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讀帶教與中學語文詩歌教學研究

時間:2022-07-17 02:55:42

導語:以讀帶教與中學語文詩歌教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以讀帶教與中學語文詩歌教學研究

摘要:詩歌是中學語文中重要的課文體例,然而在實際教學中,詩歌教學的實際情況并不理想———或讀得少,不會讀,或讀得僵硬,讀得淺薄。為解決這些問題,本文從反復誦讀,聯系生活,多篇連讀三個方面提出“以讀帶教”詩歌教學策略,并對詩歌教學思路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

關鍵詞:以讀帶教;中學語文;詩歌教學

詩是作家和民族心靈的呈現,是靈動的又是厚重的。讀詩、品詩對學生心靈的啟蒙具有重要意義。因此,詩作是中學語文教學不可或缺的內容,應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心所在,對詩歌教學的探討對中學語文教學具有重要意義。

一、中學語文詩歌教學存在問題

語文就是對語言文字的應用學習,任何人拿到一篇文本的首要行動便是要去讀一讀。對文本的反復誦讀就是將語言素材進行內化吸收的過程,在這個基礎上,才能真真學有所獲。不同于散文和小說文體,詩歌篇幅短小,文字語意具有跳躍性,尤其是現代詩歌,其詩歌形式就是自身內容的一部分,因此詩歌教學中“讀”是不可或缺的教學環節和學習過程。然而,從多項調查和課堂反應來看,很多中學生并不喜歡詩歌,尤其是對現代詩歌的學習,他們表示讀不懂,沒興趣,距離自己的生活太遠,認為學習詩歌的意義不大。這些現實情況迫切需要我們反思一下詩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1.讀得少,不會讀。長久以來,朗讀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師教學素養中的薄弱項,同時也是教學中容易被忽略的環節。在朗讀詩歌時,教師首先提出的要求就是讀準字音、學習字詞,在教師的反復強調下朗讀教學似乎形成一種教學定式,學生很容易倦怠詩歌學習。詩歌教學就是讀一讀,分析一下內容,總結出詩人情感和詩歌主旨,形成了固定僵化的教學形式。莫說學生,就是教師也講得索然無味,如此一來,詩歌可能遠不及小說散文來得精彩生動,深入人心。而日常的詩歌教學中,詩歌閱讀或者說朗讀形式也是單調匱乏的,常見的就是教師范讀,錄音范讀,學生齊讀,實在難以激發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在這樣日復一日的常規教學中,很少有教師考慮這樣的“讀”有沒有訓練性,能不能感染人,使得朗讀教學一度成為“為了朗讀而朗讀”的無效教學。一堂課下來,學生能完整讀過詩歌的次數保持在三次左右,且基本屬于機械性地閱讀文本內容。他們只會聽讀,自己朗讀,與老師一起一句句分析地讀,完全不知閱讀詩歌的方法,也不懂詩歌內容到底是什么,感受不到詩歌的美,理解詩人表達的情感更是無稽之談。因此,可以說,詩歌閱讀教學存在的一個典型問題就是學生讀得少,不會讀。2.讀得僵硬,讀中缺少情感。學生對詩歌讀得次數少,不會閱讀的方法呈現的是詩歌教學表面上的問題,而更深層次的問題是學生無法從朗讀中得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慣常的詩歌教學就是逐句分析,所聽到的就是諸如“這首詩的主題是什么”“詩人抒發了什么感情”等等僵硬的套路問題。詩歌閱讀除了讀思想,讀情感,還可以讀情緒,讀語言本身。在長期的詩歌教學中所忽視的一個根本問題就是,學習是要讓學生自己體會或者學會某些東西,不是粗暴地灌輸某些事物的價值所在,以習得作品本身存在價值為目的的語文教學或可稱為無意義教學,閱讀不應該以信息量的獲取為標準。接受美學理論認為,作品是讀者與作者共同完成的。任何文本成為作品之時,它就具有了多重性意蘊。詩歌是詩人瞬間情緒的爆發,如果學生不親自去閱讀,無法在作品的字里行間中對情義或啟迪得出自己的獨特感受,詩歌學習將變得枯燥又無效。與其問“作者怎么想的”,不如多問幾個“你是如何理解的”這樣的主觀性問題,更好地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盡量切近他們的生活經驗,讓他們能夠參與到課堂中來。

