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體制改革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4 03:40:1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文化體制改革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文化管理體制;改革;深化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18(2012)-03-0-02
一、從管文化到辦文化――實現政府身份和職能的轉變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傳統文化管理體制,其主要特點就是政府對文化生產和流通領域直接、嚴格的管理。傳統文化管理體制過于強調文化作為思想教育手段和國家意識形態的屬性,忽視文化產品的商品屬性,忽視了市場經濟體制下文化產業的發展要求和趨勢。面對新的文化發展形式和要求,原有的文化體制不斷暴露出種種不適應性,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甚至嚴重阻礙了文化發展應有的進程。原有的文化管理體制習慣于用計劃經濟的手段管文化、辦文化,政企不分、管辦不分,把經營性文化產業混同于公益性文化事業,由政府統包統攬。在這種管理體制下,許多國有文化生產單位按行政領導或少數所謂專家的喜好進行生產,缺乏活力,缺乏市場適應能力和競爭力。實現政府身份和職能的轉變已成為文化管理體制改革的首要任務。
轉變政府文化管理職能,實行政企、政事分開。轉變政府文化管理職能,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根本要求。要實現文化經營單位從事業型向產業型轉制,必須首先實現政府從“管”文化向“辦”文化轉變,由直接管理向間接管理轉變,通過“服務、咨詢、監督、調控”等方式,把文化市場的管理納入規范化、法制化軌道。文化行政部門只承擔審計、監督、規劃等行政職能,把政府職能與文化生產功能分開,文化企業單位應按現代企業制度轉制。為了實現政企分開,需要建立一個國有資產授權機構負責文化資產的經營管理,這種文化資產公司承擔文化資產的經營管理,通過該機構行使國有文化資產出資者權利和法人產權,這樣實現了所有權、財產權、監督權分離,從而明確了投資主體與產權的關系。在實行政企分開的同時,必須轉變政府的事業角色,把一些事務性、技術性的職能下放給文化事業單位,擴大它們的自,實現政事分開。加強文化領域行業協會和中介組織建設,發揮群眾文化組織在提供文化服務、活躍文化市場、規范行業行為中的重要作用。
二、脫官入民――實現文化產業現代企業制度的轉變
傳統文化管理體制政府直接辦文化,國有文化單位是政府的附屬機構,文化單位的運行經費全部由政府財政負擔。文化和市場是完全隔離的兩個領域。改革開放以來,面對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國外文化不斷涌入、文化市場空前繁榮的新形勢,一些國有文化生產單位逐步被邊緣化,有的甚至難以為繼。文化事業單位依靠政府財政的全額或差額撥款,則成為一段時期以來一成不變的思維定式。這種單純、僵化、凝固的生產管理機制,一方面使政府長期背著沉重負擔,另一方面使文化事業單位產生依賴心理,缺乏憂患意識和創新活力,使文化生產隊伍龐大而臃腫,表演形式亦缺乏變革,趨于單一和老化,已遠不能適應多樣化、新型化的市場需求。
這就必須實現文化產業與現代企業制度接軌。文化經營單位實現企業化轉制后,要按照“產權明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要求,實行規范的公司制改造,使文化企業成為適應市場的法人實體和競爭主體。實現文化與現代企業制度接軌,既需要良好的外部環境,也需要健全的內部經營機制。就外部環境而言,客觀上要求政府轉變文化管理職權,制定有利于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和法規等。就內部環境而言,當前要實現以下幾個方面的轉變。一是實現思想觀念上的轉變,樹立文化產業觀念;樹立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樹立競爭、風險、人才、法制、效益等觀念。二是實現經營方式的轉變。隨著文化企業產權的流動和資產的重組,各文化產業部門可靈活地選擇租賃、股份、股份合作等經營方式,甚至拍賣出售。選擇哪種經營方式要有利于文化產業的發展,有利于各種經濟成份或投資主體責權利的合理劃分,有利于優化經營機制,增強活力,提高效益。三是實現現代管理方式的轉變。要打破論資排輩、求全責備的陳舊用人觀念,引入市場競爭機制,進一步健全人才培養和激勵制度,為有本事、想干事、會干事的文化人才提供合適的舞臺,讓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充分激發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要以優厚的條件和良好的用人環境,留住和吸引懂經營、會管理的復合型人才和拔尖的專業人才,確保優秀人才不流失。
要堅持用市場的思路和辦法,激發經營性文化單位的活力。用市場手段搞活文化生產。文化產品無論是生產還是營銷,在堅持正確導向的同時,都要面向市場。要認真分析消費心理和市場需求,努力生產代表一個地方的文化品位、叫得響、賣得好的藝術精品,特別要形成有自主創新能力、有市場競爭能力的文化品牌;用市場手段盤活文化資產。鼓勵社會力量通過產權交易、共同投資、聯合開發等形式,參與國有文化單位改革,盤活國有文化單位的沉淀資產,解決國有文化單位“捧著金飯碗討飯”的問題;用市場手段搞活文化融資。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在堅持國有文化資本占主導地位的同時,采取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多元投入的方式,大膽吸收民營資本與外來資本參與文化產業。支持國有文化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支持有條件的文化企業上市融資。
三、由點到面――建立“文化特區”實現文化體制改革探索方式的轉變
從改革的路徑選擇看,我國文化體制改革要充分借鑒了經濟體制改革的經驗,采取先試點、再推廣,逐步推進的方式。為此,我們要充分考慮文化藝術的特殊發展規律,認識到文化發展與市場經濟的有機結合是一個長期的探索過程,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
建設文化特區要具備四個特色:
(一)探索科學發展模式的文化試驗區。作為提升中國文化發展自覺性和科學性的戰略平臺,文化特區建設以新的理念加快轉變文化發展方式,并以文化為先導和動力,激活經濟、政治、社會、生態等各個領域的全方位深層次改革和一體化發展,使特區制度、管理、環境、文化等方面的“軟實力”全面提升。
(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綜合配套先行區。建設全方位多領域綜合配套的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先行區。在市場準入制度、審批制度、文化投資融資政策、文化事業改革、公益文化運營改革、人才政策、文化國際化、文化走出去、文化監管、文化微觀組織等方面銳意改革、開拓進取,把特區打造成在大中華圈具有高度影響力的文化發展高地、創意產業集聚中心、文化藝術先鋒區。打破行政壟斷,放寬市場準入,爭取允許民間資本在特區進入報刊社、出版社、廣播電臺(站)、電視臺(站)、網絡視聽服務等目前受限的文化領域;創新準入機制,爭取特區在文化領域擁有較為獨立的行政許可權,進行行政許可事項改為“注冊制”、“登記制”或“備案制”的改革試點;實行區域進入無障礙制度,包括港澳臺地區在內的國內任何電臺、電視臺、報刊社等文化單位,均可在特區設立分支機構。創新文化社會組織管理體制,改革文化社會組織的審批注冊制度與雙重管理制度。改進文化企業創業環境,修訂或廢止阻礙企業公平發展的政策規定。
(三)文化開放合作前沿地。在保障文化安全和文化前提下,在文化開放合作方面進行先行先試的探索,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雙向的文化開放合作格局。打造跨境文化合作區、中國文化產品出口基地、文化國際化窗口區。深化國際文化合作,推進人員往來、文化產品進出口和文化活動交往便利化改革,賦予特區更大的對外文化交流活動審批權和文化交流自。推動建設特區文化圈,實現特區與周邊城市在文化資源、文化分工、文化市場的共享與合作。
(四)中華文化形象展示區。依托地方特色歷史人文、現代文明元素,把特區打造成中華文化集中展示、傳播基地。將生態優勢和文化優勢相結合,著力發展特色文博業、文化旅游業和原創藝術.以會同古村為切入點,打造“文化創意產業園”、“民間博物館群”、“藝術收藏品展示交易中心”、“原創藝術基地”。依托地方文化產業園,建設新聞出版產業“實驗基地”,打造成數字出版產業基地。
文化管理體制改革,是文化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進一步深化文化管理體制改革、加快構建有利于文化繁榮發展的體制機制,是推動文化建設的關鍵,也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系統工程,需要全黨全社會解放思想、統一認識、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用強有力的工作把文化體制改革的藍圖變成現實。
參考文獻:
[1]向有明,王玉明.深化文化管理體制改革的幾點思考[J].廣東行政學院學報,2001,(07).
