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與環境保護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2 15:07:3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環境與環境保護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落實依法保護環境在本文的分析過程中,主要強調對環境污染企業的懲罰。當前時期,一些重污染企業,對于環境污染的危害,認識不清,并且由于污染環境后受到的懲罰代價力度較小,在這種情況下,一些企業就冒著被懲罰的風險,繼續對環境造成污染和破壞?;谶@種情況,就需要加大這方面的法律約束,讓污染企業承擔污染環境的責任,并且沒有上限,加大震懾力度,從嚴立法。提高對企業生產加工過程環境污染的檢測力度,發現污染的,社會人士可以作為訴訟方對污染企業進行訴訟,法院在辦理此類案件中,應該堅持環境保護第一的原則。加大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力度。認真落實用嚴格的法律制度保護生態環境的要求,積極推動有效約束開發行為和促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的生態文明法律制度建設。進一步加大對破壞生態環境犯罪的打擊力度,開展破壞環境資源等專項立案監督活動,推動生態脆弱區、地下水漏斗區、土壤重金屬污染區、農業面源污染區等損害生態環境重點區域治理,促進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在辦理破壞生態環境犯罪案件過程中,探索通過要求犯罪嫌疑人依法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恢復原狀或者修復環境、賠償損失等方式,降低資源破壞和環境污染損害程度。
二加強我國環境科技的創新,促進節能減排技術發展的措施
1企業要從自身做起
提升技術創新,減輕對環境的壓力企業在現階段,要從自身的發展方向做出改變,減少對污染行業的投資,轉型發展,積極布局新產業,加大技術研發和投資力度。在節能降耗方面,要舍得投資,企業的發展,不能只顧經濟利益,而忽視社會環境的效益和價值。在生產加工制作過程中,要落實環境保護的理念,從基層員工到企業領導,都要認真貫徹執行國家的相關環境保護政策。
2提高對環??萍蓟A能力的建設
環境的保護和治理工作,是一項長期系統工程。在基礎性技術研究方面,國家要加大投入力度,落實相關的扶持政策,逐步建立起基礎性的環境保護科技支撐體系。從基礎性的環境保護入手,減緩目前階段環境污染的進程,為未來環境治理工作贏得時間。
3建設環境技術管理體系
對于環境技術管理,國家在這方面,加強管理體系的建設,從中央層面到地方各級政府,要建立環境技術管理體系,優化環境技術管理的程序。環境保護工作的開展,需要各級政府的支持,而良好的環境技術管理體系,對于幫助企業更好的落實相關政策,鼓勵企業進行產業結構優化調整,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4推廣清潔生產清潔
生產標準能實現循環經濟的運行,對生態工業園區的建立和對企業清潔生產能力的審核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還能推進我國的節能減排的工作。在這方面,政府要加大支持和引導力度,積極鼓勵企業加工生產的轉型。
5加強對綠色科技的研究和扶持
引進并消化國外先進的環保管理理念、經驗和技術,例如可再生能源技術、能源替換技術、再利用和再循環技術、廢物無害化處理技術等先進技術,再將其運用到中國這個巨大的節能市場,相信能為我國的環保技術的創新和節能減排做出巨大的貢獻。
三結語
篇2
引言
當前,城市快節奏生活造成的心理壓力、都市中心城建筑森林的蒼白、環境污染的危害使不少城市居民期望能短暫地逃離城市。1995年在對上海市民的調查中發現,期望周末雙休日能外出旅游度假者占被調查人數92%,其中期望回歸大自然,去野趣濃、環境幽靜、空氣清鮮的目的地占51。4%。收入水平的提高、對外交通條件的不斷發送使都市居民的愿望逐漸轉化為行動,節假日都市居民大規模的郊游活動直接刺激了郊區旅游行的開發。此外,每逢“五一”、“國慶”長假,大量外地游客擁入大都市中心城區,造成城市核心區的旅游接待、旅游資源及生態環境等不堪重負,這也促進了城市旅游規劃部門下決心對郊區旅游地進行開發。如杭州市就根據自身西部旅游資源特別豐富的特點(西部旅游資源約占杭城旅游資源總量的2/3)①,提出了“旅游西進”、“西湖西進”等開發西部旅游資源的一系列戰略決策,以拓展城市旅游空間、促進城市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所以,有關大都市郊區旅游問題的研究成了目前一個十分有意義的研究方向。本文以杭州市為例,談談大都市中心城與郊區旅游的空間相互作用問題,旨在拋磚引玉,為當前方興未艾的大都市郊區旅游資源開發與利用提供些有益思路。
1大都市與大都市郊區的內涵
1.1大都市的內涵
大都市或稱大都市區,是一個大的人口核心以及與這個核心具有高度的社會經濟一體化傾向的鄰接社區的組合。
從本世紀50年代開始,西方發達國家城市的發展模式與發展速度迅速變化。一方面城市工業和接掌技術高度發展,使人口、資金和技術以更快的速度向大城市及其周邊地區集聚;另一方面,城鄉之間交通高度發達,城市由長期的向心集聚向相對分散的郊區發展。城市高收入階層從中心區外遷,隨之工業、服務業也出現郊區化趨向,城市空間不斷向外拓展,大城市邊緣新城鎮大量涌現。這種城市集聚和擴散的雙向推動使大城市地域迅速擴張,從而形成以大城市為核心,與周邊地區保持密切社會經濟聯系的城市化地區大都市區??梢哉f,大都市區的形成與發展是現代城市化進程的一個重要特征,也是21世紀世界城市化的發展趨勢。
大都市區已是國外最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美國早在1910年就提出大都市的概念,并于1949年正式建立具體的統計標準用于國情普查,命名為大都市區(簡稱SMA);以后又分別改稱為標準大都市統計區(SMSA)和大都市統計區(MSA)。類似都市區的概念在加拿大稱為“國情調查大都市區”(CMA),在英國稱為“標準大都市勞動市場區”(SMLA),在澳大利亞則稱“國情調查擴展城市區”(CEMD)。
世界各國甚至一國在不同時期對大都市區中心城規模都有不同的標準。美國1910年規定中心城人口只要達到5萬以上。②日本政府規定大都市中心城區人口必須在50萬以上,我國尚未建立官方的大都市區中心城規模標準,學術界對此亦未形成定論,但比較傾向性的意見認為中心城規模應在50萬人口以上。
1.2大都市郊區的內涵
大都市區是由中心城和郊區組成的二元空間地域結構,因此大都市郊區就是指大都市區內中心城以外的地區。
城市人口和城市功能的大量外遷使中心城一定地域內人口密度大幅增加,土地利用結構根本性改變,非農業用地比重不斷提高。由于許多城市外遷人口仍要到中心城上班,郊區與中心城之間具有高密度的通勤流。中心城在向周邊地域傳染性擴散的同時,具有依托交通軸線和郊區城鎮呈點軸擴散的特性,因此大都市郊區內部是非均質區域,在交通軸線和郊區城鎮圍合地帶內保留有較多的鄉村景觀地域,大都市郊區地域范圍處于不斷的運動變化中,中心城地域擴張把周邊郊區逐步納入中心城范圍;而郊區以外更遠地域與中心城社會經濟聯系程度的日益密切以及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高也使大都市郊區不斷向拓展。
與中心城規模一樣,不同國家對大都市郊區的劃分也有不同的標準。1960年美國使用的標準大都市統計區規定屬于大都市郊區地域必須至少75%的勞動力從事非農業勞動并且50%或更多的人品居住于毗鄰中心城的縣;人口密度不小于是50人/平方英里,或在周邊縣就業或居住于周邊縣的勞動力總量不小于中心城就業勞動力的10%或不少于1萬人。日本政府規定大都市郊區小城市行政范圍內至少有50%的人到中心城通勤上班并且位置鄰近大都市。[2]在我國,由于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至今尚未形成權威性的大都市郊區范圍劃分標準。我國大城市行政區劃分為城區、郊區、市轄縣和市代管縣級市三個地域層次,可將其作為最簡單的大都市郊區劃界方法。但由于不同中心城及郊區的在經濟發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上存在很大差異,行政區劃邊界不能完全反映中心城與周邊地域的聯系程度,個別研究可以采用行政區界與內部聯系程度分析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劃界。大都市郊區是在城市郊區化背景下形成的,不同城市功能郊區化發育時序不同,針對大都市區不同功能空間拓展的研究可采用不同的劃界方法。
2中心城與郊區旅游的內在聯系
2.1中心城與郊區旅游的互補性
大都市是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中心,集中反映了當地的文化特色和現代文明成就,它們中的絕大多數具有悠久的歷史,保留著眾多的名勝古跡,是區域旅游中最具吸引力的目的地。受自然地理條件以及歷史開發因素的影響,大都市的許多著名旅游景點分布在中心城的邊緣或近郊,因此郊區旅游與中心城旅游本身就很難截然分開。
大都市中心城集聚了數十萬甚至百萬計的人口,郊區與中心城生態環境和生活方式的反差都市居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交通條件的改善、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閑暇時間的增多使他們有越來截止多的機會到郊區休閑放松、娛樂度假,郊區旅游地成為大都市不可或缺的功能區。
中心城土地緊張,交通擁擠,外來的游客的不斷增加,使中心城旅游容量與游客規模間的矛盾日益尖銳。都市郊區旅游開發,成為拓展都市旅游空間、改善都市旅游產品結構的重要途徑。
因此,城市旅游與郊區旅游是大都市旅游中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兩個組成部分。
2.2中心城、郊區在大都市旅游結構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大都市區,就區域內部旅游而言,中心城是郊區旅游最主要的客源市場之一;從更大的空間尺度來看,中心城是外來游客的集散中心,前往郊區旅游的目的地的游客大都通過郊區旅游目的地的游客大都通過中心城中轉(在對杭州市民旅游出行調查中發現,前往寧波郊區旅游目的地的游客近80%通過寧波市區中轉,見表1)。此外,中心城具有良好的基礎設施和旅游接待設施,大都市郊區旅游線路組織大都是以中心城為核心的往返式結構。因此,大都市旅游區是以中心城為核心的中心型空間結構,中心城處于核心主導地位,它是郊區旅游的集散中心、服務中心擴散源和組織者。
表1杭州市民前往寧波郊區旅游出行路徑
月湖保國寺東錢湖天童森林公園招寶山奉化溪口雪竇山
去過市民中經寧波市區比例(%)83.387.780.480.983.369.263.0
資料來源:為獲取都市居民旅游出行規律的第一手資料,作者向杭州市不同學歷、年齡、職業、收入水平、性別的城市居民發放調查問卷500份,其中回收有效問卷285份。以上數據就根據這些資源整理而來。
