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學校推薦信范文
時間:2023-04-03 02:41:4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自主招生學校推薦信,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您好!
作為一名校長,能夠看到自己心愛的學生走進世界知名大學去深造,這是我人生中最大的愿望,我想,也許沒有再比這更讓人快樂的事了。正是出于這種美好的愿望,同時,也是更重要的,為了能讓一個十分優秀的、將來真正能夠有所作為的學生獲得一個發展自己、成就事業的最好的機會,我很高興也很榮幸地向您推薦我校優秀學生XX同學。
XX在我校讀高二和高三,是我校幾年來為數不多的優秀的學生之一。我如是評價XX同學,一點也不夸張,她所具備的多元化的素質和能力、超群不凡的學業成績和所獲得的眾多獎項,令人敬佩和贊賞,這正是我向您推薦她的最直接的理由。
我第一次聽到她的名字,是在學校新年晚會上,當時她擔任主持人,她灑脫的主持風格給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后來在老師們和學生的口中,提起她名字的次數逐漸多了起來,在學校舉行的各種活動中都能看到她的身影,使我能夠關注她、認識她、了解她、培養她,臨近畢業時,她已經成了校園里的“名人”了。
作為轉校生,XX同學與眾不同,她能以自己善于理解、善于包容和樂于助人的獨特方式,以最快的速度適應新的環境,在最短的時間內拉近同學之間和師生之間的距離,最先與大家打成一片,樹立起自己的良好形象。
XX同學是一個有著濃厚的參與意識、較強的組織能力和協作精神的學生,參與校廣播站的工作,她標準的普通話和清新的嗓音給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加入校鋼琴社,校園里回落著她悠揚的琴聲;主持多種文藝晚會,美好的形象令人難以忘懷;發起和組織藝術節演講和合唱比賽活動,表現出較強的參與意識和組織能力;參與英語辯論賽,彰顯了她堅實的英語功底和出色的論辯口才。
盡管XX同學在各種集體活動中付出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她的學業成績,她勤奮好學,勇于拼搏,各門功課成績優秀,均衡穩定,成績在班里穩居第一名,她在年級也遙遙領先。她以其特有的英語天賦,參加了XX市英語大賽,榮獲二等獎。
這就是XX同學,一個極具才華和無限發展前途的女孩兒。
此時此刻,我謹以一個中學校長的身份和一顆對學生的無限關愛之心,向您鄭重推薦我校學生XX,倘能如愿,相信她一定不會辜負您的期望,謝謝!
篇2
【關鍵詞】高考制度;高考;改革
一、國外高考制度改革的三大趨勢
(一)統一考試和該校自主招生相結合
綜觀整個世界特別是發達國家的大學入學考試,基本上都是統一考試與高校自主招生相結合的模式。
美國的教育由各州和地方負責,雖然沒有由國家組織的全國統一大學入學考試,但還是有被美國絕大多數大學認可并要求學生參加的、相對統一的大學入學考試,只是它們是由社會上的考試服務機構負責編制試題和組織。這類標準化大學入學考試主要有以下兩種:(1)學術評估測驗(SAT)。SAT 是一種學術適應性測驗,主要考查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學習能力。人們常講的美國高考主要指SAT。(2)美國高校測驗(ACT)。此測驗的主要目的是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此測驗的地位與學術評估測驗的地位差不多。美國沒有統一的招生機構,高校招生享有高度自,招生的標準、規模及運作完全是由各校招生委員會自主制定,錄取工作由大學自己做主。
日本的高考模式為兩次考試:第一次為全國統一入學考試(全國共同學力第一次考試);第二次為各大學的自主招生考試。韓國的高考主要指引進美國SAT 而設立的大學修學能力考試和各大學的單獨考試。
英國小學6年,初中4年,高中2年。1984年英國政府規定,中學生初中畢業后要參加GCSE 考試,即中等教育普通證書考試,從而在英國歷史上首次實現了全國統一的中學會考標準。通過GCSE 考試后,標志著中學教育的結束。而希望繼續進大學深造的學生,繼續在高中學習兩年,參加普通教育證書高級考試,簡稱A-LEVEL。它相當于中國的高考,只有在A-LEVEL 考試中取得優異成績的學生,才能被一流大學錄取。但錄取標準的確定等權力仍掌握在高校手中,高校充分享有錄取新生的自。
(二)考試內容、方法綜合化和考查過程化
在實踐中,人們對考試有了更深刻全面的認識和總結,任何一次和單一的考試內容、形式和方法都無法完整科學的評價一個學生,因此人們綜合多方面的考試內容和方法以全面考查。如英、法、德、日等國的考試科目除了統一的必考科目外,考生和大學的自選考試科目也很多;考試形式除筆試外,也增加了小論文、面試、口試、實驗等方式;考試內容也是將知識和能力的考查都結合起來。
為了改變“一考定終身”,對學生的考查表現出由結果性評價向過程性評價的轉變。許多國家把中學學習成績和畢業會考成績作為招生的重要參考依據。如韓國1980年以后,高校錄取就要參照中學成績,并規定高中成績在總成績中的比例不能低于20%;德國大學入學考查中,高中學習成績占了總成績的三分之二。
(三)錄取標準科學化
絕大多數國家都不再以一次高考成績作為大學錄取的唯一標準,而是綜合大學入學考試成績、中學平時成績和社會實踐等方面全面考查,引導學生更加關注綜合素質的培養。如德國大學入學資格的獲得,高中成績占總成績的2/3,而高考成績只占1/3。在美國,大學錄取新生的依據是綜合考評學生的入學考試成績、高中平時成績、社會服務活動表現以及學校推薦信等。就像哈佛招生院長在給潛在的申請者來信時寫道:“學業表現包括高中的成績、SAT 或ACT 的考分,對錄取委員會來說非常重要。然而,其他因素諸如個人的特長、參與社區的活動、課外活動也很重要。錄取委員會會細致地閱讀推薦信和作文。在錄取過程中,我們尋找的是各方面都優秀的學生,從而確保每年的新生都是充滿活力的團體。”澳大利亞首都區大學錄取標準是以高中兩年的綜合成績加上一次地區的“全澳等級考試”成績來綜合評定學生的大學錄取分。
各國高考都力避“分數至上主義”的弊端,通過改革,采取多種方式選拔學生。如韓國目前大學新生錄取的途徑有:通過大學修學能力考試和各大學舉行的自主測試錄取,占60%多;通過“特別選考”進入大學的特長生,占35%左右;被大學提前錄取的學生,占5%左右。
二、對我國高考制度改革的幾點啟示
(一)擴大高校自主招生權限,允許考生自主申請高校
國外的經驗表明,大多數的高校尤其是高水平大學都進行自主招生,以此來選擇適合教育培養的學生,保證培養質量和特色;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條件,申請就讀適合的高校。這有助于學生全方位的發展,也有助于高校體現辦學理念和辦學水平。由于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經達到20%,高校數量眾多,競爭激烈,對自身的聲譽也更加珍惜,因此,高校自主招生不會帶來不公正,相反,更加透明、公開、民主的自主招生將促進高校自律,有助于遏制腐敗。
(二)改革傳統高考制度下的人才評價模式
變革評價形式。應在知識測試的基礎上,增加口試、面試、實驗測試等評價形式,以利于不同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的學生充分發揮;同時,改革僵化的總分評價模式,對在某個科目、某項能力上有特長的學生實施客觀的評價;還要在一年中舉辦多次考試,讓學生選擇其中最為滿意的一次成績,改變“一考定終身”的模式。
增加評價內容。除了對學生的知識水平進行評價,還要選擇恰當形式對其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實踐能力、思想道德素養等多方面進行科學評價;錄取過程中,可以把學生的論文、作品、實踐報告、學校評語等多項內容納入考查內容。
延伸評價過程。不僅要對學生在高考中的成績進行評價,還要對考生整個或較長階段學習生涯進行科學的判斷和把握,注重學生的發展和變化,會考的成績、高中歷年的成績單等應納入考查范圍,以此保證評價的完整性。
【參考文獻】
[1]楊光富.美國高考制度的三大特色[J].中小學管理,2003,(5):55,56.
