概念的相關性,分析語言和思維及概念割裂的危害性。本節再舉幾例,簡析將英語作為知識擴展工具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基本思路。

(3)The future isn’tahead of us. It has already happened. [15]1

(4)It is no longer enough to satisfy customers. You must delight them. [15]33

(5) Ideas Every market offering includes a basic idea at its core. Charley Revson of Revlon observed: “In the factory, we make cosmetics; in the store we sell hope.” The buyer of a drill is really buying a hole....[15]5

從純語言的角度看例(3)可能顯得很奇怪:既然是future,怎么會isn’t ahead of us,怎么會has already happened?相對于常規知識、常規思維而言,這個語句自相矛盾,令人不知所云。然而,這個語句正是要傳達一種不同于前人見解的、不同于他人見解的新觀點。這個句子就是觀點。例(4)、例(5)按語言習慣常規思路看也不好理解。商場明明是賣商品,怎么說是賣“希望”?顧客買鉆子,怎么說是買洞?純語言地看,例(5)一樣顯得不合常規知識和常規思維。實際上,這個例子闡釋的是一種新營銷理念和一種理念營銷方式。營銷理念之新,新在超越商品營銷,新在營銷商品的終極效果;終極效果是顧客的希望,顧客懷有并想實現希望,自然而然就會來購買帶來希望的商品。這里語句之新和觀點之新是二位一體的。有效的英語教學,也應該是二位一體的。

現行的大學英語教學中,時常為解釋語法概念而生造句子,為圖解詞匯而生造句子。造出來的句子符合語法規則,或不包含任何有效思想與有效情感,或不符合社會習慣與文化習慣,與思想、語言與文化脫節。與思想脫節、與文化脫節的語匯和句子,在現實交流中不存在,也不能用于現實交流,教師花大量時間講授、學生花大量時間學習現實中不存在、也不能用于現實交流的零散語匯和空心語句,其結果必然是前文討論過的語言和知識兩喪失。在這種情形下,英語學習成為一種苦事,“學生常常訴苦:一苦有想法卻找不到辭句說出;二苦有辭句卻沒東西好說;三苦既無東西又無辭句。”[16]76導致學生三苦的,正是這兩種脫節。

“如果沒有空洞的表達法,沒有脫離表達法的思維,便沒有表達不出的思維成果。”[16]76克服三苦的策略是克服兩脫節,克服兩脫節的策略是將英語作為知識擴展工具,促使學生語言和思維同步發展,使語言與思維“兩者交織,相互制約,相互促進”[16]76。將英語作為知識擴展工具,是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在整個高等教育教學過程中,運用英語、并促使學生通過英語擴展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

需要說明兩點。第一,將英語作為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擴展工具,不是將英語課程分割成基礎英語和專業英語。實際上,實踐已經證明基礎英語是失敗的,更證明專業英語是徹底失敗的。所謂專業英語教學,往往只是使用某種專業領域零散文獻匯編為教學材料,講解一些所謂的專業詞匯,然后做一遍教學材料翻譯。第二,將英語作為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擴展工具,也不是提倡雙語教學。所謂的雙語教學,并不是使用英語來傳遞原產于英語的最新知識產品,而是用漢語或英語重復表述課程內容,從流行雙語教材看,課程講授的知識經常是原產于漢語的知識;雙語課基本上不用英語講解課程內容,也不用漢語講解英語文本特有的內涵及漢語文本和英語文本的內涵差異,只是粗率與粗糙地建立本文第二節批判過的英語和漢語語匯等式和語句等式。

(二)徹底改革中國大學英語教學

將英語作為知識擴展工具,是大學英語教學規避上述困境的有效策略與最優策略。要實施這一策略,大學英語教學方法要進行徹底改革。主要進行三大方面改革。

第一是教材改革。英語教材編選語言材料,要同時具有可讀性與趣味性,具有思想性與教育性,具有經典性與可模仿性[3]5,要包括知識內容與英語文化內容,但不能沉淪為某一國家文化擴張的工具,不能忽視語言材料的文化取向。大學英語教材語言材料的選擇和編排,更要符合語言發展和知識擴展雙重規律。符合語言發展規律,既不能是無序的語言材料的隨意堆集,又不能是按純語言學原則、單純地依據語言現象難度梯級、語言現象覆蓋率和語言概念體系編排的語言材料匯編;而是和知識傳遞相適應的,即從一般知識到復雜知識,從簡單知識到高深知識的知識傳遞文本的有機組織。只有依據語言擴展和知識擴展二位一體原則,依據英語作為知識擴展工具原則,篩選和編輯英語教材語言材料,才能有效促進學生語言、思維和知識同步進展。

