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經濟管理學范文
時間:2023-04-12 08:23:5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現代經濟管理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經濟管理一詞古所未有,然《系辭》所提之“理財”,實與今日經濟管理之義相當。圍繞著理財,《周易》提出了一系列的經濟管理原理,現依次論述如下:
第一,觀象制器的原理。語出《系辭》:“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易經中有的卦名本身就取自器物,如鼎和井等,卦爻辭中更有缶、圭、弧、輿、金車、大車等多種人造器具。《系辭》作者記述了刳木為舟、剡木為輯、斷木為杵等各種工具發明的情況,贊頌這些發明對發展經濟、提高人民生活的重大作用,并明確提出了觀象制器的原則。這一原則的要義在于人類社會要不斷地進步,人類生活要不斷地改善,就必須不斷地創制器物,發明各種器具,而新器具的創制,新產品的發明,需要仿效觀察客觀的物象和事象,需要通過和各種自然現象接觸碰撞來提高發明的智慧,激發創造的靈感。歷史證明,人類社會每一次重大演進,都伴隨著新器物的創制、新產品的發明,而人類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內容的豐富,生活條件的便利,生活質量的提高,特別是經濟的高速發展,生產效率的大幅度增長,都離不開器物的創制改進,特別是新工具新產品的創造發明。時至今日,創制器物、發明工具,仍然是現代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的動源之一,優秀高明的企業家也往往把相當精力甚或主要精力放在新產品的研制開發上,將其作為企業管理的重要環節乃至關鍵一環,日本的松下幸之助,美國的比爾?蓋茨等著名企業家莫不如此。
第二,備物致用的原理。見于《系辭》上傳第十一章:“崇高莫大乎富貴,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這里的圣人主要指創制書契、宮室等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為人類帶來普遍利益的大智慧者、大德者。備物致用是說提前準備好物品,以便需要時予以使用,如防不測之弓矢,防水之堤壩,防地震之設施,戰爭中之預備隊,防火之消防車等皆屬此類。立成器以為天下利,意為制立完好的器具,在社會上普遍推廣使用,以使普天之下獲得利益。這一原則體現了經濟管理中計劃的重要性,辦事要留有余地,對各種情況特別是不測情況的發生要提前有所考慮、有所準備。計劃作為管理職能中最基本的職能之一,其可貴之處即在未雨綢繆,如同《象》強調的“作事謀始”,而不能等情況發生之后臨時抱佛腳。經濟管理中各種預備金之必不可少,其原因亦在于此。
第三,勞民勸相的原理。人類的生產活動、經營活動,雖有單獨進行者,但多為群體性活動,群體性活動少不了分工協作,而分工協作之優劣,特別是協作產生的規模效益之大小,關鍵在于管理者如何進行協調。《井卦?大象》的“勞民勸相”,正是有見于此而提出的重要經濟管理原則。《井卦》上為坎水,下為巽木,有木上有水之象。近年出土之古井底部皆置有四方形木框,亦見井之木上有水,實有所據。井非一人之力所能成,井之利益亦非一人所獨享,造井必須民眾共同勞動,協作互助,始能共成造井之功,同享井之利益。就此而言,井是人類群體性勞作的產物,又是人類經濟生活中利益一致、有福同享的典型體現。君子效法此象,推而廣之,在勞民之時,特別是群體生產活動的過程中,勸勉民眾要同心協力、相互幫助。這一原則實質上屬于現代管理學上的協調原則,彰顯了管理的協調職能,不僅有協調各個個體之間活動的作用,而且有協調個體利益分配和福澤同享的意義,有助于人們認識群體的共同利益,有助于發揮企業的團隊精神和規模效能,在經濟管理,特別是企業管理中,至今仍有其不可低估的價值。
第四,養賢養民的原理。一個好的經濟管理者,不能只管不養,也不能只養不管。養中有管,管中有養,才能更好地管。就此而言,養乃各種管理題中應有之義。《序卦》日:“頤者,養也,不養則不可動。”實際見到頤養對管理的極端重要性,頤卦大象則提出“養賢以及萬民”之說,主張對賢才良士和廣大民眾厚加養育,程頤更由此發揮出養生、養形、養德、養人的四養理念:“動息節宣,以養生也;飲食衣服、以養形也;威儀行義,以養德也;推己及物,以養人也。”一個優秀的企業家,不僅應保證員工的基本生活需要,給予各種人才以優厚的待遇,而且要通過良好的企業文化,使員工養成良好的德性,同時也應注意員工的服飾儀容,使員工和企業保持良好的外部形象,提高企業在社會上知名度、信譽度和美譽度,進而更好地發揮各類人才的作用,更有效地進行管理工作,以達致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
第五,稱物平施的原理。語出《謙?象》:“地中有山,謙。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如何分配財物,是經濟管理中的一個重大問題,因為它涉及到不同群體乃至各個個體的切身利益。《易傳》認為財物分配貴在公平,其前提是對財物有一個全面精確的稱量。既承認不同利益主體的所得差別,不能搞絕對平均主義,也不能由于分配不公而造成貧富懸殊的局面。必要時減損財產過多的一方,增益財產過少的一方,做到大體平衡。這一公平分配的原則,既不是平均而不公,更不是殊差而不平,而是承認差異的大致平衡,是嚴防殊差的基本公平。承認差異方能發揮強者能者的積極性,大體公平方能保證廣大民眾特別是弱者的基本所需。這不僅有助于個體之間以及群體之間的利益協調,也有助于化解不同利益主體之間因分配引起的糾紛或矛盾,增強團體內部或企業內部的凝聚力,調動各個方面的積極性。
第六,施祿及下的原理。見之于《?象》:“澤上于天,央。君子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央卦上兌下乾,兌為澤在上,乾為天而居下。君子仿效此象,應將祿澤施于下級或一般民眾,而不應以高貴的德位自居,貪其所得而不施于下民。這一原則是高度重視民眾利益并予以實施的原則。管理者也往往是位高祿厚者,其中有視不義之財為浮云者,有正確對待財物而合理享用者,其間也有貪財而不厭者,如果貪得無厭而大肆受賄索賄,大肆揮霍浪費,勢必發展至侵吞民眾財產的程度,自然無施祿及下可言。這一原則也是正確處理管理層內部上下級關系的原則,更是管理者與被管理者雙方利益兼得的原則。安于高位,不考慮下屬利益,不懂得施祿及下的管理者,很可能是一個寡頭式的、失于苛刻的管理者,至少不是一個高明的管理者。那些處處為自己打算,置下級和民眾利益于不顧的在上者、管理者,不僅不可能真正搞好經營管理,最終還有可能被民眾所遺棄。正確實施這一原則有助于協調群體內部上下級的關系,有助于上下左右同心同德,攜手并進。
第七,節以制度的原理。語出《節?彖》:“天地節而四時成,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節卦本身有節制、節儉之義,《易傳》由此發揮出節制則有序,無節則失序的理念,認為天地的節制,形成春夏秋冬四季有秩序的更替。要管理好經濟,也必須訂立各種規章制度,有了制度做保障,將制度作為管理、使用財產的客觀依據,就可以不損傷社會財產,也可以不妨害廣大民眾,滿足廣大民眾的基本生活需要,充分發揮民眾創造財富的積極性,保證民眾安心地進行各種生產活動。實踐證明,制定適宜的規章制度,特別是財務財會制度,為經濟管理工作所必需,而不傷財不害民,既是構建經濟制度應遵循的主要原則之一,又是制定和施行經濟制度的基本目標所在。
第八,市場交易的原理。市場管理是經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它不僅與買賣雙方的利益直接相連,而且關系到商品的正常流通甚至整個國計民生。《系辭》最先論述了市場的重要性:“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日中為市意即設立市場要選擇適宜的時間,致天下之民是講市場的主體,聚天下之貨指明了市場的基本特征,交易而退則說明了市場操作的基本方法,交易不僅包括物品與物品的相互交換,更包括物品與貨幣的相互交換,各得其所則指明了市場交易的根本目的。對市場交易原則作如此全面的論述,這在中國文化典籍中屬于首次,在同時的國外文獻中也不多見。特別是各得其所不僅表明市場交易的互利和公平特征,而且蘊涵著所有經濟活動的共同精神,讓市場交易的雙方,甚至經濟活動的各方各得其所應得,各得其所可得,各得其所能得。時至今日,各得其所仍應是整個經濟管理的最終目標,各級各類經濟管理者仍需把各得其所作為自己的價值追求。