[2]劉學偉.法國高考制度改革簡介[J].教育與職業,2003,(11):56,60.
篇3
2009這一年,來自民間的、官方的、高校的,大大小小的涉及高考的改革方案絡繹不絕,各方都在為高考改革建言獻策。綜合比較不同版本的方案,改革的核心似乎都指向一點:改變一考定終身的傳統模式,實行多元化的人才選拔方式。
遺憾的是,這一年,盡管高考改革的熱度不斷升溫,來自不同方面的政策與聲音不斷涌現,但是依然延續過去的路數,并缺少亮點。
民間方案:
有理念,可操作性不強
民間對高考的議論從來就沒有停止過:有不滿意者,把現行的高考制度批得體無完膚,甚至強烈呼吁取消高考,取消教育部;也有不滿意卻認可現實者,認為按照中國現階段國情,高考制度是最公平的人才選拔方式。各方對高考改革的建議多,卻無整體方案。
2009年6月,繼2007年給出一個初步的高考改革方案后,21世紀教育研究院公布了一個更詳盡的民間版高考改革方案。這個民間方案有兩個宗旨,一要“以學生為本”,二要促進教育公平。
與其他民間高考改革建議不同,這套方案的設計者希望突出可操作性,但實際上,方案依然過于理想化:它希望打破現有的高考利益集團的平衡,而這個平衡卻不是教育部門一家可以決定的。
比如,民間方案明確提出降低英語分數的權重,提高對母語的要求。但它的執行難度相當大。一位曾經參加過某省自主命題的老師說,有一年,教育考試部門曾經有過降低英語權重的想法,并拿出方案討論,最后因反對聲音太大,以失敗而告終。究其原因,簡單得不能再簡單:靠英語吃飯的人太多了,誰愿意丟掉這個大飯碗呢?
多元化的人才選拔方式是這套方案的重心。方案提出,要實行多軌道、分層次的統一考試,將高考科目分為多種組合,包括普通文科、理科、工程技術類、生物醫學類等,每科考試內容區分不同難度,考生可根據自己的學習興趣與能力,選擇不同類別、層次的考試。研究型大學、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職、專科院校,可分別采用不同的考試科目。
方案忽略了一個客觀事實:人往高處走。無論是學生和家長都希望能進最好的學校學習,他們不會僅僅把自己定位在普通本科院校,或者說,把自己定位為工程技術類就不考理科或者生物醫學方向。他們都希望有更多的選擇。按照這個方案,學生的考試成本會大大增加。
方案也提出院校錄取方式的多元化,設計了“全國學業能力水平測試+高校自主招生”模式、“統一學科知識考試+集中錄取”模式、自主考試等不同模式。不同層次的院??刹扇〔煌匿浫∧J?放大了高校的選拔錄取權。
這個主意不算新。在2008年年底,浙江省提出自己的新課改高考方案中,就有類似的制度設計:對報考一本、二本和專科院校的學生,在三門主科相同的背景下,設置不同的附加科目的選擇方案。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張千帆帶著一個團隊,從憲法的角度去考慮大學招生制度。他認為,憲法第33條規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在廣義上國家的任何公權力機構不得對公民給予沒有正當理由的區別對待。但是現行的招生指標體系違反了憲法平等的原則。最簡單的事實是,各個高校在決定各省的生源比例時,都在為照顧本地考生提出一個可以接受的站得住的理由。
“中國各地的高校招生都陷入了不可自拔的‘囚徒困境’?!睆埱Хf。他認為,在普遍歧視、人人自危的現實環境下,任何放棄自我保護、實行地域平等的省市顯然都是“傻瓜”。無論是地方高校,還是部屬院校,除了沒有太多人關心的民辦大學之外,每一所高校的招生方案都是地方保護主義的翻本。時任中國政法大學校長的徐顯明曾經試圖改變這一狀況,并在2006年提出“中國政法大學不是北京的政法大學”這樣響亮的口號,建議根據各地人口的多少來配置高校在各地的生源數量,但是當年,中國政法大學在北京的招生數量也只是略有減少。
在張千帆看來,招生體制改革需要中央出手。這聽起來有些不“與時俱進”:就高考而言,中央逐漸放權給地方,自主命題的省份越來越多,高校自己確定每年的招生人數。中央所做的,主要是確定當年全國的招生人數并進行總量控制。
依然是民間高考方案的理想狀態:讓更有力的部門來打破已經形成的高考利益平衡。當高考已經集中了太多的關注,尤其是越來越多的政府部門在年終總結時,都把高考當作自己的一項政績的時候,一旦這種平衡要被打破,被損害的利益群體,比如說,減少北京、上海這些高教資源集中的城市的招生名額,當地如何安撫利益受損的本地考生?