篇2
摘要: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在向現代企業制度轉變中,企業如何從戰略管理的高度重新確立財務管理在現代企業管理中的地位,培育和完善與現代企業制度相適應的財務管理機制,是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
1確立財務管理在現代企業管理中的中心地位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
財力資源是生產的一大要素,財務管理的本質是理財。何謂理財,簡言之就是應用財務機制,實施財務資源的開發和應用,做到開源導流,搞活經濟。在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歷程中我們曾歷經過計劃經濟時代,如果用現代市場經濟的眼光來審視過去,可以這樣說,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企業真正意義上的財務管理是不存在的。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企業作為政府的附屬物依附政府的行政職能而生存,企業的生產經營幾乎完全由國家確定,用錢的多少由國家財政部門核定撥給,一切賠賺由國家財政擔當,企業的任務就是按國家的指令安排生產經營,無論誰經營好壞都有飯吃,在這樣的經濟體制下,企業無財可理,唯一的財務觀念就是,按國家財政的指令性要求使用自有資金。
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企業的理財觀念和理財職能也將向高層次和科學化轉變。
——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企業已經被完全置于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中,企業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將徹底分離,政府職能從企業脫出,企業職能將完全回歸。在國家“保大放小”宏觀調控格局之下,為數眾多的企業都將面臨自擇生存之路的嚴峻考驗,不可謂不觸及企業的靈魂。
——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企業內部營運資金的界限完全淡化。資本金制度在企業的建立,形成企業資金來源渠道,資本結構多元化。企業資金籌措、收進、付出,不再定格于國家財政規定的極限之內,而完全根據市場的變化進行調控。這對于企業內部理財的“內功”無疑將是最大的考驗。
——市場經濟是競爭的經濟。客觀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影響著企業的經營活動不再是一帆風順,企業往往遭遇不測的概率增大,諸如資產的總量失衡、營運效率低下、經濟效益滑坡,有的甚至走入資不抵債的絕境等等。能者生存,敗者亡將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客觀產物。嚴峻的現實迫使企業應該考慮如何去面向市場的變化,盤活存量資產,確保資本有效流動,實現資產保值增值。不言而喻,經濟環境越是復雜紛紜,企業理財活動越是備受關注的重心,財務管理在企業管理中的中心地位將日趨突出。
——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企業完全走上了自主經營,自我發展的道路,長期形成的單一的商品生產和商品經營的方式已經不再適應,必須轉向商品經營與資產經營同時并重的經營方式上來。由此,企業內部管理的重心必須轉移到以營運資本為核心,投資決策為重點上來,重新構建企業的成本、質量、效益、利益分配等方面的新機制。這將延伸財務管理的活動環境,大大豐富現代財務管理的內容,為財務管理機制注入新的活力。
——現代企業制度下的企業,特別是那些經過兼并,改組后的企業集團,規模日趨龐大,內部機構復雜,經營活動形式多種多樣。這就要求企業內部既要各司其職,但又要始終保持協調一致,才能保證統一目標的實現。為此,企業必須建立健全以資本為紐帶的現代管理機制,而這一紐帶作用正是通過企業的理財活動來實現的。總之,定位財務管理在企業管理中的中心地位,是市場經濟運行的必然結果,也是總結長期財務管理實踐而形成的理性認識。市場經濟發展迫使國有企業“移髓換血”
——建立現代化企業制度。在現代企業制度下,企業的經營思想,經營策略、經營方式都將在深度和廣度上發生變化,發揮財務管理的職能作用,當好企業經營拓展的先行官和堅強后盾,已成為客觀要求。為此,有必要重新認識財務管理在現代經濟中的性質和作用,轉變觀念,樹立企業的財務管理意識和經濟核算思想,完善財務管理運作的手段,使企業真正按照“產權清晰、權責分明、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總體要求健康發展。
2現代企業財務管理的核心是投資決策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具有了獨立法人地位的企業,其生產經營的目標只能是追求利潤的最大化置和資本的有效運用,將成為企業管理的新課題。近幾年一些國有企業在國家產業政策的指導下,都進行了多種方式的資產重組與資本經營的大膽嘗試,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失敗者,究其原因往往在于投資決策的盲目性,資金投向“主配角”關系錯位,至少是決策障礙,形成事與愿違,出多入少或有去無回。現實就是如此,現代企業制度下企業的經營已呈多元化格局,單一的經濟活動的方式難以適應市場經濟的瞬息萬變,企業要在競爭中活得下去,或比別人活得更好,管理者們的眼光就必須隨時覓尋和盯住新的經濟增長點,適時調整投資方向,把企業有限的資金投向能為自己帶來豐厚回報的優勢產業(產品)開發方面。顯然,投資決策成為企業理財的核心問題。
剝去商品、資產的外殼,任何一個企業的經濟活動,無不表現為資金的投入、營運、回收等保值增值的價值運動過程。企業管理不僅關注商品生產和商品的營銷,更注重資本的流動和周轉,資產的合理配置和有效運用,資本化運動的質的含量更顯得重要。資金運動表現出其不間斷性的特征,并存在于企業經營活動的各個環節和時間段上,有其不同的經濟內容。但企業任何一個時空階段的資金存量(從物質載體上表現為資產存量)總是有個合理的度,并保持著相互之間的最佳比例,這個比例必須與市場的需求變化相適應,才能盤活資金(資產)達到保值增值,這是財務投資決策的理論依據。投資決策是關乎企業目標實現的最高戰略決策,其作業點應擺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與國家產業政策,與深化企業改革轉換經營機制和推行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相銜接。
二是進行經營項目的科學論證。充分估算投資項目的總成本,資本回收期限,目標效益等,以確定資金需求量和籌資渠道,并提出可行性方案。
三是資本投資運行的風險分析。市場變化對企業經營的拉動,單個企業資本營運又表現出一定的社會性,這些都是制約企業投資目標最終能否實現的客觀因素。這就要求企業的理財部門必須跳出閉門算帳的土圍子,面向市場調查研究,為投資決策提供充分依據。
四是制定投資規劃。投資規劃是企業投資行為的指導綱領,投資規劃包括企業的投資目標、投資總量、投資成本、投資效益、配套措施等。企業投資規劃的作用就在于指導、調控投資行為按正確的軌道運作,確保投資目標實現。
總之,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企業將作為徹底獨立的經濟主體自主籌資、自主投資、自主經營、自主管理,企業的投資行為不再是計劃經濟體制下,按上級意圖安排資金的被動行為,企業投資也成為決定企業在未來市場中占有份額的重大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講,企業占有市場的份額越大,企業從社會平均利潤中獲取的利潤額就越多,企業就越有活力。因此,它具有長遠的戰略意義。可以這樣說,投資行為導向著企業的命運,現代企業的一切活動都是在為投資目標而奮斗。注重科學投資行為內在的巨大能量,摒棄以投機取巧,甚至鉆國家產業政策的空子來謀求一時之利的心態,是一個成熟的現代企業財務管理所應有的本質特征。投資決策體現企業的根本利益,是現代企業最高層次的戰略決策,是現代財務管理的核心。
3建立現代企業內部財務管理機制是實現企業目標的保證現代企業制度下企業內部管理的最基本的職能是對資本投入決策與資本營運的管理。
這是現代企業管理與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企業內部管理的顯著區別之一。資本投入決策與資本營運管理的內涵是以市場為背景,以資本投入決策為中心,以企業利潤最大化為目標,以財務調控為手段,對企業資本經營和資產經營活動實施價值管理。顯然,隨著現代企業內部管理轉軌變形,必須建立和完善企業內部財務管理新型機制。構建現代企業制度下企業內部財務管理機制應以價值數據信息為網絡,連接財務決策,財務控制,財務考核各個內部管理分系統,發揮既服務又監督兩重職能作用,推動企業內部各部門按照各自不同的分工,但又相互有機聯系地運轉,實現企業的總體目標。從這一基本要求出發,現代企業財務管理機制應包括收集企業內部資本運行及資產存量信息;組織資金效益分析;制定存量、成本、效益分析模型;進行財務決策方案論證;內部財務反饋等。
首先,企業財務管理部門應根據企業總目標及構成項目,收集歸類各種財務信息為財務決策和分層管理做好基礎工作。
其次,對各類資料進行分析,篩選和組合,通過可行性論證,制定財務決策預選方案。
再次,制定與決策方案相配套的管理調控措施。調控措施要體現層次性和相對獨立性,又要符合統一和協調的要求。財務決策包括企業籌資、融資、投資決策和股利政策等,其關乎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須經企業最高管理層審定后付諸實施。
篇3
一、文化工作完成情況
㈠出色完成全市重大文化工作任務,不斷提升開封文化軟實力。
精心參與組織承辦 “中國收藏文化(開封)論壇”活動。參與組織4500件文物及展品參展、600件拍品拍賣、80篇論文學術交流,為群眾鑒寶1000件、300人次,完成了市博物館改造、宋都御街牌樓的修繕工程。依法征得伊朗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河南博物院、鄭州博物館、洛陽博物館等館藏精品參與展出,元青花瓷、明仇英《清明上河圖》等國寶文物精品,讓國內外來賓和開封市民大飽眼福,引起省內外媒體網絡廣泛關注。通過首屆論壇的成功舉辦,為把七朝古都開封建成一座享譽海內外、集收藏活動與收藏經濟開發為一體的有較大影響的收藏文化發展基地,推動我市文化產業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切實抓好新鄭門遺址“城摞城”博物館的項目開發。開封地下構成的“城摞城”奇特景觀,是世界古代都城發展史上是非常少見的。為進一步發展宋都古城的歷史風采,在市領導的關心重視和大力支持下,積極主動地抓好項目開發的各項工作,組織制訂詳細科學的考古發掘方案,提供充足的專業技術材料,邀請相關專家召開研討會,采取招商引資的辦法,與澳大利亞裕萬責任有限公司投資方廣泛接觸談判,簽訂了項目合作意向協議書。“城摞城”博物館的項目開發,對豐富開封文化旅游資源,提升歷史文化名城品位,推動我市大遺址保護工作,具有十分重大意義。
認真做好第25屆花會文化活動組織工作。組織舉辦了菊會開幕式大型鼓舞表演《萬人千鼓慶菊會》和菊會大型文藝晚會,舉辦花會文化活動20個。特別是開幕式大型鼓舞表演《萬人千鼓慶菊會》,匯聚市屬五縣五區1000名鼓手、1000面盤鼓,擂響開封,激越豪邁,營造了強烈的文化氛圍,讓人民群眾共享文化發展新成果。
全力組織好“文藝精品”《清》劇的進京演出活動。接到市委、市政府復排大型原創歌舞劇《清明上河圖》晉京演出的任務后,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將《清》劇晉京演出作為文化系統的中心工作,相關領導及全體演職員犧牲春節長假,不分晝夜組織排練,加工提高。3月7日、8日,在首都北京天橋劇場為全國“兩會”演出,受到與會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廣泛贊譽,宣傳了開封,展示了開封文化風采,《中國文化報》以整版篇幅宣傳報道了演出盛況。 ㈡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文化產業發展彰顯良好勢頭。
篇4
5月27日,中國報業協會第四屆三次理事會議暨中國報業經營管理高峰論壇召開,論壇對中國報業經營管理創新成果獎和中國報業經營管理優秀論文獎的獲獎者進行了表彰。
本次會議由中國報業協會主辦,無錫日報報業集團和中國報業雜志社承辦,來自全國黨報、地市報、行業報、都市報以及地方報協的理事、代表近300人參加了會議,是中國報協歷屆理事大會中參加人數最多的一次。中國報業經營管理創新成果獎和中國報業經營管理優秀論文獎的評選重點是考察各報社在推行創新管理體制下,管理水平、辦報質量、經營效益、發展速度等方面的成果,從全國經營管理較高水平的報社中擇優評出。傳媒集團有限公司成立
傳媒集團有限公司5月28日在拉薩舉行成立及揭牌儀式。作為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產業發展的首家國有文化試點單位,傳媒集團的成立標志著文化體制改革發展邁出了實質性步伐。
2012年1月,自治區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產業發展領導小組正式批復同意成立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經過近5個月的緊張籌備,傳媒集團有限公司完成了公司注冊、人員架構等前期工作。
傳媒集團有限公司整合了報社的經營資源,優化了經營部門,組建了廣告傳媒公司、物流發行公司、網絡科技公司和文化旅游公司,公司業務將覆蓋報紙廣告經營、物流發行、報亭運營、信息傳播和文化旅游等領域。
國際傳媒
《華盛頓郵報》陷入空前困境
據美國《福布斯》網站報道,華盛頓郵報公司公布了其第一季度的收入情況,來自報紙部分的收入形勢最為嚴峻。這一部分在該季度損失了2260;5美元,較之以前下降了8%;特別是在印刷廣告方面,總收入降了17%。
與此同時,報紙發行量下降:周日版郵報銷售量下降了52%,平日版則FN了近10%。
同時,數據顯示,《華盛頓郵報》的Social Reader的月平均用戶(MAU)從1740萬下降到920萬。這是郵報吸引Facebook用戶從郵報上閱讀和推薦文章的一個應用軟件。這個應用程序是公司最有前途的新產品之一,是公司吸引新的年輕用戶而實行的一種特殊經營方式。
電子版推動美國報紙發行總量增長
5月1日,根據美國報紙發行審計局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在上六個月的時間里,與去年同期相比,全國報紙的讀者數量都有所增長。從全國范圍內看,在618類報紙報告中顯示,電子版及印刷版報刊的平日發行量上升了68%;同時,在532類報紙報告中,周日發行量上升了5%。
平均來說,目前電子版報刊的發行量占各類報紙發行總量的14.2%。據《紐約時報》報告顯示,其發行量升幅73%,而其中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電子版發行量上升的推動。事實上,在《紐約時報》的平日訂閱者數量上,電子版用戶已經超過了印刷版訂閱者。
趨勢苗頭
傳統媒體一季度廣告市場創近5年新低
來自央視市場研究(CTR)的調查顯示,受經濟大環境影響,2012年第一季度中國市場傳統媒體刊例廣告同比增長僅為1.4%,創近5來新低。
電視媒體在第一季度雖然仍保持著強勢傳統媒體的態勢,但廣告刊例花費增幅較去年同期增長17%大幅回落,僅為1.9%。
電臺媒體雖以同比增幅9.9%繼續領漲傳統媒體,但較去年同期39%的迅猛增速也呈現出大幅回落的態勢。報紙方面,受廣告資源量減少侶%及地產、交通行業廣告投放低迷等因素的影響,報紙廣告較去年同期跌幅達6.3%。但在互聯網品牌、電信運營商的高增長帶動下,郵電通訊業整體快速增長,該行業進入報紙廣告投放TOP5榜單。而雜志廣告投放增幅最快的仍是個人用品行業。
北京地區電視開機率降至30%
曾經作為主導客廳娛樂生活的電視現在卻淪為擺設,行業機構艾瑞咨詢獲得的數據顯示,北京地區電視機開機率從三年前的70%下降至30%。面對個人PC、互聯網、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的沖擊,北京地區電視的開機率僅僅為30%,越來越多的人離開了電視,電視已經成為客廳的一個擺設。而電視觀看人群的年齡結構也開始“老齡化”,40歲以上的消費者成為收看電視的主流人群。
彩電制造商一致認為,當前首要任務就是把消費者重新拉回到電視旁邊。對于如何實現這一目標,TCL集團品牌管理中心市場總監陳冰峰表示,云電視的出現會重新吸引年輕消費者,然而事實上情況并不樂觀。
CNN收視率跌至近十年以來最低水平
據美國《紐約時報》5月3日報道,根據尼爾森收視率調查的結果顯示,去年對CNN(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來說注定是失敗的一年。2012年4月CNN的收視率是近十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2011年4月的數據顯示,CNN在任意時段內擁有平均451,000名觀看者,遠多于同為有線電視新聞頻道的MSNBC(微軟全國廣播公司)的428,000名。但今年四月份,平均觀看人數下跌至357,000,這是自2001年以來的最低收看人數。
