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學信息化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10 11:04:2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教育教學信息化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教學方法與手段單一。
教學目標的錯位就必然會導致教學方法的簡單化甚至教學模式的填鴨化。無論是考證輔導班式的教學還是《經濟法》純理論教學,都停滯在講授理論和加強課堂與課后練習的傳統教育階段。筆者在中國知網、萬方等學術期刊網上就這一主題專門進行了搜索,搜索結果顯示,雖然有個別教師對于傳統教學模式下的高職《經濟法》課堂教學方法進行了反思,但結果無外乎在傳統講授法的基礎上增加了圖表法[1]、案例教學法或雙向提問式教學法[2]等傳統教學方法,并沒有脫離傳統教學模式的桎梏。有些學校倒是對傳統教學模式作了一定的反思,引入了網絡手段,可是卻陷入了認識上的誤區,就是只把傳統課堂教學的內容放到網絡教學平臺,供學生瀏覽學習、下載資料。在這些網絡教學中,網絡的教學特征,教學功能,教學互動等優勢都沒有完全體現發揮出來。[3]因此,都沒有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
2.教學效果一般。
教學理念的陳舊導致教學方法的單一,進而導致教學目標難以實現。筆者關于這一問題曾經在學生中做過調研,學生們普遍表示,《經濟法》課程給他們的印象就是上課學習、下課背書、考前做題,非常地傳統,也非常地無趣。傳統的填鴨式與題海式的傳授方法很容易導致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和熱情,使學生獲得的《經濟法》知識難以鞏固,教學中的前學后忘成為普遍現象,難以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在高職院校的生源質量本就一般的情況下,這種后果更加明顯。教育的目的是要幫助學生掌握知識,而非為了幫助學生應付考試,如果純粹為了考試而教學,是不可能實現良好的教育效果的。我們應該去提倡“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讓學生主動性、創造性地學習知識、應用知識。[4]傳統的教學模式顯然難以實現這一目標,為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必須通過教育信息化實現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
二、信息化教學模式的創新
1.理論依據構建。
筆者認為,信息化教學模式的主要手段是通過計算機網絡進行教學,信息化建設指引下的職業教育教學模式,改革與創新的最終形式就是通過計算機網絡完成日常教學任務。這么認為的依據是著名的“情境認知理論”。《經濟法》是一門社會科學,《經濟法》教學的要求契合情境認知理論的特征。情境認知理論認為,教師創設的情境要與真實的社會情境、生活情境和科研活動的情境相吻合。這樣,使學生有可能在似真的活動中,通過觀察、概念工具的應用以及問題解決,形成科學家看待問題的方式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適應共同體的文化。[5]而要在課堂上去模擬與《經濟法》相關的、真實的社會情境、生活情境相似的教學情境,唯有通過計算機網絡手段來實現。因此,相對于傳統教學模式,網絡教學應該實現以下幾方面創新:(1)教學目標上,應該以實現學生主動性、創造性地學習知識、應用知識為目標,立足于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掌握,而非提升考試通過率。(2)教學內容上,應該建立在教材基礎上,能夠為網絡所共享的教學課件、多媒體信息資源以及試題庫為主,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盡量脫離教材。(3)教學方法與手段上,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在注意情境設計、協作學習環境設計、網絡教學策略設計的同時,還要注意信息資源設計,強調利用各種信息資源來支持“學”,具體的知識點要盡量采用文本、聲音、動畫等多種媒體表現。[6](4)在考試設計方面,應該充分利用網絡手段實施考試,實現隨機題庫制與無紙化考試相結合,減輕教師閱卷負擔,減少閱卷出錯率,同時節約學校的經費資源。
2.教學目標設計。
傳統的《經濟法》課堂教學僅僅以順利完成期末考試或提升考證通過率為目標,完全背離了職業教育的初衷。信息化建設正好可以實現教學目標設計的創新,真正實現素質與技能教育。筆者以為,高職《經濟法》教育應根據高職人才的特點和培養目標,在教學中避免理論與實踐分離、知識和能力分離、教學和考證分離,以豐富學生的知識面、增強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與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為教學目標。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這一教學目標難以實現,而網絡化教學則可以完成這一任務。筆者認為,《經濟法》課程的網絡化教學,意味著教師可以通過計算機軟件對理論知識進行情景模擬預設,然后通過網絡手段實現機———機資源共享,為課堂教學的開展奠定基礎。這樣,在課堂教學中,每一名學生都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預設的模擬情景去學習理論知識,并運用理論知識對情景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與解答。
3.課堂教學創新。
《經濟法》課程的網絡化教學,關鍵在于運用計算機信息技術進行課堂教學的創新。這一舉措必須要在充分考慮高職學生心理與認知特點的前提下,對教學內容與方法進行改革和創新,使之契合高職學生的特點,也符合學生考證與就業的需要,從而摸索出一套具有實用性和有效性的《經濟法》課堂教學模式。第一,教學內容創新。可以考慮在保證《經濟法》基本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多使用教學案例,只不過教學案例要與情景模擬法相結合,在案例設計時要注意增加學生的代入感,在合適的案例中可以考慮由學生來扮演案例的主角,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證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感同身受,提升教學效果。第二,教學方法創新。主要是要大量地使用案例分析法與情景模擬法,《經濟法》教學過程非常適合運用這些教學方法,而這也正是引入網絡化教學的根本原因,因為唯有計算機信息技術方可實現通過聲音、圖像、動畫等電子元素將教學案例形象的在計算機上表現出來,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深刻地理解知識適用的條件,提高學生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三,教學手段創新。網絡化教學離不開電子教學資源的制作與共享,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在課前準備好《經濟法》課程的內容,根據教學內容制作好教學課件、動畫軟件等電子教學資源,將其上傳到機房或校園網絡平臺上,實現資源共享。這樣,在教學的過程中就可以通過網絡手段實現資源共享,為課堂教學的開展奠定基礎。
4.考試制度改革。
篇2
【關鍵詞】信息化教育;教育問題
一、信息化教育的觀念問題
1.“校校通”不等于“校校網”
在目前的情況下,“校校通”不等于“校校網”,沒有必要著急忙慌地在條件不成熟的學校實現網絡化,實際上,沒有網絡照樣可以搞信息化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網絡之外的信息技術,這個思路對我國廣大地區,特別是經濟欠發達地區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發意義。根據自身條件進行的信息化教育才真正具有實踐意義和理論意義。
2.“使用光盤已經落后了”
有人認為使用光盤也落后了,我們都有Internet了,怎么還能用光盤。有的地區甚至有不成文的規定,教師上觀摩課必須使用網絡,否則就叫拿不出手。作為行政措施是否有道理還可以商量,但作為一種觀念絕對有問題,光盤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而且光盤有時能起到網絡起不到的作用。
3.“越大越好,越先進越好”
在添置設備方面往往存在著好大喜功、越大越好,越先進越好的傾向。好象我們用了最先進的東西就可以解決問題,實際工作中并不是越先進越好,這是技術的飛速發展的事態給我們帶來的一種美好錯覺,因為我們有時太迷信技術的作用了,因為我們人類自身到目前為止對提高學習和教學效率的辦法還不多,希望技術的引入能夠幫我們的大忙,此時難免會產生越先進的技術就越能幫大忙的想法,就會無限地夸大信息技術的作用,另外,還有一個原因使得“越大越好、越先進越好”的觀念盛行,那就是商人的炒作,在此我們想起了西南師大陳承志教授的一句名言,我們千萬不能上商人的當。為什么呢?因為信息技術企業當然希望所有的教師和學生,甚至十二億中國人都用上計算機,這樣他們才能有很好的收成,他們除了有教育目的之外,還有十分明顯的營利性目的,因此他們容易夸大機器的作用。
4.信息廢墟問題
在此我想問一句,每天有多少人向網絡上傾泄信息垃圾?網絡上又有多少內容是對教師和學生真正有意義的?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產生了大量的信息廢墟,說它是廢墟,是因為很少有人去使用。實際這里面有很多問題值得研究,我們要制造對我們教育教學真正有意義的信息,而不能去生產信息垃圾。
二、如何進行信息化教育?
