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賞析范文
時間:2023-03-18 14:05: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詩歌賞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詩歌的比較賞析,對于學生來講也是一個難點,那么下面,我就選這兩首詩歌為例,說一說,詩歌比較賞析的步驟。
《夜歸鹿門歌》
孟浩然
山寺鳴鐘晝已昏,
漁梁渡頭爭渡喧。
人隨沙岸向江村,
余亦乘舟歸鹿門。
鹿門月照開煙樹,
忽到龐公棲隱處。
巖扉松徑長寂寥,
唯有幽人獨來去。
《歸嵩山作》
王維
清川帶長薄,
車馬去閑閑。
流水如有意,
暮禽相與還。
荒城臨古渡,
落日滿秋山。
迢遞嵩高下,
歸來且閉關。
一、明詩意
要做詩歌賞析題,首先得先理解它的內容,知道這首詩在講些什么,不需要直譯,能夠意譯就好。
《夜歸鹿門歌》:
夕陽西下,我聽見了山中古寺鳴古鐘,漁梁渡頭上喧鬧的人們爭相歸來。
下了漁船,人們沿岸回村;
而坐著小船的我,也要回到鹿門。
那清皎的月光,照亮了鹿門被暮靄籠罩的樹木,不知不覺,我來到了龐公曾經歸隱的地方。
寂寥的巖門對著的小路邊長滿了松樹,(面對如此的美景)只有選擇歸隱的人才能夠自由地享受了。
《歸嵩山作》:
清清的流水倒映著岸邊的草澤,
來往的車馬是如此悠閑。
那潺潺的流水就好像有情意一樣,
連傍晚歸巢的飛鳥都陪在我身邊。
眼前荒涼的城池臨靠著古老的渡口,
夕陽的余暉灑滿了充滿著濃濃秋味的山林。
我想去到那遠遠的嵩山之下,
遠離塵世,關門獨居,自享清閑。
了解了大概的內容之后,我們知道,兩首詩都是寫作者的所見所聞。孟詩是寫自己歸鹿門途中的見聞;王詩是寫自己在辭官歸隱途中的所見所聞。從這一點,我們就可以先判斷出詩歌想表達的情感概況了,但是沒有進行具體分析,我們還不能得出最終結論。
二、明詩境,懂詩情
兩首詩的意境看起來似乎差不多,但其實還是有所差別:
孟詩說是去鹿門,從詩歌的后面兩聯我們可以看得出來,鹿門其實是歸隱的地方,是有其特定的象征意義的,也就是說作者去到鹿門,其實是奔著歸隱去的。首聯分別寫了“山寺鳴鐘”和“渡頭爭渡喧”,一靜一動;頷聯緊承上一聯寫漁人回村,而“我”回歸鹿門,好像世間的一切繁雜都與我無關了,我要去的地方,沒有喧囂,只是靜靜的;頸聯的一個“忽”字,表現了作者沉醉于自然美景而不自知,而這種“不自知”恰恰是緣于他對大自然的喜愛,至此,一幅人與自然的和諧畫面豁然展現在我們面前;尾聯明確了作者舍棄人世的繁華與塵雜,來到這清幽的鹿門,獨自寂寥地享受隱居生活的這種雅、靜,這種情感撲面而來,讓人不覺心頭一涼,詩人歸隱的閑適之意油然而生。
王詩首聯和頷聯寫辭官歸途中的流水、草澤、車馬還有天上的飛鳥,這些似乎都因為“我”的歸來而具有了靈性,好像是在贊同詩人的做法,人與自然之間自然而然地就這么和諧地產生了共鳴;頸聯寫了荒城、古渡、落日、秋山,這幾個意象組合起來似乎給人一種無限蒼涼之感,讓人覺得怎么看到的是這種景象,難道是詩人在感慨自己壯志未酬嗎?不是的。在尾聯,作者回過一筆:即使是歸隱生活以后都會這樣,遠離塵世,充滿凄清,但“我”要的就是這樣的生活,我以后還會關起門來,過這樣的生活。這種歸隱的決心以及閑適的心情就展現在我們面前了。
只要明白了詩境,那么詩意自然就會顯現出來。
三、剖技法
從技法上來看,這兩首詩的技法都很簡單,我們主要是去剖析他們寫景和抒情的技法。
篇2
【關鍵詞】詩歌賞析 想象 思維
詩歌賞析,既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又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豐富并凈化其內心世界,長期以來是語文教學的重點。通過長期的語文教學實踐,我認為語文教師在詩歌教學中應展開想象的翅膀,與學生一道放飛思維。
一、詩歌的起源
文學藝術起源于人類的生產勞動,最早的文學作品產生于人類的勞動過程之中,它是根據勞動的實際需要而產生出來的,詩歌是最早產生的一種文學樣式。古人在集體生活中,依照勞動的節奏,因襲著勞動的呼聲便產生了詩歌,勞動的呼聲和著高低間歇的節奏便形成了詩歌的韻律。原始音樂、舞蹈、詩歌是三位一體的產物,都源于勞動。
二、詩歌的情感
“詩是一種最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樣式,他飽和著豐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來表現,而且在精煉與和諧的程度上,特別是節奏的鮮明上,它的語言有別于散文的語言。”何其芳同志的這個定義,在國內影響很大。
1 通過形象表達思想感情。和小說、戲劇一樣,詩歌也塑造形象,不同的是,詩歌中的形象,既可指敘事詩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可指抒情詩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則是指詩歌中所描寫的景或物,如湖光山色、田園桑麻、大漠孤城之類。敘事詩,往往在事情的敘述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中,寄寓作者的愛憎。如《木蘭詩》記敘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的故事,表現了木蘭純樸、勤勞、勇敢、堅強的高尚品質和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精神,抒發了古代人民對英雄人物的贊美之情。
抒情詩,往往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杜甫的《春夜喜雨》,詩人緊扣詩題的“喜”字,對春雨作了細致入微的描繪。全詩未著一個“喜”字,而“喜”字卻滲透于字里行間,這種靠形象來“說話”的藝術手法是值得我們效法的。
說理詩,即使用詩來講道理,也要借助形象。劉征的寓言詩《山泉戒》,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描寫了山泉在入海途中由于貪取財物、追求打扮、迷戀美女和舒適的生活而最終變黑發霉終至干涸的過程,告訴人們:要到達目的地,一定要牢記既定的宗旨,排除一切偏離宗旨的欲念,矢志不渝地奮斗到底。
詩言志。談詩詞,就要先閱文辭而后沉浸于詩詞特有的意境氣氛之中,那情趣是五光十色,多姿多彩的,有的像鮮花一樣,香溢四方;有的像潮水一般,洶涌澎湃;有的像清泉,明澈清涼;有的像天地,高遠遼闊,每首詩歌都有獨特的情味。能否讓學生真正感受到這種各具特色的情趣,是講好一首詩歌的關鍵。
2 啟發想象,領悟詩歌的意境美。在古詩學習中,教師啟發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去領悟古詩的意境美。例如駱賓王的《鵝》,語言形象,文字淺顯易懂,如果僅從語言文字的角度看,讓學生讀懂這首詩并不難,但如果要他們真正領略詩中的意境,卻并不容易。在引導學生賞析時可結合多媒體手段,再現生活場景。“白毛”“綠水”“紅掌”“清波”“曲項”“鳴叫”構成了一幅美妙的畫卷,教學時要使鵝那種怡然、清閑、優雅的姿態在學生的腦海中形成一幅幅感人的畫面。再如柳宗元的《江雪》,可采用詩配畫的表現形式進行賞析。“千山”“萬徑”“飛鳥”“人蹤”是何等壯闊的背景,“孤舟”“獨釣”置于這樣的背景下,作者的心境又如何呢?他真的是在垂釣嗎?在這大自然的懷抱中,作者真正思索些什么呢?如果教師能把學生引入這樣的層面,那種賞析就更上了一個臺階。
