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經濟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4 12:31:0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糧食經濟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糧食經濟論文

篇1

一是比較效益下滑對糧食生產的影響越來越大。農民在糧食生產中的角色已由過去的“生產者”變成了“經營者”,種糧效益成為農民發展糧食生產的首要目標。農民種不種糧、種多少糧、種糧投入多大主要看比較效益。現在,一方面是生產成本不斷上漲。過去主要是生產資料成本上漲,隨著農村勞動力轉移和土地流轉加速,近年來人工成本和土地流轉費用也在快速上漲。現在種一畝地,農資、人工、流轉租金算下來每畝成本要700元以上,正常年景可以實現純收入300多元,抵不上一個人三天的打工錢,遇上災年還會虧本。另一方面是價格上漲空間受限。現在國內外糧食價格倒掛,我國的關稅保護水平又低,進口對國內價格形成抑制和打壓,同時,受制于“天花板”效應,糧食生產成本上漲又不能在價格上得到體現。怎樣協調產業政策、價格調控政策和進出口政策,為國內產業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環境,使種糧農民獲得必要收益,將直接影響到國家糧食安全。

二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要求越來越迫切。我國農業資源“先天不足”,面對持續剛性增長的農產品需求,我國只能在日益趨緊的資源環境約束下謀劃農業生產。雖然這些年我國也采取了退耕還林、退牧還草、休漁禁漁這些養護資源、改善環境的措施,但還不具備像資源大國那樣長期、大范圍的耕地休耕條件,農業發展不得不依賴資源的高強度開發,資源環境的弦已經繃得很緊。要看到,今后一個時期,我國城鎮化率將以每年1個百分點以上的水平提升,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爭水、爭地的矛盾越來越突出,環境污染加速向農業農村擴散,農業發展面臨的資源環境約束不斷趨緊。隨著工業化城鎮化推進,每年要占用耕地600~700萬畝。糧食主產區的農業用水問題越來越突出,有的地方地下水資源過度開發,灌溉設施老化失修,區域性和季節性干旱頻繁發生,已經成為糧食生產的主要威脅。還要看到,目前農業資源利用方式也不夠合理,不同程度存在耕地“重用輕養”、大水漫灌、化肥農藥過量施用等問題,農業面源污染等問題日益突出,這與社會公眾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對城鄉生態環境的要求不斷提升形成反差。如何在農業發展的同時保持農村青山綠水和良好生態環境,也成為十分艱巨的任務。

三是加強農業支持保護面臨新的發展要求。新世紀以來,隨著國家財力增長,我國對農業的支持保護力度不斷增強,為糧食生產“十連增”、農民增收“十連快”提供了重要支撐。但也要看到,在經濟運行的新常態下,加強農業支持保護面臨新的形勢,需要適時調整和完善相關政策。隨著整體經濟運行由過去的高速增長逐步轉向中高速增長,財政收入增幅也隨之放緩。有專家估算,按照我國目前的經濟規模,經濟增速下調一個百分點,GDP大約減少6000億元,稅收相應減少1000多億元。從2014年前三季度的經濟數據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7.4%,全國財政收入同比增長8.1%。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要保持前些年“三農”投入快速增長的勢頭殊為不易。這就要求在繼續增加投入的同時,更加重視提高財政資金效率,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撬動作用,進一步提高政策的指向性和精準性。經濟增速和財政增速放緩,還會影響到農民工資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的增長,這些變化都對農業支持保護政策提出了新要求,對國家糧食安全產生新影響。

二、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舉措

針對新的形勢,中央2013年底提出了新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即“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我們要立足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深刻理解、準確把握這5句話20個字的豐富內涵。

第一,在發展目標上,始終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就是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這是由我們的基本國情決定的。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糧食生產國和消費國,受資源約束,需要有效利用國際市場和國外資源。但十幾億中國人不能靠買飯吃、討飯吃過日子。這是因為:一方面,國際市場調劑空間有限。目前全球的糧食貿易量僅有2500~3000億公斤,不到我國糧食消費量的一半,大米貿易量350億公斤左右,僅相當于我國大米消費量的1/4,既不夠我們吃,也不可能都賣給我們。另一方面,大規模進口不可持續。在糧食貿易上,我國的大國效應明顯,買什么什么貴,賣什么什么賤。如果我國長期從國際市場大量采購糧食,可能引起國際市場糧價大幅上漲,不僅要付出高昂代價,也會影響我國與一些發展中國家的關系。因此,只有立足于國內保障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才是可靠的。

第二,在發展優先序上,始終堅持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過去我們強調保全部、保所有,這是當時歷史條件下沒有辦法的辦法。現在耕地就這么多,需求又那么大,必須有取有舍,集中力量先保住最基本最重要的。綜合考慮未來一段時間我國農產品供需形勢和資源條件,首先要“保口糧”,其次要“保谷物”。也就是說,稻谷、小麥這兩個主要的口糧品種要做到絕對安全,進口只能是品種調劑,而玉米隨著飼料需求的快速增長,進口比例可以稍微高一些,但也要做到基本自給。這樣定位,絕不是減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責任,決不能誤讀為可以放松國內糧食生產,而是要合理配置資源,集中力量把最基本最重要的保住。一是優化品種布局。水稻核心是建設東北平原、長江流域和東南沿海3個優勢區。東北地區著力發展優質粳稻;長江流域要穩定雙季稻面積,逐步擴大江淮粳稻生產;東南沿海地區要穩定水稻面積,著力發展優質高檔秈稻。種植面積要大體穩定在目前的4.5億畝以上。小麥核心是建設黃淮海、長江中下游、西南、西北、東北5個優勢區。種植面積要大體穩定在3.4億畝以上。玉米核心是建設北方、黃淮海和西南3個優勢區。目前,我國玉米面積5.45億畝,應保持基本穩定。二是支持重點產區。主產區是糧食生產的壓艙石,目前13個糧食主產省的產量占全國的75%,商品量占80%,調出量占90%。要加大對主產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逐步使800個產糧大縣的人均財力達到全國平均水平,調動主產區重農抓糧的積極性。鼓勵主銷區與主產區建立長期穩定、互惠互利的區域合作關系,加快建立主銷區對主產區的利益補償機制。三是扶持新型主體。從發展趨勢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越來越成為發展糧食規模化生產、提供商品糧的重要力量,也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點。要在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并保持長久不變的基礎上,引導土地有序流轉,扶持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發展糧食適度規模經營,新增補貼要向這些新型經營主體傾斜,讓多生產糧食者多得補貼。

