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范文

時間:2023-04-06 05:49:0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詩歌,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詩歌

篇1

kids (who bring you a complete life)

When you have a kid

who you care so much

that anything he wants

comes before your own desires

When you have a kid

who is so much in need for your affection and understanding that

no matter what is bothering him

you‘re willing to do anything to make him smile

When you have a kid

who is so dependent on you that

no matter what obstacles you face

you have to be forever confident in front of him

giving him the sense of security

When you have a kid

whatever your goals are for your life

you’re so willing to put him ahead before all your goals

sometimes even give up your dreams for his needs

but you‘d consider yourself lucky indeed

being in love with someone in this wide world so deep

you try to make everything easy for him to grow up into a loving,strong adultThank god for giving me this chance

let me experience what love,giving,and voluntary sacrifice are all about

After all of the things I’ve done for him

who changed my whole world dramaticly

篇2

每當聽到這句話

都有一種莫名的悲傷......

五千多年的泱泱大國

如今......

淵源流長的唐詩宋詞元曲

詩歌除外

嘆!

惜了李白的低頭思故鄉

辜負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那古老燦爛的中華文明

難道要在四個字間化為烏有?

華夏民族的龍的傳人啊

同偉大的古人

應該是一個軀體

一的精神!

同樣的黃皮膚

驗證了我們應該心連心

難道詩歌除外就代表我們文明了嗎?

社會雖然在進步

可在科技化的生活中

誰還在真正的吟誦古詩

誰還能真正體會它玄妙的意味

進步了

但不能忘本啊!

雖然還在學習歷史

可他卻離我們遠去了

死板

死背

有何用?

就如沒了靈魂的行尸走肉

空了心

希望還怎么放飛

沒有人能理解

多了四個字

少了我們的一顆心

一場夢!

理解

不能體會

怎能理解

空了......

了了......

在冷漠中

在文明中

詩歌一步步遠了

遠了

看不見了

這應該責怪誰?

篇3

關鍵詞:現代詩 音樂美 當代詞壇 借鑒

我國的詩歌在長期的發展中,在藝術形式上形成了符合漢語言文字特點的獨特規范。從《詩經》、楚辭、漢魏六朝古詩、樂府民歌,到唐詩、宋詞、元曲,盡管具體的形式各有不同,但是卻有著共同的藝術規范,那就是語言精練而有韻律,不管什么樣的形式都注重押韻,抑揚頓挫,聲調鏗鏘,節奏鮮明瑯瑯上口,易于吟唱記誦。

但是五四時期的新詩倡導者們恰恰忽視韻律,視格律為枷鎖鐐銬,致使新詩如脫韁的野馬,有無限的自由。只有聞一多、徐志摩等人看出了弊端,提出建立現代格律,但是收效甚微。后來我們的新詩日益疏離了我國詩歌的優良傳統,以至于當代詩歌陷入了日益失去讀者的尷尬境地。

季羨林先生于2002年10月為“百年大學精選讀本”詩歌卷寫的序言中說了一段十分符合當下讀者心聲的話:“我是一個詩歌愛好者,舊詩能背上一兩百篇,我雖然不會搖頭晃腦而曼聲吟詠之,讀來也覺神清氣爽,心潮震蕩。但是新詩我一首都沒背過,而且越來越乏味,到了今天,看到詩歌我就望望然而去之。”

這段評論可謂一針見血,但是此評也有偏頗之處,我們的新詩中還是不乏適于吟詠的優秀之作。例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戴望舒的《雨巷》等等,它們不僅得到了專業學者的認可,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民間廣為流傳。有誰不知道“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究其原因,無非就是它們的音樂美。還比如一提到《雨巷》,諸如“雨巷、丁香、悠長、姑娘”一連串的詞,不由自主的就滾到了嘴邊,想記不住都不行。同時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們既采用了現代漢語的自由形式又吸收了古典詩歌的韻致,符合我們中國讀者的接收習慣,并與我們民族文化心理相契合。

但是這兩點卻被大多數的當代詩歌所拋棄,使之越來越“曲高和寡”,失去了民眾,失去了讀者。當代有許多詩人,不是去空洞的高唱政治贊歌,就是走向另一個極端,即只知道宣泄個人艱澀的情感,甚至于把讀者樹立成自己的對立面,越是讓人讀不懂的越是“好詩”,越能顯示自己的“高明”。其實這種例子在歷史也是屢見不鮮的,中國古代有些文人喜歡掉書袋子,尋章摘句,用僻典,壓險韻,自以為學富五車,其實到頭來還不是被歷史所遺忘。反而是像李白《靜夜思》這樣返璞歸真的篇章,千年以后的今天仍是傳唱不衰。當代詩歌正是在這種理論下走入了歧途,殊不知一種文學樣式,如果喪失了它的接收群體,那么它除了走向沉寂以外,還有別的出路嗎?

北大副教授臧棣先生在《當代詩歌關鍵詞》一文中這樣解釋當代詩歌被排擠的命運的:“詩歌受到社會的排擠和疏遠,并不是什么新鮮事……人類歷史上,處理中國古典詩歌以外,詩歌差不多都處于被放逐的狀態,對詩歌的敵意是非常普遍的。目前詩歌所受到的漠視和疏遠表面上是一種邊緣化的結果,其實往深里說,都和已蛻變成一種文化潛意識的對詩歌的敵意有關”。

對此觀點,筆者認為有待商榷。民眾為什么會對詩歌產生所謂的“敵意”?而且真的已蛻變成文化潛意識了嗎?那為什么古典詩歌仍然大有市場?恐怕這種“敵意”應該只對新詩而言的吧!松散、臃腫、冗長、空泛、無耐讀、耐悟、耐咀嚼的靈句,是新詩的通病。寫詩不是只讓自己看懂,一首優秀的詩歌即一首可以流傳千古的詩歌,應該是無論是文人士大夫,還是布衣老百姓都能夠接受的,即所謂雅俗共賞。縱覽詩經中“關關雎鳩”到唐詩中“床前明月光”,到新詩中的“我輕輕的走了,正如我輕輕來”,優秀的作品哪一首不是婦孺皆知,其原因就在于它們在廣泛的傳播中找到了自己永恒的生命力,而不是束之高閣,孤芳自賞。

艾青說:“把詩寫得容易使人家看懂,是詩人的義務”,公劉說:“把詩寫得什么人都看得懂是可悲,把詩寫得什么人都看不懂更是可悲。”筆者認為這可悲的不是別人,而是作者自己!