想象是詩人把頭腦中原有的各種印象、圖景、經驗、感覺等融合,調動、聯系起來,滲入作者的感情,從而創造出新的形象和意境的心理過程。一般說來,詩歌更需要想象,因為詩歌的內容凝煉,感情豐富,篇幅短小,只有通過想象才能將復雜的社會生活、深沉而抽象的情思化為具體的藝術形象生動地表現出來,從而收到“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藝術效果。
3 語言精煉。詩歌,在語言上要求準確、生動,講究“煉字”、“煉句”,要求用簡潔的話語表達豐富的內容。詩歌應該是字字珠璣,應該必求以一語之寡而狀世間萬態之豐。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既寫色彩鮮亮的靜態,又寫草木萌發的動態,在讀者面前呈現出一派生機盎然、大地復蘇的江南春色。李商隱《無題》詩中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兩句詩,文天祥《過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兩句詩,都有力地概括了詩的主旨,至今仍廣為流傳。
三、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再現詩歌的畫面美
許多優秀的詩詞,特別是古詩詞,都是意味雋永,形神兼備的無形畫。對此宋代詩人張舜民就認為:“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請看張志和的《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飛細雨不須歸。”詩中那翱翔自如的白鷺,紅艷欲滴的桃花,碧綠流動的春天,往來翕動的游魚,斜風細雨中忘我垂釣的魚翁——構成一幅紅白相間、青綠相映、動靜相和、物我相稱的秀麗、愜意的圖畫。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結合生活經驗,人生感悟,美術素養,借助線條、色彩,把詩詞——語言的抽象符號,通過圖畫直觀表現出來,繪成有形有色、有山有水、有情有趣、情景交融、妙趣橫生的畫像。此外古詩詞中的佳詞麗句,更是匠心獨運,畫意濃濃。如:“紅杏枝頭春意鬧,一枝紅杏出墻來”——春意盎然圖;“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大漠落日圖;“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北國雪景圖;“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草原牧歌圖等等更是神來之筆,詩畫完美的融合在一起。給詩配畫,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不僅促進了學生對詩的意境的感悟,而且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詩以它獨特的文學形式在我國浩如煙海的優秀文化中一直閃耀著燦爛的光芒。詩人如光燦群星,詩作似浩瀚海洋,她是中華民族的精神食糧,滋潤著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陶冶著中華兒女的思想情操。教師可借助古詩的教學,誘導學生從中開智力之泉,養浩然正氣,立奮發之志,為將來的成就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初中語文;詩歌賞析;詩眼;意象;意境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7)19002701
詩歌賞析是語文教W的一個重點,也是中學語文考試的一個必考考點。我們的學生對于詩歌并不陌生,可是普遍對詩歌賞析的方法和技巧知之甚少。下面筆者就初中語文詩歌賞析教學談談自己的一些經驗和做法。
一、通過找尋詩眼來進行詩歌教學
在一些試卷或作業上經常會有詩歌賞析類的題,我們經常會見到這樣的題目:在某句詩中,這個字能不能被另外一個字替代,若不能,請說明理由。比如: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題目當中的“破”字能不能改為“吹”字,為什么?這類題目其實就是在暗示我們,這個字、這個詞(有時候是一句詩)非常關鍵,這種字詞我們常常稱之為“詩眼”。那么如何通過尋找詩歌的詩眼來提升學生對詩歌的賞析能力呢?
一般來說,詩詞中最重要的那個字詞就是詩眼,例如用作動詞的形容詞和名詞。“草木變衰行劍外,干戈阻絕老江邊。”(杜甫《恨別》)“老”字是形容詞用作動詞,一個“老”字充分表達了這種濃厚的情感。找到詩眼后,再根據詩句前后認真揣摩詩眼的真正含義,以及作者想表達的思想情懷,這樣理解起來就要準確省事很多。
有些詩歌是通過一句詩來揭示詩的主旨,這是全詩的詩眼。如《望岳》中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此句既具有象征意義又蘊含著哲理,這種真切的感受正是詩人杜甫當時的所感、所悟,容易引發讀者的共鳴。
我們在詩歌教學過程中,應培養學生找尋詩眼的意識和習慣,讓學生以詩眼為突破口,通過詩眼來走入詩歌,進一步理解詩歌。
二、在詩歌中找尋意象,通過意象感知詩歌情感
我們可以從詩眼入手,讓學生把視野放得開闊一些,找詩歌中的客觀景物,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意象。借景抒情是詩人寫詩慣用的技法,詩人在寫詩的過程中,是借助于客觀物象,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思想情感。而這個客觀物象,我們習慣上稱之為意象。因而我們要走進詩歌,理解詩歌,就要找尋意象。只有找尋到了意象,才能準確地把握詩歌的情感。
那么什么是意象呢?簡單地說,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來寄托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要在學生大腦的知識體系中加上意象這個節點,要讓學生明白它理解它。例如古詩中經常出現“月亮”這個意象,它通常代表著思念。如李白的《靜夜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蘇軾的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還有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再者如“夕陽”這個意象,在詩中也是經常見到的,它通常代表著凄涼失落。如王維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此外還有楊柳代表惜別,落葉代表失意,春風代表得意等等。
在平常的學習和訓練中,可以給學生進行這方面的滲透。在講解詩詞時,可以有意識地讓學生去尋找這些意象,通過意象去體味詩歌所要傳達的情感以及詩歌的意境。可以說,在詩歌中找尋意象,也是賞析詩歌的有效途徑。
三、通過詩眼、意象,體味詩歌的意境
當學生在自己欣賞詩歌時,腦海里能夠主動浮現詩眼、意象的概念時,我們的教學就要試著從詩眼、意象的樊籠中跳出來,將學生引向另外的一個概念,那就是意境。那么意象和意境是什么關系呢?
