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心理健康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7 23:13: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小學心理健康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小學心理健康論文

篇1

一、厘清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三原則

要走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誤區,開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厘清和恪守以下教育原則。一是學生成長元素的系統性原則。中小學階段是學生人生成長的基礎階段,中小學教育的目的是為學生終身幸福、成功人生奠基。學生成長是一個多元、聯系的系統。從成長的元素角度看,包括“身體與心理,智力與體力;知識與能力,行為、意志與品質;性格、思想與精神”等。這些元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構成一個完整的系統,只有各元素全面和諧發展,才能健康成長,從而實現為幸福、成功人生奠基的教育目標。反之,其中任何一個元素殘缺,都可能導致全盤皆輸,給學生的成長、發展造成遺憾甚至是悲劇。因為心理健康出了問題導致學業不成、人生失敗、甚至危害社會的例子舉不勝舉,馬加爵、藥家鑫事件就是典型案例。二是培育先導,兼顧矯治的原則。中小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對象是學生,客觀地說,學生中存在心理問題的畢竟是少數。因此,中小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培育”,即通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育全體學生健康的心理,預防和減少不健康的心理狀況;同時,兼顧少數出現不良心理傾向和疾病的個體,通過開展結對幫扶、心理咨詢等手段進行矯正和治療。三是實施教育的漸進性原則。中小學階段,學生要經歷兒童期、少年期、青年期的漫長過程,學齡達12年之久。其間,隨著學生學齡的不斷提高,學業提升,學生身體、心理會發生一系列漸進性變化,中小學只有開展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適應學生身心發展漸進性的需求,才能維護其心理健康成長。

二、應對策略:駕好三輛馬車,引領學生心理健康成長

馬車之一: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課程是實施教育最有效的載體之一。《安徽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實施指導意見》規定,初中、小學要保證至少每兩周開設1課時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每學期每班安排8-9節。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頒布以來,在“綱要”精神指導下,各種版本心理健康教育教材雨后春筍般出版發行。許多教材編排科學合理,內容全面精當,能夠根據各學段學生學齡特點,系統安排了“自我意識、環境適應、學習心理、人際交往、青春期教育、情緒管理、生涯規劃”等教育輔導內容。中小學校選取合適的教材,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好處有:一是系統性、普適性強,即有利于分階段面向全體學生施教,使不同學段的學生能夠受到較為全面、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二是可操作性強,既能為經過心理健康教育專業訓練的教師開展教育教學提供參考,也可為具有相關教育教學經驗的非專業教師從教提供藍本。中小學校應當充分運用好這駕“馬車”,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好心理健康教育。馬車之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活動即體驗,是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又一大載體。在活動中,創設具體的情境,引導學生參與其中,從中獲得體驗和感悟,改變認知觀點、調節情緒,接受行為訓練,從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活動形式有個體、小組、團體活動等多種。我縣基安中學把每年5月25日至5月30日確定為心理健康活動周,命名為“我愛我,心理健康活動周”。活動周內,學校組織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如:袋鼠接力跳、二人捆綁接力跳、二人捆綁踩氣球等心理健康活動游戲,通過激烈、快樂的游戲活動,讓學生感受團隊溝通合作的力量;征集“我愛我、開心笑臉”圖像,將征集來的單人、多人微笑、開懷大笑的正面或側面像,制作成“微笑墻”,展示在校園,以此引導學生們開心面對生活,保持心理健康;制作“心愿墻”,讓同學們把自己的愿望和想對他人說的話寫在便利貼上,貼于可移動黑板上,制作成“心愿墻”,通過這種形式,給同學們一個情感表達的機會,加強同學、師生之間的交流;舉行集體簽名儀式,將心理健康活動周主題“5.25我愛我心理健康日”制作成橫幅,讓全體的師生簽名,通過這一鄭重的儀式,來增加呵護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識。這些活動的開展,不僅活躍了校園文化氛圍,更有效促進了全體同學心理健康。馬車之三:開展個體心理輔導與咨詢。由于先天遺傳、家庭環境、學習壓力等因素影響,目前中小學生出現焦慮情緒、抑郁癥、強迫癥、精神分裂癥的人數呈上升態勢,并且越來越低齡化。據筆者調查,2014年某縣普通高中高三年級近3000名學生中,出現重度焦慮癥、抑郁癥、強迫癥、精神分裂癥達10人之多,占0.3%;初中階段也先后出現幾名患抑郁癥的學生,更有個別學生因極度焦慮不能及時排解,出現跳樓自殺現象,給自身、家庭、學校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學校開辟個體心理輔導與咨詢通道,是為心理異常學生,及時化解心結,驅散心靈陰霾的有效途徑。具體做法通常有:一是建立德育(心育)導師制,即安排富有愛心和教育經驗的老師,與一部分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如特殊家庭學生、學習困難學生、留守學生等)學生結成對子,作為他們的德育(心育)導師,定期和他們談心交流,隨時化解他們的心理困惑,讓他們輕松快樂地投入學習和生活;二是設立學校心理咨詢室,安排專兼職教師坐班,接受師生來訪,通過相對專業的咨詢手段,矯正不良心理,矯治心理疾病,及時將心理出現嚴重問題的學生轉移到專業心理咨詢機構治療,將問題化解在萌芽狀態。心理健康是健康人生的重要標志之一,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學生心理健康與否,不僅影響其目前的學業成敗,還將長期影響其未來社會適應、價值觀念、職業選擇、婚姻家庭等。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承載著為學生終身幸福奠基的重任,辦一所對學生終身發展負責的學校,理當重視和加強心理健康教育,駕駛好心理健康課程、活動、輔導與咨詢“三輛馬車”,引領學生踏上成功幸福的人生征程。

作者:余學軍 單位:廣德縣教體局教研室

篇2

【心理健康;小學;高年級;城市

Investigationsofpresentsituationofmentalhealthofhighgradestudentsincity''''sprimaryschool

【AbstractObjectiveTounderstandthepresentsituationofmentalhealthofhighgradestudentsfromcity''''sprimaryschoolinHenanprovincesoastoprovidereferenceforeducationalworkers.MethodsInvestigationswereconductedwiththeMentalHealthTest(MHT)in1567highgradestudentsfromsomecity''''sprimaryschool.ResultsOfthem,27.76%exhibitedlowanxiouslevel,71.03%moderateand1.21%high.ConclusionHighgradestudentsofthecityprimaryschoolinHenanprovincehadlowtomoderatelevelofanxiety,theirmentalhealthwasaffectedbygrade.