今天的中國詩人寫詩主要是給今天的中國人看的,所以不能不考慮到受傳統文化思想浸染的人們的接受心理。言淺而意深,言少而意豐,言近而意遠,才是中國作風。那些玩詩的人,搞的是文字游戲,脫離了讀者,脫離了生活,脫離了詩道,靠胡編鬼話欺世盜名,雖然頭上罩著“先鋒”“前衛”的光環,最后也必將以失敗告終。

那么中國當代詩歌的出路在哪里呢?從文學自身的規律來看,文學起源于民間文人詩和民歌在歷史始終是兩條并行不悖的軌跡,而且由于“文學來源于生活”這條真理的存在,每當正統的雅文學脫離生活走向空泛浮華的絕境時,此時的民間文學便會為正統文學提供源源不斷的養分,從而促使一種新的文學樣式的形成。

中國是一個詩歌的大國,回顧中國詩歌的發展史,它起源于民歌,并一直在民歌的推動下,逐步成熟發展起來。后來的“文人詩”是在民歌的滋養下,經過文人的再創造,成了文人抒情言志的文學樣式。《詩經》中大部分作品都是民歌。屈原的楚辭也是在民歌的基礎上改造而來的。漢代時樂府詩蓬勃發展,那些褐衣荷鋤的農人,蓬頭垢面的士卒,竹釵布裙的村姑,用民歌自由自在地表達心聲,渾然天成,不為形式所拘。中國歷史上曹操便是第一個自覺吸收民歌生動、質樸優點的文人,因而他的詩歌一反繁縟綺麗的文風,獨樹一幟,成為四言古詩的集大成者。當詩歌發展到唐代,高度格律化以后,雖然在藝術形式上變得典雅精致,但是另一新的文學樣式——詞,正悄悄從民間興起。進入宋初之時,詞逐漸被文人借用,但大多數文人還是對它心存偏見,認為它登不得大雅之堂,只能供茶余飯后,歌兒娛樂之用。但是其強大的藝術生命力日漸張顯,到了蘇軾之時“一洗綺羅香澤之態,擺脫綢繆婉轉之度”使詞不僅僅限于吟唱兒女情長,更能抒發齊家治國的雄心壯志,于是詞的地位終于得到了正統文學的認可。到了南宋,經過周邦彥的改造,詞和詩一樣,有了嚴格的形式規范。所以元代時,它也逐漸走向衰弱,終于被元曲所代替,與宋詞的典雅相比,元曲更加富于生活氣息,高度口語化,為我們的詩歌王國又增加了一枝奇葩!

所以我認為當代詩歌在窮途末路的情況下,也可以從民間吸取養料,即借鑒當代通俗歌詞的創作,實現詩詞的合流。

20世紀末隨著經濟與市場的繁榮,大眾文化日益勃興,作為大眾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通俗歌曲的崛起帶來了詞壇創作的繁榮,也許由于創作數量的龐大與創作者水平的良莠不齊,以及創作產業化,商業化的問題,影響著詞的整體水平;加之這種來源于民間的文學樣式自古以來要得到正統雅文學的承認是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的,使得我們有很多學者都沒有發現它,接受它,或者我們的學者還沒有把它納入到文學研究的范圍。殊不知詞壇經歷了多年的發展,大浪淘沙,也不乏許多優秀的作品。由于它們的語言來自民間,與時代有著密切的聯系,所以語言是活的語言,情感是真實的情感,所以能夠直接打動人心,易為大眾所接受。

筆者覺得有一個文學觀點很對:一個時代文學水平的高低,絕不是把所有文學作品相加相除求平均值,而是由這個時期優秀的文學作品決定的,為什么唐代的詩歌最繁榮,因為它有李白、杜甫,為什么清代是古典白話小說創作的最高峰,因為它有《紅樓夢》這樣的代表。

所以我們在審視通俗歌曲的時候,不應該用挑剔的眼光去橫加指責,全盤否定。我們首先要承認這是一種文學樣式,然后考慮為什么在新詩遭到如此“冷遇”時,它反而深入人心,在民間廣為流傳,受到廣泛的關注。也許大家議論當下有哪些著名的詩人,知曉者會寥寥無幾,而談到黃霑、林夕、李宗盛、方文山這當代的詞壇四杰,恐怕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吧!

王國維曾說“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歌詞創作的興盛,它不僅是一個文化現象,更精確的說應該是一個文學現象。其實,我覺得經過五四解放了的新詩和歌詞沒有任何的不同,字數可長可短,韻腳靈活多樣。為什么不能互相融合,互相借鑒呢?如果說,在古代詩就是詩,詞就是詞,二者除了“言志”和“抒情”的社會功用上有著重大的差別,最為明顯的就是它們的形式差異了。詩必須有嚴格的句式,而詞有另一個別名——長短句。所以詩和詞之間就必然有著不可逾越的鴻溝。即使在這種情況下,文人也不乏有以詞為詩,以詩為詞之人。在五四以后產生的新詩,它對傳統詩歌從內容到形式都全盤否定了,不再講究韻律和句式。這對后世而言,的確有過激之嫌,帶來了過于西化的毛病,奔放的情感由于沒有形式的約束而泛濫。雖然新月派的詩人,注意到這個問題,提出了“三美原則”,但是沒有形成氣候,可是我認為這仍然是一個極富創造性的文學觀念。

季羨林先生曾指出過:“新詩還沒找到自己的形式。既然叫詩,必有詩的形式。雖然目前的新詩在形式方面有無限的自由性,但是詩歌是帶著枷鎖的舞蹈。古今中外莫不如此。除掉枷鎖,僅憑一點詩意——有時連詩意都沒有,怎么能稱之為詩呢?”

