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英語教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1 05:27:1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學英語教學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論文關鍵詞:初二英語分層教學實驗
在初中階段的英語教學中,初一年級學生開始學英語時熱情高,成績普遍較好,但時隔不久一些學生就落后掉隊,不及格者、放棄不學者越來越多。這種兩極分化現象一般在初一第二學期開始出現,以后越來越嚴重。初二年級的分化現象往往十分突出,直接影響著學生在整個中學階段的英語成績。
(總人數:56人)
優秀
及格
低分
初一上學期期末
48
53
2
初一下學期期末
26
篇2
論文關鍵詞:英語教學,跨文化,意識,培養
一 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的意義
語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語言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文化是“特定社會中成員所擁有的信仰、思想方式、風俗習慣、行為方式、社會習慣等的總和”。英語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流,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有利于學生進行跨文化交流。中學英語新課標指出,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有利于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與認識,有利于培養世界意識,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際能力。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不是靠單純灌輸語法知識的傳統外語教學模式就能有效開展的。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逐步擴展文化知識的內容和范圍。教學中涉及的有關英語國家的文化知識應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等密切相關,并能激發學生學習英語文化的興趣。要擴大學生接觸異國文化的范圍,幫助學生拓展視野,使他們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為發展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 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的相關策略
(一)在詞匯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詞匯中蘊含的豐富的文化內涵,因此,在英語詞匯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英語詞匯的正確讀音和本義,還應著重接受所教詞匯的文化意義,讓學生充分掌握英語詞匯與漢語詞匯的不對應文化現象,從而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例如,“紅色”在我們漢語文化中象征“歡樂、吉祥、喜慶、熱烈”,是一個褒義詞,然而在英語文化中“red” 卻與“危險、暴力、流血”相聯系。教師在詞匯教學中應當充分挖掘英語詞匯的文化內涵,并進行歸納、總結、對比,找出這些英語詞匯與漢語含義有別的特殊文化意義,在課堂上給予充分講解。同時中學英語教學論文,在學到蘊含著成語,諺語及其典故的英語詞匯時,應不失時機地將其介紹給學生,豐富學生的跨文化學識,同時教會學生運用這些詞句的場合,使學生能夠正確使用。
(二)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閱讀是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手段,是初中學生了解外語國家的政治、經濟、歷史、宗教、風土人情渠道,也是英語學習的重要任務和重要的手段。在教學過程中,初中英語教師不僅要給學生介紹閱讀材料中的文化背景知識,還應對那些學生較為困惑不易理解的語言材料之外的文化因素有所涉獵,讓學生更好地了解該國的文化與本國文化的差異。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從大量的語言材料中看到語言與文化的密切關系,從而加深對英語民族文化與本民族文化的了解,有效培養自身的跨文化意識,從而提高語言的交際能力論文提綱格式。初中英語教師在講授某篇新課時,首先可以對該課文的相關背景進行詳細介紹,由此導入新課,為增加教學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導入新課,將生動活潑的影響材料呈現給學生,激活學生的背景知識。然后,教師與學生共同閱讀,讓師生都參與到閱讀中來,互相提問和解答,在問答中,教師應對中西方文化有差異的地方增強敏感度,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以加深對閱讀材料的理解,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閱讀教學中,加強對英語語篇思維模式的介紹。例如,許多英文文章語篇的基本特征是:先概括,后細節,先開門見山言明論點,然后逐步進行論述,層次分明,組織嚴密,環環相扣,而許多中文的段落思維模式一般沒有這么開門見山的。教師分析中英文的語篇模式差異,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課后教師還可以印發幾篇相關的文章讓學生閱讀,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
(三)在口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英語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口語是學生進行文化交流的基礎。在初中英語口語教學中,教師應首先要求學生掌握語言知識,并運用語言清楚地表達自身的思想意識,在使用英語進行口語對話時,應教會學生考慮到自身扮演的角色,綜合自己的社會地位和所在語境,從對話者的反應判斷出是否使用了恰當的語言,并努力使受話人明白并接受自身表達的意思,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教師在讓學生說之前要告知其對話發生的相關背景中學英語教學論文,以及英美文化背景下的相關語用策略,讓他們了解該說什么,該怎么說。例如,西方人將年齡、身高、體重和收入等個人問題視為隱私,教師告知學生這是應當避而不談的話題。教師可以將談話禁忌歸納為四個詞: I, WARM, where, meal。其中I代表 income, W 代表 weight, A 代表 age, R 代表 religion, M 代表 marriage。就是跨文化交流過程中,不問對方收入、體重、年齡、宗教信仰、婚姻狀況,這樣有助于學生更容易掌握與英語國家人士交談的禁忌。初中英語教師可在課堂上,安排學生進行即興表演對話,構建真實的口語交流氛圍,創設各種語言場景,把抽象的文化與語言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身臨其境,在實踐中體驗、感悟跨文化交流的魅力,使學生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思考并進行口語交流,在真實的英語語境中進行對話,還可以在課外開設英語角活動,舉辦英語演講比賽等活動,給學生創設良好的口語環境,使學生在頻繁地口語鍛煉中培養自身的跨文化意識。