第九,至日閉關的原理。見于《復?大象》:“雷在地中,復。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后不省方。”復卦下為坤地,上為震雷,有雷在地中之象。復卦五陰之下一個陽爻,又象征一陽來復之冬至日。一陽初動,萬物將生而未生,故于此時閉塞關卡,商人旅客皆不予放行。閉關自以設關為前提,閉關而商旅不行,同時意味著開關而商旅暢行無阻,在邊關或城門設立關卡,并通過開關與閉關,自覺調節商人旅客的貿易觀光活動,使其與自然時序相順應,中國古代管理商貿活動水平之高,于此可見一斑。
第十,對時育物的原理。語出《無妄?彖》:“天下雷行物與,無妄,先王以茂對時育萬物。”天下雷行,乃震動發生之象,萬物之所賦予皆無有差妄,此時人應積極主動地仿效自然,順合天時,培育萬物,使萬物茂盛生長,各得其宜。如果說對時說明了管理活動順應客觀律則的重要性,那么積極主動地培育萬物,順應時序的變化,按照物產的本有習性,培之育之生之長之,則體現了人在管理萬物中的主觀能動性。理財必先生財,而對時育物正是生財的最佳手段,也是形成生財、理財、用財良性循環,保證經濟管理卓有成效、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環節。
篇2
關鍵詞:現代學徒制;班級管理;職業素養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7)02/03C-0108-03
教育部2014年下發《教育部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意見》(教職成〔2014〕9號)指出,通過現代學徒制實現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全過程,提高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然而,在現代學徒制背景下,傳統的班級管理模式已很難適應新的需要,迫切需要進行新的探索。
一、現代學徒制背景下中職學校班級管理及其特點
現代學徒制是將傳統的學徒培訓方式與現代學校教育相結合的一種“學校與企業合作式的職業教育制度。班級管理是教師根據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帶領全班學生,對班級中的各種資源進行計劃、組織、協調、控制,以實現教育目標的組織活動過程。現代學徒制背景下中職學校班級管理是教師根據國家、企業、學校的要求,遵循校企一體,共同育人的理念,通過對班級中的各種資源進行計劃、組織、協調、控制,從而實現中職教育目標的組織活動過程。
現代學徒制背景下中職學校班級管理是以職業能力要求為目標的校企雙主體教育。它的管理模式是雙元教育模式,班主任通過協調兩個管理主體和管理地點――學校、企業,以職業活動作為班級活動的核心,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公關能力、解決矛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創新能力等非認知性職業素質。
現代學徒制背景下中職學校班級管理是體驗式的管理,是被學生實實在在地體驗到、感悟到、領悟到的管理。現代學徒制背景下中職學校班級管理將具體的職業素養置于對學生有意義的班級管理情景之中,通過體驗使學生充分了解班級管理的目的,使學生的基本素養達到企業需求。
二、現代學徒制背景下中職學校班級共同體及其特征
現代學徒制背景下中職學校班級管理根據學校、行業管理制度,結合企業需求,基于技術技能人才成長規律,形成校企雙向互動的班級管理。因此現代學徒制背景下中職學校班級管理教育共同體是以國家、行業、企業、學校管理制度為載體,通過人際溝通、交流、分享各種教育資源建構職業能力,實現職業能力與企業崗位要求零距離對接,達成每個成員全面成長為目的的生產學習型集體。它由班級學生(學徒)和班級管理者(班主任、任課教師、師傅)共同組成。
(一)學生
現代學徒制背景下中職學生是跟企業有一定的約定,以工作為本位的帶薪學習者,他們通過三年工學交替的學習,獲得行業從業資格,成長為合格的員工。因此他們是具有現代特征的學徒,是帶著動機有準備來學習的,學習的目標是使自己的能力達到企業工作崗位職業能力要求。他們獲得職業素養的方法主要不是來自于教師的傳授,而是在完成特定工作任務過程中通過觀察、練習、實踐、交流、反思等獲得的。他們是學習的主動建構者、學習型勞動者。
(二)班主任、任課教師
現代學徒制背景下中職學校班級管理已經由學校單一管理轉變為企業、學校雙元管理,一切班級活動班主任和任課教師都需要與企業、學校一起進行精心的事前設計+細致的過程控制+有效的考評以此達到有效的班級管理。因此班主任、任課教師是班級管理的組織者,也是班級管理的實施者,是將學生基本素養與職業素養、學校管理與企業管理充分融合的班級管理的設計者。他們具有教師、企業管理者雙重身份,他們既具備一定的專業、教育理論知識又具備與生產實踐相關的管理能力,是學生職業成長的引路人。
(三)師傅
現代學徒制背景下,學校即企業、企業即學校;學習即生產、生產即學習。師傅既是企業的勞動者,又是學生實際工作經驗的傳授者和管理者。他們具有企業員工、師傅雙重身份,他們雖然沒有高深的教育理論,但在職業實踐領域工作、掌握最新技術和工藝、熟悉企業生產和管理過程的人員,是企業與學校共同選的企業優秀員工,是學生職業能力與工作崗位零距離對接的建造者。
三、現代學徒制背景下中職學校班級管理
現代學徒制背景下的班級是校企教育的一個基本單位,班級管理是在學校、企業共同領導下進行的,一方面它具有學校屬性,另一方面又具有企業屬性,它是融合學校、企業文化的綜合型班級管理。華東師范大學教授鐘啟泉先生說:“教育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培養人的活動。”現代學徒制背景下中職學校班級管理需要從職業素養需求出發,按照校企共同制定的人才培養方案,在校企共同領導下才能實現班級的有效管理。[1]
(一)班級管理隊伍校企共聘制
班級管理隊伍由學校企業相關人員組成,人員由校企雙方共同協商確定,他們在校企雙方共同領導下進行班級管理工作。他們的人事屬性是校企雙方共同聘用,工作業績是由校企聯合考評,只有這樣,現代學徒制背景下的人才培養方案才能真正得到實施。比如現代學徒制背景下的教學方案一般是實施工學交替,一部分時間在企業接受培訓,學習崗位技能;一部分時間在學校,學習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交替進行。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為了保證班級管理的專業性和連續性,班級管理隊伍必須由一支穩定的校企共聘的人員組成,不因教學地點的變化而變化。因此班級管理隊伍校企共聘制是實現班級有效管理的基礎。
(二)班主任角色領導化
在班級管理隊伍中班主任的地位和作用尤為突出,現代學徒制背景下的班主任工作應該是全面性的,他不光要對班級學生進行管理,同時也要對班級其他管理者進行管理。他的身份是代表校企來管理整個班級所有人工作學習的,既要管理學生的生產學習也要管理其他管理者的生產教學。因為學生需要獲得職業知識、應用技術、社會價值觀和工作規則等與特定職業相關的職業素養,而這些職業素養的養成離不開其他管理者在特定的工作場所對學生的灌輸,比如在實訓教學過程中班主任既要對班級學生進行管理同時也要要求實訓老師將職業道德、關鍵能力等職業素養融入到實訓教學中,通過真實的生產情境管理,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因此班主任角色領導化是實現班級有效管理的保障。
(三)班級管理企業化
嚴格講,現代學徒制背景下中職學校的學生都是企業員工,他們是企業委托學校培訓進而達到企業所需的職業人。但就當前我國中職學生素養而言,他們的身心發展還不健全,需要輔以學校教育,因此現代學徒制背景下的班級管理是企業化的學校管理教育。學生在整個中職期間學習的過程就是逐步適應企業要求的過程,其中班級管理的主要功能就是讓學生逐步適應企業管理,所以班級需要采用企業化的管理模式。比如班級常規管理一般包括對學習活動、日常紀律、環境衛生等的管理,F代學徒制背景下班級常規管理把學習活動與生產活動、日常紀律與工作紀律、環境衛生與工作環境衛生相對應,班級常規管理實施的過程就是學生適應企業管理的過程。因此班級管理企業化是實現班級有效管理的保證。[2]
總之,現代學徒制背景下中職學校班級管理是建立在校企雙元領導下的班級管理,是根據技術技能人才成長規律和工作崗位實際需要實施的班級管理。通過班級管理隊伍校企共聘制、班主任角色領導化、班級管理企業化,確保在教育教學中把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高度融合,有效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等職業素養。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經濟學;管理學;金融學;融合;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0)08-0116-02
1 研究的意義