官方方案:保守地前行
2004年,廣東、海南、山東和寧夏四省區率先開始高考新課改實驗。2007年,四省區執行了新課改后的高考改革方案,2009年底,北京、黑龍江、吉林、陜西、湖南也相繼公布自己的方案,至此,全國有15個省市區公布了新課改后的高考改革方案。
縱觀這些實行新課改省份的高考改革方案,其宗旨與民間改革方案基本一致:改變一考定終身,實行多元化的人才選拔方式。
2007年,廣東、海南等4個省區的高考改革方案基本奠定了以后改革方案的基礎。在這一年,從科目設計而言,寧夏的科目設置是“3+小綜合”,山東是“3+X+1”,海南是“3+3+基礎會考”;寧夏、廣東和海南都把綜合素質評價列入參考行列。海南則規定,基礎會考的成績有10%計入總分。
這個基礎會考,在以后各省市區的方案中基本都被稱為學業水平測試。在2008年江蘇的方案中,學業水平測試均按等級劃分,分ABCD 4個等級。4門必修科目必須達到C級以上才能參加高考,兩門選修科目必須達到B級以上才能報考本科。
這套方案在江蘇引起軒然大波。據媒體報道,從江蘇省來說,2008年參加高考人數為50.8萬人,一本招生人數4.1萬名,二本6萬多人。全省達到二本要求的2B資格考生共有183594人,占總考生人數的36%,也就是說,64%的考生因為在選測科目中失利,直接被攔在了二本之外。
在進入錄取階段,新方案就遇到了麻煩。錄取進行到一半時,江蘇省教育廳緊急修改錄取方案,規定1A、1C的考生只要進入投檔線就可以投檔,只要總分達到了學校最低錄取線,學校必須無條件錄取。為了解決一部分A、C型考生,教育部緊急追加了近5000個錄取名額,才解決了改革帶來的問題。
隨后,實行新課改的各地在制定高考改革方案時,都吸取了江蘇的教訓,對學業水平測試的成績進行不同的規定,一般都是分級以后,達到一定級別就可以報考相應的高校,而不是像江蘇那樣復雜的計算。
各地在小心翼翼地進行著高考改革的創新:2008年,福建在提出下一年的改革方案時,把省屬“211高校”也納入自主招生的試點范圍。高職高專則也在學業水平測試的基礎上進行自主招生。這一年浙江的方案則把一本、二本和專科的錄取標準進行區分,除了語文、數學和外語3門主課及綜合素質評價都是一樣的之外,一本和二本都要求考文綜或理綜,??苿t是技術類,一本還增加了一個自選科目。
縱觀2009年五省市新公布的方案,基本是前三年10省市區方案經驗的累積和延續,并無創新之處――所有的科目設置都是一種類型:“3+文綜或理綜+學業水平測試+綜合素質評價”。而最能體現多元化評價方式改革的綜合素質評價部分,各省基本都采用了相同的做法:不記分,供高校錄取時參考。
黑龍江省對重點高校有放權,允許他們在高考基礎上,以綜合素質評價和高校的自主考試做參考,自主招生的學??勺孕幸幎▽W業水平測試和綜合素質評價的等級。陜西的做法是高校可以對學業水平測試和綜合素質評價有自己的要求,但是在招生中必須說明。黑龍江、北京和湖南則都對高職招生進行改革。湖南效仿福建的做法,把自主招生的范圍,從部屬高校擴展到省屬“211高校”。此外,湖南今年實行平行志愿。
有人評價,高考改革并沒有邁出實質性步伐。上述改革的所謂“三位一體”錄取,仍是將原來的高考科目拆分與重組,但集中錄取制并沒有變,學生與高中仍以分數為最高奮斗目標。
高校方案:基本與農村考生無關
高校能在高考改革中有作為的余地不大。實際上,現在對高考改革有發言權的,主要還是76所擁有自主招生特權的一本院校。2010年,這個數字增加到80所,教育部又新增了云南大學、廣西大學、貴州大學和蘇州大學4所大學的特權。
這個“特權”涉及的群體不大,按照規定,自主招生的比例不應該超過高校每年本科招生人數的5%。這個改革如同官方和民間的改革方案一樣,也是在給多元化人才選拔模式探路。
2009年年底,這個探索到了白熱化的階段:擁有自主招生權的高校各出奇招延攬人才,名校對尖子學生的爭奪提前開始了。
其中最吸引人眼球的就是北京大學推出的“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北大的校長推薦制每到一個階段,都會引來輿論的關注,公眾要看看這個實名推薦到底推薦了什么人?名單結果出來后,引來一聲嘆息:中學校長們小心翼翼,學習成績依然是最重要的衡量標桿,最后仍然以推優為主。
有統計說,隨著自主招生高校不斷增多,自主招生名額在各高校招生計劃中所占比例也越來越大。通過自主招生考試跨入大學門檻的考生也在6年間翻了6番。
全國有近2000所高校。自主招生所占的名額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但是這個制度從執行之初,傾向性就很明顯:這個政策基本與農村學校無緣,與農村考生無緣。
從2003年教育部決定在22所高校開展自主招生試點開始,各個高校謹慎地選擇參與自主招生的中學。最保險的,當然莫過于直接選擇那些一直是生源大戶的高中,而這些中學在各地基本都是城市的重點中學。當年,中國政法大學要求,選拔對象必須出自省級以上重點中學。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把范圍縮得更小,指定了若干所中學。實際上,為了慎重起見,當年幾乎所有的試點高校在生源上都是一種選擇――由指定的重點高中推薦。
2006年這種推薦到達“極致”:復旦大學的舉動被稱為創高校自主招生的“破冰之旅”,符合條件的上海學生可以自行報名,只要通過專家組的面試,就可以成為復旦的學生,盡管他們必須參加高考,但是成績對他們的錄取沒有影響。
這一年的結果是,復旦大學錄取的298名學生絕大多數來自上海各重點高中,來自普通高中的學生所占比例很低。而同樣進行自主招生的上海交通大學錄取的300名幸運兒中,無一人不是重點高中學生。
為了彰顯公平,很多學校都紛紛表示,中學生還可以選擇自我推薦或者老師推薦的途徑。問題是,這個看似公平的政策對農村學生卻毫無意義:這套在城市里尚顯時髦的推薦制,農村地區如何學得來呢?就算老師推薦,重點高校會認可一所農村普通中學沒有名氣的老師的推薦信嗎?自主招生也是要算經濟成本的。在推薦信之外,入選的學生還要到各地去參加各種形式的考試,要準備路費、食宿費。對農村學生而言,這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一位資深教育記者感慨:這是城市化過程中必須付出的成本。
幾位在教育界工作多年的資深人士表示:2009年高考方案這么多,卻讓人失望,大家不過是在重復過去的老話題。他們希望《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盡快出臺,能從國家層面給高考改革更多的制度支持,早日讓有才者通過各種渠道彰顯才能,讓高考不再成為百姓的負擔。
評論
高考改革為何總走回頭路
新年前夕,2010年廣東高考報名工作結束。盡管還未舉行,但這次高考注定要在高考史上留下一筆:2010年,廣東將實行新的高考方案。實行了11年的X科考試,退出了歷史舞臺。
除了廣東的師生,很少有人會注意到這一變化,更無從知曉這意味著什么。但只要翻翻32年來的改革歷程,就會明白,廣東這次調整高考科目,實質上是宣告了被教育界寄予厚望的“3+X”科目設置改革的終結,高考基本上又回到了文理科各考6門的“大文大理”時代。
當然,教育部門不會作出這樣的宣告,甚至還會否認這一結論,稱現在的高考還是“3+X”模式?,F在各地普遍實行的“3+文科綜合/理科綜合”的高考模式的確還掛著“3+X”的外衣,但其實質早已背離了“3+X”科目設置改革的宗旨。