總之,只有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才能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促進學生學習英語的激情。初中英語教師可從詞匯教學,閱讀教學和口語教學三個方面,加強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使學生真正熟練、準確地掌握英語口頭或書面交際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王力非<<現代外語教學論>>,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3】陳申.語言文化教學策略研究[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2001
【4】王篤勤.英語教學策略論[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篇3
中學英語課文教學的目的絕不只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獲取課文所傳達的信息,也不僅僅是讓學生掌握課文所包含的詞語、詞法、句型和語法等語言知識。語言教學只有跟現實生活結合起來,才能體現出其功能和生命力。因此,在課文教學中,教師應當把課堂作為學生英語實踐活動的舞臺,把課文內容作為話題,組織學生進行討論、議論、評價、延伸和借鑒等言語實踐活動,從而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培養其積極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
在課文教學中如何將課文內容作為話題,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如何使其能創造性地解決課文話題所引出的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是擺在我們外語教師面前的一大課題。而教育學理論中的“近體原則”在中學英語課文教學中的運用,為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發揮其創造潛能和學以致用開辟了一條新路。
“近體原則”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應盡可能縮小教與學之間的差異,在時間和空間的距離及心理和情感等方面的差異,在有限的時間內達到滿意的教學效果。也就是說,教師應在充分了解所教學生的心理狀況、年齡層次和知識水平的基礎上,認真分析教材,并對教材進行創造性的處理,縮小教與學之間的時空差距,以及心理和情感等方面的差異,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近體原則”可分為時間近體原則、空間近體原則、心理近體原則和活動近體原則。現分別論述如下:
一、時間近體原則
在中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師生要不斷吸收新知識、新信息和新材料,及時了解國內外重大事件發生的原因和背景。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這些重大事件與課堂教學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根據課文內容創設話題,用課本知識去分析當今國內外所發生的重大事件的原因和背景。這種教學方法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社會責任感,還有利于提高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教學The Green Hills of Tangsa一課時,教師可以運用時間近體原則向學生提出這樣一個話題:Why did the people along the Changjiang River suffer a lot in the big flood in 1998? 然后讓學生分為若干小組,用英語進行討論。學生人人參與,氣氛活躍,經過各小組發言,歸納出1998年中國長江發生特大洪水的主要原因,如:氣候變化,河床抬高,河道變窄,雨水集中,山坡植被破壞嚴重,圍湖造田,森林遭砍伐等等。接著教師又不失時機地引出另一個話題:What can we do to prevent such a disaster in the future?這一問題的提出再一次引發學生積極思維,主動探討,各抒已見。通過小組總結和歸納,師生們得出了解決這一問題的答案。
高中英語新教材中有不少涉及社會熱點和焦點問題的課文,例如:動物保護問題----Milu deer return to China;男女平等問題----The secret is out;關注地球問題----Saving the earth;殘疾人問題----Disability;世界糧食問題----Feed the world;垃圾處理問題----Dealing with waste 及自然災害問題----Earthquake, Fire, Hurricane等。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留出一定的時間,引出課文以外的話題,創設問題情境,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創造性地思維,為課堂教學創設出一種緊張、活躍、和諧和民主的氛圍。
二、空間近體原則
受全局性和典型性的局限,教材在選材時不可能選用近期發生在學生所在地區的事例。由于空間距離遠,在教學中直觀性差,感受性弱,學生的興奮點不易被激發,因此教師應以課文內容為依據,盡量結合當地典型事例,從課文中引出最受學生關注的話題。
篇4
【關鍵詞】語言;英語;文化教學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學習一門外語的過程,也是了解和掌握對象國家文化背景知識的過程。掌握對象國家文化背景知識的程度直接影響到一個人的語言知識的使用能力,是能否得體地運用語言的前提。很難想象,一個缺乏對象國文化背景知識的人,能在這一國度里與人進行正常的交際。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的九年制義務教育初中英語教材有意識地安排了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力求在語言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傳授文化知識,讓學生不自覺地感受英語國家的文化氛圍。這也要求教師將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培養學生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使用語言的能力。
人教版初中第三冊課本的內容設置很大部分是結合日常生活、西方人的生活習慣展開各種交際會話,因此文化教學的內容主要是與各種交際環境有關的文化。
1.稱呼語
在西方,常用Sir和Madam來稱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在英國,對十幾歲或二十幾歲女子可稱呼Miss。但是,有時陌生人之間也可用表面上很親密的稱呼,例如:love,dear,pet, honey,sweet-heart等。這在英國某些非正式場合用得特別普遍,如在市場上商販和顧客之間,在公共汽車售票員和乘客之間。但是,最近有些女性(特別在美國)反對男人這樣稱呼她們。英美熟人見面互相問候常說“Hello,how are you?”或談論一下天氣,“Lovely weather,isn’t it?”而中國人見面喜歡說“你吃了嗎?”“你到哪里去?”假如用中國人的問候方式去招呼西方人,則會被認為你要請客吃飯或被認為干涉別人的私事。
應該指出,按英語習慣,親屬之間是直接用名字相稱的。如果不用名字而用表示親屬關系的詞稱呼長輩時往往降一輩來稱呼。例如:great uncle可稱Uncle Jim。實際上,用Great-Uncle Liu之類來稱呼一個人,聽起來不太順耳,而且許多西方人也不喜歡別人用grand-或great-之類來強調自己上了年紀。
2.感謝與答謝
“Thak you”這句話不論中、英文都用得很普遍。它用來對許多事物表示感謝。例如,對禮物、邀請、幫助,或對主動提供幫助、其他種類主動提供的東西表示感激。但是如何準確地使用這句話,兩種語言之間是有差別的。如 Lesson 1中給老師送禮物時的一段對話:
―Happy Teachers’Day, Miss Zhao!Here are some flowers for you, it's our best wishes!
―What beautiful flowers!Oh, a diary, too.Thank you!