所以筆者想能否在詩質與淺白之間找到結合點,讓詩質來武裝詩歌,使歌詞詩化,但又不至于含蓄雋永;或者用詩的意境佐以歌詞的語言,寫出具有濃郁詩味又符合韻律要求的詩呢?下面舉幾首歌詞來分析一下。

就拿我們華師的校歌《南湖秋月》來說。我覺得配上曲子是一片絕美的好詞,單看句行又是一首絕妙的好詩!

朦朧月光/夜色未央/南湖水搖醒了一片南夢鄉

萬籟都寂靜/晚風輕輕唱/花香彌漫中/燈火幾扇窗

南湖的夜啊/波光吻月光/青春的夢啊/伴月任徜徉

花已開放/夜正安詳/桂樹中搖出一片南月亮

小草都睡去/浪花還蕩漾/云彩輕飄動/相思已成行

南湖的夜啊/動情又牽腸/如月的心啊/好夢共珍藏

全詩韻律優美,情深無限,朦朧月光里飄蕩著淡淡的憂傷,無邊的夜色中淹沒了聚散無常。相思這一主題在古今中外的詩歌中吟詠不衰。本詩作為一首新詩,以現代漢語行文,形式較古典詩歌更為自由。但是它又不是自由得毫無章法。詩分兩段,上下對稱。每段的詞句在字數上也是整齊中有變化,參差有序,錯落有致。此外它還吸收了古典詩歌的含蓄美、情韻美、音樂美。寫得纏綿悱惻、溫婉蘊藉,堪稱佳作。

我還想舉到一個例子就是由詞壇怪才方文山所作一首歌《東風破》,現錄之如下:

一盞離愁 孤單佇立在窗口

我在門后 假裝你人還沒走

舊地如重游 月圓更寂寞

夜半清醒的燭火 無人苛責我

一壺漂泊 浪跡天涯難入喉

你走之后,酒暖回憶思念瘦

水向東流 時間怎么偷

花開就一次 我卻錯過

誰在用琵琶彈奏一曲東風破

歲月在墻上剝落看見小時候

猶記得那年我們都還很年幼

而如今琴聲悠悠 我的等候你沒聽過

誰在用琵琶彈奏一曲東風破

楓葉將故事染色 結局我看透

籬笆外的古道 我牽著你走過

荒煙蔓草的年頭 就連分手也很沉默

這首詩在韻律上較之《南湖秋月》更為低沉,以韻母“ou”為主調使人讀起來有“如泣如訴,如怨如慕”的感覺,而且它的最大特點就是運用了陌生化的原則,即文學語言對日常生活語言的偏離,既避免了詩的語言過于淺白,又不像某些朦朧詩一樣,陌生得無厘頭,讓讀者如墮云霧。例如“一盞離愁”、“一壺漂泊”、“歲月在墻上剝落”、“浪跡天涯難入喉”、“酒暖回憶思念瘦”,寫得新警動人。前人也許只會用“一盞孤燈”、“一壺殘酒”這樣的搭配,但是我們的詞人卻天才地把純意象的孤燈、殘酒這些實物換成了離愁、漂泊這些虛無縹緲的情感性詞匯,可謂意味雋永,耐人琢磨。

其實當代詞壇像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所以筆者近年來一直很想收集當代歌詞中經典之作,分門別類,編成一個集子,選取經典的加以點評。一方面,期望當代詩歌能走出文體觀念的禁錮,借詞壇之清流,拓展新的創作道路;另一方面,自己也可以陶然其中,領略到一份不同于古典情懷的更貼近現代人心靈的天籟之音。

參考文獻:

[1]臧棣:“當代詩歌關鍵詞”,《詩潮》2004年第5期。

[2]季羨林:《百年百篇文學精選讀本·詩歌卷》,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篇4

1、詩歌,是一種抒情言志的文學體裁。是用高度凝練的語言,生動形象地表達作者豐富情感,集中反映社會生活并具有一定節奏和韻律的文學體裁。

2、《毛詩-大序》記載:“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南宋嚴羽《滄浪詩話》云:“詩者,吟詠性情也”。只有一種用言語表達的藝術就是詩歌。

(來源:文章屋網 )

篇5

讓讀詩的人更加知道詩人的感情

讓讀詩的人沉入詩人的幻想

詩歌要圓滿

讓它擁有自己的意義

圓滿的詩歌讓作者的情表達又照應讀者的心

詩歌的圓滿讓誦讀者融入其中,讓聆聽者

心不自覺沉入

篇6

我寫的都是詩歌,極少數地去寫散文.雜文。幾乎沒有寫過。

在這,我自我推薦一下,大家可以多看看我寫的詩歌詞,我從不寫悲哀的

詩詞。是因為我從不悲傷。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但我很樂觀,從不悲傷的,

生活不就要如此?、

篇7

一.反復吟誦,把握詩歌總體形象

讀詩,先要做到語音準確、停頓恰當,抑揚頓挫,能初步讀出語氣,然后放聲去讀,朗讀中融進自己的感情,把朗讀與品味結合起來。在弄清詩意的基礎上再進行品讀,品讀要做到“一疑二好三關鍵”:疑――就是自己理解有困難的句子;好――即自己認為優美的、有哲理的語句;關鍵――即自己認為是理解課文的關鍵語句。教學時,應引導學生對這些句子仔細揣摩、賞析。抓住這些關鍵性的詩句,我們就能撥開迷霧,透過現象,把握全詩的主旨,

賞析詩歌的重難點句子,可以抓住句中富有表現力的詞語,可以從句子所使用的修辭手法、抒情方式、表現手法或句式等方面來進行賞析。富有表現力的詞語和貼切、形象的修辭手法都能更加突出地表現事物特征。修辭手法有比喻、比擬、夸張、反復、排比、對仗、對比、通感等;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間接抒情包括敘事抒情、借景抒情、托物抒情、寓情于景等;表現手法有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動靜結合、虛實相生、抑揚、渲染、象征及映襯等。句式整齊,能使句子韻律整齊,瑯瑯上口,富有美感。

從朗讀與把握總體形象入手,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由此可以體會詩歌的形象性,懂得欣賞詩歌要領會藝術形象所蘊含的意味。