我們國家的信息化教育的水平還不很高,那么,可以說關鍵問題是對信息化教育的本質沒有一個科學的認識,有很多時侯我們都是陷在具體之中,只顧埋頭拉車,不顧抬頭看路。搞信息化教育最少應該注意:信息化教育必須有一定的理論作為指導,如果沒有理論體系指導教學設備的使用和管理,如果教師使用時不給機器一個魂,那么這些機器就只能是一堆廢銅爛鐵。絕不應該對任何教學方法、教學策略失去信心,只要我們注意不斷完善充實,不斷創新發展,各種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都能發揮積極作用,都能拓展學生的主體意識和主體能力,都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一定要有效地、合理地利用一定的信息技術和方法。因為各種信息技術和方法是信息化教育區別于其它教育教學的重要指標。信息化教育有很強的應用性和工具性色彩,但是我們只是把它做為一種實體工具來認識是不夠的,技術本身有精神的內容。信息化教育應該積極解決教育教學過程中新出現的實際問題,信息化教育是指向未來的,它具有強大的實踐性。運用臨床這個概念可以表現出希望盡量地觀察實際的教學活動,并對觀察到的內容進行充分研究的意愿。
三、怎樣才能真正轉變教師的觀念?
教師觀念的轉變是信息化教育的核心問題及首要任務,教師落后的教育教學觀念桎梏著教育教學改革,無法有效地整合信息技術。教師的觀念轉變不是只靠聽一兩場報告就能解決的。那么,教師的觀念是從哪里來的?怎樣才能轉變教師的觀念?是先有觀念還是先有實踐?我們必須研究教師的先進教育教學觀念是怎樣產生和形成的。只有經過聽者創造性的實踐活動,以及不斷地、自覺地反思,學到的理論才能成為個人的觀念和理論。因此,教師自身的信息化實踐活動是轉變教師觀念的重要環節,可以說,沒有實踐就不會產生觀念,不使用信息技術就不會具有關于信息技術的先進觀念。
四、為什么現代教與學需要信息技術?
現代教學確實發生了一些變化。因為網絡、多媒體和一些現代教具、學具給我們教師、學生提供了一個資源性概念,也就是從理論上說我們的學習資源和教學資源是無限的,已經從四壁圍墻的空間擴展到世界,擴展到地球村概念,為我們提供了非常好的教學和學習的平臺。使用信息技術絕對不是為了代替黑板和粉筆,如果僅僅是用信息技術代替黑板和粉筆,我們不能簡單地將其視為一種替代關系。使用信息技術應該把重點放在解決那些傳統教學不便解決或無力解決的教學和學習問題上,應該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才對。交互性也給教師和學生提供了一個無限的空間,可以在世界的任何角落,對世界的任何一點進行訪問,相互交流。創造性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創造性空間,學生利用技術尋找、評估和收集信息,應用技術處理數據,根據具體的任務,評估并選擇新的信息,學生應用技術資源解決問題和作出決策。現在是要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最終目的,在這方面運用信息技術完全可以獲得好的效果。
五、如何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改革?
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是目前素質教育的關鍵問題,也是學習化社會的基本要求。為此,信息技術應該促進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改變,應該從強迫式學習轉換為自我要求的學習;從知識的并列性、片段性學習轉換為融合性、關聯性學習;從書桌上的學習轉換為實踐力、行動力的體驗性學習;從以記憶為中心的學習轉換為研討學習方法的學習;從固有體系的學習轉換為對應生活主題的學習。
美國國際教育技術協會(ISTE,2000)則強調技術是學生的學習工具。他們制定了全美學生教育技術的六條標準,這個標準給我們的最大啟示則是信息技術用于教學和學習之中的作用應該是促進學生主體性的充分發揮,使得學生真正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信息技術不僅可以作為教師的教具,而且更能成為學生的學具,作為學生的學習工具,我們應該從學生這條線去考慮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應該關注整合中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應該強調信息技術教育的目的,是獲得對信息技術更深刻的理解,而不是僅僅能夠使用一些信息技術工具;應該強調運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重要性,信息技術教育不只是教信息技術,而是運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和處理信息,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應該重視信息技術的人文元素,包括文化、道德及態度等。
關于信息技術教育的基本原則,我們認為有四點。第一,必須強調加強動手活動。因為信息技術主要表現為一種能力而不僅僅是知識。這就像我們學外語一樣,我們學了一輩子外語,卻還是說不出來,不能當作交流工具使用,為什么?因為我們將外語作為知識來學,而沒有將其作為能力來掌握。所以,在信息技術教育中加強動手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第二,要運用各種媒體。信息技術的內涵包括各種媒體,不單指網絡和多媒體,攝像機、照相機、錄音機、電視機等都可以作為信息技術來看待。第三,應該基于一定的任務和課題進行學習,強調創造性的學習。第四,應該使學生的學習結果作品化,發表給他人。
六、信息技術對教學模式的影響?
教學模式能夠概括出人類對于教學媒體發展的認識,而教學模式的發展歷程又會帶給我們很多啟示。模式一,人類的早期教學并沒有媒體,只是長者對幼者的口耳相傳,主要是利用人自身的器官作為教學工具,并且只存在兩個教學要素,教師和學生。這種模式的交互屬于無障礙交互,但是也有些問題,因為教師雖然是與學生暢通無阻地人人交流,但有些內容表現起來存在困難。因此需要一些媒體的幫助。模式二,在教師與學生之間出現了一定的媒體。由于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使得媒體的作用越來越大,因而模式中存在三個要素,教師、學生和媒體。模式三,由于媒體的作用越來越大,使得它與教師產生了一個平行的作用。學生既可以與媒體交互,也可以與教師交互;既可以向媒體學習,也可以向教師學習。模式四,又回到了兩個要素,教學一方可以由人變成媒體,媒體與學生組成了一個模式,但是,媒體還是由人控制的。從兩要素變成三要素,又從三要素變成兩要素的過程,給我們研究者提出了許多問題,這種人機交流的學習效果到底能否滿足教學要求,確實值得我們認真研究。
七、如何認識信息技術媒體?
首先,媒體是靈活的,是可替換的,關鍵是在一定條件下采用什么樣的媒體更合適?能用簡單媒體解決問題就無須用復雜媒體。
其次,沒有對任何教學目標都適用的萬能媒體,或者說不存在超級媒體的概念,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命題。教師作為教學傳播的工具,優勢沒有被開發出來,這種損失比任何損失都大。只要我們能夠“想”出合理的方案,技術都能為我們實現。如何設計信息化學習和教學活動,如何發揮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是重要的。
技術與學校改革的結合是一條成功的道路,技術可以成為學校改革的有效促進者,但是也有很多例證說明技術與學校的結合是不成功的,沒有顯示出技術的巨大威力。這說明如果不能正確的使用技術,沒有科學理論指導,技術本身不能自動的發揮理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小林道夫(日).IT與教育——信息教育的實踐與方案.御茶水書房,2001,10.