對于別人送來的禮物,中國人往往要推辭一番,表現得無可奈何地接受,接受以后一般也不當面打開。如果當面打開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貪財”的嫌疑。而在英語文化中,人們對別人所送的禮品,一般都要當面打開稱贊一番,并且欣然地道謝。
3.恭維與贊揚
恭維語在美國社會的各種場合經常、廣泛地使用,起著各種各樣的作用。它們就象問候。感謝及道歉語一樣成了一種套話。在美國社會中,人們通過贊揚、夸獎來鼓勵某些合自己心意的行為。在美國學校,教師在教學中經常通過贊揚來鼓勵學生,如:
You know something, Tom. You did a good job. 人們也通過贊揚和恭維來建立及維護社會關系,還常用它們來代替道歉、問候、感謝等套語。
文化教學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教師的首要任務是運用各種方法進行文化教學,提高學生對文化的敏感性,培養文化意識,使他們能主動自覺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環境中。
常用的方法有比較法,比較外國和本民族文化的異同。可以從稱呼、招呼語、告別、作客、謙虛、道歉、贊揚、表示關心、談話題材和價值觀念等方面進行比;課堂交流或專題介紹,教師可以讓學生收集一些有關國外文化方面的資料,如畫報、雜志、圖片等,研究不同國家人民的服飾、裝飾、發型等,使他們在這一過程中了解不同的文化、風俗習慣、審美標準,較直觀地了解外國藝術、雕刻、建筑風格和風土人情;閱讀文學作品,由于文學作品反映不同的文化背景,而文化背景導致了不同的文學現象的發生,因此,要想了解新學語言國家的文化,閱讀一定量的文學作品會有很大幫助,從中可以找到有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和信息;角色表演,教師讓學生熟讀課文對話后.學生派定角色,進行模仿角色表演。如Lesson 1 中教師節學生向老師送禮的一段對話,學生可以進行模仿表演。初時可跟課文一樣,待熟練后,可以表演進其它東西和回敬各種贊美的話語。
綜上所述,文化教學是英語教學的重要內容。教師既要注意語言知識的傳授和語言能力的訓練,更要注意培養學生口頭和書面的實際交際能力。而培養交際能力,離不開了解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識,這是培養語言得體性的重要前提。傳授文化背景知識應盡可能具體化、形象化。在教學中應重視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重視中外文化的差異。讓學生進行生動活潑的語言實踐,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還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擴大知識面。在平時看報或讀書時,做個有心人,盡力攝取英美國家社會文化生活各方面的最新信息,并把這些信息融入自己的教學實踐中。
篇5
【關鍵詞】英語教學英文辯論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8-0159-02
現代科技的發展已經把整個世界變成了“地球村”,互聯網使英語作為世界通用語言應用到了各個角落。隨著中國加入WTO,社會需要更多既有專業技術,又能講英語的人才。為了適應這一要求,各類專業院校也紛紛在強化技能訓練的同時,加強了對學生的外語應用技能的培養。因此,在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實際語言運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筆者在自己的英語教學活動中發現,如果把篇章課文的學習轉化為讓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進行辯論,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和英語口語水平。
一 英文辯論的類型
英文辯論大致可以分為兩類,即興辯論和任務型辯論。
1.即興辯論
在精讀課文的學習過程中,我們總是會發現一些令人關注的主題,發人深省的內容,以及富含哲理的語句。這時,教師就可以臨時定題,給學生幾分鐘準備時間,然后展開辯論。這種辯論形式是非正式的。學生可以就自己的觀點確定立場。比如,我在學習“Psychological Speaking”一課時,Eve提出了“experimental marriage”的想法,我們就以“Experimental Marriage”為題,進行了一場即興辯論。支持者們認為“婚姻是兩個人的事情,不應該制度化,而且可以避免嫁錯人的終生遺憾”。而反對者也是理由充分,他們認為“試婚是不合法的,也是違反道德的,而且威脅到了家庭這一重要社會組織形式”。即興辯論可以創造課堂中的“興奮點”,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活躍課堂氣氛。
2.任務型辯論
任務型辯論是一種正式的辯論形式,主要表現為英文辯論會。這種正式的英文辯論賽一般在課文結束后進行,老師應提前一周告知學生“辯題”并將學生分組,使雙方陣容相當。這是一種有準備的辯論,正反雙方必須充分了解和熟悉課文內容,搜集相關信息,組織辯論材料,真正做到有的放
矢。我們在學習完“Angels on a pin”后,組織了“Examinations do more good/Examinations do more harm”的辯論。在學習完“Touched by the moon”之后,我們組織了“Economic Development/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more important”的辯論,均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二 英文辯論會的步驟
英文辯論會由正反雙方進行辯論,因此,筆者在組織辯論會時,首先將全班同學(一般為21~25人)按宿舍分成兩大組,并注意保持雙方男女生人數平衡,要求辯論雙方至少有一名男生辯手。之后,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述辯論的要求及規則,筆者要求兩組同學均要出四名辯手,兩名裁判及一名計時員,以確保比賽在公正和諧的氣氛中進行。
整個辯論會通常持續一節課(50分鐘)左右,如下表所示。
以單方為例顯示辯論過程
辯手 一辯 二辯 三辯 小組 辯手 辯手 四辯
內容 立論陳詞 問答 問答 戲劇 自由辯論 答觀眾問 總結陳詞
時間 3分鐘 2分鐘 2分鐘 5分鐘 5分鐘 3分鐘 3分鐘
首先,正反雙方一辯立論陳詞,時間為3分鐘;其次,正方二辯選擇反方二辯或三辯提問,時間為2分鐘,反之亦然,三辯也是選擇對方二、三辯提問,時間亦為2分鐘。第三項為小劇表演,要求兩組人員(辯手或非辯手均可)均以一個5分鐘戲劇來表述該方觀點,之后,即是自由辯論時間,雙方的辯論時間均為5分鐘。下面為觀眾提問時間,雙方都要回答觀眾的兩個問題;最后,由雙方四辯作總結陳詞,時間為3分鐘。
由于兩組均出了兩名裁判,加上教師,共五名裁判。評判時,每位辯手的總分為100分,另外小劇與合作各占100分,這樣,正反雙方的滿分均為700分。總分時,每項分數均去掉裁判所給分的一個最高分,一個最低分,然后取平均值,七項分數的較高者為勝方。此外,在每次的辯論賽中,我們都會評出一名最佳辯手,這名辯手會在學期期末英語考試中,可以得到3分的附加分,這樣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
三 組織英文辯論的作用
