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的特點范文

時間:2023-03-17 11:05:4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詩歌的特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詩歌的特點

篇1

1、詩歌的內容是社會生活的最集中的反映。詩歌有豐富的感情與想象。詩歌的語言具有精練、形象、音調和諧、節奏鮮明等特點

2、詩歌飽含著作者的思想感情與豐富的想象,語言凝練而形象性強,具有鮮明的節奏,和諧的音韻,富于音樂美,語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結構形式的美。我國現代詩人、文學評論家何其芳曾說:“詩是一種最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樣式,它飽含著豐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來表現,而且在精煉與和諧的程度上,特別是在節奏的鮮明上,它的語言有別于散文的語言。”這個定義性的說明,概括了詩歌的幾個基本特點: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飽含豐富的思想感情;第三,豐富的想象、聯想和幻想;第四,語言具有音樂美。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關鍵詞:杜甫;沉郁頓挫;詩史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為少陵野老,是唐代詩人,被后世尊稱為“詩圣”。杜甫一生命運坎坷,顛沛流離,一生作詩一千四百多首,他的詩作中包含著深刻的思想,熾烈的情感。這種對國家深摯的憂國憂民的情懷使得杜甫被稱為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詩歌不僅有著史詩般的紀實性也體現著濃郁的“沉郁”美學風格和特色。杜甫主要的經典作品在唐代的安史之亂之后,即唐王朝有盛轉衰的拐點之后。他主要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的思想。他熱愛天下百姓,熱愛自己的祖國,有宏偉的抱負,堅持自己的信仰,愿意為自己的國家和人民作出犧牲,有著憂國憂民的情愫和強烈的大愛于天下的情懷,表現在他的作品中,體現為沉郁頓挫的美學風格。沉郁指的是作品的主題和意蘊,內容所蘊藉的意味,指的是哀怨郁憤、充滿人生的悲涼感和歷史的蒼茫感的一種審美形態,它的文化內涵是儒家的仁。而頓挫指的是“法”,即組織作品的章法,即作品外在的形式和內在的組織架構等一些表達。歷數杜甫的作品,他的思想博大精深,又蘊含一些深刻的人生哲理;他的感情深沉憂郁、悲壯凝重;表達方式又含蓄蘊藉,深摯又曲折婉轉。杜甫對祖國前途有著深深的擔憂,對人民的疾苦有著深深的掛念,所以他的作品立意深遠宏大。杜甫時常將一腔深情選擇含蓄凝練的表達出來,先將感情蘊藉甚深甚濃,已蓄勢待發之時,受儒家的“仁”的思想的影響,又將感情及時遏制住,轉為婉轉低回的表達,因此杜甫感情蘊藉濃郁而表達頓挫。

一種審美風格的形成既有文化底蘊的傳承的原因也有具體國家社會的環境因素和藝術家個人的因素相互作用的原因,由很多因素相互摻雜融合形成。杜甫詩歌中的沉郁頓挫風格的形成也是受多重因素的影響,受著以儒家傳統文化內涵之核心的“仁”的價值觀的影響,受著歷經磨練的人生經歷的影響,也受著憂國濟世的抱負,善感的個人性格氣質,崇尚壯美的審美理想和個人的創作態度的影響。一、杜甫深受儒家文化中“仁”的思想的影響,這是影響杜甫人生態度的最主要因素。儒家文化或稱儒家哲學,它是一門關于處事態度的情感哲學,“仁”是它的核心,也是最高的道德準則。“仁”是人之所以存在,之所以立足的依據,是人之所以是人的關鍵。這種對人的同情、關愛之情和對萬事萬物的悲憫情懷,體現在杜甫的詩作中,凝結成了典型的沉郁頓挫的美學風格,這種風格在杜甫的詩歌中俯拾皆是,表現為一種深沉,濃郁,郁結,哀怨,郁憤的情緒,體現為憂患的精神,樂道的精神。如“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種對出征在外的將士的關懷正是來自于杜甫對于百姓蒼生的大愛。二、杜甫的詩歌風格也與當時的社會環境和個人經歷有關。杜甫經歷了國家從開元盛世到安史之亂,親歷國家的富庶強大到后來的國民生靈涂炭。他個人的人生也經歷了仕途的不得志和物質生活的由充盈到后來的窮困潦倒、寄人籬下這樣一種坎坷。在他的詩歌中不僅有著個人不得志的郁結,而且更包含著對對人民疾苦的深切關注,對民族命運的焦慮,對國家前途的憂愁,因此他的詩歌體現了濃郁的愛國主義情操和強烈的民族意識。

杜甫有著詩圣般的情懷,他心中飽含對天下萬物都有著關愛和同情,天地萬物都關乎生命關乎情感,都能引起對生命的感觸和對時間的理解。在杜甫的詩中能得到濃郁的情感體驗。通過對杜甫的沉郁風格內涵、形成原因、美學特征的研究,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杜甫的詩歌有著沉郁頓挫的藝術特點和風格,沉郁頓挫是以儒家文化為思想內涵,以含蓄蘊藉為特點,是一種哀怨郁憤的情感體驗,是由對人及世間萬物的愛而生發出的醇美,壯美,含蓄凝練之美。

參考文獻:

[1]陳廷焯.白雨齋詞話:第1卷[M].詞話叢編.中華書局,1986.

[2]葉朗.美學原理[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3]錢謙益.錢注杜詩[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篇3

關鍵詞:曹植 白日 意象 特點

中圖分類號:I22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8-0000-01

一、“ 白日”意象

意象在中國古典詩歌創作中占據重要地位。被稱為“建安之杰”的曹植在詩歌中大量使用“美女”、“少年”、“云”、“風”、“飛蓬”等意象,關于這一點學術界多有研究。同時,曹植詩歌中還有一個重要的意象:白日。“白日”意象本身的原型含蘊十分單一,但是一旦詩人將自身情感注入其中,在詩歌中勢必會呈現出多種復雜的意蘊,這也展現了作者精湛的藝術表現力。

曹植詩中“有‘白日’意象的詩共五篇,分別為《箜篌引》、《贈徐干》、《贈白馬王彪?其四》、《侍太子坐》、《名都篇》……曹植以‘白日’入詩,不僅是詩人對曹操在世時他‘貴公子’般生活的懷念和留念的體現,更是他后期內心生活悲苦、政治失意的一種淋漓盡致的宣泄。‘白日’還表達了曹植對時光匆匆流逝中自己卻功業未立的哀嘆”。①本文主要探討曹植詩歌中的“白日”意象的特點。

二、曹植詩歌中“白日”意象的特點

(一)移情性

所謂“移情”,“指人在聚精會神中關照一個對象(自然或藝術品)時,由物我兩忘,達到物我同一,把人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移注到對象里去,使本無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具有人的生命活動,使本來只有物理的東西也顯得有人情”。②“日”僅僅就是“太陽”的意思,而正是由于移情手法的運用,詩人將自己內心中的不同感受傾注于“白日”意象中,這也就使得曹植詩歌中的“白日”意象有了不同的含蘊。太陽光芒四射,給人以朝氣蓬勃之感,使人充滿希望。曹植在《名都篇》中所描寫的京洛少年“寶劍直千金,被服麗且鮮”,洋溢著樂觀、浪漫的情調,主要是歌頌詩人自己的理想和抱負。詩中“白日西南馳,光景不可攀”雖是一種對時光易逝的感慨,但基調仍是十分積極樂觀的。散發著灼熱光芒的太陽本應給人以樂觀積極的印象,但是由于觀察者自身的情感的消極而使得代表著勃勃生機的太陽充滿了抑郁暗淡。“原野何蕭條,白日忽西匿”(《贈白馬王彪》)的“白日”一片慘淡,毫無生氣,是由于同胞兄弟被害,路上又被迫與諸侯王分開走,曹植“思郁以紆”。詩人內心悲憤,因此看到的太陽暗淡凄涼,沒有光彩,這集中抒發了曹植數年來屢受迫害而積壓在心頭的憤慨,并且對那些挑撥他們兄弟感情的小人大為痛斥,表達出對手足情深的任城王的深切懷念。同樣,詩人的朋友徐干才華橫溢卻不得重用,于是曹植在《贈徐干》中用“驚風飄白日,忽然歸西山”來表達因對朋友身世遭遇的同情和思念而引發的對時光易逝的慨嘆。曹植其他詩篇中的“太陽”意象也有此意。《雜詩七首?其一》首句“高臺多悲風,朝日照北林”,寫的是登臺時的情景,慘淡的日和高臺上的“悲風”相互映襯,寫出了詩人內心的凄涼和蒼茫之感,也比喻當時朝廷政治氣氛險惡陰慘。《情詩》中“微陰翳陽景,清風飄我衣”,薄薄的云層遮蔽了日光,一陣陣涼風吹起詩人的衣衫,寫出了一派凄清的景色,其中寄寓著詩人壓抑、憂郁的心志。既是寫情,也是寫景,達到了物我同一。