第三,在發展著力點上,努力確保產能、強化科技支撐。盡管實現了“十連增”,但我國糧食生產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要看老天臉色,糧食生產的穩定性、可控性還不高。目前,我國中低產田占耕地面積的2/3,有效灌溉面積僅占一半多一點。據專家測算,我們的高產田提質后畝產可提高5%,中低產田改造后畝產可提高20%,加起來就會新增生產能力500億公斤。提高糧食發展穩定性,最根本的是增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近年來,我國農業科技取得了長足進展,2013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5%;我國農業生產方式已由傳統的人力畜力為主轉向以機械作業為主,2013年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超過59%。農業科技和機械化發展,為糧食連年增產提供了有力支撐,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業科技水平差距還不小,潛力也不小。因此,實現確保產能,關鍵是做到“兩藏”:首先是藏糧于地。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必須堅持既要保護耕地數量,也要提升耕地質量。要嚴防死守耕地紅線。雖然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顯示,耕地的賬面數字有所增加,但耕地還是那么多,產能也還是那么多,實際并沒有增加。對此,必須有清醒的“紅線意識”,耕地紅線要嚴防死守,農民可以非農化,耕地決不能非農化。要采取強有力的措施,保持耕地面積基本穩定,要劃定永久基本農田,確保“有地可種”。要切實加強耕地質量建設。大興農田水利,大力推廣旱作節水農業技術,加強耕地質量建設與管理。應加大涉農資金整合力度,集中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治等項目資金,大力開展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建設。到2020年,全國要新建8億畝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其次是藏糧于技。解決我國農業問題最根本的出路在科技,要更加重視和依靠農業科技進步,走內涵式發展道路,給糧食生產插上科技的翅膀。要深化種業科技體制創新,強化種子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加快推進制種育種基地建設,開展重點品種聯合攻關,充分運用傳統育種技術和現代生物技術加快良種研發,選育一批高產、優質、高效新品種。推進勞動過程機械化,生產經營信息化。要完善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在主產區推進水稻、小麥、玉米三大主糧全程機械化。我國農業信息化建設起步雖晚,但發展較快、前景廣闊。要推動信息服務進村入戶,直接面向農民開展政策、法律、市場、技術等全方位信息服務,發揮信息化對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助推作用。

篇2

一、隨機行走的世界

對我們所生活于其中的宇宙的認識和思考,一直以來吸引著各個時代思想家們的智慧。我們生活的這個宇宙本質上是什么樣的呢?是以一種有序的、有規律的方式在運轉還是無序的、雜亂無章的運轉?這種運轉能否為我們的智慧所認識?人們對這些關于宇宙問題的渴求正是造就了人類自身的智力進化和卓越品質的重要動力之一。

在我們今天的視野所及的范圍,我們知道對這些問題思考的最有影響力的思想是由18世紀的思想家們做出的。18世紀的思想家們建立了近代最有影響力的哲學體系,他們設計了一個“有序的”世界。在某種程度上,他們的世界觀是一種“決定論”的世界觀,堅信這個世界正在按照某種已經設計好的秩序在運行。持有這個“決定論”觀點的人包括諸如牛頓、愛因斯坦等最偉大的自然科學家。這個體系的科學性則是由牛頓定律和對牛頓體系進一步思考的數學定律所保證的。當然,自然科學家們這種關于宇宙的信念和洞見不可避免的影響到了從事社會科學研究的思想家們,其中也包括經濟學家。

經濟學的創始人,亞當•斯密的思想根基也是源于這樣的一種信念。他把這種自然科學的有序世界的觀點應用到人類社會里,形成了一種從看似“無序”到“有序”的觀念,提出了一個“和諧的經濟系統”的觀點。這種和諧的經濟系統的動力則是人的自利動機。

我們決不應該低估這種關于世界的觀點的影響力和洞察力。事實上,我們一直在這種“決定論”的世界觀下生活并做出各種與我們自身息息相關的決策。一種對于人類經濟社會的“完美和諧”的信念直接導致了大家對政府干預經濟的效果的質疑,并且主導了許多關于政府問題的爭論。這種“決定論”的觀點在很大程度上支撐著我們對于自由經濟的信心和我們對于世界的信仰。

但是這一體系在歷經幾個世紀之后,遭到了懷疑。對于這種“決定論”的世界觀的挑戰來自于統計觀點,尤其是概率論的成功。我們可以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這二者對于世界的看法的分歧。比如我們說,消費函數是,其中,是自發消費,是可支配收入,c是邊際消費傾向。進而我們可以把消費函數寫作是可支配收入的函數:。這個消費函數是更加廣泛意義上的數學若干函數中的一個。這個函數明白無誤地說明,居民的消費量將精確地取決于可支配收入、自發消費和邊際消費傾向。這種函數關系是一種確定性的關系。但是,我們知道,這種關于居民消費的斷言在現實中毫無疑問是會受到質疑的,居民的消費量并不是精確地取決于這幾個因素。在很大的程度上,這種消費關于自發消費、可支配收入和邊際消費傾向的關系是不確定的,或者說是隨機的,有著概率分布的。這就是二者之間的差別,持有決定論觀點的人依據一種確定性的函數關系認為,這個世界將會精確地按照數學定律所描述的那樣運轉。而持有統計觀點的人卻認為,即使是知道了這種關系,消費與其他幾個因素之間仍然是一種偶然的,不確定的,有著概率分布的關系。

我們把后一種對于世界的觀點叫做統計觀點,正是這種統計觀點,打破了原來思想家們頭腦中的有序結構。但是,這二者之間的分歧似乎是讓人迷惑的。因為,當我們在利用統計方法的時候,我們卻得出了一些幾乎完全可靠的定律。而且,統計總體越是偶然、紊亂,就越能更好地表現出統計規律和必然性。比如,我們投擲硬幣,當我們投擲的次數足夠多的時候,我們發現,出現正面和反面的概率竟然驚人地各是0.5。再比如,我們對于某種考試成績的統計發現,如果樣本足夠的大的話,成績分布將會呈現一種正態分布。并且,人數越多,成績就越呈現標準正態分布。更加令人驚奇的是,看起來我們做事情可能犯錯誤的情況也是有規律可循的,人幾乎不能隨意地犯錯誤!總之,某些看起來是無跡可尋的東西,似乎又都可以找到規律。這樣,決定論和統計觀點二者之間又有什么差別呢?事實上,二者之間的差別僅在于,統計觀點認為不存在絕對的定律,任何所謂的定律其實都是有著某種概率的“可能的”情形。在這個意義上說,沒有什么事情是確定無疑的。也就是說,這個世界是隨機行走的,各種情況都有可能發生。尤其是在人類社會中,如果我們相信獨立于人的意識而存在的物質世界都是隨機行走的,那么人類社會也會表現出這種隨機性看來并不是不可以接受的。

但是,這并不就意味著隨機行走的世界會因為其不確定性而無法認識,即使這種隨機行走的世界確實可能形成一種混沌狀態。我們能夠在“決定論”和關于世界的“統計觀點”那里架起一座橋梁。那就是:我們相信,我們可以得到一些定律,這些定律是對某些事情本質的一種最好近似,即使這些事情的本質可能并不是一元的。或者說,這個世界會從無序走向某種程度上的有序。對這些統計定律的發現,在我們的專業范圍內,就是計量經濟學的任務了。

二、隨機行走的世界與計量經濟學的任務

事實上,統計的成功應用在很早就已經開始了。大約在17世紀,有一位叫做格蘭特的英國商人就通過研究注意到:因事故、自殺、各種疾病而死亡的人的百分比是固定的。這幾乎叫人感到驚奇!而且也是統計學的成功使得人們日益認識到,一個國家的定量材料應該得到應有的重視,無論是經濟學家還是政府決策者,都應該思考數據。