管理學作為工業革命的產物,在知識經濟時代獲得了與時俱進的長足發展,工業革命催生了經濟學和管理學。在步入知識經濟時代到來的今天,信息革命則促進了經濟學和管理學的現代化,并使金融學從經濟學中獨立出來,使之與經濟學、管理學相并列,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研究三者之間的融合,對于探索我國管理學專業的培養模式有重要意義。
2 經濟學、金融學與管理學的交叉和融合
2.1 經濟學、管理學和金融學融合的脈絡
經濟學、管理學、金融學思想源遠流長,經濟、管理思想最早產生于原始社會末期出現了剩余產品后,如何分配剩余產品以及如何對氏族部落控制,這涉及經濟學和管理學的思想,金融學思想最早產生于金屬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來交換商品,取代了以前的物物交換后,對貨幣的本質認識、職能作用以及貨幣價值的認識都體現了金融學理論的最初思想,以下是經濟學、管理學、金融學思想理論融合的主要脈絡:
第一階段稱為孕育階段,時間是原始社會末期至18世紀工業革命。經濟學方面,即政治經濟學形成階段,政治經濟學誕生之前主要是跟哲學、倫理學、政治學等學科相結合,亞里士多德的《政治論》和《倫理學》多次提到高利貸和貨幣的問題,并對貨幣流通,價值形式和信用的基本理論進行深入的分析,這涉及原始的金融學理論。管理學理論進入早期管理實踐與管理思想階段,人類為了謀求生存和發展自覺地進行著管理活動和管理實踐,其范圍是極其廣泛的,但是人們僅憑經驗去管理,尚未對經驗進行科學的抽象和概括,沒有形成科學的管理理論。
第二階段稱為形成和發展階段,時間是18世紀工業革命至二戰。經濟學方面,重商主義和古典經濟學的興起,后來出現邊際三杰和馬歇爾的微觀經濟學統一。此時,管理學思想理論進入萌芽階段和形成階段,管理理論方面已經進入古典管理理論階段,側重于管理職能、組織方式等方面企業效率問題的研究,對人的心理因素考慮很少或根本不去考慮,代表人物是科學管理之父泰羅、管理理論之父法約爾以及組織理論之父馬克斯•韋伯。同時,亞當•斯密《國富論》中的勞動分工論,融合了經濟學和管理學思想。金融學理論研究的主要問題是貨幣和資本市場,研究的方法是均衡分析法,代表理論是甘末爾的交易方程式、費雪交易方程式和馬歇爾的現金余額方程式等。
第三階段稱為交叉融合階段,時間是二戰后至今。經濟學方面主要是宏觀經濟學,代表人物是凱恩斯,提出“有效需求”的概念,強調國家干預經濟。金融學方面,由于出現滯漲,貨幣主義興起,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假說,以及金融全球化、國際游資和資本市場穩定性分析、金融風險理論和金融安全的分析等。管理學方面,現代管理理論階段主要指行為科學學派及管理理論叢林階段,行為科學學派主要研究個體行為、團體行為與組織行為,重視研究人的心理、行為等對組織目標的影響作用,行為科學的主要成果有梅奧的人際關系理論、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等。當代管理理論主要以戰略管理為主,在動蕩和急劇變化環境下研究企業組織效率與環境關系,重點研究企業如何適應充滿危機和動蕩不斷變化的環境,代表理論是邁克爾波特的產業集群競爭理論、拉普哈拉得的核心競爭力理論和錢皮的流程再造理論等。更加突出的特色是三者的融合特別緊密,比如計量經濟模型分析方法應用到貨幣金融、多因素引入分析豐富貨幣需求理論和貨幣供給理論、儲蓄和投資理論走向成熟、金融市場特別是資本市場理論成為最主要的研究內容。
2.2 經濟學、管理學、金融學思想融合的路徑選擇模式
2.3 經濟學、管理學、金融學理論思想融合的特征
(1)在研究對象方面相融合的特征。經濟學研究的是資源配置效率的問題,而管理學則研究人的工作和組織運作的效率問題,金融學研究的是資金的運作效率和效益最大化問題,所以,從這個方面,經濟學研究的范圍包括了管理學和金融學,是從經濟學分離出來的,管理學和金融學是經濟學的兩個子集,而且從時間上經濟學理論體系也更早出現。
(2)從融合的模式來看,經濟學和金融學至始至終都是相互融合的,但其融合的路徑不同,金融學是在經濟學的胚胎中孕育產生的,也就是經濟學中一個領域的分離,經濟學在工業革命的實踐中,形成了微觀經濟學,側重對商品、價格等生產要素的分析,而金融學側重對貨幣需求和供應等要素的分析,形成宏觀金融學的理論,但是二戰后,經濟學側重市場運行的效率和公平方面的分析,形成宏觀經濟學理論,而金融學側重企業內部的資金融通、金融市場等研究,形成微觀金融學理論,也正是經濟學和金融學融合的路徑不同,更加豐富了經濟學和金融學理論及研究的范圍;管理學理論的形成比較獨立,直到19世紀初期開始,與經濟學、金融學的融合更加密切,經歷了古典管理理論至現代管理理論的轉變,在研究的領域中,側重外部市場的變化和反應,側重效率分析,也與宏觀經濟學、微觀金融學研究的目的是相同的,也為其相互融合提供了基礎,特別是在信息工具應用廣泛的情況下,經濟學、金融學和管理學融合更加緊密。
(3)從融合的內容來看,融合的領域交叉性強,研究的范圍從企業單位到整個國家以及國際領域,同時研究的方法也不同,經濟學和金融學側重均衡分析,而管理學側重實驗分析。經濟學、金融學和管理學融合的內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經濟學、金融學和管理學各學科理論融合緊密,形成了理論體系;另外一個方面就是融合了其他社會科學的理論知識和分析工具,特別是數量分析和統計分析等數學理論的引入,使其更加科學化。
3 中國高等教育商學院管理專業改革的方案及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高校畢業生數量的劇增和綜合素質的降低遠遠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造成這局面歸根結底還是高校的培養模式問題。筆者根據企業對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工作情況的反饋,結合現代企業對經理人的要求,指出工商管理專業教育體系在課程設置、教學方式和培養模式存在很多問題,比如忽視市場發展和需要,忽視實踐能力的培養等。筆者根據國家學科分類將企業管理學科群現有分支學科以及待建分支學科相對地劃分為六組:企業管理學的基礎學科,企業形態管理學科、企業基類管理學科、企業運行環節管理學科、企業細部管理學科、邊緣分支學科。
以上管理學專業課程的分類,有利于理順管理學課程體系的整個脈絡,更好地進行科學的課程設置和安排,同時結合以下四種本科教育改革模式:第一種模式是兩段式模式:“基礎教育+專業教育”的兩段式模式,一、二年級屬基礎課程學習階段,學習本科專業和相關專業的基礎課程。三、四年級屬專業訓練階段,接受較明確的專業訓練。第二種模式是三段式模式:“普通教育+專業教育+臨床教育”的教育模式,該模式在傳統的單一專業教育之上疊加普通教育,最后再適當加強臨床實踐方面的教育。第三種模式是主輔修模式:學生以一個專業作為主修專業,以另一個專業為輔修專業,畢業時取得主修專業的學士學位和輔修專業的結業證書或第二學士學位。第四種模式是本碩連讀模式:選拔學業優秀的學生直接攻讀碩士學位,采用6-7年學制,使專業教育的重心上移,學生畢業時可獲得學士學位和碩士學位。
4 商學院管理學專業培養模式的建議
基于管理學專業課程的分類和本科教育改革的模式,筆者提出幾點管理類人才培養的建議:
第一點是關于課程改革的建議。在管理類專業的課程設置上,應力求讓學生掌握堅實的理論基礎知識,提高管理的各項能力素質,本文從經濟學和金融學的視角研究管理學專業的人才培養問題,所以在設置課程時增加經濟學和金融學課程體系的學習,特別是宏觀微觀經濟學,信息經濟學,以及和經濟學、金融學交叉的學科,比如管理經濟學、公司金融學、管理金融學等學科的學習。同時,還要加強高等數學、運籌學等學科的學習,特別是突變理論、耗散結構理論等理論的出現,為現代管理實踐中的難題提供了科學依據。除此之外,還要加強社會科學和行為科學的學習,比如管理倫理學、管理心理學等行為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學習,這有利于提高管理者的實踐能力。同時,結合市場需求來進行課程設置和改革。
第二點是關于教育模式的建議。本科生的培養模式可以結合上述幾種模式的綜合選擇,特別強調的是本科的第一、第二學年要完成管理學的基礎學科和公共學科的學習,也可以加強跨學科的選課,文科和理科選課的綜合,有利于擴充學科的視野和知識體系,第三學年加強專業課的學習和交叉的邊緣學科的學習,同時要加強現代管理理論思想的學習,第四學年主要是管理學理論的實踐階段和管理學理論知識體系的架構階段,形成自己獨特的管理學知識結構體系。
參考文獻
[1]王寶榮.工商管理專業課程教學法改革的實踐與反思[J].改革與戰略,2004.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學科分類與代碼(GB/13745-92)[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1993:58-60.