1.即興英文辯論能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成功的外語教學應該為學生提供大量實踐訓練的機會。而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相互作用的雙方往往只局限于教師和某位學生,當教師和一位學生在一問一答地對講時,其他學生常常處在被動的聽眾席上。一堂課下來,每位學生實際上只有屈指可數的幾次開口說的機會。更有甚者,有的學生干脆以“坐冷板凳”來結束一堂課。而即興英文辯論則給學生提供了充分表達自己觀點的機會。通常情況下,辯題是聯系課文內容與實際生活的熱門話題。比如,與課文“the kindness of strangers”相關的辯題為“We can still depend on the kindness of strangers or not”,與課文“Another school year…what for?”相關的辯題為“Is education for living or making a living?”與“More crime and less punishment”相關的辯題為“Which is the better way to deter crime,punishment or moral education?”這些辯題都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密切相關,大多數同學都能積極參與,陳述自己的觀點。有時一位同學剛剛講完,就有幾位同學同時舉手要與之辯論,整個課堂氣氛十分熱烈,學生興趣盎然,并不時報以熱烈的掌聲,為精彩的辯論喝彩。這樣,在課文教學中進行即興辯論,一方面活躍了課堂氣氛,另一方面也激發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學習興趣,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提高了鑒賞能力。
2.組織辯論會能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
英文辯論會是在論辯雙方得到辯題后一周后進行,因此,雙方同學都有一周的準備時間。在此期間,學生是以小組活動的形式來為辯論會作準備的。研究表明,小組活動比起大課堂的環境來,更有利于激發學生在學習中的自主性和主動性。以往,每個班級都會有幾個在課堂上相當“沉默”的學生,他們往往不主動回答問題,更不會積極參與討論。其實不然,通過認真的觀察會發現,他們在人數明顯減少并且沒有老師參與的小組活動中比在大課堂上顯得活躍得多。顯然,小組活動的氛圍大大減輕了這些性格內向的學生的壓力。
英文辯論會是一個整體參與的活動。如前所述,全班同學被分成兩大組,各組均由10~12人組成,其中,四名辯手,兩名裁判,一名計時員,其余同學要作為演員表演小劇,也可以作為觀眾向對方提問。因此,每位同學在辯論會中從準備到進行都給予高度關注。由此可見,通過組織英文辯論會,學生由被動接受轉為積極參與,隨著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高,外語實踐訓練的加強,學生的外語交際能力也就隨之得到了提高。
3.組織英文辯論有利于啟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不論從即興辯論還是從任務型辯論中,我們都會發現學生的思維是活躍的,潛力是巨大的,知識也是豐富的。從多次的辯論中,我們都可以從學生身上我們能學到很多東西。比如,在一次有關“不同種族通婚(Mixed Marriage)”即興辯論中,一位同學講到“Some Chinese girls in America put a sign on her body,and my phone number is ...”這位同學在陳述自己觀點的同時,也告訴了我們某些社會文化知識。此外,在每次正式的辯論會中,同學們的創造性也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比如,在題為“Economic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more important”辯論中,反方同學表演的小品就很有創意。他們表演的小品為“白雪皇后(snowwhite)”,故事大意是這樣的:從前,國王和白雪皇后生活得很快樂,但國王為了發展經濟,把樹木桑田變成了高樓大廈,而污染則危害了人們的健康。白雪皇后也由于呼吸不到新鮮空氣而日益憔悴。國王最后退耕還林,改善環境,白雪皇后恢復了健康,國家也重新變得美麗了。5分鐘的小劇表演集長笛伴奏、英文歌曲及故事對白于一體,博得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這些極富創意的戲劇表演一方面活躍了辯論課的氣氛,另一方面也給學生提供了展示才華的舞臺。
總之,英文辯論使學生的注意力更為集中,思維的潛力得到了更充分地發掘,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得到了更充分地發揮,他們在課內外學到的知識得到了更好地運用,外語語言和外語交際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林海春.英語辯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
篇6
游戲導入:學生天性活潑好動,喜愛玩耍、酷愛游戲,將游戲與教學結合起來,實現了知識性與趣味性的結合,可以使原本枯燥無味的口語教學變得更加生動活潑,富有趣味性,寓教于樂,讓學生在游戲的愉悅氛圍中進入主動而積極的學習狀態中。歌曲導入:音樂有著豐富的藝術內涵,更能打動人心,富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將音樂與教學結合起來,可以賦予教學以生命的活力,這樣更能為教學平添亮點,讓整個教學在愉悅而歡快的節奏中展開。懸念導入:初中生有著很強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他們喜愛刨根問底,根據學生的這種心理,我們可以運用問題來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制造懸念,這樣更能激起學生強烈的探究動機,讓學生將思維與注意力集中在新知的學習上。
二、重視課文的朗讀與背誦,增強學生語感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些都指出了讀在學習中的重要性。在英語口語教學中讀同樣具有重要的作用。朗讀與背誦可以增大學生的語言輸入量,幫助學生積累詞匯、鞏固語法,增強語感,是提高學生口語水平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讓學生多讀、多背。
1.模仿。學習始于模仿,尤其對于語言學習更是重要。我們可以利用現代教學設備以及教師的示范朗讀等來讓學生接觸原汁原味、標準地道的英語,讓學生進行模仿朗讀。這樣就可以糾正學生的不正確發音,讓學生的發音更準確、語調更流暢,以增強語感、形成語流。在現代教學下我們更要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將教材上枯燥、靜止的語言材料轉換成圖文并茂、聲像俱全、動靜結合的情景會話,這樣可以讓學生將語言與真實的場景與人物結合起來,這樣就不會是枯燥而機械的讀,而是富有趣味性的主動讀,這樣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我們要引導學生展開多種形式的讀,如分角色讀、小組讀等等。
2.背誦。背誦是一個幫助學生積累詞匯、豐富語言素材、促進知識內化的過程,可以為學生更好地學習打下基礎。我們要精選短文,讓學生熟讀成誦,以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但是背并不是機械的,這樣只會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增強教學難度,而是要講究方式與方法,這樣學生才能由背會到會背。背誦并不是簡單地來記憶單詞與句型,而是要將短文與具體的場景結合起來,理解記憶,這樣記憶效果最佳、更輕松、更有成效。此外還要加強教師對學生背誦情況的檢測,并不是單純地看學生背誦的完整性,還要從語氣、語調、語音、流暢性等方面來進行檢驗,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地掌握語言。
三、營造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