計量經濟學就是為了在一個隨機行走的世界中探討統計性規律!因為只要知道了這個規律,我們就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認識這個世界。但是要記住這種認識肯定是不完全的。而且根據需要,我們還可以根據這個規律來進行預測。進行預測是我們關心規律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更加值得稱道的是,計量經濟學在推斷統計規律時所用的方法和理念。因為,我們對于這個世界的認識永遠是不會完全的,我們只能根據部分“樣本”來推斷這個世界的整體狀況。可以假設這樣一種情況:如果我們能夠對這個世界的方方面面進行完全的觀察,我們就期望可以得出一個關于這個世界本質的定律。可是,我們不能把這個世界的方方面面都觀察到,也可以說,我們認識的局限是不確定性的來源。能否由樣本近似地認識整體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如果,我們沒有一種堅信可以由樣本來推斷整體規律的信念的話,我們就不能建立這門學科。

這種由樣本來對整體進行推斷的方法是計量經濟學的主要方法。我們要通過一種叫做回歸分析的技術來達到這個目的。“回歸”這個詞最先由F.加爾頓(FrancisGalton)爵士引入。加爾頓研究發現,父母和孩子的身高有這樣的一個趨勢:父母高,兒女就高;父母矮,兒女也矮。但是高個父母的兒女們在同齡人中并不像父輩那樣在同齡人中顯得那樣高,兒女輩的平均身高將“退化”到或者說“回歸”到全體人口的平均身高。這也叫加爾頓的“普遍回歸定律”。加爾頓在智力遺傳的方面也得到了類似的結果:一般來說,天才是要遺傳的。但是天才的后代卻要比他們的父輩們平庸,也就是他們的智力水平將“回歸”到中等水平。但是,對于這種回歸背后的動力分析可能已經超出了計量經濟學這個學科的研究范圍,即使這種研究也許會導致一種有意思的哲學的建立:所有的有機組織都將趨于標準狀態!

回歸的現代意義則稍微有點不同。現代意義上的回歸是指,一個叫做因變量的量和其解釋變量之間的依賴關系。也可以說是一種相關的關系。實際上,回歸和相關是兩個極容易混淆的概念,容易混淆的原因既是因為這兩個概念的相近性,更重要的是因為這個世界的復雜性。哲學上宣稱,這個世界是普遍聯系的。這個宣稱的深刻性在于確認了世界上沒有什么是完全獨立的。比如,我們可以發現在現代社會死于癌癥的人逐漸增多,這二者是相關的。但是我們并不能就此認為,是現代社會導致了更多的人染上癌癥。再比如,這也經常被用來反駁統計結論,一個國家的經濟繁榮的情況可能和這個國家一個時期的太陽黑子出現的情況存在一種相關關系,但是這種相關關系卻不能作為我們行動的任何指導。在這個問題的區分上,就是計量經濟學和統計學之間的分歧了。計量經濟學討論的是回歸關系,這種回歸的特點在于,我們試圖根據某些變量的數值來估計另一個量的數值,我們要依據這種關系進行預測。比如,我們試圖通過研究父母的身高來估計其孩子的身高。這種估計就要依賴于我們所關心的兩個量之間存在的一種理論上的聯系。而相關關系則充斥著統計學的各個方面。并且因為世界的普遍聯系性,相關關系是一種常態。

基于上面的差別,在回歸中,我們要求解釋變量是確定的,可以控制的,但是被解釋變量(因變量)可以是隨機的(被解釋變量正是我們要估計的)。但是在相關關系中,這二者并不加以區分。之所以說這兩個概念容易混淆是源于這個世界的復雜性,是因為,這個世界本質上就存在一種難以言明的精密聯系。我們實在不能夠足夠自信地認為我們可以確定哪些變量可以控制,哪些變量之間可以精確地被認為是一種回歸關系。比如,事實上,我們也可以找出一種機制使得癌癥和現代社會之間存在一種回歸關系,就像我們可以發展一種理論來說明,太陽黑子的活動和一個國家的經濟繁榮存在著回歸關系。這個世界的復雜性要求我們必須對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保持謙虛。同時請記住:具有回歸關系可能并不必然地意味著具有因果關系。在判斷因果關系時,我們必須要很小心。因為,這個因果關系很不好說,也許看似因果的兩個事件,實際上可能是互為因果的。就像佛經中認為的那樣:因果是循環的。

我們講了這么多關于計量經濟學的性質,實際上是為了表達我們這樣的信念:我們可以在一定的層次上認識世界,我們堅信這個世界存在著某些統計規律,應用這些規律我們可以在“一定程度的錯誤”的前提下認識和改造世界。計量經濟學可以幫助我們達到這個目的。我們可以借助近似地描述了具有相關關系的變量間聯系的函數,主要是回歸函數,來描述這種關于世界運行的定律。

但是,計量經濟學在得到這個回歸函數時所使用的復雜的數學推導可能會讓我們在特定的時段感到計量經濟學的混亂和無序,即使在最后我們堅信可以實現一種理解上的有序。但是,過程中的痛苦可能會讓很多人駐足。這里,我們想提前接觸一下,那條駕馭計量經濟學研究內容的靈魂。

因為,認識世界的理論的建立來自于對世界本質表現出來的現象的分析。有兩種對現象進行分析的方式:一種是對現象直接進行操作。這種操作極其便捷,簡單而且有洞察力,但是對天賦的要求非常高。其不利之處在于這種對現象的思考得出的結論可能廣受爭議。另一種方式則是對現象的屬性——數據來進行操作。過程中要遵循嚴格的科學方法。第二種方法就是計量經濟學的方法了,這種方法因為是用數據說話,可能爭議較少。但是,不利之處卻是,這種分析結論卻要嚴格的依賴于數據的質量,也就是說,這種方法得出的結論的質量不會比數據的質量更好。

盡管有這樣的困難,我們還是推薦計量的方法。因為,數據的質量可以通過統計手段和統計工具的完善加以解決。并且,根據我們的概率知識,即使這種有誤差的數據,其誤差也是有規律的,誤差情況總是會表現為正態曲線。那么如何來對數據進行操作呢?計量經濟學的思路通常是這樣:最簡單的情況下(雙變量回歸),在一個坐標平面上畫出散點圖,發現其大致的規律,通常我們可能發現,我們關心的兩個簡單量之間呈現一種類似于線形的關系(當然,也可能不是線性的,這種情況下需要更高深的數學工具)。把這種線形的關系利用解析幾何的知識轉化為直線方程并不困難。獲得了這樣的一個直線方程是一個極大的成功。因為,這個方程,就是在“某種程度的錯誤”的前提下的一種描述世界如何運行的定律。事實上,計量經濟學的任務在很大的程度上,就是發現這樣的關于世界如何運行的定律。