篇3
(一)師生角色的平等性
傳統課堂教學以教師的“教”為中心,注重的是教師怎樣教,學生如何學被放在次要的地位。教學活動以教師為主體,學生處于被動學習地位,教學過程是從教師到學生的單向交流,教師和學生是傳授和服從的關系。在信息化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發生巨大轉變:教師的權威地位被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指導作用被強化,教師從高居講臺之上的“圣人”,變成了與學生平起平坐的、關注他們成長的指導者、幫助者;學生的“學”成為教學的中心,學生從被動學習變成主動學習,師生在教學中建立起了平等和諧的關系;教學過程變成了師生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手段的雙向交流,學生如何學與教師如何教被擺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
(二)教學資源的豐富性和共享性
互聯網就是一個巨大的信息資源庫,給教學提供無以計數的資源,通過互聯網,師生們可以很方便地進入各個網上圖書館,查閱資料;可以利用各類搜索引擎(百度、谷歌、搜狗等)查找信息、搜集資料,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教學資源的豐富性不僅體現在數量的龐大上,還體現在類型的多種多樣上。這些資源有純文本形式的,也有多媒體形式的,豐富多樣,還有眾多教學軟件、數據、程序、各種數據庫、全國各地的名校名師教育資源等。互聯網的資源來源豐富,任何個人都可以是資源的提供者,也同時是資源的分享者,通過網絡,教學資源得到了極大的共享。網絡教學資源以它的豐富性和共享性向學生展示了一個無限廣闊的信息世界,這是傳統課堂教學無法給予的。
(三)教學時間和空間的無限性
傳統課堂教學是以班級為單位開展的,要求在固定的時間、地點統一進行,教學活動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形式單一。信息化教學則不同,通過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通信技術使教學擺脫了時間和空間的束縛,師生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手段進行教學信息的傳遞、交流,教學活動的載體是網絡這個無邊的虛擬世界,時間和空間得到無限的擴展。對學生而言,他們可以自由選擇學習時間,學習的地點也不僅是教室,還有計算機室、圖書館、家里等凡是網絡可以連接到的所有地方都能夠進行學習。對教師而言,他們同樣可以不受時間、空間的約束,通過網絡組織教學,指導學生學習。
(四)教學活動的多樣性
信息化教學的教學活動具有多樣性,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內容的多樣性,信息化教學的內容不再局限于課本,還有圖像、音頻、視頻等多媒體資源,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形象生動地演示教材內容和有關原理,圖文并茂,還可以借助專門的教學軟件開展模擬實訓教學。二是形式的多樣性,師生間利用網絡開展教學活動,可以是實時教學,即師生在同一時間進行教學活動,也可以是非實時教學,即先由教師把學習信息預先放到學習網站,學生再從網站上獲取信息后進行學習;可以是教師組織學生利用互聯網搜集資料尋求答案的發現式學習,也可以是組織學生在線討論的討論式學習;可以是網絡環境下的集體協作式學習,也可以是通過網絡進行的個別輔導式學習等等。網絡教學活動無論從內容上還是從形式上,都是靈活而多樣的。
(五)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信息化教學為學生學習提供了自由選擇的空間,學生可以根據需要選擇學習時間、地點,選擇適合自己的內容、方法,按照自己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選擇學習進度,還可以從豐富的網絡資源中挑選符合自己需要的學習資料,選擇的自由度保證了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教師的作用主要是與學生交流,了解情況,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和幫助;對學生的自主學習作出評價,讓他們了解自己的進步和不足,及時調整學習;根據學生的差異提供不同的教學資源,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制訂不同的教學進度,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自主選擇進行學習。
(六)教學過程中的交互性和協作性
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學時間、地點、內容、方法都由教師單方面決定,教學過程是從教師到學生的單向交流,交互性、協作性相當有限。信息化教學則不同,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以計算機、互聯網為媒介,輕易就可以實現雙向、多向的交流和協作,實現人與人的交互、人與機的交互。幾乎覆蓋全球的互聯網的建立使得教學中的交互和協作不但可以在班內、校內進行,還可以與校外、國外的師生發生聯系,極大地拓展了交互性和協作性的對象和內容。
二、信息化教學在中職學校德育課
教學中的價值意蘊從信息化教學的特點可見,信息化教學很好地克服了傳統課堂教學存在的諸多不足,相較于傳統教學而言,信息化教學具有更多的優勢。信息化教學的優勢特點決定了它能適應現代信息社會中職學校教育教學發展的需要,可以有效增強中職德育課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和時代感,這就是它在中職德育課教學中的價值所在。
(一)符合教改趨勢,針對學生特點
2010年國務院審議并通過《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對“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作出了戰略部署;2012年5月,教育部在《關于加快推進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意見》中對信息化建設提出了更為具體的要求。在《意見》中,教育部明確指出,加快推進職業教育信息化,是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是支撐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的重要基礎,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環節。可見,中職學校開展信息化教學是大勢所趨。中職德育課程概念多、理論性強,部分知識比較抽象,而中職學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礎薄弱、知識結構松散、學習習慣不良等問題,導致學習困難,教學效果比較差。但中職生并非一無是處,他們思想活躍、熱愛表現、模仿力和可塑性較強,對信息化學習環境接受度高。基于這些情況,在德育課堂開展信息化教學更貼近中職生的實際情況。借助信息化教學的優勢,針對中職生的學習特點開展教學,可以使學生揚長避短,有效增強教學效果。
(二)變革教學方式,強調學生主體
信息化教學的平等性、自主性和個性化特點,決定了它的教學方式必定是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從教師的強勢控制下走出來,獲得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的機會,在教師的指導幫助下,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這是對傳統教學方式的變革。傳統德育課堂往往是灌輸式教學,形式單一,無法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是目前德育課課程改革要解決的重要問題。2008年教育部下發的《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教學大綱》強調要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信息化教學以學生為中心的特點正與此相契合。以學生為中心的信息化教學符合德育課程關注心靈、啟迪智慧的課程特點;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創造性,以積極主動的心態參與學習;能打破教師的“一言堂”,轉變學生認為德育課程“說教”的印象,消除抵觸情緒,讓教師走近學生,讓德育走進心靈。
(三)激發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