【KeywordsMentalhealth;primaryschool;highgrade;city

小學高年級學生的生理心理隨年齡的增長而發生變化[1]。部分女孩有了月經,男孩出現了遺精現象,他們感到無所適從,加上課業負擔的加重,學校、社會和家庭對考試分數的過分要求,使很多學生產生了不同程度的焦慮情緒[2]。為了解河南省城市小學高年級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更好地為教育工作者提供科學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論,作者進行了相關調查。

1對象和方法

1.1對象選取鄭州、開封、洛陽、焦作、新鄉、信陽、許昌、南陽等市11所小學29個班級1567名學生為探究對象。其中4年級608名(38.80%),5年級605名(38.61%),6年級354名(22.59%);男生767名(48.95%),女生800名(51.05%)。共發放問卷1750份,收回有效問卷1567份(94.74%)。

1.2方法采用華東師范大學心理學系周步成先生主修的"心理健康診斷測驗表"(MHT)[3]為測評工具,以班級為單位,使用統一的書面指導語進行問卷調查。該測驗表由學習焦慮(A)、對人焦慮(B)、孤獨傾向(C)、自責傾向(D)、過敏傾向(E)、身體癥狀(F)、恐怖傾向(G)和沖動傾向(H)8個因子構成。量表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評分標準摘要:全量表標準分≥65為高焦慮水平,<35分屬低焦慮水平,35~65分屬中等焦慮水平。標準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2結果

2.1MHT調查結果1567名學生MHT總均分41.93±10.49。其中27.76%(435/1567)的學生<35分,71.03%(1113/1567)的學生為35~65分,1.21%(19/1567)的學生>65分。

2.2不同年級、不同性別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比較,見表1。

表1顯示摘要:4~6年級男女生平均得分均處于中等偏低焦慮水平,總體評定男生心理健康狀況好于女生,但差異無顯著性(P>0.05);6年級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好于4年級,4年級好于5年級,差異均有極顯著性(P<0.01)。

表1不同年級、不同性別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比較(略)

注摘要:**P<0.01,*P<0.05

3討論

MHT測評顯示,河南省城市小學高年級學生有27.76%屬低焦慮水平,71.03%屬中等焦慮水平,1.21%達高焦慮水平。其中4~6年級男女生平均得分均處于中等偏低水平,6年級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好于4年級,4年級好于5年級,差異均有極顯著性(P<0.01)。4年級女生心理健康狀況好于男生,5、6年級男生心理健康狀況好于女生,總體評定男生心理健康狀況好于女生,但經檢驗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

本探究提示,在我們通常認為隨著年級的升高,心理新問題應呈上升趨向,到6年級由于面臨就近升學和擇校的壓力,心理新問題應更多[4],但我們的探究卻沒有印證這一結論。有關6年級學生心理健康水平顯著好于4年級學生,4年級學生顯著好于5年級學生這樣的結果,尚需進一步探究證實。但這個情況告訴我們,5年級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值得教師和心理咨詢工作者的關注[5]。

參考文獻

[1]汪瑩.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J].心理科學,2001,24(1)摘要:87

[2]何淑榮.大慶地區1536名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分析[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2,16(12)摘要:866

[3]周步成.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HT)手冊[M].上海摘要: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篇3

    第一件事發生在湖南省常德市臨沅小學。劉某,一個13歲的學生,因覺學校伙食太差,愿意為同學們作出犧牲而吊死在自家房中。第二件事發生在天津市河東區某小學。該學校一名六年級的小男孩,沒有按時完成作業,班主任發現后,本著對學生負責的態度,將其家長叫來,將學生的學習情況做了介紹,要求家長督促學生學習。在交談時,孩子跑出了學校,在學校一公里左右的順馳橋(距地面10米高)上跳下,當場死亡。

    除此之外,如果我們用心觀察,會發現我們的周圍有許多這樣的學生:他們有的性格懦弱、孤僻,缺乏進取心,意志薄弱,沒有自制力,膽小怕事,沉默寡言,做事沒有信心,心理欠缺,懷疑同學看不起他,別人在一起說笑,他懷疑在譏諷他,議論他。可又有的專門找別人的缺點、挑別人的毛病,譏笑別人,從不思考自己的短處;有的凡事都以“自我”為中心,對他人他事漠不關心或蠻不講理,從不考慮他人,平時不會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反而遇事遷怒于別人,歸咎于社會,產生一種反社會性的人格,頗具攻擊性,一旦受到外界的激發,便會爆發出來,做出正常人認為不可理喻的事。又有的則生性激動,對所見所聞極易做出過激行為;有的學生孤僻離群,沉默寡言,自我封閉。又有的則異常活躍,常常不分場合過分地表現自己;有的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自暴自棄。可又有的則過于追求分數、名次,以至于心理失去平衡,表現考前焦慮不安、苦惱失眠,甚至在考場上因過分緊張而暈場等;還有些學生對于任何人、任何事都大大咧咧,滿不在乎。又有的則凡事斤斤計較,生性多疑,過于敏感。以上類似的還有許多。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如果任他們這樣發展下去,那么,他們的未來將會是什么樣子?這里有一個很明顯的例子:馬加爵,云南大學生化學院生物技術專業2000級大學生。只因打牌時被疑作弊,而將同宿舍其余同一專業畢業班四名大學生殺害。其15歲時曾因父母吵架而想殺了父親。在與奶奶看電視爭臺后,在筆記本上還寫“恨!恨!恨!”。這一切不能不令我們為之擔憂。因此,從小抓起,從啟蒙教育階段抓起,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勢在必行。

    世界衛生組織把人的健康定義為:“不但沒有身體缺陷和疾病,還要有完整的心理、心理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精神病學者麥靈格是這樣定義心理健康的:“心理健康是指人們對于環境及相互間具有高效率及快樂的適應情況,不只是要有高效率,也不只要能有滿足之感,或是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規范,而是需要三者俱備。心理健康的人應能保持平靜的情緒,敏銳的智能,適于社會環境的行為和愉快的氣質。”也就是說,具有良好的心理狀態的社會適應能力,乃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標志。這也表明只講生理衛生是不夠的,對學生還必須注意心理衛生。