CNN全球范圍的大半財政收入源于它的收視費。根據SNL Kagan的媒體分析家德里克一貝恩(Derek Baine)的分析,他懷疑收視率的降低會導致CNN收視費將自今年開始出現減少。
地方傳媒動態
江蘇新華報業和臺灣旺旺中時簽署合作協議
近日,江蘇新華報業傳媒集團與臺灣旺旺中時媒體集團就開展友好交流簽署合作協議。根據協議,從今年7月起,臺灣旺旺中時媒體集團旗下的《中國時報》《旺報》將每周報道一次江蘇新聞,其內容由《新華日報》和《揚子晚報》提供。雙方今后還將互派記者進行經常性訪問交流,并互派記者報道兩岸重大活動。
臺灣報業公會理事長、《中國時報》總監林圣芬說,由于工商業交流活躍,臺灣與江蘇有著特別的淵源,蘇臺媒體人也有著緊密的關系。臺灣民眾對江蘇信息有很大的需求,兩大集團的合作將促進信息在量和質方面的提升。(王曉映葉明生)
篇5
【關鍵詞】經濟欠發達地區;文化產業;支柱型產業;對策
張家口市作為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具有豐富的文化資源,發展文化產業具有一定得基礎和條件。十七大和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要發展文化產業,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這為文化產業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要加快發展文化產業,就要搶抓機遇,不斷加大創新力度,通過體制改革、政策扶持、園區建設、資源整合、人才培養等措施,實現文化產業的跨越式發展。
一、加快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破除文化產業發展的制度障礙
文化體制改革是全方位的改革,既包括宏觀管理體制的改革,也包括微觀運行機制的改革。在宏觀管理體制上,主要是理順文化行政管理部門與所屬企事業單位的關系。做到政、事、企徹底分開,按照職能清晰、產權清晰、責任清晰的原則,逐步建立和完善文化領域的行政管理體制,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共同繁榮。在微觀運行機制上,一方面,推進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重點,加快市口梆子藝術劇院與市藝術團重組整合為張家口演藝集團的步伐。對已無任何職能和業務的市電影公司,撤銷該單位,資產劃歸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管理,人員按照全額事業單位待遇分流至市直文化系統各單位。另一方面,大力發展民營文化企業,鼓勵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進入,增強多元化供給能力,滿足多樣化社會需求,繁榮社會主義文化市場。改革政府舉辦文化活動和項目的組織承辦機制,逐步做到集體決策、科學評估、公開招標、依法審計、全程監管,提高政府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培育和發展專業性文化行業協會、文化中介機構和文化類商會,發揮它們在文化產業發展中的市場維護、行業協調、行業自律等功能。深入開展“掃黃打非”,完善文化市場管理,堅決掃除毒害人們心靈的腐朽文化垃圾,切實營造確保文化安全的市場秩序。
二、加大對文化產業的支持力度,完善文化產業扶持政策
首先要加大政府對文化產業的財政支持力度。在財政上要逐步設立從業人員培訓的專項資金,建立重要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基金,開設文化產業突出貢獻獎勵基金等。要將這些支持發展文化產業的資金安排納入全市財政預算,并且根據全市經濟發展的變化,按一定比例逐年增加。同時,要通過貸款貼息、項目補貼、補充資本金、設立專項基金等方式,支持龍頭文化產業園區和一些特色文化產業的建設。在稅收上,要鼓勵一些文化產業發展,如文化創意、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經營,實行稅收優惠。也可以對一些該市特色的文化產業實施稅收返還政策,如每年市演藝集團上繳的全部稅款由市財政全額返還市演藝集團公司,保障其改革發展。在金融上,一方面通過政府貼息的方法,加大對重點文化產業的信貸支持,調動和吸引銀行信貸資金及民間資金投向文化產業,積極向文化產業項目發放貸款,促其盡快成長;另一方面,要拓寬融資渠道,建立風險分擔機制,鼓勵建立文化產業投資風險基金,制定無形資產評估質押貸款等辦法。全方位、多渠道加大對文化產業的扶持。
三、科學布局文化產業園區,構建文化產業集約體系
首先要根據我市特色歷史文化資源,準確定位、科學規劃。目前張家口市依托重點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規劃了蔚縣民俗文化產業園區、中華三祖文化產業園區、泥河灣文化產業園區、雞鳴山驛文化產業園區、元中都文化產業園區、大境門—堡子里文化產業園區等六大文化產業園區。其次要加強文化產業園區服務體系的建設。文化產業園區的發展,需要地方政府在稅費減免、配套設施、投資融資、創業培訓、中介服務等方面建立完善而穩定的產業政策服務體系,從而為園區內企業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其次,文化產業園區的建設,要遵循產業集聚的內在規律。文化產業園區的建設是文化產業企業的積聚,而不是在文化產業園區內一些沒有關聯的文化企業的拼盤,因此文化產業園區的順利、健康、持久發展,需要政府、園區和企業多層面按照產業集聚的內在規律全方位地做好工作。
四、深入挖掘歷史文化資源,發展區域特色文化產業
張家口市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和地域文化資源,這里不僅有距今約200萬年前的泥河灣古人類文化遺址,開啟中國5000年文明的涿鹿三祖合符會盟,還擁有著中國北方佛、道、儒三教并奉的宗教名山,和數量眾多、年代跨度最長的長城,目前保存最完整、現存最大的古驛站-雞鳴驛就坐落在我市。此外,張家口獨特的地域文化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和民風民俗。蔚縣的剪紙、打樹花、東路二人臺、口梆子等民間藝術享譽國內外。該市創排的口梆子大戲《合符釜山》、二人臺風情劇《魅力家園》、蔚縣秧歌劇《剪紙謠》、尚義縣二人臺小戲《山路彎彎》等5臺優秀劇目在河北省第八屆戲劇節上獲得各類獎項達64個,并全部獲得優秀劇目獎,在全省名列第一。大型廣場音樂詩畫《大好河山》在2010年冀臺經貿洽談會上成功首演,獲得臺商和觀眾的一致好評。因此,要充分挖掘張家口市的歷史文化資源。推進泥河灣博物館,張北元中都博物館,宣化區博物館的建設,加強三祖文化研究,不斷提升三祖文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進一步挖掘整理富有特色的民俗文化資源,不斷提升蔚縣剪紙、張北草原等特色文化產業的發展規模。通過舉辦節慶以及和旅游資源的開發相結合等方式推出更多更好的口梆子和二人臺戲目,擴大音像出版,延長產業價值鏈。進一步加強張家口堡、大境門、懷來雞鳴驛城等文物遺存的整體保護和開發力度,提高我市文化資源利用效率。要建立健全重點文物保護修繕和日常維護制度。加快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建設,推出一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到“十二五”末,力爭全市國家級古建筑文物保護單位要全部得到搶救保護,重點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要全部得到有效保護。同時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設立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基金,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掘整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認定、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的采集等。
五、完善文化人才管理機制,建設宏大文化人才隊伍
首先要完善文化人才的管理制度。形成培養人才、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制度體系,使人力資本真正成為文化產業的核心資本。充分發揮我市在藝術教育與藝術人才培養方面的優勢,加大對文化人才的培養。同時要積極推進文化領域用人機制的改革,營造人盡其用的和諧環境,充分發揮各類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要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眾文藝匯演、縣級大型文化活動中發現、選拔一批鄉土藝術家、民間藝術傳人等特殊文化人才,建立文化人才榮譽制度,發揮其帶動作用。其次要創造聚集人才的文化氛圍。可以通過舉辦一些區域性甚至全國性的豐富多彩的活動聚集人才,發現人才。如張家口市蔚縣的剪紙藝術可以通過舉辦剪紙藝術賽事或剪紙藝術展覽的形式,聚集剪紙藝人,發掘剪紙人才。最后要高度重視基層文化隊伍建設。要加快配齊配強鄉鎮(街道)黨(工)委宣傳干事和鄉鎮(街道)文化站專職人員。要逐步完善基層文化隊伍培訓機制,力爭5年內將全市基層文化骨干基本輪訓一次,切實提高基層文化隊伍的整體素質。
參 考 文 獻
[1]史征.論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有效路徑改革與戰略[J].2012(2):121~122
[2]李建平.西部欠發達地區如何加快文化產業發展——以廣西文化產業發展為例[J].學術論壇.2006(4):107~108
[3]李安.中國文化產業的創新發展[J].企業導報.2009(12)
篇6
關鍵詞: 非公有資本 公有資本 文化產業 市場管制
一、從立法上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的對策
(一)從立法上,立法市場管控嚴格
眾所周知,文化產品多賦予了意識形態屬性,是不同于其他物質產品的。那么正是由于文化產業的意識形態這個特征,國家和政府對文化產業的領域管控是比較嚴格的,非公有資本準入問題就是油然而生,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的渠道相對窄化,從立法上,國家便將門檻設置在準入行列,這樣是不利于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也是不利于文化產業的跨越發展的。
(二)放開相關市場,放松國家管制
我們必須清楚的有一個強有力的認知,按照經濟學的理論,全社會的生產與消費可以分為私人消費品和公共消費品兩大領域。就文化領域來說,這一劃分標準還涉及到文化產品的“公共性”問題。將兩者結合起來分析,齊永峰①認為,文化產品大體可以劃分為三種類型:一是私人文化產品,即文化意義的“公共性”較低,且具有消費的競爭性和排他性的文化產品,其生產和提供應由市場調節,可廣泛向非公有資本開放;二是純公共文化產品,是文化意義的“公共性”特別高,直接關系到國家文化信息安全或社會穩定,或與國家和民族文化傳承、創新直接相關的文化產品。這類產品具有消費的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以致“市場失靈”而無法提供,只能由政府進行干預和政府提供;三是準公共文化產品,是指其文化意義的“公共性”較高,但與國家文化和文化信息安不直接相關的文化產品,可以由政府和市場混合提供。
眾所周知,國家對文化產業的管制一直都是比較嚴格的,主要是擔心意識形態的問題突出。高度管制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國家的意思形態安全和社會穩定,文化產業的產品與一般的物質產品不同,具有商業屬性和意識形態屬性雙重屬性。②適當的放開市場,減少管制,并不一定會危及國家意思形態的安全和社會的穩定。世界上任何一個實行市場經濟的國家都有私營經濟,而且私營經濟的“發達”程度也都遠遠超過國有經濟。應當放寬條件,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的重要行業和領域,積極推進投資主體多元化,支持、引導和規范非公有資本投資文化事業單位,增強市場活力。③例如,放開經營主體的設立和產品的生產,而對產品的內容進行嚴格管制,規定不能出現的內容,對產品的銷售進行監管,有行政主管機關對違反規定的經營主體進行處罰,這種模式可以比較好地兼顧適當開放市場,減少管制,從而并不會危及國家意識形態的安全和社會的穩定。④除此之外,應當進一步提高關于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的立法層次,加大對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的法律保障力度。⑤
二、從執法上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的對策
(一)從執法上,法律落實監督不夠
我國有關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的法律法規的確不少,但是明白的人都知道真正用到實處的卻是少之又少。一項制度即便是在理論上非常完美,假如沒有監督機制執行機制使其得以真正的運行和使用,那么這項制度就形同虛設了。一項法律的落實不是制定出來就完成了,真正的完成是在為當事人問題的解決,是真真切切的落實到社會生活當中去。非公有資本準入問題的法律法規是切實的沒有落實到位,監管的嚴重缺失,未起到法律在制定之前和制定當時應有的預想。
(二)執法落實到位,實施積極監管
執法落實的不到位造成了非公有資本準入道路受阻,如果政府不對其進行有效的監督約束,不僅僅非公有資本準入成了難題,文化產業的發展更是艱巨的任務,而當前的任務是認真執法落實到位,實施積極的監督約束。法律的執行與落實需要雙方的積極配合,一方面非公有文化投資者提供符合法律法規政策的證明以及相關材料、準入資料,另一方面作為有著利害關系的文化產業的從業人員和管理主體而言,需要以市場投資主體、市場經營主體、市場從業人員身份投資文化產業領域,真正從法律法規政策角度來落實非公有資本準入問題,平等的看待公有資本和非公有資本,不可偏廢其一。堅持相信非公有經濟是我國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堅持相信非公有資本對文化產業所帶來燦爛輝煌的積極影響。
從執法的角度來看,受到利益集團的阻礙,在法律法規上沒有真正的落實到位,首當其沖就針對利益集團而解決問題所在。重點就是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工作和經營性文化資產管理改革兩個方面,這涉及到文化主管部門的職能定位和權力分割,盡快完成國有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的轉企改制工作,盡快建立科學合理的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制。⑥例如,杭州市組建成立市文化國有資產管理領導小組,與市文改領導小組合署辦公,統一管理配置意識形態領域市屬文化國有資產,實現管人、管事、管資產三統一,⑦杭州地區的嘗試,可作為其他地區加快國有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建立責權明晰的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制的借鑒。各地區必須按照黨委領導、政府監督、行業自律等目標不斷的改進自身發展,政府通過管理部門改革和利益部門整頓,希望在法律法規執行方面不再對非公有資本準入有所歧視,正視非公有資本對我國文化產業的積極作用。
三、從政策扶持上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的對策
(一)從資金政策上,國家扶持消極
國家財政資金和政策對文化產業的投入既有不足之處又有斷斷續續的狀態,從而使得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陷入迷茫僵局,這樣會阻礙文化產業的發展。文化產業是需要大量資金的,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投資風險較大,運營過程是相當長的,這樣也會阻礙文化產業的發展。倘若有了國家和政府的資金和政策支持,非公有資本會更有信心。
(二)引導資金投入,國家政策幫扶
