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素質范文
時間:2023-03-26 02:29:0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大學生素質,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素質拓展認證工作的流程一般包括:素質訓練項目憑證積累——學期末團支部發出認證通知——個人進行認證申請——自主選擇填寫內容(根據素質拓展認證的模塊,每個模塊4-5條)——基層團支部認證會進行認證(認證方式可以同學相互認證和原始憑證認匠相結合)——填寫認證內容,進行公示——公示結束進行填寫——院系認證中心——學校認證中心——形成網絡版,建立電子檔案。
但是這里班級團支部參與第一層級把關值得討論,支持者認為高校擴招后學生人數劇增,院系團總支書記可能不是很熟悉學生情況,如果認證時間是以一個月為一個階段,要對全院系四個年級幾百甚至上千學生進行認證,工作量非常大。反對者對班級團支部參與第一層級把關的權威性、效果、公正性、學生干部的工作時間如何保證提出質疑。
認證時間安排要科學化。班級認證、院系認證、校級認證的具體日期和時段要合理安排,不同層級的認證時間段和具體日期肯定不同,既要照顧到教學正常秩序的保證,又要充分考慮到學生干部和團總支的工作性質和工作特點,還要照顧到學生素質拓展活動的規律以及就業應聘的日期安排。
公示制度是一次性安排還是多級安排?一次性安排可能會存在著學生的自我保護或班級保護,因為這種認證是一個激勵性認證,但又不一定是排它性的,可能最后導致平均主義的產生。因此,在構建多級公示和公示懲罰制度的同時.還應該建立申訴制度,允許學生對認證中心的認證活動進行監督和申訴鑒定。
二、認證機構的設置
目前,某些高校現行的“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組織機構為二級體系設置,即學校“大學生素質拓展中心”(校級組織)和學院“大學生素質拓展中心”(院級組織)。這兩級組織之間呈領導與被領導、指導與被指導、監督與被監督的關系。
然而,二級機構的設置忽略了最基層的強大力量——團支部,因而無法深入到基層中去,無法讓廣大同學都真正了解素質拓展的意義,認識素質拓展的重要性,未能有效地開展素質拓展的認證工作。筆者曾在某高校新生入學后組織了一次抽樣調查,發放問卷460份,實收436份,回收率94.78%。結果顯示,知道大學生素質拓展認證中心的同學有120人,占調查總人數的27.5%,不知道的同學有316人,占總人數的72.5%。此數據說明該校大學生對于素質拓展認證中心的知曉程度還是相當低的。組織機構的不健全勢必影響到素質拓展計劃的有效實施。
“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的組織結構應該按照三級組織體系設置,即學校素質拓展中心、院系素質拓展中心和團支部素質拓展小組。上級組織逐級考核下一級組織的工作績效;下一級組織可以對上級組織的工作提出具體的建議和意見,并可參與具體的決策與實施工作。
其中,學校素質拓展中心(校級組織)負責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的總體規劃,制定實施辦法,并指導各級素質拓展體系的建立與完善,確定素質拓展項目的運行機制并提供組織實施的政策保障。院系素質拓展中心(分院或系級組織)負責素質拓展填寫,核實并保證素質拓展證書的內容。團支部素質拓展小組(班級組織)負責對大學生各類素質拓展項目的參與和總結評定。
三、認證形式的統一
大學生素質拓展認證的最終結果,將以書面認證和網絡認證兩種形式來體現。認證中心在申報簡便、公示有效、認證科學、證書統一的原則下,要確保網絡和書面版證書的統一。
1.書面認證
《大學生素質拓展證書》由
團中央、教育部、全國學聯統一格式、統一印刷要求。為便于管理,每本證書設定一個全國唯一的編碼。編碼格式為“**一*****——********”。其中,第—組數字為省區代碼,第二組數字為大學代碼,第三組數字為學生學號。(省代碼和學校代碼采用教育部統一招生代碼),證書記錄的內容要求簡潔。以陳述性語言說明在何時、何地以何種身份參加什么素質訓練項目,取得怎么樣的結果。
2.網絡認證
網絡認證必須要建立素質拓展的專題網站,而網站內容的主體是一個數據庫,它與學校的學籍管理數據庫相聯系,按照班級、專業、學號和姓名等要素詳細記錄各個同學的基本情況。該系統為每個大學生建立了一個《大學生素質拓展網絡證書》,主要是供大學生查找和檢測自己網絡證書內容使用。
學生可以隨時自主登陸網站,點擊素質拓展欄目,輸入自己的學號,確認后就可以看到自己所參與的各種活動和相關資料。如發現有錯誤或遺漏的項目就可及時與相關的認證部門聯系更正。
網絡認證的過程通常包括填寫、認證、公示和監督四個階段。
填寫階段。每個學期進行認證時,由學校發出通知。在填寫證書期間,每個同學可以登陸素質拓展網站,輸入自己的學號,查看自己的網絡素質拓展證書。接著,在素質訓練數據庫的每個模塊中選擇自己曾經參加、并認為最為重要的素質拓展項目(4—5項)并確認。也可以根據自己在活動中的身份和其它作用進行補充和完善,系統將對輸入的信息隨時儲存。
認證階段。通常采取“誰組織、誰認證”的方式與班團支部認證相結合。組織單位將對每位同學提交的項目進行認證。認證通過全班同學的共同認證,同時被認證的同學也可以提供相關的證明人、原始憑證進行證明。確認后,同學的提交項目將在網上公示欄進行公開認證。認證后的內容,個人不能夠改動,只有上一級別的認證中心才有權進行修改。
公示階段。每個同學的素質拓展證書中提交的項目經過上述組織單位和團支部認證后,將在網上公式欄中進行公示。在公示期間,所有的素質拓展證書中有關項目將對所有的同學開放,可以進入瀏覽(不可以修改),所有的素質項目詳細記錄也都可視。同時,同學們可以在意見窗口中提出個人公示意見。這些意見由班級認證中心進行查證、修改。公式期間結束,班級認證也就結束,信息上傳上級認證中心。
監督階段。院系對上傳的信息進行一定比例的抽查,按照對應的素質訓練項目進行查找和驗證,并通過電話等方式查詢素質訓練項目負責人。以上所有認證環節結束后,本學期的網絡證書也就完成,一方面可以網絡版儲存在數據庫;同時也可以打印出來。
通過素質拓展書面及網絡認證,大學生在畢業的時候就可以得到一份類似《畢業證》一樣的《大學生素質拓展證書》。前者證明了學生大學期間課程學習是否合格;后者則記錄了學生在大學里素質拓展的基本情況。隨著素質拓展社會認同的不斷提高,這本證書的重要意義也將日漸突顯。
四、結束語
“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以推行《大學生素質拓展證書》為依托,通過職業導航設計、素質拓展訓練、建立評價體系和強化社會認同四個基本環節,使利用“第二課堂”培養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工作有形化、具體化、規范化、制度化。《大學生素質拓展證書》也日益成為廣大畢業生求職的必備證明。高校應充分認識到素質拓展認證工作的重要性,使大學生素質拓展工作與課堂教學互為補充、并駕齊驅,促進青年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國學聯.關于實施“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的意見.(2002)14號文件[Z].