只有置身于良好的語言環境中,學生才能學會用英語來進行思維,才能真正掌握語言學習的精髓,促進學生英語水平的整體提高。而在傳統教學中許多英語教師大多采用英漢結合的方式來進行教學,一會英語、一會漢語,這使得以漢語為母語的學生更加依賴于母語,而漢語與英語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在語言習慣等存在明顯的差異。學生常常用漢語思維來進行英語學習,這是英語學習中存在的最大問題,也是制約學生口語水平的主要因素。為此在教學中我們要著力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讓學生學會用英語思維,這樣才能促進學生口語水平以及英語語言綜合運用水平的整體提高。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用英語來進行教學,為學生創造全英的學習環境。即使在遇到較為復雜的內容時,也盡量不要用漢語,而是要用學生所學過的、已掌握的簡單英語來進行解釋,這樣更加符合語言學習規律,而且更加利于學生的理解。此外還要鼓勵學生用英語來回答問題,這更加需要教師發揮自身的啟發與引導作用,引導學生用英語,啟發學生學英語。這樣的口語教學才能成為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互動對話過程,才能讓學生置身于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之中。在學生之間、師生之間進行對話的過程中,常常會遇到一些陌生的詞匯,此時要告訴學生不要中斷,而是要繼續傾聽,結合前后語句與情景來猜測,這同樣是提高學生口語水平的重要環節。
四、開展豐富的口語訓練活動,讓學生多交際
口語表達水平最終需要在大量的口語訓練中得到提高。我們要充分利用課堂教學時間,為學生設計豐富的口語訓練活動,創造更多的參與交流與交際的機會,讓學生多交流、多運用,以提高學生口語表達能力。
1.課前自由發言。我們不要急于講授新知,可以充分利用課初的幾分鐘,讓學生進行即興發言,可以講述自己在學習、生活中的趣事;也可以介紹自己的學習方法,或是談心得體會,或是就學生所感興趣的話題來展開等等。這樣口語訓練的內容更豐富,形式更靈活,更能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到口語訓練中來。
2.課本劇表演。選取貼近學生生活的話題,讓學生運用自己所掌握的英語知識與生活經驗來進行課本劇的創編與表演。這樣的活動符合學生喜愛表演的天性,能夠激起學生參與的激情,更為重要的是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這正是語言學習的核心所在,學生可以將語言的學習與生活場景結合起來,這樣更利于學生口語水平的提高。
篇7
關鍵詞: 小學語文 情境教學 教學應用
情境教學法注重形象生動的場景教學環境,在滿足學生實際需求的前提條件下,引入有趣的教學模式、新型教學內容,便于學生理解教材,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自新課標改革后,情境教學法已被廣泛應用于課堂實踐教學中,為學生、教師形成良性的教學互動機制,通過還原真實化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其獨有的時代教學特征,受到廣大師生的一致好評,成為課堂教學的首要創新應用舉措[1]。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由于小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利用情境教學法,便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值得大力推廣與引薦。
一、引入形象情境,彰顯教學效益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由于目標受眾主要是小學生群體(性格差異較大、表現特征較為突出),教師可結合小學生對各種事物的好奇心理,教學情境的創設可偏向于趣味性教學內容的灌輸,創設具有生動形象特點的教學情境,便于學生更便捷地理解課程內容。以北師大版一年級語文第一冊《冬天是個魔術師》教學設計為例,明確本章節重難點內容――識記生字、通讀課文、了解冬天,為學生提供多媒體課件、生字卡片、教具等輔助條件。上課伊始,教師通過課件播放相關影視視頻、圖片,帶領學生深入分析課文內容,開展“聽錄音、畫圖畫”活動及其他小游戲,讓學生就錄音內容勾畫自己聯想中的冬天場景,并鼓勵學生上臺演講作圖內涵(也可通過手勢勾畫的形式來完成演講),讓學生更形象地理解冬天的變化特點。在完成畫圖活動后,引入圖片教學情景,向學生傳授文章中的生字、詞語等知識點,便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掌握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結合問題情境,完善教學體系
問題情境比較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征,結合“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總結問題”教學流程,讓學生快速明確教學難點,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思維能力[2]。以北師大版小學語文《麻雀》課堂教學為例,在備課準備過程中,標注課文知識點內容(生詞、文章闡述概念),準備課時環節、教學活動;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以啟發式談話活動為基本依據,提出問題情景:麻雀作為一種很常見、很普通的鳥,既沒有漂亮的外衣,又沒有動聽的歌喉,受歡迎程度偏向一般化;通過朗讀課文內容,了解到它身上具有一種令人敬佩、感動執著的精神,但很少有人知道這種精神,你們認為麻雀的這種精神是否具有可取之處?你們是如何看待這種精神的?(對日常生活的影響)在提出問題后,教師讓學生自主檢查預習、開展自學活動,并結合自我感悟達到理清文章層次的目的,也可讓學生自主創新文章末尾內容,自我編制新的應對結局,促進學生的空間聯想、實踐操作效益,便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注重社會實踐,明確教學目標
社會實踐注重課本內容與課外教學的整合、統一,在明確教學內容及實時目標的基礎上,以班級、小組為單位,開展社會實踐體驗活動,滿足學生集體生活的實際需求。在某次教學公開課中,以《我要的是葫蘆》課文為教學重點內容,教師結合文章所闡述的系統知識點,布置課外實踐探索活動,安排兩至三人為一組,調查葫蘆真正的結果周期、防護措施,并簡單記錄實踐活動的觀察指標、變化情況,形成課外實踐活動教學記錄心得。在開展實踐活動過程中,教師可與學生形成統一戰略聯盟,秉著認真、負責的探究原則,明確葫蘆及其他植物的生長環境、施肥滅蟲等具體應對舉措,聯合課外實踐活動的最終結果,啟發學生思考:第二年,那個人又種了一棵葫蘆,這次如果按照正確的殺毒、滅菌、施肥等操作步驟,那么是否還會像第一年那樣顆粒無收?或者通過小話劇演示情境,分工、協作文章角色,營造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便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有所保障。
四、激發空間想象,改進教學機制
針對小學生群體的獵奇心理特征,利用探究式教學活動,可有效培養學生的空間聯想能力、逆向思維能力,直接影響學生的綜合發展。例如,在北師大版小學語文教案第三冊第一單元《秋天》課堂教學中,以“秋天到”、“山行”、“火紅的楓葉”、“植物媽媽有辦法”等課文為單元重點內容,教師結合學生對秋天季節的感官體驗(掌握秋天的特點),利用秋天的對應詞語(如:“寒秋”、“蕭瑟”、“秋高氣爽”),收集有關于秋天變化特點的資料,編寫一段有關秋天的個人語句(字數不限、依據實際情況而定),充分發展學生的空間聯想能力,便于全面掌握本單元內容;也可結合考試講解情況,自主設計教學課件模板(選擇合適的圖片,插入合理的詞語、段落),利用學生喜歡的方式表達對秋天的喜愛之情,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學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構成,直接影響小學生的全面發展素質效益。在實踐教學中,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形象情境、問題情景、社會實踐內容、空間聯想條件,創建符合小學生心理需求的情境機制,促進學生綜合發展。
參考文獻:
[1]徐龍啟.淺談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4,34:84-85.