二.品味語言,感受節奏音韻之美

詩歌的語言是非常凝練和含蓄的。詩歌最美的,就是語言,以其跳躍性,音韻美,給人以無限想象的空間。這就是我們要反復吟誦、發揮想象,對詩歌內容進行再加工,才能理解詩歌所包含的深層的思想感情。而一些語言在詩歌中有著畫龍點睛的作用,因此它也是引導我們更好地把握思想的一把鑰匙。我們有這樣的體會:許多古詩詞之所以流傳千古,其原因之一就在于語言的精妙。

郭沫若說:“節奏之于詩是它的外形,也是它的生命。”欣賞、理解詩歌就要善于反復吟誦,悉心地感受音韻之美,體會節奏之感。品味詩歌語言時,還應注意詩歌的語言風格。語言風格一般有:清新飄逸、濃烈悲壯、沉郁頓挫、平淡寧靜、典雅莊重、雄渾豪放、筆調婉約、簡練生動等等。

三.分析要點,感受詩中蘊含的真情

分析理解詩歌,在朗讀吟誦、整體感悟的基礎上,由分析重要詞句,去尋求詩中蘊含的真情,而這“真情”就是詩歌的中心思想。沒有感情就沒有詩歌。作者的感情體現在詩歌里,詩歌的感情包含在字里行間。詩歌既是“言志”、“言情”的載體,其語言內涵必是豐富復雜的,那么在解讀其中的“志”與“情”就應允許我們在“體情”上有主觀的見地。詩歌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和閱讀的積累,達到感悟和理解,還可以結合作者的經歷和寫作背景,多角度閱讀。閱讀詩歌的過程就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要調動自己的感情和思想,去體味詩中蘊含的真情。

一些詩歌的思想情感是通過詩歌形象的比喻、象征意義來體現的。如鄭愁予的《雨說》,這首詩借雨的擬人化形象,對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兒童充滿“愛心”的傾訴,是詩人心靈唱出的一曲動人心弦的愛之歌,充分表現了詩人對孩子們的美好祝愿和殷切希望。

四.聯想想象,捕捉詩歌意境

意境既是詩人作詩的最高藝術境界,又是理解詩作的窗口。意境是詩人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生活圖景和諧統一的結果,它可以啟迪人們聯想,使人讀后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從而獲得美的享受。若要捕捉到詩的意境,就要借助于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將詩的語言化作生動具體的畫面,從而體會作者的底蘊。引導學生嘗試用“詩意”的眼光來觀察體味生活,鼓勵他們發揮自己的聯想和想象,抓住一些富有特征和富有意味的物象,構成美妙的圖畫,來表達出自己對某一事物某一事情某一對象的理解與情感。

所謂“有意無境不成詩”。“境”即形象,引導學生走入詩歌的“意境”,才能真正意義上品味出作品的詩美,從而培養他們的藝術鑒賞力。品味詩歌的“境”,最直接的做法是展示詩歌的直觀形象和畫面,啟發學生進行聯想和想象。如賞析余光中的《鄉愁》,引導學生緊扣詩人提取的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將這些意象和“這”、“那”簡單的詞融合起來,將彼此隔離的人、物、時間和空間緊緊聯系在一起,品味那若有若無的距離和聯系,感受作者那難以言表的哀愁和無盡的相思。

篇8

關鍵詞: 洪昇 詩學淵源 詩學思想 詩歌內容 藝術特色

洪昇是清初詩壇上重要的詩人,其詩歌成就在當時是很大的。清代選家朱溶就說:“余行天下三十余年,所見詩不為不多,要其實,與洪昉思匹敵者蓋少。”①同時代著名詩人朱彝尊說:“海內詩家洪玉父,禁中樂府柳屯田。”②查為仁《蓮坡詩話》卷下:“洪昇以詩名長安,交游燕集,每白眼踞坐,括古摘今,無不心折。”③只是所創作的戲曲作品《長生殿》的光芒太盛,以至于后人只記得戲曲家洪昇,而幾乎忽略詩人洪昇。所以王晫就指出:“洪子昉思,少工五七言詩,而以余波綺麗溢為填詞,為雜劇院本,一時樂人爭唱之,其客長安,日取《長恨歌傳》,編為《長生殿》傳奇。……自此劇風行,天下莫不知昉思為詞客,而若忘其為詩人也者。”④可見在后人的心目中,洪昇的詩名已被其戲曲名所掩,所以當前對這一內容的補充尤為必要。

一、詩歌結集情況

關于洪昇詩歌結集情況,劉蔭伯在《洪昇研究》中及劉輝在《洪昇集》箋校凡例中有過描述,考證出其現存詩集共三部:《嘯月樓集》、《稗畦集》、《稗畦續集》,筆者認同這一說法。

針對這存世的三部詩集,筆者以劉輝箋校的《洪昇集》為底本,對它們進行了比較分析,認為這三者之間關系復雜。從編輯情況來看,《嘯月樓集》編成于康熙十四年(1675),黃機為之作序,驚嘆他“少負英絕之才”。《稗畦集》編成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其友朱溶、戴普成為之編定,并作序給予了高度評價。《稗畦續集》編成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是在洪昇去世十二年后由其門人汪熷編成并為之作序稱“尊前諷詠,信一字之難移”。編者及作序者分別給予洪昇詩集以高度的評價,都是對洪昇為人為詩的一種肯定,可見其詩歌成就在當時似乎并不亞于其戲曲成就。

從版本來看,現存除《稗畦續集》有刻本外,《嘯月樓集》《稗畦集》皆系抄本,其中《嘯月樓集》僅日本靜嘉堂文庫珍藏,國內迄今未見。《稗畦集》現存三個版本,一是上海歷史文獻圖書館藏抄本,二是南京圖書館藏抄本,三是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藏鄧之誠先生抄本。《稗畦續集》現今僅有南京圖書館藏康熙五十四年汪熷序刻本。而恰恰是傳世的這唯一刻本在乾隆年間還被列為禁書。這一方面是因為康熙年間的《長生殿》案讓洪昇這個人不受清廷的待見,另一方面則可能是詩集中的某些內容觸犯了當政者的利益,違背了他們的政教標準。