為解決非公有資本準入問題,國家應實施財政扶持和優惠政策,吸引更大規模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領域。在發展文化產業的過程中,國家財政的扶持顯得尤為重要,應該建立文化產業基金,加強對非公有經濟的財政支持。例如,韓國政府設立的“文化產業基金”是值得借鑒的,“文化產業基金”可以幫助中小企業得到資金貸款,緩解資金壓力。這樣可以幫助非公有的資本在文化產業行業中生存和發展,使文化產業融資主體多元化,促進文化產業良性的發展。印度的經驗也一樣的說明私營文化產業需要扶助,自從1991年印度政府批準出售公營企業,鼓勵外資進來,私營部門的研發和創新越來越活躍了。⑧通過借鑒國外一些優秀成果,有助于我國非公有資本準入問題,當然前提是認清我國國情,因地制宜的來學習和融入。
為了鼓勵非公有資本投資文化產業,國家已經制定了一些優惠政策,這些政策對鼓勵非公有資本投資無疑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現有的政策針對性還不夠強,有些內容不夠明確,政策與法規之間又不協調。政府應進一步明確對非公有資本投資文化產業稅金減免等方面的幫扶,盡量減少非公有資本投資的政策風險,消除國內外私人企業不必要的顧慮。例如,對投資文化產業的非公有資本給予稅收優惠,稅收優惠政策是稅務機關依照法律的有關規定以及國家其他經濟政策,把一部分應收的稅款事先通過法律和有關規定無償地讓予納稅人,使其實際繳納的稅款低于正常稅收政策、制度規定的應納稅款的措施。筆者認為可以采取緩稅,所謂的緩稅實質就是政府在一定期間內予以納稅人無息貸款以促進納稅人經營、投資等活動的順利開展。企業以合法和法律不禁止的手段延緩稅款的繳納,或經營前期少繳,以后逐漸遞增繳納稅款以間接籌資、降低資金成本,這更體現了這樣一種精神,即政府將財政上的一部分利益以間接的形式讓渡給納稅人。政府并沒有減少財政收入,更體現了公平性。
四、結語
文化產業作為朝陽產業,是我國產業發展的一道曙光,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將會帶動文化產業活躍于市場, 從而實現我國文化產業跨越發展的宏偉目標。文化產業的發展不是一朝一夕的, 是需要靠各個因素的努力才能開出美麗的花朵和勝利的果實。政府應該放開相關市場和放松國家管制,施法執法真正的落實到位,相關部門進行積極的監督和管理,國家在資金方面加大投入以及國家政策的扶持等等有計劃的進行中,文化產業將蓬勃發展起來。 (作者單位:湖北大學政法與公共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 黃亮.我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學位論文.2013.
[2] 郭全中.國有文化資產管理:模式、問題與對策[J].探索經緯,2013,(8).
[3] 楊吉華.過剩階段我國文化產業政策的取向[J].現代經濟探討,2013,(7).
[4] 徐文燕.基于文化產業特殊視角的文化產業政策取向[J].現代經濟探討,2013,(8).
[5] 陳慧.從選秀節目看中國媒介產業文化現狀[J].編輯學刊,2013,(2).
注解:
① 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員、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也是國務院制定的《關于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若干決定》的起草者之一。
① 鄒愛華:《文化產業發展需適當放開市場》,《人民網》2012年3月9日,來源:中國教育報。
② 秦珍子:《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放松領域與加強監督規制建設》,《經濟體制改革》2007年第5期第37頁。
③ 鄒愛華:《文化產業發展需適當放開市場》,《人民網》2012年3月9日,來源:中國教育報。
④ 田寶會,田光:《促進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的思路與對策》,《經濟與管理》2007年第21卷第7期第75頁。
⑤ 李宏源:《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的主要障礙分析》,《經濟前沿》2008年第11期第49頁。
⑥ 杭州市文化體制改革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編:《杭州市文化體制改革回眸》,杭州出版社2007年版。
篇7
論文摘要:隨著世界各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教育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逐步增強,教育改革尤其是高等教育改革已成為國家的重要政策議題。同樣,高等教育改革也是我國教育改革的重點內容。本文闡述了高等教育管理體制及其改革的定義,分析了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意義,并提出了推進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幾點建議。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的不斷加快及經濟、政治、文化體制改革的逐漸深化,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也在不斷深入,也取得一定的效果。然而,從總體上看,我國目前的高等教育體制還無法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目標更是難以適應,因此還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其對策在于加快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
一、高等教育管理體制及其改革的定義
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是一種體系化的高教管理組織制度,是關系到高等教育事業機構設置、隸屬關系及職責劃分的體系與制度的總稱。高等教育管理體制主要有各級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對高等教育的管理體制及高校自身的管理體制,不僅包含宏觀的政府、社會和高校各要素間的關系與組織運行方式,也包含了微觀的高校內部管理體制,主要包括辦學體制、管理體制、及內部管理體制等。
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含義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即高等教育宏觀管理體制改革和高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這一改革主要對教育機構進行重新調整和權限重新劃分,確定各級教育機構和權限間的相互關系。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讓各高等教育管理系統的運行更富有效率,具體目標是要理順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的關系、政府與高校之間的關系、管理者與辦學者之間的關系。
二、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意義
1.培養現代化事業建設人才的需要
現代科技事業的發展迫切需要高素質人才,通過高等教育領域的體制改革,能夠提高高等教育水平,為經濟發展提供必要的知識和人才。現代科技發展的鮮明特點在于發展速度與發展過程中呈現出加快發展與急劇變革的強烈趨勢,同時又呈現出高度分化而又高度綜合,并以高度綜合為主體的大趨勢。適應新時期需要的人才,一定要具有寬廣的基礎知識、極強的組織能力與過硬的協作能力。唯有適應如今經濟發展的高等教育,才能培育出合格的人才。因此,以集權為主要特征的高教管理制度必須進行改革。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要與發達國家競爭生存的空間,就更加需要依靠人才。高級人才的培養就成為了我國經濟發展的命脈之所系,客觀上就迫切需要培育出大批擁有先進技術的優秀人才,就需要高等教育在規模、結構及質量、效益上有新的發展。由于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教育資源十分稀缺,必然會造成嚴重的教育供、需矛盾。如何解決這一矛盾,其出路就在于實施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以此推動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化教育徹底轉變成大眾化教育,從而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足夠的人才儲備。
2.發展社會主義經濟的需要
一定的經濟體制會要求與其相適應的高等教育管理制度。自然,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也需要不同于以往計劃經濟體制的高教管理制度與之配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應當發揮市場對于資源的基礎性配置作用。高等教育是培育高等人才的專業機構,也應當走進市場,積極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傳統計劃經濟下的那種等、靠、要已無法適應市場經濟的新要求,因而一定要面向市場進行自主辦學。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雖然已取得一定成績,但是還難以跟上經濟體制改革的發展進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還不相適應。因此,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之下,唯有建立起與其相適應的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才能使高等教育自身得到更好的發展,從而更好地服務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
3.高等教育自身創新和發展的要求
如今,國際競爭的核心并不是傳統意義上資金與人才的競爭,也不是技術上的競爭,而是制度性的競爭。著名經濟學家舒爾茨提出的“人力資本理論”就將教育資源作為一種人力資本投資列入生產性投資之中。教育是一種全局性與主導性的基礎產業,這一觀點已在全世界范圍內取得了共識。這就要求實現高等教育領域管理體制變遷,從而使高等教育能夠不斷進行自我調節和自我發展,以實現高等教育產業化與辦學主體多元化,并積極擴大高等教育規模,積極適應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需求。
三、推進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幾點建議
1.實施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高等教育管理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原則,做到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有機統一。教育是一項提高與培養人的綜合素質的基礎性活動。可以說,缺少教育的發展與進步,就不會有高素質的人才及高度文明的社會。從高等教育管理上進行考察,應當全面實施科學化與人文化管理,不僅要做到尊重人,而且同時又要提高人的素質與水平,并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要實現這一目標,就要將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統一起來,以求達到在培養人的技術及技能的基礎上塑造人的高尚品格。高等教育管理應當弘揚與倡導以人為本的理念,在積極培養人類對科學求真精神的同時,積極發展人的個性、培養健全的人格。
2.實施高等教育宏觀管理體制改革
政府和高校的關系是高等院校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外部關系。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就是如何理順政府和高校之間的關系,從而促進政府職能、管理方式的根本轉變。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過程,正是政府同大學這個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間的關系不斷進行調整,以求實現二者的平衡和和諧發展,實現教育和社會良性發展的過程。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經過不斷變革,已初步形成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分級管理、條塊有機結合”的管理體制。但是,這僅僅是改革的初步成果而已,在現實工作中,要真正實現政府和高等學校之間關系的平衡發展,還迫切需要一個不斷探索與完善的過程,這就涉及到政府職能與管理形式的根本性轉變。為此,一定要使高等教育體制改革走上一條法制化道路,讓政府管理的權力與責任、政府和學校的相互關系建立在法律基礎之上,實現依法行政與依法辦學,并讓政府逐步從直接行政管理轉向間接宏觀管理。其具體內容有:凡是屬于市場調節的領域,政府所起到的只能是規范市場運作和發展市場的調節性作用,比如,高等學校的招生及畢業生就業、高等學校的科學研究成果轉化及產業化等;凡是不屬于市場起作用的領域,政府則應加強行政管理,比如,各類高等學校的設置標準制定等。同時,要不斷調整與革新管理手段及方式,盡量減少各類行政審批手續,將更多的精力集中到戰略規劃、依法行政、政策指導和信息服務上,集中到各種間接調控手段上,使政府在管理高等學校的過程中能全面尊重教育規律及學術規律,實行宏觀管理和間接管理。
3.實施高等學校自主辦學體制改革
政府應積極促進高等學校依法自主辦學,這是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使高等教育這部龐大的機器在社會大系統的運轉中變得效率更高和作用更大。對此,一定要實施高等學校自主辦學體制改革,在學校內部建立起一種既符合教育規律,又能主動適應與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變化的新機制:一是實現校內決策和校外參與的有機結合,從而實現高校內部決策的科學化與制度化。在現代社會中,高校的發展往往都與社會需求之間存在密切聯系,不管是學校的發展,還是學校特色定位和學校辦學質量、水平的檢驗和確認,都難以離開社會參與。同時,隨著高等教育在社會發展中的主導地位的確立,高校的生存和發展更是和社會發展密切相關。所以,高等學校要實現自主辦學,就一定要與社會保持十分密切的聯系,通過校內決策和校外參與的結合,實現高校內部決策的科學化。二是全面整合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讓高等學校的發展更加符合其學術機構的自身特點。當前,我國各類高等學校已基本形成了學術機構與行政管理機構相互并行的新型管理體制,學術機構負責科研規劃、課題招標、職稱評定等學術性、業務性的決策和管理;而行政機構主要負責教學管理、人事管理、財務管理及后勤服務等行政管理工作。如此組織分工基本符合高等學校運行之需要,但是要更好地促進高校發展,應當繼續整合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之間的關系,使高校的運行更加流暢,效率更為提高。三是實行集權管理和分權管理相互結合的新機制,在高等學校規模不斷擴大、學科分類增多、管理層次不斷增加的新形式下,應當努力提高高校內部權責分配的科學化程度。隨著我國高等學校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高等學校已成為十分復雜的組織系統,所以高校學校內部權責分配應當依照學校規模的大小、學科門類的多少、校園布局情況來進行劃分,從而充分發揮校內各部分的活力,使高等學校內部的自主辦學和社會外部發展更加協調有序。
四、結語
綜上所述,加快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步伐,實現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相適應的發展目標,重點是通過改革創新以排除制約高等教育加快發展的各類障礙。在這一改革過程中,應當通過實施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高等教育宏觀管理體制改革、高等學校自主辦學體制改革等形式,創新高等教育管理體制,實現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彤.論聯合辦學與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關系[J].機械工業高教研究,2001(1).