但是,在從數據那里獲得一些關于變量間“規律”的方式也可以通過另外的方式來進行。也就是在使用數據之前,通過對先驗的知識進行演繹和推理從而得出一系列“定律”。這就是我們在數理經濟學中所看到的那些數理方程式。這些數理方程就是我們對世事認識的理論,這種理論能夠給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以指導。尤其是在確定我們所考慮的變量之間的可能具有的關系時很有作用。但是我們是否可以應用這些方程式來指導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并沒有得到證明。計量經濟學提供了一種這樣的證明。我們可以利用數據來檢驗這些先驗的定律是否符合實際,或者得出一種明確的可以應用于實際的形式,從而對數理方程做出了適合實際的修正。尤其是在不同的國家中,因為不同的文化等隱性的制度因素,這些定律可實施的情況是完全不同的。事實上,始于一種對世界認識的先驗的推理,建立一種解釋世事的假說并用以改造世界,是每一個學者的虛榮心。

因此,計量經濟學的研究的思路或者說計量經濟學的靈魂是:通過先驗的演繹和推理得出理論模型,最好是數理模型。數理模型中會有參數,那么利用數據對這個模型的參數進行估計得出一條回歸方程,并通過假設檢驗來確認這個方程式。如果這個方程式滿足了理論建立時的要求,那么就證明了那個先驗的理論是正確的并且能夠利用這種理論進行預測。接下來的計量分析就是在這些思路下進行的技術探討了。

對計量經濟學這套思想方法和其技巧的同時掌握,是掌握這門學科并加以實際運用的重要素質。尤其是計量經濟學的技巧,是一個計量人的必備素質。因為我們一直堅信,偉大的思想來源于熟練的技巧。就像武俠中的“打狗棒法”雖然只有十八路,但是,一個使過無數次“打狗棒法”的丐幫幫主足可以因這十八招而笑傲江湖了。但是,如果過于沉迷于高級計量的數學推導,我們就很可能失去欣賞這門學科所固有的魅力的機會,并且因為數學知識的缺乏而造成的沮喪可能會阻礙對其進一步的學習,從而失去了領悟計量經濟學所蘊含的大量關于生活的智慧的機會。因此,這篇文章里,我們不對計量經濟學的技術過多的論及,而主要是看其蘊含的智慧之美。

三、計量經濟學:智慧之美

最能讓我們感受到美感的就是計量經濟學這種從樣本推斷整體的思想。如果能夠認識到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的復雜性的話,我們對這種思想可能會更加珍視。比如,如果我們有一種信念,比如相信我們能夠通過努力成為一個書法家。那么我們能夠怎么做呢?計量經濟學和書法家們都會這樣建議你:先選取幾十個字來,集中精力把這幾十個字練好,最好是臨摹以往大師們的作品。這樣,你就幾乎能夠發現寫好字的要領。因為,我們不能夠把這個世界上的字都練習到,我們只能夠由“樣本”來推斷所有字的寫法。并且,我們堅信這些“樣本”蘊含了足夠多的關于寫字的要領或者說是寫字規律的信息。這就是計量經濟學的智慧之一。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幾乎將這種計量經濟學的思想推廣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并且可以指導我們成就卓越。無論是學習、應試、還是搞藝術,甚至想要成為武林高手,都可以應用這種思想。“樣本”往往是我們窺看世界本質的窗口!有心人自會從這里得到無盡的啟發。

計量經濟學就像從一個古老的神諭里蹦出來的智慧精靈,它幾乎全面的改變了我們對于腳踏實地的看法!掌握一種過硬的分析數據的能力,無疑會全面的改變你的工作方式和效率。這在一個人的職業生涯中是極其重要的。經濟理論經常地被認為是一門空洞無用的理論,這是在未有數據之前做出分析的常見批評,先驗和演繹的方法,很多人認為,不能夠對社會科學的研究有什么意義。但是,有了計量經濟學就完全不一樣了,我們就可以從數據出發來進行我們的分析和預測,這種工作方式無疑會培養我們踏實做人的人品。并且因為處理問題的獨特技巧和思維,掌握計量工具的人會得到青睞——來自上司和運氣。

在我看來,計量經濟學還對我們的人生哲學有著指導意義。人的一生其實只是一個短暫的瞬間,就好像那滑過天際的流星,留下的只是瞬間的美麗。這瞬間如何解釋?采用一種什么樣的方式來度過這一個瞬間?

人不過是蒼茫宇宙中的一粒塵埃,如果這個宇宙尚且遵循著從無序走向有序,那么我們是不是可以將這個信念加以演繹到我們每個人的人生中呢?!其實我們每個人的人生也只是在一個隨機行走的世界中的隨機行走過程。

我們永遠不會知道,在下一個時段,我們會經歷什么、會遇到什么,甚至我們對于我們未來的規劃都是不確定的。這個過程是隨機的、紊亂的、偶然的和無序的。但是,這種無序和紊亂最終會走向有序。用計量經濟學的說法,我們會從這些紊亂偶然的樣本中得到一個回歸方程。這個回歸方程就是我們的人生軌跡!

當然我們對于這個軌跡的認識永遠是后驗的。我們不可能在這人生的每一個階段之前就得出一個回歸軌跡作為我們人生的預測,這種東西沒有預測意義。那么這種有序的觀念究竟能給我們什么人生啟發呢?

那就是:我們實在沒有必要對于發生于我們周圍的看起來是好事或者壞事的東西耿耿于懷,我們實在沒有必要太過挑剔上天對我們的似乎是不公正的待遇,中國自古就有“福禍”的智慧之言。以一種應有的寬容心態來對待我們的人生無疑會讓我們感到快樂。甚至我們的職業追求也是如此,沒有什么絕對的好或者不好,我們的人生軌跡在我們某些年里需要紊亂和無序,根據計量經濟學的思想,越是紊亂和無序的樣本,我們就越容易得出穩定的統計定律——一條穩定的人生軌跡!假如大家去看看人物傳記就可以發現,在那些人的人生里,他們可能做過記者,參過軍,被抓到過牢里,看起來和其最終的路徑有了很大的背離,可是這些背離最終回歸到這條路徑上。事實上,我們并不好確定,是不是這種每個階段的紊亂和無序最終造成了他們穩定的人生軌跡?!

人生需要這種隨機性。并且如果我們要想有一條穩定的人生軌跡,依照計量經濟學的理念,我們還要讓我們的人生經歷這一樣本足夠大。如何讓自己的人生經歷更多?如何讓自己的人生有更多的隨機性?那就是:我們要過主動追求的人生。當我們在生活中有意識地主動去追求時,我們就在客觀上豐富了自己的經歷,并且擴大了自己的人生經歷樣本。因為,在你主動追求的時候,才能夠發現驚喜和奇遇。消極和封閉的人生態度不利于擴大自己的人生經歷樣本,樣本不具有變異性,就難以得出好的回歸方程。我們都應該學學“蒼蠅的哲學”,蒼蠅的四處亂撞讓蒼蠅即使在被困的時候也有機會逃脫。這也許是更有含義的古語的一句話的意思吧:樹挪死,人挪活。但是,在我們的追求中,因為,我們應該珍視隨機性,因此,對于得失就不必太讓自己負累。得失是隨機的。我們在生活中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也許在這冥冥之中的東西面前,可能只是一個慈悲的玩笑。太過于在意也許是失去了更多。

參考文獻:

[1]古扎拉蒂.《計量經濟學》(第三版)[M],林少宮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2]羅伯特S.平狄克,丹尼爾L.魯賓費爾德.《計量經濟模型與經濟預測》[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1998.