    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們擁有健康的心理,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蘇霍姆林斯基說:“最完備的社會教育是學校—家庭教育。”在影響孩子成長的各種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是最重要的兩個,整合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對孩子的健康發展非常必要,這也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面,尤其是小學階段的學生,學校教育更加突出重要。為此,教師學習和掌握心理衛生常識尤為關鍵。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常言道:“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最初也是最好的老師”。孩子出生后,首先接觸并受其影響的就是家庭環境。在孩子的發展歷程中,家庭環境具有很強的影響力,我們每個人的心理品質都或多或少的烙著家庭的印記。一個和睦、溫暖、重感情、守信用、充滿朝氣、積極向上的家庭,可能鑄就孩子健康的心理。反之則極有可能給孩子幼小的心靈留下不可彌補的創傷。因此,培養孩子的健康心理,也對孩子的父母提出了嚴格的要求。首先,要求父母應具有健康的心理,只有這樣才能去感染孩子;其次,要求父母對自己的一言一行必須嚴格要求,決不能失信于孩子;此外還要求父母要有正確的教育方法,不能過于順從溺愛,也不能過于嚴厲甚至專制,要有民主的作風。如果處理不當,很容易使孩子形成任性、自私、驕橫、煩燥、抑郁的心理,造成心理壓力過大,甚至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一般情況下,家庭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而學校教育則是有意識、有計劃的。教學著重學生智能的發展,如果忽視了教學心理衛生,學生智能發展不但受到影響,其身心健康也會受到損害,僅就負擔過重而言,引起的學生生理疲勞和心理疲勞是不可忽視的,尤其是后者。長期疲勞就會造成學生視力減退、食欲不振、面色蒼白、血壓升高、失眠、心情憂郁、情緒不安、信心不足、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等。嚴重的還會引起學生精神失常,甚至輕生。學校教育應當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各科教學及日常管理中去。這就對教師的心理素質和教育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為不同的教師所帶的學生也存在不小差異,教師正是用自己的一切去教育學生、影響學生。首先教師自己要能夠面對現實、積極樂觀,對前途有信心;具有能夠勝任教學工作的認知能力。有獨創性,能運用有效合理的方式解決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有較強的心理適應能力和活動能力;有健全的人格,在與他人交往中能和諧相處,積極態度(如尊敬、羨慕、信任、贊美等)多于消極態度(如畏懼、懷疑、憎惡、嫉妒等)。教師的心理常態應是不卑不亢,不慍不哀,寬嚴適度,既有激情,又很理智。教師無論處于何種狀態下,都必須表現出心理狀態的穩定性。教師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要大大超過學生,要做“宰相”,豁達大度,心胸寬廣,氣量宏大,能容人之過,甘當人梯,喜歡學生超過自己。舉止大方,態度端莊,不論何時都不忘記為人師表,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教師要對每位學生的態度保持均衡,不能憑自己的好惡感,偏袒、庇護和鄙視、冷淡學生。遇事冷靜,不隨便發怒,不以威壓人;處事的公平合理,不抱偏見,對學生一視同仁,不能厚 此薄彼,要和每個學生的心理距離應是一致的、等距的。教師自己也要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注意自我心理的完善。如果學生眼中看到的是一名能夠自我認識、自我評價、自我監督、自我控制的教師,看到他自尊但不自傲、自重但不自夸、自信但不固執,能正確對待挫折、樂觀向上、尊重自己的事業、尊重他人、言行一致,可以想象他在學生心中的地位會怎樣。尤其是小學生,他們模仿性很強,這樣的教師一定會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巨大的、深遠的影響。所以要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我們教師應首先擁有同樣健康的心理。教師擁有了健康的心理,還需要良好的教育方式。心理教育的方法很多,象組織活動、典型事例分析、經驗交流、談心、心理問卷測試、觀察實驗、心理暗示、表揚鼓勵等都可以作為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低年級的教育方法主要是各種游戲。有入學時的“自我介紹”游戲(我叫某某,我住在某處,我是某校一年級某班學生,我喜歡干什么),內容雖然簡單卻能幫助孩子學會介紹自己,了解別人,有利于語言交際能力的提高;還有“鏡中的我”游戲,通過學生自己照鏡子,學會自我觀察、自我描繪,進行自我評價;“文明用語”游戲,通過學生的表演,使學生學會日常文明用語,無形中規范了孩子的日常行為;“稱贊”游戲,通過學生之間的互相稱贊,使學生明白,應當看到別人的優點和特長,知道稱贊別人,懂得尊重別人,從而使他們的情感交流及社會適應能力得到鍛煉。另外還有互助游戲、性格培養游戲、日常行為習慣游戲及益智游戲等等。使學生通過觀看演出、參與演出,進行討論,從而掌握了良好的心理品質、道德修養、學習方法和學習生活習慣,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確立學習的榜樣。

    高年級的心理健康教育則體現出方法的多樣性,除了上述一些必要的游戲、活動外,增加了閱讀材料、心理問答、談心、交流等內容。通過對閱讀材料的分析,學習良好的心理品質;通過心理問卷調查,了解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及時組織談心、交流。比如,在學生答卷時發現焦慮的不良心理,為了讓學生掌握調節、緩解焦慮的方法,教師根據學生答卷情況,介紹一些好的方法,象“意識調節法”、“注意轉移法”等等,也可以組織這方面較好的學生介紹經驗;為了讓學生掌握好的學習方法,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除了組織學生介紹經驗之外,還可以整理一些古今中外的一些名人的學習方法、技巧及學習習慣等,通過學生閱讀分析,找出適合自己的方法;為了緩解學生的考前緊張,可設計正反兩方面的事例,學生自己比較、分析,再請一些學生介紹經驗,最后教師總結一些基本應考策略;為了增加學生人際交流經驗,可以設計“接受建議”的自查問卷,通過自查及教師引導,培養學生善于接受合理性建議的能力。還可以設計一些正反事例,使學生學會一些“拒絕對方”的合理方法。以上無論是問卷調查,還是材料分析、談心等等,都是建立在高年級學生具備了一定的理解能力的基礎上進行的,也恰好彌補了低年級游戲活動的缺點。

篇4

中小學教育的對象絕大部分是健康的學生,他們往往缺乏自制力,對充實的生活和實現理想沒有明確的概念和方法,因此國家要求全國中小學開設心理健康課,專門幫助青少年兒童探索自我認識、養成良好習慣、探索人生目標和理想規劃、解決情緒困擾、青春期性教育等青少年兒童亟待解決的問題。《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指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總目標是: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充分開發他們的潛能,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本文以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為視角,面向全體學生,在自然或創設的情境中運用心理學專業知識對所有學生施以積極的、正向教育,給他們輸入正能量。在教育領域中,孟萬金教授創立積極心理健康教育,認為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特點集中表現在一切從“積極”出發,即用積極的視角發現問題,用積極的途徑培養積極的品質,用積極的思想澆灌積極的心靈,用積極的過程提供積極的情感體驗,用積極的反饋強化積極的效果,用積極的態度塑造積極的人生。這與發展性心理健康模式不謀而合。