德育課是理論性很強的學科,包含大量抽象的概念、原理,中職學生由于缺乏生活實踐,思想和心理不成熟,學習理論知識比較困難,加上授課形式單一,導致德育課枯燥乏味,學生興趣淡薄,教學質量不如人意。信息化教學資源豐富,圖文并茂,動靜結合,教學過程生動有趣,德育課教師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創設教學情境,營造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可以有效地刺激學生的學習欲望,激發學習興趣。教師借助多媒體技術將知識多媒體化,將多媒體素材、多媒體課件、學習工具軟件融于教學當中,使德育課程的抽象知識形象化,通過視覺、聽覺等多種渠道傳遞給學生,刺激學生多感官、立體化地接受信息,讓那些晦澀難懂的理論知識變得易于理解和接受,幫助學生克服學習困難,提高教學質量。
(四)培養職業能力,增強綜合素質
教育部《關于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課程設置與教學安排的意見》指出:德育課教學應從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規律和中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實際需要出發,注重實踐教育、體驗教育、養成教育,做到知識學習與能力培養和行為養成相統一,切實增強針對性、實效性和時代感。德育課開展信息化教學,其目的在于讓師生們在“做中教、做中學”,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綜合職業能力形成,把他們培養成為具有良好信息素養的主動的終身學習者。教學過程中,教師發揮組織和協調作用,指導學生的學習探索活動,培養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引導他們學會如何獨立思考問題,如何搜集、整理信息,如何與他人討論協作,有力地促進了學生處理信息能力、分析能力、思維能力、協調能力和團隊精神的發展。信息化教學資源的豐富性和共享性、教學活動的多樣性使教學的自由度得到很大提升,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增強綜合素質。
(五)實現因材施教,促進個性發展
現代社會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中職生思想活躍,追求平等自由,他們的個性化特點日益突出。德育課教師要適應學生多樣化、個性強的特點,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針對學生的心理狀況和個性特點開展教學,貫徹落實德育課教學“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原則。傳統德育課堂強調整齊劃一,適應學生的普遍性而忽略了他們的特殊性,不能滿足眾多個性差異、能力差異學生的學習需要。信息化教學則不同,教師根據學生的特點靈活調整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優化教學,促進學生個性健康發展。信息化教學的這種靈活性使德育課更具個性化、人性化,有利于增強德育課教學針對性和實效性。
(六)突破傳統局限,豐富教學方式
篇4
多媒體技術是計算機技術的一種,計算機技術在社會中變得越來越強大,已被教育教學充分利用起來。同樣,在幼兒園中,多媒體技術也被運用起來。實踐證明,幼兒園利用多媒體技術開展學前教育工作,能夠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是幼兒園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
創設多樣化的教學環境,從而提升課堂的教學效率。多媒體技術在教學課堂上,能夠為孩子們帶來直觀的視覺效果,使得教學效率得到極大提升。多媒體技術利用聲音、圖像、視頻等,激發了孩子們的想象空間,使得孩子們的眼界更加寬闊,激發了孩子們的好奇心理和活躍思維;其次,多媒體技術增強了教師與孩子們之間的互動。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的豐富多彩,激發孩子們的興趣,促使孩子們投入到活動中,使教師與孩子們在活動中產生更多的互動;再者,多媒體技術為孩子們呈現了各種各樣的動態畫面,使得孩子們對事物之間的聯系有了直觀的了解。特別是利用多媒體技術講解科學原理,可以將原理具體、形象、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呈現出來,增強了教學效果;最后,多媒體技術可以幫助教師對教學活動進行有效的記錄,便于對教研活動的研究。
二是幼兒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可
以提升自身的信息素養。在信息時代,幼師必須要加強計算機技能,能夠熟練掌握計算機網絡,并查閱網絡教育教學資源,學會從眾多的信息中選擇對教學有用的信息,并將信息資料收集起來,進行分析、加工、組合、儲存,最終運用到教學工作中。三是利用多媒體技術與孩子們產生互動,促進兒童的主體性發展。多媒體技術經過精心的設計,能夠有效地收到孩子們傳達的信息,并及時對其作出反饋,調整孩子們的學習行為。與此同時,多媒體技術強調感官參與,孩子們的感官被充分調動起來,增強了參與學習的主動性。例如,利用多媒體播放出各種聲音,讓孩子們根據聲音來找出對應的事物圖片,如貓叫聲、鈴鐺聲、汽車聲、打雷聲等,對找對的孩子們,教師要給予適當的表揚,比如獎勵一個笑臉,同時對回答錯誤的孩子要加以趣味性的懲罰,鼓勵孩子們繼續加油。多媒體技術將教學變成了充滿挑戰性的游戲活動,使孩子們更容易接受這種學習方式。
二、網絡對學前教育的促進作用
首先,網絡信息技術提供了一個開放的交流平臺,組建了教師與家長們家園共育的教學模式。教師與家長利用網絡可以實現“零距離”溝通。家長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及時了解孩子各方面的信息。幼兒園可以利用網絡技術建立多種交流平臺,例如BBS論壇、交互式管理系統等,在家園共育的教學模式下,這些交流方式一直處于良好的工作狀態中;其次,孩子們通過網絡中的場景,可以認識到更多的事物變化規律。例如,利用網絡技術了解四季的變化,了解動植物的習性,了解到事物的不同方面,使孩子們對事物的理解更加全面;最后,網絡實現了教育資源的共享。互聯網上擁有海量的資源,這些資源都是可以共享的,互聯網不分時間、地點,人們可以隨時隨地查閱資源,在互聯網上進行自主學習。幼兒教師利用網絡,可以搜集到相關的教學資源;孩子們之間利用網絡可以互通有無,共同學習;家長利用網絡可以實現家庭教育,可以搜索兒歌、故事、游戲等有助于啟發孩子們智力的各種事物。
篇5
1.1實用性
數據是檢查、監督的依據。而要想將信息管理系統建立起來,也需要依靠數據。信息管理系統可以將詳細的數據收集起來,并將這些數據利用起來,使其可以為項目管理提供更好的服務,有助于幫助上級主管部門對繼續醫學醫學教育工作開展情況和落實情況加以了解和掌握。
1.2靈活性
大多數醫務工作者都比較忙,工作時間不太固定,有的時候抽不出時間來學習,而網絡繼續醫學教育正好可以解決這些難題,因為其不用受人數、時間、地理位置的限制,可以采用多種多樣的教育手段。在網絡繼續醫學教育中,人們可根據自主時間安排完成學習,通過MBOX醫學寶可在線學習、移動學習、集體學習、考勤刷卡、無線互聯。在網絡遠程繼續醫學教育中,學生可通過電腦網絡進行自學,也可以通過電子郵件等方式得到教師對其的個別輔導,使得教育對象和教育者之間可以實現不受時間限制和空間限制的雙向交流,而且教師可以按照教育對象的需求將學習計劃、方法靈活調整,這樣能將教學質量和效率真正提高起來。此外,每個學習空間相對獨立,可于不同時段完成學習,獲取學分學科專業覆蓋面廣,并根據需要選修課程不再局限于本專業,通過學習卡能獲得全年所需學分,學費低,也避免了外出時間與工作安排的沖突。
2信息化提高了管理質量和效率
篇6
關鍵詞 案例教學法 計算機文化 基礎課程 教學方法
隨著計算機科技的日益發展和計算機知識的廣泛普及,計算機已經滲透到人們的生活、學習、工作的各個方面,社會需要大量既熟悉專業知識又掌握計算機應用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因此,《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已成為當代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基礎課程之一,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社會適應能力的重要途徑。如何讓學生提高學習興趣、重視基礎學習,提高教學質量,是當前《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的教學難點。
一、“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由于各個地區經濟、教育發展的不平衡,高校新生的計算機基礎水平存在較大的差異。有些學生在中學就已學過計算機相關課程或在家里就擁有電腦,對計算機的操作非常熟悉;有些學生對計算機不感興趣,計算機操作水平相對較低,甚至有些同學以前從來沒接觸過計算機。這些都造成了教師在講課的過程中,一部分學生認為教師一節課講的內容太多,接受不了,而另一部分學生又因為覺得內容簡單,心不在焉。學生計算機水平的差異,使得教師難以把握教學尺度。因此,可在開學初舉行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的免修考試,讓計算機程度好的同學,可以免修基礎學習,選修其他應用性更強的計算機應用課程,如Photoshop、VB、FoxPro等,而沒有通過考試的同學,繼續進行基礎學習,這也使得同一個班的學生的計算機水平較平均,較容易把握教學尺度。