篇3

[關鍵詞]應收賬款;環境會計;計量模式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而我國在資源開發過程中忽視環境保護,治理速度趕不上破壞速度的問題十分嚴重。其生態環境惡化是由生產的自發性與生態環境社會矛盾引起的。在市場經濟運行中,生產者在經營中所費和所得是以貨幣形式計量的,只有直接用貨幣表現的那部分支出和收入,才反映到生產者的成本與效益中,不以貨幣表現的那部分成本及效益(如工廠對環境的破壞,或林業經營對環境的改善)則不計入到成本與效益中。在這種情況下,生產者為自身的利益而犧牲社會利益,即以破壞生態,污染環境等方式向社會轉嫁成本,以達到個人利益最大化。由此便提出了對環境進行描繪、量化的要求———即環境會計計量,以便真實反映企業的所費與所得。

一、環境會計計量對象的價值

(一)從環境價值轉化為求其效用的大小。由于環境會計計量對象相當一部分不是勞動的結果,按馬克思的理論即沒有價值,但按照西方經濟學的理論,環境會計計量對象是具有效用的。所謂效用是指商品能滿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指消費者在消費商品時所感受到的滿足程度。效用這一概念與人的欲望是聯系在一起的。它是消費者對商品滿足欲望能力的一種主觀心理評價。環境資源雖不是商品,但其符合效用定義的實質。因此需用西方經濟學中效用論學說探討環境會計計量的理論基礎,否則無法對環境資源這一非商品性的資源進行價值定位。

(二)環境會計的計量單位可采用貨幣單位。由于效用是“滿足程度”的度量,在商品經濟條件下,貨幣充當一般等價物,可作為計量單位,也可作為效用單位的計量單位。

(三)環境會計計量的基礎可采用機會成本、邊際成本、替代成本。環境資源雖然不是通過交換形成的價格,不能建立以交換為基礎的計量基礎,但環境資源是有效用的,而且是稀缺的,人類將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追求環境資源效用的最大化。其環境資源究竟有多大的效用是很難計量的,如張家界國家公園的風景價值,直接估計其價值有困難,可考慮采用機會成本。機會成本是選擇成本,是指因采取某一行動方案而失去來自其他要供選擇行動方案的最大潛在效益。當采用諸方案中最優方案時,次優方案的潛在效益為其機會成本。

基數效用論認為效用有總效用和邊際效用。總效用是指在一定時間內從一定數量的環境資源消耗中所得到的效用量總和,用公式表示為:TU=F(Q)。邊際效用是指在一定時間內增加一單位資源消耗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用公式表示為:MU=TU(Q)Q.從經濟資源稀缺這一前提出發,當一定數量的經濟資源有不同的用途,如何配置這些資源實現其效用的最大化,可引進邊際效用與邊際成本的均衡概念。邊際成本是指在短期內增加一單位的產出量時所增加的成本,其公式為:MC(Q)=TC(Q)Q.從環境會計的角度看,邊際成本應包括邊際直接成本(整個社會的成本)、邊際外部成本(環境對人類的影響)和邊際用戶成本(另辟資源的成本)。

環境資源效用的最大化應包含用于滿足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的最大化,即未來的效用。當效用單位可采用貨幣單位時,未來效用的計量應引進貼現率的概念,在計量環境資源的價值時,則按貼現率進行調整。

(四)計量環境資源的退化也是環境會計計量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直接計量環境資源的退化,可能很困難,但我們可以考慮用替代成本來間接計量。替代成本是為消除和補償可能出現的后果發生的費用。如計量土壤流失的損失營養成分時,可以考慮用保持其營養成分所施化肥的價格來計量土壤流失的損失。

(五)采用經濟計量學方法進行計量。環境會計引用邊際價值原理,旨在說明環境資源變量的關系,一個變量的單位增量所導致的另一個變量的單位增量,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條件下,達到變化過程不能或不值得再繼續進行的邊緣或限度,為了計算變量、增量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應采用數學方法。因此,采用精確數學方法計量,就突出了計量方法精確性與事物復雜性之間的矛盾。人們面對復雜的環境系統,對它進行有意義的精確化能力就低,當復雜性超過一定界限時,不確定性就不容忽視了。而經濟計量學恰恰是解決觀測中的隨機統計關系的不確定的方法,因此經濟計量學在環境會計的計量中將發揮應有的作用。

二、個體環境會計計量對象的計量

(一)價值回歸還原法。此方法是將被污染的個體價值還原成基年時未被污染狀態下價值,其計價基礎中包含直接使用價值和間接使用價值。直接使用價值可采用該個體的市場交換價計量,間接使用價值的確定則必須考慮該個體的成因以建立數學模型。比如,一棵樹的間接使用價值包括生態功能、水土保護功能、觀賞功能等,把功能設為A1A2A3,則有觀測矩陣A=(A1A2A3),設系數向量β=(β1β2β3),Y=(y1y2y3)為評價向量,則有Y=Aβ+U,U為隨機誤差向量。根據此模型求出β,再給出相關參數,就能求出間接使用價值。

(二)影子價格。從數學意義上講,影子價格是最優規劃的對偶解或拉格朗日函數的拉氏乘子,即目標函數發生的增值;從經濟學意義上講,影子價格不是價格,是某種資源投入量每增加一個單位年帶來的追加效益,實際上也是資源投入的潛在邊際收益。影子價格反映產品的供求狀況和資源的稀缺程度,資源越豐富,其影子價格越低,反之,即資源的數量與產品的價格影響著影子價格的大小。從費用效益原理分析,資源稀缺則影子價格高。在市場機制比較充分時,以市場機制比較完善條件下的市場價格為基礎,調整求出影子價格。此方法比較適用稀缺物種的計量。

(三)機會成本法。對于稀缺資源的計量。在同一資源可供不同選擇時,可采用機會成本法計算其價值。

(四)危害資本化法。危害的各種表現通過市場的手段替換為貨幣值,再除以一個適當的貼現系數,得出其價值。比如汽車尾氣的污染值可通過其引起的呼吸系統、心腦系統疾病的治療費用的貼現來計量。而貼現系數要結合人的生命周期來考慮。

三、系統環境會計計量對象的計量

(一)建立宏觀數學模型。環境資源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是自然、經濟、社會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耦合的系統,而且各要素是不相容的。當系統的復雜性增大時,精確化的能力減少,在達到一定程度時,復雜性和精確性相互排斥。此處的數學模型與微觀個體的情況相似,只不過方程不再是單一的而是聯立的,要考慮的解釋變量多一些,基本形式還是Y=Aβ+U.