1999年2月,教育部推出“3+X”高考科目設置改革方案,當年先在廣東試行,之后試點范圍逐步擴大,2002年起在全國普遍實行。本著“有助于高等學校選拔人才、有助于中學實施素質教育、有助于高等學校擴大辦學自”三項原則而推進的這項改革,最大的亮點就是“X”科目。在教育部下發的《關于進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學校招生考試制度改革的意見》中這樣解釋“X”科目:“X”指由高等學校根據本校層次、特點的要求,從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6個科目或綜合科目中自行確定一門或幾門考試科目;考生根據自己所報的高等學校志愿,參加高等學校(專業)所確定科目的考試。
有人評價,這個方案的最大特點是開放性,高校和學生都可以自由選擇考試科目。但在實踐過程中,大部分省份都選擇了“3+文科綜合/理科綜合”模式,所謂綜合,不過只是3門課程的拼盤而已。
只有廣東和河南采用過改革設計者最推崇的“3+大綜合+1”的方案,但河南只實行了3年便改為“3+文科綜合/理科綜合”模式。據媒體當時的報道說,雖然教育部門和教師都認為“大綜合”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避免學生偏科,但客觀上加重了學生負擔,9門課程都要考,各科老師都想方設法擠占學生的時間。
此后,改革先鋒廣東一直孤獨地扛著“3+X”的大旗,但2007年,該省也最終放棄了“大綜合”,改為“文科基礎或理科基礎”,隨著2009年高考的結束,在一片批評聲中,被認為最能突出個性的“X”科走到了終點。
現在35歲以上參加過高考的人可能都還記得當年的高考科目,文科考6門,理科考7門,除了文理科都必考的數學、語文、外語和政治外,文科還要考歷史和地理,理科要考物理、化學和生物。這一模式從1977年恢復高考一直沿用到1992年。如今的“3+文科綜合/理科綜合”和這一模式貌似不同,但對于考生而言并無太大區別,文科綜合是歷史、地理和政治共用一份試卷,理科綜合是物理、化學和生物共用一份試卷。
至此,我們是不是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高考科目改來改去,又回到了老路上。
其實,32年來,高考改革沒少走這樣的回頭路。2007年,在紀念30周年的時候,眾多媒體和一些研究者曾經對此做過梳理。
比如,肩負著“打破一考定終身”使命的春季高考,2000年開始在北京和安徽試點時,曾經備受關注和期待,可走過10個年頭之后,春季高考已經無聲無息。當年參與試點的省份,只有上海還在堅守。前不久,上海媒體報道說,2010年上海春季高考招生計劃數為580名,比2009年又減少了三分之一左右,再創新低。而2009年春季高考,考生實際報到率只有 22.22%。
標準分制度,也是在廣東率先實行。在當時的國家教委極力推廣下,全國有不少省份也逐漸采用了這一制度。但由于換算復雜,家長和考生意見較大,這些省份又陸續改回了原始分。2007年,先行者廣東也走了回頭路,改回原始分。目前,全國只有海南一省還在使用標準分制度。
高考英語增加聽力測試也是1999年發起的新一輪高考改革的重要內容,旨在引導中學英語教學重視聽說能力培養。廣東也是最先試點,2003年在全國普及,但因為聽力測試實施過程中事故頻出,所以2005年起出現了部分省區取消或淡化高考英語聽力的現象。
這種從終點又繞回原點的改革還有保送生制度、廣西的二次高考等。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劉海峰在回顧后的改革進程時曾總結道:和技術相關的改革,大部分比較容易取得成功,而制度性的改革往往歷經反復,走的是比較曲折的路。
俗話說,開弓沒有回頭箭,高考改革時不時要射出回頭箭,難免傷及自身。
江蘇被認為是高考改革最頻繁的省份之一,從該省考出來的江江和劉璐都戲稱自己是拿來做實驗的“小白鼠”,并認為高考套路的變化影響了自己的高考成績。
而處于高考這座獨木橋兩端的中學和大學對于高考改革也是怨聲載道。譬如,在“3+X”改革前,有段時間高考科目設置是“3+2”模式,文科不再考地理,理科不再考生物。在指揮棒的引導下,中學自然把地理生物打入冷宮,這兩門課程的任課教師只能賦閑。“3+X”實施后,很多中學一時間難覓教師,又急慌慌去師范院校對口專業找人。而生物在高考中的缺席則嚴重影響到大學生物系的招生和生命科學的持久發展,以至于1996年8月,71位中國科學院院士聯名呼吁務必重視生命科學,提出“必須立即恢復理科高考中生物學應有的地位”。
高考改革為何如此曲折反復?2007年,紀念恢復高考30周年的中青特刊曾經刊文分析說:掌握話語權的精英階層和由民間呼聲構成的大眾力量都在推動高考改革的試驗,但“‘呼聲’常常只代表某一個利益階層的愿望,它不太可能有完整的系統性考慮,在‘呼聲’推動下的改革,比較容易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式的,決策偶然,上馬倉促,轟轟烈烈推出,撐不了幾年,悄無聲息結束”。
2009年,要求改革高考的呼聲仍不絕于耳,各種版本的民間改革方案也紛紛出籠,據說,正在起草的《中長期國家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也在制定高考改革方案??磥?新一輪的高考改革又將啟程,在此,有必要提醒改革的設計者和決策者,好好總結歷史上的經驗和教訓,不要反復折騰。比如,現在全社會都在討論“高中是否應該取消文理分科”,事實上,在推行“3+大綜合+1”高考模式的時候,廣東和河南都取消了文理分科,但最終沒能成功。個中原因,社會大眾可以不探尋,但改革者必須深究。
篇4
一、綜合選拔制
美國是綜合選拔制的典型代表國家。
(一)美國的綜合選拔制
美國高等教育選拔標準是綜合性的,不單以統一入學考試的成績作為選擇標準,而是全面考慮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學生的群體性來確定是否錄取該學生。綜合選拔考察一般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實施:
1、大學統一入學考試成績。美國大學招生所參考的量化成績分為“學術性向測驗”和“美國大學測驗”。絕大多數高校都要求考生提交SAT或ACT成績單。學生要想考入名牌研究大學,必須具有很好的SAT或ACT成績,但這只是選拔時的一項參考指標。
2、中學成績。對美國學生來說,要想考入大學,必須注重整個中學的成績,時刻關注自己的學習過程和表現。大學對中學成績看重的是成績的走勢和年級或班級排名。
3、課外活動、社會志愿活動情況及其特殊才能。美國高校看重學生的綜合素質,包括:領導組織能力、社會活動能力和特殊才能等。
4、個人陳述材料及論文(或文章)。高校一般是通過學生的陳述材料、論文來考察其表達能力、思想水平和創造能力等,全面、客觀地了解考生的優缺點,為錄取提供參考依據。
5、推薦信。一流的大學都要求申請者提供至少兩封推薦信,由比較熟悉考生的教師或輔導員對學生進行準確評價,內容主要涉及思想道德、學習行為、實踐能力、興趣特長等方面。
6、面試。大多高校一般都提供面試的機會,高校通過面試來更加全面地了解、考察考生。
美國高校選拔學生既要求有較好的學習成績等智力因素,也要求具備較強的非智力素質;既考慮個人條件,也考慮班級乃至年級甚至學校整個集體的互補性。因此,就像很多著名高校所說:依靠一整套綜合選拔的制度,但沒有一個固定的錄取標準。
(二)特點
1、招生標準綜合化。美國高校入學考試本身已具有很強的綜合考察性,測驗的分數重要,但不是唯一的參考。高校將學生中學成績、教師的評價和校長推薦信、學生個人申請和面試表現、課外活動與社會活動、特殊才能,以及其他因素如地區性、國際性、種族、文化背景、家庭情況等加以綜合考慮,不同的學校有不同的側重。
2、招生方式多樣化。美國高校選拔是完全自主的,不同層次的高校有不同的招生方式,社區學院實行的是開放式入學方式,普通教學型大學是選擇性招生方式,綜合性研究型大學實行的是競爭性的招生方式。