所謂詩歌的意境,就是詩人強烈的思想感情(意)和生動的客觀事物(境)相契合,在藝術表現中所創造的那種既不同于生活真實,又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
我們的學生在初一就已經學過描寫秋天的名篇,被譽為寫秋之鼻祖――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在這首膾炙人口的小令當中,馬致遠以其高超的妙筆,運用白描手法選取了一系列的意象(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西下的夕陽、游子等),為我們渲染了一種深秋寂寥、蕭索的氛圍。透過這些景物,就自然理解了那個游子的寂寞以及思鄉的無限惆悵,喚起天涯倦客的無限感動。這里的“境”就是所選取的意象,“意”就是游子的情懷。
篇4
關鍵詞:斷章;意象;風景;樸素
作品原文: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作者簡介:
卞之琳(1910.12.8-2000.12.2),生于江蘇海門湯家鎮,祖籍南京市溧水區,詩人(“漢園三詩人”之一)、文學評論家、翻譯家,曾用筆名季陵。抗戰期間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學生。為中國的文化教育事業做了很大貢獻。《斷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對莎士比亞很有研究,西語教授,并且在現代詩壇上做出了重要貢獻。被公認為中重要的詩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詩人。
作品賞析:
初讀《斷章》,被其中回環曲折的意境所吸引,一切似乎是相對而變幻的,審美主體與客體的切換中,其詩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幅寫意的畫面,而這些畫面層疊中構成了一個立體的詩意世界。
詩人通過視角方向的轉化和落點的改變,使詩歌取得了交錯重疊的視覺效果,詩歌的形式變得豐富起來。“你站在橋上看風景”寫的是以第二人稱“你”為視覺的出發點,視覺落點在“風景”。而“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是從第三人稱視覺出發,“看風景人”的視覺落點本應該也是風景,但詩歌的視覺落點卻變成了“你”。第二人稱和第三人稱之間、“你”和“風景”之間、“看風景人”和“你”之間既有視覺的轉換,又有空間距離的拓展。在詩的第二節中,“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視覺出發點是無生命的“明月”,視覺落點是靜止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又是以第二人稱“你”為視覺的出發點,視覺落點轉變為動態的“別人的夢”。“明月”和“窗子”之間、“你”和“別人的夢”之間的視覺對象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同時形成了令讀者回味的空間距離和心理距離。第一節的視覺畫面發生在白天,第二節的兩個畫面又轉化成夜晚,白天和夜晚之間形成的時間跨度,更增添了詩歌的內在意韻。
“意象的繁復奇幻,理趣的深邃悠遠,技法的精湛圓熟”,卞之琳自己說:“我寫抒情詩,像我國多數舊詩一樣,著重意境”,中國古代詩人追求的理想境界就是“意境”,而這種‘意境”就是“物各自然”它反對主體對客體的千擾,保持情狀的某種客觀性,中國詩強化了物象的演出,使其共存于萬象、涌現自萬象的存在和活動來解釋他們自己,任其空間的延展及張力來反映情境和狀態,不使其服役于一既定的人為概念。
在《斷章》中,詩人設置了幾組不定的意象畫面,通過視覺轉換與組合,通過時間的流動與時空的相對距離,詩歌便造就了令人遐思無限的“風景”,不同的讀者可以從中體驗、感悟不同的哲理內涵詩人在第一節中創造的兩個畫面可以組合成一幅完整的中國畫:“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你”是畫面的主體人物畫的中心視點,通過“你”向空間輻射,與橋、風景、看風景人形成一個多層次的網狀結構二詩人把這些看來零亂的人和物,巧妙地組織在一個框架中,構成了一幅水墨丹青小品或構圖勻稱的風物速寫。這幅畫沒有明麗的顏色,而是進行了留白,。當“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的時候,“你”遠遠地看,靜靜地看,“風景”在你的眼中才變得美麗而富有情致到了第二行詩里,就在同一時間里,景物依舊,空間卻進一步延伸而逐漸發生改變。“看風景人”和“你”之間又形成一段令人遐想的空間距離‘看風景人”只能在樓上帶著神往和多思的心境看“你”,也許看得不真切,也許只能隱約而朦朧地看你。“你”只留戀于自然界的“風景”,而“看風景人”卻把“你”看成了他心中的“美麗風景”。假如“你”走下橋去看“風景”,你能更清楚地看到“風景”中的花草樹木,但卻無法在你心間留下永恒的美麗;假如“看風景人”下樓走到橋上看“你”,他把“你”的容貌和舉止看得更真切,但也許給“看風景人”留下的是失望和嘆息。因為,當主體和客體之間完全沒有距離時,美感也就無從體現。
篇5
一、新課標理念下的現代詩歌教學
詩歌教學的價值因時而異。不同的社會歷史時期,詩歌教學表現出不同的價值。封建社會的歷代統治者持“社會本位”觀,將詩歌教學作為提高人的道德修養和實現治國安邦的重要途徑;在經濟全球化時期,站在“民族本位”立場的有識之士推行校園詩歌教學來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金華英,2005年)。根據新課程提出的目標,重在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濃厚興趣,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幫助學生形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因此,詩歌教學在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培養學生的詩性智慧和涵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方面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2002年以來,現代詩歌成為輪考點,重點考查古典詩詞,題型也由客觀題變成主觀題。因此,現代詩歌的閱讀和賞析常常為師生所忽視,而將精力放在古典詩詞的教學上。如果是因為不考試而放棄或忽略對現代詩歌的學習,這顯然是一種短見,一種現代社會的功利主義行為,是同“培養學生基本的語文素養”這一語文課程目的背道而馳的。學生還處在如詩的年齡階段,他們的青春年華應該是充滿詩意的。所以閱讀賞析和創作現代詩歌,是高中生應掌握的一項技能。
二、現代詩歌的閱讀與賞析策略
(一)體會情感(主題)
現代詩歌體現的情感是真摯而獨特的。與古典詩詞相比,其情感雖然要直白得多,但又時常帶有隱性色彩,有時也頗為含蓄,甚至有人如此評價現代詩(特別是朦朧詩):“讀不懂的詩才是好詩。”這誠然是對現代詩歌的一種誤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直白或含蓄都是詩歌表情達意的手段,只是方式不同罷了。情感是詩歌的生命和靈魂,詩人的思想感情或喜悅,或憂傷,或恬然,或抑郁……這無一不浸透在詩的字里行間。那么,該如何很好地體會詩人在詩中的感情和基調,準確理解詩歌的主旨,成了鑒賞現代詩歌的關鍵。