篇8
關鍵詞:中國 文化教育 師范生教育 教育體制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7-0297-03
中國制造的困惑,令人汗顏的文化赤字,端午節被韓國人“申遺”,中醫被冠以韓醫,歷來被世人公認的中國四大發明韓國已經著手強奪其中的兩項……長此以往,不堪設想。因而,這幾年“中國文化”再次熱了起來,據統計2005―2007年核心期刊以上的論文就有2 600多篇,從哲學思想探討傳統文化價值[1],從傳統文化的和諧思想探討和諧社會的建設[2],從文化戰略高度談文化精神支柱[3],闡述中國文化輸出[4],闡述傳統文化對自我完善所起的作用[5],談傳統文化精神[6]等,但是直接談高校中國文化教育的文章很少。大家忽略了一個最基本的事實:不懂中國文化,所有這些都談不上。文化的形成和發揮作用是一個潛移默化的漫長過程,而實現這一過程的主體無疑是今天的青年學生,即未來社會建設的主力軍。尤其是今天師范院校的學生將成為明天中小學的教師,對他們進行一定的中國文化教育,其意義是深遠而重大的。
一、“中國少年”文化危機
這里“中國少年”特指高校青年學生,此說取于梁啟超先生“制出將來之少年中國者,則中國少年之責任也”。目前巨大的文化赤字,要改寫需要一個過程,青年一代能完成這個過程嗎?現在的青年學生,不久會成為國家建設的主力軍,成為社會的脊梁,能否擔當起脊梁的角色,能否使中國具有永久的魅力和永恒的國際競爭力,掌握好自己的民族文化是基礎條件之一。但是,目前教育系統在中國文化教育方面所做的工作比較有限,特別是高校,尤其是培養中小學教師的師范類高校;青年學生傳統文化幾近斷層,潛在的后果非常嚴重。
筆者曾經在一所師范類高校任教,該校沒有針對所有師范類專業的學生設置任何文化教育或中國文化教育方面的必修課。筆者年輕,知識和教學經驗都比較欠缺,但是愿意冒天下之大不韙,嘗試性地針對全校學生開公共選修課《中國傳統文化》,選課人數、學生教學中的積極配合、主動做服務工作等,使筆者感動和鼓舞:學生們對文化教育方面的課程是感興趣的。考試時曾出過這樣一道考題:讀材料:(1)談談你的感受;(2)結合實際,談談師范院校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和作用。
材料1:據悉,2004年陜西省“中考”有一道填空題:“黃帝陵埋葬的是________”答案有宣統皇帝、道光皇帝、乾隆皇帝、嘉靖皇帝等等五花八門。
材料2:余曾和一位即將“高考”的學生談及蕭何墓,他問蕭何是誰?余答:“蕭何是輔佐劉邦成就帝業的丞相。你聽說過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嗎?”其(默然良久)對曰:“沒聽說過。那么韓信是干什么的?蕭何為啥要追他?”吾愕然、憂戚,長時無語。
材料3:曾在教學中做過這樣的測試:讓師范院校的大學生們舉出他們印象中最中國的東西,來自全國不同省份的學子們,舉例不過五個;另讓學生舉出詠月的詩、詞或曲中的句子,教室里良久無聲,問及原因,答曰:是實在不知道呀。
材料4:讓大學學生知道最中國的東西是中國每一個高校的責任和使命,尤其是培養中小學教師的師范類院校。
這幾則材料決非杜撰,完全是真實經歷,課堂教學中曾不止一次地談到這幾件事并進行過分析。考試方式是開卷,考試時間是一星期,個別同學連題目都沒有看清楚,將這幾則材料分別當成了簡答題;有的把第一則材料當成填空題,填著古代帝王的魂靈、嘉靖皇帝、秦二世等。并不是說每一個大學生都要成為中國文化方面的專家,作為一個中國人,作為一個不能掙脫中國文化影響的中國人,無論從那方面講,多少應該有一點傳統文化方面的常識,何況還是大學生,更何況還是將要成為中小學教師的大學生。
本次共有259人選課,考試試題分為分析題和論述題,有259份有效答卷,學生的觀點融于對問題的分析和闡述中。就高校傳統文化的現狀和對傳統文化的態度,統計大體如下:107人“流失嚴重,了解甚少”;22人“傳統文化被淡化”,18人“大學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很有必要”,7人“對大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迫在眉睫”。雖然只是學生闡述問題時的觀點而非專門的調查問卷,也許正因為如此,更準確地反映了實際情況。傳統文化流失嚴重是大家共同的看法。
二、文化危機形成的原因及其應對措施
(一)文化教育制度尚待健全
據筆者的手頭資料,目前中國大陸似乎還沒有高校具有中國文化本科或專科專業;直接以中國文化作為專業或研究方向的碩、博點,也比較少見。
黨的十六大報告第一次在黨的正式文件中將文化分為“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但似乎過于強調文化產業。文化事業是文化的源頭和根本,文化產業只是文化的一個終端和分枝,核心應該是文化事業,其次才是文化產業;而在文化事業中,文化教育應該是其核心的和最重要的部分,這是由教育的對象和教育的功能所決定的。2003年7月,“中辦”和“國辦”轉發了《、文化部、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關于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常常喊教育是基本國策,強調教育的重要作用;既然文化建設那么重要,既然有那么多人談中國文化對文化建設的意義和潛在的巨大意義,教育的對象又是未來建設社會的主力軍,教育系統應該是文化體制改革的重要關注對象之一,遺憾的是,卻缺少了教育部,從這里是否可以看出決策部門認為文化體制改革和教育部門沒有多大關系?這是一個大的誤區。文化建設要從根子上抓,要從基礎上抓,空中樓閣式的文化終究效果不會太好,是要出問題的。
1.應試教育是最重要最直接的影響因素。筆者曾通過一次(同上)《中國傳統文化》考試試卷,統計造成中國文化缺失嚴重的原因:63人回答“與教育體制有關”,其中,36人“教育存在片面性、存在漏洞”,7人“應試教育是主要原因”,6人“未將傳統文化課開設為必修課”,7人“教育未從娃娃抓起”,7人“高校不夠重視”。目前中國的應試教育體制,教育的目的不是育人,而成了大大小小的考試。老師的待遇、榮辱體現在學生的成績上;學生的優秀與否、甚至前途均與分數息息相關;家長對子女期望的目光也盯在分數上。升學的競爭,就業的壓力,不要說學生不愿意看文化方面的書,即使愿意看,也沒有太多的精力;更何況,就短期來看,文化的作用遠沒有外語那么重要。文化被擱淺了。素質教育也提了好多年了,效果甚微,青年學生中普遍出現了許多問題,思想迷茫了、心理脆弱了、頭腦僵化了、精神缺失了、信仰多元了(即就是主流信仰沒有了)等等,我們的教育體制出問題了。光喊“素質教育”是不大起作用的,必須進行教育改革以調適。
要么改變應試的教育制度,要么調整應試的內容,或二者兼而有之。改變應試的教育制度,難度似乎要大一點。決不能取消考試制度,不通過考試去衡量人才和選拔人才,那又通過何種途徑,推舉似乎潛伏著更大的問題:公平問題、質量問題、機會均等問題等等。關鍵是考什么,怎么考的問題。應試有諸多的弊端,可以慢慢減弱考試的絕對權威,比如高考,一錘定音,為何不在一錘之外,添加更多的錘音(高中的所有成績);不要賦予碩、博研究生入學考試初試合格分數線絕對否決權,這種“一刀切”似乎很公平,但背后卻產生了不少問題。為何不能特招,給那些真正有所長的人發揮特長的機會,何必考研非得考英語和政治、考博非得考英語不可。當然為了確保真正的招生質量,可以輔助以復試和其他的考核方式。
2.政府對師范高校的中國文化教育缺少切實的扶持。政府教育投資應對中國文化教育有所考慮。政府在高校普及傳統文化教育是一種長遠投資,效果當下雖然看不到,但對國家今后的發展至關重要,而且從現在情勢看是迫在眉睫。其一,直接進行財政撥款,逐步建立完善的投資機制。倘若政府只顧撥款,而不管所撥款項的具體用途和使用效果,是不行的。撥款時,就要知道款的流向,確立使用效果,對使用效果好的高校加大投資力度,使用效果不好的高校,減小投資力度,但評估和驗收的標準是確定、硬性的。其二,間接投資。現在網絡很發達,多媒體教學也越來越普及。政府可以建立專業的、官方的中國文化網站――決不同于娛樂文化網站。責令各高校知名文化學者輪番、定期進行文化方面的學術講座(尤其是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文化學者),給學者以榮譽,建立激勵機制,甚至使津貼和此有點關系,使拿政府特殊津貼的人為政府分憂,使他們的文化和學術惠及更多的人。
3.政府對師范高校的中國文化教育情況缺少明確的要求。教育部應該將師范高校中國文化建設納入“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評估體系”。既然納入了評估體系,自然也對高校的中國文化建設有了一定的要求;同時對高校來講也有了發展中國文化教育的動力和責任。
(二)師范高校管理層對中國文化教育的意義認識不夠
從高校管理層來說,造成高校中國文化嚴重缺失的表現是多種多樣的,最集中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沒有進行中國文化研究的學術團隊建設,沒有用于中國文化教育的經費預算,對學生在學習中國文化方面沒有任何的要求等等。
筆者認為,當前最要緊的是做好以下幾件事:一是對中國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認識。針對高校,展開有無必要進行中國文化教育普及的重要性的大討論,宣傳中國文化教育的重要性等等,只有認識到位了,才利于做其他相關的工作。二是解決教材的問題,即要教給學生什么東西。讓學生深切感受到中國文化的魅力,從內心深處認可它、喜歡它是真正實現中國文化教育的前提。三是師資問題。說句實在的,若要真正普及中國文化教育,這和教材一樣,是個重要的關鍵問題。據筆者了解,在目前這種教育體制下,高校中國文化方面的專家可以說不是太多,全面熟悉中國文化并有教學藝術的教師也不是太多,甚至連高校教師自身的中國文化素養普遍也難以恭維。這是個大問題,是個極為重要的問題,解決起來也是最棘手,最需要假以時日的問題。四是設施問題。隨著多媒體教學技術的引進,教學手段的確改進了不少,教學效果也是有目共睹的。但是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呢?五是監測問題。包括對教師教學水平的檢測和對學生學習效果的檢測;包括監測機構的建立,監測指標的制定,激勵機制的確立等。六是保障機制。含硬件和軟件兩大塊。硬件,如資金和師資;軟件是師資質量的提高,師資的學術活動等等。七是對學生有明確的中國文化教育方面的要求。例如,根據學生所學專業的不同,必須修夠中國文化方面課程的多少學分,要求每個大學生像學習《思想品德修養》一樣去學習中國文化,甚至可否考慮用中國文化課代替思想品德修養方面的課程,因為前者的內容和意義是后者所遠不能及的。當然這是一個尚待商榷的問題。
總之,對師范生進行中國文化教育的意義,應引起師范高校管理層的高度重視,制定政策時應該有所考慮和傾向,從小處說,規定高校將中國文化開設為所有大學生必修的基礎課;從大處說,在高校普遍設置中國文化專業,成立學術機構以培養中國文化教育和研究的團隊等等。
學校是傳播、創造文化的重要場所,對學生進行文化啟蒙和教育的任務最重。全民啟蒙,學校任重。到2030年,今天幼兒園的孩子就是社會上的基礎勞動力;博士生就產生于今天的小學生,處長就產生于今天的中學生,大學生中會有司局長,博士后到時會當上部長。因此,如果學校還盲目地追求分數,還不做好民族文化和精神的啟蒙,后果非常嚴重。
讓每一個學生知道最中國的東西是中國政府和各級學校的責任,關鍵是高校,尤其是培養中小學教師的師范類高校。
參考文獻:
[1]牟岱.從古代哲學思想延續看當代中國文化價值特點[J].學習與探索,2007,(2).