[3]王續琨.交叉學科結構論[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社,2003:209-210.
[4]陳清泰.加強企業管理研究與學科建設[J].經濟與管理究,2002,(2):5-7.
[5]郭志文,熊會兵.基于職業生涯導向的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總結報告[R],2004.
[6]顧寶炎,彭志剛.管理學學科建設與教學改革初探[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1998,(2).
[7]王廣謙.20世紀西方貨幣金融理論研究:進展和述評[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4).
篇4
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經濟發展對生態環境所產生的破壞有所加重。在可持續性發展戰略的引導下,社會經濟的發展不得以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為代價。因此,如何正確處理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對應關系,這一問題得到了各方人員的關注與重視。從各行業對能源的需求上來看,林產品以及木材的需求量逐年增加,林業生態建設以及林業產業發展將在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在這一背景之下,林業經濟管理學科必須從管理層面、社會層面、生態層面、環境層面、政策層面,以及理論層面等多個角度入手,在滿足社會各行業領域對林產品以及木材需求的同時,與國家生態安全對林業生態環境的要求相吻合,從而構建一個系統化的林業經濟管理學科體系。在林業經濟管理學科的建設發展中,必須將優勢學科充分凸顯出來,使本學科建設能夠體現世界范圍內相關專業的前沿成果與水平。同時,在學科研究中,需要與社會發展以及經濟結構的實際需求相契合,使本學科能夠在解決國民經濟發展相關重大問題方面發揮作用。
2林業經濟管理學科的發展目標
傳統的林業發展強調實現林業生態的平衡關系,現代意義上的林業發展則將重心放在生態與經濟的和諧共存之上,這一改變反映了人們對經濟發展中客觀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同時也是林業經濟管理學科得以發展的基本框架。在這一理念下,林業經濟管理學科的發展目標主要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林業經濟管理學科需要以我國現階段的林業經濟發展水平為依托,在管理學理論以及經濟學知識的引導下,將國內外有關林業經濟的研究成果以及前沿水平吸收起來,為具有我國特色的林業經濟管理學科體系的建設奠定基礎,同時面向本專業學科研究服務。二是林業經濟管理學科在未來的發展當中,必須全面結合信息化技術與計算機系統,構建以林業經濟管理學科發展為核心的數據庫中心,為林業經濟管理科研活動以及理論研究提供真實、全面、可靠的數據支持,促進林業經濟管理研究科學性水平的提高。三是林業經濟管理學科的發展需要重視現代化計算機技術以及先進數學工具的綜合應用,將林業經濟管理學科的研究重點自傳統的定性分析轉變為定量分析,同時將分析模式自規范性轉變為實證性模式,從而為現代經濟管理學科的現代化發展奠定基礎。四是林業經濟管理學科在研究發展中必須鼓勵并支持研究人員深入林業產業發展的基層,通過基層調查研究的方式,使本學科研究人員掌握林業生產部門當前的發展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將生產需求與科研活動緊密結合起來,為林業產業的發展指明方向。五是林業經濟管理學科的發展需要重視與國外林業經濟學研究成果的交流,在結合我國發展動態與趨勢的前提下,吸收國外有關林業經濟的發展理論與成果,使林業經濟管理學科的內容更加完善。
3結語
篇5
關鍵詞:傳統經濟思想;當代經濟管理;實踐應用
中圖分類號:F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5-00-01
經濟管理是綜合性的應用管理學科,綜合了社會科學以及自然科學的重要管理模式,實踐經驗的總結則是整個管理活動的主要內容。傳統的經濟管理思想對于當代的經濟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且對于當代經濟管理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無論是現代農業還是現代企業,都受到了傳統經濟管理思想的指導。因此分析與研究傳統經濟管理的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同時也是當代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重視的內容。
一、傳統經濟管理思想的應用
企業管理學起源與20世紀初,經過不斷的研究與創新,逐漸形成了管理思想,為人們進行企業的管理提供了一定的參考。在之后的工業管理中,經濟管理才逐漸形成了系統化的理論,由此,傳統經濟管理思想基本形成,經過后人的不斷研究與實踐,一些思想應運而生[1]。因此,企業經濟管理的基礎就是傳統經濟管理學,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形成了現代管理。經濟管理學具有較強的學科特性,因此需要采用科學的方式進行輔助管理,保證管理實踐的有效性。依靠傳統經濟管理思想生成的管理方式與傳統管理的方式相同。因此在實施經濟管理的過程中,要充分的運用傳統的經濟管理思想,實現企業全面發展。
二、傳統經濟管理思想對當代經濟管理的影響
1.傳統經濟管理思想對于農業活動的影響
農業是國民生存的基礎,我國人口眾多,因此就需要將農業的發展作最基本的政策。在我國,小型的村莊城鎮是農業社會的關鍵組成部分,在長期穩定的發展中,就需要將經濟管理作為指導思想,保證農業生產的發展。在實踐過程中,使用經濟管理方法非常重要,在生產中獲得的經驗與理論性的認識要能夠充分的發揮作用。通過一系列的應用于實踐,逐漸尋找出適合農業經濟管理活動的新思想以及新形勢,從而有效的推動農業經濟的發展[2]。農業的生產活動具有循環性,采用自給自足的方式來促進經濟管理的穩定發展,減少因為生產對管理活動造成的影響,促進農業經濟的平衡發展。
2.傳統經濟管理思想對于政治經濟管理產生的影響
對于政府機關來說,在治理國家的過程中需要借助人民的力量,例如財力資源、軍力資源以及人口資源等,而國家政治經濟管理就是從對國家進行有效治理的基礎上實現的。西周時期,“量入為出”的概念對于國家財政方面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量入為出”強調稅收的征集是國家獲取財政收入的關鍵渠道,也是對人民收入進行再次分配的主要形式。在傳統經濟管理思想下,財政收入方面應當開源,在財政支出方面應當節流,有效的增加財政收入的來源,對財政支出進行控制,如此才能夠保證國家擁有重組的資金進行生產與發展。
3.傳統經濟管理思想對于貨幣金融管理產生的影響
金融與貨幣的結合,通常是基于需求以及供給等方面綜合考慮的一種行為活動。在貨幣金融管理中,對于供求關系以及管理活動的研究已經逐漸深入。在傳統的貨幣金融管理中,人們關注的熱點是價格,對于國民來說,官方價格中的傳統觀念是以“谷米為基礎”的形式進行最終定價的[3]。在以往的定價歷史中,農業與商業的重要性就是按照糧食的價格來進行判定的,在古代經濟管理思想中,對于貨幣的管理是一項非常豐富的概念。而在當今社會中,借貸與利息是經濟活動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貨幣的存在也對借貸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在此期間,高利貸的出現也制約了經濟的發展,因此國家應當借助法律法規政策的影響來處理這些問題,保證國民經濟能夠穩定發展。
4.傳統經濟管理思想對于供求活動產生的影響
在經濟活動中,最為典型的就是供求活動。對供求活動進行管理需要對物品分配進行管理、對生產活動進行管理以及對消費活動進行管理。不同的社會分工對于社會經濟的發展來說非常重要,在以往的經濟政策中,在對物品流通進行管理時應當保證供求平衡,如此才能夠保證國民的生活質量。但在對生產活動與物品流通進行管理時,不能單純的依靠模式化管理的形式對經濟活動進行干涉,應當按照實際情況作出正確的決定。一般情況下,放任經濟活動通常是為了提高國民的生活質量,而對經濟活動進行干涉通常是為了保證國家的收入,只有按照實際情況交替使用兩種經濟管理形式,才能夠保證我國物品的生產與流通處于平衡狀態。
5.傳統經濟管理思想對于當代企業經濟管理產生的影響
隨著企業管理學的出現,人們實施的經濟管理活動便逐漸有了科學的參考依據,開始按照科學的管理形式對企業進行管理。在此階段內,各種管理理論均得到了創新與發展。企業的管理理論也開始逐漸由原來的古典理論轉化為科學的理論,并形成了現代管理理論。現代經濟管理的科學性是經過傳統經濟管理思想的升華形成的,20世紀90年代,世界經濟格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信息技術獲得了新的發展空間,這為經濟管理創造了新的發展機遇,同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在傳統經濟管理思想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才能夠不斷的適應社會的需求。
三、結語
綜上所述,傳統的經濟管理思想既有優點也有缺點,在當代經濟環境下,應當對于傳統經濟管理思想中的優點進行整合,從中取得經驗,對傳統經濟管理思想進行傳承,有效的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
參考文獻:
[1]《孫懷玉同志經濟管理思想研究》課題組.經濟管理理論的探索者――孫懷玉同志經濟管理思想研究報告[J].河南機電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04).