篇8
一、電教媒體對中學語文教學內容和模式的影響
如何看待中學語文教學、怎樣界定中學語文教學的內涵才外延,一直以來頗多爭議。但近兩年趨向這種認識:生活處處即語文,中學語文必須緊貼生活才能擺脫困境,走出低谷。這就是所謂的“大語文”教學觀。在這種觀念影響下,中學語文教學的內容就遠非一兩套教材所能涵蓋得了;而且,學生在教學中也不應僅是被動的受教育者,他們必須成為教學的主體。電教媒體在拓展教學內容,發揮學習主體作用等方面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1.拓展教學內容優化信息輸入輸出范圍和途徑;2.化解教學難點,提高教學效果;3.突出學生主體作用,優化師生關系。
二、電教媒體在中學語文課堂中的具體應用
在“大語文”教學觀的影響下,在對傳統語文教學認真冷靜的反思之后,中學語文教學的課型發生了很大變化,由原來的講讀課和寫作課兩種課型改為講讀課、閱讀課和寫作課三種課型。下面談一談電教媒體在這三種課型中的具體應用。
1.在講讀課中的具體應用
葉圣陶先生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既為例子,就要使它起到舉一反三的效果,電教媒體在這方面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創設情境,激感。
在語文教學中運用電教媒體,創設課文教學所需要的情境,將文章內容涉及的事物和現象展現在學生面前,使他們在有聲有色、如臨其境的情境中理解課文,激發出內心的情感,語文教學就能高效率、高質量的進行。
第二,披情入文,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課文中有些比較抽象的內容,教師不易講解清楚,如果適當運用電教媒體則可化抽象為具體,從而起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作用。因為形象的畫面能使學生非常自然的產生愉悅、激勵的審美效果,學生在樂中求學,便優化了教學過程,也實現了教學目標。
第三,拓展延伸,舉一反三。
2.在閱讀中的具體運用
第一,開篇激趣,帶情入境。
葉圣陶先生說“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得到理想的效果,必須努力使學生這些“讀者”也“胸有境”,才能使他們帶著感情自然“入境”并“與親”。所以語文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先進科學的電教媒體,積極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努力創設與課文相應的情景,以化遠為近,化抽象為具體,使學生能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從而激發起學生閱讀的興趣,收到良好的閱讀效果。
第二,加強朗讀訓練,形成語言儲備。
“講解是死的,如同進行解剖;朗讀是活的,如同給作品以生命。”教師可以利用電教媒體強化朗讀訓練,形成語言儲備。
3.在寫作課中的具體應用
寫作是進行有效交流的重要技能,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學語文教學的“半璧江山”,這是因為一個人在寫作時需要整理自己的思想,組織自己的思想,并進行多種多樣甚至復雜的比較。這些極有利于創造辦的培養。電教媒體在寫作課中的應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提供素材,豐富學生閱歷。
第二,改進評改方法,提高評改效果。
作文評改一向是令語文教師頭痛的問題,無論教師全批全改,還是師生共同批改、學生互改,都難以收到令人滿意的效果,而面批的效率又太低了。電教媒體特別是多媒體技術能很好地幫助廣大中學語文教師解決這一難題。學生們可以把作文拷在盤上,評改課上就能通過互聯網很方便的調閱、批改每一位同學的作文;學生評改的作文也能很方便的對比閱讀,比較中得到提高,還可使學生及時的欣賞到同學的佳作。這樣,就能使學生從閱讀對比中得到啟發,有所進步。
三、使用電教媒體應注意的問題
先進的電教媒體為中學語文教學課堂注入了生機與活力,對提高教學質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不少教師在使用電教媒體的過程中暴露出了一些問題,需引起廣大中學語文教師的注意。
1.要善于把握和調控學生的心理,避免濫用電教媒體的現象
現代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生在課堂上大腦處于興奮狀態的時間是有限的,他們的注意力的保持也因年齡和心理特點而存在差異。因此廣大語文教師在應用電教媒體輔助教學時,也要遵循這種規律,適時調整學生的狀態。及時對電教內容的難易程度、數量、速度作出適當的調整,使絕大多數學生易于接受。對少數不能完全接受的學生,則應采取其它方式予以彌補,如當堂給予提示和啟發,利用電教媒體及時進行個別輔導。
2.注意處理好教學過程中的突發事件
教學過程中難免出現一些突發事件,比如突然停電,電教媒體無法正常使用;電教媒體發生故障等,教師需對這些突發事件進行及時處理,教師事先也要考慮周密,有所準備,以便隨機應變,及時的采取措施妥善的加以自理、理解。
3.要注意掌握教學的節奏
篇9
關鍵詞: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的實質就是以全面培養、完善和提高全體青少年一代或全體國民身體、智能和品德素質為根本目的的教育。時代要求我們應在英語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新編英語教學大綱的核心是貫徹素質教育思想,培養學生為交際初步運用英語能力。在初中,盡管英語教學已受到普遍重視,教學質量也在不斷提高,但由于種種因素的制約,尤其在“應試教育”的左右下,英語教學大多是把傳授知識作為主要目標,重視學生成績高低,忽視學生的全面發展;重視“教”,而忽視“學”;重視現成結論的記憶,忽視學習過程;重視向學生灌輸,忽視學生的主動參與;重視教學活動的嚴格劃一,忽視學生的創造才能和個性差異;重視基礎知識的傳授,忽視對學生聽、說、讀、寫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等等。下面就本人在英語教學中如何貫徹執行素質教育進行教學談點滴體會和做法。
一、轉變教育觀念,加強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質為目的的教育,它與“應試教育”的主要不同在于教育觀、質量觀、學生觀、教學觀的不同,我們要堅決反對應試教育,毫不猶豫地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這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關鍵。在“應試教育”的左右下,英語教學大多是把傳授知識作為主要目標,重視學生成績高低,忽視學生的全面發展;重視“教”,而忽視“學”;重視現成結論的記憶,忽視學習過程;重視向學生灌輸,忽視學生的主動參與;重視教學活動的嚴格劃一,忽視學生的創造才能和個性差異;重視基礎知識的傳授,忽視對學生聽、說、讀、寫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等等,這些現象都有悖于語言教學規律。在英語教學中,尤其要改進教學方法,加強對學生在學法方面的指導,使學生掌握語言學習規律,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盡可能創設一個適宜于英語情景交際的語言環境,使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得到提高,使素質教育落實到日常教學之中。
二、重視學生課堂教學模式