3、招生對象國際化。隨著美國高等教育的普及發展,美國高校也越來越注重吸引國外留學生,競爭國際生源已成為高等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的主題。
4、招生考試科學化。美國統一考試是由非官方社會團體建立的非營利性機構承擔,他們注重教育測驗科學的研究,使考試更科學、更全面的反映考生實際。
二、證書制
實行證書制選拔方式的代表國家非英國莫屬。
(一)英國的證書制
英國是證書制典型的代表。英國沒有專門的全國性大學入學考試,學生入學主要依據中學階段的各種證書考試成績。各大學在錄取新生時,還要參考中學介紹學生全面情況的推薦書或鑒定書。有些名牌大學除要求考生參加高級水平普通教育證書考試外,學校還要單獨舉行入學考試,進行嚴格的挑選。
1、普通中等教育證書考試(GCSE)。英國的中學生在接受5年的中學教育后,要參加普通中等教育證書考試。然后,學生可以選擇工作或者上技術學校等,而那些希望繼續深造的學生可以進行兩年的免費學習。在這兩年中,學校提供給學生報考院校及報考專業所要求的相應課程。
2、高級水平普通教育證書考試(A-level)。該考試有近30個考試科目,采用單科結業的方式,學生可自愿選擇,一年舉行兩次。各校對學生所應達到的成績要求不盡相同,一般要求學生在高級水平的考試中有三門主科在及格以上水平。由于考生報考的科目不同,學校比較注重其已通過的考試課程與大學的專業是否對口。
3、考試機構。英國的考試是由校外考試機構承辦的,全國有8個考試委員會,這些機構是經政府批準的非盈利機構,它們所頒發的合格證書全國通用,成績也是等值的。
4、個人簡歷及推薦信。在申請大學的時候,除考生提供個人簡歷外,學校負責人也會給學生寫一封保密的推薦信,考生不允許看,以便大學了解學生在中學階段的學習情況、學習能力和興趣等。
(二)特點
1、中等教育實行雙軌分流制。英國的中學畢業考試分為兩次, 第一次在義務教育后進行普通中等教育證書考試,合格者可繼續學習,不合格者授予中等教育證書,離校就業。第二次考試在第六年級結束后,進行高級水平普通教育證書考試,考試合格者獲此證書,可申請進入高校學習。
2、高校招生進行嚴格篩選。中學畢業證書上記載有畢業考試分數、平時學業成績以及畢業時排名,持有證書只是具有入學資格,并不能保證有上大學的機會,尤其是名牌高校。還要進一步審查和考核,以面試等手段了解申請者對所報專業的學習能力和學生中學時各方面的表現。越是名牌大學,對學生的錄取標準就越高, 對證書上的成績要求也越高。
三、高考制
日本是高考制選拔制度體現突出的代表國家。
(一)日本的高考制
日本的高等教育體系由三部分組成:國立大學、公立大學、私立大學。國立和公立大學的選拔制度采用高考制度,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次統考的目的是考核學生在高中階段基本學習內容的掌握程度。由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命題委員會命題,并組織國立、公立大學第一次統考的全部工作??荚囘^關后,還將進行第二次考試。
第二次考試由各大學自行擬題,方式可任意選擇,主要考查考生對所報考學校和專業的特殊要求所應具備的能力。全國考試成績公布后,大學各自設定有資格參加本校第二次考試的最低分數線,考生可根據自己的分數決定報考哪幾個學校和哪幾個學科。學校組織的第二次考試還包括面試,面試在日本非常重要。各大學根據這兩次考試的成績,參考學生鑒定書、身體檢查表等擇優錄取。
日本的部分國立大學的某些專業,在招生名額中留出一定數量的推薦名額。收不收推薦學生是根據大學某些專業同高中之間的協議來確定的,有的大學特別歡迎對口高中的畢業生入學。
日本全國統一考試只限于國立大學和公立大學。有的私立大學以全國統一考試辦法選拔自己的新生,有些私立大學采用單獨考試、單獨招生的辦法招收新生。
(二)特點
1、入學考試中心網絡組織健全。國家設有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地方、國立和公立大學都設有相應的大學入學考試機構,在全國形成了考試組織網絡。
2、考試程序規范。每年大學入學考試都分兩個階段進行,各階段都有明確的目的和日程安排,一年兩次高考,減少了一考定終身可能產生的一些偶然性。。
3、考核內容注重綜合性。第一階段的全國統一考試側重于對考生高級中學基礎學歷的考核,第二階段側重考查必要的綜合能力,為對考生的錄取和入學后的培養提供綜合的考察。
篇5
最要感謝的自然是xx中學。學校對我,就像父母一樣。給了我很多機會,給了我在校團委和學生會工作的機會,給了我做校廣播站播音員的機會,給了我做經典誦讀活動和元旦文藝晚會的主持人的機會,給了我參加演講比賽的機會,也給了我去上海參觀世博會的機會。
感謝校長,記得在自主招生期間您在我的各種推薦材料上簽的字,記得在每一次月考和診斷性考試后您幫我認真的分析原因總結經驗,也記得您特地跑到雙桂堂幫我燒了一炷香祈求我高考好運,還記得您在填志愿時不厭其煩的為我分析和指導,各種銘記,各種感動。您是教育專家,這是經得起實踐檢驗的。不過固執的我仍然堅持自己對中國高考和應試教育的看法,雖然我無法抵抗和改變。
郭老師,感謝您三年來對我的各種照顧,信任的把各種重要的事情交給我去做,鍛煉了我的能力;感謝您在楊校長的辦公室不厭其煩的聽我闡述自己對世界的看法,對各種事情的理解感悟與困惑,整整兩節課。
李老師,感謝您對我的教育,表面嚴苛,卻透著慈父般的淡然。少抽點煙,少上點課,把清中的中流砥柱累垮了,王校情何以堪嘛。順便,老師還有多余的草稿紙嗎?要不然再發我點兒,清中牌兒草稿紙,確實好用,呵呵。
林老師,您不知道,您在我們眼中就是一特先進的中國人。面對自由和民主,您深切理解,高聲宣揚,碰壁而不悔;面對南海的局勢,您痛心疾首,慷慨陳詞;面對難題,您眉頭緊鎖,咦,這個問題很有走斬性的這個,這個不好整啊,這個
張老師,在我們剛接觸高中物理的時候,您在我們心里,跟神的形象沒有兩樣的,遇見什么難題一概秒殺,我們集體表示,壓力很大。對象、過程、模型、規律,等效的觀點加微元的思想。物理學的是一種思維方式。不知道以后當我面對各種糾結的物理難題的時候,這些東西還是否適用。還有一件事我不得不提及,那就是我在申請圓夢行動的資助時,您給我的無私幫助。
廖老師,您是我在高中見到的性格最為平和的老師,可能是因為家有高三孩子的緣故吧,您就特能理解高三學生的困苦和無助,說話也十分小心地不傷害到任何同學。感謝您對我的教育,您每一次都會萬分用心的批改我的作業,有時連我都不好意思不認真做,責任感之重,莫過于此。有時我會想,您是哪兒來的那么好的記憶力,記得一兩個月前的某一套試卷上出過同一類型的題,記得誰犯過相同的錯誤。直到現在,我仍覺得,理綜里的化學是我最有底氣的學科,題目多難都如此。您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謝謝。
易老師,一件短袖,一條短褲,一雙拖鞋,鏡片厚如酒瓶底,開口皆是故事,張嘴都成文章,人生常笑,萬事隨緣,平平淡淡,有滋有味地生活,勒個不叫瀟灑,撒子才叫瀟灑?易老師,最喜歡你吹牛皮了。教書教得不錯,但毫無疑問,吹牛皮的水平比教書的級別高得多。你說,高考是人生中一朵小小的浪花。你說,記得同學的去向,以后好翻院墻。你吹牛時,總是帶著一種曾今滄海的成熟和大氣,帶著一種登高遠眺的超然和豁達,聽你吹牛,就會覺得生活充滿光明,生命一片絢爛,感覺就是好。不過麻煩您老也注意一下,不要老記錯數據好不好,這樣很削弱吹牛的說服力的,我都找到十幾處了,淡定,淡定。
當然,還要感謝各位親愛的同學們,你們陪我走過了人生中最充實、最勞累、最迷茫、最黑暗、最快樂、最刻骨銘心的時光。還記得我們在元旦文藝晚會上表演的那個節目,當我站在一旁,看著你們在舞臺上,
歌唱著我們的青春,舞動著我們的青春,評說著我們的青春,盡情的揮灑著我們的青春,心中就有一種難以言說的欣喜和激動。你們說,我們的青春和花兒相比,誰更燦爛?