篇6
>> 收入分配、產權保護與社會沖突: 現代經濟學視角下的沖突管理與和諧社會構建 和諧社會視角下的收入分配改革 公平收入分配與構建和諧社會 收入與分配 失業與收入分配 收入分配與“中等收入陷阱”辨析 規范收入分配秩序 構建和諧社會 構建和諧社會更應關注收入分配 調整收入分配 構建和諧社會 改善收入分配 構建和諧社會 改善收入分配是構建和諧社會之本 收入分配:困惑與認同 金融發展與收入分配 公平效率與收入分配 金融公平與收入分配 專題三 收入與分配 專題三 收入與分配 《收入與分配》專題復習 專題三 收入與分配 《收入分配與社會公平》教學設計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2013年9月12日。和討論。成為目前我國社會沖突的主要表象之一,也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轉型中對整個社會造成人員傷害和財產損失的重要矛盾。
現代經濟學家對社會沖突的研究已取得很多新的進展。如果單從沖突主體來分類,經濟學家切入社會沖突主要有兩條路徑: 一是國家層面的沖突,如國際沖突、戰爭,包括內戰[12]、種族沖突[3]以及沖突與經濟增長的關系[4],主要在宏觀經濟學領域; 二是個體層面的沖突,如對某些特定社會現象的研究(如犯罪、尋租等),主要在微觀經濟學領域[5]。Hirshleifer將社會沖突現象融入到主流經濟學的研究范式之中,認為沖突經濟學應該與交易經濟學一起,并行構成微觀經濟學的兩大分支: 基于雙方均勢基礎之上的交易與互利行為以及基于單邊優勢基礎之上的斗爭與互害行為[68]。
古典經濟學認為,任何競爭活動必然意味著某種類型的人之間的“利益沖突”,只要沖突行為發生在市場經濟規則內部,那么沖突行為就是“系統中性”(system neutral)或“超系統性”(prosystemic)的[9],如古諾模型、斯塔克伯格模型等在一些基本行為假設如理性和利益最大化的基礎上對競爭、寡頭壟斷和壟斷的策略分析。換言之,古典經濟學家將各種形式的沖突都理解為與“合作行為”或“交易行為”相對應的“沖突行為”。在繼承了這種傳統的現代經濟學文獻中,沖突和社會沖突這兩個概念也經常被交替使用。直觀看來,沖突是一個比社會沖突更為寬泛的概念,對沖突行為的理解也涵蓋了社會沖突,但現代經濟學并不愿意強調其社會性或階級性。這樣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沖突被概念化為與交易、合作等相對應的理人的某種行為,但西方現代經濟學缺乏對轉型國家特有的社會沖突現象的研究,淡化了不平等對社會沖突的影響。概略而論,就是現有的經濟學文獻忽視了轉型國家社會沖突現象中普遍存在的兩個特征: 一是沖突的“群體性”特征,以及由此衍生而出的收入分配性問題; 另一個是沖突的“產權不完全性”特征。
首先,轉型國家的社會沖突更多的是介于國家層面和個體層面之間的中間層面的沖突現象,因此,轉型國家的社會沖突帶有明顯的“群體性”特征,沖突主體是階層而非國家或種族。那么,群體的劃分和由此而致的收入分配問題對沖突的影響就顯得至關重要。雖然Esteban和Ray最新的研究顯示,經濟不平等和兩極分化是社會沖突的重要誘因[1011],但他們研究更多的是種族沖突而非社會階層間的沖突。其次,轉型國家由于技術和制度的不成熟,對產權的保護和相關法律建設滯后也是引起沖突的重要原因。Skaperdas和Syropoulos曾指出,不完全產權的危害之一是造成為獲取有爭議財富而起的沖突行為[12]。由法制網輿情監測中心最新的《2012年研究報告》可以看到,征地強拆成為2012年我國社會秩序不穩定的重要因素,22.2%的與征地強拆相關,但產權保護并未成為現代經濟學理解沖突的主要思路。
針對轉型國家社會沖突的這兩種特征,如何來調節和管理由此引致的沖突行為和現象呢?一個和諧發展的社會必定具有合理、公正、順暢的社會穩定機制。通過完善市場機制與社會機制并構建良好的社會穩定機制來調節和管理社會中的各種沖突行為,應是當前我國政治經濟改革的重要課題之一。
本文試圖以產權保護和收入分配為出發點來討論群體性社會沖突加劇的政治經濟學原因,并在此基礎上為我國在轉型期的社會穩定機制構建建言獻策。基本邏輯描述如下: 隨著經濟制度的重大變革,在社會資源配置從擴散轉變為重新聚集的背景下,整個社會也出現了一個再分層化的過程――貧富分化日益加劇,兩極社會基本形成,社會結構出現多方面的斷裂[13]1。這種社會分層化的擴大與兩極社會的形成無疑為社會沖突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根據社會資本的多少,本文將社會階層分為掌握較多資源的精英階層和較少資源的社會公眾階層; 政府提供不完全的產權保護,即由于法律并未健全,社會公眾的部分私人產品會流入公共領域,而精英階層由于擁有較高的社會資本和其他資源可以很好地保護自己的產品; 于是對于流入公共領域的產品以及本來就在公共領域的公共產品,精英階層和社會公眾通過博弈(投入各自的資源)來重新分配; 分配規則不僅依賴于投入資源的多少,同時也依賴于斗爭的效率,而斗爭的效率取決于相對于社會資本的另一種資源,即人力資本。我們認為,社會公眾中普遍存在一部分社會資本稀缺但自身人力資本較高的“能力型精英”,而這種“能力型精英”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談判的能力或者改變斗爭的方式,從而增加社會公眾的斗爭效率; 反之,這部分人如果在精英集團內部,他們又可以瓦解社會公眾的沖突。如果精英不能很好地吸納社會公眾中的“能力型精英”,則其斗爭效率就會降低,因此,精英就會愿意吸引社會公眾中的部分“能力型精英”來提高自己的斗爭效率,但又不至于因這些能人數量太多而降低自己所分配到的份額,為此,精英必須就如何對社會公眾進行收入分配以安撫社會公眾中的“能力型精英”來進行決策。
二、 模型分析
Hirshleifer首次將描述沖突行為的函數式稱為“沖突的技術”(technologies of conflict)[6],而此函數式后來被經濟學家廣泛采用的名稱則是“斗爭成功函數”(contest success function)。本文借鑒了Hirshleifer的基本分析框架[68],即在一個“投入―沖突”的類生產函數中分析產權保護、收入分配和沖突的問題。當然,根據分析問題的需要,本文對經典理論框架進行了適當改造。
首先,對于沖突主體的分類,通過簡單的兩分法來分出兩個對立的群體顯然是不完善的,但這種兩分法對轉型國家來說又是可以借鑒的。因為轉型國家往往在特殊時期伴隨著財富的重新分配而形成較為明顯的利益集團,而以精英和社會公眾來區分則可以反映出這種利益集團與社會公眾的分歧。
其次,以往的經濟學文獻通常以財富的大小來劃分階層,但筆者認為,在對社會沖突的研究中,財富是沖突的結果,而沖突的過程中起更大作用的是政治權力、身份地位、社會關系網絡等以社會資本形態體現的資源。另一方面,相對于社會資本,人力資本同樣會對沖突產生影響,上文所指的這種人力資本較高的“能力型精英”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談判的能力或者改變斗爭的方式,從而影響斗爭的效率。相對于精英和社會公眾這兩個較為籠統的階層,本文中的“能力型精英”并不是獨立的第三個階層,只是一種影響沖突效率的流動的資源,這種資源精英階層可以用,社會公眾階層也可以用。
最后,只是精英與大眾沖突中的一種可見的比較劇烈的形態,事實上,包括犯罪、輿論爭斗、政策的制定與出臺等在內的各種沖突往往共同組成了整個社會轉型期沖突的真實寫照,但本文以為主要分析對象。
根據上文的均衡分析可以發現,在第二階段,最后均衡的結果取決于R/G的大小,只有在R/G較大時,沖突才會發生。R是標的產品,G是受產權保護的產出,R/G也就是標的產品與受產權保護產品之間的比值。由于G越大,受到產權保護的產品就越多,那么被競爭的產品就越少。因此,若定義G/R為產權保護度,(R-G)/R為可競爭度,那么G/R越大,則可競爭度就越小,G/R越小,則可競爭度就越大。當G/R=1時,產權此時受到完全保護,可競爭度為0。但在現實中政府的產權保護是不完全的,對于社會資本較小的社會公眾來說,其產出會較多地流入可競爭的領域。
雖然本文并未分析產權保護和收入分配兩者之間的直接作用機制,但可以看到,這兩者對于社會沖突的化解存在替代的作用,即一者的不足或可以用另一者的強化來彌補,這就為政策制定者(文中的“能力型精英”)短期內的政策時效打開了空間。當產權保護不夠時,政策制定者可以適當強調收入分配,當收入分配難以進行時,政策制定者就必須加強產權保護。但從長遠看,這兩者得到制度上的支持才是平衡沖突的真正基礎。
四、 產權保護與收入分配: 和諧社會的微觀基礎