[2]郗杰英,帆.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理論與實務[M].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04.
[3]甘霖.論大學生素質拓展與青年人力資源開發[J].中國青年研究,2003,(3).
[4]夏種家.“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在復旦[J].中國青年研究,2003,(3).
[5]楊詠梅.以素質拓展統攬高校共青團工作[J].思想理論教育,2003,(4).
[6]韓建新,劉曉娜.關于構建大學生素質拓展體系的探索[J].上海青年,2003.
篇2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素質;就業
漢仕提出心理素質是一個人的性格品質,心理能力,心理動力,心理健康狀況及心因的水平或質量的綜合體現,它們共同組成廣義的心理素質的內在結構。各因素間相互聯系,互為基礎和條件。心理素質居于人的整體素質的核心,其各方面分別構成其他素質發展的基礎。
心理素質應當是人的整體素質的一個方面。心理素質在人的整體素質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往往會影響或決定一個人的其他素質。尤其在大學生就業過程中,心理素質更是有著不可小覷的作用。
一、大學生心理現狀及表現
(一)自卑心理。自卑是指個體遭遇挫折,無法達成目標時的無力感,無助感及對自己失望的心態。在大學生群體中則表現為大學生認為自己的某些方面不如其他人的消極的主觀體驗。部分大學生在生活中只看到社會的陰暗面與不良因素,在面對競爭的壓力時,不去努力爭取機會,只一味認為自己不如他人,或埋怨家庭和環境。他們不敢正視現實,對自己的長處估計不夠,懷疑自己的能力,不善于發現適合自己的職業崗位,在對自己的抱怨、貶低中失去了求職的勇氣,喪失就業機會。
(二)偏執心理。偏執在心理學中稱為偏執型人格障礙,其特征是對挫折過分敏感,對侮辱不能原諒,猜疑,將別人中性或友善的行動錯誤地重構,歪曲為敵意或蔑視,對個人權益具有好斗而堅決護的意識。容易產生病理性嫉妒或過分地認為自己重要,經常有過分的自我援引。這種心理在大學生就業中更有突出的表現:他們追求絕對公平的競爭環境,往往將自己在求職過程中遇到的一切問題歸結于社會的不公平,這是對公平的偏執。
(三)從眾心理。許多大學生從小缺乏獨立能力,自我解決問題能力差,不能很好的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尤其在擇業時缺乏主動性,缺乏對現實就業市場和政策的充分了解,缺乏對就業信息的主動收集與分析判斷,對自己的職業目標、需要、價值觀以及自身特點等沒有明確認識,在就業時不能正視自己的能力、素質和擇業的客觀環境,憑著感覺隨大流走,盲目從眾。
二、大學生心理素質與就業的關系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推進,就業壓力大越來越成為引起大學生心理困擾的主要原因。根據有關部門估計,2009年全國高校畢業人數將達到600萬,比2008年增加近50萬人,創歷史新高,而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對全國114個城市勞動力市場供求狀況調查,對高校畢業生的需求僅占新增崗位總量的22%。從以上數字可以看出,大學生的就業形勢嚴峻,就業崗位的有限增長、社會有效需求趕不上畢業生規模增長的問題逐步顯現。
在這種特殊的就業環境下更需要有著良好的心理素質,因為心理素質能夠決定一個人的工作態度,工作能力,工作效率。只有擁有較好的心理素質才能在一切困難來臨時沉著應對,在就業過程中能夠冷靜處理隨時遇到的問題。
三、大學生就業常見的心理障礙
(一)就業壓力與焦慮心理。目前,我國城鎮平均每年新增勞動力達1000萬人,另外有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尋求就業機會,但新增就業崗位不能滿足上述要求,勞動就業存在巨大壓力。這種激烈的就業競爭環境使就業問題更給大學生帶來了較大的心理壓力,使大學生在就業時越來越感到焦慮與恐懼。
(二)承受挫折能力差。面對越來越大的就業壓力,在求職時能一次成功是每個大學生所希望的,然不少大學生會遭受挫折,這時他們就會一蹶不振,陷入苦悶的情緒之中不能自拔,怨天尤人。他們對求職中的挫折既缺乏估計也缺乏承受能力,不能很好調節自己的心態,也不會通過總結求職中的經驗教訓來獲得下一次的成功。在遭遇一次次挫折后漸漸失去信心,于是就有人出現求職恐懼癥,當機會來時卻猶豫不決,顧慮重重,不能真正向用人單位展示自己的才能而被淘汰。
(三)就業的心理期望過高。大學生都有一種驕傲心理,認為自己是“天之驕子”,因此對就業的期望相當高。高期望驅使畢業生總是向往高薪水高職位的工作,過分講究福利以及專業是否對口問題,并一廂情愿地對用人單位提出種種要求,即使找不到合適的單位也不肯降低就業期望值。可是現實就業崗位大多不像大學生所想象得那么美好,因此當發現現實與理想的差異較大時,就容易出現“高不成,低不就”現象,產生一系列心理問題。剛出校門的大學生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都比較弱,因而可能處于失落中不能振作,喪失許多的就業機會。
四、大學生應調試心理狀態以適應社會發展
就業本身就是一個大學生對社會認識的過程,因而在此過程中遇到困難,遇到心理沖突與困惑都是正常現象。在遇到這些問題時,我們應該在合適的心理狀態下尋求正確的方式來解決這些問題。
(一)對自己充滿自信。自信是一切力量的源泉。在就業過程中應對自己充滿自信,在面對困難時才能有足夠的信心與勇氣,才不會輕易就被打敗。要相信困難只是前進道路上的絆腳石而已,并沒有什么可怕的。
(二)合理定位,調整就業期望值。大學生在就業前應對自己有全面的認識,根據自己的情況合理定位,確立適合自己的就業目標。在就業過程中,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就業形勢,調整就業期望值,以達到用人單位和自身均滿意的“雙贏”局面。
(三)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在就業過程中總不可避免遇到許許多多的挫折,在面對這些挫折時,大學生應調整自我心態,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用冷靜坦然的心態來面對挫折,客觀分析失敗的原因,進行正確的歸因以達到提高自身的目的。
結語:綜上所述,心理素質在大學生就業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參考文獻:
[1]肖漢仕.心理素質的結構及其內外關系.中國教育學刊,1999,4:26-29
[2]梁寶勇.關于心理健康素質及其結構的思考.心理學,2005,5B4:27-30
篇3
我系從20*年開始,于每年的10月中旬至12月下旬舉辦歷時三個月的大學生素質教育節。目前已舉辦兩屆,活動主要以學風建設為抓手,以素質拓展為目的,以開幕式為起點,以閉幕式表彰和匯報演出為結束,主要通過學術報告講座、文化藝術活動、體育活動共三塊模式貫穿活動的全過程。具體有:專家系列學術講座、辯論賽、演講賽、模擬法庭、法律義務咨詢、周末英語沙龍、“111”讀書節、百部名著必讀書目活動、書法、攝影、工藝制作、歌手大賽、話劇表演賽、組建系大學生合唱團、舞蹈隊、禮儀隊、開設周末影院及開展籃球賽等各類體育比賽等等。
二、活動舉辦背景