從收詩數量來看,據筆者統計《嘯月樓集》共收詩250首,《稗畦集》共收詩340首,《稗畦續集》共收五言律詩160首。三部詩集所收詩歌中,《稗畦集》與《嘯月樓集》中重復的一共有48首。《稗畦續集》中有部分內容選自《嘯月樓集》,與其重復的一共有5首,且這相重的48首和5首均不相同,再加上劉輝先生在《洪昇集》中輯錄的并未被收入三部詩集,但卻散見于《盤山志》《錢塘縣志》等志史中的詩篇共計46首,因此,目前我們能看到的洪昇存世詩歌共有753首。其中南京圖書館藏的《稗畦集》本較上海歷史圖書館藏的《稗畦集》本多出139首七言律詩,而缺五古及七古二體,對于多出的139首七律,筆者贊同劉輝先生在《洪昇集》的前言中所說:“這部分詩作時代亦稍晚,顯系傳鈔時所補入。”“從現存的兩部《稗畦集》中,就可以看出輾轉相鈔的痕跡。”

從詩歌內容來看,《稗畦集》現存詩集中有少數詩歌的寫作年代明顯晚于編成之年(1687),例如《贈顏學山太史,帶父作》就作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因此這也證實了劉輝先生所說的“顯系傳鈔時所補入”這一觀點。但正因如此,后來的版本之間經常會出現部分字詞訛誤現象,如《蒙山道士》:“亂石繞東蒙,崎嶇古道通。一身千里外,匹馬萬山中。芳樹遙遮日,春沙細逐風。思家還有淚,不獨為途窮。”四句中就有五處不同,在《嘯月樓集》中的“上”、“芳”、“春沙”、“思家還有淚”、“不獨”在上本和南本的《稗畦集》中均作“中”、“密”、“輕花”、“望云雙淚落”、“非是”,其中最后一個“不獨”在《兩浙輶軒錄》、《國朝浙人詩存》中均作“豈是”。這些字詞訛誤現象的出現一方面說明洪昇詩集在流傳過程中的不規范,另一方面從一定程度上說明洪昇的詩歌在當時也是受到世人喜愛和追捧的。

二、洪昇詩學淵源和詩學思想

(一)詩學淵源

洪昇在清代文學史上的成就是多樣的,作為詩人,他的詩內容豐富,真摯感人,他在詩歌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與他的幾位老師直接而又深遠的影響是分不開的,那就是陸繁弨、“西泠十子”、王士禛、施閏章。

洪昇一生轉益多師,十歲起開始跟隨錢塘著名文人陸繁弨學習,陸繁弨是前明遺民,洪昇詩歌中那些具有家國興亡之感的作品最初都是因為受了陸繁弨的影響而創作出來的,例如《錢塘秋感》(八首)、《京東雜感》(十首)等。在學術上,陸繁弨對音韻要求極高,洪昇在其嚴格訓練下音韻學基礎雄厚,為后來的詩歌創作做了充分的學養準備。可以說陸繁弨的聲律才學和堅守節操的品行給了洪昇很大的影響,潛在地塑造了洪昇的人格理想。

十五歲時,洪昇拜“浙中三毛,東南文豪”之一的毛先舒為師,毛先舒入清不仕,以遺民自居,他的詩歌音節嘹亮、音律規整,頗有建安七子之余風,受其影響,洪昇的詩歌創作呈現出用字精煉、格律規整的特點。而且毛先舒對音韻、訓詁學也有著較深的研究,洪昇在其影響和指導下寫成了平生第一部音韻學著作《詩騷韻注》。然而毛先舒對洪昇更為重要的是把他引薦給了自己的密友“西泠十子”和其他飽學之士,前者包括柴紹炳、沈謙、丁澎、陸圻、陳子龍、張丹等人,后者包括徐繼恩、張竟光等人。他們都是人格和學問俱佳之人,與他們的相處讓洪昇浸染在酹酒臨風、憑吊千古的文化氛圍中,使其能夠“取法其上”,迅速地成熟起來。

洪昇在三十歲第二次進京的時候以詩投當時的朝廷重臣李天馥,備受賞識,李天馥遂把洪昇引薦給當時的詩壇宗主王士禛,并從其受業。洪昇是王士禛最為器重的二子之一,每言及必曰:“洪昇,予門人,以詩有名京師。”而且王士禛對洪昇的詩歌創作也有很深的影響,洪昇“疏淡清新”詩風的形成即得益于王士禛的“神韻說”。

在王士禛的影響下,洪昇加入宣南士游,在那里,洪昇結識了著名詩人施閏章,并拜其為師,之后其詩歌創作也受到了施閏章“清正”詩風的影響。另外,施閏章平生最工五言,其中尤以律詩為擅長,受其影響,洪昇的詩歌寫作也是尤擅五律,不論是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占極大的優勢,成就顯著。

(二)詩學思想及其對創作的影響

1.承淵西泠,取法盛唐。

洪昇少年時期與“西泠十子”的密切交往使其受到十子“推崇漢魏盛唐和明七子”主張的影響,因此他的詩歌創作有意識地學習唐人,尤其是盛唐詩人,例如李白、王維、杜甫、孟浩然、李商隱等詩家,洪昇對這些詩人贊譽有加,十分推崇。洪昇不僅本身創作學習唐人,而且他在詩評中經常會以這些詩家的風格作為標準來評價他人的作品。例如《嘯竹堂詩集》評語:“儼然高、岑”、“清新婉秀,得王、孟之腴”、“神韻絕類右丞”、“沉雄處有少陵風味”等則分別把盛唐詩人高適、岑參、王維、孟浩然、杜甫等作為參照,由此可見洪昇對唐人之詩有著非同尋常的喜愛。因此有人曾評價洪昇:“昉思近體宗少陵,然求少陵一言半辭于其集中不得也;其古詩則高、岑,然求高、岑一言半辭不得也。盡精肆力,心得其意,而變化無方。”⑤“西河曾嘗評昉思五字律,酷似唐人。”⑥對盛唐詩人及其作品的情有獨鐘促使洪昇最終形成了“承淵西泠、取法盛唐”的詩歌理論主張,并運用到了自己的實際創作之中。例如他做了不少仿照盛唐詩人的詩篇,如《蕪湖旅次示錢石臣》、《燕姬》、《贈歌者李枝》等。在眾多詩人中,洪昇尤愛學白,如《李白酒樓》:“一片寒云接素秋,幾行疏樹覆城頭。海風吹上東山月,獨倚天邊太白樓。”一詩一改一貫的疏淡平雅,描寫得頗有李白豪邁之風氣,既表現了對李白的推崇敬愛,又表明了自己希望做李白式人物的內心渴望。