從經濟學說史看,社會沖突被視為和不平等現象密切相關的孿生問題。亞當?斯密指出: “一個社會如果不對社會貧富差距加以必要的引導,導致嚴重的社會不平等,那么富人的闊綽,會激怒貧者,貧者的匱乏和嫉妒,會驅使他們侵害富人的財產,從而走上犯罪的道路。”[14]272273阿馬蒂亞?森在介紹他的專著《論經濟不平等》時就將不平等和動亂視為同一而不可分的問題[15]。如何化解沖突、調和,一直是當今整個社會關注的焦點。隨著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的提出,政府越來越關心分配改革問題,蓋因政府同樣認識到了不平等對社會沖突的重要影響。
篇7
論文摘要:就高職院校會計與審計專業的人才培養而言,以培養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的、具有較高綜合素質和較強實踐能力的、實務操作,在培養中突出“強實踐、善實務、能創新”的要求,因此,在專業教學中應根據目標進行教學研究、分析。
會計與審計學專業是經濟管理學科的重要組成,其中融合了管理、經濟、法律和會計、審計等各方面的內容,該專業主要培養能在企事業單位、政府部門及社會中介組織中從事會計、審計實務工作的實用性人才。
高職院校作為實用性人才培養基地,當然要承擔為會計與審計系統輸送各種類型的、掌握會計與審計專門知識和能力的人員的重任。事實上,大多數高職院校都在為如何培養合格的會計與審計人才進行積極探索。根據現在社會經濟活動中的對會計與審計對象的選擇,對合格會計與審計人才至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評估:一是會計與審計人才總體的合格性,即會計與審計人才在總體數量和總體結構上要滿足不同會計與審計主體對相應會計與審計對象進行審查和評價以有效實現其審計目標的需要,培養的審計人才既要滿足企事業單位、政府審計、內部審計、社會審計三大審計主體不同需要,也要滿足各個重要行業的特定需要。二是會計與審計人才個體的合格性,即會計與審計人才的知識和能力必須滿足財政財務信息真實性、財政財務活動合法性、經濟管理活動有效性的復合性要求,無論是會計、審計人員,都必須掌握相應知識和能力。當前,我國高等職業院校會計與審計人才培養模式難以滿足上述要求,折射出現行高等職業院校培養模式弱點。
針對行業的需要,陜西財經職業技術學院很早就認識到會計與審計教育事業的產品是會計與審計人才,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應服務和服從于經濟建設和會計與審計事業的發展。為此,我院會計與審計學專業不斷研究審計人才需求的變化,并以此調整專業的培養目標和手段,更新教學內容和方法。
一、會計與審計人才的需求
根據國家會計與審計人才的需求預測,會計人才的高層次要求增多,審計機關審計人才,尤其是高級審計人才供求矛盾非常突出。隨著審計業務比重的增加,審計機關產生了新的人才需求。因此,會計與審計學專業立足國家審計,開發特色課程,實施特色教學,樹立專業品牌,近年來該專業先后開發了基礎審計、財務審計、審計電算化等特色課程,與時俱進,重點突出會計與審計實訓。隨著經濟發展、市場競爭激烈和企業制度的建設完善,將有越來越多的企事業單位意識到建立健全內部審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對會計與審計人才的需求也將有明顯增加。據了解,我國大約需要35萬名會計與審計學方面的專業人才,但目前只有執業人員5萬多名,且其中一大半得不到國際機構的認可,人才缺口很大。在未來10年我國需求的15類人才排行榜中,會計與審計學方面的專業人才位居榜首。從歷年的就業情況來看,該專業就業層次較高,并一直保持著較高的就業率。
二、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及我院現況
資料顯示,我省十所高職院校里只有有2所設置審計專業或審計專業方向,有6所設置了會計專業,這只是會計與審計學科的一個分支,而且是設置在管理學專業之下,從2所高職院校會計與審計專業設置來看,對會計與審計人才以培養社會審計人才為主,而這種專業設置,缺乏對政府審計和內部審計專門審計人才培養的功能,會計與審計人才培養不能滿足審計人才總體合格性的要求。
可以推斷,我國高職院校審計人才培養總體結構體現出以下主要特征:一是我國高職院校審計人才培養模式單一,一些高職院校要么沒有會計與審計類專業,要有就是注冊會計師培訓;缺乏所有會計與審計主體人才的培養功能;更加缺乏包括行政事業會計與審計、財政稅務會計與審計、金融保險會計與審計、工程投資會計與審計等所有會計與審計門類人才的培養功能。二是我國會計與審計人才的培養以管理學專業為背景,會計與審計人才的培養中難免受管理學理論、思想、的制約,以管理學為背景的會計與審計人才培養機制,難以培養出既有會計操作技能,又能進行財政財務審計,又有績效、效益審計知識和能力的復合性人才;作為學科來說,也難以形成促進審計與會計以外的其他多學科的交叉和融合的平臺。
三、根據社會對審計人才的需求,調整高校審計人才培養模式
會計與審計專業優勢經過多年建設,會計與審計學專業已經成為我院品牌專業,面對日益激烈的競爭環境,會計與審計學專業劃分為基礎審計、財務審計、績效審計和資產評估四個專業方向,體現了審計學專業結構比較完整和全面的特點,突出了審計本質性的內涵,而省內開設了同類專業的其他院校,大多將其定位在社會審計方面,與之相比較,審計學專業整體架構比較合理。財會知識只能作為審計專業的基礎之一,而不是全部內容,甚至不是其主要內容,現代審計理論要求我們審計專業的教學內容必須在文、史、哲和外語、計算機等基礎課教學前提下,向經、管、法方面延伸。為此,會計與審計教學內容設計也體現了寬口徑、厚基礎、重實用”的原則,強調會計與審計專業人才全面素質的培養,不斷拓寬其知識面,增強其社會適應性,培育其獵取知識的能力、運用知識的能力、調適和創新能力。 培養目標該專業培養具有優良政治素質,具備管理、經濟、法律、會計和審計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能在企業事業單位、政府部門及社會中介組織從事審計會計實務以及教學、科研工作的工商管理學科的高級專門人才。課程設置該專業的課程體系包括基礎會計、財務會計、成本會計、基礎審計、財務審計、績效審計、會計電算化、審計電算化、稅收實務、經濟法、資產評估、公司戰略與風險管理等;也包括一些實踐性教學環節,如暑期社會實踐、會計模擬實習、審計模擬實習、畢業實習等。我院2009年該專業的就業去向包括機關、企事業單位和部隊,其中,在各級機關就業的占總就業人數的10%左右,事業單位占15%,各類企業占55%,金融單位占20%。
四、會計與審計專業的發展展望
1 充分認識管理學在會計與審計學科建設中的地位,管理學是現代審計學發展的重要前提。因此,必須關注管理學發展對會計與審計學的影響,把握會計與審計學科發展的新趨勢。也就是說,要從現代經濟管理的角度而不是從傳統的財務核算、財務監督角度認識會計與審計的重要性,從會計與審計的對象、會計與審計的定位、審計與會計的關系、審計與管理學的關系、審計與經濟學的關系以及審計與法學的關系等等認識現代會計與審計發展的趨勢和方向,特別是要從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學科體系等方面準確把握會計與審計學科同管理學科的聯系和區別。對會計與審計的專業的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
2 在經濟學、管理學學科建設的今天,可以會計與審計學專業建設為核心,帶動其他學科建設。首先,要加強對會計與審計學的基礎理論研究,把握會計與審計學科發展的規律。其次,要加強對會計學與經濟學與審計學、管理學與審計學以及法學與審計學的交叉學科研究,科學把握審計學科發展與其他學科的融合趨勢。這樣,在不會把會計與審計單獨認為成為“大會計學”。
3 按照現代社會需要優化培養方案,為社會培養會計與審計專業人才。首先,要重新設置會計、審計專業作為管理學科的學科共同課程,強化經濟學和管理學、會計學、統計學、管理信息系統等學科基礎科,滿足專業培養對基礎理論的需要。其次,重新確定專業主要課程,滿足培養“一專多能”的綜合性會計與審計人才的需要。為了使學生畢業后能夠盡快勝任會計與審計工作,必須對學生進行執業訓練。在會計與審計教學過程中,要盡可能采用案例教學、模塊教學,這樣就能以點帶面,增加學生對流程、會計、審計程序等的具體認識。同時,在本科教學的后期,可以把學生安排到會計師事務所或大型機構財務部門實習,增加學生的實踐機會,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使學生一畢業就能立即投入實際工作,既保證了會計與審計專業教學的效果,又滿足用人單位的實際需要,是一舉兩得的。
會計與審計專業隨著經濟的發展在,高職院校的會計與審計學科必須建設適應社會發展的人才培養的模式,以培養滿足不同社會需求的高素質的會計與審計人才,為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潘穎.對審計教學的幾點思考[J]Zz66免費論文資源網.