(二)多義性

多義性是指寓“情”于景中的“情”是多方面的。讀者閱讀文學作品,其實是作者與讀者在文本當中的潛在對話,讀者的接受活動被看作是文本含義的具體化和再創造過程。③西諺中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之說,中國也有“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古語。由于關照的角度和讀者自身文化素養以及生活體驗的不同等原因,對于同一首詩,同一個意象,不同的讀者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甚至,對于同一個意象,詩人本身就寄寓了多種復雜的感情在里面。徐干是“建安七子”之一,善詩賦,好文詞,但一生坎坷不遇,貧賤可憐。《贈徐干》是曹植憫其不遇,勉其待時的勸慰之作。首句“驚風飄白日”,李善評說:“夫日麗于天,風生平地,而言飄者,夫浮景駿奔,倏焉而過,余光杳杳,似若飄然”。風驚、日飄,一方面是詩人對時光易逝的感慨,另一方面也與詩人對朋友的思念密切相關:正是對朋友的思念導致詩人神情恍惚而主觀上產生的光景西馳的感受。一首《贈徐干》即包含著詩人憫朋友之不遇、對朋友的思念以及感慨時光流逝等多種情感寄托,同時,同一首詩不同的人也有其他的理解。有學者(韓濤)認為“這首詩是作者以朋友的身份勸說徐干出仕的,所以詩寫的真摯熱情,喻之以理,動之以情,很有分寸。”他認為首句“驚風飄白日,忽然歸西山”,則是以比喻的手法,說明東漢王朝就像驚風吹拂下的白日一樣快要落山了,而曹家的天下就要建立起來了,把天下的大趨勢告訴了徐干,以封建士大夫最珍重的友情來感化徐干,讓他出仕,和自己一起共舉大業。《侍太子坐》寫于曹植競爭太子之位失敗之后。曹丕當上太子,曹植心里十分壓抑苦悶,但卻不得不參加哥哥“清醴盈金殤,肴饌縱橫陳”的游樂宴饗之事。在一片歌舞升平的歡樂景象之下,曹植內心充滿了份孤獨苦悶的失落感。“這首詩表面上一派歡樂景象,其實是以樂景寫哀情。其中‘白日曜青春,時雨靜飛塵’既指現實中大雨過后,太陽普照大地,‘白日’也喻指曹丕,形容他當上了太子后光芒四射,足以‘曜青春’”。

篇4

關鍵詞:雪瀟 詩意特點 詩歌

雪瀟是甘肅詩人,也是當代優秀詩人,他的詩歌“看上去很日常,很平易,但追求的卻是‘奉獻真誠’‘走進神靈’‘與神對話’以及‘真、善、美’這些后現代信奉者看來幾近‘古典’的價值”,他的詩歌想象力豐富,語言機智,那些司空見慣的事物和經歷經他點化,讓人頓覺眼前一亮。縱觀全書,他的情感或愛或憎或調侃,正是對生活酸甜苦辣感受得深,對事物的瞬間印象嚼得細、悟得深,才使他的詩歌散發出清新的氣息。筆者認為他的詩歌的詩意包括如下四個方面:

一、對日常生活現象的詩意命名和闡釋

他的這種類型的作品很多,幾乎占了全書的一半,我們從這些詩歌的題目就可以看出,這些事物是我們每個人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物品,《木椅子》、《煤氣灶》、《書柜》、《上海表》、《破了罩子的臺燈》、《鷹》、《鞋子》、《一張舊照片》、《隱形眼鏡》、《見到一個人》、《魚》等等,在這些詩篇中,詩人是事物的命名者和解釋者,賦予事物一種新的內涵,正如詩人所說,“詩歌藝術的表現過程就是為事物進行詩意命名的過程,詩歌就是對事物做出詩學意義上命名解釋和言說”。一個尋常的物品,經詩人點化,就讓人眼前一亮,“魚肚白的一九八八年/向我瞪著死魚的眼睛”,“一張傻乎乎的笑/像是時間的浪花/被一片雪凍結”(《一張舊照片》),“隱形眼鏡是沒有人知道的眼鏡/是眼睛里的沙子/是只有自己知道的疼”(《隱形眼鏡》),“早晨醒來/第一件事/就是把腳伸進鞋子/像兩個漁夫走進自己的漁船”(《鞋》)。

對事物的瞬間印象感受得深,咀嚼得細,通過“一看、二想、三悟”的過程將自己的感受表現出來,重建一個詩意的世界,能喚起我們對司空見慣的事物的新奇感。正如林語堂先生所言“我覺得藝術、詩歌和宗教的存在,其目的是輔助我們恢復新鮮的視覺,富于感情的吸引力,和一種更健全的人生意識”一樣,詩人的詩歌也能帶給讀者這樣的新鮮感受。除了這些對瞬間印象的把握外,詩人還有一些“悟得深”的詩歌——這些詩歌充滿了禪意。例如《煤氣灶》:

一日三次/開三朵幽蘭的花/開三朵遠觀而不可褻玩的花/一年四季/散發著生活動人的/醋香/米香/豆香/能把一肚子的火氣/在黑鍋之下/在烏云之下/開成三朵幽幽藍花的/這個世上除了佛/只有它

一個煤氣灶被賦予了佛的形象,“能把一肚子的火氣,在黑鍋之下,在烏云之下,開成三朵幽幽藍花的,這個世上除了佛,只有它”。

《放風箏》:

多像是另一種形式的垂釣/放了那么長的線/風波那么深遠/不知道要釣什么/倒是放風箏的人/昂著頭/在大地上活蹦亂跳/像是一只又一只/已經上鉤的魚

人放風箏,人釣天空的魚,而換另一個視角,卻是人的活蹦亂跳,反而像被釣起的魚。這些詩歌無不充滿著禪意和辯證思想的光芒。在以上這類作品中,作者是作為生活的觀察者、命名者、發現者、感受者而存在的,在《鷹》、《魚》等作品中,詩人卻是事物的解釋者:

鷹盤踞在石頭上/鷹在大山的肩膀上偷聽大山的思想/鷹微閉雙目/鷹就是我們百思不得其解的/一個黑色事物/鷹盤踞在石頭上/鷹的沉默涵養著鷹的利喙/像武士涵養著自己的劍/鷹微閉雙目/在出擊之前/鷹要看清自己的軟弱/鷹終于望遠天而長唳/鷹的豁然開朗就是鷹在天上飛出的一條流線/鷹帶著自己的身體在天上展開一面旗/然后鷹又蹲踞在石頭上/雙目微閉/鷹結束了內心的一場風暴

詩人用比擬手法解釋了王者之“鷹”,描述了他理解中的“鷹”的神態和動作:“偷聽大山的思想”,讓人“百思不得其解”,“微閉雙目”,“沉默”,“涵養”,“結束了內心的風暴”,這里鷹的精神,同時也是詩人的一種理想的鷹的精神,在描述時也在被描述,在表現時也在被表現,在解釋時也在被解釋。

不管作為是事物的命名者還是解釋者,詩人都能打破語言和事物之間的慣常聯系,重新給事物賦予一種嶄新的意義,“好比一面鏡子來照我們遲鈍了的想象,使枯竭的神經興奮起來”。

二、對鄉土生活的歌詠

“他的詩一點也不‘知識分子’,其作品從頭到尾甚至都透著一股鄉土氣息。”他的鄉土氣息尤其體現在這部分作品里,在這些作品中,他是大地的歌者,他熱愛故鄉,對農民的生活他了如指掌,對農作物、動物充滿喜愛之情。例如《玉米》:

父親的三畝玉米地/全是玉米/沒有稗草/如同一個國家里全是好人沒有壞人……我的父親笑了/露出滿口的玉米牙/他的父親也笑了/也露出滿口的玉米牙……你的娃娃都長這么大了啊/長得真攢勁啊/你的姑娘也長大了啊/長得真心疼啊

又如《回鄉》:

車后/一溜煙塵/一溜煙塵是我回鄉的快樂/我看到了家鄉/山坡上/出現了六七棵老樹/圍著一座靑墳/像六七個老祖先/正在陽光下/扎堆閑聊/鎮子上/村長一閃而過/像一條紅脊白腹的大魚兒游過水草/其他人則模樣悠閑/像日子水流中/一些小小的土鱉和泥鰍/啊/我有看到了那個小學音樂女教師/秋水之上/一支獨放的清荷/我回來了/我的目光慢慢打開/像一個就是書生嘩啦一聲/打開的紙扇

《小河灣的白菜》:

到了深秋/那些白菜/那些嫩白嫩白的白菜/就被運到附近的煤礦/最白的菜就去找最黑的嘴/另一些白菜/就被攔腰綁起來/像農村的老人在北風里扎緊了腰里的繩子……收完了白菜/我們就在大門洞里榨酸菜/竹筐上壓著溝蓋/鍋蓋上壓著石頭/石頭上還跪著紅手的母親/一根青楓椽/一頭伸在下水口/另一頭高高翹起著/上頭垂著我和唱歌的妹妹/酸菜水東流去。

詩人在這里強烈地表達了對家鄉生活的熱愛,熱愛生活永遠是詩人創作不竭的動力。

三、對自我生活苦澀的詩意調侃

“讀他的詩,可以感覺到,有一種由來已久的東西,一種從陶潛、杜甫、孟郊、賈島以來就存在于中國詩歌傳統里的東西,在以新的形式悄悄延續”,一種什么東西呢?筆者認為就是對于苦澀生活的調侃,所不同的是,詩人以一個平民,甚至一個鄉下人的眼光去感受城市帶給自己的緊張感和不適應感,并且能敏銳地把握自己的感受;或以一個清貧的教書匠的身份品味生活里的苦澀,對生活作出調侃。

《1990年誤入西安某賓館》:

好大的一個廳堂/好靜的一個廳子/一清二楚的足音/分明是一群城市的薄嘴/在竊笑兩只農村的厚鞋/電梯里的人都不說話/像一顆上升的氣球不敢隨便漏氣/一條紅色的地毯守在門外/一條柔軟的紅舌頭迅速地將我們的幸福吞沒/急忙點一支煙先把心思穩住/再把那一口不爭氣的痰悄悄咽回嘴里

《一片雪》:

那么平凡/那么安靜/那么卑微,一片雪/遇到正在回家的教書先生/……從城西的一所新大學/到城東的一所舊房子/一片雪靜靜的落在我的肩上/一路上/一片雪/和其他更多的雪/擦肩而過/互相打著冷冷的招呼/到家了一片雪跳下肩頭/融化在妻子和女兒的笑聲里/像一筆意外的薪水存入銀行

《教師》:

白日里為他人磨破雙唇/入夜后尚需在肝膽腹腸之間往來安撫/三省其身/數只幾根清瘦的肋骨/對自己曉之于情/動之于理

《吃請》:

吃請是平民日子的一個奇葩/是好多個平常日子才能淡出的一只鳥/是兩袖清風與黃燜排骨一次意外的邂逅/那一天西裝革履出得家來/神情歡愉的像個公費的客/宴會上的美酒佳肴當是紅顏/家里的洋芋酸菜揪面片就是黃臉老妻……可以想象吃的過程是菜與菜的互相殘殺肉與肉的互相吞食/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詩人無論是以一位平民的身份還是教書匠的身份,都在用心生活,用心感悟生活的酸甜苦辣,從這里我們確實能感到陶淵明和杜甫的風格。

四、對生活丑惡現象的諷刺

“讀他的詩,欣賞之余我有一種憾息,憾息從這些傾注著生命詩行間流露出的,更多的是謙抑與執拗,而缺少一種神足氣旺的生命張揚和沖動。然而過度謙卑的另一面,或許是內心的孤獨與驕傲……一個對生活、對自己寄望太高的詩人,總不免有否定平凡自我的傾向,甚而從根本上否定現世生活意義。”詩人在這里主要批判的是暴發戶的耀武揚威,銅臭氣,人性的虛偽,現代社會的欲望,沒有真才實學的假教授等當今社會普遍的現象,詩人對這些現象進行了不客氣的諷刺:“廣告的橫幅形成一道道市民的凱旋門/橫的豎的/不是謊言利誘就是惡語威逼/下車了/這就是城市:所有的目光盯著隱蔽的錢包和公開的酥胸/誰能打開別人的錢包/誰能解開別人的褲帶/誰就是當代英雄”(《甘肅天水七里墩》),“黑裙的女人不動聲色/比中世紀還正經比修女還莊嚴/她的眼睛好像暗夜里的方向燈/科長像迷失了航向的老漁船/很快老漁船就勾搭上指路的明燈/大巴車的第八排/成了幸福的港灣”,“忽然門響/來了個紅衣老太太/自稱飼料廠的工程師/眼片上閃爍著九十年代的迷茫/她說儂是上海人……儂推銷商品賺點外快/你們化肥廠效益好不好/年輕人你身高170CM還是有點低了”(《溫泉療養院》)。詩人是孤傲的,是愛憎分明的,這里有種極端鄙視和厭惡的心情。

總之,在雪瀟早期的詩歌創作中,對日常生活現象的詩意命名和闡釋,對鄉土生活的歌詠,對自我生活苦澀的調侃,對生活丑惡現象的譏諷構成了他詩歌創作的詩意特點,這也是他詩歌創作的出發點。

(本文為四川民族學院學校自辦科研項目,項目編號:12XYZB014。)

參考文獻:

[1]雪瀟.帶肩的頭像[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

[2]薛世昌.現代詩歌創作論[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8:1-7.

篇5

關鍵詞:傅雪漪;古典詩詞歌曲;創作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4)05-0219-03

中華古詩詞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國是詩歌的國度。我國既是詩之邦,也是樂之邦。《尚書》中說:“詩言志,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可知詩歌與音樂幾乎是分不開的,正所謂“詩為樂心,聲為樂體。”歷史上,古典詩詞原本都是可歌可唱的,然而,遺憾的是,由于歷史的緣故我們現在只能夠看到文字形式的詩詞,詩歌原有的曲譜大部分都沒有記錄和流傳下來。

到了近代,我國的音樂家們紛紛開始為古詩詞譜曲,并陸續產生許多優秀的作品。例如黃自的《花非花》(唐代白居易詞)、青主的《大江東去》(宋代蘇軾詞)、黎英海的《楓橋夜泊》(唐代張繼詞),石夫的《長相知》(漢代樂府)等等。

為古典詩詞譜曲,作曲家既要有深厚的音樂創作功底,又要有對古典詩詞深入研究和獨到見解,才能對古典詩詞文化內涵作出準確的詮釋。已故昆曲大師、作曲家傅雪漪先生就是這樣一位杰出的代表。

傅雪漪一生鐘情并致力于古典詩詞歌曲的創作、演唱及教學,是古典詩詞歌曲研究與創作很具權威的專家,他一生創作了大量的古典詩詞歌曲。近年來,他的作品也越來越得到廣泛的熟知和演唱。

傅雪漪一生創作了50多首古典詩詞歌曲,同時他又根據古譜整理、改編了一些古曲作品,有的基本保持原作風格,有些則加入新的元素。如部分古典詩詞歌曲加入了許多戲曲元素,使作品富有韻味,可歌可演。傅雪漪創作的古典詩詞歌曲旋律多采用傳統的五聲調式,節奏變化豐富多彩,曲式結構的選擇上與詩詞的內容相得益彰。