另外,學生對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的重視不夠,學習積極性不高。大部分學生認為自己不是計算機專業的學生,不需要熟練掌握計算機的使用,覺得這門課的實用性不大。而且課堂上對知識點的一步步講解,也使學生覺得計算機知識太繁瑣、枯燥、無聊,產生厭學情緒。計算機基礎是一門操作性、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所以應該采用更有效的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中采用“案例教學法”,不僅能突出這門課的實用性,也能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增強學生對知識掌握和靈活運用。
二、案例教學法及其優點
案例教學法是一種在教師指導下,把學生帶入特定事件的現場,通過案例分析以提高學生實際運作能力的教學方法。在課程教學中以典型案例劃分教學內容,以案例引導課堂教學,以案例引導學生知識點的掌握,以實際案例為剖析對象。教師指導下教學,學生共同參與案例的分析、討論以尋求實現方法,實現理論與實踐一體化,增強了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
案例教學法的優點:1.案例教學法從來自社會實踐的案例中的問題出發,能夠促使學生更懂得尊重社會實踐、理論聯系實際,有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2.案例教學法強調課堂組織形式的多樣性,打破了課本原有以知識的邏輯結構體系為順序組織課堂教學的方式,設計恰當而豐富的教學案例,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3.案例教學法應該說是一種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其可貴之處在于發現新問題,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驗證、發展和深入研究,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能力。
三、“計算機文化基礎”案例化教學實施將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的知識點恰當地融入案例的分析和制作過程中,不但有助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獨立的知識點,而且有助于培養綜合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由于Office辦公自動化軟件的操作是《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下面以Word、Excel、PowerPoint三個知識點為例,說明具體案例設計的內容。
(一)word案例:個人簡歷的制作。
個人簡歷是對學生學習生活的簡介,是評價和認定學生的主要材料,在很多的場合需要使用,例如學校里社團的招新、學生會干部招募、甚至在以后的求職過程中。本案例制作的個人簡歷首先有一個封面,包括學生的基本信息,如姓名、專業、學校、聯系電話、電子郵箱等,使用藝術字、圖片、文本框、水印等技術進行制作。簡歷正文以項目符號進行分類劃分,介紹學生的英語水平、計算機水平、主干課程、愛好與特長、自我評價等。通過此簡歷的設計,把word文檔中字體、段落的設置,項目標號、文本框、藝術字、圖片的插入,背景、頁面的設置、頁面邊框的添加、分欄等知識點融會其中,讓學生感到學習的知識非常實用,學得更加主動和用心。
(二)word案例:策劃書的制作。
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同學們也經常需要使用word制作長文檔,如社團活動的策劃書、論文等。這個案例以一個社團活動策劃書作為素材,其中的活動安排以表格形式記錄,讓學生掌握表格的插入和設置,然后通過對整個文檔進行格式設置,讓學生學習排版的一般技巧,學會設置標題樣式、段落的大綱級別,熟悉分隔符、頁眉頁腳的插入和設置,會使用文檔結構圖進行查看、創建目錄等。
(三)Excel案例:學生成績分析。
在日常的使用中,同學們會經常使用Excel表格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和管理,因此設置一個學生成績分析的案例,讓學生熟練掌握Excel的相關操作。首先通過簡單的格式設置,了解Excel中字體格式、單元格數字類型、邊框、對齊方式、行距、列寬等的設置,然后進行計算學生總分、平均分、排名、突出顯示不及格人數等的操作,讓學生學習Excel表格中函數的插入、條件格式的設置,然后進一步按某門課程對學生的成績進行排序、簡單篩選或高級篩選,講解Excel中的簡單數據處理,最后根據學生的平均成績畫出相應的分析圖表,讓學生掌握圖表的創建和修飾。
(四)PowerPoint案例:學校簡介。
有時候,同學們需要針對某些主題進行演講,例如學習交流、畢業答辯、產品介紹等,這都需要使用到PowerPoint這個工具。本案例通過制作一個學校簡介的PPT,講解在PowerPoint中如何新建幻燈片,選擇幻燈片模板,設置配色方案、母板、備注內容等,并在不同幻燈片中插入圖片、表格、藝術字、視頻、音頻、flash動畫等,重點介紹如何設置幻燈片的播放效果,如幻燈片的切換方式、自定義動畫、幻燈片放映等。
經過一年的教學驗證,使用案例進行教學,能使學生覺得學習的知識實用有趣,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的學習氣氛,同時提高了學生的聽課質量,也能讓學生更靈活的掌握了office這些辦公軟件的操作技巧,在期末的上機考試中,也取得了比較好的成績。
四、總結
教育的任務不是將信息灌輸到學生頭腦中,而是利用有效、使用的概念來充實學生的頭腦,案例教學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吸收和融會貫通,隨著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的改革和發展,學生計算機應用水平的不斷提高,案例的設計要不斷地加以完善和改進,以適應新課程、新形勢的要求,只有不斷改革和創新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黃冬梅,王愛繼.大學計算機應用基礎案例教程[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7:34-148.
[2]張積家.高等教育心理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394-407.
篇7
關鍵詞:高校;信息化;教學管理;建設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對于人才的要求變得更加廣泛和嚴苛,高校進行了更深層次的培養,細化了專業的培養方向,通過提升師資力量來吸引更多的生源,力求在教學管理模式上進行信息化的創新。為了提高學校的綜合實力和競爭力,需要建立起符合時代的高校的信息化平臺,使教學管理工作按標準化流程實施,使工作效率、質量提升,通過對有關信息的整合、分析、處理,總結出教學信息化管理的具體實施步驟,使教學管理更好的為學校的發展貢獻力量。
1 高校教育教學管理信息化的組成
高校教育教學信息化的組成部分均按照從整體到一般的模式。也就是由教務處統一管理和配置相關的人、物,具體細化到各個學院,再在各個學院由教學主任進行分配與管理。教學的管理大致可以分為對學生檔案的管理、師資管理、教學內容和計劃的管理、畢業生的管理。
學生檔案的管理。學生有關信息數據的導入與注冊更新。對新生進行班級的分配、學號的編排,以及相關老師對學生信息的維護以及需要信息的打印、復制和傳遞。當學社受到懲罰、退學、休學時,實時更新學生在校的信息化動態。
師資的管理。教師系統平臺的搭建,使教師實時得出安排的課程,也可以把自己的教學在網絡上共享,使學生在課堂之余有更多利用課堂上老師講解的機會。讓老師的課堂教學指引學生進行學習。
教學內容和計劃的管理。對于課程的安排,每個課程的代碼、學分、學時、課程性質等課程數據平臺的統計建立。使師生能夠隨時查閱自己的培養計劃,做到心中有數,也能更好的安排自己的學習計劃。對于課程的調整辦法的具體說明,以及學生對培養計劃疑問的解答。關于各個學院關于專業計劃的培養方案,根據學生的選擇,建立各個年級的相關課程信息、學分、學時以及第二學位的培養方案信息的統一建立。教師管理系統上要注重教學任務的上傳下達、公共課程的臨時安排、選修課程的開課時間、以及有關學校對于專業人才的素質化教學。在教學資源、設備的安排方面,要進行各教學樓主學院的區分,每個樓層有專人看護,在有關平臺可以實時查詢到各個大樓教師和設備的使用情況,教師和學生如何使用,什么時間使用,信息平臺上都有統一規定[1]。
畢業生的管理。畢業生符合畢業條件的審核,按照培養方案按照確定的培養標準確認該生是否符合畢業的各項指標,決定是否準許畢業。已經畢業的學生信息進行分類,并存入到專門系統欄,以便以后能隨時查閱。畢業學生的信息應該和在校生的信息分開,方便查詢。畢業生畢業論文的管理方面,主要是論文題目的選擇,導師給出相關的論題,學生選擇自己的研究方向,學生選完后,導師可以提出意見,在一定的時間內允許調整,學生和導師還可以上傳一些優秀的畢業作品,供參考和示范。
2 教育教學管理的現狀以及信息化管理的應對措施