篇8
【關鍵詞】內控制度;建設;全面提升;醫院經營水平
醫院在社會變革的大背景下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其不再是由國家撥款支持扶助的單位。隨著醫療的改革,將醫院推向了市場,使得其成為了自負盈虧的經濟實體,醫院間的市場競爭愈發嚴峻,如何在這激烈的競爭中得以生存成了醫院的根本問題。此外,越來越多的私立民營醫院及中外合資醫院涌入市場中,給競爭本已激烈的醫療市場造成更大的影響。目前,醫院如果把握市場的動態,加強醫院內控制度的建設,從而提高經營水平,成為各大醫院面臨的一大問題。
一、醫院經營管理活動中存在的問題
(一)內控制度不夠重視,且不科學、合理。我國多數醫院對于內部控制制度重視程度不夠,管理方法不科學、合理,無章可循,造成醫院內部控制度基礎不夠。尤其是各大鄉鎮級別醫院,受人員及規模等因素影響,無內部控制管理或者不完善,缺乏嚴謹與科學,醫院幾乎都認為內控控制制度即是醫院的規章制度,但實際中會有各種問題出現,無約束預防機制,不能顧全,影響醫院內控制度實施的效果。
(二)醫院缺乏經濟管理人才。隨著社會與經濟的發展,人們對醫院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但是我國多數醫院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對于經濟管理人重視程度不夠。在挑選人才時未按照標準執行,使得經營管理人才質量差,造成專業技術人員嚴重缺失。由于經營管理人員專業素養較弱,對醫院的所有經濟活動管理力度不夠,致使醫院醫療質量較差,物質消耗又大,影響醫院穩定與長遠發展。
(三)醫院管理手段落后。管理手段落后主要表現在:缺乏相應的管理知識,從業人員專業素養不夠,管理能力弱,嚴重缺乏科學合理的經驗管理知識,實際工作中未全力投入。我國部分醫院管理辦法仍不夠仔細與明確,多數采取行政立法與經濟立法兩種。隨著社會與經濟的發展,這兩種立法已不適合用于醫院經濟管理工作中。
二、加強內控制度全面提升醫院經營管理水平相關舉措
(一)完善內部制度的建設。完善內部制度建設具體內容如下:
1.加強醫院管理制度的建設,提高財務管理水平。保證財務工作規范化、制度化及科學化,制定《貨幣資金管理制度》等29項財務管理方案,編制《預算管理流程圖》《醫院財務管理流程圖》等,為全面提升醫院經濟管理水平奠定基礎。
2.強化內部牽制制度,預防財務風險的發生。嚴格根據內部牽制原則合理設立崗位,并明確各個崗位職責與權限,各部門、員工相互制衡。重新調整科室與各部門間的崗位分工,強化內部監督制約。為了管理更加規范,可采取設立采購中心與資產管理科措施,明確醫院采購中心負責醫院藥物、設備,落實各項制度。強化財產物資保全控制,避免資產流失。醫院可成立專門的資產管理部門,專門負責醫院資產與庫存物資的管理。加強資產處理管理,相關部門定期對申請報廢的資產進行審查,確保資產完整及安全。嚴格限制接近控制,定期清查,銀行存款、現金及有價證券等僅僅限于出納人員經手,非倉管人員不得進入倉庫內,大型醫療設備由專人管理及使用。藥品每兩個月盤查一次,若賬務不符,查明原因并及時上報進行處理。
(二)完善醫院預算體系。醫院預算管理工作中,主要涉及到預算委員會、預算員及財務部,主要負責內容有:起草、檢查、批報、記錄、控制、管理預算執行、定期分析問題、預算年度管理規章制度、嚴格分配預算指標、分配定額制度與調整,制定預算調整方案。醫院需完善各級人員,確保預算準確、無誤。
(三)建立問責制度,提高監督力度。在醫院實施問責制度,提高內部的控制力度。醫院業務的開展主要包含了檢查者、審批者、經辦者及監督者,不同崗位人員權利不同,因而需要相互獨立與制衡。醫院經費管理過程中,嚴格根據審批權與核實權,通過財務與審計、紀檢三個部門組成監督小組,進行檢查與監督,落實內部控制制度,以掌控醫院財政支出情況。
三、小結
綜上所述,醫院實施內部控制制度工作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根據我國社會的發展以及醫療的變革不斷地完善與改進。重視內部控制制度,全面提升醫院經濟管理水平,實現醫院目標,提高醫院市場競爭力,使得醫院可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馬洪滟.充分發揮財會職能作用提高醫院經濟管理水平[J].財經界,2013,16(30):217-217.
[2]姜宏.運用現代經濟管理手段提升醫院管理水平[J].中國經貿,2012,07(2):49-49.
[3]孫云輝.有效落實績效管理執行力,提升醫院經濟管理水平[J].管理學家,2012,14(16):97-97.
[4]稅國保.創新醫院財務管理提升醫院管理水平[J].中國外資(上半月),2013,06(8):164-164.