加強和推進素質教育是保證教育質量的重要前提,同時也是培養和形成優良學風的一個重要平臺。我們之所以開展大學生素質教育節主要是基于以下三點考慮:
第一,學生普遍認為學院整體缺乏高校的學術氛圍。我們舉辦素質教育節關鍵是要營造一種濃厚的人文素質環境,并通過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與手段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良好學風,自覺提升自身各方面的素質和能力;
其次,充分發揮系“素質教育中心”的依托作用,通過我系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模式的探索,希望能為今后全院人文素質教育的推廣提供參考;
第三,彌補我系在浦東校區單獨辦學在辦學條件上的先天不足,通過素質教育節的開展,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引導新生盡快融入大學學習和生活,為學風建設打造良好基礎。
三、活動效果
從活動效果來看,我們認為大學生素質教育節的開展,為我系的學風建設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主要收獲有以下四點:
1、學生參與面廣。從總體效果來看,全系廣大同學都能以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為出發點,積極報名,踴躍參加,學生參與面達90%以上,充分展示了我系新一代青年大學生多才多藝、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并涌現了一批先進集體和個人。第一屆共表彰了6個先進集體和42名先進個人;第二屆共表彰了7個先進集體和72名先進個人。樹立了典型,帶動了整體。
2、開展學術講座,激發學生成材。開展學風建設,學術講座優為重要。在素質教育節期間,我們結合浦東校區困難辦學的實際情況和專業特點,注重將學風建設和思想教育有機的融入到學術講座當中。講座內容涉及學科前沿動態、專業發展方向、專業素質拓展、黨建思政、人文素質、學生自立成才教育。如組織“專業教授與本科生面對面”、“學風建設從我做起——優秀校友成才報告會”等講座,邀請了廈門大學新聞學院院長陳培愛教授、院黨委黃發良副書記、全國辭章協會副會長祝敏青教授、*師大傳播學院院長顏純均教授等知名專家學者共舉辦了28場的專業學術講座,逐步形成了團結互助、勤奮好學的優良學風。
3、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在素質教育節中,我們以素質教育中心、教研室和專業教師為依托,結合專業特點,積極開展專業技能練兵活動。如廣告教研室組織廣告專業學生到成都參加全國大學生廣告節,拓展了學生的專業視野,并在20*年*省消委會主辦的全省“好產品好廣告”競賽中,共有6位同學10幅廣告創意作品分獲了一、二、三等獎;秘書教研室組織學生參加秘書資格、普通話過級考證;素質教育中心制定了系“大學生人文素質百部必讀書目”,以“111”讀書計劃為實施平臺,結合周末文學經典影院,提升我系學生的文學底蘊和人文素養等,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了培養和提高。
4、寓教于樂,激發學習熱情。在素質教育節中,我們依托系書畫協會、攝影協會、英語協會、法律協會、創業協會、拾貝文學社等學生社團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寓教于樂,寓教于活動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全面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如我們通過法律專業校友陳建福的牽線搭橋,與寧夏鹽池縣灌區一小長期開展助學幫困獻愛心活動,兩年來先后與65名小學生結對子,共捐款、捐贈衣物、學習用具等總價值近2萬元人民幣。該活動先后在中青網、寧夏電視臺和*三家媒體得到了相關的報道,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又提高了學院的影響力與知名度。本學期,我系已將之作為學生支部的支部立項活動,并擬定今年暑期赴寧夏灌區一小開展幫教活動。
篇4
【關鍵詞】課外體育活動 學習素質 學習能力 學習品格 綜合素質
人的現代化是現代社會發展的核心要素,也是社會現代化的根本目的。現代人要具有實踐、創新、學習、適應、融合的綜合能力。現代綜合素質是現代人才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現代學習素質是現代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成分。現代學習素質的培養實質上就是教會學生學習,使學生面對多變的21世紀,在迎接知識經濟挑戰的過程中能夠更有效地進行學習,學習素質由學習動力、學習品格、學習能力因素構成。
課外體育活動是體育課的補充和加強,課外活動為合作性學習、探究性學習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為學生的學習素質培養創造了有利條件。
課外體育活動在學生的學習動力、學習品格、學習能力等方面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現就學生現代學習素質培養的點滴嘗試與大家交流。
一、培養學習興趣。引發學習動力
1.從興趣出發,調動學生學習內趨力
一位名人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課外體育活動中這一點體現的最充分。在活動中采取興趣分組,即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自己所要學習活動的項目。既然是自己的選擇,就會有濃厚的興趣,從而大大調動起學生學習的內趨力,引發良好的學習動機。學生能主動學習,就會合作學習、創造性學習、探究性學習。
2.加強學習目的教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課外體育活動中,選擇體育方面優秀、經過訓練的體育骨干學生對活動學生進行輔導合作,把他們好的習慣及鍛煉身體的方式方法傳授給學生并適時進行教育。使學生明確:除喜歡的活動項目外,任何活動項目對自己的成長都有益處,從而擴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廣泛學習興趣。
3.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引發創造動機,培養學習興趣
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讓他們嘗到“探索――成功”的創造性樂趣,增添對自己才智認可的愉悅感,從而培養興趣。我所教的學生都是中師和幼師的學生。都肩負著雙重任務(現在是學生,將來是基礎教育工作者)。創造限度的發展,強化培養學生的工程能力和創新能力,促進培養面向科研、生產、管理第一線的一流制藥工程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王旺宏,優化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效率[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10,(1):81―82.