(二)系統投入資本化法。有時系統的價值難以計量,可采用價值替代的辦法加以解決。替代價值就是能夠使系統有價值或保持其價值的投入資金和維護資金。比如一些風景名勝區的系統觀賞價值難以確定,但這些景區之所以有較大的商業價值,是與宣傳、建設、維修保護密切相關的。因此,可將人工投入資本化作為系統的價值。貼現系數可采用計算期的存款利率。

(三)效益數學模型。環境資源不僅有價值,而且能夠給人類帶來一定的效益。環境效益通常包括:一類是直接效益,如耗用自然資源給人類帶來最終消費品的效益,稱為發展效益;一類是間接的舒適性效益,如一段河流給人類帶來優美的自然風景的效益,稱為保護效益。這兩種效益是相互排斥的,如耗用自然資源的發展效益,要伐木、采礦等等,這些活動改變了原始環境,環境會計的計量就是要找到一個適當的值,使發展效益和保護效益達到均衡。應以此均衡點作為系統的計價基礎。發展效益可以根據項目的收益來計量,保護效益的計量可根據發展效益估計,或計量一個優于發展效益的估計值。由于環境效益涉及子孫后代,因此,估計時應引進貼現率的概念。保護性效益和發展性效益均衡時的公式:bOp=AB,A=∑Tt=1bOd(1+I)-t(1+r)-t-[C+Otd(1+I)-t],B=∑Tt=1bOp(1+a#)t(1+I)-t,bOp:保護現值等于發展效益現值起始年的保護效益值,它以a#速率增長,以I比率貼現;bOd:起始年的發展效益;C:投資費用;Otd:年操作和保養費用;bOp:價值1元的起始年保護效益;I:不變的貼現率;T:相應的保護相應終止年;R:變化系數;T:相應的發展相應終止年;a#:保護效益增值的年平均率。

四、環境會計對象量的計量

由于環境會計的計量對象大多是宏觀的東西,因此精確計算其數值難度較大。數理統計的方法不可避免地要運用到其數量確定上來。無論是基年數、發生數還是現存數的取得都要考慮樣本抽取的典型性與總體的一致性,并便于用概率論的理論去作推斷。通常要求樣本x1x2x3…xn中每一個觀測值都與總體X具有相同分布,且彼此相互獨立,即獨立同分布。對無限總體,只要隨機抽樣即可,對有限總體可采取有放回地重復隨機抽樣。此外,要保證統計量具有良好的統計性質,如無偏性,有效性,一致性,當無偏性與有效性發生矛盾時,要力保有效性。

總之,環境會計的計量主要是確定數量的單價,數量的確定主要是運用統計學的方法,單價的確定相對復雜,要結合數學、經濟學、相關產業的基礎學科,是一項系統工程。

[參考文獻]

[1]肖序建立環境會計的探討[J]會計研究,2003,(11)。

[2]許家林,蔡傳里中國環境會計研究回顧與展望[J]會計研究,2004,(4)。

篇4

(一)企業管理者對會計核算工作不夠重視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隨著我國糧油市場的競爭不斷加劇,糧油企業逐步認識到,要想推動企業健康發展,提高企業的綜合競爭實力,首先就應當加強會計核算工作,明確企業自身發展實際。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會計核算是糧油企業開展糧油生產以及經營活動的重要基礎,是防范和化解糧油企業財務風險的重要舉措,也會對糧油企業的經營決策產生直接影響。尤其是在當前糧油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的時期,很多糧油企業都在千方百計提高經濟效益,而會計核算會對糧油企業的市場競爭實力產生重大影響。但是,當前很多糧油企業的管理者對會計核算不夠重視,把會計核算等同于生產經營費用的支出以及收入狀況等的核算,而沒有從糧油企業發展戰略及增強企業競爭力的高度全面認識會計核算的重要地位,從而使得糧油企業的會計核算受到較大局限。

(二)存在違規操作現象

由于糧油企業的會計核算涉及面廣、操作起來較為復雜。因此,有些糧油企業為了提高會計核算速度,降低人工成本及相關費用,在會計核算中經常出現違規操作情況。有些糧油企業在會計核算過程中,對利潤數據進行人為操控,通過虛增成本等方式對企業的利潤情況進行修改。這些違規行為會對糧油企業的會計信息及財務數據的真實性產生不利后果,造成糧油企業會計信息的失真,不僅會使人們對糧油企業的利潤情況以及經營狀況缺乏全面真實的掌握,而且會造成糧油企業的稅收及利潤分配的混亂。同時,一些糧油企業沒有嚴格按照會計準則以及相關制度的規定對糧油生產經營等費用進行核算。例如,有些糧油企業沒有將糧油商品的損耗或溢余正確計入成本費用等。這些違規操作情況會對糧油企業的會計核算工作造成嚴重后果。

(三)會計人員的專業素質欠缺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事業的快速發展,會計核算的范疇及內容也應當不斷改革和逐步完善。但是,大多數糧油企業在招聘會計人員之后,雖然也開展過簡單的崗前培訓,但是實際操作過程及經驗等還需要會計人員在工作中自己摸索和積累。還有很多會計人員的專業素養無法滿足會計崗位的需要,造成糧油企業的會計核算工作嚴重滯后。例如,有些會計人員在處理會計事項以及會計核算過程中,專業知識比較缺乏以及對法規知識不夠了解,對違法違規所造成后果的嚴肅性認識不足。甚至糧油企業還有些業務直接經辦人以及財會人員受個人利益得驅使,有意尋找企業財務管理中的漏洞,通過有些不能報銷的項目篡改為能列支的項目,或者編造虛假憑證等方式,損害企業利益,侵吞企業資產,嚴重阻礙了糧油企業的健康發展。

(四)監督機制相對缺乏

在經濟活動中,會計核算會對企業的利潤以及企業的健康發展產生直接影響。因此,糧油企業應當高度重視會計核算工作,確保會計核算的科學性與真實性,這就需要建立起會計核算監督機制。但是,我們應該看到,很多糧油企業并沒有建立起可以有效控制財務會計核算的企業內部監督機制,極易誘發更改會計賬目、肆意修改利潤等違規違法行為,最終造成糧油企業的會計信息失真,不能全面準確地評估糧油企業的盈利狀況和利潤水平,更不能有效制定出科學的糧油企業發展戰略,無法真正提升糧油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二、以提高市場競爭力為目標加強糧油企業會計核算工作的對策

近年來,糧油市場的競爭日益激烈,為了提高市場競爭實力,糧油企業應當高度重視會計核算工作,充分發揮會計核算在糧油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的積極作用,推動糧油企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一)企業管理者要高度重視會計核算工作

由于會計核算對糧油企業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糧油企業的管理者要高度重視會計核算工作,通過自上到下的影響,會使廣大員工認識到會計核算工作的重要性,從而確保會計核算的準確性與真實性。一方面,企業管理者應該全面準確的認識會計核算工作,深入理解會計核算不僅能夠明確企業的收入及支出狀況,同時還能夠對糧油企業的發展情況進行準確的評估,并在此基礎上制定糧油企業的發展戰略。另一方面,在糧油企業全體員工中開展與會計核算相關的知識講座,引導員工充分認識到會計核算的重要意義,確保糧油企業會計核算信息的準確性,推動糧油企業健康發展。