首先,讀懂一首詩要知人論世,要了解詩歌產生的時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經歷和創作風格。現代詩歌是一種最集中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體裁。可以說,每一首詩的產生都是有背景的,都有一個契機激發詩人的創作靈感。如聞一多的《死水》,寫于1925年,那是聞一多留美歸來的第二年。留美期間,詩人飽受民族歧視之苦,倍感離群孤雁的寂寞和酸楚,思鄉思國之情油然而生,回國之后見到的卻是軍閥統治下的破碎山河和哀鴻遍野的蒼涼現實,于是他大呼:“啊,這不是我的中華……”愛之深,責之切,作者正是在這種矛盾悲憤的心情下寫出《死水》這名篇的。了解這一背景對理解整首詩的內容和感情大有幫助。當然,對有些詩歌的寫作背景了解得不那么細致到位,也不會影響對其內容的理解,這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
其次,現代詩歌常借助詩中一系列物象的組合來凸顯情感主題。因此,必須抓住詩中偶爾顯現的表達文字這一蛛絲馬跡,注重對詩中物象(景物)的分析理解,進而品味詩歌的獨特意境,方可求證和準確判斷詩的情感和主題,否則只會導致理解的片面化。(對于這一點,接下來我們會在“詩歌的意象”中再做探討。)
此外,詩人抒發感情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可以直抒胸臆,可以借景抒情,也可以托物言志。一些詩歌的思想感情是通過形象的比喻、象征意義來體現的,也正是這一點,成了很多人“讀不懂”的障礙。理解這類詩歌的思想感情,首先要聯系時代背景、詩人的人生經歷準確把握形象的內涵,進而展開聯想和想象,加深對詩歌感情的理解,要避免對形象把握的實指性。譬如戴望舒的《雨巷》:
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狹窄寂寥的雨巷,孤獨著、彷徨著、徘徊著的“我”,以及那個像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分別比喻當時黑暗的社會,在革命中失敗的人和朦朧的時有時無的希望。這些意象又共同構成了一種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作者既迷惘感傷又有期待的情懷,并給人一種朦朧又幽深的美感。假如我們沒有深挖形象的比喻、象征意義,而只取其實指性的話,就會很容易走向讀詩的誤區。
(二)把握意象
現代詩歌和古典詩歌一樣,也經常借助自然景物來傳情達意。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當自然界中的萬物(包括人文景象)被詩人運用,賦予其特定意義而變成詩歌傳情達意的載體時,物象便與詩人的情感緊密結合,這便構成了我們通常所說的詩的“意象”。“雞聲茅店夜,人跡板橋霜”,寥寥數字,離開物象,一切都變得無從下手。
余光中的《鄉愁》在意象的擷取和提煉上就別具匠心。鄉愁,本來是大家所普遍體驗卻難以捕捉的情緒,如果找不到與之對應的獨特的美的意象來表現,那將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墮入抽象化的空泛。在意象的組合上,《鄉愁》中的四個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的選取是簡單卻有張力的,層層遞進,概括了詩人漫長的生活歷程和對祖國的綿綿懷念,能誘發讀者多方面的聯想。不分析意象,哪來如此豐富深刻的內涵,丟開意象分析,此詩便失去美學價值和社會意義。
(三)品味語言,剖析思維及表達特征
詩歌篇幅短小的特點決定詩的語言必須簡潔,只言片語便要表達豐富的內涵,也正是這一因素造就詩人獨特的思維方式,讓詩的聯想與想象超乎常理。閱讀賞析現代詩歌,緊要之處是與詩人的思維合拍。如果缺乏對詩人這一特定思維方式的了解,或者是缺乏讀詩應有的聯想想象能力,那就無法理解作者的思路,這就好比詩人是騰云駕霧御風疾馳,而你老態龍鐘步履蹣跚。要進行心靈的對話,思想的交流,情感的溝通,又何其難啊!因此,在低年級和平日進行大量的現代詩歌閱讀(嚴格來說是朗讀),有意識地進行長期的聯想與想象思維能力訓練,對提高學生的文學素質,特別是詩歌的閱讀賞析能力,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再說現代詩歌的表達特征,這里之所以用表達特征而不用修辭手法,是因為詩歌常用的語言表達形式,既有修辭問題,也有表達手法問題,在此姑且稱它為表達慣例。在修辭上較常見的有比喻(尤其是暗喻、借喻)、雙關、擬人、對比等。而在表達手法上,則多用象征。現代詩歌的含蓄性,最主要的還是由其表達特征決定。因而在賞析現代詩歌時,切忌丟開表達特征而單一地就事論事,離開表達特征,只能望文生義。
三、閱讀賞析詩歌的過程與方法
在了解現代詩歌的特點,懂得閱讀賞析、評價現代詩歌的原則性規律后,也應了解操作的過程和具體方法。
賞析的過程大抵分為讀―畫―思―評四個步驟。
讀:也就是誦讀,誦讀是對詩歌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語言最有效的手段。讀是讀節奏,釀語感,悟感情。郭沫若說:“節奏之于詩是它的外形……沒有節奏的便不是詩。” 《死水》《再別康橋》《雨巷》《鄉愁》等都是適合朗讀的經典名篇。
畫:就是畫出詩中的名詞即詩的物象,詩中的“情感暗示詞或動作傾向詞”,由此尋求詩的主題。例如在講授《再別康橋》時,我發現班上一個平時喜歡讀詩,偶爾也寫幾首小詩的學生在“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一句中,他用紅筆把“金柳”“新娘”“艷影”和“蕩漾”圈點了起來,于是我知道,至少詩的這一節,他讀懂了。
思:詩的寫作時代背景,詩的物象與意境,作者的情感,詩的主題、修辭手法、表現方式、語言特點,都是思考點。而思考點的激發,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和點撥。例如抓詩眼,想要徹底了解一首詩的意境、詩情,最好的方法是緊扣詩眼。抓詩眼首先從詩的題目入手,通常題目就是文章的眼睛,解析詩題,對理解詩意,完成教學目標是相當有益的,還有助于學生體會作者的情感。
評:就是賞析評價。運用恰當的語言,結合詩中的語詞,從作品形象、主題、作者情感、語言形式特點諸方面分析其長處及不足,可取單一內容,也可面面俱到綜合評述。
四、結語
現代詩歌的閱讀欣賞和評價過程,是一個融合形象、抽象思維活動的綜合過程。學生只有在平日多讀多背,有意識地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讀多了,讀懂了,品味多了,而后掌握賞析的一般原則,才能較為全面地分析評價一首詩。懂得了詩“道”,有了深厚的文學功底,解讀詩的“術”只能算是“雕蟲小技”。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金華英. 新課程理念下的詩歌教學[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5.