篇5
隨著21世紀的進入,素質教育作為提高國民素質的重要手段,得到了全國上下的普遍認可與重視。我國現代化的進步,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國民素質的提高和人才資源的開發。把加速科技進步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地位,使經濟建設真正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顯然,高素質的人才得成為決定一個國家未來興衰的重要因素。
(一)高校進行素質教育的必要性
1.時展的要求。早在1977年羅馬人佩西在《人類素質中》率先從全球可持續發展的角度提出了人的素質問題。他認為:人類通過物質變革,極大地增強了自身的力量,從開始被動地接受自然到后來的主動改造自然,支配自然。而全球人口劇增、資源銳減、環境破壞等等,嚴重影響了全球可持續發展。在我國,這種形勢更加嚴重。所以,要使我國快速走向強國富民之路,必須加快科技發展,提高全民素質。
2.教育發展的必然選擇。教育的目的是要把受教育者培養成對社會有用的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素質第一。”的教育思想不僅為當今的大學教育指明了道路和方向,也使得加強素質教育成為高校教育的必然選擇。
3.大學生素質現狀的客觀要求。由于受到傳統文化教育方式的影響,我國大學生普遍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不足,從而制約了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
(1)知識結構不盡合理。由于受到專業的限制,加上近年來計算機和外語教學的普及,出現了學生只重視專業課和外語、計算機課程的學習,而忽視其他課程的現象,導致知識結構的不合理。
(2)教材更新滯后,學科結構欠妥。教材,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一個重要來源,若不能將本領域最新、最高的科研成果及時地加入教材中去,就不能使學生及時掌握本科學的最新知識,培養出來的學生,他們的科學素質很難令人滿意。
轉貼于 (二)實施辦法
1.更新觀念。首先,素質教育評價體系對學生素質的培養具有很大的影響力,正確地運用教育評價體系,對評價對象能起到一種激勵作用,增進他們工作和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等。其次,及時更新教育思想。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必須由過去高校單一的知識傳授觀念向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教育觀轉變;由過去的專業對口型教育向適應培養觀的轉變;從繼承型、傳統型教育向創造型、開拓型教育轉變;由封閉型辦學向開放式教學轉變。
2.加強思想教育。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和提高是一項長期的任務,必須充分發揮“兩課”(課內課外)的主渠道作用和高校政治思想工作的功能,努力抓好正面引導和反面教訓的工作。使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正確的人生觀、理性的價值觀,培養學生愛崗、敬業的奉獻精神。在對學生進行傳統思想教育的同時,隨時引入新的內容,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當今社會存在的不足,正確對待各方面的挫折和困難,建立和健全良好的心理防御機制,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
3.調整課程設置,革新陳舊教材。根據當前的科技發展新形勢,應該加強對學生通識教育,從而實現對過分專業化的高等教育致人片面發展現象的矯正。所謂通識教育,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給全體學生都開設人文、自然科學、體育和工具技能性的課程,實現文理滲透,增加科學史、科學社會學、科學哲學、STS等綜合課程,為他們形成一個良好的文化素質打好基礎。另一方面,要為學生選擇新版教材,保證學生站在較高的起點,創造出具有國際一流的新知識、新技術,成為高素質的科教人才。
4.加強實踐環節。我們知道,科學技術只有轉化為社會生產力才能體現其價值,所以對大學生增設必要的科學實驗教育課顯得尤為重要。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為以后走向社會、從事創新活動打好基礎,還可以加深學生對科學實驗的認識,激發科學研究的興趣,培養吃苦耐勞的科學精神。
5.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高校師資隊伍的素質如何,直接關系到高校素質教育的成敗。因此,高校必須加強教師職業道德的教育,提高專業理論水平,樹立愛崗敬業精神,使教師在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又可以實現對學生人格的重塑。
篇6
關鍵詞:音樂欣賞;審美期待;審美距離;審美偏差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2851(2009)11-0167-01
音樂教育是各普通高校實施美育功能的重要途徑,當下普通高校實施音樂教育的方式就是音樂欣賞課的開設。然而,普通高校音樂欣賞課的地位和現狀卻不容樂觀。在專業音樂院校的音樂欣賞教學過程中,由于作為教學主體的學生都有一定的音樂基礎和音樂鑒賞能力,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具有一定的參與和回應能力。加上當下音樂教育改革對“學生參與性和主體性”的強調,專業音樂院校音樂欣賞課逐漸從原來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向“互動式”模式轉變。然而,由于普通高校音樂欣賞課屬于公共教育的范疇,在幾乎所有專業音樂教學包括音樂欣賞教學的改革中,它往往處于被遺忘的角落。
那么,我們怎樣應對目前的現狀和解決問題呢?我們認為應當從教學的主體和對象入手,從接受學的角度看待問題,采用“引導式”的教學方法,鼓動大家參與和互動。
首先,要了解大學生對音樂欣賞課的期待,或者叫“審美期待”。音樂欣賞課在普通高校屬于公共選修課,學生們之所以選修音樂,不是為了學習一些音樂常識,而是想通過欣賞各種音樂來提高自己對音樂的審美和判斷能力,揭開音樂的神秘面紗。在音樂欣賞課開課之初,音樂教師應當對學生的音樂基礎和學習需求進行一定的了解,并根據現狀制定課程計劃,而不是依照教材按部就班。只有這樣,才能有的放矢,并能建立起大學生現有音樂認識和音樂體驗和全面的音樂體驗之間的聯系,架起從“已知”到“未知”的橋梁。
學生在欣賞某個作品之前,可能通過關于作品背景介紹和主要藝術特點對作品產生審美想象,也叫“審美期待”。在“審美期待”與實際的審美感知之間必然有一種距離,也就是“審美距離”。由于“審美期待”的水平與學生以往的審美經驗和生活閱歷有關,那么“審美差距”的大小就是檢驗學生審美能力高低的主要標準。教師可以運用學生這種隱形的心理現象,引導他們如何運用經驗和閱歷欣賞和評價音樂。