一、傅雪漪古典詩詞歌曲歌詞特色

古典詩詞歌曲是歌詞和旋律高度藝術性的統一。就歌詞而言,古詩詞本身就蘊藏了無盡的中國古代文化的精華。無論唐詩中的律詩、七言絕句或者宋詞的長短句,語言中都包涵著大量的音樂元素,如詞句的節奏韻律性和語言的旋律起伏性。我國著名聲樂美學家范曉鋒曾指出:“我國古典詩詞的語音具有旋律性的特征,從某種意義上講,其形式特征的旋律意義,更傾向于音樂,這恐怕也是我國傳統音樂形式美的重要基礎之一。[1]”

(一)選材廣泛

傅雪漪在歌詞的選擇上非常廣泛,上至遠古時期的詩歌下到明清時期的作品均有所涉獵,如下表:

傅雪漪在歌詞的選擇上不僅跨越了各個歷史時期,而且在題材上豐富多彩,有的作品描繪了山川美景,秀麗風光,如《錢塘湖春行》(唐?白居易)、《西江月》(宋?辛棄疾);有的作品表達了對即將離別的友人的依依不舍情懷,如《別董大》(唐?高適)、《芙蓉樓送辛漸》(唐?王昌齡);有的作品敘述了封建社會生活中下層民眾的疾苦,如《賣炭翁》(唐?白居易);有的作品則表達了遠離家鄉的游子深深思鄉之情,如《憶江南》(唐?白居易);有的作品書寫了詩人對人生的思索與感悟,如《行路難》(唐?李白);有的作品表達了一些懷才不遇,壯志未酬的傷感,如《登高》(唐?杜甫)。這些作品的寫作風格或雄奇或文雅,或深刻或質樸,反映了作曲家極為深厚的文學修養和廣泛的藝術情趣。同時,也說明一位作曲家只有具備廣博的文化素養,才能創作出真正優秀的作品。

(二)合轍押韻

詩詞音樂性,簡單講就是朗朗上口,唱起來流利、自然、有節奏,它主要的特點就在于押韻。《韻轍常識》一書中講到:“押韻能造成和諧的韻律,使語言具有鏗鏘動人的音樂美。押韻合轍加強了詩歌、戲曲、曲藝唱詞的節奏感,猶如鼓點,可以使一首歌或一段戲曲、曲藝唱詞音調更加諧調響亮,增加聽覺上的美感。[2]”傅雪漪在歌詞的選擇上也十分注重詩詞的合轍押韻。如:

《漁歌子》

(唐?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fēi),

桃花流水鱖魚肥(féi)。

青箬笠,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gui)。

這首詩合的韻腳是“灰堆轍”

再如:

《西江月》

(宋?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chán)。

稻花香里說豐年(nián),聽取蛙聲一片(piàn)。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qián),

舊時茅店社林邊(biān),路轉溪橋忽見(xiàn)。

這首詞合的韻腳是“言前轍”。

其他如《芙蓉送辛漸》(姑蘇轍)、《次北固山下》(言前轍)、《秋浦歌》(江陽轍)、《關山月》(言前轍)、《鳥鳴澗》(中東轍)《長相思》(言前轍)、《江畔獨步尋花》(一七轍)、《行路難》(言前轍)、《登高》(懷來轍)、《錢塘湖春行》(一七轍)、《泊秦淮》(發花轍)、《江南春》(中東轍)、《釵頭鳳》(由求轍)、《南鄉子》(江陽轍)、《過垂虹》(搖條轍)、《十二月堯民歌?別情》(人辰轍)、《山坡羊?潼關懷古》(姑蘇轍)、《烏夜啼?石榴》(中東轍)、《感懷》(江陽轍)、《消夏灣》(中東轍)、《朝天子?詠喇叭》(發花轍)、《阮郎歸》(言前轍)、《菩薩蠻》(也斜轍)、《醉桃源》(搖條轍)、《梧桐樹?一舸》(姑蘇轍)等等不勝枚舉。

二、傅雪漪古典詩詞歌曲音樂本體分析

(一)詞腔完美結合的旋律

漢族語言中的每一個字,都存在著高低升降傾向的字調,當將這些字連接為唱句時,便可以顯示出字調的旋律因素。這些因素直接影響著聲樂作品的創作。作曲家在創作時為了準確的表情達意,首先就必須處理好音樂與語言的關系,詞腔如果配合的不恰當,就會出現“倒字”、“破句”甚至詞意顛倒等現象。清代徐大椿在《樂府傳聲》中說:“曲之不入調者,字句不準、陰陽不分、平仄失調也。”

現代漢語的聲調分為四種,即:陰平、陽平、上聲和去聲。凡屬陰平和陽平的字都歸為“平聲字”,凡屬上聲和去聲的字都歸為“仄聲字”,詩詞中的格律就是這樣的平仄規律。旋律創作與聲樂演唱上歷來講究“字正腔圓”的傳統。“字正”就是詞腔結合時,要求保證字調四聲調值的準確性。“腔圓”則是不僅要求旋律的流暢、順達,而且要體現獨特的風格并完整的表現作品內容。“字正”和“腔圓”是一對矛盾的統一體,字與腔在結合中相互補充又相互制約。傅雪漪在旋律寫作中就十分重視語言中的平仄與四聲的處理。筆者從以下作品中單字的音調處理予以舉例說明。

1.陰平字。“陰平字在旋律安排上,通常是在同一旋律音調上進行保持”[3]。例如《南風歌》中的“兮”,根據陰平的特點,處理成強拍上穩定的長音。

【譜例1】《南風歌》(倒數第2、3小節)

再如《七月流火》中的“庚”同樣也是在強拍上構成了穩定的長音。

【譜例2】《七月流火》(第15、16小節)

2.陽平字。“陽平字在旋律的走向上,一般采用級進上行或者是跳進上行的音調。[4]”如《陌上桑》中有一句“采桑城南隅”中的“隅”字根據上述特點級進了一個大二度。

【譜例3】《陌上桑》(第22、23小節)

而《江畔獨步尋花》中“留連戲蝶時時舞”中的“時”字則是跳進上行了一個小六度。

【譜例4】《江畔獨步尋花》(第42、43小節)

3.上聲字。“上聲字在旋律的安排上,通常采用一字多音,且第一個音在音高上略低于第二個音的形式。[5]”如《江南逢李龜年》的第一句“岐王宅里尋常見”中的“里”字。在音高上為#f1,其前后的音高都為a1,這樣使“里”字在音調上與上聲的聲調保持了一致。

【譜例5】《江南逢李龜年》(第3、4小節)

再如《惠崇春江曉景》中第三句“蔞蒿滿地蘆芽短”中的“短”也遵循了上聲字的聲調規律。

【譜例6】《惠崇春江曉景》(第14、15、16小節)

4.去聲字。“去聲字在旋律的安排上,通常采用一字多音,且第一個音在音高上略低于第二個音。[6]”如《江南春》中的一句“南朝四百八十寺”中的“寺”字的旋律寫法便運用了上述手法。

【譜例7】《江南春》(第17、18、19小節)

同樣的例子還有《漁家傲》中“殷勤問我歸何處”中的“處”字。

【譜例8】《漁家傲》(9、10、11小節)

(二)詞曲節奏的合理對接

“節奏的廣義理解,可以看作是樂曲各個部分之間平衡、對稱、再現、交替、大小比例的組合關系及樂曲發展中音樂材料變換或持續長短,速度快慢的各種組合。[7]”在古典詩詞歌曲的創作中,詩詞內在的節奏對歌曲旋律的節奏安排有很大的影響。傅雪漪在創作中就十分注重旋律節奏與詩詞節奏的合理對接。作品《別董大》(唐?高適)的音樂節奏安排就基本按照詩歌本身的慣用節奏來劃分的:

千里黃云白日曛,

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

同時,為了刻畫塑造各種音樂形象,表達不同的情緒需要,傅雪漪在古典詩詞歌曲的創作中運用了豐富的節奏類型。既有莊重平穩規整性的節奏,又有灑脫舒展自由性的節奏。《別董大》的寫作基本運用的就是規整性的節奏,作品秩序井然、一氣呵成。而另外一首作品《南風歌》中則是運用了各種不同的自由性的節奏。這首作品分三個音樂段落對同一段歌詞進行變換節奏陳述,使作品的情緒變得更加奔放舒展。