英語素質教育的教學中,優化課堂教學模式是重點,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然而,要實現優化課堂教學,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應做到優化教學目標的制定,優化課堂教學的設計,優化教學方法的組合等,通過優化課堂教學模式,以達到實施素質教育的目的。課堂的學習氛圍對培養學生個人的學習策略有著重要的作用。初中生可塑性、模仿性強因此,教師要以身作則,注重自身儀態,每堂課都盡量創造一種和諧合作的氛圍,通過字跡優美、重難點突出的板書,條理清晰、邏輯嚴密的教學語言和富有創造性、靈活性的教法,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通過互動、探索、合作逐漸形成適合個人的學習策略。
三、遵循語言教學規律,優化課堂教學目標
課堂教學活動是學校中一項最穩定、最經常、占時間最多、涉及面最大、內容最廣泛的活動,中學教育教學任務主要通過課堂教學來完成。因此,課堂教學也是英語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主渠道。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優化課堂教學內容和目標首當其沖。傳統的“應試教育”不足之一即在于重視智力因素而忽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新的《英語課程標準》對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教學內容和目標作了明確的規定,包括“知識、技能、情感、策略和文化”等五個方面。在重視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再次把“情感、策略和文化”引入教學目標,并實現目標分極使之更加層次化、具體化,這無疑給新時期英語教學指明了方向,為基礎英語教學實施素質教育帶來生機。我們要以新的教學總目標為依據,優化課堂教學目標,大到學年、學期目標,小到一節課目標。建立全新的教學理念,以情感為核心,把培養學生學習動機、興趣、意志、性格等因素列入教學目標并使之具體化,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學生層次和個性差異。達到全面發展的最終目標。
四、遵循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
這個原則是始終貫穿英語課堂教學卓有成效的前提。引導學生在語言實踐中發現規律,再通過大量的語言練習進而轉化為自己的言語,才算是成功的課堂。語言文字是約定俗成的,在英語教學中,反復的分析、講解就大可免去,況且某些習慣表達法是無法去分析的。教師滿堂灌,幾個表達法就講了一整課時,當時學生心理明白,過后使用茫然不知所措。原因也就在于,所解釋的語言現象,列舉的語言實例,完全是教師一個人在操作和左右,學生被動接受的,結果當然也就成問題了,因此英語課堂必須是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
五、多媒體教學的恰當合理的利用,是英語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輔助條件
積極創造語言條件,模擬交流情景,營造交際氛圍,英語課堂中視聽設備不可輕視。正確的操作,合理的搭配,適當的引入,可以使學生進人一個嶄新的天地,自覺或不自覺地投人到設定的語言環境中;還可以使課堂練習形式多樣化,教學內容新鮮生動化,抽象表達直觀化;而且還可以節省教學時間,使課堂程序設計更緊湊,更科學。
六、優化教學方法
教師應以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精心設計教學的各個環節。一般來說,除了第一節課以外,每一課教師所要進行教學的內容不外乎3個部分:復習已教過的語言材料;教學新的語言項目如詞匯、語音、語法和句型等;進行各種形式的聽、說、讀、寫訓練活動。為此,一般采用“五步教學法”,即復習、介紹、操練、練習、鞏固。在每一個步驟當中,教師的作用都有所不同,如采用口頭與筆頭練習、測試、聽寫、提問等復習方式;利用實物、圖片,借助動作、猜謎、接龍式提問、簡筆畫等介紹新的語言項目;通過分排或分行、兩人、小組等進行操練;通過做游戲、扮演角色等方式提高運用語言能力;充分利用復習要點、練習冊中的練習、口頭與筆頭練習等加強學習運用的能力,以加深印象,鞏固記憶。在具體的教學當中,教師不可能始終如一地進行每一個教學步驟。在“吃透”教材、掌握教法的基礎上,靈活掌握,因材施教,在師生間形成一個感情融洽、相互尊重、配合默契的氛圍,才能順利進行教學,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
篇10
目前英語課堂教學改革可以說是換湯不換藥,雖然使用新課程進行教學,但是教學方式和傳統的英語課堂教學方式沒有太多區別,雖然形式上有變化,但是實質上并沒有發揮新課程應有的作用。在英語課堂教學中還是多采用灌輸式教育的方式,先學習每個單元的新單詞,再對閱讀進行逐字逐句的分析,新課程標準提倡的教學方式并沒有得到體現。大部分學生習慣了被動式的學習,對課堂教學的興趣不強。雖然充分發揮了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但是卻忽略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隨著新課改的進一步發展,很多教師也采取了一些課堂教學方式改革,嘗試著運用一些手段來引導學生產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但是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科學的方法,從表面上看,教師調動起來了學生的興趣,但其實還是學生被動的參與。學生更多做的是老師希望的和家長要求自己做的,缺乏對學習的熱情。目前我國的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相對滯后,忽視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片面強調教師的教學。有的學校配備了多媒體設備,但是在英語課堂教學中,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時候比較少。教師的教學過程枯燥單一,教學用具基本上還是黑板、粉筆和課本。以教師的講課為主,教學過程死板僵硬,嚴格按照教學計劃執行,沒有把興趣教學落到實處。
二、興趣教學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措施
1.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良好的師生關系應該是平等、包容、和諧、民主的,良好的師生關系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創造具有生態性的課堂氛圍。如果教師非常注重自己的權威,沒有站在學生的角度去包容、體諒他們,會造成師生的關系緊張,不利于學生的發展。學生都希望得到教師的理解和尊重,希望與教師平等相處,教師能保留自己的自尊。良好的師生關系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初中生產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好的師生關系應該是相互理解、相互包容、民主平等的,教師可以給予成績落后的學生以關懷,鼓勵他們而不是一味的批評與責備。初中階段的學生“親師感”很強,如果學生對老師產生了好感,就會對老師教的課程感興趣并且特別重視,愿意花功夫學習這門課程,相反,如果教師不關心學生或者過多地責備學生,會讓學生感覺自尊心受傷,對老師產生反感,使學生產生消極的情緒和自卑的心理,從心底抗拒老師,就不愿意學習老師教的課程或者故意跟老師對著干。因此,要讓學生喜歡英語,對英語學習產生興趣,就要讓學生喜歡教英語的老師。教師要摒棄過去的傳統思想,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公平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尊重不同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讓教學成為生命體之間的共同成長、平等對話過程。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使其勇敢質疑。這樣,學生和教師之間才能形成真正良好的師生關系,學生就會感受到師生之間的平等、包容、和諧、民主,同時受到教師的鼓舞和激勵,從而增加對英語課程的學習興趣,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讓課堂教學氛圍變得和諧友好、生機勃勃,呈現教師愿意教、學生積極學的效果。