篇6
關鍵詞:玄學派;詩歌;鄧恩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97(2008)09-071-02
一、玄學詩歌產生的社會背景及文體特點
17世紀玄學派詩人在英國的詩歌道路上留下了很深的烙印。當時的英國社會充滿了動蕩與不安,整個社會經歷著物質生產和科學文化的巨大變革。在那個風雨飄搖的時代,各種社會現象應運而生,不同的矛盾相互交織。在意識形態領域,經濟的發展,科學的進步加速了舊的價值觀念的滅亡,人們的對于世界的認識被提升到了新的高度。然而這一切的代價也是高昂的,就像是適應了母體溫暖呵護的嬰兒被突然拋出體外一樣,人類經歷了一場異常激烈的文化危機。新舊學說和信仰斗爭激烈,社會上彌漫著一種懷疑、幻滅的情緒。一些極其敏感的文化精英們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社會情緒,并接觸到了天文,地理,醫學和生物學的前沿知識。他們將這些觀念和知識糅合在一起來展露他們的學識,表達他們的情感和困惑,逐漸形成了特點鮮明的玄學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約翰鄧恩(John Donne),安德魯馬維爾(Andrew Marvell) 和亞伯拉罕考利(Abraham Cowley)等。
這些詩人具有強烈的叛逆精神,他們在繼承伊麗莎白時代詩歌精妙的語言特色的同時,摒棄了以往詩歌優雅柔弱,感情摯烈的文風,一般采用簡潔的白描手法,為英國詩歌開辟了一條新路,使英國詩歌更為豐富和富有朝氣,雖然這一詩歌流派在起初并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玄學派詩人常常把看似不同的思想、意象、典故和奇思妙想等交揉在一起,新穎深刻,比喻奇特,令人拍案叫絕。閱讀玄學派詩人的作品,可以發現他們善于思辨的語言特色和驚人的類比才能,領略到詩人的奇思妙想和敏捷的才思。尤其突出的是那一個個令常人瞠目結舌的奇特比喻,咋一看似乎有悖常理,晦澀難懂,但細細思索就會覺得奧妙無窮。以下通過對幾首玄學派詩歌的具體賞析,我們可以領略玄學詩歌的獨特魅力。
二、鄧恩詩作《跳蚤》和《圓規》賞析
這兩篇作品是玄學詩歌中膾炙人口的名篇,通過這些作品的賞析可以較為清晰得認識玄學詩歌并感受玄學詩歌的獨特魅力。
(一)《跳蚤》一詩這樣寫到
看這個小跳蚤,你就明白你對我的否定是多么渺小;它先吮吸我的血液,然后是你;我們的血液在它體內融合在一起,你知道這不能向人提及,這種罪惡和恥辱足以令少女失掉首級;然而它在求愛前盡情享樂,身體因兩種血液的混合而膨脹,這遠比我們要做的勇敢無數。
請停手,赦免這個跳蚤中的三條性命,在它體內我們已有婚姻的約定;這個跳蚤就是你與我的代替,就是我們的婚床和舉行婚禮的圣地;盡管父母相互仇恨,我們依然向遇;在這黑色的城墻內隱居,雖然世俗讓你有殺死我的意圖,別再增加自我謀殺和對神圣的褻瀆及謀殺三條性命的三份罪數
突然而殘忍得,你的指甲染上無辜的紫色血液,而你卻對此毫無知覺;這個跳蚤究竟犯了什么罪孽,無非是從你那吸取的一滴血液,你我并沒有因失血而有些虛弱;接受我的愛,你的名譽不會有絲毫損失,就像跳蚤之死不會讓你的生命有所損失。
這首詩是鄧恩被收錄最多的詩篇之一,發表于鄧恩去世后兩年。詩歌以詩人向情人求愛的口語體寫成,語氣調侃,比喻出人意料,推理和結論也超乎想象,是鄧恩情詩中的名篇。
在人們傳統的審美觀中,一般用美好的事物來比喻愛情。像鮮艷欲滴的玫瑰,歌聲動人的夜鶯。這似乎已經成為文學描寫中默認的規則。然而鄧恩則在他的是中向我們展示了另外一幅圖景,他把甜美的愛情和神圣的婚姻同令人厭惡的跳蚤聯系在了一起。這種比喻確實另辟路徑,與眾不同,堪稱奇喻。
在本詩的第一節里,詩人看見了那只先后叮過詩人和女友的跳蚤,便向女友闡明兩人的血液已通過這只跳蚤溶為一體,由此兩人的生命就已經結合在一起了,因為“它先吸了我的血液,然后是你,我們的血液在它體內融合在一起”(Me it sucked first, and now sucks thee, and in this flea our two bloods mingled be),跳蚤的體內就成了戀人秘密舉行婚禮的場所(wedding bed),跳蚤由于吮吸了兩人的血液而使兩人結合在了一起。最后,情人突然“殘忍”地掐死了這只跳蚤,詩人說,你“用無辜者的鮮血把自己的指甲染成紅紫”(purpled thy nail in blood of innocence)。而情人表示雖然我的血也在跳蚤體內,但我并沒有因為它的死而有半分虛弱。詩人這時乘勢而上,將全詩推向,既然如此,你答應我的求愛對你的名譽也不會有絲毫的損失,那我們為什么還不及早享樂呢?
《跳蚤》可以說是一首讓人印象深刻的玄學派詩歌的代表之作, 尤其是對于那些追求至美至真的人們來說, 跳蚤的意象確實很難讓人喜歡, 相信在文藝復興時期這樣的奇喻意象也是有些另類的。而這種效果正是鄧恩所希望的,這首詩中的跳蚤別有情趣,是詩人和情人兩性結合的象征,是他們愛情的婚床和舉辦婚禮的殿堂,鄧恩在傳統比喻模式的基礎上推陳出新,詭辯之術達到了很高的境界。讓我們領略到作者的機敏和富有哲理的思想,對于他最后的結論一時無言以對:既然兩人的血液已經通過跳蚤結合在了一起而且并無甚大礙,那么接受我的愛也順理成章。作者非常機智得拋出了自己的真正意圖,原來這一番語言的巧妙策劃都是為了讓女友放棄無用的和自己大膽相愛。這也十分鮮明得體現了及時行樂這一當時相當流行也是其他玄學派詩人樂此不疲的主題,這種思想也是當時上層社會生活糜爛的寫照,和當時社會背景緊密相連。
(二)《圓規》一詩這樣寫到
就算我們是分開的兩個人,也要像一副圓規的兩端;你的靈魂是我的定腳,分離注定與我們無緣。另一只腿一移動,他也一定就跟著轉。雖然他是我們的中心,可是當另一個遠離他鄉,他就側傾了身軀,夢魂繞牽,只有離別的人兒歸來,他才能夠當下心安。你就是我的另一半,側傾了身軀隨著我轉,你的堅定不移使我一生美滿,使我能將此生畫一個滿圓。
這首詩同鄧恩的其他愛情詩一樣,不寫花容月貌和婉轉柔情,而是說理辯論多于抒情,奇思怪想俯拾皆是。在這首詩中,多恩將戀愛著的人比做圓規中的兩條腿,這種全新大膽的比喻跨越了傳統的意象,給讀者以鮮明的、出其不意的刺激,造成一種建立在驚訝之上的藝術效果――詩人將戀人中的女方比作圓規的圓心腳,“這只腳雖然在中心坐定”,將男方比作圍繞圓心轉動的圓周腳,后者始終傾斜著身子圍繞前者持續“轉圈”。“你堅定,我的圓圈才會準,”這表明愛情的持久需要男女雙方共同的努力,女方對愛情堅貞不渝,男方也同樣矢志不渝地愛著對方,即使他們將會分離,他們的愛情也會像“圓規”的兩只腳,始終緊緊鉚在一起,所以他們不必為離別而憂傷。讓讀者覺得“玄”,正是鄧恩想要達到的目的,因為他厭惡當時流行的詞語華而不實的浮躁詩風,而他的感情也不是能夠用通常的華麗詩體所能表達出來的,所以他選擇了走一條迥異于常人的創新之路,給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詩壇刮來一股清新的詩風。
三、結論與啟示
通過對以上兩首詩歌的細細品味可以發現:玄學派詩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另類的,奇特的甚至是荒謬的,但同樣也是新鮮的,奇妙的和耐人尋味的。無論毀之譽之,那種無與倫比的創造和想象的魅力讓我們無法不為之折服。四百多年過去了,玄學詩歌不僅沒有被歷史淹沒,反而越來越體現出她特有的魅力,讓我們深深感受到活躍于思維深處最為可貴的創造力。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也許玄學詩歌在這個層面上給了我們深刻的啟示。我們民族曾經因為擁有無比光輝燦爛的科技和文化成果而傲立于世。可是到了近代,由于僵化專制的政治體制對于思想的野蠻鉗制,中國的科技和文化一直落后于世界。現代以來,中國在科技文化等各個領域開始趕超世界先進國家,這也是關乎到一個民族前途和命運的大事。在這場競賽中,創新型的思維將是最為重要最為根本的推動力量之一。在倡導創造今天,玄學詩歌受到重新認識和發掘是不難理解的,它們深刻的現實意義也正在于此,其巨大的價值也許就孕育于另辟佳徑,不拘常理當中。
參考文獻
[1]胡家巒.英語詩歌精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2]梁實秋.英國文學史(第一卷)[M].香港:協志工業叢書,1944.