當然,在肯定中心城主導地位的同時,不能否認郊區旅游的能動性。都市郊區豐富的旅游資源及成熟的旅游開發對大都市旅游具有很強的促動力。北京市郊區的旅游開發,既豐富了北京市的旅游產品,又為市區旅游起到了很好的的分流作用使北京旅游顯現出新的活力,而上海和武漢兩市,由于郊區旅游資源比較貧乏,雖然中心城人口眾多,外來流動人口規模龐大,都市旅游發展仍不甚理想。
2.3中心城與郊區旅游地的力學關系
從空間力學角度來看,在整個大都市旅游區中,中心城與郊區旅游地間存在著相互作用。作為旅游組織者,中心城對郊區旅游目的地具有輻射力(Ff),作為旅游目的地,郊區旅游地則對中心城具有吸引力(Fx)。
中心城旅游輻射力具有隨著距離增加而衰減的特征,用函數式可以表達為:
Ff=g*P/di2
式中,P為中心城人口規模,di為中心城與旅游地間距離,g為經驗系數。
輻射力Ff的存在產生兩個結果:①與中心城距離越近,能得到中心城的旅游輻射力越大,游客規模越大,旅游開發程度越高;②遠郊區受到中心城輻射力較弱,能獲得開發的旅游景點獨立性較強,來自中心城或經由中心城中轉的游客比重下降。調查發現,奉化溪口雪竇山國家風景區作為寧波市遠郊旅游地,杭州市民不經寧波市區直達的人數占到30%以上,遠高于寧波市郊區其它旅游景點(詳見表1)。
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大小主要取決于目的地資源條件以及目的地至中心城的距離。用函數式可以表述為:
Fx=g*Ria*P/di2
式中,R為旅游景點資源條件,P為中心城人口規模,d為旅游目的地與中心城的距離,g為經驗系數,a為參數。
由于資源存在條件抵消了距離的衰減作用,都市郊區旅游開發不是從中心城向外單調衰減,而是根據旅游資源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跳躍性。
3大都市發展演化對郊區旅游空間結構的影響
3.1大都市發展的特征和階段
自工業化開始以來,由于城市工業項目的布點、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及第三產業的配套發展,城市出現了大量就業機會,農村人口不斷向城市集聚,城市新區、工業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不斷在城市邊緣區發展。因此,大都市的形成以城市化為內動力,以空間拓展為主要特征,以城市郊區化為外部表現形式。在空間拓展中,都市區內部也相應地不斷進行空間結構調整。
通常可以將大都市的發展分淡以下三個階段:1、以集聚城市化為主的大都市形成階段。這一階段人口與產業向城市集聚,形成人口、資金、技術高度集聚的大都市。2、集聚與擴散并行的大都市區形成階段。在這一階段,一方面產業與人口繼續向大城市集聚,另一方面,由于大城市中心區的高度集聚,中心區用地緊張、環境惡化,城市用地開始向用地潛力大的郊區擴展,在郊區出現新的居住區和工業區,進入郊區化階段,在中心城市形成與中心城市有密切交互作用的郊區,大都市區逐漸形成。3、多個大都市區的空間聯合階段。在經濟高度發達地區,多個大都市區強烈擴張,最終在地域空間上相交,形成多核心的、高度城市化的大都市連綿帶,城市化發展進入成熟階段。
3.2大都市不同演化階段對郊區旅游空間結構的影響
在大都市形成初期,區域人口、產業的高度集聚使中心城日益繁榮,城鄉差異不斷擴大。中心城豐富的生活娛樂設施對周邊郊區居民產生吸引,大都市區內旅游出行以郊區向中心城集聚為主。郊區基礎設施建設的相對落后削減了中心城向郊區疏散外來游客的能力。因此,這一時期,都市郊區旅游不發育,只在中心城邊緣、近郊區存在一些城市公園、傳統風景名勝區,遠郊區則只有極度少數交通相當便利、資源等級極高的景點得到開發。
在大都市集聚擴散并行階段,人口的膨脹和中心城生態環境的惡化使都市居民產生越來越強烈的出行欲望,對外交通條件的改善有效地將外來游客引入郊區旅游地,都市郊區旅游迅速發展。中心城用地不足使中心城邊緣區以及近郊區形成以郊區化形式出現的主題公園、度假區等新興旅游目的地。旅游地間聯系的加強不僅促使以中心城為核心的放射狀旅游線相當發育,而且以次中心城市和高等級旅游地為核心開始出現旅游區。
到了大都市連綿帶形成階段,郊區化的不斷深化使大都市區內部空間結構趨向均衡,都市郊區旅游地已完全融為大都市區的功能區。以鄉村度假為主的旅游出行特征使都市郊區具有過夜接待功能的家庭旅館、鄉村別墅星羅棋布,旅游地在空間上擴展到整個郊區,并且相互間形成網絡狀結構。
4中心城規模、性質對郊區旅游的影響
4.1中心城規模對郊區旅游的影響
城市規模與輻射能力存在對應關系,城市規模越大,對周邊區域輻射越強,以商務、學習、旅游為目的的城市外來人口也相應越多,促動郊區旅游的動能也越大。
城市規模越大,前往郊區旅游城市人口基數越大,郊區旅游越容易發育。而且,城市規模越大,城鄉景觀的空間分異就越大,城郊對城市居民的吸引力也就越大,城市居民旅游出行率越高。據八樟?990年在夏季高峰季節對不同規模城市居民的出游情況調查,城市人口在1。1~1。5萬居民出行率15~17%,城市人口在10~15萬居民出行率18~22%,城市規模20~25萬,居民出行率23~35%。城市規模30萬以上,出行率35-40%。可見城市規模對郊區旅游發育的促動力是逐級增長的。
此行,城市規模影響城市居民郊區旅游范圍,進而影響郊區旅游圈層的發育程度。日本學者研究發現中等城市居民周末旅游的最遠距離為20公里,而大阪等大都市周末旅游出行可達100公里以上,并在大城市周圍100~150公里以外的地方開成了隔夜旅游地帶。我國北京市城市居民周末郊游可達秦皇島、山西、泰山等地區,上海市民則把距離較遠的浙江省一些著名旅游勝地也納入了周末旅游范圍。
4.2中心城性質對郊區旅游的影響
我國把城市按性質分為工業城市、交通港口城市、中心城市、縣城、特殊職能城市(旅游城市、邊防城市、特區城市等)。城市性質不同,城市環境、居民職業結構、外來人口旅游出行向郊區擴散的規模和比例也大相徑誕。
工業城市以工人家庭為主,工人的旅游出行率較低,加之城市環境污染往往比較嚴重,商務、學習、會議等目的的外來人口也較少,郊區旅游往往滯后于同等規模的其它城市,而區域中心型城市服務類、高學歷人群比例大,居民旅游出行率商,加之大量的外來人口,郊區旅游一般開展較好。
歷史悠久、自然環境較好的城市城區、近郊區往往有較多的風景名勝和城市公園,在郊區旅游發展初期,這些目的地的存在可能會抑制郊區其他旅游目的地的開發。但郊區旅游進入發展期限后,隨著旅游出行規模的增大以及旅游目的的多樣化,傳統目的地因功能單一、空間狹小而游客規模不斷減少,其他類型的旅游目的地以及遠郊區旅游目的地則以它們為依托得到迅速發展。
旅游城市在郊區旅游發展初期,同樣存在中心城旅游資源抑制郊區旅游發展的現象。但總體上,旅游城市以旅游為目的的外來人口多,對郊區旅游發展有很強的促動力,常會在郊區形成大量主題型公園、旅游度假區等,如杭州以西湖為依托建設了之江國家旅游度假區,蘇州在傳統園林觀光的基礎上形成沿太湖的旅游度假區和游樂園。郊區旅游在發展豐富了旅游城市的旅游產品,從而進一步促進旅游城市的發展。
小城鎮可持續發展
旅游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世界上發展勢頭最為強勁的行業。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閑暇時間的增多,我國旅游業突飛猛進,成為世界上旅游業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
積極發展小城鎮是我國的基本政策,是推進城市化進程的重要途徑。在我國眾多小城鎮中有一類或境內多奇山異水,風景秀麗;或歷史悠久,人文勝跡眾多;或鄰近大城市,有著與城市截然不同的田園風光。在旅游熱潮中,它們逐步被發掘、開發,形成各具特色的旅游小城鎮,“旅游興鎮”是這類小城鎮發展的重要模式。如何開展產業結構調整,加強旅游資源的開發與保護,促進小城鎮建設,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已成為這類旅游型小城鎮共同面臨的問題。
一、游型小城鎮發展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1、傳統產業不忍割舍,旅游資源保護不力
旅游業在我國發展歷史較短,許多旅游型小城鎮開發旅游之前往往已在旅游景區及其周邊布局了一些開采、加工型工業企業,這類工業企業不僅其自身動作對發展旅游業存在用地、交通、污染等方面的干擾,而縣可能對旅游資源具有毀滅性威脅(如部分地區旅游價值極高的溶洞邊開山采石甚至用溶洞當工業垃圾鎮埋場),因此對它們的關、停、并、轉勢在必行。然而,目前許多小城鎮往往為了眼前的一點財政發入不肯舍棄這類工業企業,沒有嘗到旅游業甜頭的地方百姓也普遍缺乏資源保護意識。更有不少處于旅游開發初期或嘗待開發的小城鎮仍在旅游區盲目引進資源開采加工型、污染型企業。此外,由于旅游資源所有權、使用權與旅游開發收益的錯位,也使得不少資源所有人或使用人對旅游資源開發保護積極性不高。
2、小城鎮建設缺乏特色,旅游接待小平低
旅游是文化性很強的行為。城鎮是區域文化的中心,濃縮了地方文化的精華。許多有著悠久歷史并保留眾多古建筑的小城鎮本身就是珍貴的旅游資源。小城鎮的建設風格和特色對旅游地形象的塑造和知名度的提高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然而,許多旅游型小城鎮建設時普遍只追求規模與速度,缺乏對地方文化的總結和提煉,建筑單調呆板,城鎮特色不突出,建設品位不高。
現代旅游活動是“食、住、行、購、娛”的有要統一,但許多旅游型小城鎮只重視景點開發而忽視旅游接待設施的建設與管理,旅游接待水平低下,這樣不僅失去了許多創收的機會,而且破壞了旅游地形象。
3、農居點建設零亂,農業與旅游業脫節
小城鎮大多有廣闊的農村腹地,拙樸自然的農村風貌對來自城市的游客有相當大的吸引力,往往是許多旅游型小城鎮的特色所在,但它們中不少尚未把農業及農村建設與旅游開發機結合起來。許多旅游線沿途的農居點而已相當零亂且缺乏地方特色;一些具有一定旅游接待功能的村莊村民強買強賣,令游客望而止步;許多旅游區的農業用地缺乏統一整理和規劃,地塊零亂,各類用地參差不齊,破壞了游客對旅游點的美好向往。
二、游型小城鎮可持續發展對策
1、做好城鎮發展的基礎性研究許多旅游資源具有不可再生性,不加保護或不合理的開發都可能使原有的旅游資源毀于一旦,這就要求旅游型小城鎮在旅游開發前就積極開展各項基礎性研究,為今后的開發和管理決策提供依據。前所述及的許多問題,就是因為基礎工作過于薄弱造成的。
首先,旅游型小城鎮應進行區域旅游資源的調查評價,了解這些資源的位置、規模、典故、民間傳說、在同類旅游資源中的地位、在周邊地區資源中地位、文化與科學價值、觀賞及康娛價值等等。其次,根據調查評價獲得的信息旅游型小城鎮可確定本鎮及各景區的功能定位、旅游線路組織、旅游接待設施的布置以及旅游地形象識別系統的設計。第三,旅游型小城鎮應劃定旅游景區及控制性保護區范圍,研究對旅游開發商、景區內工業企業及居民的政策,提出旅游資源保護措施。
2、加強小城鎮規劃,塑造旅游型小城鎮形象
旅游業的展展將極大地促進城鎮建設。旅游型小城鎮應研究本鎮旅游業發展的規模和潛力,研究旅游業對旅游接待設施的要求。在此基礎上,旅游型小城鎮應制定鎮區總體規劃和控制性詳規,制定舊城改造方案和計劃。
城鎮是地方文化的中心,城鎮建設是地方文化成就的集中體現,是旅游地形象識別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影響游客對旅游地形象的感知并間接影響到旅游地的知識度和美譽度。建筑是文化的主要載體,基于旅游的文化性,旅游型小城鎮更應重視城鎮建筑的文化性和品位。此外,游型小城鎮還應在城鎮綠化、公園、小品建設上舍得投入。
3、實施農居點發行和農村土地整理