[2]王瑾瑾.從中國文化的和諧思想看和諧社會的建立――論中國文化的體系與構成[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
(增刊).
[3]魏波.中國文化的戰略:尋找大國崛起的精神支持[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5).
[4]王岳川.大國形象與中國文化輸出[J].花城,2007,(5).
[5]畢重增,黃希庭.中國文化自信人格的內涵和功能[J].心理科學進展,2007,(2).
[6]張岱年.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J].黨的文獻,2006,(1).
An Analysis About Educational Question of Chinese Culture in Normal University
LI Hui-e
(Yunnan University,Faculty of Humanities,Kunming 650091,China)
篇9
〔關鍵詞〕民營圖書館 專門圖書館 生存基礎 發展方向
〔分類號〕G250
Living Base, Problems and Developing Direction of the Non-state-operated Libraries
Zhang Guangqin
Department ofInformation Management,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Abstract〕While the non-state-operated libraries (NSOLs) have many living bases for less governmental funds for the public libraries(PLs),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quality and quantities of the PLs with the fast increasing reading demands of the public,and the weak support of national policies and laws for PLs in China. They have to face a lot of insuperable problems during the development. The NSOLs must join in the service system ofthe PLs, which is the only right developing direction, with the consummated service system of PLs, the strengthened professional standards and the pressures of funds.
〔Keywords〕 non-state-operated libraryspecial libraryliving basedeveloping direction
隨著民營圖書館在我國的蓬勃發展以及對其研究的不斷深入,民營圖書館問題逐漸引起了人們的關注。筆者在本刊2007年第2期組織了一組反映民營圖書館問題的專題之后,其他專業期刊也相繼刊發了幾篇相關主題的論文,使得我國民營圖書館問題研究不斷深入。在以前發表的文章中,筆者就民營圖書館的界定、類型以及研究現狀進行了總結與歸納,但其深層次的討論與研究卻未能進行,現就民營圖書館存在的基礎、其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以及未來發展方向展開討論。
1民營圖書館生存的基礎
民營圖書館在最近幾年內發展十分迅速有其深層次的原因,認清民營圖書館生存的空間與基礎,能為我國進一步繁榮與發展民營圖書館事業提供理論基礎。筆者認為,我國民營圖書館存在的基礎主要基于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1國家對圖書館事業經費投入的不足
雖然經濟飛速發展,GDP不斷增加,黨和政府為文化事業的投入也不斷加大,但落實到圖書館事業發展經費方面,最近幾年的增長率卻呈現出下降的趨勢,這與經濟的發展不相協調與適應,與不斷提高的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不相適應,與圖書館事業的穩定、健康發展不相適應。一方面,國家在圖書館事業經費投放上的力度不足,必然使圖書館事業自身從其他方面尋找發展的契機;另一方面也為其他資本進入圖書館領域創造了條件。表1是我國國家與地方對圖書館事業投資、增長率、公共圖書館年度總支出經費比較表。
1.2公共圖書館數量不足以及服務能力低下
經過建國近60年的建設與發展,我國惠及民眾的公共圖書館數量雖然逐年提高,但與我國基層人民的文化需求的增長是不成正比的。表2反映了我國公共圖書館的數量以及人均購書費用情況。
表2僅僅從數量上反映了我國公共圖書館的建設情況,而我國公共圖書館的實際運營狀況比表2所列之情況更令人堪憂。勿庸說處于最底層的社區、鄉鎮圖書館,就是縣級圖書館的生存狀況也是“滿目瘡痍”(這種情況已經引起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截止到2004年底,全國縣級圖書館保有量達2 262所,總藏書量達1.64億冊/件,平均每館藏書7.25萬冊/件,累計發證450萬個(全國13億人口),平均每館持證讀者數1 980人。全國縣級圖書館當年采購新書462萬冊,平均每館2 042冊。以省為單位,縣級圖書館平均每館采購新書最多的是上海,為1.6萬冊,最低的是青海,為30冊。全國人均擁有公共圖書館藏書0.3冊,最多的是上海,人均1.4冊,最低的是安徽、河南、,人均0.1冊。2004年,全國一分錢購書費也沒有的縣級公共圖書館有720多個,占同級公共圖書館的32%。從全國看,所有的省、市、自治區都存在一分錢購書費也沒有的縣級圖書館或同級少兒圖書館,包括經濟最發達的省份;從區域上看,中西部加上東北地區,占了無購書經費縣級圖書館總數的87.6%;從省市看,無購書費的縣級圖書館占縣級區劃總數比重最高的省份在西部地區,高達80%以上[1],多么令人觸目驚心的數據!面對日益增長的群眾文化需求,我們的公共圖書館在此種情況下究竟能起到多大的社會作用?在當前歷史階段,單純依賴于公立圖書館,顯然是不行的。因此,越是基層、底層的社區、鄉村越是民營圖書館發展的主要空間。
1.3國家政策的弱力支持
我國政府在發展民營圖書館方面雖然沒有出臺過有針對性的政策與法規,但在相關的規定、條例、規劃中卻屢有涉及,它們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民營圖書館的生存與發展,為民營圖書館的建設提供了弱力的保障。
1.3.1政策我們的黨和政府歷來重視全民文化建設,在全國文化發展政策中多次提及要大力發展包括民營圖書館在內的圖書館事業。
2006年9月14日公布的《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中,多處提出要發展民營的文化主體。“明確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的政策,調動了全社會參與文化建設的積極性,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初步形成”,“堅持以發展為主題,以改革為動力,以體制機制創新為重點,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不斷增強我國文化的實力和競爭力”,“支持民辦公益性文化機構的發展,鼓勵民間開辦博物館、圖書館等,積極引導社會力量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縣(市)圖書館逐步實行分館制……按照‘政府資助建設,鼓勵社會捐助,農民自我管理,市場運作發展’的要求,支持農民群眾開辦‘農家書屋’,加大“培育農村文化市場。制定扶持農村文化經營單位和個體經營者的經濟政策,簡化對農村個體工商戶和民營文化企業的登記審核程序。支持農民群眾自籌資金、自己組織、自負盈虧、自我管理,興辦農民書社……的發展”。
由此可以看出,在共建和諧社會的國家政策指引下,基層的民營圖書館迎來了一個非常好的發展機遇。相信這些政策,必將在未來的五年內為我國民營圖書館事業的發展奠定政策基礎,建立起良好的發展環境。
1.3.2法律我國目前還沒有全國統一的各類“圖書館法”,所以從法律上對民營圖書館的規范管理工作還是一片空白。但全國有一些省、市、自治區和直轄市都出臺了自己的“圖書館條例”,為包括民營圖書館在內的圖書館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1997年7月,深圳市人大常委會頒布實施的《深圳經濟特區公共圖書館條例(試行)》就規定,“各級人民政府鼓勵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個人興辦向公眾開放的圖書館并參加市公共圖書館網絡。”2002年11月1日正式實施的《北京市圖書館條例》明確規定:“本市鼓勵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興辦圖書館或者以捐贈資金/文獻信息資料/設備等形式資助圖書館事業的發展”。此后,湖北省、、浙江省等制定出臺的公共圖書館條例或管理辦法中,都做出了相應的規定。可以說,各級人民政府在法律上對興辦民辦基層圖書館(室)給予了重視與支持。2000年12月文化部、民政部頒布的《文化類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審查管理暫行辦法》等,也為民營圖書館實行雙重管理體制提供了法律保障。
1.3.3文化體制改革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國特別重視文化事業的發展。文化大發展,改革先當行。我國對文化體制的改革已經“箭在弦上”,“一觸即發”。前一段時間中央電視臺播出的《文化體制改革啟示錄》提出,我國一定要加強、加快文化事業體制的改革,加強其服務于國家經濟建設、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方面的職能建設,引入競爭機制、創新機制,打破制約文化發展的障礙與矛盾,廣開思路、大膽創新與進取。其中,廣東省公共圖書館系統的“流動圖書館”項目被廣為宣傳。在此背景下,在圖書館事業發展中如何引入創新機制、競爭機制、造血機制,亦應成為廣大圖書館人思索的主題。民營圖書館的大發展,完全可以符合新的文化機制的建設要求;相反,民營圖書館也完全可以在全新的圖書館事業體制中起到它應有的作用。