[3]譚瓊琳等.試論玄學比喻對現代派英詩的影響[J].湖南教育學院學報,1997,(2).
[4]王佐良.英國詩史[M].北京:北京譯林出版社,1997.
篇7
從廣東高考的命題實踐來看,詩眼賞析類題目應屬頗受命題人偏愛的常規性設題,考查出現的次數較多,而在實際考查中該類題的得分情況并不理想,我們在備考時自然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
二、答題失誤例析
【例題】閱讀下面一首詞,回答問題。(2014廣東六校第二次聯考)
青杏兒 趙秉文
風雨替花愁。風雨罷,花也應休。勸君莫惜花前醉,今年花謝,明年花謝,白了人頭。
乘興兩三甌。揀溪山好處追游。但教有酒身無事,有花也好,無花也好,選甚春秋。
【注】趙秉文,金代學者、書法家。
(2)試分析下片“但教有酒身無事”中“但”字的意蘊。(4分)
【參考答案】
但,只要。(1分)只要有美酒相伴,無俗事煩惱,有花無花都是好時節。(1分)表現了作者積極享受生命美好時光的豁達人生態度(或對生活的熱愛)(2分)
【答題失誤】
1. 作品解讀不準,表達情感理解有誤。
學生答題樣例1:
“倜儻不羈,瀟瀟灑灑”這樣的情感解讀顯然有偏差,必然影響評分。類似情況并不少見:無奈落寞,無法施展抱負,懷才不遇……備考時需引起足夠重視。
2. 答題思路不清,區間確認泛化,表述不規范。
學生答題樣例2:
很顯然,這位考生未能掌握此類詩眼賞析題的答題基本思路,籠統表述詞的下片如何如何已屬不著邊際,對關鍵字亦無實質性的解析,是典型的無效答題。失分成為必然。
三、規避失分策略
1. 把握主旨是基礎。
其實,無論題目如何設置,讀懂詩詞內容,比較準確的把握詩詞的主旨,始終是有效答題保證得分的基石。因此,在實際備考訓練中,一定要舍得花時間用于解讀作品。即使是在考場上,也要先集中精力花2、3分鐘來解讀作品。內容讀通了,主旨抓到手,后續的讀題答題才有了最基本的保障。
當然,相較于文言文,由于用語過于凝練,詞句間跳躍性大,古典詩詞的閱讀難度比較大。尤其是在考場上,時間極為有限,這個問題就顯得更為突出。備考時除了要注意加強古詩詞賞讀知識的積累外,習得一些基本的解讀技巧也非常關鍵。
①用好提示信息――牢記題目,關注作者,不忘注釋。
古典詩詞的題目,往往包含著時間、地點、人物、事物、事件以及詩歌的類型等諸多有效信息。關注題目,有助于我們把握詩詞的基本內容,有助于我們快速把握主題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2006年廣東卷的《粵秀峰晚望同黃香石諸子二首(其一)》這首小詩,由題目我們就可以解讀出非常多的助讀信息:“粵秀峰”點出地點,“晚”點出時間,“望”道出這是一首寫遠眺之景的寫景抒情詩,“同黃香石諸子”則點出是攜友同賞。關注了這個詩題,再解讀詩作自然是事半功倍。
關注作者,有助于我們調動知識積累,有助于我們較好的把握主旨,快速把握作品風格。像李白的清新飄逸、王維的含蓄生動、杜牧的含蓄綽約、李煜的頹糜傷感卻又細膩感人、范仲淹的蒼涼悲壯等等。也有助于我們把握詩作的內容。像陶潛的歸隱閑適,王維的寄情山水,杜甫的憂國憂民,辛棄疾的報國無門等等。即使是名氣不大的作者,其所處的時代標注對解讀作品亦是很有幫助的。
許多時候,為了適度降低詩作理解難度,命題人往往會在詩作之后附上少量的注釋。對于這樣的“好事”我們當然不能熟視無睹。仔細研讀,往往會事半功倍。例如2013年廣東卷所選的宋代張炎的《鷓鴣天》一詞,就提供了四個注釋:①勞勞:遙遠。②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濱設祭。③賣餳:清明前后賣糖粥。④蘇堤:作者家鄉杭州的名勝,以柳聞名。解讀作品時,適時代入注釋相關信息,閱讀理解難度必然大降。清明思鄉的主題也很容易得出。
②學會抓大放小――扣題讀句,列景悟情,難懂字詞不糾纏。
由于考場上時間非常緊,我們不可能在極為有限的時間內將一首作品解讀得極為通透。對于一般的考卷所選古詩詞,其實只抓二點即可,一是寫了什么景,二是抒了什么情。讀作品時要習慣于以句為單位,合理調整詞序,疏理其內容,同時一定要關扣標題,才能真正明白其所寫。對于個別難以理解的字詞,可以跳過不計,其實也并不會影響對整首作品的主旨把握。比如2011年廣東卷《減字花木蘭》的上片:“鶯初解語,最是一年春好處。微雨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解讀時將其調整為:“最是一年春好處:鶯初解語,微雨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就更容易理解。
2. 吃準要求是前提。
總體來說,字詞賞析類詩鑒題的審題難度并不大,但也并不意味著可以掉以輕心。據題確認答題區間是非常重要的。如無特殊要求,字詞賞析僅對本句本聯有效,但有的題目則明確標示“結合全詩”,比如2007年的廣東卷“請結合全詩,評析第三聯中“穿”“數”二字的藝術效果。”如此,答題區間則擴大到全詩。這是在審題時需要特別關注的。
3. 理清題路是關鍵。
詩眼賞析類題的答題思路一般是:解字釋義(釋字)――代入詩句還原詩意(譯句)――手法識別――效果分析(表情達意)。
實際解答時應逐點落實,勿隨意率性,泛泛而談。
4. 表述簡明是要訣。
答案用語要簡明清晰,勿含混冗雜,拖泥帶水。同時要善用數字序號、標點標記,以使答案更加清晰,利于閱卷評判。
比如解字釋義,可在原字上加引號以作標示,亦可字后加冒號或破折號予以標示。兩個答題點之間用分號分隔標示。以2010年廣東卷“隔”字意蘊分析題為例,答案這樣表述會更好:
隔――隔斷、阻隔。 人在江西岸,目光為樹阻隔而難望見江東;同時,人為江阻,無法回到江東; 一語雙關,詩人對江東的留戀之情溢于言表。
總之,詩鑒考查雖然整體難度偏大,但只要我們講究策略,勤于動腦,精于實練,一定能取得實效,獲得高分。
篇8
一、詩歌的意象與意境
“意境”與“意象”是一組同義詞,其細微區別在于:“意境”可指作品的全部或局部所描繪的圖景及所融合的思想感情;“意象”可以只指一個詞語或~gL詞語。“意象”與“意境”的共同點具體說來就是內在的思想感情與外在的客觀物象的統一,是作者通過客觀物體或外在的自然景物的描繪,表現其內心世界及思想感情。分析意境就是分析文學物象中所蘊含的意義;意象有著濃烈的主觀意向和情緒色彩,如“游子身上衣”,并不是表現一件普通的衣服,而是陽光普照般的母愛。
意象構成意境主要有兩種情況:
其一,由一個意象構成一個意境。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詩中只有一個意象――墨梅。但這梅已非自然界之梅,而是作者心中之梅,一樹帶著墨色的有個性的梅。細細品味,我們能感受到詩中有一種狂放不羈、特立獨行、安然自適的藝術境界,這種境界是通過這樹梅形成的。這就是本詩的獨特意境。一般詠物詩大都如此。
其二,意象組合形成意境,即由多個意象構成一幅生活圖景,形成一個整體意境。如李白的《送盂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洲。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這首詩由一系列單個的意象――黃鶴樓、煙花、孤帆、長江等組合起來,便成了一幅藏情于景的逼真畫面,雖不言情,但情藏景中,更顯情深意濃。表面上這首詩句旬是寫景,實際上卻句句都在抒情,引發讀者元盡的審美想象,形成了詩歌雋永的意境。