旅游景區內常住居民過多將對旅游活動產生干擾,旅游型小城鎮應提出這些居民的搬遷措施。農村聚落長期以來在我國居民聚落中占統治地位,有些農村農居點有相當深厚的文化底蘊,是旅游景觀的組成要素之一,對它們則應挖掘其中的文化內涵并加以保護和改造。
農村景觀遠比城市景觀貼近自然,城市游客對農村的生態性和自然性抱有很高的期望。旅游型小城鎮應加強區域土地規劃和整理,通過平整地塊、擴大生產規模、植樹造林創造優美而富有現代氣息的農村新景象。同時,鎮域內可多種植些供應游客的土特農副產品,以增加農業收入。
篇3
關鍵詞:農村經濟 生態 對策
海南省的生態環境全國一流,世界聞名。優良的生態環境是海南最具價值的物質資源。保護好生態環境,依托生態資源發展經濟、改善生活,越來越成為海南人民的共識。這種共識,隨著建省以來發展方式的轉變而形成、深化。從建省之初提出工、農、貿、旅并舉的發展舉措,到上世紀末相繼出臺的“一省兩地”產業發展戰略和建設生態省的重大決策,再到2010年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規劃綱要的實施,在不斷的實踐和探索中人們日益清晰地認識到,海南的發展必須充分利用熱帶海島生態這一優勢資源。開發利用生態資源,首先要保護好生態資源,實現生態資源的可持續。然而,由于發展經濟、追求富裕的愿望在不斷蝕食和淡化著人們的生態意識,甚至沖昏人們的頭腦,自覺不自覺地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在海南仍然非常普遍,非常嚴重。盡管近年來海南加大了環境保護力度,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生態保護法規措施,但海南的生態保護形勢并不樂觀,嚴重威脅生態可持續發展的諸多因素長期存在,保護生態的任務十分艱巨。
一、海南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生態環境破壞狀況
海南是經濟欠發達地區,比較其它經濟發達省份,現代工業企業生產對生態環境的壓力不顯著。不過,農業(農村、農墾)生產、旅游開發和房地產擴張等對生態環境的壓力卻有增無減,其中,來自農業生產的破壞范圍廣,危害大,不容忽視。就破壞范圍而言,農村散布全島各個角落,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所及,既包括農村周邊生態環境,也包括生態保持區,其對生態系統的影響是整體性的。就破壞程度而言,目前海南和全國一樣,所面臨的一共性問題,如生態林地損毀、生活垃圾和化肥農藥污染等,一個都未從根本上得到解決,生態環境呈緩慢退化之勢。對于諸多咄咄逼人的危害生態安全因素,遏制的力量顯得十分薄弱,對于已遭受摧毀的生態環境,促進其恢復的力度不夠。
(一)農作物違規和無序種植對生態的損毀極其嚴重
只要深入海南各地調研,親眼所見,就不難發現絕大部分生態區都已被或正被農業種植所蠶食、分割、截斷孤立,完好無損、綿延完整的生態在海南已極為罕見。幾乎所有農村周邊小山丘上的原生態植被都已被剔光,取而代之的是郁郁蔥蔥的經濟林、農作物。高大一點的山嶺,也多數逃不過被圍剔的命運,只剩下頂峰、溝壑里一小塊所謂的生態林,如瓊海市官塘區的白石嶺、萬寧市禮紀鎮的西嶺等,在這些地方,山上山下,處處是檳榔,真正意義上的原生態已不復存在。在有名的呀喏噠熱帶雨林景區,實際上除山壑里還保留著原生態植物外,整個景區的山坡都已被荔枝園、龍眼園等果園團團包圍。即使是七仙嶺、五指山、吊羅山、黎母山等自然保護區,也被農業種植片片蠶食,層層分割,面積委縮、功能退化,動植物多樣性不斷減少,一些以往常見野生動植物瀕臨絕種。
海南農作物違規、無序種植在上世紀末達到高峰,有些地方因此而把生態推向滅絕的邊緣。種植的作物種類繁多,包括橡膠、檳榔、橙桔、菠蘿等,當時尤以檳榔種植最為瘋狂。由于農民認為檳榔的經濟前景較好,在東南部和中部地區曾一度出現家家戶戶種檳榔,到處墾荒種檳榔的景象。本世紀初,違規、無序種植的勢頭受到初步遏制。2005年,海南林業局提出“25°坡度以上種黃金都不行”的口號,下決心保護日趨脆弱的生態。但整體破壞格局已經形成,或明或暗的持續破壞行為仍然發生,恢復措施乏力。
(二)農業養殖和農藥化肥造成的污染逐年加劇
農業養殖是生態環境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在海南,近海水產養殖、陸地養殖、山區養殖等各種農業養殖并存。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水產品,禽畜產品需求量不斷增加,養殖的量和面也呈逐年快速擴大的趨勢。農村養殖幾乎均無排污設備,每個養殖場都是一個排污戶,生產的污水污物直接向外排放,注入小溝溪流,流進江河湖海。小戶小排,大戶大排,污染日積月累。農業養殖不僅是重要的污染源,而且也是導致毀林損地的一大要素。養殖所到之處,紅樹林、海防林、濕地等生態都遭受不同程度破壞,甚至完全被毀。萬寧市神州半島風豪港灣原有的一大片蔥翠美麗的紅樹林,就因水產養殖擴增而漸被砍光。
農藥化肥是生態環境的另一污染源。跟全國大多數農村一樣,如今海南農業生產幾乎是無作物不施化肥,無瓜菜不撒農藥。由于農藥化肥用量極大,殘留物多,時間持續,加之用法不夠科學,使用效率不高等原因,其污染范圍之廣,危害之大,非常驚人。農業養殖和農藥化肥造成的污染逐年加劇,在海南各地鄉村的田間地頭,土質變差,水變濁變臭。昔日田溝小溪清澈見底、魚兒穿梭的景象已難覓蹤影。
(三)農村生活垃圾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日益加重
在全省范圍內,不論城鄉,生活垃圾的處理都是個大難題。然而,與城市相比,農村生活垃圾更難應付。城市有專門垃圾收集、運送和處理設施,而絕大多數農村卻沒有,且農村范圍廣,地區分散,垃圾不易收集和處置。雖然目前海南文明生態村數量已過萬,約占全省農村總數的一半,鄉村公路、電視網絡等基礎設施有很大改善,但在生活垃圾處理以及排污系統建設方面進展極為緩慢。在農村,生活污水橫溢現象依然普遍,日用廢舊物品、塑料袋、建筑廢料等垃圾往往是被隨意拋扔,隨處可見,阻塞河溝,污染田地,妨礙觀瞻,到了讓人難以容忍的地步。
(四)多數鄉鎮企業高耗低效治污無力直接危害環境
海南是工業落后地區,鄉鎮企業不發達,與其它沿海發達城市相比,鄉鎮企業污染環境的現象不突出,但這并不意味著其對生態的不利影響可以忽略。2010年,海南鄉鎮企業經濟單位已愈5萬多戶,其生產活動無疑與生態安全戚戚相關。海南的鄉鎮企業大多規模小,實力單薄,科技水平低,技術設備落后,高耗低效,對治污往往有心無力。其生產過程所產生廢氣廢煙、污水毒物甚至沒有經過簡單的處理,就直接排放到環境中去,成為生態殺手。在調查中容易發現,鄉鎮企業多的地方,環境污染總是相對較為嚴重。
二、促進海南農村經濟與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當前,海南正加快建設國家熱帶現代農業基地的步伐,這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既是挑戰,也是機遇。熱帶現代農業發展,無疑需要更多的耕種土地供給,更多的化肥農藥和扶助設施,從而對本已十分脆弱的生態構成新的威脅。與此同時,熱帶現代農業是高科技的優質高效的農業,講求科學合理地利用土地資源和節能環保,因而也有利于促進環境的改善。海南應緊緊抓住文明生態村和國家熱帶現代農業基地建設的機遇,采取有力措施,戰勝挑戰,努力促進農村經濟和生態建設可持續發展。為此,提出以下建議。
(一)深入研究,制定和完善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規劃
開展全面深入的調查研究,在充分摸清海南生態環境狀況的基礎上,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規劃。透徹分析生態環境現狀,準確評估生態環境安全及影響因素,進一步明確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目標,提出科學可行的實行和保障措施。
特別是要嚴格劃定生態保護區和生態保護緩沖區范圍,劃分不可開發區、可開發區。在保護區和緩沖區內,堅決禁止農業、工業、旅游及房地產開發,盡可能杜絕外來因素的干擾和危害。要注意不同生態功能區的整合,避免人割斷森林、海洋、漁業、生物、河流、濕地等自然要素的整體生態功能。
(二)建立健全生態保護法規,實施更為嚴格的生態保護標準
海南建設國際旅游島,確立“世界一流的海島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和“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的戰略定位。對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須根據形勢需要,在現有《海南省環境保護條例》、《海南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海南省海洋環境保護規定》、《海南經濟特區限制生產運輸銷售儲存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規定》等條例規定的基礎上,制定一部內容全面的環保標準更高的生態環境保護法規,以及制定和完善有關生態保護區管理、農村水源土壤污染防治等方面法規。
(三)加強生態環境監控,加大對破壞生態行為的懲處力度
建立海陸空立體監控體系,采用衛星傳感、水質測驗等科技監測與人工實地察看相結合,職能部門專業監督與社會群眾監督相結合的辦法,既重視臨近地區和敏感地區的監控,也不疏漏邊遠偏僻地區的監控,實現環境監控全省實時覆蓋。明確相關職能部門的職責,實行生態環境監控問責制。對危害環境的行為不聞不問或監管理不到位的單位和個人,要嚴厲查處。
對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及時依法從嚴處理,對觸犯法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采取科學果斷措施盡快恢復被毀自然生態。對保護區內種植的農作物,采取政府補償、獎勵和農村自愿的辦法,堅決予以推毀?;謴蜕鷳B,切不可用人工種植公益林的方法,人為干預生態區植物的生長,破壞生態的多樣性。海南雨水陽光充足,空氣滋潤,只要不人為破壞,生態恢復相對較快。
(四)實行嚴格的生態保護責任制,積極推動綠色發展
切實將綠色發展成績作為領導考核的重要內容,從體制機制上激勵領導干部不斷深化改革,轉變發展方式,努力推動節能增效,積極倡導綠色消費,采取有力措施保護生態環境。對于那些只顧眼前利益,急于出政績,保護生態環境不得力,甚至放縱污染和破壞生態環境行為的領導干部,要嚴肅追究其責任。
(五)進一步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在農村深入持久地開展生態文明教育,使農村群眾充分認識保護生態的意義和重要性,掌握生態環保的基礎知識。引導農民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愛護生態環境的活動,培養講究衛生、分類處置垃圾、減少排污、節約能源資源等良好的生產和生活習慣。特別要重視加強對學生的生態文明教育,從小培養生態意識和環保理念,培養保護生態的行為習慣。
繼續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斷加強和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疏通河道水渠,修建排水道排污溝、污水處理廠、凈化沼氣池、垃圾處理場等。有條件的修建鄉村公園,綠化美化鄉村內外環境。