2.小學心理健康課程定位

作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基本途徑,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已將心理健康課列為學校教育的核心課程之一,我國大部分地區也逐漸效仿。陳家麟認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設計是指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之前,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和社會需要,依據團體動力學原理,結合課程的性質和目標要求,綜合運作系統方法,對參與教育活動的諸多要素進行分析和策劃的過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小學可以以游戲和活動為主,營造樂學、合群的良好氛圍。因此,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展必須以活動和游戲為主,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激發學生的思考,在活動和游戲中充分體驗和感悟。此外,還可以是主題辯論,也可以是角色扮演,只要是有利于學生心理素質提高的方式,都可以嘗試。

3.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的小學心理健康課程教學設計

對心理健康課程進行科學設計,無疑是提高課程效率的有效途徑。以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為視角,本文對小學心理健康課課程設計進行了以下探討:

3.1教學目標上,重在全面培養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

心理健康課程應該充分挖掘學生潛能,助人成才,培養一批全人格、高德學、新智慧的新時代少年,關注學生課堂上和生活中的積極面,關注學生的積極感受和良好狀態,同時也關注學生對未來的樂觀和希望,關注學生積極獨特的個性,如愛、勇氣,并且促使學生的潛能最大發揮。

3.2教學對象上,以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為原則

小學階段處于兒童期,這是一個身體和智力發展的重要階段,更是個體從天真爛漫的幼兒走向具有社會化標志的青少年的關鍵時期。尤其是小學高段年級的學生身心發展具有顯著特征:青春期身體發育的急劇性;情緒變化的波動性;自我發展的矛盾性。小學生正處于長身體、心理成熟的關鍵時期。同時,他們也是社會中最脆弱的群體。近年來,由于小升初的競爭愈演愈烈,五六年級的學生學習壓力與日俱增,學習焦慮、單親家庭、離婚家庭、獨生子女的家庭環境、應試教育下導致競爭意識超前移入和枯燥的學習生活等引起的心理問題逐漸增多。在教學設計上,一定要根據各年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有針對性的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3教學內容選擇以學生的心理需求為基礎

教學內容的設置依據小學各年齡階段學生不同的身心發展特點而定。小學低年級課程內容主要包括:適應新環境、新集體、新的學習生活與感受學習知識的樂趣;樂與老師、同學交往,在謙讓、友善的交往中體驗友情;樹立規則意識、紀律觀念和時間意識。小學中、高年級課程內容主要包括:品嘗解決困難的快樂,調整學習心態,提高學習興趣與自信心,正確對待學習成績,克服厭學心理,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培養面臨畢業升學的進取態度;培養集體意識,在班級活動中,善于與同學交往,健全開朗、合群、樂學、自立的健康人格,培養自主參與活動的能力。

3.4教學方法多樣化

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以學生的主動體驗為核心的體驗式教學,高度關注學生的積極參與和身心投入,引導學生自我探索,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小組討論,朋輩群體互助,以提升學生的生命質量,促進學生和諧發展。

3.4.1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式體驗教學指教師提供一定的主題情境和表演要求,讓學生扮演某種人物角色,演示某種行為方式、方法與態度,達到深化學生的認識,感受或評價“劇中人”的內心活動和情感體驗的目的。角色扮演的具體形式有相聲表演、啞劇表演、角色互換、小品表演等類型。

3.4.2價值觀辨析法

這是一種在教師的安排下,學生通過討論、辯論等方法利用理性思維和情緒體驗來檢查自己的行為模式,將自己的行為模式與他人對比,解決價值沖突,進而調整自己的價值觀符合社會要求。主要種類有小組討論法、兩難故事法和頭腦風暴法等。這種教學方法更適合于小學高年級學生教學。

3.4.3案例法

案例式體驗教學主要是指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將有關案例提供給學生,組織學生閱讀、分析、思考、討論,讓學生在思想的碰撞中進一步理解心理健康知識,學會處理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達到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3.4.4行為強化法

行為強化包括正強化和負強化,正強化是孩子在做出一個好的行為以后,呈現一個對其而言愉快的刺激。比如孩子作業認真按時按質量完成,獎勵他去樓下玩30分鐘。負強化是在孩子做出一個期望的行為以后,去除一個對其而言的愉快刺激。比如,孩子上課說話,教師不表揚他。批評是一種懲罰。

4.教學過程要完整

一般來說,心理健康課程包括三個環節:暖身活動,導入課程;情感體驗,展開課程;總結深化,結束課程。暖身活動的方式既可以通過身體放松、拍掌活動、投影、錄像、新聞報道、小游戲等引出課題,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中來。情感體驗,展開課程環節是教學實施階段,可通過角色扮演、小組討論,引導學生在參與中感受、體驗并掌握解決問題的策略。最后總結深化階段,對本節課進行鞏固與小結,讓學生暢談感受,通過經驗分享將他人的體驗與自己整合,提升認識的高度。

5.多角度評估學生各方面的能力

篇5

社會的輿論導向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人的生活趨勢。因此,社會往往容易對人造成積極或消極的影響。而小學生由于社會經驗不多,又沒有形成良好的道德觀,在這一階段接受的社會信息會對他們以后的心理狀態造成很大的影響。若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無法與社會契合起來,很容易使小學生受到社會不良因素的侵蝕,造成小學生的扭曲心理,使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受到傷害。

二、小學班主任實施滲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一)改良課堂教學模式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中,小學班主任把大部分的教學重點都放在了學生的學習成績上面,并沒有認真思考采用何種教育方式來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有的教師在學生犯錯后多采用說服式的教育方法,告訴學生錯在哪里,要怎么做,或者把班級中表現好的學生作為榜樣,告訴犯錯誤的學生要向他們學習等等。這種事后教育的方法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小學生樹立是非觀,但是對小學生的心理教育來講是遠遠不足的。因此,小學班主任開展滲透式心理教育的第一步就是在心理上認可并接受這一新的教育理念,在以后的工作中積極體現基礎性的滲透原則。在課堂教學時,小學班主任要把自己的教學技能與心理學結合起來,激發學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使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在潛移默化中接受老師對自己心理品質的教育。

(二)營造民主平等,師生和諧相處的班級氛圍

在班集體中,教師往往把自己的期望寄托在少數表現優異的學生身上,大多數學生也因此遭到了班主任的忽視,然而這種做法會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十分不利的影響。每個學生的心里都十分渴望得到老師的關心與愛護。作為一名小學班主任,要站在每一位學生的角度上想問題,盡量給予每一個學生關心與愛護,使學生體會到師生關系的和諧與生生關系的民主平等,體會到和諧的班級氛圍。其次,班主任也要及時給予學生贊揚,這樣不僅能夠促進學生學習的進步,也會帶給學生克服困難的信心。教師要積極通過這種方法營造和諧的班級氛圍,使學生在這種氛圍中愉快學習,感悟生活,熱愛生活,使他們擁有一個健康地心理環境,從而健康成長。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