感 謝的人還有很多。那些假期里舍棄一部分休息時間,給我們補課的老師;自主招生期間幫我寫了一封長長地推薦信并打電話幫我聯系的老師,在考試期間幫我安排照應的楊興國校長、張青瓊老師、周毅老師;在主持方面給予我諸多指導的文傳江老師,帶我去參加演講比賽的張珊老師;在團委工作中給予我指導的王慶老師。還有那些未提及的但默默幫助過我的老師們,這里我一并謝過了,麻煩你們了。
篇6
十二寒暑忙做題,
只為名次往前移。
素質教育沒少喊,
獨木橋上行何急。
每一個高考季結束,家有考生的人們都體會了其中的酸甜苦辣??忌救烁槐卣f,參加一次高考,等于被扒掉幾層皮。過去曾說,中國的高考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那么多人瞄著這一條成才之道,路上不擠才怪。
所以,中國高考出現了許多怪現象:考試那幾天,車輛限行,工地晚間不得施工,考場周邊警備森嚴。大人們大氣不敢出,孩子們如驚弓之鳥。
我有一個美國朋友,有一年到中國來正趕上6月7號高考開始,看到學校門口從一大早就人頭攢動,行為異常,他不明白出了什么事。搞清楚中國正在高考后,才恍然大悟說,全中國集中一個時間干一件事兒,他已經見慣不怪了。
這個美國朋友說,中國高考和他們的上大學之路真的很不一樣。這一考定終生的背后,中國考生背負的心理壓力確實太大了。
西方高考,GPA很重要
每年高考,都會冒出一些黑馬。這些黑馬,平時學習成績一般,但由于高考那幾天發揮好,一下子躍上頭幾名,有可能就被名牌學校錄取。相反,也有一些平時學習成績很好的學生,高考那幾天突然生了病,或者自己狀態處于低潮,甚至家庭遇到變故。這些原因也會讓好學生的高考成績一落千丈。在別人唏噓聲中,這些學生只能與自己心儀的學校失之交臂。
有一年北大錄取線揭曉,我興沖沖地打電話到一個朋友家里,她女兒參加當年高考,平時學習非常好,料想考上心儀的北大沒有什么問題。誰知道,電話接通的時候,母女倆正哭得一塌糊涂。母親邊哭邊說,就一分啊,一分之差,孩子就可能要掉到二本去了。二本是什么概念?二本是二流學生才上的學校,但她女兒,一直是北京最好學校的尖子生啊。
那個孩子后來倒是沒上二本,而是進了北京一所排在末流的一本學校。在中國,這樣的情況比比皆是。考試狀態不好,或者志愿沒有報好,孩子的成長之路真的就會發生巨大改變。
但在美國,這樣的現象就不大容易出現。這是因為,美國高校非常看重學生的一項指標:GPA。GPA的英文全稱是grade point average,意思就是平均分。GPA很清楚地表明了學生的平時成績,這一成績會成為學生申請學校的重要依據。
每年高考錄取季,美國的大學差不多都會在招生簡章上明確告知學生,他們要求學生的GPA達到什么程度。一般來說,學生的GPA是硬性標準。比如加州大學,明確告知申請學生的GPA要達到3.7以上。而更好一點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學生的GPA要超過4.0才可以,如果滿分是4的話,GPA要達到3以上。一些名校的GPA一般都要求要達到3.5以上。
一般來說,美國學生一進入高中,一輪一輪的高考就算正式開始了。你每門課的考試成績都決定著你的GPA。美國高中的學制是4年,從9年至12年級。在這4年里,學生要修4年的英語課程、3年的數學課程、1年的社會學課程(美國政府、美國歷史)、一年的科學課程(物理、化學及試驗課)、2年的外語課程、一年的藝術課程(音樂、舞蹈、戲劇和器樂演奏) 。所有學生的必修課基本上一樣,優秀學生和普通學生的差異在于選修課的難度。這些選修課課業難度不同,得到的GPA點數也不同。 如每個學生必修的英文課,就有三種不同的難度,難度越高,成績也越高。最低一檔課的最高成績A是4分,大學預修英文課的最高成績A則是5分。
最后,學生是否能夠進入最好的大學,你平時的成績會起重要作用。這樣一來,想進入一流大學的學生,在4年高中時期就會非常努力。相比中國考生一考定終生,這樣的錄取制度顯得公平了許多。
考SAT,也是考水平
根據美國法律,教育是各州自己的事務,聯邦政府不能干涉。各個高校招生都有自己的自。最早的時候,各個學校都是自己出題,自主招生。后來發現,這樣做也有缺陷,就是缺少一個可比較的統一標準,考生質量無法控制。于是,一種事實上的全國統考便出現了,這就是現在被稱為“美國的高考”的SAT考試。
SAT的英文全稱是Scholastic Aptitude Test and 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意思是學術能力測試和學術水平測試。從名稱就可以看出,這種考試,考試的重點是對于考生能力和潛力的考察,而非中國的純知識性考試。SAT考試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數學和語文,是綜合部分,另一部分是單科考試,如物理、化學、生物、外語等。每科800分。綜合部分是必考科目。SAT考試每年考7次,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和狀態來安排參加考試的時間。考試歷時大約4小時。SAT考試中,很重要的是小論文,從學生的文章中可以看出他的知識面、閱讀能力以及表達能力。
理論上,考生上高中就可以參加SAT考試,這次考的分數不高,下次再考,直到考出一個滿意的成績為止。申請學校時,把你的SAT最高分提交給學校就OK了。
但是,不要覺得美國允許你多次參加考試就不停地考。SAT考試是要花錢的。在中國,高考培訓班,高考復習資料,一對一輔導等等早就形成了產業一條龍。但在美國,想在書店里找一本SAT考試指南也不容易,倒是各學校有高考輔導老師,老師會根據學生的情況,建議學生應該報考哪所學校,剩下的事情,比如寄送資料、找人寫推薦信、報名表、成績單等等,都由學生自己寄送給所申報的學校。有的學校只是臨近SAT考試時,在學校網站上發一條告知提醒就算了。壓根兒不會像中國這樣,大張旗鼓地舉辦各種輔導,進行各種模擬考試以及充斥大大小小的家長會。
近年來,有許多在美國上中學的學生到中國參加新東方的SAT培訓,這樣可以保證他們獲得一個好的分數。新東方的應試教育培訓已經做出了很大的名氣,這一點美國人自嘆弗如。這是后話。
英國的情況大同小異。申請上大學的學生,必須要通過英國的A-level考試,考過才可以申請。學生一樣可以選擇自己考得最好的一次分數提交學校。
作家池莉在最近出版的一本書里,用大筆墨寫過女兒參加英國高考的情況。她寫道:“從進入高二下學期開始,高考一波一波地來。重大考試一場接一場地考。高考考卷由全英高考委員會出卷子、閱卷和判分。分數出來以后,委員會會同時向學生本人、學生所在中學以及該學生所選擇的5所大學一共7個地方,發出成績通知。然后有意錄取該生的大學,向學生發出面試通知,并預約面試日期。最后的決定權,在考生自己手里。學生可以在有意錄取自己的幾所大學里,最后決定一所大學?!?/p>
獨立,綜合能力更重要