(六)提高農業科技水平推進綠色農業快速發展
加快科技推廣,提高農業科技水平。以農業科技為支撐,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和農村經濟發展方式,全力推進綠色農業快速發展。通過綠色生產有效控制化肥、農藥等人工合成化合物施用,減少環境污染,促進節約資源能源,增強農業和生態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資金項目:本文為海南省教育廳資助項目《海南省農村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問題研究》的成果。
篇4
隨著企業的生產指揮,經營管理等經營活動越來越依賴于計算機信息系統,如果這些系統遭到破壞,造成數據損壞,信息泄漏,不能提供服務等問題,則將對電網的安全運行,電力企業的生產管理以及經濟效益等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高技術在帶來便利與效率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安全風險和問題。
1、電力公司信息安全的主要風險分析
信息安全風險和信息化應用情況密切相關,和采用的信息技術也密切相關,電力公司信息系統面臨的主要風險存在于如下幾個方面:
(1)計算機病毒的威脅最為廣泛:計算機病毒自產生以來,一直就是計算機系統的頭號敵人,在電力企業信息安全問題中,計算機病毒發生的頻度大,影響的面寬,并且造成的破壞和損失也列在所有安全威脅之首。病毒感染造成網絡通信阻塞,系統數據和文件系統破壞,系統無法提供服務甚至破壞后無法恢復,特別是系統中多年積累的重要數據的丟失,損失是災難性的。
在目前的局域網建成,廣域網聯通的條件下,計算機病毒的傳播更加迅速,一臺計算機感染病毒,在兩三天內可以感染到區域內所有單位的計算機系統。病毒傳播速度,感染和破壞規模與網絡尚未聯通之時相比,高出幾個數量級。
(2)網絡安全問題日益突出:企業網絡的聯通為信息傳遞提供了方便的途徑。企業有許多應用系統如:辦公自動化系統,用電營銷系統,遠程教育培訓系統等,通過廣域網傳遞數據。企業開通了互聯網專線寬帶上網,企業內部職工可以通過互聯網方便地收集獲取信息,發送電子郵件等。
網絡聯通也帶來了網絡安全問題。企業內部廣域網上的用戶數量多且難于進行管理,互聯網更是連接到國際上的各個地方,什么樣的用戶都有。內部網,互聯網上的一些用戶出于好奇的心理,或者蓄意破壞的動機,對電力公司網絡上的連接的計算機系統和設備進行入侵,攻擊等,影響網絡上信息的傳輸,破壞軟件系統和數據,盜取企業商業秘密和機密信息,非法使用網絡資源等,給企業造成巨大的損失。更有極少數人利用網絡進行非法的,影響國家安定團結的活動,造成很壞的影響。
如何加強網絡的安全防護,保護企業內部網上的信息系統和信息資源的安全,保證對信息網絡的合法使用,是目前一個熱門的安全課題,也是電力企業面臨的一個非常突出的安全問題。
(3)信息傳遞的安全不容忽視:隨著辦公自動化,財務管理系統,用電營銷系統等生產,經營方面的重要系統投入在線運行,越來越多的重要數據和機密信息都通過企業的內部廣域網來傳輸。同時電力公司和外部的政府,研究院所,以及國外有關公司都有著許多的工作聯系,日常許多信息,數據都需要通過互聯網來傳輸。
網絡中傳輸的這些信息面臨著各種安全風險,例如被非法用戶截取從而泄露企業機密;被非法篡改,造成數據混亂,信息錯誤從而造成工作失誤。非法用戶還有可能假冒合法身份,發送虛假信息,給正常的生產經營秩序帶來混亂,造成破壞和損失。因此,信息傳遞的安全性日益成為企業信息安全中重要的一環。
(4)用戶身份認證和信息系統的訪問控制急需加強:企業中的信息系統一般為特定范圍的用戶使用,信息系統中包含的信息和數據,也只對一定范圍的用戶開放,沒有得到授權的用戶不能訪問。為此各個信息系統中都設計了用戶管理功能,在系統中建立用戶,設置權限,管理和控制用戶對信息系統的訪問。這些措施在一定能夠程度上加強系統的安全性。但在實際應用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一是部分應用系統的用戶權限管理功能過于簡單,不能靈活實現更細的權限控制,甚至簡單到要么都能看,要么都不能看。二是各應用系統沒有一個統一的用戶管理,企業的一個員工要使用到好幾個系統時,在每個應用系統中都要建立用戶賬號,口令和設置權限,用戶自己都記不住眾多的賬號和口令,使用起來非常不方便,更不用說賬號的有效管理和安全了。
如何為各應用系統提供統一的用戶管理和身份認證服務,是我們開發建設應用系統時必須考慮的一個共性的安全問題。
(5)實時控制系統和數據網絡的安全至關重要:電網的調度指揮,自動控制,微機保護等領域的計算機應用在電力企業中起步早,應用水平高,不但實現了對電網運行狀況的實時監視,還實現了對電網一次設備的遙控,遙調以及保護設備的遠方管理。隨著數據網的建設和應用,這些電網監視和控制方面的系統逐步從采用專線通道傳輸數據轉移到通過數據網絡來傳送數據和下發控制指控令。由于這些計算機系統可以直接管理和操作控制電網一次設備,系統的安全可靠,數據網的安全可靠,信息指令傳輸的實時性等直接關系著電網的安全,其安全等級要求高于一般的廣域網系統。
同時,這些電網控制和監視系統中的許多信息又是生產指揮,管理決策必不可少的,需要通過和生產管理局域網互聯,將數據傳送生產管理信息系統中,供各級領導和各專業管理人員察看,使用。數據網和生產管理局域網的互聯帶來了不同安全等級的網絡互連的安全問題。
(6)電子商務的安全逐步提上議事日程:隨著計算機信息系統在電力市場,用電營銷,財務管理等業務中的深入應用,電子商務在電力企業的應用開始起步。例如:電力市場系統中發電廠和電網公司之間的報價,電力交易,電費結算等都將通過計算機信息系統來實現和完成,這可以視為電子商務中常提到的B2B模式。用電營銷系統中的電費計費結算,用戶買電交費,銀電聯網代收電費等,是典型的電力公司和用戶之間的電子交易,可以視為電子商務中的B2C模式;以后還有物資采購等方面的電子商務系統。
隨著電子商務在電力企業中的應用逐步推廣和深入,如何保障電子交易的安全,可靠,即電子商務安全問題也會越來越突出。
二、解決信息安全問題的基本原則
統籌規劃,分步實施。要建立完整的信息安全防護體系,絕不能一哄而上,必須分清需求的輕重緩急,根據信息化建設的發展,結合信息系統建設和應用的步伐,統一規劃,分步建設,逐步投資。
1、做好安全風險的評估。進行安全系統的建設,首先必須做好安全狀況評估分析,評估應聘請專業信息安全咨詢公司,并組織企業內部信息人員和專業人員深度參與,全面進行信息安全風險評估,找出問題,確定需求,制定策略,再來實施,實施完成后還要定期評估和改進。
信息安全系統建設著重點在安全和穩定,應盡量采用成熟的技術和產品,不能過分求全求新。
培養信息安全專門人才和加強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必須與信息安全防護系統建設同步進行,才能真正發揮信息安全防護系統和設備的作用。
2、采用信息安全新技術,建立信息安全防護體系
企業信息安全面臨的問題很多,我們可以根據安全需求的輕重緩急,解決相關安全問題的信息安全技術的成熟度綜合考慮,分步實施。技術成熟的,能快速見效的安全系統先實施
3、計算機防病毒系統
計算機防病毒系統是發展時間最長的信息安全技術,從硬件防病毒卡,單機版防病毒軟件到網絡版防病毒軟件,到企業版防病毒軟件,技術成熟且應用效果非常明顯。防病毒軟件系統的應用基本上可以防治絕大多數計算機病毒,保障信息系統的安全。
在目前的網絡環境下,能夠提供集中管理,服務器自動升級,客戶端病毒定義碼自動更新,支持多種操作系統平臺,多種應用平臺殺毒的企業版殺毒軟件,是電網公司這樣的大型企業的首選。個人版本的殺毒軟件適合家庭,小規模用戶。
4、網絡安全防護系統
信息資源訪問的安全是信息安全的一個重要內容,在信息系統建設的設計階段,就必須仔細分析,設計出合理的,靈活的用戶管理和權限控制機制,明確信息資源的訪問范圍,制定信息資源訪問策略。
對于已經投入使用的信息系統,可以通過采用增加安全訪問網關的方法,來增強原有系統的用戶管理和對信息資源訪問的控制,以及實現單點登陸訪問任意系統等功能。這種方式基本上不需要改動原來的系統,實施的技術難度相對小一些。對于新建系統,則最好采用統一身份認證平臺技術,來實現不同系統通過同一個用戶管理平臺實現用戶管理和訪問控制。
5、開展信息安全專題研究,為將來的應用做好準備
電網實時監視與控制系統的安全問題要求更高,技術難度更大,應開展專題研究。
國家有關部門和電力企業對電網實時監視與控制系統的安全問題高度重視,專門發文要求確保電網二次系統的計算機和網絡系統的安全,要實現調度控制系統,數據網與其他生產管理系統和網絡的有效隔離,甚至是物理隔離。
6、電子商務安全需要深入研究和逐步應用
電子商務的安全牽涉很多方面,包括嚴格,安全的身份的認證技術,對涉及商業機密的信息實現加密傳輸,采取數字簽名技術保證合同和交易的完整性及不可否認性等。這些方面又與信息安全基礎技術平臺密切相關,因此安全基礎平臺的建設對于電子商務的安全應用是至關重要的。目前已經有電子商務的應用系統投入在線使用,我們必須加快對電子商務的安全的研究和應用,否則將來會出現因電子在線交易不安全,不可靠的而導致電子商務系統無人敢用的局面。
7、依據法規,遵循標準,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信息安全的管理包括了法律法規的規定,責任的分化,策略的規劃,政策的制訂,流程的制作,操作的審議等等。雖然信息安全"七分管理,三分技術"的說法不是很精確,但管理的作用可見一斑。
三、解決信息安全問題的思路與對策
電力企業的信息安全管理相對來說還是一個較新的話題,國內其他電力企業也在積極研究和探討,以下是一些粗淺的看法。
1、依據國家法律,法規,建立企業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國家在信息安全方面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對信息網絡安全進行了明確的規定,并有專門的部門負責信息安全的管理和執法。企業首先必須遵守國家的這些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企業也必須依據這些法律法規,來建立自己的管理標準,技術體系,指導信息安全工作。學習信息安全管理國際標準,提升企業信息安全管理水平
國際上的信息技術發展和應用比我們先進,在信息安全領域的研究起步比我們更早,取得了很多的成果和經驗,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國際標準來指導我們的工作,提高水平,少走彎路。
信息安全是企業信息化工作中一項重要而且長期的工作,為此必須各單位建立一個信息安全工作的組織體系和常設機構,明確領導,設立專責人長期負責信息安全的管理工作和技術工作,長能保證信息安全工作長期的,有效的開展,才能取得好的成績。
2、開展全員信息安全教育和培訓活動
安全意識和相關技能的教育是企業安全管理中重要的內容,信息安全不僅僅是信息部門的事,它牽涉到企業所有的員工,為了保證安全的成功和有效,應當對企業各級管理人員,用戶,技術人員進行安全培訓,減少人為差錯,失誤造成的安全風險。
開展安全教育和培訓還應該注意安全知識的層次性,主管信息安全工作的負責人或各級管理人員,重點是了解,掌握企業信息安全的整體策略及目標,信息安全體系的構成,安全管理部門的建立和管理制度的制定等;負責信息安全運行管理及維護的技術人員,重點是充分理解信息安全管理策略,掌握安全評估的基本方法,對安全操作和維護技術的合理運用等;用戶,重點是學習各種安全操作流程,了解和掌握與其相關的安全策略,包括自身應該承擔的安全職責等。