篇9
關鍵詞:企業經濟 人力資源會計 分析思考
當前經濟環境中,人力資源作為企業所擁有的能夠創造價值的勞動資源的集合,是企業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市場機制下的現代企業中,人力資源作為特定資產具有價值特征。人力資源會計就是針對企業人力資源的相關價值信息及時形成會計信息進行反映的管理方式。
1、人力資源會計的內涵分析
現代經濟管理理論認為,人力資源會計是會計學科發展的一個全新領域,是在經濟學、組織行為學原理基礎上,與人力資源管理學相互結合、相互滲透所形成的一類專門會計學科。人力資源會計是針對相關組織的人力資源成本與價值進行數據計量和報告的一種程序和方法。從核算范圍上看,人力資源會計不但要對企業用于招聘、聘用、培訓及開發人力資源所耗費的成本進行計量,而且還要計量自身企業所擁有的人力資源對企業所創造的經濟價值。推行人力資源會計的目的是通過會計方法將人力資源無限變化的成本價值信息數據進行預測、計量與核算并及時提供給相關會計信息使用者進行參考,通過企業經營者對人力資源信息的了解和分析,加強對人力資源價值的認識和定位,并及時優化或調整企業人力資源,改善生產條件,提高企業勞動生產率,提高經濟效益。
2、人力資源會計的確定
相對于企業來說,人力資源,是指能夠推動整個企業發展的勞動者能力的總稱。當企業與勞動者的雇傭關系確立時,企業通過支付工資報酬獲得了對該勞動力資源的控制權與使用權。企業花費在人力資源上的招聘、培訓、工資及福利等各項成本支出都是以貨幣形式反映的,因此,人力資源的成本和價值也是可以用貨幣加以計量的。知識經濟時代,生產的核心要素是知識科技,企業經濟效益的高低取決于取決于人力資源的利用程度。
3、人力資源會計的基本假設
(1)會計主體:企業核算應當以企業發生的各項經濟業務為對象進行反映企業自身各項生產經營活動。人力資源會計體系僅反映該會計主體所擁有人力資源成本和價值的計量,企業作為人力資源的擁有者,有義務提供人力資源取得、使用、維護和消耗等方面的會計信息,成為核算和監督過程中人力資源的會計主體。
(2)持續經營:會計核算應以企業正常的持續性生產經營活動為前提。持續經營假設認為,人力資源會計中人力資源的效益作用具有無限期的穩定持續性,企業在其經營活動中針對人力資源的質量,在勞動合同期限內充分發揮企業資金能動性,改進經營政策、增加人力資源投資、對人力資源的價值進行科學地計量。
(3)會計分期:會計核算應劃分期間并分期結算和編制報表。人力資源會計中運用會計分期可以正確處理人力資源使用中的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在計量過程中,需要對人力資源投資在不同的會計期間進行分攤,并確認不同會計期間的人力資源收益,進而計算使用人力資源取得的損益。
(4)貨幣計量:人力資源會計的出現對傳統貨幣計量假設產生了巨大的沖擊。人力資源會計核算中,非貨幣性和定性信息是影響會計信息使用者決策的重要因素。在建立人力資源會計的過程中應將傳統貨幣計量假設予以計量,并在提供人力資源信息時既要提供定量信息,也要提供定性信息。
4、人力資源會計的計量
人力資源作為企業的一項特殊資產,具備會計計量的條件。人力資源會計必然涉及人力資產的計價問題。目前人力資產計價主要體現在成本和價值角度的計量。人力資源投資支出是會計實體為取得、維護和開發人力資源所發生的全部支出,主要包括取得、維護、開發人力資源支出,上述各項支出,其受益期超過一年以上的費用予以資本化。人力資源投資支出在實務中依據計價標準的不同,其計量的方法又有所不同,可分為歷史成本法、重置成本法、機會成本法。
5、人力資源會計的核算
5.1 賬戶設置
(1)人力資產賬戶:人力資產是企業擁有的能以貨幣計量的人力經濟資源。該賬戶用來核算企業人力資產增減變化情況。設置明細分類賬反映人力資產質量。
(2)人力資本賬戶:人力資本代表勞動力所有權投入企業形成的資金來源。該賬戶用來核算企業勞動者權益的增減變化情況,按具體勞動者設置明細分類賬。
(3)人力投資賬戶:用來核算相關企業在人力資源的招聘、培訓、開發等方面的投資及攤銷情況,人力資源投資成本登記應以資本化部分為準。
(4)人力費用賬戶:人力費用是勞動力取得、維護與發展成本已費用化的部分,工資是勞動力使用成本,應在應付工資賬戶核算并分配到相關成本費用賬戶中。
(5)人力開發賬戶:該賬戶的借方歸集勞動力受雇后其成本應予資本化的部分,包括招聘費、選拔費、培訓費、開發費等項目。
5.2 賬務處理
當企業與勞動者雇傭關系確定時,應該根據人力資源評估機構對其評估的價值,借記人力資產賬戶,貸記人力資本賬戶,年終,企業應對其人力資源進行財產清查,由人力資源評估機構對人力資源重新評估其價值以保證賬實相符和會計報表的真實性。當員工被解雇后應按評估價值借記人力資本賬戶,貸記人力資產賬戶。在發生應予資本化的招聘、選拔、培訓、開發等費用時,借記人力資源開發賬戶,貸記現金、銀行存款等賬戶,雇員正式交付給有關部門使用,結轉人力資源開發成本時,借記人力投資賬戶,貸記人力資源開發賬戶。
6、結語
總之,隨著社會化大生產程度的日益集約化,人力資源成為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形式。人力資源會計是立足于人力資源管理基礎上的會計活動,具有重要的功能和意義。
參考文獻
篇10
一、ABC分類法在庫存管理中的應用
1.ABC分類法原理及標準。ABC 管理法又稱重點管理法或分類管理法, 是現代經濟管理中廣泛應用的一種現代化管理方法。它是運用數理統計方法,將管理對象根據其技術、經濟等方面的特征, 分成重點、次要和一般,即 A、 B、C 三類,并根據各類的特點,采取相應管理方法,以抓住事物主要矛盾的一種定量科學分類管理技術。屬于A類的存貨品種少,但單位價值較大,此類存貨的品種數大約只占全部存貨總品種數的10%左右,而出庫的金額大約占全部存貨出庫總金額的70%左右。C類物資是為數眾多的低值項目,從品種數量來看,這類存貨的品種數大約占全部存貨總品種數的70%左右,而從一定期間出庫的金額看,這類存貨出庫的金額大約只占全部存貨出庫總金的10%左右。B類存貨則介于這兩者之間,品種數和出庫金額大約都只占全部存貨總數的20%左右,分類標準見表1。
2.基于ABC分類結果的庫存管理。對于A 類物資的庫存管理。A 類物資占用資金大,通常是控制工作的重點,應該嚴格控制其計劃與采購、庫存儲備量、訂貨量和訂貨時間。通常采取定期訂貨方式,實行嚴格的連續性檢查策略,隨時掌握準確的庫存信息,在保證生產的前提下,盡可能地減少庫存, 節約流動資金。對于B類物資的庫存管理。進行適當控制,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減少庫存,根據實際情況選取定貨方式,實行定期訂貨與定量訂貨兩種方法相結合。對于C類物資的庫存管理。C類商品雖然數量很多,但所占用的金額不大,一般采用定量訂貨,在倉庫管理上采取定期盤點保養,并適當控制庫存。
二、案例應用
1.ABC分類。對“京東杯”第二屆全國大學生物流仿真設計大賽案例中給出的20種物品進行ABC分類,分類結果見表2。①智能電飯煲、IH電飯煲、電壓力鍋、WiFi超級電飯煲、電磁爐,五種產品銷售額非常高,累計銷售額高達75.3%。其中智能電飯煲銷售額高達21.72%,屬于企業重要物資;剩下的四種產品的年品目數上萬,是卓悅家電的主銷產品,而且它們的銷售額都在10%以上,屬于企業戰略物資。雖說他們的品類累計百分比達到50%,但是我們基于產品的銷售額,仍然把這些貨物劃為A類。②智能豆漿機、微波爐、電燉鍋、電飯煲、榨汁機這幾類產品價格和銷量都處于中等水平。因此,我們把這五類物資歸為B類產品。③剩余的10種產品中,銷售額都較低,歸為C類。
2.基于ABC分類庫存控制。根據定期訂貨和定量訂貨庫存控制的特點,結合表2 ABC分類結果,對20種貨物進行具體的庫存控制方式選擇與安全庫存,訂貨單,訂貨批量的計算。(案例中給出Tk=5天,T=10至20天)。①對A 類物資庫存控制。a.特點:出庫金額大,占比重,重要物資;b.選擇方式:定期訂貨;c.商品可得性99%, =2.33;d.最大庫存量(1);e.安全庫存量: (2);智能電飯煲:已知 , , =2.33定期周期T為10至20天,在此我們做出假設T=20,計算最大庫存量和最大安全庫存量。利用公式(1),(2)計算得Qmax=367,Qs=117。A類物資剩余4種物資計算重復上述步驟。對A類物資的庫存控制策略應為:每隔20天檢查一次庫存,發出訂貨,訂貨批量等于當時的際庫存量與最高庫存量的差值。②對B類物資庫存控制。a.特點:出庫金額占比,重要性介于AC之間;b.選擇方式:定量訂貨;c.商品可得性95%, =1.65;d.安全庫存量: (3);e.訂貨批量估算: (4);f.訂貨點: (5);g.最大庫存量: (6);智能豆漿機: =5, =0, =1.65利用公式(3),(4),(5),(6)得Qs=96,Qo=136,Qk=232,Qmax=368。B類物資剩余4種物資計算重復上述步驟。所以,對B類的庫存控制策略為:隨時檢查庫存,當庫存下降到安全庫存時,就向供應商發出訂貨,件數取訂貨批量。③對C類物資庫存控制。a.特點:出庫金額占比少,非重要物資;b.選擇方式:定量訂貨。計算與控制方法同B類物資。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現代科技發展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