第二是教學方式改革。在教學中進行真實的交流,引導學生以真實身份參與實際交流。現行的大學英語教學基本上不包括交流,零星的、配相的課堂交流也只是基于純語言現象的虛擬交流,以至于課堂上教的東西學生用不上,學生要用的東西課堂上學不到。而且由于課堂教學的內容與實際交流及學生自身毫不相關,學生也不感興趣。改革教學方式,就是把大學英語教學過程變成實際交流過程與真實信息傳遞過程;當然,在實際交流過程與真實信息傳遞過程中要注重語言材料的知識性和經典性。杜威(John Dewey)認為“教育是經驗的不斷重組或重構(education is a constant reorganizing or reconstructing or of experience)”[17];實際上,語言教育應該是語言交流經驗的重構或重組。學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習慣、學習興趣、特長愛好、乃至于觀念理想等均有不同,要設法引導學生在交流中展示自我,避免虛擬交流。比方說,以旅游為主題進行交流時,說到名勝古跡,不宜統一要求全體學生帶虛擬外國游客游某個教材預設景觀(如長城,不是每一位學生都到過長城);應該鼓勵學生介紹他們身邊的或他們到過的名勝古跡。只有真實交流才能激發學生交流和表達欲望;只有激發學生交流和表達欲望,才能通過交流學好語言知識和提升交流能力。

第三是教學評估改革。本文中教學評估主要指學生學習業績評估。現行的大學英語課程學生學習業績評估基本上只有課程考試,形式經常是考教分離式全校同年級統一課程測試。統一課程測試,客觀題占絕對主導位置,主觀題占極小比例。無論是客觀題還是主觀題,都是考學生是否理解語言現象,是否能辨別詞匯意義(并根據“意義差別”選擇填空),是否理解句法結構(并根據結構規則選擇填空)。一切考題都是純語言的和純虛擬的(或虛構的),幾乎完全排斥交流的和真實的語言和知識活動;一切考題都定位于單元的和唯一的預設答案或預設選擇,幾乎完全排斥多元的和多樣的語言和知識現實。這種純語言的、純虛擬的單元的和唯一的預設答案或預設選擇,經常是偶然的和武斷的,經常脫離思維實際、知識實際與交流實際。這種考試既限制學生的語言發展,也限制學生的思維發展,限制學生的知識擴展。不僅如此,現行教師教學業績評估幾乎完全依據學生考試成績而不依據學生實際交流能力和知識進步,這進一步促使教師將學生帶離交流的和真實的語言和知識活動,帶離多元的和多樣的語言和知識現實。大學英語學生學習業績評估應該以交流的和真實的語言和(非語言學)知識活動為本位和重心,以多元的和多樣的語言和(非語言學)知識現實為導向和目標,直接以英語作為交流工具和知識擴展工具,考查學生英語交流和交際能力,以及用英語擴展知識的能力。

教材、教學方法和教學評估三項改革三位一體、密不可分;三項改革缺少一項,另外兩項都不可能實施和取得效果。

五、簡短的結語

大學英語教學,以英語作為交際工具和知識擴展工具,讓學生充分接觸真實的英語語言材料,接觸真實的語言交際現實,接觸真實的原產于英語語境的知識和文化,在交際和知識擴展中提升語言能力、語言交際能力和語言品質,在語言輸入中提升思想交流和知識獲取和傳遞能力。這種策略,從理論上看,是一種最優策略。

參考文獻

[1]Kindsvatter, R., et al. Dynamics of Effective Teaching[M].3rd ed. White Plains: Longman Publishers USA, 1996: 290.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S].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3]湖南省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教材編審委員會.英語[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4.

[4]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S].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1.

[5]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關于外語專業面向21世紀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S]//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6]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試行)[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

[7]許國璋.評夸克1985年的語法[M]//許國璋.論語言.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1:344.

[8]Wittgenstein, L. 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M].Trans. Ogden, C. K.[sine loco]:Routledge & Paul Ltd, 1955: 149.

[9]馮契.哲學大辭典[K].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1010.

[10]UNESCO. 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 ISCED 2011[S].[sine loco]:UNESCO, 2012: 7.

[11]馮燕.空心課程論[J].現代大學教育,2006(6):32-37.

[12]曼昆,G.經濟學原理(上)[M].梁小民,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28.

[13]曼昆,G.經濟學原理(下)[M].梁小民,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257.

[14]Mankiw, N. G. Principles of Economics[M].[sine loco]:The Dryden Press, 1998.

[15]Kotler, P. Marketing Management[M].The Millennium Edition.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2000.

[16]張少雄.外語教學TAIYIC原則初探[J].有色金屬高教研究,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