篇6

論文摘要:作為基礎學科重中之重的小學語文學科,由于自身的特點,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有著優厚的條件。作為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應選好切入點,找準結合點,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積極因素,敏銳捕捉課堂中的心理教育契機,充分開展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把心理健康教育自然地,有機地融入到語文教學中,在滲透式的教學過程中,發展學生健康的個性,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格,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學生全面、主動,和諧、健康地發展。

教育部頒發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貫穿在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之中。學校教育對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各個學科的教學也都負有此項任務。這當中,由于語文學科的特殊性,它的工具性、交際性、人文性的特點,把它與人的生活經歷、內心體驗、個性情感等因素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從而決定了語文教學的藝術特征:隨機性、多樣性、豐富性。語文教學實際上就是師生間情感的相互交流、思維的相互碰撞、興趣的相互牽移、語言的相互啟迪,是師生共同開發和利用語文資源的過程,這一過程正是“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平臺”。

那么,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的實踐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作為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應選好切入點,找準結合點,把心理健康教育自然地、有機地融入到語文教學中,在滲透式的教學過程中,發展學生健康的個性,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格,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學生全面、主動、和諧、健康的發展。

1 挖掘教材中的積極因素,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學語文教材中小學語文教材涵蓋的內容廣泛,既有語言文字訓練的內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還包含著各種豐富的心理因素信息。教師應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內容中的心理因素通過形式多樣的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學生體驗并內化自身品質。

1.1直接與文本對話,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有些教材心理教育因素比較明顯,可以直接利用文本,讓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從而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如:教學《小馬過河》這篇課文,我讓學生先帶著問題去讀課文“小馬為什么第一次過不了河,第二次過了河呢?”再角色扮演小馬、老馬、老牛、小松鼠進行對話。通過反復朗讀小馬與老牛、松鼠、媽媽的對話,學生體會了小馬兩次過河時的不同心態,同時也感悟到面對困難要思考,勇于實踐,不能依賴別人。這樣,通過學生的自我感悟會促使他們自覺地樹立自立意識,有助于他們消除凡事都依賴父母、老師等人的心理。

1.2尋找結合點,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有些教材所包含的心理教育因素不明顯,就需要拓展,努力找出言“此”與“彼之間的結合點,例如《落花生一文,教學時,我采用中央電視臺人生AB劇欄目的形式,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意愿分成落花生組和蘋果組,并進行討論和爭辯:在當今社會,你愿意當蘋果那樣的人,還是愿做花生那樣的人呢?學生在辯論中各抒己見,通過爭辯使學生領悟到:像蘋果那樣的人和像花生那樣的人兩種人各有自己的優點,也各有自己的缺點:像蘋果那樣的人美麗大方,勇于展示自我,但顯得浮華,而花生樸實無華、品質可貴,但缺乏自信、缺乏展現自我的勇氣。最后,我指出:像花生、蘋果這兩類人都是需要的,就看你怎樣去揚長避短,發揮自己的特長。通過教師巧妙的設計和引導,以教材為載體,把心理陡康教育寓于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學會了客觀全面地去評價別人,領悟到做一個新世紀的孩子既要做到外表美,又要做到內心美,要勇于展示自我,恰當地表現自我。

2 捕捉課堂中的教育契機,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課堂是語文教學的主陣地。在師生的雙邊活動中,課堂教學占據的時間最長。那怎樣充分利用這個黃金時間段,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一般來說,教材出現心理健康滲透因素的時候,自然是最好的契機,但有時候又不能割裂課堂教學的整體,把語文課上成健康教育課,這就要求教師善于捕捉恰當的教學契機。課堂上的教育契機,往往出現在四種時候:其一是興趣激發的時候。有了興趣,才會使思考更主動,產生的教育效果就好。其二是在情感勃發的時候。當情感處于飽滿狀態的時候,激昂、敬佩、震憾等都有助于學生去選擇鍵康有益的心理品質。其三是在思維萌發的時候。其四是學習的主動性產生的時候。總之,教學中的契機的出現有時是偶然的,隨機的,這就要教師自己去用心捕捉,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在語文課堂教學中。

3 開展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語文實踐活動具有開放性、愉悅性、自主性和活動性的特征,它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延伸。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中,同樣蘊含著許許多多心理教育的契機。老師要善于把握機會,隨時隨地進行心理教育滲透,這種見縫插針的教育滲透,耗時少,針對性強,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

篇7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 創新路徑; 大學生;

一、構建綜合治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機制

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是我國高校中比較嚴峻的問題, 需要從多個方面來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 并形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合理有效的綜合性管理機制。具體來說,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首先, 我們要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預防檢查機制。在這種機制的作用下, 建立相應的心理咨詢機構, 以隨時檢查并測試我國高校大學生所存在的心理問題。將測試的結果告知于學生, 讓學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態, 并且自覺地進行調整。同時, 作為教育者, 在掌握學生心理活動的基礎上, 可以第一時間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 并給出具有針對性的幫助和建議, 對那些心理和精神狀態不良的學生, 給予適當的引導, 將學生的心理問題扼殺于萌芽狀態, 起到一定的預防作用。

其次, 建立并完善相應的全程跟蹤制度, 具體而言, 可以建立心理健康咨詢檔案, 為大學生提供有效的心理咨詢服務。為了使高校能夠及時掌握大學生的心理動態, 一定要及時整理心理健康咨詢檔案, 完善全程跟蹤制度。這樣既能對個別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建立一套科學完善的咨詢檔案, 又能及時有效地發現心理異常的大學生, 并且根據不同的心理狀況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 從而有效解決其心理問題, 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再次, 成立相應的應對機制和預警機制, 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綜合管理。對于某些具有特殊情況的大學生群體, 像偏遠地區的貧困生、單親家庭、殘疾生、經歷家庭變故等學生群體, 可以運用預警機制。規定班干部、輔導員或者其他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工作者對于這類特殊的學生群體, 進行專門性的引導和教育, 在其發生一定心理健康問題時能有效地預警。同時, 還需要建立與預警機制相匹配的應對機制, 從而能有效地應對大學生因為可能出現的心理健康問題而導致的不良后果, 當問題出現時, 能有條不紊地進行應對, 以最大程度地減少可能出現的損失。