由于我國信息化教學模式起步較晚,所以還存在很大的進步空間,需要解決很多急切的問題。教育教學信息化管理在高校的信息化中越來越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它應該結合學校的發展戰略,符合地區的發展目標,通過高校有關各方的深入研究、討論得出科學的實施規劃。然而現在的高校信息化建設并沒有形成信息的系統化,各部門之間沒有形成信息的實時互通,沒有全面規劃和定位整個高校的教育教學管理信息化。
高校教學管理信息化是一個長期發展的過程,當前各高校因為管理制度的單一,各部門之間不能形成協調與配合。對于信息化的建設也缺乏專業的人才,對于信息風險的控制和管理存在很大問題,當然高校的教育教學管理信息化平臺還包括很多個人隱私,需要系統的安全機制來保障。教育設備的更新需要巨大的投入,很多高校缺乏建設資金的投入,師Y力量同樣值得關注。我國目前的師資遠遠不能滿足信息化教育模式的要求,教師受到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很深,另外,在信息化、現代化的教學模式下對老師的素質要求更加嚴格。
在信息化管理的應對措施方面,值得注意的是:
科學教學模式的確立。想要實現教學的信息化管理,就要樹立科學教育的理念,繼承傳統教育模式的精髓,進行符合信息化要求的教育模式的創新。
評價體系和管理提議一體化。想要使評價機制符合標準就必須使,評價的理念符合科學教育的要求、指標的確立符合學校的實際情形、評價的指標彼此獨立。
培養高素質的教學管理師資力量。教學管理的實現是通過計劃、配合、組織來實現的,教學管理人員自身的素質對于教學的管理至關重要。要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就要重視師資力量的培養,可以通過培訓、講座、考核的形式進行,經過培訓以后的管理人員進行試崗,相關組織部門實施考察和評價[2]。對于那些表現優異的教學者給予獎勵,對于不能勝任的人員進行調換。
加強各部門之間的交流合作。各個部門定期開展交流活動,使各部門之間的配合達到標準化的要求,同時也要對外進行教學管理的探索,與其他高校進行深入的探討,吸取有效的經驗,同時也要加強現有各部門信息技術的共享,使信息的利用實時互通、高效統一。
3 結語
信息時代的影響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隨之發生改變,傳統教育教學的管理模式早就不能適應信息化的要求。高效進行信息化教育教學的創新已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問題。信息化平臺的統一建設,需要加大對師資的培養、加大對信息化教育設備的投入、信息化教育管理理念的樹立。本文分析了高效教育教學管理信息的一般組成,包括:學生檔案的管理、師資的管理、教學內容和計劃的管理以及畢業生的管理,并論述了教育教學管理的現狀以及信息化管理的應對措施,我國的教育教學管理現狀不容樂觀,和國際的信息化水平還有一定的差距,通過科學教學模式的確立、評價體系和管理一體化等進行教學管理信息化建設。
參考文獻
篇8
我校高度重視教育信息化建設工作,按照“數字柯城”的工作要求,制定了學校信息化建設的短期和中期規劃并予以認真貫徹實施。在每學期的學校工作計劃中,對教育信息化建設提出了具體要求,在期末的工作總結中進行了認真的總結。學校還建立了以校長牽頭,教導處人員、總務處人員和信息老師在內的學校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定期召開會議,商討學校信息化工作。為了保證信息技術課的正常開展,由1名專職教師,1名兼職教師成立了信息技術教研組,開展教研活動。
硬件建設是學校信息化建設基礎。我校擠出資金,加大投入,實現寬帶接入,于20*年10月建成并開通校園網,做到各教師辦公室通網絡。不但中心小學建有網絡教室(電腦40臺)。學生電腦與在校學生數之比為1:10左右,每個教師都各自配備手提電腦,并實現了校內互通,還可直接上Internet。2005年,我校利用創教育強鄉的契機,完善現代化設施裝備,為每個教室都添置34英寸彩電和實物投影儀,使每個班具有簡易的多媒體。建造教學綜合樓同時改造原網絡教室,20*年8月添置多媒體教室,提升我校信息化建設水平。
我校在加大投入,加強硬件建設的同時,也重視了軟件建設,我校從三-六年級均開設了信息技術必修課,保證學生上課一人一機,并根據課程計劃,教會學生上網,瀏覽兒童網站。另外,我校中青年教師基本都能使用計算機或者網絡進行多媒體教學,多數青年教師家中配備了計算機,為了更好地輔助教學,還利用FLASH或Authorware,紛紛自制多媒體課件,用于課堂教學,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在網絡進校園后,網絡安全尤為重要,為此按照區教文體局的布置,設立了網絡管理員,制定了網絡安全制度。加強對師生加強網絡安全教育,校園網絡運行高效、有序。
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我校從98年開始就配備信息技術專職教師1名,兩名兼職教師,承擔了12個教學班的信息技術課教學。為了提高教師的計算機應用水平,在職教師參加了規定的信息技術考試,已基本全部通過。學校也組織教師進行了多媒體課件制作的培訓,效果良好。
值得一提的是,我校自2007年開始,一直利用柯城教育博客這一平臺,進行各種網絡教研活動,其中“石小風采”教育博客群組一直走在柯城教育博客前列,通過這一平臺,加大了各教師間的交流,也吸引了校外的教師參與,促進教師的專業化成長。
在教育信息化建設工作中,我校積極努力,創設條件,重視對學生應用信息技術能力的培養,并有了一定的成效,做出了一定的成績。同時學校教師也取得了部分成績,在電教論文、信息技術論文案例,基于網絡的教研論文等活動多次獲獎。
以上是我校在學校信息化建設方面所做的一些工作,展望20*年,我校將繼續努力,加大對軟硬件的投入,引進優質的教育教學資源,提高教育信息化程度,創設好信息化平臺,為教師的教育教學,學生的正常上學,家長及社會的關心幫助提供良好的條件及信息資源。
不足之處:微型多媒體還沒有進入課堂
石室鄉中心小學2009年教育信息化工作思路
一、指導思想
緊密圍繞柯城區委、區政府構建“數字柯城”的戰略構想,積極創建“數字校園”,進一步推進本校信息化進程,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實現學校教育工作跨越發展。
二、工作目標及措施
(一)加強網絡建設與管理,優化網絡結構
1、網絡管理
學校采取管理,完善規章制度,加強對校園網的管理,保證網絡安全暢通,嚴格杜絕教師網上聊天、打牌、玩游戲等不良現象,切實發揮網絡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服務的作用。
2、做好網絡防毒
本學年起,網絡管理員及全體教師都要認真搞好防毒工作,做到及時排毒、及時殺毒,減少病毒的傳播。
(二)加強網絡資源建設,滿足教學需求
1、按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學校收集、整合現有的各種電子音像教育資源。
2、充分利用市、區教育信息中心的視頻資源庫,及時搜集教學中的各種資源,滿足師生需要。
3、著手準備本校的圖庫建設,不斷構建完善具有思想性、藝術性、教育性的風景名勝圖庫及教學圖庫建設。
4.爭取微型多媒體進入課堂。預算需投入經費12萬元。
(四)抓好培訓,提高全體教師使用信息技術的能力
1、信息技術專職教師積極參加上級組織的各種培訓,不斷提高服務水平,更好的指導本校教師。
2、尚未取得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等級證書的教師,要早做準備,確保今年全部獲得上級要求的等級證書,為實現這一目標,學校采取得力措施確保這一目標實現。
3、學校每學期組織一次教師信息技術能力比賽、教學與信息技術運用評比、優秀論文評選活動,這些活動都將納入教師教學工作考核。
(五)加強信息技術學科教研,最大限度地提高師生的信息技術水平
1.繼續利用柯城教育博客這一平臺,進行教研活動,經驗交流,反思改進,提高教師們業務水平,促進教師們共同成長。
2、首先每班開足上好信息技術課程,對隨意減少課時的教師,學校通報批評,并扣罰考核成績。
篇9
關鍵詞:體育教學;現代教育技術;融合研究;詞頻統計;知識圖譜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15)08-0035-04
“現代教育技術是指在現代教育教學理論的指導下,通過創造、使用和管理合適的現代信息技術過程和資源以促進學習、改進績效的研究和符合道德規范的實踐。”[1] 其目的在于通過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和方法,借助合適的技術過程和教學資源,促進深層次有效學習的發生以及學習者在各自專業領域使用新技術的能力。信息時代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在經歷了學科體系不斷豐富完善的同時,致力于研究現代教育技術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以促進其他學科教學的信息化和現代化。現代教育技術與體育教學的融合(Integration of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Physical Education,以下簡稱IEP)也是近年來備受關注的研究領域。本文通過對中國知網(CNKI)中發表的文章進行元分析來考察現代教育技術與體育教學融合研究的狀況,將關注點主要集中在研究對象、研究重點(熱點)、研究趨勢、存在的問題及其可能原因等方面,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理性思考、總結經驗、提出對策建議,以期對我國體育教學的改革發展有所助益。