其次、從受眾出發,注重大學生的審美感受,在此基礎上進行音樂形式和意義的講解,并有效運用受眾的“審美偏差”,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接受美學反對孤立、片面、機械地研究文學藝術,反對結構主義化的唯本文趨向,強調文學作品的社會效果,重視讀者的積極參與性接受姿態,從社會意識交往的角度考察文學的創作和接受,這都具有積極的價值。對音樂作品的欣賞更是如此。音樂是抽象的聲音藝術,作曲家通過“非語義性”的音符來表述自己的情感、情緒和思想,無論是音樂專業學生還是非音樂專業學生,對于某一個作品的感受和理解都不盡相同。“智者見智,仁者見仁”,每個人都會通過聆聽音樂或者不同的審美感知,并產生各不相同的理解和想象,這就是音樂藝術的獨特魅力。在講課過程中,應當鼓勵學生在課堂上表述自己的審美感受,讓大家真正理解“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漢姆雷特”的藝術魅力。這樣既能通過學生不斷地感知、想象、理解和表述建立起他們對音樂欣賞的樂趣、成就感和自信心,也能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想象力,投入到對音樂的“再創造”之中。
盡管音樂的感知具有多義性、多樣化的特點,但由于每個人的審美經驗和生活閱歷不同,他們從同一首音樂作品中“接收”到的信息也不盡相同。所以,大家對每一個作品的感知、想象和理解都會有所差異。其中,將會有一大部分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把握會出現偏差或者片面的情況,就會產生所謂的“審美偏差”。教師可以將這些“偏差”進行總結,找出出現偏差的根源,是由于性格的原因產生對音樂情緒的把握問題還是由于生活閱歷不夠出現對作品情感或思想理解不深的問題,并將音樂的審美感受和音樂的形式聯系起來,將音樂作品的形態與作者在創作時的客觀狀態聯系起來,引導學生深入到對音樂形式的理解當中。
第三、通過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和運用其他學科知識,建立音樂與其他學科、人生的聯系與價值,將音樂教學變成素質提升。
音樂既是一門獨立的藝術,也是個人綜合素質的有機組成部分。在普通高校的眾多學科中,音樂與很多學科都有非常緊密的聯系,并對其他學科的學習和研究有著非常強的啟發意義。由于音樂能夠激發人們的想象力,所以人們能在不斷的聆聽中培養跳躍性的發散思維,更能激發關于其他學科的新思路和靈感。愛因斯坦就是一名小提琴手,他往往能從音樂中得到放松和快樂,更從中獲得不少科學靈感。因此,每一個學生都希望能在公共音樂選修課中找到自己學科的影子,建立起音樂和學科之間的聯系。而作為音樂教師,更是有責任建立起這種聯系,讓學生在聆聽中得到美感和快樂,更能得到啟發和靈感。
篇7
關鍵詞:大學生職業素質;SPSS統計軟件;模型構建
一、SPSS統計軟件特性分析
(一)SPSS統計軟件應用范圍SPSS(StatisticalProductandServiceSolutions),是一種“統計產品與服務解決方案”軟件。開始時它的全稱為“社會科學統計軟件包”,但最后被命名為“統計產品與服務解決方案”。它最初用于統計學分析運算、數據挖掘、預測分析和決策支持任務,有Windows和MacOSX等版本。后來隨著SPSS公司對這款軟件的更新與改進,它的應用范圍也逐漸擴大起來,它在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和社會科學等方面都有涉及,并且都收到使用者的好評。世界上許多著名的雜志報刊都對SPSS統計軟件的各方面功能做出了很高的評價。(二)運用SPSS統計軟件的實例分析某高校要對大學生黨員素質進行評價,以便于對發展和培養當代大學生的工作實踐。他們首先選取了“道德品行”“政治素養”“學習能力”“工作能力”“心理素養”這五個方面對大學生黨員素質進行評價,然后要求被調查者根據自己對黨員的要求來判斷學生黨員是否能做到其中一點。其中1表示“非常不同意”、2表示“不同意”、3表示“不能確定”、4表示“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從發出的300份問卷中篩選出有效的188份,然后用SPPS統計軟件對分卷信度用克隆巴赫系數測量,該系數表示的是問卷調查結果總變異中由不同被調查者導致的比例占多少,整個問卷和各個子問卷的克隆巴赫系數如下表所示:為了驗證所獲得數據的有效性,該試驗還進行了Bartlett’sTest和KMO指標驗證。Bartlett’sTest檢驗的sig為0.000說明參與分析的數據來自正態分布的總整體,而KMO的取值在0到1之間,所得到的值越接近1,表明這些變量對因子分析的效果越好,這些因素很好的解釋了大學生優秀黨員應當從什么地方開始培養,而SPSS統計軟件則是驗證了這些因素的有效性和可信度,為大學生黨員的培養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二、大學生職業素質評價模型構建
(一)大學生素質評價模型研究背景隨著時代的前進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年輕人的思維也追上了時代的最前端。步入大學殿堂的“90后”一代年輕人,他們追求自我和個性的特點越來越顯著,教育工作者對大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與分析也遇到了挑戰。如何根據大學生的特點來構建素質評價模型是新一代教育工作者需要考慮的問題。(二)SPSS統計軟件對大學生職業素質評價模型構建的作用對大學生職業素質評價要從學習能力、工作能力、政治思想、心理素質四個因素考慮,這四個因素涵蓋了大學生的外在處事能力和內部思想,是對一個人的綜合職業素質比較全面的評價。大學生的職業素質評價模型由這四個因素構成。運用SPSS統計軟件對這幾個因素進行分析,可以看出這些因素對職業素質評價所占比重的大小,然后根據各個因素所占的比重構建大學生職業素質評價模型,得出科學的評價方法和評價重點。(三)SPSS軟件對大學生職業素質評價情況分析運用SPSS統計軟件對大學生職業素質進行數據統計分析,可以了解到我國當代大學生需要培養的職業素質,也可以看出在校大學生對自身優秀職業素質的期盼和要求。大學生的職業素質涵蓋了學習、工作、政治、心理等四大方面,以大學的具體生活為基礎,由校園小范圍擴大到社會這個大范圍,具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運用SPSS統計軟件,可以得出大學生職業素質評價的重點,讓大學生充分了解到自己達標和不達標的地方,加以改正。
三、結論
對大學生的職業素質進行評價是大學生發展階段中的必要條件。大學教育的目的在于讓大學生成長和發展,讓他們掌握更多的知識技能,認清自己與社會外界的關系,有助于自己以后的工作和生活。而在SPSS統計軟件的分析下,可以看到大學生的職業道德素質由多種原因共同決定,因此我們可以知道,只有多方面的對大學生進行教育,才能使大學生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做一個對社會、對國家有用的人。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 “就業難” 當代大學生 素質培養