(三)五聲性的調式運用

“調式是音樂思維的重要部分。在調性音樂中,任何旋律或和聲都要受到調式的約束,都是建立在一定的調式基礎上的。它是一條紐帶,一條把所有樂音串聯起來、并賦予情感生命的紐帶。[8]”我國民族音樂中的調式種類極其繁多。占全國人口大多數的漢族和少數民族(如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等),大都使用五聲音階作為旋律的調式基礎。五聲調式旋律一般以五聲骨干音構成,有時也用到六聲、七聲,或四聲,但仍然可以表現出統一的旋律素質:即符合我國傳統民族習慣的、特有的五聲性(沒有或不強調半音傾向)的旋律手法。

不同于其他很多作曲家的創作,傅雪漪古典詩詞歌曲中,全部使用了中國傳統的民族調式。如《南風歌》便運用了F宮調式,而《別董大》則使用了b羽調式。其他作品如《關山月》g徵調式轉c宮調式;《觀獵》f宮調式;《鳥鳴澗》c徵調式轉f宮調式;《江南逢李龜年》a徵調式;《江畔獨步尋花》d宮調式;《登高》c宮調式等等,不勝枚舉。

(四)與內容相得益彰的曲式結構

一首音樂作品之所以是完整的,歸根到底,是由于它用恰當的形式表現了生動而且深刻的內容。在曲式結構的安排上,傅雪漪通常根據古詩詞內容表達的需要來選擇合適的曲式結構形式。

比如,傅雪漪的一部分歌曲根據古詩詞的原有結構構思而成,樂曲短小而精悍。運用了中國音樂傳統的起、承、轉、合的發展原則:第一句為主要樂思和主題材料的原始陳述;第二句對原始樂思作繼承式發展;第三句則為原始樂思新的對比的音樂內容的呈示;第四句則是原始樂思再現或在更高水平上的強調,是對前面樂思的總結。這種音樂陳述方式不僅邏輯清晰,樂思表達也比較圓滿從容。比如作品《別董大》就是典型的運用了“起承轉合”原則貫穿創作而成的。它的曲式結構如下:

一部曲式

調性:b羽調式

作品從第9小節到11小節開始對原始樂思進行陳述;接下來的12到17小節在基本樂思的基礎上做進一步展開;18到22小節則非常明顯的出現了轉折,相比前兩部分在音區的選擇上要低一些,音樂情緒上變得內在、深沉了一些;23到25小節則是對a部分的變化再現。總之,這部作品完全遵循了“起承轉合”的原則創作完成,與詩歌的內容表達完美的結合起來。

三、結語

傅雪漪以其深厚的文學功底和扎實的傳統音樂作曲手法創作了大量優秀的古典詩詞歌曲,他的創作與所選詩詞的意境、風格基本實現了完美的結合,同時,在歌詞題材上的選擇非常廣泛,體現了傅雪漪對古典詩詞的摯愛和深刻理解。

傅雪漪古典詩詞歌曲在旋律的寫法上通常根據詩詞作品韻律的需要進行行腔走調,跌宕起伏,抑揚頓挫;在節奏的安排上更是豐富多彩,靈活多變;而在調式調性的選擇上傅雪漪創作的所有古典詩詞歌曲都運用傳統的五聲、七聲等調式;在曲式結構安排上則結合詩詞作品結構進行恰當的組織。傅雪漪創作的古典詩詞歌曲為后代作曲家提供了寶貴的學習資源和財富。

參考文獻:

〔1〕范曉峰.聲樂美學導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131.

〔2〕魯允中.韻轍常識[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103.

〔3〕〔4〕〔5〕〔6〕黃承箱.藝術歌曲《大江東去》創作手法分析[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09(4).

篇6

1、隔離開關的主要特點是無滅弧能力,只能在沒有負荷電流的情況下分、合電路。

2、隔離開關用于各級電壓,用作改變電路連接或使線路或設備與電源隔離,它沒有斷流能力,只能先用其它設備將線路斷開后再操作。

3、一般帶有防止開關帶負荷時誤操作的聯鎖裝置,有時需要銷子來防止在大的故障的磁力作用下斷開開關。

小小開關蘊藏著大大的功能,而這些家居生活知識需要我們日積月累,可能你認為現在用不到,但也許會在未來的某一天幫助你解決問題,因此了解和學習這些小常識是有必要的。

(來源:文章屋網 )

篇7

一.命題類型

1.兩首詩歌的比較鑒賞。這是最常見的高考詩歌比較鑒賞題型。兩首詩比較鑒賞的,如2010年天津卷、2011年湖北卷、2012年浙江卷等;一詩一詞比較鑒賞的,如2009年湖南卷。這一類型以唐詩(絕句)比較鑒賞命題為主。

2.三首詩歌的比較鑒賞。即將三首詩歌作品進行比較鑒賞。如2007年浙江卷,將[唐]劉禹錫《烏衣巷》詩、[金]吳激《人月圓》詞與[元]趙善慶《[中呂]山坡羊?燕子》曲進行比較鑒賞。這一類型比較鑒賞有加重考生考試負擔之嫌,目前僅見此一例。

3.由題內向題外拓展的比較鑒賞。這種題型是近幾年來高考詩歌比較鑒賞題的創新和發展。分兩種形式:一種是某個詩句的拓展比較鑒賞,即將題內某個詩句與題外相關的某個詩句進行比較鑒賞,如2010年湖北卷、2012年江西卷;另一種是整首詩的拓展比較鑒賞,受比較的整首詩的內容為學生所熟悉而在卷內沒有出現,如2012年北京卷。

二.命題特點

一般說來,高考詩歌比較鑒賞的點有五個:①形象,②語言,③表達技巧,④思想內容,⑤觀點態度。不管比較鑒賞的是哪個點,都具有以下特點。

1.同中求異。即由相同的某個點來比較分析以求得二者之間所不同的點。如2011年湖北卷設題:“兩詩均寫江南雨景,但景色有異,《登城》寫的是,《望湖樓晚景》寫的是疾風驟雨。”該題由“兩詩均寫江南雨景”這個共同點,來比較分析求得二者“景色有異”的不同點。

2.異中求同。即由不同的某個點來比較分析以求得二者之間所相同的點。如2010年天津卷,由司空曙《峽口送友人》和雍陶《送蜀客》這兩首詩設題:“兩首詩在抒發送別之情的同時,還表達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3.比較異同。即通過閱讀,既要分析比較求得二者之間的不同點,也要分析比較求得二者之間的相同點。如2012年江西卷設題:“詞中‘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一句是從‘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來,請比較兩者的異同。”

三.應試策略

(一)答題步驟

第一步:進行比較閱讀,整體感知把握。

通讀所比較的兩首或三首詩,看題目、看作者、看全詩、看注釋、看題干,了解背景知識,整體把握詩歌的思想內容、觀點態度、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

第二步:找比較點,析鑒賞點,選切入點。

審讀題干,找準所要比較的點,即從“同中”或“異中”比較;分析所要鑒賞的點,即“求同”或“求異”;選準切入點,即明確答題角度,或從標題入手,或從形象入手,或從關鍵詞句入手,或從表現手法入手,或從注釋入手等等。

第三步:理清答題思路,規范答題行為。

經過閱讀、比較、分析與思考之后,確定答題要點及其順序;精心形成文字答案,做到緊扣要求,要點齊全,點后例證,表述嚴密,條理清楚,用語準確、簡明和規范。

(二)答題方法

1.兩首詩比較鑒賞題的答題方法。從近幾年高考試卷看,這類比較鑒賞題有兩個特點:同中求異和異中求同。

[例1](2012年浙江卷)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問題。

未展芭蕉/[唐]錢

冷燭無煙綠蠟干,芳心猶卷怯春寒。

一緘書札藏何事,會被東風暗拆看。

同兒輩賦未開海棠(其一)