3、充分利用企業網絡條件,提供全面,及時和快捷的信息安全服務
山東省電力公司廣域網聯通了系統內的各個二級單位,各單位的局域網全部建成,在這種良好的網絡條件下,作為省公司一級的信息安全技術管理部門應建立計算機網絡應急處理的信息與技術支持平臺,安全公告,安全法規和技術標準,提供安全軟件下載,搜集安全問題,解答用戶疑問,提供在線的信息安全教育培訓,并為用戶提供一個相互交流經驗的場所。網絡方式的信息服務突破了時間,空間和地域的限制,是信息安全管理和服務的重要方式。
4、在發展中求安全
沒有百分之百安全的技術和防護系統黑客技術,計算機病毒等信息安全攻擊技術在不斷發展的,人們對它們的認識,掌握也不是完全的,安全防護軟件系統由于技術復雜,在研制開發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這勢必決定了安全防護系統和設備不可能百分百的防御各種已知的,未知的信息安全威脅。
不是所有的信息安全問題可以一次解決
人們對信息安全問題的認識是隨著技術和應用的發展而逐步提高的,不可能一次就發現所有的安全問題。信息安全生產廠家所生產的系統和設備,也僅僅是滿足某一些方面的安全需求,不是企業有某一方面的信息安全需求,市場上就有對應的成熟產品,因此不是所有的安全問題都可以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案。
5、解決信息安全問題不可能一勞永逸
企業的信息化應用是隨著企業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的,信息技術更是日新月異的發展的,安全的需求也是逐步變化的,新的安全問題也不斷產生,原來建設的防護系統可能不滿足新形勢下的安全需求,這些都決定了信息安全是一個動態過程,需要定期對信息網絡安全狀況進行評估,改進安全方案,調整安全策略。信息安全是一個伴隨著企業信息化應用發展而發展的永恒課題。
篇5
論文摘要:農村作為社會的結構,總是隨著農村社會經濟,農業生產和人們生活的需要,以能源為動力作為物質基礎的。因此,開展以農村為主的農村能源綜合建設,特別是把農村節能工作列入到規劃中,加強節能管理和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使萬元產值能耗達到同行業的先進水平,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農村能源的綜合建設,一定要全面貫徹落實國家的能源建設方針:“因地制宜,多能互補,綜合利用,講求效益”、“開發與節約并重”。充分依靠科技進步,把農村能源產業發展和服務體系建設作為重要的工作內容。特別是對新能源的開發利用抓緊抓實,因為它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因此,農村能源建設是一項偉大的事業,具有光輝的發展前景。
搞好農村能源綜合建設:一是建立建全組織機構;二是加強對農村能源綜合建設的領導;三是加大對農村能源建設的資金投入;四是充分依靠科技進步;五是加強農村能源產業和服務體系建設,適應市場經濟的需求;六是加大對科技、管理和服務人才的培訓;七是不斷地深化改革,端正指導思想,加強法制建設方向;八是抓點帶面不斷開拓新領域,使新能源和農村能源的建設工作向高層次發展。
1 農村能源環境保護與農村能源建設
農村環境問題,是當今農村發展面臨的重大問題,環境質量的惡化,對農業生物、農業生產和農村居民構成了嚴重的威脅。環境問題可分為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兩大類,農村地區能源的開發利用與這兩類環境問題都有密切的關系。能源不但給農村提供了動力,而且帶來了生活的文明和社會的進步,但也影響了農村的環境。如新柴的消耗量方面,19世紀以前,由于需求量不大,砍伐情況并不嚴重,保持了生態的平衡,沒有產生污染現象。而在最近的百多年來,由于人口的急劇增加,使得生物質能源供不應求,使生態和污染方面都出現了問題。由于礦物能源的大量開發和使用,也為農村帶來了嚴重的能源環境問題。由于能源廢棄物的大量排放,對農村和能源經濟的發展以及人們的健康等都造成嚴重的危害和重大的損失。
2 礦物能源的開發利用對農村環境的重要影響
礦物能源的開發,包含了開采、貯運、加工、轉換到消費。在這全過程中,都會對環境造成污染和危害。如煤在開采過程中,首先是開采占地,它破壞了地表的生態系統,影響了農業生產。另外井工開采易造成地表的沉降或裂縫并改變水體形態及滲漏而影響農田灌溉,同時也破壞了地下水資源。另一方面開采時的排污以液體、氣體、固體同時存在,如酸性礦井水、泥漿、瓦斯、煤矸石等。在運輸和貯存過程中,特別經數次堆放,會造成自燃、流失等大氣污染,在煤炭的燃燒利用過程中,又會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粉塵和灰渣,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等。又如水陸石油的開發會造成海水域的嚴重污染,影響水產業的發展和造成農田的污染。石油在燃燒時也會排放大量的有害氣體,對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 轉貼于
3 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對環境造成的影響
(1)生物質能源開發利用對環境的影響是:采伐對環境的影響,如導致資源的枯竭,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和破壞生態平衡;秸桿等大量燃燒,導致土壤肥力減退、農業減產等。如木柴在燃燒時會排出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不充分時會排放大量塵煙和顆粒造成嚴重的大氣污染。
(2)自然能源開發利用對環境的影響是:自然能源如水能、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潮汐能、海洋能等。由于不同的能源各自的物理化學性質開發利用的方式不同,也會造成不同程度的環境影響,如水能在開發利用發電時造成的河川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變化的影響。庫區大面積淹沒及周圍生態、自然環境、地表、土質、農業生物等影響。地熱能的開發利用,在用地熱發電時,由于開發利用過程中廢熱污染和排放的硫化氫、二氧化碳、甲烷、汞等。特別是其中的硫化氫在高濃度時會致人死亡。利用潮汐能發電時會造成海域的污染等。在太陽能大規模集中開發利用的地區,可能會造成太陽能的回流,影響局部環境的變化,如氣候變化和生態失衡。太陽能電池在生產過程中,需要采用大量的有毒和可燃性氣體,如三氫四磷、四硫化硅等。會對居民帶來危害。開發利用風能發電時,會造成噪聲的危害等。
因此,在開發利用自然能源時,必須充分考慮對局部環境的危害,并制訂出預防措施。
4 幾個重要的能源環境問題
(1)氣候變化。近百年來,地球氣候已發生明顯變化,主要是全球變暖,其原因就是溫室效應。而二氧化碳是引起溫室效應的主要氣體。溫室效應帶來的對環境的影響主要是極地冰雪的部分融化、海水變暖和膨脹,海平面上升使沿海居民的安全受到危協。另外帶來的是干旱和沙漠化的擴大、旱澇頻率上升和蟲害增加等。
(2)酸雨的出現。
(3)主要是大氣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造成的。酸雨的出現,造成土壤酸化,肥力減退,農作物減產,森林衰亡,植被枯死,水體酸化和水產的影響等。
(4)臭氧層破壞。主要原因是氟里昂的大量使用,礦物能源的消費和生產化肥產生的氧化氮造成的可導致過量輻射的影響。
(5)煙霧。煙霧是燃燒含碳量高的燃料造成的煙霧污染,主要是煤的礦物能源消費排放的影響污染物占百分之八十,煙霧能反射和吸收太陽輻射,嚴重時會影響農作物的生長造成減產,也直接危害人的身體健康。
參考文獻:
篇6
一、何園理景的分析
何園,又名寄嘯山莊。位于揚州市徐凝門大街西側。造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光緒年間武漢黃德道何芷忉重修。
山莊的大門位于刁家巷(而非今址),是一座高大的磨磚門樓。周邊的丁家灣康山街等,在清代屬富人區,聚集了大量官僚巨賈的豪宅。何園位于住宅之后,坐北朝南。正門藏于偏僻小巷,多少顯出園主人為人低調,不愿露富的心理。而高聳的圍墻,卻至少暗示了它的存在。揚州的諸多住宅、園林,多由高墻圍合。它們構成了揚州地區街道空間的主要特征。
門內與穿廊相接。門上為串樓,與樓下廊子扣合為復道,于此左右分行。
左轉折入園的東部。其南半部有館舍。西貼墻,其他三面空臨。館舍南部栽有修竹。游人至此可置身與喧囂之外。中央為船廳,是旱園水作。鵝卵石與瓦片鋪地,紋路作波光粼粼狀。另有梅花鹿圖案若干,船四面為明窗。瓦片鋪地和動物圖案,可能主要從俯瞰觀賞的角度出發,材料平實,一如揚州磚雕的樸實風格。于平地觀,難以窺其全貌。每去何園,總能看見游客在廊道上指點欣賞鋪地圖案,可見猜測屬實。
廳外東南一角有老槐蔭蔽,山石少許。東北一角有貼壁假山,逶迤西去。可登山于半月臺賞閱,或俯視園景。樓下有屋兩間,走廊東向,壁間嵌有坡撰書的刻石一部。壁間刻石,是揚州園林的一大特征。既可為游覽增添雅興,又可加強走廊的韻律感,并同白墻形成對比。
何園的西部園林,比東部大了許多。如同一副畫卷。園之中部,鑿一水池,房廊繞其四面,惟有山石獨占西南一角。池中東部有一方亭。側面架石梁南北出。方亭尺度遠大于其他江南園林。究其原因,一般解釋是此亭可作戲臺。水可擴音,而回廊可作看臺。此說有一定道理,反映了園主人不同于蘇州園林的實用主義傾向。另一說為該亭模仿了蓬萊仙島,叫做“小方壺”。此手法遠在唐代曾被大量運用,看來還是一種傳統構想。不知可信否。我認為該亭于回廊上觀賞尺度比較適中,仍可歸于從俯瞰觀賞的角度出發的手法。
筑于池水之西的湖石假山,突兀于水際。山上有瞪道盤旋,山腹有洞室回曲。更有兩株白皮松,植于山半,枝干遒勁,勢欲凌空而去。旁有意大利進口楊樹一株。何園內的進口植物品種,多少反映了園主人作為外交官的國際眼光。白皮松的用法,我以為值得商榷。白色湖石襯托下的白皮松略顯蒼白。
湖石假山西部,有黃石假山拔地而起,與東西兩片湖石假山相接。三山一水掩映處,有潛山館過此北行上樓,有五間樓屋。背面倚墻,面南臨水。全園景色,盡收眼底。樓屋東面,有一株棕櫚,高與屋檐相平。
沿樓廊東行,廊分為兩道。一道由東向北折,重返園之東部。另一道由南向西折,轉入復道。經復道西行三折,轉入園之南部。廊道曲折,上下兩層,空間豐富。復道回廊上下錯落,左曲右折,同時起到了弱化建筑體量的作用。復道上的空花攔板,全以鐵制,自有一種西洋格調。
隱一門于園墻東壁,好似山窮水盡。一轉首,別有洞天,道近而門現。門內有住宅,可登堂入室。只見隔墻的廣玉蘭,花如白色云朵。樓南疊一湖石假山,上有蹬道與屋相接。深得城市山林鬧中取靜之妙。
由園左北出,重返西部園林,可循廊沿池步隨景移。壁上有顏真親卿帖石,屬另一處壁間刻石。隨廊西折,直抵樓屋之下,即所謂蝴蝶廳。
牡丹廳山墻面上清水磚墻拼合成的鳳吹牡丹圖案磚雕,是揚州磚雕中的上品。
墻上什錦窗每洞各不相同,與墻后南部何家住宅玉繡樓一一對景。青磚百轉千回不見斧鑿痕跡,是揚州磚雕的另一佳品。
玉繡樓與前部花園復道回廊渾然一體。傳統的院落空間圍合,但因為園主人常與洋人打交道的緣故,充滿了有著西洋格調的細部。如圍爐、百葉窗、拱形高窗、梁下裝飾等等。它們構成了晚期揚州古典園林近乎怪異的獨特風格。
何園之中,東南北三面上置串樓,下構回廊,層層疊疊,參差錯落,迂回曲折,把全園樓閣亭臺連成一氣,構成了一個割不斷的整體。全園景色,因而分成上下兩個層次,轉換成前后左右四面,把每一個景點由不同的角度,轉換成近景、遠景、實景、借景和仰視、鳥瞰諸般景觀,實在是建筑何園的匠師們的高超之處