一、IEP的概念界定
南國農認為“現代教育技術是把現代教育理論應用于教育教學實踐的現代教育手段和方法的體系。包括以下三方面:①教育教學中應用的現代技術手段,即現代教育媒體;②運用現代教育媒體進行教育教學活動的方法,即媒傳教學法;③優化教育教學的系統方法,即教學設計”。[2]
現代教育技術與體育教學的融合也從上述三個方面展開和實現,首先是以計算機及其網絡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構建體育教學環境;其次是在體育教學中掌握并運用媒傳教學法;然后是在前兩個方面的基礎上進行體育教學設計。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現代教育技術與體育教學融合的概念可以概括為:通過將以多媒體計算機及其網絡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有效融合于體育教學的全過程來構建體育信息化教學環境。以學生為中心,進行與已有信息化環境相適應的教學設計,采用媒傳教學法,改變傳統教學結構,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提高體育教學效率、效果和效益,最終達成教學目標的過程。
二、研究材料與樣本選擇
本文研究的原始材料來自于CNKI中近十年公開發表的有關現代教育技術與體育教學融合研究的文章。這些文章選題廣泛,重點突出,采用的研究方法多種多樣,體現了致力于該領域的體育教學研究者廣泛的關注傾向和追求體育教學現代化的創新精神。
CNKI中關于現代教育技術與體育教學融合研究的文章數量巨大,為了精簡樣本量,提高樣本研究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我們選擇樣本文章時進行了如下處理:第一,現代教育技術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只有十多年的歷史,所以選取的樣本為近十年(2005年1月1日至2014年8月1日)來公開發表的文章。第二,對這些文章的檢索條件限制為“篇名”,以提高檢索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通過對這些文章的分析足以說明近年來現代教育技術與體育教學融合研究的情況。第三,考慮到教育技術是新興交叉學科,存在相關名稱或意義相近的代名詞,研究人員對這些名稱的使用也是各有喜好,因此我們把“教育技術”、“信息技術”、“計算機”、“網絡”、“多媒體”、“數字化”、“信息化”、“遠程教育”視為等效檢索關鍵詞。第四,對檢索到的文章進行篩選,剔除不同關鍵詞檢索到的相同文章,以及跟現代教育技術與體育教學融合不緊密相關的文章。通過上述處理剩下的文章則為本文研究的樣本材料。
三、研究過程與方法
1.樣本獲取與分析
在CNKI的高級檢索欄中以“篇名”為檢索條件,以“體育”為固定檢索詞,分別搭配上述等效關鍵詞檢索到相關文章,并以EndNote格式導出題錄,然后根據上述方法篩選出研究樣本。總共檢索到3994篇文章,經剔除處理后有效樣本文章為3896篇,即可作為后續研究的樣本文章。以年為單位的有效文章統計數量和趨勢預測如圖1所示。
圖1中橫軸為年份,縱軸為樣本文章數量,曲線為文章數量的指數增長趨勢,折線上的小方塊為對應年份的樣本文章數量,折線中2014年樣本量呈下降趨勢是因為樣本中只有該年前8個月的文章。
表1中載文數量后括號內的內容代表該刊物的級別,沒有特別標注的為普通期刊。國內公認的高水平期刊評價體系包括南京大學研制的《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簡稱CSSCI)和北京大學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簡稱“核刊”)。普遍認為刊載在這些評價體系所認可的雜志上的文章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和研究價值。從上表可以看出,核心刊物占比為10%,核心刊物文章占比為5.33%。樣本文章刊載雜志的類型占比如圖2所示。
2.詞頻統計與分析
“詞頻分析法是利用能夠揭示或者表達文獻核心內容的關鍵字或者主題詞在某一研究領域文獻中出現的頻次高低來確定該領域研究熱點和發展動向的文獻計量學方法。”[3] 關鍵詞是文章內容的濃縮與提煉,在樣本文章中某一關鍵詞出現的次數越多,則表明該關鍵詞所表征的內容越受研究者關注,反映出特定研究時段內該知識領域的研究熱點問題。
采用文獻題錄信息統計分析工具SATI3.2(Statistical Analysis Tool for Informetrics)提取文章關鍵詞。把文獻題錄文本文檔導入SATI,并轉換成SATI專用數據格式,即可抽取關鍵詞字段進行詞頻統計,并可生成共現矩陣。樣本文章中總共提取出5172個關鍵詞,其中出現次數超過50的高頻詞匯如表2“原高頻詞”欄目所示。我們可以發現,很多關鍵詞具有特別近似甚至相同的內容表征,比如“信息技術”與“現代信息技術”,“多媒體”、“多媒體技術”與“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等。因此,可以將表1中意義相近的關鍵詞進行合并聚類,合并后的關鍵詞及其出現次數統計如表2所示。
3.中間中心度知識圖譜與分析
某一概念主體在網絡中的位置主要由中心度指標表征,“包括點度中心度( degree) 、中間中心度( betweenness) 、接近中心度( closeness) 來衡量”。[4] 其中,“中間中心度測量的是行動者對資源控制的程度”。[5] 對本文而言,它測量的是整體網中某一概念節點在數量上是否處于較為中心的位置。
將上述SATI生成的共現矩陣保存為Excel文件,然后導入Ucinet軟件并以“*.##h”格式保存為專用文件,再把“*.##h”格式文件導入Netdraw軟件進行相應的設置后即可生成基于關鍵詞的共現矩陣可視化結構圖,針對中間中心度分析的知識圖譜如圖3所示:圖中小方塊代表的是“中心程度”,方塊越大則對應關鍵詞的數量越多,表示該關鍵詞所表征的內容領域越受研究者關注。
四、結論與探討
1.IEP研究的重視程度緩慢上升
從圖1可以看出,現代教育技術與體育教學融合研究的文章數量呈逐年增長趨勢,這說明該領域逐漸得到研究者的關注。但從增長曲線的斜率來看增長速度緩慢,與當前“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深層次整合”研究的發展速度不相匹配。造成IEP研究滯后的原因不是單方面的,主要限制因素包括領導的重視程度、軟硬件建設、經費問題、教師的信息化教學技能和水平、信息資源建設及其可用性、學生的信息化學習能力及其積極性,也包括缺少有效的政策引導和評價激勵措施等方面。只有逐一克服上述制約因素,IEP研究才能滿足體育教學的時代要求,才能為體育教學提供有效的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
2.IEP研究的關注熱點較為集中
從圖3和表2中可以看出,IEP研究幾乎涉及到了教學過程的所有要素,包括教師、學生、課程資源、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質量、效果與評價、體育新聞以及技術帶來的負面影響等等。但是該研究領域的關注點則主要集中在以多媒體(教學)技術、體育(課堂)教學等關鍵詞表征的知識領域。也就是說,目前現代教育技術與體育教學融合研究主要集中在多媒體技術和信息技術在學校體育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然而,體育教學不能僅僅是應用多媒體技術優化傳統教學模式中的些許缺點,也不能僅僅局限于有限的課堂之上。“體育教學的目標已由傳授運動技能向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方向轉換,這已是被社會認可的。這就要求體育課堂教學必須從指導思想到教育模式都進行系統深入的變革”。[6]不能把關注點僅限于課堂教學中的信息技術應用,而應當順應時代的要求,滿足學習者身心健康的訴求,建立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多元化、多途徑和終生性的體育教學體系。
3.對現代教育技術的認識存在混亂現象
在對關鍵詞統計分析的過程中我們發現,表征同一內容的關鍵詞表達形式紛繁復雜。比如多媒體、多媒體技術、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多媒體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教育技術、多媒體信息技術等,再如信息技術、現代信息技術、信息處理技術、信息網絡技術、信息化技術等。究其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信息時代知識創造途徑多元化,各類新名詞層出不窮,現代教育技術領域也不例外,致使意義相同或相近的代名詞大量存在,造成研究者選擇困難的現象時有發生;二是部分研究者“隨波逐流”,認為既然存在混亂,自己也就隨意用之,甚至主觀臆斷創造新名詞。在對部分文章進行內容分析的時候發現,部分文章并沒有對自己所使用的新名詞進行解釋說明和界定,通過他人引用或借用后造成“惡性循環”。當然,名詞使用嚴謹的研究者也不乏存在,他們的文章大多發表在級別較高的雜志和刊物上。