(二)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

健全的內部控制制度會對糧油企業的財務管理以及會計核算工作產生直接影響。因此,糧油企業應當高度重視內控制度建設。但是,應當看到,糧油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不是短期行為,而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化的工程。首先,糧油企業的內控制度體系主要由承擔著監督檢查職能的相關部門組成,建構起糧油企業內部各部門之間既有各自明確的職責權限又可以相互協作的機制,使糧油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不斷完善,糧油企業的會計核算工作進一步得到加強。其次,要不斷完善糧油企業的內部會計控制及內部管理制度,不僅要維護糧油企業資產安全,而且要提高會計數據的準確性,努力提高糧油企業的經濟效益。最后,要認真開展內部監督考核工作,通過考核,可以使糧油企業內部監督的思路更加清晰,不斷提高糧油企業內部監督效果。

(三)提升會計人員的綜合素質

在糧油企業財務管理過程中,會計人員的綜合素質會對企業的日常核算工作產生重要影響。因此,糧油企業就應當從企業的發展戰略出發,重視提升財會人員的綜合素質。首先,糧油企業要加強對會計人員的培訓工作。引導會計人員掌握先進的企業財務管理手段和會計核算方法,鼓勵會計人員結合糧油企業的發展實際,不斷完善核算方式,提高財務信息的準確性與科學性。其次,糧油企業要認真開展會計人員的選拔工作。嚴格落實企業會計人員選拔制度,真正為企業挑選合適的會計人才。最后,嚴格執行會計核算獎懲制度。對于日常業績突出的會計人員,糧油企業應當按照相關制度進行獎勵,而對那些在工作中損害糧油企業利益的會計人員,應當進行相應的懲罰。通過提升會計人員的綜合素質,不斷改善糧油企業的財務狀況,提高糧油企業的市場競爭實力。

(四)提高企業會計信息質量

企業信息質量是企業財務工作的基礎,因此,必須加強監管,提高企業會計信息質量。一方面,要確保糧油產品存儲、銷售、購買等憑證手續的完整性、真實性與合法性,加強對糧油企業內部各財務管理環節的監督與管理。另一方面,督促糧油企業的會計人員切實履行職責,規范操作行為,提高糧油企業財務管理工作科學化和規范化水平。要根據企業財務管理工作以及企業經營管理的變化與發展的需要,適時對糧油企業的會計核算方法進行調整,進一步明確記賬規則,從而真實全面反映出糧油企業的財務狀況,堅決杜絕瞞報、漏報、錯報經營業績等行為。

三、結束語

篇5

論文摘要:對于對外貿易迅猛發展的中國而言,人民幣匯率波動的貿易效應受到了學術界廣泛關注和思考,本文將對相關文獻按照總體和區際分類的角度的進行評述。

1.人民幣匯率波動與中國總體貿易效應研究評述

近年來,由于中國經濟持續發展,對外依存度不斷提高,關于人民幣幣值匯率波動對我國總體貿易影響的討論一直十分激烈。縱觀這些成果的研究結論,大致可以分為三種觀點:人民幣匯率波動對貿易有著正面影響;人民幣匯率波動對貿易有著負面影響;人民幣匯率波動對貿易影響不大。

1.1人民幣匯率波動對中國總體貿易有正面影響

魏巍賢早在1997年發表于《統計研究》的《中國出口與有效匯率的關系分析》一文對此有比較詳細具體的實證分析研究,最終筆者得出結論:從長期來看,改革開放以來出口總量的不斷增大與有效匯率的持續貶值密切相關,因此這意味著兩方面內容,一是我國以促進出口增長為目標的匯率政策是長期有效的,改革以來的匯率貶值確實起到促進出口長期增長的作用;二是我國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不盡人意,長期的出口增長過分依賴于匯率的貶值。臨時眭政策因素在短期內也百弱f起出口總量的變化使之脫離它與有效匯率的均衡關系水平。

另外,李海菠2003年在《世界經濟研究》發表的一文《人民幣實際匯率與中國對外貿易的關系》根據1973—2001年的年度統計數據,采用與魏巍賢相類似的方法.即用單方程協整分析檢驗調整后的實際匯率arer、中國外貿進出口總額、出口額和進口額的協整關系。加之eg兩法估計它們之間的長期關系,最后使用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等實證分析方法,研究了人民幣實際匯率與中國對外貿易之間的關系,也得出了相類似的結論,即人民幣實際匯率與中國對外貿易之間存在著長期的均衡關系。并且筆者還證實了實際匯率可以改善短期內中國的對外貿易狀況。

通過檢索文獻發現.該類文獻的數量相對而言比較少,原因應該是我國經濟發展的總體事實與該理論有所不一致。

1.2人民幣匯率波動對中國總體貿易有負面影響

鄭愷2006年發表于《財貿經濟》的一文《實際匯率波動對我國出口的影響——基于sitc比較》對“人民幣匯率波動對中國總體貿易有負面影響”進行了實證研究,簡要綜述如下:

根據有關的國際貿易理論,決定對外貿易通常有3個變量。第一是外國收人大小,第二是相對于外國商品的貿易條件,第三是貨幣比價即匯率大小。由此,為了度量匯率波動對貿易的影響,必須控制以上3個變量。但由于gni不存在月度統計數據,筆者采用美國的工業生產指數來代替gni或gdp數據,此外由于我國不存在進出口價格的完整時間序列數據,因此可以利用實際匯率進行替代。在構造實證模型時,筆者將波動率作為外生變量,在存在協整的情況下,相應采用var的擴展vec模型來估計估計短期內波動率對貿易波動的影響。其構造的模型為:

其中,ex為中國對美國的出口數量的自然對數值,i表示為不同的行業,ipf為美國工業,生產指數的大小,r表示人民幣兌美元的實際匯率的自然對數值,v表示實際匯率的波動率,ecm為誤差修正項,反映了貿易變化的長期趨勢。j表示變量滯后階數。

筆者運用了以上var的擴展模型進行分析,由于var可以解決不平穩數據造成的不穩定性以及內生變量之間的相互影響。因此可以更好的估算出匯率波動對貿易的影響,他研究了自1994年以來中國對美國按sitc出口貿易與實際匯率波動的關系,結果表明我國的一些行業受匯率波動的負面影響較大。

此外,李建偉、余明2003年在《世界經濟》發表的《人民幣有效匯率的波動及其對中同經濟增長的影響》一文也對“人民幣匯率波動對中圍總體貿易有負而影響”這-fq題進行了實證研究.筆者利用的是1995年1月一2003年6月的季度數據,與鄭愷使用的方法不同.李建偉、余明兩位學者運用的是兩階段最小二乘法,對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與進出口貿易和利用外資的十日關關系進行回歸分析.結果顯示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是影響中國進出口貿易和利用外資的重要因素,從而他們認為人民幣有效匯率大幅度波動會對中國經濟增長形成巨大負面沖擊。

1.3人民幣匯率波動對中國總體貿易影響不大

曹陽、李劍武于2006年在《世界經濟研究》發表的《人民幣實際匯率水平與波動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一文基于1980—2004年的年度數據,首先用ak—garch模型測算出人民幣實際匯率的波動率。最后采用engle—grnager兩步法,進行了協整分析,從而對“實際匯率波動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影響”進行研究,筆者發現人民幣匯率波動的增加對我國的進出口貿易的影響不顯著。