[金]元好問

枝間新綠一重重,小蕾深藏數點紅。

愛惜芳心莫輕吐,且教桃李鬧春風。

[問題1]這兩首詩描寫的都是

狀態的植物,均以 一詞表達詩人的愛憐之情。

[解析]該題是主觀填空題,也是比較鑒賞的異中求同題。根據題干要求,通過閱讀知道,錢詩詠“芭蕉”,而元詩詠“海棠”,兩個植物呈什么樣的狀態?看詩歌題目即可知道:一個“未展”,一個“未開”,即“還未展開”填入第一個空;以什么樣的一個詞表達詩人的愛憐之情?閱讀詩歌,二詩共同擁有的“芳心”便可填入第二個空。

[問題2]簡要分析這兩首詩的表現手法。

[解析]該題是主觀簡析題,也是比較鑒賞的同中求異題。其答題思路和要點:“表現手法+手法具體運用+手法作用”。參考答案:第一首巧妙運用比喻,如將“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蠟燭、未拆封的書札,又把它比擬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東風暗拆”想象芭蕉終于展開,不僅傳神,而且傳達出美好的情思。第二首運用襯托、比擬、對比等手法,用“枝間”的“重重”“新綠”來襯托“深藏”的“數點紅”,同時構成對比,又將“數點紅”比擬成少女的“芳心”,并發出“莫輕吐”的忠告,不僅表現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賦予海棠一種沉穩獨立、自主自愛的品格。

2.三首比較鑒賞題的答題方法。

[例2](2007年浙江卷)閱讀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問題。

烏衣巷 [唐]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人月圓 [金]吳激①

南朝千古傷心事,猶唱花。舊時王謝,堂前燕子,飛向誰家?恍然一夢,仙肌勝雪,宮髻堆鴉。江州司馬,青衫淚濕,同是天涯。

[中呂]山坡羊?燕子[元]趙善慶

來時春社,去時秋社②,年年來去搬寒熱。語喃喃,忙劫劫③,春風堂上尋王謝,巷陌烏衣夕照斜。興,多見些;亡,都盡說。

[注]①北宋亡后,吳激被迫仕金。在一次宴會上,偶遇流落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②春社、秋社:古時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個戊日,分別稱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樣子。

[問題1]這三篇作品均通過 的意象,表達了深沉的 之感。

[解析]該題是“求同”,即解答出三篇作品所共同擁有的意象和情感。意象是情思與形象的融合,而形象在這里主要是指景物形象。通過閱讀三首詩,依次從“堂前燕”、“堂前燕子”和標題“燕子”,我們即可找出共同的意象“燕子”;根據三篇作品的感情基調,再聯系“燕子”所具有的意象含義,便可知道表達了深沉的“興亡”之感。

[問題2]請簡要賞析這三篇作品的表現手法及語言特色。

[解析]該題是“求異”,根據題干要求,應分別答出“三篇作品的表現手法及語言特色”。參考答案:①劉詩今昔對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體現了詠史詩的特色。②吳詞剪裁唐人詩句抒亡國隱痛,溫婉悲涼,凸顯婉約詞的正宗風韻。③趙曲以議論作結,點破興亡,明快直露,有濃郁的散曲風味。

3.拓展比較鑒賞題的答題方法。先看某個詩句的拓展比較鑒賞題。

[例3](2012年江西卷)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完成后面的題目。

江城子/秦 觀

西城楊柳弄春柔。動離憂,淚難收。猶記多情曾為系歸舟。碧野朱橋當日事,人不見,水空流。

韶華①不為少年留。恨悠悠,幾時休。飛絮落花時候一登樓。便做②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

[注]①韶華:青春年華,又指美好的春光。②便做:縱使。

[問題]詞中“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一句是從“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來,請比較兩者的異同。

[解析]該題的特點是“比較異同”,但對所要比較的異同點沒有具體說明或要求,因此增加了考生的答題難度。既然沒有明確要求,答題時就要從思想內容、表現手法、修辭手法、情感抒發、藝術效果等多方面綜合考慮,理清要點后,分別答出共同點和不同點。參考答案:共同點:①寫出了愁之深廣綿長;②比喻手法及藝術效果:以水喻愁,比喻生動形象。不同點:①愁情及其程度:李詞表現的是家國之愁;秦詞表達的是兒女之情,且秦詞愁情的程度比李詞有所加強;②表現手法:秦詞是對李詞的翻新,不是直接以水喻愁,而是以春水比擬淚水,再以淚寫愁,寫法曲折。

再看整首詩的拓展比較鑒賞題。

[例4](2012年北京卷)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問題。

柳 堤

春江水正平,密樹聽啼鶯。十里籠睛苑,千條鎖故營。

雨香飛燕促,風暖落花輕。更欲勞攀折,年年還自生。

[問題]這首詩運用了由景及理的寫法,這種寫法在王之渙《登鶴雀樓》(白日依山盡)、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蘇軾《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等詩中也有體現。任選上述詩歌中的一首,也可選取其他詩作,具體說明其中景和理的內容,并分析景理之間的關系。(不少于150字)

篇8

一、幼兒教師資格證考試改革的特點

1.考試對象的改革:從注重學習經歷到強調發展潛質

“國考”改革之前,師范學校畢業生是可以先就業,成為名副其實的教師之后再向有關機構申請認定教師資格,大多一經申請即可拿到教師資格證。

“試點工作啟動后,即2012年及以后入學的師范類專業學生,申請中小學和幼兒園教師資格須參加國家教師資格考試[1]。”這個規定打破了延續11年之久的師范生的“特權”,所有有志于從事教師職業的人都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這說明,國家統一的教師資格標準已經從原來的注重專業學習經歷轉變為強調專業發展潛質。淘汰部分不適合教師職業要求的師范生進入教師隊伍,吸收部分有志于從事教師職業的非師范畢業生加入教師隊伍,擇優選拔樂教、適教者,給予教師資格,這對優化教師隊伍的結構和素質大有好處。

“國考”取消了師范生的“免考權”,這在一定程度上明確了“專業學習經歷不等同于專業發展潛質”。審定幼兒教師資格關鍵在于考查考生的專業發展潛質。潛質是指潛在的素質和能力,教師專業發展潛質,是從業前不一定表現出來,但在從事教師職業的過程中能夠得以體現和發展的能力,它不僅在于原有的學習經歷和經驗,而且更重要的在于職業意向、職業道德、職業素養等。這在芬蘭的師范教育中體現得尤為明顯。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每3年舉行一次的“國際學生評量計劃”中芬蘭聞名世界,陳之華在《芬蘭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一書中談到了芬蘭的師范教育:“她們認為整個芬蘭所需要的教育系的學生,足以被訓練與教導成為芬蘭未來三四十年的老師。她們所需要的不是只會念書、考試,卻不問世事、不知與人相處的乖學生或成績好的學生,而是有思想、有能力、有見解、有自信、有互動力、有包容力,而且還必須是可以再塑造的孩子……在目前,芬蘭教育體系認為最重要的,就是先要找到真正具有‘好老師’特質的學生[2]。”芬蘭的師范教育關注的不是學生原有的學習經歷或者學習成績,更加關注的是學生是否具備可以“再塑造”成未來“好老師”的專業發展潛質。“國考”在考試對象方面的改革也反映了我國師范教育在這方面的需求。

《浙江省2012年中小學和幼兒園教師資格考試簡章》(以下簡稱《浙江2012簡章》)明確指出,“國考”的目的是“通過實施國家教師資格考試,考查申請人是否具備教師職業認知、基本素養、教育教學能力和教師專業發展潛質;進而嚴把入口關,擇優選拔樂教、適教人員取得教師資格”。教師的職業道德、心理素養和教育教學能力,以及教師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教育教學實際問題的能力,雖然和教師的學習經歷有一定關系,但和個體的素質及潛能相關度更大。相比于專業學習經歷,教師的專業發展潛能更能衡量一個人是否具備成為教師的基本素質,更能預測一個人是否能夠勝任并堅持在教師崗位。