2.文以載道,和平醇厚。

受陸繁弨、毛先舒、施閏章等人的影響,洪昇的文學思想,就其本質來說,主要還是以正統的封建詩教為核心內容的,即要求做到文以載道、和平醇厚。他在為喬萊所作的《使粵詩跋》和為褚人獲作的《堅瓠補集·序》中明確指出這一文學創作主張,反映在具體的詩歌創作上,就產生了“洪昇的詩在內容上多抒性、酬唱贈答,感情平和,少針砭現實之鋒銳,多溫文爾雅之蘊藉,沖淡閑遠,流利暢達,完全符合詩教規格”⑦的現象。因此,戴普成言其詩“琢雕以為奇,而音節必和;洸洋以自適,而首尾必貫”⑧,沈德潛謂其詩“疏澹成家”。洪昇不但以此作為自己的詩歌創作準則,而且將它作為衡量評價別人作品的一條重要標準,如他在評王錫的詩時就有“如此立言,深得溫厚和平之旨”、“氣韻溫厚,不得以中晚目之”、“風致溫厚”(《嘯竹堂詩集》評語)等評語。評好友張競光的詩“有規有勉,得風人之旨”、“委婉多風”、“雅逸有風味”、“風旨亦復不淺”(《寵壽堂詩集》評語)。洪昇的這一詩學思想貫穿于其整個詩歌創作的全過程,尤其是在前期,這一思想表現得很強烈,例如《錢塘秋感六首》、《為陸太母五旬作二首》、《王孫行》等詩都是這種傳統詩學思想的體現。盡管是在后期經歷了一系列的災難之后,更多的詩作開始側重于表現內心的感悟,文以載道的意味少了點,但是和平醇厚的宗旨卻一直伴隨左右,始終沒有改變。

3.反對模擬,崇尚真詩。

洪昇針對“西泠十子”的主張進行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改造,繼承了十子尊唐的傳統,摒棄了其重在模擬復古的弊端,認為“嘗謂明代詩文,病在模擬剽竊,制藝擅場外,惟叢書為最……”⑨借褚人穫之口批評了明代詩文的模擬剽竊。同時洪昇還認為寫作詩文要注重抒發個人的真情實感,除去雕飾,自然天成,例如他在《長生殿·自序》中認為“歷來傳奇家非言情之文,不能擅場”,因此在創作中,洪昇揮灑真情,盡興歌吟,在他的筆下,楊玉環是一個“情”的化身,李隆基也是飽含真情的帝王,整部作品充斥著作者的真情和愛意,真正做到了自己在《長生殿例言》中所說的“義取崇雅,情在寫真”,所以才能讓眾人動容流傳,《長生殿》也因此成為“近代曲家第一”。在他的實際詩歌創作中堅決貫徹了“反對模擬、崇尚真詩”這一主張,他的詩絕少模擬傾向,每一首都是源自真心的感慨之作,尤其是那些占全部詩作篇幅最大的泛游羈旅詩,或敘述旅途見聞,或表達思鄉之意,或感慨人生遭遇等,都是出于作者的內心感受,絕少用到典故,也絕少引用他人,更別說是模擬抄襲了,可以說洪昇的每一首詩歌都是發自肺腑的原創之作。如在洪昇詩集中作為一個特別存在的七夕詩和除夕詩就是很好的例證,例《七夕·閨中作四首》、《癸丑除夕》、《秋晚飲陳白元齋中》等都直白易懂,毫無矯揉造作和供奉夸大之意,雖然語言并不強烈,但是卻很真實地表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真摯蘊藉,詩味盎然。

4.主張性情,注重神韻。

洪昇是一個至情之人,自小家庭環境的影響和后來的人生經歷使洪昇對情的理解更為深刻,尤其是對女性心理的理解比其他人來得更為敏感,加之長期從事戲曲詞曲方面的創作,對人物心理活動都有著比較深入的了解,因此在詩歌創作的時候也灌注了這種發自人物內心的真情實意,尤其注重抒寫真實的性情。這種性情在他的詩歌創作中最鮮明的體現就是洪昇在面對自己人生中不斷遭遇到的種種災難時依舊保持“鎮定”,他沒有大聲疾呼,也沒有狂嘯抱怨,他的詩作總體來說仍然是“溫文爾雅”的,甚至追求至情的洪昇所作的詩歌是“疏澹成家”、“清整可喜,頗富韻味”的。他的詩從內容上來看大都是酬唱贈答和泛游羈旅方面的,后者是在旅途中親感親受,完全是有感而發,前者寫給朋友的數量尤其多,或追憶,或祝福,或感傷,等等,不論何種,都是真摯誠意的,都是個人的性情之作。

值得一提的是,洪昇的詩歌也注重神韻,但與王士禛的神韻說不同的是洪昇只選取王士禛在意境方面的“灑脫自然,別有情致”和風格上的“清遠沖淡,自然入妙”,而舍棄語言上“瑰麗華美”和內容上“朦朧含蓄,吞吐不盡,難以捉摸”的創作宗旨。因此,他的詩歌并沒有玄虛縹緲之意,相反的卻是語淺情摯、感慨遙深。例如隨意的一首《采蓮曲》:“烏榜夜相逐,朱荷秋未稀。低身花罥鬢,入手刺牽衣。月上新潮滿,風涼宿鷺飛。吳娃但倚輯,不醉亦忘歸。”詩人沒有用華麗的辭藻,也沒有用繁復的技巧,只是輕描淡寫,寥寥數語,卻道出中國千百年流傳的采蓮意味,讓人讀后有種淡淡的喜悅之情浮上心頭之感,可謂妙哉。