英美學校更看重的是學生的綜合素質。比如,你曾經在學校參加或組織過什么社會活動,你在這些社會組織里的角色等都決定著學生申請學校是否能成功。
進入學校前的面試也非常重要。一個學生如果各科成績都很棒,推薦信及SAT或水平考試都還不錯,但面試老師如果發現你有致命缺陷,你也一樣得不到錄取通知。
池莉提到過女兒申請牛津大學失利的例子。她女兒亦池去牛津面試時,應該沒有任何心理壓力,因為后面還有好幾所頂級學校等著她,所以,亦池的筆試特別順利,而且第一個交卷。但到了面試時,其中一個面試教授嘰哩咕嚕說了一串話,這串話把亦池搞得徹底亂了方寸。接下來教授問她,“你會中文嗎?”原來教授說的是中文。亂了方寸的亦池這時說了一句最不應該說的話:“您的中文說得實在太差了,完全不像中國話!”
面試糟糕極了,亦池最后沒有被牛津大學錄取。
英美的高考面試,孩子們都是自己去面對,沒有家長陪同,孩子們自己坐飛機、坐火車到學校去參加面試和筆試,有的學校還為前去面試的孩子提供住宿。由于孩子們都申請了幾所學校,而且此前的成績基本符合所申請學校的要求,大部分學生沒有心理壓力,有的孩子干脆把高考面試當作了一次重要旅行,趁此機會游歷博物館、聽音樂會以及參加辯論會。所以,英美高考看起來更像是一次高中生大旅行。
中國高考那幾天,警察傾城出動,家長集體放假等在考場外。如果孩子考不好,家長們會如喪考妣。如果孩子那幾天不巧身體出了狀況,家長們也會情緒一落千丈。因為中國的高考實在太重要了,十二年寒窗苦讀,成敗在此一舉,換了誰,也不可能淡然處之。他們不知道,就在中國家長頂著烈日,焦灼地等在考場外面的時候,大洋彼岸的考生們正輕松地在面試官面前展現著自我。而他們的家長,該干什么干什么,只是晚上看一看孩子的郵件,欣賞孩子輕松拍到的面試學校的照片。
像池莉女兒那樣直率地回答面試教授的問題,而且不留情面的事情畢竟太少了,美國孩子很小就學會了溝通,學會了一定的談判技巧,而說話溝通也是必修課程之一。這些綜合能力英美學校會十分看重,尤其是近年來越來越熱的商科,如果不具備與人溝通的技巧和能力,學校是不會為你敞開大門的。這正是:
閑言碎語不需講,
GPA里看端詳。
篇7
我國研究生招生考試制度中的問題
1.研究生招生的集權化管理,高校缺乏自
我國現行碩士研究生選拔制度是一種統一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化運行管理模式。教育部及各省(市、區)設專管部門負責全國或地方招生考試的政策制定、試題編制、考試組織、招生錄取等,行政命令貫穿始終。
它雖然有利于統一管理和宏觀調控,但不可避免地會管得緊、統得死,招生單位這一辦學實體成了管理部門的附庸。從而帶來教育資源的不合理配置、招生環節與培養環節的脫節等諸多弊端。同時,統一的行政化管理體制對環境變化反應遲緩,不利于招生單位根據市場需求不斷進行改革調整;禁錮了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員的思維,不利于研究生招生考試工作的創新;招生單位自受到限制,難以真正實現二級管理;各招生單位間缺乏健康的競爭機制,改革與創新的動力不足;國家統一下達年度招生計劃,統一劃定最低錄取分數線((2003年部分學校已開始自行劃定錄取分數線),研究生招生院校再依據自身的生源情況及學校的招生規模劃定不低于國家最低分數線的復試線,由于招生數量的增加和學科專業的不平衡以及考生中普遍存在的考試成績好就應當被錄取的心態等因素的影響,這一錄取方式幾乎等同于高考錄取,使得選拔性的研究生錄取趨于形式化,導師不能根據學科發展和學生的特點選拔適合的學生,不利于高素質研究生的全面培養以及招生學科的建設和發展。
2.考試科目及內容的不合理性
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分為初試和復試兩個階段。初試為全國統一組織集中考試,包括4門考試科目:外語、政治、學科綜合和專業基礎課,對有些學科又規定了必須使用統考數學試卷。統考的外語、數學難度偏大,而專業基礎課為非統考科目,由各招生單位自行組織命題,對考試科目命題的難度、題量等做了比較具體的要求。2006年自命題試卷有2.2萬種,如何適度拓寬業務科目考試范圍,減少應試幾率;如何通過優化科目,精選內容和合理設計試題,使初試盡可能反映創新人才所必備的基本素質、一般能力和學科基本素養等都是高等學校必須著力解決的問題。從目前情況看,招生單位初試命題水平不一,質量相差較大,直接影響創新人才選拔,需下大氣力提高命題質量,提高選拔的科學性和有效性。研究生教育培養的是在某一領域具有深厚專業基礎與較強科研創新能力的專門化人才,是專業教育程度較高的人才培養層次。因此,在碩士研究生選拔過程中,外語考核固然重要,但更應關注考生的專業素質和專業發展潛能,而現今的考試內容正是缺乏對這方面的考察。在業務課上投入精力相對較少,致使專業基礎課考試失去應有的意義,一部分有專長的考生被“擋”在門外。
復試是碩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的重要一環,是保證招生質量的一項必要措施,是進一步考察學生的專業知識、綜合素質及能力的手段,而不僅僅是初試的輔助手段。復試由招生單位自行組織,復試應包括專業面試、專業筆試、外語口試及計算機應用能力幾個方面的內容。但是由于時間限制,復試很難全面了解考生的綜合能力。復試組織人員在面試時僅問考生幾個簡單的專業和外語問題,放松了對考生的“智力潛能”或獨立承擔科學研究工作能力的考察,具有較強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并具有創新能力的考生,不一定都能考得高分。復試工作隨意性大,無法真正從中遴選出優秀考生。因而這種錄取方式不利于尖端人才的培養,也與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的客觀要求不相適應,造成人才浪費。因此喪失了復試作為第二次遴選的意義。
3.錄取標準重分數輕能力
由于近年來本科生的擴招,使得本科生的就業壓力增大。為了回避就業的壓力,大量的應屆本科畢業生選擇報考碩士研究生,以期用未來取得的高學歷獲得理想的工作。在我國當前的研究生招生制度下,研究生入學考試成績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考生的錄取與否,考生本科學習期間的學習成績、個人取得的成就以及所具有的科研能力等方面往往被忽視了,這樣就形成了“考研分數決定命運”的局面,這樣的招生方式就把選拔優秀人才的方式變成了應試教育,一些學生為了復習考研,完全忽視了自己綜合素質的提高和應該進行的學術研究,從而造成“考研分數高,科研能力差”的現象,使一部分真正有能力的優秀人才因為分數而被淘汰掉。
4.招考過程過長,學生本科教育受沖擊