最后, 建立一定的心理健康善后機制。高校應該對于那些曾經有過心理健康問題但是經過相應的教育而有所改善的學生, 建立相應的善后機制。對于高校輔導員及其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體而言, 應該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隨時進行跟蹤和了解, 及時解決其產生的心理問題, 從而幫助其與其他同學已經家人之間建立友善的人際關系。科學合理的善后機制, 能夠有效避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反復出現, 以防止前期所有的努力都白費。

二、合理改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首先, 充分發揮大眾媒體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作用。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展, 大眾媒體的作用越來越明顯。所以, 我們要充分利用媒體, 加強媒體的輿論宣傳作用, 傳播和普及提高健康心理素質的措施與方法。在我國, 高校師生能夠使用的大眾媒體主要包括校園報刊、校園廣播站, 同時還包括電視臺、大電臺、報紙等。積極通過大眾媒體來加強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 從而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顯著提高。

其次, 發展和提倡多樣化的心理教育活動, 拓展相應的心理咨詢平臺。目前, 高校廣泛采用的渠道包括心理輔導班、心理咨詢室以及高校心理輔導教育部門。同時, 還可以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課余文化活動, 來緩解大學生所承受的精神負擔。另外, 定期組織和舉辦心理健康輔導課, 讓學生能夠通過課堂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問題。除此之外, 還能開展心理健康與法律知識講座, 以及關于心理健康知識和法律知識的競賽, 充分結合法律機制和心理健康教育機制, 從而改善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最后, 對于個別心理不健康的學生提供具有針對性的個別教育, 如知心電臺線、心理、心理咨詢信箱等。利用私密的教育方式, 熱情、真誠地為那些心理存在問題的學生進行良好的矯治與診斷。再次, 充分利用網絡的保密性、隱蔽性、便捷性, 更容易使得人們放下心中的顧慮, 吐露心聲。對于那些心理上有一定問題的大學生, 他們對自己的隱私通常都具有一定的保護欲望, 且還能通過互聯網尋求幫助或者咨詢, 這樣既能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 還可以使他們接受良好的心理教育。因此, 在網絡上建立心理健康咨詢平臺, 針對不同的心理問題建立不同的解決板塊, 如戀愛、人際、求學、就業等心理測試、在線教育和專家問答等, 為高校大學生了解自身的心理狀況提供更加方便的平臺, 以此提高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的事業。

三、創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首先, 目前我國的心理健康教育重心是“五學”教育。“五學”主要是指“學會關心、學會發展、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在心理健康教育這一領域中, 健康是教育、心理、社會的有機結合。學校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將大學生培養成社會適應能力強且心理健全的人才。“學會關心”主要指教育學生熱愛、關心自己的國家, 關心家人與朋友, 以積極陽光、善良熱情的態度生活于社會中。“學會發展”主要是指學生對于自己的未來, 有一定的規劃和設計, 從而為了自己的人生目的, 不懈努力。“學會生存”主要是指大學生走出校園能夠很快適應社會環境的變化, 從而做出正確的判斷。“學會學習”主要是指學生不僅要學會課本理論知識, 還能學會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并將所學到的知識靈活運用于社會實踐中的能力。“學會生活”主要是指學生能夠游刃有余地處理自身的事務, 同時還能夠從容地應對生活上所出現的一系列問題。

其次, 創新教育理念, 構建以家庭、學生以及學校共同協作的聯動機制。目前, 我國高校對于心理健康教育都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部分大學還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到學生的教學課本以及課堂中, 使得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變得更加科學和規范。然而, 在此過程中, 人們往往忽略了家庭教育以及學生本人對于自身心理健康發展的影響, 將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單方面地交給了學校, 使得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所以, 有必要創新教育理念, 構建以家庭、學生以及學校共同協作的聯動機制。

最后, 樹立以發展咨詢為核心的大咨詢理念, 轉變人們對心理咨詢的認識。在傳統的觀念中, 心理咨詢只是停留在心理疾病的治療方面。然而事實上, 心理疾病非常嚴重的學生往往是少數的, 而大部分學生, 主要存在著關于成才與成長、事業與情感、處理日常生活問題等方面的心理問題。這些普通的心理問題通常情況下不至于產生比較嚴重的心理疾病, 但是會直接影響大學生的成長及其心理健康。所以, 教師在教書育人的同時, 還得進一步強化自己的職責, 重點關注大學生的這些普通心理問題, 始終將發展咨詢貫穿于學生的成才教育中, 這對我國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萬瓅媛.個體不健康影響因素研究[J].價值工程, 2014, (30) .

[2]袁方.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討[J].才智, 2014, (31) .

篇8

1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建設過程中存在的不足與弊端

(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落后,存在思想誤區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設工作對于心理教育也德育教育不能很好地辨析,盲目地將學生的心理類問題歸為德育類問題,對學生的心理引導與排解難以"藥到病除",從根本上說是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存在漏洞。目前,許多高校所聘請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大部分由思政工作者所擔任,認為學生所出現的心理問題是一中品德錯誤,通常使用德育內容來處理學生心理難題,這是對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認識誤區與錯誤建設。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門獨立的教育學科,對高校學生具有其獨特的教育引導作用,簡單的德育教育難以將其囊括。(2)心理健康教育建設結構單一,受眾面狹窄我國大部分高校主要通過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建設是通過課程、心理健康咨詢以及活動等來實現,而許多高校也就止步于此,將心理健康教育建設工作桎梏在這三種形式之中不再拓展,從建設結構角度上元素單一,不能將全校學生作為受眾面開展。(3)心理健康教育實踐的片面性近年來高校大力提倡心理健康教育,熱衷于對在校學生開展各類心理測試,美其名曰"硬件上下功夫",然而這種實踐是將心理健康教育科學簡化的形式主義,心理測試只是一種教育手段,并不是最終目的。此外,這種片面性還體現在咨詢體系的片面,心理健康咨詢應包括障礙咨詢與發展咨詢,而高校所設立的咨詢機構主要面向存在心理問題的大學生,對正常學生在發展過程中的心理問題采取漠視態度,直接或間接地將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狹窄化,抑制了心理健康教育建設的作用發揮。