二、揚州園林模式語言
揚州園林相對以蘇州園林為代表的其他園林而言,具有獨特的模式語言
復道回廊
揚州古典園林的建筑物,除去山石水池,主要有廳堂、樓閣、軒館、亭榭、齋室、房廊等。
復道回廊是揚州園林的一大特色。以何園為代表。而鮮為人知的是揚州個園的抱山樓早年也是通過回廊同冬景部分連為一體的。復道回廊為人提供了觀賞園林的多重視角。這與蘇州園林以平視為主的賞園方式是有所區別的。
從俯瞰觀賞的角度出發
多視角的的觀賞角度,有助于我們理解造園者的獨具匠心。
如:前文述及過的地面鋪裝圖案含蓄的形式美、水中亭臺的尺度、屋頂造型和山墻面的精美磚雕等等。
弱化建筑物體量
揚州園林二層建筑和復道回廊的大量使用,不可避免地影響到了園林的自然美和雅致美,增添了人工的痕跡。但造園匠師的高超技巧,使得揚州園林仍然保持了清新雅致的秀美的南方風格,并得以在江南園林中獨樹一幟。
如:通過回廊的回轉曲折、高低錯落,強化其輕盈的充滿親和力的形象。
何園中心環水池部分的復道回廊就是典型的一例。
又如:避免大體量建筑形態的過多變化以至喧賓奪主。如個園抱山樓。雖然體量橫跨整個園林,卻將首尾隱于夏山秋山之中。整體造型看似簡淡,卻將其他亭臺襯得小巧可人。自身全貌,卻很少進入游人視線。
這一手法,與同濟大學南北樓何其相似。而王澍的文正圖書館,更是直接來源于江南園林這種“大象無形”的處理手法。
高聳的圍墻
是揚州園林空間的一大特征。清代揚州鹽商追求住宅的寬敞氣派加之不愿露富的矛盾心理,造就了這一獨特現象。讓人想起徽商在家鄉的毫宅或者晉商們的大宅門。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揚州民居清石亂磚墻的砌法,使得原本壓抑的空間增加了一層尺度的層次。而手工的痕跡,更給人親切之感。這一點,與密斯早年推崇磚墻的理由完全相同。試想,如果墻體換以蘇州園林的粉白墻,將會何等壓抑。
三、揚州園林風格的成因
根據文獻資料試列蘇州揚州兩地園林發展時間表
南宋蘇州網師園始建。
明朝蘇州拙政園始建。揚州何園片石山房始建。個園壽芝園始建。
康熙揚州西北郊保障河(瘦西湖)沿岸園林逐漸出現
乾隆揚州園林進入黃金時代。城市山林、西北郊保障河一帶別墅園林興盛。宋宗元重修網師園。
嘉慶揚州湖上園林趨于衰落。揚州大鹽商黃應泰建個園。瘦西湖蕭條。蘇州建留園,時稱寒碧山莊。
道光揚州湖上園林一蹶不振無復舊觀,城市山林有所發展。
同治揚州園林出現回光返照跡象。建寄嘯山莊。
光緒何芷忉重修何園。小歸大官僚兩廣總督周馥所有。大官僚盛康修蘇州留園。
蘇州作為江南重鎮,園林風格長期受到吳越民風的滋養,尤其在康乾以后江南園林得到較長時間的長足發展以至成熟。反觀揚州揚州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命運起伏與國家漕運緊密相聯,故發展軌跡起伏較大。因此揚州園林具有多樣性的特征。揚州園林從晚清開始走上了另一條發展道路,趨向于實用性和西洋元素的運用,此時其模式語言主要來源于全國尤其是皖南或江西、兩湖富商的審美趣味和建筑風格。此前揚州園林模式語言則主要來源于其作為吳頭楚尾的獨特地理位置和民風。這種相對的硬朗和雄健,多少也受了皇家園林、揚州八怪畫風的影響(甚至漢唐雄健風格的潛移默化?)。
不幸的是這種風格沒有能夠獲得足夠長的時間和穩定的環境發展成熟。但揚州園林對新鮮事物的不斷吸納和實用性、解決近代或西洋風格與中國傳統審美習慣矛盾的一些手法,是我們在全面認識江南園林時應當引起注意的。
篇7
摘要:《自然保護概論》是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重要的專業基礎課,本文以湖南農業大學為例,總結了該課程的特點,分析了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在總結前人的教學經驗的基礎上,探討了改進教學內容和形式的方法與建議,為相關專業的教學管理部門和授課老師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環境科學與工程;自然保護概論;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49-0062-02
一、課程開設的目的和意義
《自然保護概論》基于生態學的基本原理與方法,研究地球各圈層生物與環境發生、發展過程中涉及的自然干擾、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作用與影響,調控與保護自然環境及減少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的一門綜合性課程。作榛肪晨蒲А⒒肪徹こ套ㄒ檔謀匭蘅緯蹋對豐富學生的基礎生態學知識意義重大,促進學生在學習和工作中關注環境領域存在的資源環境問題,理解與掌握人類在資源開發利用與自然環境問題的相互關系,自覺主動地把“自然保護概論”的課程知識與環境科學、環境工程專業的其他課程聯系起來,增強環境保護的基礎理論與宏觀管理意識。
二、湖南農業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自然保護概論”課程特點與現狀
目前,湖南農業大學“自然保護概論”課程的教學環節主要是理論教學。在課程教學環節存在一些弊端,如下:
1.教材選取未突出專業特色。根據筆者的實際教學經驗及查閱的課程相關教材發現,相關教材偏少,知識內容略顯陳舊。大部分教材主要側重對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自然資源的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自然保護區和國際自然保護事業等內容。這些課程內容很適合生物學、生態學等專業學生,而環境科學或環境工程專業學生可能會覺得以上內容跟自己所學專業關系不大,自然而然的降低了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
2.課程內容與專業其他課程有一定重復。本校環境科學專業在第二學期和第四學期分別還有《環境科學導論》和《環境生態學》等專業基礎課。上述兩門課程的授課內容與《自然保護概論》有較大的重復度。例如,《環境科學導論》教學大綱中包括生態破壞、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全球環境問題;《環境生態學》教學大綱中包括自然生態環境、個體生態學、種群生態學等教學內容;上述兩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在《自然保護概論》課程教學大綱中均有涉及。這必然引起知識點重復教學,導致學生的惰性心理。
3.實踐教學環節缺失。目前,自然保護概論課程并未開設實踐環節。課程教學過程中涉及到的水土流失、生態破壞、濕地生態系統等專題,如果能夠在理論授課結束后開展相關專題的野外實踐,必將加強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促進學生的積極性。
針對上述問題,我們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生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提高為出發點,根據自然保護概論課程特點及環境科學專業對學生知識結構和能力的培養要求,我們針對自然保護概論課程內容體系和教學方法進行改革探索,以期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自然保護概論”課程理論教學的改革
1.明確專業特色。課程教學內容的選取要結合環境專業的特色,在遵循專業培養方案的前提下,重點闡述合理開發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遏制生態破壞與環境污染。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將課程內容設置不同的專題,如:生物多樣性銳減、海洋石油污染、水土流失與沙漠化、濕地生態系統、生物入侵和全球氣候變化等,每個專題授課2-4個學時。通過對相關環境問題的深入剖析,讓學生明確人的和諧的理念和可持續發展觀,認識到環境容量的有限性以及自然資源與人類活動的相互關系,牢固樹立科學的人口意識、消費意識和文化意識,充分發揮資源的多重功能和資源的利用效率。
2.不斷優化教學內容。由于自然保護概論的教材主要傾向于自然生態系統與自然資源的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自然保護區的管理等基本原理與知識,因此不能過多地依賴教材,需要補充環境科學的相關知識。這就需要授課老師查閱學科相關的資料,掌握行業最新研究成果并整合,在理論教學中做到深入淺出,詳略得當。在講述全球氣候變化的時候,可結合氣候監測數據和古書記載,闡釋近年來頻發的洪水現象、厄爾尼諾現象、臭氧層空洞產生的原因與可能的解決辦法。并可適當介紹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與非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NIPCC)兩派學者關于全球氣候變化模型模擬的可靠性及人類排放的二氧化碳對氣溫上升的貢獻性大小問題的爭論。
3.采用專題化合作討論教學模式。鑒于“自然保護概論”的學科交叉性及課堂教學時間有限、教學專題多且相互獨立等特征,可構建“選題-導學-自學-小組討論-演講-反饋”的專題化合作討論教學模式(圖1)。授課教師在導學前應高度重視“選題”過程,增加案例切入式選題方式,將小組討論和自學過程安排在課堂外,靈活安排學生的討論形式與內容,扮演好學生學習的組織者、環境的創造者和合作的協調者的角色。
4.改革課程考核方式?!白匀槐Wo概論”課程的教學效果,一方面取決于授課教師的知識水平和敬業精神,另一方面則取決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而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又與課程的考核方式密不可分。授課教師應當重視創新能力的考核,考察學生是否能夠對于某個問題提出與已有觀點相悖的觀點,敢于提出并能用已有的資料去證明的行為就應該鼓勵。并通過采用案例、專題等形式教學,激發學生思考,授課教師及時根據學生的反饋調整教學內容,鼓勵學生課后鉆研。對于出勤率高、課堂表現積極、作業按時完成的同學應該得到更高的平時成績分數。為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授課教授可采取課程論文的期末考核方式。幾個學生共同完成一個題目的課程論文,每個人分別查閱資料撰寫,完成自己的部分,最后綜合成稿,教師根據每個同學在論文撰寫過程中的貢獻給出成績。
四、增設實踐教學環節
1.增加實踐教學環節及相關經費投入。為加強學生對課堂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認知,建議在理論教學結束后增設實踐教學環節。實踐教學環節可開設一個周,重點考察典型的生態破壞、水土流失、濕地生態系統等地形或生態系統。同時,為保障基本教學實踐活動的有效開展,需增加必要的經費投入,主要為野外實習經費。給野外實踐教學以經常性投入,才能解決目前的問題。