2.教育內容改革:從注重理論知識到關注基本素養

“國考”改革前,浙江省的幼兒教師資格證考試只考“學前教育學”和“學前心理學”兩門基礎理論課程,不關注申請者的整體知識結構。改革之后,幼兒教師資格證考試的科目則統一為“綜合素質”和“保教知識與能力”,兼顧了申請者的知識結構和專業能力兩方面。從某種意義上說,改革是將原來的“學前教育學”和“學前心理學”兩個科目合并成了“保教知識與能力”一個科目,同時增加了考查考生綜合專業知識、通識性知識、能力的“綜合素質”科目。具體考試內容包括職業理念、職業規范、基本素養、學前兒童發展、學前教育原理、生活指導、環境創設、游戲活動的指導、教育活動的組織與實施、教育評價10個方面。其中基本素養方面要求:了解自然和人文社會科學的一般知識,熟悉常見的幼兒科普讀物和文學作品,具有較好的文化修養;具有較好的藝術修養和審美能力,具有較好的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具有一定的閱讀理解能力、語言與文字表達能力、信息獲得與處理能力[3]。可見,改革之后,教師資格證考試既關注申請者的基礎理論知識水平,又關注申請者基本素養的高低,而其中最為關注的當屬通識性知識的掌握情況。

通識性知識不僅是申請者自身的素養,更是成為幼兒榜樣的基礎。好奇、好問是幼兒性格特征之一,兒童的問題在他們的生活中比比皆是。他們經常要問許多個“是什么”和“為什么”,而且會打破砂鍋問到底。有人記錄了一個4歲兒童一年中提的問題達4 000多個[4]。幼兒必然是好奇、好問的,面對這樣的教育對象,雖然人們也希望通過一些“間接”的回答技巧促使幼兒自己去思考,但無可否認的是,幼兒對那些“無所不知”的成人會充滿崇敬和佩服,從而“親其師,信其道”,更加容易接受成人的教育。因此,幼兒教師雖不一定要當“百科全書”,但幼兒教師基本素養的提升實屬必要。

3.考試方式的改革:從注重理解記憶到重視應用能力

浙江省教師資格證考試一直以來沿用的都是“筆試+面試”的方式。2011年下半年,改革之后的首次考試則采用“‘綜合素質’機考+‘保教知識與能力’筆試+面試”的方式。2012年上半年起浙江省完全取消了筆試形式,“綜合素質”和“保教知識與能力”兩個科目采用機考。關于參考教材,原省組織的教師資格證考試有指定參考教材,且報名的考生必須參加由當地教育部門統一組織的教育學和心理學課程考前培訓。全國統考則沒有指定的參考教材,也不組織考前培訓。

改革之前,“學前教育學”和“學前心理學”兩門課程的考試以機械記憶的內容為主,每道題目都要根據指定教材的思路去回答,而且因為命題是題庫組卷,考生要對教材非常熟悉才可,這樣的試題更多考查的是考生的理解記憶能力。“國考”不設指定教材,在《浙江2012簡章》中就明確指出,不會考查“死記硬背”的“知識”,而要“強化能力考核”,這就意味著試題內容要么是純開放式的,沒有標準答案,學生可以自由發揮,自圓其說;要么就是有絕對標準答案的,不管哪本教材,哪個學者都會給出統一答案。這樣的試題,更多的是考查考生對所學知識的應用能力。“國考”考查的應用能力包括:運用所學理論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比如材料分析題等;語言表達能力,比如寫作題、面試中的結構化問題和答辯等;考生的教育教學能力,比如活動設計題、面試中的備課試講;采用機考之后,考生的計算機操作能力和文字錄入能力等。

從注重理論知識到關注基本素養,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選拔師范生只重視專業基礎,忽視知識結構的弊端,促使師范生重視自身知識結構的優化;從注重理解記憶到重視應用能力,則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非師范類學生教育專業知識基礎和能力不扎實,靠突擊死記硬背“學前教育學”和“學前心理學”兩門課程來獲取教師資格證的可能性。這樣兩者結合,就可以更好地實現從注重學習經歷到強調發展潛質的轉變,從而更好地確保教師隊伍的素質。

二、幼兒教師資格證考試改革對幼兒教師職前培訓的啟示

1.強化專業精神

師范生享有教師資格證的“免考權”,這是對他們學習經歷的一種肯定。先不論在當前大環境下學生學習中普遍存在的“學完、考完、忘凈”的情況,又有多少師范生是愿意獻身教育事業的呢?如果一張資格證既不能反映持有者的從業能力,又不能體現持有者的從業意愿,那么,這樣的資格證還有多少含金量呢?“國考”取消了師范生的“免考權”,設立了統一的考試標準,提高了考試成本(考試難度增加、考試費用提高),每一個申請者都會事先考慮一個問題“我想當老師嗎”,只有對這個問題有了成熟的思考答案之后,他們才會選擇去參加資格證考試,這就保證了所有拿到教師資格證的人員首先在心理上是“樂教”的。“樂業”才能“敬業”,只有這樣才能不斷促進教師隊伍水平的整體提升。因此,幼兒教師職前培訓首先要強化學生的專業精神,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

2.重構課程體系

幼兒教師資格證考試改革,改變過去只考“學前教育學”和“學前心理學”兩門課程的“傳統”,轉而關注申請者的綜合素養,幼兒教師職前培訓應根據這個特點重構課程體系。幼兒教師職前培訓內容大體上可以分為四大模塊:一是專業理論課程,包括學前教育學、學前心理學、幼兒園環境創設、幼兒園游戲理論與指導、幼兒園衛生學、學前兒童科學教育、學前兒童社會教育、學前兒童語言教育、學前兒童健康教育、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等;二是技能培訓課程,包括唱、彈、畫、跳等幼兒教師基本技能的培訓;三是實操訓練課程,包括見習、實習、活動方案設計、主題教學方案設計等;四是基本素養模塊。尤其第四模塊,在現有的幼兒教師職前培訓中很少出現,更需要引起重視。

3.明確技能標準

在幼兒教師職前培訓中歷來有“理論課程”和“技能課程”孰輕孰重之爭,其實對于幼兒教師職業來說,這兩類課程都同樣重要,不可偏廢。“理論課程”主要指上述課程體系第一模塊的內容;根據“國考”的考試大綱,“技能課程”除了唱、彈、畫、跳之外,應該還包括說(講故事、說課、與人溝通等)、寫(寫作、寫評語等)、做(做課件、做手工等)等技能。“理論課程”的評價標準較容易掌握,根據教學大綱或者考試大綱設計一些題目即可衡量。在當前社會各種技能考級熱的大環境下,幼兒教師職前培訓中“技能課程”的標準應該如何定呢?對大多數想成為“未來幼師”的學生來說,并非能考到的級別證書越高越好,而且也不可能要求學生在每一項技能方面都能精通。因此,在職前培訓中,應該根據幼師崗位需求設定“技能課程”的最低考核標準,然后再鼓勵在某些技能方面有特長的學生精益求精,即對學生的技能要求應該是“夠用+特長”。

4.重視實踐教學

教育教學能力對“準教師”來說是相當重要的,“國考”將原“省考”中只在面試中要求的教育教學能力測試也納入了考試環節,因此,教師職前培訓必須更重視實踐教學。這可以從幾方面去努力:一是案例教學,可以通過分析各種幼兒教育教學案例拉近學生理論知識學習與現實應用之間的距離;二是見習和實習,讓學生在幼兒園的現實環境中感受今后的工作環境和工作內容;三是創建微型課堂,提高“準教師”的教學能力;四是給學生創造更多與孩子相處的機會,可以因地制宜,讓“準教師”主動為社區孩子或者職前培訓機構的教師的子女組織親子活動。在這種活動中,“準教師”們可以卸下案例教學中“旁觀者”的冷靜,改變見習和實習中的被動,彌補虛擬微型課堂的不足,在真實環境中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學能力。

教師資格證考試從“省考”改為“國考”是發展趨勢,“國考”相對“省考”的種種變革對幼兒教師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對幼兒教師的職前培訓提出了新任務。分析幼兒教師資格證考試改革的內容和要求,可以為幼兒教師的培養提供一些有益的啟示。

參考文獻:

[1]浙江省教育廳.浙江省教育廳辦公室關于做好2011年下半年中小學和幼兒園教師資格考試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EB/OL].,2011-10-16.

[2]陳之華.芬蘭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1:162.

[3]教育部師范教育司,教育部考試中心.中小學和幼兒園教師資格考試標準及大綱(試行)[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6.