大學生“就業難”現象不是一種簡單的社會現象,而是有著很深的社會、經濟、教育根源,各種就業矛盾重疊和共生造成了嚴重的就業問題。進入21世紀,我國高等教育逐漸從精英教育階段進入大眾化教育階段,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加,2010年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達630萬,畢業生就業形成“買方市場”。[1]隨著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接軌,畢業生“買方市場”的形成,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畢業生素質與用人單位要求不相匹配成為新的就業矛盾,大學生就業能力不足成為造成就業困境的真正原因。如何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大學生的就業能力,成為解決就業問題的關鍵點。
一、影響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綜合素質因素
教育生產在大學就業環節表現為就業能力。就業能力由多種因素決定,大學生的就業能力由高等教育過程中高校給予的服務數量、質量和自身接受能力共同形成的綜合素質決定。蘇寧電器董事長、政協委員張近東指出:“目前,大學生就業難,根源之一是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尚顯不足,在就業時候出現了一些的素質上的不足,高學歷沒有同高素質等價起來。”[2]可見,大學生綜合素質是影響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核心因素,主要體現在知識素質、品德修養、責任心、事業心等方面。
1.全面扎實的知識素質。有關調研表明,用人單位對學生素質要求居于第一位的是學生的專業基礎知識素質。[3]知識素質是指個體具有的知識結構狀況和掌握的知識量的狀況。知識素質的內容包括兩部分,即專業知識素質和相關知識素質。專業知識是指學生在學校時所掌握的專業有關知識。相關專業知識是除專業知識以外的知識,通過學校、社會提供的條件,個體發揮主觀能動性學習獲得的知識。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學科與學科間出現明顯交叉,很多邊緣學科出現。大學生要想有一個比較好的職業發展,必須有合理的知識結構。
2.責任感、敬業精神和實干精神。責任感、敬業精神和實干精神是大學生重要的職業操守。據調研,企業負責人普遍認為單位核心股干應對企業生存和發展有高度責任心。事實表明,比較成功的核心骨干都具有較強的責任感、事業心。用人單位認為應屆畢業生最欠缺的素質中,敬業精神排在第一位,而在用人能單位最看重的畢業生素質中,有積極的工作態度即敬業和實干精神排在第二位。可見大學生的工作態度、職業道德是用人單位用人評價機制中的重要部分,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的就業能力。
3.自學的意識和能力。大學生的自學能力是指大學生不依賴于老師和他人,通過自己獨立學習、鉆研而獲取知識的能力。它是當代大學生多種智力因素的結合和多種心理機制參與的綜合性能力之一,也是衡量一個大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要素和組成部分。伴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知識更新速度的加快,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不能很快地掌握工作崗位的職責要求,適應新環境新事物的要求,成為單位用人的新標尺。
4.團隊溝通協作意識和實踐創新能力。有關調查表明,團隊協作和實踐創新能力是用人單位判斷就業能力的關鍵素質因素。[3]隨著現代社會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越來越細的社會分工使合作能力顯得日漸重要,因為單個的人已經無法像過去一樣獨立完成具有社會意義的工作或者研究課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能力、經驗、文化背景和處世方式,需要相互溝通。同時由于個人的能力有限,做事情需要其他人的支持和幫助。溝通協作能力是人的社會屬性在企業和其他團體中的重要體現,對終將進入社會、職場的大學生來說顯得尤為重要。
大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要求學生應用所學知識,主動思考,主動發現問題,并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并為用人單位帶來新的活力和氣息。在企業發展面臨機遇的挑戰的現在,用人單位不會為大學生從理論和實踐的接軌“買單”,以為企業提供新的發展思路作為選拔高素質人才的標準,要求大學生在面對實際問題時能找到快速有效的解決方式。所以,創新能力是決定大學生高質量就業的關鍵。
5.身心健康、誠實守信。身心健康是現代企業對人才素質的基本要求,身體健康是能保證生活和工作的根本,同時用人單位也要求畢業生有較強的心理適應能力來面對工作壓力和社會壓力,甚至有些單位在用人時會進行心理測試、健康檢查。李開復在《給中國學生的第一封信》中給中國大學生提出的第一個建議和忠告就是樹立“守誠信、正直的原則”,可見誠信是用人單位對人才選拔考核的重要因素。李開復認為:“一個人品不完善的人是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有所作為的人的。”特別在現代社會,社會信息化程度提高,誠信系統和機制逐步建立,大學生的人品經受得住考驗才能得到單位的認可。
二、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探索大學生素質培養途徑
當今社會需要綜合素質全面的復合型人才,這對重視專業理論教學、忽視實踐能力等綜合素質培養的大學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我們要適應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要求,滿足單位對人才素質的需求,必須更新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構建大學生素質全面提升的平臺,為充分促進大學生就業、優質就業奠定基礎。