4.案例研究與應用推廣急需加強
從圖2可以看出,研究主要以期刊論文的形式出現,占比91%。而學位論文、會議論文和報刊的占比分別為4%、3%和2%,這說明該領域研究成果的表現形式單一,折射出現代教育技術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推廣存在困難。一定數量的文章探討現代教育技術(尤其是多媒體技術)改進傳統體育教學的原則、優缺點以及出現各種問題的原因等“”問題,而研究現代教育技術與體育教學具體的融合方法與應用案例的文章少之又少。比起體育教育教學的理論性研究而言,IEP具體方法與應用的研究似乎缺乏足夠的學術性和前沿性,這可能是造成關注不夠的根本原因。但是,工具應用和案例研究的實用性和可推廣性以及需求的廣泛性,迫切需要IEP研究者重視這方面的研究,為普通體育教師教學提供可操作的技術路徑和實現方法。
5.IEP整體研究水平有待提高
從表1可以看出,《電子測試》和《中國教育技術裝備》兩個雜志比較關注該領域的研究進展。刊載IEP相關研究論文的雜志中,核心刊物占比為10%,而核心刊物刊載的相關文章占比只有5.33%。說明目前IEP研究方面的文章水平、應用價值以及學術認可度都整體偏低。“現代教育技術在體育教學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它將在學校體育教育發展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也對傳統體育教學模式提出了強有力的挑戰,同時也為體育教學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機遇。”[7] IEP研究領域存在諸多重要研究課題,比如:體育信息化教學環境建設、體育課程數字化資源開發、體育信息化教學設計等,學校應當給予政策支持、加大資金投入,不斷提高現代教育技術與體育教學融合研究的理論水平和實踐指導能力。
五、展望與建議
我國《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明確指出,“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的影響,必須給予高度重視”,[8]加之目前國內外掀起的MOOC風暴,更是把IEP研究推到了體育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的風口浪尖上。面對信息技術強有力的沖擊,我們只能順應時代潮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以學生學習為中心、以學習效果為中心”作為價值理念,激勵和幫助體育教師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更新教學模式、強化教學設計,不斷提高體育教育教學水平和技能,為提高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和塑造健康體魄發揮更大、更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謝春香,田生湖.現代教育技術與高校體育舞蹈教學整合研究[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4(2):23-25.
[2]李運林,陳慶貴.中國電化教育的理論與實踐: 南國農先生與中國電化教育發展 [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84.
[3]馬費成,張勤.國內外知識管理研究熱點――基于詞頻的統計分析[J].情報學報,2006(2):163-171.
[4]林潤輝,范建紅.中國管理學者論文合作網絡屬性及其對合作績效的影響研究[J].研究與發展管理,2012,24(4):81-92.
[5]劉軍.整體網分析講義:UCINET軟件實用指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6]徐亞妮.新課標背景下運用教育技術推進中學體育課堂教學創新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1(4):114-116.
篇10
關鍵詞 下水教研 深度下水 教研模式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0 引言
沒有先進的教研理念,就沒有先進的教研行為。隨著教研理論的發展,近年出現“下水教研”的教研形式。下水教研方式是對傳統教研活動方式的繼承、發展與創新。有效開展下水教研能夠強化教研員對一線教學的研究指導,促進學科教師的專業成長,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
1 下水教研的含義
所謂“下水教研”,即教研員走出辦公室,走進課堂,融入教師群體,與教師一起研究課例,研討教育教學工作中的實際問題。①理論界更是提出“深度下水”思想,即要求教研員深入一線教研時,也進行一定的授課任務,即教研員要上“下水課”。
2 下水教研的內容
下水教研的內容一般包括參與學校的集體備課、聽評課、教學評價、校本課程開發與設計、學科課題研究等方面,②但作為高中信息技術學科教研員,我們下水教研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方面:
2.1 參與基層學校的信息技術學科教學活動
在下水教研活動中,我們要盡可能多地聽評基層信息技術學科教師的課。通過聽評他們的課堂,更多地了解學情、了解教師、了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優秀表現及教學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傳統教研中的“蜻蜓點水”式的聽評課,很難聽評到教師的常態課,只有教研員“下水”和一線教師在一起,才能更多地見到真實的學生、真實的教師和真實的課堂。同時,教研員也可以和基層學校協商好,親自上課,通過“下水課”,教研員更加能夠將理論聯系實際,體驗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形形的問題,必然會有所思、有所想、有所為,在親力親為之后,教研員對教學的指導自然會更貼近學生、貼近教師,③更具實效,以便為教師提供更切合實際而有效的幫助。
2.2 參與學校信息化環境建設
學校信息化環境建設應包括校園網絡、計算機網絡教室、校園網站、學校綜合管理系統等信息化方面的建設。但是,由于基層學校信息技術學科教師在這些方面的經驗、能力、眼界還有待提高,然而他們還往往需要負責這些方面的工作,因此,在下水教研期間,我們要對基層學校信息化環境建設的情況進行調研,對于建設成果給予肯定,對于存在的問題給予指導和幫助。
2.3 參與學校信息技術相關的課題、論文等方面的科研活動
新時代要求教師應當為研究型教師,因此科研能力是一項很重要的教師必備技能。在下水教研活動中,我們要多鼓勵一線教師積極參與課題、論文等方面的科研活動,對于一線教師在科研活動中遇到的問題要盡力幫助解決,對一線教師在科研方式、方法等方面的問題要予以指導,以提高一線教師的教育科研能力和科研層次。
3 下水教研的實施步驟
實施下水教研一般需要按照以下步驟進行實施:(1)確定下水學校。征詢領導和相關學校意見,并根據當前教研活動的核心目標,聯系基層學校,確定下水學校。下水學校的選擇要綜合考慮學校現有信息技術學科教學情況、信息化環境建設情況等多方面因素。(2)確定參與下水教研的教研員。由于不同教研員的工作內容不同,及其它工作安排的影響,確定能夠參與下水教研的教師。(3)確定下水教研時間。由于教研員還有其它工作任務,在實施下水教研前,需要將工作時間安排好,確定好下水教研時間,盡可能選擇能夠在下水學校的連續時間段作為下水教研時間,時間長度一般要求一個月以上。由于每學期部分工作內容時間無法及早確定,因此下水教研在時間選擇上可靈活安排,設置多段時間,但每段時間不應小于2周。期間除特殊情況,需堅持在下水學校進行相應教研工作。(4)教研總結。根據下水教研期間掌握的一線教育教學情況和其它問題,教研員要及時總結、反饋與研究,以引導未來的教育教學研究實踐。
4 下水教研的意義
“下水教研”作為一種新的教研方式拓展了傳統的教研活動方式與途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下水教研”有助于加強對教師專業成長的引領與推動。通過“下水教研”,教研員與一線教師直接接觸的時間更多,幫助與指導的方面也更全面,對一線教師的素質和能力的提高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對一線教師的專業成長起到更強的引領作用。(2)“下水教研”有助于加強對基層學校信息化各方面的服務與指導能力。通過“下水教研”,信息技術學科教研員可以在一段時間內持續關注基層學校的某項問題,協助基層學校徹底解決某項信息化相關問題。(3)“下水教研”有助于加快教研員自身的專業發展。教研員走出辦公室,深入基層、走進課堂、走向學生、走向教師,與教師一起研究、解決教育教學中的現實問題,④強化了教研員專業引領的素質和專業水平,有助于較快提升教研員的教研智慧、專業素質和專業水平,使得教研員角色從教學工作的指導者、培訓者、鑒定者,轉變為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指導者、合作者、實踐者。
- 上一篇:心內科護士長總結
- 下一篇:護理病例討論護士長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