強永昌等2004年于《世界經濟研究》發表《有關人民幣匯率問題的對外貿易分析》一文.筆者通過對我國1990—2001年各種價格研究了1990年以后的人民幣匯率和中國對外貿易的關系。首先分別構建了出口方程以及進口方程,根據1990—2001年的樣本數據,用eviews軟件進行回歸分析,最終得出了中國對外貿易出口額、進口額與人民幣實際匯率之間存在的彈性關系不大,相關性較弱的結論。

綜上所述,以上三類文獻分別從人民幣匯率波動對貿易的正面影響、負面影響和影響不大三個方面進行了實證研究。

2.人民幣匯率波動與中國區際貿易效應研究評述

劉巍、郭友群2003在《國際經貿探索》發表了《對人民幣匯率與廣東省進出口額之間關系的實證分析》一文,筆者運用廣東省1987-2001年的數據進行了實證分析,指出人民幣牌價匯率變動1個單位,廣東省的出口額就同方向變動o.15億美元.人民幣牌價變動1%,廣東省出口額就同方向變動29%。這個結論說明,人民幣貶值有利于廣東省出口的增長。得出同樣結論的有關研究文獻是戴世宏2006年發表于《上海金融》的《人民幣匯率變動對上海市貿易收支的影響》一文,筆者采用adf檢驗,對上海1993—2004年度的gdp、進口額及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進行研究.發現人民幣匯率貶值有力地促進了上海市出口貿易的增長,這種促進作用隨著貿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而不斷增強;進口方面,人民幣貶值對上海市進口產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以上兩篇文獻主要是基于實際匯率與進出口量的關系分析,而陳志昂2001年發表于《商業經濟與管理》的《人民幣匯率與浙江出口變動的實證研究》一文則是分別考慮了實際匯率和名義匯率對貿易的影響,在泰米姆·貝佑米估計的貿易方程的基礎上,利用浙江省1990-1998年的相關數據,建立了以匯率和貿易國國內生產總值為變量的長期和短期回歸模型,實證分析分析得出結論:人民幣名義匯率對浙江出口正相關,實際有效匯率對浙江出口負相關,但匯率彈性較低。

所以,結合以上文獻總的來看,人民幣匯率波動對各省對外貿易的影響的不同結果符合中國經濟改革開放以來市場規模不斷擴大,“中國制造”和“世界加工廠”逐漸形成的事實,并且市場規模的出口效應大都分布在中國的沿海發達地區,基本與經驗判斷一致。

篇6

關鍵詞:東北亞區域;農產品貿易。

1 東北亞農產品貿易的特征。

東北亞各國的經濟發展差距大,其中,日韓為發達國家,其2009年的人均國民收入分別為4。1萬美元和1。7萬美元,而蒙古和朝鮮的人均GDP只有0。16萬美元和0。18萬美元,還不到日本的1/20。

在農產品貿易方面,中國與東北亞區域各國呈現一定的互補性,這為各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產業重組爭取了很大空間。在自然資源方面,中、俄、蒙三國地大物博,其自然資源非常豐富,而日韓兩國人多地窄,資源十分匱乏,其農產品主要依靠進口來維持供需平衡;在勞動力方面,中朝兩國勞動力富足且勞動力成本低廉,而其它四國存在勞動力不足的瓶頸;在生產技術方面,日韓兩大發達國家擁有雄厚的資金和先進的生產技術,而其它四國生產技術相對落后,產品相對較為低端。這些差異的存在為各國的農產品貿易合作提供了可能性。

2 中國與東北亞各國的農產品貿易現狀。

本文采用的農產品國際貿易額數據是按照HS分類的,其中我們普遍將HS前1-24章產品歸為農產品范疇。

總體來說,中國與東北亞區域國家貿易關系最密切的是海產品,2009年貿易總額占農產品貿易總額的45。8%,一方面,中國作為出口市場向日韓俄三國出口海產品,另一方面,中國又作為進口國向俄羅斯進口大量該類產品;其次為蔬果類產品,2009年貿易總額占農產品貿易總額的24。

5%,主要由中國向各國出口,且連續多年保持順差狀態。

正是由于這種持續的貿易順差,使得日韓兩國遲遲不愿對中國完全開放農產品市場,甚至不斷增加貿易壁壘。中國同各國貿易排在第三位的是谷類,其后為殘渣廢料類和其它可食用制品。

根據中國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同東北亞區域各國的貿易往來總體上講進展較快,每年是以一個很客觀的增長率增長。從貿易收支方面來看,中國同日、韓、蒙三國連續多年均表現為貿易逆差,而與朝、俄兩國連續順差。但就農產品貿易來說,中國除了與俄羅斯的貿易合作保持逆差外(僅2008年為微小順差),與其它各國連續多年均表現為貿易順差關系。

由于全球經濟的相互依存性,金融危機的爆發使全球經濟走向低迷,整體消費需求大大下降。在農產品貿易方面,中國同日、韓、俄三國的總額在經過2007年的小高峰之后均有所下滑,尤其是同韓國的貿易合作,2008、2009連續兩年負增長指數均高于10個百分點。其中,降幅最大的為海產品和谷類產品。(由UNComtrade統計數據整理而得)3 后金融危機時代中國與東北亞各國的農產品貿易對策。

有專家預測,本次經濟危機已經見底回暖,但后經濟危機時代東北亞區域乃至整個世界的經濟增長態勢并不穩定。中國在農產品貿易往來方面的連年順差導致日韓等國紛紛采取行動來對抗中國產品,反傾銷、保障措施、特保和反補貼等措施屢見不鮮;另外,一些國家還利用知識產權、勞工標準、技術壁壘、綠色貿易壁壘等措施來限制進口產品。在這種形勢下,東北亞若想效仿歐盟和北美形成一個自由貿易經濟體,就必須根據自身的特點,尋找一個新的積極的突破點。這需要各國共同努力,相互協調,力求能在貿易合作中找到一個互利互惠的平衡點。

對于中國來說,我們應通過完善自身來適應東北亞這個大環境。

(1)中國應加強與各國間的貿易合作與交流,積極組建自由貿易協定。

(2)嚴格把關產品質量,積極將高科技引入農產業,產出高端優質產品,提高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3)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農業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加緊我國農產業的產業結構升級,將重心從增加產品數量轉移到提高產品質量上來,發展多樣化產品,提高農產品的整體競爭力。

(4)積極應對貿易摩擦,建立貿易摩擦協調機制,對在無防備狀態下發生的急性貿易摩擦,要有緊急應對機制,能快速從突發事件回過神來,積極做好“售后服務”,并從突發事件中吸取教訓。

(5)完善農產品貿易服務體系,設立貿易咨詢機構,向貿易雙方提供農產品進出口貿易政策、市場信息、相關法律法規等方面的咨詢。

(6)完善國際貿易相關法律法規,加強法律法規的執行力度和執行透明度。

雖然現階段東北亞農產品貿易依然存在著重重障礙和貿易摩擦,但東北亞農產品自由貿易是各國經濟合作發展的必然趨勢。中國目前能做的就是從內部改善自身條件來適應這個大環境,同時加強與各國的聯系溝通,積極融入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中。

參考文獻

[1]李廣勳。東北亞經濟合作的現狀和展望[J]。北方經貿,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