1.深化教學改革,推進大學生素質教育制度化。高校在立足專業理論教學,重視專業理論知識掌握的同時,也應高度重視大學生知識結構的重要性,把培養素質全面的人才作為培養目標。高校要在保持對專業理論課嚴謹要求的基礎上,加大對學生文、史、哲、藝等人文知識及社會、經濟、管理、科技等知識的學習力度,加強實踐教學,實現理論和實踐、學校和社會的良性對接。課堂教學仍是培養學生全面知識結構的主要途徑,大學生培養方案是培養大學生全面綜合素質的保障。(1)高校應通過開設通識公選課、專家專題講座等形式滿足學生學習需求,并將課程列入學生培養方案,給予一定學分。從課程設置、組織機構、資金支持上保障素質教育的順利進行;從教學科研上不斷探索素質教育的新理念和方法。(2)把就業指導課程納入教學體系,搞好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學校的就業指導課應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為著力點,形成貫穿大一到大四的教育體系,強化生涯理念,引導大學生掌握求職技巧,鍛煉溝通表達、團隊協作等職業能力。(3)學生培養方案中應重點加強實踐教學,重視專業實習、社會調研、實驗操作、畢業論文畢業設計等教學實踐環節,提高大學生動手能力和專業技能。(4)應把大學生大型素質拓展活動,如社會實踐、“挑戰杯”競賽活動、人文經典誦讀活動納入學生培養計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并給與相應學分。這樣才能從制度上保證學生通過活動的形式實現素質的全面培養。
2.創新學生工作思路,以素質培養為立足點,深化教育改革。學生工作在高校學生培養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社會的發展,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學生的工作方法和思路必然要進行提高和調整,以培養學生素質為立足點地開展工作。(1)引導學生建立實踐活動基地,實施畢業生“工作經驗工程”。[4]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僅僅依靠畢業實習、暑期實踐是不夠的,所以要引導學生從大一開始就在學校周邊的社區、行政村、福利機構等單位建立起班級實踐基地,以專業知識為依托開展活動。實踐基地為大學生提供“仿真工作場景”,讓學生有效實現“職業試穿”,同時鍛煉實踐能力。學校為大學生建立檔案,記錄學生實踐職業角色工作內容、效果,畢業時提供給用人單位參考。(2)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校園文化活動是大學生綜合能力鍛煉和提高的主要途徑。校園活動是由學生骨干組成的團學組織策劃和實施的,有利于學生骨干組織能力、管理能力的培養。同時,校園文化活動是服務于全體學生的,要分層次,提升質量,使更多學生得到鍛煉,形成積極的校園文化氛圍。(3)規范日常管理,強化紀律意識。大學生健全素質的培養要從日常生活和學習抓起,通過嚴格的作息制度、衛生檢查制度、晨練制度、熄燈制度、請假制度、課堂考勤制度、考試管理制度等,規范學生的生活、學習習慣和行為,訓練學生的生活能力、誠信意識、自律能力,強化紀律意識。(4)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通過開展心理普測、專家咨詢、專家講座等方式,讓學生掌握排解一般心理問題的方法,增強抗挫能力。此外,學校還要加強班級文化和宿舍文化建設,建立和諧關愛、融洽的人際關系,讓學生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從而關心熱愛集體,并培養自身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
參考文獻:
[1]趙娜.2010年普通高校畢業生將達630余萬[EB/OL].新華網,2009-11-22.
[2]張近東.全面提升大學生素質促進就業[EB/OL].中國新聞網,2010-03-05.
[3]鐘一彪.大學生就業素質與就業能力培養分析[EB/OL].中國社會科學網./shxw/qsny
篇9
【關鍵詞】大學體育教育 體育素質 體育素質的培養
一、培養大學生體育素質的意義
培養大學生體育素質是大學素質教育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大學生的體育素質培養包括身體素質、體育心理素質、體育文化素質。身體素質是人的生理機能的外在表現形式,是學生其他素質發展的載體。大學生體育心理素質是指體育運動中敏捷的思維能力、敏銳的洞察力、良好的自控能力、堅強的意志、穩定的情感等,體育心理素質的培養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整體心理素質,克服心理障礙,建立健全的性格和心理品質。大學生體育文化素質包括體育道德意識、體育道德行為、體育知識、體育意識等,培養大學生體育文化素質可提高大學生的道德素養、增加自信、樹立終身體育意識。總之,大學生體育素質的培養有助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大學生能更好地適應社會,促進個人、社會的發展。
二、大學生體育素質的培養
大學生體育素質的培養主要通過體育課教學和課外活動、課余體育訓練等幾個方面進行,而體育課教學是學生獲取體育知識和體育技能的主要來源。下面詳細講述大學體育課教育的特點和內容。
(一)大學生的發展水平和體育課特點決定大學課堂教學應堅持以下特點
1. 授人以漁。古語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體育課堂教育也是如此。學校體育教學課時有限,教師不可能將所有的體育知識和技巧都傳授給學生,所以,體育課堂教學更重要的是要使學生掌握能夠長期使用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基本體育鍛煉方法,使學生樹立終身體育意識,自覺進行體育鍛煉,提高體育素質。
2. 科學性。科學性是教育教學活動中必須堅持的原則。大學體育課應綜合考慮大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征、身體素質情況、運動能力和運動技巧,設計好課堂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滿足大學生的身體和心理需求。另外教師在教學中還應注意每個學生的性格和身體特質,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發揮自己的特長,展現自己的個性。
3. 多樣性。大學生體育課應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必須要想方設法精心地去設計、組織與管理體育課教學,不斷地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調動學生練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與自覺性,實現“教”與“學”雙方密切配合。在體育課教學中可開展多樣性教學模式,例如舉辦體育知識講座、體育知識競賽、開展體育競賽等,使教學實用性、娛樂性、文化性相互結合。