2.結合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老師要改變傳統的填鴨式教育,轉變思想,更新觀念,給學生創新的空間,以學生為主體,給學生留下創新的空間。轉變分數至上的觀念,將學習的中心轉移到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上。通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多思考、多探究。鼓勵學生多提問題,讓學生敢于質疑老師、課本,有自己的思想,不隨波逐流、人云亦云。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通過培養學生的敢說敢問的精神和創新意識,有不懂的地方及時向老師發問。讓思維變得更加靈活,讓觀察力更加敏銳,學會通過不同的視角發現問題,學會舉一反三,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3.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①改變教學方法,轉變教師觀念。初中英語興趣教學中,教師要改變教學方法,明白學生主動學習才是其學好英語的有效途徑。英語是一種交際性的語言,英語學科要求學生通過學習英語知識,形成自己獨有的學習方法,從而具備英語語言的運用能力。所以在英語教學中,學生的主動學習顯得特別重要。在傳統的英語教學中,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角,通常課堂教學的表現形式是老師教、學生學,造成了學生接受知識、學習英語的方式單一。這種學習方式太被動,容易讓學生對學習英語失去信心和興趣,教師要轉變自己的觀念,拋棄傳統的教學觀念,把學生作為英語學習的主體,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②臺階式設計問題,啟發學生的思維。問題啟發是英語課堂教學中保持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在這過程中,教師要設計一些階梯式的問題,緊扣教學目標和教學需要,讓學生一步一步深入下去。階梯式的問題不但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產生興趣,而且可以讓學生產生成就感,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③課堂學生練習主體化。新課程標準中指出:在教學中要堅持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原則。初中英語興趣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課堂練習和課后練習,對學生在練習里面出現的問題及時進行反思,讓學生從練習中收益,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④引導學生反思,培養學生自我評價學習的能力。任何有效的學習都離不開反思,反思具有總結性、補救性、反饋性的特點。學會一種語言不僅僅是學會某些具體的知識點,而是要學會如何進行獨立學習。這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外語學習能力的自我評價是初中英語興趣教學的重要環節。
4.通過合作學習的形式進行興趣教學。
合作學習有利于強化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學生之間智慧火花的迸發及思想的撞擊,有利于學生之間的知識交流和情感溝通,加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激發學生的潛力,讓學生學會通過不同的角度觀察問題、考慮問題,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讓學生學會。提高學生的合作參與能力、自學能力和語言交際能力,調動學生對英語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真正成為英語課堂教學的主體。合作學習還能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自信心,強化學生的團隊意識,增強學生的學習責任感,讓學生更加關心同伴的英語學習情況。共同分擔學習任務能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的熱情,讓他們感受到學習的成就感和挑戰性,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自信心、人際關系、自控能力等。但是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同時要注意:合作學習在形式上首先要有正確的分組,教師可以采取按座位進行分組和按學習任務進行分組組合兩種形式。其次,教師注意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比如傾聽的習慣、思考的習慣、敢于質疑的習慣、用于發言的習慣,等等,這些好習慣可以讓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更佳。最后,教師要處理好合作學習與獨立學習的關系,雖然合作學習很重要,但是合作學習也要建立在個人努力的基礎上。在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之前,教師要處理好合作學習與獨立學習的關系,讓學生先進行獨立思考,再和小組伙伴進行合作、交流。
5.采用競爭機制,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學生都有榮譽感,有強烈的競爭意識,在英語興趣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取競爭機制,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其積極參與課堂學習活動,并通過小組競爭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讓學生積極學、愿意學。通過與小伙伴之間的良性競爭,可以讓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表現得更加積極,并從中獲得巨大的成就感,從而產生對英語學科的強烈興趣。
三、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