三、洪昇詩歌的題材內容與藝術特色

(一)詩歌的題材內容

洪昇存世詩歌共有七百余首,根據不同的題材,筆者認為洪昇詩歌在內容上可以分為四大類,第一類是個人抒懷詩,包括抒發懷才不遇之悲的如《將游大梁》、《王孫行》等;表現家國興亡之嘆的如《錢塘秋感六首》、《魏州雜詩八首》等;體現思親念家之作的如《燕京客舍生日懷母》、《送父》、《寄內三首》、《憶殷仲弟》、《寄妹》等。第二類是酬唱贈答詩,主要涉及洪昇和師長、朋友、官宦的交往,有表現對師長深切敬意的《奉呈毛稚黃夫子》、《贈沈先生》等;有體現與朋友深厚感情的《留別沈遹聲》、《吳瑹符北征賦此贈別》等;也有為生活所迫的應景之作如《簡高澹人少詹》、《上徐健庵先生》等。第三類是寫景記游詩,這類詩所占的比例最大,約有三分之一,主要有表現泛游羈旅之思《夜泊》、《野望》、《客愁》等;描寫山水風光之贊的《養素園十景》、《游泰山》(四首)等;透露山寺隱逸之念的《曉起看山作》、《清溝禪院》等。第四類是悼亡哀逝詩,如《哭張覺庵先生三首》、《哭陳其年檢討》、《為沈去矜先生悼亡四首》等。

(二)詩歌的藝術特色

洪昇詩以清新整飭見稱于時,諸體兼備,七古才情縟麗,五古樸直沉郁,而近體律絕多清新飄逸,諸體中尤擅五律,胡會恩贊美他“五字清真誰敵手”⑩,朱廷鋐在《贈洪昉思》里也說他“一言每破時流病,五字能爭造化權”。因此,時人多重洪昇的詩歌風貌,沈德潛謂其“疏淡成家”,陸次云贊其“絕非凡近響,宛有古人風”,湯西涯評其“稱美中絕無標榜風氣”。總體來說,洪昇詩歌是有著自己獨特的藝術特色的,筆者將其概括為四點:“少用典故、格律規整”、“諸體兼備、尤擅五律”、“語淺情摯、感慨遙深”、“用字精煉、語句柔美”,前兩點更多涉及格式方面的內容,后兩者更多涉及思想語言方面的內容,但都體現了洪昇詩歌獨有的藝術魅力。

綜上所觀,洪昇是一位頗具詩名的文人,他的詩歌取徑唐人,清新可喜,情真意摯,頗富韻味,受到諸多稱贊,尤其是五言律詩更算是詩壇中的佼佼者。其詩作雖傳世不多,又因《長生殿》盛名掩蓋,后人對其知之甚少,但其詩歌創作有著自己的特點,也對當時及后世的一些詩人尤其是對于其晚年在家鄉收受的弟子,如王錫、沈用濟、伊洄、朱虞夏、蔡守愚、汪熷等有深遠的影響。

注釋:

①劉輝校箋.洪昇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388.

②[清]朱彝尊.曝書亭集.卷二十古今詩《酬洪昇》.四部叢刊景清康熙本:202.

③[清]查為仁.蓮坡詩話(卷下).清乾隆刻庶塘外集本:25.

④[清]劉世珩.匯刻傳劇.卷二十八所收.長生殿.王晫跋.民國八年本:110.

⑤劉輝校箋.洪昇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388.

⑥[清]金植.不下帶編(卷七).清稿本:83.

⑦孫京榮.洪昇文學思想初探.西北師大學報,1995,7,VOL32[4].

⑧劉輝校箋.洪昇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389.

篇9

杜鵑似火遍平川,燦爛紅陽照秀田。葉綠幽茵迎眾觀,蕊香璀璨引蜂翩。一坡錦簇迎峰立。三嶺艷云漫地連。片片芬芳如血染,山河壯美映蒼天。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詩歌欣賞借鑒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閱讀。

詩歌欣賞借鑒一

千縷熱風暖玉塘,

碧波蕩漾誘鴛鴦。

青蛙臥地雙雙秀,

彩蝶戲荷朵朵香。

出處污泥身不染,

優良品德眾弘揚。

冰心一片歲齡短,

霜葉紅時耦入倉。

       詩歌欣賞借鑒二

杜鵑花

杜鵑似火遍平川,

燦爛紅陽照秀田。

葉綠幽茵迎眾觀,

蕊香璀璨引蜂翩。

一坡錦簇迎峰立,

三嶺艷云漫地連。

片片芬芳如血染,

篇10

我嘔心瀝血好幾年,總共發表過30多首詩。到了28歲就不寫了,我覺得我沒有浪漫情懷了,同時也埋怨人們為什么要把那個叫賈島的捧得這么高?要進門,一腳蹬開便是,何必又是推又是敲,搞了半天還沒決定?害得我們寫詩的人左右為難,上下捉摸。發記脾氣,不寫了!

不久,我就到東北參加一個筆會,和著名朦朧詩人某紅住一個房間,某紅不是年輕貌美的女子,而是一個老頭。白天參觀游覽,晚上吃菜喝酒,夜里我們倆就關在屋子里神吹瞎聊。我說:紅大哥,你能教教我怎么把詩歌寫好嗎?

他臉紅耳赤:好吧,既然我們是兄弟,我向你透露一點我的秘密,你可不要說出去啊。我拍拍胸脯:我們是兄弟!

他說:我在寫朦朧詩之前,隨便找一張《文學報》或者《文藝報》,然后拿一把剪刀把里面的詞都剪下來,零零散散鋪在寫字桌上,什么云彩、大海、放松、微波爐、青澀、慧光、打氣筒、生平、秋雨、書報亭、涌動、煲湯、散架、特約、美為神、白帝……然后呢,童孟侯你聽好了,然后我就隨意把這些詞組合起來,標點都不用加,很快,一首名叫《晚發》的朦朧詩就誕生了:

微波爐青澀涌動生平的挺直/大海美為神放松后/盡致打氣筒/散架了/慧光了/特約了/朝發白帝后晚發/哦/神韻的煲湯云彩……

我目瞪口呆:紅大哥,這樣拼湊出來的詩誰給你發表啊?