4. 教師教導。無論是什么專業什么科目的教學,教師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體育教師需要具有精深的專業知識、廣博的文化知識、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豐富的教學技巧,熟練掌握體育技能和體育技術,引導學生自覺自愿學習體育知識和體育技能,使學生通過教師的教學學到有用的知識,滿足求知欲和好奇心。
5. 完善教學設施。設施和器材的完備是順利進行體育課教學的基礎。大學生體育項目豐富多彩,涉及籃球、排球、網球、足球、跑步、跳遠等多項活動。如果學校器材設施不完備,教師則不能進行良好的課堂教學,會使學生失去對體育課的興趣,大學生體育素質的培養也就很難進行。
(二)大學生的體育素質培養包括身體素質、體育心理素質、體育文化素質,身體素質是基礎,體育心理素質是關鍵,體育文化素質是靈魂,三者相互作用、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缺一不可
1. 身體素質方面。注意發展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增強體能,并學會體育保健,教師引導學生根據自身的身體情況,選擇適合自身的鍛煉項目,掌握基本的鍛煉方法,避免過度、過量、盲目運動,養成良好的體育衛生習慣和自覺、持久的鍛煉身體的習慣,并能根據自身身體素質的變化不斷改變鍛煉計劃,提高身體健康素質。
2. 體育心理素質方面。通過各種各樣的體育活動,增強學生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如對天氣氣候變化的忍耐力,對疾病的抵抗力,對社會快速發展的適應能力,對社會不良因素的抗壓能力等,培養學生積極向上不服輸的精神,自強自信,鍛煉思維能力和洞察力,提高抗壓能力和自我心理調節能力,使學生學會主動融入所處的社會環境,增強競爭意識,適應競爭激烈、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都高度緊張的社會現狀。
3. 體育文化素質。體育文化素質是身體表現形式和內在意識形態的融合,培養正確的體育文化素質,使大學生在體育運動中能公平競爭、尊重對手、遵守比賽規則,培養與提高主動參與意識、公平競爭與頑強拼搏意識、健身意識、終身體育意識和體育法規意識,培養大學生健康的體魄、健康心理、健康的生活方式。
課外活動和課余體育鍛煉也是培養體育素質的途徑,課外活動和課余體育鍛煉相對于體育課來講,學生有較大的自由性,可按照自己的愛好和特長進行體育鍛煉,有利于學生激發學習的興趣、在運動中培養學生的組織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大學生積極開展課外活動和課余體育鍛煉,對于養成持久的鍛煉身體的習慣有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樹立終身體育意識,對于大學生體育素質的培養也有重要作用。
大學生體育素質的培養,不僅關系到大學生個人,也關系整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培養大學生優秀的體育素質,是當今大學生素質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參考文獻】
篇10
高校藝術教育能極大限度激發學生潛能,提升學生社會素質和人文修養,從而以后更好地為社會貢獻自己的才能。藝術教育以美學為手段提高學生情操品質,豐富學生情感,激勵學生身心全方位進步。在學生德育培養過程中,藝術教育占據極大組成部分,給學生提供包含人類智慧結晶的資源,加強大學生人格建設,豐富大學生心靈和情感,提高大學生審美觀的同時提高大學生道德情操,促進大學生發展進步。因此目前首要任務是不斷完善高校藝術教育培養體系,提高大學生知識文化水平,創辦完整正確的個體審美觀,提高大學生展現個性美的能力價值,以期達到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效果。
二、藝術教育對大學生素質的影響
高校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專業素質、身心健康素質和創新能力素質共同組成大學生的綜合素質,這些素質彼此交叉發展衍生,在大學生發展進步中起到重要作用。首先,藝術教育對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起著重要作用。在學生發現美、認識美、創造美的過程中提高學生審美觀和道德情操,從而促進大學生社會素質和文化修養進步。藝術形式如欣賞中西方音樂、書法、繪畫等教育方式下,不僅凈化感染大學生的心靈情感,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加強學生的愛國情感思想建設,而且提高大學生豐富的文化底蘊內涵,使大學生高校工作順利進行。其次,藝術教育同樣感化著大學生由內而外身心全面健康地發展。現在,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問題受到廣泛關注。實施藝術教育有利于開拓大學生眼界、提高大學生思想意識、不斷創造大學生享受美和動手實踐美的機會,對大學生形成良好心態起到關鍵性教育作用。此外,藝術教育幫助學生健全完整的人格價值觀,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心態,引導學生人文素質修養的正確方向,激勵學生不斷前進。
三、藝術教育開展實施的措施
1.實施藝術教育課程開展力度
藝術課程教育在素質教育中占據主要組成部分,為此我們需要有規律性地完善藝術課程體制,結合綜合性和全面性的特點。因此學校首先需要完善必修課和選修課課程體系,使它們二者密切結合;其次我們要正確認識到藝術類別的齊全性,綜合開展音樂、喜劇、舞蹈、書法、影視欣賞等藝術課,當然開展熱門課程的同時兼顧藝術的綜合性,舉辦一些冷門藝術專業,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
2.舉辦大學生藝術教育文藝活動
學校藝術教育可以通過舉辦各式各樣、不同種類的校園文化活動,如開展藝術沙龍、文化藝術節、藝術講座、藝術展覽等文化行為體現。舉辦正規的校園文化藝術活動,有利于提高文化質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藝術審美觀,促進大學生社會素質和人文修養進步發展。在大學生思想修養、身心健康、主人翁意識方面,高校藝術教育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高校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藝術教育,它們二者密切聯系、息息相關,高校素質教育提高離不開藝術教育改善,藝術教育是從高校素質教育中衍生發展出來的。實施高校藝術教育是當代社會的潮流發展趨勢,是新時代賦予高校必不可少的改革方向。因此,想要完善高校藝術教育工作,不僅需要創建完善正確的藝術教育體系,加大藝術教育宣傳力度,提高藝術教育的物質條件,還要明確藝術教育內容與方法,增強藝術教育教師的思想隊伍建設,提高工作者的主觀積極性,從而達到激勵學生全面發展進步的目的。
3.共享藝術教育公共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