2.選擇多方式實踐教學途徑。為克服實習經費短缺帶來的限制,同時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自然保護概論的實踐教學可打破原來的統一組織安排的模式,采取多方向、多課題、多時段、多地點進行。首先,授課教師可根據教學大綱框架列出幾個大的方向,如參觀水土流失、森林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和荒漠化等,由學生選題?;蛘哂蓪W生自主擬定方向,呈報授課教師審查和批準。如此一來,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題方向。
實習場所也可以安排在學生家鄉周邊、課余活動場所、郊游場所或其他課程實習場所等,由學生自主選擇。合理安排實習時間,教學實習安排在理論課程結束后,距學期末有1-2個月的時間,學生還可以結合所選實習地點的情況,利用周末或假期,在完成其他活動的同時關注周邊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狀況以完成實習。
總之,筆者認為《自然保護概論》課程的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學過程要及時發現問題并加以調整。在教學的各個環節都要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同時增加最新研究進展等內容,突出教學過程的專業性、趣味性和互動性。
參考文獻:
篇8
本刊已被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清華大學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萬方數據庫、中國知網等數據庫全文收錄并上網,多次被評為國家雙效期刊、全國優秀科技期刊、廣東省優秀期刊、廣東省優秀科技期刊的環境期刊。從2001年以來,《環境》雜志連續編輯出版論文增刊,所刊登的論文均通過了省環保廳職稱評審委員會有關專家審稿,得到了各級各類職稱評審機構的充分認可,深受廣大讀者、作者和各界專業人士的好評。
為發展環境科學、探討環境理論、促進環保工作,結合廣東省人事廳《關于調整專業技術資格條件刊物等級劃分規定的通知》(粵人發〔2005〕300號)文件的要求,滿足一些因在內部刊物刊登的、現被視為無效論文作者的要求。本刊擬于2014年7月編輯出版論文增刊,即日起向社會公開征稿?,F將征稿事項函告如下:
一、征稿范圍:有關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的論文。
二、征稿對象:廣大的環境保護工作者、環境科研人員、環境監測監察人員、環境工程技術人員、企業環保管理人員、創建綠色學校(中小學、幼兒園)的教師以及環境科學愛好者;其他社會各界需要的人士。
三、稿件要求:觀點明確,內容嚴謹,格式規范。嚴禁剽竊、抄襲,所有來稿,文責自負。
需要者,請速與本刊聯系。本刊將根據論文質量和來稿時間擇優刊登,收滿即止。截稿日期為2014年6月25日,請大家務必遵守時間安排,過期不再收取任何稿件。來稿請通過電子郵件發往本刊編輯部(郵件名請注明“論文增刊”),并注明作者姓名、單位、地址和聯系電話。
《環境》雜志國內統一連續出版物號:CN 44-1167/X
國際標準連續出版物號: ISSN 0257-0300
聯系人:丁小姐 、沈先生
電 話:(020)85516961、(020)85513915
傳 真:(020)85516961
地 址:廣州市越秀區東風中路335號環保大廈16樓
篇9
關鍵詞:環境經濟;學術期刊;研究內容;詞頻分析;學科發展
中圖分類號:X19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16248(2016)02006707
環境經濟學是伴隨著人類活動引起的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而產生和快速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學科。20世紀70年代末環境經濟學被介紹到中國。1978年中國制定了《環境經濟和環境保護技術經濟八年發展規劃》。1980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斯德哥爾摩召開關于“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的討論會,決定將“環境經濟”列為聯合國環境規劃署1981年《環境狀況報告》中的第一項主題。同年中國環境管理、經濟與法學學會成立,由此推動了中國環境經濟學的研究。這表明作為環境科學的重要分支,環境經濟學已成為一門矚目的獨立學科。環境經濟學雖然僅有幾十年的發展歷史,但其學科體系在不斷的發展與完善。通過持續的研究和實踐,環境經濟學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三十多年來,環境經濟研究在中國發展快速,不但表現在環境經濟理論和框架體系不斷充實完善,而且結合中國實際開展的環境經濟領域研究也取得了很多的成果。學者們翻譯、撰寫了環境經濟方面的教材和專著,還發表許多研究環境經濟的論文,開展了環境經濟各領域多方面的科學研究,在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成立了相關的研究機構,培養了一批環境經濟方面的專業人才[1]。
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環境經濟學學科體系,其理論體系、研究方法和實踐指導都需要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充實、提高和完善?;诖藢?005~2014年收錄在《中國學術期刊(網絡版)》(以下簡稱中國知網)全文數據庫中篇名包含有“環境經濟”的全部期刊論文進行統計分析,以期從這個角度研究近十年來中國環境經濟研究動態和發展路徑。
一、近十年環境經濟研究
數據樣本統計(一)“環境經濟”期刊論文篇數統計
從中國知網中檢索2005~2014年間篇名中有“環境經濟”的全部期刊論文,剔除重復及不符合主題的論文,共有462篇,其中核心期刊本文核心期刊指中國知網上所檢索的中文核心期刊及CSSCI來源期刊。論文200篇,其他期刊論文262篇。具體統計數據如表1所示。
需要說明的是,本研究是從2005~2014年間篇名中有“環境經濟”的中國知網全部期刊論文這一角度來研究環境經濟學學科的發展,但環境經濟研究成果的體現形式是多樣的。比如中國知網檢索數據庫收錄文獻中除了期刊論文,還有優秀碩士論文、博士論文、國內外會議和其他形式的研究論文,在2005~2014年間,這些論文篇名中有“環境經濟”的共計338篇。
此外,統計分析2005~2014年這十年的文獻,是為了了解在新階段中國環境經濟學學科的發展進路。而在1978~2004年的27年間,中國環境經濟學學科經歷了起步、探索和發展等重要階段。在這27年間收錄在中國知網篇名中有“環境經濟”的文獻,包括期刊論文、碩博士論文、國內外會議論文和其他形式論文共456篇,其中期刊論文有406篇。
(二)基于期刊的數據樣本和研究方法
為了能較好地表征環境經濟學學科領域研究的客觀水平,本研究的檢索統計工作不僅關注期刊論文數量的變化,更關注期刊論文的質量變化。核心期刊論文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相關研究領域的較高水平,故本研究的重點在核心期刊論文。據上文可知,本研究全部實際有效樣本為462篇,其中核心期刊論文的實際有效樣本為200篇。
在相關論文資料的基礎上,運用引證分析、數據分析和詞頻分析等方法對中國近十年來篇名中有“環境經濟”的全部期刊論文數量的變化規律進行總結,重點對論文期刊類型、主要議題、作者人數等方面進行數量分析。同時分析文獻的被引次數,以衡量期刊論文的影響力。
(三)數據樣本局限性分析
本研究只是從篇名中有“環境經濟”的期刊論文這個角度來分析環境經濟學學科的發展,數據樣本必然存在局限性。由于環境經濟學學科領域的廣泛性,涉及環境經濟的具體研究對象很多,僅就期刊論文來說,屬于環境經濟范疇的論文眾多。篇名屬于環境經濟領域范疇的其他關鍵詞的論文有至少十多種,如“綠色經濟”、“循環經濟”、“生態經濟”、“綠色GDP”、“ EKC”、“環境績效”、“環境損失(損害)”、“環境成本”、“環境外部性”、“排污權”和“環境稅”等,見表2所示。據《中國環境經濟學學科發展報告》統計顯示:1980~2008年這29年間有關環境經濟研究領域的中文核心期刊的文章共有10 618篇。本研究檢索統計了2005~2014年環境經濟研究領域核心期刊論文,屬于環境經濟研究領域的核心期刊論文共有10 506篇。由此可見,近十年有關環境經濟研究領域的核心期刊數量比過去有大幅增加。
由此分析,2005~2014年篇名中有“環境經濟”的核心期刊論文大約占環境經濟學學科領域范疇的核心期刊論文的1/50~1/60,也就是說大多數有關環境經濟的研究論文在其篇名中并沒有直接使用“環境經濟”。故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并未包含環境經濟研究的所有領域,但本研究的貢獻也正是對以“環境經濟”為篇名的論文的深度分析,以見微知著,窺一斑而略見環境經濟學學科研究的全貌。
二、數據樣本論文分析
(一)研究階段分析
通過對全部462篇數據樣本期刊論文進行分析發現,2005~2008年數據樣本期刊數量逐年遞增,到2008年達到峰值,2009~2011年數據樣本期刊數量略有下降,2012~2014年數據樣本期刊論文穩定在40篇左右。中國環境經濟學學科近十年期刊論文方面的研究從數量上看為穩定發展的階段,從質量上看為深入擴展研究的階段。
進入21世紀,環境經濟學的研究領域不斷擴大,并且取得了明顯的進展??梢灶A計在未來一段時間,環境經濟學研究將重點關注環境經濟理論體系、環境價值核算體系、環境經濟分析方法體系、環境經濟評價體系、環境保護經濟手段體系、環境經濟政策體系、環境投融資體系、循環經濟體系、國際貿易與環境保護體系等[1819]。
四、結語根據本文數據樣本進行的統計分析,可以了解近年來中國環境經濟研究的一些特點。第一,從數量上看,年核心期刊發表篇數變化不大,但論文的深度有所擴展,涉及的領域更廣,所使用的分析手段也更多,近十年環境經濟領域的相關研究論文比以前的有大幅增加。第二,在影響力方面,發表于理工類核心期刊上的環境經濟類論文的影響力更大;另外,采用數量分析、科學實驗以及工程實踐的論文影響力也較大。這說明中國環境經濟研究的一種趨勢是朝著定量分析、技術支撐的方向發展。第三,在研究內容上,依據詞頻分析結果,研究的內容和范圍有所擴展,研究深度有所加強,但較多的研究還是探索性的,結論是建議性的,其實踐意義、應用意義和指導意義還不夠強。
參考文獻:
[1]沈滿洪,葛察忠,董戰峰,等.環境經濟研究進展:第3卷[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1.
[2]邱威,張建華,劉念.含大型風電場的環境經濟調度模型與解法[J].中國電機工程學報,2011,31(19):816.
[3]李國柱,牛叔文,楊振,等.隴中黃土丘陵地區農村生活能源消費的環境經濟成本分析[J].自然資源學報,2008,23(1):1524.
[4]李剛,張彥偉,孫豐云.中國環境經濟系統的物質需求量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5(11):3944.
[5]張音波,陳新庚,彭曉春,等.廣東省環境經濟系統的物質流分析[J].環境科學學報,2008,28(5):10211031.