對招生單位來講,我國的碩士研究生招生,從招生簡章到錄取完畢調檔,不但時間跨度較大,而且各個步驟的過程也相當復雜,這樣必然造成人力物力的嚴重浪費。對考生來講,碩士研究生考試一年只考一次,大都在大四上學期才允許報考,且從準備階段、報考專業、初試、復試,直到被錄取,每一步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與精力,這樣必然給考生帶來很大的壓力。過早的準備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勢必造成忽略對本科課業系統的、完整的學習,使研究生群體中出現了“高分低能”的學生。這種以分數論成敗的考試體制,忽略了對專業素質及科研能力的考核,勢必造成師范專業研究生招生錄取工作中的誤區,從而影響整個師范專業研究生的選拔和培養工作。
5.缺乏誠信機制,管理力度不夠
從2004年開始,為簡化報考手續、提高效率,研究生考試報名實行網上報名,報考條件逐漸放寬,加之社會對研究生的需求不斷增加,造成了目前報考研究生的人數快速上升。在這樣的形勢下,部分考生缺乏誠信,在研究生考試中作弊和提供作弊就成了一個屢見不鮮的現象,而且形式越來越多樣化,當然高科技信息技術及設備的使用也為作弊提供了可能。 然而目前的研究生招生考試制度沒有建立相應的誠信機制,懲罰力度也不夠。對作弊者而言,當年憑自身實力考不上和作弊被發現,也不過就是當年不被錄取,相比結果都是一樣,相當于沒有任何懲罰,反正不誠信也沒有損失,若不被發現則獲益巨大,被錄取為研究生,何不鋌而走險以求蒙混過關。
我國研究生招生考試制度的改革策略
針對目前我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制度中的一系列問題,借鑒美國GRE體系,從管理體制、考試內容與方式、錄取標準及完善考試制度等視角提出我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制度改革的思路。
1.簡政放權,逐步擴大招生單位的辦學自
建議教育部做好宏觀指導和調控工作,理順管理體制,改變過去管得過緊、統得過死的管理模式,明確各自的職責和權限,擴大各招生單位的主管部委、地方主管部門的權限和招生單位的辦學自,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合理下放招生權到地方主管部門和招生單位;還要根據本部委、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審核招生單位每年的招生專業、人數,并以培養更多的適合本地區需要的高級人才為目標,調整部分招生政策;另一方面招生單位和地方主管部門則能夠在政策的允許范圍內,根據自身的辦學條件和能力、本地區的情況和社會需求,制定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和方案,合理招收研究生,以培養出更多的適合本地區需要的高級人才。
2.調整考試科目,建立靈活的錄取機制
調整考試科目,降低統考科目難度。作為選拔高級人才的研究生入學考試,重點應放在對考生專業知識的考察上,應當調整基礎課與專業課的比例。對于統考科目試題的難易程度,也應當有一個恰當的認識。為了改變這一不合理狀況,必須降低統考科目的試題難度,并進一步擴大專業課按一級學科分類進行全國聯考的門類,委托有實力的高校出題、閱卷,以保證相同學科的專業試題與統考試題難易程度的一致性,達到真正測驗考生基礎科目和專業知識掌握情況的目的。2007年,國家開始在教育學、歷史學、醫學三個學科門類啟動初試科目改革,2008年增加了農學門類。這四個門類設外國語、政治理論和專業基礎綜合三個統考科目(個別專業單獨命題)。專業基礎綜合科目要涵蓋4門以上本專業主干課程。通過改革,使初試科目功能定位更加明確,更加側重考生基本素質、一般能力和學科基本素養的考查。今后,要遵循高層次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選拔培養規律,進一步整合、精簡、優化、規范考試科目,完善、規范考試內容,逐步按照門類或一級學科(群)設置考試科目,并且實現統一命題和高校聯合命題,提高命題質量,進一步提高初試的科學性、安全性、有效性和公平性。
擴大初試上線學生數量,增加復試難度。在目前研究生考試無法實現考試兩段制或其他方式的前提下,建議國家適當劃定初試分數線,擴大初試上線考生的比例,使各招生單位能有足夠的上線生源可供選擇。相反,如果沒有足夠的生源可供選擇,復試只能是流于形式,差額復試也就成了一句空話。因為數量是質量的基礎和保障,沒有一定的數量就不可能有很高的質量,只有有了充足的數量,才有可能選拔出高質量的合格人才。這樣,就可打破研究生招生中只重初試不重復試的現象。從另一個角度講,實際上也就是降低了初試的權重,而增加了導師在差額復試中的力度。
3.實行錄取多標準
全國統一入學考試與復試成績作為選拔碩士研究生的主要依據,但不是唯一依據。全面考查考生本科學習綜合成績,尤其要注重考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進步情況、學習規劃能力、獨立學習或探索的精神及能力、學習的興趣及專業發展潛能等;深入考查考生參與集體活動、社會實踐及公益活動的狀況,并結合所在學校及其教師的綜合評價與推薦信,借以衡量其思想品質;考生個人要作入學申請,包括自我學習評價、品德評價、勝任研究生專業學習的證據以及擬進行的研究生學習生活規劃等。在多標準錄取觀的指導下全面考查考生綜合素質、研究能力與寫作能力等。
4.改革考試模式,完善考試內容
借鑒美國較為成熟的研究生入學考試體系,建議將現行的考試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個階段為資格考試階段,主要考查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綜合知識。由國家制訂考試時間和考試內容,并由教育部統一閱卷并根據專業不同給出各科最低分數線。對于綜合知識的考查可在現行的政治考試基礎上加以變化,加入邏輯學,加大知識面的涉及范圍,考查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和綜合運用各種知識進行邏輯推理的能力。只有通過第一階段考試的學生才有資格參加第二階段考試。第二個階段,考查學生的專業知識,由高校根據實際情況自主命題且自定考試時間和頻率,并由省、市兩級教育部門對考試的過程進行監督。本階段考試也分為兩門: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主要考查學生運用專業知識和原理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高校自定考試時間和頻率也有利于教育資源的合理運用,對考生來講也避免了在“一試定生死”的巨大心理壓力下而導致的發揮失常,有利于優秀人才的脫穎而出。
5.加強管理,完善考試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