2如何優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建設工作

大學是很多學子內心向往的象牙塔,天之驕子享受著社會各界對他們投來的羨慕與期許的目光,其內心深處卻因理想與現實的差距而產生諸多心理障礙與發展問題,許多人走向了迷惘的深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迫在眉睫。(1)樹立正確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加強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建設高校應首先對自身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念進行革新,確立正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標,將建設工作放眼于全校,拓展心理教育收益面積,吸引更多學生加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建設工作中,輻射更多人群關注心理健康。此外,充實心理健康教育隊伍中的專業人才,聘請具有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知識與技能的人才和志愿者開展、舉辦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咨詢活動等,真正將心理健康教育建設工作作為獨立的科學來開展。(2)建設多元化心理健康教育,拓展高校受眾人群除了舉辦心理教育講座、開展心理測試活動外還應組建一直專門的心理健康研究隊伍以及咨詢機構,由老師和學生組成,各部門任務目標明確,規范有序地組織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內活動,舉辦心理健康活動周,心理健康知識競賽等,通過這種多元化的教育結構網絡讓更多的大學生參與到其,既可以給予有心理沖突與困惑的大學生及時必要的幫助,還可以為大學生未來的發展提供指引,幫助其完善自我。(3)構建大學生心理自助與互助教育機制心理咨詢是一個助人自助的過程,構建大學生自助機制是指大學生要學會自我調適,形成自身內部的一種教育機制。在形成自助機制的同時,高校更應著力于幫助大學生構建心理互助機制。通過培訓學生心理輔導員,學生自主開展心理互助活動能夠更加深入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探索正確的方式為學生提供有效、深刻的心理健康教育。

3結語

篇9

關鍵詞: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又稱心理素質教育,是整個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份。所謂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指學校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和規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學生心理發展施加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優化學生心理品質,健全學生個性心理(興趣、需要、氣質、性格、能力等),提高心理素質的過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長期的、系統的、動態的過程。相應的具備長期性、系統性和動態性三大特點。心理健康教育又是多門學科的交集,處于各學科的邊緣地帶,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門新興的綜合性、交叉性、應用性的學科。

高職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這一點尤為重要。?高職院校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時期,是人生發展的重要年齡階段。這一人生轉換過程中,會產生種種矛盾的心理,所引發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引起教育各方面的關注重視、研究與探討。其核心問題是引導學生自尊、自信、自愛、自重,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評價,其目地是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創造,形成健康人格。

在高職教育中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僅是全面貫徹教育方針、促進高職教育健康發展的需要,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教育對象和教育過程的要求,還是高職大學生對自身素質不斷提高與完善的主觀愿望。

一、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務

導致高職院校學生產生自卑心理的因素很多。首先,自身經歷是形成自卑心理的歷史因素。受社會傳統觀念或自己的某種理想意識強化,高考失利已成為高職院校學生心中難以撫平的傷痛。其次,社會評定是形成自卑心理的現實因素。社會輿論沒能有效引導人們形成對職業教育的正確認識,職業學校往往被看作是低檔次的學校,職校學生往往被看作是低層次的學生,使大多來自農村的高職院校學生產生自卑心理。

許多進入高職院校學習的學生并非出于自愿,許多新生入學時都不能擺脫心理陰影。所以,讓他們在較短時間內重新樹立自信心是十分必要的。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優點、閃光點,要讓學生樹立“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思想,當學生具有一技之長時,就會產生一種成就感。在這一階段,教師及輔導員、班主任應該關愛學生、撫慰學生,給學生以協助與服務,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根據自己的條件,確立有益于個人和社會的生活目標,增強學生的健康心理機能,并較好地適應高職學校的學習。同時,要讓學生明白,自信、自立、自強的個性心理品質是成功之本。

二、挖掘學科教學中的信息和美,進行美的熏陶,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習的源動力之一。心理學認為:人們對美的各種形式的感受,能使大腦進入興奮狀態,從而產生愉快的體驗。因此,美的東西最容易被人們接受,而且很難忘記。由歷史、現實、未來匯成的信息海洋,由淚水智力、智慧、信心所譜寫的悲壯的人類進行曲,像甘醇,滋潤著學生的心靈、智慧給青少年以思想的啟迪。

三、重視情感教學,優化學生的心理環境

任何認識活動都伴隨著一定的情感,都是在情感的動力影響下進行的。要建立良好的關系,我覺得:首先要對學生有顆愛心。愛是老師教育學生的感情基礎,真誠的鼓勵和熱情的期待,容易喚起學生的進取心,因此,對學生要信任不要歧視,要關心不要冷漠,尤其是對那些成績差的有厭學情緒的學生,更應該采取各種手段激勵,鼓舞、喚醒他們的學習動機,給予他們以成功與歡樂的體驗,因此對學生的真誠是聯結師生情感的最強有力的紐帶。其次是老師的為人師表,老師要有認真的工作態度、正直、剛正不阿的為人,具有淵博的知識等才能贏得學生對你的尊重,學生才能從心底里佩服你,才能“信你之道”。

另一方面,由于當前中學生的心理壓力強,焦慮、依賴、畏懼、厭學等心理問題比較嚴重,中學生心理不健康比例的增大,已引起有關方面的注意。針對這種情況,更需要我們老師從多方位去關心他們,對他們進行心理指導,和他們交朋友,給他們寬松的學習生活環境,讓學生從師生情感中吸取向上的力量,從而克服學習和生活的困難,增強自信心,使學生形成一個努力學習、熱愛生活的心理環境。

愛是播撒在學生心田的甘露。要堅持“曉之以理,導之以行,繩之以紀,持之以恒”的教育方法,增強學生改正錯誤的信心和勇氣。消除學生的戒心與對立情緒,打開心靈的窗口,達到感化,教育的目的。四、培養學生堅韌的意志品質,勇于克服學習困難

愛迪生說:“偉大人物的明顯標記,就是他的堅強意志。”蘇軾曾講:“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堅韌不拔之志。”一個高素質人才,必須具備堅強的意志,頑強的毅力,剛強的品格等心理素質。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采用多種方法來墻頭這些心理素質。

例如,對挫折、失敗的承受能力差是意志薄弱的表現形式,而經受挫折是增強對挫折的承受能力的有效手段。若提供給學生的問題都是機械地模仿和套例題,怎是一帆風順,缺少波折,就無助于意志品質的培養。教師可以“雅化”例題思路,講講探索失敗的一面。即在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退回到與學生相仿思維態勢,或一籌莫展,或逐步嘗試,或遭困受挫。然后與學生一起探尋走出困境的途徑,這樣就可以在解決問題的同時,使學生看到,失敗對任何人都是不可避免的。只要我們做有心人,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的途徑和方法很多,而學生具有堅強單擊品質,將會在以后的學習中勇于探索。提高克服困難的勇氣,造就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

五、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重視潛能開發

良好的學習習慣能提高學習效率,所以在教學中要通過指導學生良好的學習方法來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首先,正確指導學生多讀與專業相關的資料、書籍,養成自學習慣。