他當即糾正:什么叫“拼湊出來”?這是一種高智商的創作!我抄好了寄到詩歌編輯部,責任編輯當然看不懂,可是他說他看不懂多不好意思?于是他在審稿單上寫:詩情中有畫意,結構獨特,鄉情濃郁,建議發表。

我的《晚發》最后送到總編輯那里,他知道我是有名的朦朧詩人,他還估摸我一定是位年輕有魅力的女詩人。其實呢,他也看不懂我的《晚發》,但是他更不能說自己看不懂,于是大筆一揮,寫:發第三期。我的詩不但不“晚發”,還早發了呢。哈哈哈哈……

紅大哥狂笑著,不一會兒就到夢鄉去了,被子都沒蓋。可我還在自己床上琢磨:神韻的煲湯云彩?

去年,我又參加了一個筆會,認識了著名演員劉子楓,在回家的大巴上,這個被稱為“瘋子劉”的老演員拿起話筒說:給大家解個悶,我來朗誦一首詩吧,詩名叫《錯對歌》:

對是對/錯是錯/對錯都有因和果/今天對/明天錯/錯的常比對的多/沒錯哪兒來對/有對就有錯/對錯交替生機才勃勃/你這兒對的用在他那兒未必對/他那兒錯的放在你這兒不為錯/對了你別太驕傲/錯了你也別太難過/對/不會永遠對/錯/不能一直錯……/對錯之后還有新的對和錯/對不對/錯不錯/對錯錯對對對錯/世上充滿《錯對歌》。

一車人噼里啪啦鼓掌,這首詩繞來繞去還真繞出些哲理來。我問劉子楓:《錯對歌》是哪位大家所寫?他回答:我寫的呀。

我頓時灰心喪氣:人家不是寫詩的人,隨隨便便就能寫出這么好的詩,而我曾經一本正經寫詩……罷了罷了。筆會結束回到上海,我便把劉子楓的《錯對歌》推薦給《上海詩人》刊物的季振邦主編,發表了。

今年年頭,我的朋友浩明告訴我,他正受命整理著名勞模楊懷遠的詩歌,將要編寫一本《楊懷遠歌謠》。我問:楊老爹一共寫了多少首詩?他說:八千首。

噢,我驚嘆不已!《全唐詩》收了唐朝五代兩千多詩人的詩,也不過四萬多首。我們敬愛的楊老爹沒讀過什么書,只是客輪上的普通服務員,一下子就寫了八千首詩歌,難道不值得我這個還讀過一點書寫過一點詩的人慚愧嗎?

這兩天,我得知一部《中國新詩百年大典》出版了,它涵蓋了過去百年來海內外300余位華語詩人的30卷本。一共有22位主編對入選詩人進行提名。一共有666位詩人具備被提名的資格。

寫“廢話體”詩歌的楊黎入選《百年大典》,他的詩歌能廢話連篇到什么程度呢?我選了一首,請讀者和我一起欣賞:

我叫她過來/我叫她過來/她卻為我/端上一盤紅燒肉/我叫她/筷子/她為我拿來啤酒和紙巾/這個鄉下女人/她像啤酒一樣,又像紙巾一樣/但她更像紅燒肉/我們吃完飯后/她把我們/送到門口

這就是入選《百年大典》的廢話詩!我頓時悟出了中國詩歌的發展脈絡:先是古代律詩,再是現代的白話詩,再是眼下的“廢話體”,將來呢,也許是“臟話體”:這真像一個傻逼,他那么混蛋還說自己是個屌絲……

我興趣盎然,繼續翻看《中國新詩百年大典》,突然,翻到了一個叫車延高的人寫的“羊羔體”詩歌。對于車詩人牽來的“羊羔”要入選,評委們引起過很大爭議。有的評委說這是什么玩意兒?有的評委說人家是魯迅文學獎的獲得者,這么美的詩歌不入選誰入選?有的評委說我們還是網開一面,小羊兒乖乖,把門兒開開……

下面,我一字不動摘錄一段車延高寫的詩歌《劉亦菲》,那可是圈入《中國新詩百年大典》的“羊羔”:

我和劉亦菲見面很早,那時她還小

讀小學三年級

一次她和我女兒一同登臺

我手里的攝像機就拍到一個印度小姑娘

天生麗質,合掌,用荷花姿勢搖搖擺擺出來

風跟著她,提走了滿場掌聲

當時我對校長說:鄱陽街小學會驕傲的

這孩子長大了

一準是個國際影星

蒙準了,她十六歲就大紅

有人說她改過年齡,有人說她是兩性人

我才知道嫉妒也有一張大嘴,可以捏造是非

現在我常和妻子去看她主演的電影

看《金粉世家》……

哦,現在詩歌已經平易近人到如此地步,真是可喜可賀!只要把任何一條黃鱔剁開,那就是一道上海名菜:紅燒鱔背。想當年我可是反復推敲修改,撓頭到半夜:押韻、平仄、長短、節奏……真是腦殘啊!

話又說回來,雖然我只發表過30多首詩,說我的詩不想編入今后出版的《中國新詩百年大典》續集,那是不真實的。于是,我充分吸收車延高“羊羔體”的精華,寫了一首《黃圣依》,全詩如下:

我到鄧傳理家去玩

鄧傳理是《新民晚報》創始人鄧季惺的后代

鄧傳理說我女兒最近在《現代家庭》登了一個封面

她的女兒叫黃圣依

還在中學里念書

我故作震驚地拿起那本《現代家庭》說

哦喲喲,趕快給我簽個名,

到時候你成了著名影星

我要簽名就找不到你的人了

黃圣依說爺叔你不要尋我的開心好不好

但她還是左一撇右一捺地簽上了黃圣依三個字

當時我對鄧傳理說:你們鄧家會驕傲的

這孩子長大了

一準是國際影星

蒙準了,她二十歲就大紅

蒙準了,我現在果然找不到她的人

后來我再去找那本她簽過名的《現代家庭》

卻怎么都沒有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