從上述兩例我們可以發現,意象離不開意境,“梅”離開全詩意境,就失去了其在詩中的獨特涵義;“孤帆”脫離原詩意境,也與眷眷離情無關。
二、把握詩歌意象的特點
意象的特點之一。就是有象征意義。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該讓學生掌握每首詩歌中意象的象征意義。例如《沁園春?長沙》 ()中的“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這段文字寫了“萬山”、“層林”、“漫江”、“百舸”、“鷹”、“魚”、“萬類”等景物。“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既是四周楓林如火的寫照,又寄寓著詩人火熱的革命情懷。紅色象征烈火,紅色象征革命,象征光明。“萬山紅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比喻,是對革命與祖國前途的樂觀主義的憧憬。“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則象征著作者對自由解放的向往和追求。
意象的特點之二,就是物我合一,情景交融。這是詩歌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教師在授課中更應該講深、講透,讓學生身臨其境,和詩人產生共鳴,從而更準確地把握詩歌的主旨。如李煜《虞美人》中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則用“春水”這一意象來比喻愁怨的濃厚和不絕。此處詩人很自然地將“春水”和“閑愁”結合起來,做到了情與景的巧妙交融。
三、調動生活積累,展開聯想想象去感受體驗
篇9
一、賞析詩歌語言
(一)賞析語言
詩歌語言是文學語言中的金子,它含蓄、委婉,或激情奔放,或純樸淡雅,令人回味無窮,只有品味好詩歌語言,才能真正領悟詩歌美的意蘊。
賞析詩歌語言,重在讓學生抓住關鍵詞,加以品味分析,領悟其中的韻味,古人寫詩大多十分含蓄、凝練,因此在鑒賞時要認真聯想和想象,把握詩歌中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的寫法,品味詩歌表現手法上的妙處。
如宋祁的“紅杏枝頭春意鬧”。一個“鬧”字境界全出,它要比“濃”、“暖”、“多”等強的好多,通過聯想,能感覺出紅杏枝頭,蝴蝶翻飛,蜜蜂嗡嗡叫的大好春色,也聯想到整個春天一片春意盎然、生機勃勃。
“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揚州慢》姜夔)
一個“仍”字,讓人聯想過去,“二十四橋明月夜”時,歌女在橋上吹簫,紅男綠女,歌舞升平,揚州十分繁華。今昔對比,令人感慨萬分。一個“冷”用了移就的修辭手法,烘托了人物心境的凄涼。
(二)賞析表達技巧
1.表達方式包括記敘、描寫、議論、抒情、說明。在高考中重點考查抒情。抒情包括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直接抒情感情奔放,間接抒情委婉含蓄,各有其妙。
①直接抒情:
如《上邪》“上邪,我欲與君長相知,長命無衰絕,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陣陣,夏雨雪……乃敢與君絕。”這首詩表現了懷春少女對愛情的大膽表白,可謂熱情奔放,毫無矯飾之情。
②間接抒情,一般包括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觸景生情、托物言志等。
如杜甫的“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然,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杜甫用了以樂景襯哀情的寫法,借美景難留詩人,表現詩人思念家鄉心切的感情,正如王國維說:“用樂景寫哀情,或用哀景寫樂情,一倍增其哀樂。”
再如,杜甫的《登岳陽樓》,“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寫了詩人登高所見,表現了詩人在晚年四處漂泊,貧病交加,但仍不忘憂國憂民的可敬又可悲的感情。用了觸景生情的表現方法。
2.表現手法,常用的有起興、虛實結合、動靜結合、用典、烘托、對比、白描等。
①起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如:李白的《將進酒》中開頭“君不見黃可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運用了起興手法,使文章雄渾奔放,氣勢不凡,同時引出下文所要抒寫的不滿之情。
②虛實結合,如柳永的《雨霖鈴》中,上片“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都門帳飲無緒”等是送別的實景;下片“今宵酒醒何處,楊柳曉風殘月”等是對別后生活的設想,是虛寫。這樣實景重渲染作者悲涼的心境,而虛寫著意寫詩人的孤寂之感,虛實結合相得益彰。
③烘托,烘托也叫襯托,分為正襯和反襯。如蘇軾的《赤壁懷古》開頭“大江東去浪滔盡,千古風流人物”。用氣勢不凡的景象來反襯周瑜這個英雄人物。為英雄人物出場作好了鋪墊。還如李白的《贈汪倫》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贈我情”。正面襯托詩人與汪倫深厚的友誼,形象生動。
④對比,如李白的《越中覽古》中“趙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通過今昔對比,表現了詩人對歷史變遷的感慨。
⑤用典,如姜夔的《楊州慢》中“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運用了王勃的“豆蔻稍頭的月初”、“贏得青樓薄幸名”兩句詩,表現了揚州如今的衰敗不堪。
⑥白描:繪畫的一種技法。純用線條勾畫,不加彩色渲染。是藝術上不加渲染烘托的寫法,聶夷中的《田家》:“父耕原上田,子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倉。”幾句就寫出農民的艱辛和官家的貪婪。
⑦動和靜: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中“明月”是靜景,“泉流”是動景。動靜結合,風景優美。
表達技巧還包括修辭手法,而古代詩歌中最常用的修辭手法有比喻、對偶、擬人、對比、夸張等。
二、賞析詩歌思想感情
故人云:“詩言志”。古人在寫詩時,一般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或因事而發,也有直抒胸臆意,表達自己情感,所以把握詩歌情感時,一定要抓住意象來分析詩人情感,同時注意作者本人,通過知人論世的方法了解作者身世遭遇,進而推斷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一)通過意象把握情感