其次,要指導學生怎樣聽課。教會學生掌握聽課思路,讓學生順著知識的延伸來聽課,這樣能大大提高聽課效率。

再次,要指導學生在復習中用發展的觀點來研究知識的來龍去脈,結構關系,并歸納要點,掌握關鍵,吸取精華,形成知識體系,養成鞏固學習知識的習慣。另外,要指導學生思考,用老師的思維方式來啟發學生的思維,舉一反三,擴展學生的思維,使學生聯想,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觀察、比較、推理、綜合、同時要求學生多提“為什么”,側重于學生創造力的培養,心理潛能開發,人際交往訓練等,使各種心理素質達到最優化,成為健康的、和諧的、具有創造力的人。

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國特別是在高職高專院校是一個新興的教育活動。總之,用不同的方法以不同的形式促進職校生的心理健康發展,使職校生成長為社會有用的人,是職業學校教師的一項經常化、制度化、持之以恒的工作。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性和科學性指導下的實效性,一直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所面臨的一個難題,也是進一步推動這項事業的關鍵。

參考文獻

[1]孫曄.誰為大學生解開“郁悶”心結[N].中國青年報,2005—06-03.

[2]梅傳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

[3]張豈之.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關系的歷史考察[J].中國大學教學。2002(6).

[4]畢秀淑,彭延春.體育鍛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中國體育科技.2003(3).

[5]武建芬,孫明濤.心理健康教育:高職學生德育的一個重要內容[J].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2(2).

[6]楊劍,季瀏,田石榴,等.不同鍛煉方式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實驗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5(3)

[7]高志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視野下的心理咨詢[D].南京師范大學學位論文,2004(12).

[8]董廣杰.大學生健康教育與應用[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0.

[9]馮觀富.學校心理輔導的組織與管理[M].廣州: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3.

[10]吳武典,林朝夫.學校心理輔導原理[M].上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3.

篇10

1.高職院校學生的主要特點

不少學生是在考不上本科院校后才選擇就讀高職院校,學習底子相對薄弱或者對學習興趣不濃。而且高職教育實踐性環節較多,對動手能力要求高,學生很容易由于學習環境的艱苦或缺乏基本的動手能力而產生厭學情緒。在就業階段也承受著諸如“理論不如本科、實踐不如職高”等來自社會各方面的偏見。

2.高職院校學生的常見心理問題

1)適應問題。

從高中進入大學,班級的框架被淡化,上課的選擇和行動的自主性也變大了。生活和學習方式一下子從緊張到放松,部分學生就會出現無法適應大學生活的問題。

2)人際交往。

班級同學來自不同地域,語言不同,習慣不同。經濟文化背景,思想價值觀念也有很大差異。如何與同學和諧相處對首次離開父母,開始集體生活的高職學生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3)學習問題。

由于社會、親友甚至自己的偏見,一部分的高職學生學習興趣不濃,討厭動手實踐。他們在出現科目不及格甚至由于掛科而影響畢業和就業時會出現焦慮、煩躁等情緒。這些壓力如果沒有適當的疏導很容易產生心理問題。

二、江陰職業技術學院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探索與實踐

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受到社會越來越多的關注。有關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相繼出臺。江陰職業技術學院從2002年開始,針對高職教育學制短、實踐環節多的特點,通過“必修科目和選修科目相結合,課內教育和課外教育相結合”的實施途徑,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具體安排和措施如下∶

1.以全體學生為對象,開設必修科目。

第一學期開設《思政基礎與心理健康教育》,54課時。在進行理想與信念教育的同時,讓學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有關知識。幫助學生做好從高中到大學的角色轉變和心理調整,幫助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使之盡快適應大學生活。第四學期前期開設《形勢與政策》,16課時。幫助學生了解國家政策法規,解讀當前時事熱點,為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提供了環境支撐。配合第五學期學生的頂崗實習和就業活動,學院在第四學期后期開設《就業指導與職業道德教育》,32課時。解決部分學生由于就業、前途的不確定而引起的焦慮、失眠等問題。

2.開設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的選修課。

時間為第二學期到第四學期,開設《大學生必備法律知識》、《人性化管理藝術》、《走近科學,完善人生》和《美學美育》等課程。進一步進行挫折應對、情緒管理以及壓力控制等方面的教育。

3.成立學生心理健康咨詢中心,各系部設立分中心,由經驗豐富的教師擔任心理咨詢師,負責學生的心理咨詢工作。

使用大學生人格問卷(UPI)和癥狀自評量表(SCL-90)等評定性量表對大學新生進行心理健康狀況測查。得到的數據寫入個人心理健康檔案,心理健康檔案主要包括家庭情況、個人簡歷、心理狀況以及心理咨詢的過程和效果等內容。據此對學生中可能存在的問題進行早期掌握,若有必要隨時進行干預控制。我國大學生存在心理問題的比率在10%-25%之間,表1中的數據與此基本吻合。江陰職業技術學院每年由于心理健康問題而退學的學生是個位數,這個數據說明目前該院針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是有一定成效的。

4.院學生會下設心理健康協會,各系學生會設立分會,班級設立心育委員。

由教師負責指導、學生具體組織心理健康系列演講和心理健康知識競賽,更大范圍地普及心理健康的相關知識。就這樣,從學院到班級,從教師到學生,組成了多層次的心理健康保障網絡。

5.借助課外系列活動來完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通過入學教育和參觀當地企業及人文景觀來介紹學校和專業情況,促使學生盡快融入到大學生活中去。通過軍訓增強學生的體質、培養團結協作精神和抗壓能力。通過系列主題班會如“我的大學生活”、“如何與人相處”、“我要誠信”、“關愛生命”等全面提高學生修養,健全心智。

三、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1.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不是個別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而是全體學生。

心理健康教育目的也不是以個別學生為對象解決心理問題、排除心理障礙,而是以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健全全體學生心智為出發點,著力幫助他們增強心理調適能力和適應社會的能力。

2.心理輔導或咨詢只是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之一而不是全部途徑。

還要通過課內與課外、咨詢與自助有機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通過多種途徑去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3.不能認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給學生治療心理疾病。

教師不是醫生而應該是心靈的疏導者,學生也不是患者,而是心靈上需要指引的迷路人。建立在這種認識的基礎上和學生進行交流會更加順暢、有效。學生也會更加主動地求助于心理咨詢師,來傾聽他們的訴說,解決他們的問題。

4.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網絡平臺。

心理健康問題屬于隱私性話題,很多學生出于自尊等原因有了問題也不來咨詢。通過非面對面的網絡交流方式,會更加有利于情況的說明和問題的解決。

5.必須努力推進心理健康教育隊伍的專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