篇9

這是蘇軾刻意追求的理想風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帶悲涼的感情融入詞中,寫人狀物以慷慨豪邁的形象和闊大雄壯的場面取勝;

2、曠達風格。

這是最能代表蘇軾思想和性格特點的詞風,表達了詩人希望隱居、避開亂世、期待和平的愿望。

3、婉約風格。

篇10

關鍵詞:體制改革;企業經濟;市場經濟;科技創新

中圖分類號:F2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08-0009-02

一、“新常態”下,企業運行的新環境與舊格局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概念并賦予九個方面的內容。這個“新常態”的核心描述是經濟增長由“高速”轉為“中高速”。但是從我國社會經濟面臨的轉型現實看,要解決各方面問題還需要一定經濟增長速度的支撐。所以,這次會議提出的2015年的5項經濟任務中,“保持穩定增長”和“培育新增長點”位于前兩位。可見,解決“增長”的問題,是“新常態”下,當前經濟工作的首要問題。

1.“新常態”下,企業運行的新環境。進入2014年,“新常態”下,隨著延續多年的增長模式逐步完結,經濟運行進入“去舊迎新”的“換擋期”,呈現一些“新常態”特征。基本標志是經濟增長由“兩位數”降為“個位數”;經濟管理部門放棄“保八”,接受“七”甚至更低的增長速度。在新的宏觀環境下,北京地方經濟、轄區企業的運行環境也隨之變化。事實上,自2010年以后,北京地方GDP就已經告別“兩位數”增長,進入“個位數”增長。企業運行環境也隨之發生變化,表現在工業增加值、利潤等指標相繼進入“個位數”增長時期。2014年,北京GDP增長7.3%。GDP延續“個位數”增長,意味投資、消費和出口等經濟活動的放緩。這些經濟活動的放緩直接導致企業運行環境收縮。2014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增長6.5%。這是自2010年20.5%增長回落后,“個位數”增長的延續。目前,工業增加值增長初步啟穩于6%-7%之間。工業企業利潤增長16.3%。這是2010年該指標開始下降后,首度前三個季度增長都重回“兩位數”增長區間。同期,工業出廠價格和購進價格指標分別同比下降0.9%、0.7%。這兩個指標自2012年中期以后一直是負增長,目前跌幅有收窄跡象。總之,“新常態”下,反映企業運行環境的GDP、增加值、工業利潤、PPI等指標也呈現新動向,顯示企業運行環境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目前看,以“新常態”為代表的企業新運行環境將較長時期延續下去。

2.“新常態”下,企業運行的舊格局。在“新常態”下,由于企業目前的運行方式是過去十余年的增長模式下形成的,其運行仍然是舊格局的特點。以下以北京轄區上市企業為樣本,對這個格局進行考察。轄區上市企業涵蓋金融、房地產、高科技、制造、商服等多個行業,其中即有大型央企、地方國企、也有小型民企。他們是所在領域的精英,在行業、地方乃至全國有很高的代表性和影響力。在企業收入及盈利結構方面,2014年前三季度,轄區上市企業219家,全部收入6.5萬億元、利潤0.8萬億元。收入構成上,排前7的分別是采掘業1.8萬億元、銀行業1.3萬億元、房地產1.3萬億元、制造業0.4萬億元、電熱力0.1萬億元、商業0.1萬億元、信息技術業254.9億元。利潤構成上,排前7的分別是銀行業0.6萬億元、采掘業0.1萬億元、房地產357.3億元、電熱力136.4億元、制造業134.1億元、信息技術24.9億元、商業17.7億元。綜合可見,銀行、采掘、地產三個行業收入、利潤排前三位,占全部企業的80%以上。在收入及盈利的變化方面,從201 1年以來這些企業運行數據可以看到:在收入方面,轄區上市企業收入增速在經歷一段增長后開始下滑,2014年又呈現逐步回升。但是從中位數看到,這種回升主要個別大型企業拉升的結果,一半企業的收入增長仍然下滑或在低位徘徊。在利潤方面,2014年轄區企業盈利增速并沒有隨收入回升而上升,整體增速仍在小幅下滑。目前相當多企業處于微利狀態,運行仍然艱難。在盈利能力方面,企業毛利率初步啟穩,并有小幅回升預示企業盈利狀況有所改善。但是這種改善似乎主要與原材料價格回落因素有關,在尚有諸多不確定因素下,這種改善能持續多久尚難有定論。此外,其他一些企業指標,如存貨、應收賬款、財務費用等也都在高位,給企業運行帶來很大壓力。

二、企業布局及運行舊格局的幾個特點

1.周期性與非周期性企業。經濟發展模式和地區資源稟賦造就地區產業結構特點。在北京市轄區上市企業中,周期性產業、高科技產業是兩個主要群體。在經濟增長“新常態”下,不同群體、不同行業的企業顯現不同運行軌跡和效果。在以房地產業、銀行為代表的周期性企業方面,我國經濟自2010年進入“個位數”增長后,轄區上市周期性企業的運行態勢也發生相應變化。最突出的現象是,隨著經濟增速回落,以前難得一見的企業收入下降、盈利下滑的現象不斷暴露。在一些周期性行業,企業虧損已不再是個別現象。先有煤炭行業企業、后是鋼鐵行業企業,再后來有水泥建材企業等。2014年以來,以前享受增長紅利最多、持續時間最長的房地產、銀行業企業也開始感到涼意。鑒于這兩個行業在整個經濟中的極高權重,這種態勢的延續是值得警惕的。在高科技產業為代表的非周期性企業方面,2014年以來,如果說周期性行業企業的運行軌跡較為一致和清晰,那么大量作為未來轉型之星的非周期行業企業的運行軌跡則非常復雜。數據顯示,信息服務業企業的盈利變化最為劇烈且持續,從2011年100%的增長到2014年下降50%,目前這一態勢仍在延續。形成這種局面的一個重要因素是,這個行業的許多企業的服務對象或盈利來源以政府、大型國企或城市、基本建設為主,盈利方式也多以傳統技術的傳統發展模式為主,所以這些企業的盈利狀況與現實經濟運行狀況有很高的相關度。

2.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現有體制造就兩個經營主體群,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還造就兩個活動領域一國企主導的領域和國企與民企混合經營的領域。從北京轄區上市企業運行格局看,國企主導的領域是國企集中分布的銀行、采掘、房地產、商業等行業;國企與民企混合經營的領域是信息技術業、制造業,尤其是電子、醫藥、設備制造等行業。可見,國企與民企的分布涇渭分明。國企集中分布的行業有高周期、高壟斷、高盈利的特點;民企與國企混合經營的領域則有競爭程度高、利潤平均化高的特點。從我國體制及市場特色看,影響企業運行軌跡和效果,除了周期性因素外,另一個重要因素是企業背景(所有制)。在外部經濟波動或轉弱情況下,這一因素的作用尤其重要。在國企主導領域,諸行業的企業的運行軌跡和績效對國家政策、投資活動乃至改革走向高度依賴。隨著大規模投資活動退出,企業盈利增速下滑,相關行業增長出現相應下滑。這些行業盈利增長下滑,反過來進一步收縮企業盈利空間。在國企與民企混合競爭領域,“新常態”下,這些行業內民企、國企的運行有什么不同很令人關注。在信息服務業,2011-2014年期間,行業整體盈利增速呈下滑態勢。2013年之前,民企和國企增速變化方向一致,民企略好于國企。隨著外部經濟疲弱加劇,民企率先反應,盈利增長下滑更明顯和更持續。比較而言,國企的反應則相對遲緩。2013年下半年以后,民企、國企盈利增速趨于一致,出現盈利同步下滑且逐步加快的態勢。在制造業,2011-2014年期間,全行業盈利增速多數時間在負值區間波動。2014年以來行業盈利增長逐步回升至正增長區間。該行業內,民企與國企的運行軌跡有較大不同。2011年以后,民企從之前較高的盈利增長區間逐步下滑,進入負增長區間并短暫停留,2014年盈利重新返回正增長區間。2011年之后,國企盈利增長較長時間保持低迷狀態,一度處于嚴重虧損狀態;2014年局面有所改觀,只是這種態勢的持續性尚待觀察。由此可見,在上述行業內,民企、國企的運行軌跡不同。

三、舊格局如何適應“新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