1.3.4“和諧社會”的建設在和諧社會的建設中,各級黨委與政府將民營圖書館的建設也納入到其考查考核的范圍,從另一個方面促進了民營圖書館的發展。如寧波市委、市政府將“萬家社區圖書館”建設納入其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目標[2]。
1.4群眾文化生活水平提高所形成的閱讀需求與現實的差距加大
賴以滿足人們信息需求的公立的公共圖書館本身提供的社會服務,在種類和質量上,與人民日趨普遍化、多樣化、個性化和高質量化的社會服務需求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這個差距恰恰構成了民營圖書館發展的最基本的空間。同時,連續數年的國民閱讀率下降,為民營圖書館施展拳腳提供了舞臺。
最近公布的“全國國民閱讀調查(2005年)”數據顯示[3],我國國民圖書閱讀率連續6年持續走低,國民閱讀率首次低于50%。其中,有84.1%的人認為在當今社會中,讀書的作用對于個人的生存和發展來說是越來越重要了,此數據是同項調查自1999年以來的最低點。1999年首次調查發現國民的閱讀率為60.4%,2001年為54.2%,2003年為51.7%,而2005年為48.7%,首次低于50%,比2003年再次下降3%,比1999年則下降了11.7%。調查識字但每年連一本書都不讀的基本不讀書者在回答其原因時,選擇“沒時間”讀書的占43.7%,選擇“不習慣”讀書的比例為29.1%,這也是目前人們不讀書的兩個最主要原因。在“沒時間”和“不習慣”讀書的群體構成中主要為中青年。與圖書閱讀率相反,近年來我國國民網上閱讀率正在迅速增長,上網閱讀率從1999年的3.7%增加到2003年的18.3%,再到2005年的27.8%,7年間增長了7.5倍,每年平均增長率為107%。
現實是殘酷的,數據是真實的。但它對我們圖書館事業來說反映了什么問題呢?黨和國家將圖書館定位于服務百姓的文化機構、讀書機構、學習機構和信息機構,而對于公民閱讀機構的圖書館來說,我們在國民閱讀率不斷下降的現實面前,是不是要勇于承擔起部分責任呢?在圖書館事業自身發展存在著“先天不足”的情況下,引入民營圖書館機制與服務,是不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從另一個方面提高圖書館事業的整體效益呢?對于民營圖書館來說,現實也為它們創造了發展的好機遇、好條件。
2民營圖書館發展當前所面臨的問題
民營圖書館雖然在活躍人民文化生活、滿足群眾基本文化需求、在圖書館系統內引入競爭機制等方面起到了一些作用,在當前歷史時期應該鼓勵和支持,但它在創建、經營和發展的過程中因為種種原因也存在著諸多當前無法解決的困難。
2.1法律與政策扶持的缺乏
法律與政策的支持是民營圖書館發展的保證,政策與法律對民營圖書館的影響滲透到其注冊、籌資、經營等活動的方方面面,但幾乎所有類型的民營圖書館都認為在這一層面上的缺失使他們常面臨無法正常開展活動。山東省“小河圖書館”在創建時遇到的困難形象地反映了這一點。“本來我還打算到民政局去注冊(按民辦非企業單位注冊),但注冊資金要10 000元錢,還要房產證,辦起來很麻煩,而我也得趕緊回來上班。所以只能等到以后再注冊了,好在無論是鎮文化站,還是縣委宣傳部都很支持這件事,并保證說現在先開著,手續以后再補”。[4]同樣,在民營圖書館經營過程中,因為法律與政策的缺失,使得極個別的民營圖書館成為非法集資[5]、借閱、販賣黃色出版物的場所[6],使其正常、合法、規范的運轉失去了制衡。
2.2資金保證的不足
如果說沒有法律與政策的支持完全可以辦一個“黑”圖書館的話,那么對以公益性為特色的民營圖書館來說,如何保證其正常運轉就成為現實生存的第一要務。任何一個民營圖書館都認為資金問題是“天大的問題”,也是制約和阻礙民營圖書館發展的最重要因素。許多辦得有聲有色的民營圖書館最后常因為資金問題而關門大吉。
2.3專業人員的匱乏
一個圖書館辦得好壞與專業人員的數量、素質有相當大的關系。對于絕大多數民營圖書館而言,其工作人員基本沒有圖書館學專業的學科背景。通過我們目前調研得到的不完全數據得知,目前尚沒有一家民營圖書館擁有正規圖書館學相關學科背景的專業人員。沒有專業人員的圖書館,其專業服務水準、業務活動開展的質量是很難達到群眾對圖書館服務的需求的。
2.4業務水平的低下
因為資金、人員的匱乏,使民營圖書館的業務水平低下,許多對于公共圖書館來說非常容易開展的服務項目,在民營圖書館里卻無法進行。絕大部分民營圖書館業務僅限于普通的借閱服務,而圖書館內部業務工作的粗糙簡陋及不規范,為其日后與公共圖書館的資源共享帶來了障礙與隱患。
2.5收費與公益的矛盾
資金是制約民營圖書館發展的“瓶頸”問題,所以對于民營圖書館來說,收取一定的費用以支持自身的發展是其必由之路,這也得到了廣大讀者的理解與支持。但眾所周知,隨著公共圖書館服務理念在業內獲得了廣泛的認同、在社會上引起公眾的重視,得到免費的圖書館服務已成為大家的基本認識。民營圖書館在此環境中處于“收費”與“不收費”的矛盾、尷尬境地。不收費無法維持自身的正常運轉,收費又不符合圖書館行業的大趨勢。這種“心理障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制約了民營圖書館正常的業務活動開展與管理工作。
2.6現代技術的應用不多
信息技術在圖書館中得到廣泛應用,引起了業界的極大關注,它對圖書館存在形態將產生重大影響,同時也是圖書館應對現實挑戰的依靠。由于民營圖書館在上述諸方面都存在著先天不足,所以在業務工作與讀者服務方面很難談到應用現代技術。在少數民營圖書館中應用了現代技術,如計算機、網絡等,但僅僅是把它們當作了上網的工具,將電子閱覽室辦成了“網吧”,沒有真正發揮出其作為信息組織、傳播工具的作用。
2.7資源的緊張
資源是一個圖書館存在的基礎,也是圖書館開展任何類型工作的根本。從當前民營圖書館總體狀況來看,其資源在
數量、質量、系統性等方面都存在著重大問題。資源特色主要是以滿足普通群眾低層次閱讀需求的圖書、影像資料為主,很難發揮出資源引導、推薦的作用。
3民營圖書館的未來發展
民營圖書館的未來發展也是我們研究民營圖書館時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它的發展方向、趨勢等也直接決定著民營圖書館的建設與經營思路、方針和國家政策的確定。通過對民營圖書館產生的根本原因以及現狀的分析,結合國外民營圖書館的發展,筆者認為,民營圖書館的未來發展必將走向國有化,成為公立的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3.1民營圖書館與公立圖書館根本性質是一致的
無論是民營圖書館還是公立圖書館,其基本宗旨都是保障公眾的文化權益,原則上免費地為公眾滿足自己的閱讀需求、追求知識的需求服務。這是由“圖書館”的基本屬性所決定的。
3.2資金的沉重壓力
通過對部分民營圖書館的調研可以看出,所有的民營圖書館發展中最大的“瓶頸”問題是資金的壓力。沒有資金的支持,圖書館將不稱其為圖書館。民營圖書館最大的特點,也是其最大的弱勢就在于資金自籌,這成為所有民營圖書館館長最頭痛的事情之一。民營圖書館的經費要么是靠主辦人自己的收入支撐,如免費的私人圖書館;要么就是開展部分有償的服務,為圖書館的發展提供經費保證。但圖書館開展有償服務,一方面因其自身的組織性質決定了其難以獲取豐厚的資金回報;另一方面也因國家政策的空白使其經營無法可依。隨著圖書館業務活動的深入發展以及公立圖書館競爭力度的加大,民營圖書館的經營將越來越困難。
3.3行業規范與業務標準水平的提高
隨著我國圖書館事業的不斷發展,本行業的各類政策與管理方法都將會越來越完善與健全。當前民營圖書館在人員素質、業務規范、現代技術的應用水平等諸方面都存在著問題,不能適應現代社會對圖書館的新要求。圖書館行業準入制度的實現,更將給民營圖書館的發展“雪上加霜”。
3.4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的日臻完善
國力的增強、圖書館事業體制改革的深入終將導致我國公共圖書館服務水平的不斷提高。《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編制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站)等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的國家標準”。伴隨著《公共圖書館建設標準》以及《公共圖書館用地指標》編制的完成,我國公共圖書館將完成在全國范圍內的合理布局,公共圖書館事業將進入健康發展軌道。到那時,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在保證公民最基本的文化權益方面將更加完善,將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服務到最基層也將成為公共圖書館系統建設的最終目標。
基于上述4個方面的原因,民營圖書館最終生存的廣闊空間將被公共圖書館系統全部占領,其要想繼續發展,只能融入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之中,這是民營圖書館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西方發達國家民營圖書館發展的經驗。
在此,我們還要看到一種現象,即可能出現的公共圖書館民營化問題。在我國僅僅出現了部分圖書館業務外包現象,而整體圖書館民營化這種情況尚未出現。可是在西方國家,為了提高公共圖書館的運行效率,將其整體外包,使其民營化這一作法已經出現。但西方公共圖書館民營化的道路也尚不成熟,還處于摸索與試驗中,其中也出現了一些難以克服的問題。無論怎樣,公共圖書館民營化未能根本改變圖書館國有的性質,它的投資主體依然是政府,只是經營手段發生了變化,故我們不能稱之為民營圖書館。
參考文獻:
[1]李國新.數據鏈接.出版人?圖書館與閱讀,2006(2):27.
[2]寧波海曙民政局.我區舉辦第三期“萬家社區圖書室援建和萬家社區讀書活動”. [2006-10-15]. .
[4]曹繼華. 我開了一個鄉村圖書館. [2006-10-15]. .
[5]黨玉紅,李鈞德.河南讀來讀去讀書社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終審宣判.[2006-10-15]. ha.省略/jizhe/2005-06/07/content_4387560.htm.
[6]石首市華中希望讀書社公開租售非法出版物和盜版影碟.[2006-10-15].省略/200405/ca472629.htm.