二、“以讀帶教”詩歌教學策略

古人言:“詩無達詁”,意為詩歌的意蘊解釋是無限的。詩歌是詩人在某一時的現實關照中留下的語段,對世界規律的揭示實際上是隨時間變換不停地流動的,具有情感情緒性、想象性、象征性、超現實性,故雋永而深刻。因此,詩歌的閱讀不應把重點放在純粹理性和思想性的解讀上,而應尊重詩歌特質,去閱讀“體會”,而不是“解釋”詩歌。1.多種方式地反復誦讀。詩是理性與感性交織的藝術。我們在學習詩歌時,可以結合詩歌內容創設多種意境進行多種方式地誦讀,通過語言的直覺感受能力和邏輯識別能力辨別詩人所表達的感情。在一堂余映潮老師的《假如生活欺騙了我》詩歌教學課上,就有多個朗讀環節的設計,具體包括不作任何要求地自由朗讀,注意音調的朗誦,插入寫作背景地代入情景讀,根據詩歌內容設計的內心獨白式讀以及要求要背出作者和詩歌內容并說出朗誦者的自由背讀。整堂課都充斥著學生或高或低,或輕緩或沉穩的朗讀聲,而教師只在環節中間提出要求,給出提示,做出引導,學生是這堂課的主人,他們朗讀,他們感受。課堂結束時學生已非常熟悉這首詩,并能根據自己的多次誦讀的感受說出對這首詩的理解。因此,要想使學生有興趣讀詩,讀得有意義,教師一定要深入理解文本內容,結合內容琢磨設計適宜的詩歌朗讀方法,幫助學生打開內在感受,沉浸到詩歌情境中,讀出自己的感受,理解詩意。2.聯系生活經驗。藝術來源于生活,意蘊豐富的詩歌也同樣是依托作者的現實生活進行創作的。想要了解詩歌,就必須試著“感同身受”,也就是拿出自己在生活和閱讀中積累到的情感經驗,與詩歌中的情感經驗進行鏈接,從而產生共鳴,理解詩歌意蘊。比如韓愈的“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寫的是早春時節,春雨過后,詩人在街邊偶然發現綠意,走近卻稀疏泛黃的景象。平淡之中難抑作者對春天到來的驚喜之意。聯系自己過往的生活經歷,在春雨過后的某日清晨,空氣里泛著雨后的泥土氣息,墻角的嫩草被春雨滋潤后綠得鮮艷可愛。春天就在這株小草上,而寒冷已經過去,馬上就是春暖花開季節的時候了,這種心情體驗或許就和千年前的詩人不謀而合了。其實詩人說的是什么并不十分重要,關鍵是我們能從詩句中讀出什么,這需要語言能力、感悟能力,即感情體驗、審美體驗。喚起學生這種體驗的最佳辦法就是引導學生去聯系自己的實際生活,貼近詩歌情景或語境,讓學生與詩歌親近起來,調動自己的情感體驗,讀出詩人感受,捕捉詩歌里的驚艷瞬間。3.多篇連讀。千萬人在世間就會有千萬種不同的生活經歷。我們能夠增加人生厚度和深度的最佳途徑就是去閱讀,去見識多樣的生活面貌。這對我們的詩歌教學啟示就是在學生對教材中的選文充分感受的基礎上,進一步跳出課文的局限,以課文為點,發散開去,形成以點帶面的作品涉獵,即“聯讀”。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與教材中相關的詩歌閱讀材料,引導學生與課文進行比較閱讀,以獲得更多角度更豐厚的情感體驗。這一做法不僅使課堂教學的內容更加豐厚,形式上也會顯得別開生面,更加吸引學生注意力,可以把教材中的一首詩變得更長,更深,更美。這一方式的“以讀帶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破解詩歌教學中“淺教生硬”的困窘局面。總之,讀詩應該是快樂和輕松的事,而且帶有濃厚的個性色彩,應讓學生從詩中讀出自己的人生體驗,獲得情感升華。教師一味地做全方位解讀,會使詩歌失去原味,詩歌課堂將會變得索然無味,因此,語文教師要身體力行地提倡讀詩,并營造氛圍,可以在日常教學中多引用詩歌,讓學生知道詩是美的,是讓人向往的。

三、“以讀帶教”詩歌教學思考

誠然,“以讀帶教”是詩歌教學的一項重要且有效的方法。但是,在實際教學中,要多多思量詩歌的題材,難易度以及學生經驗和思維水平后才可以確定“以讀帶教”的詩歌閱讀教學方法是否切合實際。如果詩歌過于晦澀,語句難通,那么學生讀再多遍也很難從字面上讀出深層次的意味,這就要求教師能夠合理地把握適用度和引導度,對于背景和詩歌語言等都要有所考慮。總之,“以讀帶教”只是詩歌的一種閱讀教學方法,它不一定適用于所有詩歌或者說不可生搬套,而要靈活應用。另外,“以讀帶教”將課堂時間和主體更多地放在了學生身上,學生閱讀,學生感受,學生發表,所以,在點評環節也對教師提出了要求。教師應該做有效點評,對學生的發言做到內容、表達和主旨上的深華,而不能僅僅停留在簡單的好與壞,對與錯的評價。高效的,富含啟發意義和哲理性質的精妙評價需要教師多讀書,多精練語言和多思考,每一堂語文課都是對學生智、美、德的教化,所以教師也要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和能力。

參考文獻:

[1]陳敏.以余映潮的《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為課例反思詩歌教學[J].教育觀察,2019(41):94-95.

[2]陳妍,任強.試論余映潮高效課堂教學理念———以《假如生活欺騙了你》課堂教學為例[J].惠州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05):98-101.

[3]詩歌“場”里學詩歌———以余映潮《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教學為例[J].語文建設,2013(07):19-21.

[4]潘家明.回歸詩性的閱讀———兼論中學語文詩歌教學[J].教育教學研究,2010(03):112-114.

[5]陳家堯.詩歌教學教什么———關于四十年詩歌教學內容研究的思考[J].中學語文教學,2019(02):19-22.

作者:韓曉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