如“十里樓臺依翠微,百花深處杜鵑啼。殷勤自與行人語,不似流鶯取次飛。驚夢覺,弄晴時。聲聲只道不如歸。天崖豈是無歸意,爭奈歸期未可期。”文中有“樓臺”、“杜鵑啼”兩個典型意象,這兩個意象都是表現思念的,抒寫主人公思念親人和難以把握自己命運的無奈。
(二)借事抒懷
如杜甫的《詠懷五百字》作者在“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中表現自己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看著自己小兒子被餓死,自己也輾轉漂泊,于是發出“朱門灑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感嘆,其中含有詩人多少激憤之情!
(三)知人論世推情感
篇10
高考語文卷,詩歌鑒賞一直是考生應考的難點。其實,它只是一道題。既然是一道題,就有答題模式。縱觀2009-2012年的詩歌鑒賞題答題,可以看出有如下幾種模式:
分析意境型。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題模式——描繪詩歌中展現的圖景畫面;用雙音節詞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析,2012湖南卷《度破訥沙》(其二)李益,題2、請從意境賞析的角度,賞析全詩。
答案——全詩描繪了戍邊將士戰罷歸來的圖景。前兩句寫大漠遼遠、大雁高飛,既有勝利者的喜悅,又有征人的鄉思;后兩句日出東南、鐵衣生寒,既表現了壯闊背景上軍容的整肅,又暗含了軍旅生活的艱辛。詩歌擷取極具邊塞特色的含蘊豐富的意象,通過喜憂、暖冷、聲色等的比照映襯,營造出雄健、壯美的意境,抒寫了征人慷慨悲壯的情懷。
分析技巧型。這首詩運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技巧。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感情的?有何效果?)
表現手法是指詩人用以抒發感情的手段方法。
答題模式——準確指出運用了何種手法;結合詩句闡釋此種手法的體現;此手法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例析,2012浙江卷《未展芭蕉》錢珝和《同兒輩賦未開海棠》(其一)元好問,題2、簡要分析這兩首詩的表現手法。
第一首巧妙運用比喻,如將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蠟燭、未拆封的書札,又把它比擬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東風暗拆”想象芭蕉終于展開,不僅傳神,而且傳達出美好的情思。第二首運用襯托、比擬、對比等手法,不僅表現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賦予海棠一種沉穩獨立、自主自愛的品格。
分析語言特色。這首詩語言有何特色?(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談談此詩的語言藝術。)
答題基準是,品味整首詩歌。
答題模式——用一兩個雙音節詞準確點明語言特色;用詩歌中的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指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煉字型。這一句(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哪一個字?為什么?(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里?)
這種題,一般選中的字詞是動詞或者形容詞。
答題模式——解釋該詞在句中的意義;展開聯想把該詞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點出該詞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者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例析,2012四川卷《子規》曹伯啟,題1,本詩第二聯中的“空”字極富韻味。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
答案——“空”字既傳神地描繪出貪夫倦聽卻不得不聽的矛盾之態,又形象地表達出了貪夫徒然無奈、難以抑制的惆悵之情。
例析,2012安徽《最愛東山晴后雪》楊萬里,題2、請賞析“軟紅光里涌銀山”中的“軟”“涌”二字的妙處。
答案——“軟”以觸覺寫視覺,寫出白雪映照下的夕陽紅光,柔和、細膩,賦予夕陽光芒以形象的觸覺,寫出了夕陽的無限美好。“涌”運用比擬手法,把白雪覆蓋的群山在夕陽之下閃耀光芒,在視覺上產生向自己涌動而來的動態感描繪出來,有化靜為動的奇功。
一詞領全詩型。某詞是全詩的關鍵,為什么?
答題基準應該為全詩,或者結構,或者思想感情。
答題模式——該詞對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該詞在詩中結構上的作用。
例析,2012山東《吳松道中二首》晁補之,題2、請結合全詩分析“孤舟”這一意象的作用。
答案——“孤舟”聯結著雁、鳥、魚、霜月、楓橋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見所聞所想貫穿在一起,是全詩的線索。表達了詩人的漂泊、思鄉、孤寂之情。六、情感主旨型。
這首詩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這首詩的主旨是什么?(這首詩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表現了怎樣的情趣?)
答題模式——詩歌各句(相關句)分別寫了什么內容:詩歌運用了何種表達技巧:詩歌抒寫了什么思想感情。
例析,2012福建《望江南》李綱,題2、下闕表現了怎樣的情感?
答案——下闋表現了詩人對釣翁簡樸而自在生活的傾慕之情。
評價題型。這種題,一般都是詩論引入,一語點化巧引導,方向明確。
答題思路——認真審題,深入閱讀理解,結合詩歌,評論答題。
答題模式——緊扣詩文內容,點面結合分析:緊扣評論關鍵詞,闡明理由。
比較評價題型。比較閱讀兩首詩,對其異同進行分析評價。
思路——通讀詩歌,把握兩首詩歌的寫法以及思想內容,包括作者,背景等。找出題干中的比較角度,或者修辭手法,或者表現手法,或者思想情感等。點面結合。答案表述要有條理。
分析形象型。詩中第幾句(聯)描繪了怎樣的事物(人物)形象?
答題模式——明確詩歌形象:結合詩句具體分析,分析形象所寄寓的情感。
例析,2012湖北卷《送鄒明府游靈武》賈島,題1、請概括鄒明府這個人物形象的主要特點,并做簡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