[6]郭長雷,王麗婧,梅鳳喬,等.貴陽市環境經濟系統協調發展策略分析[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6,29(7):9799.
[7]崔宇明,常云昆.環境經濟外部性的內部化路徑比較分析[J].開發研究,2007(3):4043.
[8]潘岳.談談環境經濟政策[J].求是,2007(20):5860.
[9]段曉峰,許學工.黃河三角洲地區資源―環境―經濟系統可持續性的能值分析[J].地理科學進展,2006,25(1):4555.
[10]陳耀龍,程文濤,陳小兵.高級住宅小區生態設計與環境經濟效益分析[J].環境科學與技術,2006,29(7):9799.
[11]劉向華,馬忠玉,劉子剛.意愿調查法在環境經濟評價中的應用探討[J].生態經濟,2005(4):3638.
[12]傅京燕.OECD國家環境經濟手段的新發展及其啟示[J].未來與發展,2005(3):4345.
[13]譚靈芝,魯明中,陳殷源.我國生活垃圾處置市場的環境經濟政策選擇[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18(2):181186.
[14]蔡秀云.三種環境經濟手段的優勢比較分析[J].中國稅務,2009(12):2223.
[15]劉彩利,王京芳,薛斌.環境經濟手段對企業實施清潔生產的驅動機制[J].軟科學,2005,19(5):2729,38.
[16]李小蓿李漢平.環境經濟系統物質流可持續性與循環經濟物質流特征分析[J].資源科學,2008,30(9):13271335.
[17]陸菁.貿易與環境經濟分析的實證研究述評[J].浙江社會科學,2006(2):203209.
[18]董小林.環境經濟學[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19]董小林.當代中國環境社會學建構[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Analysis of Chinese environmental economy
research in the last decadeDONG Xiaolin1,2, XUE Wenjie1,2, SONG Cheng1
(1.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Research, Changan University, Xian 710064,
Shaanxi, China;2.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Changan University,
篇10
關鍵詞:交通,環境保護措施
一、前言
回顧我國“十五”交通發展,我國交通事業保持了快速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全社會累計完成交通建設投資21957億元,年均增長18.7%,超過建國以來51年完成投資的總和,是“九五”期間完成投資的1.92倍,其中公路建設完成了19505億元,使高速公路的建設實現了歷史性突破,高速公路總里程達到了4.1萬公里,“兩縱兩橫三個重要路段”全部建成;新建農村等級客運站3232個,??空军c10.2個,新增農村客車1.23萬輛,鄉鎮客車通達率98%,建制村通車率81%。同時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權威數字,截至2005年底,中國民用汽車保有量為3160萬輛,其中私人汽車保有量為1852萬輛,占總量的58.6%。私人汽車中,載貨汽車452萬輛,載客汽車1384萬輛。博士論文,環境保護措施。
二、交通發展對環境的影響
交通事業的迅猛發展,給國民經濟的發展帶來巨大的動力的同時也給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具體表現在:
1、交通建設期間對環境的影響
(1)、地形地貌的變化,導致生態循環系統的改變
高速公路的路線一般較長,與地方的道路和管渠等交叉在一起,由于高速公路的運營是處于一個全封閉狀態下的,因此高速公路的標高或高于原地面或低于原地面,致使大量的開挖或回填不同程度地對周圍的地形地貌產生破壞,相應的破壞了土體原有的自然結構和水循環路徑,改變了沿線生物的生存環境,影響了其生長、活動的規律,可能會導致某些生物或植物的生存危機,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當地的生態循環系統。
(2)、植被的破壞,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
因公路建設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大開大挖,破壞了原地表植被,導致了土表裸露、土質松軟,增加了水土沖刷量,造成河流、溝渠淤積、積水淹漫農田等水土流失災害。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水土流失面積解放初期為17.4億畝,到1980年約治理6億畝。由于治理趕不上破壞,水土流失面積卻擴大到22.5億畝,約占國土總面積的1/6,涉及近千個縣。全國山地丘陵區有坡耕地約4億畝,其中修梯田約1億畝,而另外3億畝坡地正遭受水土流失的危害。
(3)、水資源的污染,導致水中生物的大量死亡
沿河公路的修建過程中,部分單位的環保意識差,將鉆孔樁用泥漿直接排放到河水中,導致河道淤塞,影響船只正常通行;同時由于泥漿中添加了Na2CO3(俗稱堿粉或純堿)、NaOH(氫氧化鈉)等化學材料,對河水的水質也產生一定的影響,導致水中生物的大量死亡。
2、交通運營期間對環境的影響
(1)、汽車尾氣的排放對環境的影響
以汽油、柴油為燃料的汽車開動時會產生廢氣和固體微粒。廢氣中含有水蒸氣、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合物、硫化物、甲烷、乙烯、醛和鉛顆粒等污染物, 這些污染物排放到大氣中, 滲透到水、土壤中, 并逐漸積累, 會對沿線的人類和動植物產生不良影響,使其生活環境進一步惡化, 甚至會造成全球氣候異常, 這種污染的程度隨著公路運營時間的增長及交通量的增加而不斷加重。
(2)、汽車所產生的噪音對人類及其他生物的影響
公路運營過程中,汽車車體振動、發動機運轉、輪胎與路面摩擦、鳴喇叭以及公路沿線提供各種服務設施、設備均會產生噪聲, 在公路沿線形成一條噪聲帶, 這些噪聲對附近的人群產生心理(失眠等) 和生理(血管收縮、聽力受損等) 上的影響,降低人們的工作效率,尤其對公路兩側人口密度較大的敏感區域(學校、住宅區、商業區、醫院等) 干擾較為突出,而野外區域的干擾則較小。
(3)、汽車產生的油污染
汽車在運行過程中滴、漏油和車輛在維修過程中產生的污油都會隨著水的流動而滲入土壤中從而對當地的生態環境產生影響。
(4)、汽車在夜間運行過程中產生的光污染
光污染是一類特殊形式的污染,它包括可見光、激光、紅外線和紫外線等造成的污染??梢姽馕廴颈容^多見的是眩光。例如每當夜晚在馬路邊散步時,迎面而來的機動車前照明燈把行人晃得眼都睜不開,這就是一種光污染,叫做眩光。博士論文,環境保護措施。
三、保護措施
1、全球環保措施的發展
由于在前期的人類活動中,人們只是將經濟利益最大化作為追求目標,忽視了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工作,現在大自然已經開始了“回報”人類了。1952年倫敦煙霧事件、臭氧層空洞、海平面上升、土地沙漠化和各地酸雨現象等的頻頻發生給人類敲響了警鐘,,使越來越多的國家和社會開始關注環境保護工作,并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口號。
可持續發展 (SustainableDevelopment) 是八十年代提出的一個新概念。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第一次闡述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共識。全球可持續發展五大要點:①發展援助: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增大經濟援助的力度,其援助比例達到其國家生產總值的0.7% ;② 環境保護:工業化國家應當恪守“京都議定書”官員限制溫室氣體排放量的規定,保護地球環境,防止全球繼續變暖;③ 清潔水源:節約用水,并到2015年實現一半以上缺乏清潔飲用水源的人口提供潔凈飲用水;④ 能源開發:大力推廣清潔能源及電能的提高,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例;⑤綠色貿易:促進世界生產及貿易過程中的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2、我國交通環保措施
我國根據可持續發展戰略,制定了《中國21世紀初可持續發展行動綱要》,并針對交通事業的發展提出了交通行業由能源消耗型的行業向節約型行業轉變的口號。在資源、能源和資金約束日趨明顯的情況下,必須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節約土地,節能降耗,以保證實現“十一五”發展目標。節約土地就是要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最大限度地保護環境,從嚴把關,盡量利用荒地和廢棄耕地。節能降耗就是要努力降低交通建設、運輸管理各個領域、各個環節的建設成本和管理成本,發展循環交通經濟,推進節約型行業建設。要進一步完善投融資機制,進一步拓寬籌資渠道,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進入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博士論文,環境保護措施。博士論文,環境保護措施。
公路建設必然會造成對環境的影響,要全然避免和杜絕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們必須要在《中國21世紀初可持續發展行動綱要》的指引下,合理規劃、設計和施工以及后期的使用過程中盡量予以控制,使這種危害降低到最小。
(1) 做好路網的合理規劃
我們在確定路網規劃時,要從全局出發,樹立公路建設與自然協調發展的系統觀念,必須考慮將擬建設公路占用農田數量減少到最少,將公路對自然景觀、文物古跡及國家自然保護區所造成的影響降到最低,對不可避免的環境影響要做出全面合理的評價,為以后階段的公路環保設計提供依據。
(2) 進行公路建設項目預可、工可的環境評價
在路網規劃或線位選定后,都應按照交通部1996年頒布了《公路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規范(試行)》規范進行環境影響評價,超過規范和相關規定的方案要堅決摒棄。
(3) 做好施工過程中的環保宣傳工作,同時制定嚴格的環??刂品椒?/p>
通過宣傳,使得環保觀念深入到每個單位每個人的心中,形成“人人為環保”的態勢;同時制定嚴格的獎罰措施,對于不按照環保辦法執行,嚴重影響當地生態環境的單位予以重罰。
(4) 采用各種手段,減小噪音污染
研究表明:交通狀況,音源、聲音傳播與噪聲量密切相關。因此,防治噪聲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幾種:一是加強交通管理, 上路前進行車輛噪聲監測, 管制重車百分比,交通量及行車速度;二是調整縱坡,減少縱坡過大可能導致汽車爬坡時增加的噪聲量;三是改進路面結構類型,改善面層混合料成分,適度修正橫向刮紋間距或改作縱向拖紋處理,以謀求降低交通噪聲;四是盡可能采用降噪效果好的路塹型式,尤其是路線通過敏感區時;五是適當設置遮蔽物,可在公路兩側設置隔聲林帶、隔音墻、隔音堤等,以降低噪聲位準;六是實施減少噪聲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改善車輛本身構造。
(4)汽車排放污染的防治
汽車排放的廢氣與固體微粒對大氣的污染最為嚴重,這些污染會引起金屬腐蝕,對建筑物和雕塑品造成破壞,抑制動植物生長,給經濟、文化領域造成損失。因此,必須制定相關的汽車排放標準,機動車上路前需進行尾氣檢測;完善汽車的自身結構,改進發動機,采用電子控制燃油噴射,發明使用電動車、太陽能汽車和其它不污染環境的新型能源車;采用現代燃料,優先使用無鉛汽油,增加以液化石油氣或壓縮天然氣為燃料的氣瓶車,推廣氣體燃料,使用符合規定的劑和燃油添加劑;研制和推廣廢氣減毒裝置,完善汽車保養和修理制度,推廣節油裝置。通過以上的措施,可將汽車排放物造成的污染降到最低的程度。博士論文,環境保護措施。
四 結語
環境與發展是不可分割的,它們相互依存,密切相關。博士論文,環境保護措施。因此我們在發展交通時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清楚的認識到自身的位置和處境、優勢和不足,進一步處理好發展與環境之間的關系,為我國綜合國力的的增強和人類社會的發展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中國21世紀初可持續發展行動綱要全文新華社2003.7.25
2、高艷龍,張榕情如何建設公路建設對環境的影響中國公路2003,24
3、廖新輝張陽淺談高速公路建設對環境的影響及保護措施廣西交通科技1999,12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環境污染整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