篇10
一、2007年中國期刊產業發展的總體概況
2007年我國期刊業獲得了穩步增長,不同類型期刊的運作模式日益成熟,公益性和經營性期刊都取得了長足發展,非時政類期刊的產業屬性進一步凸現。據新聞出版總署統計,2007年全國共出版期刊9468種,其中自然科學、工程技術類期刊5068種,社會科學類期刊4318種。期刊業已成為年產值超170億元的一大文化產業。若加上廣告、會展等經營收入,期刊產業已經具備了相當的經濟規模。可以說,期刊業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擁有較強思想輿論引導能力、文化信息傳播能力、社會資源聚合能力和文化市場開拓能力的重要文化事業和產業形態。據慧聰媒體研究中心的監測數據,2007 年全國報刊廣告市場總額為808.71 億元,其中報紙廣告為 728.56 億元,雜志廣告為 80.15 億元,報紙、雜志的廣告經營額之比為 9.9:1,而2004 年這一比例為 11.3 :1,由此可見,雖然雜志的廣告總量仍然較少,但其在報刊廣告中的比例卻在不斷提升,報紙、雜志廣告之間的不均衡性正在逐步改善。從增長情況來看,2007年報紙廣告比去年同期增長 6.82% ,而雜志廣告的增長率為 15.73% ,雜志廣告增速是報紙的2.31倍。
當然,雜志廣告的分布并不均衡,廣告收入增長較大分別是機動車行業、體育健身類、社會新聞類、旅游休閑類、母嬰類、城市生活類、健康類、財經類雜志,這些雜志的廣告增長率大多在 15% 以上,其中,機動車行業增幅達43.0%,體育健身類增幅達39.8%。原因在于,2007年機動車消費增長迅速,廣告需求旺盛;在奧運會之前,體育類產品消費成為時尚,故而體育健身類雜志廣告走俏。相比之下,計算機行業和電子行業的廣告增幅有所下降,顯示出這類雜志的廣告需求在減弱。
二、2007年中國期刊產業發展的主要特點
⒈世界期刊大會在京召開,中國期刊迎來世界目光
國際期刊聯盟(簡稱FIPP)成立于1925年,是世界期刊業界自發組合的非政治性、非營利性的國際期刊行業組織。2007年5月13日至15日,由中國新聞出版總署、北京市人民政府、國際期刊聯盟主辦的第36屆世界期刊大會在北京召開,來自全球45個國家和地區的1000多位期刊出版業精英匯聚一堂,把脈世界期刊業發展態勢,共同探討期刊界所面臨的挑戰和機遇。本屆大會以“雜志豐富你的世界”為主題,會議議題主要圍繞“傳統期刊出版的數字化發展戰略”、“商業與專業期刊:從傳統出版業向多媒體的轉變”、“提高期刊廣告在整體廣告中的份額”、“期刊從傳統出版向媒體服務的轉型”、“期刊高效發行的戰略布局”、“發展中國家的期刊市場”、“期刊讀者閱讀品位和閱讀習慣的變化”等熱點問題展開。中外知名期刊的負責人,包括美國IDG國際數據集團創始人麥戈文、美國國家地理協會副總裁特瑞斯?阿德遜、美國赫斯特國際期刊集團總裁喬治?格林,法國樺榭媒體集團總裁奎洛特,日本小學館總裁相賀昌宏,日本講談社副總裁野間省身,以及來自中國的《讀者》《家庭》《知音》《時尚》《瑞麗》《故事會》《特別關注》《中國國家地理》等就各自的期刊運營交流了經驗。
世界期刊大會素有“期刊界的奧運會”之稱,此次期刊大會也是繼1997年在日本舉辦之后第二次在亞洲國家舉辦,其他34屆均在歐美發達國家召開。世界期刊大會首次在中國舉行,體現了國際期刊界對中國期刊業發展的高度關注,對富有潛力的中國期刊市場濃厚的興趣,也有利于中國期刊業與國際同行的溝通與交流,學習借鑒別國的先進經驗來促進自身的發展,這對今后中國期刊實施“走出去”戰略具有重大意義。
⒉整體轉制,期刊經營體制創新迎來新曙光
2007年,期刊出版體制改革獲得重要進展。機電商報社在2006年被新聞出版總署確定為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單位后,經中央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小組審議,被批準改制為文化企業。2007年年初,改革方案獲得總署批準,經北京市工商局登記注冊,機電商報社整體轉制成為北京卓眾出版有限公司。這年9月,機電商報社整體轉企改制并正式掛牌。這是國內首家集報刊主辦、出版、經營于一體的報刊出版企業,同時也是第一家實現整體轉制的科技類期刊出版單位。卓眾出版作為由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獨資設立的國有文化企業,擁有《機電商報》《農業機械》《汽車與駕駛維修》《車主之友》等1種報紙和10種期刊的出版權。
國內目前的科技期刊雖然數量龐大,但多數“大而不強”,或者由于分散在不同的體制內而成為“散兵游勇”,體制上的束縛,包括人才、資金、經營自的限制,嚴重制約著科技期刊的做大和做強。作為首家完成轉制的科技期刊社,卓眾出版的“試水”必將帶有標志性的意義。這一模式,為解決中國本土科技期刊在新環境下如何生存這個命題邁出了第一步。轉制后的企業,逐步建立起科學合理的法人治理結構,積極探索轉變機制,加強生產經營管理、高新科技應用和集約化經營,重塑市場主體,實現競爭能力顯著增強、兩個效益不斷提高的目的。
⒊電子雜志持續高漲,《開啦》引領
隨著計算機網絡和數字技術的不斷成熟,“電子雜志”、“互動期刊”等新媒體業態從理念變為現實,并成為期刊新一輪發展的熱點。2007年,電子雜志呈現雙重格局:一方面面臨著資金鏈斷裂、裁員、易主、轉型等經營“陣痛”,另一方面是更多的傳統雜志繼續推進電子雜志革命。2007年電子雜志中表現最突出是徐靜蕾主辦的《開啦》。其下載量已經超過7000萬,閱讀量突破1億大關,并獲得可觀的廣告收入。盡管業界有人對《開啦》充滿爭議,但其快速發展的局勢無疑值得傳統雜志反思。其實,《開啦》成名不僅僅是由“徐靜蕾”的名人效應所帶來短期內知名度的飆升,而在于她獨創性的內容。《開啦》從第一期就陸續推出王朔、韓寒的專欄文章以及徐靜蕾以記者身份進行的獨家專訪,另外它還成立了專業的團隊來負責制作、營銷和推廣。可以預見,在專業團隊的經營下,電子雜志憑借網絡低成本傳播平臺所贏得的強大注意力,將迎來更大的發展空間。
⒋走出去經營再成熱點,《中國新聞周刊》登陸日本
期刊傳播業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發達國家的著名期刊都已經發展成為跨國性的傳媒集團。我國的《讀者》《女友》《中國國家地理》《知音》等期刊雖然已經開始探索“走出去”經營的方略,但總體上困難重重,事倍功半。2007年5月26日,《中國新聞周刊》的日文版《月刊中國新聞》在日本東京上市,吹響了中國期刊“走出去”運營的新一輪號角。《月刊中國新聞》在吸取中國同行的經驗教訓,參考美國同行的出版路徑后,為《中國新聞周刊》日文版選擇了一條更加符合市場需求的道路。《月刊中國新聞》確定了“日本腔原汁原味”的編輯原則,將原版文章打散,重新組織結構。日本刊物很講究邊邊角角的新聞做法,將原版內容重新細化,以專欄形式增加背景式資料,幫助讀者閱讀。日文本身文風謙和,論述講究謙和與客觀,沒有強加于讀者的感覺。因此,《月刊中國新聞》編輯部先對原版內容進行自我消化,然后再以符合日本讀者口味的形式出版。
中國國力的強大成為《月刊中國新聞》得以在日本出版的必然條件,中國的“聲音”也越來越需要“走出去”。近年來,中日關系得到很大改善,盡管依然政冷經熱,但普通民眾對中國的關注度卻日漸高漲。日本主流日報幾乎每天都有關于中國的新聞,主流雜志(政治、時事、娛樂類)也都要關注中國。普通民眾對中國的關注越來越大,這為《月刊中國新聞》的誕生提供了土壤。因而,中國期刊走出國門的條件逐步具備,如何運用多種語言符號,傳播中國的聲音,成為擺在中國期刊人面前的重要課題。
三、2007年期刊產業發展的主要問題
⒈期刊結構仍不夠合理
期刊結構不合理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簡單模仿、盲目跟風品牌期刊,如《格言》《意林》走紅后,一些諸如《智言》《箴言》《智慧》《妙語》《笑語》《意匯》《百花意林》等數十本類似刊物跟進效仿;《特別關注》成功后,出現了《特別文摘》等大量刊名近似的文摘刊物。另外一些期刊在編輯思想、欄目設置、內容稿件等方面變相模仿。盲目跟風導致期刊內容嚴重同質化,擾亂了市場秩序,造成巨大浪費。二是面向一些特殊群體的期刊,如針對農民、老人、兒童等弱勢群體的公益性期刊依舊缺乏。如美國非營利組織AARP Foundation于1961年創辦的主要為老年人服務的《Modern Maturity》雙月刊,現已是全美發行量最大的期刊,單期發行量達2000多萬份。在我國,面向老年人、農村、少數民族等弱勢群體的公益性雜志明顯偏少。
⒉期刊“一號多刊”問題嚴重,新聞出版總署集中整治
據國家新聞出版總署2005年頒布實施的《期刊出版管理規定》,一個國內統一連續出版物號只能對應出版一種期刊,不得用同一國內統一連續出版物號出版不同版本的期刊。出版不同版本的期刊,須按創辦新期刊辦理審批手續。但近年來,國內期刊“一號多刊”現象愈演愈烈,一些期刊由雙月刊變成月刊,分為兩個內容和定位完全不同的版本;月刊變成旬刊,成為三個內容迥異的版本;甚至月刊有變成周刊,分為四個版本。一些學術機構主辦的期刊不按照期刊出版管理規定隨意出版增刊,且未在封面注明“增刊”字樣。或是以出版增刊或出版專輯、論文集等形式,向作者收取“版面費”,牟取錢財。此外,刊號出租、轉讓、期刊封面標識混亂、版權頁表述不全面等問題較為嚴重,給期刊市場管理造成困難。2007年新聞出版總署報刊司對全國9000多種期刊進行了一次全面的出版規范檢查。督促各刊社對照檢查,規范出版行為。對于輕微不合格的期刊,要求限期改正;對買賣刊號、一號多刊等嚴重違規的不合格期刊,將按照有關規定給予相應的行政處罰。當然,政府主管部門亦將調整刊號審批政策,適度加大刊號供給,制定更為科學的期刊進入和退出制度,以維護期刊業的健康發展。
四、2008年期刊產業發展的基本趨勢
⒈期刊產業仍將保持較快增長,廣告市場份額將進一步提升
2007年我國期刊廣告占廣告市場總份額的5%左右,與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還有巨大差距。如2005年香港地區共有752份期刊(包括多份電子報刊),據香港廣告商會提供的數據,2005年香港地區廣告市場總投放額為455.24億港幣,其中雜志擁有16%的份額。此外,法國雜志產業占有20%的市場份額,美國雜志產業占有廣告市場15%的市場份額,日本也占有12%的市場份額。由此推斷,我國雜志產業還將保持比較快的增長,雜志廣告市場份額將進一步提升。
⒉期刊產業規模化、集團化發展進程將加快
我國期刊從20世紀80年代不足3000種發展到今天的9468種,數量上的激增使我國成為期刊大國,但我國期刊中,發行量超千萬冊的僅《讀者》一家,超百萬冊的也只有20余家。目前僅有《家庭》期刊集團一家正式掛牌成立的期刊集團,《知音》雖然已被批準成立期刊集團,但未正式掛牌成立,《讀者》屬出版集團而非期刊集團。這種狀況與發達國家期刊集團發展形成鮮明對比。國外一些著名品牌期刊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具有跨國、跨地區、跨媒體兼并、規模滾動發展的歷程,許多出版集團還擁有自己的電視臺、電臺、出版社等,而不是單一的報紙或者雜志。就發行量和總收入來說,國外名刊大都有上千萬份或上百萬份的發行量,美國《電視指南》發行量1500多萬冊,總收入全美居首,達到10億多美元;法國《婦女周刊》總發行量曾達到2000萬冊,收入也達數億美元;德國貝塔斯曼集團的年營業收入高達200億歐元。國內期刊集團化建設進程緩慢,無力構建具有世界影響力與競爭力的品牌期刊。國內大多數雜志社規模小,實力較弱,無法應對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環境。國家文化產業十一五發展規劃提出給新聞出版單位更多的自,鼓勵意識形態不強的期刊進行改制和運營創新,此舉將推進期刊產業的集團化發展。
⒊期刊出版數字化轉型將進一步加快
雖然傳統期刊在此前受新媒體的沖擊并不很大,廣告收入和經營狀況還比較穩定,但新媒體一直在致力于尋找期刊市場的突破口,2007年電子期刊已經取得顯著成績。今后傳統期刊將利用互聯網等新技術,進一步朝“無紙化”方向發展,網絡雜志、手機雜志和互動多媒體雜志等新型閱讀市場將成為熱點。目前各界對電子雜志發展還存在爭議,有人認為電子雜志已從早期的發行渠道為王,步入到技術和制作至上的成熟階段,不遠的未來電子雜志將取代傳統雜志。也有人認為電子雜志“賺了眼球卻沒賺錢”,它雖然發展很快,卻存在資金不足、商業模式不明晰、盈利模式單一以及公司治理不足等問題。但無論如何,電子雜志作為新媒體的一員,融合了文字、圖片、音樂、視頻等眾多元素,具有互動、直觀、豐富等優點,而內容和品牌是傳統媒體的優勢,兩者雖然存在一定競爭,但如果從內容擴展,進而增加媒體商業價值的角度看,兩者的合作能夠帶來更大的共贏。
注釋:
①張樂:《中國期刊業成為年產值超170億的文化產業》,新華網,2007-11-17
②佚名:《美國雜志零售市場分析》,《世界經理人》[J],2004(4)